•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0

豪门小慧子
首页 > 期刊论文 > 请谈谈词义研究的重要性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睿智杭州

已采纳

12、1078页假借例六:“内”假借为“纳”,读nà。�〖HT〗 按:187页注[6]为“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陈涉起义)作注:“距:同‘拒’,抵御,挡住。内(nà):‘纳’的本字,接纳,放进。”“内”字既是“纳”的本字,又怎么能假借为“纳”?王力《同源字典》收“内纳”,可知“内纳”是一组同源词,它们的意义间有引申关系。 二、措辞不当� 1、88页讲解“暂”:在表示时间范畴这一点上,古今义有联系,但是具体的范围却发生了转移。“暂”在汉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大概在许慎的时候,“暂”字的意义已经开始转移,由一下子、突然转为“不久也”,这是“暂”字在中古时代的常用意义。……中古以后,“暂”的意义又发生了新的转移,即现在“暂时的”意义。“暂时的”不仅与“突然”、“一下子”有明显的区别,与“短时的”也不同。“暂时的”是对将来而言,如“暂时出去,将来还回来”,而“短时的”只表示时间短暂,并不包含将来要做的意思。� 按:把“暂”的“暂时”义与“短时”义作这样辨析的除郭本以外,还有王力先生主编本。王力本常用词(十二)第874字是“暂”字,义项(三)为“短暂的时间”,引用书证后说:“注意:现代汉语的暂字由此发展而来,但是意义不完全相同。现代所谓‘暂’,指暂时 这样,将来不这样。古代所谓‘暂’,是指时间很短,没有与将来对比的意思。例如今人‘暂停’是指以后还要继续;古人说‘暂停’,是指停一个短暂的时间,不意味着今后还要继续。”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典》“暂”条下特地加了个“[注意]”提醒人们注意“暂”的古今差别。然而郭本文选节录《三国志·华佗传》,其中有华佗向曹操请假的语句:“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教材251页注[6]把“暂”正注为“暂时”。这就产生了矛盾:文选注释和通论讲解不一致。是文选注释了,还是通论讲解错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看“暂”有没有“与将来对比”的意思。� 从这一段语境看,华佗请假是必须含有“将来回到曹操左右”的意思,否则,“得病笃重”的曹操决不会批给他假期;而后来华佗“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以至于“太祖大怒,使人往检”,“传付许狱”。这些都说明,文选注释是正确的,应该是通论的讲解错了。也就是说,“暂”的现代汉语意义在《三国志》中就有了。这个例子也说明了汉语史研究的艰巨性。� 2、296页讲解“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把“九设”译成“设了九回,“九距”译成“抵挡了九回。”� 按:这样翻译大概是便于讲解古今汉语动量表示法的差别,但最好在“九回”后面用括号加上“多次”,以免误把表虚数的“九”当成实数。� 3、297页:“判断句中的‘是’叫做判断词(也叫系词)。它是联系主语和谓语的,也帮助表示判断。”� 按:“是”联系主语和谓语,那么“是”自身作什么句子成分?还是不作句子成份?按照50年代的“暂拟系统”,“是”与后面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判断合成谓语,“是”是谓语的一部分;按照80年代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北京”是主语,“是”是判断动词作谓语,“……首都”作宾语。编者可能是受古汉语语法的影响太深了,因为把这个例句翻译为文言,是“北京,吾邦之京师也”,“吾邦之京师”正是谓语。这样,在分析“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时,用古汉语的句法分析模式来分析现代汉语的句子,就出现了古今汉语语法杂糅的表述。(郭锡良先生信示:教材采用的是王力先生的语法体系。笔者以为,这个问题也说明了建立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4、311-312页:“古代汉语的‘再’是数量词,一般专指两次。到了唐代,‘再’可以专指‘第二次’”。� 按:这段表述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再”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还是一身二任的兼词(“数量词”:数词和量词)。从所举例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田忌一不胜而再胜”来看,“再”与“一”“三”并列使用,在词汇意义(都表示数目,“量”的意义是译为现代汉语补出来的)和句法功能(都作状语)上没有什么差别,似作数词为宜;如果考虑到它只修饰动词,不修饰名词,也可称作“特殊的数词”。王力先生主编本常用词(二)第109字“再”条:“注意:古人表示动作的量,于‘一次’到‘十次’,都用一般数目字,如‘一鼓作气’,‘三思而后行’,‘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等,唯独‘两’不用‘二’,而用‘再’。”但是王力本把“再”的词性定为副词,我们不赞成,因为状语不是副词的“专利”,把数词置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量,是文言语法的常规。�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到了唐代,“再”才有表示“第二次”的用法,唐代以前就没有?还从所举“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来看,“一”“再”“三”显示是用基数的形式表达序数的内容,意思是“第一(二、三)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释“再”为“第二次”,书证正是“一鼓作气,……”而“两次”义前加上“又”字(“凡例”说“‘又’表示相近而又并列的意义”)。再举一例,《国语·齐语》:“一再则宥,三则不赦。”(第一次、第二次犯罪还可以原谅,第三次就不能饶恕。)� 5、333页:在“所谓”这类凝固格式的后面,也可以另带宾语。例如: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齐策)� 按:“所谓”是定语,“故国者”和“战胜于朝廷”是中心语。“所谓”等于“所说的”。两个例句都是判断句,“所谓故国者”是名词性短语作“非谓……”的主语,“所谓战胜于朝廷”是名词性短语作“此”的谓语。� 6、334页:古代汉语的“所以”是不能解释成现代汉语的“因此”的。(教材用“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为例)即使像前面所举的“君不此问而为问舜冠,所以不对也”,其中的“所以”也不能理解为“因此”,而应理解为“导致我不对答的原因。”� 按:上引的第一个命题只适合于“所”的“表所用”的用法,并不适合于“表所因”的用法。“所以不对”属于“表所因”,译为“我因此不回答您”或“因此我不回答您”都不错。因为“因此”虽说是一个连词,但它是从短语“因为这个”虚化而来;作为“词”,它的构成语素也是“因为这个”;实际上,是词还是短语,其间也不容易划出确定的界限。上溯上去,“因为这个”=“因此”=“所以”(以=因,所=此)。因此,“所以不对”并不一定非得理解为“导致我不对答的原因”。至于说补出一个主语“我”,只能放在“所以”的前面,而不能放在“所以”的后面,那是文言的“所以”和白话的“所以”在句法功能上的差异,并不是词汇意义上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汉语中,“所以”在主语前面还是在主语后,位置是灵活的,“所以我不回答”也可以说成“我所以不回答”。“所以不对”正反映了“所以”在发展过程中的过渡状态。� 7、886页:例一至例五都是对皇帝“死”的委婉说法。� 按:例一是“放勋乃徂落”(孟子·万章上),例二是“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例一的“放勋”是的尧的号,例二省略的主语是赵太后。虽然新版《辞源》“皇帝”条下有“(二)尊称前代的帝王”、“(三)指三皇五帝”,但是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提到“皇帝”都是指从秦始皇开始的封建王朝的君主。这句解说语中的“对皇帝”以改为“对帝王(”天子“)、王后”更为准确。� 8、1086页:事实上唐朝人做诗也不完全按照一百九十三韵或二百零六韵。� 按:这一句的前面刚刚讲过“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广韵》,在《切韵》基础上又细分为二百零六韵”,那么,“唐朝人做诗”哪有按照不按照“北宋……二百零六韵”的问题?这是求语句精炼而顾此失彼。尽管《唐韵》的两种本子之一——天宝本(残卷)增加到204或205韵,但课本并不涉及《唐韵》,解释起来也颇费事。这句话应该改成“唐朝人做诗也不完全按照一百九十三韵,宋朝人做诗也不完全按照二百零六韵”;后面“当时就有‘同用’的规定”一句,“当时”指代不明,应该明确点明是“唐朝”。

124 评论

啦啦啦啦7

历年来文言文阅读成为语文高考试卷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察侧重于“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直接考辨析或比较实词词义的题目较多,而且关于文句意思理解的题目实际上也大多是在考对实词词义的比较辨析。

要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就必须掌握推断词义的方法。一个多义词具有多种意义,但在一句话里只能有一种确定的具体意义。如何确定一个词在句中的定义呢?主要是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的原则,参照上下文对词义的制约和词在文中对上下文的依存关系来确定使用义。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推断词义:

一、借助知识积累来推断词义。

知识积累是指学过见过的那些与需要辨义的词句同类的词句。虽然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语言材料出自教材文外,但它考查的是学生知识记忆及迁移的能力,只不过是课外知识课外考,因此考查的词义多半在语文教材的文言文课本中找得到相应的例句:

如“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其中的“故事”与《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都是指先例。

因此,在解答高考及平时课外的文言文阅读时,要善于联系课本的例子,调动知识积累,与求解的词语对照比较。这就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学懂学通,否则就不能举一反三了。

二、根据上下文意思来推断词义。

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的原则,词语处在一定语境中。对上下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其词义必须受到上下文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特别是有些在课内没有学过的词,借助知识积累不能理解时,就必须使用这一方法来进行推断。

三、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关系来推断词义。

词和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成句子。因此,词义受语法结构的制约,只能有一种符合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要求的最合适的意义,不可能有两可的解释。

如“善才绳之”中的“绳”,在句中充当谓语中心语,前有主语,后有宾语,由此可见“绳”在这里应作动词,再根据语言环境可以确定。它不能讲成“捆绑”,而应解释为“制裁”。

运用这一方法时,可先对句中进行语法分析,明确某个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它词的语法关系推求它在句中的'意义。

四、借助句式特点来推断词义。

古人为文,讲求数字整齐,结构匀称,常采用相同的句式表示相对或相同、相近的意思,以增强表达效果。这类句式要求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词性相同、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利用这一特点,有助于我们确定词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这句话中,由“用”的词义可以推断出“以”的词义是“任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这句话中,由“被”的用法和含义可以推断出“见”是“被”的意思,表示被动。

五、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有些成语中词的意义,我们是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可以推断文言文中某些词语的意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中的“速”与成语“不速之客”的“速”同为“招致”的意思。“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中的“薄”与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同为“接近”的意思。

总之,在学习中,我们只要能够掌握这些方法,就能准确地判断出一个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了。

131 评论

真水岂无香

关于导致英语词义变化的因素的论文

摘要:所有的语言都不是静止的,是变化而且经常变化的,英语也不例外。本文仅从词的角度来谈英语词义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词语的意义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历经千百年后,则会发生一定的甚至是重大的变化。详细分析词义演变的原因及类型,将有助于读者加深理解词语的本质。体会词义演变这一必然趋势。

关键词:英语词义改变原因

正如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一样,词义的变化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活的语言(alivinglanguage)中,词义的变化是十分常见而又非常必要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需要对新的概念、新的现象、表达新的事物、新的观点有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表达形式,而词义变化正是满足人们这种需要的简便方式。因此,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每一个词语的意义,与一个世纪以前相比,都略有不同,在更长时间以前,可能有一个更为不同的意义。一个词的旧有意义的改变或消失,以及新意义的产生是和人类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有密切关系的,这是词义变化的外因;与此同时,语言自身的变化,人们的心理活动对词义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探讨引起词义发生变化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现状

近期笔者在通过中文科技期刊数据(1987年至2009年)所查阅的相关论文中,抽选了10篇针对导致英语词义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有4篇文章阐述了导致英语词义变化的因素。

词义的演变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发生的,而是受社会、历史影响和制约。词义演变与社会发展、社会环境、社会阶级、民族情绪、种族情绪、性别差异、社会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任丽波,章东红(2008)对英语词义变化的诸多因素和成因做以下简要的探讨:

1、社会的发展是词义变化的历史因素。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促进各个事物由简到繁,由初级到高级。伴随事务的发展,表示事物、现象、行为名词的词也必然有所变化,这就是词义变化的历史原因。

2、文明进步是词义变化的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政治体制、阶级关系、文化、科学的那个诸方面的变革对词义的影响。

3、思维扩展是词义变化的内在因素。心理状态必然通过语言材料的运用表现出来,这是影响词语变化的心理原因。禁忌词,委婉语和夸张词语的存在和发展正是人们种种心理状态的语言产物。

4、文化发展是词义变化的直接因素。语言结构的变化不仅改变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而且时常影响和促进词义的变化,属于语言内部原。

5、交流扩大是词义变化外来语因素。到2009年,付左羽认为词义的演变不仅有其社会、历史等原因,而且还跟语言本身的发展有关。语言间的借词现象、词语的简化以及语言中的类比现象也经常使词义发生演变。这些历史文化因素及语言本身的`原因是词义演变的外因,只能说明语言变化的必要性;其根本动因来源于认知主体认知思维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认知主体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原型范畴理论和图形一背景理论揭示了词义演变的内在机制。王伟华(2010)从社会和语言方面研究,认为社会原因中,包括社会发展和词义变化,社会环境与词义变化,社会阶级与词义变化,民族种族情绪与词义变化,性别差异与词义变化。在语言方面,词义的变化跟语言本身的发展有关。词语的简化,也往往造成词义的演变,语言逐渐趋向简化是英语的一条发展规律。例如:English原义只是“英国的”,而“英语”原来是theEnglishlanguage,“英国人”原来是theEnglishpeople,渐渐都简化为English,于是English这个词的词义就扩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还发生词性的变化,English这个词除可以用作形容词以外,还可以用作名词。

二、研究方向

近几年,人们逐渐发现引起词义发生变化的因素不仅仅是外因引起。付左羽(2009)词义演变之因固然可以从社会、历史、语言本身的因素进行解释,但这些只能说明变化的必要性,要揭示词义演变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必须从人的认知的角度进行研究。隐喻与转喻认知模式、原型范畴理论和图形一背景理论是揭示词义演变动因的认知途径。王华伟(2010)在英语词汇长期发展过程中,词义演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归类。每场战争都会出现一些风云人物,不少人会因为他们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进入词汇。词义的演变往往跟历史因素和社会发展有关。词义不仅在形成过程中与客观世界、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而且与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因素、价值观念、民族之间的感情都有关系。

综上所述,英语词义的变化是指词的基本形式不变,而引起词义发生了变化。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复杂,难以一一列举,不过总的说来,现实和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现实和现象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发展变化。因为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词汇中的词义变化最快、最显著,这不仅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原有词汇的消亡、借用外来词和原有词汇增添新义。就词义变化而言,在现代英语中,词义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中的词义变化就顺其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了,这是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

三、价值和意义

英语词义通常比较丰富,概念意义只是其中一种。很多人往往只重视词汇的概念意义,忽略其他含义。如果一个词只分配给它一个词义,而且这个词义需要涵盖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的不同意思,那么,这个词所赋予的意义一定得是笼统和抽象的。这样,就会出现某单词的的某一个语境意义与概念意义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比如“green”一词,本意为绿色的,但在短语“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其含义大不相同。因此,了解英语词义变化的因素,对我们探索生词的研究有深远的意义。并且,对词汇的掌握有所帮助。

247 评论

相关问答

  • 谈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论文范文

    在我国会计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协调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网际网路

    dp786639854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谈谈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论文

    不告诉你。。。。。

    flower99sunn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请谈谈词义研究的重要性论文

    12、1078页假借例六:“内”假借为“纳”,读nà。�〖HT〗 按:187页注[6]为“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陈涉起义)作注:“距:同‘拒’,抵御,挡

    豪门小慧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谈谈研究性学习的论文写作

    论文就是自问自答,经典问题+自我看法+理论,逻辑答案

    小白胖了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谈谈爱国主义的认识的论文范文

    。。。。你确定这是初一。。?爱国就举点例子,屈原啥的

    屁界的战斗猪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