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83

blueberry317
首页 > 期刊论文 > 曹刿论战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雯雯777

已采纳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321 评论

梁山好汉v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330 评论

你怎么都注册了

曹刿论战目录 【作者小传】 【题解】 【原文】 【注释】 【译文】 【赏析】 【总结】 【教案】 [编辑本段]【作者小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对这书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闻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划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编辑本段]【题解】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编辑本段]【原文】 十年(1)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ì)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5)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6)焉?”刿曰:“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乃(8)入见。问:“何以战(9)?”公曰:“衣食所安(10),弗敢专也(11),必以分人(27)。”对曰:“小惠未徧(12),民弗(25)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3)(读音bó),弗敢加(28)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4),神弗福也(15)。”公曰:“小大之狱(16),虽不能察(29),必以情。”对曰:“忠(26)之属也(3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7)。公将鼓之(18)。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33)。公将驰之(19)。刿曰:“未可。”下视其辙(20),登轼(读音shì,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名词作动词用,指手扶车前横木)而望之(21),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2),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3),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zhé)乱,望其旗靡(读音mǐ)(24),故逐之。” ——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编辑本段]【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大夫以上的高官。 (6)间(jiàn):参与。 (7)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8)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1)专:独享,专有。 (12)徧:通"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牺牲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4)孚(fú):信任,为人所信服。 (15)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诉讼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2)既克:已经战胜。 (23)盈:满,充沛。这里指旺盛。 (24)靡(mǐ):倒下. (25)弗:不。 (26)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7)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8)加:超过。这里有虚夸,以少报多的意思 (29)察:明察,弄清楚。 (30)情:诚心,实情.这里指对各种诉讼案件处理得合情合理 (31)忠之属也:这是为民尽心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2)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33) 败绩:大败。 (3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去。 (35)遂:就 (36)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编辑本段]【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曹刿的同乡人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受恩惠的不过是身边的近臣,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鲁庄公说:“猪、牛、羊等祭祀用品,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的信用得不到神灵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里)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在齐军击了三次鼓之后,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鲁庄公准备驾车追逐。曹刿说:“不可以。”(说完)曹刿走下战车察看齐国军队车轮辗过的痕迹,登上战车扶住车前的横木远望败退的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战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耗竭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势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害怕他们有埋伏在哪里。我观察他们车轮辗过的痕迹很乱,远望他们的军旗已经倒下了,所以可以追逐他们。”[编辑本段]【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凸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编辑本段]【总结】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编辑本段]【教案】 教学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 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③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平民,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jiàn)焉 鄙(bǐ) 弗(fú)敢专也 小惠未徧(biàn)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复述课文大意。 解答疑问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本文有几条线索?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份怎样? 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三课时 一、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二、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小大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相传由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编纂,孔子为其修订。 5.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是指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读解】 可以把曹刿称为优秀的军事家。他所以取胜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冲,而是靠了谋略、智慧,这一点尤其让人称道。 战争当中,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抵得上成千上万的将士。他 虽然没有将士的勇猛,没有将士的膺力,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却能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取大。 智慧如同水,水是无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无形、柔弱。③ 之中积聚了看不见的力量,遇到险阻可以绕道而行,聚积起来的 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汇成冲决一切障碍的潮流。难怪孔子 要说:“智者乐水”。它们在外表和特征上十分相似:以无形克服 有形,以流转变化回避强敌,以柔弱战胜阳刚。 中国传统中对水的偏爱,铸成了传统智慧在阴、阳的抗衡中 注重以柔克刚的阴性特征。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传统 的智者,谋略家,甚至可能连操刀舞剑的力量都没有,却能运筹 帷幄,在几十万大军的交锋之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指点沙场, 调兵遣将。可以说,一场战争中的灵魂,一场灵魂中的战争。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谋 略家,是他们彼此间智慧的较量,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另一个有趣之处是,传统的军事谋略家不是凭借在战场上出 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经验来指挥作战,而是靠读书识理来完成自己使命的。 看上去他们似乎因为没有亲身打过仗而缺乏实战经验,然而他们从读书识理中 积累起来的智慧,足以使他们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心理状态、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等天、地、人方面的因素,来把握、预测、决定整个战争的进程。这一点在崇尚实战经验的西方军事家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十分自然的。 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争都在证明着,成功的战例是文人门智慧的杰作。他们精心导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戏,然后让担当剧中角色的将士去演出.

236 评论

MrStoneLiu

《曹刿论战》之我见:论“战”更是论“谋”<曹刿论战>资料 开始:民心所向 过程:选择合理的时机 结尾:观察,追击败军1.远谋. 其核心是民本思想. 2.近查.如:“下视其辙,登视而望之。” 3.鼓舞将士.如:“1鼓作气,2而衰,3而竭。”

163 评论

土著零食家

高考作文最怕因审题不清留下“硬伤”,今年赏析短文的写作也不会例外。认真审题,遵照题目要求写作,是确保不出问题、不留“硬伤”的关键。从《补充说明》所提供的“题型示例”看,赏析短文写作题的题干,要求是非常明确的,不遵照执行,就可能“伤痕累累”,授阅卷老师以扣分的把柄。

150 评论

apples0081

楼上讨厌 不会就不要答了呗曹刿论战 著名的话就是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彼竭我盈 故克之】

201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曹操诗歌的论文研究

    等后面的复制品吧

    C罗C梅西梅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二战日军战力研究论文

    这是二战的大概思路:二战 爆发时间 1939 9月1日 ,标志:德国入侵波兰 交战双方 轴心国:德国(希特勒) 意大利(墨索里尼) 日本(东条英机) 芬兰

    麦麦舞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曹植文学研究论文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一、慷慨任气骨气奇高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如是评说:"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

    Amber已存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曹植诗歌意象研究现状论文

    曹植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就其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

    小兔子lucky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曹文轩相关研究论文

    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

    倾城闸北摄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