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iedido
我只能告诉你:林光常所说的牛奶导致缺钙是经不起推敲的,林光常糊弄人的狗屁理论太多了。道理偶就不讲了,给你篇文章看看吧:《15位专家联合撰文驳斥“牛奶有害论”》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春明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孝曙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程义勇研究员等15位营养学、食品科学和预防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联合撰写署名文章,驳斥“牛奶有害论”,倡导健康宣教应当尊重科学与事实。卫生部网站现将该文全文刊登。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二00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健康宣教应当尊重科学与事实——驳斥“牛奶有害论”专家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陈春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顾问 研究员陈孝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程义勇 军事医学科学院 研究员葛可佑 中国营养学会 理事长 研究员顾景范 《营养学报》主编 研究员郭俊生 第二军医大学 教授何志谦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李珏声 青岛大学医学院 教授柳启沛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苏宜香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杨晓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杨月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翟凤英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张 丁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医师赵法伋 第二军医大学 教授近来,一位博士在他编写的科普著作中及在电视台和一些地区的演讲中,以“完全颠覆传统健康观念”为主题,多次宣传“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牛奶及乳制品为食物过敏的元凶”,“喝牛奶不补钙反减钙”,“为了远离慢性病,请尽早断奶”等观点。这些说法引起了许多观众和读者的疑惑,也引起了营养学、食品科学和预防医学领域不少专家的关注。作为长期在这些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疾病防治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我们一致认为该博士的上述观点缺乏科学依据,也不符合国情,有必要予以澄清。一、牛奶是一种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吸收、有利于健康的食品牛奶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哺乳动物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仅靠牛奶就可以供给身体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就是最好的例证。该博士认为牛奶有害的证据之一是其中的酪蛋白过多,这种蛋白质“坚硬、粗糙、极难消化分解”。但是国内外多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牛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接近,而且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率和利用率,在营养学上是公认的优质蛋白。在很多营养学实验中,酪蛋白经常作为标准蛋白或参考蛋白。其营养价值虽然比不上人乳,但是却优于大米、面粉中的植物蛋白,而且比肉类和大豆蛋白质的营养评分都高。此外,牛奶中含有几乎所有种类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有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等大量的生理活性物质。世界各国数以亿计的婴幼儿和少年儿童,以牛奶作为主要辅食,获得了良好的发育和健康状况,就是极有说服力的例证。反之,几年前发生在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就是因为食用的假冒伪劣“奶粉”中蛋白质含量太低,导致了幼儿营养缺乏、发育畸形,严重者乃至死亡。正反两方面的事实都说明,牛奶这种食品对于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欧洲、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居民,即使在成年之后以至老年仍然大量消费牛奶及其制品,对其改善营养状况、强健体质发挥了有益的效用。二、提倡母乳喂养婴幼儿并不排斥牛奶的有益作用应当指出,营养学家历来特别强调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是婴儿时期最好的食物,只有母乳才能为新生儿及6个月以内的婴儿提供最全面、最合理的必需营养素。但是,在因各种原因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在婴儿6个月以后和断奶期需要增加辅食的情况下,在少年儿童快速生长发育期间,牛奶无疑是可供选择的最佳食品之一。牛奶和人的乳汁确实在某些营养素的含量和比例上有差异,对于新生儿及出生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来说,母乳肯定比牛奶更好;但是那些缺少母乳的婴儿怎么办?那些逐渐长大单靠母乳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的大婴儿又怎么办?所以,食品、营养、妇幼保健等专家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以牛奶为主要原料研制了多种“配方奶粉”,以满足不同情况下婴幼儿成长的营养需求。实际上,牛奶和人乳在营养成分上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具有很大的类似性。相比而言,米、面、豆类、肉类等其他食物与人乳的营养成分相差更大。人体的成长和健康,有赖于各种不同食物的合理搭配。如果因为“牛奶是牛吃的”人就不能吃。照此推论,羊奶是羊吃的,鱼是猫吃的,粮菜等植物性食物在人类栽培之前也是动物吃的草,难道人只能终生依赖母亲的乳汁才能生存吗?三、增加牛奶消费是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重要措施在讨论牛奶是否有害的问题时,决不能离开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的实际营养状况。我国2002年在内地开展了大规模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大陆居民的膳食营养水平在近年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仍然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例如,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高达%,贫困地区甚至达到三分之一,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地区婴幼儿的辅食添加不合理,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牛奶及其制品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而且富含脂类、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等多种矿物元素,是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减少儿童生长迟缓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应该说明的是,中国大陆居民的牛奶消费还处于很低的水平,平均每人每年的摄入量只有约8 千克,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每人每年93千克的十分之一,也远未达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每人每年35千克的水平。所以,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特别强调“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希望通过增加奶类的摄入,有效改善一些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改善居民蛋白质和钙的营养状况。而这位博士宣称“三岁以上,应放弃牛奶的摄取”,既不了解我国居民膳食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营养学和医学的基本常识。“喝牛奶不补钙反减钙”,我们觉得这种说法根本不可能出自一位“博士”之口。即使是营养科学的外行,也不能对这样简单的问题作出如此错误的答案。过量摄入蛋白质确实可能影响钙在体内的保留。但是我国居民膳食中的蛋白质水平并未达到西方居民那种过量的程度。一些美国人将牛奶当水喝,每天可达1000ml以上(含钙1500mg),再加上进食大量的肉类,其蛋白质摄入总量每天超过120克;而我国居民目前每日蛋白摄入大约70克,每日钙摄入量不到400mg。我们建议大家适量摄入奶制品,用牛奶中丰富的钙来补充我国居民膳食钙不足的缺陷,决不会引起钙的丢失。如果喝牛奶真的引起“减钙”,国内外有那么多儿童经常饮用牛奶,那么佝偻病的发生率为何未见增加反而显著下降呢?这种说法对研究背景和现实情况不做全面的分析,断章取义的滥用科学结论,是对科学无知的表现。至于牛奶蛋白引起的过敏问题,仅在很少的人身上发生。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有些人对蚕豆过敏,有些人对鱼、虾、贝类过敏,还有一些人对牛奶、大豆、花生、海带过敏。食物过敏主要是少数人具有的过敏体质引起的,最常见于生命的头1~2年,大部分人3岁以后过敏反应逐渐下降,只有1~2%的成人仍然存在食物过敏问题。 相比而言,我国居民更多见的食物过敏源是鱼虾和贝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应该用少数人的食物过敏问题作为全体国人禁食牛奶的理由。四、牛奶不是导致我国居民慢性病增加的主要膳食因素诚如所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膳食模式的改变,我国居民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出现了上升趋势。其中,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等疾病的迅速增加成为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引起上述慢性病增加的原因很多,如环境污染、膳食结构不合理、体力运动减少、吸烟、精神过度紧张等,都是这些疾病发生的危险因子。就膳食而言,我国居民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能量摄入过高。根据最近的营养调查资料,造成中国居民能量摄入过高的食物主要是油脂和畜肉类。例如,2002年大陆城乡居民每人每日膳食脂肪摄入量分别达到86克和73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左右,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乡居民每人每日畜肉类消费量分别达到104克和69克,比1992年平均增加三分之一,而且排在肉类消费第一位的是脂肪含量很高的猪肉。相对而言,大陆居民的牛奶消费量平均每人每天只有26克,不可能对人体能量代谢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预防慢性病的主要膳食措施应该是控制油脂和肉类的消费,对牛奶横加指责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误导了群众的食物消费。近年在国外的医学杂志上确实发表过一些有关乳制品和肿瘤关系的研究论文,但是更多的研究报道则是乳制品对健康的有益作用。2004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载文报道,摄取过多乳制品会增加妇女卵巢癌的危险;同年的《国际癌症杂志》也介绍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的饮食中乳糖与卵巢癌的关系研究,提示乳糖消费过高可能增加卵巢癌的发生率。上述两篇论文虽然都在美国发表,但引人注目的是在《2005年美国膳食指南》中却仍然强调乳制品的营养重要性:“乳制品的摄入关系到整体的饮食质量,以及许多营养物质的充分摄入。成年人和儿童不应该因为顾虑体重增加而回避牛奶和乳制品。”该“指南”由美国营养学、医学、卫生学等领域数十位著名的专家制订,而且由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HHS)与农业部(USDA)联合推出,具有足够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一方面是牛奶诱发卵巢癌危险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大力倡导饮用牛奶的指南,到底如何评价牛奶的功过?关键在于人群的摄入水平是否“过量”。《2005年美国膳食指南》建议9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天食用700毫升脱脂或低脂牛奶或者乳制品,说明在他们国家引起妇女卵巢癌增加的“过多”乳制品超过这个推荐量。如前所述,大陆居民的牛奶消费量平均每人每天只有26克(不足30毫升),与美国的推荐量相差20多倍。在这样非常低的摄入水平下不考虑我国人民的营养缺乏问题如何解决,反而担心牛奶“过量”引起的乳腺癌,岂非南辕北辙,咄咄怪事!在此我们呼吁,无论是科普作家还是新闻媒体,在向广大民众进行健康宣传时,都应当慎重对待那些“新的医学发现”。每年国内外杂志发表的医学研究论文数以万计,但是任何科研论文都有其既定的研究背景和实验条件。我们应当具体分析并慎重对待那些研究。对于超出常理而又关系广大群众健康的观点,应经过调查,听取更多科学家的意见以后,再作出比较全面地报道。千万要避免单纯追求“亮点”和语出惊人,结果误导读者,甚至使科学转变成谬误。五、健康教育应当以科学知识为依据,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信口开河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广大居民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行为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变。在这个关键时期,社会需要大批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居民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但是这位博士的言论使我们强烈的感到:健康教育必须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如果在教育内容方面出现谬误,那么形式上越是生动,引起的不良后果越是严重。特别是对一些科学常识,不能信口开河,随意“颠覆”!例如,巴斯德消毒法在改善食品质量、保护人类健康方面的巨大贡献,人所共知。不能为了否定牛奶,就说这种方法“加热后蛋白质会凝固形成坚硬的酪蛋白。……难以消化,易致过敏”。试问:鸡蛋加热后形成蛋羹,豆浆矿化后制成豆腐,都是蛋白凝固现象,难道这些制作方法都有害吗?另外,人体对膳食蛋白质的需求,北京和台湾的学者都参加了联合国大学(UNU)组织的研究,所得资料基本一致。从事轻体力劳动的成人每天大约需要从膳食中摄取70克蛋白质,而重体力劳动者则需85克左右。而这位博士为了反对饮用牛奶,提出“60公斤的成人,一天需要的蛋白质36克足矣。”如果按照他提出的蛋白质需要量摄入食物,我国居民等于回到了自然灾害时期,国民体质何以保证?类似这样的“新观点”在近来的健康宣教中还时有所闻。限于篇幅,我们不能在此一一指出。我们认为这位博士在健康教育中讲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正确和可取的。例如,强调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油炸食品,提倡适当的运动和愉悦心情,增加五谷杂粮的摄取量等,都是近年国内外健康教育特别注重宣传的内容。但是,在如何对待牛奶的问题上,他的观点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而且许多论据有悖常理,使我们不敢苟同。我们殷切地希望这位博士在自己的宣讲或著作中,尽量避免简单的推测或想当然地就否定公认的科学知识,而应当尊重科学,熟悉科学,宣传科学。反之,不负责任的宣讲一些信手拈来、证据不足、甚至违反科学常识的东西,不仅无益于公众健康,而且对大众造成误导。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必将受到质疑和谴责。为了更全面的阐述我们的观点,谨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基本内容介绍于后,以求共识。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三、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四、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五、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六、吃清淡少盐的膳食七、如饮酒应限量八、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JasonZhou520
“维生素A也不能随便吃的,吃多了会不会中毒?” “要不就吃胡萝卜吧,一样也能补充维生素A呢。” “不是说鱼肝油中有维生素A嘛,胡萝卜中应该是胡萝卜素含量高才对……” 听到了以上这些讨论,挺简单的一件事,讨论到最后却是越来越糊涂。 维生素A、鱼肝油、胡萝卜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是不是每个孩子在添加辅食的时候,都应该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A是不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维生素?非也!1906年,维生素B1的作用被提出,并在1926年被成功分离。而维生素A,是1915年才被提出,1937年才被分离出来。很显然,维生素A不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维生素。 那为什么维生素A能够排在维生素大家庭的“头牌”呢? 从头说起的话,就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直接说结果吧: 一个叫做McCollum的科学家,在1915年说,食物中的一些物质,对于维持 健康 很有必要。他们有的可以溶解在油脂中,我们称之为“脂溶性”;有的能够溶于水而不能溶于脂肪,我们称之为“水溶性”。从卵黄和奶油中发现一种物质,是脂溶性的,称之为“脂溶性A”,另外一种是水溶性的,称之为“水溶性B”。 尽管维生素B1的发现更早,但是就命名这件事来说,McCollum大手一挥,让维生素A去抢了尖。 这个小故事同时也点明了一件事:维生素A是脂溶性的。 除了维生素A,还有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都是脂溶性的。 “A”、“D”、“E”、“K”这几种常见的脂溶性维生素,有的其本尊就是油乎乎的样子,有的是分散在油脂中做成了制剂。 “油腻”的维生素们在维生素A的带领下,组成了脂溶性维生素这一大分支。除了由于两者都是脂溶性的维生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鱼肝里,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含量,都挺高的。 加上婴幼儿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同时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D,干脆,在进行制剂生产的时候,就给坐在了一起。 鱼肝油中有效成分,就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 虽然都放在了一起,但是进入体内,又是“各找各妈、各回各家”,分别发挥各自的作用。维生素A的作用很多,包括维持细胞生长和分化,保证上皮细胞和皮肤、结膜、角膜等组织、器官发挥正常功能的作用,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等。但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作用,是用来治疗夜盲症。 也就是说,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的发生。傍晚来临时就看不见了东西…… 这是因为,眼睛想要在黑暗的环境中看清东西,需要用到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这种细胞上就像是涂抹了一层感光材料一样,在接触到光子之后,感光材料会发生光化学反应。眼睛里的这种感光材料就是“视紫红质”。 而视紫红质的合成,必须有维生素A 的参与。 因此,缺少维生素A,眼睛的视网膜上就缺少了视紫红质;缺少了视紫红质,视杆细胞就没有办法在相对黑暗的环境中感应到光线。 以上,就是维生素A 和夜盲症之间的关系。 现在,已经极少会出现由于缺乏维生素A而导致夜盲症的案例。但是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边缘缺乏的状态,占据的比率大约是10%. 不至于出现夜盲症,但是由于维生素A和人体的很多机能都有关系,因此有些人群,需要进行适量的补充。《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中推荐,为了预防维生素A缺乏,儿童每日可补充1500U的维生素A。 市面上常见的维生素AD滴剂,就是用来预防和治疗儿童维生素A及D的缺乏症。 维生素AD滴剂,是正儿八经的药品。 药品的使用,安全是第一位的,说明书上也会对用法用量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果是购买鱼肝油类的保健品,那么就同时需要注意一下,这其中的维生素A的含量。 半岁至3岁之间的儿童,是维生素A超剂量服用的高发人群。如果一次超过30万U,或是每天口服10万U,连续服用超过半年,都会出现中毒的情况。 作为孕妇,每日维生素A的用量也是不能超过5000U。 如果不注意鱼肝油中维生素A的含量以及服用剂量,中毒的风险的确存在。 但是通过吃胡萝卜的方式来补充维生素A,安全性就要大上很多了! 胡萝卜呈现出可爱的橙黄色,是因为富含有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的结构与维生素A很是相近,更重要的是,β-胡萝卜素在体内能够按照人体的需要,转化成为维生素A。因此,β-胡萝卜素又被称之为维生素A原。 也就是说,需要的时候,β-胡萝卜素会转化成维生素A;不需要的时候,β-胡萝卜素仍旧是β-胡萝卜素,直至排出体外。 这就导致另外一种“风险”:吃了太多的胡萝卜,过多的β-胡萝卜素呈现在皮肤上,会显出黄色来。虽然对 健康 没啥损害,但是黄灿灿的皮肤,未必赏心悦目。 有意思的是,除了胡萝卜,还有很多“多彩”的果蔬,包括西蓝花、南瓜、橘子、芒果、菠菜等,均富含β-胡萝卜素。 只要做到均衡饮食,就算是多吃了些此类果蔬,想要达到中毒的剂量,想也不要想!参考文献: [1]韩志敏.河北省某省级医院门诊1~14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调查[D].河北医科大学,2018:1-45. [2]赵法伋,顾景范.维生素百年[J].营养学报,2012,34(4):313-316. [3]刘胜男.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维生素A、E水平的关系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16:1-41.
xiaomianwowo
你想多吃几颗鸡蛋时,会丢掉蛋黄吗?
害怕吃鱿鱼、猪脑等高胆固醇食物吗?
如果你有点怕,或者对「胆固醇」心存疑惑,这篇文章值得读一读,把「胆固醇」这件事儿搞清楚。
很多人害怕胆固醇,大概率跟这些年逐渐高发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关。
患有粥样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胆固醇、冠心病等等疾病的人,常被医生叮嘱要少油少盐、低脂饮食。
早些年,为了预防和减少心血管疾病,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关于胆固醇摄入的限制,建议每天胆固醇摄入不超过300mg。
300mg刚好差不多是一颗蛋黄所含有的胆固醇分量,所以大家常常用蛋黄来衡量,不敢吃蛋黄这件事儿就是这么流行起来的。
其实, 早在2015年,美国膳食指南就取消了对胆固醇的摄入限制, 因为并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膳食中的胆固醇与高血脂等疾病有关,但“胆固醇害人”这一观念,已然深入人心了。
胆固醇是我们体内的一种成分,在体内有着广泛的生理作用, 它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重要的组成成分,也是在体内合成维生素D3和胆汁酸的原料。
体内胆固醇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合成,我们叫它 「内源性胆固醇」 ;另一种是通过食物摄取,我们叫它 「外源性胆固醇」 。
人体每天大约要合成3000mg的胆固醇 ,由人体各组织细胞自行合成的这些内源性胆固醇,其实已经可以满足胆固醇在体内的生理作用。
相比之下,每天膳食当中所摄入的胆固醇并不算多, 跟自身合成的量比,是“小巫见大巫”。
细胞不断的在新生修复,每一个细胞形成细胞膜时都需要有胆固醇的参与。
但同时,胆固醇过多会成为不小的负担, 所以我们智慧的人体对于胆固醇的吸收,有着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胆固醇摄入增加的同时,体内胆固醇的排泄也会增加,同时自身合成会减少。
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胆固醇,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品,植物中并不含有胆固醇。
不过,植物中含有与胆固醇地位类似的物质,被称作「植物固醇」, 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谷物等各种植物的细胞膜中。
说来,植物固醇还是个“好人”, 它们的结构类似于胆固醇,所以在消化道内吸收时会与胆固醇竞争,从而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
对于 健康 人而言,并不需要太担心食物中的胆固醇, 但对于血脂异常的人来说,依然建议遵守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 300mg这个建议。
需要特别注意,解放胆固醇限制, 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肥腻的食物开绿灯。
饮食中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肥肉和高脂肪乳制品), 同时也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
而对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限制,是针对所有人的。
合理且容易达成的饮食原则:
❶ 注重摄入富含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
❷ 主食要有一定比例的杂豆类、薯类、全谷物,增加膳食纤维和植物固醇的摄入,促进体内多余胆固醇的代谢,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
❸ 减少五花肉、猪油、牛肉、猪脑等高脂肪食物摄入,降低高血脂、高胆固醇的发生风险。
对于 健康 人群而言,不需要刻意强调限制胆固醇摄入量, 日常膳食只要注意种类多样,营养均衡,各类食物在推荐摄入量范围内即可。
但有血脂异常的人,饮食要更加讲究,这三条关键点可以做到,就能事半功倍了。
当我们 健康 的时候,吃什么都好说,什么限制都可以偶尔放松放松。
但患有慢性病的人就不能这么任性了,各项指标有异常的情况下,原本不成问题的放松,都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所以,我们要适当的限制不 健康 饮食,让自己始终保持在比较 健康 状态,这样才有资格拥有真正的饮食自由。
参考文献:
[1]付佳,杨月欣,张立实,韩军花,王波.植物甾醇/甾烷醇对血脂作用的系统评价研究[J].营养学报,2008(02):181-184+189.
[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05):390-419.
[3]. 顾景范,杜寿玢,郭长江. 现代临床营养学[M]. 2019.
[4].金超,曹中朝.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16,42(03):166-169.
[5].谭宜将,刘衍民.胆囊结石发病原因研究现状与进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029( 007) : 602-603.
[6]. Jeong SM, Choi S, Kim K, Kim SM, Lee G, Son JS, Yun JM, Park SM. Association of change in total cholesterol level with mortality: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PLoS One. 2018 Apr 19;13(4):e0196030. D
[7].Drouin-Chartier JP, Chen S, Li Y, Schwab AL, Stampfer MJ, Sacks FM, Rosner B, Willett WC, Hu FB, Bhupathiraju SN. Egg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ree large prospective US cohort studi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updated meta-analysis. BMJ. 2020 Mar 4;368:m513.
donkeybenben
中国营养学会10位权威专家联合推荐,营养学家50年科研数据精心总结,1000种食物235款菜肴营养成分实用解读。营养来自食物。源于食物中的营养素。了解食物营养成分。保持膳食平衡是祛病强身。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营养学会原理事长 《营养学报》主编 顾景范食物营养成分数据是我们研究所近50年的工作积累,集中了日常生活常见食物,汇集了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营养素,希望大家都了解这些知识。用于安排平衡膳食,促进家庭成员身体健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物安全所副所长 翟凤英对健康而言,没有什么能比合理饮食更重要。认识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合理饮食的第一步!——上海营养学会原理事长 柳启沛营养师是人类健康的使者,了解食物、认识营养是工作实践的第一步!——北京营养学会理事长 李勇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你的健康就在你自己手中!——天津营养学会理事长 付金如健康生活从食物开始,拥有本书。食物营养信息来得方便又快捷。——重庆营养学会理事长 糜漫天本书助您透彻认识食物的营养,实践营养,维护家人健康。——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长 苏宜香一大批营养科学工作者50年的工作积累;一大批营养学专家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黑龙江省营养学会理事长 崔洪斌保障家人营养和健康,是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认识食物的营养,是家人健康的开始。——江苏省营养学会理事长 蔡云清最信赖的健康生活指南,最丰富的食物营养资讯,拥有它将影响您的一生。——四川省营养学会理事长 张立实
1 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2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3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4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5 营养学报6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7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8 中国中
请问一楼楼主,你发表的《现代预防医学》杂志,多久见刊的啊?
临床营养作为肿瘤治疗以及康复的重要环节, 在国内近几年被纳入重点研究方向, 专门成立了MCL肿瘤患者医学生活方式全程管理, 其中发布 了很多具有专业性的案例指导
营养学报 主要刊登国内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食物化学、实验营养、实用营养、临床营养、营养资源开发与利用及其它营养学研究论文或简报,也刊登著名专家撰写的述评、学术动态
尽量买些早期出版的书,新出的都很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