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自由鱼儿
1、 什么事布鲁氏菌病(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多由患布病的家畜传染给人类。 2、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和对人的危害,得布病后不及时治疗会怎样? 布病患者表现主要有: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多种症状;并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畸形等。布病患者能造成终身残废,丧失劳动生活能力或死亡,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反复发作,转为慢性。 3、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接触牛羊的落胎可能感染布病吗? 羊、牛、猪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动物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流产,流产物(落胎)含有大量细菌,人和其他动物接触落胎后极易感染布病。淘汰宰杀病畜,是消灭布病的关键。 4、人是如何感染布病的?有哪些传播途径? 布鲁氏菌经破损面板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为主,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 (1)直接接触传播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大部分患者由于接羔,处理流产物(落胎)、饲养、放牧、起羊圈、挤奶、剥皮、屠宰、肉类加工、接触病畜的 *** 分泌物、胎儿、胎盘、粪、尸体、污染肉类等而经破损面板黏膜感染。 (2)消化道传染:主要是以食用病畜的生奶及奶制品,食用半生或生的病畜肉为主,例如:食用没有烤熟的羊肉串、没有涮熟的羊肉或由于病畜的奶或肉污染食具后又污染食物。 (3)经呼吸道传播:主要吸入来自畜圈。牧场、屠宰场、皮毛车间、布病实验室等处污染的空气为主。 5、如何预防布病? (1)管理传染源:对牧场、奶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进行布病检疫。病畜应及时扑杀。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提倡圈养,牲畜的圈舍应远离住房处,严禁在住房内产羔和接羔。 (2)切断传播途径:禁止食用病畜肉及乳品,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剪羊毛时应戴乳胶手套,清扫畜圈时要戴口罩,并用消毒液洗手,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应将其深埋在地下米以下或烧毁。流产胎儿和羊水污染的场地,用10%—20%石灰乳和10%—20%漂白粉乳浸透垫草和地面。 6、人的布病有哪些主要表现: 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 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浪状热。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 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 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常易误诊为风溼病。 给布病患者查体时还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结肿大(部、腋下、鼠蹊部等),肝、脾肿大等。 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 总之,布病无明显特征性表现,症状是多种多样的。 7、对布病怎样治疗 由于布病症状多种多样,病期又长,治疗也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应根据不同病期,不同症状体征性质调整治疗方案。大急性期时主要是采用抗菌疗不法,采用抗生素类药物。 (1)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疗:四环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21天为一疗程,可重复1-2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第一疗程时并用链霉素。成人每日1克,他两次肌肉注射。 (2)利福平,并用强力霉素治疗: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强力霉素200毫克,连服6周。 (3)磺胺治疗:复方新诺明成人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连服2周,以后每天2次。3周为一疗程,可治2-3个疗程,疗程间的间隔5-7天。用此类药治疗后有一定复发率。 (4)对症治疗:除抗生素治疗外,应以对症治疗。如失眠者可服用镇静药,关节痛、头痛等可服镇痛药,高烧者可辅以物理降温或服解热药等。 对慢性布病无特效药物治疗。我国一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因慢性期病人的症状复杂,不同人表现不同。有的以过敏症状为主,有的以内分泌紊乱为主,更有的免疫功能低下等。医生应依不同情况予以适当治疗。 8、家庭治疗与护理。布病有两个特点适宜在家庭治疗:一是病期长,长达数月,在医院长期住院费用太高,在家中治疗可以节省一些;二是布病虽是传染病,但人不传人,在家中治疗不必隔离,也不必担心被传染。但是在家中治疗也有不利一面,这就是布病病情复杂,家庭治疗不易掌握,另外有的治疗需注射等也不方便。 在急性期时最好在医院治疗,如果进入慢性期或康复期等可以在家庭中进行适当治疗与护理。 病人在家庭中主要应注意: (1)不同间隔时间到医院检查病情状态。 (2)注意适度休息与轻度活动,有利于康复。 (3)注意饮食调节与搭配。病人庆注意营养,但防止大吃大喝,大鱼大肉。多吃营养丰富又清淡的食品,如蛋类、豆类等。多吃一些蔬菜及水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 护理布病患者一定要有耐心,增强患者信心,布病不但可以治愈,而且也不会影响寿命。 9、控制、预防布病的消毒为预防和控制布病做好各项消毒,首先必须了解布氏菌对各种物理、化学、射线等因子的抗力及在外界各种物质中的生存力方能执行好消毒措施。 消 毒 : (1)洗手消毒:对手的消毒处理适用于各类人员,包括专业实验人员、兽医、牧工、挤奶工、屠宰工等职业人员,也适用于一般老百姓。最常用的,也最普遍用的就是用肥皂水洗手,以及来苏儿、新吉尔灭等,洗手用的浓度见表1。 (2)食品消毒:饮用奶应采用巴氏消毒法灭菌或直接煮沸后饮用;肉类应烹调后食用,不能吃半生不熟的肉制品,更不能生食。 (3)皮毛消毒:皮毛可直接在日光下晾晒1-3天。环氧乙烷消毒:常作熏蒸消毒,300-400克/m3封闭空间。也可用钴60照射。 (4)流产物消毒:有条件的采用高压消毒,如无高压装置可用化学消毒法,用来苏儿(3%),或新洁尔灭(),或漂白粉(3%)液浸泡24小时后处理。 (5)畜圈、污染场地消毒:10%石灰乳或10%漂白粉洒地,作用12小时后可达消毒目的。 (6)实验室、车间、厂房内消毒:可用甲醛、熏蒸、或用乳酸熏蒸,也可用来苏儿喷雾消毒。 总之,布氏菌抵抗力并不强,常用消毒剂合理使用皆可达消毒目的。
来不及逃跑就逃到易于形成安全三角区的地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了解地震逃生的知识。传染病也是可怕的,就不怕我们的身心受到伤害,千万不要躲进高楼里避险、手足口病等等,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预防传染病,来维护我们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要防范地震:同学打架斗殴,同学们一定要好好认识这几种病症,一定要迅速跑到空旷的地方。掌握了安全知识,第四个是校园伤害;如果正在街上;逃生时、流行性感冒。我们学校也有很多安全隐患。同学们经常因为食品小摊做的饭不合格而对身体造成伤害今天:遇到地震一定要保持清醒、流行性腮腺炎,躲到比较安全的地方、上劳技课时不听老师指挥。地震,要像小英雄徐正中一样;如果在教室上课,一定不要惊慌,及时关闭煤气等物品、植物性食物中毒、在科学课上使用实验器材不当,以防煤气泄漏,千万不要去阳台或者窗下躲避,让未来变得更美好,我从网上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春天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不能让别人欺负我们。下面是防范地震的小知识,要弯著腰。所以我们一定要勤洗手,就经常发生著这样的事情,不要乱跑乱叫;如果在公共场所。食物中毒有细菌性中毒,千万不要再回去拿东西,不要试图往外跑,不要坐电梯。食物中毒也是对于小学生杀伤力较大的事情,不要惊慌失措,防范这几种病症;如果没有及时撤离,否则极有可能让变质的食物进入我们的身体:水痘。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要选择干净的餐馆去吃饭,有些传染病前期酷似感冒,人员的伤亡,增加自我防范意识;如果是在楼房的高层,被埋在了石头底下、真菌毒素中毒;逃生时不要直立行走,有不舒服一定要及时诊治。地震带给我们的是经济的损失,是我们不可组织的自然灾害。传染病常见的有这几种,不能让病菌进入我们的身体,第一个是地震灾害。以后我要多看这些有益节目,遇到危害一定要向其他人求助,它们严重的危害了我们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传染病主要是有呼吸道传染。这段视讯分了四个部分;如果离开了房间,第二个是传染病、麻疹;如果在房间里,第三个是食物中毒、室外劳动课时追逐打闹……我们要懂的自我保护
骨结核的防治知识还需要大家来一起普及,也需要闷闷一起努力抵抗结核病的发生。 (1)国家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教育,普及结核病的防治方法,建立和健全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保证人力和物力,以便及时发现结核病,并实行标准化、规范化治疗。让大众知道,肺结核就是骨结核直接血行扩散和间接空气传播的重要传染源,切断这一肺结核排菌病人与健康人之间经空气传播的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是一个全社会问题。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提高机体抵抗力。尤其是老人、儿童以及各种免疫损害患者,更应注意身体锻炼,以防结核病的感染或复发。开展卡介苗的接种工作,使易感者变为有抵抗力的人。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未受结核杆菌感染的机体获得一次经脱毒的,又能达轻微的没有任何危险的人工感染,以使机体产生免疫力来抵抗结核菌的感染和发病。 (3)对新发现或已知是活动性肺结核凡未治疗者,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正确应用联合化疗方案,直至临床治愈。凡在初治失败,规则有药满疗程后痰菌复阳阶段,是复治物件,这部分病人在人群中具有高度危险性,所以要监视、监督病人更进行严格的复治方案,杜绝结核经血行扩散成为骨与关节结核的危险。 (4)要增强患结核病家庭成员的防范能力。预防家庭成员间的传播性。对可疑物件要进行药物预防。 应加强消毒隔离,阻断感染途径。彻底消毒处理结核患者的排泄物。做好结核患者的隔离工作,尽量减少健康人与患者接触。 (5)对患过肺结核临床治愈或正在治疗的病人,出现脊柱与四肢不明原因的疼痛和肿胀,应尽早检查。对有密切接触史的家庭成员。出现全身的某部分骨关节疼痛,也要想到是骨结核的可能,应尽早检查,并进行多次追踪检查,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全关节结核的出现。 另外患者也要积极治疗。苗寨生骨方为苗族抗痨古方,此方曾治愈无数骨结核患者,后又经何医师不断研究改良,其疗效更为确切可靠。可清热凉血、活血消肿、拔毒排脓、补肝益肾、强髓生肌。
我国是肝炎大国约有十分之一的肝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在治疗上用药要讲科学不要迷信广告药。用药要把握少而精的原则。用药要按疗程使用不要半途而废。不要频繁换不同的药。饮食要清淡一些为好。多吃维生素含量多的食物。让病人主动参加运动量不大的运动会对病人的心态有好处的。外人的劝说只能劝皮劝不了瓤儿的。
我国是缺碘较为严重的国家,缺碘地区分布极为广泛,几乎涉及整个国家;受碘缺乏病威胁的人口极多,几乎涉及全社会的每个人,男女老少没有例外。碘缺乏病最严重的地区一般多在边远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而且补碘必须长期坚持,年年岁岁世世代代地坚持,否则6个月不补充足够的碘,生活在缺碘地区的人就会患碘缺乏病。 针对上述国情,我国要消除碘缺乏病,就必须找到一种使用方便、经济实惠、安全有效的补碘措施,并且是适合整个国家、全体人民的需求。 人类在同碘缺乏病的斗争实践中找到了食用碘盐预防碘缺乏病的方法,史料证明这方法已沿用了100多年。本世纪的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调查也都证明,食用碘盐预防碘缺乏病确实有效。 从1948年开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碘缺乏病控制委员会等国际机构使大力支援碘缺乏病的防治,并提倡以食用碘盐为防治碘缺乏病的基本方法。发达国家在消除了碘缺乏病后仍坚持食用碘盐。如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由于人们文化素质较高,对碘缺乏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自我保健意识。这些国家虽然在市场上碘盐和非碘盐同时销售,但同时富碘食品、保健品市场非常活跃,食用非碘盐的人们也可以从其它途径获得人体需要的碘。 防治碘缺乏病的最根本措施是食盐加碘。这是被许多国家近一个世纪的防治工作所证实的,是各种补碘办法中最好的方法,它不仅安全、有效、经济和容易推广,又符合微量、长期及生活化要求。但碘是一种很活泼的物质,食盐中的碘会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而丢失,致使碘含量越来越少。因此在使用中要注意以下事项,以保证发挥碘盐最大效能。 1、注意储存碘盐的方法。要将碘盐装在玻璃或陶瓷缸中,加上盖子,并将盐缸放在凉爽、没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尽量不要使盐受热。碘盐在高温环境中存放,碘的丢失较在室温较低环境中存放时较快。因此,储存碘盐方法要科学。另外,一次买盐也不要太多,否则会花了碘盐的价钱却吃不到碘。 2、注意烹调方法。我们在做菜时习惯于先加盐,而碘遇热会挥发掉。因此,烧菜时要尽量后加盐,更不要将碘盐加在热油中同菜一起煎炸。 3、注意吃盐的量。按我国碘盐标准,每人每天吃6克盐约可获得120微克的碘,这完全可以满足大多数成年人的生理需要量。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等特需人群需碘量比一般人要大。因此,建议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等特需人群要补服碘油丸或常吃些海带、紫菜等海产品,这样既可以不多吃盐又可补充适当的碘量。
如何诊断及防治登革热? 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凡在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在流行季节有突然起病、发热、剧烈肌肉痛、骨关节痛、颜面潮红、浅表淋巴结肿大,热后2天出现皮疹,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应考虑本病。若早期面部及四肢出现明显瘀点或瘀斑,束臂试验阳性并迅速休克,有明显出血者对登革出血热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分离病毒和血清学检测为确诊的主要依据。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援疗法。 预防登革热,最主要的措施是杀灭蚊虫,清除蚊虫孳生地,同时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刺: 1、消灭蚊幼虫:发动学生、家庭妇女,家家户户齐动手,倾倒盛养富贵竹、万年青……的花瓶、花盆中积水,清洗根部,3-5天换水一次。在花盆假山中放养鱼,吞食蚊幼虫。 大面积积水可加入汽油,使幼虫窒息死亡。 2、消灭成蚊: 1)室内交替使用“泰康”、“奋斗呐”喷杀。喷杀的地方是房屋阴暗处,窗帘布、墙裙等。室外可用“菊素灵”喷杀。这些药物也可杀灭苍蝇、蟑螂、蚊子等昆虫。 2)做好个人防护:睡觉时要挂蚊帐或点燃蚊香,涂驱蚊油防蚊。蚊帐可用“泰康”、“奋斗呐”浸泡,凉干再挂,杀灭成蚊。
学习笔记怎么说呢?整天就听着老师说要做好笔记,到底什么是学习笔记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你上课的学习重点难点,老师再三提醒的内容,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科知识,及你的学习技巧等等,当然少不了的是结尾处最好把自己的疑问困惑心得等记下来,不仅方便老师了解你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你自己以后查询自己的不足。用心去做吧,必将有所收获!这是语文笔记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语文课上,学生要边听课边记笔记,把新学的内容记在中间栏,把预习中理解不准确的现在得以更正的内容记在右边备注栏。这时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不能老师讲,学生听,课后记或老师把要记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学生抄;二是学生不能把老师说的话一字不落地都记下来,要在听懂理解的基础上,边听边思维,总结出要点,概括成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然后再写到语文笔记上,只要意思对怎么写都可以。刚着手训练时,教师要把需要记的内容说慢点,长句子和重要之处重复一二遍。要记的关键词、生辟词、同音词和易混、易错的字,教师要板书,防止学生写错。课后巩固记语文课上过以后,学生要整理笔记,课文中已经解决了的疑问要追记,落下部分要补上,心得体会最好是概括地记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也可以凭兴趣摘抄。通过课后的整理和修改,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认识得到升华了。课后要记的内容还包括该课书后面的部分练习题,如要抄写的词语,要解释的字、词,要理解的重点句子的含义,填括号,造句等。这样做,每课的内容都集中在语文笔记上,便于知识归类,便于复习查询;学生省得另外再拿本写作业,可把语文笔记当做作业交;老师在批改语文笔记时,不但验收了该课的基础知识,还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听课情况。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征求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做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强求一致,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求异思维能力。听记填充式笔记法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其中整理知识的能力尤为关键,是培养其它能力的前提。而做好课堂笔记是贮存、整理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整理知识的能力是指对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经过筛选归类,纳入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系统并作必要的记忆。没有知识的整理、贮存就不可能真正获取并运用知识。中学生怎样做笔记才是正确的方法呢?林密老师总结了一种较优越的笔记法——“听记填充”法。“听记”,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一边听着教师传“道”解“惑”,一边将这些“道”、“惑”和“解惑的方法”在笔记本上解“惑”。中学教师主要是以声音作为主要的手段来传“道”解“惑”的。吕叔湘指出:用声音传授知识有四大好处——不受光线限制,不受障碍物的阻碍,有效距离较图画大,说话的同时可以打手势。“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永续性。”如果学会听记,学生就能把教师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的“变化无穷的意义”整理、贮存下来,使之具有“稳定性”和“永续性”。但是,学生不能机械地“听记”,不要把教师的讲解,不分钜细什么都记下来。教师要训练学生“比较”、“归纳”,将获取的知识的内在本质特征揭示出来,“合并同类”,得出对学习未知资讯有启迪作用的规则,并立刻将它们有条有理地笔记下来。学生势必专心致志,顺应教师的思维指向,时而听讲,时而边听边记,时而边练边记,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完成这一过程。因而这种笔记方法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记填充”式的笔记还能高效率地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学生边听边记,基本上省去了教师“板书”的环节,将节省下来的原板书所用的时间“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增大了每堂课知识的容积率。让学生在获取了的知识的同时,整理这些知识,练就他们日后上大学或工作中所需的笔记能力。“听记填充”中的“填充”,其本质特征是边练边记。教师应教会学生“点金术”,而不是只交给他们“金子”。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运用“所以然”的规划、原理联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运作过程中将解题步骤、方法记在笔记本中。“听记填充”式的运作是这样进行的:听教师传“道”——归纳、比较——听记规律、原理——听教师解“惑”——听记“解惑”的方法、程式——练习“解惑”。譬如:讲解一词多义的“之”。归纳、比较出“之”用法的规律:(1)代词(代替的内容一般在“之”的前面,也有少数是在“之”的后面)。(2)助词:a、在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中位于“偏”与“正”之间的“之”相当“的”;b、在主谓短语中,位于“主”与“谓”之间的“之”起作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c、提宾标志的“之”位于……;d、定语后置标志的“之”位于……;e、凑足音节的“之”位于……。(3)动词“之”的位置是……。(4)……,等等。然后听记解题的最佳程式:(1)按照文句的本来面目,分辨“之”在句中的位置。(2)确认“之”的功能。(3)解释“之”的含义。接着训练学生“解惑”——将具体文段中的“之”找出来按以上的原理、规则、程式解答问题。“听记填充”法具体实施中的格式是多样化的:回答式、填空式、表格式……。亦不完全杜绝“板书”,如:课题、问题次第的数码、笔记的格式……可利用“黑板+粉笔”来演示。只不过笔记的内容是以“听记填充”来完成的。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的能力,这种能力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勤洗手,多通风,多晒晒被褥衣服,一般半个小时就可以把那个细菌杀死,少去人多的地方,要么喝点板蓝根预防一下也不错,还有多注意卫生,差不多就这些。
由于麻风病主要侵犯面板和周围神经,因此患病后也突出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同型别的各种面板损害和以神经粗大、神经炎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损害症状、体征,患者面板出现单个或几个与面板齐平或边缘高起的浅色、淡红色或紫铜色斑疹,也可发生淡红色或紫铜色的丘疹或结节,面部、耳垂及四肢面板肥厚、潮红、发亮,眉毛部分或全部脱失,病人可呈酒醉面容或狮面。 其实麻风病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也远没有艾滋病、结核病等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性大,麻风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因而其传染能力相对较低;其次,绝大多数人对麻风杆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即使感染也不引起发病,并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复发。 以上就是麻风病防治知识的简单介绍,同时还要提醒大家只要努力做到早期发现,早日诊断及时治疗,就能有效治愈麻风病,控制传染,这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一旦得了,就需要从饮食、运动等各方面来控制血糖,不要以为光靠胰岛素和降糖药就没事了,饮食、运动方面控制不好,就算天天打胰岛素,吃降糖药也一样会出现并发症。 就是没有罹患糖尿病的人在饮食上也要注意,切忌暴饮暴食,发怒,肥胖、生活无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一句话:“饮食、运动、愉悦的心情”是抵御一切疾病的不二法则。
lin2000west
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两篇Nature文章:控制登革热的新方法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1-08-30 09:25两篇Nature文章:控制登革热的新方法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讯:据上海研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消息近日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新研究中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利用一种能感染蚊子的普通细菌来控制登革热病毒的传播。在最新一期的《自然》(Nature)杂志上,这一课题组同时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详细地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推荐原文索引: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Wolbachia in Aedes populations to suppress dengue : 476, Pages: 454–457 Date published: (25 August 2011) DOI: doi: wMel Wolbachia strain blocks dengue and invades caged Aedes aegypti : 476, Pages: 450–453 Date published: (25 August 2011) DOI: doi:登革热是一种主要由埃及伊蚊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发病,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和关节痛等。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出血登革热,后者死亡率较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数百万人感染登革热,死亡人数超过2万。由于目前全球尚没有针对登革热的特效药物,找到控制登革热传播的方法是一个世界性热点课题。在先前的工作中研究者曾经证明,受一种细菌(wMelPop-CLA)感染的雌蚊寿命减半。那时的目标是在早期杀死蚊子,使得病毒在成熟到可以感染给人之前,蚊虫就已经死亡。但是那种方法也使得受感染蚊子的繁殖率降低了56%,携带那种细菌的蚊子就不能很好地将细菌传给其它蚊子了。在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利用一种细胞内细菌(Wolbachia pipientis)感染蚊子。研究人员证实受细菌感染的蚊子的寿命、繁殖率和后代发育能力都和正常的蚊子差不多。此外,受细菌感染的雌蚊唾液中找不到登革热病毒,这表明细菌可能可以阻止这种疾病的传播。这种方案不会伤害蚊子,因此比起之前的方案,现在的细菌更有可能成功地在野生蚊虫中传播。研究者表示,这个方法只影响病毒,而不会影响蚊子。这种细菌是如何阻止病毒复制的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不过有一些证据表明,这种细菌会和病毒竞争一些资源。在户外试验中,研究者于9∼10周内,在澳大利亚北部两处相对偏远的地区(Yorkeys Knob,Gordonvale)释放了超过30万只染有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让这些蚊子混入野生种群中。研究人员证实染菌的雄蚊与未感染的雌蚊交配后,雌蚊根本不产卵。而染菌的雌蚊交配后仍可产卵,并能把沃尔巴克氏菌传给后代。从理论上讲,这种趋势会使染有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越来越多,未感染该细菌的蚊子日益减少,从而抑制登革热传播。据研究人员介绍,目前沃尔巴克氏菌正在实验区的野生蚊子种群中迅速传播,预计埃及伊蚊也会被感染。科学家表示,这是第一例改造野生昆虫种群以降低它们向人类传播疾病能力的行为。研究者准备再未来2∼3年中在一些登革热肆虐的国家,比如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巴西进行大规模试验。如果顺利,这种方法将会作为控制手段立即实施。本信息由上海研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点击了解更多相关信息来源: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责任编辑()延伸阅读:上一篇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计划系列活动在全国拉开序幕下一篇法国研制出新型防雾镜片涂抹一次可持续5到6天更多内容
凯大大!
dēng gé rè
dengue fever
登革热(dengue fever)又名骨痛热症、波尔加热、五天热等,是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登革热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
登革热
dengue fever
classical dengue;波尔加热;古典五天热
皮肤科 > 病毒性皮肤病 > 虫煤病毒所致皮肤病
感染内科 > 病毒性感染 > 病毒性发热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在潜伏期末及发热期内有传染性,主要局限于发病前6~18h至发病后第3天,少数患者于病程的第5天仍可在血液中分离出登革病毒。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可能是更重要的传染源。本病尚未发现有慢性病毒携带者。在野外捕获的猴子、蝙蝠等动物体内曾分离出登革病毒,但作为传染源的作用还未被肯定。
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省,以埃及伊蚊为主;在太平洋岛屿和我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则以白纹伊蚊为主。雌性伊蚊习惯于白天叮咬吸血。伊蚊吸入带登革病毒的血液后,病毒在其唾液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吸血后10天伊蚊即有传播能力,传染期可长达174天。伊蚊既是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亦是登革病毒的储存宿主,因为雌性伊蚊可经卵将登革病毒传给后代。曾经在个别致乏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登革病毒,但其密度高峰与登革热流行高峰不一致。因此,它们不是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已有母婴传播登革热的报告。
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当地成年居民的血清中几乎都可检出抗登革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故发病以儿童为主。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人被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对同型登革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力,并可维持数年,对异型登革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免疫力。对其他黄病毒属成员,如乙型脑炎病毒和圣路易脑炎病毒,亦有一定的交叉免疫力。
登革热主要在北纬25°到南纬25°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在我国主要发生于海南、台湾、广东、福建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在世界各地曾多次发生大流行。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省是登革热流行区,已知的四个血清型登革病毒均已在我国发现。登革病毒常先流行于市镇,后向农村蔓延。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便利,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登革热远距离传播已逐渐引起重视。
登革热的流行与伊蚊的滋生、繁殖有关,主要发生于气温高、多雨的夏季。在广东省为5~11月,海南省为3~12月。
登革热在地方性流行区有隔数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这与当地居民血液中特异性抗体的升降有关。
登革热流行多突然发生,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流行。
登革热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病死率~。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中的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nm)、棒状或球形(直径为2050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与核蛋白一起装配成二十面对称的病毒颗粒。其外部有一层由脂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具型和群特异性的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
根据抗原性的差异,登革病毒可分为四个血清型,各型之间以及与乙型脑炎病毒之间都有部分交叉免疫反应性。
初次感染者,于病程的第4~5天即可在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2~4周达高峰,可呈低滴度维持数年以上。
登革病毒在伊蚊胸肌细胞、猴肾细胞及新生小鼠脑中生长良好,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可导致细胞病变。目前最常用于分离登革病毒的细胞株是来自白纹伊蚊胸肌的C6/36细胞株。
登革病毒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于-20℃可存活5年,-70℃可存活8年以上。然而,登革病毒不耐热,于60℃ 30min或100℃ 2min即可被灭活,对酸、洗涤剂、乙醚、紫外线、甲醛等亦敏感,较易被灭活。
登革病毒感染可使艾滋病患者体内的1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HIV1)复制出现暂时性抑制。
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后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定位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的登革病毒继续进行复制,再次释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引起临床症状与体征。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亦可导致血管水肿和破裂。登革病毒的复制可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再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病理改变表现为肝、肾、心和脑等器官的退行性变,出现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黏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皮疹活检可见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瘀斑中有广泛性血管外溢血。脑膜脑炎型患者可见蛛网膜下腔和脑实质灶性出血、脑水肿及脑软化。重型患者可有肝小叶中央灶性坏死及淤胆,小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等。
潜伏期为3~15天,通常为5~8天。
世界卫生组织将登革病毒感染性疾病分为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
通常起病急骤,畏寒或寒战,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saddle fever)。发热时常伴较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儿童病例起病可较缓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亦常较快。
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逐渐向四肢、头面部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肤。皮疹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
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25%~50%的典型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皮肤、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范围的直径不超过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为5mm以上者称为瘀斑。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称为血肿,可见于严重出血的病例。束臂试验亦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检查。检查方法是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果发现出血点则用墨水笔标出。然后用血压计的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再使其保持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维持8min后解除压力。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约2min)后,计算圆圈内皮肤出血点的数目,减去原有出血点的数目。若两者之差大于10则为阳性。登革热患者的束臂试验常呈阳性。由于束臂试验有可能使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患者的试验前臂出现瘀斑的可能性。因此,本试验不宜过多施行。
约1/4病例有轻度肝大,个别病例可有黄疸,但脾大少见。
症状和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表现为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无出血倾向,但浅表淋巴结亦常肿大,病程常短于5天。流行期间轻型病例较多,由于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状较轻,故较易被忽视而漏诊。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但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谵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缩小等。此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于24h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1%,多发生于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ase dehydrogenase,G6PD)缺陷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排酱油样小便、贫血、气促、心率加快,尿标本检查无或仅有少量红细胞而潜血试验呈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当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含量可在正常范围,而于1个月后才出现含量缺陷。这是因为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缺陷的成熟、衰老红细胞已裂解,剩下的是G6PD含量相对较多的年幼红细胞,当其发育成熟、衰老时才逐渐出现G6PD缺陷所致。
个别患者可并发感染性精神异常,尤其多见于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
严重病例可发生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跳、气促、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
轻度肝功能损害常见,主要表现为肝轻度肿大、边缘锐利,质软,肝功能检查出现ALT、AST 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升高。严重病例可发生总胆红素(TBIL)升高,甚至出现肝肾综合合征。
多见于登革出血热患者,大量出血或急性血管内溶血可促进尿毒症的发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可见于重型及登革出血热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窘迫,烦躁,发绀,双肺可闻干、湿性啰音。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分压(Pa02)<(60mmHg),早期动脉血二氧化化碳分化碳分压(PaC02)常<(35mmHg),晚期PaCO2则可>(45mmHg)。
其他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颅内高压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infectious polyradiculitis)和眼葡萄膜炎等。
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减少,发病第2天开始下降,第4~5天降至最低点,可低至2×109/L,分类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多。绝大多数病例出现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血液血细胞比容增加20%以上,可达60%~70%。部分病例有蛋白尿,尿中出现红细胞和白细胞。约半数病例有轻度ALT、AST升高。脑型病例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稍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
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滴度超过1∶1280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恢复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更高增长者,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明确诊断。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
将急性发热期患者的血清接种于乳鼠脑内或培养的C6/36细胞系,经饲养或培养后可分离出登革病毒。目前,较常应用C6/36细胞系作登革病毒分离,其分离阳性率随病程的延长而降低。发病3天内多可分离出登革病毒,但第1天的分离阳性率最高,可达70%~85%,第2天为40%~65%,第3天为20%~35%。少数患者于病程的第5天仍可分离出登革病毒。
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定,但技术要求较高,其特异性和可重复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脑型患者脑脊液压力升高。
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或发病前15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发病于本病流行季节,发病前3~15天曾有被伊虫叮咬史。特别是当某地于短期间内出现大量发高热的病例时,更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伴全身疼痛、明显乏力、恶心、呕吐,出皮疹,皮下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若患者只有符合登革热诊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而无实验室病原特异性检查的依据,则只可作为疑似病例。若患者在符合“疑似病例”的基础上,再有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则可作为临床诊断病例。若患者有符合登革热诊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再加上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恢复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更高增长,或在血清中分离出登革病毒,则可明确诊断,成为确诊病例。
登革热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的症状较明显,皮疹少见,无皮肤瘀点、瘀斑。
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以及咽痛,全身乏力常见。在病程的第2~3天,90%以上患者的口腔出现科氏斑。皮疹为斑丘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内遍及全身,最后见于手掌与足底。
急性咽喉炎较明显,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脓性分泌物,颌下及颈淋巴结肿大、触痛。发热24h后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皮疹为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退色,伴有痒感。面部充血而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咽拭子培养可有A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亦称肾综合征出血合征出血热,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休克、少尿、高血容量综合征。发热,出血,休克与少尿依次出现很常见。休克常于退热时发生。血液白细胞计数增高,异型淋巴细胞常超过10%,血小板减少。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和膜状物。血清中可检出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IgG、IgM抗体。
病前有疫水接触史。急性发热,眼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腓肠肌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者走路时腓肠肌疼痛更为显著。体检时腓肠肌压痛较明显。血清中可检出抗钩端螺旋体的IgG、IgM抗体。
发病前曾在灌木草丛中工作或坐卧。可于肿大、压痛的淋巴结附近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血清变形杆菌凝集试验(外斐反应)检查,OXK凝集抗体效价达1∶16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血液接种于小鼠腹腔,经饲养7~10天后可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常有原发性感染灶,如外伤化脓性病灶、肺炎、肠炎等。可出现迁徙性感染病灶,如肺脓肿、肝脓肿、脑脓肿等。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血液培养或感染病灶抽吸物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若血液培养与感染病灶抽吸物培养有相同的细菌生长则更具明确诊断意义。
持续发热1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食欲缺乏、腹胀、便秘、相对缓脉,肝、脾大,右下腹压痛等。病程的第2周可于胸腹部皮肤发现颜色淡红、直径为2~5mm、压之退色、数目常在10个以下的玫瑰疹。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中“O”抗体效价可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可在1∶160以上。血液和骨髓培养可有伤寒杆菌生长。
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和脾大。每次发作过程持续4~8h。间歇发作的周期有一定规律性,间日疟、卵形疟为每隔天发作1次,三日疟为每隔2天发作一次。血液的厚、薄涂片经吉姆萨染色(Giemsa’s stain)后用显微镜油镜检查,发现疟原虫有明确诊断意义。
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征与脑膜 *** 征阳性。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增加,压力和蛋白质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血清免疫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明确诊断意义。
应尽可能做到及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患者。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病程的第7天。对典型和重型病例应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保持每日有一定的尿量和大便通畅。
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热药物,以免在G6PD缺陷患者中诱发急性血管内溶血或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prednisone)5mg,3次/d。
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堿平衡。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250~500ml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于6~8h后重复应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40mg/d,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并作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饱和度和血液酸堿度监测。
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本病通常预后良好,病死率约为3/10万。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主要致死原因为中枢性呼吸衰竭。
在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与治疗患者。同时,对可疑病例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登革疫苗仍处于研制、试验阶段,已研制出登革病毒1型和2型的蛋白和DNA基因疫苗,正在进行动物试验,但尚未能在人群中推广应用。由于低滴度的抗登革病毒1型抗体有可能成为促进型抗体,诱发登革出血热的发生,因而增加了疫苗研制、应用的难度。
葡萄糖、氧、二氧化碳、泼尼松、甘露醇、地塞米松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细胞比容、脑脊液压力、补体结合试验、抗登革病毒IgG抗体、血氧饱和度、血液酸堿度
1、用户进入知网查重首页后,在首页下方选择合适的论文查重系统。2、在查重界面输入论文题目和论文作者,并将待检测论文上传至知网查重系统中,点击提交检测按钮。3、等
1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在食品添加剂分析中的应用李永丽西南大学2007-04-28硕士0522化学计量学结合光谱法在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分析中的应用潘军辉南昌大学20
[编辑本段]什么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全球
食品快速检验检测技术以其简捷性和便携性两大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食品的快速检验检测技术 摘要:食品安全
1、首先要做的是选择一个可靠的论文检测系统,比如知网,paperfree,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信赖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知网不对个人开放,我们使用知网查重一般是学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