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蟹爪爪
1996年,高考落榜,与父亲赌气,负气出走,自我流落到深圳,在工厂与工地间辗转半年,见识了广东前沿的光怪陆离,尝到社会底层的辛酸与痛苦。其后极其偶然机会,闯入湘潭师范学院(现湖南科技大学)。出任校图书馆自管部部长期间,以一个思想异端的行动派,带领16名成员,风风火火,分为两类:今有9人先后在北京师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其他则成为社会活跃分子,在北京、浙江等地经商创办实业,有声有色。1998年曾自写自编自印自卖出版《徐志频小说系列选》(现代派类先锋文学),由自管部成员假期现卖,赚了400多块钱。(详细参见《70后的碎梦》一书)2000年初,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为中心,在岳麓山下与人合伙创办《大学周刊》报,挂靠刊号,自写自编自印自买,将湖南及中国数以百计的学生社团凝聚起来,掀起一股“知本家”时代的理想主义旋风。报纸办了8期,因资金短缺,合伙人欺,卷资逃跑,半年后《大学周刊》不解自散。2000年7月,进入中国经营报社湖南记者站,作为见习记者,报道过“首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等重大活动。2000年12月,考入筹办中的《潇湘晨报》,做都市新闻部记者,开始广泛接触由居民委员会转型的社区,及在一线参与见证各类社会新闻事件,体验各类社会人生。2003年1月,进入《今日女报》专刊部做记者、编辑,专做深度报道,做过相对大型的新闻策划,采访过监狱,触痛过中国最基层的政权。2004年4月,预感到报业即将衰落、网络将成为未来大势,应聘红网新闻中心副主任,作为高级人才引进,做湖南省新闻奖栏目、深度报道专版《红外线》主编,兼涉足中国新闻奖栏目《红辣椒评论》内容编辑。2006年5月,应朋友邀请,在湖南一家地产广告机构做创作总监兼文案,对中国高端地产界的细节开始有了逐步深入的了解。2007年5月,出任湖南经济网总编辑。2007年9月,第一次接触湘商文化创始人伍继延先生,参与《湘商宣言》的最终审定。受伍继延先生关于商会文化启蒙,理想情怀找到皈依,从而与湘商文化结下了长久的缘分。2009年,湖南经济网重大转型,由湖南第一经济门户资讯网站转为电子商务网站,新闻政治与社会功能向纯粹经济功能转化。这时起,以康梁知识分子形象,全身心介入全国湘商商会。2009年以来,《新闻天地》杂志、《华商》杂志、《湘声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湖湘人物”版块,先后对徐志频作过人物专访与专题的报道。《常德日报》在第四届湘商大会时对徐志频作了专访,首次提出“湘商文化核心人物”称谓。有媒体称之为“中国的巴尔扎克,湖南的历史书记”。2011年岁末,《东方企业家》杂志记者岳巍高端专访作家徐志频,《华夏时报》特约记者李雅璐、本报主编沈山联合对话作家徐志频,《中华读书报》主编王洪波专业专访作家徐志频,《时代邮刊》记者宾丝丝尖锐对话作家徐志频。自创名言:云所以自由高飞,因它本身几无重量;水所以自由汪洋,因它总在贴地而行。
lucaminiya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杨国荣
从友人处获悉,李泽厚先生于美国当地时间11月2日逝世。尽管知道李先生年事已高,前两年又不慎摔跤,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得知此讯,仍感到有些愕然和茫然。也许,这是因为在意识深处,既不愿意,也没有准备好接受世间已无李泽厚这一事实。
初知李泽厚之名,是1979年,也就是入华东师范大学的第二年。记得这一年的某日,书店中一部《哲学的》,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此前已略知康德,但此书却以观点的独到、文字的隽永、理论的深沉,给我以耳目一新之感。此后,《美的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等相继问世,一时间,洛阳纸贵,士林争说李泽厚。此种盛况,学界已言之甚多,毋庸这里赘述。当然,那一时期,虽然李泽厚先生的著作近在手边,但其人却似乎遥不可及,作为彼时的学界宗主,他俨然是仰视的对象。
然而,1985年夏,在庐山讨论冯契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时,我却有机会与李泽厚先生近距离接触。会议期间,李泽厚先生依然其独立特行的学术风格,虽然是讨论冯契先生的著作,但他却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不同的学术立场,这与一些学人在此类场合每每趋于颂扬迎合形成了对照。虽然他的看法我不尽赞同,但这种不轻易附和的学术取向,给我留下了颇深印象。在参观庐山的名胜与人文景观时,我与李泽厚先生也作了若干交谈。那时我随冯契先生读博士,此前我的硕士论文以乾嘉学派与胡适的关系为题,对清代学术变迁下过一些工夫,同时,我对历史一直深有兴趣,早先通读过《资治通鉴》等著作,这种历史学背景也自然地渗入于言谈间。记得当时交谈时,除了我和李泽厚先生之外,还有《》的一位马姓年轻人,好像刚刚从南开大学毕业。李泽厚先生对我的历史学“素养”似乎略感意外,随口说道:你对历史倒有点了解。其时我尚年轻,闻此评语,不免有点自得。
1985年庐山会议期间,李泽厚(中)、杨国荣(左)与《》马姓记者合影
庐山会议后,我与李泽厚先生之间短暂的 也随之中断。2003年,差不多18年后,我们才得以“重逢”,当然,李泽厚早已不记得庐山的初遇,我也无意“重续前缘”。自1992年后,李泽厚移居美国,但几乎每年都要回住一段时间。2003年下半年,我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名义,通过美国友人林琪(Katherine Lynch)向李泽厚先生表达了邀请他来华东师范大学访问的意向。李先生欣然同意,并于当年冬天携夫人前来。此时我已非当年青涩的学生,在哲学史与哲学领域多有涉猎,因而与李泽厚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理论话题。当时我的学著作《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出版不久,见面时特呈上一册,请他指正。他后来是否翻阅此书,我不得而知,但此后每次遇见,谈到相关哲学话题,他总是说:你是学家,或:你是研究学的,亦即将我主要于学领域,这使我多少有些无奈。那几天交谈的很多具体内容多不记得了,但在谈到学问题时,我特别提到了休谟哲学的意义,尤其是在道德动力的理解方面,我认为康德将形式因作为动力因,对道德行为的发生难以提供合理说明,这方面需要 休谟对道德情感的肯定。这些看法,我在《与存在》一书中也有所论及,之所以在交谈别强调休谟,主要是鉴于李泽厚先生当时在学主要推崇康德,基本上忽视休谟。顺便提及,李泽厚先生后来对休谟有所 ,相对于此前谈康德而不及休谟,这多少是一种变化。
2003年,李泽厚访问思想所,与杨国荣合影。
在华东师范大学访问期间,李泽厚先生专门做了一次公开的学术演讲。本来演讲地点放在文科大楼的会议室,但实在太多,只能临时移到图书馆的报告厅,虽然空间扩展了不少,但依然人满为患。那天讲座由我,李泽厚的讲题是“谈谈情本体”,这可能是他之一次以讲演的形式公开提出这一论题。讲座结束后,本来拟将录音整理的内容刊发于思想所的辑刊《思想与文化》,但李泽厚先生在看了记录稿后,觉得内容过于单薄,未同意刊发。我们尊重他的意见,只能割爱。确实,根据我当时的印象,相对于他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情本体”的演讲内容似乎不甚丰富,事实上,后来他虽然反复提及此论题,但总体上仍有过于简单的问题。在情与理的关系上,李泽厚往往显得比较纠结:对“理”,往往欲拒还迎;对“情”,则每每欲迎又拒。
2003年的访问之后,我与李泽厚先生的 也变得比较经常。有时他会打来,谈论相关问题。记得一次在宁波参加会议,李泽厚先生忽然来电,具体所说,已经淡忘。在他来时,我们的交谈时间往往较长,有时几乎达一个多小时。印象中,李泽厚先生比较 国内学界的情况,因为客居异域,他也需要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国内的学术动态。同时,他对他本人在国内学界所处地位或受到的 度,也比较在意。二十一世纪初,国内很少有人谈到李泽厚,如果谈及,也每每是负面性的,一些人物常以批评李泽厚来显示自己的新进或“高明”,但其实,这种批评者无论在眼光、学养,还是具体的见解上,往往远逊于他们所批评的对象。当然,在与李泽厚先生的言谈中,也常可以感受到他此时的寂落心态,而我则以上述看法(批评者远不如被批评者)为他作学术回护。以后,随着李泽厚先生频频以不同方式亮相,特别是不时提出一些新的学术见解,他在国内学界逐渐得到了重新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现了第二次李泽厚热。
2005年,李泽厚先生应上海之邀,再次到访上海。其间,我曾与他作了一次学术交谈,内容主要涉及超验、理性以及情本体等,交谈的记录经李泽厚先生审定,刊发于《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2006-2007年,我作为富布学者在斯坦福大学做了近一年的学术研究,其间除了与邀请者罗蒂接触之外,常常与远在科罗拉多的李泽厚先生作交谈,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所谈内容既涉及当时的哲学,包括分析哲学、现象学,也关乎国内的学术趋向。在我的印象中,李泽厚先生虽然身处北美,但其关切重心始终在国内。他既无意“融入”哲学界,也不以海外华人自居,在意识深处,他依然是中国学者。从他一直持中国护照而没有入籍美国,也可以注意到这一点。如果作一比较,则不难看到,李泽厚先生的以上立场,与林毓生、等海外学人显然有所不同:作为入籍美国的华人,他们一方面以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又作为美籍华人或海外学者而著述,尽管形式上两者也许可以并行而不悖,但在实质的层面,显然无法完全文化认同与认同(认同)之间的:从的意义上说,入籍意味着宣誓 相关国度。李泽厚先生作为文化和上都没有放弃中国身份的学人,则超越了以上,从而可以更融贯地立说。虽然因寓居异邦,晚年的李泽厚先生不免有孤寂之感(事实上,孤独也许是长期伴随着他的感受),但在他那里,看不到海外的悲苍。
2022年,在多次邀请之后,李泽厚先生又一次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并开设以学为主题的课程。这是李泽厚先生数十年间之一次公开讲课,因而受到比较多的 。作为邀请者,我本当之一讲,但不巧的是,其时因事在广东,故改为第二讲。在此次讲座中,李泽厚又将我称为学的“专家”,并认为我有“优先发言权”,我则本着“从命”的精神,提出了若干看法。此次讲课结束后,我与李泽厚就学问题作了一次交谈,与前一次一样,交谈记录特意交李泽厚先生,由他作出审定,之后先由《中华读书报》刊发了交谈节录,尔后在《科学》(2022年第9期)刊发了全文。交谈的内容涉及李泽厚提出的两德论、与道德的关系、权利与善、以及转识成智等问题。
2022 年,我自己经历了生命历程中的重大折变,后飞赴波士顿。其间,我与李泽厚先生也多次通话。他得知我的状况后,表示十分关切,并对我比较从容平静的人生态度表示赞赏。在后来的邮件中,李泽厚先生就此写道:“吾兄学已化为修身实践,非空头义理而已,包括对待人生境遇,坦然处之,尽人事而听天命,均令人仰佩无已。”这些言辞当然有些过誉。我们交谈的话题依旧围绕中国哲学、哲学展开。当时我正考虑权利与义务、儒学的核心等问题,我们的讨论也涉及这些方面,相对于面对面的论辩,中的交谈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和沟通。在对儒学的理解方面,我们的共识多于分歧,对当代哲学的建构,则表达了不同于分析哲学、现象学的进路。记得闲谈中,还兼及对李泽厚先生学生的品评,李泽厚先生自己当然一如以往,几乎很少对自己的学生作具体评议,我则比较随意地提及其中一位已在学界颇具影响的学生,认为他智力甚高,但在治学进路上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学术上略有调侃、戏说的倾向,不如李泽厚先生那么认真,其二是对哲学史有些轻慢,不甚敬畏,似乎诸事皆可从“我”说起。李泽厚先生对此表示同意,但未作更多评说。在我看来,哲学之思不仅仅需要觉知意义上的聪明,而且更需要浑厚而诚敬的智慧,李泽厚先生本人似乎庶几近之。
2022年,李泽厚在华东师大。
当然,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李泽厚先生也有其个性特点。这里或可提及与2022年我们所作的学术交谈相关之事。该交谈在《科学》全文发表之后,李泽厚先生又将其收入他的对话集(《李泽厚对话集》,中华书局,2022年)。2022 年,我从波士顿治病返回上海后,一位学生向我提及,对话集中收入的我们之间的交谈,结尾部分有些费解。我此前未曾看到此对话集,便向中华书局索取了该书,翻阅之后,发现 最后被增加了二行此前并不存在的话,大意是,我 冯契先生转识成智以及广义智慧的阐发,他(李泽厚)“始终听不明白”,并认为我“需要自备一把奥康剃刀”。如前所述,此交谈记录已在先前经李泽厚先生审定(他在记录稿上的修改,现在仍被保存着),此前在《科学》正式发表时,即以这一审定稿为依据,在这种情况,增加文字显然既不合乎原来的文稿,也有违谈话的具体场景。我当时既感意外,也甚为困惑,便去信了解相关情况,李泽厚先生对此作了如下回复:“国荣兄,来信收到。该句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产物,虽内容在他处向你讲过,但不合当时对话事实,应予 ,并致深深的歉意。此信亦可向外公布。”我收到此邮件后,除了对他的理解表示感谢之外,还特别提到:“恕我好奇和冒昧,未知此‘特殊情况’具体为何?若方便,尚祈惠示。”对此,李泽厚先生的回复是:“特殊情况非电邮几句所能说清,抱歉暂不能满足吾兄之‘好奇’也。”经此沟通,我已对此事已基本释然,无意细究对话集中新增文字的具体原委,只是遵李泽厚先生“此信亦可向外公布”之嘱,将我们的相关来往邮件转中华书局的责任编辑申作宏博士。回溯起来,该学术交谈的文本,原由我“洋洋洒洒”的一大段话结尾,从对话的内容和结构看,这既蕴与李泽厚先生不同的学术取向,也似乎使李泽厚先生在对话中处于某种“从属”性地位,二者可能都让他很难接受,通过增加若干批评性的文字,则可改变这种状况。事实上,如果这些文字出现于实际的对话过程,显然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我当时不解的是:在实际对话已经结束、对话的记录稿业已发表的情况下,“单方面”地增加实际对话中未曾出现的内容,有些不合“学术规范”。2022 年元旦前夕,李泽厚先生又来信,再次提及此事:“不知你还在生我的气否。该书如重印,定当 那句不恭敬的话。驷不及舌,悔之已迟,再次致歉。千万保重身体。”收到此邮件,我不禁甚为感动:李泽厚先生在年齿和学术上都是我的前辈,但对增字之事却一再致歉,让我多少有些情何以堪之感。
今年2月,我从 上看到一标题式的新闻,其中引了李泽厚先生之语。出于对他的尊重,我随即去信,其中提及:“今日览 ,见《李泽厚集》的介绍中有如下文字,即李泽厚已解除了‘自封的者’之称号,云云,未能打开睹其详。私下以为,这种标题及提法,似有损先生之形象,故觉得有责任向先生提及。不妥之处,尚祈海涵。”李泽厚先生收到邮件后,即回复:“成灰之年,必遭恶, 吾兄相劝, 实属难得,浮一大白,敬谢忠告。”李泽厚先生对此事的实际想法,现已无法详知,但我之所以去信提醒,是基于他的学术进路和贡献,实质上无法离开的背景。我也曾向相关学人表达过此意:离开了,则李泽厚先生将或近于康德、罗尔斯,或近于牟宗三式的儒家,是李泽厚思想中不可或缺的构成,也是使李泽厚先生区别于康、罗、牟等辈的根本所在。1848年,和曾提到“在欧洲徘徊”,近二百年后,在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领域常常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象,这也许构成了李泽厚先生试图脱钩的历史背景。不过,后来,李泽厚先生似乎也未再坚持作切割,这与我去信提醒是否有关,现已不得而知。
在与李泽厚先生与其他学人的交谈中,我曾不止一次地提及,二十世纪的后半叶,中国哲学界中有二位哲学家特别值得 ,一位是冯契,另一位则是李泽厚。冯契以智慧说独树一帜,其哲学融合了、中国哲学,以及哲学的智慧之思,李泽厚的思想构成也表现出某种相似性。不过,冯契更多地 于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的广义认识过程,李泽厚则赋予历史本体以某种优先性。在形式的层面,冯契上承金岳霖所代表的清华学派,始终表现出哲学思维的逻辑严密性,李泽厚则在注重以美启真的同时,又时时以近于诗人的直觉展示其理论的洞见。
晚年的李泽厚,学术关切之点已有所转换。早先他以美学与中国思想史研究名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美的历程》,便曾在学界被争相传阅。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他的学术兴趣更多地转向哲学理论,所谓“该中国哲学登场了”的看法,也表明了这一点。2013年,在推荐思勉 奖时,我曾拟将《美的历程》列入候选名录,并就此征询他的意见。李泽厚先生的回复是:“《美的历程》乃卅年旧著,千万不要列入候选,徒令人笑掉大牙也。厚情心领,谨致谢意。”对该书的这一自我评价自然有些过谦,但从中也可看到他对早年在美学领域的研究已不甚满意。李泽厚先生晚年虽然没有推出学术上的鸿篇巨制,但却往往在哲学理论,包括学领域提出独到见解。事实上,如前面所提及的,李泽厚先生在哲学的不同领域,每每具有思想的洞见,其看法常言简意赅而发人深省。当然,在我看来,哲学研究应该区分体系性建构和系统化的考察。体系总是追求包罗万象的形态,同时常常追根刨底,寻找所谓最后的支点或原点,这种体系化进路往往难免陷于思辨哲学,并终究要被解构,李泽厚先生显然并不试图作这方面的努力。然而,尽管不必追求体系化的建构,但哲学还是要系统化的研究,这意味着对提出的见解和相关观点需要从不同方面加以论证,对为何可能、如何可能等等进行系统阐释,而不是仅仅提出某种观念。由于各种缘由,李泽厚先生晚年的哲学思考在系统性的论述方面,似乎多少有些不足。当然,思想的火花在展开之后,可能会显得琐碎甚至乏味,后者与李泽厚先生的治学风格显然格格不入,或许,这是李泽厚先生不屑于作系统论述的缘由之一。不过,从学术演进的视域看,他的一些重要看法未能充分展开,这多少有些遗憾。
李泽厚先生对未来充满乐观的信念,与他接触中,他曾一再提到,中国的学术未来可期,对年轻一辈,则每每寄予厚望。每论及此,我总是说,历史地看,重要的哲学家总是可遇而不可求,尽管当代及后世在学术条件、物质境遇上远超过去,但却未必一定会出现如他这样有创见的哲学家。这当然不是奉承之语,而是我的真实想法。
世间已无李泽厚。与其说这表达了一时的感伤,不如说其中寄寓着无尽的思绪。
2022 年11月3日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张亮亮
以上就是与2003属羊男孩运气相关内容,是关于哲学研究的分享。看完2003年属羊2022 年每月运势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淘淘0312
不知不觉,2022年已接近尾声。时间看似悄无声息,但无时无刻不在留下印记。随手拍下的一张照片,机缘巧合下认识的一位新朋友,刚读完的一本书,都见证了你今年的成长和变化。时间可以带走一切,但阅读却可以为我们留住时间,让我们随时随地,自在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就像文学评论家大卫·米基克斯所说的那样:“读者首先是游客,接着才能成为潜在的居民。如果你下决心成为一个投入的、自愿的游客,你就能享受一段更加美好、更有回报的时光……”今年你的书架上又有哪些新朋友?对你触动最大的是哪本书呢?在这一年,译林君和你一样,见证了许多好书的诞生。我们综合专家、媒体的推荐意见,列出了2022译林出版社年度好书候选书目。快投上你的宝贵一票,选出你心目中的译林社年度好书吧!你投下的每一票,对我们都很重要。温馨提示:文末福利,不要错过哦!文学 · 经典刘亮程作品(独家典藏版)作者:刘亮程《本巴》《一个人的村庄》《凿空》《虚土》《捎话》《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本巴》:入选花地文学榜2021年度长篇小说入选2022年刀锋图书奖·春季榜单“虚构类十大好书”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一季度影响力图书入选《中华读书报》2月月度好书入选《中华读书报》2月推荐榜入选《文学报》3月好书榜入选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1月榜单入选华文好书2月榜单入选新浪好书1月榜单入选腾讯好书3月榜单《捎话》: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十强刘亮程站在村庄中心,目不斜视,缓缓写尽一切温暖的踏实的事物:人畜共处的村庄,柔软欢欣的生活细节,古老庄严的秩序,公平而优美的命运。——作家 李娟格非作品作者:格非《博尔赫斯的面孔》《相遇》《文明的边界》入选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11月十大非虚构原创好书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11月优秀畅销书榜入选《文学报》12月好书榜入选魏小河流域12月好书入选2021年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年度十大非虚构原创作品我们小说家里面有两个大学者,其中一个就是格非,这两个小说家最让人骄傲。——作家 莫言《通往父亲之路》作者:叶兆言入选《光明日报》2月光明书榜入选《中华读书报》2022年春季书单入选《中华读书报》3月好书榜入选《文学报》2月好书榜入选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1月榜单什么叫中国式的父女关系、父子关系?有的时候那是一种不能言说的伤痛。——作家、编剧 未夕《金色河流》作者:鲁敏入选江苏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22年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入选2022年4月“中国好书”荣获第二届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荣获首届凤凰文学奖·评委会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21年度长篇小说榜单2022年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跟踪(资助)项目中国长篇小说以四十年、七十年、一百年为尺度的很多,但就《金色河流》而言,有它独特的意义。中国在过去四十多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这对每个人的生命和经验都具有巨大的持久影响。鲁敏所面对的是我们很基本很重要但很难且很少得到充分命名与书写的经验,在社会的巨大发展中构建人的生活意义。《金色河流》体现了鲁敏的志向、耐性与能力。——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 李敬泽《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作者:刘晓蕾入选文学好书榜8月榜入选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8月Top15中外人文社科佳作晓蕾谈红楼梦,谈得华丽,谈得精灵,谈得妙趣,更谈得有情。其人其文都很有少年气,她活泼又生动地讲评,俏皮,妩媚,打破了学者过于严肃的刻板印象。也因此,她的文字走进了读者的心,成为一个极具个人鲜明色彩的作品。——作家 闫红现场文丛 |《一团坚冰》作者:杨知寒入选文学好书榜7月榜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7月好书入选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7月十大中外小说入选《文学报》8月好书榜入选腾讯好书8月文学好书入选天目书单8月新书推荐榜入选春风阅读榜10月推荐入选2022年刀锋图书奖·秋季榜单“虚构类十大好书”入选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秋季榜单获2021年度人民文学奖新人奖、首届黑龙江文艺大奖(《水漫蓝桥》)获第四届“《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连环收缴》)对未来她的文学方向朝哪儿转折,我也无法做出预言。目前能看清楚的,就像一个好的演员,至少她有很宽、很“广谱”的“戏路”。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何平
奇奇怪怪的lemon
六一书单 | 2022年新出精品童书原创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 2022-06-01 08:23 发表于北京《中华读书报》2022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或长按二维码在线订阅。持续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书单,提供全面的最新图书资讯,是《中华读书报》一直以来的追求。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中华读书报》以文学性、艺术性、独创性、人文性、趣味性、适读性为准绳,继续从今年出版的少儿新书中披沙沥金,为小读者奉上一份“六一”精品阅读书目。今天先刊适合于学龄前和小学年龄阶段孩子阅读的书单,适宜于小学中高年级、初中阶段孩子阅读的书单,将于明天推出。学龄前《张炜非常动物故事绘本》(5册),张炜/文,喻翩一等/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元/册,适读年龄:3~6岁该故事绘本是作家张炜专为孩子创作书写的哲思绘本,既有文学的厚重,又有艺术的高雅,深刻而不失童趣;透过五个充满哲理、思辨的故事,围绕人与动物的关系,展开意蕴深长的绘本画卷。纯净平实又醇厚丰腴的文学形式,拙朴自然的画面,表征着作家对生命价值、道德观念、大地伦理的理解,既展现了丰饶的思想意味,也有独属于童年的清冽和纯粹的快乐。《快逃!星期八系列》(5册),彭懿/文,田宇/图,接力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元/套,适读年龄:3~7岁荒诞爆笑的幼儿园故事,异想天开的神奇冒险。该系列图画书尊重幼儿天性,用有趣的想象游戏,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集体生活,帮助他们获得勇气,释放情绪,学会共情。狂欢的本质是自由,是生命力的无拘无束的喷发和外溢,以游戏精神激发起人的生命潜能,来超越现实的必然有限性,这正是童年精神的核心要义。《艾瑞·卡尔和他的朋友们》,艾瑞·卡尔等 文/图,阿甲/译,蒲公英童书馆策划,贵州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元/套,适读年龄:3~7岁套书里,《好饿的毛毛虫》作者艾瑞·卡尔邀请了54位国际图画书大家一起分享了他们最喜欢的事物,有昆虫、食物、动物,还有他们最喜欢的颜色。这些荣获国际安徒生奖、凯迪克奖、凯特·格林纳威奖等多种奖项的图画书大家们以多变的风格,亲切而有趣的口吻向孩子分享了自己的最爱。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样,画家们用图画的形式,向孩子呈现了他们眼中的世界,激发孩子找到独属于自己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百年百部中国儿童图画书经典书系·精选版》(10册),万籁鸣、冯健男等 文/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3~6岁《百年百部中国儿童图画书经典书系》精选我国百年间已出版的具有较高思想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百余部经典儿童图画书作品,系统展示了我国儿童图画书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魅力。本辑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幼儿图画书推荐书目》,包含10部脍炙人口的名家名作:《哪吒闹海》《神笔马良》《一块小手帕》《小马过河》《岩石上的小蝌蚪》《萝卜回来了》《外星人收破烂》《小山羊和小老虎》《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中国优秀图画书珍藏·民间故事》(12册),叶圣陶、田原、杨永青等 文/图,蒲公英童书馆策划,贵州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3~7岁该系列精选12本诞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民间故事图画书杰作,以民间故事中特有的蓬勃的生命力、瑰丽浪漫的想象力,天然地吸引着孩子的阅读兴趣。《鲇鱼崖》《鹿王》故事中彰显的危难时刻的舍己与担当,唤起孩子对生命的敬重;《牛王节》等生动描绘了贵州布依族“牛王节”的节日起源和习俗,为孩子提供一面了解民族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镜子;《一粒种子》《香蕉娃》《狼外婆》等将感恩、善良、奉献、纯朴、正直、勇敢等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传递给孩子。《魔笛》,翌平/文,武引筱/图,希望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3~7岁该图画书聚焦音乐艺术题材,独特的视角以及对少年美育的生动刻画,是本套书的亮点。“魔笛”,首先是借喻,作者幻想连缀两代艺术人故事的那根银笛,就是莫扎特歌剧中充满魔性的声音的化身;同时“魔笛”又是象征,是人在艰难困苦之时,赖以慰藉和守卫人性之善的媒介。它以优美柔和的旋律,演奏人内心的挣扎与平静,消解人生境遇的残酷和激荡,用婉转的叹息和余音袅袅,吟唱着命运的不可言说与意味深长。《八音的秘密》,邹頔/文、作曲,温艾凝/图,天天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3~7岁原创音乐绘本《八音的秘密》以民乐为主题,通过主人公和爷爷的故事,按照“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木)的顺序,介绍了我国民族乐器的点滴以及“八音”背后的秘密故事。音乐之美和艺术之美的多重来源,可以是自然的馈赠,也可以源自不同艺术形式门类的互通;当然,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滋养。《我的妈妈》,[韩]权廷玟 文/图,小栗子/译,接力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3~6岁当我第一眼看见妈妈的时候,她的脸竟然又丑又肿;当妈妈给我喂奶的时候,粗心的她却把奶瓶戳在了我的脖子上……《我的妈妈》,一本从宝宝视角探究新妈妈一年生活的生动图鉴,打破传统,创新性地描绘了一位窘迫、狼狈,却又现实的妈妈形象,以丑写美,以惰写勤,讴歌了母亲的伟大、辛苦与不易。这是给孩子的第一堂母爱之课,也是给所有在陌生的新世界里艰苦奋战的妈妈们的心灵抚慰。《一栋小房子》,[美] 凯文·汉克斯 文/图,孙莉莉/译,青岛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0~6岁是什么让一栋小房子成为一个家?一只小猫,一只小狗,一些你爱的人,最重要的是——你!凯迪克金奖、纽伯瑞奖双奖得主凯文·汉克斯在这本精美的图画书中,采用了互动问题、重复的陈述徐徐展开故事,向小朋友们介绍了晨光、夜色、细雨、风雪中可爱的小房子,以及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小房子的状态,引导孩子们认识颜色、天气、季节等,并探索家的意义。简洁的构图,柔和、富有吸引力的色彩,简单的词汇和重复的句式,营造出温馨轻松的阅读氛围。《好想见到你》,[美]马修·科德尔 文/图,杨玲玲、彭懿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3~6岁《好想见到你》是凯迪克金奖得主马修·科德尔的作品。一对恩爱的大象夫妻组建了一个家庭,开始共同生活,他们盼望有一只小象能够来到他们的世界。他们准备,他们建造,他们旅行,但是小象一直没有来……一切都静止了。经历了一次次挫败、失望和苦痛之后,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伴随着一阵轰隆隆的声音,来了……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关于爱,关于生命的温暖之作。“我爱地球幼儿园”系列(全10册),楠玉、金玉/著,[新西兰]罗斯·金奈尔德/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元/册(平装),元/册(精装),适读年龄:3~7岁这是一套适合儿童阅读的、以保护地球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科普图画书。该书系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将生态文明发展新理念、维护生态平衡的科普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探险故事当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帮助他们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唤醒他们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引发他们对所生存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命的哲学思考。学龄前、小学中低年级《灰天鹅的奇迹》,赵丽宏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7~10岁苇苇和爸爸一起救助了一只受伤的灰天鹅,还帮助她孵出了小天鹅,因此和灰天鹅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折断了翅膀的灰天鹅,告别天空,告别芦苇荡,成为苇苇家特别的客人。生命依然在繁衍成长,蛋壳里钻出小天鹅,跟着妈妈学游泳,学飞翔,为的是有一天远走高飞。天鹅成为男孩的好朋友,男孩却无法挽留向往自由的天鹅。伤愈的天鹅带着全家又飞向远方,它们还会回来吗……作家诗性的从容叙写,如涓涓细流;不变的,始终是细腻、温暖、舒缓、向真向善的美学风格和人文关怀底色。“我的飞鸟朋友·你如此勇敢”系列(4种),保冬妮/文,黄捷等/图,接力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元/套,适读年龄:3~8岁“我的飞鸟朋友”系列以中国稀有的鸟类为主人公,讲述了丹顶鹤、朱鹮、北京雨燕、绿孔雀的故事,丹顶鹤爸爸妈妈领着小鹤飞往南方过冬,小鹤一路不断有新发现;朱鹮一家回到故乡,遇见了很多朋友;北京雨燕从遥远的非洲飞回北京,却无处安家;黑颈长尾雉有一个心愿,想见到美丽而稀有的绿孔雀……故事围绕鸟儿不同的生活境遇展开,让孩子感受鸟儿百态、自然之美。《水母花园》,[意大利]宝拉·维塔利/文,[意大利] 罗萨娜·博素/图,何文珊/译,译林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6~9岁无论是深海,还是港口和海滨,水母的身影令水体缤纷多彩。它们通体透明,又有着绚丽明快的色泽。有时,它们大如风筝,有时,它们细如芥子,隐没在海水里。从北极到热带海洋,从海边到大洋深处,它们无处不在。水母是动物吗?水母的构造是怎样的?它们有毒吗?可以吃吗?它们可以永生吗?什么是“水母暴发”?本书带小读者进入到神奇的水母世界。“小神兽”中国原创幻想故事(全8册),颜海婧/文,查璇、胡天水、王以/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22年6月第一版,元/册,适读年龄:6~12岁作者以溢满童真的想象为孩子构造了一个充满真善美的小世界,每个故事中的重要角色都是具有神奇本领的动物,对孩子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书中蕴含浓厚的传统和民间韵味,在这里,万物皆有善意,人性至真至美。《银镯》讲述父子亲情,《鹿从雪山来》讲述母子之情,《小偷的花园》讲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狸猫戏台》讲分享的喜悦,《刀马旦》传递包容、接纳和感恩,《阿凡米》是一段英雄传奇,《我的朋友是饕餮》则是荡气回肠的友情故事。“中华匠人精神传奇故事”图画书(套装5册),舒春/编著,刘向伟、李珂/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21年9月起连续出版,元/册,适读年龄:6~12岁这是一个富有文学品质和艺术魅力的绘本书系。意趣盎然、引人入胜的老北京传奇故事与维妙维肖、五色斑斓的市井生活图景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让小读者深切领略大工匠、老手艺的气息、色彩和门道。故事和人物行动中蕴含的执着、诚信、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中华匠人精神,让感动和敬意油然而生。图画书以一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传达了一种超功利的、传承传统的文化致敬。小学《戴面具的我》,常新港著,明天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9~12岁这是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更是一个男孩的心理治愈过程。男孩万家明因学习不佳,得不到老师和父母的喜爱,甚至屡屡被挑剔、轻视、责骂和中伤,他索性破罐子破摔,戴上“坏孩子”的面具,以孩子的方式对抗成人世界。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后,每个少年都渴望成长。然而,成人世界纷纭斑驳,孩子面临的并非是纯净的伊甸园,而往往需要直面复杂的人性景观。成长本身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意味着从生理到心理、从情感到精神的涅槃重塑。《和云朵一起奔跑》,荆歌著,明天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9~12岁命运的机缘巧合,生活的难测意外,让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孩携手经历猝不及防的成长。亲情给予女孩们既隐痛又甜蜜的双重体验,友情则带给她们温暖的慰藉和滋养。爱与包容,勇敢与怯懦,希冀与渴盼,三个女孩用自己的方式去积极面对和化解现实的磕绊、消极和芥蒂,如三朵小白云向着明亮的前方奔跑。荆歌笔下的少年和少女,都有着自己立体的灵魂,对自我生命意义的探索从未停止。《云顶》,殷健灵著,新蕾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8~12岁崇山峻岭的深处,一个叫做“云顶”的地方,有一所特殊而温暖的小学,一群孤寂的留守儿童。作家以实地涌出的深切认知和鲜活感受,铺展出如水般流动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流溢的点点滴滴的伤痛与欢乐。殷健灵作品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灵风暴和精神特质予以深刻的体验和观察,从而对孩子的生存体验做出铭心刻骨的表达与抚慰。她追问着成长中的种种生命经验对于个体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实现灵魂自省和心灵探微。《给马兰姑姑押车》,刘玉栋/著,乌猫/图,青岛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7~12岁作品是一曲来自乡土童年的诗性和天真的叙事。讲述了在物质清贫的年代里,一个9岁男孩的微小心愿得以实现的故事。马兰姑姑要出嫁了,男孩红兵得到了给嫁妆押车的机会,他开心极了,以致于头天晚上彻夜难眠。因为押车可以得到好吃的点心和糖果,还有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对于鲁北小村庄的任何一个孩子,这都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诱惑。然而,红兵在押车的凌晨被睡意击倒,结结实实地错过了收获。《勐宝小象》,湘女著,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8~12岁故事发生在野生亚洲象的天堂——西双版纳。一群以保护野生亚洲象、守护西双版纳雨林为己任的英雄,一片繁茂秀丽的热带雨林,一个与人类充满羁绊的亚洲象群,一头活泼可爱的神奇小象……在西双版纳的沃土上上演着人象共生互助的传奇。《勐宝小象》以2021年云南大象北上南归为题材,讲述了云南当地人民守护大象的故事,展现了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画卷。《冷湖上的拥抱》,于潇湉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9~12岁为了疗治爷爷的阿尔茨海默病,女孩孟海云陪伴爷爷开始了一段柴达木之旅。走向昆仑山,登上英雄岭,爷爷记忆的闸门轰然洞开,往昔岁月重回,牺牲的战友重归,现实生活叙事层和历史时间叙事层融为一体,爷爷情感记忆的叙事,在实体地理、油田生活叙事的要素中,融合成了有关历史和国家记忆的宏大叙事。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后,爷爷消弭了心结,女孩孟海云也接纳了新的生活。作品既是对传统宏大叙事下的集体经验的一种补充,也是一次对以“爱”和“希望”为核心的童年精神的彰显。《小骑兵》,许廷旺著,天天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8~12岁蒙古族少年苏优格和沃斯是一对伙伴,他们经常骑着骏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可是,他们的阿爸突然被日军带走,被迫为日军制作马鞍,一去不复返。两位少年为了寻找阿爸,用小小的生命见证了残酷而复杂的历史。作品以做鞍为明线,找矿为暗线,讲述了两代草原人的抗日故事。作品行文流畅,剪裁得当,布局巧妙,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饱满。《麦冬》,李一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7~12岁《麦冬》是一部弘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儿童文学精品,讲述了小主人公麦冬与中医药结缘,并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者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陕南某县城,麦冬和好伙伴杜衡是两个刚升入六年级的男孩儿,机缘巧合之下,麦冬结识了曾经救过自己的老中医白芥子,在二人相处的过程中,麦冬感受了中医药文化的灿烂辉煌和博大精深。《奇妙的阁楼君》,杨筱艳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8~12岁这一年的暑假,咚呛和天蔚就把一个阁楼当成了自己的秘密基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舒服又快活的日子。有一天,他们发现,这个阁楼居然会说话。跟阁楼大胡子叔叔相处的过程,从惊奇害怕,到融洽快活,他们一起抓住了窃贼,跟小狗茶杯交上了朋友,还一起给奶奶的小店做广告。直到有一天,阁楼大胡子叔叔说,这里要拆迁了,他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家园……《从前有一个故事——龙向梅童话集(全5册)》,龙向梅/著,Monica liaw/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7~12岁该系列包括《什么也没有的故事》《住在屋顶上的小人》《皱皱巴巴的城市》《为你长一棵樱桃树》《留守人间的精灵》5本童话,是一套颇具个人风格的、优美的原创童话佳作。清澈文字,奇妙想象,纯真情感,给孩子润物无声的美善教育,为童年和一生铺上真纯温暖的精神底色。善良、友爱、宽容、正直、乐观、勇敢、诚实、信任,这也正是童话给予孩子们的力量。《给童年的文学礼物》(6册),方卫平/主编,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元/册,适读年龄:7~10岁本系列由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主编,收录了任溶溶、林焕彰、张之路、吴然、曹文轩、赵丽宏、周锐、冰波、邱易东、薛卫民、徐素霞、简平、马爱农、张玉清、周晴等四十余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的作品。体裁包括童话、儿童诗、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寓言等,作品围绕主题呈现,以“万花筒”式的结构方式,与语文教材的结构方式形成呼应,展示儿童文学纯真、质朴、幻想、幽默、深邃的文学特质。《我们身边的野花图鉴》,[日]前田真由美/著,夏言/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6~12岁一套书回答孩子对于花草的“十万个为什么”,按春夏秋冬的时间轴介绍身边常见的植物,收录100多种花草的彩铅手绘图鉴,还有和植物互动的内容,附带有关于植物的人文小知识、短诗等,让孩子们认识花草之余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欣赏美的旅程。“人间花草”在自然四季中的流转变化,呈现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学情趣和文化意味。《少年读三国》(全4册),成君忆著,青岛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7~12岁《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从正史出发,精选《三国志》《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史料中的人物故事,结合自己多年研究所得,为少年儿童讲述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带领少年儿童领略千百年前的金戈铁马、猎猎旗幡。通过这套图文并茂的图书,孩子们将看到三国时期近百位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探索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
李而亮,男,1955年9月出生,籍贯广西。1983年7月至1988年2月,人民日报社群工部编辑。1988年2月至1995年5月,人民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副站长。
中国日报的编辑,如果你没有什么背景,凭能力考进去的,一般国内毕业生要硕士以上学历,英语专业八级以上,有翻译或同传证书的;如果是英联邦国家大学毕业的,至少也要有名
书名号的用法比较简单,但是在“某某编辑部”、 “某某杂志社”、“某某栏目”中书报栏目名用不用书名号,笔者翻查了手边的50种书刊,发现这里面没有一个明确的使用规范
陆定一 陆定一,江苏人,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中文名: 陆定一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江
郑方德创造直拍横打的人叫郑方德,是与王涛合作连续获得3次世锦赛混合双打冠军刘伟的启蒙教练。河南濮阳市乒乓球学校校长。《中国体育报》前总编辑张振亭是郑方德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