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好儿童
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思考》
【摘要】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为此,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等方面中去。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幼儿;整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03-04
在幼儿园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成为一种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思路。从近百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及当下的改革趋势与实践状况来看,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未来变革的基本走向。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浅层次看是为了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科中心、课程与幼儿生活脱节等问题;从深层次看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的体现。幼儿的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相应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不分科的。为此,研究者从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角度解析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以期为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一、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即在幼儿园中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教育活动,具体是指师幼围绕具有独特发展脉络或发展价值的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它以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促使幼儿发展成为身心和谐的“完整的人”为主旨。主题通常具有统整性,包含儿童要学习的关键经验,统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过程与评价等整合起来,并使之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内部的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组织协调或学习内容的重新安排。
具有内在统整性的主题活动为参与者创设了一种分科教学无法比拟的情境系统,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内在价值,关于这一点,伯恩斯坦在其教育编码与教学话语理论中就有所阐述。〔1〕通过主题形式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者知识的有意义建构、经验的丰富、情感的发展、主体人格与精神的养成是有益的。主题活动不仅是对活动内容的整体性规定,不仅指向教学系统,更指向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并关涉相应评价体系的完善。
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解析
幼儿教育领域中的综合课程、当前整体主义倡导的整体教学观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人发展”理念,都可视为整体论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整体论”(holism)一词源于希腊语“holon”,其意思是“子整体”,表示每一个元素不仅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部分,它同时还是另外一个整体之一部分。John Miller指出,“holon”在希腊语中意味着“由结合的整体所构成的世界是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其各部分的总和的”。〔2〕以整体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及宇宙是一个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一个共同体,相互关联并演化为更高级的形式。人类也属于这样一种整合的个体。个体的每一部分,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都有同样的重要性,且每一部分的功能及领域都是互相影响、环环相扣的。
要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整体”这个概念。“整体”仅仅是指关涉幼儿发展的各种教学内容的总和,抑或只是强调提供给幼儿的教学内容要面面俱到吗?如果是前者,事实上我们难以界定幼儿发展所需的教学内容究竟有几个方面;如果是后者,我们又无法罗列出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并试图找到其中的关联,因为教学内容本身是难以穷尽的。人是活生生的机体,是相互联系的一切生命交织的现象,是一个不能断然地还原为任何一种东西的、拥有复杂多样的丰富性的整体。因此,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对幼儿完满世界的关照,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的关照,并促进幼儿个体在活动中逐渐整合这些方面以达到和谐状态。
不同时代对幼儿整体发展的理解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途径是不同的。分科教学论也是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追求的,但它采用了片段化的思维方式,用所谓的科学分析方法将整体拆解为简单、离散的部分,然后赋予每个部分以精确的意义,试图通过这种拼合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这种还原主义的假设是“整体可以分解为各个部分,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认为只有先了解部分,才能去建构整体。
当下,我们之所以将主题教育活动视为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因为主题教育活动为学习者呈现了一幅整体的学习图景,它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一方面,人们认识到,幼儿是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存在着的,所以,他需要的是具有整体性的、不受学科界限限制的知识。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打破学科领域界限,根据主题核心内容,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再顺着这些基本线索确定主题的具体内容,并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3〕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到,除了知识层面,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更关注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其他层面的发展。它着眼于幼儿的生活本身,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关乎幼儿情感、经验、意义发展的过程。换言之,我们可以把主题教育活动视为多层面、多维度理解和把握知识,把幼儿的个人知识、经验与学习、生活整合起来以促进其有意义学习和整体性发展的活动。
三、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践行幼儿整体发展思想的路径
(一)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出发点
1.摒弃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唯理性思维模式
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受唯理性思维模式的影响,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4〕在这种唯理性教育模式的支配下,幼教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常会过分注重幼儿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等认知水平的发展,将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精神视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他们往往不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体验等方面,忽视对幼儿完满精神世界的关照。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幼儿园教学活动会变成训练活动的代名词,幼儿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接受的是难以感受到生命意义的教育。
2.关注幼儿均衡发展的节奏
我们要关注幼儿智力、情感及道德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育的目的绝不只是满足幼儿求知的欲望、训练其学业及工作上的技能,为其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相反,“我们应该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为自由的、有创意的、有同情心的人,使之能够完全参与这个群体的生活”。〔5〕
哈佛大学费歇尔教授等人曾据此提出“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他们认为,“某种行为产生的不当刺激所导致的短期变化会对人的整体成长系统产生弥散性影响,使得整体发展脱离平衡状态,接受过不当的催熟刺激的领域发展水平会比较低下。成长速率过高可能会导致系统的紊乱无序,为了促使系统的稳定、平衡发展,应维持相对平衡的速率。由此可见,教育所提供的支持性影响应当是适宜有度的,各领域间的联系应当是适中的,这样才有利于学习者的整体发展”。〔6〕
(二)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从有机融合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要处理好儿童、社会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寻找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力求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不同领域、学科间的关系,有机整合不同领域、学科的知识。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各个知识领域和知识类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孤立的知识的堆砌。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整合体,其发展有各方面的需求,不仅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不仅有行为的,也有认知的、情感的与社会性的。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单一的、局部的、孤立的发展。”〔7〕因此在选择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时,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寻求不同学习领域知识间更广泛、深刻的关联,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和全息观念。
所谓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活动的内容,不是将分化了的部分叠加成一个“复合体”。诚如沃伦・本尼斯所言,“一个整体包括目的、观念和交流,由各个部分间的同一性综合成内部一致而有效的整体”。〔8〕主题活动的内容应该是一种有机“连续体”,是融会贯通了幼儿发展、社会需求、知识经验的具有时间与空间意义上关联性的整体。
(三)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是指要改变线型课程实施方式,对各年龄主题活动进行统筹,如大、中、小班都有以“季节”为核心的主题活动,但各年龄班主题活动的组织要有层次性,内容要逐层拓展与深化,整个主题活动应成为螺旋式的主题网络。以“我的情绪和需要”主题活动为例,小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知道自己有喜爱的和不喜爱的事”;中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如何使自己及别人快乐,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大班阶段活动目标则可进一步深化为“明白需要被爱和爱别人”。这种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综合的、“去边界”的。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者要“站在人和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把课程看成是‘一段教育进程’。课程将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而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9〕
参考文献:
〔1〕刘丽玲.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1-142.
〔2〕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11.
〔3〕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5〕RONALD E KOETZCH.学习自由的国度:另类理念学校在美国的实践〔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6.
〔6〕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2.
〔7〕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1.
〔9〕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5):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
空空的小新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 沈桂荣这几天参加学习共同体开放课堂的研究坊,得以再次认真阅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辅之以现场的课堂样式和质态的冲击,越来越感受到,学习共同体课堂上透露出的以生为本的理念和情怀,宁静的课堂革命的目标自始至终都应在力求让儿童真正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杜威说: “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我们所要求的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情和甚至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一言以蔽之,即学校教育教学应以儿童为中心。在佐藤学先生的理论阐释和案例评述中,我一直能看到“儿童中心”这一鲜明的旗帜: “儿童的面貌是清新自然的”; “儿童们已经迫不及待,各就各位”; “要让问题成为儿童们的探究课题,只有认为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挫折都是了不起的,并且认真倾听每个儿童的低语或沉默,才能获得教学的立足点”; “我们常常是为了‘儿童的将来’来规定学习,或者说‘为了学生的发展’来规定学习。但是如果不能实现当下的学习、不能感受当下生活的学习,那么将来的学习也不会幸福”。 如何真正做到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呢? 教室空间设置以儿童为中心 让人惊叹的是,佐藤学先生探访了日本全国以及国外一万多间教室,观察了一万多节课堂。佐藤学观察课堂的手段是多样的,但其关注的点却是唯一的,这就是课堂里儿童的状态和被关注的状态。从书中众多课堂教学案例中,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教室空间: U 字型的课桌椅; 老师走近一个儿童身边,弯着腰(或坐在椅子上),以同等高度的视线倾听他们的发言; 甚至看到一位叫原田的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拼布地毯构成的柔性空间。 我看到,在这样的教室空间里,儿童成为主人,教室的生命感很强,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的站位、姿势是利于倾听儿童与进行充分“串联”的。我能强烈感觉到,这样空间里的学生心可以静得下来,潜质可以表现得出来,智慧的交响、课堂的深入可以达成起来。 我想,这样的教室空间设置,倘若再流淌些新教育实验完美教室的文化基因,那对孩子来说该是怎样的幸运和幸福!以“不懂”的儿童为课堂关注的中心每个班级都会有那么一个或几个特殊儿童,这些随班就读的孩子,大家为了避讳,取了很多好听的名字——待优生、潜力生、共美生……但在背后,大家心照不宣还是那个“差生”的标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这些特殊儿童被边缘化已经成为共识和共容。但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中,我第一次看到“要进行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时,感到特别意外。因为按照当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名义上叫“全体学生”,实际上是关注“大多数学生”,对那些特别优秀和特别滞后的学生关注是极其不够的。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不少以“不懂”的儿童为课堂关注中心的教学现场,例如小林教子老师在课题为“比例”的算术课上,面对一名叫健治的学生“我完全不懂”时,调动全班学生给健治讲解,直到健治再没有疑问为止。之后当一位学生提出更加简洁和凝练的解法但令人费解时,原来“完全不懂”的健治竟然反过来给大家很明白地解释了一番,达到整堂课的高 潮。“不懂”的儿童激活了学习的原动力。而志村老师在他的语文课里,从四号开始依次点名发言,“顺理成章”点到平时缄默不语的 20 号俊树,在俊树摇头示意不回答时,志村老师让他的同桌正弘读俊树的诗,俊树指引正弘得到了自己满意的“回答”,志村老师再以及时的肯定,“俊树连连点头,大声地‘嗯’了一声”。佐藤学先生说: “志村老师找到了高见顺的诗与俊树内心世界的关联。”是的,这种基于儿童、唤起儿童、发展儿童的教学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相比我们日常的教学,虽然收获了“短浅”的平均分数,却失去了不知多少发现儿童、发展儿童的机会。 佐藤学说: “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只有认为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挫折都是了不起的,并且认真倾听每个儿童的低语或沉默,才能获得教学的立足点。所以,创造性的教师总能够接受儿童的多样性和教材的发展性。”让每一个学生在当下快乐地学习,似乎是我们课堂的奢侈品,但其实是必需品。 这也让我联想起喊学生到黑板上听写的情形,当某一位学生( 可能是优秀生也可能是滞后生) 写某个词或某句话卡壳时,讲台下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劲头十足地以各种方式提示他。这好像是笑话,但其间也许就包含着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激活了学习的原动力”吧。 让我们真正做到把儿童放在课堂的正中央,我们的课堂就会宁静安全,我们的学生就会心心相印,我们的教育也一定会更加幸福而舒适。
冬日恋鬼
【摘要】在教育的事业路上,千万别撞到了儿童,因为儿童是站立在教育的正中央。坚守儿童立场:情感与思维的沸腾。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我们是否还坚守在儿童立场上,是否真正在为儿童而教,是值得我们以发展的教育眼光去看待的。教育必须以儿童为本,才能重新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和儿童一起成长。教师是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儿童研究应是教师发展的“第一专业”,从儿童研究走向与儿童一起研究。 【关键词】新儿童、儿童研究、教育改革 以“新时代 新学校 新儿童”为主题的“2018新儿童教育年度峰会”于7月在梅岭小学西校区举行,在教育专家前沿思想的指导下,继续审视新时代下新儿童的存在与发展,探讨其发展研究如何落实于教育。“新儿童”再次成为儿童教育的热议话题。 一、 审思“新”儿童的立意 成尚荣老师提到: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新时代的好儿童,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有梦想。拥有儿童梦的儿童,拥有少年梦的少年才是中国梦,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所在。要想成为新时代的好儿童就必须具备三个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才是儿童发展核心素养,也是儿童正确价值观与其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针对“如何定位新儿童”这一问题,大多数人比较赞同在把握儿童本性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新时代儿童的特点。我认为新儿童是在保有孩子原本具有的的特性(如:善良、单纯、热爱自由......)的基础上,新产生出来或新自然生长出来的变化。这些一定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无论是被环境所改变的特点,还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产物。我们应该以新发展的眼光去发现新儿童,认识新儿童。刘志彪老师曾提出:为儿童而教。学校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只有真正读懂儿童内心的表情,才可能真正去走近儿童。新儿童应拥有国际视野,合应国际发展新走向。我们应着重培养其社会情感能力,做一个有责任感、有自信、有批判性思维、有持久力、有创造力的新时代好儿童。在从小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立志,如何创造,拥有新视野、有格局与内涵。儿童应该处于教育的正中央,即为教育的指南针。 二、 坚守儿童立场,进行儿童研究 儿童立场:情感与思维的沸腾。“我们一直强调儿童立场,这是正确的、重要的,是永远的追求。问题是,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空话,儿童立场也不只是表面的尊重,其深度在于价值。儿童立场是价值的载体,也是价值本身,而其价值还应从情感、思维的价值中去追索。情感要沸腾,思维也要沸腾,情感与思维沸腾了,学习生活便会沸腾起来,于是,美就来到了课堂,来到了儿童的心灵。儿童是美的,儿童立场便是美的,教育便是美的。”——成尚荣。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我们是否还坚守在儿童立场上,是否真正在为儿童而教,是值得我们以发展的教育眼光去看待的。教育必须以儿童为本,才能重新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让儿童站立在教育的正中央。时光飞逝,我们就要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姿态去创造。教师是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儿童研究应是教师发展的“第一专业”;教师要走近儿童,和儿童一起成长;从儿童研究走向与儿童一起研究。 1、坚持国家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指导思想。 教育应站在儿童立场上,引导儿童触碰并使其深入儿童心灵。儿童研究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底色开始,即在坚持儿童立场与国家立场相统一的前提下,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国家核心价值观相统一。首先,儿童是有祖国的人。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已深入其心理结构中。其次,儿童是有民族魂,有中国根的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已成为新儿童的文化奠基,孕育其民族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接班人。最后,个人与社会、国家的价值取向一致。两者应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 2、坚守并彰显儿童机制。 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儿童意味着自由,他就是自由者,自由是创造的保姆。儿童意味着探究,他就是探究者,不断地去发现世界,从而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儿童是可以拯救世界的。正如泰戈尔看来:儿童是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童年应是拥有更多的自由时期,儿童在游戏中工作,他们具有创造性自我表达的需要,对大自然有敏锐的感悟力。 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有学者认为,儿童生活在三个世界里。第一世界是现实世界;第二世界是理想世界;第三世界是虚拟世界。第一世界是由考试、分数、学习、作业、负担所组成的,在这个世界里,大多的趋势都是上好学校。第二世界是儿童的理想世界,他们拥有梦想、理想。然而却被许多老师和父母绑架,让其成为他们的理想,从而失去自己的可能性。第三世界是虚拟世界。在这一世界里,能够让儿童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丰富的信息,但是这里却充满着各种陷阱和诱惑。如何真正让儿童快乐做主人,立德树人,这就需要我们来引导其如何去认知世界,如何去辨别,如何去筛选,如何去做判断和选择。这时,就需要我们回到儿童的完整世界中,和孩子们一起去澄清价值观。 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儿童最伟大之处就是:可能性。可能性就是儿童生命巨大的创造性,所以发现儿童的可能性,就是让其未来创造性得到进一步的发现。当然还要把握好积极与消极这两种方向。 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儿童还有一个名字,叫“游戏者”。席勒曾提出:儿童都有自己的游戏方式,只有在游戏的时候,他才能真正的沸腾,产生心流,成为真正的儿童。说到底,儿童的游戏方式其实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新科技时代到来,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并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使它成为儿童的游戏方式,并要培养儿童拥有游戏精神,激励其不断取得进步,不断创新。所以回到儿童原来意义上、生活中、最伟大之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才能再次发现儿童,并认识触碰到儿童。 三、发现并把握儿童发展的新环境、新特点、新走向 随着新时代环境的变化,使儿童也处在多重的生成中,也处在新技术的包围中和价值多元的困惑中。 儿童处在多重生成中。以往的教育主渠道是以课堂和学校为主,而今的社会教育、新电子技术课程......多重领域,这不仅可以扩宽儿童的视野,而且更有利于儿童完整世界的建立。但在这些生成中,就有可能会产生消极的、负面方面的一些影响。 儿童处在技术工具的包围中。当今时代是科技时代,现代儿童已经可以熟练使用一些新技术,并且对此有极强的依赖性。科学技术一直是把双刃剑,关键是使用者是否能主动使用,并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趋向,为之所创造。所以就需要我们在儿童使用技术过程中去帮助其澄清使用价值。 儿童处在众多价值迷惑中。在多重价值并存的时代面前,就需要我们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在新科学技术上。帮助儿童在价值面前学会进行辨别、筛选、取舍,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 从这些环境变化中,儿童发展的新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性降低,与网络虚拟世界更为亲近;儿童的差异性发展加大,忽略了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儿童发展的非连续性,要重视儿童的非规划性,正确看待想不到、偶然发生的事件。 四、 儿童发展与儿童研究如何落实教育 从教学研究走向“儿童研究”。教育改革即学科教学和课改教学,其前提必须进行儿童研究。教学研究与儿童研究是融为一体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儿童研究的过程,将儿童研究落实于教育过程中,是教育实践的首要任务。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成为儿童的研究者,只有真正地研究儿童,和儿童在一起学习,才能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了解儿童,并向儿童学习。最终使教学即儿童研究理论落实实践,成为我们的教学育人模式。 新儿童教育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及与当下学校教育存在的矛盾之处。在本次论坛中,各位教育专家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校以办40个社团为学生开设课程,充分运用个性化评价手段;有位校长举例:校中有一个班中有位特殊学生,班级老师每天记录这位孩子的优点,坚持了一个月,后来孩子有所改变。结合我校自然生长的办学理念,当下的新儿童教育理念与之是不谋而合的,其具体体现在:学校让孩子回归自然,充分体验户外农场生活,感受大自然。时刻不忘本,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学校的每一位孩子都是独立个体,通过校长信箱的形式让学生做主人,提出自己对学校的各方面建议;全校师生全力以赴在校园中落实一切行动,以“干净、有序、读书”的校风时刻要求做最好的自己;学校给予每一位老师温暖,老师将这份温暖传递给孩子,用良心在认真做事,这就是学校的温度。这些具体体现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坚持从美出发;每月全校共读一本书,并召开一次读书分享会;每月集体观看一场电影;全校各学科教师外出学习交流......这就是学校的故事。在学校里,每一位老师都是珍贵的存在,以慈善怀之。珍贵的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孩子们。每一个学生都是美丽的不同,以温柔待之。艾瑞德的美丽就是这样体现着。走新儿童教育之路我们已经在路上,但是不少学校提到实践能力是有限的。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复杂化,教师或家长过多干预儿童,并没有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教育的目标性不明确,措施不具体等。面对这些问题,各学校提出在今后管理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新儿童教育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当前存在的问题有: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需求不相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走不进教学状态,不是很投入;教师培训内容大多与学科有关,而很少关注儿童本身;教师培训形式较为单一,有局限性,很少有双向互动;教师自我内驱力不强等。针对现存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的解决措施可以有:学校要充分相信每一位老师,根据教师培训调查意向需求来安排教师参与学习。教师发展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让正确、先进的儿童观根植于内心深处,走在教育教学的前面。教师加强自我管控能力,提高综合素养能力。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理念,应该去看更大的世界,开拓自己的眼界。坚持专业信念、儿童信念并存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儿童。教师注重发展自身核心素养:一定要蹲下来认识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距离儿童近一点,再近一点。 我们坚信我们是行走在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以儿童为中心,重新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让儿童站立在教育的正中央。学校是儿童的研究院,教室是儿童的实验室,教师是儿童的研究员。正如刘志彪老师所说: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从“儿童研究”走向“与儿童一起研究”,这是教师神圣的职责。我们相信,发现儿童身上的可能性,帮助其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与儿童一起成长。【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0-24.
儿童文学是比较早,比较有名的期刊了,你可以投稿到《儿童文学》
目前,C刊得到了学术界更多的认可,但由于其只限于人文社科类期刊,而不评价自然科学类期刊,为了公平起见,许多单位评职称时仍采用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一般来说,比较好的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群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引起了的重视日益凸显,这个特殊群体至多以引起社会中诸多问题,源于其群体成员均为儿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留守儿童
— 91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 , 是十九世纪第一个赢得世界声誉的丹麦作家。安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