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56

我叫鑫小鑫
首页 > 期刊论文 > fdi论文模板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美梦似路长!

已采纳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感染下,经济、社会、科技、信息技术、 文化 各方面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而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式变得相对平缓,发达国际如美国等受债务的累积负债使得财政相对比较紧缩,其失业率也相对高于之前的经济水平状态。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国际经济形势论文,供大家参考。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已经挣扎了将近6年。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的压力较大,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转型调整期。这一判断意味着,不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国际经济环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继续呈现“弱增长”格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联合国在2013年的世界经济形式展望 报告 中双双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期,这表明全球经济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仍有待时曰,总体上并没有明显好转,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依然沉重经济增长速度仍将保持低迷的态势。

美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整体来看,美欧日经济中,美国相对来讲还算不错,2012年经济增长率为,2013年可能是左右。一个原因是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在不断改善。但目前美国的主要问题是企业投资各种数据显示美国企业现在手里有上万亿美元的钱放着不投资,而且政府投资也开始下降。

欧元区在经济复苏中挣扎。欧洲的情况不那么乐观。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 2013年的情况相对好一些,但还是负增长,可能在至0之间。这和它的政府支出缩减有很大关系。

日本的情况争议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安倍上台以后推行了所谓“安倍经济学”的政策。2013年年初,安倍政权便迫不及待地推出了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由此拉开了“安倍经济学”的序幕。随后,日元自由落体式的贬值和日本股市火箭式的暴涨,让人们一度相信“安倍经济学”能够成为拯救日本经济的灵丹妙药。但自进入5月以来,日元暴跌和日股疯涨的势头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日本媒体恍然大悟地哀叹,“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很有可能已经沦为海外对冲基金和国际投机资本家手中的“玩物”。不幸的是,被拴在这支箭上的是日本经济的未来和日本国民的福祉。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安倍经济学解决不了日本经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企业竞争力问题、结构改革问题,这些都不是通过注入流动性就能解决的。

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发达国家速度下降,受外需急剧下降以及国内经济调整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放缓了经济增长的步伐。在金砖国家中,印度2013年全年增速应该在6%左右。但印度经济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通货膨胀。巴西、俄罗斯、南非增长率全年大概也就是3%;东盟国家这几年的经济情况都不错,2013年第一季度增速达到。全年很可能是6%。

总之,当前的经济形势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已由“急症”转为“顽症”,演变成为二战后最为严重、漫长的经济危机。虽然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但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美日欧三大经济体正趋于走上不同的复苏进程,呈现多元化趋势:美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都较为稳健;日本因实施“安倍经济学”,虚拟经济开始回升,但能否拉动实体经济还是未知数;欧元区尚未摆脱主权债务危机,无论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尚未展现复苏迹象。

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不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国际经济环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世界经济格局变迁,有助于提升我国话的语权

国际金融危机作使越来越多的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已经紧密地融入到

全球国际分工链条当中,开始在协调全球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地位、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发言权和影响力已有较大跃迁,基本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外围到核心、从配合讨论到参与决策的角色转变。

2.外需收缩和摩擦增多等因素直接冲击我国出口

世界贸易增长下滑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大幅回落。最关键的是,每当世界经济处于低迷不振的时候主要发达国家就会祭出贸易保护的大旗,各种贸易投资壁垒明显增多。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呈现常态化、复杂化趋势贸易摩擦将贯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全过程,应对贸易摩擦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创新竞争力有被拉大的风险

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 措施 。然而,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差距面临再次被拉大的风险。

三、我国应对 方法

党的提出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国际环境变化倒逼出的新机遇,这些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形势和我国发展环境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历史 经验 证明,干事业、做工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形势不明、逆势而行,则鲜有成就。在世界经济深度转型调整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我国具备较强应对能力和其他国内有利因素,可以抵消或者减弱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外资带来了大量中低端技术,促进了我国技术进步。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关键在于抓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首先,坚持扩大内需,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速度并优化结构,特别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建立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其次,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培育我国商品和服务国际竞争新优势,特别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配套加快形成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对外政策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近5%,为近30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奥巴马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受福岛核危机,经济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较高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改善。

2、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3、南南经贸合作明显加强。亚洲与拉美、亚洲与非洲,亚、非、拉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带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泛区域、区域和双边合作蓬勃发展。

4、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起着空前的示范效应和领头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1、世界经济保持增长,我国外贸市场空间仍较大

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加工贸易影响显著,一般贸易保持高速增长。。

3、主要经济体失业率高企加剧了世界经济摩擦的风险,欧美等国对我发起的贸易摩擦多由失业部门发起。

4、油价高企加剧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可能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5、顺应世界FDI大潮,调整引资政策重点。将重点转向有针对性地发展部分服务行业,优先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贸易以及重点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和商业分销服务业等出口导向性服务业。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五个突出问题:

——粮食进一步增产、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粮食收购价格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化肥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洪涝灾害偏重发生。

——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投资结构仍不合理。由于产生投资膨胀的体制性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地方投资增长仍然过快。

——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有所回落。行业效益出现明显分化,煤炭、石油开采、黑色和有色金属等采掘业利润增长较快,建材、石油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纤行业利润下降较多。

——煤电油运总体形势仍然偏紧。由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仍然突出。

—— 安全生产 形势仍比较严峻。顶风违规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事故多发。

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和。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

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节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我国富煤少油。在替代石油的化石资源中,煤炭在近中期内可以满足与千万吨数量级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即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煤可经直接或间接液化两种方法转化成汽柴油。煤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苛刻,对煤种的依赖性强。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成合成气,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转化成汽柴油。煤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温和,几乎不依赖于煤种。

核裂变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相关技术日臻完善,是未来百年内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可行、且可靠的方案。建设、运行、维护核裂变电站及对核材料的开采和核废料的处理等将在未来百年内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核裂变能源的利用受制于地球上有限的核材料蕴藏量和人类对核废料处理的艰难和危险。利用核聚变能可能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一种最重要途径。太阳光即是太阳中的氢核聚变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聚变的主要原料是浩淼的海水中所蕴藏的用之不竭的氘,其产物是惰性气体氦,因此,核聚变既无原料短缺问题亦无核废料或核泄漏等污染问题。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是影响和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例如: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核武器扩散,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疾病,走私贩毒等。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

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做出判断,应酬好与大国的关系,对我国的外交有重大的意义。当前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呈现出合作与竞争,依赖与牵制等关系。国际局势的总体稳定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要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尤其是与美、俄、欧盟、日的关系。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受挫,正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但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并未改变。我国一方面要扩大合作,增加两国外交中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坚持原则,维护我国利益。

北约不断东扩,严重影响了俄在欧洲的扩展,俄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亚洲。同时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能源供应与边境问题上对我国有重要的意义。

欧盟在积极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中国的对话,在大国问题上谋求与中国的协作,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

由于日本不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同时在积极扩展和建立其大国地位,积极配合美国牵制中国。中日抗衡比较明显,处理好中日关系决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中日关系的长期僵硬将不利于我国的发展。

316 评论

笑靥的梦魇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当前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也给出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那么为什么华尔街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确背景,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到2006年末,次贷涉及到了500万个美国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贷规模达到万亿至万亿美元。 2.以房产作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 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 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资机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也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次贷这样一种创新使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被迫为美国的次级危机“买单”。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调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 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实际上是资产组合和信用增级的一个过程,也是多种资产叠加、多个信用主体信用叠加的一个过程,在资产证券化后,这种资产证券化组合的信息和相关风险信息披露可能趋于更加不透明,导致市场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读懂其中的风险,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实时的风险定价了。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作出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信用评级也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信用评级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本来是从一些低质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则使这些低质资产通过信用评级公司评级获得了高等级标号,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损失不明,一旦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重大风险和损失,构筑在这些证券上信用增强和信用叠加也会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楼阁一般会“瞬间倒塌”,由此必然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恐慌,规避风险的本能加速了投资者的抛售,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灾难也就在劫难逃。在次贷、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这个风险传递链条中,如果没有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次按危机或许根本就不能发生。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应引以为诫。 1.认识和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 房贷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向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贷的风险,会诱使银行不断地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但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涨下去,因为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其生产与生存的成本。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这不仅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认识和防范信用风险 次级贷款违约率高,原因在于贷款机构在放贷中没有坚持“三C”的原则,即对借款人基本特征(Character)、还贷能力(capability)和抵押物(collateral)进行风险评估。从国外的经验看,借款人的基本特征(年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职业)、购房目的(自住还是投资)、婚姻家庭状况,还贷能力(房贷房产价值比、房款月供收入比、家庭总债务收比、资产负债比等)和抵押物(房产价值、新建房、二手房、使用期限、地段、独户、多层高层建筑等)都与违约率密切相关。 香港在东亚危机中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许多购房者承受负资产的压力,但银行却没有出现违约率大幅上升的问题,就是因为香港银行业自身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个人住房贷款有严格资格审查标准,借款人购房多是自住,职业稳定,收入现金流不变,房产使用价值不变,仍会按期还贷。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扩大个贷业务中应避免“政绩目标”等非经济和非理性色彩,减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贷资金配置,加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借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3.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贷款规范 监管部门应监督从事住房信贷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行为和贷后的服务。 4.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既然金融风险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监管部门的职责就是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因此,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是迫在眉睫,它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5.政府部门应从危机中得到警示 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职责,但“人人享有适当住宅”并不意味人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拔苗助长不仅事与愿违,还会产生许多负效应。特别在我国抵押担保、抵押保险等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无形中让银行承担了许多政策风险。因此,一个优化的住宅市场结构应是新建房与存量房,出售房与租赁房,商品房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多样化的统一。政府应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改变经济适用房“只售不租”为“租售并举”;并通过信贷、税收、土地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在开工许可审批中优先考虑普通商品住宅。 6.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 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贷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和政策性担保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抵押贷款营销的规范化、合约的标准化,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合理的保险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风险。

190 评论

所謂尐寧

浅析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因而防范国际游资攻击是制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经济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 ]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 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 世纪末的20 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 [ 2 ] 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 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 ]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预防攻击性金融危机之策 在中国股市由狂飙到暴跌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火爆到等待观望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进入由繁荣向危机过渡的转折点? 中国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从经济表象来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表现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等;从经济本质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中国从2005 年开始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2006 年2 月利差曾达到3 % ,境外资本流入后往往会兑换成人民币再放贷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贷款利率衡量收益,1 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7. 47 % ,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是5 %的话,那么国际游资的回报就接近13 %。如果国际游资不是采取放贷形式,而是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或股票,其收益率会更高,2007 年投资中国房地产的利润不低于30 % ,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了96. 7 %。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2007年究竟有多少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计算。采用简单的计算,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值减去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2007 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近800 亿美元。800 亿美元国际游资流入完全可以解释流动性过剩、房市与股市的泡沫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现象。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游资就不会抽走。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还在持续增长,表现为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还存在,我国非贸易品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游资现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继续抬高我国的非贸易品价格,并在适当时机抽逃,在羊群效应下引爆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再回来收购中国优质资本。 中国要能够有效地预防上述攻击性金融危机,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快速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国际游资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套住国际游资有两种思路:一是由国际游资短期内获得暴利向长期内正常利润转变,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构建长期的心理预期,使外资留在中国;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三是有计划地减持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减少以国债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把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汇储备调控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撰写金融案例研究报告的一点体会 金融案例研究作为一种崭新的写作体例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有的甚至把金融案例与金融案件混为一谈。究竟什么是金融案例研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和准确的定位。我个人理解,所谓金融案例研究或个案研究是在说明发生了什么的基础上分析这一事件(案例)反映的理论或政策现象及问题,从中发现规律或一致性的东西,从而预测经济或金融走向。换句话说就是从一个小的出发点得出有共性的结论,即所谓一叶知秋。个案研究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不可辩驳性。个案研究来自事实和对事实的归纳提炼,这是一切想象的克星,也是一切政策安排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了理论界少数人“空口说白话”与“想当然”的治学风气。案例研究是基层声音进入理论层面和决策层面的一条捷径。下面我将本人对金融案例写作的体会和感受介绍给大家。 一、要有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知识准备。个案研究要准确把握现象背后的理论内核,以完善的逻辑证明作者的基本观点,首先要找准其适用的理论框架。对基层的同志来讲,熟悉实践而困惑于理论,往往感到理论不足。要求抓住案例的实质,并籍此找到合适的理论框架是一大难题。这就有赖于平时的知识积累。要做到灵活自如地用规范的理论诠释现实中的经济金融现象,必须刻苦地学习《西方经济学》等经济金融学原理,需要不断创新分析技术和方法,学会运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理论因子,有了合适的理论框架,这与修理工人找到了对口扳子才能拧下螺丝是同样的道理。 二、要注重技术规范。案例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政策评价类,现象陈述类,前瞻模拟类,不论是哪类形式的案例研究,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 1.要遵循案例写作的基本格式。案例研究的标题按国际惯例用冒号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相当于正标题,后半部分相当于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补充和具体化。正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是对全文做一个简单而清晰的交代。一般引言部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调查范围;(2)调查对象;(3)简单结论。引言可在最先写就,也可以完稿后再从正文中提炼。第二部分就是案例剖析,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论证部分要不厌其详,细细解剖所掌握的信息。最后一部分为结论。结论部分力求干净利索,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要做到观点鲜明。 2.要把握案例写作的技巧。要运作一个大型课题,必须讲究一定的技巧,不断改进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首先,理顺逻辑关系。观点要集中,分析要有条理,要占领制高点看问题,思路宏观,落笔微观,高屋建瓴。案例写作一般按以下顺序展开:接触素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政策建议。通篇文章要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其二,全面而规范地剖析案例。有了理论框架,实际上就等于找到了解数学难题的公式。理论框架同公式一样都是规范性的东西,它有给定的程式。这就决定了必须在这个规范的程式之下对所掌握的现实情况进行抽丝剥茧似的分析。在分析中要坚持两点:一是客观公正;二是规范运作。所谓客观公正,就是要尽量反映案例本身内在的价值,要量体裁衣,要尊重事实;既不要任意夸大,也不要随意缩小;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既要注重现象,还要抓住关键和本质。所谓规范,就是不要将理论框架所不能涵盖的事例纳入考察和分析范围。案例分析一般主要分两大层次展开:一是一般性描述,交代背景、过程、结果;二是对案例的简单归纳。从案例中加工提炼出来的较为实质性的东西,它来源于典型案例,但又为实践回升到理论或一般性政策建议做了铺垫,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看起来,剖析案例就如同刻意讲述一个完美的故事,但也要防止过于写实,或在写实中过于堆砌信息,在政策挖掘上欠功力。其三,简短而合乎逻辑地提出政策建议。案例研究的思想性就体现在政策建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上。政策建议要顺理成章,不能首尾脱节。也就是说政策建议必须完全来自案例研究的事实和结论,避免为提建议而提建议,搞“空对空”。建议要短小精干,切忌长篇大论,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其四,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案例研究不同于理论文章,其理论运用必须为案例分析服务。案例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并得出相应的政策结论。从理论框架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间有一个相当大的跨度。如果无视这个跨度,从理论直接一步跨到实践,就会出现“飞跃”和“断层”问题,感觉特别生硬,特别别扭,写作中往往要不断“卡壳”。两者之间需要一个必要的过度和衔接。一般要对核心问题进行必要的描述和交代,为案例分析提供背景铺垫,埋下伏笔,兼顾理论与实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要有务实的写作态度。个人认为案例研究应定位于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决策支持,因此要克服功利思想,这样案例研究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一篇成功的金融案例研究从调查思考到案头写作往往需要几周或数月时间才能完成。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很多精细作品都是精雕细琢磨出来的。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写一篇论文往往要半年甚至2至3年时间。写文章就如同洗衣服,洗完衣服需要把水挤掉。写文章也是这样,不能有水分,要力争做到不能轻易从中抽掉任何一句话。语言文字既要精练,又要通俗活泼,句子含量要丰富,要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打造高水平文章。 四、要有真实的写作冲动。案例研究不是应景之作,而应是有感而发,当你对某一现象和问题产生灵感和思想火花时就有了写作的动机。不要看到了问题却以为不重要或过于敏感而不敢言,如何能跳出框框看问题,就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性和敏锐性。案例研究偏好“以小见大”,切忌选题过大过泛或过于集中,步人后尘,人云亦云。

86 评论

菩缇紫mariposa

1、扩大内需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优化:基于“母市场效应”理论的研究2、中外合资企业控制权分配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3、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研究进展4、供给因素、结构变化、汇率与我国的双边贸易5、企业国际化程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种学习的观点6、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贸易逆差7、构建中欧经贸关系“合作范式”研究8、东盟在全球产品内分工的地位与跨国公司FDI9、东亚因素对中美贸易失衡影响的定性与定量分析10、跨国外包体系下技术创新的出口效应——基于浙江省制造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11、航权开放与出口导向型服务产业发展——基于三亚旅游业发展的实证分析12、FDI是稳定的外资来源吗?——基于FDI净流入额波动性的视角

359 评论

小托0207

2008年全面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我国已达万亿的出口市场立刻受到严重影响,预期增速同比将下降12%个百分点以上。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在近期将出台涉及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房地产等十大产业的的振兴规划。我认为,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是自我国80年代末以来撤消了冶金部、机械部等政府产业部门之后,第一次把产业发展规划重新放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这将对我国这十大产业的发展前景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但不可回避的是,从已经出台的振兴规划草案来看,还有两处硬伤: 一是十大产业规划中的“轻工产业”,明显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按照“一轻”、“二轻”的行政式行业划分来规划产业振兴政策,显然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制造业中,快速消费品的生产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产业领域,有着截然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和市场规律,那么为什么要沿用计划体制下的“轻工”分类来做新时期的产业规划呢? 二是产业“振兴规划”中“振兴”两字太土太旧,不能反映新时期、现阶段的产业规划的核心价值和发展取向。日本在四十年前、美国在二十年前都曾提出过相当系统、有效的产业振兴计划和相关法律。我国的产业振兴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那么近日再提产业“振兴”,与以往有何不同?标题中关键词的简单重复,显然意味着规划者还没能真正掌握今日规划与往日规划的不同之要诣。 我认为,今日产业规划,必须用“产业主导权”来统领。我国企业的产业主导权孱弱,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企业刚刚开始融入国际市场,只能进行“三来一补”等最初级的加工贸易,当时还没有产业主导权的概念,或者说还无暇顾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逐渐升级,从以打火机、纺织品为主向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为主过渡。在这个阶段,我国企业开始“亲身”感受到全球产业主导权的重要性——不论是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国际分工的低层次,还是企业平均利润的越来越低,都可以归结为“产业主导权”的缺失。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只能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只能被限制于低利润的市场或渠道;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没有获得金融支持和资本运作的机会;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国外技术标准,购买国外企业的专利……虽然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了,但却未能相应的高利润,一旦外部需求萎缩,最先遭殃的就是我国的企业。这次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巨大冲击,再一次证明了产业主导权的缺失是我国产业发展的软肋。 长城所长期关注着产业主导权问题。我认为,产业主导权包括市场主导权、资本主导权、技术主导权这三方面内容。其中市场主导权包括工业产品的价格主导权与消费品的品牌主导权;资本主导权包括货币主导权、资本运作的主导权;技术主导权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转移、技术联盟等方面的内容。而技术主导权又决定着市场主导权、资本主导权的获取,它是产业主导权核心内容。 我认为,这次推出的产业规划应把核心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建立在“获取中国企业的全球产业主导权”上来。以全球产业主导权争夺为核心,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明确的指引: 首先,这次产业振兴的方向是什么。在这十大产业的当前基础上,简单的扩大市场需求,是不可能达到“振兴”的目的的。只有转变当前的产业发展路径,发展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走领导全球产业发展方向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振兴十大产业。 其次,产业振兴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将扩大内需、缓解就业率不断下滑为目的,那只能起到短期效应,也无法从长期上促进这十大产业的振兴。在振兴方向上,我们应该遵循温总理与2008年12月27日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提出的“三结合”,并作为制定振兴规划的指引,也就是“克服眼前的困难同保持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 再次,出产业振兴的主体应该是谁。十大产业中,钢铁、汽车、造船、石化、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都是国有大型企业相当集中的领域。产业振兴规划不应演变为扶持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的政策。在规划中,应明确提出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提高其产业比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去国际市场上竞争,争夺产业主导权。 最后,产业振兴的关键措施是什么。如果仅仅将已经讲了多年的“加强技术改造”、“加强研发力度”、“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拿出来再讲一遍,恐怕对产业的振兴和企业的操作不会有何实质性的促进。振兴规划公布前,应投入精力研究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为中国企业争夺全球产业主导权创造良好的氛围。 具体的来讲,振兴规划必须着眼于发展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从技术主导权入手,推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办法,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可以操作的企业间技术转移平台、技术联盟,促进中国企业的技术主导权获取。 同时,要通过四维价值链分析,研究产业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在不同产业领域推出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在国际商品价格、品牌建设等领域保护和扶持重点企业的发展,从而争夺国际市场主导权。 第三,要继续稳定人民币的币值,不能因短时间的出口受阻就压低人民币汇率,要从货币主导权的高度稳定人民币的远期预期,进而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鼓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并购,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机会迅速扩大全球市场占有率,建立企业的资本主导权。当然,并购的前提应该是对并购对象的详细调研和成本、价值分析。

339 评论

相关问答

  • 手绘论文答辩模板ppt模板

    蓝色手绘灯泡,以你的要求帮助

    幸福的小萝卜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毕业论文答辩模板ppt模板

    关于内容: 1、一般概括性内容:课题标题、答辩人、课题执行时间、课题指导教师、课题的归属、致谢等; 2、课题研究内容:研究目

    长平公主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fdi的毕业论文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成为提高各国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一

    喊姐姐~给糖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论文格式模板专题模板

    现如今,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论文格式

    janelin1002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fdi论文题目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8. 印度软件产业扶持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9. 我国特许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 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11. 欧盟技术性

    水中央1985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