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09Jason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小兔子lucky
以比、兴、赋之名,而诗义转晦。子朱子于《楚辞》,亦 分章而系以比、兴、赋,尤属无谓。” 应当指出,这种离开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而去探求 形象以外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微言大义的做法,在宋 及宋以后仍是比较普遍的。黄庭坚就曾对宋代穿凿附会 解说杜诗的现象提出过尖锐的批评:“彼喜穿凿者,弃其 大旨,取其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者,以为物物 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 (《大雅堂纪》)在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也 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不仅说诗,还有说词。如清代常 州派的词论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周济论词的某些观点 也曾因此遭到王国维的批驳。清代的统治者甚至接过这 种穿凿比附、深文周纳的方法,不止一次地大兴文字狱, 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 明清时期的研究 明清时期关于“赋、比、兴”的 研究,值得注意的有明代的李梦阳和清代的周济。明代 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曾引王叔武的话说:“诗有六义,比 兴要焉。夫文人学子比兴寡而直率多。何也?出于情寡 而工于词多也。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也, □也,呻也,吟也,行□而坐歌,食咄而寤嗟,此唱而彼 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焉,斯足以观义矣。” (《诗集自序》)在当时缺乏真情实感的诗文普遍流行 的情况下,李梦阳虽然也提倡拟古主义,但他又指出“比 兴”出自真情,真诗乃在民间,主张正统诗文应该向民 歌学习,这一意见是正确的。清代的周济则将“比兴” 用之于词论,提出了“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著 名论点(《介存斋论词杂著》)。“寄托”即“比兴”的 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在创作中的运用。诗词写作,既不 能没有寄托,又不能刻意追求寄托,不然的话,就会影响 作品的感染力。这意见也是比较精辟的。此外,像王夫 之所说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斋 诗话》),强调了“比兴”的运用应当自然浑成;陈启源 所说的“故必研穷物理方可与言兴”(《毛诗稽古编》), 强调了广博的生活积累对于“比兴”运用的重要性;沈 祥龙认为“兴”是“借景以引其情”,“比”是“借物 以寓其意”,要求“比兴互陈”(《论词随笔》),则 把“比兴”和艺术描写中的情与景结合了起来。但这些 论述,大都比较零星,缺乏特别值得重视的见解。在专门 的研究著作方面,陈沆的《诗比兴笺》和姚际恒的《诗 经通论》,较有可取之处。 总之,关于“赋、比、兴”的研究,除了穿凿说诗 的消极影响外,它的积极意义是:通过长期地研究和探讨, 不仅认识到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方法各自的特 点,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且认识到 广博的生活阅历、真挚的情感、形象化的表现等等对于 它们的重要性,以及意余言外的浓郁诗味对于读者产生 强烈美感的重要性,这样,就使得关于“赋、比、兴” 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方法在理论上的认识日趋深刻和完善, 在创作中的表现和运用日趋丰富和完美。这些对于创作 规律的认识,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Loli心的怪蜀黎
白居易·赋得①古原草送别
离离②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③侵④古道,晴翠⑤接荒城⑥。
又送王孙⑦去,萋萋⑧满别情。
【注释】
①赋得:指定的诗题,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②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③远芳:草香远播。
④侵:侵占,覆盖。
⑤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⑥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⑦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⑧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祖籍山西太原。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新郑(今河南新郑)东郭宅,其祖父时为河南巩县县令。后随父白季庚到宿州符离安居。十一岁起,避乱江南五六年。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以后诗坛元白齐名。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罢校书郎,撰《策林》七十五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改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牛李党争,互相倾轧,诗人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大和四年(公元831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七十五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白居易一生创作甚丰,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此诗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十六岁。诗是练习应试的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做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诗人在对原上野草的描绘时,首先点出它岁岁枯荣的规律,即使被野火烧毁,受尽苦难,当春风吹来的时候,它依然会顽强地生长出来。这平凡而茂盛的野草,它似乎也知道友人的离别,冲上了官道来相送,一直延伸到荒远的边城。今天又送友人远去,正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但联想前面的“一岁一枯荣”,似乎又在告诉友人,来年还会相见。正所谓岁岁荣日,依依聚散情。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诗人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等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大为惊奇,连声赞赏:“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唐诗三百首》注此诗曰:“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笔者以为此解颇为牵强。一者,诗人时年尚少,阅历尚浅,人生感触不足于此。再者,诗既呈大名士顾况以求汲引,语及小人,岂不怪哉?
天才在于勤奋——读《哈佛天才》有感 在我的书橱中,有许多书,其中一本名叫《哈佛天才》,我十分喜欢读这本书,使我受益最深的是书 中《天才在于勤奋》这篇文章. 其中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
陆机的《文赋》及其所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虽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和作用,但历来被视为促动六朝形式主义文风的罪魁,如沈德潜《古诗源》指责其“先失诗
我心中的白居易9月17日,游览了白居易草堂,当时以为导游说错了,白居易草堂不是在洛阳吗?后来一查才知道,洛阳那个是白园(老白的晚年栖居地),眼前这个是草堂。看看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