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坏丫头
临终关怀的宗旨是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同时希望给予病患家属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1 临终护理的方法 常规护理 根据病情和医嘱,准确地完成各种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和巡视,对病人的不适症状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准备评估影响病人自理能力和基本生理需要的因素并设法解决。 疏导病人的心理感受 大部分的患者,当知道自己患上癌症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这些情绪或感受是人们面对危机时心理的一种自我防御反应,这些反应有:震惊、否认、愤怒、责备和内疚、怨恨、恐惧和不明朗、退缩和孤立、失落、实际和积极的工作。主要的疏导办法是护士鼓励病人及家属把这些感受拿出来讨论,互相表白,使双方更为了解,否则病人及家属都觉得愤怒和内疚。病人可能感觉愤怒、不耐烦或出现某种丧失理智的行为,护士应保持沉着冷静的情绪,耐心地诱导、劝解、帮助其恰当地面对现实。 满足病人的求知心理 很多病人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但家人却极力反对把真情相告,恐怕病人的情绪和生存意志受到影响。而病人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可能继续寻求治愈的方法,因而浪费体力、时间及金钱在不必要的检查及治疗上,并对医务人员失去信心。此外,病人亦没有机会安排自己的事务,交付未完成的责任及选择怎样度过生命有限的时光。但值得注意的是对病人说及真相时,不能抹杀所有希望,并要让他知道,无论情况如何,都会尽力支持照顾他,是帮助病人在他们有限的生命中活得完满,找到存在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并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活素质。 对哀伤者的照顾 在病人去世前留意他亲友的情绪及行为举止,有助于了解他们哀伤期的需要,事前的关怀及帮助往往可以减轻他们失去至亲的哀伤,并有助于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帮助哀伤者最有效的办法是和他们保持一种真诚的关系,让他们有说话的机会,使那些哀伤者经历这个哀伤过程后重新振作,而不是用一些消极性的方法帮助他们暂时忘却。2 讨论 加强死亡教育,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念 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先决条件,加强死亡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亡本身并不痛苦,而疾病的折磨才是痛苦的;解脱心理冲突不仅可缓解自身痛苦,而且有助于亲友悲伤情绪的缓和。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生活愿望,又必须正视现实,心理上战胜自我,珍视生命价值。当死亡不可避免时能泰然处之,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处理未尽的心愿。 必须纠正那种认为护理临终病人既不能提高治愈率和床位周转率、又不能作为高精尖护理技术研究的课题、没有学术价值的传统观念,我们要站在护理学科学发展和人们需求的高度去讨论、研究、完善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护理。 临终关怀对我们是个新课题。我们应该接受有关专业性教育,从生理学角度不期望治愈病人,而要使病人处于较舒适的状态;从心理学角度,使已预感到临死和不安、恐惧的病人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从容对待死亡;从社会学角度,指导病人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和对社会应起的作用;从伦理学角度,使病人认识到生命、价值和质量,至死 能保持人的尊严。
艾米tiantian
临终关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系统工程。临终关怀事业的开展体现出人们卫生服务观念和健康观的进步,是精神文明建设前进的表现,也是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结构,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完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的重要一环。在我国,大力发展临终关怀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发展这一事业适应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如今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而且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为临终病人,生活不能自理,80%左右依靠家属照料,加上目前“少子化”家庭的增多,家属面临极大困难,众多垂危老人呼唤临终关怀,对于临终老年人来说,传统的、机构化的卫生保健形式可能并不是帮助他们和提供爱心的最有效的途径,临终关怀便是一个节省费用、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其次,发展这一事业有利于彰显我国医疗机构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临终关怀不仅改变了无法救治的患者被拒之医院大门之外,或只在医院延长痛苦的生命而得不到真正的关心和照顾,以及医务人员忽视患者家属痛苦的现象,而且使临终患者在关爱、舒适的环境中尊严地、安详地离开人间,也使患者的家属得到了心灵的慰藉,这些不仅彰显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一种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精神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延缓死亡成为可能。再次,有利于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延缓死亡成为可能,不过这会增加临终病人的痛苦,加重患者家属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并且将浪费大量的卫生资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在短期内还很难改观。在这种背景下,卫生资源的分配应坚持合理、公正的原则,在尊重人的生命、人格和尊严的基础上,对生命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进行判断,并据此决定卫生资源的投向。而临终关怀以提高病人临终前的生命质量为宗旨,对临终病人采取生活照顾、心理疏导、姑息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病人痛苦,消除病人及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这无疑有助于节约卫生资源,也使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到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最需要、最迫切的领域,推动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不过,正是由于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刚刚起步,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执行上,这一项事业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在具体的实施和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传统观念缺失。临终关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讨论死亡、如何对待死亡等问题,而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即使无任何意义和价值的人也不愿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受传统孝道的影响,显然中国传统的死亡观并未为临终关怀提供相应的观念基础。第二,社会支持缺失。目前,临终关怀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事业,一方面政府对临终关怀的投入极其有限,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支持也不足,相应的保险计划和慈善捐助很少,临终关怀机构的资金严重匮乏,这就导致我国临终关怀机构数量少,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不高等问题的出现。第三,制度保障缺失。政府、医疗保险机构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态度如何,决定这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如何建立临终关怀机构以及如何运行?临终关怀机构设立的条件如何?临终关怀机构的治疗规范和服务水准如何这些问题也将决定这临终关怀的实际效果。但是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临终关怀缺乏制度保障,临终关怀更需要“制度关怀”。因此,要想使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开展死亡教育,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大众化死亡教育。如可以利用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科学死亡观教育;也可利用医疗机构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死亡观教育,同时也可利用新闻媒介对科学死亡观和科学的死亡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广泛更新人们的观念,同时也必须加强对医学界和医务人员的死亡教育,以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积极关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认真对待临终患者的需求。二是多元宣传,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临终关怀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针对目前社会各界疏于对临终关怀事业的了解,首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此项事业的宣传,如政府宣传、媒体宣传等,以此来增加对临终关怀事业的资金投入,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的争取社会支持。三是建立临终关怀保障制度。首先通过立法,明确临终关怀的主管部门及其监督管理责任,明确投入主体,保证临终关怀事业的资金来源。其次,应制定专门的卫生法规(含具体的规章制度),对诸如临终关怀对象的界定,临终关怀医院或病房的设置标准,临终关怀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从业人员的资质、职责和伦理要求,临终关怀机构的设施、设备、药品以及资金的管理,收费标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真正需要临终关怀的患者得到切实的、全面的临终照护。
1.安乐死并不违背医生的职业道德 医生是安乐死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对于医生在安乐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伦理上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用医学手段结束病人的生命与传统的医
算。百度学术搜索是百度旗下的提供海量中英文文献检索的学术资源搜索平台,2014年6月初上线。涵盖了各类学术期刊、会议论文,旨在为国内外学者提供最好的科研体验。百
关于护理论文大纲怎么写,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能喜欢。 护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的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培训,
如今医疗界越来越发达,很多过去治不好的病都能得到治愈,但还有现如今医疗 措施 不能解决的病患,所以对于临终患者心理护理也是医护人员极其重要的任务。下面是我为
我帮你搞定,,什么时间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