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7

请叫我姚锅
首页 > 期刊论文 > 有关皮亚杰的相关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胖蟹爪爪

已采纳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男,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中文名让·皮亚杰外文名Jean Piaget国籍瑞士出生地瑞士纳沙特尔出生日期1896年8月9日快速导航理论体系 个人作品 人物贡献 人物评价人物生平家庭背景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皮亚杰的父亲亚瑟·皮亚杰是一位纳沙特尔大学教授,主要是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由于皮亚杰的父亲所学的是人文领域,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求与爱好;皮亚杰的母亲丽贝卡·杰克逊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且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教父科努特。皮亚杰是家中的长子,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皮亚杰有机会去接触与思考有关哲学和科学的知识,进而发展出一套属于皮亚杰他自己独到的思想与见解。由于父亲的教导,使得皮亚杰重视以科学的系统性来求知。[1]让·皮亚杰不凡少年让·皮亚杰1907年,10岁的皮亚杰在公园发现一只患有白化症的小麻雀,随即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并寄给纳沙特尔自然科学史杂志《冷杉树》刊登出来。文中皮亚杰细致的观察与详细的分析,让他得到了纳沙特尔自然博物馆的馆长,与之一同搜集标本,并聘请他共同参与研究软体动物的机会。随后,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体动物有关的论文,并对正统门德尔的进化论提出质疑;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在欧洲动物学界起了很大的反响。[1]求学生涯在中学时期,皮亚杰经常随他的教父外出度假,皮亚杰在这位教父的启发下产生了对认识论的兴趣。1915年,19岁的皮亚杰获生物学学士学位。随后,他继续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同时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在纳沙特尔大学读书期间,对哲学、生理心理学和逻辑学富有兴趣。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融合是通向认识论的捷径,进而对对儿童思维的发生与发展的研究产生兴趣而开始转向心理学。1918年,他获生物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同年皮亚杰去苏黎世在烈勃斯和雷舒纳的心理实验室工作,井在布鲁勒精神病诊疗所学习精神分析学说。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学习病理心理学,并学习科学的逻辑学和哲学。1921年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继而在巴黎给智力测验学者塞西蒙助手,在一所小学的比纳实验室研究儿童心理,受西蒙委托应用勃德的推理测验测量巴黎儿童,并进行标准化。[1]著书立说1921年皮亚杰受日内瓦大学克拉巴莱德的邀请,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研究主任,从此开始创立自己“发生认识论’’体系。在此期间,皮亚杰和妻子瓦朗蒂纳·夏特内结婚。1925-1929年,皮亚杰在纳沙特尔大学任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教授。1925年和1927年他的两个女儿杰奎琳和露西安娜先后出生,1931年皮亚杰的儿子罗伦出生。皮亚杰在妻子协助下,以大量时间观察儿童动作并进行各种实验。他对自己三个孩子的研究, 提供了他创立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基础。1929年到1954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任科学思想史教授,兼卢梭学院助理院长,同时他还担任日内瓦国际教育署局长,到1967年卸任。

81 评论

lucaminiya

姓名:让·皮亚杰

出生地:瑞士纳沙泰尔

生卒年:公元1896-1980年

历史评价

让·皮亚杰()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不仅是日内瓦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欧洲机能主义的重大发展。它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1896年,皮亚杰出生于瑞士纳沙泰尔。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由于皮亚杰的父亲所学的是人文领域,所以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注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请求与爱好;皮亚杰的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且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教父——科努特。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皮亚杰有机会去接触与思考有关哲学和科学的知识,进而发展出一套属于他自己独到的思想与见解。皮亚杰的家乡是一座湖滨城市,拥有一所收藏许多生物标本的博物馆。他从小就喜欢在湖边收集贝壳、课余常去博物馆给标本贴标签。这些活动使他认识了许多贝壳和软体动物,学会了将它们分类,增强了他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皮亚杰10岁(1907年)的时候,他在公园发现一只患有白化症的小麻雀,经过仔细的观察,小小年纪的皮亚杰随即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并寄给纳沙泰尔自然科学史杂志《冷杉树》刊登出来。文中皮亚杰细致的观察与详细的分析,不仅令人惊叹,也让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份他向往已久的好工作——纳沙泰尔自然博物馆的馆长因此邀请皮亚杰一同筹集标本,并邀请他共同参与研究软体动物。同年,他还发表了一篇关于战争的宗教散文诗《观念的宣传》。随后,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体动物有关的论文,并对正统孟德尔的进化论提出质疑。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在欧洲动物学界其了很大的反应,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人们想不到这样一位知名的生物学家,居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而已。

相关链接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结论

①人的认识起源于活动,而活动又内化成为可逆的运算活动(内心活动)。

②在活动和具体运算之间有一个表象思维和直观思维的过渡阶段。

③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平行的。思维结构越精细就越需要更多的语言参加,高级形式的运算结构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④思维并非起源于语言,但智力越发展,语言的.重要性也越大。

⑤儿童最初概念是前概念和前关系,以后发展到能稳定地区别个体和类。

⑥运算的特征是归类和关系具有传递性和可逆性。

⑦成人思维中的逻辑结构和数学结构起源于儿童行动的一般协调,起源于儿童的归类、系列化和对应的行动。

1915年,皮亚杰获得纳沙泰尔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之后三年,他还攻读了哲学、科学的课程。1918年,当时年仅22岁的皮亚杰,即以一篇关于研究软体动物的论文,获得了纳沙泰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的学位。在这段时间内,皮亚杰思想上的主要发展在于哲学观念的逐渐成形。因为从小他的教父向他推荐了柏格森的“创造性进化”和一系列的哲学书籍,加上他在大学中聆听了雷蒙德的演讲,以及因为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期间,皮亚杰的内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冲突与变化。于是,皮亚杰在1918年发表了半自传体小说《精品》(又名《求索》)。这是他年少时的哲学随笔,小说中详述了一位青年在追求科学与道德真知的过程里,所遭遇到的迷惘与危机。这本小说,是根据皮亚杰本人实际的哲学观点所写,文中记载了他自己的危机和解决过程,并且展示了皮亚杰一些基本观念的萌芽(如同化、平衡化)。获得博士学位后,皮亚杰来到苏黎世一个心理实验室内做事,这里他的工作使他获得了实验心理学的相关的丰富知识。在此,他接触到了心理分析与临床精神医学,并聆听了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课,以及研究弗洛伊德的理论。当时皮亚杰以精神分析理论,写了一篇关于“儿童的梦”的文章,据说当时就连弗洛伊德本人都对这篇理论文章也是相当的关注。

皮亚杰于196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卓越科学贡献奖,1977年又获该学会桑代克奖,1972年获荷兰伊拉斯谟奖金在国际上,该奖金的荣誉地位相当于诺贝尔奖金。他先后去美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瑞典、加拿大、巴西、苏联等国著名大学讲学,获得许多国家的名誉博士、名誉教授或名誉院士等称号。1980年9月16日,皮亚杰病逝于日内瓦。为了纪念他在儿童心理学、思维心理学和发生认识论等方面的贡献,他的助手和合作者在日内瓦建立了皮亚杰著作档案馆,收集皮亚杰自1917年以来的专著、论文、报告、实验研究等文献。

——传世佳言——

儿童是小科学家。

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题的桥梁。

生命本质上是自动调节。

344 评论

小淘淘0312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体系。皮亚杰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人类理性的核心问题,把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当作一种“方法论的插曲”(皮亚杰语),力图寻找生物学与逻辑学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而他的理论体系的重心则在儿童智力的发展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的发展表现出阶段的特性,每一阶段中儿童思维具有特定的性质,这些特定的性质由不同的认知结构所决定。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儿童(认识的主体)与环境对象(认识的客体)相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的。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智力与成人的不同之处,使我们认识到从新生儿到成人这段时间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的增加,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并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时我们要注意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还要因时施教。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儿童从出生到2岁时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时的儿童主要依靠肌肉动作和感觉来探索外部世界,对自己感知到的实际事物进行直觉动作思维。成人在这段时间内就应该多与婴幼儿接触,给他们提供一些直观的、可感知的刺激物,巩固婴幼儿已有的反射,练习并发展新的习惯动作,形成有目的的动作,进而达到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分化并协调。有了这些练习基础,婴幼儿才能发展新的手段以应付新的情景。例如,台布上放着玩具,儿童用手抓不到玩具时,便先抓台布,然后借拉台布而获得玩具。这里抓拉的动作是原有的,但拉台布而获得玩具则是新的行为。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婴儿的思维是需要靠动作来支持的,同时,也要重视先前的动作练习对后续更高层次动作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作为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老师也要重视婴幼儿这时期的教育,不能简单的认为这时的婴儿受活动能力的限制,只躺在自己的婴儿床上睡觉就可以啦,只对那些哭闹的孩子加以关注。其实,孩子越小就越是需要我们成人给予他们越多的接触和关注。这时的婴儿活动能力不足,就需要借助我们成人的力量来帮他们实现运动。例如,在发展幼儿运动能力方面,我们可以从开始的帮婴儿翻身,让他试着趴一会儿,并且还要经常的帮婴儿做按摩;婴儿可以爬行的时候,我们更要引导婴儿多多运动,玩一些找东西、赛跑的游戏,让婴儿在运动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骨骼肌肉和身体的平衡性;再大些时,可以帮着婴儿站立一会,驾着走一会,一步步的帮助他们学会行走,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更大范围的独立探索。另外,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老师还应该鼓励家长多来幼儿园,参与婴幼儿的教育和活动,教家长做一些亲子游戏,增进与孩子感情的同时,也能促进孩子体格和智力的发展。在感知运动阶段的中后期,儿童获得了客体永久性观念,皮亚杰把这一成就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对儿童智力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正如胡士襄先生所说的:“他在感知运动期的作用是帮助儿童接触自我中心倾向,使主客体分化,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是客观存在世界中的一员。”客体永久性的获得除了受儿童生理因素的影响外,平时的练习也有助于儿童更好的获得它。在婴幼儿教养问题上,成人就应当充分利用和培养各种机会帮助婴幼儿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父母应当多和孩子做一些远近摇摆、躲猫猫、藏东西的亲子游戏,让孩子认识到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认识到客体永久性。同时,父母也可以试着与孩子进行短暂的分离游戏,让孩子逐渐降低与父母的分离焦虑,使孩子认识到父母的短暂分离并不代表永远的分离,最后,孩子在获得更多的安全感的同时,也可以认识到客体永久性。作为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老师更是应该认识到客体永久性观念对儿童智力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且还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帮助儿童尽早的形成这一观念。儿童在2至7岁时就进入了前运算阶段,是幼儿处于运动之前并为运动做准备的阶段。该阶段的儿童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部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在这个时期,儿童能够凭借某种符号(如语言或心理现象)对外界事物加以象征化,具有一种象征性思维(一般在2至4岁时)。例如,此时的孩子会把洋娃娃当作自己的孩子,把积木当成汽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象征化。这个年龄的儿童喜欢沉浸在自己假想的游戏中,并且具有泛灵论倾向,会认为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我们成人要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这种行为。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中,我们成人也要利用幼儿的这些思维特点不失时机的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利用幼儿认为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这点,可以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告诉幼儿“小草也是会怕痛的,所以我们不要随便的踩他们”、“花儿离开妈妈也是会伤心的,所以不要摘花”,虽然这些自逻辑上是错误的,但是幼儿却非常相信这些,相比那些枯燥难懂的环保条例,这种教育方法对幼儿更适合。在幼儿园中,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老师应多支持、鼓励和引导他们做一些角色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模仿现实生活中大人的一些动作和行为,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也可以借此发挥自己的想象,锻炼思维,练习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与人相处。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角色游戏中,一碰等的姿态与幼儿交流互动,并且还要适时的引到幼儿进行积极的思维,使游戏能够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自己。另外,教师和家长还应该注意到的一点就是,该阶段的幼儿由于其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对一些事情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有时也会把假想和事实加以混淆,会出现一些撒谎的行为。这时,作为教师和家长就应当耐心的对待幼儿的这些不合理的行为,对幼儿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使幼儿获得正确的认识。儿童在4至7岁时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进展,但是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表象自动调节的限制,处于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突出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即,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这个阶段的儿童在大多数场合下认为外部事物就是自己直接知觉的那个样子,而不能从事物的内部关系来观察事物,不能采取更加客观的观点。例如著名的“三山实验”说明的就是这个现象。在该阶段的幼儿会非常的固执己见,会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这时我们成人无论向他们讲什么道理都是无用的,他们只会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幼儿乖乖的改正错误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先要让幼儿自己去认识自己的错误,然后我们在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例如,在“三山实验”实验中,幼儿只能看见朝向自己的那一面山的样子,所以才会说的不全面,如果,这时我们再把幼儿带到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幼儿很自然的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比于我们说一大堆深奥的道理,这样做会更有效。相对于对小学和中学儿童的教育而言,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是比较难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还无法清晰的表达自己想法,许多家长无法了解自己孩子需求,以至于忽视甚至是遏制孩子的特殊需求,如果他们多了解一些学前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也许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是多么的荒谬。作为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的尊重幼儿,针对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点进行适时适宜的教育,还应该向幼儿家长普及相关的知识,形成教育合力。

328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王广亚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

    郑州财政学院是公办学校。

    安静的芋米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有关成本的相关论文题目

    建筑方面的可以班忙写具体的内容和题目

    shally9073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有关皮影戏的论文题目

    唐山皮影是目前我国三大皮影文化之一(另外两个是陕西皮影,潮州皮影),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蕴藏

    倩倩1986081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有关奥运会研究的相关论文

    奥运精神是团结、和平、友谊。 奥运口号是不同的 1984年 洛杉矶 play part in history 参与历史 1988年 汉城 harmony and

    火野丽Q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林俊杰的毕业论文

    感谢家人、朋友、如果有机会也想感谢老林,相信未来的高中三年,追寻梦想的路上有老林的歌声陪伴是一件非常非常幸福的事

    今生只要你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