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南一邺
汉初三杰的人生思考 楚汉之争,历时四年之久,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从各方面相较而言,项羽都占有极大的优势。但是,他却败给了一直处于下风地位的刘邦。很多人认为这是天命之故,是老天有意要毁灭项羽。连项羽自己也是抱有这种观念,所以他临死时曾大呼“时不利兮骓不逝”,把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时不利兮”,而不去反思自身的缺点。 项羽败亡,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懂任用贤才,缺少左膀右臂,二是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而刘邦,恰恰与项羽相反,虽然自身的才能并不出众,却能发现人才,并且对他们委以重任,使各尽其才。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刘氏集团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后来才能与项羽一争高下。 在众多的人才中,有三个人最受刘邦器重,那便是被称为“汉初三杰”的萧何、韩信、张良。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之言没有半字虚假,若不是“三杰”为他鞠躬尽瘁,刘氏江山也便无从谈起。 “三杰”虽然都因赫赫功绩而封侯拜相,但同时也遭到了刘邦的猜忌,怀疑他们包藏谋朝篡位的野心。通常情况下,君疑臣,则臣必死,因为皇上掌握着生杀大权,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但是,“三杰”中只有韩信被杀,萧何与张良却安然无事。难道韩信真的有造反之心吗?我认为并非如此,而是他错误的处世之道葬送了自己。他居功自傲,不懂收敛,从而给刘邦造成了很大的错觉,认定他要谋反,所以将其杀之以警示天下之人。 韩信若有反心,大可不必等到刘邦称帝后才行谋反之事。韩信攻占齐地之后,当时刘邦正被困荥阳,就有人曾劝韩信应趁机自立为帝,但是韩信念及刘邦对他的厚恩,并未采纳此建议,只是请求刘邦能封他为齐王。由此可见,韩信并无称帝的野心,但“封王”一事却在刘邦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一日,刘邦问韩信:“以卿观之,朕可以统领多少军马?”韩信说:“十万。”刘邦又问:“那卿能统领多少?”韩信仰天大笑,朗声说:“当然是越多越好!”在皇上面前韩信竟然如此口出狂言,这无疑就已犯下了欺君之罪,所以单凭这一件事就足以招致杀身之祸,更何况刘邦本来就对他十分猜忌。 后来,萧何与吕后联手杀死了韩信,并给他冠以谋反的恶名。自表面看来,此事似乎与刘邦无关,其实不然,斩杀韩信肯定是刘邦的命令,只是借他人之手行刑而已,自己落得一身“清白”。 在未发迹之前,韩信曾受“胯下之辱”,那份忍辱负重的气魄令人非常钦佩。如果他能一直保持住那种“忍”的境界,也便不会有后来的身败名裂!同是一人,得志前后的表现竟有如此悬殊的落差。可见“功劳”既能成就一个人,也能将其毁灭于张狂之中。 “三杰”中要数张良最为明智。刘邦封赏功臣时,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然而他毅然谢绝,只要了“留”这个地方。此时的张良已形同隐居,不再过问朝中之事,很好地解除了刘邦对他的怀疑。功成身退,这无疑是最好的自保方式。在张良看来,功名利禄皆如过眼云烟,唯有远离纷扰享受人生的大好时光才是幸甚之事。 萧何,此人对刘邦最为忠心,活得也最劳累。当年,刘邦不能重用韩信,只给了他一个很小的官职,韩信一气之下离开汉营。为了替刘邦留住人才,萧何不顾年老体衰,在月光里纵马一路追赶下去,终于追到韩信并将他劝回汉营,这便是流传千古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当刘邦要杀韩信的时候,萧何又义无反顾地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设毒计将韩信害死,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尽管如此,刘邦照样对他怀有猜忌之心,曾多次试探他。但萧何始终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例如,汉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谋反,刘邦御驾亲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听萧何的动静。回报说:“萧相国在京安抚百姓,拿出财产资助军需,和平定陈豨反叛时一样。”于是有人来对萧何说:“恐怕阁下离灭族之祸不远了!阁下功高盖世,无以复加。您当初入关,已经深得民心,十余年来,百姓都已归附于您,您还要孜孜不倦地争取百姓的拥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询问阁下所作所为,就是唯恐阁下控制关中动摇汉室。现在您不如做一点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来‘自污’,败坏自己的好名声,这样皇上才能心安。”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一面为国家操劳,一面又必须时刻防备君主的猜忌,竟不惜用“自污名节”的手段来保命,萧何无疑生活在一个夹缝中,其悲苦境地可想而知。
小牛芸芸*
日常生活中,诚信,无非是讲信用!但是,在现代社会人群中,很难找到它的身影。就说昨天,我的大舅请客,说好了让我决定去哪吃饭,而当我说出要去的地方时,他却用种种理由搪塞,结果,还是去了别的地方;古人说得好,“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现代社会这种不诚信的表现是十分令人可气的,那些不讲信义的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毫无察觉地或毫无羞耻地丢掉了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东西──诚信。设想,说话不算数,人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情义可讲?那还要交朋友干什么呢?请记住,不讲信义,不但会减少别人对你的信任感,最终使别人不再相信你,甚至对你感到厌恶、仇恨,不再与你交往,你的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差,最后自食其果害了自己。刘基在他的名著《郁离子》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商在过河时因触礁翻船,他在水中大声呼喊:“谁能救我,我就给他100两金子!”一个善良的渔夫把他就上了岸,可是富商只给了80两,渔夫指责富商不讲信用,商人则训斥渔夫太贪婪。第二天,富商仍坐船过河,不巧又翻进了水里,富商仍旧在水中喊:“谁能救我上岸,我给他100两金子。”曾经救过它的渔夫告诉周围的人这个富商言而无信,结果没人救富商,他淹死了。由此看来,不讲信义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况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千金一偌”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优秀品质,我们能把这种优良传统丢掉?如何培养诚信这种品德呢?关键还是得从“小时小事”做起,如:小时候向朋友或同学借本漫画书,说好明天就还,那你就必须在明天把书还回去,这并不仅是一本漫画书的问题,你可能不知道,当另一个要借这本书的人按时拿到自己退还的书时,会有多高兴!而当别人对你不讲信义时,你又会有多失望?所以说,要拥有诚信,首先得要能考虑到
TVB脑残粉
刘邦与萧何是主角与配角的最给力模式。主角刘邦虽少文缺武,本事不大,但他有容人之量,识人之明,用人之胆,是个合格的主角。他的几个配角则各有其长,且服膺主角。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萧何抚慰百姓供应粮草,稳定后方;韩信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按照“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原理,刘邦与萧何、张良、韩信的主配结合,效用最高,威力最大。马克思与恩格斯是主角与配角的最科学模式。马克思为创建理论大厦殚精竭虑,宵衣旰食,恩格斯为马克思提供经济援助慷慨解囊,自觉无私;马克思长于对理论体系的创建与完善,恩格斯则精于对具体理论观点的梳理与开掘;马克思的阵地主要是图书馆和博物馆,恩格斯则更关注现实的工人运动和商业社会;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自觉甘居第二小提琴手。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黄兴与孙中山是主角与配角的最合理模式。孙中山长于思想与决策,在海外进行宣传与筹款,黄兴长于实践与行动,多次参加武装起义,诚如章士钊所言:“孙、黄合作,是最理想不过的:一个是兴中会会长,一个是华兴会会长;一个是珠江流域的革命领袖,一个是长江流域的革命领袖;一个在海外奔走,鼓吹筹款,一个在内地实行,艰辛冒险;一个受西方教育,一个是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这就是所谓“孙氏理想,黄氏实行”模式。尽管声名显赫的黄兴拥趸日增,但他始终服从孙中山的领导,不居功,不抢戏,与孙中山团结一致,保证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洪秀全与杨秀清是主角与配角的最失败模式。主角洪秀全是落魄文人,长于宣传鼓动;配角杨秀清是烧炭工人,勇于战场冲杀,一文一武,本应密切配合,互补长短,无奈两人境界都不高,胸怀均狭窄。尤其是定都南京后,洪秀全贪图享受,任人唯亲,又嫉妒杨秀清功高震主;杨秀清则鄙视洪秀全昏庸无能,不甘居配角,步步进逼。最后为争权夺利导致自相残杀,数万太平军死于无辜,杨秀清、韦昌辉被诛,石达开出逃,太平军从此一蹶不振,很快走向了灭亡。 不论何时何地,主角与配角都是客观存在,当今社会分工愈细,尤其如此。一个戏台,有主角与配角之分;一个班子,有正职副职之分;一场战役,有主攻与辅攻之分;一支球队,有主力与替补之分。主角要有大局观,胸襟要宽,气势要足,镇得住场;配角要有配角意识,自觉补台,辅助主角,不能抢戏;主角要尊重配角,名利不能独吞,配角要服从主角,锋芒不能太露,这戏才能唱下去,唱出名堂。
论文著作权实行自愿登记,论文不论是否登记,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取得的著作权不受影响。我国实行作品自愿登记制度的在于维护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和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问题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地:就是写你们为什么要研究或探讨、想要得出什么结论!;意义:就憨研究完以后得出的结论以及你们做完研究有什么收获。感想之类!总之最重要
论文的结束语就是论文最后的致谢部分。这部分是论文中最简单的一部分。就是感谢在你写论文的过程中对你有所帮助的人。 最主要是导师。导师在你写论文时,提供思路,修改论
不同的专业,所用的理论是不同的。你这个问题问得很不专业
1.研究不够深入,只从某些层面进行研究,没有考虑到某些条件。2.选题范围广,给写作带来很大困难,相关文献没有研究透,有些重复的内容。3.写作语言不够精炼,口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