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菜~小
延续根脉的:畲族族谱
族谱是记载以有血缘关系为主,家族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载体。族谱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文献,它记载着祖先的事迹,传承至今,供后人阅读。而畲族对族谱更是重视,畲族族谱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畲民本无编写族谱传统,明清以降受汉文化的影响,畲民效法 *** 以修谱收族。编修族谱与建祠、祭祖同列为畲民家族三大事,而编修族谱是其中第一大事。如福安牛埕村《钟氏族谱·序》云:“五世不修谱乃祖宗之罪也”。又如《连江辋川蓝氏族谱》云:“谱之缺,系大矣。语云,无祠不成谱族,无谱不成家。三十年不修谱,谓之不孝。谱不修,则故老沦亡,典籍朽蠹,其中事迹有难以稽查矣。世情徒知,亲在,则亲疏供养;亲没,则衣衾棺椁。以此即谓之孝。讵知考在尊祖,尊祖则敬宗,敬宗故修族,修族则受亲,而孝于是夫全。”可见畲民是十分注重编修族谱的。
畲民族谱的初始形态简略、朴直、显明,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不事“铺张”而仅求“的确”。如漳浦、连江一带蓝氏畲民的《燕山蓝氏原谱》,其开头部分仅叙自唐代至元代从开基祖至二十一世祖家传,但每一代仅书男性一人,且家传均十分简略。
如:“十七世祖万二郎,公字锯大,生于宋理宗淳佑五年四月初八日巳时,终于元成宗大德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子时,妻赖氏生三子,皆英杰。长熙一郎,次熙二郎,三熙三郎。……二一世祖七郎……”接其后以“燕山蓝家源派一脉相承,旁支不及”为题,将七郎定为“蓝氏太祖之初”。又言“七郎长子入漳州府漳浦,又迁居镇海隆教社。次子居闽省城西门外占籍侯官县。三房迁兴化府。”
随后才回朔《燕山蓝氏原谱》记载七郎三房各自祠堂,又各标画了祠堂匾额、对联等,还描绘祖宗坟莹,叙述各代人等没有严谨格式,而是有详有略比较随意。上述畲民族谱毕竟少数,现今所能见到的畲民族谱受到 *** 族谱的影响十分明显,其修谱宗旨、体例、为自高身份而伪托、假冒等皆如 *** 之谱。
如宁化县城南乡《雷氏家谱》云:“谱之修,岂徒籍以载一族苗裔生卒娶葬已哉?而尊主敬宗睦族追远之意,胥于是乎系焉!乎木本水源非修谱无以廑世德作求之念,续志述事非修谱无以见奉先思孝之枕。”还有闽东福鼎等地的《蓝氏族谱》把朱熹、范仲淹、苏询、欧阳修、韩琦等有关修谱的论述直接引载于谱中,作为修谱的宗旨。
又如福鼎《钟氏族谱》在序言中称其祖先:“志深公肇自高辛及东汉之钟离,西汉之钟仪。递传于兹千百余年。虽孔子删书断自唐虞,而《史记》所载至今如昨,明炳日月,非犹杞宋无征,文献不足可同日而语也。”钟氏俨然成为中原汉族世家,故他们的族谱堂堂正正的标上“颍川”堂号。其他的畲民族谱也是如此,如雷氏自称为“冯翊堂”,蓝氏自称为“汝南堂”,这些无非是想说明畲民家族是来自中原显赫世家。
还有一些畲民族谱则附会先祖跟随闽王王审之入闽,如《雷氏族谱》云:“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钟四姓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之为乡导官,分乘五大船由宁波渡洋入闽,船在洋中遭风阻,乃靠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畲民族谱虽在多方面一如 *** 之谱,但也多多少少保留着盘瓠始祖的痕迹。如宁德猴墩《雷氏族谱》中的“驸马忠勇明王龙公像”、“龙公赞”、“凤凰山忠勇王坟茔图”、“得姓源流图”、“龙首师仗志”、“上古开派分姓开祥图”,福安田螺园《冯翊雷氏宗谱》中“凤凰山祖祠记”、“广东盘护王祠志”。
但漳浦县畲民蓝氏族谱则已经完全与汉族族谱汇为一流,丝毫看不出其祖先源出畲族的记述,他们称自己家族的堂号为“种玉堂”,意即先祖来自陕西蓝田,因该县盛产美玉名传天下,所以名门出贤子弟喻为“蓝田生玉”或“蓝田种玉”,漳浦畲民蓝氏的“种玉”堂号即源于此。漳浦蓝氏家族还编制了先祖从黄帝以来的世系,并以唐代扬州节度使蓝明德及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为直接先祖,经过对其先祖世系的编排,使人们从其族谱中看到一个世泽流长,宗光发扬的汉族世家。难怪近人称“漳州蓝氏一族看不出有畲族的皮肉”,在解放以后 *** 对漳浦一带蓝氏族众进行科学的族属鉴定后才划归畲族。
由于畲民在接受汉文化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因此相当多畲民家族延请 *** 知识分子代为修撰族谱。如宁德猴墩《雷氏族谱》在光绪二十三年由童山缪书亨修撰,后由其子缪培深续修。缪培深在《雷氏续辑谱序》中云:“闽川猴墩雷氏谱,前修于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岁,系余先严主笔,时余在侧焉。越三十有一载,起杰、起权、起袁辈,暨各房长先生,合议续修。
而余尝主冰镜先生家,归好难忘,主宾相得,于是取择吉日,开祠发笔,采辑丁酉以后诸新丁,男女婚配岁庚,并志崇祠事实,更定新篇……”又如晋江《雷氏族谱》便是请陈姓的私塾先生代笔,该谱云:“先祖之事不可忘,昭穆之分不可容乱,遂集族众,特请惠邑黄塘乡新厝陈讳雪观,字温如,为西席,教督子孙,谨修族谱……”有些畲民族谱之修撰,主要由畲民族人完成,家族中知识分子更是承担起编修之重任。
如宁化县城南乡《雷氏族谱》中刊载了清代汀州府宁化县名人畲族进士雷宏的《世守谨书》:“我先大父慎庵公修谱时,与族中伯叔兄弟共订之族规也。先大父以躬为摔,乡族咸孚。若身为子孙者不能是训是行,上羞祖先,下渐衾影,尚敢望诸一族之人哉?一族之人众矣,贤愚不一,贤者敦行不怠,则愚者也自愧而思奋,此一族之兴替所关也,故谨载之卷首。”到了民国时期,闽东畲乡出现了闻名故里的畲族修谱先生,如雷一声、蓝宗山、钟肇基等。
畲民不仅和汉族有联宗现象,同时也有联谱之举,借以把不同宗支的同姓联系起来,增强相互间的团结和凝聚力。如清光绪年间福建侯官县籍的刑部主事钟大琨联络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钟姓官员,倡修连环总谱,凡钟姓不管畲汉不管何地,皆以颖川为郡望,共奉一古代汉族名人为始祖。畲民修谱是畲族更加汉化的表现,其最初本意之一是为了免受封建统治阶级对其的民族歧视,然而这一行为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形成,因此畲民族谱的意义远大于当初修谱者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福安牛埕村《钟氏族谱·序》,清乾隆十六年。
2、《连江辋川蓝氏族谱·序》,清同治十年。
3、宁化县城南乡《雷氏族谱·序》,民国三年。
4、民国《颍川钟氏宗谱》,道光年序。
5、民国《雷氏族谱·序》
6、白长川蓝氏源流考与罗东蓝家望族。1993年漳州市历史研究会“蓝鼎元逝世2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未刊稿。
7、宁德猴墩《雷氏族谱》,民国十六年。
8、晋江丰山《雷氏族谱》。
9、宁化县城南乡《雷氏族谱·序》,民国三年。
10、蓝运全,缪品枚主编。闽东畲族志,宗族家庭。
安德鲁鱼
魑魅 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的记载,杜预注曰:魑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辞海》P211)换句话说,魑魅就是鬼怪——《邪樱》中的妖精应该也算是“魑魅”了。但是,有朋友可能马上会想到《邪樱》中无定乡八老中的“刀四”,这个家伙虽然还没怎么露面,却大约不会是山里河里的,所以,刀四不是“魑魅”。魅 那刀四是什么?或许应该说,刀四是“魅”,不是“魑魅”。因为《说文》中明明白白地写着,“鬽,老物精也”。《周礼》又说,“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郑玄注:“百物之神曰鬽。”也就是说,“鬽”,是百物之精灵。而“魑”这种东西,则比“魅”要复杂一点。魑 《辞海》中解释,魑,是一种无角的龙.《说文》中又说,“魑,若龙而黄”。既然“若龙”,那就不是龙了。于是,又有人注解,魑是一种兽形的山神,郑玄则干脆说了这么一句:“魑,猛兽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龙非彲”。魍魉 “魍魉”除了写法多一点之外,含义也不算少。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层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无所依的样子”,前者在《庄子》里还有个寓言,甚至斑固在他的《幽通赋》中也有提及。(参照《王力古汉语字典》P1739)至于后者,《淮南子览冥训》中有个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 魍魉,严格地说,是“山精”,是“木石之怪”。《国语鲁语下》说,“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两。”。罔两——魍魉者,绣山万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接着该说“魑魅魍魉”了。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有的“魑魅魍魉”这个说法?《古本山海经图说》的前言中马昌仪引了《左传》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左传宣公三年》 从前,夏(朝)有德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官员们晋献青铜铸造九鼎。把各种东西铸在鼎上,百姓可以从鼎上识别万物,哪些为神物,哪些为恶物。百姓再去打猎就不会碰上,也不会因为无知而害怕什么了。也可以避开魑、魅、魍魉这些鬼怪。因此上天保佑君臣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把魑、魅、魍魉写在一起了。 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的下属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招降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招降,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蚩尤使用术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由此可见魑魅魍魉不管在古时还是现在都是指一些杂牌小妖,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魑魅魍魉,原意为”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这里是鬼的聚居地.鬼界入口位于镬铎岛,有魑,魅,魍,魉四小鬼镇守.魑,喻氏,魅,李氏,魍,王氏,魉,梁氏.
水里漂浮的雨
汉朝将军位一品 大将军 (三公级以上将军)二品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三公级以下将军).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三品 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四品 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 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五品 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六品 和戎护军、殄虏护军汉朝的官吏制度,主要特点是三公九卿把持着朝政,各洲郡面向中央的高度集权制。 (一)三公: 司空,司徒和太尉。在实际的情况中虽然也把“将军”列入三公的行列。但因将军是战争时认命的官职,所以平常是没有将军这一常设官职的。那么日常的军事事物就有太尉负责。国家有大的决策与三公共同商议决断。司空主管的是城建及水利等有关方面的事务。司徒主管民生事务,诸如教化民智等等。在三公以上还有一官职是太傅,他本身没有专门负责的工作,他相当于后来的丞相,是官员的总负责人。 (二)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和少府。九卿的俸禄是中2000石。这在汉朝享受公务员工资的人群中,是最高的了。 (1)太常是一位主管和祭祀和天文历法有关的官员,他下面设立的主要岗位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子乐令,高庙令,太祖庙令,先帝每陵一令,先帝每陵食官一令和右属太常。他们的待遇全部是600石。 (2)光禄勋是军队的具体管理者,下属为: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有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上面5位的俸禄比2000石)羽林左监,羽林右监,(600石)驸马督尉,光禄大夫,骑督尉(比2000石)偈者仆射,太中大夫,(比1000石)议郎,中散大夫,和右属光禄勋。(1000石) (3)卫尉是换工皇宫的专门护卫,下属有公车司马,南宫卫令,北宫卫令,左右都侯,(600石)宫掖门每门司马和右属卫尉。(1000石) (4)太仆主管皇室马匹车辆,下属:老工令,车府令,未史髻令和右属太仆。(600石) (5)廷尉是朝堂的执法者,下属正监,左监,左平和右属烃尉。(600石) (6)大鸿胪是礼仪的的主管者,下属太行令和右属大鸿胪。(600石) (7)宗正管理皇家的家谱及调减皇室间的内部矛盾,下属诸公主每家令一人,和右属宗正。(600石) (8)大司农主管农业相关事务。下属太仓令,平准令,导令官和右属大司农。(600石) (9)少府是专门为皇宫提供服务的官职,下属众多,其中有太医令,太宫令,守宫令,上林苑令黄门侍郎,小黄门,黄门令,中黄八门亢从仆射,掖廷令,永巷令,御府令,祠祀令,钩盾令,中藏府令,内者令堂令,尚书仆射,尚书六人,符节令,兰台令,右属少府(600石)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丙署长七人,(400石)侍中,(比2000石)中黄门,(比1000石)和御史中丞。(1000石) (三)在中央集权的中心,还有独立于三公九卿的官职,分别是:执金吾(中2000石),太子太傅(中2000石), 大长秋(2000),少傅(2000石),将作大匠(2000石),城门校尉(比2000石),北军中侯(中2000石)等。 (四)汉朝设立13个洲,洲的最高长官为敕史,(2000石),洲下设郡,郡的最高长官为太守,(比2000石)太守负责向中央推举孝廉(20万个人选一人)。郡下设县(邑,道,主蛮夷者为道1000石),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者为长。县而下设乡,乡有三老,有秩,游檄。具体到个人管理是,每5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每村皆有里魁!西汉的官职表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 秩俸千石, 车郎将, 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 秩俸六百石, 为皇帝谋事。 仆射, 秩俸比千石, 主宾赞受事。 谒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 秩俸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 秩俸四百石, 主宾赞受事。 主事, 员吏, 掾。 3,卫尉 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有元年复为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 卫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银印青绶。 卫尉丞, 秩俸千石, 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 秩俸六百石, 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宫卫士丞, 南宫卫士员吏, 南宫卫士,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宫卫士丞, 北宫卫士员吏, 北宫卫士, 卫尉员吏, 卫尉卫士,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 太仆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 太厩令, 太厩丞, 太厩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马令, 家马丞, 家马尉; 边郡六牧师苑令, 边郡六牧师苑丞; 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 协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 协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廷尉丞, 廷尉左监, 廷尉右监,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鸿胪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 大鸿胪,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 大行治礼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译,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官吏: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 宗正员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农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官吏: 大司农,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 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 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 太仓令, 太仓丞; 均输令, 均输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内令, 都内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盐市令, 盐市丞; 郡国盐铁官, 常平仓官, 大司农史, 稻田使者, 郡国农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 官名 俸禄 职掌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 秩俸六百石, 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 秩俸六百石, 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 尚书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 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 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 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 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 主断狱事。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掌诸医。 协律都尉, 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织室令, 主织。 东园匠令, 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 主近苑囿。 尚方令, 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 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 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 主饼饵。 导官令, 主择米。 若卢令, 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 有四丞。 均输丞, 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辑濯令, 钟官令, 主铸钱。 技巧令, 六厩令, 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 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 黄门令,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 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 执金吾, 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 中垒丞; 寺令, 寺丞; 武库令, 武库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辅都尉, 左京辅都尉丞; 右京辅都尉, 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官员: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 东园主章, 六章长丞,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 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 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 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 比二千石, 郡丞, 秩俸六百石, 长史, 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邮, 郡府属官: 主记事掾史, 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 主记。 奏事掾史, 主奏议事。 少府史, 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 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 主侍卫。 府门亭长, 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 主谋议。 门下掾, 杂务人员。 门下史, 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 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 杂务人员。 民政官员: 户曹掾史, 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 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 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 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 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 仓曹掾史, 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 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 主上计之事。 市掾, 主市政。 兵政官员: 兵曹掾史, 主兵事。 尉曹掾史, 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 贼曹掾史, 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 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 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 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 主辟讼事。 交通官员: 督邮掾, 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 主邮驿。 漕曹掾史, 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官员: 学官掾史, 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 主教育。 学经师, 主教育。 文学史, 主教育。 医曹掾史, 主医药事。 五,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府官吏: 西域都护, 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 西域都护丞, 西域都护司马, 西域都护候, 西域都护千人。 六,县制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官员: 县令, 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长, 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 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 总揆众事。 县尉,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掌县军事。 县丞,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 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 督乡事。 主记室, 管文书。 少府, 主财用。 门下游缴, 门下贼曹, 主兵卫。 门下议曹, 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 闾师。 县佐, 县史, 秩俸百石以下。 七,县以下的机构 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里,亭。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官主要有三老。蔷夫,游缴。三老掌教化,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乡下有里,什,伍。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设亭长,秩俸百石以下。 汉朝郡: 名称 治所 京兆尹, 长安 右扶风, 长安。 左冯翊, 长安。 河南郡, 雒阳。 东郡, 濮阳。 颖川郡, 阳翟。 汝南郡, 平舆。 沛郡, 相。 南阳郡, 宛。 琅琊郡, 东武。 东海郡, 郯。 会稽郡, 吴。 豫章郡, 南昌。 南海郡, 番禺。 交趾郡, 赢偻。 日南郡, 西卷 蜀郡, 成都。 益州郡, 滇池。 武威郡, 姑藏。 张掖郡, 觖得。 敦煌郡, 敦煌。 太原郡, 晋阳。 涿郡, 涿。 西域都护府, 乌垒。 渤海郡, 浮阳。 辽东郡, 襄平。 乐浪郡, 朝鲜。 主要参考文献为: 曾繁康著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贺旭志著的《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张晋潘,王超编写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鼠weakorz
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 。驸马最初为官名。汉武帝时置驸(副)马都尉,谓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分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驸马”的由来 “驸马”,就是皇帝的女婿,公主的丈夫,为什么要这样叫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王朝。他自称始皇帝。他经常出巡,每次出巡都前呼后拥,声势浩大。 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张良会同大力士阻击秦始皇,只击中副车。这一下使秦始皇吃惊不小。因此,在以后的巡游中,他乘坐的车辆常有变换,同时安排了许多副车。他还特地设了一个替身来掩人耳目,借以表明皇帝在“副车”上。从此以后,历代皇帝出巡时,都仿效秦始皇的做法,亲自选定一个替身,而这个替身又大都是自己的女婿。因为女婿是皇室的人,不会损害皇帝的威仪和尊严,而且女婿总比其他人可靠。若万一发生意外,女婿又是外姓,死了也不过是一牺牲品,皇子是绝对不会去乘“副车”的。这样,由于皇帝的女婿常作为替身乘坐在副车上,跟随皇帝出巡各地,后来,人们就将皇帝的女婿称为“驸马”。 1、关于驸马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 相传,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在与楚霸王项羽转战疆场的岁月里,专门坐在一辆由两人驾驶的马车里,冲锋陷阵,指挥战斗。马车上共有三个座位,前面设两个座位,为车夫所坐,后面为刘邦所坐,驾驶马车的车夫分为“正马”与“副马”,一正一副,轮流驾驶马车。 有一日,刘邦与项羽在徐州丰县与沛县搭界处鏖战,激战三天三夜,最后,刘邦大败,落荒而逃。项羽乘胜追击,穷追不放。此时,刘邦左右只剩下了一个车夫和十几名将士,眼看项羽的兵马就要追赶上,这时,正马不幸被乱箭射中,当场阵亡,副马随即顶替了正马的位子,驾驶马车继续向前奔跑,在这危急关头,副马顿生一计,他把自己的红袍脱下,与刘邦的黄袍对换了一下,马车行至一条拐弯处时,刘邦从马车上跳了下来,副马继续挥舞马鞭,向前方奔去。 项羽的将士,一直把穿黄袍的当作刘邦,拼命追赶,当赶上马车时,车上已空无一人,只留下了一件黄袍。副马在另一处拐弯的地方也跳车逃跑了。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为了报答副马的救命之恩,到处张贴皇榜寻找副马。副马找到后,官封都尉,刘邦将小女许配于他,人称“副马都尉”,因“副马”不雅,人们便唤成“驸马都尉”。后来,人们把“都尉”二字也去掉了,简称“驸马”,自此,驸马便成了历代皇婿的代称了。 2、杜佑《通典》:“奉车、驸马、骑三都尉,并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驸马掌驸马,【注:驸马,非正驾车,皆为副马。一曰:驸,近也,疾也。】骑都尉本监羽林骑,又窦婴为朝请,后汉并属光禄勋。奉朝请无员,本不为官,汉东京罢省三公、外戚、皇室、诸侯多奉朝请。奉朝请者,奉朝会请召而已。晋武帝亦以皇室、外戚为三都尉而奉朝请焉。元帝为晋王,以参军为奉车都尉,掾属为驸马都尉,行参军舍人为骑都尉,皆奉朝请。后罢奉车、骑二都尉,唯留驸马都尉奉朝请而已。诸尚公主者,若刘惔、桓温等皆为之。宋武帝永初以来,以奉朝请选杂,其尚主者唯拜驸马都尉。齐奉朝请驸马都尉及散骑给事中等官,并集书省职。齐职仪曰:‘凡尚公主拜驸马都尉。’梁三都尉并无员秩,其奉车驸马,皆武冠绛朝服,银章青绶。梁陈驸马皆尚公主者为之。后魏驸马都尉亦为尚公主官,虽位高卿尹,而此职不去。奉车二十人,骑都尉六十人。北齐驸马与后魏同。隋开皇六年,罢奉朝请。炀帝时,奉车、驸马并废。大唐驸马都尉从五品,皆尚主者为之。开元三年八月,敕:驸马都尉从五品阶……”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娜娜娜娜An
重新修改了一下,加入了东汉末年官制,[三国]蜀汉中央官制、[三国]曹魏中央官制、[三国]孙吴中央官制和[三国]地方官制等网上都有,就不复制粘贴了。西汉的官职表- -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 秩俸千石, 车郎将, 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 秩俸六百石, 为皇帝谋事。 仆射, 秩俸比千石, 主宾赞受事。 谒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 秩俸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 秩俸四百石, 主宾赞受事。 主事, 员吏, 掾。 3,卫尉 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有元年复为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 卫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银印青绶。 卫尉丞, 秩俸千石, 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 秩俸六百石, 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宫卫士丞, 南宫卫士员吏, 南宫卫士,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宫卫士丞, 北宫卫士员吏, 北宫卫士, 卫尉员吏, 卫尉卫士,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 太仆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 太厩令, 太厩丞, 太厩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马令, 家马丞, 家马尉; 边郡六牧师苑令, 边郡六牧师苑丞; 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 协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 协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廷尉丞, 廷尉左监, 廷尉右监,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鸿胪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 大鸿胪,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 大行治礼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译,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官吏: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 宗正员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农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官吏: 大司农,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 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 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 太仓令, 太仓丞; 均输令, 均输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内令, 都内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盐市令, 盐市丞; 郡国盐铁官, 常平仓官, 大司农史, 稻田使者, 郡国农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 官名 俸禄 职掌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 秩俸六百石, 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 秩俸六百石, 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 尚书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 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 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 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 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 主断狱事。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掌诸医。 协律都尉, 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织室令, 主织。 东园匠令, 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 主近苑囿。 尚方令, 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 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 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 主饼饵。 导官令, 主择米。 若卢令, 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 有四丞。 均输丞, 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辑濯令, 钟官令, 主铸钱。 技巧令, 六厩令, 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 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 黄门令,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 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 执金吾, 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 中垒丞; 寺令, 寺丞; 武库令, 武库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辅都尉, 左京辅都尉丞; 右京辅都尉, 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官员: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 东园主章, 六章长丞,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 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 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 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 比二千石, 郡丞, 秩俸六百石, 长史, 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邮, 郡府属官: 主记事掾史, 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 主记。 奏事掾史, 主奏议事。 少府史, 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 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 主侍卫。 府门亭长, 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 主谋议。 门下掾, 杂务人员。 门下史, 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 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 杂务人员。 民政官员: 户曹掾史, 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 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 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 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 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 仓曹掾史, 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 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 主上计之事。 市掾, 主市政。 兵政官员: 兵曹掾史, 主兵事。 尉曹掾史, 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 贼曹掾史, 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 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 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 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 主辟讼事。 交通官员: 督邮掾, 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 主邮驿。 漕曹掾史, 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官员: 学官掾史, 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 主教育。 学经师, 主教育。 文学史, 主教育。 医曹掾史, 主医药事。 五,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府官吏: 西域都护, 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 西域都护丞, 西域都护司马, 西域都护候, 西域都护千人。 六,县制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官员: 县令, 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长, 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 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 总揆众事。 县尉,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掌县军事。 县丞,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 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 督乡事。 主记室, 管文书。 少府, 主财用。 门下游缴, 门下贼曹, 主兵卫。 门下议曹, 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 闾师。 县佐, 县史, 秩俸百石以下。 七,县以下的机构 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里,亭。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官主要有主要有三老。蔷夫,游缴。三老掌教化,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乡下有里,什,伍。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设亭长,秩俸百石以下。东汉官制:东汉的中央政府,还是以三公九卿组织而成的。但在新皇帝即位之时,则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揽政务。光武躬政,以尚书台总领纪纲,职无不统。御史台也合并在少府下面。侍中在西汉本是加官,到东汉设立侍中寺,献帝时给事黄门也并入侍中寺,成为少府下面的一个机构。西汉时,有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上公,而东汉则仅有太傅一人,也称上公。每当新皇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总揽朝政。录尚书事这一官称创始于西汉。上公之下是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司徒所部;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司空所部。东汉九卿之长均加“卿”字,其秩皆中二千石。东汉又有各级将军,也是中央要员,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之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上卿之下,不常置,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执政,常假借兵权以自重。于是,大将军便成为中央的主要官员了,并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东汉的地方官,仍沿袭西汉旧制,分封王、侯与州、郡、县双轨置。东汉划天下为十二州,每州置刺史1人,其首都所属之州,设司隶校尉1人,司隶校尉属吏有从事史12人;都官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功曹从事,主州部选署官吏及一应事务;别驾从事,凡校尉巡察州部时,则奉引,并录众事;簿曹从事,主财谷簿书。如有军事,则置兵曹从事,掌兵事。此外,还有郡国从事,每郡国各1人,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皆由州自行辟除,通为百石。又有假左25人,主簿录阁下事,省文书。门亭长掌州正门。门功曹书佐掌选用。《孝经》师主监试经。《月令》师主时节祠祀。律令师主平法律。簿曹书佐主簿书。每郡国各有典郡书佐1人,各主一郡文书,以郡吏补用,每年换一次。司隶校尉所部之外的十二州,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改州牧为刺史。刺史常以每年八月巡察所部郡国,录囚徒,课殿最。西汉的刺史,本是中央派遣的一种视察官,他们的任务是周行郡国,刺探政情,年终回京复奏,原非固定的行政官吏。但到东汉时,刺史已有一定的治所和自己的衙门,每年遣吏向司徒府汇报。西汉旧制,州牧奏二千石长吏不称职者,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案验,然后黜退。东汉光武不任三公,权归刺史,有所劾奏,便加黜退,刺史权威愈重。其属吏皆有从事史,假佐,人员与司隶略同,但无都官从事,以功曹从事为治中从事。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又改刺史为州牧。自此以后,刺史就由中央派遣的视察官,一变而为地方行政官。东汉的地方行政,也由郡县的二级制,一变而为州、郡、县三级制了。 皇子封王,其郡为国,每置傅一人,相一人,皆二千石……相如太守,有长史,如郡丞。还有中尉1人,皆二千石,职如郡都尉,主盗贼,郎中令1人,仆1人,皆千石。郎中令是掌王、大夫及郎中等宿卫官,还有仆1人,仆主车及驭。又有治书,六百石,如尚书。谒者,四百石,随王所使。又有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苍长、祠祀长,皆比四百石。《百官志》又云:“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侯国置相1人,如县令长,不臣于侯,但须纳租于侯,以户数为限。食封千户以上者,置家丞、庶子各1人,不满千户者,不置家丞。县侯、乡侯、亭侯之封,为东汉所创设,但东汉侯王不过徒拥虚号,权力已远远不如西汉了。其所属封国的政治,皆由中央所派之傅相主持,而所谓王侯傅相其实就是中央派遣的地方官。 列郡,每郡置太守1人,二千石。因东汉建都洛阳,河南郡为京畿所在地,故称河南尹。其地位高于太守。河南尹奉朝请如九卿,秩中二千石。每郡置丞1人,掌治民,郡在边地的,又有长史1人,掌兵马,皆六百石。又有郡司马,在长史之下(都尉下也有司马,二者不可混同)。王国之相、列卿太守皆掌治民,进贤能,除奸猾,春行所属县,劝民农桑,赈救贫乏。秋冬遣文无害吏(公平正直,无所枉害),审讯囚犯,使罪当其法,无所冤滥。对属官课其殿最。西汉有郡都尉,比二千石,治郡兵,备盗贼,东汉以郡都尉并于太守,可见东汉太守不仅听郡政,并且典郡兵了。所以东汉的太守又称“郡将”。但在边郡往往置都尉或属国都尉,且有分县,掌治其民,比于小郡。 郡太守置诸曹掾、史。有功曹史,主选署功劳(即掌任用迁转与记录功过);有五官掾署,理功曹及诸曹事;有五部督邮书掾,以监督所属各县;有门亭长1人,主府门;有主记室史,主录事和发出通知。阁下和诸曹各有书佐、干,主文书。 郡国之下为县,皇后、公主食邑为邑,在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为道(“道”在西汉已有)。大县置令1人,千石,其次置长,四百石,小者置长,三百石。侯国的相,其官阶如县令或县长,皆掌治其民,劝善惩恶,理讼狱,禁盗贼。秋冬各计其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然后向所属的郡国汇报。在县令、长之下,置县丞1人;县尉,大县2人,小县1人。丞主文书,典管仓狱,尉主盗贼,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诸曹掾、史,大致如郡掾。皆有主簿、功曹、狱掾,有县三老,掌教化。 县以下为乡,大率十里为乡。乡置有秩、啬夫、三老游徼。凡大乡,由郡任命有秩1人,秩百石。小乡,由县任命啬夫1人。皆主一乡之事,了解民间善恶,定其徭役先后。了解民间贫富,定其赋税多少。三老掌教化,凡忠孝节义,足为法式者,皆旌表其门,以倡导从善去恶。游徼掌巡察,禁止奸盗。又有乡佐,主收赋税。 乡之下为亭,亭置亭长,主求捕盗贼。尉、游徼、亭长皆习五兵,即弓弩、戟、楯、刀剑、甲铠。 亭之下为里,里置里魁,掌一里百家。里之下为什,什有什长,主十家事。什之下有伍,伍有伍长,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恶,以告监官。伍之下就是最基层的人民群众。 边郡有障塞尉,守卫边塞,以防外敌侵犯。近塞县皆置尉,百里1人,士史、尉史各2人,巡行边塞。 凡县出盐多的,置盐官,主收盐税。出铁多者,置铁官,主鼓铸,手工业者多的,置工官,主工税,有水池渔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鱼税。随事置吏,不在县吏名额之内。
黑糖miko
大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蚩尤使用魔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由此可见魑魅魍魉不管在古时还是现在都是指一些杂牌小妖,传到**反而变有名了,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1、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散文《马说》《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
收稿日期:2007-10-25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王丹(1982-),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注:雷江丽
销售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活要接近尾声了,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问题来了,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下面
司马迁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司马迁一生最高的成就就是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记传体的史书《史记》,这本著作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古从黄帝时代开始的传说,下至汉
韩晗,身高1.9米,来自南方,虽与张悦然、郭敬明等80后作家一同“出道”,却风格迥异。他的文字厚重踏实,曾在大陆、台湾两地独立出版学术作品五部,第一部为《中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