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8

jason19203
首页 > 期刊论文 > 化学教育改革类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馋猫爱鱼鱼

已采纳

以“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的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有必要基于“核心素养”理解开展高中化学教师培训。阐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以案例的形式剖析了该培训模式的应用,最后对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进行反思。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文简称“核心素养”)成为这两年来新闻媒体和教育报刊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广大化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高中化学教师不管对“核心素养”了解多少、研究多少,未来“核心素养”都将成为指导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面对“核心素养”,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核心素养”是什么;二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如何;三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水平怎么样;四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四个问题的基础就是“核心素养”是什么,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是否理解。因此,在以“核心素养”培养作为目标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正式推开之前,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前通过培训的方式促进高中化学教师认识、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评价自身“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并探寻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一、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一)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本文的“核心素养”涉及两个概念,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总目标有赖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子目标的落实。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历时3年完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所有学生为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必须拥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指向的是培养什么样的未来公民的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大的方面,细化为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六大素养又可以用18个基本要点加以分解。高中化学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体现化学学科特质的素养就称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研制,专家们提出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来概括和表述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1]简单来说,“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回答的是一个公民有没有学过化学对于他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区别,化学学科具有什么样的学科特质和学科价值的问题。(二)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为了促进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我们采用近几年一直在研究和实践并取得较好成效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2][3],并对这种模式在该培训项目中进行改进和创新,构建出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以“文献阅读”作为培训环节的起点,并围绕“文献阅读”延伸出“反思教学”“整理、汇编文献”“当堂讨论,专家引领”“在岗实践”,而“当堂讨论,专家引领”“整理、汇编文献”的结果也进一步引领参训教师“反思教学”。围绕“文献阅读”对“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参训教师返回各自工作岗位,开展“在岗实践”,在“在岗实践”中把集中培训期间所学习、认识和理解的“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进行实践,并探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经过若干个月的在岗实践和研究,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并组织参训教师进行集中汇报,主要采取“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参训教师将自己之前所学的“核心素养”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实践研究,展示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专家进行点评、纠偏。在此基础上,参训教师把前期文献阅读、班级研讨、教学反思、在岗实践、学员展示等环节形成的认识和思考撰写成论文,并向期刊投稿发表,把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其他同行分享,并将形成的成果进一步应用于自己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二、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案例剖析下面以我们承办的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国培计划(2016)”跨年度递进式培训项目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端研修班为例,探讨在该项目中如何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该培训项目采取跨年度、分阶段、混合式的形式开展,在第一年的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中,本项目的定位在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认识、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并形成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一)文献阅读→反思教学在本项目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训前,项目团队在QQ群共享文件中提供了一系列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相关的宣传报道文章。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都要在培训前认真阅读项目团队所提供的文献。通过在班级QQ群里与参训教师进行交流,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不熟悉,对此有系列学习和深入认识及理解的教师屈指可数。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参训教师在培训前就可以开始反思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基于“三维目标”培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与联系。很多参训教师在阅读文献以后,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陌生、困惑甚至抵触转变为初步认识和逐渐接受。他们认识到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并不是完全的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二)文献阅读→整理、汇编文献→反思教学培训班开班以后,为了帮助参训教师更为自主地收集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最新文献进行阅读和学习,项目团队安排专家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应用》相关课程,帮助参训教师掌握文献检索的一般方法和文献阅读、分析的一般思路。为了促进参训教师形成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项目团队还邀请中国知网讲师为参训教师介绍中国知网“大成编客”平台的使用方法。项目团队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要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整理、汇编一本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集。让参训教师利用“大成编客”整理、汇编文献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参训教师应用所学文献检索的技术,阅读、下载相关的文献,并在阅读、梳理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归纳、分类。比如: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国内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和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还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核心素养的概念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等等。在整理、汇编文献的基础上,参训教师自然而然地会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是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自己在未来的教学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三)文献阅读→当堂讨论,专家引领→反思教学培训前的文献阅读材料主要由项目团队提供,培训开始后的文献整理、汇编文献阅读材料主要由参训教师利用中文数据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下载。这个环节中的文献阅读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精读和文献共读的方式。项目团队对培训课程内容和形式做了一个创新。通过与授课专家进行商量,改变过去专家“传经送道”式的专题讲座形式,采用文献阅读、当堂讨论、专家引领的方式进行。在该课程开始前两天,印发了三篇最新发表的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论文给全体的参训教师。这三篇论文分别是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撰写的《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4],原国家督学、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撰写的《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5],以及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王云生老师撰写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6]。要求全体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这三篇论文,并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标注、写体会,在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标注、提出自己的困惑。班级研讨由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王云生老师主持。主持专家围绕三篇论文提出了以下问题作为参训教师当堂讨论的方向:“21世纪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理解‘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有能力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做贡献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必需的素养?我国的基础教育要为我国未来的公民奠定怎样的基础?怎样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和评价我国提出的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课堂转型?化学学科的课堂转型,要转变什么,该怎样转变?”为了使整个班级研讨氛围更加热烈,项目团队在研讨开始就将班级按照“世界咖啡”的形式,将桌椅按10个人一圆桌的形式进行了重新布置,全班共分为5个小组。得益于组织形式的改变以及参训教师大多课前就认真反复地阅读和学习了三篇论文,加上主持专家列出了相当明确的研讨问题,整个班级研讨相当热烈,参训教师们围绕提出的问题,参考三篇论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畅所欲言,既谈看法、观点,也谈自己的困惑以及对未来教学的思考。针对参训教师的发言,主持专家做了深入的点评,针对参训教师的困惑和提问,主持专家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四)文献阅读→在岗实践→学员展示,专家点评在多种形式深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在第一次集中培训结束后,进入了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训和第二次集中培训间的在岗实践研修期,该阶段有若干个月的时间。在岗实践研修期间,项目团队要求参训教师要积极地将第一次集中培训期间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和反思。在岗研修期间,参训教师可以进一步完成“大成编客”的文献整理、汇编任务。也可以通过项目团队建立的“国培计划”专题网络研修平台发布有关“核心素养”的在岗研修心得体会,其他参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对心得体会进行回复和点评,项目团队聘请的专家也可以对心得体会进行点评、纠偏。在第二次集中培训期间,项目团队将以“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的形式为主开展总结提升活动,收集汇编参训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研修成果,并印发给全体参训教师。安排时间让参训教师互相交流研讨在岗研修成果,同时遴选出若干参训教师作为代表,请他们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并请专家对参训教师的研修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既肯定参训教师认识和理解到位的地方,也指出参训教师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起到固化成果和认识纠偏的作用。(五)文献阅读、班级研讨、反思教学、在岗实践→成果发表,总结提升在文献阅读、班级研讨、反思教学、在岗实践、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等的基础上,参训教师对于“核心素养”应该有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认识和理解。这说明,参训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个时候,相当关键的是要及时地督促参训教师将自己的阅读、反思、实践和研究的成果撰写成论文,并指导参训教师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在此基础上向国内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投稿,并争取发表。论文的发表本身并不是课题研究的目的,而是为了及时总结提升研究的成果,为了使思考和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论文发表以后,可以通过班级QQ群和网络研修平台发布论文成果,让其他参训教师也可以共享研究的成果,增进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同时,要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三、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反思我们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就此进行了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要取得较好的成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文献阅读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献阅读对于课题研究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文献阅读是课题研究的起点,也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中,文献阅读是整个培训模式的起点,通过文献阅读,可以引发参训教师反思教学;可以布置整理、汇编文献集的任务供参训教师检索、下载、阅读、梳理、分类、归纳文献;也可以对指定的文献进行精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还可以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在岗实践。当然,在岗实践研修过程中,遇到相关疑难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查阅文献,解决疑难问题。因此,文献阅读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参训教师在“核心素养”理解中要发挥主动性在整个教师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是培训的主体,作为主体,要激活自身参与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来,通过文献阅读、反思教学、整理和汇编文献、班级研讨、学员展示、专家引领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同时,作为培训主体,不能对“核心素养”的学习持排斥的态度,而要积极主动地接纳“核心素养”;并积极地反思“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主动地在实践中探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当然,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对照“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通过自学、培训、实践、反思等方式查缺补漏,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水平。(三)参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是动态发展的在阅读国内教育专家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论文的时候,很多参训教师都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专家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和阐述在发生着变化。这其实也很正常,“核心素养”对于国内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不管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都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参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一直在动态发展着。很多参训教师由原来对“核心素养”的陌生、困惑甚至排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他们开始转变自己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核心素养”确实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从教书走向育人指明了践行的方向,他们也更加积极主动地、自觉地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65 评论

人才征服沪

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在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当代,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培养目标已经发生改变,从过去的培养“接班人”向培养“劳动者”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在培养目标上不仅要培养一批拨尖人才,更要体现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普通公民。下面笔者就中学化学中进行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的教育谈一些认识。

一、低碳经济和绿色化学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社会出现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生产、消费模式。以碳为主的能源物质在被人类利用之后,都变成了以CO2为主要物质的气体,造成了温室效应、蝴蝶效应。在多哈提出低碳经济理念之后,全国乃至全球都在倡导低碳模式经济。Lowcarbon是低碳的英文诠释,是指排放更少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而低碳经济是一种高效的、环保的经济模式,其特点是耗能更低、污染更少、排放减少等,要求在利用能源时提高使用效率,且着重于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从碳到低碳是一个从化学到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它与我国的化学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联。绿色化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通过清洁能源、原子经济等内容的学习,可实现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对化学原理的转化,通过化学方法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和应用,在研究过程中,弱化有害、有毒作用,强化其绿色作用,从技术和经济角度分析,绿色化学能够从源头、生产过程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减少并降低污染。因此,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贯彻“低碳经济”的观念,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化学教育中重视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教育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以及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化学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化学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利用化学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同时,学生能够从化学教育中了解化学物品给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影响,且能够借助化学手段治理环境污染,开发并且利用化学资源。另外,化学教育中要强调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心,当学生在遇到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时,能够利用化学知识科学地解决问题。由此可知,我国新课程对中学化学有了全新的诠释和要求,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对中学生进行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教育的基本策略

中学化学教学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突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主题,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学教育与人性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在平时的化学教育中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观念

让学生接受绿色化学思想,把绿色化学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初中和高中的化学课本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绿色化学都有涉及,但仅是停留在书本的概念之上。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绿色化学的理解。如利用周末时间带学生到化学工业园进行参观、实践,亲身接触化学物质的转变和生产过程,形象地说明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的影响力。介绍空气污染及防治,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绿色化学及其主要特点,在教学中尽可能渗透、强化绿色化学的思想理念。例如教授温室效应及其危害与防治,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同时通过绿色化学的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

(二)建立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意识

人教版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着重于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内涵、概念。例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述了酸雨、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的关联;介绍了循环操作、交换剂再生、催化剂中毒等概念;介绍了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介绍了与绿色化学相关的再生、使用替代产品、回收以及重复使用的工业化学内容。其中包含了许多低碳经济的理念,例如:以海水为原料提取镁、接触法制硫酸……这些绿色化学技术充分说明了低碳经济并不一定需要极高的成本,也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做好自己,就能很好地应对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为地球尽一份力量。

(三)从实验中体验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

绿色化学实验具有基本的5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ycling(回收)、reuse(循环使用)、rejection(拒绝使用)、regeneration(再生)。从化学试剂的选择、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化学反应结束后三废的处理等,充分体现了能源、化学试基础教育剂、化学反应、反应产物、剂量等的低碳化等特点。这些具体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化学实验微型化,实现绿色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要避免出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实验应在小烧杯或小试管中进行,在点滴板上观察。由于实验药品剂量的普遍减少,既节约了药品资源,又减少了化学污染,同时还能够直观地观察实验结果,效果非常明显。

2.优化实验内容、装置和方法。化学实验离不开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产物,部分实验产物具备毒性或者对环境、人体有害的特点,因此,实验中既要保证实验的效果,还要对实验的内容和仪器、方法进行改善,尽可能在密闭条件下或在通风橱中进行,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

3.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化学实验为了能够得到科学、真实的实验数据,往往要产生许多废弃物,而这些产物却没有较好地得到处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反应洗涤、吸收或转化,将有害产物回收利用。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绿色环保和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还能给学生及早灌输低碳经济的观念,将普通的化学实验最终提升为绿色化学实验。

(四)实践低碳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如何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笔者认为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可让学生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参观本市的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让学生对水的污染及净化有一个详实的了解,懂得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又如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时,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居民的燃料使用种类和大约日消耗量;走访加油站和煤炭加工厂,调查了解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和消耗途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结构的严峻形势和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在化学教育中,课外活动可以组织绿色化学、低碳化学的主题内容,为学生讲解绿色化学的历史、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目标等,而教师则将这些内容与教材结合,设置与环保、绿色化学以及低碳相关的课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绿色化学意识,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践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写出调查报告,向相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的建议。通过绿色化学教育,增强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动手能力,增强同学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性,使同学对绿色化学的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自己更好地履行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社会责任。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国对开发能源的技术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教育部在1996年将“煤化工”等专业列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促进我国煤化这一特色专业发展。加强煤化工特色建设,可以扩大煤化工产业,推广清洁能源,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需求。煤化工特色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的就业与市场相结合,从而保证学生在面对社会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自信,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提高就业机会。

发扬创新精神

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才能够彰显特色。特色专业是经过改革后被确定的内容,它本身就具有探索和创新,但煤化工专业发展中,以往的教学经验仍然会对创新有所阻碍,因此在建设有特色的煤化工专业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煤化工特色建设。

稳定发展原则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始终坚持煤化工人才培养方向,也有着自身的特色,毕业后学生主要面对钢铁冶金系统,能源方向,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是,也要立足根本,找准发现,坚持稳定发展的原则。煤化工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中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因此稳定发展,才能适应不确定的变化,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2建设煤化工特色的对策

创新教育观念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其特色建设的发展方向、过程等都离不开一定的理念指导[1]。煤化工特色专业的发展与市场分不开,煤化工专业与能源安全与供应、钢铁冶金行业发展与节能减排实现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能源问题出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摄入,煤化工专业发展也要将观念进行创新,以便适应社会的要求。可以通过实现教育活动,将教育观点和教学理念进行谈论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了教学理念偏差,要及时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给予指导。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煤化工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定期考核,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将这种观念融入教育,这也是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措施。

创新课程体系

煤化工特色专业要突出特色,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在基础教学中突出特色,从而培养有特色的专业性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出煤化工特色,根据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定课程体系,使本专业的教学能够有序进行。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保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煤化工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但特色建设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因此这门学科的课程体系要与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从而能够在以往的经验中,发挥教学成果的理念,整合课程资源,促进特色专业发展。煤化工特色建设课程体系要反应时代的特征,但也要与学校的特色向结合,建设出使用社会发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煤化工课程体系要突出特色,例如开展“焦化特色课程”、“清洁能源课程”等,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将基础必修课和辅修课程想结合,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发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工程与艺术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建设特色煤化工专业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将最前沿的煤化工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才能够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学生在实践中,专业能力得到锻炼,整体的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的质量体系建设是有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保障,在科学的监督机制中,促进煤化工专业发展。高校要保证特色专业有效进行,就要对其投入更多的科研、资金及教学条件,这些物质保障是实施特色专业的前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如课程实施不佳,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等,这些因素都会阻碍课程目标的实现。做好特色专业,离不开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要制定质量责任制,包括学生评价、教学反馈、教务系统质量检测等,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结语

146 评论

相关问答

  • 教育基础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

    许小丹丹丹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

    新时期体育教育模式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新时期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应当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总

    姩姩洧悇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教育改革2022论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除了学习课程标准之外,也要解读课程方案,两者搭配起来共同指导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下面是由我为大家

    大V呀大V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小学教育改革论文

    小学教育的论文5000字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

    陳奕婷314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学前教育改革论文

    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幼教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农村下一代的终生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也有着重大意义。但当前的农村学前教育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吃货阿呀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