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一箩筐
《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 “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灵魂世界,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奥秘。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跃性。按照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6�1伍尔夫传》中说,“对大多数人来说,弗吉尼亚�6�1伍尔夫属于典型的熟悉的陌生人。因为,很少有人能通读完她的一部长篇,她如入无人之境的意识流小说叙述方法会把读者,尤其是缺乏耐心的读者纷纷吓退”,因为读她的意识流小说,“需要读者具备多方面的功力的,否则难以读懂,至少是读不出它的韵味与深意来。”“《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就以其全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它能征服读者,征服世界的原因在哪里?难道仅仅因为它的新颖、它对传统的反动?让我们以《墙上的斑点》为例,探究一下意识流小说令人感到“陌生”的特点吧。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一反传统的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描写人的意识流动过程展示其心灵世界为主来塑造人物形象,使读者很难看到“人影”,甚至连主人公的具体形象也很难捉摸。所以,我们首先必须看看作者在小说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一句,就足以让读者体会到“我”对战争的憎恨。接下去突然冒出一个似乎无关实则与战争有相似之点的念头:“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战争也像蜗牛那么令人憎恶、讨厌。“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这是战争带来的充满忧伤、无奈的感叹。“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会行动、不会说话、无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脚下,在巨人的脚趾间摸索呢?至于什么是树,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人们再过五十年也是无法说清楚的。”这又是多么令人心酸的悲哀。“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尊卑序列表。据我猜想,大战后它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这是多么强烈的愿望。“尽管谁都不喜欢这么做。每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对森严而繁多的规矩是多么的反感。字里行间我们难道不能体会出“我”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感情?小说第十三段的几个“我喜欢”,那是多么美好的想象。仅从这些地方,我们就可以知道,“我”是一个生活在世界 大战期间的厌恶、憎恨战争的妇女,对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没有自由、平等的现实强烈不满,对虚伪充斥、压抑沉闷的的社会氛围极其反感,向往安定宁静生活的人。 张良村等编《世界文学历程》中说:“伍尔夫的小说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反映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海浪》是以一天的时间变化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象征人生的各个阶段;《到灯塔去》是以物质世界的′窗`象征观察生活的窗口,以`灯塔′来象征`明暗交替′的生活。”我以为,《墙上的斑点》也是以斑点象征战争,反映现实,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向往。让我们看看小说中这段话: 有人正在俯身对我说:“我要出去买份报纸。”“是吗?”“不过买报纸也没有什么意思……什么新闻都没有。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 这里清楚地暗示读者,“我”生活在报纸上只有战争消息的日子当中。“据我猜想,大战后它(指克惠特尊卑序列表)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这里也明白地暗示读者,当时正处于大战激烈进行之中,森严的规矩束缚着人们,没有平等、没有自由。那么大战进行中的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受到哪些影响呢?“我”与正在谈论艺术品的房客突然间就“分了手”,而且一去“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私有物品是多么难以控制”诸如“装订书工具的浅蓝色罐子、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全都丢失了,还有一些珠宝,也遗失了。”人们无意中会忍不住发出“到底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会行动、不会说话、无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脚下,在巨人的脚趾间摸索呢?至于什么是树,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人们再过五十年也是无法说清楚的”之类的慨叹。这是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民不聊生的社会啊。还有,在小说开头,“我”为什么看到斑点就产生“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战场”,“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的幻觉呢?根据佛洛伊德分析心理学我们就可以清楚,世界大战,必定会涉及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吃的、穿的甚至外出旅行等行动也受到战争的影响,交谈的话题离不开战争,报纸的新闻社论都是战争,知识分子的研究也必须服务于战争,在战争的阴影下生活的人,看到墙上的斑点马上就产生战场的幻觉是一种必然的心理活动规律;这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被心理学家称为无意想象的一类联想。我们看到这些暗示,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会对着斑点遐想:想弄清斑点是什么,却想到我与房客突然间匆匆分手,而且竟是像与坐火车见到的那老太太、年轻人一样的永不再见;却想到“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却想到“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这些明明白白都不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现象和心理吗?所以,“我”想弄清斑点是什么,其实是象征“我”想弄清战争是什么。 “大自然…… 暗中怂恿我们采取行动以便结束那些容易令人兴奋或痛苦的思想。……不过,我们也不妨注视墙上的斑点,来打断那些不愉快的思想。”这里显然是暗示读者,“令人兴奋或痛苦的思想”就是指想弄清战争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思想。虽然,“战争是什么”,是个“我”始终弄不清的问题,但是,“我”亲眼看到了、亲身感受到了它对“我”物质生活和精神境界的影响。再看末尾,“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联系“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这两个突然蹦出的潜意识,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是再一次暗示,斑点象征战争。所以,《墙上的斑点》虽然把时间的交代隐含在主人公的心灵体验之中,也没有交代具体地点,全文始终没有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直接描写,但小说反映的现实社会却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作者所要告诉人们的主旨也已经明确的表达出来了。 伍尔夫的小说“没有故事,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的结构,令人很难理清小说的思路,有的人以为小说只不过堆砌了一大堆散漫无羁、没有规律可寻的意识,是没有情节的小说。小说以回忆我看见斑点那天在壁炉旁喝茶吸烟透过烟雾看着跳动的火光而产生欧洲古战场的幻觉开始。接着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我”想弄清斑点是什么,想弄清斑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不能弄清这两个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又因为不能弄清它转而把斑点想象成大海中的木板去想象树木生长的自由安宁幸福能实现自己价值等等的意识流动。后来,因有人对我说“要出去买份报纸”打断了“我”关于斑点的一系列猜想、联想、想象,引发我内心对战争的厌恶憎恨,觉得它也如我们不应该让蜗牛爬在墙上一样,“也不应该”让它继续下去。最后,以发现斑点是蜗牛,明确暗示斑点象征战争,像蜗牛一样令人厌恶,作为结尾。小说以“看见斑点”为开端,以描写围绕斑点的意识流动为中心,以点明斑点象征意义为结局。开头的“看见斑点”产生幻觉与结尾的“发现斑点是蜗牛”首尾呼应,开头的古战场幻觉与后来的“该死的战争见鬼去吧”诅咒呼应。用斑点来象征战争的不可猜测、不能猜测,用蜗牛来比喻战争的令人讨厌、令人憎恨,文中多次反复暗示,构思的新颖奇特,意蕴的深藏巧妙,思路之清晰,结构之严谨,足以让读者窥见作家压倒群芳的独运匠心。所以,小说虽然没有跌宕起伏、曲折离奇、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既没有令人下泪的悲剧,也没有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但作家把“每一种感情、每一种思想、每一种头脑和心灵的特征”以斑点为轴心把“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串联成一条意识的河流,来表现社会的本质和深刻的主题,其组织材料的才能和精心构思的技巧不能不令人叹服。 《墙上的斑点》是纯正的意识流小说,小说中纯粹是叙写“我”的意识的流动,这些意识里糅进了作者的渊博的知识与文化底蕴,糅进了作家对世界、对人生的领悟,糅进了作家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认识,糅进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深刻而独特的体验,所以,不细心的读者难以体会小说中“我”的独特的思想情感。譬如小说开头的古战场幻觉,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吗?绝对不是;那是书香名门家庭出身的贵族夫人熟悉《堂�6�1吉可德》等书中描写才会产生的幻觉。第二段“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想象的这幅肖像画其实是自己贵族夫人生活的折射。第四段,猜想斑点“它很可能是……玫瑰花瓣造成的“,就马上想“我不是一个警惕心很高的管家”,因此而想到“壁炉上的尘土”,由此联想起“这样的尘土把特洛伊城严严地埋了三层”,于是又“抓住第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莎士比亚”,就是自己贵族主妇的生活现实和历史文化底蕴的真实写照。“谈植物学”——就“说……开了一朵花”——多半是查理一世在位的时候种下的——紫色花穗的花吧——在头脑里把自己的形象打扮起来——是爱抚地,偷偷地,而不是公开地崇拜自己的形象——镜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只有其他的人看见的那个人的外壳——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在这样的世界里是不能生活的——未来的小说家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想法的重要性——(而现在的人)把现实的描绘排除在他们的故事之外——认为这类知识是天生具有的,希腊人就是这样想的,或许莎士比亚也是这样想的。这些联想里,我们可以看到身为文学评论家的作者对世界、对社会的观察角度和特有的认识,看到作者对当时压抑沉闷的社会氛围的不满,看到作者对文学不能反映现实的批评。“每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例子是“桌布的规矩就是一定要用花毯做成”。“真实的事物”,例子是“星期天的午餐、星期天的散步、庄园宅第和桌布等”;希望“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的东西是按照男性观点制订的尊卑序列表和“红木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这些也是作者身为贵族妇女特有的生活体验的反映;赞赏着衣柜——它产生于一棵树——(树木)长在草地上、森林里、小河边——(那里)有母牛在树下挥动着尾巴、雌红松鸡扎进水里冒出水面、鱼群逆流而上、水甲虫垒起一座座圆顶土堆——这棵树在冬天的夜晚独自屹立在空旷的田野上——小昆虫在树皮的拆皱上吃力地爬过去,或者在树叶搭成的薄薄的绿色天篷上面晒太阳——暴风雨袭来,树倒了下去,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这些对自由安宁生活的联想和想象,流露的是作家作为一个女性、一个母亲、特别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内心的特别体验。 再则,小说貌似漫无边际、天马行空,跳跃式地向前跃进的时而幻觉、时而联想、时而想象,时而蹦出内心潜意识的遐想叙写,表面上毫无关联、不协调的模式,往往分散了一般读者的注意,令人感到不知所云,摸不着头绪。但如果明白小说塑造的人物“我”的意识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特有的文化知识、生活体验,那我们就能理解“我”的意识流动内在的逻辑关系。火光的红色——联想到红旗,炉火的跳动——联想到骑士跃上岩壁,这战场的幻觉是战争时期人们由于两者之间相似点引发的必然联想;“钉痕”——“钉子”——挂肖像画——挂肖像画的房客——正在说艺术品应该包含思想时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像与坐火车时见到路旁的人分手一样的突然。这些联想,不是由于事物之间具有太密切的关系吗?谈植物学——说我曾经看见……开了一朵花——猜想是紫色花穗的花——我头脑里把自己自己的形象打扮起来,——不能公开地改变自己的形象的世界——现实生活中的规矩——惠特克尊卑序列表。这些联想,又是多么自然而符合生活逻辑和思维规律。由尊卑序列表——想到法庭坎特伯雷大主教大法官约克大主教的排列;由古冢——白骨——收藏家——他的身份退役上校——通信对象牧师——牧师带着老伴旅游——却为掩饰真相而宣读论文。这些联想,不是也由于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而显得那么合情合理而清晰?由牧师考证箭簇,联想到当地博物馆收藏的“一只中国女杀人犯的脚(“脚”应该是“鞋”之误)、一把伊利莎白时代的铁钉、一大堆都铎王朝时代的土制烟斗、一件罗马时代的陶器,以及纳尔逊用来喝酒的酒杯”,是因为它们共同之处都是“毫无意义”。“弄明白墙上的斑点果真是一枚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这样做又能得到些什么呢?知识吗?”因此联想到“我们的学者不过是……巫婆和隐士们的后代”,由此再想到“社论”、内阁大臣、习惯、规矩,原因是由于学者们的“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药草、盘问地老鼠或记载星辰的语言”的胡说,“社论”的误导,内阁大臣的欺,规矩的束缚,掩饰了社会的真实,才使得“我”无法弄清战争的真相——就像即使弄清“斑点”是什么也不能得到什么知识一样。“大自然…… 暗中怂恿我们采取行动以便结束那些容易令人兴奋或痛苦的思想。”就是说,弄清战争的真相,既然是不可能的令人痛苦的事,还不如去想那斑点更好。“我”的所有这一切思绪、意识之间无不具有或相似、或因果、或相反的关系,是那么合情合理、指向明确。我们又怎能说它们之间是“诡谲神秘、散漫无羁”、“毫无关联、无轨迹可循”呢?就拿“我越加仔细地看着它,就越发觉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这段来说,因为斑点似海中的木板,才联想到梦中醒来赞赏衣柜,由此而展开关于树木生长的草地、森林、小河边——树下的母牛——小河里逆流而上的鱼群——河床上的水甲虫;那棵树本身的情景——本质紧密干燥的感觉——受雷雨摧残——树液舒畅下滴;这棵树冬天夜晚独自屹立旷野——树叶紧紧合拢——六月里鸟儿的鸣啭——树皮折皱上小昆虫的爬行——最后暴风雨袭来,树倒了下去,生命也并未结束——还有其一百万条坚毅的生命分散在世界里——有的在卧室、在船上、在人行道上——或变成房间护壁板,男人和女人们喝过茶后会在这间屋里抽烟。“这棵树勾起了许许多多平静的、幸福的联想”。其中的缘由之一——相关之处也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当然,缘由之二是因为现实的不自由、不安宁才触发“我”这相反的想象,就还需要读者仔细体会,才能明白。 总之,我认为:意识流小说,就是指现代小说中以叙说主人公的意识流动过程,展示其心灵世界为主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小说流派。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没有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描写,而是以描写人的意识流动过程来展示其心灵世界,塑造人物形象;没有直接的自然环境描写却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真实面貌。《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之所以能征服读者,征服世界,首先是因为它表现的厌恶、憎恨、反对战争的主题;其次是采用巧妙暗示和象征的手法抒发了全世界人类共同的向往安宁自由生活的感情。还有就是没有肖像、没有行动、语言的描写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新颖手法,把“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串联成一条意识的河流,来表现社会的本质和深刻的主题中显示的组织材料的才能和精心构思的技巧。 引用自百度知道
后海大鲨鱼鱼
不用紧张的,老师一般提问的问题都是,你论文中的题目,有的是论文中表述不太清晰的,有的是分析的不够完善的。当然也有论文外的,那就看这个导师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了,一般这种题目都是发散思维的,只要咱们深入分析了解透彻了这部作品就能应对的。 祝成功!一定没问题的!
ansenhachi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供参考。外国文学方向 1 、 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2、 试论荷马史诗的时代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3 、 论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和艺术风格。 4 、 从《俄狄浦斯王》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成就。 5 、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悲剧艺术比较。 6、 东西方悲剧精神的比较研究。 7 、 论但丁《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8、 《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 9 、 堂吉诃德与桑丘 ? 潘沙形象研究。 10 、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1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2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成就(四大悲剧或《哈姆莱特》)。 13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男性(女性)形象。 14 、从《伪君子》看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的艺术成就。 15 、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 16 、论《浮士德》的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17 、论《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及其辨证思想。 18 、论浮士德人生追求的主题意义。 19 、从《恰尔德 ? 哈洛尔德游记》看拜伦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0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 21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2 、试论《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23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 24 、论《高老头》的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 25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26 、论《人间喜剧》的思想主题与“巴尔扎克式”小说的艺术特征。 27 、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小说艺术成就。 28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 ? 奥斯汀的妇女观。 29 、论《简 ? 爱》的艺术成就。 30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 31 、试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流浪汉小说”特征。 32 、论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33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34 、论普希金《叶甫盖尼 ? 奥涅金》的艺术成就。 35 、论果戈理的幽默讽刺艺术(“含泪的笑”)。 36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研究(罗亭等)。 37 、诗意的现实主义?D?D屠格涅夫小说艺术研究。 38 、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 39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及其艺术特征。 40 、莫泊桑短篇小说研究。 41 、从《玩偶之家》看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艺术成就。 42 、偶然性与必然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命运主题。 43 、传统性与现代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意识。 44 、性格与环境?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人物形象。 45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46 、试论《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 47 、论《安娜 ? 卡列尼娜》的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 48 、论安娜 ? 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心灵辩证法”。 49 、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 50 、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51 、论马克 ? 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52 、论《哈克 ? 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小说成就。 53 、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 54 、论《母亲》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55 、论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56 、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研究及其文化价值观。 57 、论《儿子与情人》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58 、论《虹》的三代人情爱观及其思想意义。 59 、试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的反战主题和“迷惘的一代”人物形象。 60 、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 6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62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63 、论《荒原》的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 64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主题。 65 、试论卡夫卡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66 、从《追忆逝水年华》看普鲁斯特的“回忆的诗学”。 67 、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小说艺术成就。 68 、试论存在主义小说、戏剧的现代哲理。 69 、试论东方文学的文明特质及其文化价值观。 70 、东方神话研究。 71 、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72 、论印度两大史诗的文化影响。 73 、《圣经》文学研究。 74 、试论《源氏物语》的小说成就。 75 、论《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76 、阿拉伯民间文学杰作《一千零一夜》研究。 77 、试论泰戈尔散文诗《吉檀伽利》的艺术成就。 78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
翻滚的石榴
《墙上的斑点》(以下简称《墙》)是伍尔夫早期的一篇意识流小说,虽为早期作品,其中所体现的意识流技巧已很全面。现试析如下: 1.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录 伍尔夫认为,真实是客观的。不过,对于相同的客观真实,人们的感受却不相同。小说家应该抓住的重要因素是人性,是人物内心的意识活动。她说:“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考察一下吧。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这就是真正的生活。文学作品就应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在《墙》这篇小说中,就很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当“我”看到墙上的斑点时,思绪像开闸的潮水一般汹涌而出,首先回忆起当时炉子里生着火,由火又联想起一面鲜红的旗帜,又想起红色骑士潮水般涌来,当幻觉被打断时,“我”又感叹起人的思维特性来。接着猜想这个斑点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由钉子联想起挂贵妇人肖像,由此又想到赝品,想到以前的房客的习惯。面对着斑点“我”弄不清它到底是什么,由此又感叹起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和人类的无知来,一句“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引出一连串的物象:罐子、猫和老鼠、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奔马的尾巴等等,林林总总,不惜笔墨,犹如万花筒般的幻想、想象、联想等思绪纷至沓来。引起主人公思绪蜂拥而至的“墙上的斑点”只是诱发人意识活动的客观事物,但这个客观事物并未构成人物意识活动的主干部分。“斑点”一经出现,很快就被人物的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无规则的意识活动所湮没,被万花筒一般的人物回忆和亿万个意识活动的尘埃所取代,留给读者的是五彩缤纷、点点闪烁的意识火花,这些诱发物无关紧要,只是“我”意识流动和转向的结。重要的是人物丰富朦胧的心理感受、动荡飘忽的思絮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真实细致的再现。 2.内心独白的手法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写作的主要技巧之一。分析起来,这一概念可分解为“内心”“独”“白”三层意思:内心即默然无声,持续不断的无声语言或心理意识活动;“独”则单独一人,寂静的心理空间;“白”即表白,依赖语言。概括起来,“内心独白”即无声的语言意识。在内心独白的运用过程中,作者退居幕后,一切皆由人物的意识来展现,使读者感到真切、深刻,仿佛直接进入人物的灵魂。比较伍尔夫不同时期的作品,即可看出其差异性。在小说《黑夜与白天》中,作者犹如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控制一切,由她介绍人物的思想感情,编串故事情节,不让人物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深埋在内心的隐秘活动如实地、自发地表露出来。也就是说,那些心理活动是经过作家整理的,不是生活中原生态的心理活动。但《墙》这篇小说通篇都是主人公的思想过程,这里除了主人公外没有其他人物,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小说在开始时向读者介绍了一个时间:“第一次看见墙上斑点的时间”之后,我们便进入她的意识深处,在大约四千字的文章中我们遨游在主人公漫无边际、复杂纷呈的意识之中,我们随着主人公的思绪,一会儿批评“我们思绪多么容易一哄而上”,一会儿感慨“哎!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正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一会儿又发出疑问:“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等等,完全是一个人活生生的心灵写照。 3.时序的颠倒和溶合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正常时间为顺序的结构,在心理变化和意识的流动中,常常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彼此颠倒、交叉,相互渗透,使人物的视觉、回忆、向往三种现象交织、重叠在一起,根据“心理时间”创造出异常的结构,从而展现人的意识的跳跃、穿插的复杂性。在《墙》这篇作品中,主人公的意识便呈现一种非常自由、任意流淌的状态。小说从“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开始想到“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又想到红色骑士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斑点的出现,将主人公的思绪暂时拉回到现实中来,但她很快又想到“幻觉,是孩童时期产生的”,在感慨人的生活的偶然性时,思维又跳跃到“来世”。当责备自己不是一个警惕心高的管家时,因为壁炉上有尘土却想到了古代的特洛伊城被尘土埋了三层……在小说的结构上,“那个斑点”几次将主人公拉回到现实中来,其结果只是让她的思想骏马向更远方驰骋,以跳跃的方式,在“现实—幻想、现在—未来、此生—来世”之间自由跳跃,真实地表现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即时性和不可捉摸性。 以上谈到的是伍尔夫在《墙》这篇小说中使用的三种意识流的写作手法,除此之外,这篇作品还有其独特的魅力。 文章首先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是主人公在茶余饭后偶见墙上的斑点,其思绪纷繁却不杂乱,呈现出一定的方向性。具体地说就是以“斑点”为圆心,以“三次”思绪为圆周而展开的一个丰富、异彩纷呈的意识世界。比如当她第一次看到斑点后,她由此想到人们的思想多么容易集中到新的事物上去。当她第二次看到斑点时,她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进而想到人生的神秘,从人生的光阴如梭想到来世的壮丽辉煌。到第三次时,她由这个斑点可能是没有清扫掉的夏日玫瑰的落叶,想到自己不是个负责的主妇,接着又想到壁炉台上的灰尘,想到可以将特洛伊城埋三层,然后想起莎士比亚,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行为规范,男权主义,还想到知识与知识分子对人们思想的禁锢。由此可见,伍尔夫在此表现的既不是传统小说中的合理性、合乎逻辑的内心思考,也不是许多意识流小说中的不合理、荒谬至极的意识流动,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意识里,伍尔夫让她的主人公经历了一次人生的真正存在时刻(moments of being)。 从《墙》中我们还看到,尽管主人公进行思想活动,伍尔夫却没有使用深奥晦涩的抽象语言,而是使用了生动如画的描绘性语言。比如她将人生比作经五十英里的时速被风吹过管道,落到另一端,由于速度太快,头上一个发卡都不剩;或比作一丝不挂地被发射到上帝脚下,以此象征人生匆匆,转瞬百年。当她想到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时,她说:“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巢上空盘旋……”优美的画面将作者心中的理想境界描绘得淋漓尽致。伍尔夫使用形象的语言是符合人的思维规律的,因为意识流其实是描写人的下意识或无意识的流动,意识处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感觉或直觉,不过她并未停留在个别与具体的事物上,她以一个斑点开始,逐渐上升到某个抽象概念后又用具体形象对它加以图解。 综上所述,在《墙》这篇小说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伍尔夫运用圆熟的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也看到了她作品中体现出的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一崭新的文学形式不仅使她走到了时代文学的前列,而且给了她的精神追求以合适的表现空间,这就是《墙上的斑点》给我们的启示。希望能帮到你
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管希雄 文献来自: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1年 第01期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农民的形象,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除此之外,
你写的是什么论文啊,不会说是毕业论文吧,要是比较重要的话见意你别写,老师看到会很头痛的因为他们觉得卜打遍的。真的,而且时代,风格都不同
幼儿园德育论文题目 幼儿园德育论文题目有哪些?让德育之花在幼儿教育中常开,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幼儿园德育论文题目的内容。 1、也谈幼儿分享意识与谦让行为 2、如何在
基于什么什么的小学生识字教学研究例如 基于心理学的小学生识字教学研究
1、思想,永不过时的美丽 2、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3、为感情喝彩 4、将奉献进行到底 5、三木成“森”三人成“众” 6、预习青春 7、遗忘教你洒脱 8、有梦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