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唯巴蒂
[1] 舒沁沁.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再思考[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11) . [2] 杨金凤. 关于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建设教育, 2006,(05) . [3] 周园. 以循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9,(11) . [4]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趋势[J]. 现代焊接, 2009,(09) . [5] 刘运动,宋守君. 从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谈城市竞争力[J]. 中国建设教育, 2007,(03) . [6] 肖光荣. 论区域经济发展观的新发展[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9,(05) . [7] 王翔. 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制度体系创新研究[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 [8] 朱允卫,阮建青. 非农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J]. 国际学术动态, 2006,(01) . [9] 沈锋. 区域经济合作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09,(11) . [10] 汪剑平,程启智.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趋同和趋异及其制约因素[J]. 求索, 2009,(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5 条 [1] 严汉平. 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与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及转换[D]. 西北大学, 2004 . [2] 李文星.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四川大学, 2004 . [3] 马克继. 云南回族农商文化传统与经济变迁[D].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 [4] 沈月琴.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5] 梁志杰. 联合补充库存问题的模型及算法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 [6] 黄文芳. 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 复旦大学, 2005 . [7] 杨筠. 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四川大学, 2005 . [8] 吕勇斌. 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9] 刘拓. 中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10] 陈文福.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四川大学, 2005 . >>更多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4 条 [1] 仲雷. GIS支持下的安徽省区域发展均衡性分析[D]. 安徽师范大学, 2004 . [2] 赵全超. 我国三大经济圈城市群能级分布研究[D]. 天津大学, 2004 . [3] 介小兵. 陇南山区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 [4] 李燕.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 [5] 林琳. 区域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 [6] 李玮娜. 山东省旅游资源非优区及开发研究[D]. 青岛大学, 2004 . [7] 李晓萍. 基于区间判断的AHP理论与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 [8] 闫卫阳.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模型化与智能化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04 . [9] 杨忠臣. 区域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方法——以江苏省高淳县为例[D].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 [10] 胡丽. 三峡库区小城镇资源集聚与配置途径研究[D]. 重庆大学, 2004 . >>更多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林奇胜. 城市用地扩张控制的思考[A]. 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 2007 . [2] 马丽卿. 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分析及空间重构[A]. 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7 . [3] 陈德广,乔卫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分异研究[A].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 2008 . [4] 薛领. 海淀区主导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5] 肖春梅. 论乌鲁木齐城市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6] 刘镇. 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区域经济研究对象的再认识[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7] 阚兴龙. 基于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东莞市为例[A].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 2007 . [8] 闫卫阳. 第四章 城市体系分析与布局的理论模型[A]. 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 2008 . [9] 侯希望,舒华英,方旭. 遗传算法在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 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 [10] 黄家骅. 论非均质空间的经济分析[A].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 2009 .麻烦采纳,谢谢!
魔女小楠
每个城市都有其发展的逻辑。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理论等,说明城市的发展具有其阶段性,每个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不一样。罗斯托的理论还指出以人均GDP3000美元作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分水岭,投资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呈现下降趋势,必须将发展战略重点从外贸依赖向内需驱动转变。当前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普遍面临“人均GDP3000美元”的转折困境,在内需驱动的大背景下,多数城市都面临着转型重任,需要从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向内需满足型经济转变,但转型顺利与否,除了政策支持,更需要结合城市的特点进行引导和调整,而且不能忽视“路径依赖”、“区域竞争”等重要因素的影响。东莞在08年金融危机后,外贸出口受到重大打击,欧美订单的大量减少导致一批企业和工厂倒闭,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09年东莞的GDP增速排名广东倒数第一。依托深港穗经济走廊的优越区位,东莞早年以来料加工制造业为主导,成为广东制造业重镇,外贸出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凭借深圳、广州等产业高地的功能外溢以及自身的制造业传统,大量制造企业在东莞形成,包括众多台湾企业、香港企业和部分欧美企业,也激活了大批中下游配套的微小企业发展。在改革开放发展前期,制造业的繁荣打造了东莞的经济奇迹,GDP增长速度连年排名前列,“东莞制造”闻名全国。在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与之配套的服务业,比如商贸服务、商务旅游等等。由于城市能级不高,夹在广深两个超级城市之间的东莞在金融、会计、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发展相对缓慢,而与食住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则发展较快,建立了大量星级酒店和餐馆。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比较特殊的服务行业——色情服务业。由于色情服务业不被政府法律和政策允许,故一直在“地下”运行,属于地下的非正式经济。其规模据网友估计有500亿元之巨,占东莞GDP约十分之一。在金融危机前,东莞也意识到外向型经济比例过大的危险。东莞800万人口,600万是外来人口,一旦外向型产业出现问题,不仅冲击经济基础,更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同时,长三角和内地的崛起,引发珠三角“用工荒”,东莞模式的可持续与否也引起了担忧。东莞尝试转型发展,建设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主打软件、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但从效果来看,东莞现代服务业的突围并不算成功,一方面没有广州的文化和信息集聚优势,另一方面也缺乏深圳那样的服务业基础和创新环境,东莞对外向型制造业的依赖仍难以改变。在产业逐步向珠三角核心区外围转移后,惠州在接收电子信息等产业方面得到较大发展,对东莞的地位也造成了一定冲击。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东莞的危机也终于全面显示出来,GDP的大幅下滑和企业的大量倒闭引起,倒逼之下唯有“加快转型发展”。但转型不是你想转就能转,产业的路径依赖、区域城市“群雄并起”,不断挤压转型空间。周边的城市,每个都有产业转型的欲望,也有转型的基础,尤其是广州、深圳,已经在文化、信息、资本等各种新发展要素上占据了高地。东莞沦为“性都”——最让人铭记的,竟然是国法不容、政策不许的色情服务业,确实是讽刺但也是无奈啊。“扫黄”确实会对东莞产生一定影响,但“扫黄”也是必要的“再倒逼”阶段,是对政府治理和发展智慧的进一步考验。东莞将何去何从?东莞能否打破外向型经济的“紧箍咒”,再走出一条符合趋势和特色的发展道路?最后,想说说两点。一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东莞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认为水乡文化应该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以水乡特色为基础的创意文化、以体育竞技为核心的休闲娱乐、以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为主导的服务业,或可形成东莞新的产业特色。二是城市空间格局。东莞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中心城市,莞城的经济实力并不是最强,其他镇街在经济联系上也并非以莞城为中心,而是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形成区域经济板块,东莞市域仅形成松散的行政意义上的联系。结合产业转型,未来东莞需要打造“强中心”城市还是形成网络式、多中心的城镇空间格局?如果要形成上述两种结构,需要怎样的发展策略?这都需要进一步去研究。
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建议看看这个,要做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推荐一个网站 ,里面的毕业设计什么的全是优秀的,因为精挑细选的,网上很少有,都是相当不错
好像是浙江的,我之前有听说过
1、首先是支柱产业对资源依赖严重。2、其次是环境问题突出。唐山市以煤炭起家,由于煤炭、建材、电力、钢铁企业比较多,煤炭消耗量大,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比较严重,面临
(一)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首先,学员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 如前所述,有的高等学校规定:在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可以准备一定
经济论文的写作,是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知识结论性 总结 。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经济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经济学论文篇1:《“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的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