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3

果果果大美
首页 > 期刊论文 > 地名洋化议论文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南瓜冰妈

已采纳

地名洋化利弊个人认为好处是在于这样的名字,听起来也许是相对更时尚,更显档次,更有个性,一些弊端在于往往给人感觉有崇洋媚外之嫌

86 评论

洋洋捌月

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解放的确带来了文化的活跃和激荡,国门打开的确带来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变革都积极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东进也慢慢缩小了东西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所见所闻之处,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该怎么拿,没读过线装书,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找出来的珠算盘当车推着玩。在他们的记忆中,不曾有过这些传统的东西的印象,因此,它们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这些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浸濡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于是,今天的年轻人开始忽视甚至放弃这些国产的文化,他们更崇尚西方文化,他们西装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满世界跑,却懒得抽出一天的时间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为一个沉痛的现实。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绝对是大大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几大古文明早已折经断脉的时候依旧熠熠发光?但最可叹也是最可悲之处,是我们漠视的文化却被人家视若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的一代……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漠,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如邻国。我们心有不甘却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把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斯坦因和当时的满清政府,想起了斯坦因一车车地把那些本属于我们的敦煌的经卷、书籍、塑像运往欧洲时,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觉:那些敦煌的宝贝不是人家抢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仅值几个碎银的东西换走的。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就这样简单而干脆地流失了!还有《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论持久战》这些今天的年轻人鲜有问津的经典文化没有被我们国人吸收,却被日韩及欧美一些国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资源,运用于商战之中,反过来再和我们来做生意。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还是华夏子孙的悲哀?我们不得而知。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那些启人心智、诲人不倦地能促进人类自身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而不是那些穿凿附会、沽名钓誉的佯装高尚甚至传播封建迷信违法乱纪的有着不轨行径的渣滓。一个民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虚假文化。泡沫和虚假文化无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构人格品质。文化不是越多越好,宁缺毋滥是定义文化的道德底线。文化的嬗变只能说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贫乏已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建设,制约人们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涵是我们终其一生也领悟不完,参透不了的。也许它的某些杂质是该舍弃的,也许它的某些内容尚不能给我们的经济建设提供及时的智力保障和支持,但我们可以扬长避短。

96 评论

宇晨yuchen

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也是一种历史、文化与传承,更是城市的坐标。地名的确定不能一味追“洋”崇外,而应尊重历史沿革,世道传承,约定俗成,让地名糅合公序民俗、属地特征、情感认同等,承载其应有的地理属性、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才能具有文化底蕴,也别具趣味。地名和建筑洋名之滥,不但风格雷同容易形成记忆错觉,还会导致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丧失,跟风式的取洋名,只会山寨味十足,也无益于城市文化脉络的承续。多年来,国内许多房地产开发策划者们“绞尽脑汁”,“名不惊人誓不休”。仅从商业营销角度考虑,楼盘名“怎么洋气怎么取”,唯恐引不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盲目追求“轰动效应”,使很多小区的取名洋味十足,却不尊重当地历史文化特质。如此做法只让人顿觉“无敬畏文化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不仅导致本土文化遭遇巨大冲击,同时也给地方管理、市民出行、人们记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相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对洋地名进行管理是“地名回归”的必要举措,也是名正言顺的职责所在,应该有所作为。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尽管对洋地名使用没有限制性规定,但在民政部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同时规定,其中城镇道路、生活居住区和大型建筑物的命名须经当地人民政府审批,经人民政府审批命名的地名为标准地名,社会各界在使用时均应以此为准。由此可见,洋地名使用泛滥成灾,并不在于缺乏法律依据,使权利行为“法无禁止便可为”,恰是权力者“法已授权不可为”所致—地名管理特别是禁用洋地名并非没有法条规定,恰好出在“有法不依”上。因此,对“洋地名”慎用乃至禁用,无疑是一种正本清源之举。

132 评论

相关问答

  • 地方文化论文题目

    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看现代设计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身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表征文化。在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形势下,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变为视

    盖碗茶136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地理与文化论文题目

    人文方面:如某省的城市化进程和特征;中国粮食生产布局的空间变化研究城市与城市间投资环境比较研究中国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某地投资环境评价研究某某省人口的主要问

    余文文214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地铁丢书的议论文题目

    现世人善于模仿。多少热播的综艺节目原本的创意实际来自于国外。这本来无可厚非。学习不就是从模仿开始吗? 这不,名演员赫敏的地铁丢书咱们也学来了。11月15日北

    小懒虫菲菲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名言类议论文题目

    1. 赵王告诉蔺相如说:“你要带着宝玉到秦国。”赵王告诉蔺相如说,要蔺相如带着宝玉到秦国。或:赵王要蔺相如带着宝玉到秦国。2. 刘萍告诉老师:“这次的中队会由我

    冰心草堂123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海洋类期刊排名

    水产的杂志有科学养鱼,渔业致富指南,内陆水产,淡水渔业,水利渔业,水产科学,水产科技,齐鲁渔业,中国水产,水产科技情报,科学养鱼、内陆水产,水产科学等35种期刊

    思念你的情意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