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NEI
微博回应裁员数百人:调整部分组织架构
微博回应裁员数百人:调整部分组织架构,近日,网传消息称,微博正在大面积裁员,被“优化”的员工组建了多个微信群,最大的群里有200余人。微博回应裁员数百人:调整部分组织架构。
近日,有认证为微博员工的网友透露,微博正在大面积裁员,有的员工还被要求主动离职,已有员工被约谈。
对此,2月21日,微博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应表示“公司年初对业务进行盘点,为加强优势领域和业务聚焦,对部分组织进行调整,以促进高效协同和组织活力,在此次调整中,公司优先为涉及的员工进行调岗安置,无适合岗位的情况下协商解除劳动关系,按法律规定进行经济补偿,并尽量提供再就业的帮助。且公司多个核心重点业务的招聘一直在正常推进,不存在裁员一说。”
微博上线于2009年8月,2014年4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21年12月8日回港二次上市。
作为一家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活跃度是其关键指标。2018年~2020年每年的12月份,以及2021年9月,微博月活跃用户分别为亿、亿、亿以及亿;平均日活跃用户分别为2亿、亿、亿以及亿。平均日活跃用户占月活跃用户的比例一直维持在43%。
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微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亿、亿、亿以及亿美元;归属于微博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亿、亿、亿以及亿美元。
近日,网传消息称,微博正在大面积裁员,员工被要求主动离职,已有员工被约谈。被“优化”的员工组建了多个微信群,最大的群里有200余人。
2月19日,“微博裁员”的相关信息也登上了脉脉APP的热搜。据时代财经报道,程序员黎坤(化名)表示,去年末的绩效考核被“莫名其妙”打了最低档,没拿到年终奖,还因此被辞退。
对于裁员一事,微博公关人员表示,公司为加强优势领域和业务聚焦,调整部分组织(架构),优先为涉及的员工进行调岗安置,无适合岗位的情况下协商解除劳动关系,按法律规定进行经济补偿,并尽量提供再就业的帮助。且公司多个核心重点业务的招聘一直在正常推进,不存在裁员一说。
不过,当被问及有多少员工调岗了、多少员工正在协商解除劳动关系时,上述人士回应称没有相关数据可以提供。对此,黎坤则表示,部门领导和人事从未提到可以调岗安置。
据悉,2021年9月24日,微博以保密形式提交香港第二上市申请,可能筹资约10亿美元 ; 11月18日,微博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即将登陆港股市场。此前,该公司已于2014年4月在纳斯达克上市; 截至11月19日盘前,微博在纳斯达克的估值为亿美元 。但在2021年底,国家网信办负责人曾约谈微博主要负责人、总编辑,针对近期新浪微博及其账号屡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情节严重,依据法律法规,责令其立即整改,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2月21日开盘,微博股价一度跌超5%。截至发稿,微博报港元/股,跌幅,总市值亿港元。
2月19日,微博上了脉脉App热搜,在“传微博正在优化员工”的话题中,有经过职位信息认证的微博员工表示,微博正在大面积裁员,有的员工还被要求主动离职,已有员工被约谈。
时代财经了解到,被“优化”的员工组建了微信群,最大的群里有200余人,程序员黎坤(化名)即在群里。他对时代财经表示,去年末的绩效考核被“莫名其妙”打了最低档,没拿到年终奖,还因此被辞退。
“不存在裁员一说。”微博公关人员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公司为加强优势领域和业务聚焦,调整部分组织(架构),优先为涉及的员工进行调岗安置,无适合岗位的情况下协商解除劳动关系。
不过,当时代财经询问有多少员工调岗了、多少员工正在协商解除劳动关系时,上述人士回应称没有相关数据可以提供。对此,黎坤则表示,部门领导和人事从未提到可以调岗安置。
“没来得及绩效申诉,就等来了优化”
在脉脉App上,多名微博员工称收到裁员消息,有的试用期快到了被辞退,有的被领导要求主动提离职,有的人还在与人事僵持不下,有的已经签了离职补偿方案。
“裁员可以理解,谈补偿就好,用手段故意给打绩效D,让人不齿。”一位职位信息认证的微博员工发帖称。据悉,此次被“优化”的员工2021年末绩效基本是D,很多人对此不满。
黎坤认为,进入微博大半年,自己努力地在工作,有时候需求急还要周末加班干活。去年底,他收到全员邮件,通知年终奖为4个月工资,没想到绩效会是D,一分钱年终奖都没有。
黎坤说,由于岗位的特殊性,自己的'业绩很难统计,工作量也与同事差不多,但部门十几个人中,只有他的绩效是D。
当时,有人在网上匿名发帖说微博绩效D的人春节后要被辞退,黎坤没有当真。他计划年后做绩效申诉,如果申诉不成功,就在工作满一年后主动离职。
2月14日,还没申诉的黎坤等来了入职后公司的第一波“优化”,“优化”对象包括自己,领导和人事都没提到可以调岗安置,“领导说全公司范围裁员,(被裁的是)D绩效。”
黎坤签定了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书,约定赔偿金是一个月的工资。按照流程,他离职后才能拿到赔偿,因为不信任公司、担心拿不到赔偿,他加入了被“优化“员工组建的微信群。他表示,有很多这样的微信群,最大的有200多人。
据黎坤所在微信群群主所说,不是所有2021年底绩D的员工都被“优化”,“优化”主要对象是进公司一年左右的员工,很多年限高的人不在“优化“范围内,不过也有十年老员工被“优化”。
2021年微博广告主锐减
针对脉脉App上的热搜,时代财经联系了微博公关人员,对方表示,不存在裁员一说,公司年初对业务进行盘点,为加强优势领域和业务聚焦,对部分组织进行调整,以促进高效协同和组织活力。
她提到,在此次调整中,公司优先为涉及的员工进行调岗安置,无适合岗位的情况下协商解除劳动关系,按法律规定进行经济补偿。
当时代财经询问此次调整涉及的员工数量、调岗安置以及正在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的员工数量时,微博公关人员表示没有这方面的数据。
近两年,微博的路似乎并不好走。2个多月前,在中概股回港上市的风潮下,微博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当天即破发、大跌。
招股书显示,微博营收长期保持稳健增长,但利润并不乐观。2018年至2020年,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2021年上半年,其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亿美元,而2020年同期为亿美元。
与此同时,微博的广告主在减少。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其广告主总数分别为290万、240万、160万。2021年前三季度,微博广告主仅剩下80万,而上年同期是140万。
微博在招股书中解释,广告主的减少主要是因为广告预算相对较低的个体用户的流失。一直以来,广告都是微博的主要收入来源。2021年上半年,其广告和营销服务收入占收入总额的86%。
在激烈市场竞争下,微博广告主在流失,同时还面临着政策风险。2021年1月至11月,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新浪微博实施44次处置处罚,共累计罚款1430万元。
2021年底,国家网信办负责人曾约谈微博主要负责人、总编辑,针对近期新浪微博及其账号屡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情节严重,依据法律法规,责令其立即整改,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圆满的满
美的集团正在经历自己 历史 上的第二次“大规模裁员”。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在5月6日的电话会议中表示,“未来三年,行业将面临巨大困难,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冬天”。面对老员工在内部论坛上长篇大论的辞职言论,他只能表示“深深的羞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月26日,董明珠出现在格力官方认证的Tik Tok账号上,向全体格力员工承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绝不裁员。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宁愿降低工资,让每个人都有简单可靠的保障”。 为什么裁员来自家电龙头企业美的集团?这是很多人的疑问。 从财务数据来看,美的集团并不是一个“差生”。2021年,美的集团营业总收入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公司归母净利润亿元,也创造了 历史 新高。此外,5月23日,a股上市公司科陆电子发布公告称,美的集团将斥资不低于22亿元晋升为公司控股股东。 争议声中,美的成为裁员力度最大的一家。 01 10年后的“大裁员” 2022年5月18日,热搜榜第四,是关于美的集团裁员的。 多平台信息拼凑的整体画面显示,美的集团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目前是第二轮,6月18日之后还会有第三轮。各部门裁员情况不一,整体裁员可能在30%左右。 5月19日,美团官方回应称,“鉴于对内外部环境的判断,公司有序收缩非核心业务,暂停非经营性投资,多措并举进一步巩固增长潜力,提升经营业绩。” 5月20日,在美国集团召开的2021年度股东大会上,方洪波对传闻中的裁员50%做出了“无中生有”的回应。 据悉,美的ToC业务将保留家电核心品类,优化母婴、宠物家电等品类。,实现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和海外整体做强;ToB业务保留“四大四小”(四大: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建筑技术、新能源 汽车 零部件、储能,四小:万东医疗、安得智利、美云智数码、美智光电),其他关停并转。 整体来看,美的集团更加注重ToC业务的“优化”和ToB业务的投入。 美的集团CFO兼首席财务官钟政表示,母婴、宠物家电、部分SKU等优化后的业务(单品收入不超过1000万元,复合增长下滑)对美的整体收入没有影响,反而有利于利润的提升。 截至目前,公司实际控制人何享健直接和间接持有美的集团的股权,以目前3766亿元的市值计算,对应的股权价值为亿元。 事实上,正是在10年前的2012年,也就是方洪波刚刚接任美的集团董事长的那一年,美的经历了更大范围的裁员。 1993年至2009年高速扩张期间,美的采取了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发展模式,各事业部拥有较高的自主权。2010年,虽然集团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但公司盘点发现,在这种全方位出击的模式下,美的的净利润还不如行业内制造单品的企业。 于是美的开始“做减法”。通过各维度的考核指标,淘汰了缺乏核心竞争力、长期亏损的业务和产品,以及规模过小、利润微薄的业务和产品。本集团的SKU(产品类别)从2011年的约22,000下降至2,000以上。 与此同时,美的集团员工人数从2011年最高峰的万人减少到2015年早期的11万人,裁员幅度超过40%。方洪波当时的目标是“到2017年销售金额达到2000亿元时,员工总数控制在10万人以内”。 由此,业务优化和裁员确实带来了美的集团的持续增长,10年间从1000亿元增长到3000亿元,净利润从2019年开始终于连续三年超过格力。 然而,员工的规模并没有像方洪波希望的那样发展。虽然2017年收入达到亿元,但在连续收购东芝家电和库卡后,员工人数重回增长轨道,达到万人,随后在2021年底增至万人,基本回到上一轮裁员前的水平。 10年来,方洪波和美的在裁员这件事上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 0KUKA增加薪资压力。 事实上,收购库卡是美的回归扩张路上的一个关键事件——人员的明显增加、人均薪酬的大幅提高、业绩的不理想,都可以看作是裁员背后的一个“隐形推手”。 2015年,美的集团人员结构调整基本完成,但又碰上家电市场下行周期,因此首次在年报中提出“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战略,并将工业机器人业务作为第二条增长曲线。 在全球范围内,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被称为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其中库卡是全球首家将感光机器人带入生产车间的机器人制造商。 于是美的在2015年首次增持库卡德国股份,同时与日本安川成立合资公司,深入工业自动化领域。 2017年1月,美的集团进一步完成了对库卡37亿欧元(约合271亿元人民币)的收购,共持有其的股权。 收购完成后,美的集团全球员工人数从万人增至万人,增幅为,为上市以来的最高增幅。 更重要的是,收购库卡直接提升了美的集团整体人均年薪——从2016年的万元提升至2017年的万元,增幅高达。 同样从2017年开始,美的集团大大拉大了与格力电器的人均薪酬差距。到2021年,美的和格力的人均薪酬分别为万元和万元。 除了高昂的人力成本,收购库卡也给美的集团带来了可观的商誉。2021年末,美的集团商誉总额为亿元,在4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相当于美的集团2021年净利润总额。 这样的价格背后,美的收购库卡其实是有争议的。 在斥巨资收购库卡之前,双方于2016年6月签署了一份投资协议,有效期为7年半。约定美的在很多方面保持库卡的独立性,不改变现有员工数量,不督促库卡退出市场,订立隔离防范协议,维护库卡的商业秘密和客户数据,等等。 当时有库卡高管对媒体表示,在协议到期前,美的无法获得库卡数据,“企业管理层的决定将继续由德国做出”。 从业绩水平来看,美的曾在要约文件中表示,“到2020年,库卡可能会超过其设定的40-45亿欧元(约合286-321亿元人民币)的营收,其中10亿欧元来自中国市场”。 但现实远非如此——自2017年合并报表以来,库卡的收入一直在下降,从2017年的亿欧元下降到2020年的亿欧元,2021年才上升到亿欧元,但只有亿欧元来自中国。 与其他三家“四大家族”相比,库卡的收入规模始终处于第二梯队,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始终处于最低水平。2020年有4%的亏损。即使2021年情况有所好转,仍是“四大家族”中盈利能力最弱的。 尽管美的集团现任首席财务官钟政明确表示,库卡2021年业绩有所增长,不存在减值,但鉴于过去几年库卡业绩远不及预期,未来减值风险仍是悬在库卡头上的一把“利剑”。 上市之初,美的集团的财务总监是袁立群。2016年,库卡被收购,袁立群离开美的集团,带走9075万股限制性股票。连续减持后,他仍持有3932万股,目前市值亿元。 之后,从2016年到2021年,美的集团先后换了三任财务总监/财务总监。其中,2019年10月上任的HelmutZodl曾任IBM区域财务总监,2005年至2017年担任联想财务总监兼首席财务官。然而,HelmutZodl在担任美的集团首席财务官仅15个月后就离开了,并从上市公司领取了近千万元的薪酬。 2021年11月23日,美的宣布拟收购库卡剩余5%股权,完成私有化。交易完成后,库卡将成为美的海外全资子公司,并从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退市。 这意味着原本约定2023年到期的投资协议被美的提前毁约。 有业内人士对《 财经 》表示,美的希望此举能让库卡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发展需求,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实现深度协同。 有迹可循。 除了库卡带来的压力,美的集团原有的家电业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美的消费家电业主主要原材料的钢、铜、铝在2021年都将面临大幅涨价——与2020年3月底相对较低的价格相比,2021年10月三种材料的价格将分别上涨119%、114%和62%。 此外,运费上涨、芯片短缺、供电紧张等多重负面因素正在挤压美的业绩。 同时,虽然多年来努力发展小家电业务,但冰箱、空调、洗衣机仍是美的核心收入和利润来源,房地产行业将对家电业务产生重要影响。 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持续调整肉眼可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4月国内商品房销售面积亿平方米,同比下降,与一季度相比继续放缓。 截至5月26日,美的集团最新市值为亿元,较最高市值7348亿元下跌近五成。 在新老业务的双重压力下,美的集团的很多指标其实都有隐忧。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美的集团营收增速放缓,主要原因是2017年收购的库卡机器人业务负增长,以及在房地产低迷背景下,暖通空调和消费电子业务增长乏力。2021年收入回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美的产品价格上涨。 更直观的是净利润指标——2015年至2019年,其净利润增速一直维持在16%-17%左右,但在2020年和2021年突然分别降至和,大大偏离了原有的增长轨迹。 在大公司把预算放在第一位的财务制度下,这样的偏差意味着出现了不可控的情况。 疫情以来,商品涨价、航运物流涨价、能源供应涨价等一系列负面因素挤压了美的集团的利润。由此,其毛利率终于在2019年攀升至,随后从2020年开始回落至2021年底的,已经低于10年前的水平。 资金方面,虽然2022年一季度末美的集团账面上亿元的货币资金仍能覆盖长短期有息债务合计亿元,但货币资金与短期有息债务之间的“安全边际”已从2019年的亿元降至2022年3月末的亿元。 与此同时,在美的集团应收账款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不断攀升,2021年末达到亿元,为上市以来的最高水平,比应收账款和票据高出693亿元。 这种占据上游资金的能力可以解读为在产业链中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但客观上也带来了更大的流动性压力——2021年末,美的集团的速动比率和现金到期负债率分别为91%和,均为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时至今日,美的无疑是家电行业多元化、出海的成功代表。 在好年景,多元化发展让美的享受多轨红利,但人员扩张不可避免。2016年高光期,美的集团人均收入万元,在a股79家电商中排名第三,高于海信视频、海尔智家、格力电器、老板电器。 但面对突如其来的逆境,萌芽中的新赛道显然不具备核心业务那样的抗风险能力,“扩张-试错-收缩-裁员”成为必然结果。2021年,美的集团人均收入万元,在a股家电行业排名第12位,已经落后于上述企业。 崇尚多元化的美的正在经历大规模裁员,而承诺永不裁员的格力,实际上员工数量在不断减少——从2019年底的万人,到2020年底的万人,再到2021年底的万人。 高赞网友评论,“一个师傅可以降工资,让员工自己走”“降工资相当于裁员”。从这个角度来说,两家公司只是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应对行业和自身的变化。 美的2021年年报中的一句话,对这次裁员来说,还是挺贴切的。“大时代,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没有一条路是不可改变的。伟大的企业一定经历过轮回洗礼的循环。” 2012年的裁员可以说是方洪波接过何享健接力棒后面临的第一次大考。 如今10年过去了,美的员工规模重回高点,毛利率跌破 历史 低点。方洪波似乎又回到了一切开始的十字路口。
石头脾气
小红书被曝裁员20%,赔偿N+1但无年终奖
小红书被曝裁员20%,赔偿N+1但无年终奖,新浪科技在报道中提及了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小红书这次裁员占整体的20%,另外一种说法是属于正常的盘点优化,小红书被曝裁员20%,赔偿N+1但无年终奖。
近期,企业裁员的传闻在网上频出。4月21日,小红书被曝裁员,此事一出立马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
媒体报道称,不少小红书员工在脉脉上爆料,当天突然被通知last day,并且只有通知没有沟通的空间。对于被裁员的赔偿方式是N+1,但被裁员工拿不到年终奖。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小红书一般每年4月底发绩效年终奖。
此外,有小红书员工透露,此次整体裁员20%,并且各个部门都有波及,波及的应届生和试用期员工较多。就地区来看,北京、上海公司均有员工被裁。
不过,也有说法称是正常的盘点优化,属于末尾淘汰,优化完后公司就会开启招聘,但是招聘量不大。一位求职者向媒体透露,此前已经通过了面试,但是被告知没有HC了;另一位求职者表示,前几天还接到了小红书猎头的招聘电话。目前,对于裁员这一传闻,小红书暂无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开年来,网上多次传出小红书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的消息,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原有的社区部和电商部将合并成新的社区部门。目前,小红书正处于筹备上市的阶段,此前曾多次传出上市消息。去年10月,有报道称小红书考虑将上市地点从美国转到中国香港,并进行规模至少5亿美元的香港IPO。对此,小红书曾回应:暂无明确IPO计划。
4月21日,“种草社区”小红书突然被曝出裁员消息,据新浪科技报道,小红书此次裁员的情况还发生在4月底发放绩效年终奖之前,甚至有被裁员工当天才被通知是“last day”。
也有小红书的被裁员工在脉脉上谈及了自己的情况,他在北京工作,4月20日下午被HR约谈,目前仍处于试用期,被要求在4月29日离职。且只是通知,没有留给员工沟通的空间,赔偿方式是N+1,既不会给年终奖也没有绩效奖金。
这位被裁员工还质疑小红书要求他4月29日离职,“摆明了就是不想0430发年终奖的时候人还在,就是不想给年终(奖),所谓的赔偿方案不是本来就应该发的年终(奖)么”
另外一位认证为小红书员工的网友称自己同样被裁,且是“当天谈完当天滚蛋,绩效年终都没有”。
新浪科技在报道中提及了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小红书这次裁员占整体的20%,多个部门都被波及,另外一种说法是,此次裁员“属于正常的盘点优化,属于末尾淘汰,去肥增瘦,优化完会开启招聘,不过招聘量不大”。
目前小红书并没有对裁员的传闻和这两种说法做出回应。
小红书在2021年11月份曾被曝出获得5亿美元E轮融资的消息,领投方有淡马锡和腾讯,跟投方包括阿里巴巴、天图投资和元生资本。当时的报道称小红书的估值已经高达200亿美元。
此次裁员距离他们获得巨额融资才不到半年时间。
在2020年,小红书创始人瞿芳分享过自己创业7年来,犯过的那些错误。其中一个错误就是在创业早期,他们也曾遇到过“招人过快”的问题,瞿芳表示:“可能大家也会跟我一样,犯错的时候肯定首先没觉得是个错,才会做这样的决策,直到我们收到负面反馈的'时候才开始反思自己做错了:我们在招人、识人的时候出了问题,但识人上的问题却企图靠用人来解决,根本不可能。”
于是她总结出了一个道理:“组织永远是为业务服务的。”
目前小红书有两大业务主线,分别是电商和社区。过去3年,也是小红书在社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电商业务的3年,2019年,小红书曾对电商业务进行了拆分,此后也进行过直播业务的试水,但在2022年初,小红书又宣布将原有的社区部和电商部将合并成新的社区部门,且其原来的电商业务负责人刘焕通被曝出离职,显然过去3年小红书的电商业务发展并不十分顺利。
小红书此次裁员,除了互联网大环境整体趋于下行外,或许也与他们电商业务发展有关。毕竟“组织永远是为业务服务的”嘛!
4月21日消息,一则关于小红书裁员的消息登上了脉脉热榜。多位网友爆料称,“当天突然被通知last day,只有通知,没有沟通的空间,赔偿方式是N+1,但拿不到年终奖。”
据悉,此次裁员各个部门都有波及,波及的应届生和试用期员工较多,北京、上海公司均有员工被裁。据悉,小红书一般每年4月底发绩效年终奖。
但也有说法称是正常的盘点优化,属于末尾淘汰,去肥增瘦,优化完会开启招聘,不过招聘量不大。
《财经天下》周刊就此消息向多个信源了解,据接近小红书的人士称,本次并非大幅裁员,个别部门还在正常招人,总体裁员比例未超过10%。“这一轮本来是在为公司例行年度考核优化”。另据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本次优化给予了员工一定缓冲期。 “我了解到有部分在5月份离职的人,小红书会给他们缴纳当月的工资和社保。”
对于裁员传闻,小红书目前暂无回应。
去年,互联网大厂经历了反垄断等监管风暴,加上疫情等内外部影响,不少互联网公司如阿里、腾讯、美团等纷纷加入裁员大军。据报道,京东多个业务板块正在大裁员,比例在10%至30%之间。据悉,近日京东总部大楼1号楼员工服务中心,有大批员工等待办理离职手续,单日排号排到1000多号。
不止京东,哔哩哔哩也被爆出裁员,多个哔哩哔哩被裁员工向新税网证实,自己已经 “毕业”,收到了被称为“bilibili毕业日各项事宜指引”的裁员通知。
还有灵活用工大户美团,4月,美团爆发了两年以来最大一波裁员。从核心的美团外卖所在事业群,到美团优选、美团买菜等业务版块,尤其是一度成为资本角逐舞台的社区团购板块,都开展了相应的人员调整。
院长:甘犁副院长:李涵副院长、副书记:董艳副书记:周高蓉院长助理:吴菲 科研秘书:刘楠外事秘书:伍筱婧本科教学秘书:邵怡研究生教学秘书:彭迎春研究生辅导员:苏明
已解决问题收藏 [标签:财经, 财经杂志] ___蒲施含曦 忘了说了,在学术上比较有权威性的包括如下核心期刊: 1. 国际贸易问题 2. 国际贸易 3.
1、《第一财经周刊》2、《商界》3、《中国企业家》4、《经理人》5.《财富》6.《福布斯》7.《商业周刊》
1980年。 《人物》是一本中国以权威、专业、人文与历史积淀著称的人物杂志,创刊于1980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人民出版社主办,和《博客天下》和《财经
经济研究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快捷分类:经济经济与管理综合出版地区:北京国际刊号:0577-9154国内刊号:11-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