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7

fangfang19880923
首页 > 期刊论文 > 秦失吊老聃主题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ulystar77

已采纳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弟子问:“你不是他的朋友吗?”秦失说:“是。”弟子问:“对朋友吊唁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以为你们这些弟子都是得老子之道的人了,现在看来并如此。刚才我入房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如父母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如孩子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说不想说的话,哭不想哭的事。这是违反天理、背弃真情的,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人称这为违背天理的惩罚。生,是应时而来;死,是顺天而去。安于天理顺从自然,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人称这叫做自然的解脱。”

304 评论

比福爷爷

《养生主》读后感养生,即保养生命。人既然生于世上,就要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庄子不是一个留恋人世间的人,他的养生也不是普通所谓的让生命延长的方法。对于人的生死,庄子都是平淡的看待,一切都只是顺其自然而已,人没有必要在其中掺杂任何的动作或情感。但是,当你还活在世上的时候,你应该用如何的心态还面对这个人世,庄子对于这点,有他的想法,这些想法即为他所谓的养生之主。庄子认为,一切的一切,都要顺应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人没有必要去试图征服改造自然,那样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很多人却想在有限的生命之中,获得无限的知识。于是,就不断的去追求,索取,一生忙忙碌碌于自己不知足的求知欲,想要什么都了解,最后的结果也只是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呢?只会发现自己更加的无知。庄子认为,只有古代的人的知识才是“有所至”,因为那个时候的人的心目中,并没有物我只分,他们并未意识到物的存在,因此也就未意识到我的存在。因为物与我是对立的。而只有这种不知有物不知有我的知才是最高的知。当你把物和我对立起来再去寻求知,只会找到表面的无尽的小知,并为知无尽,找不到真知而困扰。“庖丁解牛”,牛即是指人间的事纷繁复杂。如果你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应对人间的事,你就会想初杀牛者用的刀子一样,弄得自己遍体鳞伤。什么才是正确的应对方法呢?就是要顺应自然。人间的万象虽复杂,但必有其内在的规律,都是按着一定的顺序一定的方式编织起来的。如果你不知其中的规律,你就会被其纷繁复杂的表象所混乱,不知如何下。而当你了解了其中的规律以后,你就可以“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游刃有余矣”。那如何才能学会认识事物的规律呢?庄子提出,首先要由技入道,庖丁也是练了三年以后才逐渐的认清了牛的结构,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单一的不断的杀牛,而是要在每一次的进行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将对牛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段。其次,要善刀而藏之,用刀解牛,刀无厚而牛节有间,只有以无后入有间,方可游刃有余,刀子也不会轻易坏掉。养刀要知戒知藏。这与人生相似,要知道避难就易,人生才会少些伤害。“右师之介”,庄子以为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宇宙万物生成之总原理。道之运动,产生万物。其生循环不息,其力不可抗拒,故唯有顺应道之自然变化者,方能尽其天年。庄子以为人之生死,枯荣、贫富,其一切变化,皆由于自然之天命,而非人为也。人之形体,乃禀赋自然之“命”,人事亦无非依天命,故知右师介其足,亦由于“命”,唯能安之若命,顺其自然之变化者,其心方能穷达两忘,无往而不适,而各任其逍遥矣。“泽雉饮啄”,“泽雉”表精神主体之隐喻,“樊”是一个人的形躯。以樊笼喻“心之累”,以泽雉之入于樊中喻“人心为物外所累”若只一味的执着于形躯穷达得失,生命将无法开畅,终生将形伤神劳,追逐物欲以亡,如同泽雉入樊般失去自由,就如《齐物论》所云“终身役役而不见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是在强调去除人心之累,使人可全然自得适性,达到和谐逸豫之精神境界,换句话说,生命的本质是最为重要的,其意义即在自然。故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即在寻找自己性情,因为生命是不可受委曲,只有顺适自然,生命才能自由自在。“秦失吊老聃”,庄子认为生死乃为人间常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知北游》所以人生在世,要安时处顺,哀乐不入,要把死者的逝去,视为对人世中痛苦的解脱。在另一个世界中的他们活得将会更加快乐。“薪尽火传”,谓薪虽尽,火已傅延于空中,知其不随薪而尽也。形体是有穷尽的,但是生命主体“精神”即生之主是可传而不灭。因此生命该来的时候就会来,该走的时候就会走,不必执着于生命的长短和情感上的表像,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养生思想的核心就在于顺应自然。《人间世》读后感《庄子》,又叫《南华经》,也是道教的经典之一。但我偏就是对它没什么兴趣。不曾想这日凌晨我还是翻看了这书。《庄子》虽不像《老子》那样字字珠玑,深奥玄妙。但我阅读过一番后,还是不得不承认它的确无愧为经典。 两千年的时光能改变多少事?人类已经从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脚步已不再只限于地表,甚至也离开了地球。但,千年时光逝去,却仍有些东西没有改变。 卫王年轻气盛,做起事来仅凭个人喜恶,因此显得专横。而现在,更有人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同样让人倍觉苦痛。面对这样的人,有人厌恶,有人无奈,有人倍受煎熬。对于这样的人,有人劝谏过,有人躲避着,有人顺着,也有人针锋相对多。但不管是哪一中的人,都是希望其是可以有所改变的。 我也曾有过这种幻想,或许当他再经历得多些后,就会改变了。但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流逝,我渐渐发现有的事情或许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般简单。一件事情有了万千种可能的原因。再面着这事,不禁有些彷徨究竟要怎样做才好。 彷徨之间,无意翻看了《庄子》,无意间瞧见了《人间世》。似乎也就从庄子那里得到了回答。以不变应万变。什么事情也都会成为历史,即使它不会被记住。现在的事也会成为历史,但明天总是有的,事情也就还要做下去。我也便还要等下去,哪怕它遥远得似乎只是一个梦幻。 或许历史就是如此相似了。两千年的尘世浮华,无数人的绵远迭替,有些东西的确没有改变。 庄生迷碟春梦短,人间世事已千年。 --------------------------------------------------------------------------------《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庄子.秋水》读后感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万水之源,之归宿,虽然万川归之,并不见海水溢出,虽然尾闾不断倾泻,也不见海水干涸,四季或旱涝的变化也对大海没有影响,为什么如此?很简单,因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各位看到这里也许要问:刚说了河伯自满,海神怎么又重蹈覆辙,在这里自吹自擂?借用包老三之言曰:非也非也。因为这几句话只是一个引子,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表明海神有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也”,我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中国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罍空”,小酒杯那么大一点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间简直太渺小了。 大海如此谦虚,我们更不可骄傲。现代科学所认识的东西和茫茫的宇宙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只能称为管窥蠡测。可见,<秋水篇>沿着河→海→天地最后一直到达道的境界的思路将我们引入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美妙的境界之中,读此妙文,悟此妙道,千载之下,吾心通于庄子之心,乃至通于无量众生之心,通于宇宙万事万物,可得大自在矣。庄子秋水》读后感《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自满的人,是不会知礼,知义的。懂的自谦,才会明白礼义廉耻。满招损,谦受益。

131 评论

Shiro白小白

你怎么理解秦失吊老聃寓言中谜与悟的生存状态这个秦失吊老聃”寓言中“薪火之喻”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生死问题上,庄子预设了一种 “精神不灭”论 ,以期超越生死的现象变化。“精神不灭”论中两个重要因素“薪火”与“道”,直接造成了 “死生轻重”与“超离死生”的两个内在张力:首先,庄子哲学的生死关系中呈现出重生与重死的两种不同 态度;其次,顺应自然与逃离自然命运的安排也成为不可避免的矛盾。庄子强调死生一如,但在理论内 部无法实现对死生问题的全面消解,安时处顺的生存态度最终只能将庄子哲学引向一种自然的理想主 义

262 评论

相关问答

  • 以失眠为主题的论文

    如果你睡觉的时间太短了千万第二天补好觉否则对你的学习不好应该睡7至9个小时要给我加分哦!

    地火燎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秦失吊老聃主题论文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弟子问:“你不是他的朋友吗?”秦失说:“是。”弟子问:“对朋友吊唁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以为你们这些弟子

    fangfang1988092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主题部分缺失

    撰写毕业论文正文部分中的常见问题 (1)作者论述的背景信息过于空泛,与作者的创新点无关联或关系不大。 (2)开门不见山。有的作者为了强调自己的创新性,往往把本研

    qianmian101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失智老人为题的论文开题报告

    如下:1、论文名称,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2、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3、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4、论文写作目标。5、论文的基本内容。6、论文

    后知后觉付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秦秦桧跪像研究论文

    据说秦桧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定计,以“莫须有”罪名谋害忠臣岳飞。明宪宗成化十一年,乙未科进士常熟名士周木在杭州任浙江布政使,为表达人民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及对权奸

    dapangduola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