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亮亮魔人
提要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和林分生产力逐代下降,直接影响杉木地可持续经营。影响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和杉木人工林所处亚热带红壤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杉木人工林群落的单一性及杉木生物学特性等有关,而传统杉木林培育过程中采取一系列传统的营林措施则加剧了林地地力衰退。根据目前杉木人工林经营现状,建议在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应尽量降低营林措施干扰强度,特别是炼山措施的采取;同时开展有关林地可持续模式试验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寻找适合不同地区的杉木检工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搞好杉木人工林规划和发展,这对南方杉木产区林地可持续经营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关键词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可持续经营因素
绿草泱泱
杉木氮沉降对杉木光合机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氮沉降可以改变杉木叶片的形态与功能特征:添加氮肥可以增加杉木叶片的大小、厚度和角质层厚度,使杉木叶片具有较大的蒸腾面积,从而能够提高杉木的光合效率。二、氮沉降能够影响杉木叶绿素色素的合成:使杉木叶片,特别是杉木绿叶的绿叶素含量更高,其颜色也更绿翠,这样杉木叶片可收集更多的光能,促进气体交换,提高光合效率。三、氮沉降可以促进杉木蛋白质的合成:氮是组成气体交换蛋白质的重要物质,当氮沉降有足够的时间能够促进其气体交换蛋白的合成,进而在杉木光的响应的吸收上起到促进作用,提高杉木的光合效率。
小笨猪seven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前身(1951-1998)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于1998年5月4日根据《中国林科院改革与发展总体方案》由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和森林保护研究所合并成立。1999年根据国家林业局林人发【1999】68号文件定级为副司局级单位,2005年林人发199号。2005年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05】143号文件本研究所正式成为独立法人单位。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和森林保护研究所均源于中央林业研究所(1951—1958年)的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昆虫和病理研究组,之后又相继增加了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两大研究内容。1958年在中央林业研究所的基础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成立,森林生态室、森林经营室、昆虫室和病理室隶属于林业研究所。1985年1月中国林科院发文批准原设在科研处的综合分析室为院直属单位,名称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分析中心”。1994年中编办[1994]20号文批准“中国林科院分析中心”更名成立“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林业部林人通字[1994]34号文批准在原分析中心25人基础上从林业所生态室、植物室划转40人成立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 1993年中编办[1993]78号文批准成立“森林保护研究所”。林业部林人通字[1994]34号文批准从林业所昆虫一、二、三室,病理室,野生动物室与鸟类环志室划拨编制60人成立森林保护研究所。在研究所的发展历史上,产生了许多知名的专家和学者,也正是他们的工作,奠定了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和地位。中央林业研究所所长陈嵘先生是我国树木分类学的奠基人,著有中国第一部树木分类学巨著“中国树木分类学”,编著了“中国森林植物地理学”。森林生态室主任阳含熙院士在二十世纪50年代即开展了杉木人工林的气候区划、林型分类和生态定位观测。1979年首次应用微机做出了“中国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吴中伦院士是中国松科分类的权威,我国著名的森林地理学家、森林生态学家。1939年即著有“四川峨眉山的植物研究”。后任中国林科院副院长(1978-1982),期间主编了“中国森林”巨著。郑万钧院士(1962-1983)任副院长和院长,他是我国著名的树木分类学家,编写有“中国植物志”7卷,定名活化石“水杉”,后又主编了“中国树木志”巨著4本。萧刚柔先生是我国森林昆虫学的创始人之一,主编了《西藏昆虫》、《中国森林昆虫》第一版、第二版、《中国经济叶蜂志》、《中国扁叶蜂》和《拉汉英昆虫.蜱螨.蜘蛛.线虫名称》等著作。袁嗣令先生是我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先后编著了《植物病害防治》、《森林病理学》、《国内外杨树病害研究概况》、《林木病毒学》、《杨树病害及防治》、《菌根研究的方法及原理》、《40年来林木病害科研工作发展概况》、《中国乔、灌木病害》、《油橄榄病虫害及其防治》、《Diseases of Trees Caused by Mycoplasma-like-Organisma in China》和《Diseases of Forest Trees,Fruit Trees and Agroforestry Cropa of China》等著作。改革与快速发展阶段(1998-2008)森环森保所自成立以来 ,在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老一辈专家的引领作用以及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为研究所更好更快的发展奋力拼博,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研究所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森环森保所现有职工163人。其中:离退休职工61人,在职职工102人;有研究员23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42人,中科院院士1人,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1人;37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具有硕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7人。森环森保所拥有以生态学、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三个二级学科为主体的学科群。包括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气候变化与森林、森林水文及水资源管理、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森林病理、森林昆虫、生物防治、森林有害生物检疫、森林植物、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鸟类及湿地、森林防火共15个学科组。拥有森林生态环境和森林保护学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5个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中国林科院植物标本库、动物标本库、森林昆虫标本库、森林病害及线虫标本库等4个标本库。拥有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国家林业局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国家林业局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林业微生物中心(含菌库)、防火研究中心、陆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与管理中心、国家林业局碳汇计量与研究中心、中国林科院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等9个国家级研发和管理中心。研究所设有森林生态学、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林业环境与能源工程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植物学、环境科学硕士授予点。现来所学习的学生达118人,已经超过在职职工。其中:在读博士生47人、硕士生39人,联合培养的学生30人。随着国家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森环森保所在职人员和流动科研人员以及来森环森保所学习的研究生还将不断增加。近年来,在国际合作方面也有了长足发展。十几年来森环森保所已与9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著名林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平均每年接待来所访问、考察和项目合作的国外专家达58人次。盛世兴林,科教为先。森环森保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改革中赢得了快速发展。研究所成立初即根据需要制定了科研管理、经费及财务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并结合研究所工作实际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充实,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十五”期间,森环森保所共主持承担了237项科研项目,到(留)所经费近亿元。每年新增项目数始终保持在45-50项,每年新增项目经费为2000万元左右。项目内容广泛涉及森林生态和森林保护两大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协作机构达20多个省(区)60多个科研部门。截至2008年,我所共验收(或鉴定)各类项目15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主持6项,参加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梁希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出版学术著作39部;论文696(国外论文57篇,SCI论文40篇)。经过几十年、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森环森保所在森林生态环境与森林保护基础、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重大公益性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工作方面硕果累累,在着重解决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等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在“九五”、“十五”时期,在中国林科院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实施林业重大工程对科技的需求,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为促进我国自然生态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推进林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shaaaronzy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我国杉木人工生态系统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人工生态系统受到人类社会的强烈干预和影响。人类的社会 性体现在人工生态系统中,使人工生态系统也具备了这样的社舍性。 其次,人工生态系统具有易变性。易变性,就意味着人工生态系 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 人工生态系统不但自我调节的能力很差,而且伴随着人类活动的改变逐渐发生变化。 也就是 说,人类对这种人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干扰性,而生态系统却很难自我调节到平衡的状态。再次,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自然生 态系统本身能够自给自足,是闭环式循环的。 而人 工生态系统则是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其本身没有自给自足的功能。 整个生态系统都要依 赖于外在的系统提供所需要的“养料”,并要受到外部的调控。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理解,人工生态系统主要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 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比如,现代的人居环境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生态系统。 从长远发展来看,人类正在为促进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做 出不懈的努力。 现代的人居环境,作为一个包含有大量生态流的系统,保证物质、 能量、信息畅通无阻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对人居环境进行合理地建设。比如,城市 中的生态景观,在建设的同时,就要考虑到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地理条件、地形地貌和当地的历史文化都是生态景观建设中需要 考虑的因素。
不蓉错失927
全球气候变暖和氮沉降量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两大重要特征,将对树木的生长和发育造成巨大影响,从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产量。然而,由于野外研究的缺乏,树木响应气候变暖和氮沉降的生理生态机制仍不明确,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准确预测森林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特有针叶速生用材树种,广泛种植于中亚热带地区。因此,研究杉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学意义。本研究选取3 a生杉木幼树为研究对象,在福建省三明市陈大国有林场开展模拟土壤增温和氮沉降控制实验。设置土壤增温(+5℃)、施氮(40kg hm~(-2) a~(-1))、土壤增温+施氮、对照四个处理,利用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生长相关指标和碳动态的监测,研究不同处理对杉木幼树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其结果将为我国杉木人工林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经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土壤增温对杉木幼树气体交换参数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具有季节性差异,其显著促进了杉木幼树在非生长季(1月)的气体交换过程(A_(sat)+;P<)。增温通过影响杉木幼树光合/呼吸作用和针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进而影响地上生长,在快速生长季(5月、10月)和非生长季(1月)表现为显著促进作用(树干体积增长速率+;P<),在缓慢生长季(7月)无影响甚至抑制。(2)氮沉降对杉木幼树针叶气体交换过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养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对杉木幼树的生长指标有显著影响,且具有季节性差异:在10月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地径增长速率,树干体积增长速率;P<),其他季节则产生一定促进效果(树干体积增长速率+;P<)。(3)土壤增温与氮沉降的交互作用在非生长季(1月)显著促进了杉木幼树的气体交换过程(A_(sat)+(max)+;P<),但其对杉木幼树生长生理的影响与单因素作用(土壤增温,氮沉降)相比未产生明显差异,这种影响可能只是单独处理累积的效果。并且增温是主要影响因素。(4)杉木幼树的生长速率及各项生理指标均具有一定季节性变化。不同季节下土壤增温对杉木幼树的生长和生理有不同的影响,在温度较低的季节(5月、10月、1月)为促进作用,在温度较高的夏季(7月)无影响甚至抑制。氮沉降对杉木幼树生长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变化,在10月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他季节有一定促进效果。然而,总体上看,不同季节下土壤增温与氮沉降的交互作用对杉木幼树生长的影响较单因素作用无显著差异。展开 关键词:土壤增温 ; 氮沉降 ; 杉木 ; 生长 ; 生理作者:王赫导师:黄国敏;黄荣珍;谢颂华;u'\u9ec4\u8363\u73cd\n\u9ec4\u56fd\u654f\n\u8c22\u9882\u534e'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工程学院学位授予日期:2019学科专业:水利工程学科代码:0815正文语种:中文全部来源相似文献参考文献知网
红豆杉被人们大量栽培,原来不仅可供观赏,还有药用价值
楼主你好,看到您的帖子,我也是在网上帮您搜集过滤了一下,最后给您带来这篇文章,望您自己斟酌,发现还可以,请给分。========================
提要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和林分生产力逐代下降,直接影响杉木地可持续经营。影响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和杉木人工林所处亚热带红壤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树木育种学在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1938年,叶培忠在四川农业改进所峨嵋山林业试验场率先在中国进行树木人工有性杂交育种试验工作。在中华民国时期,我国虽有少数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旅游专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一、毕业论文选题注意事项 1、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