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案例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案例

发布时间: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案例

下面是关于基于CSCL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设计的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CSCL(即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种信息的交互性以及学习的协作性,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协作能力、交流反思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当前,CSCL 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广大学者、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

在此,笔者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对 CSCL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1 CSCL 内涵概述

的定义

CSCL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Learning,也称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建立在CMC(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也称计算机媒介交流)机制上的新型学习方式。关于 CSCL 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说法,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考希曼(Koschmann)和我国学者黄荣怀的观点。

考希曼在 CSCL2002 大会主题报告中提出,CSCL 着重研究在共同活动环境中的意义和意义缔造实践(The Practices of Meaning-Making),以及设计的人工制品被这些实践活动应用为中介的方式。

黄荣怀认为,CSCL 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它代表了两种趋势的汇合点,即普遍渗透于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和一种名为协作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汇合。

根据上述定义,笔者将 CSCL的定义归纳为:CSCL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建立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教学信息,为学习者提供跨时空的信息传输通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CSCL的核心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活动理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CSCL 的特征

CSCL 在实施时,教师与学生在协作学习环境中或平台上,通过围绕学习内容开展同步或异步的交互与协作,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进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协作学习相比,CSCL 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交互更丰富。CSCL 中的交互可以是实时交互也可以是非实时交互,可以是同步交互也可以是异步交互;交互内容不仅包括师师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还包括学生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互;交互的控制权可以灵活分配、交互时空的选择也比较灵活。

二是协作性更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更高效地进行协作,有利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三是情境创设更真实。基于 CSCL 的教学既能传递传统的教学信息又能传递现代化的教学信息,学生接受的是图文并茂、丰富多样的多媒体信息,为知识的意义构建创设了逼真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快捷地获取知识。四是媒体信息更易接受。基于 CSCL 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发布精心设计的教学信息,学生也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和作品展示等。学科知识和教学信息的组织符合人类思维的特点,便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五是实施方式更受学生欢迎。CSCL 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大都是基于网络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往往要借助网络来完成,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CSCL 的实施流程

依述 CSCL 的定义和特征,围绕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协作精神”这一目标,笔者将 CSCL的实施流程简要总结为:课程导入———问题情境创设———协作学习活动———学习效果评价。具体来说,在“课程导入”环节,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利用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问题或实例导入课程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关注,激发学习动机,为 CSCL 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在“问题情境创设”环节,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创设具有丰富交互性和协作机制的、生动逼真的、符合学生思维特征的问题情境。

这既是 CSCL 实施的关键,同时也是 CSCL 较其他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

在“协作学习活动”环节,首先要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协作小组,并明确学习任务和角色分工;然后学生依据学习任务,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和协作平台,开展协作学习活动;最后根据协作学习活动开展情况,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和监控。

在“学习效果评价”环节,采用教师评价、组间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协作学习活动的贡献,评价协作小组的团队作品以及协作情况、互助情况等。

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 CSCL 的应用优势

2003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明确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而言,该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的运用,注重突出能力培养的过程性评价。从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教学 /学习资源、教学条件对课程目标的支持等等,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深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线,并与教师和学生座谈,全面了解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了解发现: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由于受课时(一般每周不超过 2 课时)和硬件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教学一般是由教师在计算机房操作演示后,学生自行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在教学方式方面,通常采用“教师讲解 + 学生简单操练”的方式,由于意识不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很难激发,久而久之,学生在初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产生的浓厚兴趣逐渐消退;在学习方式方面,由于是非高考科目,教师没有给予信息技术课程足够的重视,学生一般是围绕教师指定的内容或教材内容做一些模仿性练习,学习过程中缺乏相互的交流、沟通和协作;在评价方式方面,一般是“纸笔测试 + 平时成绩”的结果评价方式,笔试考核往往偏重于知识记忆,能力发展的考核没能很好地体现,平时成绩评定的随意性也比较大;在教学 / 学习资源方面,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相关资源非常匮乏,学生无法开展自主探究或协作探究学习活动,学习结束后也很难将所学内容进行实践。

结合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根据 CSCL的定义和特征,笔者认为,基于 CSCL 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多媒体化的教学信息和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从问题解决出发,与教师、同伴进行交互、协作,可以充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借助网络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活动,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感交流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协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并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借助电子档案袋、学习日志等,全面记录学生在学习活动各环节的表现,提高过程评价的效度和信度等。此外,利用协作学习的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专题研讨和协作活动,可让学生在协作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启发反思,进而在反思中完成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发展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3 基于 CSCL 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设计

前面,笔者从理论上分析了 CSCL 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下面以普通高中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科版)“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搜索引擎的应用”一节为例,探讨 CSCL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前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因特网查找信息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深化、梳理和提炼,通过学习因特网搜索引擎的搜索方法和技巧,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使之成为每位学生在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并为学生学会有效组织和处理信息奠定基础。同时,本节内容还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也为必修模块的其他章节和各选修模块开展多元化交流与协作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搜索引擎的定义、分类、使用、工作过程、选用策略等。

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有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感性经验,还需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加以归纳提升,使其形成网络信息检索的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总结积累自己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检索水平。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要注意营造交流学习的氛围和情境,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互助。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掌握网络信息搜索的常用方法;了解搜索引擎的相关知识(定义、分类、工作原理等);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搜索方式获取信息,并能对信息的获取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运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探究方式,培养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高效获取信息对于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意义;通过与同伴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掌握搜索引擎的目录类搜索、全文搜索。

教学难点: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

教学策略分析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初始能力水平,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等教学策略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使用 QQ 群作为协作学习的平台,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创建一个班级 QQ群,所有学生和教师本人为群成员。

QQ 群在 CSCL 中的功能如图 1 所示.

课程导入教师:大家能说出李白的 10 首诗吗?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取答案?哪种方法最方便?

学生 1:回忆以前学过的语文课文,但是想不起来那么多了;学生 2:查阅唐诗相关诗集、书籍;学生 3:上网查找;【图1】

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回忆、咨询他人、查找报纸与书籍、网上查找等,其中“网上查找”是当前较为方便的信息搜索方法。(在群文件中共享获取信息的方法)教师:“上网查找”是比较方便的方法,但是网络信息非常繁杂,要快速高效查找信息,必须掌握相应的策略和技巧,如搜索引擎的应用。

问题情境创设教师:李磊想制作关于足球的个人网站,需要搜集相关资料,请大家帮助他在因特网上进行搜集。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掌握因特网信息查找工具———搜索引擎的相关知识。(群文件中共享关于搜索引擎的学习资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材内容和群共享中的学习资料,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常见类型、使用方法、工作过程以及选用策略等理论知识。

教师:大家已经知道了搜索引擎的相关知识,下来就来实践一下,看看能不能帮助李磊完成任务。

协作学习活动教师:足球网站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学生讨论:经典赛事、足球比赛规则、历届世界杯足球先生、主题曲等等。

教师:这些内容以什么形式呈现呢?

学生讨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教师归纳总结,明确学习任务:帮助李磊同学在因特网上搜集近期国际足球赛事、足球比赛规则、历届世界杯足球先生、主题曲等足球方面的视频、动画、图片、文字、音频资料。

(群公告中显示任务要求)组成协作小组:按照“异质分组”原则,由教师分配或学生自发组成若干协作学习小组(一般每组6 人左右);各小组成员交流沟通,推选组长,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创建讨论组或者临时群,小组成员为群成员,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老师。

(群公告中显示分组名单)教师:指导学习小组细化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协作学习指导和培训等。

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总体学习任务,并将学习任务细分为若干子任务,如搜集关于足球赛事和比赛规则的文字信息、世界杯足球先生的相关图片和视频、经典足球赛事视频、世界杯主题曲等子任务;按照分工情况,利用搜索引擎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协作完成上述各子任务(可使用群相册功能共享搜集到的图片、使用群文件共享文字信息和音视频信息);利用 QQ 群协作学习的平台交流、讨论,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策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对小组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以及小组成员的学习表现情况等进行监控;对学习小组或个别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帮助;给予小组成员必要的压力和激励等。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协作学习实施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教师与学生还可以利用群论坛、群聊天、讨论组等围绕某一学习任务或知识点进行交流、协作,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迁移应用。如:学生在 QQ 群上,通过文字、截图等呈现自己遇到的问题,由教师、小组成员等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协作解决问题。

学生 1:我从“百度”搜的“世界杯主题曲”太多了,都不是歌曲怎么办?

学生 2:可以在“百度”里面找音乐,然后搜索。

学生 3:我从百度图库搜的“足球先生”的图片那么多,都挺好的,怎么下载呢?

学生 4:在图片上点击鼠标右键,在显示菜单中点击“图片另存为”。

教师:关于下载图片,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法呢?

学生 5:使用画图工具截图也行。

学生:…… 学习效果评价学习小组:分别制作 PPT,公开展示其学习成果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群文件中共享每个小组的作品);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搜集网络信息的做法和体会,小组之间相互提问或进行质疑、讨论。

学生 1:我觉得查找音乐使用“百度”比较好。

学生 2:我觉得查找文字资料使用“Google”比较方便。

学生:……教师:你们所说的都是当前应用非常广泛的搜索引擎,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在使用时可根据自己的搜索目的、搜索内容等进行选择。(群聊天、群论坛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对各学习小组的整体表现情况逐一进行点评,总结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对小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指导各学习小组开展评价。

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以及组间评价。

总结与反思

为了解教学案例设计的有效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案例的设计,笔者在河南省周口市某高中一年级进行了教学试用。从案例的试用情况来看,本节课从问题情境出发,以协作学习小组为单位,以 QQ 群作为协作学习的平台,采用“任务驱动”和“小组协作”的方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通过小组协作完成真实的任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特定的学习任务,掌握了因特网信息检索的策略和技巧,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和协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案例在试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师生对 CSCL 内涵的理解不到位、协作小组的凝聚力较弱、学生学习交流的积极性不强、学习活动中“搭便车”现象仍有发生、协作学习的平台的功能不够完善、组内评价和小组成员自我评价不够客观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协作学习理论的不断完善,CSCL在课堂教学中必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CSCL 在促进知识建构、培养团队意识、发展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探究 CSCL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不断克服和解决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对此,笔者将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sContributiontotheFound-ationsof CSCL[A]//Proceedingsof CSCL[C].2002:17-22.

[2]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6.

[3]吴涛,顾月琴.试析 CSCL 的理论基础及协作原则[J].教学研究,2009,(3):9-12.

[4]顾建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5-30.

6. 人工智能技术汽车方面的论文

7. 工程技术发展论文

8. 带电作业技术论文

9. 计算机技术论文题目参考

10. 钳工技师技术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也被普遍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实现了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更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非凡。因此,将探讨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教学措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在社会时代飞速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众所周知,学校是宣传教育的关键场所,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无疑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教学水平,可见普及信息技术非常必要。然而,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却造成该教学模式发展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为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合理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虽然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被用于教育教学,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影响,无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对其应用持忽略态度。由于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为辅,这种填鸭式教学侧重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不会创新,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

当前,小学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其虽然声像合一、信息量大且内容丰富,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导致部分由教师口述或学生动手就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完全被信息化,以致于增大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甚至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师生间严重匮乏互动交流,致使教学氛围呆滞,师生关系疏离,学生课堂主导地位被忽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二、小学语文应用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策略

(一)合理制作教学课件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男同学而言,语文是一门相对其他科目更冗杂的科目。小学语文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且内容丰富,但小学生因年龄等客观因素自身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即便教师将知识完全告诉学生,他们也难以消化理解。所以,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要充分深入地研究语文教材,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借助直观形象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实现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例如,在《落花生》教学中,教师可收集花生整个生长过程的音像资料,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将资料进行合理分段,再融合文字背诵让学生切实感知文章内容,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如,在《狮子和鹿》教学中,备课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当前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借鉴网上成功有效的教学案例,并将二者相结合设计出适合所教学生的方案。首先,导入环节向学生呈现课文主题的两种动物,然后,通过表格对比形式学习课文,同时配以恰当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在学生对课文基本理解后,再利用课件使其深刻体会文中隐藏的'内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学科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要求极高。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无疑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给学生,使其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信息技术也能提高学生教学的参与程度。但由于小学生知识构造和自身阅历的问题,其知识范围与认知能力相对较低,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并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例如,在《雷雨》教学中,教师可截取话剧片段,让学生去观看欣赏黑夜、雷雨、人物等形象直观的视频画面,然后再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学。这种通过视频引导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展开学习,进而更加深入地感悟教学内容。或是在《两只鸟蛋》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种类鸟儿的图片声音,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的小鸟,欣赏和感受它们的美丽与鸣叫欢快。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惊叹鸟类的美丽可爱,又能使其更加期待新课的教学。紧接着教师可通过制作动画片讲故事的形式,将“两只鸟蛋”通俗易懂地讲解给学生听,以此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循序渐进地随着两枚鸟蛋开始惊险又刺激的冒险旅程,在进行真实体验的过程中自觉说出爱护鸟类的话语,深刻理解教学的重难点,而且这种教学相对教师单纯的口头呼吁爱护鸟类效果更明显。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恰当把握信息技术使用度,既要保证用到位又要避免过度使用,以免导致师生间失去有效的情感沟通。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其作用含义,再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学,才能真正满足符合当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缪晶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探析[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10).

[2]沈丽君.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7(5).

[3]陈扣干.信息技术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语文天地,2015(15).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欢迎阅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全文篇1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2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教育领域,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了新的平台。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 网络技术 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 渠道 、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 总结 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h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投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除了前几排学生外,后面的学生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到氢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玻璃器皿盛稀硫酸和锌或稀硫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电脑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主体,使用它只是为教学服务,这一工具运用得当与否,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这一工具更好地服务教学,真正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对我们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3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猜你喜欢: 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浅析论文 3.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探讨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在新课改不断改革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一、合理运用微课嵌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程理念指出: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巨大动力。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三维演示、人机交互等生动性特点,这些功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微课的生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通过微课生动、形象地讲解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以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微课的导入会给传统教学注入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新鲜血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二、合理运用移动终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移动终端技术的运用,将教师从讲台上解放下来,使手持平板电脑的他们可以走近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随时在平板电脑上操作和演示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抓拍、录制视频,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及不足,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将自己做的'题目拍照上传到大屏幕上与大家分享,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数学教学中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客观题的检测能及时得到反馈。教师可以适时监控所有学生的任务完成进度,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当学生做完任务提交后,系统会自动计算出全班的正确率。这样,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进度,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

三、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生本教学理念有效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并且已经成为了课堂的必需品。在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下,交互式电子白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库存功能,可以逐渐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学生根据数据信息在白板上制作统计图,既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亲身感受了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教师巧妙地将电子白板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又增进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白板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趣味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架起寻找与生活经验联结点的桥梁,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富有情趣且贴近实际生活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在课前播放了小明进超市购物的情景。学生对乱摆乱放和分类摆放两种不同场景的观后感受,认识到分类的必要性,从而引发自己分类的欲望。此时,再出现需要分类的画面,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边操作边根据不同物品进行合理分类。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

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力求优化课堂结构

一节好课的关键在于整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新颖。教师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应用在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而且可以让学生轻松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已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生生互相质疑、归纳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边讲解边演示教学内容,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将抽象变为具体,启发并诱导学生主动思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教师在讲解1立方米的正方体大约能站几个人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选取一个小组的学生,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进去亲自体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直观、形象地显示出主题,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学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源泉。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适时、巧妙发挥其独特作用,提供丰富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有合理、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才能打造理想、和谐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史晓艳.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3.

[2]张长利,张宏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03):127-129.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模板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教学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的不断创新。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增强教学效果,使得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 微课;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引言

微课教学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而且针对不同学生掌握情况还可以进行合理调整,对相关知识进行快速浏览或者仔细重复地观看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应用微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信息技术教学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2、微课教学的特点分析

学习内容碎片化微课的内容需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将原有的结构化的知识进行分解,使其成为构成微课的知识碎片。在微课设计中需要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相关知识。但是教师应该注意不能为了满足微课的简洁性而省略一些必要的教学程序。学习时间零散化利用微课开展教学能够大大缩短教学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主要是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教学,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网络或教学平台去进行视频的观看与学习,时间上更加自由。

而且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课堂或课下进行,实现移动学习及远程学习。学习资源情境化微课教学在发展中实现了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学生能够利用微课程展开自主学习活动,而且资源库中能够找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比较完善的情境化资源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主导是指教师设计并决定教学的进程、内容、方法及具体实施;学生主体是指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而是作为认知和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学习活动[1]。这两种概念的结合中,教师主导的发挥是前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去获取知识,然后将知识结合自身的理解去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与学习之中。这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相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更多地去理解与应用,学生只有在亲身操作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探究,才可以真正地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因此,在以这一原则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

1)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主导性作用,能够对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重难点等有足够的理解;

2)教师需要掌握所教学生具备的实际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这样在教学中才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的,设置的学习任务也应该难度适中,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逐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样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有效增强。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按照教材中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况,为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明确后,教师需要把学习目标作为教学设计及实施的依据[2]。学习目标与教学设计之间关系密切,影响这教学具体实施的步骤及方法等内容。同时,学习目标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会达到的某种程度进行了明确,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也更加有目的性。

通过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对自己取得的实际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学习目标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指明灯,使自己一直朝着目标前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中相关的教学目标说明,理解不同环节中教学方面的实际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去设计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4、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

结合知识类型特点设计微课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策略性知识这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信息技术相关的概念、事实、原理等内容;第二类是通用方法与应用技能,这部分内容比例最大;第三类属于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内部思维的发展[3]。在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设计中包含的主要是前两种知识类型,其具备的设计特点也是不同的。陈述性知识的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应该关注学生对这类知识学习所需要的基础性知识内容。

微课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与声音也需要与小学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合,增强画面的形象、生动性,声音也要尽量清晰,表达明确,注意对教学重点的突出。程序性知识的微课教学重点应该是注重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进行计算机操作实践,通过实践练习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还能使自身技能得到提升。小学阶段的程序性知识微课教学的操作比较简单,操作步骤也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与模仿的,在不同的操作步骤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停顿,让学生能够进行重复性练习。比如在指法练习中的基准键位学习中,先通过微课视频对正确的基准键位指法进行示范,然后留出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基准键位指法进行调整。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基准键位指法,然后在微课视频的引导下进行正确的操作与练习。

加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联系学科之间的知识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补充、交叉的状态,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是如此[4]。比如信息技术中相关的发展进程及概念,与数学中的数学运算以及语文中的言语理解之间存在关联,信息技术的编程知识与英语学科存在一定的联系。信息时代的发展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愈加重要,在学习中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键盘与指法练习”时,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状况会对拼音打字的速度产生直接影响,在生疏的字词面前,学生的打字速度就会下降。同时,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相对应的熟练程度对打字速度也有密切的影响。因此,在学习“键盘与指法练习”这部分技能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语文及英语知识水平,设计难度适中的指法练习内容。

5、结束语

微课已经成为现代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辅助性手段,微课教学的适用性是比较广泛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微课教学方式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为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辅助,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模式,进而提高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黎标.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2]钟奇澎.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与应用[D].辽宁:渤海大学,2016.

[3]熊开武.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9):42-44.

[4]李娜.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讨[J].中小学电教,2016(1):53.

ating and app

本文结合自身参与教材编写的实践,通过对部分现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进行对比,介绍改编后教材的特点,阐述小学 二、注重分层教学,体现不同层次目标、难易度和个性化 教材的设计从难易程度不同、地区信息技术不均衡和学生个性...

信息技术案例研究论文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欢迎阅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全文篇1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2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教育领域,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了新的平台。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 网络技术 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 渠道 、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 总结 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h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投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除了前几排学生外,后面的学生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到氢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玻璃器皿盛稀硫酸和锌或稀硫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电脑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主体,使用它只是为教学服务,这一工具运用得当与否,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这一工具更好地服务教学,真正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对我们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3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猜你喜欢: 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浅析论文 3.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探讨论文

下面是关于基于CSCL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设计的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CSCL(即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种信息的交互性以及学习的协作性,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协作能力、交流反思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当前,CSCL 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广大学者、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

在此,笔者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对 CSCL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1 CSCL 内涵概述

的定义

CSCL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Learning,也称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建立在CMC(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也称计算机媒介交流)机制上的新型学习方式。关于 CSCL 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说法,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考希曼(Koschmann)和我国学者黄荣怀的观点。

考希曼在 CSCL2002 大会主题报告中提出,CSCL 着重研究在共同活动环境中的意义和意义缔造实践(The Practices of Meaning-Making),以及设计的人工制品被这些实践活动应用为中介的方式。

黄荣怀认为,CSCL 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它代表了两种趋势的汇合点,即普遍渗透于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和一种名为协作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汇合。

根据上述定义,笔者将 CSCL的定义归纳为:CSCL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建立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教学信息,为学习者提供跨时空的信息传输通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CSCL的核心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活动理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CSCL 的特征

CSCL 在实施时,教师与学生在协作学习环境中或平台上,通过围绕学习内容开展同步或异步的交互与协作,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进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协作学习相比,CSCL 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交互更丰富。CSCL 中的交互可以是实时交互也可以是非实时交互,可以是同步交互也可以是异步交互;交互内容不仅包括师师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还包括学生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互;交互的控制权可以灵活分配、交互时空的选择也比较灵活。

二是协作性更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更高效地进行协作,有利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三是情境创设更真实。基于 CSCL 的教学既能传递传统的教学信息又能传递现代化的教学信息,学生接受的是图文并茂、丰富多样的多媒体信息,为知识的意义构建创设了逼真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快捷地获取知识。四是媒体信息更易接受。基于 CSCL 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发布精心设计的教学信息,学生也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和作品展示等。学科知识和教学信息的组织符合人类思维的特点,便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五是实施方式更受学生欢迎。CSCL 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大都是基于网络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往往要借助网络来完成,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CSCL 的实施流程

依述 CSCL 的定义和特征,围绕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协作精神”这一目标,笔者将 CSCL的实施流程简要总结为:课程导入———问题情境创设———协作学习活动———学习效果评价。具体来说,在“课程导入”环节,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利用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问题或实例导入课程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关注,激发学习动机,为 CSCL 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在“问题情境创设”环节,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创设具有丰富交互性和协作机制的、生动逼真的、符合学生思维特征的问题情境。

这既是 CSCL 实施的关键,同时也是 CSCL 较其他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

在“协作学习活动”环节,首先要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协作小组,并明确学习任务和角色分工;然后学生依据学习任务,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和协作平台,开展协作学习活动;最后根据协作学习活动开展情况,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和监控。

在“学习效果评价”环节,采用教师评价、组间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协作学习活动的贡献,评价协作小组的团队作品以及协作情况、互助情况等。

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 CSCL 的应用优势

2003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明确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而言,该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的运用,注重突出能力培养的过程性评价。从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教学 /学习资源、教学条件对课程目标的支持等等,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深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线,并与教师和学生座谈,全面了解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了解发现: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由于受课时(一般每周不超过 2 课时)和硬件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教学一般是由教师在计算机房操作演示后,学生自行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在教学方式方面,通常采用“教师讲解 + 学生简单操练”的方式,由于意识不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很难激发,久而久之,学生在初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产生的浓厚兴趣逐渐消退;在学习方式方面,由于是非高考科目,教师没有给予信息技术课程足够的重视,学生一般是围绕教师指定的内容或教材内容做一些模仿性练习,学习过程中缺乏相互的交流、沟通和协作;在评价方式方面,一般是“纸笔测试 + 平时成绩”的结果评价方式,笔试考核往往偏重于知识记忆,能力发展的考核没能很好地体现,平时成绩评定的随意性也比较大;在教学 / 学习资源方面,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相关资源非常匮乏,学生无法开展自主探究或协作探究学习活动,学习结束后也很难将所学内容进行实践。

结合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根据 CSCL的定义和特征,笔者认为,基于 CSCL 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多媒体化的教学信息和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从问题解决出发,与教师、同伴进行交互、协作,可以充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借助网络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活动,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感交流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协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并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借助电子档案袋、学习日志等,全面记录学生在学习活动各环节的表现,提高过程评价的效度和信度等。此外,利用协作学习的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专题研讨和协作活动,可让学生在协作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启发反思,进而在反思中完成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发展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3 基于 CSCL 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设计

前面,笔者从理论上分析了 CSCL 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下面以普通高中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科版)“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搜索引擎的应用”一节为例,探讨 CSCL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前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因特网查找信息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深化、梳理和提炼,通过学习因特网搜索引擎的搜索方法和技巧,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使之成为每位学生在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并为学生学会有效组织和处理信息奠定基础。同时,本节内容还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也为必修模块的其他章节和各选修模块开展多元化交流与协作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搜索引擎的定义、分类、使用、工作过程、选用策略等。

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有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感性经验,还需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加以归纳提升,使其形成网络信息检索的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总结积累自己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检索水平。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要注意营造交流学习的氛围和情境,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互助。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掌握网络信息搜索的常用方法;了解搜索引擎的相关知识(定义、分类、工作原理等);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搜索方式获取信息,并能对信息的获取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运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探究方式,培养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高效获取信息对于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意义;通过与同伴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掌握搜索引擎的目录类搜索、全文搜索。

教学难点: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

教学策略分析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初始能力水平,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等教学策略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使用 QQ 群作为协作学习的平台,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创建一个班级 QQ群,所有学生和教师本人为群成员。

QQ 群在 CSCL 中的功能如图 1 所示.

课程导入教师:大家能说出李白的 10 首诗吗?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取答案?哪种方法最方便?

学生 1:回忆以前学过的语文课文,但是想不起来那么多了;学生 2:查阅唐诗相关诗集、书籍;学生 3:上网查找;【图1】

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回忆、咨询他人、查找报纸与书籍、网上查找等,其中“网上查找”是当前较为方便的信息搜索方法。(在群文件中共享获取信息的方法)教师:“上网查找”是比较方便的方法,但是网络信息非常繁杂,要快速高效查找信息,必须掌握相应的策略和技巧,如搜索引擎的应用。

问题情境创设教师:李磊想制作关于足球的个人网站,需要搜集相关资料,请大家帮助他在因特网上进行搜集。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掌握因特网信息查找工具———搜索引擎的相关知识。(群文件中共享关于搜索引擎的学习资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材内容和群共享中的学习资料,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常见类型、使用方法、工作过程以及选用策略等理论知识。

教师:大家已经知道了搜索引擎的相关知识,下来就来实践一下,看看能不能帮助李磊完成任务。

协作学习活动教师:足球网站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学生讨论:经典赛事、足球比赛规则、历届世界杯足球先生、主题曲等等。

教师:这些内容以什么形式呈现呢?

学生讨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教师归纳总结,明确学习任务:帮助李磊同学在因特网上搜集近期国际足球赛事、足球比赛规则、历届世界杯足球先生、主题曲等足球方面的视频、动画、图片、文字、音频资料。

(群公告中显示任务要求)组成协作小组:按照“异质分组”原则,由教师分配或学生自发组成若干协作学习小组(一般每组6 人左右);各小组成员交流沟通,推选组长,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创建讨论组或者临时群,小组成员为群成员,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老师。

(群公告中显示分组名单)教师:指导学习小组细化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协作学习指导和培训等。

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总体学习任务,并将学习任务细分为若干子任务,如搜集关于足球赛事和比赛规则的文字信息、世界杯足球先生的相关图片和视频、经典足球赛事视频、世界杯主题曲等子任务;按照分工情况,利用搜索引擎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协作完成上述各子任务(可使用群相册功能共享搜集到的图片、使用群文件共享文字信息和音视频信息);利用 QQ 群协作学习的平台交流、讨论,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策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对小组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以及小组成员的学习表现情况等进行监控;对学习小组或个别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帮助;给予小组成员必要的压力和激励等。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协作学习实施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教师与学生还可以利用群论坛、群聊天、讨论组等围绕某一学习任务或知识点进行交流、协作,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迁移应用。如:学生在 QQ 群上,通过文字、截图等呈现自己遇到的问题,由教师、小组成员等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协作解决问题。

学生 1:我从“百度”搜的“世界杯主题曲”太多了,都不是歌曲怎么办?

学生 2:可以在“百度”里面找音乐,然后搜索。

学生 3:我从百度图库搜的“足球先生”的图片那么多,都挺好的,怎么下载呢?

学生 4:在图片上点击鼠标右键,在显示菜单中点击“图片另存为”。

教师:关于下载图片,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法呢?

学生 5:使用画图工具截图也行。

学生:…… 学习效果评价学习小组:分别制作 PPT,公开展示其学习成果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群文件中共享每个小组的作品);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搜集网络信息的做法和体会,小组之间相互提问或进行质疑、讨论。

学生 1:我觉得查找音乐使用“百度”比较好。

学生 2:我觉得查找文字资料使用“Google”比较方便。

学生:……教师:你们所说的都是当前应用非常广泛的搜索引擎,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在使用时可根据自己的搜索目的、搜索内容等进行选择。(群聊天、群论坛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对各学习小组的整体表现情况逐一进行点评,总结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对小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指导各学习小组开展评价。

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以及组间评价。

总结与反思

为了解教学案例设计的有效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案例的设计,笔者在河南省周口市某高中一年级进行了教学试用。从案例的试用情况来看,本节课从问题情境出发,以协作学习小组为单位,以 QQ 群作为协作学习的平台,采用“任务驱动”和“小组协作”的方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通过小组协作完成真实的任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特定的学习任务,掌握了因特网信息检索的策略和技巧,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和协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案例在试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师生对 CSCL 内涵的理解不到位、协作小组的凝聚力较弱、学生学习交流的积极性不强、学习活动中“搭便车”现象仍有发生、协作学习的平台的功能不够完善、组内评价和小组成员自我评价不够客观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协作学习理论的不断完善,CSCL在课堂教学中必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CSCL 在促进知识建构、培养团队意识、发展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探究 CSCL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不断克服和解决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对此,笔者将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sContributiontotheFound-ationsof CSCL[A]//Proceedingsof CSCL[C].2002:17-22.

[2]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6.

[3]吴涛,顾月琴.试析 CSCL 的理论基础及协作原则[J].教学研究,2009,(3):9-12.

[4]顾建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5-30.

6. 人工智能技术汽车方面的论文

7. 工程技术发展论文

8. 带电作业技术论文

9. 计算机技术论文题目参考

10. 钳工技师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课例研究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模板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教学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的不断创新。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增强教学效果,使得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 微课;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引言

微课教学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而且针对不同学生掌握情况还可以进行合理调整,对相关知识进行快速浏览或者仔细重复地观看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应用微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信息技术教学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2、微课教学的特点分析

学习内容碎片化微课的内容需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将原有的结构化的知识进行分解,使其成为构成微课的知识碎片。在微课设计中需要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相关知识。但是教师应该注意不能为了满足微课的简洁性而省略一些必要的教学程序。学习时间零散化利用微课开展教学能够大大缩短教学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主要是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教学,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网络或教学平台去进行视频的观看与学习,时间上更加自由。

而且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课堂或课下进行,实现移动学习及远程学习。学习资源情境化微课教学在发展中实现了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学生能够利用微课程展开自主学习活动,而且资源库中能够找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比较完善的情境化资源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主导是指教师设计并决定教学的进程、内容、方法及具体实施;学生主体是指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而是作为认知和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学习活动[1]。这两种概念的结合中,教师主导的发挥是前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去获取知识,然后将知识结合自身的理解去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与学习之中。这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相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更多地去理解与应用,学生只有在亲身操作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探究,才可以真正地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因此,在以这一原则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

1)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主导性作用,能够对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重难点等有足够的理解;

2)教师需要掌握所教学生具备的实际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这样在教学中才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的,设置的学习任务也应该难度适中,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逐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样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有效增强。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按照教材中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况,为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明确后,教师需要把学习目标作为教学设计及实施的依据[2]。学习目标与教学设计之间关系密切,影响这教学具体实施的步骤及方法等内容。同时,学习目标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会达到的某种程度进行了明确,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也更加有目的性。

通过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对自己取得的实际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学习目标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指明灯,使自己一直朝着目标前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中相关的教学目标说明,理解不同环节中教学方面的实际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去设计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4、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

结合知识类型特点设计微课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策略性知识这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信息技术相关的概念、事实、原理等内容;第二类是通用方法与应用技能,这部分内容比例最大;第三类属于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内部思维的发展[3]。在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设计中包含的主要是前两种知识类型,其具备的设计特点也是不同的。陈述性知识的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应该关注学生对这类知识学习所需要的基础性知识内容。

微课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与声音也需要与小学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合,增强画面的形象、生动性,声音也要尽量清晰,表达明确,注意对教学重点的突出。程序性知识的微课教学重点应该是注重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进行计算机操作实践,通过实践练习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还能使自身技能得到提升。小学阶段的程序性知识微课教学的操作比较简单,操作步骤也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与模仿的,在不同的操作步骤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停顿,让学生能够进行重复性练习。比如在指法练习中的基准键位学习中,先通过微课视频对正确的基准键位指法进行示范,然后留出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基准键位指法进行调整。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基准键位指法,然后在微课视频的引导下进行正确的操作与练习。

加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联系学科之间的知识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补充、交叉的状态,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是如此[4]。比如信息技术中相关的发展进程及概念,与数学中的数学运算以及语文中的言语理解之间存在关联,信息技术的编程知识与英语学科存在一定的联系。信息时代的发展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愈加重要,在学习中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键盘与指法练习”时,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状况会对拼音打字的速度产生直接影响,在生疏的字词面前,学生的打字速度就会下降。同时,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相对应的熟练程度对打字速度也有密切的影响。因此,在学习“键盘与指法练习”这部分技能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语文及英语知识水平,设计难度适中的指法练习内容。

5、结束语

微课已经成为现代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辅助性手段,微课教学的适用性是比较广泛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微课教学方式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为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辅助,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模式,进而提高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黎标.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2]钟奇澎.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与应用[D].辽宁:渤海大学,2016.

[3]熊开武.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9):42-44.

[4]李娜.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讨[J].中小学电教,2016(1):53.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欢迎阅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全文篇1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2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教育领域,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了新的平台。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 网络技术 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 渠道 、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 总结 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h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投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除了前几排学生外,后面的学生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到氢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玻璃器皿盛稀硫酸和锌或稀硫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电脑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主体,使用它只是为教学服务,这一工具运用得当与否,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这一工具更好地服务教学,真正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对我们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3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猜你喜欢: 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浅析论文 3.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探讨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杂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 年Z1期 目录信息技术课程进化论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路在前方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是否会消亡? 钟义信;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反思与重构 钟义信;吴正己;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困境与突破 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台湾的经验 吴正己;信息技术课程新理论综述 张静然;信息技术课程新实践 让动漫教育走向实用的未来 田敏;聪明的想法+简单的操作——谈Scratch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意义 凌秋虹;信息技术推动学前教育发展 陆克俭;北京市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模式 赵保和;园本实践:以信息化带动特色发展 孔震英;学前教育信息化中的整合与发展研究 初娜娜;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中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创新与应用研讨会”随想 关中客;漫谈可视化陈述 金陵;技术哲学家的思考 魏宁;山寨版博客 彭敦运;通达网络中可信的n%——谈网络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陈鸥辉;徐冬青;孙众;秦红斌;

这方面的刊物有很多《信息通信》《信息与电脑》《信息系统工程》等刊物,要看您什么刊符合您的发表要求!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主办单位: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主要栏目: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教育与管理、教学与方法、职教与就业、教研与课标、区域与经济、文化与艺术、经营与管理、法制与社会、文秘与档案、金融与财务、领导与决策 、党建与政工、环保与绿化、建筑与工程、能源与交通、机械与电子、药物与临床、医疗与卫生、科技与创新等,刊物为国家级期刊。

  • 索引序列
  •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案例
  •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案例
  • 信息技术案例研究论文
  • 信息技术教学课例研究论文
  • 信息技术教学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