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 文化 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 一、论文格式必须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署名及其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论文正文,最后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这是论文格式的六大要素,是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此外,在不同学术领域,其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论文致谢、论文封面以及 毕业 论文要写明指导老师等。 最后,不同的学术研究或者编辑出版机构,对论文格式也有自己的一些要求。 二、论文内容必须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排版: 论文除了要包含如上六大要素之外,还有按论文格式要求对论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比如纸张大小、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列表编号、字体字号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要求更为迫切。 论文格式化之后,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在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交往和处理国内事务首要主体的条件下,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保持政治稳定,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安全及其影响因素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和权力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主,并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能力和状态。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只有当政治安全获得保证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谋求和维护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安全。一般认为,政治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政治秩序安全等四个要素。对于中国来说,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政治安全的根本保障。政治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领域的安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组成部分),对政治安全产生着尤为重要的影响。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出了问题,政治也会出问题。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看,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由天灾导致的饥荒和民不聊生,往往会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从西汉末年直至清朝中后期,历史一直围绕着经济领域的治乱循环为轴心旋转着。即使是现代社会也难以逃出这条铁律的规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印尼经济陷入困境,引发政治危机,导致统治印尼32年的苏哈托政权于1998年倒台。同样,南美的庇隆、皮诺切特、藤森等政权兴衰乃至苏东剧变,其动因也都在于经济领域的危机。有鉴于此,邓小平在 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等论断,明确指出了经济发展对于保持政权稳定和政治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当然,另一方面,政治安全问题也可能反作用于经济安全领域,这在苏东剧变以来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的泰国、菲律宾以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的现实政治中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反面例证。总之,在思考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关系时,完全可以将其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投射。 意识形态既是政治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政权,除了依靠国家机器和经济利益两手来维系,统治阶级倡导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能否为多数民众接受和尊奉,也是保持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清代学者龚自珍有句 名言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说的就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对政治安全的重要影响。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或执政阶级而言,能够产生立竿见影功效的是暴力工具和直接与民众自身相关的经济利益要素,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可能是最不容易引起足够重视的政治安全要素,因为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的,需要长期持续的资源投入和对政治文化、社会舆论前沿的跟踪和引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执政集团丧失政权是始于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或公信力。 二、人民利益与政治安全 决定一国政治安全的根本因素,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那么,一个政权或执政党如何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呢?说到底,就在于它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如果能带来利益,人民就拥护,政权就巩固;如果会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反对,政权就不稳固。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1949年以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国内政局不稳、战乱不止,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颠沛流离。摆脱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之所在。谁能带领人民实现这个任务,谁就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国家统一、政局安定以后,就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但由于受特殊的国际环境影响,加上极“左”思想在党内泛滥,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没能得到有效贯彻。运动接连不断,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国家政治安全,从根本上讲,还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各项政策。 在人民富裕起来的同时,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在中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使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使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富起来以后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蔓延等问题,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的创新发展,也是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创新发展。 如何在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起来以后,让社会更公平、更和谐,人民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以后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已经成为了全党上下的共识。 通过上述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一条贯穿其间的红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民利益为最根本出发点,是党始终没有动摇过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可能克服那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确保社会主义政治的人民性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夯实政治安全的基础。 三、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可以按矛盾性质分为两大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包括西方敌对势力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颠覆势力和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又可以分为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当前影响中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使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集聚。应该说,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引起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导致的,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虽然这些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如果不能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化解,就有可能不断积累甚至激化,同样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影响中国的政治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政治安全的一项根本任务。 而在人民内部矛盾中,对政治安全影响最大的,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根本上讲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但在具体单位、具体问题上干群矛盾、党群问题是存在的。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要善于体察民情,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努力做好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及时化解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情绪。只要党和政府真正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不足,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 为了防止党夺取政权后蜕化变质,重蹈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覆辙,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问题进行了探索。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了著名的窑洞谈话。黄炎培提出,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衰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保证政治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民主。毛泽东在窑洞谈话中提出民主,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人人起来负责。就是要真正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也是真正的民主的含义。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七大 报告 也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第二,人民监督政府。现代国家,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除了在基层和一定范围内实行直接民主、协商民主,在整个国家层面,主要还是实行间接民主、代议民主,即人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将权力交给选出来的政党和民意代表,由政党组成政府,来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任何国家要发展、要稳定,都离不开政府,离不开公共权力。但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腐化变质,损害人民的利益。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英国学者阿克顿提出:权力导致腐败,失去有效监督的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也是影响政治安全的根源。让人民监督政府,用权利制约权力,是防止权力腐化变质,危害人民利益,进而影响政治安全的最有效办法。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中国的现实看,权力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已经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是当前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源,并直接影响国家政治安全。遏制腐败,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说到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解决权力来自人民同时又服务于人民的问题,解决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问题。一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真正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 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制约权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强调政权内部的分权制衡;另一方面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用人民的权利制约政府的权力。为此,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并不矛盾,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历史和现实看,在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从中国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情况看,要保持政局稳定,更需要一个有权威、有力量的政党来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二是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中,是否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衡量党的领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在党的领导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现实路径,也是确保政治安全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看了“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的人还看: 1.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 参考文献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3.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5. 2017届高校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格式学术论文
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也是人类群体生活中可欲的价值,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高中政治论文范文两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教育领域的教学也出现了不同以前的教育改革思潮。高中思想政治生成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就我国目前高中思想政治生成教学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教育领域;高中思想政治;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193-01
一、前言
生成教学的概念是相对于预成教学这个概念而言的,生成教学强调的是教学的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吉欧・艾米里亚就在幼儿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成绩。我国生成教学最早的研究者是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叶教授在1997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中对生成教学提出了三个“互动”即: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生成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叶开启了我国生成教学的研究。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教育主题地位被误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本该是师生共同演绎一场教与学的话剧,结果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都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不可否认许多政治老师的学识渊博和口灿莲花,但是当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完全变成了老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下面的学生却如听天书,不知所云时。我们的教学还有意义吗?学生和老师在课堂唯一的交流就是老师的提问,然而那些只是被被动灌输知识的学生如何能很好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呢?
这就是没有抓住思想政治教学的主体――学生,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是停留在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就是的阶段。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责任在于老师,老师不能够清楚看清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和解惑。当然,提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否定老师的地位。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缺乏
陶行知提倡教育要“知行合一”然而,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就十分的缺乏实践。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停留在老师教了,学生然后就是下大力气去背书,去背诵那些拗口政治术语,对于许多问题的含义和应用完全不理解。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不重视学生的实践问题,这主要是许多老师本身的教育素质不够。另一个方面就是,我国目前实行的应试教育,虽然我们一直倡导要推行素质教育,然而考试的唯分数论还是令需许多的教学停留在只是教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阶段,没有真正实践生成教学的理念。
(三)教师对生成教学的理解执行不够
生成教学在许多的地方已经进行了实验教学,从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反映的实际成效来讲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一个是,许多老师对于生成教学还是不接受的,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时间长的老教师身上,他们固执的认为自己的教学是的没有问题的。确实,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或多或少的包含一些生成教学的内涵在里面,这也就不难怪许多老师会固执自己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方面就是,一些能够接受的生成教学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过度讨论,他们给学生太多的讨论时间和问题,出现“为了讨论而讨论”的现象,反而没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对于生成教学的宣传不到位,没能把生成教学的本质精神传达给一线老师。
三、高中政治生成教学的策略思考
生成教学注重的是过程,反对机械化的教学,反对把学生当成盛水的缸,一直往里面灌水。强调的是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也就是老师、学生和课本以及实践的互动。具体说来,就是生成教学注重的是参与性,提倡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非线性,也就是教学过程不能一成不变;创造新,即老师要创新教学的模式,以及开放性,不能固守课本,要放眼课本之外的知识。具体说来,笔者认为,高中政治生成教学的探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倡实践育人的理念
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应试教育现状使得我们教学中实践的成分极少,对此我们必须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具体到高中政治教学,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比如高中政治会讲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们的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去创造出这样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再比如高中政治中的货币流通概念,我们的教学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于概念的理解。
(二)摆正教师位置,坚持学生主体概念
韩愈说老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句话在今天也不过时,我们在政治教学中的就该把老师的地位摆放在这样的位置。老师是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而不是老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做一切的事情。这样做的一个方面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就可以获取许多知识以及知识之外的能力。摆正教师的位置,还有另外的一个用处就是让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到补充的作用。比如说,讲到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等内容时,老师老师就可以拿具体的时事政治,具体的政治事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三)改革政治的高考模式
现在的高考模式中,政治的内容还是停留的靠背记课本知识来作答的阶段。这也是许多政治教学只是注重学生死记硬背,不强调理解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的高中政治生成教学确实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是如果将这些取得的经验和成绩运用到教学中去还需要跳过重要的一关,这一关就是高考制度。笔者无意去改变我国的高考制度,但是强烈希望我国的高考制度中能够对政治做出革新,能够突出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四、结语
任何的理论和实践都隔着太多的障碍,笔者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分析还只是一家之见,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一起来探讨生成教学。从长远来看,生成教学必将会是我国未来教学一个方向,特别是在高中政治教学这个方面。笔者殷切的期盼我国的生成教学能够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成果,为我国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玉忠.思想政治课凸显生活逻辑课堂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余文森.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N].中国教育报, 2014-4-14(5).
[3]郑金洲.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52-155.
[4]李森,王银飞.生活性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中政治论文范文
初中政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 渠道 ,对于学生对政治的认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蒙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八年级 下册政治论文 范文 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下册政治论文范文参考篇1 传统美德在初中思想政治 教育 中的重要性 摘 要: 现如今,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要结合中国 传统 文化 内容,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经久不衰。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通过教材的形式对我国当代中学生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下一代国民在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性影响的同时能够具有抵抗性,能够使民族信心得到增强,并且能够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能够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的中国化。本文主要从传统美德的教育工作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对传统美德在初中的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观点。 关键词: 传统美德; 思想教育; 初中教学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的深化改革,思想政治课程是学校在德育教学的基础,学校通过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进行教育和引导。虽然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很到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还有诸多的不足存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还没有完全引入思想政治课堂。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会通过在实际教学中的 心得体会 ,进一步阐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二、将传统关德的基本准则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 ( 一) 热爱祖国,服务大众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主要能够体现出人民对祖国寄托着深深的感情,对家乡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更能够促使我国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使人民的尊严感和荣誉感能够得到完美的统一。爱国主义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1]。在我国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都在为祖国领土的完整在奋斗着,彰显了我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精神。现如今,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重中之重,由于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因此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军人。因此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应针对我国当代初中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然我国下一代的国民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并且教育我国当代初中生要以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 二) 廉洁奉公,不询私情 初中生作为我国下一代国民的继承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必须具有廉洁奉公、不询私情的传统关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国历史上那些清正廉明的官吏,历来受到人民的敬仰与称颂,传为千古佳话。在我们共产党人之中,廉洁奉公,不图名利的人则是千千万万,数不胜数。众所周知的__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范例。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曾经手过数百万的金钱,但为革命筹集的金钱一点一滴都全部用之于革命事业了. 他自己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当他被捕的时候,敌兵满以为可以在他身上发个洋财,可是从他身上搜来搜去,除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外,什么东西也没得到。而他的家产呢? 却仅只几套旧衣服和两双破袜子,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但这种廉洁奉公、不图名利的精神,正是今天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当代初中生必备的美德[2]。 ( 三) 能够顾全大局 就是无论是想问题还是办事情,都要顾全大局,进行全面性的 总结 规划,而不能从狭隘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出发来谋划。如果某些工作或建议在局部看来可行性比较大,但是通过全局对比则没有可行性,因此要服从大局的意见。相反也是一样的,某件事情在局部情况下是不可行的,但是从大局上面来看是可行的,那么就要服从大局,这就是顾大局的精神体现。顾全大局是我国革命事业能够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人发展比不可少的思维源泉,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都离不开顾全大局的原则。 三、在教学中用传统关德引导学生加强内在修养 ( 一) 树理想,知荣辱 在我国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并了解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及其中所反映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且加大对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使我国当代中学生都能够正确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社会价值观,这不仅能够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能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的根植于我国优良传统中,对于坚定我们的信念、鼓舞我们的斗一志、振奋全民族的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在初中教育中的实施,可以为我国当代中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其道德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并且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促进作用[3]。 ( 二) 言必行,行必果 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子曾说过: “言必行,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其主要的意思就是要教育人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要言行合一,不说空话、大话。只要答应的事就要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不要说出来,不要轻易的向别人许诺,只有自己正在能够办到的时候,才能够向他人许诺,要做到言而有信,办事要脚踏实地,有始有终。只有能够做到这样的人,才能够使别人相信他,并干成一番事业。 四、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及素质教育的实践,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我国下一代的国民意识增强,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有利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伟. 创新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J]. 剑南文学 ( 经典教苑) ,2012,08: 346. [2] 傅卫利.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过程中的教育选择──关于新版初中 《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思考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05: 77 -79. [3] 李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J]. 湘潮 ( 下半月) ( 理论) ,2009,02: 80 -81. 八年级下册政治论文范文参考篇2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 初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这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素质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要不断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 言行举止 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 教学 方法 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 相学 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相互统一。 三、切实开展生动活泼、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 理论不能束之高阁,她根植于轰轰烈烈的人民群众的建设实践中,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产生厌烦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教师置学生的疑惑于不顾而高谈阔论。虽然教材在讲述基本理论时,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剖析,但是学生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交往中,会碰到许多矛盾,诸如代沟问题、好心恶报问题、不正之风问题等,当自我陷于苦恼之中而不得其解时,企盼能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得到比较满意的解答。另外,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上都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观点不尽相同,学生的所见所闻会带来种种疑虑,也企盼教师能够解惑。如果教师回避这些问题不予解答,就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读书无用论。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高谈阔论的空洞说教方式,时时处处了解学生的思想脉膊,针对学生的思想疑惑,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入情入理的解答,既使学生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也应给予申述、辩解的自由和余地,不压制,不讽刺,以理服人,解除学生的思想疑惑,改变其错误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是生动活泼的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是增强理论信度和感染力的必备条件。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政治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在这个注重教学成绩的时代,有些教师更是唯成绩是从。那么对于政治学科,又是一门教育孩子们思想的课程,上好这门课可以说得上是艺术中的艺术。我们把思想指导经常放在首位,打开了思想就能指导行动。如何上好政治课,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上课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在总结中前行。从反思中摸索前进之路,从反思中不断找到新的突破口去提高自己职业水平,能让自身从青年教师的经验少、知识储备不足,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教学能手。
[关键词] 思想品德反思教学 反思 促进方式和方法 意义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作为青年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自己本身是职业要求,也是职业素养。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反思教学,能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也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大。
从反思中摸索前进之路,从反思中不断找到新的突破口去拔高自己职业水平,能让自身从青年教师的经验少,知识储备不足,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教学能手。
一、背景及界定
在这个注重教学成绩的时代,有些教师更是唯成绩是从。那么对于政治学科,又是一门教育孩子们思想的课程,上好这门课可以说得上是艺术中的艺术。我们把思想指导经常放在首位,打开了思想就能指导行动。如何上好政治课,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上课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在总结中前行。
从反思中摸索前进之路,从反思中不断找到新的突破口去提高自己职业水平,能让自身从青年教师的经验少、知识储备不足,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教学能手。人常说“摸着石头过河”,“摸”就是反思,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理论依据:从反思中摸索前进之路,从反思中不断找到新的突破口去提高自己职业水平,能让自身从青年教师的经验少、知识储备不足,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教学能手。
意义:那么对于政治学科反思教学的意义,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反思教学可以使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形形色色的案例,不断的进行自我修正。
第二,反思教学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学生的了解。都说现代社会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各样问题学生的不断出现,那么如何教这些孩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个难题。
第三,反思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水平。古语云:“吾日三省吾身,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自省,反思只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及思想觉悟水平。
第四,反思教学可以使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前行,不断成长。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三、反思教学的具体案例及方式方法
对于印象深刻的的案例感悟——《我愿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对于这个案例,我想法很多,因为我也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也是众多母亲遇到的难题,到底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一个大家眼里优秀的孩子,钢琴八级以上,英语厉害,会熟练掌握一门乐器,学习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成为众人眼里的人才?种种行为的背后,请问有哪位家长征求过孩子的意见?这个案例中的小女主人公,是一个在50多名学生的班级中排名23名的孩子,成绩并不优秀,也不落后。当和大家一起迈进真实生活的时候,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们却远远不如这个23名的学生。她在小伙伴发生争执时想到解决的办法,在沉闷的大巴车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她的生活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远远超过了身边那些优异成绩的孩子。那么教育的落脚点到底放在哪里?我们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又该是注重什么?可见,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确实应该好好反思、反省,不要唯成绩是从,多倾听孩子们的内心,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让教育真正成为教育,别增加无形的枷锁。思品思品,思想和品质最重要,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更多的渗透为人与处事,注重思想品德修养,从而提高孩子们的道德修养,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
探究反思教学的方式、方法。方法各种各样,重点是我们教师要有一颗追求进步的心。目前我认为我用到的方式方法有以下这些:反思日记,教学反思,反思心情日记,博客更新记录反思内容,与有经验的教师经验交流,与学生交流教学效果,通过课堂上,课后与教师、与领导、与学生、日常工作生活中等等,都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只要能够促进教学的,能够帮助自己成长的一切行为,通过自我反思,凝练,再实践。都可以成为自己反思的结果,促进自我的发展,最后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述反思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视频、文字、讨论、教学设计、听评课活动、问卷调查等等。
重点是对于反思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并且能达到良好目的的,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体会到反思结果,并促进自身成长。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
存在的问题:
1、反思方式方法单一,不能就问题深入反思。可能我们平时遇到的教学中的问题,严重程度不够,或者说没有典型性。从思想重视程度而言就比较轻视,那么对于方式方法更是简单单一。
2、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反思的认识可能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时,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二者之间存在着未知的差距。
3、观念陈旧,不能及时的跟上时代的潮流。有些反思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观点与时俱进,而作为普通教师,往往思想高度不够,不能用最潮流、最创新的的办法对待反思。
4、受情绪、惰性影响较大,反思的结果也会存在偏差。有些教师不能冷静思考问题,遇到教学中的事情需要反思时,容易受到当时心情、情绪的影响,根据自己是否有惰性思想来进行反思。
改进的措施:
1、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教学反思、心情日记、图片感悟、聊天感受、观察学生等等,并且养成反思习惯。将反思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文字形式。
2、日常教学中多看相关书籍,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又不断总结、积累、反思,形成新的理论。在两者之间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3、作为新时代的年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创新,提高思想高度,从点滴小事中养成反思习惯。运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交流。
4、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在反思教学过程中,能够平静的对待一切,用理智的态度对待,冷静分析做出反应。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用爱来对待学生。
反思教学能够促进教师成长,已经成为当今形势下教师成长、进步的必要手段;反思教学的方法,通过课堂上,课后与教师、与领导、与学生、日常工作生活中等等,都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只要能够促进教学的,能够帮助自己成长的一切行为,通过自我反思,凝练,再实践。都可以成为自己反思的结果,促进自我的发展,最后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述反思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视频、文字、讨论、教学设计、听评课活动等等,让反思教学落到实处,最后是小组成员总结阶段,并整理成总论上升到理论层次,总结报告。
教师应该不断反思,从各种角度来提升这门课的艺术性和吸引力,从而使自己不断成长。学科组反思和改进。政治组全体成员对此问题加强了交流。政治这门课很好的诠释了我们的人性,教学生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社会人。而有些政治内容在上课时比较枯燥乏味,这就给我们的上课带来了一系列的难度。再加上最近天热,更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我们打算从上课的方式改变,多增加视频教学,以及微课的运用,来改善这种状况。当然也要加强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让他们思想上重视这门课。
关于政治教学中反思收获很多,反思方式也丰富多彩,所有的收获是用言语所不能完全表述出来的,我们会在反思的路上继续前行。从反思中摸索前进之路,从反思中不断找到新的突破口去拔高自己职业水平,能让自身从青年教师的经验少,知识储备不足,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教学能手。
经过反思之后,我还加强了对微课教学、问题学生、课件制作、教学结果检测等内容的反思及研究。希望自己能从反思中不断加强这些技能的提高,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
反思之路没有终点,我会在反思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高,让自己不断成长,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潘海燕,徐运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摘要】 素质教育在高中学校的普及和推广,使得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水平也越来越重视,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有效应用成为目前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目的与硬性要求。目前我们在高中政治教学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力度不够,这阻碍了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的发展进程。本人从高中政治老师的角度出发,浅谈一下关于提高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时事政治政治教学应用
政治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高中政治教学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培养学生了解和研究政治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乃至解读世界的乐趣,它对学生以后的探究学习、日常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不可忽略的,它可以使学生遇事严谨考虑,办事理性科学,养成有条不紊的风格。时事政治的应用成为目前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样也是高正政治教学过程里不能缺少的一项内容,并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表现之一。下面,本人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并结合相关的案例进行探讨分析关于提高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方法策略。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端正态度,加强对时事政治的重视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推进,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政治教学有了新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突出了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与社会接轨,实事求是,进行科学教育,提高高中生的政治文化素养,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整体质量。高中政治教学离不开时事政治热点的运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事政治是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热点,政治教学与时事政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政治教师要十分重视关于时事政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洞察和解析时事政治的能力和素养,为高中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地运用时事政治热点会使得政治教学课堂丰富而有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乐趣,提高学生灵活掌握时事政治以及政治课程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地观察社会洞察社会事件的综合素质,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进而有助于促进和生成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
二、以学生为中心,将时事政治生动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政治教师不再担任主角的角色,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政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向学生看齐,教师是学生的配合者和引导者,是照亮学生学习生涯之路的灯塔,指引着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发展。教师必须做到与时共进,多关注和了解国家社会乃至国际的时事政治热点,努力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及教师职业的综合能力。高中政治老师必须要端正态度,明确目标,调理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和谐的师生关系,制定好课堂学习计划,在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们的沟通和交流,进行兴趣教学,配合和引导学生学习,引导、鼓励学生学习和探索政治,将时事政治的运用生动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领学生主动地发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魅力。高中政治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不断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素质,时事政治和政治课程有效地联系。例如,有关于我国的主权问题事件———“鲷鱼都事件”,政治教师在和学生解析完事件的整个过程后,老师应该配合引导同学们思索关于如何处理“日本的鲷鱼都国有化”的问题。“鲷鱼都事件”这一时事热点话题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活跃了整个政治课堂教学氛围,并且在同学们处理这一国家时事热点问题的过程中,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了学生们保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意愿。这样,学生们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使得他们更恰当的掌握政治课程,进而促进了高效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成。
三、结合科学技术,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体现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素质教育的提倡下,教学多媒体步入我国高中教学课堂,一改以往纸质教学的方式,引起了学生们的高度注意和重视,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使得学生在高科技的辅助下完成政治课堂教学。此外,政治教师还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合理分配政治课堂的45分钟,在上课之前的5至10分钟以及即将下课前的5分钟的时间段,安排时事热点,其目的就是使时事政治与政治课程紧密结合,使得整个政治课题丰富而又有意思。这样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为下堂课程做了准备。例如,在学习高中政治教材中“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之后,政治老师可以通过课堂结束前十几分钟和学生讲述海外对我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崇拜学习以及孔子相关学校快速发展的情况,对时事政治热点来一个大概的概括总结和拓展。于是,政治教学课堂气氛变得活跃非常,同学们也都喜欢这个课堂,喜欢学习政治课程。由上可见,时事政治的应用关系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教师应加强对时事政治的重视,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并结合科学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提高时事政治在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而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2期.
[2]唐金潮.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历史、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应国良,袁维新.对话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范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8期.
摘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学生的个人思想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政治课程的开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正确引导初中生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努力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本文首先介绍了情感教育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课前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确保每一节政治课都是情景意相交融,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趣味性。
关键词: 初中的政治教学小论文
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有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缺乏情感因素。研究表明,轻松愉悦的情感能够调节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充满自信地看待各种困惑和挫折。在新的政治课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该努力调节学生的情感,进而将情感转换为行动。因此,政治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通过情感的流露促使学生深化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情感的体验,实现政治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初中的政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必修课程。初中生通过政治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常识,了解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缺乏“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情感教育在初中的政治课程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政治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应该运用情感教育,否则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课程改革的开展与实施大环境下,初中的政治课程作为一门道德素质培养的基本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情感来打动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从内心接受政治这一学科,并喜欢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利用情感教育,注重初中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与改善,促进初中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方法
1.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感教育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运用的基础是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情”为先导,通过和谐的情感沟通来实现教育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以快乐、亲切、积极为主导情绪,才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说教”的模式,并没有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遇到问题没有机会提问,严重影响了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初中的政治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构建友谊,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面带微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讲课的教育性、逻辑性,还要重视讲课时的语言、语调、动作等。
2.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于教学领域,教学效果显著。初中的政治学科教学内容比较多、信息量大,而教材上的知识比较深奥,情感教育运用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将多媒体应用在政治教学中,集图像、声、色于一体,有利于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得更加形象化,将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在课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视频资料,在课上结合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染之中,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优化。
3.创新教学理念,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将道德素养纳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中,不能仅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教学也需要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真正发挥知识的实践作用。教师不仅要帮助初中生构建政治知识体系,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结合实际,结合国内外形势及热门话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做时事述评,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关心祖国、爱祖国。综上所述,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应该善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体验,在政治学习中满怀激情。政治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的改善,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在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增强政治思想认识觉悟,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帮助初中生构建文化知识体系,达到情感与学习的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文哲,赵慧艳,金明月.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科技视界,2014(7).
[2]李小飞.新课改条件下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4.
政治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 文化 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 一、论文格式必须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署名及其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论文正文,最后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这是论文格式的六大要素,是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此外,在不同学术领域,其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论文致谢、论文封面以及 毕业 论文要写明指导老师等。 最后,不同的学术研究或者编辑出版机构,对论文格式也有自己的一些要求。 二、论文内容必须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排版: 论文除了要包含如上六大要素之外,还有按论文格式要求对论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比如纸张大小、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列表编号、字体字号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要求更为迫切。 论文格式化之后,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在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交往和处理国内事务首要主体的条件下,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保持政治稳定,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安全及其影响因素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和权力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主,并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能力和状态。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只有当政治安全获得保证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谋求和维护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安全。一般认为,政治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政治秩序安全等四个要素。对于中国来说,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政治安全的根本保障。政治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领域的安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组成部分),对政治安全产生着尤为重要的影响。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出了问题,政治也会出问题。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看,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由天灾导致的饥荒和民不聊生,往往会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从西汉末年直至清朝中后期,历史一直围绕着经济领域的治乱循环为轴心旋转着。即使是现代社会也难以逃出这条铁律的规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印尼经济陷入困境,引发政治危机,导致统治印尼32年的苏哈托政权于1998年倒台。同样,南美的庇隆、皮诺切特、藤森等政权兴衰乃至苏东剧变,其动因也都在于经济领域的危机。有鉴于此,邓小平在 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等论断,明确指出了经济发展对于保持政权稳定和政治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当然,另一方面,政治安全问题也可能反作用于经济安全领域,这在苏东剧变以来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的泰国、菲律宾以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的现实政治中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反面例证。总之,在思考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关系时,完全可以将其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投射。 意识形态既是政治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政权,除了依靠国家机器和经济利益两手来维系,统治阶级倡导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能否为多数民众接受和尊奉,也是保持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清代学者龚自珍有句 名言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说的就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对政治安全的重要影响。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或执政阶级而言,能够产生立竿见影功效的是暴力工具和直接与民众自身相关的经济利益要素,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可能是最不容易引起足够重视的政治安全要素,因为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的,需要长期持续的资源投入和对政治文化、社会舆论前沿的跟踪和引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执政集团丧失政权是始于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或公信力。 二、人民利益与政治安全 决定一国政治安全的根本因素,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那么,一个政权或执政党如何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呢?说到底,就在于它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如果能带来利益,人民就拥护,政权就巩固;如果会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反对,政权就不稳固。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1949年以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国内政局不稳、战乱不止,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颠沛流离。摆脱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之所在。谁能带领人民实现这个任务,谁就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国家统一、政局安定以后,就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但由于受特殊的国际环境影响,加上极“左”思想在党内泛滥,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没能得到有效贯彻。运动接连不断,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国家政治安全,从根本上讲,还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各项政策。 在人民富裕起来的同时,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在中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使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使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富起来以后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蔓延等问题,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的创新发展,也是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创新发展。 如何在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起来以后,让社会更公平、更和谐,人民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以后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已经成为了全党上下的共识。 通过上述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一条贯穿其间的红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民利益为最根本出发点,是党始终没有动摇过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可能克服那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确保社会主义政治的人民性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夯实政治安全的基础。 三、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可以按矛盾性质分为两大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包括西方敌对势力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颠覆势力和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又可以分为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当前影响中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使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集聚。应该说,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引起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导致的,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虽然这些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如果不能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化解,就有可能不断积累甚至激化,同样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影响中国的政治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政治安全的一项根本任务。 而在人民内部矛盾中,对政治安全影响最大的,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根本上讲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但在具体单位、具体问题上干群矛盾、党群问题是存在的。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要善于体察民情,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努力做好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及时化解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情绪。只要党和政府真正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不足,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 为了防止党夺取政权后蜕化变质,重蹈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覆辙,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问题进行了探索。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了著名的窑洞谈话。黄炎培提出,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衰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保证政治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民主。毛泽东在窑洞谈话中提出民主,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人人起来负责。就是要真正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也是真正的民主的含义。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七大 报告 也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第二,人民监督政府。现代国家,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除了在基层和一定范围内实行直接民主、协商民主,在整个国家层面,主要还是实行间接民主、代议民主,即人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将权力交给选出来的政党和民意代表,由政党组成政府,来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任何国家要发展、要稳定,都离不开政府,离不开公共权力。但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腐化变质,损害人民的利益。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英国学者阿克顿提出:权力导致腐败,失去有效监督的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也是影响政治安全的根源。让人民监督政府,用权利制约权力,是防止权力腐化变质,危害人民利益,进而影响政治安全的最有效办法。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中国的现实看,权力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已经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是当前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源,并直接影响国家政治安全。遏制腐败,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说到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解决权力来自人民同时又服务于人民的问题,解决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问题。一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真正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 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制约权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强调政权内部的分权制衡;另一方面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用人民的权利制约政府的权力。为此,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并不矛盾,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历史和现实看,在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从中国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情况看,要保持政局稳定,更需要一个有权威、有力量的政党来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二是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中,是否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衡量党的领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在党的领导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现实路径,也是确保政治安全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看了“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的人还看: 1.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 参考文献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3.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5. 2017届高校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格式学术论文
副标题# 毛概时事政治论文篇二 关于“毛概”课实践教学策略分析和路径的思考 【摘 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是一门政治素养较高,理论政策性较强,内容知识面较宽的一门大学生思政必修课。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主要是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本文从理论策略和实际途径这两个角度出发,对使该课程成为既能发挥育人作用又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进行了相应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毛概 实践教学 策略 途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融思想性、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政治理论课。该课程的主要理念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够更好了解社会发展动向,更好把握住基本国情、党情和世情。那么,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市场经济化的今天,面对及其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如何提高本门课程的实效性就成为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深有体会,颇有感触,开展实践教学刻不容缓。作为两课教师,主要从理论策略和实际途径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全方位的剖析。 理论策略 毛概课是一门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军事、党政等方面内容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这就需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政治修养及社会阅历等方面。但是,作为两课教师,往往只侧重于文史哲、政经法等专业方面的知识。由于受到学科知识领域的约束和限制,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某一学科知识的阐述,而忽视了其他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但是,对于“毛概”这门政治课,其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对于各方面的知识融汇贯通,向学生讲解要深入浅出,列举案例要恰如其分,结合实际要活灵活现。因此,在平时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提高理论素养,拓展知识领域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提出的中国梦作为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要想把握住其理论精髓和科学品质,两课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观点吃透、理解、消化,最终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熟读马列主义的经典文献著作。比如毛选1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选2卷《新民主主义论》、邓选2卷《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尤其要熟悉带有典型时代感的著作,比如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邓小平的《1992年南巡讲话全文》和的《“中国梦”系列讲话原文》,代表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从而指导全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这些内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其次,要认真研究党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带有标志性的重要历史文件和珍贵的历史资料文献,如邓小平《对起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共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汇编》以及江泽民、胡锦涛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些重要讲话等。同时,还可以拓展其他的知识领域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所涉猎的相关理论著作等。通过大量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才能真正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主要内容,准确理解理论发展的逻辑性、规律性、时代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挖掘,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2.增强政治修养,强化政治意识 “毛概”课不仅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理论课,而且还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时政课。理论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就是要运用到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两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将最新、最快、最有价值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穿插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效果更加适宜,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要多多关注一些与政治课相关的重大国际、国内外的时政事件。比如国际上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欧元区经济再度受挫、2014年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国民党失败等,国内更是关注重要的时政热点,尤其是以来,上任后所提出的最近的理论观点。比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时政动态必须要第一时间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政治境界;另一方面,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提升人文内涵,加强社会实践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那么,教师的人文素养又从哪些方面得以体现,主要是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参与一系列的社交活动和实践活动,作为两课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还必须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比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研讨活动,通过这种学术交流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努力取得在知识领域的新突破。当然,青年教师还可以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以此来不断进化自身的心灵,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更为关键是思政教师要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责任心、感恩的心来回馈社会,比如社会上组织的“送温暖、献爱心”大型公益活动,都值得我们去付诸行动来做好学生的楷模,力争做一名有思想、有灵魂、有人格魅力的思政课教师。 实际路径 通过强化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课外社会实践的锻炼,使得思政课教师从很大程度上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丰富自我。但是,政治理论课不是 “闭门造车”,它迫切需要与社会实践接轨。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其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互动式探究法 互动式探究法是“毛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教师主体性的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互动既包括课内的互动,也包括课外的互动和网上的互动。互动的方式包括课堂讨论、主题发言、专项引导、问题点评、案例分析、角色互换等。在诸多高校中都得到了两课教师的广泛采纳和学生的普遍认可。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很大程度上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抓住有利的学习时机,不断开挖自身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可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不但能够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思想交流和平等对话,不断提高学生的话语权、主动权和参与权,而且能够形成一种师生彼此尊重、爱戴、包容、理解、平等,课堂民主、活跃、热烈与和谐沟通的课堂气氛。因此,互动探究式教学法在“毛概”课堂教学中非常值得借鉴,对传统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式的作用。 2.音乐教学法 在“毛概”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图、文、音有机结合,起到声情并茂的作用。当然多媒体教学最显著的效果就是运用音乐教学法,就是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将一些学生喜爱且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音乐或歌曲有意识地穿插于课堂当中,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真正实现音乐育人的作用。比如在介绍毛泽东时播放摇滚歌曲《毛主席语录》、《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等革命红色歌曲;从这些歌曲中让学生能真正领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再比如讲到改革开放时播放《春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重大抉择的历史背景和缘由,这就为我们具体介绍改革开放作了内容上的铺垫。还有,我们在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节时,首先以两首形成鲜明对比的经典歌曲来拉开这一章的序幕,比如国外著名的影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呼唤》以及国内脍炙人口的民族传统音乐《喜洋洋》,让学生从这两首歌曲中深受启迪,引发内心深层次的思考来关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3.演讲比赛法 演讲比赛法也是“毛概”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热烈赞赏。它是一种依据相关章节内容与社会时政动态紧密相连、与学生思想实际密切结合、在学生中提倡采取围绕某一具体主题而展开演讲比赛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介绍第八章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章节时,作为思政课教师,就可以动员学生围绕“和谐”二字展开,在取材方面学生可以以“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和谐宿舍”、“和谐自身”等为主题结合自身的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在班级中开展生动有趣的演讲比赛活动。然后,教师对此进行适当的点评。通过实践教学的课堂尝试,在学生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反响。首先,它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克服了学生胆怯的心理,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表现自我的机会;其次,它提高了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通过演讲比赛也让学生增强了自身主人翁意识,敢于表现自我、提高自身的自信心树立了一面精神旗帜。这些都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 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学效果的体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思政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育人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所以,作为一名高校政治课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念,提高理论修养,丰富思想内涵。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这门课程更加丰富、生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终生受益的一门课程,这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卫红、虞尚元:《互动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第21期。 [2]胡移山:《提高“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个原则》,《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3]左明贵:《“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4]曲澎:《高校“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 [5]楚凤梅:《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为例》,《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看了“毛概时事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 2016时事政治论文范文 2. 2016毛概时事热点论文3篇 3. 2016关于医院的毛概时事热点论文 4. 关于高中时事政治的政治论文 5. 有关中国梦的3000字毛概论文
2022形势与政策参考文献如下:
1、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2、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2009形势与政策论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09中国周边形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6、《论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建设的慕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于2016春夏在智慧树网首次开课,该课程的授课教师为王海军、钟国兴、燕继荣、冯玉军、刘长军、周良书、洪向华。
据2022年8月智慧树网官网显示,该课程已开课15学期,累计学校811所。形势与政策课程共八章,包括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践行“双碳”战略 推动绿色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抗疫中的中国贡献等内容。
政治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 文化 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 一、论文格式必须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署名及其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论文正文,最后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这是论文格式的六大要素,是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此外,在不同学术领域,其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论文致谢、论文封面以及 毕业 论文要写明指导老师等。 最后,不同的学术研究或者编辑出版机构,对论文格式也有自己的一些要求。 二、论文内容必须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排版: 论文除了要包含如上六大要素之外,还有按论文格式要求对论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比如纸张大小、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列表编号、字体字号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要求更为迫切。 论文格式化之后,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在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交往和处理国内事务首要主体的条件下,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保持政治稳定,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安全及其影响因素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和权力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主,并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能力和状态。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只有当政治安全获得保证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谋求和维护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安全。一般认为,政治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政治秩序安全等四个要素。对于中国来说,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政治安全的根本保障。政治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领域的安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组成部分),对政治安全产生着尤为重要的影响。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出了问题,政治也会出问题。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看,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由天灾导致的饥荒和民不聊生,往往会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从西汉末年直至清朝中后期,历史一直围绕着经济领域的治乱循环为轴心旋转着。即使是现代社会也难以逃出这条铁律的规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印尼经济陷入困境,引发政治危机,导致统治印尼32年的苏哈托政权于1998年倒台。同样,南美的庇隆、皮诺切特、藤森等政权兴衰乃至苏东剧变,其动因也都在于经济领域的危机。有鉴于此,邓小平在 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等论断,明确指出了经济发展对于保持政权稳定和政治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当然,另一方面,政治安全问题也可能反作用于经济安全领域,这在苏东剧变以来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的泰国、菲律宾以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的现实政治中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反面例证。总之,在思考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关系时,完全可以将其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投射。 意识形态既是政治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政权,除了依靠国家机器和经济利益两手来维系,统治阶级倡导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能否为多数民众接受和尊奉,也是保持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清代学者龚自珍有句 名言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说的就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对政治安全的重要影响。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或执政阶级而言,能够产生立竿见影功效的是暴力工具和直接与民众自身相关的经济利益要素,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可能是最不容易引起足够重视的政治安全要素,因为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的,需要长期持续的资源投入和对政治文化、社会舆论前沿的跟踪和引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执政集团丧失政权是始于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或公信力。 二、人民利益与政治安全 决定一国政治安全的根本因素,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那么,一个政权或执政党如何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呢?说到底,就在于它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如果能带来利益,人民就拥护,政权就巩固;如果会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反对,政权就不稳固。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1949年以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国内政局不稳、战乱不止,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颠沛流离。摆脱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之所在。谁能带领人民实现这个任务,谁就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国家统一、政局安定以后,就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但由于受特殊的国际环境影响,加上极“左”思想在党内泛滥,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没能得到有效贯彻。运动接连不断,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国家政治安全,从根本上讲,还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各项政策。 在人民富裕起来的同时,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在中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使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使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富起来以后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蔓延等问题,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的创新发展,也是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创新发展。 如何在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起来以后,让社会更公平、更和谐,人民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以后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已经成为了全党上下的共识。 通过上述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一条贯穿其间的红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民利益为最根本出发点,是党始终没有动摇过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可能克服那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确保社会主义政治的人民性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夯实政治安全的基础。 三、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可以按矛盾性质分为两大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包括西方敌对势力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颠覆势力和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又可以分为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当前影响中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使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集聚。应该说,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引起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导致的,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虽然这些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如果不能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化解,就有可能不断积累甚至激化,同样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影响中国的政治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政治安全的一项根本任务。 而在人民内部矛盾中,对政治安全影响最大的,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根本上讲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但在具体单位、具体问题上干群矛盾、党群问题是存在的。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要善于体察民情,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努力做好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及时化解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情绪。只要党和政府真正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不足,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 为了防止党夺取政权后蜕化变质,重蹈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覆辙,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问题进行了探索。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了著名的窑洞谈话。黄炎培提出,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衰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保证政治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民主。毛泽东在窑洞谈话中提出民主,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人人起来负责。就是要真正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也是真正的民主的含义。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七大 报告 也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第二,人民监督政府。现代国家,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除了在基层和一定范围内实行直接民主、协商民主,在整个国家层面,主要还是实行间接民主、代议民主,即人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将权力交给选出来的政党和民意代表,由政党组成政府,来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任何国家要发展、要稳定,都离不开政府,离不开公共权力。但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腐化变质,损害人民的利益。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英国学者阿克顿提出:权力导致腐败,失去有效监督的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也是影响政治安全的根源。让人民监督政府,用权利制约权力,是防止权力腐化变质,危害人民利益,进而影响政治安全的最有效办法。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中国的现实看,权力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已经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是当前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源,并直接影响国家政治安全。遏制腐败,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说到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解决权力来自人民同时又服务于人民的问题,解决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问题。一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真正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 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制约权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强调政权内部的分权制衡;另一方面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用人民的权利制约政府的权力。为此,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并不矛盾,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历史和现实看,在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从中国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情况看,要保持政局稳定,更需要一个有权威、有力量的政党来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二是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中,是否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衡量党的领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在党的领导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现实路径,也是确保政治安全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看了“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的人还看: 1.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 参考文献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3.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5. 2017届高校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格式学术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政治小论文范文写政治小论文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贯彻新课改精神的需要,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各方面的能力。下文是政治小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政治小论文范文篇一:政治小论文《我看环保》(例文)我看环保环境问题不仅是个生活质量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影响人尖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提出论点)我们不得不承认,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环保虽如此重要,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法规,可是在社会上仍有一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去破坏环境,有的救灾屡禁不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依法规范人们的行为。(分析论点)为此,我特提出如下建议:(解决论点)
首先,应在学生中普及环保教育,开设环保科目,并规定为必修课。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对环保作出贡献。如规定每个学生一年必须种一棵树等,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明白:对于环保,自己也有一份责任,自己也应该出一份力。其次,国家有关部门应不定期对各个单位进行突击检查,对那些违反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的单位实施重罚,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才能从污染源上加以控制、治理。再次,对在环保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应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奖励。这样能更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对于全民参加环保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国家应拨款建一些环保设施,如建一些污水处理站,保证流入江海湖泊的水的质量;采取"垃圾分类回收"措施,并在行动之前加以宣传,以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环保问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重视。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应该为环保做点什么。愿人人都为环保出一份力,让美好的环境永远伴随着我们!(联系实际,表明观点)评价:本文侧重解决环境问题,特点是将分析问题结合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政治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 文化 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 一、论文格式必须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署名及其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论文正文,最后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这是论文格式的六大要素,是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此外,在不同学术领域,其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论文致谢、论文封面以及 毕业 论文要写明指导老师等。 最后,不同的学术研究或者编辑出版机构,对论文格式也有自己的一些要求。 二、论文内容必须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排版: 论文除了要包含如上六大要素之外,还有按论文格式要求对论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比如纸张大小、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列表编号、字体字号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要求更为迫切。 论文格式化之后,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在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交往和处理国内事务首要主体的条件下,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保持政治稳定,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安全及其影响因素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和权力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主,并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能力和状态。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只有当政治安全获得保证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谋求和维护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安全。一般认为,政治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政治秩序安全等四个要素。对于中国来说,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政治安全的根本保障。政治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领域的安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组成部分),对政治安全产生着尤为重要的影响。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出了问题,政治也会出问题。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看,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由天灾导致的饥荒和民不聊生,往往会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从西汉末年直至清朝中后期,历史一直围绕着经济领域的治乱循环为轴心旋转着。即使是现代社会也难以逃出这条铁律的规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印尼经济陷入困境,引发政治危机,导致统治印尼32年的苏哈托政权于1998年倒台。同样,南美的庇隆、皮诺切特、藤森等政权兴衰乃至苏东剧变,其动因也都在于经济领域的危机。有鉴于此,邓小平在 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等论断,明确指出了经济发展对于保持政权稳定和政治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当然,另一方面,政治安全问题也可能反作用于经济安全领域,这在苏东剧变以来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的泰国、菲律宾以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的现实政治中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反面例证。总之,在思考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关系时,完全可以将其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投射。 意识形态既是政治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政权,除了依靠国家机器和经济利益两手来维系,统治阶级倡导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能否为多数民众接受和尊奉,也是保持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清代学者龚自珍有句 名言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说的就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对政治安全的重要影响。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或执政阶级而言,能够产生立竿见影功效的是暴力工具和直接与民众自身相关的经济利益要素,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可能是最不容易引起足够重视的政治安全要素,因为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的,需要长期持续的资源投入和对政治文化、社会舆论前沿的跟踪和引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执政集团丧失政权是始于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或公信力。 二、人民利益与政治安全 决定一国政治安全的根本因素,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那么,一个政权或执政党如何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呢?说到底,就在于它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如果能带来利益,人民就拥护,政权就巩固;如果会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反对,政权就不稳固。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1949年以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国内政局不稳、战乱不止,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颠沛流离。摆脱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之所在。谁能带领人民实现这个任务,谁就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国家统一、政局安定以后,就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但由于受特殊的国际环境影响,加上极“左”思想在党内泛滥,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没能得到有效贯彻。运动接连不断,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国家政治安全,从根本上讲,还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各项政策。 在人民富裕起来的同时,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在中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使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使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富起来以后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蔓延等问题,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的创新发展,也是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创新发展。 如何在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起来以后,让社会更公平、更和谐,人民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以后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已经成为了全党上下的共识。 通过上述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一条贯穿其间的红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民利益为最根本出发点,是党始终没有动摇过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可能克服那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确保社会主义政治的人民性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夯实政治安全的基础。 三、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可以按矛盾性质分为两大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包括西方敌对势力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颠覆势力和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又可以分为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当前影响中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使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集聚。应该说,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引起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导致的,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虽然这些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如果不能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化解,就有可能不断积累甚至激化,同样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影响中国的政治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政治安全的一项根本任务。 而在人民内部矛盾中,对政治安全影响最大的,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根本上讲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但在具体单位、具体问题上干群矛盾、党群问题是存在的。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要善于体察民情,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努力做好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及时化解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情绪。只要党和政府真正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不足,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 为了防止党夺取政权后蜕化变质,重蹈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覆辙,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问题进行了探索。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了著名的窑洞谈话。黄炎培提出,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衰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保证政治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民主。毛泽东在窑洞谈话中提出民主,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人人起来负责。就是要真正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也是真正的民主的含义。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七大 报告 也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第二,人民监督政府。现代国家,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除了在基层和一定范围内实行直接民主、协商民主,在整个国家层面,主要还是实行间接民主、代议民主,即人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将权力交给选出来的政党和民意代表,由政党组成政府,来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任何国家要发展、要稳定,都离不开政府,离不开公共权力。但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腐化变质,损害人民的利益。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英国学者阿克顿提出:权力导致腐败,失去有效监督的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也是影响政治安全的根源。让人民监督政府,用权利制约权力,是防止权力腐化变质,危害人民利益,进而影响政治安全的最有效办法。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中国的现实看,权力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已经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是当前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源,并直接影响国家政治安全。遏制腐败,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说到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解决权力来自人民同时又服务于人民的问题,解决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问题。一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真正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 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制约权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强调政权内部的分权制衡;另一方面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用人民的权利制约政府的权力。为此,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并不矛盾,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历史和现实看,在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从中国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情况看,要保持政局稳定,更需要一个有权威、有力量的政党来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二是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中,是否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衡量党的领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在党的领导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现实路径,也是确保政治安全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看了“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的人还看: 1.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 参考文献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3.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5. 2017届高校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格式学术论文
新课改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论文
[ 摘要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是升华思想的地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课堂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传统的政治教学中,课堂气氛比较枯燥寡味,学生靠死记硬背对知识点进行积累,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教师应充分遵循教材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关键词 ]新课改;思想政治;有效性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新的教育理念也渐渐代替传统教学的位置,有效教学内涵被赋予新的意义。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听课的被动体,而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更倾向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老师要改变教学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师生双方实现最优的教学效益,引领学生感受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应用价值,最终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实现个人全面健康发展。
一、转变思想,变单一课堂讲授
为活跃的课堂氛围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说教意义,但太“严肃”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育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摆脱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无聊”等的束缚,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给本来就“无味”的.政治课堂带来新鲜空气。如: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考虑到学生们对金钱缺乏正确的消费观,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了一首歌曲《十不该》,学生们对这首歌不怎么熟悉,因为这首歌的产生时代与学生们的年龄相去甚远,但里面的歌词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听了这首歌,我让学生把平时能避免的花费罗列出来,然后照着《十不该》的形式加工成郎朗上口的顺口溜,这样既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了他们对“合理消费”的理解。
二、创设探究式活动
有效的探究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新课改要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从而形成他们的认知、能力等。例如,在教学《新时代的劳动者》前,我提前让学生们到人才市场调查了解现在最热门的职业、最冷门的职业,及哪个职业的工资相对比较高,哪个职业的工资比较低等。然后小组合作探讨一下,人们该依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职业还是该依据工资高低来选择职业。通过这样的研究对比,学生们个个表现得很兴奋,因为室外的自由空气远比室内的苦闷空气更能吸引他们。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
高中的政治有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以理解,如果教师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将会为课堂教学效果加分。在灵活变换的画面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了。例如,在讲《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这一节时,我通过多媒体形式,给学生们播放了我国有关领导选举的视频,让学生们通过直观的画面了解我国选举的神圣性;在教学《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节时,我播放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到现在的燃气等的发展视频,让学生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
四、给予肯定与表扬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他们渴望被理解、被认可、被表扬,以寻得自信。所以,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给予学生肯定或表扬,让他们在被认可的环境下,取得更大的进步动力。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让学生编《十不该》顺口溜的事例,我们班上有个男生编了这样一个段子:一不该呀二不该,你不该漫无目的把东西买,漫无目的买来也没关系呀,你不该把它放在一边不理睬;三不该呀四不该,我不该把钱当成饭一样对待,当成饭吃了也没关系呀,我不该把它甩到无用海;五不该呀六不该,你不该掉进花钱陷阱不出来,跳进陷阱能出来也没关系呀,你不该明知不对不悔改……这个学生的改版《十不该》,既有新意,又符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材主题,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你太有才了。老师衷心为你感到高兴,你如果以后继续努力,我相信你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成就。”听了我的评价,那个学生似乎更有学习信心了。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成绩的评价上,而要从德育、智育、创新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总之,有效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师生互相尊重基础上的“教”与“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打开学生的思维、形成自己的认知提供必要的支撑。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讨论、实践、观察、创新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宝云.乐学会学会用——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学习能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04).
[2]边德礼,冯美侠.点燃思维火把开启智慧之门——浅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启迪[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01).
1.乔治�6�1萨拜因 《政治学说史�6�1第四版》2.焦文峰 《政治参与的限制因素》 南京社会科学 1999年03期3 李元书,刘昌雄 《政治参与:涵义、特征和功能》 学校流 1995年06期4.科恩 《论民主》 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第22页5.张定淮,涂春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与策略》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2期6.何增科《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