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管理摘要:煤矿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建立和落实长效机制,才能彻底扭转安全上的不利局面。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事故是一个可怕的黑洞,一旦发生就会影响生产甚至造成全面停产,形成巨大的损失,而且它吞噬生命,损害健康,给人留下一生的遗憾和心灵上的创伤。党和国家本着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负责任的精神,正确地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明确了安全的地位和安全工作的根本方法。又提出了“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进一步为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安全生产方针和原则不能长期得到贯彻执行,存在时张时弛的现象。造成了安全生产中的漏洞,使事故屡屡发生。笔者认为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制约企业和有关部门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安全生产方针和原则真正意义上的贯彻和落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长效机制:一、建立健全责任制约机制1、理顺管理体制宏观体制国家监督首先要确立国家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监督体现了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和负责精神,国家强制力是安全监督实施的保障,保证安全监督能够顺利进行,并从根本上影响企业和个人对安全管理的思想和行为对安全的关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是国家对煤矿行使安全监察的职能部门,自从2001年建立以后,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已逐年好转。从近几年私挖乱采和越界开采及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小煤矿的治理情况来看,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的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是至关重要的措施。在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认真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促进煤矿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安全文化等各项要素到位。行业管理安全工作范围广泛,各个区域又有其各种不同的特点,所以有必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分行业进行管理,以保证安全管理的专业性。我国的行业管理已经比较完善。企业负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企业的一切工作都由企业决定和实施,安全管理也不例外,所以企业也是安全管理的基本单元。只要企业重视安全、安全投入充实,安全管理到位,全国的安全生产才有保障。《安全生产法》规定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第一责任人,进一步把企业的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企业内部体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管理职能需要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而且一定要设置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机构和人员一旦兼职必然使安全管理职能削弱,甚至名存实亡。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发生重大事故之后的单位管理机构健全,而未发生事故单位的管理机构就要薄弱得多。在这方面,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消除因事故而设机构的不正常现象。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级生产或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对自己负责区域的安全工作负责。分级管理原则在正确设立管理机构的基础上,一定要坚持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现场作业人员——班组——区队(车间)——井——矿的顺序,按职能分级进行安全管理,能由下级管理的尽量由下级负责,让上级集中精力来抓更重要的工作,处理更重大的问题。2、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各企业、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使每个人的权利清楚,责任明确,权责一致。形成一个包涵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企业负责人、企业内部各岗位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全的责任体系。3、责任体系落实责任联系和制约各个责任制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在企业内部有上级对下级的管理,也有下级对上级的监督,还有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管。在宏观上,还有企业与企业及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土资源局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相互之间的责任联系。所以必须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责任落实问题。责任体系落实保障健全与责任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制必须要有相应的考核和奖罚措施,严格考核,才能保障落实。否则责任制就成了一纸空文。国家机关责任必须首先落实现在我矿周围小窑越界引起的重大安全隐患长期得不到解决,首先就是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土资源局、地方政府等国家机关责任不明、监管不力的问题。二、教育培训机制1、教育培训的意义作用人是安全工作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在安全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为了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发挥人在安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和培训的基础地位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安全教育培训是认识安全重要性的最基本手段安全教育培训可以使人们在较短时间内比较系统地获得对安全的基本认识。尤其对新工人的安全培训更为重要,使他们在工作之前先了解安全和认识安全。在工作之前先树立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和培训是获得安全知识和掌握安全技能的最基本手段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使人了解怎样安全怎样危险,什么是企业提倡的,什么是企业反对的,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在认识安全的基础上,掌握安全生产的基本操作和技术,从个体上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事故案例教育从反面激励人们引以为戒以往事故的严重后果和惨痛教训能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强大振憾,自觉地支持和维护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增强与不安全行为作斗争的勇气。现场急救培训是减少事故伤亡的重要方法一旦发生了事故,人的生命相对来说是脆弱的。专业医护人员的救助往往显得时间过于漫长,可望而不可及。现场人员在第一时间的自救和互救往往生死悠关。
浅析煤矿安全心理的科学应用 10-23 我国矿山救护现状 05-13 影响煤矿救护队救灾效果的因素与救灾效果评价 05-13 对救护队自身伤亡事故的探讨 05-13 对煤矿灾害事故初期救灾工作的探讨 05-13 解决小煤矿矿山救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05-13 安林煤矿瓦斯地质规律探讨 05-13 “数字煤矿安全”广域网络系统在地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浅析 05-13 工作面老顶初次垮落机理的探讨 05-13 煤矿生产安全评价系统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05-13 浅析煤矿安全心理的科学应用 05-13 国外非煤矿山粉尘危害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05-13 论冒顶事故原因与对策 05-13 现代化矿井采掘防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05-13 矿压显现对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影响分析 05-13 浅谈处理瓦斯爆炸事故时的技术要点的难点 05-13 当前煤矿安全监察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05-13 浅谈煤矿井下粉尘的治理 05-13 煤矿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应用 05-13 浅论事故预防的侧重点
郭海燕苏桂芬田琼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三河065201)
摘要利用实物地质资料展览展示矿山的矿床成因和勘查成果,目前在我国尚属于首次尝试。结合成矿理论,利用实物(薄片或光片、标本、岩心等)配以文字和图片,系统地展示矿山的矿床成因及勘查成果,以供用户参观、研究和交流使用。
关键词实物地质资料展览展示标本矿床成因勘查成果
自“危机矿山勘查项目实物成果集成”项目开展工作以来,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已收集了50个以上矿山项目的代表性实物资料,预计今后两年增加到150个矿山的实物。收集的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岩矿心和标本,截止到2010年初,收集了70个钻孔,共计万米;收集矿山配套标本1990块,典型矿石标本72块。
这些标本和岩矿心具有直观性,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矿石的结构组成特征,在展示项目成果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在危矿项目的成果中,不仅在矿产资源量上取得突破,在找矿思路、成矿机理等地质理论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而且在找矿技术方法方面也有大量新认识。
本文通过对危机矿山实物地质资料展览展示的技术方法探讨,旨在结合文本资料的编研制作和实物资料的挑选展示,系统地展示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危机矿山项目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场所。
1 危矿项目实物资料概况
“危机矿山勘查项目成果集成”项目是以我国当前矿床分类和成矿体系框架理论方法为依据,以体现危机矿山专项成果,丰富国家库库藏矿床实物系统,便于提供公益性服务为目的的工作。
自2006年开展项目以来,收集了57个矿山项目的实物地质资料,采集70个钻孔,共计万米;配套标本1990块和典型矿石标本72块。采集的矿山项目中,铁矿山项目8个、铜矿山15个、金矿山15个、铅锌矿山4个、其他金属类矿山11个、非金属类矿山4个。
实物资料的采集概况
收集的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岩矿心和标本,标本有配套标本和典型大标本两种类型。
根据含矿层数、矿石类型、围岩蚀变特征、含矿岩系类型确定配套标本采集的采集数量和部位,所采集的岩矿石标本有较强的代表性。钻孔岩心的筛选以反映矿床的总体地质特征为基本原则,见矿成果具有代表性。典型大标本的采集一般位于主采矿层内,所采的大标本具有含矿品位较高,矿石类型典型性、代表性强。
海南省石碌铁矿区实物地质资料采集
根据岩矿心筛选要求和标本采集要求,采集了海南省石碌矿区的实物地质资料。
采集的钻孔岩心有:ZK1101,孔深~米;ZK1202,孔深~米;ZK1302,孔深~米。
按成矿类型和矿体与围岩的关系采集典型配套岩矿石标本30块。一个地点采集两块标本,并对每块标本进行编录。收集的配套标本主要类型有:赤铁矿石、含钴黄铁矿型钴矿石、钴铜共生混合型矿石、铜矿石、变质石英砂岩、透辉石透闪石、白云岩、石英绢云母片岩和石英岩。
在采集海南省石碌铁矿的实物资料中,还收集了与实物密切相关的成果资料和原始资料。包括,所采集钻孔的柱状图、原始编录、岩矿石标本采集登记表、矿区地质图等。通过这些文本资料大致说明了实物的地质特征,基本反映了矿区地质矿产条件。
这些实物地质资料和文本资料均属于原始状态,缺少对这些地质资料进行专业系统的资料综合和编辑。
2 展览展示的技术方法
目前主要通过实物和展板两种形式对危机矿山项目的成果进行展示。
实物展示
实物展示主要包括岩矿心展示、配套标本展示和典型大标本的展示。
(1)岩矿心展示。收集的海南省石碌铁矿区的钻孔岩心有ZK1101、ZK1202和ZK1302。ZK1101孔见矿效果最好,共发现铁矿体5层,累计厚度,平均品位,矿体厚度大、品质优,并见铜钴矿1层,铜钴矿体厚度平均品位达;ZK1202孔见铁矿7层,累计厚度,平均品位;ZK1302孔见铁矿体2层,累计厚度,平均品位,铜钴矿3层,铜钴矿体厚度最高品位达,平均品位。
ZK1101穿过主矿体和副矿体,能够较好地反应矿床成因和各矿体的赋存状态及顶底板的围岩,此钻孔有钴铜矿体,并且在钻孔下部发现了铁矿体。验证了在此次海南省石碌铁矿的勘查项目中,发现了铜钴矿体,并且在原来的矿体下部发现了新的铁矿体的新认识和新理论。因而,ZK1101在海南省石碌铁矿区的勘查项目的所有钻孔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岩心的展示方法有两种:代表性岩心段的展示和矿心段的展示。根据展厅中展柜的长米左右上下3个格子的特点,根据柱状图和原始编录表,选取米左右的矿心段进行展示。体系此次勘查项目中较好的见矿效果。
根据长廊型的展示空间,选取整个钻孔中有代表性的岩矿心段进行展示。展示有主铁矿体、铜钴矿体及矿体的上下底板和围岩。根据钻孔的原始编录,结合柱状图,选取岩矿心段米(表1)。
表1 钻孔ZK1101选取岩心展示表
续表
(2)标本展示。在危机矿山项目的采集中,一般一个地点采集两块相同类型的标本。一块用于展览展示和研究交流,一块用于保存。根据矿石类型和蚀变围岩特征,在此选取11块标本(表2)。
表2 配套标本展览展示筛选表
典型大标本体积和重量都较大,置于室外上展示。为便于参观者对不同类型矿石的交流与探讨,对大型矿石进行集中展示。
展板展示
展板内容包括文字说明和图片两部分(图1)。
第一,选取形象直观的图形体现此次危机矿山勘查项目的成果。结合展示的钻孔岩心的实物,选取该钻孔的柱状图,即ZK1101柱状图,使得柱状图与岩心实物的相互印证,便于参观者对比交流。由于一般的柱状图较复杂,根据调查,多数参观者在参观时喜欢简要的图形。因此,需对柱状图做简要的卡通化处理,图片中重点留下矿心段和上下底板。
选取本钻孔所在剖面图“E11勘查线资源/储量剖面图”,对新发现的矿体进行夸张化处理,放大并醒目。另选取“新增铁矿资源/储量估算分布图”,从所选择的3幅图中,体现此次勘查项目的成果。
第二,文字说明部分主要是对石碌矿区做一个总体性的简介。主要介绍石碌矿区的矿床成因、此次勘查成果及找矿思路新突破等。
3 实物地质资料的展览展示意义
实物地质资料和展板的展示,总体上体现了矿床成因和勘查成果。
岩心展览展示意义
通过标本,可以直观地看到矿石类型和围岩蚀变类型,并且肉眼可以观察到这些岩矿石标本的结构构造特征。
图1 展板形式
通过钻孔岩心的观察研究,可了解矿体在空间上的赋存位置,包括见矿情况、矿体形态和产状等,了解矿体与围岩蚀变的关系、主矿体与副矿体的关系,了解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从而分析控矿因素和矿床成因。
标本展览展示意义
通过对岩矿石标本的观察,可了解矿石和围岩蚀变的类型以及岩矿石标本的结构构造特征。
展板展示意义
通过对展板内容的简单卡通化处理,简单明了地展现了海南省石碌铁钴铜矿区的勘查成果。尤其对于E11勘探线剖面图的展示说明在矿区深部找到铁矿体,矿体厚而富,从而扩大了资源远景。
4 总结
在实物地质资料的展览展示中,通过标本和岩矿心的直观地质特征或地质现象,反映矿山的成矿机理和矿床理论,体现矿山勘查项目的重要成果和进展。石碌矿区的展览展示主要突出了实物资料档案特点和地学科学知识传承与交流的研究价值。将各种实物资料利用展台、图版文字技术展示出来,让参观者直观、全面地了解石碌铁矿在地质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等各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成就。从而发挥实物资料在地学知识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开展科普教育方面的作用。
感谢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刘晓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实物的展览展示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悉心指导。感谢资料服务室在实物展示中的大力支持。
注:此论文是基于《危机矿山勘查项目实物成果集成》(200699104)项目所编写的。
采矿工程充填技术的应用发展论文
摘要 :近几年,我国采矿工程不断扩大,充填技术的理论和实践被广泛应用,尤其是随着胶结充填技术的不断改进,提升了充填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地位。在采矿过程中,主要利用的还是水力和胶结作为充填技术,可以提高矿产的采矿率,促进采矿工程的总体效率以及安全性,提高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采矿工程的快速发展。这些填充技术能够适用各种煤矿环境,更好的处理采矿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我国采矿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采矿工程中充填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采矿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充填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并且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采矿工程;充填技术;应用与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传统的采矿技术已经不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不能顺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要求。面对这样的局面,就要利用采矿充填技术,具备高回采率,安全性能高和环保的特点,采矿充填技术的关键是充填,主要选择砂砾,煤灰渣,碎石以及石块等物质,对在地下采矿过程中挖出来的空区进行充填。研究数据表明,与传统采矿技术相比,充填技术略显胜出,充填技术可以有效的加强采煤区地层的稳定性,以免发生倒塌。还可以提升矿产资源的回收率,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废石是填充材料的关键,其经济性较好。在尾砂回填后,可以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此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矿井深处高温带来的风险,保证生产的安全性。
1采矿工程中采用的填充技术
充填技术是对采矿工程采空区用碎石,砂子等材料进行填充,从而达到支撑的效果,以免围岩跨落和变形。如今的充填技术,应用比较多的方法有水力充填法,胶结充填法以及膏体充填法。
水力充填法
水力充填法是一种应用最早的充填技术,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三下”煤层,特厚煤层开采的关键顶板管理技术。水力充填法的原理是把固体物料作为浆体或膏体,在通过远距离进行传送,其特点就是成本低,传送效率高,并且不会受到季节和地势的影响。如今我国也已经研究成功了高浓度浆料管道直流输送工艺。
胶结充填法
胶结充填法是以尾料作为材料进行胶结充填的,被采矿工程广泛应用。充填物所选择的尾料包含很多的颗粒,对此胶结面积增大,形成了触变性质体制。目前,高浓度全尾矿胶结填充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被采矿工程广泛应用,应用率高达80%,物料传送质量高达70%。
膏体充填法
现阶段,我国膏体充填法的应用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和其他充填技术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膏体充填法的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搅拌方法,水含量,搅拌质量以及颗粒成分。膏体充填法在工艺上比较繁琐,技术含量非常高,操作管理流程复杂,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深入分析和不断优化。
2我国填充技术的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煤矿以往的产矿量和充填技术有关的数据表明,可以对充填技术未来的发展作出以下分析。随着我国煤矿的不断开采,在采矿过程中造成的.土地坍塌的赔偿费用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变得越来越高。煤矿利用充填技术开采所增加的成分得知,早在几年前发现充填采空区增加的煤开采成本约等于采煤所造成的土地坍塌赔偿所增加的吨煤成本。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并且资源存储量以及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和地表会受到破坏,就在矿产开采成本上升的同时,周边环境也受到了影响,容易带来安全事故。对此,研发了一项矸石充填技术,就是常说的一种绿色充填技术。采空区利用充填技术可以降低周边环境和地表的破坏程度,降低废料排放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采空区,还会使顶板和矿柱发生变化,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在采空区应用矸石充填技术,矸石不用上井,就能很好的处理矸石污染耕地以及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减少煤柱,资源回收率也明显升高。这项技术会在未来的采矿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充填技术,会得到很好的推行和使用。
3填充技术的应用原则
环境保护为前提
在采矿工程中使用充填技术,第一要考虑的就是环境因素。我国现阶段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采矿工程来讲,不但要完成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要重视环境的保护。对此,要选择适合的充填技术,要了解采矿工程的地势环境,并且综合分析目标地区的周围环境,掌握环境和环境之间的联系。选择适合的充填技术,可以很好的掌控环境污染,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在采矿工程中使用充填技术,要注意整理开采过程中的材料,以免浪费材料,要充分利用材料资源。对采矿工程中的尾砂和煤灰,要加强回收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前提。
安全生产为基础
在工程展开中,安全是每个工程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所以在采矿工程实施中,必须要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问题,选择适合的充填技术。对此,在选择采矿充填技术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采矿地域的环境进行勘察,排除地质方面的安全问题,综合考虑低压措施以及采矿方法,确保在采矿工程利用充填技术时,不会带来安全隐患。合适的充填系统在采矿工程中利用充填系统时,必须以充填量的多少来作为基本准则。在采矿工程展开之前,要严格把控好采充平衡,对采矿地进行预测和规划,合理的制定采矿地的矿产量和采矿量。确保所用的矿产量和所采出的矿产量相同,掌控好二者的产量。所以,要合理的制定充填系统,防止因过度开采导致浪费矿产资源,保证在采矿工程中不出现安全隐患问题。
4填充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现如今,充填技术在我国采矿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并且这样采矿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对采矿工程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从总体上来讲,采矿充填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采矿企业在采矿过程中,所选择的充填技术缺乏科学性,没有完全掌握好采矿工程所在地的实际状况,导致采矿技术的应用没有按照因地制宜的基本原理,造成采矿工程的效率下降,所取得的矿产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比较低。充填采矿技术对材料的要求非常高。在采矿工程的实际施工当中,需要利用非常繁琐的采矿技术,操作性与技术性都非常强。但是矿山自身结构相对复杂,导致矿产量和预想的产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对此,在矿产开采过程中,仅仅利用充填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融合高强度的新型填充材料,从而保证采矿的效率和产出量。然而,采矿企业要想购买大量的新型填充材料,就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
5填充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展望
优化填充管理制度
充填站担任着采矿工程的调配管理工作。首先,充填站具有大量的先进开采机械和电子设备,这类先进的安装设备,为充填材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要考虑充填站在管理上的不足。充填站的设备相对齐全,然而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那么这类设备的系统就不能完成自身的工作,对采矿工作起不到任何推进作用。对此,就要不断优化充填站的管理制度,定期对这些设备进行检测,制定合理的检查制度,像一些分散的填充材料,要进行统一保管。定期对机械设备以及电子设备进行检测,保证设备的系统质量符合工作展开的标准要求。对充电站设备与系统的管理,有安全专门的人员去监管,并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定期检查工作,一旦发展设备具有安全隐患,要马上实施维修,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创新采矿充填技术
我国采矿工程的不断发展,离不开采矿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在使用充电采矿技术的同时,也要对充填采矿工艺进行创新,加强采矿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关于充填采矿工艺的创新,第一要对传统的充填工艺进行详细分析,了解传统充填工艺的特点。第二,要根据本地的矿产类型和特性,研究和创新充填工艺。例如在一些大矿体的矿山,都非常稳定,但矿产的开采非常困难。在这种状况下,就要选择中深孔和浅孔空场技术,就能获取很好的采矿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充填材料最好利用高水材料和块石胶结材料,这些材料能够更好的对采空区进行充填。利用科学合理的创新充填采矿工艺,可以减少采矿的生产成本,提高采矿效率。对此,充填工艺的创新,可以实现更好的采矿效果,提高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提高对创新充填技术材料的研究
在充填采矿技术中,充填材料是必备的。充填材料的不同,对充填采矿技术的应用效果也是不同的。好的充填材料不但可以提升采矿工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保证了采矿工程的安全性。随着采矿技术的不断创新,充填材料的应用正渐渐走向新型的充填固化材料。对此,就要不断增强新型填充固化材料的研发,全面分析充填材料的物理特征,掌握材料的成本和组织方法以及骨料框架。新型的充填固化材料强度高,成本低,对采矿行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状况来讲,我国已经研发出固化材料,其材料的固结速度非常快,效率高并且浓度低,方便使用。其自身具备轻质性,便利性等特征,能够更好的适应材料的远程传送,为采矿工程提供了便利。
充填技术设备的维护
随着充填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作业方法和相关设备以及充填仪器的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在这些充填设备当中,充填料贮仓起着关键性作用,它能够直接影响充填材料的质量和充填效果,但是在传统充填工艺上却不被重视。然而在新型充填技术当中,采用了加以改过的立式充填料贮仓,可以更好的确保充填料的质量。而在尾砂处理环节,就要利用精准度非常高的水力旋流器。在浆料传送阶段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提升作业质量以及作业效率。
6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采矿工程的不断扩大,采矿工程的相关采矿技术也是日新月异,而充填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采矿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采矿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不断优化充填站的管理制度,不断对采矿工程的充填技术以及采矿工艺进行创新研究。利用新型充填材料,提高充填材料的强度,进而较少材料成本,选择轻便的充填材料进行远程传送。充填技术的逐渐发展,推进了高效,自动化,智能化的采矿作业方式的展开,进而提高了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发展。并且矿区里的工作人员得到了解放,改善了他们的工作环境,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劳动生产力和工作效率。特别是对一些工作环境复杂,稀有矿床的开采,充填技术被广泛应用,不断满足新形势下采矿资源的发展要求,促进了采矿工程中充填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成章.采矿工程中充填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华民居,2015(3);112-114.
[2]荆延林.充填采矿技术应用发展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10);209-210.
[3]李享.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6(14);224-226.
[4]杨井志.充填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305-306.
论文都是收费的吧
[中图分类号] [文献码] B [ 文章 编号] 1000-405X(2013)-7-229-2 中国地质调查局是我国目前唯一组织公益性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自1999年成立以来,在组织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对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面对地质工作大发展的新形势和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目标的要求,地质钻探技术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起到对地质工作的支撑作用,笔者对这些问题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在此发表,希望能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问题。 1地质工作对钻探技术的需求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紧缺,资源问题成为制约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引起了国家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中,突出能源矿产勘查和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是两项首要任务。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经费,除了正在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金之外,又启动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基金和地质勘查基金。此外,地方、甚至个人也在找矿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并进行积极的投资。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加强,地质钻探工作量成倍增长,一些省区的年钻探工作量达到了几十万米。钻探工作项目资金来源有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央财政补贴、省资源补偿费、地方财政补贴、市场项目等。钻探工作量加大,使得对钻探设备和技术的需求同时加大。 2地质钻探技术应用现状 与世界先进的钻探技术相比,目前我国地质勘探工作中采用的钻探技术总体水平比较落后。钻探施工主要采用立轴式岩心钻机,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设计。现代的全液压动力头钻机依靠进口,我国自己研制的产品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而且现在只有个别钻深能力(1000m)的钻机,还未形成系列。钻探工艺方面,一些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还没有得到推广应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方法虽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还未能大面积普及。液动锤钻进(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的优点虽然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该方法在恶劣的泥浆条件下使用时,钻具可靠性和寿命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这些年钻探现场管理水平的下降,使其在地质钻探中的应用较以前更少。一些具有较好前景的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如绳索取心液动锤钻进方法和不提钻换钻头方法虽然都已研制成功,但实际应用很少。空气反循环取样钻进方法尽管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但由于没有得到地质人员的认可,至今未能得到推广。除此之外,目前地质钻探施工中所用的钻孔护壁堵漏技术、测斜技术等,基本上也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水平。由于采用的钻探技术水平不高,地质勘探中钻探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太理想,表现在台月效率较低、复杂地层钻进问题多、深孔钻进能力差、钻进成本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钻探技术对地质工作的技术支撑效果受到影响。 3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 笔者认为,考虑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时应该分阶段,应该分成近期、中长期和远期。划分原则是:至2010年为近期,至2020年为中长期,至2050年为远期。 远期(至2050年)目标 实现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应该是钻探技术发展的远期目标。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温家宝就贯彻决定所作的重要批示中,都明确地提出了要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关于地质工作现代化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笔者的理解是:地质工作现代化的标志应该是,在地质工作中普遍采用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地质勘查技术。钻探技术是地质勘查技术的种类之一,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也应该符合此项标准。然而,此项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因为只有国家的整体工业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后,我国的地质钻探技术才有可能从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应该是基本同步的。邓小平同志在介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时,明确提出到2050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99年10月22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向公众宣布:我们的目标是,到下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看来,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实现的时间应该是21世纪中叶。 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应该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地质钻探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自主研发的新型钻探设备和先进钻进工艺方法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钻探装备与施工技术总体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近期(至201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近期(至2010年)目标应该是:初步完成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研制;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使之达到推广应用的水平;取得一批深孔钻探、复杂地层钻探和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研究成果;研发成功现代的深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探用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地质钻探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4地质钻探技术近期研发工作重点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期组织开展的地质钻探技术研发工作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近期目标的思路安排的,重点研究内容如下: (1)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2)满足覆盖区化探和异常查证需求、适应复杂地层条件的轻便、高效、多功能取样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3)1000m全液压动力头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4)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包括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绳索取心冲击回转钻进方法、不提钻换钻头方法和深孔绳索取心方法;(5)解决复杂地层钻进技术难题,包括复杂地层钻孔护壁堵漏技术问题、复杂地层取心技术问题等;(6)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包括提高钻孔测量精度和定向钻进施工中靶精度的技术以及取心定向钻进技术;(7)万米科学超深孔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除了研究与开发工作以外,钻探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钻探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拟开展以下一些工作: ①新型岩心钻探机具应用培训;②地质调查浅层取样钻技术应用培训;③地质钻孔测量技术应用培训;④新型地质钻探泥浆体系应用培训;⑤节水钻进技术应用培训;⑥空气反循环取心钻进技术培训和应用示范;⑦车载式浅层取样钻机应用示范。 5几个值得强调的问题 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通过技术创新可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使一些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这里举2个钻探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的实例。第一个实例是科拉超深钻。前苏联的工业技术发达程度比不上西方国家,却钻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口深度超万米的钻井——12262m深的科拉超深井。钻万米超深井的难度非常大。这口井之所以能钻进成功,是因为前苏联人在施工这口井时进行了大量的钻探技术创新,其中3项对钻进施工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创新是:超前孔裸眼钻进方法;铝合金钻杆;带减速器的涡轮马达井底驱动。第二个实例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该项目是在坚硬的结晶岩中施工5000m连续取心钻孔。这种施工在我国没有先例,在世界上也属高难度钻井工程。该井在施工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涉及套管和钻进施工程序、取心钻进技术、扩孔钻进技术和井斜控制技术,最终获得了高效、优质的施工效果。由于采用螺杆马达-液动锤-金刚石取心钻进方法,使机械钻速提高50%以上,回次长度由3m提高到8~9m,大大节省了施工时间和成本。 加强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 新方法、新技术从研发出来,到在钻探施工中得到普遍应用,通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做大量的推广应用工作。推广应用工作包括宣传、现场演示、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等。这些环节工作效果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得到实际应用所需的时间,影响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为获得好的效果,该项工作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因为研发单位通常只是从本单位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考虑推广应用工作,而该项目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实施需要一种全局性和长远的考虑。这些年来,在钻探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所有环节中,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强此方面工作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达.探矿工程(地质工程)未来20年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4,31(1).看了“地质钻探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2.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 3.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 4. 地质毕业论文范文 5. 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
RTK技术在矿山地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矿山地质工程建设而向信息化趋势,以高端科技为手段展开地质测量,实现了区域资源优化分配及调度控制。RIK技术作为矿山地质工程建设新支撑,为测绘人员提供了更为完整的技术应用平台,加强了区域地质结构测量范围管理力度,提高了区域内部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可持续性。
1、RIK技术特点
实时动态控制系统(RTK)是一种新的常用的RIK测量方法,与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不同,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户外作业效率。
(1)兼容性。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RTK定位时要求基准站接收机实时地把观测数据及己知数据传输给流动站接收机。RIK系统由此兼容了CIS, CPS, RS等实用性控制技术,能够为矿山勘察与作业提供科学的指导。
(2)无线性。随着通信科技快速发展,无线传感器技术得到了普及化应用,其与路由器共同构建成新型传输模式,体现了数字通信技术应用的先进性。RIK技术作为无线网络的新技术,可以结合不同算法对网络路由传输进行控制,帮助用户选定最优化数字运算方式,解决了传统无线传输平台的不足。
2、基于RIK矿山测量系统设计
(I)图形结梅“RIK技术”是信息时代的变革趋势,也是诸多产业机构协调发展的新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带动事业发展是必然决策。结合“RIK技术”发展内涵,对矿山测量功能升级趋势及改造对策进行总结,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煤矿地质测量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为各采矿企业设计、生产、通风、调度、安全、救护、机电、运输等其他应用系统提供一个基础的数据及图形管理平台。
(2)模型结构。矿山测量建设关系着安全,以RIK技术为基础构建定向测量系统,可实时掌握相关的数据信息,降低定向测量操作的失误率。设计定向测量系统要考虑多方而内容,以“高效率、高进度、高水平”为标准展开一系列的测量活动。系统的建立能够实现地质、测量成图的自动化,实现地质、测量有关计算、管理的自动化;及时准确地根据三维勘探、钻探、井下揭露等最新资料和信息,高效准确地修改各种生产图件。
(3)管理结构。通信网络传输过程中,无线网形成了相对复杂的传输平台,各种路径数据传输至服务器之后,必须及时对无线信号及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才能掌握准确的数据处理结果。路由器作为无线传感网络的中转模块,其承载着更多逻辑数据运算程序,准确地抓住数据处理流程任务。在采矿企业生产处和各个矿分别建立相应的地质、测量管理系统,将原来手工处理的数据、图件等资料实现电子化处理。
(4)层次结构。结合地质测绘行业发展局势,利用集成技术辅助矿山勘察作业,体现了新技术用于产业规划的优势。系统按照三层客户/服务器结构(数据库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界而层)和C/S + B/S二级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整体设计,将整个系统按数据库、业务逻辑和用户界而三层功能进行组织。同时,以CIS, CPS, RS等技术平台,能够为矿业勘察与规划提供指导,实现了区域矿物资源的一体化建设。
3、地质测量中RIK系统的功能模块
由于人员、设备、技术等方而因素,通信监控系统存一些问题,限制了地质测量信号传输与控制性能。“RIK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风向标,任何产业发展与RIK系统形成了紧密关系,为了体现矿山测量设备在新网络格局中的应用价值,必须对矿山测量系统进行优化升级。RIK技术在矿山地质工程测量中的功能价值,主要应用功能体现在相关系统应用,具体包括:
(1)地质通信系统。选择一项可靠的无线通信技术是不可缺少的',RIK技术在无线网络传输中体现了明显的优势,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常用的方式之一。结合RIK技术特点,选用网络路由算法主要思路,对算法系统设计、数据串口运行等,提出切实可行的网络操作方案。未来,RIK技术将朝着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等趋势发展,为用户建立更加全而的监控服务平台。基于RIK技术的无线传感器改造中,对路由算法系统设计进一步优化,加强无线通信网络结构改造力度,摆脱了传统系统网络化调控流程,这些都是RIK技术下路由算法系统结构性优化的先进性表现。
(2)地质数据网络系统。而对早期矿山测量设备结构的功能缺失,地质测量自动化必须要重新建立更具稳定性的功能作业平台,帮助用户进一步实现网络化运营目标,才能实现办公经营水平的一体化发展。该子系统在功能上划分为系统管理、数据录入、数据处理、数据查询、报表输出5个部分,采用C/S方式设计。系统充分考虑了煤矿地质测量空间信息多源化的需要。在数据内容上则以煤矿地质、水文地质、测量、采掘信息为基础,通过对生产技术信息的动态更新,及时准确地控制煤矿地质体的形态,动态反映井下生产的状况。
(3)地质结构分析系统。RIK系统是基于矿山测量设备的操控模式,其在推广RIK技术模式过程中,也要重视矿山测量功能升级与改造,才能体现出新时代与新设备的联合应用特点。地质测量系统是企业办公自动化核心部分,基于RIK技术时代可对地质测量系统功能进行升级改造,共同构建先进地质测量系统,体现RIK技术时代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①成分特征:独特的点型、线形、岩石符号、以及专业对象的表现形式;②时代特征:地层时代的先后顺序;③空间特征:地层和地层之间,地层和构造之间以及构造与构造之间的空间拓扑关系。
(4)地质远程管理系统。RIK是矿山测量定向测量的支撑技术,利用远程网络构建先进式定向测量体系,保持矿山地质信息传递与控制的和谐性。结合地质勘测设备改造趋势,RIK技术在定向测量作业中的应用,为矿山地质信息化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该模块采用JavaScript技术编写,可根据用户的使用权限对服务器中存储的各类基础数据和图形文件进行更新与访问。管理层可直接通过网络下达指令,及时解决现场问题,指导煤矿生产。
4、结语
总之,矿山测量信息化水平关系着事业发展,不仅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也标志着测绘科技创新成果。而对信息化发展总体趋势,矿山地质工程测量也要建立科学的技术体系,以RIK技术为中心设定测量系统,成为推动区域地质改造建设的新方式。通过RIK技术设计现代化地质测量系统,将各个模块功能应用于具体的测量步骤,大大提升了矿山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从而带动了矿山地质测量的一体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码] B [ 文章 编号] 1000-405X(2013)-7-229-2 中国地质调查局是我国目前唯一组织公益性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自1999年成立以来,在组织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对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面对地质工作大发展的新形势和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目标的要求,地质钻探技术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起到对地质工作的支撑作用,笔者对这些问题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在此发表,希望能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问题。 1地质工作对钻探技术的需求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紧缺,资源问题成为制约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引起了国家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中,突出能源矿产勘查和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是两项首要任务。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经费,除了正在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金之外,又启动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基金和地质勘查基金。此外,地方、甚至个人也在找矿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并进行积极的投资。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加强,地质钻探工作量成倍增长,一些省区的年钻探工作量达到了几十万米。钻探工作项目资金来源有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央财政补贴、省资源补偿费、地方财政补贴、市场项目等。钻探工作量加大,使得对钻探设备和技术的需求同时加大。 2地质钻探技术应用现状 与世界先进的钻探技术相比,目前我国地质勘探工作中采用的钻探技术总体水平比较落后。钻探施工主要采用立轴式岩心钻机,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设计。现代的全液压动力头钻机依靠进口,我国自己研制的产品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而且现在只有个别钻深能力(1000m)的钻机,还未形成系列。钻探工艺方面,一些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还没有得到推广应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方法虽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还未能大面积普及。液动锤钻进(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的优点虽然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该方法在恶劣的泥浆条件下使用时,钻具可靠性和寿命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这些年钻探现场管理水平的下降,使其在地质钻探中的应用较以前更少。一些具有较好前景的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如绳索取心液动锤钻进方法和不提钻换钻头方法虽然都已研制成功,但实际应用很少。空气反循环取样钻进方法尽管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但由于没有得到地质人员的认可,至今未能得到推广。除此之外,目前地质钻探施工中所用的钻孔护壁堵漏技术、测斜技术等,基本上也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水平。由于采用的钻探技术水平不高,地质勘探中钻探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太理想,表现在台月效率较低、复杂地层钻进问题多、深孔钻进能力差、钻进成本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钻探技术对地质工作的技术支撑效果受到影响。 3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 笔者认为,考虑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时应该分阶段,应该分成近期、中长期和远期。划分原则是:至2010年为近期,至2020年为中长期,至2050年为远期。 远期(至2050年)目标 实现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应该是钻探技术发展的远期目标。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温家宝就贯彻决定所作的重要批示中,都明确地提出了要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关于地质工作现代化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笔者的理解是:地质工作现代化的标志应该是,在地质工作中普遍采用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地质勘查技术。钻探技术是地质勘查技术的种类之一,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也应该符合此项标准。然而,此项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因为只有国家的整体工业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后,我国的地质钻探技术才有可能从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应该是基本同步的。邓小平同志在介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时,明确提出到2050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99年10月22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向公众宣布:我们的目标是,到下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看来,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实现的时间应该是21世纪中叶。 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应该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地质钻探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自主研发的新型钻探设备和先进钻进工艺方法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钻探装备与施工技术总体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近期(至201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近期(至2010年)目标应该是:初步完成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研制;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使之达到推广应用的水平;取得一批深孔钻探、复杂地层钻探和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研究成果;研发成功现代的深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探用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地质钻探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4地质钻探技术近期研发工作重点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期组织开展的地质钻探技术研发工作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近期目标的思路安排的,重点研究内容如下: (1)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2)满足覆盖区化探和异常查证需求、适应复杂地层条件的轻便、高效、多功能取样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3)1000m全液压动力头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4)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包括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绳索取心冲击回转钻进方法、不提钻换钻头方法和深孔绳索取心方法;(5)解决复杂地层钻进技术难题,包括复杂地层钻孔护壁堵漏技术问题、复杂地层取心技术问题等;(6)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包括提高钻孔测量精度和定向钻进施工中靶精度的技术以及取心定向钻进技术;(7)万米科学超深孔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除了研究与开发工作以外,钻探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钻探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拟开展以下一些工作: ①新型岩心钻探机具应用培训;②地质调查浅层取样钻技术应用培训;③地质钻孔测量技术应用培训;④新型地质钻探泥浆体系应用培训;⑤节水钻进技术应用培训;⑥空气反循环取心钻进技术培训和应用示范;⑦车载式浅层取样钻机应用示范。 5几个值得强调的问题 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通过技术创新可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使一些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这里举2个钻探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的实例。第一个实例是科拉超深钻。前苏联的工业技术发达程度比不上西方国家,却钻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口深度超万米的钻井——12262m深的科拉超深井。钻万米超深井的难度非常大。这口井之所以能钻进成功,是因为前苏联人在施工这口井时进行了大量的钻探技术创新,其中3项对钻进施工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创新是:超前孔裸眼钻进方法;铝合金钻杆;带减速器的涡轮马达井底驱动。第二个实例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该项目是在坚硬的结晶岩中施工5000m连续取心钻孔。这种施工在我国没有先例,在世界上也属高难度钻井工程。该井在施工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涉及套管和钻进施工程序、取心钻进技术、扩孔钻进技术和井斜控制技术,最终获得了高效、优质的施工效果。由于采用螺杆马达-液动锤-金刚石取心钻进方法,使机械钻速提高50%以上,回次长度由3m提高到8~9m,大大节省了施工时间和成本。 加强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 新方法、新技术从研发出来,到在钻探施工中得到普遍应用,通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做大量的推广应用工作。推广应用工作包括宣传、现场演示、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等。这些环节工作效果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得到实际应用所需的时间,影响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为获得好的效果,该项工作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因为研发单位通常只是从本单位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考虑推广应用工作,而该项目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实施需要一种全局性和长远的考虑。这些年来,在钻探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所有环节中,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强此方面工作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达.探矿工程(地质工程)未来20年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4,31(1).看了“地质钻探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2.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 3.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 4. 地质毕业论文范文 5. 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
就矿找矿理论浅析摘要:在老矿山深部及外围开展就矿找矿,是解决危机矿山资源、增加地质储量的重要途径。阐述了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理论、矿床模型理论、丛聚理论、构造等距分布理论、带状分布理论、侧伏理论等是指导就矿找矿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举例对就矿找矿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就矿找矿;危机矿山;成矿预测;预测理论经过几十年大规模找矿,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大部分直接出露地表的矿产和容易识别的矿产几乎全被发现,新矿床的找矿难度极大。另一方面,地质勘查资金又严重不足。就当前这种情况而言,要提高找矿效果,自觉地实行“就矿找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1970年以来世界发现的65个金矿床所涉及的勘查理论与方法统计,其有效性顺序为:地球化学方法、地质填图、就矿找矿、地球物理方法。就矿找矿即在老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在已发现的65个金矿床中有38个是就矿找矿的结果,占58%。由此可见,开展就矿找矿,发现新的矿床、矿体,增加储量,可以延长矿山企业的服务年限,并充分利用己建矿山企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就矿找矿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在已知矿床的深部、外围开展矿体预测工作,即在一定预测理论指导下,利用有效的预测方法和技术,预测工业矿化地段或矿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形态与矿化强度等特征,为勘查工程验证提供依据。其工作区范围一般在几平方公里至几十平方公里内。因此,就矿找矿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属于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范畴[1]。就矿找矿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从成矿地质理论上分析,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金矿床的存在绝非是一种孤立的地质现象,而是与其周围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内在的有机联系。能够形成该矿床的多种综合地质作用在地壳某一地区出现,通常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往往不会局限于一个极小的仅仅相当于矿床的空间范围之内,这就是相似的矿床常常在一个地区内成群出现、成带分布的原因。因此,在已知矿床,特别是在大型矿床附近类似的地质环境里,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整合找矿手段,综合分析并综合预测,在地表和浅部附加值高的矿产大多已经发现和开采的基础上,注重寻找中深部隐伏矿体,已成为开拓地质找矿新领域的必然趋势。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进步为就矿找矿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日臻完善的各种找矿技术方法的应用,使其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就矿找矿有一个已知矿为基础,交通、生活一般较新区方便,更有利于地质勘查工作的组成和实施。就矿找矿要以一定的勘查找矿理论为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矿找矿是运用许多地质专家总结出的一系列反映矿床空间组合的理论,来指导找矿。下文着重就当前的就矿找矿理论进行分析讨论。2就矿找矿理论浅析2. 1矿床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列的核心是把成矿过程的四维空间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考虑,研究成矿作用在四维空间中的规律,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一个区域中与一定成矿事件有关的,在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控矿条件下形成的各类型矿床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这些矿床的总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发展历史,研究各种控矿因素(构造、沉积、岩浆、变质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将传统矿床学着重对单一类型、单一成因、单一模式的研究提高到区域的、综合的、历史过程的研究[2, 3]。成矿系列是矿床学理论研究与矿产勘查实践之间的桥梁,具有科学预见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根据每一个成矿系列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矿床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相伴生的特点和相似地质背景条件下可大致重复出现的规律,当在一个地区发现某种矿床类型时,即可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寻找属于同一成矿系列的其它类型矿床;利用两个成矿系列和两个端元矿床之间的过渡性规律,可能发现过渡类型矿床;利用成矿系列,可对该区的资源潜力作出全面评价,从而提高成矿预测的综合预见性;突破单一矿种,如金、铜、铅、锌即是一个成矿系列,可互为找矿标志。如与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铜金矿床,因岩浆侵入就位的地层和构造条件不同,因而产出多种多样的矿床类型:围岩为碳酸盐岩时易生成矽卡岩型矿床;在硅铝质围岩中易形成斑岩型矿床;在含沉积黄铁矿层的碳酸盐建造中经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形成层控-矽卡岩型矿床。而在超浅成部位,则可形成角砾岩筒型和热液脉型矿床。当具备适宜的构造时,这类中酸性岩浆和有关热液有可能喷出地表,生成海相喷流型和陆相火山岩区的铜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上述各类型矿床在成因上密切相关,在时间上依序发展,在空间上共(伴)生产出,构成在浅表环境中与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铜-金(多金属)成矿系列。在对成矿环境和控矿因素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这个系列中的各矿床类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等)可以互为找矿标志。就矿种而言,铜、金矿也可以互为找矿标志。2. 2成矿系统理论成矿系统概念中包括了成矿的地质环境、控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等,几乎涵盖了有关成矿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矿床形成有关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形成、演化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历史观[4]。其对矿产勘查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成矿系统分析从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出发,将复杂的成矿作用以系统思路贯穿起来,将成矿的环境、背景、要素、作用、过程、产物、异常和演变等作为一个自然作用的整体加以研究,全面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成矿形成演变历史过程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一个成矿系统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总体目标,预测和发现新的矿种和矿床类型;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形成的异常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有利于建立起区域找矿的战略眼光,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的主动权,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找矿命中率。从矿化网络(包括矿床、矿点和各种异常)入手逐步缩小靶区,强调异常系列在找矿勘查中的重要作用(矿化网络是进行区域找矿的总体对象)。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成矿信息,因此常是有效的找矿标志。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全面研究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常,逐步地缩小找矿靶区,可以达到发现新的矿床目的。2. 3矿床模型理论矿床模型理论是指通过一批典型矿床研究,获取或解释各种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矿床形成的全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建立一套特定地质环境中特定类型矿床的识别标志,作为实际勘查过程的指导原则。矿床模型理论对就矿找矿的指导意义在于:矿床模型能为地质类比和矿床地质研究提供思路,给予启迪,帮助勘查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在靶区内与矿床有联系的关键性地质特征上;矿床模型集中归纳了复杂的地质现象,在具体勘查过程中,使地质人员明白在探寻矿床的哪个部位,还能使研究人员指明典型矿床研究工作中缺少哪几部分有关内容;模型提供有关成矿作用的完整概念,有助于研究整个成矿环境并区分成矿环境和非成矿环境,发展区域成矿学和矿床学理论,为成矿预测提供地质理论依据;模型帮助领导人员增进对勘查项目的了解程度,洞察全局,把握重点,制定合理的勘查战略和最佳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是提高勘查效益的决策依据。2. 4矿床分布的丛聚性理论矿床丛聚性理论是指矿床在空间的分布上往往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成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矿区域。是指在一个不太大的范围内,某些矿产或矿产组合物别丰富,形成具有一套固定的标型矿产或矿床组合,有人称之为“大型矿集区”。国内外这种矿化集中区实例很多,如胶东半岛的金矿化集中区,东秦岭Mo、Au矿化集中区,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矿化区南岭钨、锡矿化集中区等[5]。成矿区带内已知矿床、矿点的外围或深部是寻找同类或同一成矿系列的有利部位。许多矿区的勘查史都表明,矿床往往是成群出现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会集中多个矿床或矿体。例如,在加拿大诺兰达矿区已发现19个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中,有16个位于以霍恩矿床和奎蒙特矿床为圆心、半径16km的圆内,而8个矿位于以上述两矿床为圆心、半径为8km的圆内,最远的两个矿床距圆心34km。2. 5构造等距性分布理论所谓构造等距性分布,是指矿体、矿床、矿田、矿带等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以相等的距离有规律地出现,这种等距性可以表现为直线等距,也可以表现为弧线等距。成矿作用的等间距分布规律为就矿找矿提供指导。成矿带的等距分布是很有特征的,如北半球的6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每相邻两条带之间大致保持相等的距离,间距约为纬度8°左右,在中国境内存在3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在一些矿带、矿田中,同样存在矿床等距性特征,如海南东方戈枕金矿带,矿床受控于北东向戈枕断裂带和近等距分布的东西向构造,尤其在两组构造相交的锐角区出现,致使矿床具有等距性分布特点,为进一步预测提供了依据。2. 6矿床的带状分布理论矿床的带状分布是指不同矿种、矿床类型或矿石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呈现出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矿床带状分布现象普遍存在,大至全球,小至矿床、矿体甚至微观领域。根据规模级别,矿床的带状分布可分为全球成矿带、区域分带、矿区分带和矿体分带[6]。全球成矿带中最著名的有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区域性成矿带如秦岭地槽褶皱带等,就矿找矿工作中主要考虑矿床或矿体的分带问题。(1)矿床类型的走向分带:如吉林小西南岔斑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大体可分为3个带:内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西侧,Cu、Mo矿化以浸染状为主;中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与二叠系角岩“盖层”或斜长花岗岩接触带, Cu、Au矿化呈细脉浸染状和复脉状为主;外带,位于南山矿段,Au、Cu矿化以脉状为主,这种分带特征为区内进一步预测指明了方向。(2)矿床类型的垂直分带:在一个矿区(矿带)内同一矿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共存的情况,是就矿找矿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无论是对一个成矿区,还是一个成矿带、一个具体矿山,根据矿床的垂向分带特点,寻找新的盲矿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以在招掖金矿带为例,根据玲珑式石英脉型和焦家式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建立了“双段分带”模式,该模式指出两类金矿是同源、同期、相同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而赋存于不同深度的金矿床类型。二者在垂向上呈渐变过渡关系,自上而下可分为5种类型,中间三类为过渡型:缓倾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陡倾破碎蚀变岩型;细脉密集带型;群脉过渡矿化型;石英脉矿化类型(玲珑式)。并且在空间分布上,蚀变岩型一般赋存在0m标高以下,石英脉型一般赋存在150m标高以上, 0~150m标高是两种矿床类型的过渡型,可以此标高为参照,在矿带内对矿床的相应矿化类型进行预测。望儿山金矿床被认为上部是石英脉型、下部是蚀变岩型垂直分带的典型。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互为找矿标志,且可指导深部找矿。近几年来,在郭家岭花岗岩体内发现了界河金矿,在玲珑花岗岩体内发现了孙家洼金矿,认为是花岗岩型金矿,其与另外两种类型金矿在成因和赋存空间上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在招掖金矿带金矿类型变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花岗岩型,这不仅为找矿提供了新思考,可能导致胶东金矿找矿工作再次取得突破。小秦岭地区同样存在矿化垂直分带的特征。根据该地区金矿体形态、矿化类型、矿物组合、围岩蚀变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小秦岭地区金矿化分做三段:上段(2 000~1 500m)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中段(1 500~800m)为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下段(800~0m)为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由此作出了如下结论:上部矿化地段(2 000~1 500m),是指正在勘查和开采的范围,以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为主;中、下部矿化地段(1 500~800m , 800~0m),是预测深部矿化赋存的可能范围。最近,杨砦峪金矿深部钻孔在标高900m,发现自然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寺范金矿钻孔在标高690m处发现金矿脉;大湖峪、竹峪两个矿山在500m标高处发现盲矿体,属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证实该分带规律的存在,同时也为后续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2. 7矿体侧伏理论矿体的侧伏是指矿体随倾斜移动,其最大延伸轴逐渐偏离倾向线,与矿体走向线(矿体最大延长线)间出现夹角———侧伏角,此现象称矿体的侧伏,脉状矿体与透镜状矿体常出现这种现象。矿体侧伏特征的研究,主要是尖灭再现、尖灭侧现规律的研究,是指导矿山就矿找矿,进行深部矿体预测的重要准则。以灵山沟金矿为例。两条主矿脉5号脉和1号脉具有明显的向东北侧伏现象,并由地表向深部侧伏角变缓。基于对这一构造控矿规律的认识,对上部矿体形态、产状,特别是对矿体侧伏角作了系统分析,根据两个矿脉的侧伏方向和角度,提出了深部探矿工程布置方案,查明1号、5号矿脉在深部侧伏角变缓处形成第二富集带,同时在其两翼也发现了新矿体,新增金属量7. 8t。根据金矿体的侧伏再现规律,有关单位相继在望儿山矿床的深部,获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3结语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探索,在就矿找矿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范例,但在勘查工程验证前,对隐伏矿体的确切形态、位置和矿化强度的认识仍然不清楚,表明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研究仍然是项大风险、高难度和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如何做好矿山预测工作,找矿理论是基础,找矿方法技术的突破关键。进行多学科联合、不同找矿预测理论相互渗透,同时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从四维空间角度进行隐伏矿体定位、定量预测,是今后就矿找矿工作的主要攻关方向。[参考文献][1]杨言辰,李绪俊,马志红.生产矿山隐伏矿体定位预测[J].大地构造与成矿, 2003, 27(1): 83-90.[2]陈毓川,裴荣富,宋天锐.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初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4-7.[3]杨言辰,马志红,杨宝俊.中国北方古元古代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1-3.[4]翟裕生,彭润民,邓军,等.成矿系统分析与新类型矿床预测[J].地学前缘, 2000, 7(1): 123-132.[5]裴荣富,吴士良,熊群尧.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的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262-286.[6]翟裕生,邓军,李晓波.区域成矿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4-15.[7]李惠,张国义,禹斌,等.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找矿效果[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你先定个题目啊 不知道你上大学 书都读到哪去了 哎 可悲
多看看别人写的
就矿找矿理论浅析摘要:在老矿山深部及外围开展就矿找矿,是解决危机矿山资源、增加地质储量的重要途径。阐述了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理论、矿床模型理论、丛聚理论、构造等距分布理论、带状分布理论、侧伏理论等是指导就矿找矿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举例对就矿找矿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就矿找矿;危机矿山;成矿预测;预测理论经过几十年大规模找矿,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大部分直接出露地表的矿产和容易识别的矿产几乎全被发现,新矿床的找矿难度极大。另一方面,地质勘查资金又严重不足。就当前这种情况而言,要提高找矿效果,自觉地实行“就矿找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1970年以来世界发现的65个金矿床所涉及的勘查理论与方法统计,其有效性顺序为:地球化学方法、地质填图、就矿找矿、地球物理方法。就矿找矿即在老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在已发现的65个金矿床中有38个是就矿找矿的结果,占58%。由此可见,开展就矿找矿,发现新的矿床、矿体,增加储量,可以延长矿山企业的服务年限,并充分利用己建矿山企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就矿找矿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在已知矿床的深部、外围开展矿体预测工作,即在一定预测理论指导下,利用有效的预测方法和技术,预测工业矿化地段或矿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形态与矿化强度等特征,为勘查工程验证提供依据。其工作区范围一般在几平方公里至几十平方公里内。因此,就矿找矿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属于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范畴[1]。就矿找矿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从成矿地质理论上分析,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金矿床的存在绝非是一种孤立的地质现象,而是与其周围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内在的有机联系。能够形成该矿床的多种综合地质作用在地壳某一地区出现,通常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往往不会局限于一个极小的仅仅相当于矿床的空间范围之内,这就是相似的矿床常常在一个地区内成群出现、成带分布的原因。因此,在已知矿床,特别是在大型矿床附近类似的地质环境里,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整合找矿手段,综合分析并综合预测,在地表和浅部附加值高的矿产大多已经发现和开采的基础上,注重寻找中深部隐伏矿体,已成为开拓地质找矿新领域的必然趋势。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进步为就矿找矿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日臻完善的各种找矿技术方法的应用,使其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就矿找矿有一个已知矿为基础,交通、生活一般较新区方便,更有利于地质勘查工作的组成和实施。就矿找矿要以一定的勘查找矿理论为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矿找矿是运用许多地质专家总结出的一系列反映矿床空间组合的理论,来指导找矿。下文着重就当前的就矿找矿理论进行分析讨论。2就矿找矿理论浅析2. 1矿床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列的核心是把成矿过程的四维空间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考虑,研究成矿作用在四维空间中的规律,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一个区域中与一定成矿事件有关的,在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控矿条件下形成的各类型矿床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这些矿床的总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发展历史,研究各种控矿因素(构造、沉积、岩浆、变质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将传统矿床学着重对单一类型、单一成因、单一模式的研究提高到区域的、综合的、历史过程的研究[2, 3]。成矿系列是矿床学理论研究与矿产勘查实践之间的桥梁,具有科学预见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根据每一个成矿系列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矿床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相伴生的特点和相似地质背景条件下可大致重复出现的规律,当在一个地区发现某种矿床类型时,即可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寻找属于同一成矿系列的其它类型矿床;利用两个成矿系列和两个端元矿床之间的过渡性规律,可能发现过渡类型矿床;利用成矿系列,可对该区的资源潜力作出全面评价,从而提高成矿预测的综合预见性;突破单一矿种,如金、铜、铅、锌即是一个成矿系列,可互为找矿标志。如与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铜金矿床,因岩浆侵入就位的地层和构造条件不同,因而产出多种多样的矿床类型:围岩为碳酸盐岩时易生成矽卡岩型矿床;在硅铝质围岩中易形成斑岩型矿床;在含沉积黄铁矿层的碳酸盐建造中经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形成层控-矽卡岩型矿床。而在超浅成部位,则可形成角砾岩筒型和热液脉型矿床。当具备适宜的构造时,这类中酸性岩浆和有关热液有可能喷出地表,生成海相喷流型和陆相火山岩区的铜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上述各类型矿床在成因上密切相关,在时间上依序发展,在空间上共(伴)生产出,构成在浅表环境中与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铜-金(多金属)成矿系列。在对成矿环境和控矿因素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这个系列中的各矿床类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等)可以互为找矿标志。就矿种而言,铜、金矿也可以互为找矿标志。2. 2成矿系统理论成矿系统概念中包括了成矿的地质环境、控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等,几乎涵盖了有关成矿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矿床形成有关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形成、演化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历史观[4]。其对矿产勘查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成矿系统分析从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出发,将复杂的成矿作用以系统思路贯穿起来,将成矿的环境、背景、要素、作用、过程、产物、异常和演变等作为一个自然作用的整体加以研究,全面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成矿形成演变历史过程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一个成矿系统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总体目标,预测和发现新的矿种和矿床类型;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形成的异常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有利于建立起区域找矿的战略眼光,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的主动权,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找矿命中率。从矿化网络(包括矿床、矿点和各种异常)入手逐步缩小靶区,强调异常系列在找矿勘查中的重要作用(矿化网络是进行区域找矿的总体对象)。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成矿信息,因此常是有效的找矿标志。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全面研究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常,逐步地缩小找矿靶区,可以达到发现新的矿床目的。2. 3矿床模型理论矿床模型理论是指通过一批典型矿床研究,获取或解释各种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矿床形成的全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建立一套特定地质环境中特定类型矿床的识别标志,作为实际勘查过程的指导原则。矿床模型理论对就矿找矿的指导意义在于:矿床模型能为地质类比和矿床地质研究提供思路,给予启迪,帮助勘查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在靶区内与矿床有联系的关键性地质特征上;矿床模型集中归纳了复杂的地质现象,在具体勘查过程中,使地质人员明白在探寻矿床的哪个部位,还能使研究人员指明典型矿床研究工作中缺少哪几部分有关内容;模型提供有关成矿作用的完整概念,有助于研究整个成矿环境并区分成矿环境和非成矿环境,发展区域成矿学和矿床学理论,为成矿预测提供地质理论依据;模型帮助领导人员增进对勘查项目的了解程度,洞察全局,把握重点,制定合理的勘查战略和最佳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是提高勘查效益的决策依据。2. 4矿床分布的丛聚性理论矿床丛聚性理论是指矿床在空间的分布上往往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成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矿区域。是指在一个不太大的范围内,某些矿产或矿产组合物别丰富,形成具有一套固定的标型矿产或矿床组合,有人称之为“大型矿集区”。国内外这种矿化集中区实例很多,如胶东半岛的金矿化集中区,东秦岭Mo、Au矿化集中区,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矿化区南岭钨、锡矿化集中区等[5]。成矿区带内已知矿床、矿点的外围或深部是寻找同类或同一成矿系列的有利部位。许多矿区的勘查史都表明,矿床往往是成群出现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会集中多个矿床或矿体。例如,在加拿大诺兰达矿区已发现19个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中,有16个位于以霍恩矿床和奎蒙特矿床为圆心、半径16km的圆内,而8个矿位于以上述两矿床为圆心、半径为8km的圆内,最远的两个矿床距圆心34km。2. 5构造等距性分布理论所谓构造等距性分布,是指矿体、矿床、矿田、矿带等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以相等的距离有规律地出现,这种等距性可以表现为直线等距,也可以表现为弧线等距。成矿作用的等间距分布规律为就矿找矿提供指导。成矿带的等距分布是很有特征的,如北半球的6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每相邻两条带之间大致保持相等的距离,间距约为纬度8°左右,在中国境内存在3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在一些矿带、矿田中,同样存在矿床等距性特征,如海南东方戈枕金矿带,矿床受控于北东向戈枕断裂带和近等距分布的东西向构造,尤其在两组构造相交的锐角区出现,致使矿床具有等距性分布特点,为进一步预测提供了依据。2. 6矿床的带状分布理论矿床的带状分布是指不同矿种、矿床类型或矿石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呈现出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矿床带状分布现象普遍存在,大至全球,小至矿床、矿体甚至微观领域。根据规模级别,矿床的带状分布可分为全球成矿带、区域分带、矿区分带和矿体分带[6]。全球成矿带中最著名的有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区域性成矿带如秦岭地槽褶皱带等,就矿找矿工作中主要考虑矿床或矿体的分带问题。(1)矿床类型的走向分带:如吉林小西南岔斑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大体可分为3个带:内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西侧,Cu、Mo矿化以浸染状为主;中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与二叠系角岩“盖层”或斜长花岗岩接触带, Cu、Au矿化呈细脉浸染状和复脉状为主;外带,位于南山矿段,Au、Cu矿化以脉状为主,这种分带特征为区内进一步预测指明了方向。(2)矿床类型的垂直分带:在一个矿区(矿带)内同一矿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共存的情况,是就矿找矿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无论是对一个成矿区,还是一个成矿带、一个具体矿山,根据矿床的垂向分带特点,寻找新的盲矿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以在招掖金矿带为例,根据玲珑式石英脉型和焦家式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建立了“双段分带”模式,该模式指出两类金矿是同源、同期、相同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而赋存于不同深度的金矿床类型。二者在垂向上呈渐变过渡关系,自上而下可分为5种类型,中间三类为过渡型:缓倾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陡倾破碎蚀变岩型;细脉密集带型;群脉过渡矿化型;石英脉矿化类型(玲珑式)。并且在空间分布上,蚀变岩型一般赋存在0m标高以下,石英脉型一般赋存在150m标高以上, 0~150m标高是两种矿床类型的过渡型,可以此标高为参照,在矿带内对矿床的相应矿化类型进行预测。望儿山金矿床被认为上部是石英脉型、下部是蚀变岩型垂直分带的典型。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互为找矿标志,且可指导深部找矿。近几年来,在郭家岭花岗岩体内发现了界河金矿,在玲珑花岗岩体内发现了孙家洼金矿,认为是花岗岩型金矿,其与另外两种类型金矿在成因和赋存空间上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在招掖金矿带金矿类型变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花岗岩型,这不仅为找矿提供了新思考,可能导致胶东金矿找矿工作再次取得突破。小秦岭地区同样存在矿化垂直分带的特征。根据该地区金矿体形态、矿化类型、矿物组合、围岩蚀变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小秦岭地区金矿化分做三段:上段(2 000~1 500m)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中段(1 500~800m)为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下段(800~0m)为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由此作出了如下结论:上部矿化地段(2 000~1 500m),是指正在勘查和开采的范围,以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为主;中、下部矿化地段(1 500~800m , 800~0m),是预测深部矿化赋存的可能范围。最近,杨砦峪金矿深部钻孔在标高900m,发现自然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寺范金矿钻孔在标高690m处发现金矿脉;大湖峪、竹峪两个矿山在500m标高处发现盲矿体,属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证实该分带规律的存在,同时也为后续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2. 7矿体侧伏理论矿体的侧伏是指矿体随倾斜移动,其最大延伸轴逐渐偏离倾向线,与矿体走向线(矿体最大延长线)间出现夹角———侧伏角,此现象称矿体的侧伏,脉状矿体与透镜状矿体常出现这种现象。矿体侧伏特征的研究,主要是尖灭再现、尖灭侧现规律的研究,是指导矿山就矿找矿,进行深部矿体预测的重要准则。以灵山沟金矿为例。两条主矿脉5号脉和1号脉具有明显的向东北侧伏现象,并由地表向深部侧伏角变缓。基于对这一构造控矿规律的认识,对上部矿体形态、产状,特别是对矿体侧伏角作了系统分析,根据两个矿脉的侧伏方向和角度,提出了深部探矿工程布置方案,查明1号、5号矿脉在深部侧伏角变缓处形成第二富集带,同时在其两翼也发现了新矿体,新增金属量7. 8t。根据金矿体的侧伏再现规律,有关单位相继在望儿山矿床的深部,获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3结语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探索,在就矿找矿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范例,但在勘查工程验证前,对隐伏矿体的确切形态、位置和矿化强度的认识仍然不清楚,表明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研究仍然是项大风险、高难度和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如何做好矿山预测工作,找矿理论是基础,找矿方法技术的突破关键。进行多学科联合、不同找矿预测理论相互渗透,同时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从四维空间角度进行隐伏矿体定位、定量预测,是今后就矿找矿工作的主要攻关方向。[参考文献][1]杨言辰,李绪俊,马志红.生产矿山隐伏矿体定位预测[J].大地构造与成矿, 2003, 27(1): 83-90.[2]陈毓川,裴荣富,宋天锐.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初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4-7.[3]杨言辰,马志红,杨宝俊.中国北方古元古代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1-3.[4]翟裕生,彭润民,邓军,等.成矿系统分析与新类型矿床预测[J].地学前缘, 2000, 7(1): 123-132.[5]裴荣富,吴士良,熊群尧.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的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262-286.[6]翟裕生,邓军,李晓波.区域成矿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4-15.[7]李惠,张国义,禹斌,等.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找矿效果[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你先定个题目啊 不知道你上大学 书都读到哪去了 哎 可悲
1、如果论文页码不多,前置部分并不一定要有,或只加个封面即可。 2、封面、标题等不要太花哨,一般以简洁大方为好。 3、如果论文很厚实,可考虑正反面排版打印。 4、页码较多的论文,可考虑用页眉标注论文标题及层次标题,如单页用文章标题,双页用层次标题。 5、不管论文长短,页码均需标注。页码标注由正文的首页开始,作为第1页,可以标注在页眉或页脚的中间或右边。论文的前置部分、封三和封底不编入页码。附件部分一般单独编排页码。 6、封底底色与封面一致为好,若用底图则与封面应有相关性。 7、若用订书钉装订,两枚钉应分别居于上下沿四分之一处,左缩进1厘米处可以发你一份参考
[1]叶金汉主编.岩石力学参数手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501
[2]李华晔,黄志全,刘汉东等.岩基抗剪参数随机——模糊法和小浪底工程 C、 φ 值计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16(2):155~161
[3]夏明诚.抗剪强度统计方法的现状与讨论.岩土力学,1998,19(1):90~93
[4]周维垣,杨若琼.岩石力学数学模拟的现状与发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增):937~939
[5]尤明庆,华安增,李玉寿.缺陷岩样强度和变形特性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1998,20(2):97~101
[6]尤明庆,华安增.岩石试样的强度准则及内摩擦系数.地质力学学报,2001,7(1):53~60
[7]尤明庆.岩样三轴压缩的破坏形式和Coulomb 强度准则.地质力学学报,2002,8(2):179~185
[8]尤明庆,李化敏.试验数据回归结果的评价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7):1191~1195
[9]尤明庆,苏承东,周英.不同煤块的强度特性及回归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2):2081~2085
[10]胡宣达.数理统计初步.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
[11]黄国民,周廷振,顾士亮等.徐州矿山压力规律及控制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38
[12]尤明庆,苏承东.对砂岩试样室内试验结果的分析.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82
[13]Jaeger J failure at lower confining ,1960,189:283~284
[14]尤明庆,苏承东.具有沉积弱面试样的剪切拉伸破坏及强度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增2):3618~3622
[15]李银平,王元汉,肖四喜.岩石类材料中压剪裂纹的相互作用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4):552~555
[16]郭少华,孙宗颀,谢晓晴.压缩条件下岩石断裂模式与断裂判据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2,24(3):304~308
[17]李新平,刘金焕,彭元平,等.压应力作用下裂隙岩体的断裂模式与强度特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增):1942~1945
[18]尤明庆.岩样三轴压缩的破坏形式和Coulomb 强度准则.地质力学学报,2002,8(2):179~185
[19]李东旭,周济元.地质力学导论.北京:地质出版社,~84
[20]钟嘉猷.实验构造地质学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59
[21]许江,鲜学福,王宏图.关于岩石基本力学参数关系的一些讨论.见:第六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46
[22]吴玉山,李记鼎.确定岩石强度包络线的新方法——单块法.岩土工程学报,1985,7(2):85~91
[23]苏承东,尤明庆.单一试样确定大理岩和砂岩强度参数的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8):3055~3058
[24]尤明庆.两种晶粒大理岩力学性质的研究.岩土力学,2005,26(1):91~96
[25]周国林,谭国焕,李启光等.剪切破坏模式下岩石的强度准则.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6):753~762
[26]陈卫忠,李术才,朱维申等.考虑裂隙闭合和摩擦效应的节理岩体能量损伤理论与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2):131~135
[27]尤明庆.岩石非均匀变形破坏和承载能力的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66
[28]尤明庆.复杂路径下岩样的强度、 变形特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1):23~28
[29]蔡美峰.岩石力学与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30
[30]尤明庆,李化敏,纪多辙.试验数据回归结果的评价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7):1191~1195
[31]尤明庆,苏承东.大理岩试样的长度对三轴压缩试验的影响.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
集,北京:科学出版社,~337
[32]尤明庆.基于粘结和摩擦的岩石变形与破坏的研究.地质力学学报,2005,11(3):286~292
[33]刘允芳.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见:夏熙伦编.工程岩石力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7
[34]徐芝纶.弹性力学(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4
[35]蔡美峰.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46,234~244
[36]周维垣.高等岩石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99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8]Haimson B C,Cornet F Suggested Methods for rock stress estimation—Part3:hydraulic fracturing(HF)and/or hydraulic testing of pre-existing fractures(HTPF). .,2003,40(7/8):1011~1020
[39]Lee M Y,Haimson B evalu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stress measurement .,1989,26(6):447~56
[40]Rutqvist J,Tsang Chin-Fu,Stephansson in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estimated from hydraulic fracturing measurement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he induced .,2000,37:107~120
[41]Cappa F,Guglielmi F,Rutqvist J,Tsang Chin-Fu,Thoraval modelling of pulse tests that measure fluid pressure and fracture normal displacement at the Coaraze Laboratory site, .,2006,43:1062~1082
[42]陈群策,毛吉震,侯砚和.利用地应力实测数据讨论地形对地应力的影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90~3995
[43]谭成轩,石玲,孙炜锋等.构造应力面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70~3978
[44]张彦山,梁国平,丁建民等.由井壁崩落估算水平主应力量值的研究.见: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39
[45]谢富仁,孟宪梁,祁英男.内昆线天星场至仙水段构造应力场分析.见: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69
[46]Pine R J,Tunbridge L W,Keakwa stress measurement in the Carmenellis test at South Crofty mine at a depth of 790 .,1983,20(2):51~62
[47]Anderson C,Christians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rock stress measurements and comparison of triaxial overcoring results made in the same :Katsuhiko Sugawara et :A A Balkema,~320
[48]陈颙,黄庭芳.岩石物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37
[49]陈庆宣,王维襄,孙叶等.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05
[50]Rummel F.断裂力学应用于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见:阿特金森 B K 编.岩石断裂力学.尹祥础,修济刚等译.北京:地震出版社,~253
[51]范天佑,断裂理论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83
[52]尤明庆.水压致裂法测量地应力方法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5,27(3):350~353
[53]Amadei B,Stephansson stress and its :Chapman & Hall,~173
[54]刘允芳.在同一钻孔中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与套钻孔应力解除法测量成果的比较.见:夏熙伦.工程岩石力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21
[55]尤明庆,周少统,苏承东.岩石试样在围压下直接拉伸试验.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25(4):255~261
[56]郭启良,丁立丰.岩体力学参数的原地综合测试技术与应用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28~3931
——以小秦岭矿区为例
邢永强1郑钊2宋锋1薛良伟1王卫1
(1.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16;2.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章编号:1003-0972-(2008)-02-0240-03
摘要 应用多级模糊识别模型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克服最大隶属度原则所不适用的地方,而且以相对隶属度、隶属函数为基础,使隶属度、隶属函数的计算更加容易。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小秦岭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对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可行、可靠。
关键词多级模糊识别模型 地质环境评价 小秦岭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数学方法有多种,如地理信息系统(GIS)、BP人工神经网络、灰色系统理论、模糊数学方法等都是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田婧等,2007)。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解决评价对象的多指标模式识别和排序问题,模糊数学理论中的最大隶属度原则在此问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最大隶属度原则有时忽略某些信息,导致结果失真。陈守煜(1998)提出的多级模糊识别模型以相对级别特征值作为判断或识别的依据,克服了最大隶属度原则所不适用的地方,使隶属度、隶属函数的计算更容易。因此,笔者采用多级模糊识别模型来评价某典型矿山的地质环境状况。
1 模糊识别模型介绍
指标相对隶属度公式
设某样本需要对模糊子集A进行识别,样本m个指标组成的特征向量为X=(x1x2…xixm)T,其中:xi为样本指标i 的特征值,i=1,2,…,m。
如样本依据m个指标c个级别的已知指标标准特征值进行识别,则有指标标准特征值矩阵:
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
式中:yih为指标i级别h的标准特征值,h=1,2,…,c,i=1,2,…,m。
通常将从1级至c级指标标准特征值减小称为指标递减型;从1级至c级指标标准特征值增加称为指标递增型,则递减型指标对A的相对隶属度(隶属函数)为
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
h级指标标准特征值对A的相对隶属度为
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
递增型指标对A的相对隶属度(隶属函数)为
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
h级指标标准特征值对A的相对隶属度为
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
模糊识别模型的建立
通过隶属度分别把指标与指标标准特征值矩阵变换为A的指标与指标标准特征值的相对隶属度矩阵:
R=(r1r2… rm)T=(ri)
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
设样本A的各个级别相对隶属度矩阵为
U=(u1u2…uc)T=(uh)
式中:uh为样本对A的级别h相对隶属度,h=1,2,…,c。
由样本在级别区间[a,b]范围内,故矩阵U应满足规一化约束条件: uh=1,同时应有uh=0,且h<a或h>b。
为了求解样本对模糊概念A的级别h的最优相对隶属度,建立目标函数:
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
求解
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
求得模糊识别模型为
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
相对级别特征值的求解
设级别变量h以对应的相对隶属度为权重,其总和H(u)= uh·h,称为相对级别特征值或相对状态特征值。
相对级别特征值H(u)是一个描述状态或级别的无量纲数,且1≤H(u)≤c,相对级别特征值由于利用了全部相对隶属度信息,其判断结论比最大隶属度原则更符合实际情况。据此,可应用相对级别特征值H(u)反馈得到相应的级别,对样本作出归属何种级别的判定。
2 应用实例
研究区概况
小秦岭矿区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市境内的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矿业经济发展很快,矿区内有国家和地方黄金企业数十家,矿山坑口数千个,矿业已成为灵宝市的支柱产业。然而,由于当地矿业资源的管理、开发体制不健全,小秦岭矿区矿业资源又作为淘金者的首选目标,该地区在淘金者的乱采滥挖下,不可再生的矿业资源和矿区地质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此外,人为的破坏还给该地区带来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小秦岭矿区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对以后矿山恢复治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价单元划分
结合对小秦岭矿区的实地调研结果,并遵照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矿区地质环境区域差异的原则,将评价区划分了87个评价单元。采用先定性分析矿区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并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特征、水系发育特征、人类活动强度等因素,对矿区内问题比较突出地区划定评价单元网格;对于其余地区,则按照3km×3km的正方形网格来划分评价单元,在单元划分的同时还注意与行政界域、水系界域的相互包容以及对边缘单元、小单元的适当合并。此外,在遵循地质环境客观特征的基础上,还考虑到兼顾局部特殊要求的情况,如在豫陕两省交界的地区则按照行政分区边界来划定。划分结果如下:单元dx1和dx2为大西峪区间;w1~w4为文峪区间;单元z1~z3为枣香峪区间;单元dh1~dh3为大湖峪区间;单元zy为藏马峪和阎家峪区间;单元f为夫夫峪区间;单元g为观音峪区间;单元j为荆山峪区间;单元i1~i10为苍珠峪、白花峪、枪马峪、杨砦峪、朱家峪相应的区间;单元1~61是按照正方形网格与各类界域边界交汇并进行适当合并或裁减的评价单元。
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分级
在综合比较成天翔等(2007)、徐友宁等(2003)、蔡斌等(2006)关于选取评价指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小秦岭矿区地质环境现状条件出发,综合考虑研究区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影响、资料收集情况等因素,选择了地表坡度、岩土体抗侵蚀性、植被覆盖率、年降水量、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地表水污染、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矿渣堆积量9个评价指标。
对于选取的评价指标,按照地质环境质量“优”、“良”、“中”、“差”、“极差”划分为5个级别,各级别相应指标的标准值如表1所示。
表1 小秦岭矿区地质环境评价指标分级标准Table1 Index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geology environmental in Xiaoqinling field
确定权重系数
目前系数确定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德尔菲、层次分析等主观赋权法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客观赋权法,运用主观赋权法掺杂了决策者的主观随意性,而运用客观赋权法却缺乏决策者的意愿,故本次研究采用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先由主成分—因子分析赋权法计算出一组初始权重,再带入评价模型进行计算,如果计算结果合理则直接采用该指标权重,如果计算结果差别较大,则在初始权重的基础上再进行适当微调,最终求出一组合理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Table2 Weighing coefficient of evaluation index
小秦岭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及分析
用VB语言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开发评价模型,结合各单元评价指标的量值和小秦岭矿区实地调研情况,给定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最终结果,见表3和图1。
表3 小秦岭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Table3 Evaluative result of geologic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Xiaoqinling field
图1 小秦岭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效果图
将该评价结果与已知物元分析法评价结果相比较,仅有39号、55号、58号、dx2号、i5号、dh3号单元评价结果有偏差,且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3 结论
多级模糊识别模型分析较物元分析、模糊理论分析等方法计算简便,又克服了最大隶属度原则所不适用的地方。该方法用于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对属于相同级别的检测单元间的差别亦可分区,可以直接看出各单元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从而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更直接的信息。实践证明,用该方法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可行、可靠。
参考文献
蔡斌,胡卸文.2006.模糊综合评判在绵阳市环境地质风险性分区评价中的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67~74.
陈守煜.1998.工程模糊集理论与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成天翔,张骏,杜东菊.2007.天水地区断裂活动性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研究.工程地质学报,15(1):33~37.
田婧,韩秀丽.2007.工程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河北理工大学大学学报,29(1):125~128.
徐友宁,袁汉春,何芳,陈社斌,张江华.2003.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地质通报,22(10):829~832.
Research of Multi-Classification Fuzzy Pattern Recognition Model in Mine Ge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The Case of the Mine in Xiaoqinling Field
Xing Yong-qiang1,Zheng Zhao2,Song Feng1,Xue Liang-wei1,Wang Wei1
( Land and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Zhengzhou 450016; of Civil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
Abstract:Based on the relative membership degree and function,the model of multi-classification fuzzy pattern recognition is applied in assessment of mine geo-environment quality,which counteracts the defects of maximum membership degree law and makes it easier to calculate the relative membership degree and paper has established assessment model of geo-environment quality and uses it to assess the mine geo-environment quality of Xiaoqinling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method is feasible and reliable.
Key words:multi-classification fuzzy pattern recognition model;ge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Xiaoqinling field
[中图分类号] [文献码] B [ 文章 编号] 1000-405X(2013)-7-229-2 中国地质调查局是我国目前唯一组织公益性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自1999年成立以来,在组织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对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面对地质工作大发展的新形势和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目标的要求,地质钻探技术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起到对地质工作的支撑作用,笔者对这些问题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在此发表,希望能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问题。 1地质工作对钻探技术的需求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紧缺,资源问题成为制约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引起了国家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中,突出能源矿产勘查和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是两项首要任务。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经费,除了正在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金之外,又启动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基金和地质勘查基金。此外,地方、甚至个人也在找矿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并进行积极的投资。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加强,地质钻探工作量成倍增长,一些省区的年钻探工作量达到了几十万米。钻探工作项目资金来源有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央财政补贴、省资源补偿费、地方财政补贴、市场项目等。钻探工作量加大,使得对钻探设备和技术的需求同时加大。 2地质钻探技术应用现状 与世界先进的钻探技术相比,目前我国地质勘探工作中采用的钻探技术总体水平比较落后。钻探施工主要采用立轴式岩心钻机,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设计。现代的全液压动力头钻机依靠进口,我国自己研制的产品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而且现在只有个别钻深能力(1000m)的钻机,还未形成系列。钻探工艺方面,一些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还没有得到推广应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方法虽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还未能大面积普及。液动锤钻进(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的优点虽然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该方法在恶劣的泥浆条件下使用时,钻具可靠性和寿命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这些年钻探现场管理水平的下降,使其在地质钻探中的应用较以前更少。一些具有较好前景的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如绳索取心液动锤钻进方法和不提钻换钻头方法虽然都已研制成功,但实际应用很少。空气反循环取样钻进方法尽管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但由于没有得到地质人员的认可,至今未能得到推广。除此之外,目前地质钻探施工中所用的钻孔护壁堵漏技术、测斜技术等,基本上也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水平。由于采用的钻探技术水平不高,地质勘探中钻探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太理想,表现在台月效率较低、复杂地层钻进问题多、深孔钻进能力差、钻进成本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钻探技术对地质工作的技术支撑效果受到影响。 3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 笔者认为,考虑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时应该分阶段,应该分成近期、中长期和远期。划分原则是:至2010年为近期,至2020年为中长期,至2050年为远期。 远期(至2050年)目标 实现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应该是钻探技术发展的远期目标。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温家宝就贯彻决定所作的重要批示中,都明确地提出了要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关于地质工作现代化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笔者的理解是:地质工作现代化的标志应该是,在地质工作中普遍采用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地质勘查技术。钻探技术是地质勘查技术的种类之一,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也应该符合此项标准。然而,此项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因为只有国家的整体工业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后,我国的地质钻探技术才有可能从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应该是基本同步的。邓小平同志在介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时,明确提出到2050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99年10月22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向公众宣布:我们的目标是,到下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看来,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实现的时间应该是21世纪中叶。 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应该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地质钻探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自主研发的新型钻探设备和先进钻进工艺方法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钻探装备与施工技术总体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近期(至201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近期(至2010年)目标应该是:初步完成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研制;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使之达到推广应用的水平;取得一批深孔钻探、复杂地层钻探和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研究成果;研发成功现代的深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探用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地质钻探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4地质钻探技术近期研发工作重点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期组织开展的地质钻探技术研发工作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近期目标的思路安排的,重点研究内容如下: (1)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2)满足覆盖区化探和异常查证需求、适应复杂地层条件的轻便、高效、多功能取样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3)1000m全液压动力头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4)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包括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绳索取心冲击回转钻进方法、不提钻换钻头方法和深孔绳索取心方法;(5)解决复杂地层钻进技术难题,包括复杂地层钻孔护壁堵漏技术问题、复杂地层取心技术问题等;(6)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包括提高钻孔测量精度和定向钻进施工中靶精度的技术以及取心定向钻进技术;(7)万米科学超深孔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除了研究与开发工作以外,钻探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钻探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拟开展以下一些工作: ①新型岩心钻探机具应用培训;②地质调查浅层取样钻技术应用培训;③地质钻孔测量技术应用培训;④新型地质钻探泥浆体系应用培训;⑤节水钻进技术应用培训;⑥空气反循环取心钻进技术培训和应用示范;⑦车载式浅层取样钻机应用示范。 5几个值得强调的问题 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通过技术创新可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使一些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这里举2个钻探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的实例。第一个实例是科拉超深钻。前苏联的工业技术发达程度比不上西方国家,却钻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口深度超万米的钻井——12262m深的科拉超深井。钻万米超深井的难度非常大。这口井之所以能钻进成功,是因为前苏联人在施工这口井时进行了大量的钻探技术创新,其中3项对钻进施工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创新是:超前孔裸眼钻进方法;铝合金钻杆;带减速器的涡轮马达井底驱动。第二个实例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该项目是在坚硬的结晶岩中施工5000m连续取心钻孔。这种施工在我国没有先例,在世界上也属高难度钻井工程。该井在施工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涉及套管和钻进施工程序、取心钻进技术、扩孔钻进技术和井斜控制技术,最终获得了高效、优质的施工效果。由于采用螺杆马达-液动锤-金刚石取心钻进方法,使机械钻速提高50%以上,回次长度由3m提高到8~9m,大大节省了施工时间和成本。 加强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 新方法、新技术从研发出来,到在钻探施工中得到普遍应用,通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做大量的推广应用工作。推广应用工作包括宣传、现场演示、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等。这些环节工作效果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得到实际应用所需的时间,影响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为获得好的效果,该项工作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因为研发单位通常只是从本单位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考虑推广应用工作,而该项目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实施需要一种全局性和长远的考虑。这些年来,在钻探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所有环节中,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强此方面工作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达.探矿工程(地质工程)未来20年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4,31(1).看了“地质钻探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2.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 3.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 4. 地质毕业论文范文 5. 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