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毕业论文折射波静校正

毕业论文折射波静校正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折射波静校正

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均以地面为水平面、近地表介质均匀为假设前提。例如,平界面的共炮点时距曲线或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是双曲线这一结论只有在该假设前提下才正确。但是,在实际野外观测时,表层因素与假设往往并不一致。例如,存在地形起伏,低、降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当炮点和接收点位于不同高度的地表以及表层速度变化时,就会引起反射波到达时间增长或缩短。这时观测到的时距曲线不是一条双曲线,而是一条畸变了的曲线,对此曲线进行动校正不可能将它校平。若是共炮点记录,就得不到正确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一次覆盖时间剖面;若是共反射点记录,则达不到同相叠加,直接影响到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质量。特别在丘陵、山区,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因此要进行表层因素的校正,即静校正。

静校正也由计算静校正量和数据校正两部分组成,核心是计算静校正量,计算静校正量又是建立在表层速度模型的基础之上。一般认为表层有一低速带,相对基岩有很大的速度差,由透射定理,对浅、中、深层的反射波射线(或入射线)在低速带中是近似垂直的传播,因同一炮点或接收点的表层模型一定,对来自不同层的反射波到达时间影响相同,即同一道不同层有同样的校正量,称为“静”校正,静校正量有正,也有负。

以上认识实质已成为静校正量计算中的一种假设条件,若实际情况满足假设条件,静校正就会有好的效果,如果条件不满足,静校正效果就变差。另外,计算静校正量需要已知表层速度模型,若用估计的近似模型计算静校正量,也会使静校正质量降低。针对以上两方面因素,目前除常规的一次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外,还发展了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新方法。

静校正的校正也是用搬家来实现的,当静校正量为正时,则将整道数据向前(小时间)移动校正量时间;若校正量为负,将整道数据向后(大时间)移动校正量时间。

野外(一次)静校正

利用野外实测的表层资料直接进行的静校正称为野外(一次)静校正,又称为基准面静校正。其方法是,人为选定一个海拔高程作为基准线(面),利用野外实测得到的各点高程、低速带厚度、速度或井口时间等资料,将所有的炮点和检波点都校正到此线(面)上,用基岩速度替代低速带速度,从而去掉表层因素的影响。它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以及低速带校正等内容。

井深校正

井深校正是将激发点O的位置由井底校正到地面Oj(见图3-5)。其方法有二:

图3-5 野外(一次)静校正量计算示意图

1—基准面;2—地面;3—低速带底界面

1)在井口埋置一井口检波器,记录直达波由O传至地面Oj的时间Δτj,即井深校正值,又称为井口时间。

2)用已知的表层参数及井深数据,按下式计算井深校正量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V0为低速带波速;V为基岩波速;h0+hj为炮井中低速带厚度;h为基岩中炸药埋置深度。因为井深校正总是向时间增大的方向校正,故此式前面取负号。

地形校正

地形校正是将测线上位于不同地形处的炮点和检波点校正到基准面上。如图3-5所示,炮点地形校正量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而检波点地形校正量是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故此道(第j炮第l道)总的地形校正量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地形校正量有正有负,通过h0、hs的正负体现出来。通常规定当测点高于基准面时为正,低于基准面时为负。

低速带校正

此校正是将基准面下的低速层速度用基岩速度代替。求取低速带校正量的公式在炮点处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在检波点处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故此道总的低速带校正量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因为基岩速度总是大于低速带速度的,故低速带校正量总是正的。

图3-5中第j炮第l道的总野外静校正量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若用海拔高程表示,则有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Es为检波点地面海拔高程;El为检波点下方低速带底界面海拔高程;Eb为基准面海拔高程;E为激发源处海拔高程。

剩余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的基本概念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如低速带速度及厚度难以测准)或某些人为因素,野外实测资料往往不很准确,故野外(一次)静校正之后仍残存着剩余的静校正量。提取表层影响的剩余静校正量并加以校正的过程称为剩余静校正。剩余静校正量不能由野外实测资料求得,只能直接利用地震记录提取。实践中往往利用统计的方法自动地计算剩余静校正量,故亦称之为自动统计静校正。

多次覆盖工作使得利用统计方法求取剩余静校正量成为可能。因此,在计算中总是充分利用多次覆盖工作的特点,灵活地改变记录道集的编排形式(例如,共炮点选排,共检波点选排和共中心点选排等,见图3-6),使用多道信息得到最佳结果。

剩余静校正量可分为短波长(高频)分量和长波长(低频)分量两类(图3-7)。

短波长分量是局部范围内低速层变化引起的,对同一共中心点道集内各道的反射波到达时影响不一,使动校正后的共中心点道集各道无法同相叠加,影响叠加效果。长波长分量是区域性异常,是指相当于一个排列以上范围的低速带变化影响。一般它对共中心点道集内各道的反射波旅行时影响不很明显,对叠加效果影响不大。但这种表层异常易被误认为是地下构造或岩性变化引起的,若不消除它们会造成解释上的错误。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方法只能提取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

图3-6 多次覆盖各种选排

图3-7 长、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

1—长、短波长静校正量叠加;2—短波长分量;3—长波长分量

计算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思想

基本假设有两点:

1)认为剩余静校正量与波的传播方向、路径无关(地表一致性条件),即对同一地面点来说它的取值不变,而对不同的地面点来说它的取值具有随机性。因此,可以认为剩余静校正量是一种随机量,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提取。

2)认为剩余静校正量的起伏变化很大,变化波长小于一个排列范围。在一定长度范围内统计剩余静校正量时,其均值为零。

计算剩余静校正量利用的是地震记录上的反射信息。其基本思想是:经过正确动较正后,同一共中心点道集内各道反射波相位应当对得很整齐,若不齐则必定存在剩余静校正量。将这些相位差异提取出来就能得到剩余静校正量,再用它们进行校正必然会使反射波对齐,形成同相叠加。由此可见:①用来求取剩余静校正量的道集必定是动校正后的道集(当然,现在也发展了用动校正前道集求剩余静校正量的方法,这儿暂不考虑);②要想准确地求取出相位差异必然要选择最好的反射信息,所谓“最好”的含义包括能量强、连续性好、构造变动小等,一般称满足这些条件的界面反射为标准层反射。由于静校正有“静”的特点,标准层的剩余静校正量也就是整道的剩余静校正量。

求取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的统计方法

该方法一般分为三步:

形成参考道 设gj(t)表示共中心点道集内第j 道的波形,则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M(t)为参考道,J为共深度点道集的总道数,tp为选出的标准层反射起始时间,T为时窗长度。

用互相关方法计算道集内各道的相对静校正量 参考道形成后,就要计算道集中各道与参考道(均只包含标准层反射波组)之间的相对时差,称之为相对静校正量。因为各道上的波形有一定的相似性,故最常用的提取相对时差的办法是互相关方法。计算互相关函数的公式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M(τ)为参考道,gj(t)是道集中待求相对时差的第j道,k为相关运算时离散值序号,N为相关时窗,τ为时移,τmax为最大时移绝对值。习惯上将gj(t)相对于M(t)向左移动的时移称为正的。在互相关函数中找出极大值,它所对应的相对时移值就是要求的相对时差。

3)由相对剩余静校正量中分解出炮点剩余静校正量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共炮点道集或共检波点道集分别分离出炮点和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例如对共炮道集中各道求取的相对时差作统计平均,其结果为炮点的剩余静校正量。对共接收点道集中各道的相对时差作统计平均,即为接收点的剩余静校正量。

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简介

折射静校正是利用折射波反演表层速度模型,再计算校正量,该方法对层状介质模型有较好的适应性。折射波静校正由折射波初至时间拾取、表层模型解释或反演以及静校正量计算和静校正组成。

层析静校正适应任意表层速度模型,该方法是利用初至波(包括直达波、折射波、回折波)射线路径和传播时间用层析法反演表层速度模型,再用波场延拓的方法实现静校正,该方法相对其他静校正方法对表层模型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高的校正精度。

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都是以反演速度模型为基础,理论上讲,它们都可以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均以地面为水平面、近地表介质均匀为假设前提。例如,平界面的共炮点时距曲线或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是双曲线这一结论只有在该假设前提下才正确。但是,在实际野外观测时,表层因素与假设往往并不一致。如存在地形起伏,低、降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这时观测到的时距曲线不是一条双曲线,而是一条畸变了的曲线。对此曲线进行动校正不可能将它校平。若是共炮点记录,就得不到正确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一次覆盖时间剖面。若是共中心点记录,则达不到同相叠加,直接影响到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质量。特别在丘陵、山区,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因此要进行表层因素的校正,即静校正。

静校正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点;①由于表层低速带的速度十分低,深、浅层反射波的射线路径尽管在低速带以外的各地层中传播时各不相同,但在表层附近几乎都是近于垂直的。因此,静校正量的大小只与地面位置有关,即对于某一道而言,深、浅层反射波有相同的静校正量,所以称之为“静”校正,这种条件称为地表一致性条件。当然,在某些地区,地表一致性条件无法得到满足,会出现静校正不“静”的情况(不在本节讨论之列);②与动校正量永远为正不同,静校正量有正有负。同样,静校正也包括静校正量的计算和静校正的实现两部分。由于上述第一个特点,它的实现只是简单地按静校正量整道集体“搬家”,没有补空问题。

静校正一般分为野外(一次)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后来又发展了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

(一)野外(一次)静校正

利用野外实测的表层资料直接进行的静校正称为野外(一次)静校正,又称为基准面静校正。其方法是人为选定一个海拔高程作为基准线(面),利用野外实测得到的各点高程、低速带厚度、速度或井口时间等资料,将所有的炮点和检波点都校正到此线(面)上,用基岩速度替代低速带速度,从而去掉表层因素的影响。它包括有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以及低速带校正。

1.井深校正

井深校正是将激发源O的位置由井底校正到地面Oj(图4-5)。其方法有二。

图4-5 野外(一次)静校正量计算示意图

(1)在井口埋置一井口检波器,记录直达波由O传至地面Oj的时间Δj,即井深校正值,又称为井口时间。

(2)用已知的表层参数及井深数据,按下式计算井深校正量

地震勘探

式中:v0是低速带波速;v为基岩波速;h0+hj为炮井中低速带厚度;h是基岩中炸药埋置深度。因为井深校正总是向时间增大的方向校正,故此式前面取负号。

2.地形校正

地形校正是将测线上位于不同地形处的炮点和检波点校正到基准面上(图4-5),炮点的地形校正量为炮点地面至基准面的直达波传播时间,即

地震勘探

而检波点地形校正量是检波点地面至基准面的直达波传播时间,即

地震勘探

故此道(第j炮第l道)总的地形校正量为

地震勘探

地形校正量有正有负,通过h0、hs的正负体现出来。通常规定当测点高于基准面时为正,低于基准面时为负。

3.低速带校正

此校正是将基准面下的低速层速度用基岩速度代替。求取低速带校正量的公式在炮点处为

地震勘探

在检波点处为

地震勘探

故此道总的低速带校正量为

地震勘探

因为基岩速度总是大于低速带速度的,故低速带校正量总是正的。

图4-5中第j炮第l道的总野外静校正量为

地震勘探

若用海拔高程表示,则有

地震勘探

式中:Es为检波点地面海拔高程;El为检波点下方低速带底界面海拔高程;Eb为基准面海拔高程;E为激发源处海拔高程。

(二)剩余静校正

1.剩余静校正的基本概念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如低速带速度及厚度难以测准)或某些人为因素,野外实测资料往往不很准确,故野外(一次)静校正之后仍残存着剩余的静校正量。提取表层影响的剩余静校正量并加以校正的过程称为剩余静校正。剩余静校正量不能由野外实测资料求得,只能直接利用地震记录提取。实践中往往利用统计的方法自动地计算剩余静校正量。多次覆盖工作使得利用统计方法求取剩余静校正量成为可能。因此,在计算中总是充分利用多次覆盖工作的特点,灵活地改变记录道集的编排形式(例如,共炮点选排,共检波点选排和共中心点选排等,见图4-6),使用多道信息得到最佳结果。

图4-6 多次覆盖各种选排

剩余静校正量可分为短波长(高频)分量和长波长(低频)分量两类(图4-7)。短波长分量是局部范围内低速层变化引起的,对同一共中心点道集内各道的反射波到达时影响不一,使动校正后的共中心点道集各道无法同相叠加,影响叠加效果。长波长分量是区域性异常,是指相当于一个排列以上范围的低速带变化影响;一般它对共中心点道集内各道的反射波旅行时影响不很明显,对叠加效果影响不大。但这种表层异常易误认为是地下构造或岩性变化引起的,若不消除它们会造成解释上的错误。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方法只能提取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

2.计算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思想

基本假设有两点:①认为剩余静校正量与波的传播方向、路径无关(地表一致性条件),即对同一地面点来说它的取值不变,而对不同的地面点来说它的取值具有随机性。因此,可以认为剩余静校正量是一种随机量,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提取;②剩余静校正量的起伏变化很大,变化波长小于一个排列范围。在一定长度范围内统计剩余静校正量时,其均值为零。

计算剩余静校正量利用的是地震记录上的反射信息。其基本思想是:经过正确动校正后,同一共中心点道集内各道反射波相位应当对得很整齐,若不齐则必定存在剩余静校正量.将这些相位差异提取出来就能得到剩余静校正量。再用它们进行校正必然会使反射波对齐,形成同相叠加。由此可见:①用来求取剩余静校正量的道集必定是动校正后的道集(当然,现在也发展了用动校正前道集求剩余静校正量的方法,这里暂不考虑);②要想准确地求取出相位差异必然要选择最好的反射信息。所谓“最好”的含义包括能量强,连续性好,构造变动小等。一般称满足这些条件的界面反射为基准层反射。由于静校正有“静”的特点,基准层的剩余静校正量也就是整道的剩余静校正量。

3.求取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的统计方法

图4-7 长,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

该方法一般分为三步:

(1)参考道的形成。即得到最佳基准层反射的道。一般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共中心点道集的叠加道作为参考道。因为虽然道集内各道都可能存在剩余静校正量,但由于它们具有短波长的性质,正、负变化很大,叠加后会部分地相互抵消甚至全部抵消,故可以认为叠加道是道集中最为标准的一道。设gj(t)表示共中心点道集内第j道的波形,则

地震勘探

式中:M(t)为参考道;J为共中心点道集的总道数;tp为选出的基准层反射起始时间;T为时窗长度;Δ为时窗内的时间采样间隔。

(2)用互相关方法计算道集内各道的相对静校正量。参考道形成后,就要计算道集中各道与参考道(均只包含基准层反射波组)之间的相对时差,称之为相对静校正量。因为各道上的波形有一定的相似性,故最常用的提取相对时差的办法是互相关方法。

用互相关方法提取相对时差的实质是用待求时差的记录道相对于参考道作一系列大小不同的时移,每移动一次计算一个互相关系数,移动一系列值得到一组互相关系数值(组成互相关函数)。在这一系列移动值中可能有一个移动值正好等于该两道的相对时差,此时两道的波形对齐,求出的互相关值为最大(图4-8)。因此,计算这两道的互相关函数,在互相关函数中找出极大值,它所对应的相对时移值就是要求的相对时差;计算互相关函数的公式为

地震勘探

图4-8 用互相关方法计算两波相对时间差

式中:M(t)为参考道;gj(t)是道集中待求相对时差的第j道;k为相关运算时离散值序号;N为相关时窗长度;为时移;max为最大时移绝对值。习惯上将gj(t)相对于M(t)向左移动的时移称为正的。

由于提取相对时差的方法不能保证完全准确无误,可能存在着偶然误差或干扰;此外所求出的参考基准层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基准层位置。因此,相对时差可分解为:

地震勘探

式中:Δo为炮点O处的绝对静校正量;Δg为检波点G处的绝对静校正量;dd为计算出的基准面的浮动误差;εo,g为偶然干扰或误差。为了准确地求出绝对剩余静校正量,还须进行下一步工作。

(3)由相对剩余静校正量中分解出炮点剩余静校正量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共炮点道集或共检波点道集。下面以炮点剩余静校正量的计算为例加以说明。

如图3-19所示,一个单边放炮24道接收六次覆盖观测系统。对任意一炮Oi而言,共炮点道集中有24个记录道与24个叠加道分别作互相关计算,根据互相关函数最大值的位置可以求出24个相对时差。据公式(4-15),因为这24个记录道对应同一炮点,故各道炮点静校正量Δoi均相同,但它们对应着24个不同的检波点,故各道的检波点静校正量Δgj和基准面浮动误差ddk不同,εoj,gj也不同。作统计平均(即将共炮点的24道相对静校正量叠加),按基本假设②,有

地震勘探

式中:J为共炮点道集的总道数(此例中J为24)。由此得到炮点Oi处的炮点静校正量。依次进行可以求得测线上所有炮点处的剩余静校正量。

欲求检波点处剩余静校正量可以利用共检波点道集,方法完全一样,不赘述。

另一种分离相对时差的方法是解方程。实际上,(4-15)式可以写作方程组形式(误差可暂略去不写),为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式中:X为(I+J)维列向量,由炮点静校正量和检波点静校正量组成,即X=(Δo1,Δo2,…,Δo1,Δg1,Δg2,…,ΔgJ)T,Δ为(I×J)维列向量,其分量是各相对时差Δoi,gj,[A]是系数矩阵,由0和1组成,为疏松阵。通常(I×J)总是大于(I+J)的,方程(4-17)为超定方程组,可以用最小二乘方法求解。利用线性最小二乘准则,可得到正规方程

地震勘探

采用高斯—赛得尔迭代法可以方便地解出此方程,求出炮点的剩余静校正量和检波点的绝对剩余静校正量。

(三)折射静校正

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利用的是道集内各道之间反射波的相对时差,不是各道的绝对静校正值,故只能解决短波长静校正问题。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折射静校正方法依据的是折射波初至时间,求出低速带底界面深度和浅层速度。理论上讲,它可以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早期进行的折射静校正工作是在反射波法勘探的同一测线上用小折射排列再作一次折射波法勘探。因为低速带底界面是一个良好的折射界面,用折射波法工作可以得到质量优良的折射波记录,用常规折射波解释方法求出低速带底界面深度和浅层速度,进而求出静校正量。

后来发展起来的折射静校正方法是利用反射波法工作时在反射波记录上的初至折射波求出低速带底界面和静校正量。主要采用加减法和广义互换法进行计算。

图4-9 加减法计算旅行时示意图

1.加减法

众所周知,折射波法解释中最基本的一个

方法是斜截法.但由于低速带底界面起伏不定,使利用折射波时距曲线斜率求v1较困难,且其他点处低速带底界面深度与炮点处深度不尽相同,故发展了加减法。加减法可间接地估计排列中各点的法线深度hD和基岩速度vb。这种方法又称为t0差数时距曲线法。该法基于计算两个时间值,叫做加时间和减时间。图4-9画出了三对炮检距射线路径ABCD,DEFG和ABFG。分别定义加时间t+和减时间t-为

地震勘探

方程右边的时间值是对三条射线路径测得的波的初至时间。

可以证明,t+正是D点处的t0D时间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式中:vb为基岩波速;vw为低速带波速。

而t-与基岩速度有关

地震勘探

将(4-22)式代入式(4-21)中可求出D点处法线深度。依此类推,可求出测线上全部低速带深度。

2.广义互换法

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总能找到适合检测初至并在D点汇合的两条射线路径,故将加减法推广,提出了广义互换法(GRM)。

图4-10 GRM和EGRM算法所用射线示意图

如图4-10所示,选择二条并不汇合的射线路径ABCD2和D1EFG,在计算加时间时考虑偏移距间隔 即 这就是广义互换法。

可以选用不同的D1、D2。于是,方程右端的旅行时有许多对,可求出多个加、减时间的估计值。经过对初至的仔细修正,从中选一个最准确的值作为D点的计算结果。进一步对广义互换法作推广,导出扩展的广义互换法(EGRM)。其差别仅在修正项上。计算加时间的公式变为

地震勘探

它适用于不规则的观测系统或炮点、检波点有横向偏差的情况。此时AD2+GD1≠AG,修正项正好可以补偿这个差值。

新的折射静校正方法由于利用的是反射波记录上的初至,无须再进行一次小折射排列工作,效率可以大为提高。其困难在于初至时间的正确识别和提取,特别是自动提取。另外,由于反射波法是以单边放炮、滚动前进的方式进行工作的,没有专门设计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而上述计算均要用到相遇时距曲线。由于多次覆盖工作方法的重复性和密集性,上述两个问题均得到初步解决。利用折射波追逐时距曲线的平行性(多次覆盖工作可得到大量追逐时距曲线)可以方便地提取折射波初至,一般采用人机联作方式进行校正。因为多次覆盖工作炮点密集,故很容易利用互换原理转换出密度较高的相遇时距曲线。至于观测系统中的不规则造成的问题(例如炮点位置与检波点位置不一致,道距不等等)在扩展的广义互换法计算中已经加以考虑了。

静脉注射论文题目

医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的论说 文章 ,是阐述原始研究结果并公开发表的书面 报告 。医学论文格式由以下6部分组成:论文题目;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和邮编;摘要(目的、 方法 、结果、结论);关健词;正文(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

[摘要] 静脉留置针其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静脉,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适合于老年人患者及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封管技术;护理

1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共对68例患者采用了静脉留置针,年龄48岁~84岁,肺气肿34例,肺心病28例,哮喘6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2操作方法

穿刺方法

穿刺前先将输液器空气排至过滤器,检查并打开留置针,然后将输液器针头直接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操作者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刺入皮下血管内,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约5°~15°)再进 cm,左手退出针芯少许,右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要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这样避免了针芯触及血管壁,外套管对针芯有支撑作用,可顺利通过皮肤,提高穿刺成功率。

血管及留置针型号的选择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静脉的3倍,一般情况应用上肢静脉,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细短的留置针,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磨擦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静脉炎的发生。

3封管技术

封管是留置针成功的关键,封管液浓度配置合理,封管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

封管液的选择

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的肝素钠盐水及生理盐水,目前认为肝素钠盐水优于生理盐水。肝素钠盐水封管液的配置方法是:用的生理盐水250 ml联合肝素钠 U。

封管方法

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肝素钠配制液3 ml,常规消毒肝素帽,将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3 mm~5 mm,缓慢推注,边推边退,推注2 mm~ mm,余 mm~1 mm即全部拔出针头,完成封管。封管后再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回血后才能接上补液,不可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堵塞。 4留置针留置时间

留置针在无静脉炎发生时,5 d作为常规留置[3]。每2 d更换1次留置针护贴,进针处用碘伏擦拭消毒。如护贴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即予更换,操作时注意各环节的严格无菌,提高穿刺成功率。输液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这样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

5护理

在行留置针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说明置管的目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在留置针使用期间,翻身、活动时要注意保护好留置针,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脱出、污染或液体渗漏等。

操作技术要熟练,穿刺前检查好套管针,正确选择血管,输液器每日更换1次。每次注药、输液应严格无菌操作,液体滴完后要及时封管,并关好留置针小调节夹,以防引起空气栓塞,肝素帽应用无菌纱布包裹,并用胶布固定好。封管液只能当天配制使用,封管注射器1人1具。

凡放置留置针的患者应及时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变化,穿刺点有无红肿或青紫等现象。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疼痛及时拔管,拔管后应用干棉签压迫5 min,无出血后方可离去。

封管后注意观察管腔内有无回血,若有回血且量较多者,可用注入生理盐水10 ml,再用肝素钠稀释液封管,以免管腔阻塞。

留置针放置时间最好不超过7 d,以防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若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则表示有静脉炎发生,应立即拔出留置针,并给予50%硫酸镁持续热敷24 h~36 h,局部涂抗生素软膏。

输液完毕后,应妥善固定留置针,避免脱出。为了更好地将留置针应用于临床,实施于患者,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 总结 工作 经验 ,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从而提高护纚临床医学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与护理_临床医学论文(2)欢迎您访问范,文,家}硇?屎椭柿俊�

参考文献:

[1]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

[2]饶庆华,等.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624.

[3]李小燕,刘洋.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0?301.

百度里面就有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道德、价值、法律观念的增强,现代社会要求一名合格医生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医生应该本着严于律己的精神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提高个人的素质,而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下面是搜索整理的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105个,供大家参考阅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一: [1]定西市疑似风疹标本ELISA与RT-PCR法检测分析[2]居家吞咽康复操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3] MR扩散加权成像与不同成像序列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价值临床研究[4]经静脉内耳钆造影MRI对可疑梅尼埃病的诊断价值[5]基于三种试剂盒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6]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缺陷及认知功能的影响[7]驻地医院联合整建制驰援医疗队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理管理实践[8]宫颈癌术后延伸野螺旋断层放疗与固定野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恢复期肛拭子中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评价[10]数字OT训练系统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11]肌内效贴技术结合针刀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分析[12]吞咽功能训练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13]穴位肌电生物反馈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14]三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HIV抗体的价值比较[15]探讨认知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16]综合护理措施在手术室切口部位感染预防的应用研究[17]气管切开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康复护理体会[18]优质护理应用于宫颈球囊在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促进自然分娩的实践效果[19]社区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20]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21]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22]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分析[23]试论医务社会工作在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环境构建过程中的作用[24]~(125)I粒子源剂量计算参数模拟研究[25]左氧氟沙星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及耐药机制的研究[26]2009—2018年浙江省宁波市吸毒人群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及其行为特征[27]临床护理路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28]沙门氏菌主要流行血清型耐药性的研究进展[29]学龄后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者语音训练方法研究[30]不同严重程度认知障碍组脑内血管周围间隙研究[31]多系统萎缩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低频振幅研究[32]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分析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初步研究[33]静息态fMRI评价脑瘫患儿手术前后的脑功能[34]自闭症儿童早期大脑过度发育的sMRI研究[35]老年重症监护室糖尿病患者血糖难控制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分析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二: [36]磁共振血管造影侧枝血管在卒中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中的应用价值[37] T单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离体及在体检测2-羟基戊二酸效能初探[38]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的高血压患者早期左房功能障碍的定量研究[39]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对OSAHS患者心脏的研究[40]IVIM-DWI技术对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的应用研究[41]骨折内固定术后复查MAVRIC-SL序列去金属伪影的研究[42]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VH-DWI匹配性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43]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价值[44]磁共振诊断精囊腺囊肿并结石1例[45]干燥综合征腮腺MRI的研究进展[46]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新进展[47]重症胰腺炎并发腹腔高压的影像学研究进展[48]腹针加头针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原发性失眠45例[49]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50]骨科术后患者康复锻炼的重要性[51]X光片和多排螺旋CT、MR对骨关节创伤的诊断对比[52]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价值[53]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在胎儿唇腭裂中的应用价值[54]心脏超声与心电图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效果及检出率影响分析[55]浅析CT影像学技术应用于周围性小肺癌中的诊断价值[56]胎儿肢体及手足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及图像分析[57]CT三维重建对微小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58]眼内肿瘤超声弹性成像的鉴别诊断价值[59]临床与影像护理的有效配合对脑卒中患者磁共振检查中的作用分析[60]低、高频探头超声联合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61]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中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62]小儿肾病综合征并肺动脉栓塞的CT表现及临床护理[63]腹部CT检查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价值[64]CT增强扫描中离子型与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副反应对比效果分析[6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诊断前列腺疾病临床效果观察[66]临床护理路径(CNP)标准在CT增强护理中的应用疗效分析[67]核磁共振波谱检查在前列腺癌诊断及病情判断中的应用疗效分析[68]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对肾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69]百里醌通过激活SIRT1/STAT3通路对脓毒症所致大鼠肝损伤和糖代谢紊乱的保护作用[70]艾滋病模型中关键指标SIV DNA绝对定量微滴式数字PCR技术的创新应用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三: [71]113例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与病原分析[72]多模态多维信息融合的鼻咽癌MR图像肿瘤深度分割方法[73]断层径照治疗局部中晚期下咽癌的剂量学研究[74]尼帕病毒Taqman q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75]利用宏基因组纳米孔测序方法检测模拟临床样本中的基孔肯雅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76]三维全容积成像技术评价高血压是否合并超体重患者左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77]康复者血浆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疗效分析1例[78]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79]批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救治护理工作实践与思考[80]重症监护室肺癌患者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氧疗与储氧面罩吸氧有效性的比较[81]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对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影响因素分析[82]应用PDCA循环法护理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效果[83]方舱CT技术进展与临床应急使用现状[84]应用上肢康复操视频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85]发热门诊与隔离病房无缝隙对接在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管理中的效果研究[86]快速康复护理对骨折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研究[87]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诊断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评价[88]优质护理措施在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应用分析[89]综合护理对糖尿病甲状腺癌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相关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90]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流程的探讨[91]老年糖尿病疾病护理管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评价[92]品管圈在提高居家胰岛素笔废弃针头回收率中的应用[93]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老年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观察[94]糖化血清白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95]电话随访联合IMB模型的健康教育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护能力的影响[96]综合性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行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97]糖尿病患者的内科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及其有效性分析[98]全面护理干预在结石性胆囊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观察[99]目标性护理干预在肺癌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100]探讨护理对策及生活方式指导对糖尿病性脑血管疾病的影响[101]72例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下胃旁路手术治疗后的护理[102]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103]静脉微量泵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对策[104]动态血糖监测指导下的个体化营养联合瑜伽运动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105]整体护理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以上就是关于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等会给你传呀 把分给我

论文答辩如此波折

本科毕业论文建议以结课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完成。取消答辩这些环节。因为本科生的学术水平毕竟有限,没必要过于严格。硕士毕业论文,可以严格要求。

我的答辩经历还是比较顺利的,如果你和老师没有很大的矛盾,一般老师是不会为难你的,你只要认真准备就很容易通过的。

其实针对不同的学历,老师们在答辩的过程中所花的心思是不一样的,学历越高,老师们一般在答辩的过程中就会更加细心和认真,而且会把你的很多问题都提出来,但是一般情况下,对于普通本科生毕业的话,答辩并不会特别难,而且老师也不会特别针对某一个人,除非是你的毕业论文做得真的特别差。

其实我当时的答辩经历还是比较顺畅的,当时我们是在疫情期间进行答辩的,所以就没有。去教室里,而是在宿舍里通过。网络进行答辩。虽然没有现场那么大的压力感,但是总体还是比较紧张的。因为我们答辩组的有几个老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就非常严厉。再加上我们是按照顺序进入答辩的界面的,然后在你答辩之前你可以看到你的上一个同学的答辩情况。由于我上面的那个同学他在各方面做的不是很好,而且在模型的建立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数据上面也有差错,所以老师答辩他的时间非常长,然后好几个老师都对于他的论文提出了很多质疑。他当场很多问题没有回答上来,老师的总体感觉应该不是特别满意,所以我当时看到这样的情况还是很紧张的。

但是由于我当时选毕业论文老师的时候,选的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并且非常有耐心的老师。所以我们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和模型建立的过程中,他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所以我就自己安慰自己,说自己的论文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因为这个论文已经是我们和老师看了很多遍的,而且老师也对我们的每一句话,都进行了详细地批注。所以内心虽然有一点紧张,但是总体来说没有那么害怕。

但是在论文答辩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老师提出来了我的论文题目不太好。但是后来我跟我都知道老师沟通了以后,他说不用太放在心上,因为论文这个事情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紧张。第一次答辩,观众特别多,在台上很紧张能说出话就不错了。

关于折射论文范文资料

利:有了光的折射就可以看见了太阳光,有了一个清晰的世界弊:不能看清池塘里清水的深度!导致有的人盲目的以为水很浅!到了水中才知道水很深!导致发生意外!我认为 光污染 是光的反射!不是光的折射!

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可以近似的看作一个三棱镜!?过三棱镜两次折射,凸透镜一次么。

有趣的物理实验:光的折射和反射

scjazf说得很好,我赞成!

pid校正毕业论文

LM331的内部资源如下:1号管脚为脉冲电流输出端。2号管脚为输出脉冲电流的幅度调节,其外接电阻越大,输出的电流就越小。5号管脚为单稳态提供外接时间常数。6号管脚为脉冲输入管脚,低于7号管脚电压触发有效。7号管脚为比较器提供基准电压。输入脉冲信号经过有电阻和电容组成的微分电路转变为窄脉冲然后再输入LM331里的单稳态触发器。这个微分电路可以消除输入脉冲信号低电平宽度太大而对单稳态电路的正常工作所带来的影响。输出部分采用低通滤波器电路,在取得较好的动态特性时保持较好的滤波效果。通过反馈电阻来调整整个电路的灵敏度,使得输出电压幅值和阻抗能与后端的控制电路相匹配。图3-6 F/V转换电路 PID控制器PID控制器问世至今已有将近70年历史。PID控制器性能可靠、稳定性好、结构简单、易被人们熟悉和掌握、控制效果好。在实际工业控制中,PID控制器是连续系统中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节方式。其调节的实质是根据输入的误差值,利用比例、积分、微分的函数关系进行运算,计算出的控制量用于输出控制。PID控制器是一种线性控制器。其将给定值r(t)与实际输出值c(t)的偏差的比例(P)积分(I)微分(D)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1、PID调节器的微分方程:式中e(t)=r(t)c(t)2、PID调节器的传输函数:PID控制器各校正环节的作用:1、比例环节指成比例控制系统的误差信号e(t)当产生误差时控制器立即投入控制作用以减小误差。当Kp增大,系统响应加快,静差减小,但系统振荡增强,稳定性下降。2、积分环节主要是用于消除静差,提高系统的无差度。积分作用的强弱取决于积分时间常数Ti。当Ti增大,系统超调减小,振荡减弱,但系统静差的消除也随之减慢。3、微分环节能反应误差信号的变化速率,在误差信号值变得太大之前。在系统中引入一个有效的早期修正的信号,从而提高系统快速性,减小调节时间。当Td增大,调节时间减小,快速性增强,系统振荡减弱,稳定性增强,但系统对扰动的抑制能力减弱。图3-7 模拟PID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TCA785移相触发电路TCA785晶闸管单片移相触发集成芯片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发的。TCA785芯片能比较可靠识别零点,移相范围较宽,适用温度范围较宽,输出的脉冲稳定整齐等特点。TCA785的输出脉冲宽度可以进行手动调节,因此适应范围很宽广。TCA785芯片的5管脚是外接同步信号端,用来检测交流电压过零点。通过不同的电阻可接不同的同步电压,在应用中接正反向并联的二极管限幅电路进行保护。10管脚为片内产生的同步锯齿波,锯齿波斜坡的最大、最小值由9、10两管脚的外接电阻与电容所决定。通过与11管脚的控制电压相比较,在15和14管脚输出同步脉冲信号。这两个管脚可输出宽度变化、相位互差180°的脉冲。可以通过改变11管脚的控制电压进而进行移相控制,脉冲的宽度则由12管脚的外接电容所决定。图3-8 TCA785移相触发电路 功率调节电路功率调节电路部分主要由两个LM7805为光电耦合器提供电源以及两个双向可控硅组成。通过TCA785移相触发器通过15和14管脚输出相位互差180°同步脉冲信号。然后分别作用于两个光电耦合器,通过光电耦合器将弱电系统与强电系统隔离开来。隔离强电系统所造成的干扰,保持系统稳定工作,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霍尔电压电流传感器测量负载电路中的电压电路,然后通过电能计量芯片采样可以计算出电压电流值和有功功率。可以通过单片机读取并且通过液晶显示,同时输出与功率成正比的脉冲信号。经过频率/电压转换电路转换为电压输出。输出电压与设定功率相对应的电压得出误差信号,然后经过PID控制器作用于TCA785移相触发器。移相触发器的输出作用于光电耦合器,光电耦合器输出信号直接控制两个双向可控硅的门极。然后就能控制双向可控硅的导通和关断来控制负载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值。进而使电路中的功率恒定,即使当负载发生变化时也能通过控制可控硅的导通和关断来恒定电路功率。整个调功系统构成一个闭环控制,通过提高控制精度与速率来提高合成金刚石的产量和质量。双向可控硅内包含有三个PN结,是一个三端接口元件。可以把双向可控硅看成由两个单向可控硅反向并联组合而成,并且只要一个门极就能控制可控硅。双向可控硅可以通过触发来控制其导通。但是不论双向可控硅出于正向还是反向电压,只要向门极施加一个正或负极性的脉冲触发信号,双向可控硅就能够导通。在双向可控硅导通的状态下,如果没有触发脉冲信号,双向可控硅能维持导通而不被关断。如果双向可控硅两极的电流变到比维持电流小时双向可控硅被关断或者当在没有触发脉冲信号得情况下双向可控硅两极电压的极性发生变化时双向可控硅被关断。 数模转换器(D/A)数模转换器将离散形式的二进制表示的数字信号转换成为连续的模拟信号。D/A转换器通常用来作为微机控制的输出通道,然后与被控执行对象相连接。以实现某些系统的的自动控制以及输出信号。本调功系统采用串行数模转换芯片DAC101S101为PID控制器提供参考电压。该D/A转换芯片的分辨率达到千分之一,保证了系统控制精度。通过单片机控制D/A转换器并向D/A中写入数据以输出电压信号。这个电压与设定的有功功率成正比,即一个有功功率有自己对应的电压信号,这个电压信号作为PID控制器提供参考电压。电能计量芯片CS5460A输出与有功功率成正比的脉冲信号经过频率/电压转换电路转换成相应的电压信号与D/A输出经过比例放大后的电压信号相比较,得到一个误差信号。然后对调功系统进行PID控制把误差消除,以达到恒功的目的。 显示和按键电路本系统采用LCD1602液晶来显示电压、电流和功率值。通过三个弹性按键来设定功率,操作简单方便。选取LCD1602液晶作为显示界面。因为其体积小,编程简单而且能够满足本系统的要求。1602液晶能分为两列显示32个数字、符号和字母字符,每列显示16个。LCD1602液晶内包含有5x11或5x7点阵型模块,每个字符的显示都由点阵型模块来实现。1602液晶有16个管脚,其内部含有128个字符的ASCLL字符库。通过并行向1602中写入数据,可以通过可调电阻控制背光的亮度。弹性按键是机械弹性的开关,可以通过压按来控制线路的导通与关断,进而完成对系统的控制与设定。该弹性按键一端接地并作为STC89C52单片机的I/O口的输入信号,当按键被按下为闭合。然后单片机I/O口与地相连接变为低电平。单片机可以通过检测与按键相连I/O的电平高低来判断按键是否被按下。然后就能通过程序执行某些指令,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第四章系统软件设计 主程序模块本调功系统软件由主程序模块、电能计量芯片CS5460A子程序模块、LCD1602液晶显示子程序模块、D/A子程序模块、按键子程序模块等组成。它们是整个调功系统的核心部分,整个硬件系统都要靠程序来执行操作。主程序模主要任务是调功系统上电启动之后对各个元件进行初始化操作和构建整体调功系统的软件框架。元件初始化主要为STC89C52单片机初始化、1602液晶初始化、D/A初始化、电能计量芯片CS5460A等。然后设置中断,单片机判断弹性按键是否被按下设定有功功率参数,运行调功系统。然后可以执行相关模块的调用,持续控制调功软件系统直到系统运行停止。 电能计量芯片CS5460A子程序模块电能计量芯片CS5460A通过SPI串行接口与单片机进行通信,只需要用四根线就能控制和读取CS5460A芯片寄存器里的数据。CS5460A主要有三类寄存器:数据寄存器、校准寄存器和控制寄存器。通过这些寄存器可以采用读取电压电流和功率值。CS5460A的具体使用操作如下:1、功率测量芯片CS5460A含有多个控制命令。要使CS5460A完成对电压电流以及功率的计算就必须先要写入控制命令字。然后就可以执行相应操作,控制命令字如下:(1)启动转换命令,即0xe8对功率测量芯片CS5460A写入0xe8控制命令字,功率测量芯片启动A/D转换,然后可以输出计算后的结果。一般是在功率测量芯片进行复位后输入时写入这个控制命令,使得功率测量芯片CS5460A 能够正常的工作。(2)同步控制命令1(0xff)和同步控制命令0(0xfe)在写入读写控制命令前要执行同步控制命令对串行通信接口进行复位。(3)上电和停止控制(0xa0)在芯片系统校准电压电流前写入这个控制命令,可以停止功率测量芯片在执行某些操作时候,然后运行系统校准控制命令。(4)校准控制住命令通过写入不同的控制命令完成某些要求的系统校准。最低位O可以选择是否运行偏置校准;G位可以选择是否运行增益校准;R位可以在DC和AC校准之间选择;VI两位可以选择电压电流通道。2、控制寄存器K[3:0]通过这四位设置MCLK主频一倍、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倍分频为功率测量芯片的DCLK内部时钟。IHPF位为选择电流通道是否运行高通滤波器。VHPF位为选择电压通道是否运行高通滤波器。RS位控制复位CS5460A芯片复位控制位。DL[1:0]选择EOUT和EDIR通用输出口以及输出电平。EOD为允许EDIR,EOUT的控制位。SI[1:0]为设置中断信号方式,电平有效还是沿边有效。GI位设置电流的增益。PC[6:0]通过调节这这个寄存器实现相位补偿。3、CS5460A芯片启动和设置对CS5460A芯片进行复位操作,复位信号的脉宽至少为10ms。然后写入同步控制命令。再将设定的校准值写入校准寄存器当中,通过控制寄存器设定相关的寄存器参数。启动CS5460A芯片A/D转换,读取A/D的转换值然后计算出电流电压以及功率值。CS5460A芯片校准CS5460A可以通过校准控制寄存器执行增益校准和偏置校准。然后校准信号就可以对电流、电压输入通道进行操作。当系统执行系统校准时候A/D不能执行转换,可以通过寄存器停止你转换操作。 LCD1602子程序 LCD1602子程序模块本调功系统采用1602液晶显示电压电流值以及有功功率值。1602液晶为16引脚,有八个数据口。在对1602液晶写入数据前要先进行初始化设置,即设置显示模式、光标的开关和左右移设置。然后写入操作时序将数据指针定位,先写命令,再写入数据。 D/A子程序数模转换器将离散形式的二进制表示的数字信号转换成为连续的模拟信号。只需要调整输入的数字信号,D/A就能通过模拟输出端输出一个对应于数字信号的模拟信号。但是数字信号变化频率不能超过数模转换器的最高转换速率。在编写D/A程序时要先对其进行初始化,然后再启动转换。通过一个标志位可以判断数模转换器是否转换完成。 按键子程序该弹性按键一端接地并作为STC89C52单片机的I/O口的输入信号。当按键被按下为闭合,然后单片机I/O口与地相连接变为低电平。单片机可以通过检测与按键相连I/O的电平高低来判断按键是否被按下。然后就能通过程序执行某些指令,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在编写按键程序的时候要考虑抖动现象,为了简化电路设计。本系统选择通过软件延时的方法来消抖,不需要增加专用的消抖电路就能实现。程序执行检测按键是否被按下,当被按下时延时几个毫秒之后再检测按键是否被按下。当确认被按下时等待按键被释放,被释放之后就可以执行相应的程序代码。系统仿真与调试 系统仿真系统仿真通过某些仿真软件完成电路的仿真分析。省略电路板制作的过程以及节省元件减低了做板成本。还可以从仿真软件中选用虚拟的电子元件和仪表等虚拟工具搭建成仿真电路。可以直观的测到元件输出波形以及如何设定参数,还可以把程序加载到仿真电路,验证程序是否正确。系统的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可以通过仿真电路找到电路设计的缺陷与不足,大大提高了设计电路的效率。 仿真软件介绍本调功系统选择Proteus仿真软件对系统电路进行仿真验证以及了解其工作原理。Proteus软件是由英国的Lab Center Electronics公司研发的一款EDA仿真软件。Proteus仿真软件不只含有其他EDA仿真软件的功能,这个仿真软件还可以对单片机和外围电路进行仿真。Proteus仿真软件广泛运用于单片机及外围电路的仿真,其虽在国内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其操作方便、功能强大受到单片机相关学习以及工作人员的好评。 系统仿真结果本系统采用Proteus软件进行电路仿真。但部分元件如CS5460A在仿真软件里没有相应虚拟元件,而且用仿真软件仿真时其是带有一定理论性。因此只对调功系统的一部分电路模块进行仿真,仿真所得的结果为设计电路提供参考。做出板子后调试逐渐完善电路。通过一个高阻值的电阻将交流回路电压信号引入移相触发芯片TCA785的外接同步信号端,用来检测交流电压过零点。并且并联正反向的二极管限幅电路进行保护。经过芯片内部电路的检测以及计算,然后在片内形成一个同步锯齿波。锯齿波的幅值可以由9、10两管脚的外接电阻电容值调节。同步锯齿信号与11管脚的输入控制电压进行比较,在15和14管脚输出相位互差180°的同步脉冲信号触发可控硅。11管脚输入的电压信号就可以控制移相触发角的大小,12管脚的外接电容决定输出的同步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输出的触发角ϕ范围为0°~180°。 电路板制作在设计本系统电路原理图以及画PCB电路时使用Altium Designer Winter 09软件。这个软件功能强大,含有比较完整的库资源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电子设计环境。在PCB布线时PCB尺寸太大阻抗会变大,信噪比减小,但太小时散热不足,容易受到相邻线路的干扰。根据电路功能分模块整齐放置元件进行布局,尽量按照信号流方向布局各电路模块使其信号方向一致。对于高频元件应该尽量缩短连线距离,以减小电磁干扰。对于电压相差很大的线路和元件,布线的时候应该相应的远离,防止放电而造成短路的情况。画线路时在拐弯处应该尽量避免尖角,否则会给电路造成干扰。当布双面板时,底层和顶层线路尽可能不要平行走线降低产生寄生耦合。数字地和模拟地应该分开进行布线操作,最后才相连接到一个点上。在制作电路板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设备,靠手工制作。先用专用纸将PCB打印出来,用砂纸擦磨裁剪好的铜板,将其表面的氧化层去掉。然后将PCB纸对准铜板,用熨斗按压加热PCB纸使油墨粘贴到铜板上,铜板上的线路有损时可以用油笔修补。修补好的铜板就可以进行腐蚀,先放水,然后再加浓盐酸和浓双氧水。水、浓盐酸、浓双氧水的比例为3:1:2。腐蚀液不能太浓否则容易将板子腐蚀坏,由于腐蚀液具有强腐蚀性,在腐蚀过程操作要注意安全。腐蚀完成后进行擦洗和转孔,可以在线路上涂一些松香油防止铜板被氧化和焊接方便减少虚焊。做好PCB板之后,再将元件安装并焊接到板子上,放置之前要验证元件是否有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正确放置元件有极性的要对照PCB放置。放置元件先时应该先放置体积较小,再放置体积大的,先低后高的顺序放置。焊接时候要小心虚焊,对于管脚较多的贴片芯片,先焊接对角的两个管脚这样就能固定住芯片,然后再进行其他引脚的焊接。 系统硬件调试焊接完成之后要进行硬件电路进行检查调试,硬件调试是设计电路很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不断的调试电路发现设计缺陷和不足。电路调试步骤如下:(1)查看电路:检查电路是否有虚焊、漏焊、连锡、错焊、毛刺等焊接缺陷;看芯片方向和极性元件方向是否焊接正确。(2)上电观察:调整好供电电源后按正确接法接到系统电路上,初步判断电路是否有短路现象。同时做好随时断电准备,如有冒烟、发出气味、元件发烫等异常现象马上断开电源,然后寻找故障原因并解决。(3)静态调试:在没有输入信号得情况下,测量电路电源电压、纹波是否正常和集成芯片、元件引脚电流电压值测量。调试晶体是否起振、频率、占空比、幅值是否满足芯片正常工作要求,调试主要通道电气特性是否正常。初步判定各芯片及电路是否能正常工作,电路是否有错。(4)动态调试:对系统电路施加输入信号,借助仪器测量芯片电路的输出信号波形、幅值等能否满足要求。并且做好调试记录,为后续调试提供依据和参考数据。调整电路的电容和电阻多次试验直到参数符合要求。(5)性能指标调试:通过静动态调试对系统电路进行调试系统正常后,对系统所要求的指标进行调试。记录并分析测试得到的数据,多次试验后得出调试总结并对比性能指标是否满足系统设计的要求。如达不到预期效果,找出问题所在并修改部分甚至整个电路以完善设计。 系统软件调试软件调试即把编写好的的程序下载到系统硬件中运行,编译系统程序进行调试。根据调试时所发现的错误情况进行程序语法和时序修正。仔细阅读芯片技术手册,把相关的寄存器操作、读写以及控制时序弄懂。当系统运行出错时要找出出错代码,逐行检查,可以通过标志位反应出程序运行情况。软件调试有两种方法:(1)静态调试:将寄存器以及相关部分的内容输出,这样可以直接读取指标是否满足要求,通过测试找出问题所在。读取主要变量值,测试变量值在程序运行过程是否和预期值相同。(2)动态调试:通过专业调试软件分析程序执行过程的动态情况。运用Keil软件对程序进行调试,可以进行多种设置如单步、全速以及跳出或进入函数内部等等。可以查看变量在执行程序时发生的改变以及可以知道执行代码的所花的时间。 调试结果本调功系统用50W白炽灯作为电路负载,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恒功率控制。在电路中接入一盏白炽灯待系统稳定后记录电流、电压以及功率值,然后再在电路中并联接入另一盏白炽灯。接入瞬间系统功率发生变化,调功系统及时作出反应,通过采样回路中的电流电压计算出功率值,然后相应的芯片输出信号。信号经过处理电路处理之后生产触发脉冲信号,并且作用于双向可控硅。通过双向可控硅的导通和关断操作改变电路中的电压,以达到恒功控制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按键设置功率的设定值,使得系统可以控制一定范围的恒功值。经过多次实验并记录测量结果,统计后进行分析误差均保持在2%左右,符合系统设计要求。 误差分析不管直接或间接测量电流电压值,都会存在误差。因为算法、传感器、仪器和外部干扰等因素都会产生误差,设计电路时找出误差所在尽量减小误差。如下为引起误差的环节:(1)传感器产生的测量误差。本系统采用霍尔电压、电流传感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但是还是会有误差存在。霍尔传感器会受到温漂的影响而产生温差电势,导致引进误差。同时霍尔传感器工作在交流电,因为霍尔极不能做到相同,所以一直存在一个微小的输出值而产生感应零位电势。材料的不均匀和生产工艺的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差。(2)电能计量芯片CS5460A存在自身性能误差和采样误差。CS5460A在对霍尔电流、电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采样,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变为离散的数字信号,但是这些误差都是很微小的,对系统的影响不大。(3)测量仪器误差。由于测量仪器设计、制造、精度等级等会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仪器的使用也会发生老化从而引进误差,但这些不是系统设计而引进的误差。(4)由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误差。比如环境的湿度、温度、海拔以及电磁干扰等因素都会引起误差。结论本次设计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元件,完成了金刚石合成调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双向可控硅控制系统,并使系统保持功率恒定。系统学习了通过仿真软件调试为硬件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依据,调节参数。运用模块化编写程序,可读性强,调试方便,当程序有误时易于找到出错语句。通过不断的调试,逐步完善系统,完成了相应的功能和指标。同时也学习到了设计一个产品的流程,先了解设计的相关背景,查找相关资料,从而总体了解了设计的核心内容。然后确定系统设计方案,所用元件的选型,并且要熟悉芯片的工作原理。在画原理图和PCB的时候要仔细认真,因为没一点小错误都会导致设计的缺陷,例如封装不正确可能就要重新作板。金刚石合成调功系统的主要内容如下:(1)本系统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元件,以霍尔电流、电压传感器为系统输入通道。功率测量芯片CS5460A采样霍尔传感器输出的电流电压信号,经过转换并处理之后通过单片机读取。并且通过1602液晶显示电流、电压以及功率值。可以通过按键设置功率值,并且经过D/A将对应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作为单片机输出的控制信号,间接控制双向可控硅。以双向可控硅作为最终的输出通道,通过控制可控硅的导通和关断达到功率恒定的目的。(2)采用功率测量芯片CS5460A采样霍尔传感器输出的电流电压信号,经过计算处理后,单片机通过SPI接口读取电流、电压以及功率值。同时CS5460A输出一个与功率成正比的脉冲信号,经过频率/电压转换电路转换成电压信号。再与D/A输出正比于设定功率的电压信号相比较,得出一个误差信号。误差信号经过PID控制电路控制移相触发电路输出相应的触发角控制可控硅。同时对触发电路与双向可控硅之间进行光电隔离,防止干扰调功系统。(3)本系统运用PID闭环控制,通过PID控制电路反馈控制信号。不断的调整系统,使得输出功率稳定在设定值不变。即使当负载变化引起功率瞬时变化时,系统能及时作出反应并且稳定功率到设定值。(4)选择C语言编写系统程序,与汇编相比C可读性强,可以模块化编程,调试方便。使用Keil软件编写程序,同时还可以进行仿真调试。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研究摘 要:提出了一种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方法.该控制系统适用于碱回收炉的水位控制、火电厂锅炉水位控制以及其他领域的水位控制.其结构简单、参数调整方便、快捷.另外,借助于Matlab模糊控制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工具进行的仿真试验,表明控制效果很好.关键词:模糊PID控制器;仿真;2-D控制表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目前,模糊控制理论及模糊控制系统的应用发展很快,显示出模糊控制在控制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模糊控制已成为智能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因为PID控制器所涉及的设计算法和控制结构简单,不要求非常精确的受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且众多的过程控制软件都带有PID控制器的算法模块,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中.但是,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尚需工程技术人员才能完成,对于存在时滞、非线性等因素的系统更难整定,调试过程中经常出现超调、振荡等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现象.模糊控制器具有不依赖控制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减弱超调、防止振荡等优点[1].由此本文合理结合两种控制算法的优点提出一种调整系统控制量的模糊PID控制器,这种控制器在大偏差范围内利用模糊推理的方法调整系统控制量U,而在小偏差范围内转化为PID控制,并以给定的偏差范围自动完成二者的转化[2].本文将讨论调整系统控制量的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并以一个具体的水位对象为例给出该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实例.1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该控制器中主要包含二维的模糊控制器和PID控制器.在大偏差范围内通过模糊控制器实现过程控制.模糊控制通过模糊逻辑和近似推理方法,让计算机把人的经验形式化、模型化,根据给定的语言控制规则进行模糊推理,给出模糊输出判决,并将其转化为精确量,馈送到被控对象(或过程)的.其中所使用的模糊控制器为常用的二维模糊控制器.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用系统输出的偏差E和输出偏差的变化率EC作为输入信息,而把控制量的变化作为控制器的输出量,以此确定模糊控制器的结构.Ke和Kec表示量化因子, Ku表示比例因子.并且在实际微机模糊控制中,一般先确定出模糊控制规则,然后将此表存入存储器中,这样在实际的过程控制中,微机根据采样到的E和EC通过查询控制规则表求得控制量U,馈送到控制对象实现过程的模糊控制.小偏差范围内通过传统的PID控制算法实现过程控制[3].二者通过系统的偏差E实现自动切换.这样既可以通过模糊控制器加快过程动态响应过程,减弱超调和振荡现象,减弱调试过程对正常工作运行的影响,又可以通过常用的PID控制器在小偏差范围内实现精确控制,减少纯模糊控制器带来的稳态误差.图1是某水位的调整系统控制量的模糊PID控制系统[4].选取某水位误差E及其误差变化率EC和控制量U的论域分别为:E={-6,-5,-4,-3,-2,-1,-0,+0,1,2,3,4,5,6};EC={-6,-5,-4,-3,-2,-1,0,1,2,3,4,5,6};U={-7,-6,-5,-4,-3,-2,-1,0,1,2,3,4,5,6,7}.选取某水位误差E及其误差变化率EC和控制量U的语言变量值分别为:E={NB,NM,NS,NZ,PZ,PS,PM,PB};第22卷第3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5月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May 2008 EC={NB,NM,NS,Z,PS,PM,PB};U={NB,NM,NS,Z,PS,PM,PB}.依据操作者的控制经验,可建立水位模糊控制系统的模糊控制规则如表1所示.图1 模糊控制系统表1 模糊控制规则表EECNB NM NS Z PS PM PBNB PB PB PM PS PS PS PSNM PB PM PS PS PS PS PSNS PM PS PS PS Z Z ZNZ PS PS Z Z Z NS NSPZ PS PS Z Z Z NS NSPS Z Z Z NS NS NS NMPM NS NS NS NS NS NM NBPB NS NS NS NS NS NM NB实际模糊控制器的2-D控制表可利用MATLAB编制MATLAB语言求得[5].在Mat-lab命令窗口中运行此M文件,可画出如图2所示的E、EC、U隶属度函数图形,并得到表2的2-D控制表[6],存放到计算机存储器中去,在某水位实际过程控制中,计算机通过查表程序既可得出相应的控制量U,实现对象的控制.图2 隶属度函数表2 2-D控制表ECE-6 -5 -4 -3 -2 -1 -0 +0 1 2 3 4 5 6-6 4 4 4 2 0 0 0 -3 -4 -4 -5 -6 -6 -6-5 4 4 4 2 0 0 0 -3 -3 -3 -4 -5 -5 -6-4 4 4 4 2 0 0 0 -3 -3 -3 -3 -4 -5 -6-3 4 4 4 2 0 0 0 -1 -3 -3 -3 -3 -4 -5-2 4 4 4 2 0 0 0 0 -3 -3 -3 -3 -3 -4-1 4 4 4 2 2 2 2 0 -3 -3 -3 -3 -3 -30 4 4 4 4 4 4 4 0 -3 -3 -3 -3 -3 -31 4 4 4 4 4 4 4 0 -1 -1 -1 -3 -3 -32 5 4 4 4 4 4 4 0 0 0 -1 -3 -3 -33 6 5 4 4 4 4 4 2 0 0 -1 -3 -3 -34 7 6 5 4 4 4 4 4 0 0 -1 -3 -3 -35 7 6 6 5 4 4 4 4 0 0 -1 -3 -3 -36 7 7 7 6 5 5 5 4 0 0 -1 -3 -3 -32 某厂水位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某厂水位对象的传递函数为G(s) =0·033/s().选取水位误差E的基本论域为[-25mm,+25mm],则E的量化因子Ke =6/25=,选取误差变化EC的基本域为[-6,76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2卷6],则EC量化因子Kec=6/6=1,选取U的基本域为[-102,102],则控制量U的比例因子Ku =102/.在水位正常时,突加25mm阶跃信号对水位系统作定值扰动仿真.在Matlab的Simulink工具中构造模糊控制系统模型如图3所示.双击图中的任何模块,可打开该功能模块来完成参数的设定或修改[3].图3 水位模糊控制系统的Simulink实现如对图3进行仿真,须先运行上述给的M文件,以获得二维表,然后选择Simulink中的Start,启动仿真过程,就可通过Scope观察系统的仿真结果,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在水位上升段,模糊PID控制比新型PID[7]调节时间短、超调小,并且对系统对象参数变化有很好的鲁棒性[8],从而证明该控制器可以获得较好的动态性能指标,达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图4 水位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3 结论本文介绍了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并利用Matlab中的模糊工具箱设计该控制器,有机地将模糊PID控制器与Simulink结合起来,实现PID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4].并将该控制器具体应用某厂水位的控制器设计,2-D控制表的建立,以及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现.此方法能大大减轻设计者的工作量,且参数修改也十分方便.我们既可修改被控对象,也可修改输入输出的量化论域、语言变量、隶属函数及控制规则等[9].仿真结果:该控制器改善了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增强了其实用性,控制效果良好.参考文献:[1]刘金琨.先进PID控制MATLAB仿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孙增圻.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3]叶军.模糊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设计与仿真的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2,19(6):49-52.[4]庄利锋,杨慧中.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及应用[J].自动化仪表,2005(1):30-31.[5]郑恩让.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与辅助设计[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黄道平MATLAB与控制系统的数字仿真及CAD[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陶永华.新型PID控制及其应用[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曾光奇,胡均安,王东,等.模糊控制理论与工程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9]王三武,董金发.基于MATLAB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J].机电工程技术,2006(2):第3期 刘悦婷: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研究 The Study of Fuzzy-PID Controller Design and SimulationLIU Yue-ting(Schoo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Gansu Lianhe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Abstract:A fuzzy-PID controller design and simula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controlsystem is suitable for the recovery furnace water level control,power plant boiler water level controland other areas of water control. Its structure is simple,parameter adjustment convenient and shows that the controller works well through the use of fuzzy control Matlab Simulink sim-ulation tool kit and the words:fuzzy-PID controller;simulation;2-D control form(上接第57页)表5 柴油加抗磨剂前后测量数据表测定序号加剂前结果/μm加剂量/(mg/kg)加剂后结果/μm降低程度/μm1 508801603142701942382 486 100 315 171由表5可见,同种柴油加入抗磨剂的量与润滑性的降低程度并不成比例,开始加入一定比例降低的幅度较大,到一定程度降低的幅度逐渐减小.柴油抗磨剂种类繁多,它们对柴油润滑性的改变程度不尽相同.3 结论用高频往复试验机法考察柴油润滑性准确可靠.柴油组分复杂,其润滑性好坏不同,柴油的酸度越大,润滑性越好.润滑性与硫含量、粘度等性质没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柴油抗磨剂种类繁多,对柴油润滑性的改变程度不尽相同.加入抗磨剂的量与润滑性的降低程度不成比例.参考文献:[1]陈国良,胡泽祥,高文伟,等.柴油及组分的润滑性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5,36(9):42-45.[2]韦淡平.我国柴油的润滑性———一个潜在的重要问题[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1,32(1):37-40.[3] SH/T0765-2005,柴油润滑性评定法(高频往复试验机法)[S].[4]钱伯章.柴油质量发展趋势和低硫、低芳烃柴油生产技术进展[J].齐鲁石油化工,1996,24(2):146-155.[5]袁冬梅.高频往复装置(HFRR)测定柴油润滑性[J].锦西炼油化工,2006,11(2):33-35.[6]臧树德,朱敏.用高频往复试验机测定柴油润滑性[J].当代化工,2006,35(1):50-52.[7]杨永红,齐邦峰.柴油润滑性及润滑性添加剂的研究进展[J].江苏化工,2007(2): of the Lubricity of Diesel Fuel Samples by Using theHigh-frequency Reciprocating RigMA Tian-jun,WEI Hai-cang(Petrochina Lanzhou Petrochemical Subsidiary,Lanzhou 730060,China)Abstract:The lubricity of diesel fuel samples and the diesel components are analyzed by the high-fre-quency reciprocating rig. Accuracy and Repeatility of the method are correlations areprimary discussed and confirmed between the lubricity and the contents of sulfur,acidity,viscosity ofthe diesel fuel, words:diesel fuel; the high-frequency reciprocating rig(HFRR);lubricity78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2卷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论文写作方法===========================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折射波静校正
  • 静脉注射论文题目
  • 论文答辩如此波折
  • 关于折射论文范文资料
  • pid校正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