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康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安康学院是一所公办高校,该校是陕西省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 二、安康学院简介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安康大学,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8年8月恢复办学,1984年6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安康学院。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居秦巴之间,汉水之滨,与鄂、渝、川三省市相毗邻,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秦、楚、巴、蜀多元文化样态在此交融生辉,是宜居宜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确立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实施特色发展,坚定走地方化、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道路,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声誉明显提升,学校事业发展势头良好。2014年12月,成为陕西省首批省属公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学校分为江南、江北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13亩,校舍总面积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万册、中外文报刊753种,校园网出口带宽为电信联通双千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万元。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1252人,学科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医学等十个门类,设有12个二级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茶叶、魔芋、生猪养殖、富硒食品为特色的秦巴现代农业学科方向,以师范为特色的教师教育学科方向,以陕南民间文化为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方向,以陕南生态经济、生态旅游、汉江水资源为特色的秦巴资源保护利用学科方向。学校建有国家级农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在线开放课程16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学院1个,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765人,专任教师487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2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88人,“双师型”及行业工程背景教师124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国内知名作家1人,受聘为外校博导、硕导教师17人,聘有包括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在内的144人为学科首席专家、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5名教师被聘为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首席农艺师,60余位教师荣获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四个一批”、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高校首批“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3名教师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 学校建有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11个省级科研平台、12个市级科研平台和9个校级研究中心,组建科技创新团队6个。设有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3个。截至目前,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13项,科研经费4242万元;出版著作、教材343部;发表学术论文5724篇;取得国家专利112项;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奖、教学成果奖等403项。《安康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 学校秉承“笃学、尚行、砺志、创新”的校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升本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2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建有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鉴定平台27个。近三年,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3项。学生在数学建模、挑战杯赛等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创新与技能竞赛和文体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200个、省部级奖399个;学生发表论文82篇,发表作品78篇,获得专利2项。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表彰。学校面向22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先后与省市政府签订共建协议,与 北京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大学 、 陕西科技大学 等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友好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与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新西兰、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教学科研合作等,已有多名师生通过我校合作渠道出国、出境学习深造,每年聘请多名海外优秀教师来我校讲学并开展科研合作。目前有13个国家35名留学生在我校学习。
可以。可以投稿的有两种:一种是新闻报道类,叫校报。一种是学术或者理论类,叫学报。校报面向学校的全体师生以及教职员工、往届学生等,以发表新闻报道、综述以及反映学生生活、老师工作类文章为主,而学报一般属于学术期刊,主要发表老师和学生在学术方面的文章,如论文、科研项目等。这两种都是在自己学校可以投稿的。安康学院学报是省级刊物。安康学院学报是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主管单位是陕西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是安康学院。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安康大学,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8年8月恢复办学,1984年6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安康学院。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居秦巴之间,汉水之滨,与鄂、渝、川三省市相毗邻,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秦、楚、巴、蜀多元文化样态在此交融生辉,是宜居宜学的理想之地。升本以后,学校三次开展思想观念大讨论,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声誉明显提升,学校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学校分为江南、江北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13亩,校舍总面积275807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3140GB、中外期刊1108种,校园网主干带宽为电信联通双千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万元。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000人,学科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八个门类,设有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等12个教学院系,开设34个本科专业,形成了陕南民间文化研究、秦巴资源保护与开发、农业资源与环境为重点的特色学科方向。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学校现有教职工750人,其中专任教师524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5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5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7%,“双师型”及行业工程背景教师134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国内知名作家1人,受聘为外校博导、硕导教师14人,外籍教师4人,聘有包括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在内的110人为办学顾问、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7名教师被聘为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首席农艺师,60余位教师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劳模、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学校建有6个省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科研平台和9个校级研究中心,组建科技创新团队8个。升本以来,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95项,科研经费2601万元;出版著作、教材177部;发表学术论文3811篇;取得国家专利9项;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等329项。《安康学院学报》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社科学报,其中“汉水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学校秉承“笃学、尚行、砺志、创新”的校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升本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1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0项,建有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鉴定平台27个。近三年,学生在数学建模、挑战杯赛等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创新与技能竞赛和文体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426个、省部级奖346个;学生发表论文91篇,发表作品200篇。园林专业2007级1班被团中央、教育部评为国家先进班集体。学校面向22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开展了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省市政府签订共建协议,与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对口支援、干部培训和合作办学友好关系,与安康市各县(区)和地方企业建立校地、校企合作办学关系。开设了“阳晨班”、“美华班”,为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美国、台湾、北京多家公司和当地企事业单位共建10个实验室。与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7所高校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教育,已有58名学生通过多种合作项目出国、出境学习深造。“十二五”以来,学校紧紧围绕“育人为本,突出应用,完善保障,强化服务,提高质量”的中心任务,坚定地走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之路,注重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坚持错位竞争与特色发展,为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品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我个人觉得这所大学应该算是非常一般的大学了,毕竟我觉得这所大学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专业优势,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注意一下。
河南正式期刊入选国内各类核心期刊情况一、 社科期刊部分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主管单位 统一刊号 地 址 邮编 电 话 社科核心 中文核心 CSSCI社会期刊(中文核心2011年版9种)1 中州学刊 省社科院 省社科院 CN41-1006/C 郑州市文化路50号中州学刊杂志社 450002 00、04、08 04、08、11 08C2 史学月刊 河南大学、省历史学会 河南大学 CN41-1016/K 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东一斋 475001 00、04、08 04、08、11 08C3 华夏考古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CN41-1014/K 郑州市陇海路北三街9号 450000 00、04、08 04、08、11 08C4 河南社会科学 省社科联 省社科联 CN41-1213/C 郑州市丰产路23号 450002 00、08 04、08、11 08E5 档案管理 省档案局 省档案局 CN41-1216/G2 郑州市金水路17号(省委北院) 450003 0371-6590230104、08、116 领导科学 省社科联 省社科联 CN41-1024/C 郑州市丰产路23号 450002 0371-6393420904、08、117 金融理论与实践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省金融学会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 CN41-1078/F 郑州市丰产路55号 450002 0371-6579919804、08、118 中原文物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CN41-1012/K 郑州市农业路8号河南博物院 450002 00、08 04、08、119 学习论坛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CN41-1023 郑州市文化路44号 450002 0371-635655101110 新闻爱好者 河南日报社 河南日报社 CN41-1025/G2 郑州市农业路28号 450003 0371-6579613404、0811 企业活力 省社科院 省社科院 CN41-1020/F 郑州市文化路44号附1号 450002 0371-6356551004大学学报(中文核心2011年版7种)1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河南师大 河南师大 CN41-1011/C 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453007 00、08 04、08、11 08C2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 CN41-1027/C 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大道100号 450001 00、04 04、08、11 08C3 经济经纬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省教育厅 CN41-1421/F 郑州市文化路80号 450002 00 04、08、11 08C4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解放军总参某部政治部 CN 41-1164/H 河南洛阳036信箱60号 471003 00 04、08、11 08C5 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 CN41-1028/C 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校内6号楼 475001 00、04、08 04、08、11 08E6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河南省教育厅 CN41-1289/F 郑州市郑花路29号 450011 04 08、11 08E7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改名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省教育厅 41-1291/D 郑州市文化路80号 450002 0371-6385144811 10E8 信阳师院学报(哲社版) 信阳师院 信阳师院 CN41-1030/C 信阳市长安路237号信阳师范学院 464000 009 商丘师院学报 商丘师范学院 河南省教育厅 CN41-1303/Z 商丘市平原路55号商丘师院 476000 00二、 自然科学期刊部分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统一刊号 地 址 邮编 电 话 科技核心 中文核心 CSCD社会期刊(中文核心2011年版19种)1 电波科学学报 中国电子学会 CN41-1185/TN 新乡市荣校路34号信息产业部第22所138信箱 453003 08 04、08、11 08C2 机械强度 郑州机械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CN41-1134/TH 郑州市嵩山南路81号 450052 08 04、08、11 08C3 棉花学报 中国农学会 CN41-1163/S 安阳市开发区黄河大道西段 455000 08 04、08、11 08C4 眼科研究 省眼科研究所 CN41-1095/R 郑州市纬五路7号 450003 08 04、08、11 08E5 果树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CN41-1308/S 郑州市航海东路南郑州果树研究所 450009 08 04、08、11 08E6 机械传动 郑州机械研究所、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齿轮专业协会 CN41-1129/TH 郑州市嵩山南路81号 450052 08 04、08、11 08E7 灌溉排水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中国水利学会 CN41-1337/S 新乡市建设路173号 453003 08 04、08、11 08E8 烟草科技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CN41-1137/TS 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枫杨街2号 450001 08 04、08、119 矿山机械 洛阳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研究院 CN41-1138/TD 洛阳市涧西区重庆路 471039 08 04、08、1110 轴承 洛阳轴承研究所 CN41-1148/TH 洛阳市吉林路 471039 08 04、08、1111 电光与控制 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CN41-1227/TN 洛阳市凯旋西路25号 471009 08 04、08、1112 河南农业科学 省农业科学院 CN41-1092/S 郑州市农业路1号 450002 08 04、08、1113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许昌继电器研究所 CN41-1401/TM 许昌市许继大道1706号 461000 08 04、08、1114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 CN 41-1385/P 郑州市陇海中路66号 450052 0371-6353506804、08、1115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CN41-1128/TV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450003 0371-6602240904、08、1116 地域研究与开发 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CN41-1085/P 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450052 人文核心 04、08、11 CSSCI17 眼科新进展 新乡医学院 CN41-1105/R 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新乡医学院 453003 08 08、1118 耐火材料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 CN41-1136/TF 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43号 471039 08 08、1119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省水利厅 CN41-1387/TV 郑州市纬五路11号省水利厅 450003 08 11 08E20 金刚石与模料模具工程 郑州模料模具磨削研究所 CN41-1243/TG 郑州市华山路121号 450013 08 04、0821 中国棉花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CN41-1140/S 安阳市开发区黄河大道西段 455000 08 04、0822 中国水土保持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CN41-1144/TV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450003 08 04、0823 断块油气田 中原石油勘探局 CN41-1219/TE 濮阳市中原路157号 457001 0393-48248570824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郑州大学 CN41-1181/R 郑州大学一附院内 450052 08 0425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 CN41-1222/TH 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39号 471039 0379-626901080426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新乡医学院 CN41-1106/R 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新乡医学院 453003 0373-38314560427 数学季刊(英文) 河南大学 CN41-1102/OI 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 475001 0371-388169604 08E28 炼油技术与工程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 CN41-1139/TE 洛阳市七里河063信箱洛阳石化工程公司 471003 08 0429 矿产保护与利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CN41-1122/TD 郑州市陇海西路328号 450006 0830 中国瓜菜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CN41-1374/S 郑州市航海东路南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 450009 0831 化学研究 河南大学 CN41-1083/O6 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大校内 475001 0832 材料开发与应用 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 CN41-1149/TB 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21号 471039 0833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会 CN41-1192/R 郑州市经一路12号 450003 08大学学报(中文核心2011年版10种)1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版) 河南大学 CN41-1100/N 开封市明伦街 475001 08 04、08、11 08E2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 河南师范大学 CN41-1109/N 新乡市建设路 453007 08 04、08、11 08E3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大 CN41-1112/S 郑州市文化路 450002 08 04、08、11 08E4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郑州大学 CN41-1340/R 郑州市科学大道 450001 08 04、08、115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河南工业大学 CN41-1378/N 郑州市嵩山路 450052 08 04、08、116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郑州大学 CN41-1339/T 郑州市科学大道 450001 08 08、11 08E7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郑州大学 CN41-1338/N 郑州市科学大道 450001 08 08、118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 河南科技大学 CN41-1362/N 洛阳市涧西区西 471003 08 08、119 信阳师院学报(自然版) 信阳师范师院 CN41-1107/N 信阳市长安路 464000 08 04、1110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版) 河南理工大学 CN 41-1384/N 焦作市世纪大道2001号 454003 09 1111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版) 郑州轻工业学院 CN41-1172/TS 郑州市东风路 450002 0812 新乡医学院学报 新乡医学院 CN41-1186/R 新乡市金穗大道 453003 08河南省期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数量统计类别 2004年版 2008年版 2011年版 备注社科期刊 10 9 9 2011年版新增1种,出局1种高校社科学报 5 6 7 2011年版新增1种科技期刊 24 22 19 2011年版新增1种,出局4种高校自科学报 6 8 10 2011年版新增2种总计 45 45 45 总数在全国排名第13位说明: 中文核心期刊分七编: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第二编 经济;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第四编 自然科学;第五编 医药、卫生;第六编 农业科学;第七编 工业技术。从2011年起由4年1版改为3年1版,河南期刊入选2008年版44种、2011年版44种,表中刊名黑体的为2011年(第六版)中文核心期刊,有5种期刊退出(蓝色)、5种期刊新进入(红色),与2008年数量相同。其他核心期刊中的人文核心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2008年版;CSSCI为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核心库来源刊;科技核心为科技部主编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也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CSCD为中国科学院开发研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核心库来源刊,每两年遴选一次。
这个整理起来是比较费时间的。我知道,眼科研究是中文核心期刊。医学类的可以找时间整理下。
文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张琳,女,四川南充人,汉族,中共党员,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担任《民法学》、《法理学》、《婚姻家庭法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安阳市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安阳市学科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安阳市法学会副会长。在核心期刊及CN刊物上发表论文《试论我国法治进程中法的正义价值取向》等30余篇;主持《案例教学法与民法教学》教学与改革专项课题等6项,主持科研课题《我国司法改革的目标和途径》等30余项,主编教材和著作《法理学》等7部。 文法学院党院长:杨钧,男 ,教授,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校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安阳市市级优秀教师,安阳市青年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河南省省级文明教师。担任第一副主编攥写3万余字的《公共关系学论纲》;《广告中的心理学》等3篇论文在《大众心理学》等CN刊物上发表,《让人文精神的光芒照耀大学校园》科研课题已申报省级科研成果奖。担任文学编辑,十余部电视专题片分别在省市电视台播出,影视评论10余篇获省级三等、市级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东方佛朗哥之梦》刊登在《当代摄影文学杂志》。《我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对河南经济的发展提供的机遇及政策建议》,河南省社科学联合会2000年度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文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关啸猛,男,汉族,1972年7月出生,河南安阳人,中共党员,硕士,经济师职称。1996年7月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8年12月硕士毕业于江苏大学项目管理专业。曾先后就职于内黄县委办公室、安阳工学院人事处和文法学院。获得多项省级、市级和校级荣誉。文法学院副院长:田红星,男,1970年4月出生,河南省安阳县人,副教授,博士,兼职律师。担任《知识产权法》、《劳动法》、《担保法》、《环境法》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参编教材2部,完成科研课题4项。文法学院副院长:余锐,男,1977年1月出生,湖北咸宁人。2005年6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讲师,担任《大众传播学》、《新闻学导论》课程。
视觉传达教研室李霞1994年分配至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本科,文学学士,副教授。1999--2001年担任美术学院政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主要授课:包装设计、装饰画、POP广告设计、CI设计等。作品曾参加省市美展并获奖。发表论文论文多篇、著作3部。张瑞波1973年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 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现为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授课方向:广告设计、标志设计、手绘POP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电脑平面设计等。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及教育、企业形象设计、美学、中国画等。科研成果:近年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5篇核心,参编著作4部,美术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1.招贴《花篮的花儿香》2008“星光无限”河南省青年美术、摄影作品展览金奖2.标志设计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第15届田径运动会会徽设计大赛一等奖采用。苟晓琛讲师;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79年1月出生,200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装潢与艺术设计专业。同年到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教。主要担任平面设计、摄影、动画制作等课程。2008年于江苏大学取得硕士学位。2008年设计作品《厚重河南》获省青年美术、摄影作品展一等奖;2009年作品《河南之星设计大赛宣传招贴》获“2009河南之星”海报设计金奖;2010年设计作品《合璧》获“河南省第一届艺术设计作品展”二等奖。李海娜女,1977出生,讲师。2002年7月本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广告艺术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教研室主任。2010年6月完成了江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担任《展示设计》、《CI设计》、《招贴设计》、《图形创意》、《标志设计》等课程的主讲,辅导毕业生毕业设计。2007年7月《华诞九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招贴 安阳市第七届美术作品展金奖。2007年9月《党旗飘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招贴河南省青年美术摄影作品展三等奖。2007年9月《庆祝建党9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招贴 河南省青年美术摄影作品展三等奖。参与设计“一种粉状固体注入装置”取得“实用新型专利”。秦婕女,1980出生,讲师。2003年7月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装潢艺术设计专业。2009年12月完成了江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担任《丝网印刷》、《coreldraw》、《广告摄影》、《photoshop》、《标志设计》等课程的主讲,辅导毕业生毕业设计。王雪艳女,汉族,生于1979年12月,讲师,硕士学位,2002年进入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教至今。主要担任书籍装帧、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图形创意等课程的讲授工作。发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对比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招贴设计中色彩的视觉传达》、《论书装之视觉艺术语言》、《现代书籍的“形”“质”创意》等多篇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论文,作品《民以“实”为天》获得第五届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铜奖;作品《诺亚方舟》获得安阳市第五届美术作品展览银奖;作品《党为我们指明方向》获安阳市美术作品展览银奖;作品《庆祝建党90周年》获庆祝建党90周年河南省青年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入选奖。参与了两项设计专利,参与两门校级网络课程。魏丽红讲师,硕士。主要教授图形创意、字体设计、编排设计、广告摄影、包装设计等课程。主要研究包装设计和平面设计。近年主要科研成果有多篇论文发表于CN和核心刊物,多幅绘画和招贴作品参加河南省青年美协、河南省美协作品展并获奖,并主持了河南省课题、项目。王楠楠1983年6月出生,河南安阳人。201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获艺术设计硕士学位。作品《清塘荷韵》、《祥云》、《鱼》、《牛罐》获得景德镇陶瓷学院第二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作品展优秀奖。论文《磁州窑白地黑绘的装饰艺术》荣获景德镇陶瓷学院第三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作品展三等奖。论文《手工陶瓷灯具的设计探索》荣获“河南之星”设计艺术大赛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九十》获安阳市第七届美术展二等奖。参与的项目有《企业数字化视觉识别系统研究》,《殷商青铜造型艺术研究》,专利《一种粉状固体注入装置》。吴鹏女,讲师,硕士。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003年6月毕业于郑州轻工业学院,装潢艺术设计方向。2003年9月任职于安阳工学院,担任的主要教学任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广告设计、字体设计等。主要展览获奖有:河南省第十五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优秀奖,河南省第一届艺术设计作品展三等奖、河南省第二届艺术设计作品展二等奖、河南之星论文大赛一等奖等,主持并参与多项课题,多篇论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CN学术期刊。装饰艺术设计教研室秦瑞虎1974年6月出生。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修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文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今,任职于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2009年4月至今任艺术设计学院装饰教研室主任。2011年3月被聘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论文著作《解析设计手绘-对于高校设计手绘课程学习方法的探索》、《剖析环境艺术设计快题设计》、《轻装修与“重装饰》等。《秦瑞虎手绘漫记》,参编《陈设配饰与配景小品》、《室内空间》等。安阳工学院第五届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建筑节能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研究》社科联、省经团联一等奖《茶楼室内设计》,河南省“厚重中原”青年美术展金奖《酒店系列设计》,安阳市五届美展金奖《太行屋》,安阳市七届美展金奖《第四届“总统家”杯全国建筑手绘设计大赛》三等奖《乡亲空间探索》江西省“别墅设计”三等奖李焱男,1979年1月生于安阳。2003年毕业于海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任教于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装饰专业,讲师。2009年获得江苏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在校期间教授《建筑速写》《专业设计表现技法》《办公楼室内设计》《装饰材料及工艺》等多门课程。王慧女,河南安阳市人,毕业于三峡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艺术设计专业,文学学士,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担任环境设计方面的教学工作。担任的主要课程:《建筑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商业建筑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建筑外环境设计》、《建筑速写》、《外国建筑史》、《工程制图》和《平面构成》等。获得的荣誉和奖励:2010年被评为安阳工学院优秀教师;设计作品多次在安阳市历届美术作品展览、河南省青年美术、摄影作品展览上获奖;2010年参加的课题被评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参加的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获一等奖;同年作品《中华一家亲》、《红色华诞》入选河南省青年美术摄影作品展览。李士太2007年于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讲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同年8月到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教。暴丽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学历,艺术设计学、工学双硕士学位,豫北书画院常务理事。安阳美协会员。现任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观园林。担任的课程有:人体工程学、景观设计、景观植物配置等课程。设计作品曾获2010年河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国画作品入选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全国书画展,作品在核心杂志上发表,发表的核心和CN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主编两部教材及论著。薛侠1978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工学学士。现为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河南省动漫协会会员、安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担任的主要教学任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建筑速写、建筑设计、环艺发展史、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许慧女,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11月生,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同年至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教。曾获“艺术设计学院优质课大赛”三等奖和安阳工学院“优秀辅导员”、“文明教职工”等称号。在校期间主要担任家居设计、工程制图、工程预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的讲授工作。在《华中建筑》、《黑龙江科技信息》、《文艺生活》、《中华民居》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加完成多项省级、市级等项目成果: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一项;安阳市科学技术成果一项;安阳市软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校级教学研究课题两项;作品入围河南省第二届美展、河南省第十五届美术新人新作展等。张睿瑞女,河南安阳市人,2006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现工作于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实验师,担任装饰方向的教学及实验室管理工作。担任的主要课程:《室内设计基本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办公楼设计》、《旅游建筑室内设计》、《工程制图》、《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获得的荣誉和奖励:2010年度考核优秀; 2009年获安阳工学院“文明教职工”称号。参与省教育科学2009十一五规划结项课题《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并获奖;2009参加的省科技厅项目《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关系模型分析》被鉴定国内领先;2011年参加的省科技厅项目《企业数字化视觉识别系统研究》被鉴定国内领先;设计创作的多部作品曾在省美协、省文化厅市美协、市文联等作品展中多次获奖;2011参加的市软科学项目《殷商建筑成就研究》并获一等奖;2009参加的市软科学项目《大学多媒体教学现状评价分析与策略研究》并获三等奖。参与书籍编著并任主编;并发表论文九余篇。产品造型设计教研室吴杰1980年3月生、汉族、大学本科、工学学士。现为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产品教研室主任。担任的主要教学任务: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图形创意、产品设计、字体设计与编排、摄影、设计概论、装饰画等课程。王丹花1982年出生,河南安阳人,硕士学历,设计艺术学专业,讲师,2008年8月到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教。担任的主要课程有:《设计方法学》、《手绘效果图表现》、《材料与工艺》、《AutoCAD》、《CorelDRAW》、《Photoshop》、《产品设计》、《CI设计》等。2008年至今,在国家CN级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8篇,其中3篇论文分别获省、市级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三等奖;设计的3项产品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郝慧明1986年10月出生,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工业设计专业,2012年8月到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教。担任的主要课程有《设计概论》、《设计方法学》、《图形创意》等。动画教研室孙卫1980年1月出生,200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装潢设计学院。同年9月到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教。现为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教研室主任。担任的主要教学任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四格漫画、MAYA高级动画技术、音频软件等。陈华主要授课有:《二维动画场景设计》、《二维动画角色设计》、《二维动画分镜设计稿》、《计算机辅助设计MAYA》、《动画后期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连环画》等。在学术期刊《文教资料》,《大众文艺》等上发表CN学术论文7篇;参加完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等项目成果十几多项:获省教育厅网络课程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科技厅鉴定项目两项;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两项;市科技局软科学鉴定成果两项分获一等奖、三等奖;完成校级教研项目一项;作品分获市美展二等奖、金奖;作品获省美展优秀奖三项,入围河南省青年美术展、河南省第二节设计展;参编动画科普著作4本。蔡啸2006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到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教。现为动画教研室教师。作品多次入选地市级美展并获奖。担任的主要教学任务:MAYA高级动画技术、视听语言、剧本写作、角色设计等。绘画教研室党大伟男,1977年生于河南安阳,硕士学位,2000年到安阳工学院(原安阳大学)任教至今。现为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绘画教研室主任。河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主要承担课程有:素描、色彩、色彩精绘、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外国美术史等。主要展览获奖有:河南省青年美术摄影作品展览金奖,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银奖,河南之星设计大赛银奖,河南之星论文大赛银奖,河南省壮美中原美展银奖,安阳市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美展金奖等。支素文女,1973年8月出生。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现为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基础专业教学工作及美术教育研究、中国画研究工作,多次主持和参加省级教研课题研究工作并获得奖励。美术作品曾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美术作品展并获奖;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CN学术期刊。胡静女,讲师。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毕业,油画方向。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2004年8月进入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工作至今。工作以来,于省级CN刊物发表独著论文10篇;参编出版著作一本;参与河南省社科联科研项目三项,其中两项获得一等奖;油画、版画、色粉画等作品多次获得省市级奖项。历年担任主讲的课程有:基础素描、结构素描、设计素描、专业色彩、设计色彩、意象色彩、色彩精绘、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广告设计、装饰画、书籍装帧等。李菲200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07年获清华美院文学硕士。现为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担任的主要教学任务:专业素描、专业色彩、设计素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2010年获河南省第十五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优秀奖2011年获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获安阳市第七届美展三等奖《西风浸润---晚清及民国初期的中国油画》,《飞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9月。刘哲一男,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河南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油画作品《夜归》获安徽省第六届“四方杯”国际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大奖赛银奖。油画作品《腊月》、《女子肖像》参加由中国道教协会举办的道教书画艺术展,作品被北京市道教艺术委员会收藏,北京市道教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油画作品《黄土情》、《入城》参加中国青年画家提名展览。油画作品《状态》,综合材料作品《阳光·金色》等被《中国美术报》专栏介绍。油画作品《初夏》、《陕北老汉》、《二泉映月》、《室内风景》,等参加省级及国家展览。水粉作品《夏至》,参加安阳市第十届美展获一等奖。论文《以“无”为美——当代公共艺术的“大美”精神》发表于《唐都学刊》。论文《壁画艺术研究》、《论写生精神》、《浅析当代公共艺术》,等发表于各类学术期刊。裴哲峰男,1972年生于河南延津。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本科,文学学士。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任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擅长油画、素描等,作品曾入选多项美展,并获奖。另有多副作品被收入于多种美术书籍。2004年12月作品《惊蛰》参加河南省十届美展获铜奖。2009年作品《雨季》《聚焦》参加河南省十一届美展获银奖。2009年作品入选中国第九届水彩作品展。朱永峰男 1977年6月出生于河南安阳,2002年8月任职于安阳工学院,现任安阳工学院讲师。05年9月赴江南大学进修学习,08年12月获的江苏大学工程硕士学位。担任的主要课程有三大构成、设计素描、装饰画、结构素描、风景写生、图形创意、动漫写生、透视等。主要科研成果:参编十二五规划教材《设计素描》《基础图案》两部。获专利成果证书四项。设计作品多次获省市一、二、三等奖。庞先超男,硕士研究生,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200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同年到安阳工学院任教至今,现为艺术设计学院绘画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要承担课程有:素描、色彩、色彩精绘、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中、外国美术史、世界现代设计史、艺术概论等。近年来发表省级以上论文多篇,参加省市课题、画展多项。任洁2010年研究生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至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教。担任的主要课程:基础素描、结构素描、专业色彩、三大构成、透视解剖等。获得的荣誉和奖励:论文《从抽象到具象——探索阿利卡的绘画艺术》发表于《美术界》;作品《太行风光》获安阳市第七届美术展二等奖、《阳光》获安阳市第七届美术展三等奖。常晓攀2008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1年研究生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至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教。担任的主要课程:《设计色彩》、《专业色彩》、《艺术市场学》、《色彩构成》、《结构素描》、《色彩头像》等。获得的荣誉和奖励:论文《视觉文化视野中的城市空间——解读重庆城市规划的文化诉求》发表于《大众文艺》、《北京艺术家村:中国当代艺术遭遇“现代性”的缩影》发表于《美术教育研究》等,水彩作品《嘿嘿》在“河南省第十六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中获优秀奖。
投稿方式简便,发稿直接通过自己的编辑部,不是代发,没有中间环节,不错的一个投稿网站。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代表性论文:1、简论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能力结构《光明日报》 。(国家级 1B )2、提升企业技术转移和吸收的效率《科技日报》。(国家级 Ic )3、《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省级 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 2009第3期)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透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省级 2006第6期)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省级 2007第6期)6、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省级 2004第6期)7、当代大学生金钱观探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省级 2006第3期)8、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省级 2005第4期)9、失信行为产生的原因、社会危害及治理对策《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省级 2003年第3期)10、走出转型期的中学德育困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省级 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 2013第3期)代表性著作:《中学德育课程改革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延安大学不是211工程高校,学校坐落于革命圣地——陕西省延安市,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陕西省属重点大学、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项目实施院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港澳台招生资格院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国家重点高校对口支援高校。
延安大学是新时期延安精神的传播中心,学校依托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和教育部机关党校培训基地等教育基地,创办了“窑洞大学”和“泽东干部学院”,为来自全国各地的15万余名的青年和干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4月22日,学校启动了新校区建设,新校区办学规模为13000人,建筑总体量为万m2,规划建设55栋建筑,计划于2018年竣工。届时,一座功能完备、设施先进、质朴实用、开放共享、绿色智慧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将矗立在圣地延安。
当前,学校正在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力推进以“双一流”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全力推进以新校区建设为核心的外延建设,朝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学校历史
1941年7月13日、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决定将泽东青年干校(1940年5月成立)、中国女子大学(1939年7月成立)、陕北公学院(1937年10月成立)三校合并,命名为延安大学,吴玉章为校长,赵毅敏为副校长。大学下设社会科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俄文系、英文系、体育系、中学部。全校学员800余名。校址在女大旧址王家坪。
1943年3月16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鲁艺(1938年4月成立)、自然科学院(1939年10月成立)、民族学院(1941年9月成立)、新文学干部学校(1941年5月成立)合并,名称仍为延安大学,校址设在延安桥儿沟“鲁艺”原址
1944年4月7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与行政学院(1940年7月成立)合并,周扬为延安大学校长。校址设在行政学院原址南门外。大学下设行政学院、鲁艺、自然科学院、医学系、短期培训班
1947年,因战争形势,延安大学开始了战时行军生活。3月14日撤离延安,至1947年8月22日东渡黄河进驻山西省临县吴家湾,8月25日,在吴家湾开始上课。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学校于7月继迁回延安,住在延安市东关清凉山下。
1948年,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决定扩大和加强延安大学,实行正规办学。10月21日,校长李敷仁宣布学校设大学部、分校和研究室。暂设4个系:政法系、经建系、文艺系、教育系。
1949年5月23日,中共西北局发出指示将延安大学、西北人民艺术学校、西北财经学校合并成立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延安大学陆续迁入西安,马明芳、李敷仁分别担任校长、副校长。1953年3月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组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次年底更名为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
1958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重建延安大学。
1958年9月正式开学,当时只设有中文系、数学系、理化系3个系,中文、数学、理化3个两年制专修专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学校教学工作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1971年9月30日,省革委会批准延安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学校以农为主,兼设师范和医学。两校合并之后,学校仍定名“延安大学”。1972年3月6日,两校依照周总理、李先念副总理指示分开,原北京农业大学师生迁回北京。
1993年9月13日,延安大学与西北大学联合招收的在职化学工程硕士点正式开学。
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延安大学与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
2011年,学校被列为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建设大学。
2021年6月,加入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419人,专任教师841人,其中教授127人,副教授308人。博士、硕士707人。基本形成了以高职称、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2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首批“青年杰出人才”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5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3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4人,“三秦人才津贴”专家8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学校外聘高水平专家12人,聘请近百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学校设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1所附属医院,开办6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医、教、经、管、史、法、农、艺11个学科门类;国家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7门,陕西省普通高校优势学科5个,省级特色学科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音乐学
省级特色专业(名单不全):汉语言文学、临床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工商管理、英语
省级特色学科: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陕西省普通高校优势学科:政治学、延安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生态学、基础医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国共产党历史、临床医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化学工程与工艺、工商管理、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
学术科研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有省级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其他研究基地1个。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承担国家级、省级、厅级课题490多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奖励150多项。
2005年在中国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和交流论文20000多篇,出版专著650多部,承担各级各部门研究课题1500多项,有52项通过省部级鉴定或评审,17项成果获国家专利。
学术资源
该校图书馆由校本部图书馆和医学院分馆组成,据2011年9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图书馆有印刷型文献120多万册,年订中外文报刊资料2800余种。拥有电子图书和博硕士论文累计160多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万多种,光盘资料万多张,各类专题数据库38个。
学术期刊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创刊于1979年,1996年被评为陕西省
高校优秀学术期刊二等奖;2000年首批获得中国学术期刊编排规范执行优秀奖;以“红色延安”的独特历史文化和延安大学的学科优势为自己的办刊特色,主要栏目有延安学、中共党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艺学与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等。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2年,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体育运动学、科学史等专题研究、研究简报、综合述评等。1996年荣获陕西省教委、新闻出版局评比的高校优秀学术期刊二等奖,同年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2000年加入国家科技部情报所"万方数据库----数学化期刊群",同年荣获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评比的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1年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以及大多数专业性文摘刊物作为收录统计源期刊。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创刊于2003年,内容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祖国医学、运动医学等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和新理论。
《延安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是由学报编辑部与高教所联合主办的学术半年期刊,主要刊登高等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学术研究成果。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4月,学校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西北大学签订了省部共建对口支援协议,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二炮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学院等部队院校有着密切的双拥共建关系,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音乐学院、西安石油大学等2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日本、美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关系,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
211工程 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1.【医学新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和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
《医学新知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和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
《医学新知杂志》欢迎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生物医学信息学、临床医学信息学、医学信息学技术与教育、医学图书情报、医院管理、临床研究、临床论著、经验交流、临床医学、护理探讨、中医中药、病例报告、综述等栏目的稿
《医学新知杂志》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学信息学及临床医学与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所属分类: 期刊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医药卫生科技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产品参数:
2.武警后勤学报--全称《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属于核心期刊
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月刊)创刊于1992年,是由武警医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军事医学、药学和中国医学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设有专家论坛、述评、专题报道、论著、研究快报、综述、临床病理(病例)讨论、技术方法、短篇论著、个案报告等栏目。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现为月刊,大16开,每期80页,每期印刷5000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如果帮到你了请采纳,非常感谢!
你说的是《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么?不是这行期刊,只是普通的省级期刊。《医学新知》也只是一个省级期刊。原上草论文
不是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官网上能查询到这本期刊,但是没有被知网收录,所有的核心都是应该被知网收录的,所以武警学术不是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我头、像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简称武警学院),1981年4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位于河北省廊坊市,是公安部部属现役高等院校,主要为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培养指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承担着我国维和警察、维和警察防暴队及驻外警务联络官的选拔培训工作,同时担负着公安现役部队师职以上干部进修和公安部各类短训班的培训任务。建院以来,在公安部党委和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部有关业务局的指导帮助下,学院不断发展壮大,为部队培养输送了大批指挥管理和专业技术警官,为社会各界培训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付出了积极努力,为部队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学院为正军级单位,管理体制为院、系、队三级,设有14个部系(室),即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科研部、纪检审计室、基础部、边防系、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警卫系、部队管理系、进修系、维和培训部、成人教育培训部。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科研部、纪检审计室为学院机关,分别负责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行管后勤保障工作、学术科研工作和纪检审计工作;基础部负责全院的基础课教学;各系为教学实体,其中进修系负责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师职以上干部的培训工作;维和培训部对外称中国维和民事警察培训中心,负责维和警察、维和警察防暴队、警务联络官等培训工作;成人教育培训部负责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脱产班学员的管理工作。学院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专科教育为补充,同时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函授教育。研究生各专业学制三年,本科学制四年,干部专升本、干部大专学制二年,战士大专学制三年。 现设有边防情报学、消防指挥学、警卫指挥学、军队政治工作学、消防安全技术及工程、军事法学、消防材料学、边防战术学等8个学术硕士学位专业点,警务硕士、工程硕士2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边防管理、边防指挥、消防工程、消防指挥、电子信息工程、火灾勘查、核生化消防、警卫学、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抢险救援与指挥等10个本科专业;边境管理、边防检查、消防管理、灭火指挥、防火管理、警卫、部队财务会计、参谋业务、部队政治工作等10个专科专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开设消防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法学3个本科专业和消防管理、计算机应用、法学3个专科专业,函授教育开设边境管理、消防工程、法学3个本科专业和消防管理、边境管理2个专科专业。学院认真贯彻国家“科教兴国”和公安部“科教强警”战略方针,坚持为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培养高素质人才,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规章制度,推进自主创新,加强学术研究,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0年8月正式启动申研工作,到2006年,学院共申办研究生学科专业点7个,实现了学院办学层次的新跃升。2001年,学院召开科研工作会议,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加强学术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管理,使学术科研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油罐火灾灭火指挥计算机模拟训练系统”,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等一批质量较高的学术科研成果。学院学术科研窗口《武警学院学报》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院有7项成果获公安部科学技术奖,1项成果获河北省自然科学奖,28项获公安部软科学奖,1 项获河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专著奖,2项获河北省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专著奖,2项获河北省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论文奖;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其中有153篇被SCI、EI、ISTP检索。建院以来,出版各种专著、教材240多部,其中有18部教材获公安部优秀教材奖;3项教学成果分获公安部一、二等奖;1项被公安部推荐参评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7部教材、2套图书在全国警察学会管理学科优秀图书评选中获奖。 学院重视开展对外交流工作。从1993年起先后组团或随团出访了法国、英国、俄罗斯、新加坡、美国、日本、瑞士、韩国、古巴、巴西等多个国家,接待了法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来访,并与法国民防学院、英国中部兰开大学等有关院校和学术组织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新生入学后,经复检、复审合格,即取得学籍、军籍,统一发放警服、军人津贴和伙食费,并视成绩状况发放奖学金,家属享受军属待遇;在校期间考试成绩合格,发给大学本科文凭,授予学士学位;毕业即为干部,统一分配到公安边防、[2]消防、警卫部队工作,见习一年后任命为副连职中尉警官。总体来说还可以吧,我有同学在那,伙食挺好
贺州学院 / 院校代码:11838贺州学院(Hezhou University)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教育部与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首批合作院校之一,教育部“新工科”研究和实践项目承担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广西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广西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广西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之一。
贺州学院的前身是1943年创建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1957年5月,更名为贺县师范学校。1983年7月,更名为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8年3月,更名为梧州地区教育学院。1994年,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建。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贺州学院。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亩,馆藏纸质图书多万册,有在职教职工1270多人,专任教师960多人;设有本科专业53个、专科专业18个,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农学和历史学等学科;拥有4个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5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8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全日制在校生21742人。院系专业截至2019年9月,学校设有文化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理学院等16个院系,2个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14个专科专业。
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3月,学院现有教职工1270多人,专任教师960多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780多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50多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73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1人,广西教学名师1人,第一批广西高层次人才3人,自治区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4人;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广西高校特色专业5个,自治区精品课程2门,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3门,校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校级精品课程12门。广西高校特色专业(5个):小学教育、旅游管理、工商管理、文化创意、信息技术与自动化。
自治区精品课程(2门):《分析化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有(3门):《小学英语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校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用友新道(工商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道创新创业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教学成果截至2017年3月,学校获自治区级教改教研立项课题129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合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获自治区级以上奖项1641项,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178项。舞蹈《嫁郎》参加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二等奖;舞蹈《我从瑶山来》参加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舞蹈《山·阳光》参加广西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得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参加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二等奖;“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获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中国梦我的梦”贺州学院大学生艺术巡梦乡村行活动、“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讲堂建设、铭记抗战·关山重度—贺州及周边县区原抗战老战士寻访活动,获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交流截至2017年3月,学校先后与英国、泰国、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国2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或合作关系,已选送26批学生出国学习,招收了25批外国留学生。
科研机构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拥有院士工作站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7个,贺州市重点研究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文科基地1个,校级科研机构24个。院士工作站(1个):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院士工作站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实验室广西高校重点研究中心(5个):广西马蹄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绿色包装防伪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不全)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高校重点文科基地(1个):南岭走廊族群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 正处级科研单位(2个):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科研成果截至2016年7月,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77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各类部级科学研究项目26项、省级科研项目69项、市厅级科研项目424项。出版专著37部,主编或参编教材53部,获授权专利44个,发表科研论文4100多篇,其中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731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31篇。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16年9月,贺州学院图书馆由西校区主馆和东校区分馆组成,藏有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230万种(其中本地镜像万种、网络包库180万种),多媒体资源1000余件,年订购中外文纸质报刊1500余种,电子期刊7000余种,交换学报400种。文献收集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图书馆收藏古籍5623种、贺州地文特色文献资料200余种,其中清代刊印的《贺县志》和民国时期出版的《贺县志》各1套。收藏贺祥麟教授生前著作和藏书7000多册(件)。建立“贺州学院图书馆图书书目数据库”和“贺州学院图书馆期刊目录数据库”,订购了“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中国知网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会议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网科技期刊数据库”、读秀中文学术搜索、Springer、万方数据服务平台、中国数字方志库等数据库,开通50多个免费和试用数据库。学术期刊《贺州学院学报》系贺州学院主管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该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南岭民族走廊研究、语言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学与艺术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转型发展研究、自然科学理论探索、实验与技术研究等。
说实话不怎么样。美女非常的少,还是别来这个学校。不然。。。很难找到如意的。
2018年贺州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 贺州学院(英文:Hezhou University)是一所有着75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校址位于桂、湘、粤三省(区)交界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国首个长寿市、世界长寿市—贺州市。 学校创建于1943年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后多次更名或改建,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成立贺州学院。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以“自强、自立、求知、求真”为校训,推转型、促发展。学校是广西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广西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在该联盟中任数字媒体专业协作会理事长单位)、教育部“新工科”研究和实践项目承担高校,学校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全国本科高校300强、第三方机构软科发布的2018“中国最好 大学排名 ”600强。 学校现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00多亩,另有占地200多亩的黄姚校区正在规划建设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0万册。学校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积极发展教育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和农学等学科。现有本科专业44个、专科(高职)专业18个,全日制在校生15000多人。在职教职工1000多人,专任教师80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0多人,正高级职称教师60多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教学名师1人;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3人。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凸显。与凤凰卫视集团·凤凰教育合作共建全国首家“凤凰数字媒体学院”,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共建“中兴通讯信息学院”,与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新道经济管理学院”和“新道创新创业学院”,与广东宝贤集团合作共建“餐饮管理学院”,与广西海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甲骨文(广西)OAEC人才产业基地贺州学院中心”;与广西贺州生态产业园共建“贺州学院生态产业科技学院”;与贺州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学院;与贺州市所辖5个县(区)人民政府分别合作共建“村镇学院”。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与 大连工业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江南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广西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为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课程与教学论为广西重点学科;拥有广西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院士工作站、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人才小高地、广西马蹄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绿色包装防伪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形成了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南岭民族走廊族群文化、贺州方言等特色研究领域,其中《桂东北地区方言地图集》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获授权国家专利130多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60多项。 学校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众创空间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学校进入全国高校团学创业教育工作指数华南区30强。学校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合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4项。学生获得包括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1银3铜、“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200多项。 学校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围绕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建设,特色明显,成效显著。建有极具地方特色的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该博物馆已列入国家博物馆名录,成为广西高校唯一一家经国家备案的综合性国有博物馆;语言博物馆为全国首家高校语言博物馆、首家专业的实体语言博物馆;建有国家级非遗名录瑶族服饰传习馆、瑶族服饰贺州工作站、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贺州)联合研发基地。舞蹈“我从瑶山来”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瑶蓝之旅”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实践工作坊类一等奖,“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获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贺州学院学报》获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泰国、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国20多所大学建立校际联系或合作关系,已招收28批外国留学生, 选送27批在校生出国学习。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草如茵,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自治区级“绿色先进集体”“绿色大学”“文明单位”“文明卫生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和谐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等荣誉称号。 ******,贺州学院正抢抓机遇,大力推进转型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政企合作,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全面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贺州学院是06年升本的 改名为贺州学院 曾用名有梧州师专 八步师范属地方院校 广西区内踩二本线录取 学校面积较小 分东西两个校区东校区是新校区专业以中文,师范教育为特色==================================================================贺州学院(英文:HeZhou University)是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本科大学。贺州学院是广西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校址位于湘、桂、粤三省(区)交界的美丽的贺州市。学院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坚持立足贺州、服务周边、面向全国、奉献社会的办学宗旨,全面推进学院的改革发展。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是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43年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后更名或改建为贺县师范学校、八步师范学校、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梧州地区教育学院、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贺州学院。65年来学院共为社会培养大中专毕业生45000多人。〔校园校舍〕 学院分东、西两个校区,校园校园占地总面积公顷,校舍建筑总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2004年以来新扩建校园公顷,新建了图书馆、教学楼、科技信息中心、实验大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公寓、食堂等10余万平方米的校舍,以及文化广场、人工湖等文化景区。校园环境优美,绿草如茵,荣获贺州市“花园式单位”、“文明单位” 、“文明卫生学校” ,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首批绿色大学” 、“文明卫生学校” 等称号。〔图书设备〕 学院图书馆藏书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连续征订中外文期刊1100余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600余万元,建有校园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远程网络教学系统,计算机实验室、语言实验室、基础物理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等均已通过了自治区级合格评估。〔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员工678人。有专任教师448人,其中:教授31人(含聘任教授),副教授109人,博士22人(含在读),硕士136人(含在读)。另有外籍教师4人。〔学科专业〕 学院设有11个系(部)分别是教科系、计算机系、中文系、外语系、人管系、数学系、物电系、化生系、艺术系、体育系、思政教学部,目前有本科专业18个(33个方向)、高职高专专业27个(30个方向),学科专业涵盖了经、教、文、理、工、管理等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教学科研〕 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2006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的课题1项、专利3项、受理专利8项,自治区级的课题4项、精品课程3门、优秀教材立项3个、教育厅项目45项。“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实验室”被批准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被批准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人文研究基地。《贺州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其中《语言学》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学院被确定为“自治区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被评为“全区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均取得较好成绩,2006年以来,荣获广西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工类论文及竞赛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全国大学生英语知识大赛国家级特等奖1人、国家级奖励22人、自治区级奖励177人:“新华杯”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级2名;此外,学生在参加“CCTV”杯全国英语大赛、数学建模等比赛中也有不俗表现。〔校园文化〕 学院大力发展昂扬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学院红五月艺术节以精心的组织策划和独到的地方特色获自治区“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奖”。2008年学院创编的舞蹈《嫁郎》荣获第二届广西大学生艺术汇演二等奖,并被自治区教育厅选送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汇演。2009年2月,我院舞蹈节目《嫁郎》参加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荣获舞蹈类二等奖,实现了我院成立以来艺术类表演节目全国奖项“零的突破”。此外学院还曾在首届中国-东盟客家丽人大赛、广西首届中华美文朗诵大赛等重大文化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招生就业〕 目前学院面向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年招生数在3000人左右。学生综合素质高,毕业生就业率高,2006年为,2007年为%,荣获“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步奖”。学院正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及学科专业调整改造力度,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服务方向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在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