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毕业论文余秋雨

毕业论文余秋雨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余秋雨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余杰 吴敬梓一生以移居南京为界可分前后两段。前期,他与小山一样,以声色犬马的生活方式游离于“正常”的生活轨道之外。“少年时,青溪九曲画船,曾记游冶……朝复夜,费蜀锦吴绫,那惜缠头价。”(《买肢塘》)“王家昙首,伎识歌声春载酒,白板桥西,赢得才名曲部知。”(《减字木兰花》)吴敬梓不像小山一样真正沉醉到情爱之中,而更多地标榜一种不见容于俗世的生活姿态。不是为游冶而游冶,而是在游冶中体验自由。胡适说,吴氏的家产是在秦淮嫖掉的,我倒觉得,“泥沙一掷金一担”是他有意为之。只有丧失了财产,挣脱了宗族的约束后,他才能以纯粹的心境进入到文学创作之中。 “枭鸟东徒,浑未解于更鸣”!(《移家赋》)33岁、不名一文的吴敬棒移家南京时,他在族人眼中已是“传为子弟戒”的“败家子”。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他仍拒不参加傅学鸿词科考试。当“长老苦口讥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时,他“叉手谢长老,两眉如戟声如虎”。[45]他的“痴憨”、“颠憨”、“隐括”终一生而不变,与小晏何其相似!《儒林外史》以王冕作为“隐括全文”的“名流”。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能耐,就因为他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一个“有意思”的人。王冕既是葆有童心的放牛娃,又是才华横溢的畸人。他画荷花,“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因为他自己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得乡下陔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眼里。”这是何等任情自遂、天真自然!面对“灭门知县”的威逼,王冕宁可风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低头。他处茅屋之远而怀天下苍生,一语道出入股取仕的实质:“这法子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即有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凤四老爹在小说中看似可有可元,实则为一大关键。据考证,凤四老爹的原型为侠客甘凤池。[46]当时浙江总督李卫在奏折中这样描述甘凤池:“查此辈棍徒,造作讹信,往来煽感,着实痛恨,断难容其漏网。臣细思江浙好事悻谬之人,莫过于现在拿获之甘凤池等各犯。”(《雍正朱批谕旨》)对于这样一个叛逆者,吴敬棒却由衷地赞美道:“官府严刑密网,多少士大夫见了就屈膝就范,你一个小百姓,视如上芥,这就可敬了!” 《懦林外史》以四大奇人的故事作结。当“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的时候,奇人却出现在市井中间。会写字的季遇年,“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去”。“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他这样迎着施御史的脸痛骂:“你是何等之人?敢来叫我写字!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卜独立人格,意气风发。吴敬梓把“四大奇人”当作“述往思来”的一流人物。儒林中一片狼藉,而井市中则有闪光的人格,吴敬梓已悄悄换了一套崭新的价值标准。为什么在市井中反倒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心灵的自由呢?做裁缝的荆元,会弹琴、会写字,也喜欢做诗。朋友问他:“你既要做雅人,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的人相与相与?”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写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与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脸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也快活厂这席话真石破天惊。吴敬梓认识到,人格独立的背后是经济独立。被权力网络所覆盖的儒林中,只有爬墙藤一样的附庸,而元岩上松一样的独立者。市井人物操持着被士大夫所蔑视的职业,他们却在这职业中获得了真正的经济独立。好一个“诸事都由我”!儒林人士即使爬到宰辅这样的最高位置,怕也不敢说这样的大话。吴敬梓突破传统的道德评判,揭示出产生“奇人”的经济基础。这一点,此前无人认识到。开头出现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正如胡适在《吴敬梓评传》中所说:“不给你官做,便是专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制这种恶毒的牢笼,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提倡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社会上养成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养成这种社会心理罢了。” 然而,这种社会心理终究很难养成。吴敬梓这个嵌崎磊落的败家子是寂寞的,他笔下的奇人们也是寂寞的。荆元为知音于老者弹琴,“弹了一会,忽作变徽之音,凄清宛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读者读到这里,掩卷深思,怕也要“凄然泪下”了! 余秋雨! 口无所臧否,心有所褒贬———《儒林外史》 提倡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社会上养成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 ———胡适《吴敬梓评传》 在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书,其中之一便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写士林阶层的。在中国的古代,所谓的士林,既是知识分子的世界,也即是官场。这是部批判知识分子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揭露官场昏晦的书。这样说来,在当代的中国,确实很有重读《儒林外史》的需要了。 作者吴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曾祖和祖父两辈官运亨通,在明清之际,有50年“家门鼎盛”的时期。但他自己的祖父在同辈中功名很小,而且早逝;他从小被出嗣给长房吴霖起,即是他的养父,吴霖起只做了几年县教谕,后来因为得罪上司而丢官,郁郁而终。吴敬梓13岁丧母,23岁丧父,本身既不热心功名,又轻视钱财,随意挥霍,慷慨仗义,上代留下的家产在几年之内被他挥霍得所剩无几,以致“田庐尽卖”、“奴逃仆散”,一时“乡里传为子弟戒”(《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加上考场失利,刺激甚重,“那得双眉时暂开?”回乡之后,由于不堪冷遇,于雍正十一年移家南京。从此时直到54岁在扬州逝世,主要靠卖文和朋友周济过活,也是在此期间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鸿篇巨著。 吴敬梓自幼处在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成长的家庭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而“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他在家乡全椒县、在苏北赣榆县(其父任职之地)、在南京都曾久住,到过扬州、安庆、芜湖等城市;从宗族几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看,他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极其丰富深刻。这就培养了他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正是这种身世经历,成为吴敬梓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儒林外史》对于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作者虽然极尽讽刺之能事,却是要挽救被讽刺的这一群,正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圣品。 《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著,即为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很多故事与人物直接来源于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曾说过:“《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多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和庾词隐语寓其姓名。”《儒林外史》擅长运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也就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作者的看法并不是直接拿出来硬塞给读者,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义。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这一切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我们必须从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各种形象的关联、发展上体会和了解。这是一种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方式。 该书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胡适在《吴敬梓评传》中所说:“不给你官做,便是专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制这种恶毒的牢笼,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提倡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社会上养成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养成这种社会心理罢了。”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之后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杨先生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钱锺书主要著作年表1937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毕业论文)1941 《写在人生边上》(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兽鬼》(开明书店6月出版)1947 《围城》(晨光出版公司5月出版)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初版)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出版)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管锥编》(中华书局8月初版)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1981 《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出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9月第1版)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出版)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出版)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出版)钱钟书先生其人其书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钱钟书先生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卓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编》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钱钟书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新文化,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钱钟书先生给予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一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二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研究。中国是诗书礼义之邦,中国的学问源远流长,中国学早已蔚成世界之显学。在这个领域,一方面是勤谨笃实,硕果累累,另一方面却是陈陈相因,难以出新。思想方法上的僵化固守和学术方法上的划地为牢,极大地阻滞了前进的速度。在这种亟待变革的形势下,钱钟书先生的治学方法应运而生。他数十年间所实践的“打通”、“参互”、“比较”的方法,努力使中国学自觉地成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体系,从而获致一个更深、更广、更新的发展。三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钱钟书先生生活在一个农业国,但是,他却没有小生产所固有的狭隘保守观念;他的术业专攻是中国古代文学,但是,他却没有三家村学究的陈腐迂阔做派。钱钟书先生的创作贯注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并不多见的,有别于同时代的一般作品而与世界文学潮流颇为合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文学创作都不是那种生吞活剥的东西,而是具有真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人也为外国人所喜爱的作品。四是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人格上的榜样。在三、四十年代,钱钟书先生不向恶势力俯首,用文学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个黑暗社会。1949年以后,钱钟书先生虽然“经过九蒸九焙的改造”,“文革”中更是受尽凌辱和折磨,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钱钟书先生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他作为一个学者,要为祖国和世界文化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他不走冷门,不投热机,不计利钝,不易操守,反对树宗立派,只是一心一意地搞研究、出成果。在当今之世,这种品格更其难能可贵。《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本书用典雅的文言写成,引用了大量英、法、德、意、西原文,是一部不可多得、必然传世的多卷本学术著作。三联书店版4册(中华书局版5册)近130万字,是作者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种古籍时,所作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本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皆发前人之覆者,颇能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时之豪杰。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本书未刊部分尚有考论《礼记》、《庄子》、《全唐文》、《杜少陵诗集》、《玉溪生诗注》、《昌黎集》、《简斋集》等十种书的札记。显而易见,这部高品位的著作是钱钟书先生数十年心血的结晶。本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尽管出版者中华书局起初并没有为该书申报“国家图书奖”,然而,博学的评委们还是公正地将其列入了首届获奖名单。《谈艺录》是中国最后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全书45万字,古来诗家作品多所评骘,唐以后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更被重点论列。本书征引或评述了宋以来的诗话近130种,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著作几乎都被涉及。举凡作者之心思才力、作品之沿革因创、批评之流敝起衰等等,都包容其中。各节论述具体入微,多所创见,行文则或兼综、或条贯,或评点、或专论,长短自如,不拘一格。采二西而反三隅,引述西方论著500余种,内容包括曾作为思想理论界显学的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等。本书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必读书。《七缀集》是文艺论集。本书基本上是《旧文四篇》和《也是集》的合编。收入本书的是七篇被钱先生戏称为“半中不西、半洋不古的研究文章”。此书当与《管锥编》参互而读。集中每篇文章就是《管锥编》中某一节之铺张扬厉、充类至尽;《管锥编》中每节札记则如本书各篇之缩略提纲。《宋诗选注》是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卷首之序为钱钟书先生多年潜心研究宋诗之后写成的一篇重要诗学论文。文中不仅对宋诗的历史地位及其成败得失见解独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理论多所建树,而且对诗文选政颇有创见。钱先生素喜以小说家自居,故往往以小说家笔法勾勒形象、点染轶事;语虽简约,人物却活脱跳出。其论评皆警醒显豁,深入浅出,具体落实,常常别出心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围城》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本来不知道有“围城”之说,然而,当他听人说到“围城”,并且经过后来的坎坷,便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把捉。“围城”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是从自以为天佑神助开始,而从意识到造化弄人结束。《围城》中时起时伏,处处申说的,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经常是事将成矣而毁即随之,浪抛心力而已。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围城”完全可以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钱钟书先生旁观浮生,思虑沉潜;指点世态,寄慨遥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读者对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书风格幽默,妙譬可人,读之颇可领略汉语文字的丰赡粹美。《人.兽.鬼》是短篇小说集,共收作品四篇。其中,《上帝的梦》描写了人的孤独和人际关系的疏离;《猫》讽刺了一群无聊的知识分子,可以看作《围城》的雏型;《灵感》所表现的是自作自受和精神产品的异化;《纪念》则是写家人、夫妇间无法弥合与沟通的疏隔。《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等十篇。作者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睿智幽默,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算得上一个独特的品种。《槐聚诗存》是钱钟书先生自己选定、并由杨绛先生抄录保存下来的旧体诗集。钱先生自幼读书学诗,几十年间所作我看至少也有上千首。但钱先生自觉比较满意而收入本集的,却尚不足三百首,足见其标格之高。书中言志、抒情、感时、论诗之作,应有尽有,殊耐吟咏。其中古意、无题诸章,最具李义山风致。作者在序中自叙少年学诗门径以及编定本书之原则与经过,皆是首度披露,必能引起读者极大兴趣。详细生平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写《围城》时的钱钟书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做那些事呢?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序����钟情于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其实如果没有《围城》,也许多数人并不知道钱钟书,但知道的人中又有谁真正了解他和他的文字?有人甚至认定他是一个爱吊书袋的学究,或把他的绝俗看成老式的清高。然而面对《管锥编》却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像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他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惟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所有对钱钟书有一点点或更多了解的人们的共同心声。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像、神往。钱钟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钟书却无关。童心苍老��不幸成为神话或靶子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然而面对一系列相继而来的风雨,他的童心不得不跟着变得苍老,虽然他的才气仍不减当年,但他的热情与欲望却在逐年递减,钱钟书一度开始沉默。在许多年间,他似乎没有什么新作问世,放下手中犀利的笔,他开始由创作走向研究,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也许正是由于当年的《围城》和后来的《管锥编》,他不幸成为了神话或靶子。迄今为止,钱钟书被学界关注评论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许多中外著名人士,都对钱钟书作了极高评价,称之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偶有文章涉及如何评论钱钟书的议题,亦歧见旁出,也有一些人认为,钱钟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应该给他过高的评价。一位博士生曾发表《我看钱钟书》一文,声称:“在钱钟书身上体现着中国现当代学人的根本欠缺:缺乏体系性建构的能力。”表示要给钱钟书“上课”;1997年1月《羊城晚报·新闻周刊》上也有人撰文,批评钱钟书不行,钱学有病。无论别人如何褒贬,钱钟书却等闲视之,1989年《钱钟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这事却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横扫清华��风华绝代的幽默才子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孔庆茂的《钱钟书传》中曾写到一则趣事:同学中一位叫许振德的男生爱上了一位漂亮女生,在课堂上就不住地向女生暗送秋波,钱钟书本来上课就不听讲,他把许的眼睛向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都画了下来,题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就把画传递给其他同学,一时在班上传为笑谈。直到若干年后,居住在美国的许振德每提起旧事,还禁不住哈哈大笑,传为美谈。这也许是钱氏最得意的绘画作品。1933年钱钟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挽留他,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率真狂傲可见一斑。痴气率真��未将直气折王侯虽然是学者,但钱钟书处理起平常的事情也并不是一个“道貌的儒者”,生性率真的他反而有某些学者所不具备的痴气,甚或是“凶玩”。有一种说法是在“文革”期间钱钟书为了夫人杨绛与一对年轻夫妇打架,杨绛在《干校六记》中亦有记载,但后来那对年轻夫妇又站出来说杨绛之说不实。一时间,学界也被搅得沸沸扬扬,许多学者也都卷入了这场纷争,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也许我们并不关心个中曲直,但钱老先生以年迈之驱为妻子与年轻人拼力相殴,其率真痴气反倒让我觉的真实与纯粹,天下又有哪个女子可以接受一个不敢为妻子出头的男人呢?也许正是钱氏曾被神话,当我们看到他平凡的一面时反而会觉得“可爱”。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钟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又一次黄永玉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盘”的文字根据,但一点材料也没有。《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北京城的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忽然想起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结果马上找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目光睿智的钱钟书力行不倦��打造中西文化园林钱钟书的涉猎广泛与博闻强记是出了名的,有大量的报道说他过目不忘,有着照相机的记忆功能。但说起他的文学成就,真正为人推崇的当属《管锥编》。对于《管锥编》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从夏志清到司马长风,从柯灵、舒展到李洪岩,见仁见智,不胜枚举。我第一次读到《管锥编》,却已是1994年了,在此之前也只是读过《围城》和他的部分散文及短篇小说,虽然喜欢得不得了,但真正在书店里翻动他的《管锥编》时却大有窒息之感,也许是出差在外的心情所致。当时在济南的一个古籍书店,我终于将一套五卷本的《管锥编》捧回了旅馆,连夜拜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册。其中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前四册从先秦至隋代以来的经史子集1158页内容的增订,而第二部分是对前四册及增订内容进行的再增订。钱氏六十五岁做《管锥编》,七十二岁出版《管锥编增订》,而年近八十又做《管锥编增订》之二,以如此之高龄对自己已经功业垂成的巨著作如此缜密繁琐的订补,且旁征博引涉及中西,仅引文就包括中、英、德、法、拉丁等数种语言。其治学精神着实让人感动且叹服,似在学界未有第二人。将自己一生饱学之识汇于一册,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有人称钱钟书为文学宝库、昆仑或是大海,但在我看来,《管锥编》更像是匠心别具的文化园林,将世间文化精华移天缩地,巧妙陈置,相映成趣,打造成立体的风景,让人流连其中,惊异忘返。我曾顺着他的目光,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片“文化风景”,而钱钟书正是这座“文化园林”的向导和打理者。黄谨曾有言:当代学人,最不可思议者,当数钱钟书。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此言极是。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著作书目:《剪拂集》(杂文集)1928,北新《新的文评》(评论集)1930,北新《语言学论丛》1932,开明《欧风美语》(散文集)1933,人间《大荒集》(杂文集)1934,生活《我的话》(第1卷,杂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时代《我的话》(第2卷,杂文集,又名《拙荆集》),1936,时代《林语堂幽默文选》1936.万象《生活的发见》1938,东京创元社《新生的中国》1939,林氏出版社《俚语集》(杂文集)1940,上海朔风书店《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语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中国圣人》1941,上海朔风书店《中国文化精神》1941,上海国风书店《讽颂集》蒋旗译,1941,国华编译社《爱与刺》1941,明日出版社《锦秀集》1941,上海朔风书店《生活的艺术》1941,上海西风社《有不斋文集》(杂文集)1941,人文书店《雅人雅事》(杂文集)1941,上海一流书店《语堂随笔》1941,上海人间出版社《拨荆集》(杂文集)1941,香港光华出版社《瞬息京华》(长篇小说,又名《京华烟云》)张振玉译,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文人画像》1947,上海金屋书店《啼笑皆非》1947(5版),商务《林语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无所不谈》(1一2集,杂文集)1969,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开明《平心论高鄂》(杂文集)1966,文星书局《语堂文集》1978,开明《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1986,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1986,重庆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杂文集)1988,浙江人民《赖柏英》(长篇小说)1988,湖南文艺《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艺林语堂语录两脚踏东西文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彻悟与痛苦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吾民》稀罕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吾国吾民》倘无幽默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一夕话》倘无女子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金圣叹之生理

浅论《边城》的生命理想和艺术风采一、《边城》的创作背景二、《边城》承载的生命理想1.“地域故土”的眷念与失落2.寻觅中的“理想家园”3.翠翠体现了沈从文的悲剧性格三、《边城》的艺术风采1.简练凝洁的叙述方式2.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3.雅俗交融的语言对话4.和谐优美的人景合一四、结语

虽然本时期散文创作收获丰厚,但从整个文学领域来看,散文相比其他文学体裁受重视不够,尤其杂文显得更为薄弱。另外,有时由于受到不正常政治生活的影响,整个文艺界普遍存在着不敢大胆揭露现实矛盾冲突的现象,散文创作也不例外。进入世纪之交与新世纪之后,散文也出现了多样化、多极化的趋势,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刘亮程、王充闾、王剑冰、周涛等人的散文,从历史入手,开始了时代与文化的反思。为民族、为思想浓墨重彩。青春派散文家接过老一辈人的散文创作风骨,刘卫东的历史散文、韩晗的游记散文别有特色。

研究余秋雨的论文

浅品《文化苦旅》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题记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一面重,一面轻,结果自然是天平失衡。真正的拷问者,自己也应当同是受拷问者。由于“受拷问者”身份的缺席,使得余秋雨散文本来能够达到的思想力度严重被削弱了。历史出现了断裂,人格出现了断裂。高贵的形象并不是通过对自身的遮掩来确立的。尤其在文学领域,伟大的作家们往往都具备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真诚”——真诚地向作者袒露自

我看余秋雨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总给人非常沉重的感觉,没有办法能够呼吸似的重。因为如此,才好几次放弃读下去的念头,但是此刻我看到的,不只是他对文化的理解,而是对世态的忧,怜,悲,愤。一个经历过苦难并真切感受到的文人的伤世情怀。他来到支离破碎的敦煌哀叹,来到塞外故城哀悼,来到雅典卫城前感受古人的气势,来到印度河边亲眼目睹惨不忍睹的一幕幕。……他的散文非但不华美,而且残酷地令人不忍看下去,因为他呈现了世界的另一面。“在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的现场,一个母亲高举着婴儿喊道;‘他还是个孩子!’然而喊声换来的 是笑声和枪声。她原以为还有一个在人性边界上的最后前提,事实上这里已经没有这个前提。”这是他在阐述作为一个前提的文明,被与野蛮混淆时举的例子。我看到的是一个对一人性泯灭的发指,在他看来这是文明的丧失,或是对文明概念的混淆,正是他苦苦追寻,四处漂泊,去挖掘的东西,拿出最残酷的事实,最悲凉的现实,让我们自己看清自己的面目,引领我们回归文明。于是我完全理解了他,有人说他的东西太旧,太迂腐,太拘泥,在我看来都不足与这个主题所表达的东西相抗衡。因为他唤起了我放眼世界,看清世界的心理,也是明白了,在现实美丽色彩包围下,文化道德缺失的不争事实。在这之后,我开始沉默,然后看周围的世界。仿佛是从一个天使乐园下来的我,发现在梦里已经睡了很久,很久。骄傲的我们,在美丽繁荣路上,作为新世纪的宠儿的荣幸,已经看不到身后的世界。贫穷,苦难,和失落。“有一天上海街上一辆公共汽车突然失火,驾驶员请求乘客们下车推一把帮助发动,请求来请求去,下来推车的是一帮去春游的小学生,大人一个也没有下车。小学生们憋着吃奶的劲儿竟然推动了这辆挤满大人的车,而当他们上车一看,他们原先的作为早被大人们抢走。——车上的大人们怎么了?怎么会卑劣的如此一致?堂堂七尺、衣冠楚楚,却一起丢失了文明石灰最基本的前提?”余秋雨先生的忧让我们更忧,而事实却仍在我们周围。一个全身瘫痪,四肢变形的小孩在地上滚爬,泪汪汪的眼睛看着周围的人们,哭呀喊呀,可是除了给钱的孩子外,也只有那些教训孩子不该给钱的大人们停留过了。走出学校原来如此,世界早已不是课本上教的那么高尚,也已经分不清好人和坏人了,也许我们的父母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让我们不耻,也许在年少时他们和我们的想法一样,但一切都变了。善良的小孩子在被一遍一遍的教导后,天真善良的心也渐渐伤害,明朗活泼的心情也从次暗淡,麻木。一个不忍伤害孩子的父亲对孩子说,“那个阿姨忘了。”是因为孩子做了好事后,那阿姨连一声谢谢都不说。这一切,余秋雨先生是看到的了,他写道:“人类的童年和成年,竟是这样一个结构,?文明的建造和失落,竟如此快速?我们不能不惶恐,今天欢天喜地地推着车的孩子,会不会过几年也成了不推车的一群?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难道只会教会他们剥除文明?”于是,他带着他那被历史文化的沉重累得筋疲力尽的身躯,走成百岁老人的精神仍在出走。留给我们苍老的文字,一行一行,一篇一篇,这样的呼唤。对于一个留意人类文化发展,特别是关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的学人来说,不可能不思考余秋雨及其存在的意义。余秋雨,为中国文化人创出了一个独特品牌,探索出了一个新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人呈现了有史以来最多元化的走向:有的当了官,进入了改革这场大戏的导演行列;有的下了海,进入了改革这场大戏的演员行列;有的继续治学,并将学问和现代人性有机结合起来,尽力为改革这场大戏提供有价值的参照;也有的干脆当观众,代表自己的利益阶层,对演出提出或褒或贬的意见,还有的流向欧美,是否怀有更大的企图,只能进一步观察……都不失为时代的弄潮儿。这其中,有几个新品牌很值得特别提出,诸如:冯骥才深恐民族文化在西化中悄然失落,致力于其开发和保护,显示了对民族文化的由衷怜爱并真诚负责的伟大态度;王蒙不当文化部长后似乎有归隐之态,仿佛对现代人性有了更深刻更广泛的思考,并多以谈话聊天的方式自然流露出来;张贤亮是把天然民族文化高度商品化的代表,走出了一条文化人经营文化商品的成功之路;余秋雨则是结合市场,把学术大众普遍化,把文化更加文化化的杰出代表,并与媒介有机结合,创造出明星效应,成为抢眼的亮点。在我看来,秋雨先生是个一有广博学问二有深刻思想三有宏大视野四有规范人性的人,因此他才有能力创出学者并不亚于影视明星的社会效应,为学人赢得尊严,为文化人独创一个品牌,并且并不丢失学者的性质及风范。我们知道,秋雨先生原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他能从这样一个令人羡慕或被人追逐的岗位上撤出来,走上自己开发自己自己经营自己的道路,本身就是令人钦佩的超越,没有文化底气的人既不敢这么干也不会舍得这么干。他去考察的人类文明发源地,基本上属于落后地区和危险地区,以秋雨先生年龄名望和已拥有的生存状态,他没有必要冒任何风险,但他为何要做?这只能用关心人类文明发展来解释。不论如何,总比没啥本事坐在大位上装腔作势的家伙们伟大的多,这应该是个起码的认识。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这话虽对文艺的独立性有破坏性并增强其工具性,但从服务角度和教化角度说,永远都是正确的。因为文艺总会有个受众面的问题和市场问题。文艺只是文化的主体,不足以涵盖文化的全部,再扩展一下,整个文化也应该是人民大众的。目前把文化同全社会结合同人民大众结合同市场结合的最好的是谁呢?就人文学者层来讲,只能是余秋雨。余秋雨文化散文在文坛的确是独树一帜的,既是文化人深入思考的直接导体,又是文化重新整合的有益参照。当然,拥有余秋雨思考的人,未必只余秋雨一人,但你没写出来,只能证明没有。即便写,也未必采取余秋雨方式。余秋雨以游记散文方式,自然地融入了人类文化这个严肃命题,这就把学术问题通俗化了,大众化了,社会化,普及化了。假如象一般学者那样,只会用常规刻板论文去写,就不可能产生如此广泛的效果。这实际上是在学者和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于作者本人来说,既可甩掉对学术著作刻板要求的枷锁,发挥自我优势,又可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美感中感悟人类应该共同关注的学术命题。这确实是个贡献。况且,余秋雨打破了世俗社会被演艺界所垄断的格局,创造了作家或学者并不亚于各“星”们的社会效益记录,这在中国学者品牌创造上,也是个独特贡献。可见,大文化人,大思想家,大作家,必须尽快转化为大俗家,大众家。否则,路会越走越窄。舍弃了人民大众,什么也干不成。余秋雨之所以被广泛认可,恐怕不全在于其高贵的思考,豪华的知识阵容,风格的老道成熟,表达的分寸感及遣词造句的精妙,而在于有平民之心,大众之心,真正属于天下人的心。一个不关注人类命运及其文化的人,一个鼠目寸光、心地狭隘的人,不可能写出这种东西。我以为,有的作家还不一定能称其为学者,有的学者还不一定能称其为作家,但他们都是文化人。只有当作家和学者融为一身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大文化人,才能显示超众的价值,因为这样的人,才可能充当构筑一个民族文化的主将。我认为,秋雨先生已具备如是特点。就我本人来说,秋雨的见识,同鲁迅的深刻、巴金的真挚、李敖的胆魄一样,给我注入了不可缺少的思想文化营养,是当代作家和学者中给我启示较多的一位。秋雨先生调动自己的思想存储及其全部营养,孕育了秋雨文化的牡丹,足可以宣告一个生命的辉煌了。无论是对于这个世界,还是对于他自己,够了。以秋雨先生的年龄,也该歇歇了。说到秋雨先生停笔,我虽以为合于规律,但却不大敢信,因为思想家是很难停止思考的,而只要思考,就难以控制表达欲。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余秋雨议论文摘抄素材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多将描写、叙述以及议论等形式融汇贯通,通过旁征博引以及典雅敦厚的语言来描写景物,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变迁。本文整理了余秋雨经典语录,欢迎阅读。

1、早晨喝几口木兰的清露,晚上吃一把秋菊的残朵。只要内心美好坚定,即使便是面黄肌瘦也不觉甘苦。我拿着木根系上白芷,再把薜荔花蕊串在一起,又将蕙草缠上菌挂,搓成一条长长的绳索。我要追寻古贤,绝不服从世俗。 ——余秋雨 《译离骚》

2、罗马的伟大,在于每一个朝代都有格局完整的遗留,每一项遗留都有意气昂扬的姿态,每一个姿态都经过艺术巨匠的设计,每一个设计都构成了前后左右的和谐,每一种和谐都使时间和空间安详对视,每一回对视都让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过。 ——余秋雨 《行者无疆》

3、许多更强烈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绪是难于言表的,只能靠一颗小小的心脏去慢慢地体验,当这颗心脏停止跳动,这一切也就杳不可寻,也许失落在海涛间,也许掩埋在丛林里,也许凝练于异国他乡一栋陈旧楼房的窗户中。 ——余秋雨 《山居笔记》

4、一切伤口都保持着温度,一切温度都牵扯着疼痛,一切疼痛都呼唤着愈合,一切愈合都保留着勉强。 ——余秋雨 《行者无疆》

5、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把蒙昧错看成文明。 ——余秋雨 《欧洲之旅》

1、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止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并不陡峭的高度。

2、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3、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4、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的还是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是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够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5、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

当然了,背美好的文字都有助于提高写作。不过我觉得背余秋雨的散文不如去背诗词和诗经,那些经典的多,毕竟余秋雨的文并没有多经典。

我感觉不一定要背下来,多看也很有好处。重要的是熟悉余秋雨的语言方式,它的特点是用词华丽而准确,喜欢构造出一些巧合。余秋雨的文章挺深刻的,多看一点会让你感到,思考历史的角度有很多,包括对任何事物的思索。我想背东西会耽误时间,耽误你看更多东西,尤其是高中学生,时间很少。与其花时间背下来一点,不如用同样时间读更多,这样了解得更全面,透彻。

理论上是会有的。作文这种东西是要长时间培养,所以背佳作肯定有帮助,不过应试作文有规律可循,高考嘛,一般还是议论文为主~余秋雨的文章有议论的,写得很好,多看看有用的。也可看看其他名家的

与秋雨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一秋雨作文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窗前院墙外三许高的桂树开盛,白露伊始,最后一场夏雨雨珠比豆粒稍小,清扫着最后袭来的闷热,随着凉风习习,第一场秋雨意犹未尽,点落缀密叶间的几簇桂花,落在路间水洼,激起泛泛清芳,跟着寒风渗入小舍。

远处不知哪里传来雨落轻敲鼓点的乐声,南归前的鸟叙诉着南归前最后的眷恋,伴着枝头摇弄,又是一年秋初出,还是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沉静。

人们常以春夏秋冬为序称呼着四季,但我却总有一种触动,让我感觉,秋天才是一年的伊始,让人激动,又让人感恸,每至这时,心才真正沉寂下来,却又不禁欣喜的喊道,秋姑娘,你又来了。

我能记起过去最多的,是秋天,天好似总是灰蒙空净,一树一草总是绿莹莹的。夜阑间灯火飘摇,在湿透的石砖巷中洇上很远,像是结上了一层跳动的霜痕。

每当路途走到一座驿站,停留歇息时,总是恰好赶上秋天,坐看秋月月下秋叶落,待茶水结霜,再重整行装。

所以,每次,我都看到了你,是过去的我,让我眷恋,不舍离开。

但又怎敢呢?

最后的夏雨渐渐沉寂,第一场秋雨仍未落幕,雨珠不断变细,变慢。雨声悄然停息,等待着,等待秋天的人将她重新演奏。

绵绵秋雨,迈着轻盈的脚步,带着丝丝凉意,悄悄来到人间。

秋雨萧萧,她给小草洗了个舒服的澡,然后给小草换上了黄色的毛衫。秋雨拿着彩色的画笔,把树叶染成了彩色,你瞧,她把银杏树染得金黄金黄的,黄得绚烂;她把枫叶染得火红火红的,红得耀眼;她把松柏染的油绿油绿的,绿得发亮。秋雨蒙蒙,飘落在花园里,别的花都黯然失色,只有菊花傲然挺立,竞相绽开了迷人的笑脸,它们红得似火、黄得若金、白得如雪,有的像银蛇狂舞,有的如金丝流盘,有的如嫦娥奔月,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秋雨淅淅沥沥,飘落在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像一个个涂了胭脂的小姑娘的笑脸;金灿灿的鸭梨像一个个金色的铃铛随风摆动;水灵灵的葡萄像一串串晶莹的珍珠璀璨夺目……秋雨飘飘洒洒,飘洒在田野里,高粱笑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棉花笑着咧开了嘴,玉米笑破了肚皮……

秋雨有时温柔,细细绵绵飘落下来;有时咆哮,倾盆而至;有时又耍小性子,连绵不断,一下就是半个多月,在这阴霾的天气里,人们或多或少会感到几丝忧愁、几丝冷清、几丝凉意,大有“秋风秋雨秋煞人”,“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感觉。难怪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为秋雨感到伤感,为秋雨感到悲叹。

秋雨绵绵,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带来了丝丝凉意,也凝聚着淡淡的哀愁。

大自然是地球上每个生命共同的朋友,而水是生命之源。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生活在一片干枯的沙漠中,那么大自然因何而生?水又因何而起?

这便要说起我们熟知的雨。

正值秋天,雨水较多。最近一阵又一阵连绵的秋雨从天而降,它穿过大气层,最终降至地面。期间它落在屋顶上,又从屋顶滑落在高耸的参天大树的叶子上,又给稍微枯竭的树枝带来一线生机。

它似乎并不满足所带来的一点点生机,顽皮的从树叶滑落到另一棵树上,顺着树枝、树叶滑下来。突然间它看到美丽的花朵,便又兴奋的滑过去,落在花瓣上、花蕊上。等它玩够了,又不厌其烦的从花上滑到小树上,这时它已经跑了好远,但它还想再做一些事。不远处有一片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苗儿们。他便高高兴兴的跑过去,从这棵小苗踩过,又从另一棵小苗踏过,自娱自乐。

许久后它终于玩累了,从小苗芽身上滑到了地上,再慢慢流向低处的溪水里,成为了溪水中的一部分。在那里它遇到许多同伴,它兴高采烈的说自己做了什么。大家争相议论了起来,成千上万滴水滴议论着、争吵着,最终“哗啦哗啦”流过。

雨后天晴,却没有彩虹在天边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有郁郁葱葱的大自然。参天大树因雨使得其枝恢复一些生机,它由此感谢雨的馈赠;花朵因雨而使得其瓣泽润,它由此感谢雨的恩惠;小苗芽们因雨而使得其根吸收水分,健康成长,它们由此感谢雨的润泽。

不仅它们,还有动物、土壤和人类,土壤因雨而焕然一新,动物和人类因雨而得以生存自然而然,生命才是最美的风景,而雨便必不可缺。因而,雨是地球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大自然因水而生,水又因雨而起,雨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润万物之泽。

夏的热烈渐渐退去,凉风吹过,秋天来了。

天空暗了下载,云集成一团。乌黑乌黑的云预兆着第一场秋雨。风越吹越大,吹过山川,吹过玉米地,吹过麦田,带着麦香吹向农家。空气闷热至极,万物屏息。终于,第一滴雨划破这寂静,接着大雨随后而至。与夏雨不同,没有了电闪雷鸣,只有那不倦的雨水。

雨打在房屋顶上,石瓦在雨中发出美妙的哦声响,仿佛在歌唱着丰收的季节。雨水顺着屋檐,似飞蛇,似捷燕,流入屋内,滴落在农人的衣襟上。农人坐在自家的门槛上。他闭上眼,静听雨声,他似乎听到了大自然的呼唤,嘴上呢喃地说着什么。突然,他心中一惊,闻到了一股气味,哦!原来是麦香。麦香透过雨幕,伴着风充斥整间房子。他微微地笑了。深吸一口气,陶醉在这美好之中。

镰刀挂在窗户上,在风中轻轻摇动着。也许他也嗅到了麦香,按奈不住心中的喜悦吧。他透过窗纸,凝望着秋雨。那一刻是他一年中最心动的时光。

农人睁开了双眼,他望着远方的山田,回想起了往事:小时候,父亲带着自己去那边山头采野果,只要一下雨那条山路就变得泥泞不堪,乡人运送粮食十分不便。如今村里修了水泥路,卡车一会儿的功夫便运完了往前几天才运完的粮食……

渐渐的,雨变小了。

农人眼前浮现出了那条水泥路,他心里一下子激动起来,可惜父亲在修路前就去世了。他站了起来活动了下筋骨,远处的山田变得清晰起来,麦田的光芒照到他脸上。第一道阳光照了下来,大地重获光彩。他回到房间里,拿出了镰刀,取出草帽。他向一同出来的村人打了声招呼,朝田里走去。

丝丝的雨仍在下着,已经阻挡不了农人的心。

雨水滋润着万物,生命焕然一新,生活因这秋雨而美好,因四季而斑斓多彩。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未来的生活就在洗礼之后,如麦子般的美妙。

雨,再普通不过了。秋天,是惆怅的季节,是伤感的季节。而今天的这场雨,则带走了我心中所有的忧愁,洗涤了我的心灵。

我是喜欢雨的,更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边,看着雨景渐渐地悄然地迷失自我恶,是自己与窗外的一切融为一体,和他们一起降落,一起发泄一切不满与愤怒……

我又是讨厌雨的,他让我的迷失,总会是我忘记了我想做的一切。而每次迷醉在乖戾的雨中时,总会是我伤感,泪水在我眼眶打转。我并不是一个感性的人,不会轻易地流出珍贵的泪水,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形中……

总而言之,我还是喜欢雨多一点。

与,使我的心沉静;雨,使我心沉思;雨,使我的心迷失;雨,使我的心哭泣。

这就是雨,我所爱的雨。

让我们抬头看看窗外那淅淅沥沥的小雨。一滴滴雨点仿佛是一片片凋零的花瓣,颂着悲伤地乐曲,纪念着感动的往事,飘落在草地上,落在石路上,落在泥土上,落在心房上。顿时,一股股神秘迷离的情感,是我觉得鼻酸,一件件感动的往事历历在目,一幕幕心酸的场景掠过脑海,我想,这些,就应该是我黯然伤感的原因之一吧!

雨,虽犀利,却洗礼着我们,但风雨过后总会有新的希望慢慢萌芽。

渐渐地,雨越来越小,我也似乎渐渐明白了什么。

我到后来才明白,那场雨,教会了我两个词:承受,迎接。只有承受风雨,才能迎接彩虹;只有承受失败,才能接受成功;只有接受嘲笑,才能接受敬仰;只有承受过去,才能迎接未来;只有……

没错,这带来的不仅仅只有伤感,更多的则是醒悟。

雨,我越来越爱你了!

那场秋雨,洗涤了我的心。

炎热的夏天悄然离去,秋天以轻快的步伐到来,秋天是一个雨季,秋天的雨常常是出乎意料和持续的,那是秋天里最悲伤的一个,让人有无限的遐想。

几天前,我父亲说:"秋天的开始,明天秋天又要下雨了。我不明白:"天气很好,没有风,没有云,怎么会下雨?"爸爸说,"燕子在蛇的走道上飞得很低,穿着裙子,戴着一顶帽子。"这是下雨的前兆。第二天早上,天气依然晴朗无云。但到了下午,我在上学的路上,天气开始变暗,乌云遮住了太阳,天气阴沉,光线暗得多,就像傍晚一样,然后雨从天空下下来,学生们欢呼着跑到操场上,仿佛享受着罕见的秋雨,让雨淋湿,让我头上的水晶雨珠滚落下来,感觉非常清爽。这是邱小姐送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我站在教学楼的阳台上,远远地望着,雨点飘着洒着,就像秋姑娘的一双温柔的小手,在那里她抚摸着,看上去新的样子。"沙,沙"雨落在树上和花儿上,奏出一首"秋韵"的歌,听起来真令人愉快。雨还在下,校园里笼罩着一层轻柔的薄雾,雨中的花草树木,绿叶更翠绿,花朵更美丽,空气更清新,槐枝在雨中摇曳,就像秋雨的欢呼声;玫瑰花在雨中微微点头,像为秋雨致敬,燕子在雨中徘徊,为秋雨唱歌跳舞。

把他的手放在阳台上,雨落在他的掌心里,一抹凉凉的手从手掌上散落全身,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用手握住了一些雨水,用我的舌头轻轻地舔着,甜美的雨水清爽,令人愉悦。

秋雨不仅滋润地球上的万物,还滋润我的心。美丽的秋雨,我爱你!

梦中总出现着一名女子,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寂寥的雨中。在我眼里,秋天的雨景是最美的秋天写意画。

雨从空中洒向各个角落,雨滴很像一颗颗晶莹透明的珍珠,好看极了。雨滴从屋檐、墙头、树叶上跌下,就如同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最后连在一起,形成水柱。雨“哗哗……”地下起来,就像一个庞大的乐队在地上、空中、屋顶上演奏着秋的交响曲!行道树叶——梧桐叶也伴着秋雨在天空中飘荡,像几只飞舞的蝴蝶在天空中嬉戏!终于,它们飘累了,慢慢地落在了湿漉漉的`水泥地上。远远的望去,就像是土地上的几朵小花,给寂寞的秋天增添了几分情趣!风大了些,雨也大了些,空中的“蝴蝶”多了,地上的“小花”也多了!走在树下,置身花海与蝶群之中,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春意的世界!秋天原来是这样的充满生机!

秋风悠悠的吹着,我不由缩紧脖子!可有些人似乎并不怕冷,反倒在街上悠闲的散起步来,好像是对这秋景尤为喜爱!街上行人多了,雨中的伞也成了雨中的一景!花花绿绿、各式各样,其中有可爱的儿童伞,上面画着两个大眼睛,与孩子们的那天真活泼的性格还真匹配!

雨水把街道洗刷了一遍,街道显得洁净,都可以照出人影来了!路旁的松鼠又变得翠绿欲滴了,让秋天也散发出了活力!我想:万年青大概最喜欢的就是雨了吧!

在集镇,秋雨把集镇变得焕然一新;在乡村,秋雨把乡村变得趣味十足。

雨仿佛是一个精灵,用魔法把大地装点的更加美了。

今天,下了一场秋雨。

多数人认为,秋雨承载了枝枝叶叶的伤感,溢满了秋雁迁徙的哀叹。因此,它就是哀伤的象征。但是,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那潇潇的秋雨中,飘洒的尽是诗意的美。

看,秋天的雨,像一位多情的织女,为天地编织着梦幻的柔纱。它打湿了枯叶,催熟了果实,似乎想把丰收的果实蒸腾出一份醉人的酒酿。

雨小了,站在教学楼高处,看到远处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浪在斜风细雨中不住的翻腾,那雨呀,就像是宝墨,似乎要把稻浪的欢喜勾画出来。农民在田间辛勤的劳作。远处的苍山,在淡淡的雨雾笼罩下更加迷人,雨雾中的竹林,经过秋雨的浸润,更加的苍翠……此刻,那不已经就是一幅画了吗。

“留得残荷听雨声”——轻柔的雨儿敲打着鱼池里的枯荷,宛若是在与多情的荷叶来次别开生面的告别欢送。这不禁使人又想起“梧桐更兼细雨”和“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的诗句。一阵秋风飘过,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幽香,让人的心情变得晴朗起来。池塘里雨儿滴落在水面泛起的涟漪,仿佛是鱼儿为秋天奉上的美丽花环。

雨停了,校园里树叶上轻落的小雨珠“滴答、滴答”落下,奏出一首轻盈欢快的乐曲。秋风掠过,一股凉意飘来,人也变得神清气爽。

多美的一幅秋雨图啊!

十一前后,天一直下着小雨。小雨点没完没了地撒在淇河岸边的花草、树木上,发出沙沙的响声,小雨点引来了深秋的祝福。此种声音好像在提醒花草和树木,你们为自然点缀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现在可以去休息了。

淇河岸边的野菊、蒲公英、冬凌草等花草和树木。随着秋雨有规律性地提醒,让这些自然的花草和树木,排成一队,来到岸边,站到雨中,听从秋雨的安排……。秋风把小雨点送给了淇河两岸的树木、花草。

送给岸上的树木时,所有的树木都拍手欢迎。用形态各异的手掌捧着几滴看看,秋雨就像玫瑰花瓣上不可缺少的露珠一样。

送给岸上的小草时,所有花草都点头欢迎。用不同的手臂抱着几滴瞧瞧,秋雨像庆功宴会上不可缺少的玉液琼浆。

送给河里的小鱼时,所有的鱼儿聚在一起欢迎。用不同的姿态看着飘落的雨点,秋雨划过的轨迹像蚕儿吐的丝线。

送给淇河两岸时,大地笑着欢迎。敞开它的胸怀低头观望,秋雨像情人离别时眷恋的泪痕。

秋雨用它柔弱的、不猛烈,不壮观的姿态,把祝福送给了要休息的树木和花草,送给了万物生灵。一天又一天,树木和花草都悄悄地回到了它们的家,穿上厚厚的衣服,投入大地的怀抱,静静地休息着。

淇河在秋雨中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树绿,小草和鲜花时,又在盼望着它们的回来。等到绿树和花草回来时,又到了来年的春天。淇河的秋雨带来的是一个多思的季节。

《淇河秋雨》一问,详细描绘出秋雨的特点,结构条理,从树木、小草、鱼儿和两岸的拟人化中给读者塑造了一份独属于淇河两岸的美感。语言流畅,但希望作者还是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要合理,比如第二段中花草树木到岸边排队的拟人,对于不会移动的草木来说,即使是视觉错差也未免有些不合适了。

门外的柳枝被吹得漫天飞舞,犹如秋天仙子翩翩起舞。树上的花已被风吹得满天飞,随即换换落下。花仙子伴舞着柳枝的舞蹈,配合的天衣无缝。绘出一幅花柳飞舞图。

路边的石头上有着清脆的声响。这时候的鱼儿,也耐不住兴奋,在水中快活的跳跃,舞动着,成群的鱼儿,在水中变化无数。泥土有些脆弱的地方已经被水侵占地盘。屋顶上的瓦发出“哒哒”声。泛黄的树叶被打的飘落下来,却别有一番声响。

有一只过路的蚂蚁,想找个隐蔽的地方,藏起来,却一不小心,“咚”,掉进陷阱中,挣扎着,眼看立马无力,淹死于水中。却不知是上帝的怜悯,从树上飘落下树叶,落到水面上,让那只掉入陷阱之中的蚂蚁,得以获救。那只蚂蚁坐在树叶上,缓缓驶向远方。

这一声声清脆动人的声响,编造出最动听的音律,在远处躲避的蚂蚁们,也被这动人心弦的音律所迷。有的欢快的跳着舞,展现自己美妙的舞姿,有的展开歌喉,放声歌唱,展现自己动听的声音,有的……

曲子奏完,树上的叶子,人家屋顶上的瓦……每一处都滴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水珠。打开窗户,望向窗外,天空晴朗万分,天边的彩虹呈现在眼前,稻田里的稻谷、屋顶上的瓦、路上、树上……都是崭新一片。

而那只还在漂泊的蚂蚁,是否在这首曲子奏完前,找到躲避之处?

◆秋天介绍 秋季(autumn,fall)是一年四季之第三季,是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节,阴历为7至9月立秋到立冬,阳历为9至11月,天文为秋分到冬至这一段时间。气象工作者研究的物候学标准是: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 ◆描写秋天的成语 秋高气爽 望秋先零 望穿秋水 万代千秋 霜气横秋 社燕秋鸿 秋月春风 秋水伊人 秋收冬藏 秋毫之末 秋毫无犯 秋高气爽 秋风落叶 秋风过耳 千秋万代 平分秋色 皮里春秋 明察秋毫 临去秋波 利析秋毫 老气横秋 琨玉秋霜 华星秋月 各有千秋 多事之秋 打秋风 丛兰欲秀,秋风败之 春秋鼎盛 春秋笔法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冰壶秋月 暗送秋波秋风送爽 秋后算账 秋风扫落叶 秋扇见捐 秋荼密网 更多成语: 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大全描写秋天的成语有哪些? ◆秋天的诗词 描写秋天的诗词汇总 ◆秋天好句子 ⒈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 ⒉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同冬一样迷人。 ⒊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侗乡的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 ⒋远处金灿灿的稻田,在秋风的吹拂下,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浪在翻滚,十分壮观。 ◆秋天好段落 ⒈ 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到了炎热的下午便不见踪影。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风掠过山谷离开。 ⒉再过一两夜,秋霜在月下布满山谷,然后退回到北面群山那边稍作停留,好让金黄的初秋温柔地抚慰大地。轻微的茴香气息弥漫在天空中。还有金菊的芬芳气味。雾气翻腾,被九月的月色冲破,露出一片蔚蓝色的天空。 ⒊秋天,那永远是蓝湛湛的天空,会突然翻脸而露出险恶的颜色,热带台风夹着密云暴雨,洪水潜流着,复苏的草原又的拼搏终于渐渐地透出了分晓,田野从它宽阔的胸膛里透过来一缕悠悠的气息,斜坡上和坝子上有如水一般的清明在散开,四下里的树木和庄稼也开始在微风里摇曳,树叶变得从容而宽余。露水回来了,在清晨和傍晚润湿了田埂,悄悄地挂上田间。露岚也来到了坝子上,静静地浮着,不再回到山谷里去。阳光虽然依旧明亮,却不再痛炙人的脊梁,变得宽怀、清澄,仿佛它终于乏力了,不能蒸融田野了,也就和田野和解了似的;……秋天来了! 4.扑入车窗的景色,使我生发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触。那碧天的云,蛮荒的山,被秋霜洗黄的野草,俨然像一位饰着金色丽纱的处女,*露着奶黄色的*,在萧瑟的秋风中婆娑起舞,展现着消魂的倩姿。伫立在山颠的秋阳,宛如一尊威武的战神,抖落血染的战袍,溅在草丛中,渗入山下的小溪,泛着数不清的涟漪,呜咽地向外流淌,从古流到今,从辽远的过去流向那茫茫的未来。 5.秋,不是常说是金色的吗?的确,她给大自然带来了丰硕的果实,给包括人在内的众多生物赏赐了无数得以延续生命的食粮。 6.只有秋天的时候,你才知生命的季节已经悄悄远遁,落叶之下,沙沙的风中,很难记起在春天的日子里是如何萌发出希望的新绿。 7.你走了,在那漫长的岁月,我的心就像秋树,时刻无奈的飘洒一地,只把寂寞挂在心头。 8.秋风红叶漫天飘,乃知春意遥!北风今至冰破松,心灰意懒愁云不识空!盘古开天辟地出——只是新人生。问女何时明月照?春风笑语留盼醉今朝! 9.秋风秋雨秋天凉,秋枝秋叶秋草黄,秋云秋月秋气爽,秋菊秋雁秋收忙,秋情秋意秋缠绵,秋思秋念秋惆怅,天凉好个秋,记得添秋装,别着凉!深院锁清秋! 10.整个金黄的世界,都沉浸在秋雨的点缀中,秋好像一个仙女,踏着轻盈的舞步,大地变得十分爽朗。枫树的叶子像燃烧的火焰,飘到金色的大地上。人们背着背囊,在秋风中到野外玩去。 11.这个金秋的季节,秋美的成熟,又美的可爱,虽然没有春天那么清爽,但是有春的温暖;虽然没有夏的火热,但是有夏的激情;虽然没有冬的寒冷,但是有冬那别具一格的美丽。 12.看,那山顶上,烟雨迷蒙,仿佛是一条条白龙盘绕着那青峰翠峦。在那白茫茫的烟雾中,偶尔可以看见金黄的稻谷,黄白相间构成一幅幅似乎淡薄但又非常绚丽的图画。 13.秋雨落在枯黄的树叶上,和树叶一起打着滚儿飘了下来;秋雨落在成熟的果子上,使果实更加光彩照人;秋雨又落在了地上,一阵风吹来,“刷——刷刷”,在那红红的枫叶在秋的陪伴下,显得更加的可爱了。

与中秋夜雨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我一乏一会去看看呗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三年后悔死了吗啡三宝歌单挑王昭君墓王之王三宝加持去到那里呢么多少钱了解我的人啊啊啊啊不要,二百块钱话费余额不足了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中秋之夜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品着余光中的乡愁,不经意间,又是一年中秋,又见月儿圆。人生弹指一挥间,真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啊!

中秋的夜晚,月色迷人,远远望去,月亮就像一块皎洁无暇的美玉一样挂在闪着光茫的天空中,格外耀眼。月光照在花朵上,花儿们好像都在翩翩起舞。

赏月物品准备好后,我们开始赏月了。我和家人坐在明亮的月光下赏月,一家人有说有笑,观赏着分外明亮的圆月,谈论着中秋节各种美丽的传说,享受着中秋团圆、家庭和睦的欢乐时光。

此时此景,我提议由我和姐姐轮流对说月亮的诗句,看谁更胜一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姐姐想了想念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最终姐姐赢了,可我并不服输。忽然一飘眼,望见了远处正在发光的月亮,看着桌上的月饼,我灵机一动,对家人说,如果我能讲出一个关于月饼的故事,这场比赛就算我赢,大家一致表示同意。于是我开始讲有关月饼的故事:月饼的出现始于元朝,由于元朝的残酷统治,中原广大人民纷纷起义,当时朝廷搜得十分紧张,军师刘伯温就想出了一条妙计:特制大圆饼,内暗藏字条,字条上写着“八月十五起义”,再将饼运进义军军营,八月十五一举攻城,攻下了元大都。朱元璋欣喜若狂,让全体将士与月同乐,将“月饼”作为食品赏赐群臣,于是中秋就有了吃月饼的习俗。姐姐听完后,说:“好,你讲得真精彩,今天晚上的冠军归你了。我一听,顿时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就这样,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中秋之夜。

中秋佳节真是一个浪漫、温馨、祝福、思念、团圆的喜庆日子啊!

圆圆一轮月,悠悠寄愁思。月圆家团聚,忧思人伤心。耳闻家欢笑,心如洒蜜糖。眼见家空也,实看孤一人。

我的心中突然冒出这么几句话,是啊,中秋之夜不是人人都能欢声笑语,中秋之夜不是人人都能开心团聚,中秋之夜不是人人都能逃避那孤独的寂寞。

一想到这儿,我就觉得我应该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珍惜现在我所拥有的幸福和温暖,那么我就是一个富人,因为我拥有这么多,而且我知道我所拥有的这些价值。想到今夜与家人一起吃月饼,一起聊过去的那些美好的事情和回忆,这应该就是中秋那唯美的馈赠,虽不华丽,但却朴实,却可以沉浸在与爱融合的甜蜜中。看着家人眉开眼笑的神情,听着家人妙趣横生的话语,心里都充满温馨和愉悦。

隐隐约约听见爆竹的声响,抬头看见一朵朵美丽的火花,如繁星般闪烁,这好似人们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火花带上云霄。我相信现在也有很多人不能与家人团聚,不能快乐地围着桌子吃那香喷喷的月饼,他们只能从记忆的匣子里取出一些来渡过这时光,他们无法体会到中秋的那份厚重的礼物,有多么的稀有啊!他们不知道这笔财富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哎!有些人在这时还在忙着赚钱,多花些时间去陪陪家中的父母吧!他们需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团圆的那份喜悦,不要迟疑了,不要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不要到那时才来痛哭流涕,为孤独一人伤心。一个人吃月饼,吃出来的味道不是甜的而是苦的,家人是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跟他们在一起谈笑风生,感受到的是人世间最真诚的情啊!

花好月圆共团聚,勿悔当年失真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到中秋节,人们便会吟起这首耳熟能详的词儿来。

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带着月饼,来到小区门口赏月。我看见天空灰蒙蒙的,只有一两颗星星出来逗留。不一会儿,月亮从楼角慢慢上升,好像害羞的小姑娘,升到楼顶时,似乎胆大了,一下子跳出来,顿时,月光洒满了大地。我呆呆地瞧着月亮,仿佛看见了正在砍桂花树的吴刚,美丽动人的嫦娥,活泼可爱的玉兔。

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我思念起了远在他乡的姨妈、姨丈和表弟。明明是团圆节,却不能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那月亮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特别明亮,圆月像一只雪球高悬空中,皎洁的月光,像流水似地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月光洒满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星星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恰到好处。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月亮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挂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月光照得树木落下参差的黑影。

婀娜多姿的大树稀疏的倩影,别提有多美了。夜深了,我回到了家。月光洒满大地,一切都像披上了银沙。房屋、树木都睡在无比宽大的摇篮里。我也睡了,银色的月光把我的房间照亮了。圆圆的月亮伴着我进入了圆圆的梦。

这个中秋节,我们一家过得非常特别,想知道为什么特别吗?下面就来听我叙一叙吧!

中秋节应该是一家子在一起过。可是,今年中秋节却是我们一家三口在海边度过的。我们坐在柔软的沙滩上,细细品尝着月饼,听着大海的波涛声,欣赏挂在天空上的一轮明月,感觉幸福极了!皎洁的月光映亮了海面,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海滩上三三两两的人们是不是都跟我们有着同样的心情呢?

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十五的月亮也很圆啊,跟一块月饼似的。我们欣赏着,慢慢的,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还依依不舍地望着拿轮高贵、纯洁的明月……

这个中秋节,我们一家过得非常特别,想知道为什么特别吗?下面就来听我叙一叙吧!

中秋节应该是一家子(当然包括爷爷、奶奶喽)在一起过。可是,今年中秋节却是我们一家三口在海边度过的。我们坐在柔软的沙滩上,细细品尝着月饼,听着大海的波涛声,欣赏挂在天空上的一轮明月,感觉幸福极了!皎洁的月光映亮了海面,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海滩上三三两两的人们是不是都跟我们有着同样的心情呢?

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十五的月亮也很圆啊,跟一块月饼似的。我们欣赏着,慢慢的,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还依依不舍地望着拿轮高贵、纯洁的明月……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李白的诗正好表达了那些身在异乡的人的'思乡之情。月亮代表着孤独,一个人在外的寂寞,也代表着团圆,全家团聚的温馨。

中秋,这个词人们再也熟悉不过了。一想到中秋,就会想到“月亮”、“月饼”等词。每年中秋,人们过的方式也不同:一家人吃上一次团圆饭、带着月饼去赏月、逛街、在家里看中秋晚会……

中秋的月亮,是那么的圆,那么的亮。中秋节这个节日是由许多神话传说而定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我们爱吃的月饼则是由嫦娥奔月之后而制作的:因为嫦娥在人间时经常接济一些穷人,所以自从嫦娥走后,村民们对她很是想念,就用许多吃的拜嫦娥,其中就有人按月亮的模样做了月饼,经过人们世世代代的相传,到现在,每到农历的8月15日,我们就一边赏又圆又亮的月亮,一边吃着甜美的月饼,好不自在。中秋节除了赏月、吃月饼外,还有舞狮、玩花灯、吃中秋团圆宴等习俗。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此时此刻,别的地方的人正在赏月,而我们这个地方,天公不作美,刮了场大风,下了场大雨,让我们看不见那轮明月,不过,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轮明月,而每个人都在这一刻,都看着这轮明月。

在中秋的夜里,我和爸爸、妈妈、爹爹、奶奶、姑伯、姑妈、哥哥一起,吃着月饼,看着中秋晚会,一起度过这个团圆的节日。

中秋之夜,是平和的,中秋之夜,是安详的,中秋之夜,是美好的,中秋之夜是幸福的,中秋之夜,是团聚的,中秋之夜,是幽深的,中秋之夜,是永恒的!

9月13日 星期二 小雨转晴

今天,妈妈给我做了手工绿豆沙伍仁月饼,令人回味无穷。

中午,我放学回家,妈妈把一个绿豆沙伍仁月饼塞到我的手里,说:“我做的,尝尝吧!”我张开手,哇!好精美的月饼:圆圆的,和一个小笼包差不多大,上面刻着交叉的直线、波浪线,正中间用楷体刻着“伍仁”两个字,我十分开心,因为我十分爱吃伍仁月饼。月饼直径约长五厘米,乍一看,像一卷绿色胶布。

这时,我的口水一流“三尺多长”了,我轻轻地捏了捏月饼,软软的,很有弹性,十分像我弟弟的脸蛋一样柔软。我又轻轻地舔了一口,呀!真清爽!伍仁的传统风味再加上绿豆沙的清香,真是美味呀!我又轻轻地咬了一小口,嗯,前味凉爽,后味醇香。真称得上一流的月饼!月饼外皮是用绿豆沙加工制成的,是墨绿色,像一片卷成圆形的小荷叶似的,里面的馅是五种风味的小吃,分别是黑芝麻、白芝麻、花生、核桃、瓜子。每种都有自己那独特的风味,黑芝麻微苦,白芝麻甜香,核桃香美,营养丰富,瓜子又嚼劲儿,咸咸的。混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营养丰富,好吃的健康纯手工月饼,再细细品尝,还有一股儿说不出的香甜味道。月饼凉凉的,闻一闻还有一股黄瓜特有的清香味。咬下一口含在嘴里,外皮会先化掉,剩下的就是月饼馅了,轻轻咀嚼,口中便都是那清香,闻一闻就使人陶醉的月饼馅,太好吃了!平时爱吃美食的我,这时应经把小嘴砸吧起来了,我又咬了一口,因为经不住美食的诱惑,所以不到两分钟,我就把这块月饼ateall了!我对妈妈说:“太好吃了!”妈妈说:“下次,我教教你做吧!”我点点头,笑了。

这就是妈妈做的纯手工绿豆沙伍仁月饼,你看了我的文章,是不是也想来我家品尝品尝呢?

中秋之夜,乃月圆之夜,家之团圆之时,吾与亲相聚在家,共与院中赏月。

一轮金黄的圆月已经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向地上洒下皎洁的月光,像轻纱似的一般温柔。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在深蓝色的夜空里,月亮显得更圆、更亮、更美了。“瞧,嫦娥姐在做月饼、吴刚还没有放下手中的斧头、玉兔还在捣药。”弟弟打破了寂静。“那你知道嫦娥姐姐是怎样飞到月亮之上的、吴刚为什么一直在砍树?”我故意卖了个关子,弟弟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盯着我央求道:“好哥哥,给我讲讲吧!”

我被他可怜的表情霎时逗笑了,于是就在这皎洁的月光下给弟弟讲述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这故事这明月引起了我的遐想,我想此时的嫦娥一定后悔偷吃了灵药,真应了那句古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而地上的后羿看着给嫦娥准备的月饼也在思念着嫦娥……。抬头看看天上挂着的“大月饼”,仔细品品口里含着的小月饼。

天上月圆,地下人圆,而今有多少家庭只见月圆,不见人圆。那些常年在外打工,过节不能回家的人们,他们虽然身在远方,可心定会在家中。我们吃着月饼,全家人乐呵呵的,可他们都在异乡苦苦地思念着家人,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赏过月,我们又一起放了鞭炮,轰隆隆的炮声,打破了宁静的夜空,五彩缤纷的礼炮点缀着夜空,那轰隆隆的炮声仿佛是打工人的啼哭。

放完礼炮,我们紧接着把鲜红的灯笼挂在了门口,那美丽的灯笼和美味的月饼伴随着我们度过了一个祥和的夜晚。家人团聚,乃福也,吾随许许炮声入眠。

又到一年的中秋之夜了,捧一杯新茶,凝望庭院中的浩月当空,任思绪随着月光缓缓流淌——

记忆最深的还是童年时的中秋之夜,每当一轮圆月东升时,小脚的奶奶就会放一张红漆的小方桌在事前打扫干净的庭院当中,摆上月饼、葡萄、苹果、花生、红枣——引逗的我们总是追问奶奶:“奶奶,什么时候才让我们吃呀,还要等多久?”奶奶则笑着说:“回屋里等着去,等月神仙子用过了你们在吃”。于是我们睁大眼睛静静的看望着,盼望月神仙子快点来用果品。直到妹妹们都入睡了,那个应该穿着白色长长纱裙的漂亮仙子还是没有出现。我强撑着睡意盯住窗外,却看到奶奶对着月亮,对着果品跪拜下去,看到她的嘴一直动个不停。我四下张望着,却找不到漂亮仙子的踪影。奶奶起身后我跑到屋外,抻拽着她的胳膊:“奶奶,我没看到,在哪儿?”她笑着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我们凡人是看不到的。”“那你刚刚是在跪拜谁,和谁说话?”“呵呵,这是我的奶奶告诉我的,在这样的中秋之夜,祈祷、许下心愿,在来年都会实现的,我刚刚是在为亲人们祈祷,许愿呢——。”我忘记了那些诱人的果品,偎在奶奶的身边,听着她那古老而又醉人的神话慢慢入梦——

奶奶走了后,娘仍会放上小方桌,摆上果品,只是少了跪拜,祈祷——而我们也懂得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月神仙子,中秋之夜只是人们在一年丰收过后的一种庆祝活动,碧空如洗,圆月升高,人们在尽情的赏月之时,会不由的思念起远在他乡的亲人那真是一轮明月,两处情思,就有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一些文人诗客喜欢在月光中,朦胧着飘飞着自己的万卷情思,于是就有了好多流传至今的诗词、美文佳句。

夜晚,月亮从天边升起来了!今晚的月亮像一个大圆盘,一个穿着雪白外套的大圆盘。

圆圆的月亮走到大地上空,又走到天空中间了,好像要在这儿定居似的。她散发着朦胧的光,照亮了大地。月光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梦幻的。此时,我正躺在凉椅上,一手拿着扇子,一手拿着牛奶,看月亮。今晚的月亮亮的像一面镜子,镜子里的我一定很美,此情此景我不禁做起了美梦。

这时,耳边传来妈妈的声音:“晓璟,快点过来,要去融侨大酒店啦!”瞬间梦醒,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凉椅,跳上了车。到了融侨大酒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像蛇一样弯曲的小道。小道的尽头,在微黄的路灯和清亮的月光相互辉映下一栋高大壮观的大酒楼若隐若现。大酒楼非常气派,里面是雪白的玉墙,红木茶几和椅子整整齐齐。我们上了二楼,服务员带我们来到我们的房间。“哇,三桌啊!”我兴奋地叫着。过了一会儿,各地的亲戚都来了,比如:姑姑、表姐、表哥、外婆、外公……。

点了菜,发现要等很久才能上菜。于是,妈妈说:“不如我们玩一个关于月亮的游戏吧!比如背有‘月’或者关于月亮的诗句。”“好呀!好呀!”“石头剪刀布,谁赢谁第一个说!”哈哈!我的手气真好,居然第一个,妹妹第二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台镜。”哈哈!妹妹背错了,其他家人也哈哈大笑起来。妹妹不服气说:“我重新来一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向妹妹竖起大拇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哥哥豪气地来了一句。……不知过了多久,菜终于上了,饥饿的我们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一晚上我们一边吃,一边聊,一边笑,好不热闹!

这真是一个快乐的中秋夜,我爱中秋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题记

中秋赏月,的确有诗意。每当看着那无境天穹上的珍珠,我就不禁感慨:在中秋节这个美好的节日,一切都是圆的。

人圆

中秋节我们全家一起回到了外婆家,表哥、表姐、姨妈、姨爹——所有的亲人都齐聚一堂,在院子里围成一桌,吃着姨妈们精心准备的团圆饭,共同欢度中秋佳节。团圆饭佳肴丰盛,虽然只是些农家特产和家常菜,但是我却吃得津津有味。要知道,月亮每天都在照耀,但拥有如此皎洁的月光以及浓浓的亲情的节日每一年有多少次呢?我们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坐在桌子旁,互相唠叨家常,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晚饭后,姨爹拖出烧烤箱,姨妈捧着一盒盒月饼,表哥表姐们则纷纷贡献出自己的烧烤料,于是,一场烧烤盛宴开始了。大家沐浴着如丝的月光,一边啃着香气扑鼻的烧烤,一边细细品尝着团圆之味的月饼,不亦乐乎。通红的木炭并出的点点火星,皎洁的银光普照大地,再加上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就想月饼入口时那香醇的味道,在我的舌尖荡漾,回味无穷。

月圆

月亮睁大了眼睛在注视着我们。

也许是睡得太久的缘故,她还带着一丝睡意,云雾朦朦胧胧地笼罩着他的眼眸,她的眼神则变成了七彩的光晕,犹如赶时髦的小姐画起了淡淡的眼影,恍惚之中,仿佛看到嫦娥在月宫上舞动着身姿。不一会儿,云变了,由原来朦胧的云雾变成了排列紧致的鳞片,大自然的神来之笔总是不可多得,只是几根流畅的线条和一轮皎洁的明月,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便在天池中自由自在的游弋。

月亮越升越高,已经在高空中看我们狂欢。它俯视大地,把光辉挥洒。洒在房顶、湖面、草地——细细地编织着一个幽雅迷离的梦境。

中秋之夜是个美好的夜晚,家家户户欢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

农历八月十五的今天,我早早起了床,吃完饭,我就和家人一起去超市买月饼,我一进超市差点惊叫起来,超市里摆着琳琅满目的月饼,有五仁的、豆沙的、玫瑰的……看得我眼花缭乱。月饼的形状也很多呢!圆的、梅花的、方的。整个超市都沉浸在浓厚的节日气氛当中了。到了中午,我很快就吃好了饭,躺在床上呼呼大睡起来,希望我一醒来就看见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空中。直到下午五点多钟,我被一阵香味惊醒,原来是螃蟹和龙虾做好了,我手忙脚乱地跑到餐桌前准备吃螃蟹,可是,爸爸说:“小馋猫,这是我们的晚饭,晚上吃少点儿,留点儿地方吃月饼呢!”我这才反应过来,更盼望夜晚的到来。

终于到了我期盼已久的时刻,晚上吃完美味的晚饭,我们带着月饼徒步走向时间广场,观赏月亮。

可是月亮一直用云朵挡着自己,好像还没打扮好似的,过了一会儿,它慢慢的把挡着自己的云推开,把自己的身体露了出来,它的光照亮了整个广场,好像在说:“怎么样,我漂亮吧!”我心里不禁想:嫦娥和玉兔是不是都在月亮上看着我们呢?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夜已深了,我们只好跟圆月道别回家去了,同时我也希望明年的中秋早日到来。

转眼间,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了。日落一回到家休息,我就去院子里看天上闪烁的星星,希望月亮早点出来。不过,月儿姑娘似乎故意反对我,怎么也不肯出来。

我如此焦虑,以至于我跺着脚,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就像失去了灵魂一样。突然,我看到一点光,我高兴地喊道:“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我父亲听到了我的哭声,赶紧举起了桌子。我妈妈拿着糖果跟着我,而我姐姐拿着一个磁盘抓起桌子。为了纪念嫦娥,我们在太多的厨师里摆了糖果。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享用月饼、蛋糕、苹果和其他食物。

当我们像吃白玉盘子一样赏月时,爸爸说:“梅,中秋节,我们家今年收成很好。你的收获还好吗?”我低下头,冷冷地说:“对不起,我的学习成绩不如以前了,但我会尽力的。谢谢你的关心。”爸爸说:“你的年龄大了一岁,你应该更懂事些。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是我和××妈妈最大的收获。我希望你能记住这一点,别忘了到郊外去。”姐姐急忙说:“姐姐,我和你一起去。”看到她姐姐的表情,全家人都忍不住笑了。我心里有一块石头,眉头紧锁,突然我的肚子饱了。看到嫦娥在桂花树旁的月宫里,深情地看着我们,我的脸上找不到笑容,只有一张悲伤的脸。这时,我的心情并不比嫦娥好多少。所以在我父亲和他们吃完之前,我迫不及待地和桌子说再见,然后上床睡觉了。

今年的中秋节真的很遗憾,但是明年的中秋节将是我收获最多的时候。明年的月亮将是最圆的。来吧,让我们一起努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之夜灯火通明,烟花灿烂开放。今年,我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中秋。

今天是中秋节,爸爸妈妈对我说到了晚上才能吃月饼,赏月。我等啊等,盼啊盼,终于等到了晚上。我们提上月饼,带上饮料,来到了一个赏月的最佳视角,那就是我们小区的凉亭。这里即可以看到又大又圆的月亮,还可以闻到浓郁的桂花香。

我们一边赏着像玉盘一样的月亮,一边听爸爸对我们讲中秋节名字的来历,爸爸津津有味地说道:“中秋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叫做中秋节”。

我留着口水,正准备拿一块月吃时,爸爸说:“先别急,小馋猫,我们今天来个特别的吃月饼——抢月饼,抢着那个口味,就是哪个口味,不许调换哦!于是,爸爸拿出准备好的眼罩,让我们戴上,戴好之后,爸爸对我们说:“戴上眼罩是因为不让你们看包装袋,因为包装袋上有月饼的口味。”我们恍然大悟。于是,爸爸数到三,我们就开始抢月饼,抢着自己的月饼之后,我们蒙着眼睛打开包装,接着我们摘下眼罩开始吃月饼。我一口一口慢慢地品尝着月饼,就在这时,一阵辛辣味跑到我嘴里,接着越来越辣,辣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我急忙拿出随身带的饮料,咕噜咕噜的猛喝了几口才好了一点。我拿掉眼罩一看包装袋,原来我抢的这块月饼是芥末味的,从此我对芥末味的食物产生了心理阴影,但对月饼依然情有独钟。

中秋之夜是团圆的日子,它给了我亲情的拥抱,给了我家的温暖,还有那深深的回忆。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的这句诗恰当地形容了我们今年赏月时的情景。

今年的中秋佳节,我们是和飞飞一家在永泰县的云顶度过的。云顶,被称为是云上的香格里拉,海拔1130米。我来到云顶,看到周围全都是云雾缭绕,天上的云朵若隐若现,云顶云顶,就是云多雾多嘛!

天刚黑,我就盼着月亮赶紧出来。

晚上,我们去了一家叫“云顶农家乐饭庄”的地方吃晚饭。一会儿,菜就上来了,因为饭菜十分可口,所以我吃了许多!

吃饭喝足之后,我们就直奔一个叫樱花帐蓬酒店的地方赏月。樱花帐蓬酒店,是建在梯田上的帐蓬酒店。

我们来到了樱花帐蓬酒店,月亮还没出来,乌云非常多,好象就要和我们作对,想要把月亮困在云层里,我们都很着急,千里迢迢跑来山上赏月,难道要让我们失望而归吗?我和飞飞听到了羊叫声,想: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去找羊吧!我学了半天羊叫,因为晚上太暗,手电筒又不够亮,所以找山羊行动以失败告终。

月亮好象看透了我们的心思,一个劲地往外挣脱,渐渐地,几丝白光从乌云里透了出来,在风的帮助下,圆圆的月亮终于摆脱了乌云的束缚,露出了它那皎洁的身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我们望着月亮,似乎看到了嫦娥冲我们笑呢!我切好月饼分给大家吃,一边观赏美丽的月色,一边品尝着香甜的月饼,真可以说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生哪得几回见”啊!这个中秋之夜我过得特别开心,我体会了等待的焦虑、看到月亮时的喜悦和吃自己亲手切的月饼时的激动……这是一个惊喜的中秋夜,也是一个难忘的中秋夜……

金秋八月,丹桂飘香。转眼间就到了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

在姥爷家吃过晚饭,我和妹妹趴在窗台上东瞧西望,焦急的等待着月亮升起。终于,月亮像个害羞的姑娘羞答答的从天边探出了半边脸,偷偷的向人间窥探,直到发现没什么动静,才一闪身,出现在天空中。她身穿白色纱裙,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银盘似得脸,透过柳梢,露出温和的微笑。看着那又大又圆、皎洁淡雅的月亮,我不禁诗兴大发,随口说了一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妹妹也不示弱,紧接着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俩都咯咯的笑起来。

这时,妈妈叫我们:“快来吃月饼了。”我们赶紧跑过来,姥爷说:“你们知道吃月饼的来历吗?”我和妹妹都摇头,于是姥爷就娓娓动听的给我们将了《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的故事,我们听得入了迷,原来月饼也有这么美丽迷人的故事呀。

“我有个提议,”妈妈说,“月亮不但有迷人的故事,还有许多优美的诗句,我们不如来个关于月亮的赛诗会,怎样?”妹妹说:“小姑,我和姐姐已经吟过诗了,不如来个赛歌会吧。”“我同意!”我举双手赞同。

“好,我先来!”姥爷还真是老当益壮呀。“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

“八月十五月儿圆呀,我为爷爷打月饼呀!”妹妹也接上了,我也不能落后,连忙扯着我跑调的嗓子唱:“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舅妈真是歌出惊人唱的太好了。我们不禁为她鼓起掌来。

我们吃着甜甜的月饼,闻着阵阵桂花香,欣赏着纯洁的月亮,唱着好听的歌儿。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啊!

中秋之夜 今天是中秋节,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俗话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是今年我们可没有这么幸运了,从早上起天空中就飘洒着蒙蒙细雨,天阴沉沉的。看来我们今天晚上无法看到那皎洁的明月了。 到了夜晚,我们一家人围成一桌吃着团...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余秋雨
  • 研究余秋雨的论文
  • 余秋雨议论文摘抄素材
  • 与秋雨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中秋夜雨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