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如今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伟大时代的历史跨越的背景和意义很多。温饱不足困扰到小康富裕飞跃的历史性跨越。把新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这一奇迹的取得纳入长时段和国际视角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用后发优势、人口红利、比较优势、结构效应等。所以说,这就是伟大时代的历史跨越的背景和意义。百度AI热成像体温检测解决方案 快速检测 降低成本值得一看的热成像体温相关信息推荐基于AI图像识别技术和红外热成像技术,以非接触,无感知的方式,可靠高效地解决了公共场所人员高度聚集,流动性强的体温实时初筛检测问题,实时,精准,快速部署降低成本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广告iphone 淘宝-各类潮流单品,尽在淘宝热卖,快来选购!现货新款Apple/苹果 iPhone 13苹果13手机iPhone13Mini全新国行¥4668 元苹果手机试玩app平台收徒网站手赚网站源码搭建试玩源码推广网站¥299 元苹果代上架iOS上架app上架应用市场¥100 元现货Apple/苹果 iPhone 13 Pro Max 苹果13Pro Max原封国行手机¥ 元现货Apple/苹果 iPhone 13 Pro Max 苹果13Pro Max原封国行手机¥ 元广告更多专家伟大时代的历史跨越的背景和意义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马上提问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garlic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188****8493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AKA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为你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显示,伟大时代的历史跨越是十八大提出的。历史跨越指从过去第一个一百年到十八大第二个一百年。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八大开启了伟大时代。
相关资料显示,伟大时代的历史跨越是十八大提出的。历史跨越指从过去第一个一百年到十八大第二个一百年。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八大开启了伟大时代。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 作文 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 想象力 、思考力和 记忆力 的重要手段。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2022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话题 高考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话题高考作文1
漫漫人生路,一路走来都坎坷,在这个世界,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缺乏智慧,而是他们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总是选择退缩,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反之,很多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敢于跨越,永不退缩。我曾经也是个在挫折和失败面前选择退缩的人,所以,一直都很失败。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要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就必须勇敢地跨越挫折和失败。
生活既像一首诗,又像一首歌;它既有忧伤,也充满着欢乐。生活也像一只五味瓶,有甜、酸、苦、辣、涩;它从来就不只是斑斓的彩梦、荣誉的鲜花、成功的微笑,它还会有酸涩的泪、紧锁的眉、徘徊的脚步、断肠的苦酒……请不要为暂时的挫折而过分地悲伤,也不要为小小的失败而沉沦彷徨。
当你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愿你勇敢地跨越,以信念撑起生活的风帆,逆流而上,永不停航。信念是一把利剑,它会击穿你身边抑郁的岁月;它是你力量的源泉,它会鼓舞你勇敢地顶起生活的重轭。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强者应该用百倍的勇气来迎接人生的巨大不幸。”美国诗人惠特曼也唱给我们一首哲理诗:“生就是耕耘,死就是收获。”朋友,让我们用温馨的笑脸来迎接人生的挫折吧!让我们用百倍的勇气去战胜一切不幸吧!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失败”往往是一个终极性的结局,这好比在航海,有时会一帆风顺,有时会巨浪翻腾,但是只要敢于面对,勇敢跨越,航船终将驶向胜利的彼岸,因为成功的大门永远为那些勇敢跨越之人敞开,畏惧挫折和失败者与之无缘,从来都被拒之门外。
约翰·库缇斯曾说过:“别对自己说‘不可能。’”没错,只要鼓起勇气,敢于跨越挫折和失败,成功就会有希望,没努力拼搏过又怎么知道一定会失败呢?就拿约翰·库缇斯来说吧,他是一个只有78厘米高的“半人”但是,他凭自己顽强的斗志力不断地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他虽然没有双腿,但是他却能在高速公路上驾驶汽车,能在水底里 潜水 ,还能环游世界四处去演讲。约翰·库缇斯这个天生严重残疾的人尚且能够获得成功,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呢?重要的是,你敢不敢尝试失败,敢不敢跨越自己,敢不敢战胜困难!
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催同学们把试卷交上来,我因数学没学好,很多题目不会做,于是便把数学试卷晾在一边,不闻不问。现在要交试卷了才发现自己的试卷还是空白的,无法交差呀,心里很不是滋味,难过极了。读书写作业,本是天经地义,可是,我连按时交作业都做不到,长此以往,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做什么。从此,我痛下决心,一定要把数学学好,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我的数学成绩大有进步,参加比赛还获奖呢!
朋友,面对挫折,要敢于跨越,只要尽力了,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自己已经付出了,已经战胜了自己。所以我们要勇敢地尝试,勇敢地面对挫折与失败,勇敢地跨越出一步。
宋庆龄说过:“知识是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中的结果。”是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朋友,请继续努力地拼搏吧,千万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影响了自己向前迈进的信心,只有勇敢地跨越,才能看到人生的精彩!
2022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话题高考作文2
在人生的道路中,在生活的指示牌里,总会碰到一些磨难和坎坷,当你渡过这个难关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一个词——跨越。
不错,生活中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酸甜苦辣。面对绝境或困难,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课!而跨越一词就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跨越友谊的“海峡”,跨越精神上低沉的意志。一次次跨越,虽平常,却考验着我们,陪伴着我们。
那是在一个初秋,课余时间的培训补习班一直缠绕着我们,睡眠不足,生活乏味。自己犹如一台机器,日夜不停地转动。学习并没有一丝上升,反而像走了下坡路一样截截下降。老师失望的眼神,同学嘲讽的话语,使我不禁有些自卑,自己似乎没有动力,又何谈“跨越”一词。仰望湛蓝天空中翱翔的老鹰自由自在,没有一丝拘束!崇尚老鹰,可自己并没有一双自由的翅膀,只能羡慕它,瞻仰它,生活变得更加无滋无味!可妈妈那句:“你会被社会抛弃。”彻底激怒了我,发奋图强一词从此萦绕在心。
被命运推入绝境的我并没有选择畏惧与退缩,也并不是无药可救。只有在精神上克服自己,打败自己那丝放弃的念头,才能逆转现在的局势。外界的困扰只会让你更加激愤,最后达到难关山头的顶峰。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把课内与课外补习班融合在一起,才能学好知识,冲破这面自卑屏障,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放松心情,与自己心理做上抗衡,征服自己,相信自己!
这道坎虽不大,但足已销毁人的意志,在这种环境下,只有冲破外界的打扰,架立属于自己的天桥,才能帮助自己迈过这道坎。到了最后,无非是生活、命运、人生三者之间给你的答卷,题目无疑是生活小事所面对的考验。
珍惜每一次跨越,真正珍贵的就是跨越的艰苦过程。
2022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话题高考作文3
无用的泪水悄然隐去,我试着跨越挫折。——题记
轻轻倚着冰冷的墙壁,石墙传来阵阵寒意。我静坐着,泪水悄然滴落。平日里普通的家门,此刻却化作一道石墙,重重地压在我心上。钥匙插进锁孔,却迟迟不敢动。我是在害怕吧,害怕那羞人的成绩会换来母亲冰冷的责骂和失望的眼神。抬头,向窗外,墨一般的天空。夜,寂静;我,茫然。
想了又想,还是打开了房门,客厅一片黑暗。我躺到地板上,听见厨房传来“咚咚”的声音,便站起身,走了过去。
发现母亲正在砍杀一只母鲎,刀面上的母鲎早已奄奄一息,仿佛下一秒就要死去。而铁笼里的公鲎眼神里溢满了悲凉,他奋力地嘶吼着,却始终无能为力。我看到这里,本打算离开,母亲却用眼神制止了我。
母亲再次将铁笼打开,将公鲎取出。不料,刚才还沉浸在悲伤中的它,却像是发了狂似的,不停摆动着剑尾,恨不得将所有伤害它挚爱的人活活刺死。我想,无情的铁笼并没有阻挡它们的距离,反而将它们的灵魂紧紧地拉近了。
接着,母亲用筷子一下捅穿了它的心脏,它紧的一收缩,蓝色的血液飞溅。我本以为它死了,没想到,它却再次站了起来,继续拼搏,渴望获得自由。母亲继续用剪刀一点一点地讲鲎的手脚剪断。直到,只剩下一对足翼,然而,鲎却始终不肯放弃,用它仅有的足翼与剑尾努力着,直到生命之火燃尽的那一瞬间。即使只剩下一口气,它也不会就这样带着放弃的遗憾死去,始终心怀希望。
看着这一切,我震惊了。震惊于它生命里的那股顽强,震惊于它面对挫折时的永不放弃。虽然,最终它并没有逃离命运,但他并没有留下遗憾,那种叫做放弃的遗憾。
刹那间,我的天空似乎亮起来,黑暗渐渐隐去,微笑浮现在天边。那一刻,我读懂了生命,学会了永不放弃,微笑面对坎坷。
它不平凡,因为它在生命垂危之际,依旧抱有希望,不愿放弃;但是,其实它也很平凡,因为和它一样顽强的生命有太多太多。然而,我在它身上,却看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面对挫折时顽强与希望。
无用的泪水悄然隐去,我已经跨越挫折,学会勇敢地面对。
2022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话题高考作文4
跨越门槛一次的失足,两次的绊倒,三次的望而却步,我们在成功面前徘徊,在黑暗中摸索着通往成功的大门。终于,我们走了进去,回头望望,跨越门槛之路只有一步之遥。那一步,叫做勇气。
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诞生的那一刻起,上天注定我们一声坎坎坷坷,有一条曲折漫长的成长之路。而我们,注定要微笑地面对那一次次的考验,选择逃避,便是死路一条。
小的时候,阻挡成功的门槛是那样窄小,我们自信地昂着头,不假思索地抬起脚步,微笑地跨过门槛。然后,傲慢地转过身,冲着门槛做一个鬼脸,欢天喜地地向前奔去。
后来,我们在不断地翻越门槛,战胜挑战中成长起来。又是一道阻碍,我们不耐烦了,本能地抬起脚 跨栏 。不料,我们非但没有跨过去,反而还因失去重心跌倒在地。惊讶地抬起头,吃惊地发现,面前耸立的门槛早已高耸入云,站在它的面前,我们是那样渺小。
心里打起退堂鼓,看见它,我们想要退缩;想重新选择一条道路,绕过它再走。回头望望,身后哪里还有什么退路?有的只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从我们脚下一直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视野的尽头。
在黑暗中,我们迷惘了,不知该如何面对眼前的困难。萧瑟的风从身边凛冽地刮过,我们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心中留下深深的孤独。
最后,我们明白了,不会有人来搭救自己,自己的救星是唯一的,他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勇气与力量。
坚定心中的信念,抬起高傲的`头颅,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懈地去追寻跨越门槛的 方法 ,哪怕拼个遍体鳞伤,头破血流!至少,我们为之奋斗了!
门槛在逐渐缩小。最后,我们再一次成功地跨越了它,高傲地仰天长啸!回头再望望那门槛,依旧高耸入云,而在我们眼中,它却变得渺小了。原来,我们成长了!明白了跨越门槛的那一步,便是勇气凝聚的力量!
头也不回地大步向前走,灿烂的阳光是我们胜利的笑容!
2022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话题高考作文5
“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当我们日渐跨越一个个阶梯,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坑洼的街角堆满舞倦了的落叶,粉色的墙漆斑驳在树影之间。我们穿着墨绿色的军装,用好奇而又新鲜的目光打量着眼前未知的世界。当时我的内心有着许多渺小细腻却澎湃了期年的感情,将单纯美好的憧憬用一双双新生的触角勾勒在心底的蓝图上。每天放学时,迈着轻快的步伐,踩着金黄的落叶,只觉得时光飘然淡雅,流年安然无恙,我们在纯白的世界里谈天说笑。
而时光的确是飘着的。
不曾注意,晶莹的雪花是如何悄然覆盖了树梢,迎接我们的是丝丝寒气入骨的冬。
每天“朝而往,暮而归”,看着形形色色和我们穿着同样校服的人们漠然的从眼前穿过,有些庆幸,有些茫然。开始听闻周围的家长们不断打听着自己孩子的去向,看到曾经爱开玩笑的男生似乎一夜间变得很沉默,会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斤斤计较,甚至不惜离家出走,来彰显那伟大而又可笑的自尊心。我们仍在开玩笑,但我们开始促狭的笑。
日子就在这每天吵闹与消失轮回上演的戏码中从我们体内溜去,直到某一瞬间,我感到戾气如丝般抽减,或许是父母沉重的叹息,又或许是宣誓时以假乱真的语言。
每天的倒计时数字像一双万恶的手,揪着,拽着我们跨过一个又一个的沟壑。每次埋首在书本的间隙,无声漫出的黑夜总让我无端的生出股恐慌,但我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越来越明白拼搏对于我的意义。尽管黑夜让我不知所措,尽管离别让所有人都很沉默,但我必须承认,承认奔跑的代价,承认成长的代价。
是谁说过,三年很短,但收获很漫长,或许我们都不可避免的一路丢失,一路成长,一路翻山越岭,一路挣扎着远航,但通往理想的路上,何惧成长?当我们跨越了纯真懵懂,跨越了离经叛道,跨越了离别与奋斗的合唱。我相信,成功的号角正在吹响!
2022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话题高考作文6
“梦想”,是一个危险的`东西,像一个定时炸弹,不一样的是这由你选择,也许因为你的努力,它爆发了梦想;但也许因为你的彷徨,希望破灭了。
从小到大,我有过许多愿望。小时候,希望当一名警察,因为看到老挂历上女警察穿着一身干净利落的制服,向国旗敬礼的样子,很好看,的别精神。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喜欢看港片和悬疑电影,就希望能成为一名侦查员,因为他们总是能还受害者一个清白,感觉他们特别伟大,就是现在,我也很喜欢看《名侦探柯南》,啊哈“真相永远只有一个”!而现在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演员,因为我就可以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些东西,演绎和自己不同的性格,更深层的理解生活。
我知道,一个人在追逐梦想的路上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所以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千万不要抱怨机遇不关照你,也不要计较自己比别人多付出了一份却依旧失败,我相信,只要有春种的辛劳,也总会等到秋收的喜悦的!
生活是现实的,是残酷的,不可能事事都称心如意,总会有波澜的时候。逐梦的人,就好像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大海上有变化莫测的风浪,有令人生畏的暗礁,有神出鬼没的鲨鱼,可以说危险无时无处不在,但不同的人驾船,都有不同的结局,有人挺过了大风大浪,看到了鲜花彩虹,有人却被风浪吞噬。普罗米修斯对奴仆赫尔莫斯说过:我宁可忍受痛苦,也不想受人奴役。现在我理解为宁可忍受生活的苦,也不想向生活屈服。若是对于我来说,我有那样的勇气吗?
对于一个坚强的人来说,路途上再多艰险,都会走到有鲜花雨露的地方,他们不是用步子在丈量路途的遥远,而是用心在跨越。他们心中没有错误的路,只有判断的错误和付出行动的误差。
不要害怕逐梦途上的风雨,就像《街头霸王》中唱到:我try try以后的未来,就算失败,我也会不断重来。
当你骑着车,在朝着梦想前进的时候,被风吹起背的身影,才是一个人一生中,最迷人的时候。
2022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话题高考作文7
西风紧,黄叶落,又到了酒酿飘香的季节,想起奶奶制作的酒酿,香甜的味道跳跃在我的舌尖,可惜的是,中国民间小吃的制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无法跨越的障碍。
回乡,奶奶倚坐在床头,脸色憔悴,身体羸弱不堪,显然已无力再做酒酿。我自告奋勇地决定学做酒酿:“奶奶,我要学酒酿,完成一次跨越。”
挽起袖子,系上围裙,颇有点大厨的架势。开始时,笨手笨脚的我把米洒落得地上到处都是。拧开水龙头,因为过于用力,水花四溅,发丝上挑着颗颗水珠。奶奶蹒跚地过来,拧小水龙头,帮助我淘洗,把每一步的做法又在我耳畔细细叮咛。
上锅蒸至八分熟,这对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几次三番,蒸好的米不管软度和湿度都不能用,我开始焦躁。“没事,慢慢来,任何事都要有耐心,总会跨越屏障的。”奶奶悉心教导我,我渐渐冷静下来,过程也越来越顺利。伴着缕缕白烟升起,蒸好的糯米粒粒分明,晶莹剔透。趁热倒进大瓦罐中,凉到可以品尝,洒上酒曲,封上盖,捂在被窝里。
一周后,印迹斑驳的老屋中,飘荡着悠悠酒酿香,一道斜阳照射进来,装着酒酿的瓦罐折射出透亮的光。我终于从一个只会玩电子产品的孩子跨越到传统手艺中,学会了做酒酿了。这罐酒酿的味道既有着奶奶的味道,又有着实现自我跨越的欣喜感。围坐桌前,一家四口,酒酿飘香,欢声笑语,暖意融融。奶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这个冬天,我实现了跨越,跨越了传统手艺的鸿沟,继承了优秀 传统 文化 ,以后无数个冬天,奶奶不用担心家无酒酿不温暖了。
2022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话题高考作文8
渭水河畔,他一袭白袍,似从历史的深处跨越而来。寒风拂面,他双眉紧蹙,实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跨越。
梁国中,惠施布下天罗地网,搜捕三天三夜,他白衫飘飘,从容镇定,前往拜见。“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掷地有声的严词厉语,道出了他的高贵灵魂,高洁情操。他跨越了功名,实现了超越尘事的逍遥,功名不是他的追求,他宁愿曳尾于途。
他前往向监河侯贷粟。“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是监河侯讥讽似的承诺,他怒了,心灵中泛起了惊涛骇浪,“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面对生活的清贫,物质的溃乏,他释然,他超脱,他像陶渊明一样——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他跨越了世俗的物质生活,实现了精神的轻盈游弋。
他将面临生死的考验,他的弟子想厚葬他,“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珠玑。”“道与之貌,天与之形。”这是他发自肺腑的感慨。此刻,他仿若生出轻盈的双翅,轻柔地漫游于天地间。不止如此,在他妻子的葬礼之上,他奏乐欢歌,他认为,人由尘埃构成,人死,即回归自然本源,正若叶落归根,世事轮回。死也许是人们的一种归宿吧!他的精神世界早已跨越繁尘俗世,跨越了生与死。
庄子是战国时伟大的思想家,他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一次次的跨越。正是这些跨越,推动了道家文化的繁衍与发展,推动了文化发展中的百家争鸣。从某种意义上他以一己之力让中国哲学跨越到更深一层。
渭水河畔,风拂衣袖,他悠悠长叹。他的跨越,将被载入史册,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处……
2022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话题高考作文9
橘黄的灯光柔柔洒落,在白墙上映下了点点斑驳。室内,油墨的清香席卷;案前,藏青的长袍逶迤。紧皱不舒的浓眉,黝黑深邃的眼眸,似要将眼前的文稿看穿。简易的的书室内,他,正在进行着一场思想的大跨越。
跨越,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倔强,推翻中国人骨子里的卑贱。
早年,饱读经书的鲁迅前往日本 留学 学医。在那儿,他经历了一次次蔑视欺辱。梳着油光锃亮大辫子的晚清留学生屈辱于日本人胯下,帮腔附势。
讲桌前,毅然正立着身着藏青长袍的高大身影,紧锁的双眉,锐利直射入在座每一个人的内心。满堂的哄笑和污秽言语化为一室的安静,只回荡着他洪亮沉厚的嗓音,字字铿锵有力,句句直诛人心。在那里,他看到了日本学生嚣张的气焰渐渐熄灭,中国留学生原本黯淡的眼眸有星光射出。被欺压的那个年代,日星隐耀,有一束星光射出,那是鲁迅引领着中国学生跨越不甘的卑贱,抬头做人。
跨越,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顺,是阻拦国人无止尽的堕落。
墨在纸上渲开了花,一笔一划,勾勒心中所思所想。屋外的炮火轰鸣声没有打断他泉涌般的思路,紧紧蜷缩的浓眉露出他心中强烈的爱憎。一个个丰厚立体的人物从纸上站立,一种种不屈的精神从笔尖散发,传播到每一个国人心中。他用一支笔、一张纸挽来了中国人的自信力,带领土人跨越愚昧与落后,成为国人的精神领袖。
跨越卑贱,跨越堕落,他的一番辩驳,数尺文稿驱除了国人内心世界的荒诞,唤醒民众的独立与坚强。不只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负载独彷徨”,更是以自己的全部心血筑起精神的“广厦千万间”,庇护不安的游荡的憔悴的灵魂!
跨越思想的阻碍,触及那一片内心深处的光芒……
2022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话题高考作文10
长空万里,残阳似血。随着一声“虞兮虞兮奈若何”的长叹,刀锋一转,结束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啊,他并非败给了气势冲冲的敌军,而是败给了自己优柔寡断的那道心坎!
生命漫漫长途中,荆棘遍布,对手如云,但其实真正阻碍我们迈向成功的顶峰的,并非是那一个个强劲的敌人,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那道心坎!
世界拳王阿里曾与他的敌人弗雷泽进行第三次较量。当比赛进行到第十五回合时,阿里已疲惫不已,无力作战。但他仍保持坚毅的表情和永不言弃的姿态。这令弗雷泽不寒而栗,以为对手还体力十足。于是他主动放弃,殊不知当卫冕成功的阿里走到擂台的中央时竟体力不支昏倒在地。这令弗雷泽后悔不已并抱憾终生。与其说阿里战胜了敌人,不如说他战胜了自己,而弗雷泽也并非败给了对手,却恰恰是败给了自己!怯弱与恐惧,往往成为我们难以跨越的心坎,成为我们屈服的借口。要想走向成功的顶峰,领略人生的的另一番风景,我们就必须跨越这道心坎!
当李煜对着昔日宫殿垂泪不已,当林黛玉紧锁黛蛾终日忧伤,当海子缓缓走向夕阳下的车轨,他们的光芒淡了,精气散了。他们始终难以跨越内心的那道坎。苦闷、无奈、绝望、孤独削弱了他们再向前憧憬的勇气,他们再也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在凄凄惨惨的呻吟叹息中降下生命最后的帷幕。
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曾不是总被自己的心灵那道坎挡住前进的步伐?我们知道,狗常常用来看家,在狗凶怒的表情和如雷的犬吠声前,我们人类往往畏缩不敢再向前一步。然而一项研究表明,狗在狂吠时,其实它的内心比我们还要恐惧。而生活中种种看似无法穿越的障碍就像那外强内干的“狗”,我们不是被这障碍困住,而是被自己的那道心坎锁住了!
高尔基说:“人生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自己。”那些敢正视自己的内心,敢于跨越内心障碍的人,才能离成功更进一步,才能领略到人生的另一番风景!听,“小舟从此逝,江海是余生”是苏轼跨越心坎后超然旷达的豪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太白跨越心坎后自信豪迈的壮语……
倘若你想战胜自己的敌人,就先战胜自己;倘若你想迈向成功的顶峰,就先跨越自己的那道心坎!一切“新”的希望皆由“心”开始!
2022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话题高考作文10篇相关 文章 :
★ 2022作文素材高考版(10篇)
★ 2022高考作文参考十篇
★ 2022年高考热门话题作文参考写作范文
★ 2022高考作文热点及范文10篇
★ 2022高考优秀作文参考10篇
★ 2022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预测10篇
★ 2022作文素材高考版10篇
★ 2022高考作文热点素材10篇
★ 2022年新高考一卷作文素材优秀范文10篇
★ 2022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10篇
伟大时代的历史跨越的背景和意义很多。温饱不足困扰到小康富裕飞跃的历史性跨越。把新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这一奇迹的取得纳入长时段和国际视角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用后发优势、人口红利、比较优势、结构效应等。所以说,这就是伟大时代的历史跨越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新时期。当前的经济形势在波动中实现平稳增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都比较稳定。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内需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度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展与质的提升。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消费需求的扩张力不够强劲,投资的接续能力不足,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偏紧,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消化过剩的产能,节能减排的压力还比较大;地方政府债务和国际金融风暴有待化解和防范。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看,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对此,为稳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纵观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腐败增生,腐败是人类尚未攻克的顽疾,它的出现时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对此,我们现正在积极应对,以来,党中央对反腐败从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实施了多项措施,包括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上打出“组合拳”,扎实推进反腐败行动,反腐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再次是反腐败不留死角,法律面前不分国企、外企、和私企,反腐子弹不长眼,不管你是教授、官员、医生还是高人,击中谁就是谁,打‘老虎‘’苍蝇’绝不手软。20_年反腐有一新亮点,就是纠正不正之风,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列为“靶心”动员全党对作风上的弊垢扫除,全面改革以清除腐败土壤。同时加强监督力度,监察机构履职能力大幅提升。国内大学毕业生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外部原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和学生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还有一些大学生虽然落实了工作,但就业状况不好,进退维谷。这一批不得志的大学生构成了“蚁族”等“族化”群体,“族化”应从几方面入手,政府上,健全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相关领域的改革力度;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环境;教育主体上,结合社会需求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大学生自身层面上,正确定位,做好自身发展。我国还面临着产能过剩的现状,产能过剩呈现着全面化特征,传统产业和部分。战略新兴产业均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部分产业出现绝对和长期产能过剩。近几年,集中投资造成了产能增长过快,而且新产能还在不断地释放和形成。原因是由于自由竞争,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产业发展,经济波动性大,政策有效性不高,政府服务信息不足,国际金融危机使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对此,我们应该创造有效的需求,消化一批产能,还有就是增强企业跨国的经营能力,向境外有序转移一批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而最根本的还是要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当今形势下的中国面临着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只有不断加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以事业的发展,不断开阔周边外交工作新局面,积极应对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才能更好的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
那个心怀天下的小人一一曹操
1、试论朱里亚-克劳狄王朝时期近卫军与皇帝的关系2、马尔克与5-9世纪的法兰克社会3、曼与马尔克的比较研究4、论林志纯关于中国城邦制与封建制的研究5、高中历史必修Ⅰ中的公民教育研究6、白月桥历史教育思想研究7、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发展研究(2009-2015)8、沪台两地最近版本初中历史教材对比研究9、近年(2010-2015)高考历史选择题量化统计研究10、江西历史高考选择题的变化走向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11、2011-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1卷历史选择题分析12、建国初期(1949-1953)中学历史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13、阶级斗争史观的式微对高中历史教材的影响探究14、高中历史教材静态难度的定量比较研究15、高中历史教材中历史地图的比较研究16、中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17、改革开放以来高中历史教材中世界史体系的演变分析18、社会转型视野中的罗马帝制研究19、试论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与教学的衔接20、新课程背景下亚非拉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现状分析研究二十个好写的历史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加Q党?!一般来说,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写评论性文章,标题部分一般可以采用几类方式1,歌颂功绩,以正面形象撰写,如孙中山,可以写:民主之父----一代伟人孙中山,也可以写国父与中华民族(孙中山亦被称为国父)等等2,批判人物,这是一种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负面评价,有支持就有反对,有歌颂就有批判比如针对蒋介石东北的不抵抗政策的批判,可以写做:九一八,国之耻之类的,一般批判类多数是针对某些历史事件及影响,多数不写名字3,综合类,基本上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如孙中山可以写:孙文的一生,孙中山与中华民国,民主与民族等等 题目方面,一个可以一目了然,直接表明主体所评述的人物,简单明了,让人一读就知道要说谁;二个可以不写名字,但提到的历史事件让人能直接联想到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然后利用开篇来引出正题
卖国实践翻案,为汪记“曲线救国”论招魂。他们甚至提出要重估汪伪政权的历史功过,要彻底摆脱国共两党原来对汪伪政权的观点,声称“汪记南京政府”是重庆国民政府的补充,它代表了广大“灰色地带”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代表日本法西斯的利益。与此同时,一些歪曲历史,美化汪精卫、陈璧君、周作人、胡兰成等汉奸的文章也纷纷出笼(22)。这些问题之所以发生,背景极为复杂,其中一个最值得注意的迹象是这些历史人物的亲属及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所在地政府或团体的介入,使历史人物研究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许多本来并不难解决的问题成为旷日持久的争论焦点,许多本不该翻案的问题也重新翻案,使问题越来越繁杂。方伯谦、严复等人的研究都存在这些问题。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后人和所在地的政府或团体希望对这些历史人物评价高一些,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一些纪念性的讨论会多说好话,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科学研究毕竟是一种科学,如果历史学不尊重科学、不尊重事实,就只能沦为一种“史学广告”,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尊者讳,那确实是学术的堕落。至于某些研究者,由于知识背景和能力的限制,无法从宏观上把握所研究的对象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占有的实际地位,而是过多地介入感情,甚至可以说,许多研究者研究谁,就爱上谁,不仅自己不能从被研究者的身上疏离出来,而且有些过分武断者甚至不许别人对他的研究对象说一个不字。上述背景与原因还使90年代以来的近代历史人物研究出现一些过分翻案的倾向,使原本可以接受的结论变成不定的问题。如果说新时期的前十年的一些历史人物的翻案还带有拨乱反正的意义的话,那么最近十年的一些翻案文章,则更多地带有搅浑水的意味,带有黑格尔所说的“正反合”的意思。原来说是白的,他偏说成黑的。以否定之否定的研究方法,作为学术创新的捷径。凡此,都是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研究工作者所应该注意和克服的。注释:(1)据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编《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1949―1979》一书的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O年版。(2)据徐立亭、熊炜编《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1979》一书的统计,中华书局1983年版。(3)《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4)《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第3期。(5)《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第3期。(6)吴晗:《论历史人物评价》,1962年3月23日《人民日报》。(7)吴泽、谢天佑:《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若干理论问题》,《学术月刊》1960年第l期。(8)史苏苑:《关于历史人物评价五题》,《史学月刊》1982年第5期。(9)余志森:《研究历史人物不可忽视各人特点》,1984年10月15日《文汇报》。(10)简修伟:《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史学月刊》1987年第3期。(11)降大任:《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1983年6月29日《光明日报》。(12)彭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史,是一卷被鲜血浸满鲜血又惨遭蹂躏的长卷。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中国近代史的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的3000字论文篇一 《近现代中国救国道路探索》 摘要: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主流和本质是中国的儿女们为救国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在这很长时期内,中国面临三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本文根据《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历史理论与知识,通过对这段时期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的 总结 与分析,采用比较分析的 方法 ,从历史的客观性出发,结合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与体会,研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历史原因,并得出社会主义道路是当时中国的唯一出路。 关键字: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出路 历史必然性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主流和本质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中国人民群众为救国图存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伟大而艰苦的斗志,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我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各条路线的主力军,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认识到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艰辛历史进程及其简略的发展规律。越是了解国史、国情,我们越是深刻体会到历史和人民是在怎么是困境下经过怎么样的波折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鸦片战争的爆发,引起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的改变。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战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变得复杂化了,又增加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间的一对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到来自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残暴的民族压迫。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着在中国人的心头。争取民主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强成了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渴望并成为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都是围绕两大历史任务而展开的。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间,中国各个不同阶级对于国家的出路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随着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1851年初开始,爆发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但是,太平天国起义必定是会失败的,不过它也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根基。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因此,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此,太平天国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其本质只不过是以往朝代更替的老路,不可能是中国未来的出路。同时,太平天国起义表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却不具备先进性,是一支拥有巨大潜力的革命力量,是一支对历史产生巨大改变的力量。 地主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的运动洋务运动。洋务派想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试图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来对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于是,洋务运动从中央到主要的地方发展洋务。通过办实业、建海军、创学堂来探索富国强兵的道路。 不过,与太平天国起义一样,洋务运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注定是要失败的。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究其根源是:一是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本身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而兴起的,这就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充分地发展起来。二是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是不可能让中国通过洋务运动变强的。三是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清政府的腐败官僚的作风的普遍性连洋务企业也不能避免。 综上所述,可知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弱小找到出路。 资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应当推翻;清政府的一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物质条件;新式学堂的勃兴和 留学 教育 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是不断传播;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清政府“新政”的破产,爆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进行了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抗争。中国人民从反抗斗争中逐渐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必先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清王朝是中国反动封建势力的代表,同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扫除这个障碍,要获得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是不可能的。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但是,从历史看,辛亥革命是失败的。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一是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二是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三是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第二章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探索救国道路的新变化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在对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长河中活跃着三种政治力量,推动着中国朝着三条道路的徘徊。 以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 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他们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地主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方案是祸国殃民,毁国害民的方案,它最终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并且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 在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它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再过过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实际上,当时的中国基本国情从客观上决定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当时的中国工业极度落后,农村自然经济占主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只限于沿海和河口发达地区。而从主观上看,民族资产阶级革命不够彻底,软弱妥协性,大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属于小资产阶级也注定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同时,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 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他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一成立就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章 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历史背景 自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开始了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驱使中国人民走上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道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近代中国,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益的,1927年前主要是北洋军阀,1927年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对外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内以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作为社会支柱,把自己置于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抗日战争后,蒋介石集团无视中国人民建设独立、民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坚持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把全国各阶层人民推向饥饿和死亡,迫使他们奋起团结自救。所以中国人民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中国走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近八十年的时间里,由于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那样的先进的革命政党作为领导核心,这些斗争都失败了;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曲折的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客观决定的,也是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单凭任何人的愿望或意志就能造成的。在很长时期内,中国面临三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第一种方案先由北洋军阀后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代表。他们主张实行地主买办阶级的专政,使中国社会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第二种方案由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代表。他们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社会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第三种方案由共产党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三种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实践中反复地受到检验。结果是:第一种方案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它的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第二种方案没有得到中国人民的赞同,它的代表者的多数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只有第三种方案最终赢得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内的拥护。 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他们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第四章 结论 本文根据《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历史理论与知识,通过对这段时期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的总结与分析,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历史的客观性出发,结合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与体会,研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历史原因,并得出社会主义道路是当时中国的唯一出路。通过学校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门课,对于国家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到很多的历史知识,让本人更深刻到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与厚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本人更加热爱和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曲折和动乱中艰难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免不了经历曲折,国防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从60年代中期起,中国国内出现了持续的政治动乱,我国的国防事业发展同样出现了一个“马鞍型”。 以1964年为转折点,我国领导人对安全形势的判断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各领域的指导思想发生严重逆转——政治上以“反修防修”为纲,军事上预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经济上改变“吃穿用”方针,以战备为中心制定五年计划。此后因“左”的思想的干扰,解放军的常规装备在仿苏式原基础上几乎未能出现质的突破,正规化建设中出现了停滞甚至是倒退的现象。过去强调的军队机械化在1965年又改为强调“骡马化”,同年又取消了军衔制和许多正规条令,在后来的十年动乱中军队的训练和许多日常工作也受到重大干扰。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毛泽东晚年在国防建设上出现了一个不可解的自我矛盾,即一方面也重视发展尖端武器,另一方面总担心搞现代化、正规化会出现“修正主义”。 对国际形势的总趋势判断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国防发展战略的制定。自1960年代中期起,我国对主要战略威胁的定位、边界冲突的处理和援外的指导都表现出严重失度,尤其是“反修”斗争成为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最大失误。对俄罗斯传统的大国沙文主义适当地予以斗争,自然是应该的,将其发展为“反修”斗争并实行长年的全面战备,则如同胡乔木所总结的是“过火反应”。1990年代中国驻俄大使李凤林近年撰文指出:“现在看来,中苏两国领导人当时对于战争可能性的判断都是错误的。值得注意的是,双方都是为了应付对方的进攻而备战,迄今还没有任何档案材料证明,双方任何一方制订过进攻对方的计划。”虽然中苏长年军事对峙对我国的工业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却也引出了中美和解这一副产品,在某些意义上开启了向西方改革开放的先河,后来又具有积极的意义。 自1960年代中期起,在为时十多年的紧张持续的战备中,解放军数量大幅增长,自1965年超过500万后,至1969年达到631万,至1975年达640万,军队的武器装备与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国防建设和整个工业建设都在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中错过了“国际列车”。不过在国家出现十年动乱期间,解放军仍发扬光荣传统,处于困境时仍忠实地履行了保卫国家的职责,例如1974年的西沙反击战中收复了西沙永乐群岛,这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动乱期间,国防科研人员坚守岗位,也取得过一些成绩,例如取得了氢弹和人造卫星研制的成功,这些还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我国的国防建设在动乱时期出现曲折和挫折,从深层次看反映了从上到下的思想观念上还不适应进入世界型现代化发展大潮的要求,其中的一些失误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不能仅解释为领袖的个人失误。中国是千年的农耕社会,受这一传统习惯影响众多人对现代化的进程感到不适应,这在国防建设上也充分表现出来。历史证明,国防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最终要靠全面提高全党、全军和全民的现代文明和科学素质来解决。 在改革开放中迎来大发展 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通过天安门国庆阅兵的窗口也向国内外充分显示出来。如1984年国庆35周年的阅兵中亮相的装备大都已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代以上。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的天安门阅兵时,亮相的新型坦克、装甲车和各类导弹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大幅缩小。此后随着国防投入的增加,陆军第三代坦克批量装备部队,先进的野战防空装备、远程火力突击装备也大量生产;国产第三代战机“歼-10”等开始装备空军,形成以第三代战机为骨干的空中武器装备体系;国产新型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使海军先进舰艇数量具备一定规模,配备各种先进舰载武器系统,极大增强了防区外打击能力和编队防空能力;第二炮兵部队开始装备机动的战略核导弹,已具备核常兼备、慑战并举的作战能力;解放军信息支援能力日益提高,电子战水平也有了极大跃升。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国防建设的投入已经超过了此前的五十年。今年国家公布的军费开支达到4806亿元人民币(折合710亿美元)。这一军费数字虽只相当于美国军费的1/8,却也已超过英国居于世界第二位,中国的国防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过的经费充分、发展迅速的黄金时期。不过目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也在发生变化,特别传统的安全威胁减少,非传统安全威胁增高。诸如恐怖主义袭击、能源争夺、民族分裂主义、对领海的侵犯这类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增加,使人们对国家安全也要有新的思考。进行维护稳定、打击民族分裂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是捍卫中国崛起的不可缺少的任务。 60年一个甲子过去,如今的中国与五星红旗刚升起时那种“一穷二白”的面貌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富国和强兵达成了有机的统一,人民解放军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不断提高,能确保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从全局看,我国面临着两个“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三步走,完成信息化的目标,将是今后加强国防建设的历史性任务。
百年来主要历史事件 1840~1859年 鸦片战争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此时的中国处于农耕文明的晚期,政治腐败,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思想闭塞,已呈现出衰败的迹象,于是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目标。腐败的社会制度最终无法抵御新兴的资本主义,1840~1842年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50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扩大国外市场和掠夺殖民地,成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愿望。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更加深入,中国逐步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现代化与九一八事变后的迟滞今天,当我们回首省视20 世纪中国的时候,发现在痛苦转型过程中,中国现代化是伴随着列强的入侵而发生发展,同时也因受外力的干扰和破坏,而不能正常发展。九一八中日战争,对20 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极为深重。一方面它激发了民族觉醒和民族凝聚,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迟滞。一从19 世纪下半叶到20 世纪初,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走向急剧衰败的阶段,也是中国人探求新的生存发展模式的急迫时期,更是世界列强疯狂刮分中国的危险期。以1839 —1842 年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肇端,接连有1855 —1860 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 —1885 年中法之战、1894 —1895 年中日战争、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系列以彻底征服大清帝国为目的的侵华战争,虽然都以获胜而告终,并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但处于急剧衰败过程中的清朝政权仍能“残存”下来。在分析这一现象时,发动侵略战争的侵略者也包括一些西方学者,总是简单地把定性为先进与落后、开放与闭守之争。玛丽·B·兰在中国现代史透视中说:“满清政权之下的中国古老秩序是如何的坚固,又如何善于自我保存,它竟在多次的人民起义及外部打击下又残存了一世纪之久。然而也正是这种力量败坏了自己,它如此缓慢地主动接受现代工业化运动以及民族主义、科学和民主,以致注定了自己的最终灭亡”〔1〕(P3) 。从一般意义上讲这种结论是对的。然而,不揭示殖民主义者掠夺本质和破坏性的一面,就无法解释中国现代化进程从1840 年以来迟滞与顿挫的原因。中国现代化迟滞与顿挫,既有自身各种反现代化与非现代化势力的顽固抗拒〔2〕(P7) ,也遭到了外部势力的干扰与破坏。因为,现代化“后发式”和“新发式”的国家,既需要有外力冲击和引导,更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列强入侵既刺激了中国现代化的发生,同时也阻碍和破了它的正常发展。考察所有国家或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其演进方式,都是沿着器物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及思想观念行为层面的现代化这样三个层次来展开。无论哪一层面的推进,它都需要和平环境和制度推动。没有和平环境和制度推动的现代化进程必然是无序和缓慢的。在列强不断入侵形势下,中国全面的社会危机随着甲午战败而凸显出来,这种由列强“瓜分狂潮”引发的民族生存危机和国家发展危机,也造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危机。当时“从何处获得可以与列强抗衡的能量和意识形态,便成为20 世纪中国政治家最关注的问题”〔3〕。因此,中央政府不可能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建立一个包含法律、商业和教育制度的新社会体制,以适应现代化顺利快速发展。因此,中国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进程,只依靠一些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的个人力量推动,通过各通商口岸中的洋务派官员、中外企业家的努力缓慢开展。这种现代化的进程,既不同于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原发式”现代化进程,一切都凭社会自然地演进,人们并不清楚演进的最终结局。也不同于那些不受外力干扰并有强有力政府行为的“后发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他们既看到了样板,也看到了结局,又能吸取“原发式”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通过政府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制度体制,包括思想、法律、教育制度等来推进。处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中国看到了现代化是必由之路,但没有“原发式”国家的环境,更没有像日本那样“后发式”国家的条件。所以,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中国现代化,只能在外力刺激和干扰下缓慢、畸形地发展。二中国现代化进程虽然缓慢和畸形,但直到九一八中日战争之前,它都一直坚忍不拔地向前发展。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使许多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物质器物层面上的现代化进程,已完全不可能应付中国社会的全面危机。戊戌变法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动的,它的重要意义是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理论结构,开始突破物质与精神分离的“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提出既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又要学习民主制度。应当说,这是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和坚持现代化进程的一次认识上的飞跃。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的损害和屈辱,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环境、制度逐步完善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但它也使清朝统治者们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醒来,清朝统治者为挽救中华民族,确切地说是为了挽救他们风雨飘摇中的封建统治,而开始主动改革。1901 年4 月21 日,“督办政务处”这一推行“新政”的中枢机构的设立,标志清末“新政”的正式开始,也是中国现代化由政府行为推进的开始。因此,它是20 世纪中国的一次全方位、多层面的社会变革,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其广泛性与深刻性都是空前的。如在教育上废止历时1300 年的科举制:在政治上预备立宪运动的推进等等。这是清王朝以其传统的政治权威发动的一场运动,它具有改革的性质。试图在保存现有秩序的基础上,渐进地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它最终不能全部实施“新政”目标而被辛亥革命所打断,其原因:一是从时间上讲,已经失去发动这样一场全面深刻的改革时机(第一次机会是1793 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时;第二次是洋务运动兴起时;第三次是戊戌维新时) ;二是从空间上讲,内忧外患的现实没有发动这样一场改革的环境;三是从社会基础上讲,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各阶层人民对清政权的信任度已降到极点;四是从统治者自身的条件上讲,与要达到的目标应具备的眼光、素质、能力相差甚远。因此,在不能对现实社会进行有效整合的情势下,发动全面社会变革,最终被一场社会革命所打断是必然的。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创立民主共和政体的两大任务,这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进行过程中,是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直接目标,也由于他们的活动始终处在一个“有纲领而无计划、有组织而无调度、有目标而无角色分工、有理想而无现实感”的层次上进行的。因此出现“建设不足”的严重缺陷〔4〕(P22 —25) 。尽管如此,辛亥革命两大任务的完成,使中国现代化进程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的意义是巨大的。特别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它既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蓝图,它对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循环怪圈,确立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革命党人没能将其绘制的蓝图和全新的制度付诸实施和不断完善,既有自身局限的原因,也有社会制约问题。1919 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思想革命和文化变迁的角度看,是对辛亥革命的延伸和补课。科学与民主两大命题的提出,表明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始在思想文化层面寻求现代化发展范式。这种深层次的发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社会革命的指导思想而开始广泛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了准备。此后,科学、民主这两面旗帜在引导中国现代化进程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直至今天,这两面旗帜仍是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的深刻命题。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为20 世纪初的中国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虽然出现1916 年至1928 年的军阀混战时期,但现代化进程却呈快速发展态势。1911 年末,中国本国银行只有16家,资本总额共约2155 万元。1912 年至1927 年,新创办银行达311 家,资本总额2 亿元。本国银行在与外资和中外合办银行竞争中,1925 年占到4018 %的份额〔5〕。改变了中国金融业“完全操于外国银行及钱庄手中”的局面〔6〕(P56) 。在这期间,中国的棉纺业、面粉业以及制造、化工、电力、矿业和交通运输业,都有程度不同的发展,以棉纺和面粉业发展最快。1912 年,本国仅有纱厂22 家,纱绽51 枚,1927 年增为72 家,纱绽202 万多枚〔7〕(P182 —187) 。这一时期,促成中国现代化出现较快发展势头,除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政治、文化方面的推动作用外,还有国际市场竞争需求因素和国内社会权威真空后自由度提高等诸因素。从1927 年直到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这10 年间,国民党实行“以党治国”的政治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没=能从根本上整合中国社会,并还最终走向反面演化成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因素而被抛弃。但主观上推动现代化的意愿是明显的,以强力推进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适应后发展国家的中国国情,客观上也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层面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在这10 年里,国民党在经济特别是在财政金融方面采取一系列变革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潜伏着发展的危机,但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以1928 —1931 年和1914 —1919 年两个时间段的民间工业发展相比较,后4 年平均每年新设企业165 家,新投资本6360 万元,而被称为“黄金时期”的前6年中,平均每年只设63 家,新投资本1430 万元〔8〕(P435) 。这期间公路通车里程从312 万公里增长到1116 万公里,新建成铁路7895 公里。1933 到1935 年的币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使1935至1937 年的国内工商业增长高达20 %左右。扬格评论说:“现代化的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在1935年的币制改革之后,都取得向前推动的巨大势头”。这说明在现代化各阶段特别是启动阶段,在各种非经济因素中,政治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1927 到1937 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国民党的强力推动下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过于依赖权力,缺乏创新和活力,特别是“政府不与人民打成一片,而是宁愿站在人民之上”所以,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很深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危机。与国民党依赖强力、放弃广大乡村、站在人民之上不同的另一现代化模式,在这一时期正在逐步形成。中国共产党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结合起来,确定了新的奋斗方向,从而整合了全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个人的奋斗目标,给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希望。但由于共产党只在根据地或解放区里实行,还不能影响中国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三从九一八事变到1937 年全面战争爆发,艰难曲折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虽然也受到影响,但还不是整体的。1937 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使中国现代化进程趋于停滞。在考察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当然要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但工业文明是核心因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工业文明的打击是深重的。当时中国极其薄弱的工业,主要是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地区。全面战争爆发后,只有少数工厂仓促内迁,上海5000 多家工厂只有152 家内迁。到1940 年,各地共内迁工厂才448 家〔14〕(P87 —88) 。在搬迁过程中由于运输困难和敌机的轰炸,很多机器沉没失落。这是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工业的有形破坏。当时蒋介石明确指示,在“平汉、粤汉线以西的地带建立新的工业中心,以中国西部作为抗战建国的大后方”〔8〕(P540) 。内迁工厂以四川、云南、贵州、湘西等地为主。全面战争前,西部川、湘、桂、陕、甘、滇、黔七省的近代工业只占全国工厂数的6102 % ,资本数的4121 % ,工人数的0179 %〔15〕(P165) ,而到抗战后期的1944 年底,上述七省工业已占国统区工厂数的88163 % ,资本数的93152 % ,工人数的85161 %〔14〕(P102) 。表面上看,东部工厂内迁给上述七省的工业发展带来机会。但我们换位思考,恰恰是这七省的显著变化说明对我们工业的破坏是深重的。因为七省工业指数的变化并没能带动全国的发展,相反却造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停滞。战时“主要工业品的产出从未超过战前水平的12 %。棉纱、棉布和面粉的产量分别仅占战前的513 %、818 % 和513 %”〔16〕(P647 —648) 。日本侵华对中国工业的有形破坏,还体现在它迫使中国工业丧失了通商口岸这赖以发展的基地,使其中断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这对处于非常时期的中国工业影响是深重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更严重的是对已形成的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的破坏。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形势下,给国民党集权带来了客观需要和无可争议的合法性。在“国家至上”、“军事第一”、“力量集中”的口号下,使军事组织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由此“巩固了国家政权机构中的官僚主义结构,使它能够利用政治强制,超经济干预的方法,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超经济干预的方法集中体现是利用权力资本干预经济活动〔8〕(P529 —530) 。这种战时统制经济体制对于调动人力资源、经济资源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作用。但它是以迟滞中国现代化进程为代价的。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 年抗战胜利,日本在14 年战争中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据韩启桐对抗战6 年来(1937 —1943 年) 损失的调研,“六年来,敌军陷我城市总达751 座。陷区战前原辖户口4499 万户,政区面积57811 万平方市里,耕地面积388847 万公亩。陷区半数以上地域作过战场,受灾面积约在上述面积的70 %以上。敌机空袭省区达23 省区。在上述灾区,我国所受损失,总计国币44967571000 元,约合美金 元。”对上述统计结果,韩启桐认为是“最低的数字,因为其中有许多有意无意的缺漏,致有多项损失都未计入。这组统计数字深刻地说明九一八事变后的14 年,是一部血与火的历史,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华掠夺、破坏、杀戮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和屈辱史。这段历史对中国现代化迟滞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体现了全民族的意志和利益,它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是任何力量也不能扼杀的,更不能将其长期迟滞。相反却激发了中国人现代化进程的强烈渴望和创造性潜力,促使人们对现有现代化模式的怀疑和否定。这种心理机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范式转换,造成了关键性的契机。
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是: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每个时代的主要问题构成重大时代课题。只有把握重大时代课题,解决重大时代课题,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大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意愿,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创造一个新的伟大时代。
实践要求
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勇于实践、探索和总结,不断取得新胜利,创造新辉煌。
善于在解决重大时代课题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提高领导能力,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确保我们能在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解决新的重大时代课题中成为主心骨,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统一祖国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维护世界和平
三大历史任务是: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的,具体内容是: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这三项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
扩展资料:
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党必须紧跟世界进步历史潮流发展的方向,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而要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关键的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
“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大任务
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