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 毕业 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也是训练我们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下面是我整理的毕业论文撰写指导 范文 ,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摘要】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 措施 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 文化 、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 思维方式 、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 世界环境日 "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一)生态危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影响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从以下一些数据和事实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 种植 物正濒临灭绝。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水污染使人类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万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陆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3500万人濒临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古时?quot;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悲剧在不远的将来又将可能在长江重演。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据估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仅1998年长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亿人民币,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万亿美元。因此,生态学家指出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来自于生态危机的威胁,已远远超过战争、瘟疫,保护地球家园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态系统作为其生存繁衍的基础,在整个地球生物圈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中,人类虽在整个生物界中一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并无时无刻不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所谓的"改造"和"征服";另一方面,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又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它与国家及国际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政治又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政治,政治是人的政治。生态危机既然已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与生态危机发生必然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必然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对全球人类所构成的巨大威胁,此时的全球生态危机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及政治行为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政治必须谋求一种全新的政治发展观:生态政治发展观。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辨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因此,到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治问题,生态政治理论也应运而生。生态政治理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约束的人,如果政治行为仅仅去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社会属性关系,而忽略自然生态规律对人的影响,甚至违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以人类自身生态环境及资源的牺牲为代价,去达到少数集团、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那么整个人类最终将自掘坟墓,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覆巢之下,焉有安卵?因此,生态政治理论是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导生态政治有序地进行,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超阶级、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
最初的生态政治主要局限于民间自发组织的运动。60年代末,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生态政治出现最明显的标志是"生态运动的出现"、"生态党的产生"、"国际环境组织作用的提高与加强"。这标志着全球生态政治的兴起和发展。
60年代后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关心的 热点 。到了70年代,生态政治的目的也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态政治已成为环保、和平、女权运动的多元全球性群众运动。最为著名的生态运动当属1970年4月22日美国爆发的有2000多万人参加的公民环保运动,正是这次运动促成了世界"地球日"的诞生和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90年代以来,生态政治从公众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为公众与政府共同关心"可持续发?quot;的全球环境问题。"公共决策"过程的"生态化"使生态运动真正成为生态政治。与此同时,从60年代末至今,世界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以及科普学家一道推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发展与预测 报告 。如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米都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加博尔等的《超越浪费的时代》,以及由58个国家152位世界著名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共同编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等。
伴随着生态政治规模的扩大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绿党"组织应运而生,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的日益增强。1972年新西兰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绿党,此后的70~80年代,西欧国家出现了绿党组织兴起的高峰,其中德国的绿党组织对全球绿党组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到1983年,德国绿党以的选票出人意料地首次获得27个议席,这标志着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正式步入历史舞台。由于德国绿党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展现在公众面前,其党纲将生态、经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反对核军备竞赛,谋求国际和平和女权、人权等,并提出相当完备的持续发展方案,因此在1987年议会选举中得票率突破了8%,并获得42个联邦议席,到两德统一后的1994年,绿党已在联邦议席中占有49个席位,成为联邦议院内第三大政党,到1998年,绿党领导人菲舍尔出任德国外交部长,首次成为国家政府中重要领导人。同时,80年代以来,欧洲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以及90年代东欧及其他多党制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建立?quot;绿党"组织。据统计,1979~1989年,西北欧15个国家的绿党共有117名成员进入11个国家的议会,并于1999年2月在巴黎召开了欧洲绿党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有28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提出了许多"绿色国际"等国际生态政治发展新概念和新趋势。
在各国绿色组织纷纷建立和民间生态政治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像联合国下属的教科文组织(UNESCO)、人与生物圈计划(MAB)、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世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IED)、地球之友(FOE)等绿色和平组织政府和非政府间国际生态保护组织也纷纷成立,至今全世界已有7000多个非政府和政府环保组织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他们用生态思想、环境意识、生态伦理、生态哲学、持续发展等理念为解决国际争端、冲突、战争,最终为维护国际和平,为国际间经济、文化、政治协调发展以及跨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0、70年代西方民间自发的生态政治意义有三方面:一是在生态运动影响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治家选举和施政的口头禅,即使最狂妄的政治家也必须首先提倡保护环境,以"生态牌"来夯实其竞选实力和政治地位,例如1976年美国卡特成功当选总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提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承诺;二是在公众舆论压力下,西方各国政府不得不直接或间接介入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行动中来,并制定相应严厉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法规,增加环境开支比例;三是在公众生态政治宣传下,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文明时代逐步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到了90年代,公众生态政治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盛会召开以后,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公众也从纯粹关注环境问题发展为政府与公众共同关心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政治几乎触及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权等每一个领域。
综上所述,全球性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成为民众生态政治的源动因和基础,把环境问题作为政治范畴并纳入政治家的视野,用全球性的环保联盟来代替军事、经济联盟,这是全球政治生活和政治战略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由于世界各国绿党的参政,以及民众生态政治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使得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向新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目前国际及各国内部政治发展的生态化趋势。
三、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生态化
(一) 政治生态化的内涵--政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化"一词目前经常出现,比如经济生态化、 教育 生态化、科技生态化等。"生态化"是将生态学原则和原理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内,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情况,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政治是人类的政治,人类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的发展与人类与自然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政治生态化"这一概念在国内外还鲜为少见。所谓政治生态化,其实质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辨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全球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环境在宏观上影响着政治区域的结构、功能和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制约着政治区域系统的运行以及政府高层决策者的政治举措。因此,政治生态化的提出就是要正确地解决政治与环境的关系,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公民政治参与、国际政治行为和政治教育等过程中,使政治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有机协调起来。这样政治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就成为政治生态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政治生态化所遵循的是公平性、持续性、协调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原则和原理。在当今世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它将成为传统政治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从而构成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政治生态观,以推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使人类战胜生态危机,走?quot;人类中心主义"的阴影,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步入生态文明时代。
(二) 政治生态化对国家及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
笔者认为,政治生态化认识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政治过程生态化。广义上说,政治过程既包括国家内部的政府行为过程,也包括国际政治环境、政治秩序的动态过程。政治过程生态化对政治发展的具体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治生态化要求各国政府决策行为生态化。政府决策行为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法令、 规章制度 、教育方式等对环境保护进行直接干预,同时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对经济发展模式、公众行为的影响又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政府决策行为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可以把各种权利、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去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科学素质,去调控人口数量和素质;通过政府实施教育工程去改变人们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培育全新的政治生态观。
事实上,世界各国都曾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如此严峻,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在继续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及人口问题也正是50~70年代政府决策的严重失误所致。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大跃进"、"大炼钢铁",没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错误政府决策,就不会出现我国北方近年来越演越烈的沙漠化和沙尘暴;没有对马寅初的批判,中国也许就不会有今天如此沉重的人口负担,而这些政治发展观念和政府政策的失误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是无法用数学概念来衡量,这种破坏是快捷、持续、长期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不是一代几代人可以偿还的,往往需要数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可能改变。而这种努力一旦失败,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可能就将付诸东流。这一点从人类曾经消失的古文明即可作为佐证:曾经灿烂一时的楼兰古国"、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衰都为人类当今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前车之鉴。未来政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重塑生态地球村的和谐。政府和政治家们将面临社会团体、公众越来越多的压力,政府官员和政治家也必须用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以此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是未来各国政治和世界政治的必然趋势。因此,当今世界各国亟需一批具有环境意识的、富于 想象力 和创造力的政治家。将环境保护知识与法律等基础知识同等列为国家政府公务员报考、考核的内容之一是当务之急,同时考核政绩时应对经济政绩对等考核,以此来促进政府政治行为的生态化。
其次,政治民主和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生态化是政治环境生态化的必然要求。当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向社会领域转移并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时,生态环境问题就自觉转变为政治问题。政府是公民的政府,因此公民的政治参与将对政府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的出现不自觉地促进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主要通过政治选举、投票、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等方式从而达到对政府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起作用;另一方面,公众政治参与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政治生态化中广泛的公众政治参与及意识的增强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而改变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传统消极的观念。广泛的政治参与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政治参与有助于和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避免社会动荡;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对政府的监督,避免政府决策失灵;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公民的环境权这一基本环境生存权利。
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①,任何国家如果没有政治稳定,就没有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稳定的社会使人们把过多的物力、才力、财力投入到权利与财富的斗争之中,经济也因此没有和平环境和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供应而停止不前,甚至倒退。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已经从政治环境生态化的高度上阐述了政治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一跨世纪战略目标。这一点"“”"就已经经受了惨痛的教训,不但经济倒退20年,而且因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人口数量的膨胀造成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都难以偿还的恶果和环境债务。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又会反过来影响政治环境稳定和政治民主。例如,严重的粮食短缺、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与枯竭,人口剧增并超过环境承载量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的出现必然引起政治上的恐慌和不稳定的社会局面,因此,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环境的退化又反过来影响政治的不稳定,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同时,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也具有紧密联系,在遵循环境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快速经济增长不仅为推进政治民主化提供了经济基础,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政治民主的进程加快,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因此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在解决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建立国家、地区间平等、和谐、和平共处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地球村联邦"是政治生态化的另一基本要求。目前,世界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还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1999年的科索沃问题即是有力佐证。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的直接后果是地区、国家、民族间的冲突、战争、核军备竞赛等,这些军事、政治行为的最终后果是对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和破坏。由于国际政治旧秩序的混乱,导致60年代以来地区冲突不断扩大和升级。这种冲突最根本目的还是为各自的"狭隘生态利益"。中东地区长年不断的战火的根源就在于争夺水资源是全世界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尤其是核大国,裁军和削减核武器是当务之急,强权、霸权政治不仅加剧地区动荡、国家冲突,更不利于环境的持续发展。目前全球每年军费开支超过一万亿美元,这些费用的十分之一用于环境,那么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就可有效地得到保护。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物种间不论强弱、大小、进化时间的长短,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国际政治新秩序中各国也应遵循这一平等性原则,减少或消除强权和霸权政治,避免地区、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对地球生态环境威胁最大的核军备竞赛,以此来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因此,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促进国际政治生态化,就必须建立全球伙伴新关系。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既要求推动国际社会间在维护、恢复地球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又要推动国际社会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合作,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包含环境与发展两方面,改善国际经济环境,以利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的可持续目标;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是公正平等的,建立在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之上,要实事求是地考虑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同国家间的责任,并以此确定相应的义务,在制定有关措施时,必须考虑到各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不能不顾及历史和现实而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有国际社会共同有效、积极、务实地参与,在承担这一责任时各国之间也必须停止无休止的争吵,因为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才能建立这"新型全球伙伴关系",确保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同目标。
第四,政治教育生态化。教育是人类改造自身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过程中蕴涵了人类与自身的关系、与身外自然之间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响,是以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教育并非纯粹的精神文化现象,它并没有远离自然界,相反它是以人类自身自然为对象,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作为政治教育亦不例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民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政治教育生态化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渗入到政治教育之中,将受教育者的政治文化、政治意识提升到全人类的生存文化、生存意识上来,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环境素质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因此,在生态危机遍及全球的严峻形势下,现代政治教育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它推进政治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教育生态化时代。通过政治教育生态化过程,使人类认识到工业文明时代已走向尽头,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是时代发展的总趋势。
综上所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是全球生态政治兴起的根本原因,而生态政治及各国生态绿党的成立发展成为政治生态化产生发展的基础,政治生态化成为解决当今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政治生态化也就成为未来政治发展的新趋势和必然选择。
致谢:本文在成文过程中得到云南大学环境科学系段昌群、王焕校教授以及公共管理学院董继美教授的审阅指正,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王 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 李泊言.绿色政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3]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 周 鸿.文明的生态学透视_____绿色文化(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 彭少麟.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8,17(2).
[6] M G Wallace, H J Cortner etc. Moving toward ecosystem management: Examining a change in philosophy for resourc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logy,1996,Volume 3.
[7] 段昌群等.生态环境问题对新中国政治生活之影响(J).思想战线,2000,(4).
[8] L P Pojman, ed. 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M). Ja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1994.
[9] 刘京希.生态政治论(J).学习与探索,1995,(3).
[10] 邢永富.世界教育的生态化趋势与中国教育的战略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4).
[11] 杨通进.环境伦理与绿色文明(J).生态经济,2000,(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毕业论文撰写指导范文
收稿日期:2007-10-25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王丹(1982-),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注:雷江丽为通讯作者。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王 丹1,2,雷江丽2,吴燕民3,吕 慧2,郁继华1(1.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03;3.中国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以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根茎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筛选出芽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 + 6-BA (单位下同)+ TDZ ;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出丛生芽, 继代增殖培养中与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交替使用可减少畸形芽,增殖系数达;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 + 6-BA + NAA ,生根率达,且植株生长健壮,移栽易成活。关键词: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8)01-0033-04Research on Shoot-tip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WANG Dan1,2, LEI Jiang-li2, WU Yan-min3, LÜ Hui2, YU Ji-hua1( of Agronom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Institute of LandscapeGardening, Shenzhen 518003, Guangdong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studied on tissue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 with the stem tips asexpla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d inocul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 the best of clump shoot in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TDZ + NAA ; using MS + 6-BA + TDZ + NAA asproliferation medium, an optimal proliferation rate was obtained. When the two kinds of mediumused alternatively, the effect was better. The optimum rooting medium was MS + 6-BA +NAA , the rate of rooting could reach , and cultured in this medium, the plant grewwell and easy to words: Canna×generalis; shoot-tip; tissue culture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属美人蕉科(Cannaceae)美人蕉属(Canna)的园艺杂交种[1],是多年生喜光宿根草本花卉,原产美洲热带和非洲等地。其枝叶茂盛、花朵艳丽、姿态优美、花期长,在深圳地区几乎全年开花,是配置大型花坛的优良品种。大花美人蕉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能吸收硫、氯、氟、汞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世界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中都广泛应用。美人蕉传统的繁殖方式主要采用分切地下根茎的方法,繁殖速度慢、增殖效率低,而且连续营养繁殖造成病毒积累致使病毒病在各地相当普遍,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试管苗快繁,是目前大力繁殖与推广美人蕉的主要手段。关于美人蕉组织培养的研究报道较少[2,3],本研究探索其组织培养高效的再生体系,以期为品种提纯复壮及遗传转化、性状改良奠定基础。2008,37(1): Plant Science第·34· 37 卷1 材料与方法 材料供试材料为目前城市绿化中普遍应用的大花美人蕉‘President’品种。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株,挖取带芽胞的根茎,去除表面老皮并用肥皂水清洗。用75%乙醇棉擦拭,然后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升汞10min、2%次氯酸钠10min、2%次氯酸钠20min、2%次氯酸钠 + 升汞5min、2%次氯酸钠 + 升汞10min),封闭式振摇灭菌。无菌水冲洗5 次,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备用。接种前,剥去外部叶片,露出生长点,立即切取茎尖进行接种。 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试验于2006 年10 月在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组培室进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均选用MS为基本培养基,在不同培养阶段附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表2~表4),蔗糖3%,pH 。培养温度(28±2)℃,光照强度2 500 lx,光照周期为14h/d,相对湿度70%~80%。每处理接种30 瓶。定期观察试管苗生长与分化情况。2 结果与分析 不同消毒处理方式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因供试外植体取自美人蕉地下根茎,表面污染物较多,不易消毒,且不同植物及外植体的成熟度对消毒剂的反应不同,故本试验选用升汞和次氯酸钠进行灭菌效果比较,以筛选合适的消毒剂及消毒处理时间。由表1 可知,2%次氯酸钠20min 处理的无菌化效果较好,但茎尖褐化较严重,说明灭菌时间过长对去老皮后的幼嫩根茎影响较大。升汞10min 处理与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处理,无菌化效果差异不大,但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 处理有轻微药害。因此,后续实验选用升汞处理10min 进行外植体消毒。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诱导的影响以MS 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6-BA、NAA、2,4-D、KT、TDZ 等(表2),以筛选出较适宜美人蕉茎尖诱导分化的配方。因美人蕉根茎具有休眠特性,芽诱导分化较难。TDZ 具有很强的促进细胞分裂活性,~μmol/L 即可有效促进分化[4],因此,本实验对TDZ 的诱导效果进行初步探索。试验表明,在不添加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 基本培养基(1 号)上,茎尖接种10d 后开始生长,叶片展开后,生长停止;15d 后转接到新的MS 培养基上无明显生长,随后叶片逐渐变黄、萎蔫,说明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生长调节剂是美人蕉离体培养的必要条件。在仅添加6-BA 的2、3、4 号培养基中,高浓度的2 号培养基分化率为,明显好于3、4号培养基,说明美人蕉启动芽诱导分化需要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表2)。11~16 号培养基添加物为不同生长调节剂与TDZ 组合(表2)。仅添加TDZ 的培养基分化率为0,而多种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分化效果更好[5]。其中15 号培养基的侧芽分化率最高,达,且每个茎尖可增殖2~3 个侧芽,但个别茎尖经多次转接后有畸形芽;与2 号培养基相比,分化率明显提高,说明添加低浓度TDZ 可促进芽诱导分化(表2)(图版-a)。5、6、7 号培养基为生根培养基,探讨NAA 对美人蕉茎尖生长和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说明美人蕉在6-BA/NAA 小于2/ 时生根率可达50%以上(表2)。8、9、10 号培养基,探讨美人蕉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但结果均不理想。因此,建立高效的美表1 不同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处 理 接种数污染数污染率(%) 药害情况升汞10min 30 5 基本无药害2%次氯酸钠10min 30 12 无药害2%次氯酸钠20min 30 4 20%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5min 30 10 3%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10min 30 5 7%有药害第1 期 王丹,等: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35·人蕉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愈伤组织诱导途径。 芽继代增殖为了探讨优化的芽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按表3 设计6-BA、NAA、TDZ 的正交实验,以15 号培养基上分化出的丛生芽为接种材料,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图版-b)。由表3 可见,除17、18 号培养基外,低浓度TDZ()的分化促进作用较高浓度()的效果好,说明高活性的TDZ 浓度过高反而抑制分化。当 时, NAA 促分化作用显著优于。在TDZ、NAA 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6-BA 浓度的升高,分化率提高。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含高浓度6-BA的27 号培养基分化率略有下降,甚至有个别畸形芽产生,说明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对短期的分化有促进作用[9],但继代数次后,芽已经萌动,自身具有分化能力,需适当降低6-BA 浓度进行壮苗,以避免畸形芽产生。因此,在增殖过程中交替使用分化增殖系数较高的19 号培养基和27 号培养基,既可保证较高的芽分化率,又可使继代苗生长健壮,减少畸形芽。 生根诱导增殖芽3~5cm 长时,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约10d 后,可见到根生成(图版-c)。接种20d 后统计生根结果(表4)。从表4可见,所用培养基上都有根生成,说明美人蕉生根较容易;结合生根率和生长势,我们认为MS + 6-BA + NAA 培养基较适宜美人蕉生根。表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比较植物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2,4-D KT TDZ分化率(%) 生根率(%) 备注1 0 0 0 0 02 9 0 0 0 0 参考[2]3 5 0 0 0 0 参考[3]4 3 0 0 0 0 2 1 0 0 0 2 0 0 0 2 0 0 0 08 0 0 4 0 09 0 0 2 1 0 参考[6]10 0 0 2 0 参考[7]11 0 0 0 0 012 0 0 0 参考[8]13 0 0 0 0 0 1 0 8 0 0 0 5 0 0 表3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继代繁殖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TDZ接种数分化率(%)增值系数 生长势17 30 ++18 30 ++19 30 ++20 30 ++21 30 ++22 30 ++23 30 ++24 30 +25 30 ++26 30 +27 30 ++28 30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弱。同列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表4 同。表4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接种数生根苗数生根率(%)植株生长势29 0 30 19 +30 0 30 21 ++31 30 20 +++32 30 16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中等;+表示生长势弱。第·36· 37 卷3 结 论美人蕉根茎生长在土壤中,无菌化操作较困难。灭菌试验表明,升汞震荡灭菌10min 效果较好,采回的外植体应尽快处理接种,放置时间过长伤口处易染菌,导致接种后褐化较严重。MS + 6-BA + ZDT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丛生芽,MS + 6-BA + TDZ NAA 为较好的增殖培养基,在增殖培养过程中这两种配方交替使用效果更好;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对增殖有促进作用,但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会使组培苗质量下降。在试验中还发现,转接次数多的茎尖较转接次数少的分化率大,建议在接种后的10~20d 内及时转接。选用MS + 6-BA + NAA 为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较高,根系粗壮、根毛密集,植株生长健壮(图版-d),且移栽成活率较高。参考文献:[1] Segeren W, et al. The genus Canna in Northern South America[J]. Acta Bot Neerl., 1971,20(6): 663-680.[2] 刘文萍,等. 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J]. 北方园艺, 2001(6): 32.[3] 丁爱萍,等. 美人蕉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J]. 园林科技, 2006(1): 11-12.[4] Singh N D, et al. The effect of TDZ on organogenesis and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pigeonpea (Cajanus cajan L. Millsp)[J].Plant Science, 2003,164(3): 341-347.[5] 王关林,等. 高活性细胞激动素TDZ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 植物学通报, 1997,14(3): 47-53.[6] 宣朴,等. 生姜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4,17(4): 484-486.[7] Kromer K, et al. In vitro cultures of meristem tips of Canna indica L.[J]. Acta Horticulturace, 1985,167: 279-286.[8] Vendrame W A, et al. 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Doritaenopsis Purple Gem 'Ching Hua' flowerexplants[J]. HortScience, 2007,42(5): 1 256-1 258.[9] 刘敏. 花卉组织培养与工厂化生产[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01-102.
到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找,论文多,而且质量高。自己懒得找,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看看,那里能帮你下载到这论文的,偶去过一次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通过细胞融合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性,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是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从植物快繁、花药培养发展到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农业、林业、工业、医药等多种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1.1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1.2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G.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观点,“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繁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中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证实了G.Haberlandt的论点。 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所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较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 SH、N6、White等。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能否形成是培育出新植株的关键。通过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获得再生植株或次生物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K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1.3试验步骤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1.3.2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1.3.3接种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培养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1.3.5试管苗驯化移栽 试管苗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与自然生长的幼苗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驯化,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后才能移栽。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2.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 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世界上80%~85%的兰花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和快速繁殖的。培养的植物种类也由观赏植物逐渐发展到园艺植物、大田作物、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等。在我国,同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马铃薯无毒种薯和甘蔗种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30余种植物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试验。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快速繁殖及无病毒种苗生产,不仅能够挽救珍惜濒危物种,而且能够解决植物野生资源缺乏的问题。2.2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将植物花药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能很快得到纯合的二倍体,这样将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印度科学家应用这种方法培育的水稻品系,比对照产量提高15%~49%。韩国先后育成了5个优质、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培育了40余种由花粉或花药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其中有10余种为我国首创。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仅“九五”期间就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44个,种植面积超过660万 hm2。2.3植物胚胎培养杂交育种中,杂种胚常常败育,因此将早期生长的胚取出,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就有可能培育出杂交植物。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国内外科学家应用植物胚胎培养技术获得了多种远缘杂交的重组体、栽培种和杂交品种。2.4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可以生产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研究了400多种植物,从培养细胞中分离到600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60多种在含量上超过或等于原植物,20种以上干重超过原植物的1 9,6。例如,从薯芋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产的diosgenin用于合成甾体药物。最近抗癌药物紫杉醇一红豆杉细胞培养物,可用75t发酵罐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水平。另外,达到商品化水平的还有紫草、人参、黄连、老鹳草等;长春花、毛地黄、烟草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牙签草、红花等20多种植物正在向商品化过渡。2.5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自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首次利用纤维素酶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到1990年已有100种以上植物的原生质体能再生植株。我国获得了30余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难度较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大豆、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梁、棉花等。在木本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真菌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的进展也十分迅速。国外已先后获得了种内及种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还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移、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等研究,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6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最早始于1959年,G. Melchers在金鱼草悬浮细胞培养中获得了温度突变体。1970年,P.S.Carlson,H.Binding和Y.M. Heimer等分别分离出烟草营养缺陷型细胞、矮牵牛抗链霉素细胞系及烟草抗苏氨酸细胞系。迄今为止,已经在不少于15个科45个种的植物细胞培养中筛选出100个以上的植物细胞突变体或变异体。其中包括抗病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和小麦抗赤霉病、根腐病突变体;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细胞突变体,如甘蓝型油菜抗HYP突变体[263;抗逆境胁迫细胞突变体,如水稻耐盐突变体和小麦抗盐突变体;抗除草剂细胞突变体及营养缺陷型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除草剂变异体;株高突变体的筛选,如水稻矮秆变异体。2.7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1958年,Reinert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中最先发现了体细胞胚胎(胚状体)。据不完全统计,能大量产生胚状体的植物有43科92属100多种。一些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珍珠谷等,也能通过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这些胚状体用褐藻酸钠等包埋,再加上人工种皮,就形成了人工种子。人工种子的优点是:繁殖快速,成苗率极高;不受气候影响,四季皆可工厂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美、日、法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种子的研究,我国也于“七五”期间开展了此项研究,并于1987年列入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与种质库建立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和证实,为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采用液氮超低温保存技术,能保持很高的存活率,并且能再生出新植株和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如建立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种质库,不仅可以防止种质的遗传变异和退化,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无病毒的原种。2.9 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我国第一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研究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材料基础,为确保我国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通过建立大规模、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将玉米转座子Ac—Ds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胚和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获得了1.2万个独立的T—DNA插入株系,并构建了水稻突变体的数据库。 3 展望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是20世纪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之一,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激素及器官发生与胚胎发生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实验材料和有效途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由于组织培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容易掌握花芽分化和开花成因;通过胚胎培养,能够得到杂种或自交种;通过分离单倍体细胞,能培育纯合的二倍体优良品系;提高育种多样性的同时缩短了育种时间;通过突变体筛选,提高植物的品质,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将体细胞冷藏在低温下,建立基因库,达到保存物种的目的;获得药用价值高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次生产物,加快药物生产的时间并且减少了单纯依靠天然植物的被动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日臻完善。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China Species Red List)一套共分6卷。第一卷为10,000左右的动植物种的《红色名录》(Red List),包括中国濒危物种状况分析,《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和《地区应用指南》的翻译稿,10,000左右物种的名称(学名、中文名、英文名、中文俗名),中国分布占全球的比例、评估的濒危等级以及所依据的标准和理由,IUCN全球评估等级等。第一卷已出版,后5卷分别为脊椎动物卷、无脊椎动物卷和植物卷(三册),内容为在中国分布的6000种左右的受威胁物种的评估资料数据库(Species Databank for Conservation)。每个物种收集了迄今为止最新的信息,包括:分类信息(物种学名、中文名、英文名、重要的同物异名和分类信息备注),现有濒危等级信息(IUCN红色名录、中国红皮书、CITES附录、国家重点保护级别),中国分布占全球的比例,本次评估的濒危等级和所依据的标准及理由,生境、分布(分布图)、种群状况、致危因素、保护措施、参考文献、评估人及年代等等,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本书特色: 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植物红皮书》(1卷)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4卷)相继出版后,受到我国科研、管理、保护和执法界人士等的欢迎,社会反响强烈。 1990年代后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物种濒危等级的新标准,适用于所有高、低等动植物种,并推出了全球物种红色名录的光盘版。随后,各国纷纷依据这一新标准,对本国的物种状况进行评估。因为全球的红色名录往往与具体的国家或地区不能吻合,资料收集也不可能全面。 为此,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发起和组织了旨在评估物种保护现状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项目。专门组织了全国范围内从事不同门类的部分核心专家承担本项目的相关门类物种的评估。项目启动时,还特意邀请了IUCN的红色名录项目的主持人分别来华参与培训和研讨。项目历时三年,通过运用IUCN新标准对我国的动植物种的状况作了全面评估。初稿经分门别类举行多次研讨会,进行了严格认真的复核和补充,以保证其学术水平。同时,一些门类系统如鸟类和哺乳类,采用了国际最新分类系统,确保与国际接轨。 本书展示了我国物种的一次历史性的评估,反映了我国20世纪和21世纪交接的历史时期的物种生存现状,呈现了50多年来保护事业的成果和不足,指出了当前的需要优先保护的极危和濒危物种。全书主要内容以中英文双语出现,并采用国际通用的标记,便于国内外读者使用。 期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有关的科研、管理、保护、执法、履行国际公约等方面的人士提供一本重要的的基础性参考书,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科研、教育、管理、保护、立法和执法和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工作进度: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红色名录》(Red List)2004年8月份已经出版,其他的分卷将于2005年陆续出版,请大家届时在“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网站”上关注该系列图书的出版进展和订购信息。
你想干什么?
1、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2、金丝猴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金丝猴刚被命名时,因其仰鼻金发,使动物学家爱德华先生联想起欧洲十字军司令的翘鼻金发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用这个美人之名命名了金丝猴—— Rhinpitheius roxellanae 。
3、白鳍豚
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鲸,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白鳍豚体态娇美、皮肤滑腻、长吻似剑、身呈纺锤。眼小如豆、耳小像针,上下颌密布小牙130多颗,头顶左上方有一圆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换一次气,虽然视听能力欠佳,但其声纳系统发对超声波的回声定位能力可使它与在十几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联系。
4、华南虎
华南虎的英文为“中国虎”,是我国特有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全球的虎仅有一种,均产于亚洲,上个世纪尚有8个亚种:孟加拉虎、东北虎、爪哇虎、华南虎、里海虎、巴厘虎、苏门达腊虎,但后三个亚种相继灭绝,中国的新疆虎(尚未明确属于哪个亚种)是在20世纪初灭绝的。
扩展资料:
物种特化和遗传衰竭,往往是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内在原因。某些种类的野生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某种特定的栖息环境而产生了特别的习性(包括食性),使其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或其他环境,最终落得“不适者被淘汰”的结局。
如大熊猫特化为主要以竹为食,一旦失去其现有栖息地或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大熊猫无竹可食,必然大批死亡,出现生存危机。一些野生动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受到生活力减退和遗传力衰退的威胁,导致其种群数量难以恢复而趋于濒危。
如朱鹮,现存数量很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再加上处于人类的半饲养状态,个别适应于野外生活的基因可能会逐步丢失,进而危及其生存,甚至导致其灭绝。人类为发展经济砍伐森林、围湖围海造田、过度放牧等,直接造成了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间接导致了野生动物的濒危。
森林和草原是野生动物,特别是兽类、鸟类、爬行类以及昆虫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森林的砍伐和紧随其后的开荒种地以及草原过度放牧,既占据了野生动物固有的家园,又将野生动物人为地分割成许多孤岛状的小种群,使得它们的生存繁衍遭到极大的影响。
围湖造田和占用滩涂是导致水禽、两栖和爬行动物以及鱼类濒危的主要原因。湿地、湖泊以及沿海滩涂被大量开发成工农业用地后,使依赖于此的动物丧失了栖息地、繁殖地而濒于灭绝。
如扬子鳄,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上亿年,由于栖息地的丧失,野生种群快要绝迹了,有关部门打算利用人工繁殖的个体实施再引进工程,但苦于无地而不得不坐等扬子鳄野生种群灭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濒危动物
我国10株以下的珍稀植物普陀鹅耳枥 现存1株。属桦木科落叶乔木,濒危种,国家1级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种。20世纪50年代在普陀山尚有数棵,后因开荒垦殖等原因遭到破坏。绒毛皂荚 现仅存2株 豆科落叶乔木,濒危种,国家2级保护植物。绒毛皂荚因荚果密被黄绿色绒毛而得名,花杂性,结实极少。文献记载,可用皂荚为砧木进行嫁接繁殖,但技术要求很高,不易掌握。广西火桐 现仅存3株 梧桐科落叶乔木,濒危种,国家2级保护植物,为我国特有。木材纹理直,材质柔韧易加工,不开裂,是制作家具、建筑、胶合板的上等用材。先花后叶,花色鲜艳靓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园林绿化和行道树的佳品。百山祖冷杉 现仅存3株 松科常绿乔木,濒危种,国家1级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种。百山祖冷杉是我国特有的古老残遗植物,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唯一残存至今的冷杉属植物。1987年,国际物种生存保护委员会将百山祖冷杉公布为世界上最受严重威胁的12个濒危物种之一。羊角槭 现仅存4株 槭树科落叶乔木,濒危种,国家2级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种。与产于日本北海道的日本羊角槭亲缘关系极为密切,系古老的残遗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天目铁木 现仅存5株 桦木科落叶乔木,濒危种,国家1级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种。因其所处地归当地农村集体所有,生境受人为干扰频繁,处境危险。华盖木 现仅存6株 木兰科常绿乔木,稀有种,国家1级保护植物。华盖木为单型属,仅1个,且成株过于稀少,虽开花结果正常,但每果成熟的种子很少,在原生母树周围一直未见幼苗,天然更新能力很低。滇桐 现仅存6株 椴树科常绿大乔木,濒危种,国家2级保护植物。为我国西南特有种,也是滇桐属这一寡种属的主要树种之一,在区系地理研究和选育珍贵树种应用中均有重要价值.膝柄木 现仅存10株 卫矛科半常绿乔木,濒危种,国家1级保护植物。我国仅此一种。广西西南部发现的膝柄木是该属分布最北的种类。对研究我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及其热带亲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中国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470科、3700余属、约30000种。但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和植物资源的干扰和破坏,植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急剧加快。我国于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共包括388种植物。其中以下8种植物被列为一级保护植物,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植物环境是人类产生的摇篮,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爱护植物,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l 桫椤( Alsophila spinulosa)桫椤科树型蕨类,中生代时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现具有较多的地方特有种,是研究物种形成和植物地理分布关系的理想对象。2 人参(Panax ginseng)五加科草本植物,是第三纪孑遗植物,也是珍贵的中药材。由于过度采挖,在东北已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3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松科常绿乔木,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地的局部山区。其花粉曾在欧亚大陆第三纪沉积物中发现,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4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杉科落叶大乔木,中国特有种和世界著名的孑遗植物,素有“活化石”之称。自然分布于湖北、四川、湖南交界。在北京植物园樱桃沟内有一处北方难得一见的成片水杉林,蔚为壮观。5 秃杉(Taiwania flousiana)杉科常绿大乔木,是珍稀的孑遗植物,对研究植物系统发育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是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6 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龙脑香科常绿大乔木,仅分布于云南、广西局部地区。树干通直,有板根,是热带优良的用材树种,对研究我国热带植物区系也有重要意义。7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蓝果树科落叶乔木,花型奇特,具有两片状如鸽翼的白色苞片,故有鸽子树之称。中国特有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8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山茶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分布于广西。花瓣金黄色,具蜡质光泽,是我国宝贵的种质资源,被誉为“茶花皇后”。中国鸽子树--珙桐珙桐,别名水梨子、鸽子树。属于蓝果树科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我国特产的单型属植物。分布于陕西镇坪;湖北神农架、兴山;湖南桑植;贵州松桃,梵净山;四川巫山、南川、平武、汶川、灌县;云南绥江等地的海拔1250--2200米的区域。珙桐高约十至二十米,树形高大挺拔,是一种很美丽的落叶乔木,世界上著名的观赏树种。每年四、五月间,珙桐树盛开繁花,它的头状花序下有两枚大小不等的白色苞片,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六至十五厘米,宽三至八厘米,如白绫裁成,美丽奇特,好象白鸽舒展双翅;而它的头状花序象白鸽的头,因此珙桐有“中国鸽子树”的美称。珙桐树的木质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切削容易,是木雕工艺的佳料。更重要的是,珙桐对研究古植物区系和系统发育均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珙桐树是一八六九年在我国发现的。因挖掘野生苗栽植及森林的砍伐破坏,目前数量较少,分布范围日益缩小,有被其它阔叶树种更替的危险。大树杜鹃大树杜鹃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植物类型,于1919年在云南腾冲县境内的高黎贡山海拔2100-2400米的原始森林中被首次发现,当时这株大树杜鹃年龄已超过280岁,树高达25米。大树杜鹃是一种常绿大乔木,树高一般为20-25米,树茎部的最大直径达米。褐色的树皮,剥落得左一片右一片,显得斑斑驳驳,饱经沧桑。小枝粗壮,上面被有短毛 ,叶子又厚又大,有椭圆形、长圆形和倒坡针形等形状。叶子下面被毛,长大后逐渐脱落。2月-3月开化,伞形花絮。花的颜色为蔷薇色中并略微带紫的绚丽色彩,花萼为线裂的盘状,上面有小齿状裂纹。雄蕊16枚,极不等长,子房16室,上面也被绒毛。到了10月,它就结出长圆柱的木质蒴果,上面有棱,被有深褐色的绒毛。大树杜鹃在分类上隶属于双子叶植物钢、杜鹃花目、杜鹃花科。杜鹃花科植物全世界共有1300多种,遍布于全球各地,但以亚热带山区为最多,我国约有700多种,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以西南地区的山地森林中为多,所以这一地区被认为是世界杜鹃类植物的分布中心。杜鹃花不但位居我国三大著名自然野生名花-杜鹃花、报春花、龙胆花之首,也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有"花中两方色"的美誉。在全世界800多个品种中,我国就有650多个。不同种类的杜鹃高高矮矮相差很大、小的种类身高不到1米,而大的种类如大树杜鹃,高达数十米。由于大树杜鹃是如此地珍贵而稀少,所以被列为国家亚组合保护植物。野生荔枝荔枝被誉为"水果皇后"。我国是荔枝的故乡,也是栽培荔枝最早的国家。野生荔枝主要分布于海南崖县、陵小、昌江、保亭、东方、琼中等县的坝王岭、猕猴岭、吊冒山、尖峰岭和广东雷州丰岛的徐闻等地。野生荔枝是一种常绿大乔木,最高可达32米,胸径194厘米,枝叶繁茂、生机盎然、树皮为棕褐色,并带有黄褐色的斑块,叶子为羽状复叶,互生,草质,椭圆状,全缘,上面为深绿色,下面粉绿色,嫩叶则呈线褐色。呈聚伞圆雌花序,绿白色的花朵较小。果通常为椭圆形或椭圆状球形,成熟时果皮为暗红色,上面具有小的瘤状体。种为椭圆形,种皮暗褐色,上面具有光泽,外面为白色的假种皮所包被。我国人工培育的荔枝树一般只有5-10米高,树皮光滑,叶片由红褐色变为暗绿色。花朵很小,淡绿中带几分白色,并不算鲜艳,但它的果实却特别引入注目。每到丰收时节累累果实挂满枝头,一穗穗,一串串,似翡翠,如玛瑙,诱人垂涎欲滴。剥开果壳,里面就露出了肥胖的半透明的肉球晶莹如雪,一滴滴地外往淌着甜水,吃上几颗,顿觉清凉酸甜,沁人心肺。荔枝具有丰富的营养,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还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它的木材也被列入特等商品用材,纵理交错,结构致密,材质坚硬而重,少开裂,切面光滑,县有光泽,抗腐性强,可供制作上等家具、高级建筑的用材。野生荔枝在分类上隶属双子叶植物纲、无患子目、无患子科。它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植物。水杉在40多年前,所有的人都认为,水杉早已在地球上绝了种,只有通过古代地层中发掘的化石才能知道它的模样。40年代初,我国学者于四川万县磨刀溪首次发现了几棵奇树,它们高达30多米,胸径7米多,根部庞大,树干笔直,苍劲参天,树龄已有400多年。当时由于缺乏资料,未能做出鉴定。1941年以后的两年间,人们根据这种树的枝叶,花和种子标本进行研究鉴定,定名为水杉。这是水杉属的子遗,为我国所独有。水杉是杉科落叶乔木,高30-40米,主干挺拔,侧枝横伸,南北向、东西向交替着生主干,下长上短,层层舒展,宛如塔尖。线形而扁平的叶子,分左右两侧着生在小枝上。叶子能够随季节更换而改变颜色:春天,叶色嫩绿;夏天,叶色翠绿,青绿可爱;秋天,叶色变黄,满峰披金;冬天,叶色变红,经霜更红,然后凋落。水杉2月下旬开花,花为单性,雄雌同株,球球花单生于,二年生的枝顶或叶腋部,雄蕊约有20枚,交互对生。雌球花单生于二年生极的顶部,花县短柄,由22枚-28枚苞鳞和珠鳞组成,也是交互对生,各有5-9胚珠。受粉后生成近圆的球果。种子扁平成倒卵形。球果热时呈深褐色,成熟期为当年的11月。水杉不但是珍贵的活化石,树中佼佼者,而且还有它很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生长迅速,是优良的绿色树种。它的经济价值很高,它的木材是紫红色的,既细密又轻软,是造船、建筑、造纸和制作家具、农具的好材料。水杉在分类上隶属裸子植物门、松柏纲、杉料。它是我国I级保护植物。望天树望天树不仅是热带雨林中最高的树木,也是我国最高大的阔叶乔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勐腊和东南部的河口、马关等县,以及广西西南部一带。望天树是一种常绿大乔木高度在60米以上,胸径一般在米左右,最大可达3米。主干浑圆通直,人地面向上直至30多米高处连一个细小的分枝也没有。它的树皮为褐色或深褐色。常绿的叶子为草质,互生,呈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前端急剧变尖或逐步变尖,基部为圆形或宽楔形。叶上有羽状的脉纹,近于平行。叶的背面脉序突起,还有许多又细又密的茸毛。望天树多生长在海拔350米-1100米之间的山地峡谷,及两侧坡地上,分布区的面积仅有20平方公里。它的分布区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向南开口的河谷地区,全年都处于高温、高湿、静风、无霜的状态中。望天树喜欢生长在赤红壤、砂壤及石灰壤上,在云南有千果榄仁、番龙服等伴生,在广西有蚬木、顶果树、广西槭、仕豆等树木伴生。望天树的树干通直,木树性质优良,非常坚硬,加工性能也好,而且不怕腐蚀,不怕病虫侵害,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也是制造,高级家具、乐器、桥梁等的理想材料。它的木材中还含有丰富的树胶,花中含有香料油,这些也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望天树在分类学上隶属双子叶植物纲、龙脑香料。由于望天树常常形成独立的群落类型和自然景观,所以可以看作热带雨林中的标志树种。望天树虽然高大,但结的果实却很少,再加上病虫害导致的落果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种子都落在地上,很快发芽或腐烂,寿命很短,不易采集,所以野外数量十分稀少,现已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植物。核桃核桃又叫胡桃,羌桃,是一种很古老的栽培果树。核桃仁是著名的干果,与榛子、腰果、扁桃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干果。我国不仅盛产核桃,而且是核桃的故乡。核桃是胡桃科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树冠宽阔,枝叶繁茂。它的树皮为灰白色,但幼年时却是灰绿色,而且很光洁润滑,老年时则有很多浅浅的纵裂,小枝很粗。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11个,长椭圆形,全缘。初夏开花,花单性,雌雄同株,柔荑花序下垂。核果椭圆形或球形,表面有两条纵横,还布满了高高低低的花纹,种子富含油。核桃产于我国黄河流域及以南地区,喜欢阳光充足的疏林,温和、潮湿的气息和深厚、疏松、肥沃、湿润的土壤,较耐寒冷和干旱,但不耐湿热和盐碱,也不耐庇荫,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幼苗极小,生长较差。在天然分布区内,它们生长于海拔1400米-1700米之间的中、低山带的阴坡下部或峡谷底部。核桃自古以来,被视作难得的补品,除含大量脂肪、蛋白质等外,还含钙、磷、铁、碘、胡萝卜素、硫胺素、尼克酸和其他维生素,种仁、果隔、果皮、树叶都可作药用。中医学上用作温肺、补肾药,它性温味甘,主治虚寒喘咳、肾虚腰痛等症。除此之外,核核木材质呈坚韧,光滑美观,不翘不裂,是很好的硬木材料,能做高级家具以及武器和交通工具等的木质部分。核桃树皮能提取栲胶、树皮和外果皮能提取单宁,树根可做染料,就连坚硬的碎果壳也能在工业上大显神通,用它制造的活性炭可以吸附各种有毒物质,是防毒面具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核桃在分类上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胡核目、胡材科。它被列为我国I级保护植物。由于乱砍滥伐等人类经济活动的破坏,使核桃的野生分布区的面积日渐缩小,已经处于濒临绝灭的境地。雪莲天山位于我国西北边疆,海拔高度一般在4000米以上,主峰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山顶常年白雪皑皑,分外壮观。雪莲是天山的著名植物,喜生于高山陡岩、砾石和沙质潮湿处的雪山附近,故名雪莲。雪莲属于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面以上的植株很矮,仅有15厘米-24厘米高。到了每年7月的开花季节,雪莲就在茎的顶端生出一个大而鲜艳的花盘,周围有淡黄色半球状大苞叶围成一圈。花朵的整体看上去就和水生的荷花差不多,在皑皑白雪的衬托下,更显得异常美丽动人。而当云雪笼罩之时,它又悄悄地合了起来。雪莲的花香袭人,顺风时香味可以飘到几十米远。开花之后不久的8月,雪莲就迅速地结出了长有纵肋的长圆形瘦果。它们有长长的根系,可充足地吸收养分水分;它们身上白色绒毛可防寒保温,还能反射高山强烈的紫外线以减少对它们的损伤。雪莲在高山严酷的条件下,生长非常缓慢,至要至少4年-5年后才能开发结果。不过,由于生长期短,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这也是它们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雪莲是一种名贵药材,它的整个植珠晒干后都可以入药,中医认为雪莲性温,味微苦、具有散寒除湿、活血通径、强筋助阳、抗炎镇痛等功能,民间用以治疗肺寒咳嗽,肾虚腰痛、月经不调、麻疹不适、跌打损伤,以及风湿性关节炎、贫血、阳痿、高山不适应等疾病。雪莲可以用种子繁镇,但种子成熟时,高热寒地区已经开始下雪,给采集种子带来麻烦,而且雪莲种子的发芽率低、繁殖不易、生长缓慢,人工栽培较难。植物学界正研究进行人工繁殖,以获得各种有用的产品。夏蜡梅夏蜡梅的分布区极为狭窄,仅分布于浙江省临安县西部一带。夏蜡梅属于落叶灌木,高度大约在1米-3米之间。树上有大枝和小枝,大枝呈二歧状,小枝则相对而生。一年生的嫩枝是黄绿色的,到了第二年就变成了灰褐色,冬天时树芽被叶柄的基部所包裹。树叶呈椭圆形,单叶对生,全缘,无托叶夏蜡梅的叶子在每年的10月下旬即开始陆续脱落,一直到第二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才又重新生长。夏蜡梅是蜡梅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种,与其家族隆冬腊月开花的大多数成员不同,到每年5月中,下旬的初夏季节才开放花朵。夏蜡梅的花一般先叶而开放,单独生长于嫩枝的顶端,花朵洁白硕大,花为单生,两性,花萼呈花瓣状,花被片为多数,雄蕊18枚-19枚,着生于肉质花托顶部,花丝极短;心皮为多数,离生,着生于壶形花托内,子房上位,每室1至2胚珠,夏蜡梅的花期也很长,花朵一直持续到开放到6月上旬才逐渐凋谢。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每个聚合果都有一个近顶端收缩的像小编种一样的果托,里面盛有一个瘦瘦的椭圆形褐色果实,扁平或有棱,挂满枝头,随风摇曳,成为珍贵的观赏树木。夏蜡梅喜爱生长于海拔600米-1100米的山坡或溪谷中的亚热带局部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它属于较为耐阴的树种,气候凉爽而湿润,在强烈的阳光下会生长不良,甚至枯萎,它也不耐干旱与瘠薄,但比较耐寒,特别喜欢生长在有较多山间溪流的以甜槠、木荷、钱青柳等为优势种的山谷林地中。夏蜡梅在分类上隶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蜡梅科。它的花大而美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植物。由于森林砍伐,生境渐趋恶化,分布区日渐缩小,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以免使它陷入濒危状态。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电子杂志,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携手电子杂志制作软件全球第一品牌iebook超级精灵主办。电子杂志的开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协会走向科技领域的一次伟大变革。在宣传推广动物保护事业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其创办电子杂志的宗旨是推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为保护、拯救濒危、珍稀动物作出贡献。其主要任务是,组织会员贯彻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方针、法令,开展拯救和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提供经营管理野生动物资源的技术业务咨询,筹募保护野生动物的资金,同各国自然保护组织和机构建立联系,参与有关国际合作与交流等。
动目的:1、通过活动更直接更具体地了解野生动物,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2、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习语文,运用语文。3、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通过活动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互相协作,保护自然。活动方式:课外查找、收集有关野生动物生存状态的资料以及相关资料,了解当前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通过小品、朗诵、书画、音乐、舞蹈、讲、读、听、写、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展示收获。活动汇报: 一、导入。在自然界中,物种与物种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组成了自然界中的生物链,无论哪一种物种的灭绝都会给其他物种带来影响。因此,对每一个物种,不论大小、美丑,都应该保护。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非常严峻:生活在青海可可西里高原的藏羚羊10年前还有几十万只,现在已不足7万只,并且每年还要被猎杀两万只;生活在长江里的白鳍豚20年前还有400头,现在已不足20头;野外生存的东北虎仅长白山还不足8只……保护野生动物,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时候!关注生态大自然,就是关心人类自己。为保护野生动物出力,该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二、程序。学生主持。1、讲述客家民间传说《“哥子着着”鸟》(即鹧鸪)、《鹦鹉的传说》。(作引子)(语文之课外)2、用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关于野生动物的图片(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等),传阅与野生动物有关的照片、实物、明信片以及邮票。(直观感)(运用信息技术)3、同时给听课老师发放填写问卷调查表。(开发教师资源,生成性)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有:您是否吃过野生动物,流行吃野生动物的原因,是否有必要吃野生动物,是否了解所吃的野生动物现在的生存环境和现状,吃没有经过检疫的野生动物是否安全,滥吃野生动物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是否关注所吃动物的来源,吃野生动物所持的态度,是否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吃野生动物是否文明消费等。4、同步安排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同学书法绘画。(运用书法、美术)5、运用PPT课件给成语填空,续填歇后语,猜动物谜语。(语文之语言积累)成语如:鼠目寸光虎视耽耽牛鬼蛇神兔死狐悲龙飞凤舞蛇蝎心肠马到成功羊肠小道猴年马月龙腾虎跃鹤立鸡群狗急跳墙如鱼得水珍禽异兽噤若寒蝉虎背熊腰莺歌燕舞指鹿为马狼吞虎咽鱼目混珠蜂拥而起凤毛麟角狼心狗肺雕虫小技偷鸡摸狗井底之蛙惊弓之鸟 歇后语如:老虎屁股——摸不得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牛拉破车——慢吞吞猴子吃辣椒——抓耳搔腮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肉包子打沟——有去无回谜语如:播种(布谷)整容(画眉)兄长多(八哥)霜须公(白头翁)恍然大悟(知了)样子差不多(象)浑身是尖针(刺猬)行也是坐,立也是坐,坐也是坐,卧也是坐(娃)头大脚掌大,象个笨冬瓜,四肢短而粗,大多穿黑褂(熊) 6、有关动物的诗词背诵。齐背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临时抽背其他有关野生动物的诗词。(看平时积累)(语文之诗词)7、用看图软件放映动物图片说英语。(旁及外语)(运用信息技术)8、结合本地物种介绍有关野生动物的习性等。(生物)(语文之读)运用在图书馆、上网等查阅的有关资料,介绍一种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说明保护它的重要性。9、与野生动物有关的吃、穿小品表演。(语文之综合)10、配乐宣读动物界近百年来的灭绝名单。(音乐及语文之读)11、放映FLASH动画《民以食为天》、《朋友》。(运用信息技术)12、随机问答。题目:如果在餐馆或家中见到有人吃野生动物,要劝他们纠正,你该如何劝阻?请听:《某某,你听我说》。(随机抽取)(语文之说)在当今的社会里,滥食野生动物是一种极不文明的陋习,它是造成乱捕滥猎,走私贩私,非法加工、制作、出售野生动物的原因之一,严重地破坏了野生动物资源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13、调查及报告。含向听课老师现场调查结果统计汇报。(语文之写)所在地区目前野生动物的生存情况调查,如主要有哪些野生动物,哪些是属于国家保护的,它们目前的数量还有多少,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当地群众保护这些野生动物的意识如何,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等。14、放映FLASH动画《动物表演》。(信息技术)15、丹顶鹤之歌。(音乐故事动画歌曲舞蹈)配乐(轻音乐)讲述一个保护丹顶鹤的动人故事。放映MTV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舞蹈表演。16、介绍梅花山中国虎自然保护区。(语文之讲)17、念所写的建议书。(语文之写、读)呼吁各饲养、运输、餐饮企业不非法经营、贩运、加工、制作、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做一个绿色、环保、守法的经营者。18、拟广告词或标语交流。(语文之写)交流广告词或标语。19、展示书画、板报。(书法艺术、绘画艺术、设计艺术)20、播送给有关媒体对这次活动拟写的一篇消息。(语文之写、诵)21、班长对这次活动的小结。(语文之讲) 三、总结。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不乱捕、不滥杀、不滥食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从餐桌做起,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公民。
(导语) “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母亲河”――古老的长江历经沧桑巨变构成了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成为华夏文明和无数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人类的肆意破坏使得母亲河疮痍满面…… 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伴随着生态和环境的恶化。 “生命网络越健全的河流越有生命活力,越有生命活力的河流越能滋养生物,包括人类。”1999年创立长江项目的雷光春总不忘在各种场合推广“生命之河”的理念,他举的许多反面例子是长江,而正面例子是欧洲的莱茵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中医经络学的名言,完全适用在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身上。万里长江如同人的经络体系,干流和支流是经脉,散布在周围的大大小小的湖泊如同一个个穴位,流动的江水就是维持生命运转的气。 也许大多数人能够直观地察觉出大气的污染或水质的恶化,可是对于经济社会活动如何威胁维系着人类生存的生态和环境系统,人们往往就难以从直觉中感受到。人类的肆意破坏,已使得长江的生命系统遭到空前重创。 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母亲河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从西到东,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古老的长江哺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从高原到大海,她构成了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成为无数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从古巴蜀先秦文化序列,到战国时期的殷墟甲骨文;从良渚文化到古夜郎文化,无不呈现出长江文明史的辉煌,它和黄河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明,世界由此丰富了文化渊源的涵义。 长江从雪域高原穿过横断山区的垂直地带,流过洪泛平原、亚热带森林。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位居我国7大流域之首。流域内生物物种占中国所有物种的一半以上。它孕育了水杉、珙桐、银杉;大熊猫、中华鲟、金丝猴、扬子鳄、朱�、白鳍豚等驰名中外的珍稀动植物。仅洞庭湖和鄱阳湖就有鸟类300种以上,鱼类多达200种。同时,长江是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一个纽带,连接青藏高原和东海,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功能。长江和长江的湿地群吸附、降解了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与污染。没有长江,物质循环、水分平衡、陆地与海洋的物质能量交换都无法实现。 长江年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占中国淡水资源的40%。奔腾的大江为人类提供了一条“黄金水道”和丰富的工农业生产原料,4亿多炎黄儿女依江而生。长江湿地出产的大米、鱼类和其他水生作物养育了千年中华民族:以其仅占全国1/4的耕地,生产了全国70%的水稻、40%的粮食和33%的棉花;以其占全国1/2的淡水水面,生产了全国60%的淡水鱼。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沿线分布有100多个大中城市、2000多个城镇,全流域创造出全国40%的工业总产值。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长江经济带是世界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流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处于脊梁位置,对于支撑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因此,“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母亲河”,这是对长江最准确和最温情的赞誉。 母亲河告急 虽然数字非常枯燥,但包含的信息足以令我们忧患:冰川是源区最洁净的天然淡水资源,近30年来,长江源区冰川不断退缩,仅1993年至1995年因冰川表面减薄和末端退缩引起的冰川水资源减少量就在7亿立方米以上。同时,源区多年冻土不断退化,沼泽湿地缩小,湖泊普遍萎缩。从昆仑山到沱沱河,相当数量的草场沙化,茫茫一片,空寂荒凉。 紧随草地植被退化的是土地退化。地面裸露,水土流失。目前全流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占流域土地面积的,年平均侵蚀土壤24亿吨。每年都有几百万公顷土地退化,甚至形成裸岩。长江河道河床每年以1厘米的速度抬高。 建国初期,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均有较好的植被覆盖。但是长期掠夺性采伐和毁林开荒,致使流域内森林郁闭度大幅度减少。1994年,川、滇、陕、甘四省的国有林区采伐森林面积达178.8平方千米。长江流域的原始植被丧失了85%,上游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0%左右。曾经吸纳雨季大量雨水的森林大半已不复存在。 如果说河流也有生命,那么其生命力来自干流与支流和湖泊、湿地的脉络沟通、自由流淌形成的独特系统。 江湖间的自由交流使得湖泊面积有很大的伸缩性,能为蓄洪、排洪提供较大的空间,大大降低洪水的危害。湖泊与长江的自然连通可以保护湖泊的自然属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减缓湖泊的萎缩,保持涨落区、浅滩、滩涂等较多类型的湿地,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同时又能增强湖泊降解污染的能力和防蓄洪能力,为洄游或半洄游性鱼类提供了索饵、繁殖、育肥场所。 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粮食与耕地的持续缺乏,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运动开始了。围湖造田首先需要控制湖泊的水位,由此大大小小的堤坝、水闸将湖泊与长江一刀两断。这项持续20多年的运动让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消失1/3以上,建国初期,江汉平原有大小湖泊1066个,湖北省也因之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然而近几十年的人工围垦,湖北省湖泊面积在1平方公里的仅遗留了180余个,“千湖之省”已名不副实。 从乾隆年代修筑的“镇江塔”,到如今的千里江防,长江与两岸的湖泊逐步失去了联系。大量的通江湖泊被江防堤坝等设施阻隔,长江流域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年排放量超过250亿吨,约占全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的58%。封闭湖泊的水环境正在逐步恶化。 长江只能是沉默的,但是沉默却并不意味着顺从。长江流域在唐代以前平均20年左右发生一次洪涝灾害,之后逐渐增加,进入1980年以来平均每两年一次,有时甚至连年发生。 人们往往以为水电工程不会造成污染,但从世界大坝建筑的历史来看,为发电所修建的水库却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大坝建成后流速降低,将造成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累积、沉淀于库内,加剧水质恶化。 修建大坝、利用水力发电,不仅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源,而且还会把一些可贵的、可再利用的资源变成濒危资源或使之灭绝。新近公布的一份国际报告显示,由于水坝建设威胁淡水生态系统,全球有21条河流及其流域生态严重退化,中国长江流域不幸排名第一。 长江水流湍急,而激流这一特有的环境哺育了近百种特有鱼类。目前,长江干、支流上已建和在建及规划中的大坝有200多座,长江特殊的水流环境因修建大坝而消失。鱼类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尤其是江海性与江湖性的洄游鱼类――这些鱼类需要定期从大海或河流的下游回到上游特定的河段与湖泊产卵,而现在长江干流上的一道道大坝、长江与各湖泊的一道道水闸完全阻断其生路。在一些大坝下面甚至能看到一些洄游鱼类洄游时以身撞壁,直至身死。 长江原有鱼类400多种,居中国各水系之首,如闻名中外的长江鲥鱼,1974年捕捞量高达157万公斤,现在已经难觅踪迹;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等也已稀少罕见。 鱼的减少必将影响到处在食物链上一级的生物的生存,如白暨豚,目前已经基本灭绝,江豚的数量也显著减少;还有水鸟,2004年1月,湖北省两个野外水鸟调查小组分头调查了洪湖、梁子湖、涨渡湖等15个有代表性的湖泊发现,该省以前记载的102种水鸟,只剩下了60%。而人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必然深受影响,尤其是直接以捕鱼为业的渔民,大多数由天然捕捞转向人工养殖。 人为阻隔江湖联系,使得我们一方面在想方设法抢救和保护长江中驰名世界的濒危物种白鳍豚、中华鲟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在人为地增加着濒危物种! 为母亲河疏通“血脉” 长江流域湖泊众多,平原和高原地区均有分布。平原地区的湖泊均是淡水湖,总面积约为万平方千米。长江流域拥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四个湖泊,即鄱阳湖、号称“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太湖以及巢湖。这些通江湖泊犹如长江生命的“血脉”,对稳定长江的生态系统、维护物种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和长江相连,这些通江湖泊为洄游鱼类和鸟类提供了栖息地,丰富了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这些通江湖泊是巨大的自然蓄水库,具有调蓄功能,能够存储过量的水分。由于具有这种储水能力,在多雨季节和河流涨水季节,可以分流过量的水分,调节河水径流量,削减洪峰,为年年来袭的洪水找到去处,从而减轻和控制洪涝灾害。以江汉湖群为例,在丰水年份,一般可承接150亿立方米以上的来水。1991年鄱阳湖为长江分洪滞蓄了110亿立方米的洪水量。洞庭湖广纳四水和长江洪水,通过湖泊的调蓄,再从城陵矶泄入长江。 在与长江同呼吸、共吞吐过程中,长江的湖群稳定了本身的自然属性,减缓了萎缩趋势,增强了湖泊降解污染的能力。作为湿地的一种主要形式,湖泊对于污染物具有物理净化和生物净化功能。丰富的湿地生物群落能对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而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效果更为明显。以洞庭湖为例,洞庭湖水体之所以能够保持“绿色湖泊”称号,主要是因为湿地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 引水入垸,退田还湖,变发“洪灾”为发“洪财”,这个设想初听之下有点匪夷所思!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带,进入夏季后,夏季风徘徊形成雨带,再加上上游地区暴雨注入长江,巨大客水流向中下游地区,形成每年一度的汛期。 当洪水一拥而至时没有蓄积之处,必然淹没人类生活的地区,形成了洪灾。据统计,长江中下游起调蓄作用的湖泊塘堰面积锐减,减少容积七八十亿立方米以上。像洞庭湖以前是长江最主要的调蓄湖泊,有“长江之胃”之称,20世纪初以来,其面积从6000多平方公里缩到目前的2700平方公里,缩小了三分之二。这个缩小了的长江之胃,调蓄作用十分有限,于是一有洪水便泛滥成灾。 人们在沿江的冲积平原择居、生产,随着对冲积平原利用强度的加剧,洪水产生的压力日益加大,人们开始围湖修堤。堤坝越修越高――独特的“堤垸经济”出现了。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一系列生产活动无不与防洪大堤、排灌系统有关。 堤垸经济围起的土地起初非常肥沃,出现众多“鱼米之乡”。然而随着围湖造田的加剧,生态资源失去了平衡,洪水却越发越大,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无论农民、地方政府还是国家,对堤垸经济的投入都已入不敷出。以致堤坝年年修,年年倒,水田年年种,年年亏。 如果用科学的眼光来看,洪水也是珍贵的水资源,现在长江两岸修筑的高高的防洪大堤,硬是将长江的水资源用最快的速度直排大海。湿地雨季蓄水、旱季缓缓排出的功能丧失殆尽,长江冬季断航及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之后,开始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的工作,但失去了田地的农民需要新的替代产业,否则退田还湖、湿地恢复的成果难以巩固。因此,发展“洪水型经济”作为湿地恢复后的替代产业,尤其必要与迫切。以科学的眼光来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出路在于恢复湿地与当地社区共同探讨湿地可持续利用方式,极大限度发挥湿地生态的多种效益。 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的利用一直追求将湿地变成农田。而科学测算表明,湿地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湿地的价值并不局限在粮食与水产品生产等方面,以湿地为依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特色种植与养殖业、草地畜牧业、林业与林产品加工业等,形成以湿地为特色的产业群,使一般民垸、蓄洪垸和重点垸的替代产业开发形成链条,将长江洪水作为宝贵的资源,实现从湖区历来拒洪水于垸外到主动引水入垸,变水患为水利。 长江中下游的最大特色就是庞大的湿地湖群,水资源丰富,湿地产品多,在全世界都有非常大的竞争力。只要在长江中下游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湿地经济,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全球市场都会有一席之地。 长江洪水可以变成“洪灾”,也可以变成“洪财”。顺应洪水、依托洪水,洪水就是可利用资源。在不远的将来,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型经济及湿地产业群,将展示出一幅草肥牛壮、莲藕飘香的动人画卷。
“濒临灭绝的动物”一句令人揪心的话,又一次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金丝猴,海豹,金雕,蓝鲸...这些可爱的动物,在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的捕杀下,已所剩无几。 鲸的危机: 1980年6月30日上午,在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州北部西尔.罗克斯,突然有成群的巨鲸拼命冲上狭窄的塔雷切里海滩。为了拯救这些珍贵的海洋动物,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无济于事。被强行拖回深水的鲸在海水里曳了一会,又重返沙滩,并在沙滩上痛苦挣扎。时间较长没下水的鲸,干燥的皮肤上开始出现血泡,鲜血从破裂处流出。 据报道,这次共有58头鲸死亡。类似鲸集体自杀的现象还有不少:1979年7月16日,加拿大纽芬兰波林半岛,有一百多头鲸冲向岸边,最后无一生还;2003年1月,165头巨头鲸在新西兰南岛的“斯图尔特岛”搁浅... 鲸为什么要集体自杀?日本科学家岩田久人揭开了这个秘密:他在京的尸体中发现了高浓度的有毒物质三丁锡(TBT)。TBT腐蚀神经,破坏了动物的方向感。TBT是人污染海洋的毒性最大的物质。已有千万升TBT溶入海洋! 老虎悲声:老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已接近灭绝。现在世界上只有大约6600余头,而巴里虎,爪哇虎,里海虎已在30年代逐渐灭绝。 尽管各国政府三令五申禁止捕杀老虎,但还是有一些酷爱金钱的人常将它们当作摇钱树,这连政府都无法约束,法律都无法制服:1967年,在印度有480头老虎被猎杀;1991年,大量的西伯利亚虎被偷猎;1993年,在印度从偷猎者手里查获了867斤虎骨... 不过有一只老虎就有一丝希望,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地救助他们,他们还是有可能逃脱这一生死攸关的时刻的! 我们常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可就上述事实,人类是否将动物当朋友看待呢?人人都在为保护动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偏偏有那么一部分人,利令智昏,疯狂地捕杀野生动物。难道我们对动物做出的“承诺”失效了吗?难道我们都不去想想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吗?不要再不择手段地伤害危在旦夕的野生动物了,生态灾难不能重演! 最后,我以一个地球人的身份呼吁大家: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四十年来,通过各种保护措施的不断落实,以及广大保护工作者的踏实工作,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保护及栖息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尤其是我国珍稀、濒危物种,譬如大熊猫,野外数量据报道达1200只左右,已呈现平稳上升的势态;金丝猴野生数量达20000多只;朱鹮由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的7只,至 2005年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总数已达500余只;亚洲象在我国云南省南部仅有少量分布,2005年野生象群数量已近400只,在勐景地区的野象谷已建成了较大的繁殖种群基地;世界唯一生长繁殖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黑颈鹤现有数量在4、5千只;丹顶鹤在东北三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内繁殖,每年越冬到江苏盐城,鄱阳湖,洞庭湖等地,最多的一处种群数量达千只左右;其它还有诸多我国一级保护物种如黑叶猴、长臂猿、云豹、金钱豹、白唇鹿、藏羚羊、褐马鸡、金雕、扬子鳄、巨蜥^等以及大量国家二级保护物种都包罗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受到保护,物种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赘言这么多,就是说明国家主管部门在这40年中,对野生动植物物种就地保护工作充分重视,付出大量精力、物力、财力。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政府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方面,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和责任,正在逐步逐项得到落实。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国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人为破坏,致使我国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范围正日益缩小,许多种类已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近几年,滥食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使得许多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的处境更加艰难。最近,我报进行的采访调查表明:我市滥食野生动物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也正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谴责。要彻底改变滥食野生动物这种不文明的行为,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为此,我们倡议: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普法力度,媒体和社会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使《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我们倡议:保护野生动物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林业、工商、卫生检疫、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相互配合,坚决打击非法盗猎、非法运输、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全社会也要积极行动起来,举报并协助执法部门,坚决与各种破坏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我们倡议:为了保护港城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不食野生动物,树立饮食新观念,摒弃不良饮食陋习,保护野生动物从餐桌做起,争做文明、守法、有爱心的公民。 朋友们,为了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为了让港城成为更加美好的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大地处处充满生命的绿色;让野生动物与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平安地生活。 让我们携手共创21世纪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的美好家园!
关于濒临灭绝的动物的调查报告。下边是我写的:关于濒临灭绝的动物的调查报告概述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星球——地球,它拥有大片原始森林和一望无际的海洋,同时又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它们就叫动物。我们人类和动物生活在一起,但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将许多动物赶尽杀绝因而使许多动物濒临灭绝。就像苏门答腊虎。韩国在1975年到1992年间进口了6,128公斤虎骨,平均每年进口340公斤,其中有3,720公斤虎骨来自印尼,这相当于猎杀333只苏门达腊虎。不仅是苏门答腊虎,还有许多动物的命运也是如此。一. 问题提出我是个动物爱好者,经常看一些有关动物的书籍.电视或资料,有一天,我在看电视。CCTV10正在讲白暨豚,于是我便认真的看起来。里面说科考队的叔叔们找了一个月都没找到白暨豚,这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濒临灭绝的动物。二. 调查途径1. 有哪些濒临灭绝的动物。2. 寻找相关例子。3. 上网查找动物濒临灭绝的因素。4. 动物濒临灭绝带来的影响。三. 濒临灭绝的动物有许多的动物濒临灭绝。如: 北部白犀牛,大鲵,草原陆龟,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中华鲟 ,指狐猴,苏门答腊虎,斯比克斯鹦鹉,奥里诺科鳄鱼,僧海豹,微型猪,小嘴狐猴,兰.坎皮海龟,.奥瑞纳克鳄鱼,泰国猪鼻蝙蝠,夏威夷蜗牛,绿海龟等。四. 资料整理1.苏门答腊虎由于人类入侵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开采,苏门答腊虎栖息地已不断减少,并被切割成碎快,导致很难交配繁殖。1978年进行的勘测,估计野生苏门答腊虎的数量约1000只。而1985年,印尼林业局的勘测人员估算有26个自然保护区有虎存在的迹象,数量为800只左右。而到了1992年,印尼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协会做出了统计,还有400只虎分布在苏门答腊5个国家公园里。2.白暨豚白鳍豚,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鳍豚科。鲸目白鳍豚科白鳍豚属的唯一种。现在,白暨豚几乎0只3.僧海豹僧海豹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海豹,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一生都在热带海域中生活的海豹。历史上僧海豹曾一度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大量的繁殖,由于人类的狂捕滥杀,今天僧海豹在世界其它地方已难觅其踪,而仅仅在夏威夷群岛北部有发现。加勒比僧海豹:于2008年6月6日,被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渔业部证实了此前一些生物学家的论断--加勒比僧海豹已经灭绝。夏威夷僧海豹:于2008年,全世界不超过1200只,并且夏威夷僧海豹的数量正在以每年约4%的速度减少,专家们预言,夏威夷僧海豹的数量在未来3到4年里可能会减少至不足1000只,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海洋生物之一。地中海僧海豹:于2008年,全世界只有约500只。五.数量统计1.苏门答腊虎:1978年——约1000只。1985年——约800只。1992年约400只。2. 白暨豚:1986年——约300只。1990年——约200只。1997年——少于50只。1998年——只剩7只。2006年——几乎0只。3. 僧海豹:夏威夷僧海豹——未来3至4年不足1000只。地中海僧海豹——约500只六. 分析 ——动物灭绝原因一切自然物种及其群落都与所在地域的环境条件相适应,只要条件不变,就能长期生存,即使发生扩散或缩减,其历程也是缓慢和渐变的。人类活动的加剧,却打破了这千古不变的平衡,导致物种灭绝:1)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 人类能在短期内把山头削平、令河流改道,百年内使全球森林减少50%,这种毁灭性的干预导致的环境突变,导致许多物种失去相依为命、赖以为生的家——生境,沦落到濒临灭绝的境地。 世界上61个热带国家中,已有49个国家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环境,森林被砍伐、湿地被排干、草原被翻垦、珊瑚遭毁坏……亚洲尤为严重。孟加拉的94%、香港的97%、斯里兰卡的83%、印度的80%的野生生境已不复存在。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如果森林没有了,林栖的猴子与许多动物当然无“家”可归。2)过度开发 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是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被做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胆、鸟的羽、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绒……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就是为了食用鲸油和生产宠物食品;惨忍地捕鲨,这种已进化4亿年之久的软骨鱼类被割鳍后抛弃,只是为品尝鱼翅这道所谓的美食。3)盲目引种 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1778年,欧洲人又带来了猫、马、牛、山羊,新种类的鼠及鸟病,加上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又使得17种本地特有鸟灭绝了。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以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在新西兰斯蒂芬岛,有一种该岛特有的异鹩,由于灯塔看守人带来1只猫,这位捕食者竟将岛上的全部异鹩消灭了,1894年,斯蒂芬异鹩灭绝,是1只动物灭绝了1个物种。4)环境污染 1962年,美国的雷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对农药危害性的关注;人类为了经济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质的行为不胜枚举:化工产品、汽车尾气、工业废水、有毒金属、原油泻漏、固体垃圾、去污剂、制冷剂、防腐剂、水体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甚至海洋中军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干扰着鲸类的通讯行为和取食能力。虽然,仅仅4点原因,但是这足以使大部分动物走向灭绝的道路。七.结论——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不仅如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还有一种循环。河马 水草 鳄鱼粪便 鳄鱼 水鸟 鱼 水藻 河马看了上面的这个生物链,我发现里面的每一个生物都不能缺少。假如河马濒临灭绝,那水藻就无处可长。水藻一少,鱼就没有食物便接着减少了。鱼一减少,水禽也没食物了。水禽一减少,鳄鱼也减少了没了鳄鱼粪便,水草也无法生长。啊!仅仅一个物种的减少,便导致一连串的物种濒临灭绝。人类要是让一个物种濒临灭绝,就等于让一连串的物种濒临灭绝。八. 建议1.组织大家一起去动物园观赏动物,了解动物的习性,增加对于动物的知识。2. 大家到一些大的酒店调查调查,看看有没有野生动物。3. 做个统计表,看看平均每年人类要猎杀多少野生动物。九. 启示动物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东西,但是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非常自私的夺取了许多动物的生命,我们应该好好反省反省,想想动物们是多么痛苦。我们要行动起来,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附件由于人类入侵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开采,苏门答腊虎栖息地已不断减少,并被切割成碎快。1978年进行的勘测,估计野生苏门答腊虎的数量约1000只。而1985年,印尼林业局的勘测人员估算有26个自然保护区有虎存在的迹象,数量为800只左右。而到了1992年,印尼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协会(PHPA)做出了统计,还有400只虎分布在苏门答腊5个国家公园里。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暨豚尸体。2006年:几乎0头。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白鳍豚,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加勒比僧海豹:于2008年6月6日,被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渔业部证实了此前一些生物学家的论断--加勒比僧海豹已经灭绝。夏威夷僧海豹:于2008年,全世界不超过1200只,并且夏威夷僧海豹的数量正在以每年约4%的速度减少,专家们预言,夏威夷僧海豹的数量在未来3到4年里可能会减少至不足1000只,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海洋生物之一。地中海僧海豹:于2008年,全世界只有约500只。1)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 人类能在短期内把山头削平、令河流改道,百年内使全球森林减少50%,这种毁灭性的干预导致的环境突变,导致许多物种失去相依为命、赖以为生的家——生境,沦落到灭绝的境地,而且这种事态仍在持续着。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67%的物种遭受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的威胁。世界上61个热带国家中,已有49个国家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环境,森林被砍伐、湿地被排干、草原被翻垦、珊瑚遭毁坏……亚洲尤为严重。孟加拉的94%、香港的97%、斯里兰卡的83%、印度的80%的野生生境已不复存在。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如果森林没有了,林栖的猴子与许多动物当然无“家”可归,“生态”一词原本就是来源于希腊文ECO即“家”、“住所”之意。灭绝物种中,迁徙能力差的两栖爬行类及无处迁徙的岛屿种类更为明显,马达加斯加上的物种有85%为特有种,狐猴类就有60多种,1500年前人类登岛后,90%的原始森林消失,狐猴类动物仅剩下28种(包括神秘的、体大如描的指猴)。大陆生境的片断化、岛屿化是近百年来日趋严重的事件,这不仅限制了动物的扩散、采食、繁殖,还增加了对生存的威胁,当某动物从甲地向乙地迁移时,被发现、被消灭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目前我国计划为大熊猫建的绿色走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2)过度开发 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是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被做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胆、鸟的羽、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绒……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就是为了食用鲸油和生产宠物食品;惨忍地捕鲨,这种已进化4亿年之久的软骨鱼类被割鳍后抛弃,只是为品尝鱼翅这道所谓的美食。人类正在为了满足自己的边际利益(时尚、炫耀、取乐、口腹之欲),而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命。对野生物种的商业性获取,往往结果是“商业性灭绝”。目前,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与军火、毒品并驾齐驱,销蚀着人类的良心,加重着世界的罪孽。北美旅鸽曾有几十亿只,是随处可见的鸟类,大群飞来时多得遮云蔽日,殖民者开发美洲100多年,就将这种鸟捕尽杀绝了。当1914年9月最后一只旅鸽死去,许多美国人感到震惊,眼瞧着这种曾多得不可胜教的动物竟在人类的开发利用下灭绝,他们为旅鸽树起纪念碑,碑文充满自责与忏悔:“旅鸽,做为一个物种因人类的贪婪和自私,灭绝了。”3)盲目引种 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亚人进入夏威夷,并引入鼠、犬、猪,使该地半数的鸟类(44种)灭绝了。1778年,欧洲人又带来了猫、马、牛、山羊,新种类的鼠及鸟病,加上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又使17种本地特有鸟灭绝了。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以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15世纪欧洲人相继来到毛里求斯,1507年葡萄牙人,1598年荷兰人把这里做为航海的中转站,同时随意引入了猴和猪,使8种爬行动物,19种本地鸟先后灭绝了,特别是渡渡鸟。在新西兰斯蒂芬岛,有一种该岛特有的异鹩,由于灯塔看守人带来1只猫,这位捕食者竟将岛上的全部异鹩消灭了,1894年,斯蒂芬异鹩灭绝,是1只动物灭绝了1个物种。4)环境污染 1962年,美国的雷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对农药危害性的关注;人类为了经济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质的行为不胜枚举:化工产品、汽车尾气、工业废水、有毒金属、原油泻漏、固体垃圾、去污剂、制冷剂、防腐剂、水体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甚至海洋中军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干扰着鲸类的通讯行为和取食能力。科学家发现,对环境质量高度敏感的两栖爬行动物正大范围的消逝。温度的增高、紫外光的强化,栖息地的分割、化学物质横溢,已使蝉噪蛙鸣成为儿时的记忆。与其它因素不同,污染对物种的影响是微妙的、积累的、慢性的致生物于死地的“软刀子”,危害程度与生境丧失不相上下。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我国拥有鹭科鸟禽20种,其中以白鹭属的最为珍贵。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三多桥村,有全国第一个白鹭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各种鹭类2万多只。厦门有 10类鹭类,占我国鹭科鸟类总种数的50%。其中白鹭属的5个种齐全,反映了厦门的地理位置和湿地环境在鹭类资源分布上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近年来,每年厦门的鹭科鸟类数量高达3万只,按照国际标准,表明厦门海域潮间带及围海成湖的湖面的生境,是国内、国际上有关鹭科鸟类的重要湿地。大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并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中白鹭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小白鹭是鹭类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句简称为白鹭,属于《滨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黄嘴白鹭、岩鹭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黄嘴白鹭是国际濒危物种。岩鹭是中国11种高度濒危鸟类之一,在我国已难得一见,处于濒危状态。岩鹭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附表名单,黄嘴白鹭是Robert Swinhoe(英)1860年在厦门采集到的新物种。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摘要:本文围绕濒危物种的保护,首先简述物种灭绝危机的现状;既而从灭绝的原因着手,谈论保护物种的途径,譬如保护生境、建立基因库、杜绝过度捕杀和采挖等。濒危物种等级体系包括下列五个等级:(1)绝灭(Extinct);(2)野生绝灭(Extinct in the wild);(3)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4)濒危(Endangered);(5)易危(Vulnerable);(6)低危(Lower Risk)。1 何为濒危物种?濒危物种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植物。一个关键物种的灭绝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2 濒危物种的灭绝原因要解决物种不断减少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现在被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就是:现代物种灭绝的第一位原因是确定性的人为因素的作用,尤其是生境丧失、生境破碎化、无节制地捕杀和过度利用对物种生存威胁最为严重。其中,生境消失被确认是大多数目前正濒于灭绝的脊椎动物所遭受的基本威胁。仅是在我国的海南岛,20世纪50年代初有天然林约87万h平方米,森林覆盖率26%,到1979年,森林面积仅存52万h平方米,覆盖率仅为。在57个旧大陆热带国家中,有47个国家的原有森林消失率超过50%,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许多生物的分布区不断的缩小。生境破碎化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使一块大的、连续的环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片的过程。这导致外来因素对生境的干扰增强,并有可能限制一些物种潜在的散布;由于资源的季节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动物的觅食能力还可能因此降低。3 保护濒危物种的几种途径: 就生境恢复和保护而言,研究土地合理使用的策略和措施将为之提供依据;而最重要的应该是改变人的思想,这一点,在我看来,也是最根本的。它可以保证人们自觉地通过各种方式保护生境,如世界各国都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并且能够将过度捕杀等人为破坏生境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对许多物种的延续无疑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因为现今如大野牛、剑齿虎、穿山甲、狼、藏羚羊、渡渡鸟等众多动物的灭绝,均与过度捕杀有关。 建立遗传基因库就是一个可行并且已初见成效的手段。所谓基因库就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的集合,几乎包含了该物种的所有遗传信息。基因资源库主要包括生殖细胞库、体细胞库、基因组DNA文库和cDNA文库等几个子基因库,其中DNA由于是遗传信息的直接物质载体而最为重要。可以预见未来给DNA测序将实现自动化。对任何一种生物,只要对其遗传物质DNA采集方法恰当,就可以完整的得到它的基因组并进行测序,并建立基因库。有了基因组和基因库的信息,不但能重组这种生物,还能重组由其进化而来的近亲物种,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恢复无疑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基因库信息在对市场进行监测的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市场上出售的鲸类制品被抽检,与禁捕鲸类的DNA样本比较,可以确认产品中是否有受保护的鲸类肉。在濒危物种保护的其他方面基因库也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例如,美国科学家通过对加利福尼亚神鹰成对的DNA样板进行标识跟踪,探测到了其遗传性软骨营养障碍的致病基因;同样是美国,研究人员在通过对佛罗里达州的美洲豹进行遗传多样性的观察和研究后,采取人工干预的方法增加其变种。 特定的保护策略:虽然同属于濒危物种,但是不同的种群、各异的生长环境、面临威胁的程度上的差异等都决定了在实施保护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身定制切实有效的保护策略。例如,墨西哥国立大学生态学院的GerardoCeballos提出,“对哺乳动物要实施全面的保护策略,详细分析物种分布的模式,进而充分考虑涉及到的问题,重点关注受威胁的物种和濒危物种”。而对待鲨鱼种群,有些积极保护动物的团体正奋力从宠物店、饭馆和夜总会中拯救它们,让其起回归“野外”,获得自由,但是放归行为的利弊仍然存在许多争议。4 各个国家和机构的努力:首当其冲的是各国相关法律的制定、出台与完善,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与支持。如我国于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 我国云南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世界上采集民族样本最多、样本量最大的遗传信息资源库。专家从云南当地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采集的1250名男性的DNA基因样本目前已全部存放云南大学基因库,这将为少数民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疾病提供最原始的研究材料 越南重引入濒危叶猴和小蜂猴,并于1995年颁布《越南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制定了全面的战略,以解决如何在可持续的框架内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问题。 美国进步科学协会筹建物种基因库网站,专门用于登记物种的遗传资源和建立DNA库,以帮助反映现存某物种的生存范围,供保护区的建立和规模建设参考。 欧洲也欲在月球建基因库存储地球物种基因。各国共同努力促进IUCN红色名录的完善,推动红色名录优先评估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首先筛选出红色名录评估时应该优先考虑的种群。参考文献:《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基因时代的恐慌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