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儿童美术作品研究论文

儿童美术作品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儿童美术作品研究论文

幼儿美术 教育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篇一 一、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幼教的主要方向在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上,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则是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来进行引导教学。将真实的生活体验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去,在引导幼儿形成独立个性的同时还能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让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时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这样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因为幼儿还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通过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能让幼儿在学习中充满兴趣,同时还能让美术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下几点突出了美术教育的特点: (一)生活化 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生活则是灵感的源泉。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于平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和所看到的事物。但是由于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心理和生理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导致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往往因为不能很好地将身体的各个机能协调运作,使美术创作在一片狼藉中结束。当幼儿的年龄超过三岁时,进行美术创作已经可以看到他们能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述其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二)游戏性 美术其实是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创作时,也是对其生活的一种认知和反馈。因为幼儿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全面,所以他们完全是遵循内心感受来描述生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通过幼儿的天性“玩”来开展美术教育,在“玩”的同时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生活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让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深化对事物的认知度,进而获得启迪。 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还能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帮助幼儿塑造个性化的性格。 (一)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智力 智力作为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一个基础要素,智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在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的智力发展是非常快的,往后的阶段才会逐渐平稳的发展。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以生活为基础来进行教育的,在幼儿的认知上,熟悉的场景能使他们更好的感知事物,又因为创设的环境极具生活性、形象性,使得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情景画面。同时浓厚的生活氛围能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学习兴致,使其主动积极地对美术活动进行探索和发现问题,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使其 记忆力 和创造力都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非智力的发展 人在成长过程中 兴趣 爱好 、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是必备的品质,幼儿本身都是不同的鲜明个体,所以同一种方式的刺激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幼儿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因为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能使幼儿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充分利用发掘生活中可用的材料来进行美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作品往往会使幼儿更加兴奋,同时因为作品与实际的生活贴近,会使幼儿心中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感觉能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同时还会增加幼儿的荣誉感,这就给幼儿的非智力发展带来了动力。 (三)能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所以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教育的形式非常多,而美术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美术教育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这符合幼儿自身的特征,所以通过美术来教育幼儿具有非常实质性的作用。并且,美术教育也可以算是一种感情上的教育模式,因为美术具有审美性,它是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内心表达方式,有些甚至能达到社会道德的范畴,所以对教育幼儿的心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美术教育在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时会不知不觉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 (四)有助于促进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在美术教育中还可以积极利用教育中的合力作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两者齐心协力才能使幼儿往健康的道路上发展。两者之间,还是幼儿园更占据主要地位, 家庭教育 只是辅助教育,通过两者之间特有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使幼儿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因此,家长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能为孩子创造出更好的学习空间。 三、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 (一)挖掘生活中的美术素材 幼儿美术教学是需要通过多个步骤来完成的,其中寻找材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这是给孩子提供创造和学习的平台。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单独的教室来给幼儿营造创作的空间,并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取一些很容易找到的生活旧物或是天然材料等,这不仅能给孩子带来熟悉感,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 (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所有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们缺少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对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教师要摒弃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方面来渗透美术元素,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术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还会给孩子们相互学习交流创造条件。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一个美术课题“制作小 蛋糕 ”,在孩子们用橡皮泥制作蛋糕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教师适时指点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启发,这也会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利用废旧的报纸、丝带等物品来制作一些奇思妙想的玩具,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开拓。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创作带来的乐趣及不一样的体验。同时还可以组织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来,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成品,都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美术教育的快乐,还能体验生活中不能感受到的另一面。 四、结束语 在幼儿的初始教育中,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的心智得到提高,还能拓展开发幼儿的 想象力 和创造力,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现实世界的美好,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建立在生活氛围中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还能让幼儿对生命之美有初步认识。 作者:胡媛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篇二 一、挖掘生活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为实现幼儿美术教学生活化模式,教师首先要在教育中融入生活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开展美术创作。比如,利用生活中的饮料瓶、矿泉水瓶等材料,用纸张、胶带、剪刀等工具对其进行自由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一些幼儿能够做出灯罩等极具创意的生活小道具,或者做出电话听筒类物品,也可以把废旧纸板剪成狗、猪、鸡等常见动物的形状。教师通过在美术教学中引入生活材料,让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根据生活素材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展开联想,以此确保美术教育朝着生活化模式方向发展,幼儿也在其中学会理解生活,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 二、体现生活美术,展示美术魅力 我国 传统 文化 中民间艺术众多,比如捏面人、剪纸、糖画等手工艺术,这些富有特色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珍贵的历史活化石,这里面蕴涵了大量的艺术气息、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因此,教师要让幼儿更多接触民间艺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介绍这些民间美术艺术的图片、视频或者趣味小 故事 ),以演示或者边播边讲的形式,为幼儿展示我国民间美术文化的特点。还可以让幼儿观看民间美术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同时为他们讲解有关民间美术起源的小故事,这些具有浓厚文化特色与趣味性的小故事,能够有效调动幼儿学习美术的热情,增强学习效果。 三、改善教学模式,确保因材施教 事物普遍有着个性化差异的特点,人也是如此。尤其是对于还没有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幼儿来说,个性化差异尤为明显,这也是幼儿自身天性使然。对于幼儿的这种天性,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加以评论,这样对幼儿是极为不公平的。教师必须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每位幼儿的不同能力出发,对幼儿开展有针对性、多样性的培养。比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幼儿表现出了较强的绘画天赋,教师可以把“我的家”这类生活化题材作为绘画主题,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比赛。对于有着较强手工制作能力的幼儿,教师要指导幼儿制作生活中常见的用具,比如杯子、盒子等。 四、营造生活环境,构建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要积极为幼儿营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构建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一角建立“生活小厨房”,要求幼儿利用自己喜爱的素材制作厨房用具,比如筷子、桌子、碗、锅等,以后在涉及到厨房方面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生活小厨房”,观察已有哪些用具,还缺少什么东西。这样幼儿会通过自己的记忆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留意厨房用具,并明白这些厨具的特点、用途和区别。对于绘画而言,这也有利于幼儿抓住绘画目标特点与作用展开创作,以此实现美术生活化模式的目的。 五、贴近生活教学,发掘美术元素 为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还要在生活中融入美术元素,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之后,为幼儿布置课后小作业,要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美术元素。比如,让幼儿就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展开联想,并且按照自己的联想进行创作,这样能增强幼儿自我发现与自我创作的意识,并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美术元素,让幼儿创造力得到培养。总之,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是重要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审美情趣,增强幼儿生活体验,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开发幼儿创造能力,让幼儿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教师要重视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认清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 教学 方法 ,进一步推动幼儿美术教育改革,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路彦乔 单位:石家庄市鹿泉区幼儿园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篇三 一、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传统的美术授课过程中,步骤非常的单一。教师一般会拿出一幅作品,进行简单的技巧讲解,然后让孩子去临摹。教师只要看着孩子能够把画作完整地呈现出来,就觉得授课是成功的。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对幼儿美术兴趣的唤起,对艺术能力的开发。而且教师对幼儿画作的评价也是大同小异,用画得好,画得不好,画得像不像等语言来评价。不能对具体的画作以及画作中呈现的幼儿绘画能力进行深度的评价。而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画作,但是老师因为各种原因就叫停了,打断了学生绘画的连贯性思维。 二、幼儿美术教育中艺术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1.要改变传统绘画教学思维,积极引导幼儿学习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不必要求孩子必须要按事物本身的形态特点来描绘,可以运用多种绘画素材来鼓励孩子绘画。为幼儿准备多样的绘画对象,多样的绘画工具,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还可以让孩子从手工制作、 音乐欣赏 、文学欣赏中,感受艺术气息,培养自己的艺术感觉。我们经常会说这样的话“,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老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人们的一行一动。经常到野外大自然中去实地考察,观察各种事物的形状和颜色,静态和动态。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积极鼓励表扬 每一个孩子的思想,个性都是不同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也是不同的,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想法也存在千差万别。因此,教师要保护好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要多多观察幼儿的性格特点及行动特征和兴趣爱好,注重观察幼儿的整个绘画过程,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幼儿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创作的能力,积极引导幼儿的 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孩子们的各种涂鸦,并进行适当的巧妙点评。教师要尽量采取正面的评价原则,注意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抹杀孩子的创造力,要多多鼓励孩子讲解自己的画作,带着欣赏和赞美的心情看待孩子的作品。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强孩子的信心,锻炼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3.努力培养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创造宽松的绘画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首先要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幼儿这个阶段正是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喜欢各种鲜艳明亮的色彩,奇形怪状的形态。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进行美术教育。让孩子们多多参加各式各样的美术活动,跟不同性格的孩子一起学习交流。通过人物模拟、 故事创作 、手工剪纸、 魔术 表演等很多的小游戏和活动,来增强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启发孩子的想象创造力、表达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触摸形态各异的物品,孩子们的想象力会飞起来。此外,老师的授课要做到开心快乐,这样才能调动孩子们的绘画积极性。幼儿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开发和培养幼儿的思维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多重艺术审美能力和美术修养,还能发展幼儿的个性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一个孩子的细心、耐心、恒心和不怕吃苦受累的精神。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为幼儿打造一个可以自由翱翔的课堂。 作者:庄丽芬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城东幼儿园

学前美术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是学生从事幼教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幼儿美术活动是通过美术课来完成的。美术课以直观、形象进行教学,这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美术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的思考》

摘 要:学前美术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是学生从事幼教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本文在指出学前美术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也对现有高职学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试图从传统美术教学观念中解脱束缚并且有针对性地探索适用于当前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力求为提高学前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幼儿美术活动是通过美术课来完成的。美术课以直观、形象进行教学,这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人的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力。人的智力是通过观察记忆、思考、判断、试验和操作等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来的。美术能培养学前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学习迁移能力。由此得知美术是幼儿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专业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美术教学能力。学前美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绘画、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美术欣赏等。其中绘画是基本内容,儿童画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画种。既然这样,在教学中就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早日掌握这门技能。在儿童画教学中,先学简笔画,再学儿童画,后学最高的卡通(动画),这样的过程走过来,学生非常感兴趣,使教学效果也产生了质的飞跃。通过定期举办儿童画、动漫画、创意画、现场儿童画、卡通大赛,学生们大显伸手,大大调动了学前教育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绘画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学前儿童年龄段不同的发展特征,自编自绘儿童画教学挂图。利用现代技术自编幼儿美术教学教材,从多方位、多角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教与学的能力。

二、重视审美情趣的感染

审美就是对于美的欣赏。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审美过程就是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感受到美,进而调动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如果美术教师没有处理好有形和无形的辩证关系,而仅仅向学生呈现了一些美的图形,美的色彩,只对美的景物进行欣赏,而没有去挖掘它的内在,忘记了从美的根源去激发学生心灵的感受,那么很明显,这样的审美教育是失败的。那应该如何去做?欣赏美术作品是一个途径,因为美术作品能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在教学“特殊制作技法”这课时,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东西来画线条,比方说梳子,棉线,铁丝、树叶,吸管,纸条,竹片等等,让他们感受到不是只有用笔才能画出美丽的线条,生活中原来有很多东西都能画出美妙的线条。再如,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她们爱美的情操,还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知,领会生活中的一切,从心灵深处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加强多元技能的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课程”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从理论知识到技能要求都应力求做到既要全面又有创新。它要突出美术教育的时代特征,抛弃旧有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形式。其教学理念、培养目标都是建立在尊重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基础之上。因为作为幼儿的人生启蒙者,作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幼儿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这是幼儿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今后学习与发展的根基。要保护幼儿探索和求知欲望,培养孩子对科学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科学、文学和艺术修养。因此,美术课程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也正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展开的。随着社会情境的变化,美术学科多元化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教育认识:“面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在审美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狠抓基本技能的训练。当学生在素描、色彩训练中有了一定基础后,有计划有步骤针对幼儿美术发展需要,对学前教育的学生开展多元化的技能训练。积极鼓励学生对绘画、手工、设计等多元化技能进行研究,借助信息网络开拓新的教育资源。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知识技能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才能用他的多元化技能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四、提高儿童作品的了解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工作对像是学前儿童。那么,在校期间对专业审美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深人理解和掌握就尤其必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多研究不同年龄段儿童作品是非常必要的。一些人认为,儿学前美术教育侧重儿童画训练未免太单调了,学生是成年人,还是加强素描、色彩训练好。然而从历届毕业生中了解到,学生在校期间谁在儿童画中下功夫并研究儿童画作品,总结教授儿童作画的内容和方法,谁就受到童的欢迎,其教学能力就得到社会的认可。谁不研究儿童画、学习儿童画,谁就和儿童画教学脱节,成为儿童不欢迎的人。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开设了以研究儿童画为主题的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儿童画作品分析,找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儿童作品欣赏评价水平。

五、完善理论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中,光注重理论教学是片面的,不可取的。有教师把整节课的时间都花在大篇幅的讲理论上,甚至还有美术课的理论考试。条条框框,概念意义,甚是复杂,学生厌恶,美术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质量上不去,教师也十分痛苦。所以要转变,就要时刻记住“幼儿”这一客体不容忽视。什么样的主题内容,什么样的色彩是幼儿喜爱的,什么样的形式是幼儿最易表达的――要了解这些就要让学生下到幼儿园去,主动一些。让学生在下园时,以”教师”身份进行美术教学,总结教学经验,再回到课堂,就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及时补充内容,调整学法。如“人物添画”这一主题作业,就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添加儿童喜欢的形状、颜色等。所以美术教学不能单靠理论,不能看哪种形式简单,哪种颜色搭配起来顺眼,就画哪种,而是要体现儿童的兴趣和生活氛围,这就要靠你平时的经验和对儿童了解程度的深浅,这就需要去实践。一个教学内容用两种结合起来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是科学的,前者是对学生专业程度的要求,后者是培养学生适应本专业就业需要而设置的教学内容。

总结:学前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为了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具有较强的美术技能,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适当进行有效改革,不断求新、求变,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多的幼教机构,为整个社会的学前教育事业带来更多的希望,迎来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陈柏兰.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特色[J].美术教育研究,2014(19)

[2]王德强.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美术教育浅析论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幼儿美术 教育 首先要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的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优势 第一,培养 思维方式 。幼儿自发性的美术创作绚丽却十分短暂,一旦不受重视或失去引导很容易消失匿迹。多媒体应用可以立体直观的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展现给幼儿,在美的环绕熏陶下培育美好的心灵。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些幼儿时期对思维、人格的正面积极培育来自于自身体验并长远作用于他们的未来成长。比如在墙上用不同的手势形成各种不同的手影,对于激发 想象力 和提高创造力十分有效。再例如播放圣母与圣子的油画,讲解油画背后的 传说 ,让孩子们感受亲情之美、增添亲情教育。第二,提高学习兴趣。众所周知,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欲望。所以要想做好幼儿的美术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相应的知识技巧,更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和环境来提升学习的兴趣。传统教学枯燥的环境和无趣的氛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幼儿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无法充分利用和发掘孩子们的潜力。多媒体应用的视觉听觉多重刺激可以在吸引兴趣关注的同时,帮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美,从而在体悟的基础上创造表现出来。比如时下流行的喜洋洋、熊大等就可以引入课堂,帮助孩子们模仿描画小动物。第三,拓展想象能力。爱因斯坦在讨论天才时曾强调,天才来自99%的辛勤努力和1%的想象灵感,而这1%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日益重视多方位刺激幼儿大脑发育,在教学信息不断丰富的条件下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扩展了教学方式表现生动鲜明的物体形象,通过视听双重刺激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和想象,体会具体和抽象、简单和复杂的神奇转变。例如播放猩猩群居生活中猩猩母子的互动影像,既可以帮助孩子们感知母爱又能够增强对母亲的认知。 二、多媒体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恰当地对美术作品做一定的技术处理 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图片进行多种灵活处理修饰,比如我们熟知的Photoshop这一软件,就可以做到形状切割、色调调整、光效修补等等多种功能,使得不够完美的美术作品得到了极大改善,方便人们欣赏。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技术处理是需要的,但不能够开发过度或形成依赖。比如很多时候图片里物体的形状都被修饰过度导致变形,这就对欣赏无益,变成舍本逐末了。技术修饰的使用过度可能会形成不良心理暗示,比如绘图软件的便捷可能会使得对手绘产生抵触,再比如修图软件的高效多能可能会导致手绘越来越随意粗糙水平降低。这些对将来的美术创作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技术再发达依旧不能取代人工,比如水墨 国画 、油彩水粉这些精髓画种,其历史渊源、审美价值和技巧难度、 文化 底蕴都不是计算机绘图可以比拟的。因此,我们支持辅助手段的运用,但切记不可过度依赖、喧宾夺主。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参与幼儿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于刺激开发幼儿多种感触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可以极限放大图片让孩子们从更广阔细致的视角了解一幅作品,或者用光影色差的变化感悟名人名作的精妙布局上色。也可以播放影音资料补充画作背后的 故事 ,让孩子们从人文到技巧全面的认知作品。孩子们的作品经由多媒体的多角度呈现也会激励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和表现欲望,提高绘画水平。再比如3D建模,从静态局部片段到动态连贯动作的转变呈现,是传统教学中无法想象的。但技术的发展应用仍旧离不开基础传统的构图布局构图、透视角度、色彩浓淡。没有了这些根基,美术发展的大树就很难稳固并丧失灵性。 3、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美术与其他知识有效整合 针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孩子们绘画的技巧,更是帮助他们对多种知识的扩展认识和感悟体验。因此,幼儿教育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学科或跨领域的知识巧妙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孩子们画地球、月亮、太阳这些星体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3D视角,把三者之间的大小、色彩、位置等等信息直观全面的展示出来。配合光影音效转变它们的位置,还可以给孩子们讲解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传授地理相关的知识。在持续吸引孩子们注意力并维持高度兴趣的同时,进一步生动形象的渗透更多更全面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4、利用电脑绘画工具创作作品 在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帮助孩子们打好绘画基础知识,确保他们能熟练运用之后,根据当前社会时代需求老师还可以教授孩子们用电脑绘图工具进行创作。但正如前文所言,多媒体技术再方便再发达,也不可能取代传统的美术教学。孩子们所需的绘画基本功必须是一笔一划的模仿、不断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只有在扎实的基本功的支持下,才能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绘制作品。这两者的顺位关系不可以颠倒,多媒体技术辅助与多媒体技术创作是完全不同的。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上的应用是十分有效的,它既转变了教学方式、增加了 教学 方法 ,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最重要的是,通过多途径多角度的刺激幼儿感官,它培育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思维能力并拓展了视野和知识,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胡媛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篇二: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思考 1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按照教材上的要求来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比较枯燥,幼儿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对于新鲜好玩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选择比较有趣的教学方式,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生活当中有很多可利用的材料,比如喝过的矿泉水瓶、纸盒等,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废弃材料来进行美术创作,首先利用这些废弃的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这些废弃材料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东西,可以利用矿泉水瓶制作笔筒,但是做好之后这样的笔筒并不是很好看,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可以在笔筒的周围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通过拼接或者是剪贴可以制作一些比较有创意的作品,之后在这些作品上进行绘画,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自己喜欢的图画画在上面。 2联系生活,开展实践运用 美术素材来源于生活,同时美术作品也展现着生活之美,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运用到了美术作品,这些作品能够以其鲜艳的色彩以及独特的艺术创作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所以说幼儿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比如,学生平时都会有写 日记 的任务,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日记本,为了体现每个学生的个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设计日记本封面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自己喜欢的日记本封面,然后将最终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并且对这样的美术创作想法进行分享。总而言之,美术与生活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在生活当中蕴含着很多的美术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元素,让学生感觉美术学习是比较亲切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课堂气氛也会显得比较活跃。让学生多积累一些生活中的美术素材,或者是利用废弃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生活中展现美术,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生活。 作者:李瑾 单位: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幼儿园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篇三: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问题探讨 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幼教的主要方向在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上,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则是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来进行引导教学。将真实的生活体验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去,在引导幼儿形成独立个性的同时还能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让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时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这样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因为幼儿还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通过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能让幼儿在学习中充满兴趣,同时还能让美术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下几点突出了美术教育的特点: (一)生活化 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生活则是灵感的源泉。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于平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和所看到的事物。但是由于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心理和生理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导致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往往因为不能很好地将身体的各个机能协调运作,使美术创作在一片狼藉中结束。当幼儿的年龄超过三岁时,进行美术创作已经可以看到他们能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述其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二)游戏性 美术其实是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创作时,也是对其生活的一种认知和反馈。因为幼儿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全面,所以他们完全是遵循内心感受来描述生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通过幼儿的天性“玩”来开展美术教育,在“玩”的同时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生活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让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深化对事物的认知度,进而获得启迪。 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还能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帮助幼儿塑造个性化的性格。 (一)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智力 智力作为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一个基础要素,智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在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的智力发展是非常快的,往后的阶段才会逐渐平稳的发展。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以生活为基础来进行教育的,在幼儿的认知上,熟悉的场景能使他们更好的感知事物,又因为创设的环境极具生活性、形象性,使得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情景画面。同时浓厚的生活氛围能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学习兴致,使其主动积极地对美术活动进行探索和发现问题,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使其 记忆力 和创造力都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非智力的发展 人在成长过程中 兴趣 爱好 、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是必备的品质,幼儿本身都是不同的鲜明个体,所以同一种方式的刺激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幼儿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因为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能使幼儿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充分利用发掘生活中可用的材料来进行美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作品往往会使幼儿更加兴奋,同时因为作品与实际的生活贴近,会使幼儿心中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感觉能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同时还会增加幼儿的荣誉感,这就给幼儿的非智力发展带来了动力。 (三)能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所以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教育的形式非常多,而美术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美术教育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这符合幼儿自身的特征,所以通过美术来教育幼儿具有非常实质性的作用。并且,美术教育也可以算是一种感情上的教育模式,因为美术具有审美性,它是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内心表达方式,有些甚至能达到社会道德的范畴,所以对教育幼儿的心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美术教育在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时会不知不觉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 (四)有助于促进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在美术教育中还可以积极利用教育中的合力作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两者齐心协力才能使幼儿往健康的道路上发展。两者之间,还是幼儿园更占据主要地位, 家庭教育 只是辅助教育,通过两者之间特有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使幼儿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因此,家长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能为孩子创造出更好的学习空间。 三、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 (一)挖掘生活中的美术素材 幼儿美术教学是需要通过多个步骤来完成的,其中寻找材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这是给孩子提供创造和学习的平台。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单独的教室来给幼儿营造创作的空间,并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取一些很容易找到的生活旧物或是天然材料等,这不仅能给孩子带来熟悉感,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 (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所有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们缺少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对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教师要摒弃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方面来渗透美术元素,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术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还会给孩子们相互学习交流创造条件。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一个美术课题“制作小 蛋糕 ”,在孩子们用橡皮泥制作蛋糕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教师适时指点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启发,这也会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利用废旧的报纸、丝带等物品来制作一些奇思妙想的玩具,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开拓。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创作带来的乐趣及不一样的体验。同时还可以组织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来,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成品,都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美术教育的快乐,还能体验生活中不能感受到的另一面。 四、结束语 在幼儿的初始教育中,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的心智得到提高,还能拓展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现实世界的美好,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建立在生活氛围中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还能让幼儿对生命之美有初步认识。 作者:胡媛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儿童美术作品研究论文怎么写

幼儿美术 教育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篇一 一、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幼教的主要方向在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上,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则是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来进行引导教学。将真实的生活体验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去,在引导幼儿形成独立个性的同时还能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让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时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这样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因为幼儿还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通过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能让幼儿在学习中充满兴趣,同时还能让美术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下几点突出了美术教育的特点: (一)生活化 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生活则是灵感的源泉。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于平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和所看到的事物。但是由于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心理和生理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导致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往往因为不能很好地将身体的各个机能协调运作,使美术创作在一片狼藉中结束。当幼儿的年龄超过三岁时,进行美术创作已经可以看到他们能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述其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二)游戏性 美术其实是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创作时,也是对其生活的一种认知和反馈。因为幼儿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全面,所以他们完全是遵循内心感受来描述生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通过幼儿的天性“玩”来开展美术教育,在“玩”的同时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生活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让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深化对事物的认知度,进而获得启迪。 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还能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帮助幼儿塑造个性化的性格。 (一)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智力 智力作为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一个基础要素,智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在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的智力发展是非常快的,往后的阶段才会逐渐平稳的发展。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以生活为基础来进行教育的,在幼儿的认知上,熟悉的场景能使他们更好的感知事物,又因为创设的环境极具生活性、形象性,使得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情景画面。同时浓厚的生活氛围能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学习兴致,使其主动积极地对美术活动进行探索和发现问题,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使其 记忆力 和创造力都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非智力的发展 人在成长过程中 兴趣 爱好 、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是必备的品质,幼儿本身都是不同的鲜明个体,所以同一种方式的刺激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幼儿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因为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能使幼儿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充分利用发掘生活中可用的材料来进行美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作品往往会使幼儿更加兴奋,同时因为作品与实际的生活贴近,会使幼儿心中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感觉能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同时还会增加幼儿的荣誉感,这就给幼儿的非智力发展带来了动力。 (三)能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所以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教育的形式非常多,而美术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美术教育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这符合幼儿自身的特征,所以通过美术来教育幼儿具有非常实质性的作用。并且,美术教育也可以算是一种感情上的教育模式,因为美术具有审美性,它是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内心表达方式,有些甚至能达到社会道德的范畴,所以对教育幼儿的心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美术教育在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时会不知不觉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 (四)有助于促进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在美术教育中还可以积极利用教育中的合力作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两者齐心协力才能使幼儿往健康的道路上发展。两者之间,还是幼儿园更占据主要地位, 家庭教育 只是辅助教育,通过两者之间特有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使幼儿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因此,家长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能为孩子创造出更好的学习空间。 三、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 (一)挖掘生活中的美术素材 幼儿美术教学是需要通过多个步骤来完成的,其中寻找材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这是给孩子提供创造和学习的平台。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单独的教室来给幼儿营造创作的空间,并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取一些很容易找到的生活旧物或是天然材料等,这不仅能给孩子带来熟悉感,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 (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所有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们缺少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对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教师要摒弃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方面来渗透美术元素,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术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还会给孩子们相互学习交流创造条件。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一个美术课题“制作小 蛋糕 ”,在孩子们用橡皮泥制作蛋糕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教师适时指点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启发,这也会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利用废旧的报纸、丝带等物品来制作一些奇思妙想的玩具,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开拓。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创作带来的乐趣及不一样的体验。同时还可以组织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来,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成品,都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美术教育的快乐,还能体验生活中不能感受到的另一面。 四、结束语 在幼儿的初始教育中,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的心智得到提高,还能拓展开发幼儿的 想象力 和创造力,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现实世界的美好,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建立在生活氛围中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还能让幼儿对生命之美有初步认识。 作者:胡媛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篇二 一、挖掘生活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为实现幼儿美术教学生活化模式,教师首先要在教育中融入生活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开展美术创作。比如,利用生活中的饮料瓶、矿泉水瓶等材料,用纸张、胶带、剪刀等工具对其进行自由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一些幼儿能够做出灯罩等极具创意的生活小道具,或者做出电话听筒类物品,也可以把废旧纸板剪成狗、猪、鸡等常见动物的形状。教师通过在美术教学中引入生活材料,让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根据生活素材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展开联想,以此确保美术教育朝着生活化模式方向发展,幼儿也在其中学会理解生活,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 二、体现生活美术,展示美术魅力 我国 传统 文化 中民间艺术众多,比如捏面人、剪纸、糖画等手工艺术,这些富有特色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珍贵的历史活化石,这里面蕴涵了大量的艺术气息、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因此,教师要让幼儿更多接触民间艺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介绍这些民间美术艺术的图片、视频或者趣味小 故事 ),以演示或者边播边讲的形式,为幼儿展示我国民间美术文化的特点。还可以让幼儿观看民间美术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同时为他们讲解有关民间美术起源的小故事,这些具有浓厚文化特色与趣味性的小故事,能够有效调动幼儿学习美术的热情,增强学习效果。 三、改善教学模式,确保因材施教 事物普遍有着个性化差异的特点,人也是如此。尤其是对于还没有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幼儿来说,个性化差异尤为明显,这也是幼儿自身天性使然。对于幼儿的这种天性,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加以评论,这样对幼儿是极为不公平的。教师必须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每位幼儿的不同能力出发,对幼儿开展有针对性、多样性的培养。比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幼儿表现出了较强的绘画天赋,教师可以把“我的家”这类生活化题材作为绘画主题,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比赛。对于有着较强手工制作能力的幼儿,教师要指导幼儿制作生活中常见的用具,比如杯子、盒子等。 四、营造生活环境,构建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要积极为幼儿营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构建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一角建立“生活小厨房”,要求幼儿利用自己喜爱的素材制作厨房用具,比如筷子、桌子、碗、锅等,以后在涉及到厨房方面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生活小厨房”,观察已有哪些用具,还缺少什么东西。这样幼儿会通过自己的记忆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留意厨房用具,并明白这些厨具的特点、用途和区别。对于绘画而言,这也有利于幼儿抓住绘画目标特点与作用展开创作,以此实现美术生活化模式的目的。 五、贴近生活教学,发掘美术元素 为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还要在生活中融入美术元素,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之后,为幼儿布置课后小作业,要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美术元素。比如,让幼儿就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展开联想,并且按照自己的联想进行创作,这样能增强幼儿自我发现与自我创作的意识,并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美术元素,让幼儿创造力得到培养。总之,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是重要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审美情趣,增强幼儿生活体验,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开发幼儿创造能力,让幼儿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教师要重视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认清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 教学 方法 ,进一步推动幼儿美术教育改革,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路彦乔 单位:石家庄市鹿泉区幼儿园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篇三 一、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传统的美术授课过程中,步骤非常的单一。教师一般会拿出一幅作品,进行简单的技巧讲解,然后让孩子去临摹。教师只要看着孩子能够把画作完整地呈现出来,就觉得授课是成功的。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对幼儿美术兴趣的唤起,对艺术能力的开发。而且教师对幼儿画作的评价也是大同小异,用画得好,画得不好,画得像不像等语言来评价。不能对具体的画作以及画作中呈现的幼儿绘画能力进行深度的评价。而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画作,但是老师因为各种原因就叫停了,打断了学生绘画的连贯性思维。 二、幼儿美术教育中艺术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1.要改变传统绘画教学思维,积极引导幼儿学习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不必要求孩子必须要按事物本身的形态特点来描绘,可以运用多种绘画素材来鼓励孩子绘画。为幼儿准备多样的绘画对象,多样的绘画工具,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还可以让孩子从手工制作、 音乐欣赏 、文学欣赏中,感受艺术气息,培养自己的艺术感觉。我们经常会说这样的话“,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老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人们的一行一动。经常到野外大自然中去实地考察,观察各种事物的形状和颜色,静态和动态。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积极鼓励表扬 每一个孩子的思想,个性都是不同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也是不同的,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想法也存在千差万别。因此,教师要保护好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要多多观察幼儿的性格特点及行动特征和兴趣爱好,注重观察幼儿的整个绘画过程,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幼儿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创作的能力,积极引导幼儿的 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孩子们的各种涂鸦,并进行适当的巧妙点评。教师要尽量采取正面的评价原则,注意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抹杀孩子的创造力,要多多鼓励孩子讲解自己的画作,带着欣赏和赞美的心情看待孩子的作品。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强孩子的信心,锻炼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3.努力培养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创造宽松的绘画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首先要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幼儿这个阶段正是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喜欢各种鲜艳明亮的色彩,奇形怪状的形态。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进行美术教育。让孩子们多多参加各式各样的美术活动,跟不同性格的孩子一起学习交流。通过人物模拟、 故事创作 、手工剪纸、 魔术 表演等很多的小游戏和活动,来增强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启发孩子的想象创造力、表达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触摸形态各异的物品,孩子们的想象力会飞起来。此外,老师的授课要做到开心快乐,这样才能调动孩子们的绘画积极性。幼儿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开发和培养幼儿的思维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多重艺术审美能力和美术修养,还能发展幼儿的个性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一个孩子的细心、耐心、恒心和不怕吃苦受累的精神。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为幼儿打造一个可以自由翱翔的课堂。 作者:庄丽芬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城东幼儿园

在中班幼儿 教育 中,美术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审美与创造性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班幼儿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绘画;内容;知识;创造

美术活动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非常有利,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特有的表现力决定的。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 教学 方法 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个传统教学模式又是幼儿被动的学习过程。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没有一定的 想象力 和创造性。教师应树立时代的紧迫感为发掘幼儿创造力添翼。那么我们要怎样指导好中班幼儿的美术活动呢?

一、选择新颖合适的内容

中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感性多于理性。他们通常是凭着兴趣去主动探索和学习的。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和过程是否精彩,是否吸引人,其次才有可能像成人一样会为了活动的成果而坚持努力。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必须考虑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

我们应从幼儿已有的实际 经验 出发,选择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又在深度和广度上适当拓展的内容,即“已知+未知”,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在已有经验的支持下,探索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例如,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幼儿已明确单色画的概念,而且对水彩笔的性能和运用方式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同时也欣赏了大量的装饰花纹。

在此基础上要求幼儿进行《单色画:有花纹的鱼》,幼儿就能主动发挥想象大胆创造出许多生动的作品,在这中间,幼儿需要获得的新经验是“如何用已知花纹打扮鱼,使鱼更富美感”。试想,在这样的活动中,如果幼儿既不知道什么是单色画,也不知鱼的基本形状,更没有欣赏花纹的经验,他们怎么可能有兴趣和能力去尝试,以主动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呢?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我们提倡为幼儿提供“适度新颖的内容”,目的是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以形象 思维训练 带动幼儿 绘画知识 和技能的提高

中班幼儿美术的重点应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激发幼儿绘画的强烈愿望,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的、友善的环境,鼓励 儿童 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将来去开创别人没有开创的事业。这不仅仅是绘画之路,而是给幼儿树立一个走向未来竞争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因此,把训练幼儿直觉感受、形象的观察、形象的记忆、形象的联想、想象、创造作为重点。当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表达的丰富,绘画技能也要相应提高,但技能训练的关键是要抓住控制技能提高的心理机制(形象思维),幼儿的潜能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技能是思维的表达,应当先学会思维,再学会表达(技能)。换句话说,在美术教学中以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审美能力为前提,带动幼儿绘画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高。幼儿思维活跃,头脑中的形象丰富,情绪激动,创作欲望强烈,就会画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三、鼓励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美术教学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活动的环境条件,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幼儿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情感,特别是用拟人等手法去画一些人物、动物,就像画他们自己一样。他们画出的形象新颖、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孩子们经过自己发现、自己选择画出的有趣形象,无论好与坏(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求全责备),老师都不能横加指责。只要能画出来就是好的。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有一种快乐感,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他们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把鼓励儿童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原则,这样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所以,我们在此类活动中这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的这一细小的动作,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和兴趣。从新《纲要》中可以看出,对于组织活动的要求是为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并用鼓励表扬等方法来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想象,还要肯定他们,接纳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现方式。这些看似简单,做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求我们的老师首先要管住自己的手,多用指导性的语言,让他们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去创造和想象。

四、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儿童作品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把评价作品看成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

每次画完画,就把全班幼儿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地展现在全班幼儿面前,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有时还让孩子们到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像讲 故事 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然后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评论。从来不给幼儿的作品打分,不造成恐惧心理。但经常引导他们去比较,并经常拿名画家的画、中外小朋友的画让他们欣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辨别,从中悟出道理。孩子们自己心里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得最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有次,谁的画画得更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就会改正。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自强、自爱心逐步在增长。当听到同伴们表扬、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们今后的创造性会更强,更有动力。我还经常让幼儿搞集体创作,让大家出主意,大家动手画。经过两年的实验,我觉得最突出的成绩是保持了幼儿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你追我赶,谁也不示弱。另外,孩子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方面,如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幼儿美术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要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这一主体与创造美的美术活动真正融合在一起,让幼儿不断去创造美。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成长中的个体,他们既是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又存在自身内在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表现自我。

【摘 要】基于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分析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方式方法,本文分别从幼儿兴趣的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激发和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快乐的体验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研究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幼儿美术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来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创造,并体验美术过程带来的快乐,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1.美术教学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才会有愿望参与其中,才能够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起幼儿参与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教学活动的题材选择

新《纲要》中说: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具有美术的特点:既要考虑幼儿心理规律和生活规律,也应考虑美术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独创性,让幼儿在教育中培养兴趣。

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的。新《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的形式的采用中教师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恰当的将游戏的形式运用其中,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步骤,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活动中带来的直观和快乐的体验。

教学活动中适当的竞争形式

对于竞争可能我们都会想到比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竞争”,笔者认为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的活动。这里的“引导”就好比放风筝的线,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否则风筝都会飞不高。“引导”应该既给幼儿自由的想象空间,又具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

2.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激发

在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经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在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也应适时恰当地帮助幼儿提高对美术的表现技巧。

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信任幼儿,也就是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更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的想法。宽松的心理环境还要求减少僵硬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丰富幼儿的经验

丰富的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基础,只有当幼儿存储了丰富的经验的时候,教师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例如:在组织出游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行人的服饰、建筑、环境布置、不同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在欣赏和感受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形状、颜色、人物、表情,通过这些方式,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事物的变化,用自己的行为去体验,那么,长此以往,幼儿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美术技能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

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技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两者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零件”,如:几何图形、半成品画等,启发幼儿用这些组装新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幼儿去表现,幼儿会把各种“零件”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意愿和喜好都不同,创造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就像小鸟借助风力自由地飞翔,并感觉风的阻力。幼儿好比小鸟,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进行着艺术表现,那么技能就是幼儿要借助的风力和空气的阻力。没有翅膀的小鸟无法飞行,同样在没有风力、空气阻力的真空中,小鸟也飞不高。

3.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快乐体验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眼、手、脑的配合,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创作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并在教师及时给予的引导和鼓励下,获得克服困难的过程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使幼儿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幼儿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在幼儿美术创造的过程中,他们涂涂画画,不仅仅是因为需要一份作品,而是将这一过程作为幼儿表达情感、进行情感沟通的方式,使幼儿产生愉悦感。幼儿愿意和喜欢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比如将花儿、小草画的跟他们一样开心或难过,将作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快乐。

教师鼓励引导幼儿体验成就感

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常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根据自己构思与创作不断调整主题,以至于在创作中陷入什么都想画,但又不知到怎么画的情况。面对幼儿出现的困难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指导,多了解幼儿创作的心态、意图,多给幼儿正面的回应。对幼儿成功的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及建议提出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现有结果与原有意图之间建立有机的连接。如:“看看旁边的小朋友画了什么?对你有启发吗?你想画什么?哪里不会画呢?”通过询问、建议,鼓励帮助幼儿最终成功地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现阶段,人们的物质及 文化 水平日益提高,对幼儿的特长教育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各类美术学习进入许多家庭之中,很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为了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学习美术的年龄段也在慢慢提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美术学习,将美术素养当作衡量幼儿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很多家长的开始让幼儿学习美术,这就需要幼儿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很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家长也随之产生了苦恼,很多父母不知所措,困惑不已。幼儿的兴趣是广泛的,是否学习美术,有时需要从家长的角度考虑、出发,但绝不能盲目跟风。而让幼儿在学习美术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则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尤其要从幼儿的需求、兴趣等角度出发。

一、家长是否支持幼儿学习美术的态度分析

许多家长有让孩子接受美术教育的意识,并且对美术学习的价值有了初步认识,能够理解并赞同美术对幼儿智力、气质、注意力、自信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家长并没有对美术学习形成科学的认识。

1. 家长支持幼儿学习美术,多是希望发展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家长让孩子学习美术的原因有很多。有家长认为学习美术是让孩子有一项 爱好 和特长,并且对幼儿手指灵活性、气质培养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益处。可见,这些家长对学习美术的态度是清醒的,初衷简单,就是想培养其综合素质,提升其审美情趣。还有家长希望孩子以后从事美术行业,甚至成为美术人才。不论家长出于何种原因支持幼儿学习美术,都应该贵在坚持,学好绘画技能,孩子会受益终身的。还有很多家长培养孩子学习美术是因为孩子本身对美术有很大的兴趣,这也是家长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种体现。幼儿在第一次接触美术时,通常会被美术作品的独特形状、颜色变化所吸引,于是产生一种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维持的时间较短,可以称之为“无意兴趣”。只有不断激发,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逐步培养幼儿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才是真正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2. 家长从现实角度考虑,不支持幼儿学习美术

有些家长因为孩子已经上了其他兴趣班,不想再给孩子过多的负担和压力,而不支持幼儿学习美术。还有些幼儿对学习美术没有兴趣,这也是家长不选择让孩子学习美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家长没有认为美术学习会给孩子带来绝对的好处或坏处,而是客观地对待是否选择让幼儿学习美术,这样的观念是比较可取的。

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

1. 正确定位,认清自己的职责

家长在幼儿学习美术的活动中,应起到鼓励作用,而不应该是“监工与警察”的角色。家长能认清自己在孩子学习绘画中的责任,其益处将远远超于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家长应该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幼儿首先学会想象,就像一位学者所说的“不先学会想象就开始学美术的儿童,一生中注定没有美术”。家长要做好榜样,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不断鼓励幼儿,激发出幼儿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2. 做好持之以恒学习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心态

学习美术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不仅仅是幼儿,家长也应该做好持之以恒的心理准备。家长的心态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行为,从而会影响幼儿学习美术的状态及成绩。有些家长包办代替帮幼儿画,让幼儿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幼儿离开了家长和老师就会举步维艰;有些家长过于放松,认为孩子有个爱好就行,画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一事无成;还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在孩子画画时喂吃的,随意分孩子的心,看不得孩子吃苦,也不会有什么成果。所以,学习绘画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才能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和不断进步。

3. 葆有极大的爱心和耐心,鼓励为主

幼儿的思维和感知能力是不能和成人相提并论的。对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犯下的大小错误,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严厉批评、体罚、辱骂等会打击幼儿自尊心,易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以致对美术更加惧怕,甚至影响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家长应反复提醒、不断帮助,从而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儿童文学作品研究论文

中国现代 儿童 文学萌生于晚清时期,但真正诞生于“五四”时期,并在“五四”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四”时期的翻译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发展功不可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促进语文 教育 有效教学提升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 故事 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 文章 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儿童文学的功能及应用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成长紧密相连,有助于民族性格的传递、改造与超越。优秀的儿童文学集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语言、情感、创新、教育与人文等多种功能,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他们心灵的栖居地,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功能;课程资源

一、儿童文学

按照年龄层次,儿童文学可以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以及少年文学,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图画书系类与文字书系类。英美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成果显著,受人瞩目。西方的图画书始于17世纪,到了19世纪,随着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图画书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的伦道夫•凯迪克强调图文一体,被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以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为代表的图画书作家,他们利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图画并不是文字的依附,而是独自成体,能够单独地讲述故事。比较知名的英美图画系类如《贝贝熊》、《粉红猪小妹》等。文字书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更是有着很多经典作品,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柳林风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语言功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了优美的、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文学也就不复存在。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规范、准确,又幽默夸张,不但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 ,还有着强烈的艺术力与感染力,能够形象化地把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生动地表达出来,激发他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沐浴儿童的心灵。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能够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文字书系类自不必多说,图画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是深受幼儿的喜爱。

(二)情感功能

郭沫若认为,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 童谣 、剧曲),都应“以童为本”,由儿童的感官以直心朔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成人为中心”进行功利性、实用性的宣传。一些广泛流传的儿歌比如“好爸爸坏爸爸”、“小燕子”、“读书郎”等以成人为视角的价值观值得商榷。儿童文学是知识与文学艺术的双重启蒙,目前我国的语言启蒙教材比较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文学特质,缺乏想象与创新,难以激发儿童的共鸣。但是,经典文学作品如《柳林风声》中的小动物性格迥异,充满童真童趣,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儿童正确的情感发展。

(三)创新功能

.托尔金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对受到“第一世界”束缚而不满的人用幻想去创造一个“第二世界”。儿童文学维系着儿童的童话梦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第二世界”连绵不绝的想象力。只有具有现代创造意识的儿童文学,方能以创造的露珠,保护孩子的探索创新能力,促使儿童茁壮成长。例如,图画书能够让儿童通过图画的留白主动参与叙事想象,文字书能够让他们构建想象的画面,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幻想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具有现代创造意识,能够鼓励儿童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突出表现了儿童追求新奇、喜欢冒险的经历。在探索中理解人生真谛。

(四)教育功能

《贝贝熊系列丛书》是美国儿童行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所创作,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把教育融入到故事之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比如《爱护环境》、《作业的烦恼》、《与父母相处》、《对待陌生人》等,这些故事不是依靠直接地说教,不是单纯地空喊 口号 ,而是通过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去思考,完美地实现了现实伦理、情感伦理、生态伦理和价值伦理的叙事。小说《柳林风声》在模仿游戏与语言幽默中让儿童体会互助互惠,真诚对待朋友的良好品德,培养真善美的美好心灵。另外,这些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能够让儿童自发地去保护共同居住的地球,保护动物,爱护植物,对大自然与生命存有敬畏之心,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维护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进行努力。

(五)人文功能

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一种稳定的人文情怀、道德信仰、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7],承担着创造诗意家园的责任。当下城市化进程在加速,教育的功利化使儿童被关在精神的“围墙”里,他们受到异化失去童真而早熟,导致了童年诗意的消逝。真正具有精神质地的儿童文学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走向精神的绿洲,诗性的世界,让孩子感知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感受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的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所描绘的世界是儿童心目中的“乌托邦”,让这个幻想的“乌托邦”走进儿童纯净的心灵,有助于对人类诗性精神的拯救。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表现了儿童在稚气而具有魅力的探险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儿童与成人可以同时阅读的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杰克逊岛就是孩子们的“乌托邦”,他们在“乌托邦”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中升华着心灵。这些儿童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成人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重温童真,纯净心灵,率真心性。

三、英美儿童文学:师院英语专业重要的课程资源

英美儿童文学是师范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首先,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改编经典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在父母讲故事的形式下得以创作发展,比如《金银岛》、《柳林风声》、《爱丽丝梦游仙境》。其次,英美儿童文学课程还帮助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学习遣词 造句 的优美与准确,在吸收地道语言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与鉴赏能力。同时,语言与 文化 相辅相成,英美儿童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全球概念,开拓他们的思维。文学学习的过程是了解英语语言与文化,从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与价值观。

四、结语

小说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人类心灵的栖居地,童心相通,经典的儿童文学没有国界,沟通着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诉求。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借助童年的故事探寻永恒的生命发祥地,他认为,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杰克逊岛,儿童文学是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的想象的“乌托邦”,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便向往这个去处。[6]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2.

[2][6]侯颖.图画故事对儿童诗性心灵的守望[J].文艺争鸣,2010(24):166、168.

[3]李利芳.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0(1):140.

[4]石侠,程诺.构建“第二世界”的儿童幻想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2011(06):117.

儿童 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类别。它是指由成年人创作的,以未成年人为受众的文学作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加强策略

摘要:从高校小学 教育 专业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需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挖掘地方与民族儿童文学教学资源,建立专门的儿童文学创作内部报刊,为儿童文学创作、欣赏、研究与交流搭建一个平台。

关键词:儿童文学;教学;创作

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随着社会经济 文化 的发展与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儿童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从《儿童文学》等刊物的发行量之大就可以看出来。但目前,儿童文学还没有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1],儿童文学课程主要是纳入小学教育专业。也就是说,现在的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的学生将要承担起一线的儿童文学教学。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创作实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相关高校教师对大学“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关注多,而对自己的学生以后走向小学教育岗位后如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则关注不够;三是民族资源与地方资源发掘不够;四是缺乏儿童文学作品的刊发阵地。 文章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提出几点思考。

一、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创作实践

目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重心落在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上,主要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轨迹与各种文体介绍三方面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对于儿童文学创作这一块则相对忽视。事实上,如果不深入了解儿童并尝试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教育就很难摆脱成人思维模式,难以根除“成人幻想”的痕迹。别林斯基《新年礼物:霍夫曼的两篇童话和伊利涅依爷爷的童话》说:“童年时期幻想乃是儿童心灵的主要本领和力量,乃是心灵的杠杆,是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存在于他们自身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的首要媒介。孩子们不需要什么辩证法的结论和证据,不需要逻辑上的首尾一致,他需要的是形象、色彩和声响。儿童不喜爱抽象的概念……他们是多么强烈地追求一切富有幻想性的东西,他们是何等贪婪入迷地听取关于死人、鬼魂和妖魔的 故事 。这一切说明什么呢?说明对无穷事物的需求,说明对生活奥秘的预感,说明开始具有审美感;而所有这一切暂时都还只能在一种思想模糊而色彩鲜艳为特点的特殊事物中为自己求得满足。”[2]儿童的思维与成人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切实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尝试,可以促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设身处地地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自然与社会,以儿童的思维来认识自然与社会,以儿童的感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使自己以“童心”来进行儿童文学创作。这样走向小学教育岗位,进行儿童文学教育,就会更加贴近孩子们。如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通过日常见习与集中实习,切实的了解到孩子们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儿童文学创作更接近儿童的心理。如河池学院韦梦玲的童话《水晶球》、陆晓婷的童话《“小尾巴”小小》、莫雪鸿的童话《智慧的小公主》等原创儿童文学作品①,不仅强化了对大学课堂所学儿童文学、小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知识,还增进了未来小学教师与儿童心智的“磨合”,为以后高效从事儿童文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教学实践

目前,高校教师对大学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关注多,而对自己的学生以后走向小学教育岗位后如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则关注不够。师范生总是要走向讲台的,要想提高儿童文学教学效果,就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提前积累 经验 ,进入角色。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要一起成长。学生的日常见习与集中实习可以为教师与学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通过实习,加强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教师通过带队指导、巡视指导等方式,加强对一线儿童文学教学实践的了解与对学生的指导,同时将先进的儿童文学理念与具体的教学相结合,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就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而言,我们在一线的儿童文学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做了许多思考与尝试。比如有针对性地展开儿童文学教学,有的孩子比较胆小,我们的学生就有选择性地找一些主人公比较勇敢地 童话故事 来讲给他们。正好有学生创作童话《“小尾巴”小小》,讲述了一只名叫小小的可爱的小猴子,从胆子小到变得机智勇敢的过程。这类故事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灵的启发。又如进行开放式的儿童文学教育,让小学生也“参与”到儿童文学故事、童话的教学,对同一个故事、童话,让小学生“定制”自己喜欢的结尾,或者联系自己展开想象,学生及时地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点评与引导,培养小学生的 想象力 ,加强审美教育。如我们的实习生在讲授洪汛涛《神笔马良》时,将《假如》这一诗歌结合起来,并进行开放式的结尾创作,让每一位孩子通过这个 句子 来写自己的愿望。这样在近乎游戏的教学中,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老师的诱导下培养了审美能力。又如在教学实践中,贴近小学生的情感与生活,选取他们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以 黑板报 、 手抄报 等形式发表原创性的儿童文学创作,这种“身边的故事”在小学生中的德育教育与审美教育中效果很好。如黎茵茵同学根据其在宜州市第一小学中的见闻创作的儿童小说《回答专业户》,就选取课堂上的真实一幕,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得到这个班级小学生的喜爱。另外,对于孩子接受儿童文学的梯度也要有所考虑。低年级的孩子可能更喜欢简单些的、认知性的歌谣,如儿歌《数角》:“一头牛,两只角,两头牛,四只角,三头牛,几只角?别急,别急,请数好,要是牛犊没长角!一张桌,四只角,两张桌,八只角,三张桌,几只角?别急,别急,请数好,要是圆桌没有角!”而高年级的孩子更重乐趣性,故事情节上也要求更加复杂些。对此,我们可以适当的扩充阅读,如曹文轩《草房子》、郑渊洁《皮皮鲁和鲁西西》、任溶溶《“没头脑”和“不高兴”》、杨红缨《淘气包马小跳》等作品,高年级的孩子们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与成长的动力,找到纯真愿望的寄托。

三、挖掘地方与民族儿童文学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与民间口头文学有天生的血缘关系。地方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河池学院所在的宜州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民间传唱的很多山歌本身就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资源,形式活泼,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很多故事、歌谣包含着向善、求真的积极因素。对于小学生而言,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亲近感,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容易产生认同感,是很好的儿童文学教学资源。对于这些资源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大力挖掘与利用。在这方面,宜州市做了很好的尝试,多次举行“山歌传承进校园”活动。如宜州市第二小学,将原汁原味的山歌对唱融入教学,通过“山歌唱孝道”,如“父母恩德重于山,知恩报恩不忘本;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师恩母恩不可分,都是爱我一样深;老师教我为人道,父母教我报母恩”,将民间的、传统的山歌资源挖掘出来,既弘扬了地方山歌文化,又潜移默化地进行孝道感恩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团队,应该注重挖掘这些教学资源。对此,我们准备带领学生进行采风,在此基础上专门开设“桂西北山歌”,选取适合儿童心智的歌谣与民间 传说 、少数民族传说等,如宜州刘三姐歌谣、都安瑶族《密洛陀古歌》、罗城仫佬族《凤凰山》、《垦王山》、《鸳鸯石》等少数民族神话传说进入课堂教学。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因地制宜、因族制宜,拓展第二课堂,进行儿童文学教学。

四、建立专门的儿童文学创作的内部报刊

建立这一专门的“报刊”,可为儿童文学创作、欣赏、研究与交流搭建一个平台。没有一个这样的平台,一些学生的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得不到交流。尽管一些高校有自己的文学社,创办了一些社团刊物,如河池学院的如“南楼丹霞”、“空谷”等,这些社团刊物偶尔也刊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目前尽管还不是专门的儿童文学交流阵地,将来可以加大在这方面的力度,以此为特色,打造品牌,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和河池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交流平台,形成以高校为中心,以实习学生为纽带,以各个小学为辐射点的儿童文学创作、批评、交流机制。一方面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和各小学孩子们优秀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刊登起来,及时见报,这对学生与“小作者”们都将是极大地鼓舞;另一方面,积极吸纳孩子们的参与,真正地让孩子们成为儿童文学的主体,参与到创作、欣赏之中,这将有利于加强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培养。

总之,在目前儿童文学还没有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地在课程教学的层面加强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力度,做了些初步的思考与尝试。

参考文献:

[1]邓琴•加强高校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学界,2010(6).

[2]周忠和•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M].郑州: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作用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学生通过学习 语文知识 ,为培养其文学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在小学 语文教材 中,儿童文学占据较大的篇幅,学生学习丰富的 寓言故事 、儿歌等语文内容,能够有利于其对语文知识的全面理解,因而儿童文学深受人们的重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儿童文学与语教学之间的联系,语文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儿童文学资源,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针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展开了分析,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语文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通过语文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个性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予以高度重视,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学习丰富的儿童文学,进而有助于其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必须突显儿童文学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儿童文学内涵

所谓儿童文学指的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的,为儿童提供阅读的作品。儿童文学的种类有很多,包含寓言故事、科幻故事和童话、诗歌等,诸多的创作方式,都使得儿童文学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与小学语文其他教育文章相比,其具有趣味性,所以儿童文学适合于各年龄段的儿童去学习。在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中,应该将儿童作为主体,向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儿童学习儿童文学能够陶冶其情操,为日后语文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1]。总之,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内涵,对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的补充,对于我国现代儿童文学而言,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教育人员加大了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讨论,进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自从产生儿童文学开始,其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材通过多次改编,并推出了一系列儿童文学创作,目前,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占据较大的比例,所以表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空前发展[2]。同时,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息息相关。总之,儿童文学的产生,能够积极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到丰富的语文知识。

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的重要资源

对于儿童文学而言,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重要资源。儿童文学是教师开展课外活动的主要材料,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能够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由于儿童文学的题材和内容比较广泛,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外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儿童诗歌、 散文 等作品,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更有利于开展故事会和表演等活动。同时,学生在进行课外习作练习时,可以将儿童文学作为范本,所以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在“陶罐与铁罐”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理,通过讲述寓言故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教师先向学生朗诵该文章,学生仔细分析故事,可以了解到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比较骄傲,对陶罐持有鄙视的态度,然后将二者埋在土里后,陶罐出土却成为了文物,而铁罐变成了泥土。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该寓言故事,其实每个人都会有长处和短处,而我们一定要看到对方的长处,并正视自己的短处,只有这样才能互相尊重,并和睦相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不仅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能够使其学会做人的道理,并学习到一定儿童文学知识[3]。总之,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儿童文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儿童文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当前,在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提高思想能力已经成为培养儿童的核心,所以小学在语文教学期间,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将提高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对于儿童文学而言,其内容和题材都相对广泛,儿童文学中所描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相关矛盾冲突等都能够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此外,儿童文学能够满足儿童心理特征需求,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比如,在讲解“小小竹排画中游”期间,学生通过诵读“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这首诗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到该诗歌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江南水乡撑着小竹排,观察江南秀丽的风景,并感受到江南水乡物产丰富[4]。同时,鸟儿欢唱,鱼儿游动,从而表达了小男孩愉悦的心情。此外,借助于对两岸禾苗和树木的描写,呈现对大自然赞美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儿童文学对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结束语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对语文教学的开展起到一定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有利于其文学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需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结合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展开语文教学,从而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松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J].课外语文(下),2014(12):21-21.

[2]李艳玲.论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展望,2014(22):69-69.

[3]王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0):227-227.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美术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一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这种理念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阐述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 方法 。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的一些列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 故事 。故事里让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同一堂美术课上画一束鲜花,中国学生的画法标准,花的种类和颜色与真花无异;而美国学生则抛弃了传统鲜花的画法,花的颜色虽然与实际不同,但极富 想象力 ,而且极富美感。这则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美术学习时的困境――缺乏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中永不过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自觉氛围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学生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创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确。 三、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体现---“美术家(艺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 美术家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如果说“创造性”是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那么美术家创造作品便是充满“神奇”之魅的灵感喷薄并将之物化的这一过程。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术作品便是美术家伸出“上帝之手”,将人类的审美情感物化为可视、可居、可游的图像世界。 当下有一种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美术家或画家的教学。这一观念的误区在于混淆了美术家或画家作为职业分类与精神气息的之间本应有的区分。如果说美术家或画家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性的职业,那么这种观念自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每个人的心志取向和职业定位有更为丰富与更为多元的自由选择,但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作为普修性质的美术课?还要配备“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来实施开展美术教学? 所以美术家或画家更应该是作为精神气息的载体,而创造性便是这一精神气息的核心内容。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特别是美术实践的教学之实质便是使学生像美术家或画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现实处境中逐渐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术教学便是撞击这份屏蔽、唤醒这份遗忘,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能够更好地理解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美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更多体现在美术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即通过绘画研习、雕塑创作、工艺品制作等等技能性实践活动,实现审美创造性的物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处仅以绘画为例,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精确地再现眼睛中所见到的“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体悟点、线、面与色彩通过“神奇”的艺术组合成具有审美意蕴的形体,并通过这一并不同于所谓现实世界的形体,揭示、把握人类审美思维与审美情感的奥秘。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只能沦为空谈。而不诉诸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技术训练,也只是无法成为美术创作的机械描摹。 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 不是一门课程,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美术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阵地,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条件也就义不容辞。 1.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若没有“自由”又何来创意呢?而人的创意必须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能。专家提供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 逆向思维 等多种 思维方式 都是以“心里自由”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要尊重不同寻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所以教师的美术素质与开放心灵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开发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这个方面来体现。二是作品创作前的想象,就是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想法的价值,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并通过技术的传授帮助他们实现想法,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创新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这个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实践场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是相联系的。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形象的过程,美术教育中这种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尤为明显。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造建设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拿中学美术为例,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等,每一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技巧与材料,需要适当的场地。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场所,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实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把科技融入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提供便利。 3.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不是每个学生都热爱美术,美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但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 个体的因素包括 文化 修养、思维的方式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指学生知识面的大小,兴趣广泛的程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文化的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可以开启联想与智慧。专业素质是指对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让有美术创造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让美术方面不具特殊潜力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美术素质。 4.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促发求知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力产生的外动力。当学校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时,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学习的动力。现代诺贝尔奖的设立同样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创造力的开发。各类的美术作品比赛,也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与学习主动性。 五、改善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谓美术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摆脱模式化的事物,发现自然的神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合理的利用美术书籍、教材或者其他美术参考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把这部分知识利用起来给学生展示,拓宽他们的思路;另外,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修正,确保学生审美观的正确发展。 2.要实现美术创造性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学生们才有能力去学习美术,去欣赏美术中的精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隐含的合成一条学习的主线,把许多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整合成为一个体系,这虽然在提高美术课堂中美术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但是这可能会出现美术教学中出现忽视理论基础的情况。忽视理论学习的美术教学是不符合美术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绘画及欣赏能力也不会提高,依然没有达到教育学生审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术创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设计出多样的学习形式,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全国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一贯思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有一颗渴望发现的心,学生渴望成功。因此,摈弃那些束缚学生创造性的东西,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用多样化的 教学方法 和创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田立永.对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览,2010,(22) [2]王芬.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11,(4):101 [3]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宋晓亮.新视野下的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12,(3):107 [5]毕伟民.试论美术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268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二 《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高中美术教育尤为突出。在现阶段,美术深入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高中美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感觉。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引入了创造性教育,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的科学内涵,从而具体阐述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创造性教育作用 在现阶段,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加入创造性教育元素,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美术教学模式陈旧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诸多高校忽略美术教育,诸多教师关注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讲究美术学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的传授,以教学成绩为最终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意识,教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没有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缺少兴趣以及热情。 美术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校通常偏向于智力于文化知识教育,忽视美育与道德教育,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等资源,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程度,没有重视美术课程的创新。在这种传统理念的作用下,美术课程可有可无,甚至没有被纳入期末考核项目中,不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主性以及能动性。同时,美术理论基础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除此之外,在高考中,美术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而学生也忽视了美术的学习,学生缺乏美术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学目的模糊 高考制度强调分数的高低,统考决定着学生的未来,为了配合制度的发展,诸多高校对高考上线率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设置了色彩以及 素描 等专业课程,但是缺乏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基于文化生渴望获取文化知识方面的前要求下,美术欣赏课程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长此以往,在这种教学目的模糊的背景下,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重视文化,忽略美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性。在创造性教育中,教师导入自主性与竞争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满足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体感悟,给学生预留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 山水画 赏析时,教师要透视山水画特色,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发掘山水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进而感受艺术之美。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条件,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在,积极提倡民主意识,充分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用情感感化学生,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探索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 人物画 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变革现状,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发展阶段的状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结合中 国画 变革特点,开展优秀作品赏析活动,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讲堂作为教师为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角度去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与发展。因此,将创造性教育理念融入美术教学体系中,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导入师生互动模式,有助于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中探索事物。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漆器、玉器以及织绣工艺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了解传统工艺美术,加深对织绣、漆器基本知识与工艺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创作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不断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基于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有助于为学生的自我创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采取合理方式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与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例如在介绍 清明 上河图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古画、光盘,教师以张贴挂图或者播放光盘为导入,学生能够展开想象,了解风俗人情、桥梁建筑以及道路交通,学习绘画造型与简单技术操作方式。当学生了解以及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开展野外写生活动,参观各类画展活动以及书画比赛,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技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空间。 综上所述,创造性教育对高中美术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要遵循学生的需求规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案,积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模式,让学生养成勤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以及创造能力,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柳建平.议课改中高中美术创造性教学的策略[J].大众文艺,2010(02) [2]吴燕.勿把“手段”当“目的”―从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角度谈高考美术教学[J].美术大观,2013(10) [3]戴少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内容与美术作业设计[J].美术大观,2013(09) [4]姚磊.中职新疆班学生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09)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三 《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提升当代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 中国史学家陈寅格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期曾提出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思想。”这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独立、自由的渴望,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人文精神。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单纯地专业知识的提高,还要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作为社会一份子应该具备的。让学生学会认识美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审美理念看待世界,培养更加适合现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念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教学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虽然一直贯穿始终,但是通过各阶段教学中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比重的比较,不难发现,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美术课程占着很大的比重,但是到了高中、大学,很多学生都忽略了它的真正价值,包括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未能给予重视,认为美术教育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绘画技巧,认识不到美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人文修养、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导致了同学基本都不能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和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这也是美术教育在大学阶段的一个困境[1]。 三、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应用策略 (一)汲取优秀的 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中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开始产生了碰撞、交融,人们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瑰宝、道德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遗失,许多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加青睐于西方,不够本土化,甚至有一些都不够现实,这种现状下就要求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及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给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价值和魅力,培养好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让学生的审美理念更适合中国社会的需求。 (二)搭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平台,拓宽学生的审美 渠道 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与教育初级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相比有所不同,中小学教育只要求学生的认知和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最基础的对生活中美的感受,而大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审美理念,多层次的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应只是单纯地绘画,而应该更多地整合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作品了解美学的应用,从美术作品中体会各种文化背景下社会思想、人文理念、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表达方式,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不同作品的优劣、个人的鲜明特点,为加强学生的领悟能力提供更多的背景、丰富的材料、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感受美术知识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感知美的存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人文艺术修养。 (三)由美术课堂的教学辐射到日常生活的感知 目前大学美术教学的方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来传授基本的美术技法和美术欣赏情趣,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是当前相对匮乏的资源背景条件下较为合理、较为实际的教学方式,这种美术课程也给予了学生了解美、认识美的基础,了解了美术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美的知识是不能只用课堂上的时间就能学全的。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审美理念的不同,对比优秀的艺术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除了在课堂上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外,还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美的实际体验,如野外写生、户外旅游、实地考察、自主设计等,充分利用展览馆、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工艺品市场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美术与现实世界的有效结合方式,美术对于社会、人文、政治、历史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3]。 现在的中国社会在教育、艺术、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美的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它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且提高了人们的自身修养,带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念的提升就需要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不要只注重对学生画技的考评,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老师要注重自身的品德文化修养,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品德素质、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学生也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感受、交流体会美的意义,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4]。 四、 总结 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美术教育现状,家长、教师、社会都应转变对美学知识的偏见,改变思想理念,老师应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从中汲取优秀成分,同时参考西方艺术文化,形成对比,体会美学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并且从美术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拓展到多种资源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感受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提升审美观念,学会用美的眼睛,美的心态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幼儿美术 教育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篇一 一、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幼教的主要方向在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上,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则是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来进行引导教学。将真实的生活体验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去,在引导幼儿形成独立个性的同时还能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让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时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这样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因为幼儿还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通过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能让幼儿在学习中充满兴趣,同时还能让美术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下几点突出了美术教育的特点: (一)生活化 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生活则是灵感的源泉。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于平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和所看到的事物。但是由于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心理和生理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导致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往往因为不能很好地将身体的各个机能协调运作,使美术创作在一片狼藉中结束。当幼儿的年龄超过三岁时,进行美术创作已经可以看到他们能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述其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二)游戏性 美术其实是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创作时,也是对其生活的一种认知和反馈。因为幼儿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全面,所以他们完全是遵循内心感受来描述生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通过幼儿的天性“玩”来开展美术教育,在“玩”的同时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生活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让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深化对事物的认知度,进而获得启迪。 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还能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帮助幼儿塑造个性化的性格。 (一)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智力 智力作为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一个基础要素,智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在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的智力发展是非常快的,往后的阶段才会逐渐平稳的发展。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以生活为基础来进行教育的,在幼儿的认知上,熟悉的场景能使他们更好的感知事物,又因为创设的环境极具生活性、形象性,使得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情景画面。同时浓厚的生活氛围能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学习兴致,使其主动积极地对美术活动进行探索和发现问题,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使其 记忆力 和创造力都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非智力的发展 人在成长过程中 兴趣 爱好 、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是必备的品质,幼儿本身都是不同的鲜明个体,所以同一种方式的刺激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幼儿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因为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能使幼儿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充分利用发掘生活中可用的材料来进行美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作品往往会使幼儿更加兴奋,同时因为作品与实际的生活贴近,会使幼儿心中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感觉能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同时还会增加幼儿的荣誉感,这就给幼儿的非智力发展带来了动力。 (三)能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所以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教育的形式非常多,而美术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美术教育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这符合幼儿自身的特征,所以通过美术来教育幼儿具有非常实质性的作用。并且,美术教育也可以算是一种感情上的教育模式,因为美术具有审美性,它是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内心表达方式,有些甚至能达到社会道德的范畴,所以对教育幼儿的心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美术教育在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时会不知不觉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 (四)有助于促进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在美术教育中还可以积极利用教育中的合力作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两者齐心协力才能使幼儿往健康的道路上发展。两者之间,还是幼儿园更占据主要地位, 家庭教育 只是辅助教育,通过两者之间特有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使幼儿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因此,家长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能为孩子创造出更好的学习空间。 三、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 (一)挖掘生活中的美术素材 幼儿美术教学是需要通过多个步骤来完成的,其中寻找材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这是给孩子提供创造和学习的平台。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单独的教室来给幼儿营造创作的空间,并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取一些很容易找到的生活旧物或是天然材料等,这不仅能给孩子带来熟悉感,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 (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所有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们缺少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对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教师要摒弃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方面来渗透美术元素,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术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还会给孩子们相互学习交流创造条件。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一个美术课题“制作小 蛋糕 ”,在孩子们用橡皮泥制作蛋糕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教师适时指点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启发,这也会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利用废旧的报纸、丝带等物品来制作一些奇思妙想的玩具,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开拓。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创作带来的乐趣及不一样的体验。同时还可以组织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来,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成品,都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美术教育的快乐,还能体验生活中不能感受到的另一面。 四、结束语 在幼儿的初始教育中,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的心智得到提高,还能拓展开发幼儿的 想象力 和创造力,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现实世界的美好,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建立在生活氛围中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还能让幼儿对生命之美有初步认识。 作者:胡媛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篇二 一、挖掘生活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为实现幼儿美术教学生活化模式,教师首先要在教育中融入生活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开展美术创作。比如,利用生活中的饮料瓶、矿泉水瓶等材料,用纸张、胶带、剪刀等工具对其进行自由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一些幼儿能够做出灯罩等极具创意的生活小道具,或者做出电话听筒类物品,也可以把废旧纸板剪成狗、猪、鸡等常见动物的形状。教师通过在美术教学中引入生活材料,让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根据生活素材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展开联想,以此确保美术教育朝着生活化模式方向发展,幼儿也在其中学会理解生活,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 二、体现生活美术,展示美术魅力 我国 传统 文化 中民间艺术众多,比如捏面人、剪纸、糖画等手工艺术,这些富有特色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珍贵的历史活化石,这里面蕴涵了大量的艺术气息、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因此,教师要让幼儿更多接触民间艺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介绍这些民间美术艺术的图片、视频或者趣味小 故事 ),以演示或者边播边讲的形式,为幼儿展示我国民间美术文化的特点。还可以让幼儿观看民间美术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同时为他们讲解有关民间美术起源的小故事,这些具有浓厚文化特色与趣味性的小故事,能够有效调动幼儿学习美术的热情,增强学习效果。 三、改善教学模式,确保因材施教 事物普遍有着个性化差异的特点,人也是如此。尤其是对于还没有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幼儿来说,个性化差异尤为明显,这也是幼儿自身天性使然。对于幼儿的这种天性,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加以评论,这样对幼儿是极为不公平的。教师必须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每位幼儿的不同能力出发,对幼儿开展有针对性、多样性的培养。比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幼儿表现出了较强的绘画天赋,教师可以把“我的家”这类生活化题材作为绘画主题,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比赛。对于有着较强手工制作能力的幼儿,教师要指导幼儿制作生活中常见的用具,比如杯子、盒子等。 四、营造生活环境,构建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要积极为幼儿营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构建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一角建立“生活小厨房”,要求幼儿利用自己喜爱的素材制作厨房用具,比如筷子、桌子、碗、锅等,以后在涉及到厨房方面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生活小厨房”,观察已有哪些用具,还缺少什么东西。这样幼儿会通过自己的记忆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留意厨房用具,并明白这些厨具的特点、用途和区别。对于绘画而言,这也有利于幼儿抓住绘画目标特点与作用展开创作,以此实现美术生活化模式的目的。 五、贴近生活教学,发掘美术元素 为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还要在生活中融入美术元素,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之后,为幼儿布置课后小作业,要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美术元素。比如,让幼儿就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展开联想,并且按照自己的联想进行创作,这样能增强幼儿自我发现与自我创作的意识,并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美术元素,让幼儿创造力得到培养。总之,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是重要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审美情趣,增强幼儿生活体验,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开发幼儿创造能力,让幼儿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教师要重视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认清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 教学 方法 ,进一步推动幼儿美术教育改革,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路彦乔 单位:石家庄市鹿泉区幼儿园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篇三 一、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传统的美术授课过程中,步骤非常的单一。教师一般会拿出一幅作品,进行简单的技巧讲解,然后让孩子去临摹。教师只要看着孩子能够把画作完整地呈现出来,就觉得授课是成功的。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对幼儿美术兴趣的唤起,对艺术能力的开发。而且教师对幼儿画作的评价也是大同小异,用画得好,画得不好,画得像不像等语言来评价。不能对具体的画作以及画作中呈现的幼儿绘画能力进行深度的评价。而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画作,但是老师因为各种原因就叫停了,打断了学生绘画的连贯性思维。 二、幼儿美术教育中艺术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1.要改变传统绘画教学思维,积极引导幼儿学习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不必要求孩子必须要按事物本身的形态特点来描绘,可以运用多种绘画素材来鼓励孩子绘画。为幼儿准备多样的绘画对象,多样的绘画工具,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还可以让孩子从手工制作、 音乐欣赏 、文学欣赏中,感受艺术气息,培养自己的艺术感觉。我们经常会说这样的话“,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老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人们的一行一动。经常到野外大自然中去实地考察,观察各种事物的形状和颜色,静态和动态。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积极鼓励表扬 每一个孩子的思想,个性都是不同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也是不同的,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想法也存在千差万别。因此,教师要保护好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要多多观察幼儿的性格特点及行动特征和兴趣爱好,注重观察幼儿的整个绘画过程,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幼儿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创作的能力,积极引导幼儿的 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孩子们的各种涂鸦,并进行适当的巧妙点评。教师要尽量采取正面的评价原则,注意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抹杀孩子的创造力,要多多鼓励孩子讲解自己的画作,带着欣赏和赞美的心情看待孩子的作品。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强孩子的信心,锻炼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3.努力培养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创造宽松的绘画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首先要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幼儿这个阶段正是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喜欢各种鲜艳明亮的色彩,奇形怪状的形态。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进行美术教育。让孩子们多多参加各式各样的美术活动,跟不同性格的孩子一起学习交流。通过人物模拟、 故事创作 、手工剪纸、 魔术 表演等很多的小游戏和活动,来增强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启发孩子的想象创造力、表达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触摸形态各异的物品,孩子们的想象力会飞起来。此外,老师的授课要做到开心快乐,这样才能调动孩子们的绘画积极性。幼儿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开发和培养幼儿的思维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多重艺术审美能力和美术修养,还能发展幼儿的个性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一个孩子的细心、耐心、恒心和不怕吃苦受累的精神。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为幼儿打造一个可以自由翱翔的课堂。 作者:庄丽芬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城东幼儿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幼儿美术 教育 首先要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的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优势 第一,培养 思维方式 。幼儿自发性的美术创作绚丽却十分短暂,一旦不受重视或失去引导很容易消失匿迹。多媒体应用可以立体直观的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展现给幼儿,在美的环绕熏陶下培育美好的心灵。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些幼儿时期对思维、人格的正面积极培育来自于自身体验并长远作用于他们的未来成长。比如在墙上用不同的手势形成各种不同的手影,对于激发 想象力 和提高创造力十分有效。再例如播放圣母与圣子的油画,讲解油画背后的 传说 ,让孩子们感受亲情之美、增添亲情教育。第二,提高学习兴趣。众所周知,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欲望。所以要想做好幼儿的美术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相应的知识技巧,更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和环境来提升学习的兴趣。传统教学枯燥的环境和无趣的氛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幼儿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无法充分利用和发掘孩子们的潜力。多媒体应用的视觉听觉多重刺激可以在吸引兴趣关注的同时,帮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美,从而在体悟的基础上创造表现出来。比如时下流行的喜洋洋、熊大等就可以引入课堂,帮助孩子们模仿描画小动物。第三,拓展想象能力。爱因斯坦在讨论天才时曾强调,天才来自99%的辛勤努力和1%的想象灵感,而这1%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日益重视多方位刺激幼儿大脑发育,在教学信息不断丰富的条件下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扩展了教学方式表现生动鲜明的物体形象,通过视听双重刺激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和想象,体会具体和抽象、简单和复杂的神奇转变。例如播放猩猩群居生活中猩猩母子的互动影像,既可以帮助孩子们感知母爱又能够增强对母亲的认知。 二、多媒体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恰当地对美术作品做一定的技术处理 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图片进行多种灵活处理修饰,比如我们熟知的Photoshop这一软件,就可以做到形状切割、色调调整、光效修补等等多种功能,使得不够完美的美术作品得到了极大改善,方便人们欣赏。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技术处理是需要的,但不能够开发过度或形成依赖。比如很多时候图片里物体的形状都被修饰过度导致变形,这就对欣赏无益,变成舍本逐末了。技术修饰的使用过度可能会形成不良心理暗示,比如绘图软件的便捷可能会使得对手绘产生抵触,再比如修图软件的高效多能可能会导致手绘越来越随意粗糙水平降低。这些对将来的美术创作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技术再发达依旧不能取代人工,比如水墨 国画 、油彩水粉这些精髓画种,其历史渊源、审美价值和技巧难度、 文化 底蕴都不是计算机绘图可以比拟的。因此,我们支持辅助手段的运用,但切记不可过度依赖、喧宾夺主。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参与幼儿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于刺激开发幼儿多种感触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可以极限放大图片让孩子们从更广阔细致的视角了解一幅作品,或者用光影色差的变化感悟名人名作的精妙布局上色。也可以播放影音资料补充画作背后的 故事 ,让孩子们从人文到技巧全面的认知作品。孩子们的作品经由多媒体的多角度呈现也会激励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和表现欲望,提高绘画水平。再比如3D建模,从静态局部片段到动态连贯动作的转变呈现,是传统教学中无法想象的。但技术的发展应用仍旧离不开基础传统的构图布局构图、透视角度、色彩浓淡。没有了这些根基,美术发展的大树就很难稳固并丧失灵性。 3、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美术与其他知识有效整合 针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孩子们绘画的技巧,更是帮助他们对多种知识的扩展认识和感悟体验。因此,幼儿教育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学科或跨领域的知识巧妙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孩子们画地球、月亮、太阳这些星体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3D视角,把三者之间的大小、色彩、位置等等信息直观全面的展示出来。配合光影音效转变它们的位置,还可以给孩子们讲解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传授地理相关的知识。在持续吸引孩子们注意力并维持高度兴趣的同时,进一步生动形象的渗透更多更全面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4、利用电脑绘画工具创作作品 在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帮助孩子们打好绘画基础知识,确保他们能熟练运用之后,根据当前社会时代需求老师还可以教授孩子们用电脑绘图工具进行创作。但正如前文所言,多媒体技术再方便再发达,也不可能取代传统的美术教学。孩子们所需的绘画基本功必须是一笔一划的模仿、不断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只有在扎实的基本功的支持下,才能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绘制作品。这两者的顺位关系不可以颠倒,多媒体技术辅助与多媒体技术创作是完全不同的。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上的应用是十分有效的,它既转变了教学方式、增加了 教学 方法 ,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最重要的是,通过多途径多角度的刺激幼儿感官,它培育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思维能力并拓展了视野和知识,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胡媛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篇二: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思考 1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按照教材上的要求来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比较枯燥,幼儿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对于新鲜好玩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选择比较有趣的教学方式,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生活当中有很多可利用的材料,比如喝过的矿泉水瓶、纸盒等,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废弃材料来进行美术创作,首先利用这些废弃的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这些废弃材料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东西,可以利用矿泉水瓶制作笔筒,但是做好之后这样的笔筒并不是很好看,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可以在笔筒的周围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通过拼接或者是剪贴可以制作一些比较有创意的作品,之后在这些作品上进行绘画,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自己喜欢的图画画在上面。 2联系生活,开展实践运用 美术素材来源于生活,同时美术作品也展现着生活之美,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运用到了美术作品,这些作品能够以其鲜艳的色彩以及独特的艺术创作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所以说幼儿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比如,学生平时都会有写 日记 的任务,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日记本,为了体现每个学生的个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设计日记本封面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自己喜欢的日记本封面,然后将最终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并且对这样的美术创作想法进行分享。总而言之,美术与生活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在生活当中蕴含着很多的美术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元素,让学生感觉美术学习是比较亲切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课堂气氛也会显得比较活跃。让学生多积累一些生活中的美术素材,或者是利用废弃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生活中展现美术,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生活。 作者:李瑾 单位: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幼儿园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篇三: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问题探讨 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幼教的主要方向在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上,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则是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来进行引导教学。将真实的生活体验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去,在引导幼儿形成独立个性的同时还能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让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时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这样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因为幼儿还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通过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能让幼儿在学习中充满兴趣,同时还能让美术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下几点突出了美术教育的特点: (一)生活化 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生活则是灵感的源泉。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于平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和所看到的事物。但是由于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心理和生理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导致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往往因为不能很好地将身体的各个机能协调运作,使美术创作在一片狼藉中结束。当幼儿的年龄超过三岁时,进行美术创作已经可以看到他们能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述其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二)游戏性 美术其实是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创作时,也是对其生活的一种认知和反馈。因为幼儿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全面,所以他们完全是遵循内心感受来描述生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通过幼儿的天性“玩”来开展美术教育,在“玩”的同时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生活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让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深化对事物的认知度,进而获得启迪。 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还能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帮助幼儿塑造个性化的性格。 (一)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智力 智力作为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一个基础要素,智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在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的智力发展是非常快的,往后的阶段才会逐渐平稳的发展。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以生活为基础来进行教育的,在幼儿的认知上,熟悉的场景能使他们更好的感知事物,又因为创设的环境极具生活性、形象性,使得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情景画面。同时浓厚的生活氛围能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学习兴致,使其主动积极地对美术活动进行探索和发现问题,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使其 记忆力 和创造力都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非智力的发展 人在成长过程中 兴趣 爱好 、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是必备的品质,幼儿本身都是不同的鲜明个体,所以同一种方式的刺激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幼儿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因为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能使幼儿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充分利用发掘生活中可用的材料来进行美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作品往往会使幼儿更加兴奋,同时因为作品与实际的生活贴近,会使幼儿心中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感觉能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同时还会增加幼儿的荣誉感,这就给幼儿的非智力发展带来了动力。 (三)能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所以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教育的形式非常多,而美术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美术教育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这符合幼儿自身的特征,所以通过美术来教育幼儿具有非常实质性的作用。并且,美术教育也可以算是一种感情上的教育模式,因为美术具有审美性,它是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内心表达方式,有些甚至能达到社会道德的范畴,所以对教育幼儿的心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美术教育在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时会不知不觉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 (四)有助于促进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在美术教育中还可以积极利用教育中的合力作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两者齐心协力才能使幼儿往健康的道路上发展。两者之间,还是幼儿园更占据主要地位, 家庭教育 只是辅助教育,通过两者之间特有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使幼儿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因此,家长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能为孩子创造出更好的学习空间。 三、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 (一)挖掘生活中的美术素材 幼儿美术教学是需要通过多个步骤来完成的,其中寻找材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这是给孩子提供创造和学习的平台。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单独的教室来给幼儿营造创作的空间,并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取一些很容易找到的生活旧物或是天然材料等,这不仅能给孩子带来熟悉感,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 (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所有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们缺少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对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教师要摒弃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方面来渗透美术元素,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术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还会给孩子们相互学习交流创造条件。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一个美术课题“制作小 蛋糕 ”,在孩子们用橡皮泥制作蛋糕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教师适时指点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启发,这也会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利用废旧的报纸、丝带等物品来制作一些奇思妙想的玩具,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开拓。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创作带来的乐趣及不一样的体验。同时还可以组织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来,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成品,都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美术教育的快乐,还能体验生活中不能感受到的另一面。 四、结束语 在幼儿的初始教育中,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的心智得到提高,还能拓展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现实世界的美好,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建立在生活氛围中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还能让幼儿对生命之美有初步认识。 作者:胡媛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儿童文学作品论文

儿童 文学与小学语文 教育 有着天然的联系,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都在致力于两个学科的整合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语文课程中儿童文学教学浅谈

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而语文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作为为儿童专门研究的文学作品,它是以儿童为本位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学作品。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将儿童文学当作学生认识生字和词语的媒介,而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这不仅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这种现象,本文浅析教师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 措施 。

一、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现阶段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师范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学校并没有开设关于儿童文学方面的课程,这就使得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对儿童文学的了解比较少,从而导致了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平时的工作量比较大,很少有时间去学习或者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这就形成了教师儿童文学阅读量较小的情况,从而导致了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不知道怎样去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工作。

(二) 教学 方法 死板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常常将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从小学语文课程的视野出发,也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而是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此外,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和理解,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不关注儿童的课外阅读情况

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对于儿童文学的学习来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面对市场上繁多的阅读资料,教师并没有进行仔细的调研,而是一味的让学生在课后多阅读作品,学生在选书的时候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阅读层次的不平衡,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现在许多家长过于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的空闲时间都交给了各种补习机构,学生没有多余的实践进行课外阅读,这种方法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关注孩子本身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优化儿童文学教学的措施

(一)提高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转变教学方式

要想使得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教学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对此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师范院校设置关于儿童文学教学的课程,让师范 毕业 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同时将真正的儿童文学带到课堂中来。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来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儿童文学进行研究,还要思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儿童自己去判断。如在上《乌鸦喝水》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抛出一个问题,问学生“现在有一只小乌鸦口渴了,它看到地上有一个瓶子,但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了,小乌鸦的嘴巴伸不进去,小朋友能帮小乌鸦想想办法,让它喝到水吗?”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便开始思考并回答,从而将学生引到新课的学习中去。第三,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叙述一篇 文章 的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从而使得学生对文学作品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不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通过对教材文本的研发和对教学环节的调整。如在上《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时候,由于文章中出现了去多角色,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搞混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理清文章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扩大儿童的课外阅读量

对于儿童文学教学来说,最主要的是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拿起一本书就开始读,而是要鼓励学生阅读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籍。如教师在上《花钟》这一课之前,首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花钟》这一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回家后阅读一些介绍花草的书籍,并在阅读的时候适当的记一些笔记。这样一来,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知识。此外,对于家长来说,要把时间尽可能的还给孩子,让孩子把课余时间放到阅读上去,家长也可以陪同孩子一起阅读,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儿童文学教学论文

一、不断提升儿童文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1.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儿童文学理念

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全新的文学理念,需要跟目前的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结合。教师需要掌握跟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匹配的儿童精神需求以及儿童审美的实际需要,并且以此为基础,充分分析儿童在不同的生理、心理年龄条件下的内心世界。例如可以举行一系列活动,将学生们的具体表现详细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设计多元的美术活动方案,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例如: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美术活动“ 脸谱 变变变”,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相应的京剧脸谱图片,其次是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掌握和收集京剧的 传说 、人文 故事 、音乐、历史传承及流派变化等,通过多种 经验 的积累和相互补充,使自己的 文化 知识得以丰富。儿童年龄较小,接触范围不广,其基础知识准备不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跟儿童一起参与图片、故事、音乐的收集等,让幼儿对京剧脸谱有初步的知识积累,借此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

2.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进一步改善儿童文学教学水平。想要实现儿童文学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就需要不断阅读国内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断将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扩宽,提升感悟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例如:选取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的《童话大王》《皮皮鲁》等。又或者是选取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再见了,我的星星》等。

(二)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充分分析

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儿童的情趣。掌握儿童的情趣方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儿童的思维角度为基础,不断发掘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情趣点。以这个情趣点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捞月亮》《小猴子下山》《小狐狸卖空气》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抓住教学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使小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课文诵读的乐趣。

二、 总结

总之,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适宜性非常强的语文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需要重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在这个前提下,找到正确的方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不断提升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资源

一、儿童文学的阅读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

围绕“阅读与欣赏”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是要让学生关注作者与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个性、经历、创作动机和创作风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这是常见的作品阅读导入策略,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占用时间不长,如何用好有限的时间拉近作家和学生的距离呢?对此,教师在课前应该做足“功课”,阅读作家的背景资料,深入挖掘其中的精华,在导入环节中讲好“写作故事”,而不是四平八稳地展现“作家简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该文以不动声色的写法,把鸟儿对诺言的遵守与执着很好地表现出来,使这个悲伤的故事增添了浓浓的爱的温暖。新美南吉的很多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淡淡的叙述,悲伤的基调,美和爱的内核,这与他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关。课前,笔者阅读了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的《家乡的月夜啊,谁在吹笛?》一文。这篇文章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新美南吉的一生娓娓道来,也表达了新美南吉的创作初衷与追求。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全部读给学生听,笔者设计了“作家聊天室”的形式,将文章的精华语句抽出,改写成徐鲁与新美南吉的对话,将新美南吉作为“美的寻求者、发现者和爱的颂扬者”的形象和作品中“为世界送去光明、友善、欢乐和信心”的努力,以平易近人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后,笔者还将徐鲁的这篇文章打印出来与学生分享。这些做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把走进新美南吉创作世界的钥匙。

(二)调动阅读期待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多种多样的猜想、预设和不确定性,“利用阅读期待,让学生经历一个充满创造活力、创造欲望与创造快乐的阅读过程,对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格的阅读主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可结合作品设计导入游戏,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有效设计悬念,引导学生对作品提问、质疑,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文本世界的碰撞、冲突与融合。课堂实录1:图画故事书《阿罗有枝彩色笔》克罗格特•约翰逊笔下的阿罗,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 想象力 的小孩”。《阿罗有枝彩色笔》充满了童年的游戏精神。阿罗来到月光下散步,用一支紫色蜡笔画了条小路,开启冒险之旅。故事里所有的危险都是阿罗画出来的,所有的解决办法也是阿罗画出来的。故事展现了想象所具有的力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亮点,教师一开始设计了“想象力游戏”的导入环节:首先呈现一些线条和形状的创意设计图片,打开学生的创意思路;随后呈现一组由线条和形状组成的图案(如左下图),鼓励学生对此展开充分想象。“这是一辆小汽车的底部,四个半圆是车轮。”“这是一只抱着竹子的熊猫,中间是竹子,它的四个爪子露了出来。”“这是一条马路,路的两旁是小山。”……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也颇具创意。这时,教师说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不简单,有一个叫阿罗的小男孩,据说他的‘想象力世界第一’,他拿着一支小小的紫色蜡笔,创造了自己的想象王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种导入设计紧扣图画故事书的主题。通过参与“想象力游戏”,学生切实感受到简单的线条和形状在想象力加工下所具有的魅力,带着对想象创造的期待,很快就融入了作品的奇幻世界。“阿罗留白的地方,也有你的梦想”,这是《阿罗有枝彩色笔》封底上的一句话。故事里的多处留白和转折,一次又一次地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生带来了充满新奇、趣味和挑战的阅读感受。

(三)重视学生的体验与领悟文学阅读特别注重体验和领悟,作者的匠心和作品的亮点,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分析”,必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心领神会。如,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罗大里创作了很多颇具童趣且意境优美的儿童诗,常常让人产生“出乎意料”的阅读感受。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的“作家介绍”中点明这一创作特点。那么,如何将“出乎意料”的趣味性和美感放大,让学生印象深刻呢?课堂实录2:罗大里的儿童诗《需要什么》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木头从哪里来?需要大树;大树从哪里来?需要种子;种子从哪里来?需要果实;果实从哪里来?需要花朵;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乍一看,这首诗非常简单,但认真分析,这首诗颇具童趣,最后的结论很接近儿童天马行空的思维,而且充满审美张力。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一开始就把全诗呈现出来,让学生照着文字吟诵,那么这首诗一环扣一环的问答以及最后出乎意料的结论,就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课堂呈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展现“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木头从哪里来?需要大树”这几句,然后,以“你(学生)问,我(教师)答”的形式,将这首诗逐渐“创作”完整,等“果实从哪里来?需要花朵”完成后,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继续提问,教师及时收住,以俏皮的口吻,将最后一句表现出来,这个结论“出乎意料”的趣味,学生一下子就能领会了。随后,教师启发学生循着这样的结论展开想象:“一张桌子是一朵花,这一大一小的对比充满了张力,让人过目不忘。我们教室里有这么多桌子,不就相当于我们身在鲜花丛中了吗?”这是一种让学生参与创作“现场”、填补创作“空白”的教学设计。通过这种方式,罗大里儿童诗“不按常理出牌”的巨大冲击力和“简约而不简单”的审美张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注重多部作品的关联与比较课堂上可以就一部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纵向分析,也可以链接多部作品,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如,展示同一位作者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深化对作者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的理解;展现与作品主题相近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明了同一主题可以有不同的取材角度、叙述手段等。笔者曾借鉴“主题教学”的理论思路,设计了一堂以“陪伴:亲子之间”为主题的作品阅读课。“陪伴”是生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笔者将反映这一主题的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串联起来,如儿童诗《流萤》、图画故事书《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和长篇童话《火鞋与风鞋》选段。《流萤》起了导入的作用,这首诗非常细腻地将亲子之间置身大自然、共同发现、共同游戏的欢乐和温暖表现出来,营造了其乐融融的氛围;《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讲述爸爸为了帮助孩子解决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一次次“变身”成鸟的故事;《火鞋与风鞋》选段叙述的是爸爸妈妈倾听孩子心声,和孩子一同解决心理烦恼的故事。这三部作品层层递进,展现了“陪伴”的不同层次,使学生对“陪伴”形成立体化的感悟与理解,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动。

(五)用其他艺术手段深化作品阅读分角色朗读,将作品改编成课本剧,鼓励学生拿起画笔画出作品中的想象世界、选择适当的音乐来传达作品中的情绪,让学生观看由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等,这些都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情节冲突明显、角色个性鲜明的故事类作品,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和微型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逐字逐句揣摩和理解角色的个性、情绪和思想,这有助于他们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二、运用儿童文学资源实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有机整合

教师应注重儿童文学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实现三者在课堂上的融会贯通。在写作教育实践中,教师通常遇到三个层面的问题:学生不愿写、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对此,钱理群指出,让学生“愿意写”“有内容可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儿童文学充沛的趣味、丰富的幻想、出乎意料的情节发展……能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故事情节的预测、修改和再创造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文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达欲和创作欲。如,图画书《阿罗有枝彩色笔》很适合与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写话”和“口语交际”结合起来,这个故事中无法预知的场景转换让学生一直处在惊喜、期待和愉悦之中,学生纷纷自发地表达“如果我是阿罗,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教师鼓励大家把各自的创意整理起来,就有了一个个全新版本的《阿罗历险记》。“初小阶段(第一学段)的写作教育,要注重三个原则:一是口头写作先于书面写作,要尽量保留儿童口语中‘小儿的语言’;二是群体性,要让写作教育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进行,在集体活动中进行;三是将写作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边唱、边画、边跳、边说、边写,在游戏中学习写作。”前述的儿童诗赏析课,也在这种游戏式的集体创造中结出了令人欣喜的果实,学生即兴仿写、接龙创作的作品层出不穷。如,做一个包子,需要面粉/面粉从哪里来?需要小麦/小麦从哪里来?需要麦田/麦田从哪里来?需要土地/土地从哪里来?需要地球/地球从哪里来?需要宇宙大爆炸/做一个包子,需要一个爆炸的宇宙。也许这首诗在美感上还有所欠缺,但结论的张力颇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激发了学生的集体创造热情,创意的火花点燃了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写作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爱表达、不愿意表达呢?

三、结语

早在民国时期,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国文教材普遍的标准,当为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而表达的方法,又能引起儿童的感情的……文学趣味本是儿童的夙好呢,教师当然要教他们以富有文学趣味的教材了。”教师要注重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形成正确的儿童文学教学理念,设计灵活多变的儿童文学教学活动,让充满童真童趣、以善为美的儿童文学作品切实地点亮语文课堂。

有关关于儿童文学论文推荐:

1. 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论文

2.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毕业生论文

4. 幼师美术教学研究论文

5. 学科教育论文

6. 大专幼师论文范文

7. 浅析少儿图书的市场营销论文

中国现代 儿童 文学萌生于晚清时期,但真正诞生于“五四”时期,并在“五四”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四”时期的翻译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发展功不可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促进语文 教育 有效教学提升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 故事 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 文章 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儿童文学的功能及应用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成长紧密相连,有助于民族性格的传递、改造与超越。优秀的儿童文学集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语言、情感、创新、教育与人文等多种功能,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他们心灵的栖居地,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功能;课程资源

一、儿童文学

按照年龄层次,儿童文学可以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以及少年文学,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图画书系类与文字书系类。英美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成果显著,受人瞩目。西方的图画书始于17世纪,到了19世纪,随着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图画书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的伦道夫•凯迪克强调图文一体,被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以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为代表的图画书作家,他们利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图画并不是文字的依附,而是独自成体,能够单独地讲述故事。比较知名的英美图画系类如《贝贝熊》、《粉红猪小妹》等。文字书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更是有着很多经典作品,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柳林风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语言功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了优美的、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文学也就不复存在。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规范、准确,又幽默夸张,不但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 ,还有着强烈的艺术力与感染力,能够形象化地把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生动地表达出来,激发他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沐浴儿童的心灵。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能够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文字书系类自不必多说,图画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是深受幼儿的喜爱。

(二)情感功能

郭沫若认为,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 童谣 、剧曲),都应“以童为本”,由儿童的感官以直心朔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成人为中心”进行功利性、实用性的宣传。一些广泛流传的儿歌比如“好爸爸坏爸爸”、“小燕子”、“读书郎”等以成人为视角的价值观值得商榷。儿童文学是知识与文学艺术的双重启蒙,目前我国的语言启蒙教材比较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文学特质,缺乏想象与创新,难以激发儿童的共鸣。但是,经典文学作品如《柳林风声》中的小动物性格迥异,充满童真童趣,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儿童正确的情感发展。

(三)创新功能

.托尔金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对受到“第一世界”束缚而不满的人用幻想去创造一个“第二世界”。儿童文学维系着儿童的童话梦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第二世界”连绵不绝的想象力。只有具有现代创造意识的儿童文学,方能以创造的露珠,保护孩子的探索创新能力,促使儿童茁壮成长。例如,图画书能够让儿童通过图画的留白主动参与叙事想象,文字书能够让他们构建想象的画面,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幻想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具有现代创造意识,能够鼓励儿童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突出表现了儿童追求新奇、喜欢冒险的经历。在探索中理解人生真谛。

(四)教育功能

《贝贝熊系列丛书》是美国儿童行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所创作,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把教育融入到故事之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比如《爱护环境》、《作业的烦恼》、《与父母相处》、《对待陌生人》等,这些故事不是依靠直接地说教,不是单纯地空喊 口号 ,而是通过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去思考,完美地实现了现实伦理、情感伦理、生态伦理和价值伦理的叙事。小说《柳林风声》在模仿游戏与语言幽默中让儿童体会互助互惠,真诚对待朋友的良好品德,培养真善美的美好心灵。另外,这些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能够让儿童自发地去保护共同居住的地球,保护动物,爱护植物,对大自然与生命存有敬畏之心,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维护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进行努力。

(五)人文功能

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一种稳定的人文情怀、道德信仰、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7],承担着创造诗意家园的责任。当下城市化进程在加速,教育的功利化使儿童被关在精神的“围墙”里,他们受到异化失去童真而早熟,导致了童年诗意的消逝。真正具有精神质地的儿童文学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走向精神的绿洲,诗性的世界,让孩子感知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感受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的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所描绘的世界是儿童心目中的“乌托邦”,让这个幻想的“乌托邦”走进儿童纯净的心灵,有助于对人类诗性精神的拯救。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表现了儿童在稚气而具有魅力的探险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儿童与成人可以同时阅读的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杰克逊岛就是孩子们的“乌托邦”,他们在“乌托邦”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中升华着心灵。这些儿童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成人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重温童真,纯净心灵,率真心性。

三、英美儿童文学:师院英语专业重要的课程资源

英美儿童文学是师范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首先,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改编经典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在父母讲故事的形式下得以创作发展,比如《金银岛》、《柳林风声》、《爱丽丝梦游仙境》。其次,英美儿童文学课程还帮助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学习遣词 造句 的优美与准确,在吸收地道语言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与鉴赏能力。同时,语言与 文化 相辅相成,英美儿童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全球概念,开拓他们的思维。文学学习的过程是了解英语语言与文化,从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与价值观。

四、结语

小说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人类心灵的栖居地,童心相通,经典的儿童文学没有国界,沟通着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诉求。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借助童年的故事探寻永恒的生命发祥地,他认为,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杰克逊岛,儿童文学是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的想象的“乌托邦”,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便向往这个去处。[6]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2.

[2][6]侯颖.图画故事对儿童诗性心灵的守望[J].文艺争鸣,2010(24):166、168.

[3]李利芳.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0(1):140.

[4]石侠,程诺.构建“第二世界”的儿童幻想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2011(06):117.

儿童 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对他们的成长和培育的重视,应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儿童文学是从儿童视角,选用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题材,采用适合儿童欣赏趣味和接受心理的文学表现手法而创作的作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教学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的阅读文类被明确指定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 散文 、古诗等。这意味着儿童文学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但是目前,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冲击,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地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教师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进儿童文学的世界,让学生爱上儿童文学呢?通过几年的儿童文学教学课题实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感知阅读

有了儿童文学阅读兴趣,小学生就会像采蜜的蜜蜂一样,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阅读中得到阅读满足,进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会选择不同的 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低年级———主要采用 故事 悬念法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二、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1.上好“三课”。(1)读物推荐课:为学生推荐好的书目,做到好书共享。(2)读书方法指导课:教师根据本年段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方法。(3) 读书笔记 交流课:针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经老师的批阅后,班级整理成册,让学生享受到阅读成功的喜悦。

2.建立班级图书角。建议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大家交换阅读,安排专人管理图书,定期在班级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能力。

3.开放学校图书室。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图书进行分类,并下发到各个班级,供学生阅读,真正发挥图书室为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服务的作用。

4.借助网络辅助阅读。鼓励学生多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优化学校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保证阅读时间。每星期我们都要求语文教师安排一节课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6.营造家庭环境。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三、授之以渔,学会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也要有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读。1.圈点摘录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即在读书的时候用笔作一些记号,并且利用自己的积累本,做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加深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去粗取精。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写作技巧;然后,让学生阅读作品,做读书笔记,写读书体会;最后进行班级讨论,教师点拨,师生共同 总结 。

四、搭建平台,坚持阅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经常督促学生,学生就容易失去阅读兴趣。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了读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例如,组织“儿童诗歌朗诵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组织“故事表演会”“课本剧表演会”,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读书 经验 交流会”,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

五、读书明理,升华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非常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悟,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谁动了我的奶酪》《爱的 教育 》等作品的时候,我积极引导学生把阅读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通过讲故事、提问题、谈体会等方式进行交流,学文明理。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必须如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又香又浓的蜜来。”有了教师的精心引导,学生才能爱上儿童文学,开创儿童文学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价值观思考

[摘要]当前,中国少儿出版正处于多元共存的转型期。构建民族童年 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气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成为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文章 认为,原创儿童文学出版应从选题策划、功能定位、产品结构、阅读营销、审美教育、社会服务等6个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导向,积极参与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下,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出版处于多元共存、众声喧哗的转型期。一方面,随着整个社会儿童观、教育观更新,儿童阅读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儿童读物种类越来越多,儿童文学与小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近,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童年意识”越来越强烈。原创儿童文学无论生产,还是消费,都呈现出繁花似锦、春潮滚滚的“盛世”景象。但另一方面,业内人士也清醒意识到,繁华背后一直弥散着苍凉、蕴藏着隐忧。具体说,就是原创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还存在种种不良症候——唯利是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炒作跟风,图书原创力贫弱;急功近利,忽视民族品牌培育;管理滞后,少儿出版产业链松散……更有甚者,面对当代少年儿童的生存处境和成长危机,原创儿童文学出版还缺乏言说能力、 反思 能力、预警能力、牵引能力。基于此,当前,如何学习贯彻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积极调整并把握少儿出版方向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既是新形势下满足广大少年儿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参与国际出版文化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之内在关联

《指导意见》明确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健全确保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的出版导向对于包括原创少儿出版在内的整个文化产业的指导性、统摄力。众所周知,作为当前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准则和行为坐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包含着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多层面的丰富内涵。这三个层面与原创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都息息相关。先看国家层面。塑造未来民族性格、培养民族精神气质、构建民族童年文化、化育民族心灵结构,是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而通过审美艺术手段与出版实践活动践行上述社会功能,从本质上说,就是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奠基,为构建中华民族和谐社会助力,其价值内涵自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产品,其所具有的 人际交往 和心灵沟通功能,又从维护儿童感性生命力、构建和谐童年文化、启蒙大众儿童观念、倡导文学审美教育、补偿当代教育缺失等层面实践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至于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更是与人类核心价值一脉相承,成为当代人类文明所推崇的共同价值的核心构建。因此,原创儿童文学出版的价值取向可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分而言之的一种表达,其深刻性不在于物化儿童成长表象、形塑童年生活场景,而在于以文学审美和出版实践张扬一种昂扬、乐观、宽容、豁达、优雅、风趣、积极、进取的童年心性、人生态度,从而培育起以健全人格、优良品性、丰富情感、丰沛想象为内核的童年精神结构。在此前提下,原创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通过文学审美与出版实践构建的“第二世界”,就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

二、原创儿童文学出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有效路径

实际上,中国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其价值立场就深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并成为其价值准则的一部分。比如,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儿童文学价值观既是对儒家“文以载道”价值观的承续,又是对“以善为美”单一社会价值取向的超越。具体说,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体现了“三元调适,美、善并举”的价值理念:传达真知、认识真理——求真;启蒙精神、养育品格——向善;倡导审美、熏染心灵——寻美。这一价值系统的形成又先后经历了发轫期(20世纪初到抗战爆发)、成长期(抗战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蝉蜕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成熟期(21世纪以来)4个阶段。时至今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呈现出“从耳提面命到理解尊重;从理念渗透到精神导引;从功利主义到游戏精神;从单级状态到多元共生”的多元价值趋向。那么,当下,原创儿童文学出版究竟该如何把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践行“把社会效应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职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6个方面把握:

1.强化少儿出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选题策划上,原创儿童文学出版理应“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未来”三管齐下。通过对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和重大社会题材的选题策划、内容出版,记录并见证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种种历史变迁、社会变革对童年生态的影响,在间接表达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力同时,使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蕴含于语言形象之中,推动中国儿童文学成为有“责任意识”的文学。比如,2015年正值举世瞩目的“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适时推出了《狼牙山五壮士》《两个小八路》《杨靖宇》等抗战题材原创少年小说,分别从不同角度再现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历史画卷,并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种经典抗战图书”优秀原创少儿图书,充分展现了原创儿童文学出版的民族自信、国家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塑造民族未来性格”的使命感与出版担当。

2.把握时代脉搏,引领少儿精神成长

功能定位上,作为童年文化高地之一,原创儿童文学出版担负着守望童年、引领少年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职责。具体到原创少儿文学产品的内容层面,原创儿童文学刊物与图书应该以表达并引领少年儿童精神成长为己任,力求深入洞悉时代精神,关注儿童心灵诉求,通过精心策划、出版,推出一系列富含典型性、个性化、正能量的当代少年儿童群像,以这些未来公民的心灵图像、精神轨迹呈现当代中国社会童年景观和未来趋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品类多样、内涵丰赡的童年文化资源和社会思想资源,从而让中国儿童文学成为有“人文关怀”的文学。

3.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更新少儿文学出版结构

产品结构层面,原创儿童文学出版应善于汲取并吸收丰富的民族 传统文化 滋养,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之间寻求最佳文化结合点、出版增长点,通过富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韵味的原创儿童文学产品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瀚宽广的气度,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襟怀,让中国儿童文学成为有“文化根基”的文学。比如,近年来,在图画书市场“西风劲吹”出版情势下,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海燕出版社、明天出版社等多家少儿社逆势而上,集合优质资源,强力打造原创图画书出版选题,先后推出了《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图画书的讲读艺术》《荷花镇的早市》《安的种子》《团圆》等图画书理论与原创图画书精品,为丰富原创儿童文学出版品种,推动图画书出版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

4.转变文学营销观念,缔造童年阅读文化

在阅读营销层面,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出版则更是大有可为。具体而言,就是探索并创新现有的儿童阅读推广模式,变单一性“新书发布”模式为“媒介整合”模式、“专家讲座”模式为“教育转化”模式、“现场签售”模式为“阅读推介”模式等多管齐下之童年阅读复合模式。通过上述出版营销和阅读消费活动,使诸多情感丰沛、意蕴深厚、趣味洋溢、想象超拔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充实到当代少年儿童的阅读生活中来,实质参与少年儿童的人格养成与心灵建构,让广大少年儿童经由儿童文学阅读逐步养成向善、寻美、尚真、求知的良好品性,从而助力中国儿童文学成为有“胸襟抱负”的文学。

5.参与出版资源整合,助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审美教育层面,少儿文学出版同样可以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少儿出版社、杂志社、多媒体出版公司等出版机构可以通过参与组织选编教材、修订课标、培训教师、推广阅读等多种方式,努力推进儿童文学向基础教育课程资源转化,使更多优秀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成为文学审美教育的核心资源,从而为优化和改善语文教育提供价值方向、资源储备与方法支持。换句话说,就是在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少儿出版可借助优秀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程资源的强大辐射力,不仅在发展少年儿童语言、思维能力,激发 想象力 和创造潜能方面发挥作用,而且还能直接诉诸于少年儿童美好道德、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使这些未来公民在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培育、引领下逐渐成长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也让中国儿童文学成为有“目标境界”的文学。

6.把定“儿童本位”立场,昭示儿童出版方向

在社会服务层面,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出版更是不能缺席。面对“城乡变迁”和“功利教育”背景下斑驳、迷离的童年生态,原创儿童文学出版需要把定核心价值取向和童年本位立场,或通过虚拟的理想童年形态与都市儿童充满缺憾的现实童年境遇的比照;或通过对留守儿童、残疾少年、贫孤孩子非常态、异质性童年景象的深入揭示;或通过对当下种种童年危机的反思性、批判性表达……昭示对童年发展与生命成长的理解、尊重、守望、抚慰、补偿、引领,从而让中国儿童文学成为有“精神传统”的文学。

三、反思与启示

  • 索引序列
  • 儿童美术作品研究论文
  • 儿童美术作品研究论文怎么写
  • 儿童文学作品研究论文
  •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 儿童文学作品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