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毕业教育就业指导论文

毕业教育就业指导论文

发布时间:

毕业教育就业指导论文

关于就业指导的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关于就业指导的论文,请参考!

高校就业指导与德育教育融合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对就业难以及就业指导中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重点提出了高校教育中应将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探索了德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互贯穿和渗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德育教育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随之日趋激烈,因此大学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俨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就业方面,“先就业后择业”的传统理念导致了当今大学毕业生对待工作的稳定性不足、忠诚度不高、职业化程度较差;在德育方面,大学生往往会忽视理论知识以及理论修养,在人文素养以及思想道德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通过研究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德育现实缺失的原因,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内容,并在就业指导中切实加强德育教育,这对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成功率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德育教育缺失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道德的缺失

(1)大学生品行不正。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扩大之后,整个社会逐渐出现了重智力、轻德育的现象。正因受到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们在价值观上常常出现很多烦恼和困惑。许多学生因受到社会的现实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了“读书无用”的心理,以及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怀疑,在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上产生了矛盾的心理。以至于很多学生对待学习有种敷衍了事的态度,上课不认真、逃课、考试作弊、补考、重修的现象比较严重。

(2)就业诚信缺失。在求职就业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虚荣心较强,急于求成,可能会编造和使用虚假的就业信息,以吸引就业单位的关注,提高求职成功率。而在就业过程中,随意单方面违约、跳槽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下,很多大学毕业生往往不重视第一份职业,仅仅视其为积累工作经验的锻炼机会,没有下定决心和毅力做好第一份工作,因此这类毕业生当薪资及上升空间达不到预期目标,或者感觉得到锻炼、掌握技术之后,一般都会跳槽寻找下一份工作,工作不稳定性极大加强。

2.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缺失的主要原因

(1)就业指导观念及模式的陈旧.在以往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主要是进行就业政策指导、招聘信息传递、职场面试技巧等内容的讲授,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重视。以往的就业指导模式主要是以学校就业工作机构为主体,通过收集并汇总各类就业信息,以消息发布的形式直接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而对于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业心理以及思想品德的了解比较少。

(2)就业指导工作力量薄弱。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由就业办公室和辅导员及分管领导完成,负责就业指导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学生工作任务较多且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不能给予毕业生及时、充分的就业指导。

(3)就业指导内容及信息渠道单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没有形成系统化,在就业政策的宣传,常用的就业技巧等方面,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更多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训练计划,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就业信息的来源主要是通过网络、广告和招聘会等方式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对就业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因而常会错过了很好的工作机会,这些都制约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二、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在思想层面上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准,在道德层面上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在精神层面上重视做人的行为规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德育工作对强化就业指导有着重要意义。

1.德育教育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了解和分析可知,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已不仅看重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思想等方面的职业素质。高校中德育教育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准确的判断力、良好的亲和力、丰富的创造力。

(2)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心理素质以及道德品质。通过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选择,合理地实行生涯规划。

2.德育教育对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促进作用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德育教育缺失原因进行剖析,我们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效果的重要性。通过大学期间的德育教育,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正确、合理的择业观。期间通过就业指导广泛地调动学生对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德育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对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途径

1.在就业指导中贯穿德育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了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德育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应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贯穿德育工作。

(1)就业指导工作在新生入学时就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就业指导教学与实践,在日常教学、科研、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中不断渗透就业指导工作,结合德育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德育工作中贯穿就业指导工作,这既能在日常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目的,使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不仅局限就业,还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将大学生职业道德、民主法制、爱国主义和文明诚信等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做事职业习惯,引导学生形成端正服务意识以及良好组织协调能力。把就业理念、技巧、信息等就业工作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人生态度和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坚定信念,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

(3)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使学生学会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和择业心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现实,增强其抵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就业。

2.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就业指导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既可以改善德育课程的教学与现实脱节的矛盾,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受到当今社会风气及就业导向的影响,部分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着不端正的就业思想及就业观念。在错误的就业观的影响下,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因此德育教育应在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聘用综合素质较强的毕业生,因此德育教育应该通过实践、讲授、模拟等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其学习、动手、组织协调等方面能力进行强化培养,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结合专业特点,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合理的自我定位和评价对于大学生就业都是有阻碍的。过于自信、盲目乐观或者过于自卑、消极应对都会影响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德育教育过程中,就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去引导学生用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综合评价自己,准确地自我定位。

(4)加强诚信和法律教育。针对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造假、违约,甚至可能违法的现象。在高校里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可以通过日常课堂教学、校外专家讲座、师生座谈交流等形式进行,逐步培养学生的个人诚信意识;并加强对《法律法规基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遵纪守法,自觉约束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同时通过学习《劳动法》《合同法》《刑法》等法律法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维护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正当权益,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毕业生对待就业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苏陵.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王蔚,孔雷.论德育与就业指导的相互结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3]范辉,王玮.德育课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辅助作用[J].高教论坛,2004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为你提供奋斗的策略,那你知道职业生涯规划书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就业指导 职业规划 论文,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论文(一) 在我和人生哲学里,生命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轮回和重复,每一个生命都应以其独特的方式去演绎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希望我的人生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或人,都要做自己。 (一)因素分析: 1、个人分析结果: (1) 自我介绍 : 我是一个当代本科生,是家里的希望—成为有用之才。性格内向,但开朗、活泼。身形稍胖,个子较矮,平时喜欢上网,玩电子游戏,逛街,偶尔打打 篮球 ,只喜欢看杂志类的书籍。 (2)自己的优势盘点: 有理想,有追求,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执着和全身心投入的激情。做事有责任心、恒心,动手能力较强。 (3)自己的劣势盘点: 缺乏 社会实践 经验 ,交际能力较差,组织能力较弱,口才欠佳。 (4)生活中成功经验的盘点: 独立自主,很多事都必须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去思考去决定。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自己亲身经历才能领悟到其中的奥秘。 (5)生活中失败的教训: 目前我遇到的失败就是高考,以前很傻很天真,没有好好珍惜高中三年时间,导致高考没有考上理想学校。 (6)解决自我盘点中的劣势和缺点: 利用假期找份兼职工作,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对社会的认识。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或是向心理老师咨询解决自己在性格方面的弱点。 2、社会环境分析、组织分析结果: 1)社会一般环境: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地方被开发,2008的奥运选择了北京,2010的世博会花落上海,一时之间,以此为中心的公共建设项目和相关商业项目纷纷上马,巨型体育场馆、奥运村、购物中心、会展中心、豪华公寓、政府大楼拔地而起,中国的建筑设计因此而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的一份研究 报告 称,预计2001年至2010年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为7%;而2011年至2020年,这一速度仍会维持在。中央将城镇化和西部大开发作为面向新世纪的两大战略重点,城镇化意味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居民,意味着需要进行大量包括城镇住宅、城市商业、市政基础在内的建设。 04年北京市发改委等16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奥运经济市场推介会发布376个项目信息,包括22个重点项目和354个一般项目,总投资达到1350亿元人民币,青岛市目前初步确定的奥运项目有154项,按照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的关联程度,分为奥运必备项目、奥运配套项目和奥运相关项目三大类,总投资约780亿元人民币。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在2004年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世博会的投资约在300亿元。除此之外,从2000年开始的一系列规划设计已经让上海成为当代世界城市规划的创作室,02年紫竹科学园区、外滩源、北外滩、上海船厂、多伦路地区的规划设计;03年的外滩中央商务区、东外滩、复兴岛、293平方公里的临港新城、平方公里的国际医学园区;所有这些概念性设计都将在05年进入细分型设计阶段,无疑又是一个极好的商机! 另据美国捷得建筑师事务所统计,2003年中国建筑市场的设计费用超过90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中国建筑市场上设计费总额可达百亿美元之巨。这的确是一块散发着诱人香气的巨型 蛋糕 !中国正在为所有的建筑设计师实现宏大理想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 因此建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二)确定目标: 1、2008年—2015年: 完成主要内容: (1)学历、知识结构:获得大学本科文凭,英语过四六级, 考研 且获得硕士文凭。 (2)个人发展状况:与同学和老师相处融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 网球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减肥成功。 2、2015年—2020年 完成主要内容: (1)工作情况:进入一所设计院或事务所工作,有较好的收入。 (2)学历、知识结构:获得一级建筑师资格,不断进修升值自己。 (3)个人发展状况:结识一些建筑界的精英人物,提高人际关系网的质量。(4) 婚姻家庭:已婚且有一个孩子,供车供房。 3、2020年以后: 经济情况较好和人际关系较好的话,成立自己的事务所,积累财富,让自己的事务所日益壮大。 (三)具体 实施方案 : 认真学习,阅读大量关于建筑的书籍,多看各类设计的图片和图纸,积极与前辈交流,也能锻炼到自己的交际能力,认真干好学生会的干事工作,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 (四)评估方案: 我的职业规划就这样写了,这方案稍有夸张但我不想写得太平庸,我也不肯定会完全照这样去做,可能大体上会这样去做。未来发生什么样的事,没有人知道。未来有太多的未知数,到时候随机应变吧。不过我根本的前提是让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人活一世总离不了一个情字吧。如果没了亲情友情爱情,就是当微软总裁人生也没了意义。 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论文(二) 一、自我分析 请描述你的职业兴趣、个人能力、特质、价值观等。 综合朋友和自我详细认知,我对自己的特点如下概括: 真诚、重感情,个性随和,观念开明,行事低调,崇尚健康、简单的生活方式,对未来充满期待;相信自己的能力,人际关系良好,做事认真,责任感强,具备团队协作能力,注重自己的思想不盲从。 我比较热忠于实际操作的工作。我的动手能力很一般不是很强,所以在大学期间我着重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一直很相信自己的能力,对待事情也十分认真,追求能够把事情做到更好,对待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也能借鉴别人的好 方法 ,听取别人的建议。 对于职业的价值,我认为一份好的职业的终目的是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就目前来说,电信业依然是发展蓬勃的行业。随着3g和数字影音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还将会在一定时间内带动电信业的兴旺。如今的我必须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分析 请对影响自己职业选择的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包括家庭环境分析(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 文化 等以及对本人的影响)、学校环境分析(如学校特色、专业学习、实践经验等)、社会环境分析(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竞争对手等)、职业环境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分析、企业分析、地域分析) 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职业定位 综合部分(自我分析)及第二部分(职业分析)的主要内容得出本人职业定位的swot分析: 1、内部环境因素: 优势因素(s): 弱势因素(w): 2、外部环境因素: 机会因素(o): 威胁因素(t): 根据上述分析,做出决策(选择2—3种职业发展方向): 例如:工程师,程序设计师,系统工程师,电信产业技术人员等,在某些具有良好 企业文化 ,社会影响力的资深企业当小的技术人员,再努力地向更高职位发展。 四、计划实施 a、计划名称: b、时间跨度: c、总目标: d、计划内容: 1、策略和 措施 备注 2、短期计划 XX年至XX年(22岁——23岁) 在大学后一年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课余时间兼职工作,提高实践能力;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通过四六级考试;多了解人才市场招聘信息。 3、中期规划 XX年——XX年(23岁——26岁) 希望 毕业 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在有竞争里的单位做技术人员,施展个人能力;熟悉工作环境和行业特点;积累工作经验。 4、长期计划 2014年——2022年(27岁——35岁) 事业有成,有个幸福家庭,成为企业高级技术领导人才。 五、评估调整 我们都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因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修正。在整个的生涯发展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自我探索和对职业的探索,来修正我们现在的选择和计划。

关于就业指导的优秀论文(通用12篇)

导语: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以下是我整理关于就业指导的优秀论文

摘要:

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原则和内容.以及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队伍建设;理论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迅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又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有关各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认识不深,自身作用发挥不够,使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同时,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责和功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体系.合理配置毕业生资源,指导和帮助毕业生顺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这一知识群体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搞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大学生接受到最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教育,确切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职业素质的要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他们事业匕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对社会来讲,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到所需要的劳动者,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有机结合,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前提条件。同时还能减少社会劳动力的非正常流动,有利于降低失业率,减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所以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动作用。

1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近几年各高校开展了一些就业指导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就业指导工作的体系还不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仍然比较薄弱,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1.1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

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有所欠缺,还未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列入教学计划;有的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甚至狭隘地把就业指导工作单纯理解为找工作,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1.2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要帮助学生自我评价、正确定位,因此需要掌握心理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大多数就业指导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就业指导理论知识欠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研究探索不够,因而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不够,效果不够理想。

1.3指导的内容、形式和对象有局限性

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随意性较大,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仅仅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指导学生择业等方面。同时,将就业指导工作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相提并论,强调对毕业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教育.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需要为大前提,很少能够顾及到大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和特长,加之受到经济、条件、手段等限制,高校主动收集到的社会用人信息量小,致使就业指导提供的需求信息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要和选择,因而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的多种需求。

2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及体系

2.1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要构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必须首先明确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针对就业指导的内容,建立一整套适应当前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发展要求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从发达国家多年来的大学就业指导实践和我国近年来的指导工作经验看,就业指导工作概括地讲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职业的具体介绍。通过就业指导,向大学生介绍职业分类、职业性质、活动内容和特点以及对就业者素质的要求等,使大学生能全面地了解职业、认识职业、以满足他们的需要。第二,关于个性职业分析、测量和鉴定。通过对大学生职业兴趣、能力及个性心理特征的测量与分析,使大学生比较客观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由此帮助他们选择到自己想干而又能干的职业岗位。初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第三。关于职业选择的艺术方法。就业指导关键是要帮助大学生找到理想的职业.这中间涉及到许多的职业选择活动,如职业预测、职业信息收集、职业选择步骤与方法、自我介绍和职业洽谈艺术、职业选择误区等,这些问题既有理论方面也有实践方面。大学生在挥业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掌握,只有通过就业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参考建议、职业信息,培训就业技能.使他们能借鉴别人的经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择业活动。只有根据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基本适应大学生自主择业的需要。

2.2构建就业指导体系的原则

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当然.就业指导要有阶段性,但应是阶段性的连续,而不是学生毕业时或“双选”时才进行,应从学生入校后就按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使学生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以应对社会需求,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2)就业指导是职业意识养成教育。应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能科学、现实地选择职业,减少盲目性和盲从性;3)就业指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个性特长的重要环节。在强调全面发展素质的同时,还要强调个性特长的发展,以适应不同职业对毕业生的特长的要求:4)就业指导要始终坚持教育性的原则。就业指导有较强的服务功能。但要以服务为载体,渗透职业价值观的`教育;5)贯彻整体性原则。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不能相互代替,而要相互渗透。不仅如此,就业指导不只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而应渗透于教育和各科的教学当中。同时还应完善高校就业指导组织的设置、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职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护、就业指导计划的制定、就业指导计划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等。因此,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应是有关就业指导理论、法规、制度和机构的有机统一体。

2.3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就业指导体系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高校和社会两个层面构建两个体系:

(1)构建高校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体系。所谓全过程就业指导,就是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临近学生毕业、择业时才开展的临时性工作。高校要以系统论观点为指导,把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系统.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其特征是: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高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需要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应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构建社会全员性的就业服务体系。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搞好就业工作,既要求高校的指导应与市场的需求和职业的要求紧密结合,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在全员性就业服务中达到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办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等目的。其服务形式主要有:建立产学研基地,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定期来校咨询;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将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分层次、多渠道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推介工作。

3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

3.1机构和队伍是做好就业指导的依托

就业指导中心应成为实体机构而不是虚拟机构。应有专职人员、固定的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手段和条件,包括资料室、录放像设备、查寻信息和网上求职的设备以及咨询室和洽谈室等。根据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特点,应明确学生工作干部即为就业指导人员,各院系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要具备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素质,包括有一定的理论修养、正确的工作方式、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3.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

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研究某一专业适应职业的范围.还要研究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这就可以指导学生在某一专业社会需要不足的情况下就近调适,增强就业能力。从我国人才市场就业指导实践来看,这一部分的理论研究还非常薄弱,尚处在始发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尤其是针对高校毕业生需要的就业指导理论。

而在高校内部也没有一支有组织、有领导的专门研究力量。已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也较肤浅,与其相应的实践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因此在新时期,我国应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组织各方面力量系统研究适应各层次择业者需要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高校更应发挥研究能力强的优势,丰富和发展大学生职业选择指导理论。

3.3树立大就业指导观

所谓大就业指导观不仅要求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而且要主动介入到教学中的选课指导等工作,使就业指导横向拓展。目前学校增加了选修课的比重,开设了辅修专业,为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就业面向提供了条件保障,但学生往往较为盲目。就业指导应发挥指导学生选课和根据专业的社会需要帮助学生选择辅修专业方向的功能,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3.4加强人的个性认识与职业特点研究

就业指导涉及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人,一个是职业。对人的认识问题,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宽泛的知识(如心理学、生理医学等),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做出较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职业特点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对职业分类中各种职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而这种要求不是笼‘统的,而应是细化的、具体的。目前的就业指导尚缺这一重要内容,应组织专家进行协作研究,使之尽快用于就业指导的工作实践。

3.5重视就业指导的科学化建设

就业指导是一门专业,其科学化的要求:一方面是专业化的专家队伍:另一方面是科学的学科建设。其中专业化的专家队伍最为重要。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专家队伍对就业指导进行系统研究,就会使其成为理论苍白、方法单一的生硬、空洞的说教;同样,没有专家队伍作为支撑,学科建设也无法进行,而大多数兼职就业指导人员也就没有了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因此,通过培训、交流、支持立项研究,促进专家队伍的成长、成熟乃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当务之急。

就业创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创业管理论文 要成功创业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专业培养目标是塑造“专才”而非“通才“”全才”,学生难以全面涉猎相关课程,更不要说系统性地了解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以下内容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创业管理论文,欢迎参考! 大学生创业管理论文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分析 (一)创业精神的缺乏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又包含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心理基础和道德品质。创业理性认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与内驱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前提,是人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动性源泉和创业动力。创业心理基础一方面是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另一方面是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承担责任、直面现实的勇气,包括自信心、与人合作、情绪情感、意志等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创业道德品质包括企业运营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营准则,是企业社会公德的必备要素。但现在的“90后”“00后”多是独生子女,依赖心理较重,自主性和适应性差,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风险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遇到困难很容易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放弃努力,缺乏创业精神。 (二)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欠缺 要成功创业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专业培养目标是塑造“专才”而非“通才“”全才”,学生难以全面涉猎相关课程,更不要说系统性地了解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如财务、管理、法律等。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创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个人综合能力。但由于在校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有限,能力培养途径不多,导致学生难以在大学阶段完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进入创业阶段后往往屡遭碰壁。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创业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指导创业定向,培养创业精神 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创业素质,学生是否具备创业精神,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来发现。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第一项就是进行自我评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过程,能够使学生认清自己,扬长避短,将创业理念与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相结合,对自己的创业发展方向做进一步设计、规划,使未来的创业奋斗目标更加明确。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立足于个人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并依据现实规划未来。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能在学生创业遇困时助学生一臂之力,提高创业成功率,还能在学生创业成功之后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有规划地运营企业。 (二)补充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了企业常采用的战略分析法——SWOT分析,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估时,立足于个人实际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个人的优势、劣势和核心竞争力,并制定相应对策。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更能够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去展开创业规划和准备,最终实现创业目标。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校期间,学生可以制定分阶段的、详细准确的创业成长目标。大一,重点考虑提高自身的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综合能力。学习上,应将重心放在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方法的养成上,通过设定目标—达成目标—评估目标的方法,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综合能力培养方面,重视书本以外的团体性活动能力的培养,例如参加社团、竞选干部等。大二,重心仍应放在“学”上,与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和技能应重点学好,同时还应积极学习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大三,开始进入实践,重在“练”。通过参加各类创业大赛,锻炼实践能力,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模拟实践检验“学”的水平,同时积累“练”的经验。 三、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的创业教育途径 (一)建立全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念 创业并不是学生临近毕业,开始就业阶段才着手进行的,而是应在学生入学之初甚至最早萌发创业想法时,就需要开始进行指导。哈佛大学曾有一项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人群中大约只有5%左右的人会做出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结束时,没做出职业生涯规划的95%的人所创造的资产价值,远不如这5%的人所创造的价值多。这提示我们,要让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全程、系统的指导,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则需要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有机融合。创业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培养上应以跨学科课程设置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之中,客观审视个人创业的基础,理性规划创业蓝图。同时,将创业理念、创业方法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拓宽创业思路、筹划创业步骤,最终实现创业目标。 (二)完善培训师资 现阶段高校创业培训教师多由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老师担任,理论经验丰富而实战经验欠缺。要对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全面指导,老师不但需要丰富的创业理论,还要具有扎实的创业实践技能。因此,在高校广泛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的今天,应为创业培训教师提供合适的场地、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鼓励这部分教师进行创业实践,并通过他们的实践修正、指导学生的创业理论。还可通过选聘成功创业校友、相关政府部门人员、企业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向学生讲授创业技巧、创业须知、国家相关创业政策等,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分享成功经验,规避风险。 (三)加强实践孵化,扶持创业 创业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强调实践。因此,在创业教育中,一定要坚持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动性和潜力。学校应重视创业孵化,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通过创业园,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锻炼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巩固实践应用;同时,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并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重点孵化一批创业项目,培养创业人才,形成创业氛围。 ;

在现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也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兴的现象。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3篇,欢迎参阅。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篇一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分析

(一)创业精神的缺乏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又包含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心理基础和道德品质。创业理性认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与内驱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前提,是人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动性源泉和创业动力。创业心理基础一方面是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另一方面是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承担责任、直面现实的勇气,包括自信心、与人合作、情绪情感、意志等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创业道德品质包括企业运营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营准则,是企业社会公德的必备要素。但现在的“90后”“00后”多是独生子女,依赖心理较重,自主性和适应性差,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风险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遇到困难很容易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放弃努力,缺乏创业精神。

(二)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欠缺

要成功创业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专业培养目标是塑造“专才”而非“通才“”全才”,学生难以全面涉猎相关课程,更不要说系统性地了解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如财务、管理、法律等。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创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个人综合能力。但由于在校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有限,能力培养途径不多,导致学生难以在大学阶段完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进入创业阶段后往往屡遭碰壁。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创业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指导创业定向,培养创业精神

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创业素质,学生是否具备创业精神,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来发现。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第一项就是进行自我评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过程,能够使学生认清自己,扬长避短,将创业理念与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相结合,对自己的创业发展方向做进一步设计、规划,使未来的创业奋斗目标更加明确。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立足于个人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并依据现实规划未来。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能在学生创业遇困时助学生一臂之力,提高创业成功率,还能在学生创业成功之后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有规划地运营企业。

(二)补充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了企业常采用的战略分析法——SWOT分析,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估时,立足于个人实际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个人的优势、劣势和核心竞争力,并制定相应对策。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更能够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去展开创业规划和准备,最终实现创业目标。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校期间,学生可以制定分阶段的、详细准确的创业成长目标。大一,重点考虑提高自身的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综合能力。学习上,应将重心放在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方法的养成上,通过设定目标—达成目标—评估目标的方法,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综合能力培养方面,重视书本以外的团体性活动能力的培养,例如参加社团、竞选干部等。大二,重心仍应放在“学”上,与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和技能应重点学好,同时还应积极学习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大三,开始进入实践,重在“练”。通过参加各类创业大赛,锻炼实践能力,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模拟实践检验“学”的水平,同时积累“练”的经验。

三、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的创业教育途径

(一)建立全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念

创业并不是学生临近毕业,开始就业阶段才着手进行的,而是应在学生入学之初甚至最早萌发创业想法时,就需要开始进行指导。哈佛大学曾有一项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人群中大约只有5%左右的人会做出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结束时,没做出职业生涯规划的95%的人所创造的资产价值,远不如这5%的人所创造的价值多。这提示我们,要让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全程、系统的指导,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则需要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有机融合。创业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培养上应以跨学科课程设置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之中,客观审视个人创业的基础,理性规划创业蓝图。同时,将创业理念、创业方法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拓宽创业思路、筹划创业步骤,最终实现创业目标。

(二)完善培训师资

现阶段高校创业培训教师多由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老师担任,理论经验丰富而实战经验欠缺。要对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全面指导,老师不但需要丰富的创业理论,还要具有扎实的创业实践技能。因此,在高校广泛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的今天,应为创业培训教师提供合适的场地、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鼓励这部分教师进行创业实践,并通过他们的实践修正、指导学生的创业理论。还可通过选聘成功创业校友、相关政府部门人员、企业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向学生讲授创业技巧、创业须知、国家相关创业政策等,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分享成功经验,规避风险。

(三)加强实践孵化,扶持创业

创业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强调实践。因此,在创业教育中,一定要坚持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动性和潜力。学校应重视创业孵化,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通过创业园,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锻炼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巩固实践应用;同时,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并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重点孵化一批创业项目,培养创业人才,形成创业氛围。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篇二

一、在新形势下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待就业人数不断上升,找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就业难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而在新形势下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助于缓解当前我国的就业问题,同时提高国家的就业岗位提供量,可谓是一举多得。

(一)民办高校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征应该是: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等等。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才的教育模式就是“创造力教育”模式。

(二)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民办高校学生事业的创立。

我们要培养的大学生是有着远见和过人胆识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新的形式下,大学生需要有不断创业和超越自己的魄力。在现在就业困难的大的社会环境下,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而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训练,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够接受到正规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会如何规避创业风险等,只有这样,民办高校大学生才能够在创立自己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

(三)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够弥补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的状况。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方面相对于公办高校大学生来讲存在一定方面的弱势,而通过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观的培养,培养其积极创业的能力,就能够弥补这个缺点,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此方面高人一筹。通过学校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能够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能够自动屈从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能够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

(四)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创造力的培养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的实践力的培养。

在现代的学校教育机制下,很多学生缺乏责任感,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学生选择了啃老,这不能不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的倒退现象。而通过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个人的历史使命感。通过进行创业意义的宣传,大学生能够明白创业不只是自己一个人找到了就业岗位,还能够带动很多人一起工作,从而使得社会使命感增强。而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其解决,有助于激发学生个人创造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实践力的提高。

(五)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业热情的培养。

大学生总是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在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使得广大创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的学习机会并且产生浓厚的创业兴趣,为其以后的创业活动积累经验,提供方法,提高离校后创业的成功率。

二、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创业比例低。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在新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了进公司上班,或者进事业单位,考公务员等。选择自主创业的只占极低的比率。

2.创新成果少。

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很少有创新成果,创造力被极大地限制了。这大大阻碍了我国科技转化的比率,使得整个国家的发展显得创造力不足。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流于形式,丧失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

3.创业能力弱。

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偏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创业成功率低等。而不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也使得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缺乏科学性,导致创业过程中缺乏目标和远见,失败率极高。

4.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虽然在现有的形势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是势不可挡的趋势,但是很多民办高校没有对这方面产生足够的重视,使得学校缺乏专业老师的配备,造成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长足的动力。有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内容严重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专业深度不够。

三、解决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要想获得合理解决需要多管齐下,同时也亟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

在我国现有的行政法规中,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加大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国家通过社会宣传,提供社会帮助,提供政策支持等多种途径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支持。学校也应该对创新创业行为进行鼓励和宣传,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二)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的奖励。

现在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除开学校不够重视之外,还因为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大学生的创新奖励不能只流于形式,还应该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只有对学生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大学生才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不停地创新,从而使整个学校,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形成创新型社会。

(三)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该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强化;其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设计教育;再次就是发掘创业典型,树立榜样;最后就是在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重新认识创新创业问题。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在很大一个方面是因为没有对创新创业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很多学生都抱着旧的观念,认为创业辛苦,创业风险大,创业成功率低等,宁愿选择进机关,给别人打工也不愿意自己当老板。所以需要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创业观,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

首先,必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教师的数量,必须保证相应的学科有相应的老师承担。其次,提高创新创业方面教师的素质,只有老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才能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而有的老师自身缺乏创业背景,给学生讲课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者过于注重理论。再次,教师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成长。因为专业的特殊性,教师缺乏联系同业的平台以及跟创业模范联系的方式,所以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成长起来。

(六)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主要是因为过于注重理论,缺乏实践性。要想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有途径接近社会实践;其次要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辟多种形式,这样才能够吸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机会对所学习到的理论进行运用。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只有通过多种策略对当前的创新创业问题进行研究解决,才能够从本质上改变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难,积极性不高,成功率低等一系列现存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篇三

一、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编排前后重复,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创业教育理念能够改善传统的学习效率,因为创业教育贴近社会实际,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就业需求,吸引学生注意。创业教育能够根据学生的自我兴趣和技能,为以后就业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和自我技能、兴趣的挖掘,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二)创业教育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们在课堂上完全服从教师的安排,所以对学生的个性是一种压抑和阻挡,没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创业教育更加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学生内部,教育方法不再单一,而是变得多样化。创业教育理念的引入能够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实现教学结构的改善,提高学生的创业水平和能力。

二、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一)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一致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发展的个性,培养学生进行创新的思维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因为大学生进行创业主要的素质便是拥有创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和创新性。这些内容都是与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市相互融合的,能够实现两者的真正结合。

(二)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融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诚实品德,两者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目前,创业难度很大,必须拥有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和失败后坦然接受的心态。两者都趋向于培养学生的完整性格,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三)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模式上具有相互依托性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很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展开,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比如说理法、实践锻炼法、学生主导法、个体体验法等都是在实践中积累的结果。创业教育更加需要实践方法,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可以通过个案分析、市场调查、专题讨论等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三、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创业教育理念

第一,树立正确的理念,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理念宣传,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教师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认清学生的社会发展性和个体发展性。第二,要重视创业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重点展开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第四,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展开相应的培养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本身存在的良好品质和能力,加以提炼和培养。第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二)明确创业教育的内容

创业教育应侧重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将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课堂教育应该从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如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教育。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新理念,改变教育方法和手段,融入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教育和创新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很多创业的创意都来自于实践当中的灵感,所以加大实践培养力度能够有效地提升创业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设企业管理课程,开设人文课程,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大赛,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业实习机会,让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从而为毕业以后的创业奠定基础。

(四)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第一,应该注意更新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在办学理念上支持创业教育。第二,大学制度文化建设需要健全的组织制度,在组织上应该支持创业教育。第三,大学物质文化建设需要具体的载体,因此学校的一些物质标志应该建立起来,让创业氛围可以充斥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第四,领导加以重视,同时教师作为教育理念的传播者要身体力行。第五,社会上应该形成一种创业热潮或者是支持创业的风气,这样,学生进行创业的过程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兴趣和激情。

四、总结

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培养更多的社会人才。而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能够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良好的创业素质。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理念上进行更新,从具体的实践入手,将创业理念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1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认识有误区(1)扩招惹的祸。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04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2005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 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仅有和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 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 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 200~2 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2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 ,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残疾人创业指导论文篇二 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主体分析 【摘要】随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现存的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已不能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文章从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主体―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农村残疾人进行了问题探讨,寻求组织方式的契点,以实现农村残疾人组织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 组织方式 主体 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指出: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要大幅提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所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健全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刻不容缓。如何使农村残疾人更好地享有和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是当下急需探讨的课题。因此,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现状与期待存在哪些差距,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 政府:重公共政策制定 责任落实权责不清 惠残政策不理想。作为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想拥有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成就一番事业。但作为农村残疾人,因身体缺陷和外界条件的限制,且不说干一番事业,就是想要拥有一份工作,经济上达到独立都是不易的。为此,我国各级政府针对残疾人尤其农村残疾人自身的特点制定了相关的惠农惠残政策。如:《残疾人就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一条、二十二条提及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提供相关的就业服务,同时,国家鼓励其他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免费服务。但现实中,农村残疾人一旦离开户籍所在地找工作困难重重。即便他们遇到阻力,可以向政府组织或非政府组织求助,但鉴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政府业绩的考量,各地方政府往往会倾向于先保障本地残疾人就业率。而《条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各地政府或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就业服务信息受惠对象局限于本地残疾人,更没有说,非本地残疾人就不能享有这些就业信息的知情权。不管户籍所在地是哪里,只要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中国公民,有劳动能力的,各地方政府就有义务为他们提供就业的信息,选择的权利应归于残疾人和企业双方。 究其原因,政府在制定惠农惠残政策时,忽视了政府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政府是人民的委托代理机构,追求的是社会最广大人民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政府肩负制定惠农惠残政策责任的同时,还应细化自身的职责,达到权责匹配。而且针对农村残疾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政府的主观责任尤为重要,尤其是政府委托代理人―公务员的责任感。只有强化政府对农村残疾人主观责任和强调公务员对农村残疾人的责任感,才能更好地解读和推行惠农惠残政策,实现政策制定的初衷。 政府组织资源配置不合理。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口抽样调查,农村残疾人数6225万,占残疾人总数的。面对这样大的人口基数且贫困程度较深,诉求复杂的特殊人群,政府很难及时提供公平有效的资源。虽然各级政府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惠农惠残政策,但因政策过于抽象且缺乏配套措施造成执行困难,亦或因受各地方财政能力限制而易于流于形式,导致资源配置过于集中或分散,对农村残疾人贫困问题的解决是杯水车薪。2010年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表明残疾人虽然整体有较大改善,但社会差距仍然明显。西部地区残疾人贫困问题更是我国残疾人事业的难点、重点。西部地区残疾人口基数较大,残疾人事业发展根基薄弱,农村残疾人更是生活艰难。 究其原因,我国可用资源有限,国家的惠农惠残政策不能满足所有地区农村残疾人的需求。且助残政策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获取残疾人意愿的信息渠道过长,导致接收到的信息缺乏真实性,中央政府往往根据一些抽样的数据和对形势的研判制定政策。且政府本身亦存在自利性,因此会基于政府的出发点,制定相关政策,在无意中忽视了和弱化了残疾人自身的意愿。如:国家在下达残疾人就业培训任务时,对培训项目与残疾人的契合度考虑不详,即定每个项目培训和支助的人数。 政府组织惠残政策覆盖窄。政府是在一定的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残疾人自身的弱势和农村居住特点制定惠农惠残政策,内容涵盖宽泛。但在政策执行中,许多农村残疾人是没有享受到惠残政策的。而且城乡间的惠残政策也存在差别,农村残疾人生活困难补助金标准低。如:福建省2014年以前生活困难补助人群不包括听力、言语和多重重度残疾人。城乡重度残疾人生活困难补助金差20元/月/人,20元看似不多,但对农村消费水平低的农村,是可以改善其生活水平的。在医疗救助中,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9项针对残疾人的医疗康复项目也没有体现在新农合保障范围内①。 究其原因,政策执行中缺乏有效监督,政策未得到严格的贯彻。各级政府的政策执行都有其相应的监督部门,但目前监督体系更多是强调外部监督,但外部监督的主体对政策的本体又缺少详尽的认知,对于政策信息又没有充分掌握,所以,他们只是局限于一点或一面去思考,而非全局,监督效力不大。内部监督的主体又缺乏主动性,致使监督力度不够。 政府组织惠残政策方式偏差。我国现行的惠残政策仍以“输血式”为主,“造血式”为辅。虽然输血可以舒筋活络,解决残疾人生活窘境,见效快,但缺乏后劲,难以真正实现残疾人自力更生,与惠残政策初衷相违背。我国农村残疾人普遍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送钱送物只能应一时之急,而且很多扶贫项目粗放“漫灌”,只输血不造血,针对性不强。帮扶工作既要输血式扶贫治标,更要造血式扶贫治本。一味地采取输血式扶贫,只能解决群众眼前暂时的困难,还易滋长他们“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如:2015年8月,笔者到XX县农村调研,发现许多人认可靠最低生活保障金来维系生活,也不愿参加县残联组织的技能培训项目,自寻生计。 究其原因,政府组织农村残疾人目的是明确的:改善农村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培养农村残疾人自给自足的能力,形成“造血式”的脱贫致富,但是方式待进一步推敲。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较晚,初期针对尽快解决农村残疾人生存问题,所以选用了“输血式”的助残方式,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继续采用“输血式”的助残方式,农村残疾人只能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累赘”。政府高额的补助金,只能暂时缓解残疾人生活面临的困境,并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其生活质量,反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非政府组织:重公共政策执行 组织协同志愿偏差 践行惠残政策,非政府组织缺主动性。我国非政府组织是政府组织的有效补充。在残疾人领域,作为非政府组织,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承担了践行公共政策的职责。当下,各基层残联主要的工作是执行上级单位下达的任务和指标。如:我国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主要依靠残联推动,模式化培训过多、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脱节,缺少针对性;培训重过程,轻结果;培训方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且缺乏有效监控,培训质量无法保证。如:2015年8月,笔者到XX县农村残疾人养殖业种殖业培训现场调研时发现,县残联培训通知中明确年龄条件:16~60岁,但是在参与培训的人员中仍然有5%的年龄超过了60岁,且只用2个小时就完成了培训内容。试问,如此简短的培训如何能保证培训质量和培训目的的实现,作用只有一个,就是这些人曾经参加过培训。 究其原因,基层残联工作缺乏主动性。各级残联在组织农村残疾人培训前,应该对本地的农村现状、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和农村残疾人的情况做基础性的调研和论证,寻求农村残疾人与就业的契点,然后再确定可操作性的项目,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有效地培训,向培训一批落实几人就业的理想状态努力,可尝试探讨订单式培训。同时,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师培队伍或依托相应具有培训资质的机构,以便项目实施后的跟踪指导,只有项目具有持续性,才会提高人们参与的热情。 推行助残创业,非政府组织缺创新性。地方各级残联在落实上级惠农惠残政策时,习惯性把指标分解,逐级完成政策中所涉任务。基层残联在下派任务,协助农村残疾人选择就业项目时,往往受自我意识的影响,用老眼光和经验主义进行指导,忽视现代化技术的项目,重点关注基础性的就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局限于成功就业创业经验的范式项目,缺少开拓创新精神。如:在目前机械化大规模运用的时期,因农村残疾人没有购买现代化机械的资金,且所在地又没有农机合作社,所以仍有大量的农村残疾人无法利用现代化机械。 究其原因,基层单位在组织农村残疾人就业时,思想禁锢,致使项目选择受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创业项目已不能给农村残疾人带来满意的经济收益。基层残联助残思想亦应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 辅助福利企业,非政府组织缺协作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一些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的福利企业往往在技术人才、管理水平、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等方面处于劣势,残联对福利企业的辅助措施不到位,致使不少福利企业生存艰难,无法为更多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如:黄石市政府在2007年对福利企业确定了万元的额定优惠政策后,每年却在增加残疾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从350元/月涨到750元/月。而且企业为残疾职工缴纳的各种保险也在逐年递增,但每个残疾职工的免税额并没同步增长,结果是福利企业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致使本来就是微利状态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或亏损边缘。据统计,政策调整前,2005年黄石市福利企业157家,安置残疾职工高达4000人左右;政策调整后,2010年仅为75家,到2011年,仅安置残疾职工1838人。为保障组织农村残疾人集中就业,福利企业急需补助措施,提高盈利②。 究其原因,残联组织在福利企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做到积极的配合与协助。福利企业是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的特殊企业。福利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残联的补助措施,残联组织农村残疾人集中就业离不开福利企业的支持。残联缺少对福利企业的补助措施,会使福利企业在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福利企业的数量减少,农村残疾人就业率低。 农村残疾人:重享受惠残政策 参与内驱力缺失 家庭保护,农村残疾人加入组织积极性受阻。残疾人在家庭中被置身于“另类保护”状态,多数残疾人家庭都不会指望残疾人有什么发展,能为家庭和社会做什么贡献。残疾人家庭从一开始就对残疾人持有放弃的态度或“保护照顾”,只要健全人能做的事情,就很少让残疾人去做,没有给他们尝试做的机会,残疾人渐趋也就不会想去做什么了。由于他们身体的障碍,在与外界交往中与健全人相比存在着诸多不便,他们的矛盾心理左右其对问题的认识,而且社会中一些人对残疾人存有偏见,双重作用下,残疾人在心理上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压抑感,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愿加入农村残疾人互助组织。 究其原因,农村残疾人具有严重的挫折心理。他们在群体活动中,无法克服别人对他们的歧视,战胜自卑。因先天遗传或意外事故导致某种身心缺损和功能丧失的残疾人,丧失了健全人的生活能力,他们不能够正确和乐观地看待自己身体残疾,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经常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被社会瞧不起,因而不愿与人交往,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逐渐走向意志消沉,最后丧失了生活信心。与此同时,部分生活热情度高的农村残疾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寻找工作时,常常会遇到被另眼相待,不被理解,甚至拒之门外。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在助残工作中,由于面对群体之大,个案之强,偶尔也会出现忽视个别残疾人的诉求,使其心理感到备受冷落。 身体障碍,农村残疾人参与工作契合度偏低。社会市场化的进程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造成了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岗位障碍。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导致岗位要求的提高,客观上拉大了与农村残疾人就业能力的距离,影响了农村残疾人就业。此外,全社会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也造成农村残疾人的失业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强势群体”就业需求现有很大缺口,更不用说体力无法满足企业高效生产需求的农村残疾人。 究其原因,农村残疾人自身的劣势所决定。农村残疾人和健全人比较具有双重劣势:作为农村人在经济上、受教育程度上的劣势;作为残疾人在身体或心理上的劣势。农村残疾人在身体或心理上存在不足,导致农村残疾人即使勤奋的工作,工作效率也难与健全人相比,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残疾人自身落后的技能,无法适应岗位需求的提高,在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条件下,农村残疾人就业、再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教育程度低,农村残疾人对组织方式的认知受限。农村残疾人对新事情的认知能力较弱,缺失参与农村残疾人群体组织的动因,对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的内涵和作用没有清晰的把握。他们参与一个群体或一项活动,首先考虑的是这个群体或这个活动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物质利益,最为理想就是马上就能见到收效。而对究竟是以何种方式,为何目的,需要他们协同做些什么一概不关心。这样也就导致即便因为受各方力量支持,成立某个农村残疾人经济合作社,但是随着他们对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归属不清,会造成组织在发展中出现诸多变量。 究其原因,农村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我国城乡的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的教育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城镇。而作为生活在农村的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更是不理想。农村思想比较落后,认为残疾人天生就存在缺陷,能平安地度过一生就足以,只是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更有甚者是什么活都不做,认为学习文化根本是浪费家里为数不多的积蓄。而且,目前农村随班就读实现得不理想,特殊教育学校又相对集中。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残疾人知识文化欠缺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障碍,就业创业的绊脚石。因此,要实现农村残疾人自愿组织或加入群体,共同走向富裕,是需要教育作强力支撑的。知识的累积,可以激发出农村残疾人的内驱力,而内驱力是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目的实现的关键。 (作者分别为长春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教授;本文系2014年教育部“春��计划”中日合作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JB306W08) 【注释】 ①《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残助残工作的意见》, ②何其宏,熊晖:“黄石市福利企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及建议”, 看了“残疾人创业指导论文”的人还看: 1. 残疾人创业论文范文 2. 残疾人创业指导案例分析 3. 残疾人创业论文赏析2篇 4. 残疾人创业故事 残疾人创业励志故事 5. 残疾人需求调研报告

就业指导论文3000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摘要:大学生就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大学生在求职面试时,往往因为忽视了细节处的表现,以及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从而与工作失之交臂。所以,大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关键词:不可忽视细节礼仪心理大学生就业高等的学历、丰富的知识为大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求职面试时,许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往往因为一些细小的问题而与工作失之交臂。当今大学生进行面试时,除了常规的问题之外,还会碰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招聘单位也正是从这些千奇百怪的面试中,选拔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最近就从电视上看到这样一档节目:一家公司在对三位大学生进行面试时,搞了一次活动,让三位大学生到一家幼儿园,分别向小朋友们解释“竞争”这个词的含义。招聘单位不仅从三位大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更是从他们在细节处的表现,去评价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是否诚恳、认真,是否具有爱心、耐心,是否尊重对方、把服务对象放在第一位等等,由此他们总结出三位面试者综合能力的高低,从而选出一位最佳的人才。因为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综合型的、应用型的人才。只具备了高等的学历和丰富的知识是不行的,还要有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招聘单位也都希望得到这样的人才。但面试时间很短,因此他们就从面试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进行判断。一位礼仪专家曾说:“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因为一些小事情或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往往会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显现出一个人的本质,招聘方就能从中迅速产生判断,结果就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前程。而这些都不是大学生短时间靠突击就能具备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如果你拥有良好的全面素质,你就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想把握住更多的机会,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知识面广、专业技术精通、业务能力强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个人的修养,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以避免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影响自己的前程。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就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首先是个人礼仪。虽然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但要想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须注意学习一些个人礼仪知识。比如修饰、化妆、仪态、服饰、谈话等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下,每个组织都在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其中就包括员工形象。一位打扮不合时宜的、或粗心的、或邋遢的大学生与形象良好的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参加面试,前者肯定是落选者。因为员工的不良形象也有损组织的形象,给组织带来损失。就有这样一位大学生,他在面试时穿了一身刚买的深色西装、一双黑色的皮鞋和一双白色的袜子,希望自己形象不俗,能给主试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他不知自己已违背了西装着装的基本规则。他虽然穿上了深色的西装和黑色的皮鞋,却不合时宜地以一双与前者反差过大的白色袜子同其搭配,而且在他所穿的西装上衣的左侧衣袖上,本当先行拆掉的商标,依旧赫然在目。本想给考官留下良好印象的这位大学生得到了相反的结果。所以,大学生参加面试时,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皮肤要洁净,指甲要及时修剪,头发要整洁,口腔要卫生,要有正确的站、坐、走相,服装要合时宜,鞋要擦干净,不要随便打断主考官的谈话,谈话时要注意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面试过程中要始终面带微笑。这些细节都是体现大学生素质修养的,掌握了这些礼节,将有助于大学生求职的成功。

关于就业指导的优秀论文(通用12篇)

导语: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以下是我整理关于就业指导的优秀论文

摘要:

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原则和内容.以及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队伍建设;理论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迅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又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有关各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认识不深,自身作用发挥不够,使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同时,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责和功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体系.合理配置毕业生资源,指导和帮助毕业生顺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这一知识群体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搞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大学生接受到最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教育,确切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职业素质的要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他们事业匕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对社会来讲,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到所需要的劳动者,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有机结合,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前提条件。同时还能减少社会劳动力的非正常流动,有利于降低失业率,减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所以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动作用。

1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近几年各高校开展了一些就业指导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就业指导工作的体系还不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仍然比较薄弱,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1.1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

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有所欠缺,还未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列入教学计划;有的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甚至狭隘地把就业指导工作单纯理解为找工作,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1.2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要帮助学生自我评价、正确定位,因此需要掌握心理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大多数就业指导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就业指导理论知识欠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研究探索不够,因而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不够,效果不够理想。

1.3指导的内容、形式和对象有局限性

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随意性较大,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仅仅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指导学生择业等方面。同时,将就业指导工作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相提并论,强调对毕业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教育.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需要为大前提,很少能够顾及到大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和特长,加之受到经济、条件、手段等限制,高校主动收集到的社会用人信息量小,致使就业指导提供的需求信息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要和选择,因而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的多种需求。

2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及体系

2.1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要构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必须首先明确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针对就业指导的内容,建立一整套适应当前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发展要求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从发达国家多年来的大学就业指导实践和我国近年来的指导工作经验看,就业指导工作概括地讲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职业的具体介绍。通过就业指导,向大学生介绍职业分类、职业性质、活动内容和特点以及对就业者素质的要求等,使大学生能全面地了解职业、认识职业、以满足他们的需要。第二,关于个性职业分析、测量和鉴定。通过对大学生职业兴趣、能力及个性心理特征的测量与分析,使大学生比较客观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由此帮助他们选择到自己想干而又能干的职业岗位。初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第三。关于职业选择的艺术方法。就业指导关键是要帮助大学生找到理想的职业.这中间涉及到许多的职业选择活动,如职业预测、职业信息收集、职业选择步骤与方法、自我介绍和职业洽谈艺术、职业选择误区等,这些问题既有理论方面也有实践方面。大学生在挥业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掌握,只有通过就业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参考建议、职业信息,培训就业技能.使他们能借鉴别人的经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择业活动。只有根据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基本适应大学生自主择业的需要。

2.2构建就业指导体系的原则

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当然.就业指导要有阶段性,但应是阶段性的连续,而不是学生毕业时或“双选”时才进行,应从学生入校后就按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使学生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以应对社会需求,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2)就业指导是职业意识养成教育。应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能科学、现实地选择职业,减少盲目性和盲从性;3)就业指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个性特长的重要环节。在强调全面发展素质的同时,还要强调个性特长的发展,以适应不同职业对毕业生的特长的要求:4)就业指导要始终坚持教育性的原则。就业指导有较强的服务功能。但要以服务为载体,渗透职业价值观的`教育;5)贯彻整体性原则。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不能相互代替,而要相互渗透。不仅如此,就业指导不只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而应渗透于教育和各科的教学当中。同时还应完善高校就业指导组织的设置、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职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护、就业指导计划的制定、就业指导计划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等。因此,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应是有关就业指导理论、法规、制度和机构的有机统一体。

2.3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就业指导体系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高校和社会两个层面构建两个体系:

(1)构建高校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体系。所谓全过程就业指导,就是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临近学生毕业、择业时才开展的临时性工作。高校要以系统论观点为指导,把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系统.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其特征是: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高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需要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应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构建社会全员性的就业服务体系。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搞好就业工作,既要求高校的指导应与市场的需求和职业的要求紧密结合,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在全员性就业服务中达到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办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等目的。其服务形式主要有:建立产学研基地,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定期来校咨询;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将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分层次、多渠道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推介工作。

3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

3.1机构和队伍是做好就业指导的依托

就业指导中心应成为实体机构而不是虚拟机构。应有专职人员、固定的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手段和条件,包括资料室、录放像设备、查寻信息和网上求职的设备以及咨询室和洽谈室等。根据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特点,应明确学生工作干部即为就业指导人员,各院系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要具备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素质,包括有一定的理论修养、正确的工作方式、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3.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

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研究某一专业适应职业的范围.还要研究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这就可以指导学生在某一专业社会需要不足的情况下就近调适,增强就业能力。从我国人才市场就业指导实践来看,这一部分的理论研究还非常薄弱,尚处在始发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尤其是针对高校毕业生需要的就业指导理论。

而在高校内部也没有一支有组织、有领导的专门研究力量。已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也较肤浅,与其相应的实践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因此在新时期,我国应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组织各方面力量系统研究适应各层次择业者需要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高校更应发挥研究能力强的优势,丰富和发展大学生职业选择指导理论。

3.3树立大就业指导观

所谓大就业指导观不仅要求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而且要主动介入到教学中的选课指导等工作,使就业指导横向拓展。目前学校增加了选修课的比重,开设了辅修专业,为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就业面向提供了条件保障,但学生往往较为盲目。就业指导应发挥指导学生选课和根据专业的社会需要帮助学生选择辅修专业方向的功能,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3.4加强人的个性认识与职业特点研究

就业指导涉及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人,一个是职业。对人的认识问题,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宽泛的知识(如心理学、生理医学等),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做出较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职业特点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对职业分类中各种职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而这种要求不是笼‘统的,而应是细化的、具体的。目前的就业指导尚缺这一重要内容,应组织专家进行协作研究,使之尽快用于就业指导的工作实践。

3.5重视就业指导的科学化建设

就业指导是一门专业,其科学化的要求:一方面是专业化的专家队伍:另一方面是科学的学科建设。其中专业化的专家队伍最为重要。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专家队伍对就业指导进行系统研究,就会使其成为理论苍白、方法单一的生硬、空洞的说教;同样,没有专家队伍作为支撑,学科建设也无法进行,而大多数兼职就业指导人员也就没有了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因此,通过培训、交流、支持立项研究,促进专家队伍的成长、成熟乃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当务之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 ,大学生就业愈来愈受到市场的制约和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迫切需要转变 ,因此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就业指导论文,仅供参考! 浅谈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篇一 摘要:对于逐年增加的就业压力,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 措施 ,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如何在高校中更好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成为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就业压力,职业指导 一、目前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职业指导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名词,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内涵却有很大的差别。所谓职业指导,笔者认为是根据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帮助学生结合自己身心特点与所学专业选择升学或就业途径;引导学生以社会实际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 教育 过程。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些院校开始将工作重心逐渐向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转变,力求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而不再是简单的停留在对简历制作、 面试 技巧等方面的辅导。《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就业压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2.高校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1)部分专业的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存在错位。调查发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后,用人单位对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迅速增长,而学校的培养却跟不上需求步伐,形成了热门专业供不应求的状况。 (2)人才结构严重失衡,供求矛盾加大,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 毕业 后又因为本专业的需求量饱和而找不到工作。 (3)课程设置老化,不适合社会的需要。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中有 7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在求职中专业对口的机会很少,及时可以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所学的知识也无法转化成实际应用;同时,学生认为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而且知识陈旧,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3、职业指导人员专职化专业化不足。如今职业指导的概念己经开始被人们广泛认可,但是高校中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却很少,大多数是由辅导员或者任课老师兼任,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 经验 ,并且人员流动性大,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在十年以上的人员极少。职业指导是一份需要不断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的工作,职业指导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如果高校职业指导的队伍的构成长期是由起步或成长阶段的职业指导师为主要成员的,很可能使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长期处于同一水平,无法有质的提高。 二、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想法 1.构建合理的职业指导体系 (1)建立高校职业指导领导体系。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力度和效度取决于学校领导的态度,这不但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而且从思想上、机制上解决了执行力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都组建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均由分管校领导和各学院党总支书记组成。落实一把手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从学校领导直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对于就业工作的充分重视就业压力,加强了就业工作的执行力。职业指导工作应充分借鉴现有的科学经验,组建高层次的领导体系,促进职业指导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的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职业指导机构要把管理、指导、服务三大功能融为一体,更加注重和强化服务功能,寓服务于指导之中,寓服务和指导于管理之中。 (2)构建合理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在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中应该分级开展:一级应为由校领导班子组成的领导小组;二级为学校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的职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三级为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院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四级为职业指导教师,五级为学生代表。以上工作体系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要作用,能保证职业发展教育工作贯穿大学生阶段的全过程;保证参加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保证校、院两级机构的协调和互补性;有利于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 2.加快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发展。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应该避免以往就业指导的传统模式,只注重对高年级学生的指导工作,应将重心前移,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 职业规划 等方面的教育。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与学的全过程,并对毕业生做好跟踪服务。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上升的过程,职业选择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因而,职业指导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应该分阶段进行: (1)入学教育。高考后,在选择高校时,许多高中毕业生往往只考虑报考什么样的学校成功率高,容易被录取,而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 爱好 ,这就造成许多大学生入学后,产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没劲。而且大学的学习氛围与高中有了很大的差别,很多学生由于自由度较高,一下子松懈了下来,没有在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入学职业指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入学职业指导教育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就业压力,奖、助、贷学金政策;介绍学院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介绍各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情况;介绍本院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入学职业指导可通过集中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师专题介绍、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让学生明白择校、明白选择专业,鼓励他们学一行、爱一行,激发学习专业兴趣和积极性。 (2)专业技能教育。专业知识的培养不论何时都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学校力求通过强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加大各种实训、实习力度,将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实现学校与社会零距离接轨。 学校应坚持引导学生以学业为重的理念,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应注意与第一课堂的结合,可以开展如各类数学建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专业技术性强的活动。与此同时,鼓励学生拿到毕业证的同时,据专业不同,积极考取各种技能证,如物流证、秘书证、项目管理师证、电子商务证等。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指导篇二 摘要:就业 问题 是当今 社会 讨论的一个 热点 之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 教育 的可持续 发展 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 工作。全文 分析 了 影响 目前 大学生就业的几个主要原因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就业 整体素质 就业指导 教学改革 0.引言 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 经济 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就业选择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新的机遇。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健康的 心理,以积极的态度使自己逐渐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 计划 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 组织有计划的教育 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2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扩招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 中国 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与其他国家相比,有13亿人口基数的我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所以把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算在“扩招”身上,是不合理的。 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许多应届毕业生不断的抱怨:“ 企业 用歧视的眼光在看待应届大学生。”对此,有企业家表示,倒不是排斥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只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部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不敢恭维。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如中专生和大专生敬业;再者,有少数大学生受不得委屈,他们害怕挑战和压力,一旦受挫就缺乏自信,怨天尤人。确实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 网络 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事实上,整体素质好的学生找份好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当今是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现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扩展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虽然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 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 农村 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3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缺陷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内容 上单调、无针对性 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 工作指导内容常限定于传授求职技巧、 面试技巧, 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完成就业率指标。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 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 教育 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于是,现实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出现了工作临时应付,指导内容肤浅、泛化,指导效用差,观念教育缺失等情况。 缺乏专业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人员缺乏,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专职指导人员数量较少,不少指导人员自身已经承担了高校的其他学生工作。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二是专业机构缺乏,尽管 目前 我国大学的 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那么,面对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市场,与市场不相匹配的非专业化指导的效果是不好的。 存在开环封闭性 就业指导应当是一个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培训、咨询与信息反馈 网络 。首先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没有与公共就业机构建立必要的信息交流制度,没有与治安 管理部门建立起危险预警机制、危机共同处理机制,高校和不同地区招聘会的组织者也未能建立紧密的联系。这种封闭的、分割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跨地区就业是不符的。其次,高校未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学生求职材料证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诚信危机,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消极 影响 。最后,商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供需基地”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4.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 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应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的操作对本专业涉及领域的知识,加深理解,并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培养模式 高校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质量。由于 社会 的 发展 、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高等学校毕业生必须适应岗位变换、更新知识和 学习 新技术的需要。因此,要加快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 经济 的 时代 ,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各个高校可以尝试按专业大类招生,不必一开始就细分专业,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 应用 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知识和本领,更好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正规化 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其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放性 畅通的就业 渠道 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和专场招聘会,既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又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可以走出校门,深入 企业 ,跟踪调查已就业学生,及时了解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以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信息和市场反馈信息。高校要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就学期间分阶段到企事业单位 实习工作。 要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培养和物色人才。 5结论 职业选择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以高等教育的目的为指导,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的观念,以塑造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引导调整大学生的择业心态为核心内容,坚持工作的持续性、专业性、预见性、针对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参考 文献 [1] 冯婧.关于大学生就业 问题 的调查与 分析 . 中国 轻工教育.2006(3) [2] 薛浩.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综合版,2006,2 (7) [3] 郭玉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人口与经济,2004(10) [4] 梁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2(2)

就业指导的论文

关于就业指导的优秀论文(通用12篇)

导语: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以下是我整理关于就业指导的优秀论文

摘要:

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原则和内容.以及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队伍建设;理论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迅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又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有关各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认识不深,自身作用发挥不够,使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同时,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责和功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体系.合理配置毕业生资源,指导和帮助毕业生顺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这一知识群体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搞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大学生接受到最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教育,确切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职业素质的要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他们事业匕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对社会来讲,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到所需要的劳动者,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有机结合,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前提条件。同时还能减少社会劳动力的非正常流动,有利于降低失业率,减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所以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动作用。

1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近几年各高校开展了一些就业指导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就业指导工作的体系还不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仍然比较薄弱,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1.1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

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有所欠缺,还未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列入教学计划;有的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甚至狭隘地把就业指导工作单纯理解为找工作,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1.2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要帮助学生自我评价、正确定位,因此需要掌握心理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大多数就业指导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就业指导理论知识欠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研究探索不够,因而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不够,效果不够理想。

1.3指导的内容、形式和对象有局限性

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随意性较大,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仅仅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指导学生择业等方面。同时,将就业指导工作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相提并论,强调对毕业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教育.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需要为大前提,很少能够顾及到大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和特长,加之受到经济、条件、手段等限制,高校主动收集到的社会用人信息量小,致使就业指导提供的需求信息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要和选择,因而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的多种需求。

2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及体系

2.1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要构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必须首先明确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针对就业指导的内容,建立一整套适应当前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发展要求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从发达国家多年来的大学就业指导实践和我国近年来的指导工作经验看,就业指导工作概括地讲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职业的具体介绍。通过就业指导,向大学生介绍职业分类、职业性质、活动内容和特点以及对就业者素质的要求等,使大学生能全面地了解职业、认识职业、以满足他们的需要。第二,关于个性职业分析、测量和鉴定。通过对大学生职业兴趣、能力及个性心理特征的测量与分析,使大学生比较客观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由此帮助他们选择到自己想干而又能干的职业岗位。初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第三。关于职业选择的艺术方法。就业指导关键是要帮助大学生找到理想的职业.这中间涉及到许多的职业选择活动,如职业预测、职业信息收集、职业选择步骤与方法、自我介绍和职业洽谈艺术、职业选择误区等,这些问题既有理论方面也有实践方面。大学生在挥业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掌握,只有通过就业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参考建议、职业信息,培训就业技能.使他们能借鉴别人的经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择业活动。只有根据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基本适应大学生自主择业的需要。

2.2构建就业指导体系的原则

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当然.就业指导要有阶段性,但应是阶段性的连续,而不是学生毕业时或“双选”时才进行,应从学生入校后就按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使学生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以应对社会需求,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2)就业指导是职业意识养成教育。应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能科学、现实地选择职业,减少盲目性和盲从性;3)就业指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个性特长的重要环节。在强调全面发展素质的同时,还要强调个性特长的发展,以适应不同职业对毕业生的特长的要求:4)就业指导要始终坚持教育性的原则。就业指导有较强的服务功能。但要以服务为载体,渗透职业价值观的`教育;5)贯彻整体性原则。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不能相互代替,而要相互渗透。不仅如此,就业指导不只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而应渗透于教育和各科的教学当中。同时还应完善高校就业指导组织的设置、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职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护、就业指导计划的制定、就业指导计划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等。因此,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应是有关就业指导理论、法规、制度和机构的有机统一体。

2.3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就业指导体系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高校和社会两个层面构建两个体系:

(1)构建高校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体系。所谓全过程就业指导,就是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临近学生毕业、择业时才开展的临时性工作。高校要以系统论观点为指导,把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系统.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其特征是: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高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需要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应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构建社会全员性的就业服务体系。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搞好就业工作,既要求高校的指导应与市场的需求和职业的要求紧密结合,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在全员性就业服务中达到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办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等目的。其服务形式主要有:建立产学研基地,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定期来校咨询;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将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分层次、多渠道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推介工作。

3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

3.1机构和队伍是做好就业指导的依托

就业指导中心应成为实体机构而不是虚拟机构。应有专职人员、固定的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手段和条件,包括资料室、录放像设备、查寻信息和网上求职的设备以及咨询室和洽谈室等。根据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特点,应明确学生工作干部即为就业指导人员,各院系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要具备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素质,包括有一定的理论修养、正确的工作方式、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3.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

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研究某一专业适应职业的范围.还要研究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这就可以指导学生在某一专业社会需要不足的情况下就近调适,增强就业能力。从我国人才市场就业指导实践来看,这一部分的理论研究还非常薄弱,尚处在始发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尤其是针对高校毕业生需要的就业指导理论。

而在高校内部也没有一支有组织、有领导的专门研究力量。已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也较肤浅,与其相应的实践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因此在新时期,我国应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组织各方面力量系统研究适应各层次择业者需要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高校更应发挥研究能力强的优势,丰富和发展大学生职业选择指导理论。

3.3树立大就业指导观

所谓大就业指导观不仅要求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而且要主动介入到教学中的选课指导等工作,使就业指导横向拓展。目前学校增加了选修课的比重,开设了辅修专业,为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就业面向提供了条件保障,但学生往往较为盲目。就业指导应发挥指导学生选课和根据专业的社会需要帮助学生选择辅修专业方向的功能,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3.4加强人的个性认识与职业特点研究

就业指导涉及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人,一个是职业。对人的认识问题,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宽泛的知识(如心理学、生理医学等),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做出较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职业特点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对职业分类中各种职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而这种要求不是笼‘统的,而应是细化的、具体的。目前的就业指导尚缺这一重要内容,应组织专家进行协作研究,使之尽快用于就业指导的工作实践。

3.5重视就业指导的科学化建设

就业指导是一门专业,其科学化的要求:一方面是专业化的专家队伍:另一方面是科学的学科建设。其中专业化的专家队伍最为重要。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专家队伍对就业指导进行系统研究,就会使其成为理论苍白、方法单一的生硬、空洞的说教;同样,没有专家队伍作为支撑,学科建设也无法进行,而大多数兼职就业指导人员也就没有了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因此,通过培训、交流、支持立项研究,促进专家队伍的成长、成熟乃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当务之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 ,大学生就业愈来愈受到市场的制约和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迫切需要转变 ,因此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就业指导论文,仅供参考! 浅谈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篇一 摘要:对于逐年增加的就业压力,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 措施 ,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如何在高校中更好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成为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就业压力,职业指导 一、目前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职业指导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名词,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内涵却有很大的差别。所谓职业指导,笔者认为是根据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帮助学生结合自己身心特点与所学专业选择升学或就业途径;引导学生以社会实际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 教育 过程。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些院校开始将工作重心逐渐向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转变,力求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而不再是简单的停留在对简历制作、 面试 技巧等方面的辅导。《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就业压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2.高校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1)部分专业的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存在错位。调查发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后,用人单位对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迅速增长,而学校的培养却跟不上需求步伐,形成了热门专业供不应求的状况。 (2)人才结构严重失衡,供求矛盾加大,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 毕业 后又因为本专业的需求量饱和而找不到工作。 (3)课程设置老化,不适合社会的需要。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中有 7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在求职中专业对口的机会很少,及时可以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所学的知识也无法转化成实际应用;同时,学生认为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而且知识陈旧,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3、职业指导人员专职化专业化不足。如今职业指导的概念己经开始被人们广泛认可,但是高校中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却很少,大多数是由辅导员或者任课老师兼任,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 经验 ,并且人员流动性大,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在十年以上的人员极少。职业指导是一份需要不断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的工作,职业指导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如果高校职业指导的队伍的构成长期是由起步或成长阶段的职业指导师为主要成员的,很可能使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长期处于同一水平,无法有质的提高。 二、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想法 1.构建合理的职业指导体系 (1)建立高校职业指导领导体系。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力度和效度取决于学校领导的态度,这不但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而且从思想上、机制上解决了执行力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都组建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均由分管校领导和各学院党总支书记组成。落实一把手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从学校领导直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对于就业工作的充分重视就业压力,加强了就业工作的执行力。职业指导工作应充分借鉴现有的科学经验,组建高层次的领导体系,促进职业指导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的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职业指导机构要把管理、指导、服务三大功能融为一体,更加注重和强化服务功能,寓服务于指导之中,寓服务和指导于管理之中。 (2)构建合理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在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中应该分级开展:一级应为由校领导班子组成的领导小组;二级为学校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的职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三级为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院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四级为职业指导教师,五级为学生代表。以上工作体系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要作用,能保证职业发展教育工作贯穿大学生阶段的全过程;保证参加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保证校、院两级机构的协调和互补性;有利于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 2.加快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发展。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应该避免以往就业指导的传统模式,只注重对高年级学生的指导工作,应将重心前移,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 职业规划 等方面的教育。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与学的全过程,并对毕业生做好跟踪服务。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上升的过程,职业选择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因而,职业指导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应该分阶段进行: (1)入学教育。高考后,在选择高校时,许多高中毕业生往往只考虑报考什么样的学校成功率高,容易被录取,而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 爱好 ,这就造成许多大学生入学后,产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没劲。而且大学的学习氛围与高中有了很大的差别,很多学生由于自由度较高,一下子松懈了下来,没有在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入学职业指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入学职业指导教育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就业压力,奖、助、贷学金政策;介绍学院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介绍各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情况;介绍本院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入学职业指导可通过集中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师专题介绍、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让学生明白择校、明白选择专业,鼓励他们学一行、爱一行,激发学习专业兴趣和积极性。 (2)专业技能教育。专业知识的培养不论何时都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学校力求通过强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加大各种实训、实习力度,将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实现学校与社会零距离接轨。 学校应坚持引导学生以学业为重的理念,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应注意与第一课堂的结合,可以开展如各类数学建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专业技术性强的活动。与此同时,鼓励学生拿到毕业证的同时,据专业不同,积极考取各种技能证,如物流证、秘书证、项目管理师证、电子商务证等。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指导篇二 摘要:就业 问题 是当今 社会 讨论的一个 热点 之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 教育 的可持续 发展 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 工作。全文 分析 了 影响 目前 大学生就业的几个主要原因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就业 整体素质 就业指导 教学改革 0.引言 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 经济 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就业选择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新的机遇。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健康的 心理,以积极的态度使自己逐渐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 计划 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 组织有计划的教育 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2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扩招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 中国 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与其他国家相比,有13亿人口基数的我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所以把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算在“扩招”身上,是不合理的。 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许多应届毕业生不断的抱怨:“ 企业 用歧视的眼光在看待应届大学生。”对此,有企业家表示,倒不是排斥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只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部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不敢恭维。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如中专生和大专生敬业;再者,有少数大学生受不得委屈,他们害怕挑战和压力,一旦受挫就缺乏自信,怨天尤人。确实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 网络 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事实上,整体素质好的学生找份好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当今是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现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扩展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虽然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 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 农村 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3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缺陷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内容 上单调、无针对性 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 工作指导内容常限定于传授求职技巧、 面试技巧, 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完成就业率指标。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 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 教育 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于是,现实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出现了工作临时应付,指导内容肤浅、泛化,指导效用差,观念教育缺失等情况。 缺乏专业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人员缺乏,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专职指导人员数量较少,不少指导人员自身已经承担了高校的其他学生工作。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二是专业机构缺乏,尽管 目前 我国大学的 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那么,面对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市场,与市场不相匹配的非专业化指导的效果是不好的。 存在开环封闭性 就业指导应当是一个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培训、咨询与信息反馈 网络 。首先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没有与公共就业机构建立必要的信息交流制度,没有与治安 管理部门建立起危险预警机制、危机共同处理机制,高校和不同地区招聘会的组织者也未能建立紧密的联系。这种封闭的、分割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跨地区就业是不符的。其次,高校未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学生求职材料证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诚信危机,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消极 影响 。最后,商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供需基地”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4.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 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应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的操作对本专业涉及领域的知识,加深理解,并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培养模式 高校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质量。由于 社会 的 发展 、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高等学校毕业生必须适应岗位变换、更新知识和 学习 新技术的需要。因此,要加快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 经济 的 时代 ,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各个高校可以尝试按专业大类招生,不必一开始就细分专业,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 应用 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知识和本领,更好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正规化 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其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放性 畅通的就业 渠道 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和专场招聘会,既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又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可以走出校门,深入 企业 ,跟踪调查已就业学生,及时了解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以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信息和市场反馈信息。高校要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就学期间分阶段到企事业单位 实习工作。 要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培养和物色人才。 5结论 职业选择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以高等教育的目的为指导,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的观念,以塑造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引导调整大学生的择业心态为核心内容,坚持工作的持续性、专业性、预见性、针对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参考 文献 [1] 冯婧.关于大学生就业 问题 的调查与 分析 . 中国 轻工教育.2006(3) [2] 薛浩.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综合版,2006,2 (7) [3] 郭玉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人口与经济,2004(10) [4] 梁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2(2)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为你提供奋斗的策略,那你知道职业生涯规划书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就业指导 职业规划 论文,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论文(一) 在我和人生哲学里,生命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轮回和重复,每一个生命都应以其独特的方式去演绎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希望我的人生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或人,都要做自己。 (一)因素分析: 1、个人分析结果: (1) 自我介绍 : 我是一个当代本科生,是家里的希望—成为有用之才。性格内向,但开朗、活泼。身形稍胖,个子较矮,平时喜欢上网,玩电子游戏,逛街,偶尔打打 篮球 ,只喜欢看杂志类的书籍。 (2)自己的优势盘点: 有理想,有追求,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执着和全身心投入的激情。做事有责任心、恒心,动手能力较强。 (3)自己的劣势盘点: 缺乏 社会实践 经验 ,交际能力较差,组织能力较弱,口才欠佳。 (4)生活中成功经验的盘点: 独立自主,很多事都必须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去思考去决定。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自己亲身经历才能领悟到其中的奥秘。 (5)生活中失败的教训: 目前我遇到的失败就是高考,以前很傻很天真,没有好好珍惜高中三年时间,导致高考没有考上理想学校。 (6)解决自我盘点中的劣势和缺点: 利用假期找份兼职工作,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对社会的认识。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或是向心理老师咨询解决自己在性格方面的弱点。 2、社会环境分析、组织分析结果: 1)社会一般环境: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地方被开发,2008的奥运选择了北京,2010的世博会花落上海,一时之间,以此为中心的公共建设项目和相关商业项目纷纷上马,巨型体育场馆、奥运村、购物中心、会展中心、豪华公寓、政府大楼拔地而起,中国的建筑设计因此而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的一份研究 报告 称,预计2001年至2010年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为7%;而2011年至2020年,这一速度仍会维持在。中央将城镇化和西部大开发作为面向新世纪的两大战略重点,城镇化意味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居民,意味着需要进行大量包括城镇住宅、城市商业、市政基础在内的建设。 04年北京市发改委等16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奥运经济市场推介会发布376个项目信息,包括22个重点项目和354个一般项目,总投资达到1350亿元人民币,青岛市目前初步确定的奥运项目有154项,按照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的关联程度,分为奥运必备项目、奥运配套项目和奥运相关项目三大类,总投资约780亿元人民币。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在2004年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世博会的投资约在300亿元。除此之外,从2000年开始的一系列规划设计已经让上海成为当代世界城市规划的创作室,02年紫竹科学园区、外滩源、北外滩、上海船厂、多伦路地区的规划设计;03年的外滩中央商务区、东外滩、复兴岛、293平方公里的临港新城、平方公里的国际医学园区;所有这些概念性设计都将在05年进入细分型设计阶段,无疑又是一个极好的商机! 另据美国捷得建筑师事务所统计,2003年中国建筑市场的设计费用超过90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中国建筑市场上设计费总额可达百亿美元之巨。这的确是一块散发着诱人香气的巨型 蛋糕 !中国正在为所有的建筑设计师实现宏大理想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 因此建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二)确定目标: 1、2008年—2015年: 完成主要内容: (1)学历、知识结构:获得大学本科文凭,英语过四六级, 考研 且获得硕士文凭。 (2)个人发展状况:与同学和老师相处融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 网球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减肥成功。 2、2015年—2020年 完成主要内容: (1)工作情况:进入一所设计院或事务所工作,有较好的收入。 (2)学历、知识结构:获得一级建筑师资格,不断进修升值自己。 (3)个人发展状况:结识一些建筑界的精英人物,提高人际关系网的质量。(4) 婚姻家庭:已婚且有一个孩子,供车供房。 3、2020年以后: 经济情况较好和人际关系较好的话,成立自己的事务所,积累财富,让自己的事务所日益壮大。 (三)具体 实施方案 : 认真学习,阅读大量关于建筑的书籍,多看各类设计的图片和图纸,积极与前辈交流,也能锻炼到自己的交际能力,认真干好学生会的干事工作,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 (四)评估方案: 我的职业规划就这样写了,这方案稍有夸张但我不想写得太平庸,我也不肯定会完全照这样去做,可能大体上会这样去做。未来发生什么样的事,没有人知道。未来有太多的未知数,到时候随机应变吧。不过我根本的前提是让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人活一世总离不了一个情字吧。如果没了亲情友情爱情,就是当微软总裁人生也没了意义。 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论文(二) 一、自我分析 请描述你的职业兴趣、个人能力、特质、价值观等。 综合朋友和自我详细认知,我对自己的特点如下概括: 真诚、重感情,个性随和,观念开明,行事低调,崇尚健康、简单的生活方式,对未来充满期待;相信自己的能力,人际关系良好,做事认真,责任感强,具备团队协作能力,注重自己的思想不盲从。 我比较热忠于实际操作的工作。我的动手能力很一般不是很强,所以在大学期间我着重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一直很相信自己的能力,对待事情也十分认真,追求能够把事情做到更好,对待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也能借鉴别人的好 方法 ,听取别人的建议。 对于职业的价值,我认为一份好的职业的终目的是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就目前来说,电信业依然是发展蓬勃的行业。随着3g和数字影音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还将会在一定时间内带动电信业的兴旺。如今的我必须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分析 请对影响自己职业选择的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包括家庭环境分析(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 文化 等以及对本人的影响)、学校环境分析(如学校特色、专业学习、实践经验等)、社会环境分析(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竞争对手等)、职业环境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分析、企业分析、地域分析) 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职业定位 综合部分(自我分析)及第二部分(职业分析)的主要内容得出本人职业定位的swot分析: 1、内部环境因素: 优势因素(s): 弱势因素(w): 2、外部环境因素: 机会因素(o): 威胁因素(t): 根据上述分析,做出决策(选择2—3种职业发展方向): 例如:工程师,程序设计师,系统工程师,电信产业技术人员等,在某些具有良好 企业文化 ,社会影响力的资深企业当小的技术人员,再努力地向更高职位发展。 四、计划实施 a、计划名称: b、时间跨度: c、总目标: d、计划内容: 1、策略和 措施 备注 2、短期计划 XX年至XX年(22岁——23岁) 在大学后一年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课余时间兼职工作,提高实践能力;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通过四六级考试;多了解人才市场招聘信息。 3、中期规划 XX年——XX年(23岁——26岁) 希望 毕业 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在有竞争里的单位做技术人员,施展个人能力;熟悉工作环境和行业特点;积累工作经验。 4、长期计划 2014年——2022年(27岁——35岁) 事业有成,有个幸福家庭,成为企业高级技术领导人才。 五、评估调整 我们都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因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修正。在整个的生涯发展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自我探索和对职业的探索,来修正我们现在的选择和计划。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指导

毕业论文写大专学前教育专业如下:

1.绘画教学的性质和任务绘画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基础技能课,它在众多的专业技能课中占有重要地位。绘画教学的任务不仅要使学前教育学生掌握有关绘画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的能力和情趣。

2.这就决定了绘画教学的性质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老师的细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文化素养、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方面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3.然而,在当前的学前教育绘画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把技能技巧的训练作为绘画教学的重要任务,将学生绘画技能技巧的高低作为绘画教学的重要标准,如果以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绘画教学的性质和任务来要求,这显然是有距离的。

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门复杂并涉及广泛领域的课程,教学中除介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发展历史外,还应向学生讲清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领域、社会活动领域的关系,引导学生结合学前儿童的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的现状。

5.展开学前儿童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设计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如下:

摘要:在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美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技能,并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

本文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真正实现课程双向渗透的目的。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思考

如今,幼儿师范专业即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许多技工院校的特色专业。在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体系中,幼儿美术欣赏与创作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应用型必修课程。

由于当前技校生的特殊学情,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新问题、新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实用的美术技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为学生今后进入幼儿园任教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目标定位

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

掌握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保育能力、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善于沟通与合作、勇于创新、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

同时其能力要求为能观察分析幼儿生长、发育情况,独立完成幼儿园保育工作,掌握幼儿心理特征,研究制订幼儿园班级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并组织实施。

能组织完成学龄前儿童体、音、美、舞等艺术活动,能进行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设计和玩具、教具设计与制作,具有与家长沟通和他人合作的协调能力。

因此,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培养目标也必须与总目标相契合,即通过教学帮助幼儿教师正确认识和理解幼儿美术的特点、审美价值及评价标准,帮助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形式指导幼儿进行绘画创作。

使幼儿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而具备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技能,并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

二、当前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技工院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幼师人才,但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就美术教学来说,笔者就发现不少技工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建设力量不足。

许多技工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偏重于理工科,相应的师资也主要以理工专业为主,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美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加上当前技工院校的待遇偏低。

许多美术专业大学毕业生不愿来技工院校任教,这也造成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青黄不接”的现象正在许多技工院校出现。其次,技校生的学情不容乐观。

要学好幼儿美术欣赏与创作指导这门课程,就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但近年来随着高中的不断扩招,技校生的生源素质逐年下降,特别是美术、音乐的基础素养,学生更是缺乏。

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越来越困难,从而慢慢产生厌学、怕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最后,教学设施建设不足,按照国家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标准、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教学设备的要求,学校必须有美术教室。

教室中要配置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画架、素描模型以及各类雕塑用具等,这些对于许多技工院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开设班级较少的学校。

更是觉得将大量资金投入美术教室建设是“得不偿失”,这样就迫使教师在缺乏必备的教学设施的课堂进行授课,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僵化。

三、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美术教学的实践

幼儿美术是儿童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是孩子们成长的记录。幼儿教师如何解读儿童画中蕴含的情感。

如何欣赏、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又如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正确的儿童观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引领幼儿步入艺术的殿堂?

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美术专业教师认真探索。为此,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应具有专门的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教师。

其中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必须受过一定的学前教育理论培训,并对学前教育实践有一定了解。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状况,可从别的院校引入兼职教师,但兼职教师应具有现代学前教育理念。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有一定专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其次,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要关注课程改革与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网站,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总之,全新的教育理念、专业系统的课程教学是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美术教学的着力点与出发点,也是使美术教学贴近幼儿教师岗位实际的必然要求。

论文是大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参加过学长学姐论文编辑的大学生,个人感觉写论文,最重要的就是大纲,完成大纲的确定,论文的书写就会变得行云流水,不会出现逻辑不清等问题。

看过很多学长学姐的论文,其中最简单的论文大纲,就是概述主题,然后直接找国内案例进行介绍剖析,最后总结案例,升华主题,学前教育等教育类的案例非常好找,可以快速补充论文的论点和论据:

概述主题论点:

概述论文主题,看起来非常简单,只是单纯地讲述自己论文的主题和论点,但是万事开头难,很多学长学姐论文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就是最初的概述阶段。

因为概述并不是单纯的三言两语,而是需要深刻讲解自己的主题,我的学校对论文概述阶段还有篇幅的限制,不能够低于全篇幅的20%,因此概述阶段需要异常详细,也需要收集很多资料,从而让自己的概述更加充实。

国内外案例介绍:

介绍自己的论点和主题后,就需要寻找各种证据,支持自己的论点和主题。寻找国内外的实际案例,是扩充论文最好的方式。

直接从各种搜索引擎,就可以搜索到各种资料,然后将国内外的案例用自己的话讲述一遍,将能够体现自己论点的地方着重描述,这样就可以让证据更加充分,而且不会影响自己论文的查重率。

国内外的案例非常多,国内选择两个,国外选择两个,就可以让论文字数快速增加~

案例总结,主题升华:

完成案例的讲述,就可以在最后总结一下案例的共同点,以及案例与自己论点的关系,从而让自己的论据更加明显。

最后总结一下自己的主题,向未来展望一下论点的发展前景,即可完成一篇结构清晰的论文。

其实论文都是有一定的模板等等这些的,关键是你得找准一些关键字词,那么我们一个如何写呢?

最后希望我的答案能够帮助你。

  • 索引序列
  • 毕业教育就业指导论文
  • 就业创业指导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3000
  • 就业指导的论文
  •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指导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