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科学杂志还算不错吧,比起生态学报和生态学杂志还是稍微差一点,不过也是CSCD引文。稿件的发表周期为8—12个月,近期刚投的,从 投到退修到录用差不多3个月。
不明觉历,不知道要什么效果
当然是啦,这个杂志是生态学研究领域最高的期刊,所有高校和研究所都会把它定位一级学报的。
RS 在生态学上的直接应用包括收集数据信息源、生态调查和动态监侧, 间接应用包括预测预报和灾害危险等级确定等, 如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湖泊与海洋生态环境污染, 生物多样性保护, 城市生态变化, 全球变化, 生态环境灾害预测, 森林经营管理与生态恢复等。G IS 在生态学上的应用有以下优势: 能够分析生态实体与其他生物体或环境的相关空间定位对它自身功能的影响, 可以分析多种空间尺度下的数据. G IS 具体可解决以下生态学问题: 生物群落生存地调查; 不同生物群落间的相关性; 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生物群落的分布; 植物群落分布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规律; 生物群落未来分布的演化规律等。GPS 在生态学上主要应用于生态调查、定位, 一般与RS、GIS 结合起来使用。 主要应用在水域生态研究、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城市生态变化研究及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灾害监测与生态旅游规划、 精确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森林经营管理和生态恢复。 你所说的昆虫生态学方面是不是指的是病虫害的动态监测这方面的? 具体你可以参考一些文章: 3S 技术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作者:聂呈荣, 李明辉,崔志新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一期。 3S技术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作者:刘惠明等,生态科学,2002年第一期。 等一些文章,里面有讲到有关的内容哦!
生态学报初审过了有戏。根据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投稿过初审就是论文的第一个环节的审核通过,就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格式或者内容都符合要求,初审是论文审稿的第一个环节,通常初审是非常容易过,通过初审的论文再进入同行评议,能降低编辑部的开支和工作量,避免浪费审稿专家时间和精力,同时保证期刊质量。一般在论文投稿之后都会经过三个审稿过程,分别是初审,复审,终审这三个环节,通过了这三个审稿环节,论文能成功发表。
根本就不是一档次的! 生态学报 好的多!!生态科学很慢,投了三个月没动静,撤稿还用了一个月!!!
生态学报编辑部上班了。
我的年前一个审稿人审回,年后另外一个没反应,给编辑发邮件以后重新换了一个,现在修改稿都已经复审回来处于编辑处理阶段中。
相关拓展
编辑部:一般是负责报纸刊物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的部门。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正式实施,规定编辑部标准英文名为Editorial Office。
根据出版方针任务,结合本编辑部所承担的专业,提出长远的选题规划,近期的发稿计划,联系作、译者,组稿,审稿,加工修改稿件,按期发稿,同时还要经常注意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内外学术界情况,了解出版动态,听取作、译者和读者的反映,培养和提高室内编辑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修养。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编辑部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化学文摘(美)(2009),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生态部的编辑指令,但没有具体的要求标题的字体大小,总结和著名的网站。 科学和技术期刊首次提交的草案进行审查,主要是为了实现清晰,便于审稿审稿人的招聘需求专业排版后的文章。 或者您也可以参考后,在过去的“生态”的格式,一看,其实,标题和摘要的字体大小是不是主要的,重要的参考格式,每个杂志都没有相同的,所以尝试做是一致的贡献者期刊规范的提供者,以避免在随后进行的工作量很大。
《生态学报》编辑部网站上有个投稿须知,但是没有对标题字号和摘要字号做具体要求。 因为一般科技期刊最初的投稿是送审稿,主要做到清晰明了,便于审稿人审稿,而文章录用后都需要经过专业排版的。 或者可以参考一下以往《生态学报》已发表的文章,看一下格式,其实标题和摘要字号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参考文献的格式,每个期刊都不尽相同,所以尽量做到投稿时即符合投稿期刊规范,以免后续修改工作量大。
同第一次评审时间差不多。一般编辑要求1-3个月审回。如果比较幸运,恰巧评阅专家有时间,可以很快的回复编辑部。
这样的审核确实是很漫长,因为稿子需要的流程复杂,因为占有权重很大。该催稿时请务必催稿。一审如果超过两周还没有送出去,催!审稿时间超过一个半月,催!至于投回修改稿的时间,我个人觉得完全没必要掐着,毕竟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一般都会给一个月时间返修,建议视审稿意见多少而定,问题少可以早返回。其次就是关于修改意见的一点看法,审稿人也不是神仙,其意见也有可能不准确,如果对审稿意见有异议要有充分的理由反驳,修改说明多引用相关文献,否则还是老老实实按照意见改。当然一些细枝末节的意见就没必要太强硬了,让怎么改就怎么改。中文只要数据的质和量别太差,别做太烂大街的东西,语言逻辑能够自洽,也不需要什么文笔,基本就能过一审了。此外如果不是两个审稿人都给出退稿意见,录用的几率还是挺大的,因为编辑在对待退稿这件事上慎之又慎,所以不必太杞人忧天。
生态部的编辑指令,但没有具体的要求标题的字体大小,总结和著名的网站。 科学和技术期刊首次提交的草案进行审查,主要是为了实现清晰,便于审稿审稿人的招聘需求专业排版后的文章。 或者您也可以参考后,在过去的“生态”的格式,一看,其实,标题和摘要的字体大小是不是主要的,重要的参考格式,每个杂志都没有相同的,所以尝试做是一致的贡献者期刊规范的提供者,以避免在随后进行的工作量很大。
投稿要求对字号是没有非常苛刻的要求的,正文五号字,标题三号字,这是非常普遍的一个格式。学报也好,期刊也好更看重的是文章的质量,学术价值的高低,祝好运。
同第一次评审时间差不多。一般编辑要求1-3个月审回。如果比较幸运,恰巧评阅专家有时间,可以很快的回复编辑部。
这样的审核确实是很漫长,因为稿子需要的流程复杂,因为占有权重很大。该催稿时请务必催稿。一审如果超过两周还没有送出去,催!审稿时间超过一个半月,催!至于投回修改稿的时间,我个人觉得完全没必要掐着,毕竟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一般都会给一个月时间返修,建议视审稿意见多少而定,问题少可以早返回。其次就是关于修改意见的一点看法,审稿人也不是神仙,其意见也有可能不准确,如果对审稿意见有异议要有充分的理由反驳,修改说明多引用相关文献,否则还是老老实实按照意见改。当然一些细枝末节的意见就没必要太强硬了,让怎么改就怎么改。中文只要数据的质和量别太差,别做太烂大街的东西,语言逻辑能够自洽,也不需要什么文笔,基本就能过一审了。此外如果不是两个审稿人都给出退稿意见,录用的几率还是挺大的,因为编辑在对待退稿这件事上慎之又慎,所以不必太杞人忧天。
我认为,人民长江更好。写生态环境的太多了,加油。
不知道你说的生态环境是不是生态环境学报?如果是的话,那就《人民长江》好,这两个刊物都是中文核心,是同一级别的。生态环境学报以前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但是现在不是了。既然都是核心,那就比主管和主办单位。人民长江是水利部主管的,环境是广东科协主管的。不是一个级别。如果不是《生态环境学报》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可以比较的了,因为在正式出版物中,没有《生态环境》这个刊物。刊名: 人民长江Yangtze River主管: 水利部主办: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周期: 半月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1-4179CN: 42-1202/TV邮发代号: 38-2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人民长江创刊时间:1955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中科双百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刊名: 生态环境学报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主管: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广东省土壤学会;中国土壤学会;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周期: 月刊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4-5906CN: 44-1661/X邮发代号: 46-27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生态环境学报曾用刊名:土壤与环境;生态环境;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创刊时间:199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 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这一密切关系。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环境的类型 1.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可把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 2.按环境的性质,可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半人工环境和人工环境三类。 3.按照环境的主体分类,目前有两种体系:一种是以人为主体,其他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都被看成是环境要素,总称为人类环境或人类生存环境。[编辑本段]期刊名《生态环境》 简介 《生态环境》(ECOLOGY AND ENVIRONMENT),期刊名。2009年更名为《生态环境学报》(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期刊概况 《生态环境学报》原刊名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原刊名《土壤与环境》)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式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刊源,广东省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曾获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和2008年版)。本刊是环境科学类的综合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具有明显创新性和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以及对重大的科学前沿问题有独到见解和理论建树的综述和观点类文章。适合从事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保护、土壤学、大气科学、水科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科学、农业科学、林学、医学、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学者、教师、学生、各级管理者和环境爱好者阅读。 该刊是下列评价系统或数据库的收录刊源: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第6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中国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3)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4)《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概览2006》(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5)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 (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8)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9)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 该刊也是下列文摘刊物的刊源: (1)《环境科学文摘》; (2)《中国生物学文摘》; (3)《中国农业文摘》; (4)《中国林业文摘》; (5)《中国地理科学文摘》; (6)《中国国土资源文摘》 (7)《全国报刊索引》。 发行卷期 《生态环境》期刊自2003年更名至2008年更名期间共发行如下卷期: (第12卷之前为《土壤与科学》) 第12卷 第1期 2003年2月 第12卷 第2期 2003年5月 第12卷 第3期 2003年8月 第12卷 第4期 2003年11月 第13卷 第1期 2004年2月 第13卷 第2期 2004年5月 第13卷 第3期 2004年8月 第13卷 第4期 2004年11月 第14卷 第1期 2005年1月18日 第14卷 第2期 2005年3月18日 第14卷 第3期 2005年5月18日 第14卷 第4期 2005年7月18日 第14卷 第5期 2005年9月18日 第14卷 第6期 2005年11月18日 第15卷 第1期 2006年1月18日 第15卷 第2期 2006年3月18日 第15卷 第3期 2006年5月18日 第15卷 第4期 2006年7月18日 第15卷 第5期 2006年9月18日 第15卷 第6期 2006年11月18日 第16卷 第1期 2007年1月18日 第16卷 第2期 2007年3月18日 第16卷 第3期 2007年5月18日 第16卷 第4期 2007年7月18日 第16卷 第5期 2007年9月18日 第16卷 第6期 2007年11月18日 第17卷 第1期 2008年1月18日 第17卷 第2期 2008年3月18日 第17卷 第3期 2008年5月18日 第17卷 第4期 2008年7月18日 第17卷 第5期 2008年9月18日 第17卷 第6期 2008年11月18日 (第17卷之后更名为《生态环境学报》)[编辑本段]生态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影响很大。它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类型。在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 温室效应——地球发烧之谜 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大约为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这必将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cm,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cm,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 臭氧层破坏——女娲后代需补天 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到本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孕育沙漠的温床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于人们过渡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质量下降并逐步沙漠化的过程。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侵蚀占28%,化学现象(盐化、液化、污染)占12.1%,物理现象(水涝、沉陷)占4.2%。土壤侵蚀年平均速度为每公顷约0.5-2吨。全球每年损失灌溉地150万平方公顷。70%的农用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已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在过去的20年里,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饥饿的难民由亿增加到5.5亿人。 废物质污染及转移——工业文明的后遗症 废物质污染及转移是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国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目前,市场中约有7万一8万种化学产品,其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灾变的有500余种。据研究证实,一节一号电池能污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其污染可持续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状态下能存在450年之久。当代“空中死神”——酸雨,其对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种建筑物的影响和侵蚀已得到公认。有害废物的转移常常会演变成国际交往的政治事件。发达国家非法向海洋和发展中国家倾倒危险废物,致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危害,直接导致接受地的环境污染和对居民的健康影响。另据资料统计,中国城市垃圾历年堆存量已达60多亿吨,侵占土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达440千克。 森林面积减少——地球之肺溃疡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因发达国家广泛进口和发展中国家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如果用陆地总面积来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6.6%。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类,已将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将患“孤独症” 生物多种性减少是指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种,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份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使这些物种不断消失的现象。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资源枯竭——逼近人类社会的危机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无所不在。然而饮用水短缺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达7万亿立方米,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地;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饮用水在急剧减少。水荒,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过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为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个国家为严重缺水,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许多科学家预言:水在21世纪将成为人类最缺乏的资源。正如人们所希望的,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核污染——摆脱不掉的阴影 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核爆炸而引起的放谢性污染。其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如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13万人被疏散,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 海洋污染——致命蓝色国土 海洋被誉为“国防的前线、贸易的通道、资源的宝库、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然而,她正受到严重的污染。海洋污染常见的主要有原油污染、漂浮物污染和有机化合物污染及其引起的赤潮、黑潮。海洋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生物品种的减少。 噪音污染——永无宁日的呐喊 工业机器、建筑机械、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产生的高强度噪音,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身体的健康。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已使其伤痕累累;生态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物种灭绝危及整个生物圈。面对无穷无尽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号。森林匿迹,溪流绝唱,草原退化,流沙尘扬。我们的地球,正超负荷运转;我们的家园,正走向衰亡,人类的警钟,是自己把她敲响,挽救自然,挽救生态,挽救环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缓。否则,人类的末日将是自己酿造的一杯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