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健康的情绪标准包括情绪的形成原因、持续时间、长期稳定状况等各个方面。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标准的有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健康标准的有关论文篇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标准》
摘要:本文阐释了近年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辩证思考了这些标准,得出结论:应该对各种心理健康标准理论进行系统科学的整合,取长补短;从实际出发,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标准;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心理健康标准。文章最后论述了心理健康标准与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心理健康标准
1.国内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心理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1]此条标准是1946年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提出来的,在国内心理学界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看做是“众数原则”的代表,强调的是大众的平衡发展。
马斯洛()等提出的标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制;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2]典型的“精英原则”,提出的是一种绝对的标准,强调的是个人的发展。
奥尔波特()提出的标准。
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了七条标准:自我意识广延;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上的安全性;知觉客观;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现实的自我形象,内在统一的人生观。[3]和马斯洛提出的标准一样,其同样流行于西方心理学界,强调的是自我生存。
林崇德提出的标准。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对心理健康提出了十条标准: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悦纳自己;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调适自我;设计自我;满足自我。[4]这是目前国内较为权威,为大众所认可的观点,显而易见,强调的是自我的发展,属于发展性的观点。
其他学者的观点。
除了以上几种流行较广的标准外,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仅以国内学者为例,如,郭念锋提出的标准[5]倾向于将心理健康的标准量化、细化,他提出如下几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受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陈光磊的标准[6]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出发,他认为中国文化中对待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人格和谐,包容封闭;中庸处事,踅摸环境;慎独内省,自我调整;人顺自然,阴阳平衡;超越自我,心通九境。余国良的标准[7]则相对比较全面系统,属于综合标准,他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人际关系和谐;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了解自我,悦纳自我;面对和接受现实;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独立;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2.对现行心理健康标准的审视
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如前面所说,都有一些缺陷,要么过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要么过分强调个人的发展;要么过分强调生存性标准,要么过分强调发展性标准,而且普遍存在照搬西方心理学理论,没有结合中国国情或者标准难以量化,模棱两可,难以服众的情况。现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详细论述现行心理健康标准的不足之处。
标准杂乱、片面化,没有整体观念。
有学者曾精辟地指出当前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几种片面情况,即六种标准,两种思路和两种倾向。[8]六种标准分别为为统计学的标准、社会规范的标准、医学上的标准、学习生活适应的标准、个人主观经验的标准、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的标准。两种思路为“众数原则”和“精英原则”。两种倾向为“生存性标准”和“发展性标准”。如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的标准。通观标准,仿佛做到这七点,那就心理非常健康了,殊不知,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心理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也是不断成长的,即使做到上述几点,恐怕也称不上完全的心理健康。
直接照搬西方理论,没有融入中国文化,不适应中国国情。
纵观国内现有的心理健康标准,对国外的罗列、论述多,其中尤其是受到以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观影响最大,马斯洛从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中抽取出来的心理健康标准甚至被奉为标准中的标准,符合中国国情的见解少。[9]这样很显然行不通,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超越社会的限制,而社会化的最明显表征就是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而脱离了中国文化的心理健康标准肯定是行不通的。陈光磊的标准则密切结合了中国文化,但是研究还不够透彻、清晰。
过于主观,难以量化区分,标准往往模棱两可。
上述几种标准除了郭念锋提出的标准有一定的量化可能性外,其他几种流行于国内外的标准明显不能量化,如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有幸福感,这个着实难以量化,什么叫有幸福感,我想每个人的标准都是不同的;马斯洛()等提出的标准: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什么叫切合实际,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只要目标达到了都叫切合实际,那就谈不上标准了;奥尔波特()提出的标准:具有各种技能,这个更加模棱两可,根本没有说明什么是技能,更谈不上各种技能和标准了。
3.对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思考
鉴于以上对现行心理健康标准的审视,发现此类标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局限,各种类型标准难以服众,国内外学者至今争论不断,因此提出几种设想。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当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往往原因在于问题本身发展未到定性的阶段,需要后人进一步探索。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中的精华,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除哲学外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关系更是如此,其他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在哲学的“领导”之下,而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则更加复杂,心理学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哲学是心理学的母亲,生理学是心理学的父亲。”“儿女”的问题当然和“母亲”脱离不了干系。因此不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思辨这个问题。
对各种理论进行系统科学整合,取长补短。
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心理健康的标准的概念应建立在系统论、辩证观基础之上并加以整合。心理健康标准若离开辩证观和系统观,只能得出有关心理健康支离破碎的阐述和论证,而不能形成一个甄别心理健康状况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事实上,每个人的思想都受其人生经验的左右,如果我们对现有的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和表述进行转换型解释和分析,便会发现有许多争论其实存在共通的东西。因此,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社会学家乃至精神病学家的合作是必要的,这种合作会有利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解决和整合。[10]
从实际出发,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标准。
国外的心理健康标准必然也有它的实用性,但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容易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需要一个符合中国人个性特征的心理健康标准。国内学者也有研究,如前面所提到的陈光磊提出的标准无论是语言还是角度都十分符合中国人的特色。然而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个标准仍然不具有推广价值。我倾向于将统计学和社会规范的标准相结合起来,探索出能代表大部分中国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尽管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方法,尤其是得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常模。
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心理健康标准。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说,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能做的是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我们不必刻意创造这个标准,而要顺应它的自然发展;事物是通过矛盾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应该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发展表露在外的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所以说心理健康标准必然会分分合合,在曲折中朝着应有的方向不断前进发展;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心理健康标准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加强对个性的研究,再把共性推广到个性之中去检验,从而不断前进发展。
心理健康标准与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的可能性。
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7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毋庸置疑,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国家重视心理健康的程度。而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显然还不够重视,中小学充斥着为应付各级领导检查而建的所谓的“心理咨询室”,只有部分有心理学资源的大学真正为一小部分学生提供了服务,而作用仅仅限于不出大事。毫无疑问,心理健康关乎学生的“品德”,尤其是学生的感恩之心,如果没有做好,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未必是好学生,反而成为害群之马,危害更大。因此,应该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将它制度化、规范化。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在各级各类学校推行。这样既可以弥补体质测试本身的缺陷,又可以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方面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价。这个模式的探索同样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2][3][4][5][7]余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9.
[6]陈光磊.论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标准[J].青海社会科学,2005,(1):69.
[8]杨青松,石梦希.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研究,2007,(5):49.
[9][10]杨志稳,刘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再思考[J].云南电大学报,2005,7,(1):53.
心理健康标准的有关论文篇二
《多元文化下的心理健康标准》
摘要:多元文化主义在西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一种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而且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至于心理学等。本文主要从多元文化的内涵,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健康标准的相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心理健康标准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特点进行制定,不能依葫芦画瓢,要兼容并蓄。
关键字:多元文化;心理健康标准;相对性
西方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论被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森认为“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以外的第四个解释的维度,它的意义就像三维空间之后发现的作为时间的第四维度”。其中,多元文化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领域。那么心理健康标准是否也应朝着多元文化方向发展?
一、多元文化的心理学内涵
多元文化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以承认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前提,强调多种文化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共存,反对以一种文化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另一种文化的是非优劣;更反对某种文化居于统治或霸权地位。
多元文化论认为,文化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一种社会行为不仅受到行为者个体内部因素的调节,也为社会的文化因素所制约,而且由于个体的某些内部因素如需要、动机等也是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因此从根本上讲,行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他们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孤立的存在,研究者也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背景孤立的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
虽然传统的西方心理理论在个人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忽视文化的作用,但并没有脱离文化,只不过仅仅反映了西方的主流文化。而当这些理论被当作一般规律而应用或推广到非西方文化中时,必然会导致将理论中潜含的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其他民族身上的局面,必然会导致以西方白人文化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倾向,从而得出不合适的结论。因此,多元文化论者并不要求完全放弃原有的心理学概念,而是要求更加关注文化在这些概念中的作用。多元文化思潮不是以竞争的姿态出现的与传统心理学理论相抗衡的作为“第四势力”的理论形态,而是对传统理论起到补充完善作用的元理论。
但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心理学中的多元文化论所讲的个体文化身份的多样性,不仅指属于不同文化的个体的心理行为带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还指明了同一个体同时属于多种文化、其心理行为带有多种文化色彩的可能性。
二、心理健康标准的内涵
心理健康标准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客观指标,是制定心理健康量表、心理健康诊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受心理学各理论流派的影响,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纷繁复杂,充满了差异。目前我国学者判断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至少有7种:统计学标准、社会学标准、主观体验标准、生活适应标准、医学标准、心理学标准及发展标准。就这些标准而言,除医学标准较为客观,较少争议外,其他几种均存在极大争议。
纵观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存在着两种思路:其一,遵循“众数原则”的思路;其二,遵循“精英原则”的思路。众数原则,这一原则假定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行为可视为异常,它集中体现了常态分配标准。但是,在西方一些学者制定心理健康标准时还遵循另一原则“精英原则”,这是马斯洛从世界近代史上38位成功的名人的人生历程中归纳出来的,可说是一种尺度最严的“精英标准”。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人,这样的人才代表真正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根据自我实现者的心理品质来确定,即以自我实现者所共有的那些心理特点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这一原则被西方其他一些学者所认同,如罗杰斯称作是“机能充分发挥”;奥尔波特称为“成熟”;弗罗姆看作是“有创造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马斯洛坚持以人的生物学基础作为衡量人类个体价值选择的唯一标准,并用少数“自我实现者”的价值选择标准去解释人性并确定人格健康与否,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个体价值选择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并然是多元化的而不是一元化的。
三、心理健康标准的文化相对性
历史上,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是跨文化的,还是受文化影响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人本主义者和其他研究者形成对峙。人本主义者的观点是容易理解的。因为他们主张以人的内在天性的实现情况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且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类全体都有共同的内在天性,自然这种标准就应该具有文化普适性。但是其他研究者指出,心理健康标准往往有文化相对性,虽然有许多行为尤其是严重的精神异常在多数文化中都被视为异常,但也有不少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看待。一个被广泛引用的例子是对同性恋的看法。
由此认为,任何心理健康标准都深深地刻有特定时期特定社会文化的烙印。由于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因而使心理健康标准本身具有文化相对性和跨文化性的特征。主体通过活动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就决定了心理的社会文化历史性,不同的社会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心理健康标准。因此,心理健康标准是相对的和受价值支配的,它具有社会性,并随着文化的不同而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标准是特定文化下的产物。
四、总结
根据多元文化理论和心理健康标准的复杂性,认为心理健康标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存在单一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同群体都应有自己的心理健康的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判断个体心理健康的程度。而且心理健康标准的多元化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不同的社会群体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将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M].TayorandFrancis,1999,16-19:114.
[2]高媛媛,高峰强.试析心理学中的多元文化论对后现代心理学的贡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
[3]马翠萍,茄学萍.建构中国文化视野下的本土心理健康标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7):83-85
[4]郑洪冰,朱军.西方多元文化心理学思潮评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6):172-174
比较容易发表的大学学报有很多,具体说明如下: 《西昌学院学报》、《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黑河学院学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德州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新余学院学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工程学院学报》、《哈尔滨学院学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等学报。
1.《年节民俗流变及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郑州大学学报CN41-1027/C 独著 7500字 中文核心(CSSCI收录)2.《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及挖掘保护对策》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3.《关注社会现实:20世纪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政治类:民族问题研究,代码D5,CN11-4271/G3 独著10000字4.《论教师的形象境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N41-1011/C 独著5000字中文核心(CSSCI收录)5.《关注社会现实:20世纪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郑州大学学报CN41-1027/C 独著10000字 中文核心(CSSCI收录)6.《中国民间说唱文学的流布规则》郑州大学学报CN41-1027/C 独著10000字中文核心(CSSCI收录)7.《论民俗文化与隐性课程的对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N41-1011/C 独著7000字 中文核心(CSSCI收录)8.《教师民俗文化底蕴的课程意义》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9.《论教师的语言境界》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报CN41-1328/Z .《论教师成长成熟的良性轨迹》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CN41-1326/Z.独著5500字 .《论教师发展的途径和障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N41-1328/.《高扬时代主旋律之作—评〈陈秋凌剧作选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13.《浅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中文系大学生语文教学实习应对策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N41-1328/Z 独著7500字15.《一种盛满正道与阳光的境界—评<春华秋实—陈秋凌文学作品选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N41-1303/Z 独著5000字16.《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演讲能力的开发研究》语文学刊CN15-1064/H 独著7000字17.《信息时代大学生演讲能力培养的价值探讨》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18.《开发大学生演讲能力对策研究》黑河学刊CN23-1120/C 独著7200字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商丘师范学院主办,《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以反映该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期刊,月刊。
1.《年节民俗流变及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郑州大学学报CN41-1027/C 独著 7500字 中文核心(CSSCI收录)2.《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及挖掘保护对策》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3.《关注社会现实:20世纪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政治类:民族问题研究,代码D5,CN11-4271/G3 独著10000字4.《论教师的形象境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N41-1011/C 独著5000字中文核心(CSSCI收录)5.《关注社会现实:20世纪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郑州大学学报CN41-1027/C 独著10000字 中文核心(CSSCI收录)6.《中国民间说唱文学的流布规则》郑州大学学报CN41-1027/C 独著10000字中文核心(CSSCI收录)7.《论民俗文化与隐性课程的对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N41-1011/C 独著7000字 中文核心(CSSCI收录)8.《教师民俗文化底蕴的课程意义》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9.《论教师的语言境界》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报CN41-1328/Z .《论教师成长成熟的良性轨迹》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CN41-1326/Z.独著5500字 .《论教师发展的途径和障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N41-1328/.《高扬时代主旋律之作—评〈陈秋凌剧作选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13.《浅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中文系大学生语文教学实习应对策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N41-1328/Z 独著7500字15.《一种盛满正道与阳光的境界—评<春华秋实—陈秋凌文学作品选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N41-1303/Z 独著5000字16.《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演讲能力的开发研究》语文学刊CN15-1064/H 独著7000字17.《信息时代大学生演讲能力培养的价值探讨》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18.《开发大学生演讲能力对策研究》黑河学刊CN23-1120/C 独著7200字
一样的惊艳美丽截然不同的结局--电影《乱世佳人》和《魂 断蓝桥》女主人公角色对比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刊名: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英...
我刚看完,很精彩,可以找我拿。。。
1.《年节民俗流变及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郑州大学学报CN41-1027/C 独著 7500字 中文核心(CSSCI收录)2.《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及挖掘保护对策》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3.《关注社会现实:20世纪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政治类:民族问题研究,代码D5,CN11-4271/G3 独著10000字4.《论教师的形象境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N41-1011/C 独著5000字中文核心(CSSCI收录)5.《关注社会现实:20世纪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郑州大学学报CN41-1027/C 独著10000字 中文核心(CSSCI收录)6.《中国民间说唱文学的流布规则》郑州大学学报CN41-1027/C 独著10000字中文核心(CSSCI收录)7.《论民俗文化与隐性课程的对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N41-1011/C 独著7000字 中文核心(CSSCI收录)8.《教师民俗文化底蕴的课程意义》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9.《论教师的语言境界》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报CN41-1328/Z .《论教师成长成熟的良性轨迹》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CN41-1326/Z.独著5500字 .《论教师发展的途径和障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N41-1328/.《高扬时代主旋律之作—评〈陈秋凌剧作选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13.《浅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中文系大学生语文教学实习应对策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N41-1328/Z 独著7500字15.《一种盛满正道与阳光的境界—评<春华秋实—陈秋凌文学作品选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N41-1303/Z 独著5000字16.《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演讲能力的开发研究》语文学刊CN15-1064/H 独著7000字17.《信息时代大学生演讲能力培养的价值探讨》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18.《开发大学生演讲能力对策研究》黑河学刊CN23-1120/C 独著7200字
(中文核心9篇,CSSCI收录2篇)1. 《唐诗与宋词的传播艺术》,《中州学刊》2006/5,中文核心,CSSCI,人大索引;2. 《范仲淹卜葬洛阳万安山探隐》,《河南大学学报》2008/1,中文核心,CSSCI;3. 《唐宋“题诗”的人文精神引论》,《福建论坛》2009/2,中文核心。4. 《司马迁之死探隐》,《东岳论丛》2008/12,中文核心;5. 《中国古典悲剧的形象类型》,《戏剧文学》2006/9,中文核心,人大索引;6. 《中国古代诗歌中女性美描写的阶段性特征》,《名作欣赏》2008/1,中文核心。7. 《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价值》,《戏剧文学》,中文核心2007/8;8. 《唐代诗歌传播策略例举》,《新闻爱好者》2009/1,中文核心;9. 《从人性角度看<琵琶记>的悲剧》,《四川戏剧》2007/6,中文核心,人大索引;10. 《古代题壁诗的思想价值》,《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2;11. 《20世纪范仲淹研究综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7人大索引;12. 《走出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3. 《宋词繁荣原因八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人大索引;14. 《20世纪庄学研究述论》,《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1,人大索引;15. 《论古代题壁诗》,《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
罗绍凯,1957年7月出生,河南商丘人。199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1989年以来,历任《黄淮学刊》编辑部主任、主编,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数学力学与数学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1年9月受聘为长沙大学教授、数学力学与数学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沙大学学报》主编、校学术委员会委员;2004年4月调入浙江理工大学,任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数学力学与数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1.《年节民俗流变及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郑州大学学报CN41-1027/C 独著 7500字 中文核心(CSSCI收录)2.《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及挖掘保护对策》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3.《关注社会现实:20世纪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政治类:民族问题研究,代码D5,CN11-4271/G3 独著10000字4.《论教师的形象境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N41-1011/C 独著5000字中文核心(CSSCI收录)5.《关注社会现实:20世纪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郑州大学学报CN41-1027/C 独著10000字 中文核心(CSSCI收录)6.《中国民间说唱文学的流布规则》郑州大学学报CN41-1027/C 独著10000字中文核心(CSSCI收录)7.《论民俗文化与隐性课程的对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N41-1011/C 独著7000字 中文核心(CSSCI收录)8.《教师民俗文化底蕴的课程意义》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9.《论教师的语言境界》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报CN41-1328/Z .《论教师成长成熟的良性轨迹》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CN41-1326/Z.独著5500字 .《论教师发展的途径和障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N41-1328/.《高扬时代主旋律之作—评〈陈秋凌剧作选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13.《浅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中文系大学生语文教学实习应对策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N41-1328/Z 独著7500字15.《一种盛满正道与阳光的境界—评<春华秋实—陈秋凌文学作品选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N41-1303/Z 独著5000字16.《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演讲能力的开发研究》语文学刊CN15-1064/H 独著7000字17.《信息时代大学生演讲能力培养的价值探讨》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18.《开发大学生演讲能力对策研究》黑河学刊CN23-1120/C 独著7200字
(一)论文:1.给OnOv,《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1期。2.目的宾语动词,《语海新探》第四辑,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3.真准谓宾动词,《汉语学习》1998年6期。4.“姑夫、姨夫”还是“姑父、姨父”,《语文建设》1999年3期5.按《现汉》、《新华》整理《一异表》修正的28个字,《辞书研究》1999年4期6.汉语重叠问题国际研讨会在华中师大举行,《中国语文》2000年2期7.“是”字句的然否连用和否然连用之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5期8.“是”字句的然否对照和否然对照的不对称性,《汉语学报》第2期,2000年下卷9.“是”字句的多对应性然否对照和否然对照之考察,《语文学刊》2001年1期10.“火爆”与“火暴”,《语文建设》2001年2期11.“离开”义辨,《语文建设》2001年7期12.“AABB”的蕴含音变,《汉语学习》2001年5期13.复句研究天地宽——《汉语复句研究》读后,《江汉大学学报》2001年4期14.“是”字句然否联结的复句成分与复句格式、语义关系的互制,《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15.关于《八百词》“是否”的说明,《辞书研究》2002年第4辑16.“这样”的预指用法,《汉语学习》2002年第5期17.汉语语法研究的实和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不是q,q是p2,《汉语学习》2004年第1期19.“整整”入句,《汉语学报》2005年第1期20.亲属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语文学刊》2006年第7期。21.然否对照表现对比焦点,《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22.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的新突破——评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23.否定“是”字句的类型联结,《汉语学报》2007年第1期。24.然否对照的辨释功能,《语言研究》2007年第2期。25.“轻”“重”构词对比分析(合著),《现代语文》2007年第6期。26.是字句研究述评,《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27.谈谈复杂短语的教学,《理论纵横》2007年第9期。28.祈使+陈述”型因果复句(合著),《汉语学报》2008年第3期。(二)著作1.《汉语句法机制验察》(合著),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1月版。2.《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3.《现代汉语小句类型联结研究》(合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四、项目1.《现代汉语“是”字句的然否形式联结研究》,2000年度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项目,批准号为00XSK017,资助总额万元,主持。2.《汉语句法机制多层面探究》,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2001ZDXM740002),20万,参与。3.《现代汉语小句类型联结研究》,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3CYY004),万元,主持。年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211项目“小句中枢说在汉语与临界领域研究中的应用与验证”的子课题“小句中枢说在汉语复句研究中的应用与验证”,经费1万元。年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中的汉语学科创新”之子课题“现代汉语句式选用机制研究”(YYZX0911),资助金额:2万元。五、获奖年湖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汉语句法机制验察》,排名第四。年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现代汉语”研究型教学改革与实践》,排名第三。
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 摘 要 高素质人才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创业精神 个性发展1 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背景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乃至文明形态都在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变化。如何培养和塑造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在社会变化中有所作为的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贯穿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教学体制改革、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等。但不外乎一方面是创业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创业技能教育。创业思想教育是创业技能教育的基础,创业思想教育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动机的确立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养成,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创业思想。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主动或自主创业。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在新兴的领域和行业去艰苦创业,也要支持学生敢于自主创业,学会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2 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内涵人才的培养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下达统一招生计划、统一考试招收学生、国家包上学国家包分配”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学生毕业时由国家下达统一的指令性分配计划,由各级人事部门和高校计划把毕业生分配到各用人单位,全部毕业生都有工作单位,这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养成了学校到学生对国家管理机构的依附心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权,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现在大学生适应社会变革所要努力培养的具有独立创业精神,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要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有学者认为,从“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主题的转换,意味着当代教育的一种转型。显然,这里所谓“生存”,不是指一个人自然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而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独立开辟生活道路、并自主创造人生价值的能力。传统人格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工作靠国家、发展靠关系”等等就是这种依附心理的体现。而现代人格强调生命独立自主,有独立面对生活,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其中包括在不同环境中从事不同职业、遇到各种情况时人际交往能力、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抱守古训、因循成法,在传统社会中往往受到称道,而在各种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已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障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现代人的灵魂。美国之所以能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与美国文化中敢冒险、寻求变革和鼓励创新的精神有关,这种精神使美国人有一种超常规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思维定势和构架。 要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不应当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者,相反,他应当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充分表现出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自觉履行这种责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把握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真正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大学文化熏陶的人,也应当超越现实功利,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不仅知道“何以为生”,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理解“为何而生”,认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始终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原则。3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特点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实际行动中体现为以下主要特征: 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过 程中,个体能够以前瞻性的思维与眼光做出预测与判断,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行动方案,以保持与变化着的环境的协调统一,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和忍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岗位的不断转换,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几乎始终处在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尤其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做到“与时俱进”,无往而不胜。 对文化的综合能力现代社会生活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使得许多人产生了深深的文化困惑,难以选择和研究个体的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向。这种“文化不适应综合症”,会严重损害人的创造能力和生活信心。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须有更加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下,始终把实践主体包括个体、集体、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关键问题,“以我为主”,大胆批判和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再整合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化、全球化过程中辨清方向,确定目标,独立前行,开创一片新天地。 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命题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明确提出“好学力行”,这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弊病之一就是重知轻行,片面地认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掌握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而学生缺少必要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认识世界的真理性固然重要,但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没有实践,理论上的科学构想就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没有实践,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永远只能是精神的“空中花园”,难以转化成现实的文化存在。因此,实践观念的有无,实践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现代人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在人们不断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同时,也有必要强调“实践、实践、再实践”。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尤其需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主体的本质力量。4 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青年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该做的事。”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大学教育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要培养具有独立创业者精神的新型人才,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服务。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高等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创立、创建学生能进行综合动手试验的外部环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进而加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要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主要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总之,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既取决于客观条件的许可,更依赖于学生主观的努力,作为学校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业者精神,为培养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参考文献1 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J].船山学刊,2004(3)2 谢相勋.论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格──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要使命[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3 雷卫平.浅议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本思想[J].科技创业月刊,2005(7)4 贾文华.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年节民俗流变及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郑州大学学报CN41-1027/C 独著 7500字 中文核心(CSSCI收录)2.《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及挖掘保护对策》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3.《关注社会现实:20世纪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政治类:民族问题研究,代码D5,CN11-4271/G3 独著10000字4.《论教师的形象境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N41-1011/C 独著5000字中文核心(CSSCI收录)5.《关注社会现实:20世纪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郑州大学学报CN41-1027/C 独著10000字 中文核心(CSSCI收录)6.《中国民间说唱文学的流布规则》郑州大学学报CN41-1027/C 独著10000字中文核心(CSSCI收录)7.《论民俗文化与隐性课程的对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N41-1011/C 独著7000字 中文核心(CSSCI收录)8.《教师民俗文化底蕴的课程意义》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9.《论教师的语言境界》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报CN41-1328/Z .《论教师成长成熟的良性轨迹》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CN41-1326/Z.独著5500字 .《论教师发展的途径和障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N41-1328/.《高扬时代主旋律之作—评〈陈秋凌剧作选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13.《浅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中文系大学生语文教学实习应对策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N41-1328/Z 独著7500字15.《一种盛满正道与阳光的境界—评<春华秋实—陈秋凌文学作品选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N41-1303/Z 独著5000字16.《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演讲能力的开发研究》语文学刊CN15-1064/H 独著7000字17.《信息时代大学生演讲能力培养的价值探讨》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CN41-1303/Z 独著7500字18.《开发大学生演讲能力对策研究》黑河学刊CN23-1120/C 独著7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