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论文

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论文

关于幼儿同伴冲突的建议与启示论文

幼儿同伴冲突在幼儿园中很常见,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执,有时甚至会发生言语或身体上的攻击行为。在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和家长应当适时地对幼儿给予指导和帮助,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更多的策略来应对同伴冲突。

(一)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建议

1、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教养方式。

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父母应首先做到,只有这样,幼儿的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家长影响下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备的社会认知能力。父母应该随时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和了解内心世界,并尽可能理解幼儿的所感所想,以孩子的心态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父母应努力感受幼儿的情绪,耐心地让幼儿发表看法意见,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使幼儿充满自信地与父母沟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充分信任与接受幼儿。同时,父母需要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利于孩子体验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而孩子在愉快的情绪背景下,也更乐于以积极的方式解决同伴冲突。

2、教师应形成科学的`冲突观,引导幼儿正确地解决同伴冲突。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如何正确地面对同伴冲突,如何在同伴冲突中以友好的方式解决同伴交往问题。

其次,教师在幼儿同伴冲突要尽量发掘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了解幼儿在同伴冲突时的真正需要。同时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基础上,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会解决冲突。教师还要密切注意观察幼儿同伴冲突的动向,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干预措施。

(二)幼儿同伴冲突的启示

1、幼儿同伴冲突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仔细的观察,笔者发现在幼儿同伴冲突中,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幼儿会使用协商、沟通等多种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策略。而相反沟通能力较差的幼儿则解决方式单一,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同伴冲突。因此,通过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中的互动,可以使幼儿分析和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幼儿同伴冲突可以提高幼儿人际交往的能。

虽然幼儿之间会频繁地发生大大小小的摩擦,但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幼儿会进行自我学习和改变,幼儿会逐渐了解与同伴交往的规则,逐渐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被接受、什么样的行为会遭到拒绝;明白应该怎样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怎样说服别人等。

3、幼儿同伴冲突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幼儿不但用言语来进行争吵,还用来沟通,协商。大班幼儿在不断冲突、争执及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他们逻辑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在冲突中,幼儿广泛的使用语言来解决问题,使幼儿之间的冲突尤其是肢体冲突锐减,协商、博弈的方式明显增多,在协商和博弈中,幼儿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努力说服别人,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游戏提升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游戏提升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摘要:《 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今天,发展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在幼儿园教育中已占有重要的位置。

论文关键词: 幼儿 音乐游戏 提升 同伴交往

交往能力在幼儿的人际关系处理和交往过程中,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也会产生不同的交往类型,在人际关系中也会导致不同幼儿的不同受欢迎程度和社会地位。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每个都很有个性,要么任性、要么野蛮、要么以自我为中心。或出现孤僻,难以合群,或出现个性太强,听不进不同意见,不会尊重他人,难以与人合作完成任务。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当儿童在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时会获得依恋感、亲密感和归属感。同伴交往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形成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同伴交往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那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去提高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呢?为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音乐游戏学习入手,以幼儿的活动为基础,在保证幼儿获得审美快乐的前提下,探求如何在音乐游戏中为幼儿提供更多交往的契机,进而来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音乐,对于幼儿来说,生来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让幼儿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爱音乐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所能带来愉悦心情甚于其他的艺术。他们听到音乐会专注,会随着节奏进行系列的身体动作反应。以音乐来启迪儿童的心灵、智慧和思维,不仅是对幼儿艺术素质的培养,更是达到其全面发展的捷径。而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因为它的形式易于被幼儿接受,抓住这一点,结合幼儿喜爱的游戏,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而且由于他的直接参与,兴趣点的提高更适合他们。音乐游戏的对幼儿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

一、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与兄弟姐妹的交往,因此,幼儿同伴交往发展方面存在缺陷。

而音乐游戏是一种趣味性的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多方面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幼儿同伴交往的有利途径。幼儿在和伙伴共同游戏中逐渐学会和懂得哪些行为是大家欢迎的,哪些行为是不受欢迎的,怎样和别人相处,才能得到同伴的喜爱等。如:《点点虫》这个游戏,幼儿甲用手指点乙,乙就要做相应动物的动作,最后一句是:飞到外婆家里去,两个孩子抱在一起。游戏中幼儿既有动作的配合、眼神的交流、还有肢体动作的接触,能让幼儿真诚地体验到交流的乐趣。又如音乐游戏《开汽车》,在音乐声中,扮小司机的幼儿要伸出手去邀请同伴,嘴里还要说"请上车",游戏结束后孩子还要互相说"再见"。在每次游戏前我都让幼儿与同伴商量,征得对方同意。看着孩子手拉手,脸上流露出只属于他们特有的纯真的笑脸,我不禁也被孩子们的纯真感动。幼儿们在互动中增进了友情,学会了交往,更明白了做人的浅显道理。有了良好的交往习惯,对幼儿在不同场合的与人交往是很有帮助。

二、与同伴友好相处,懂得相互合作的重要性许多幼儿在交往中常常发生争吵,究其原因在于独生子女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着要求不想着付出,团结合作的意识不强。

《指南》教学建议中提到:"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幼儿自己分配作品中的角色,让他们在实践中尝试成功与失败,明白只有与人合作,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如:《碰一碰》这个游戏,歌词简单,节奏鲜明,速度平稳,在游戏中可以巩固对身体各部位的认识,又能使自己的身体与同伴进行接触,在接触中体验乐趣,幼儿还可以自己改编歌词,如耳朵碰耳朵等。每次游戏后我都鼓励孩子找不同的朋友游戏,如此的游戏方式,使他们心情愉快,同时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与合作意识。《洗衣机》就是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前提,让幼儿在初步学习游戏中尝试以同伴合作,运用各种动作来表现洗衣机洗衣服的程序。幼儿相互协商谁当洗衣机,谁当脏衣服,让幼儿明白什么叫谦让,从而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又如:在《蝴蝶找花》中,可以让幼儿自己结伴并分配角色,让幼儿充分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尊敬的道理。教师可在一旁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鼓励幼儿积极的交往,适时引导解决冲突。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请幼儿谈谈他们是如何商量角色的,玩的是否开心,及时表扬在活动中尊重他人、乐于谦让的幼儿,并可请在交往中获得成功的幼儿进行示范表演。

三、尊重个体差异,帮助幼儿学会同伴交往由于社会及家庭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性格,有的比较大方、活泼,有的比较内向、胆小。

对那些胆小、羞怯,不太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幼儿,教师要经常鼓励他们大胆向老师、同学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并给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增强其交往信心。如:在《逛公园》音乐游戏中,让孩子们自己做邀请者,提出哪些幼儿做"爸爸",再由"爸爸"去邀请"妈妈","妈妈"邀请"小弟"等角色表演,对那些参加音乐活动积极性较高,接受能力教强的幼儿,一方面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去表演、去创造,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学会接纳别人,带动能力差的同伴共同表演。对于少数攻击性强、情绪时高时低的幼儿,及时表扬、肯定其好的动作、表情,并示范给同伴看,树立其在同伴中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对他提出新的要求。此外,在音乐游戏中,教师还可以开展评比活动,如:《熊与石头人》,扮演石头人的小朋友能够很大胆的创新动作,想办法不动,不让大熊捉住,增强了游戏的难度;但是扮演大熊的小朋友的任务则是想办法逗石头人,让它动起来,所以这就需要大熊变换不同的表情、姿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逐步的进行引导,使活动的趣味性以及难度提高。以此来调动幼儿相互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一来避免能力强的幼儿反复被他人邀请而产生厌烦感,二来给能力弱的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增强他们参加活动的信心。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请幼儿交流各种不同的交往方法,评出朋友多的幼儿。

四、创设情景模式,促使幼儿学会与人交流《指南》教育建议中提到:

"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音乐游戏是创设情景的有效手段,不同的音乐作品有着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如:在《网小鱼》这个活动中,我就根据歌词内容,编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当孩子熟悉一段音乐后,我就鼓励孩子们,根据这段音乐所发生的故事,做出相应的动作。最后,我将故事里的动作串联起来,和着音乐请幼儿一起来做一做。在编排动作的过程中,我请幼儿自己来想一想小鱼是怎么游的,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模仿小鱼自由自在的在水中游来游去。在表现捕鱼人来的时候,我结合了以前做过的游戏"木头人"来告诉幼儿,当捕鱼人来的时候,我们大家都要变成木头小鱼,站在原地不要动,等捕鱼人走了以后,再跑回我们的家。并且提示幼儿们小鱼的家就是我们的座位,只有安静地坐下才算回家了。在《小兔不怕》这个游戏中,我采用了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手偶来表演故事情节,配合着配音故事,让孩子感觉很有新鲜感,所以孩子们都目不转睛的认真看认真听,因此对故事情节掌握的非常好。在了解故事内容和参与游戏之后孩子们自己自由自在的感受着音乐表演着故事进行着游戏,非常的快乐。从材料上,我准备了很多的表演道具,当然都是生动形象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材料我花了很多的心思,进行了改良,一改以往的教具模式,制作了手偶,头饰,提偶,指偶等孩子们平时不是经常接触的'但是非常吸引他们的道具,让孩子们一看到这些道具就有参与活动操作道具的积极性,再加上无比形象的萝卜地背景画,为孩子们创设了非常好的情境,使孩子们更加的轻松的游戏。在这堂课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知道根据音乐的高低不同分辨不同动物的出场次序,在与老师共同的游戏中感受到了教师的关爱和尊重,体验了和同伴合作分享的快乐,明白了遇到坏人要团结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在和情境、和材料的互动中真正体会到了音乐游戏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又如在《三只熊》中,教师要求幼儿用肢体语言去表现音乐中的缓慢、轻快活泼、快速热烈。乐曲第一段,让幼儿跟着音乐学大熊走路,要求边走边友好地向朋友打招呼,表现出与他人相互点头、微笑、招手,做出亲热交谈的样子。幼儿跟着熊跳舞时,可安排两人一对,做出各种不同的配合方式。在跳音的部分,要求幼儿用自己的手、肩膀、腿、屁股等部位轻轻碰伙伴三下。在这种无声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与同伴交流的方法和乐趣。幼儿在这种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以及与人相协调,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音乐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是很有效的。音乐游戏,不仅是给了幼儿娱乐,快乐的瞬间,而且让幼儿在这充满快乐、愉悦的轻松气氛中学到交往的技能,了解到与同伴交往的常识、礼节。苏联教育家马卡莲柯在谈到游戏时曾说:"孩子在游戏是什么样子,长大后在工作中的许多方面也会是这样。"由此可见,有目的地开展音乐游戏,是幼儿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最好实践,是促进幼儿相互交往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与培养》

4.《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幼儿同伴关系研究论文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利的一面,因而,从小培养其生活、学习、交往的能力非常必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每一个班级中总有几个特别调皮、不善交往,甚至有破坏性行为的孩子。如果不尽早对这些孩子进行干预指导,他们会逐渐形成不良的性格,成为问题儿童,以至将来生存困难、处处碰壁不能适应社会。 新《纲要》强调:“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为此,我对我们小班存在问题的幼儿朋朋进行家访、跟踪观察、分析、个别指导等工作,以此促进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案例描述 1 晨间,老师发画册给幼儿讲故事,朋朋根本没有翻书,把书卷起来当话筒玩,惹得旁边几个孩子也跟他模仿,偶尔翻到走迷宫的那一页,指指画画。该收书了,他把书交给小桌长阳阳,突然抬脚踢了阳阳的胳膊。阳阳疼得哭起来,我责问他“为什么踢阳阳?”他却回答说: “我踢老虎的!”书上走迷宫那一页的确有老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2 一天早上,朋朋看到王浩搭出一列新火车,他想要,上去就抢,王浩生气地叫喊、哭起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赶紧说“对不起”。火车拿在手上才征求人家的意见:“借给我,好不好?”在他搭积木时,连续三、四次出现这样的行为。 3 班上找好朋友玩袋鼠妈妈的游戏,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平时有玩具也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分析诊断 朋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懂交往规则,有打人、抢东西之类的攻击性行为,不被同伴接纳。 我们通过家访、对孩子的观察分析,了解到孩子存在交往问题的原因: 1 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朋朋爸爸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和妈妈在家生活。爸爸偶尔回家后教育孩子时,也是非打即骂,朋朋非常怕爸爸。奶奶很重视对他的教育,教这教那,但管不住,有时急了也动手打他。这样,到幼儿园后,老师给他讲道理、说服教育,很难发挥作用。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2 不懂交往的规则 向别人借东西要主动协商请求,征得别人同意后方可借用。朋朋不懂这样的交往规则,不懂协商也不会协商。 3 自制力差,认知与行为脱节 朋朋情绪冲动,调皮好动,容易产生一些破坏性、攻击性的行为,自制力差。当同伴生气、愤怒时,他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连声说对不起,却不把东西还给人家以改正自己的行为,发生认知和行为脱节的现象。 4 缺少交往的机会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加之朋朋的一些负面行为,不被同伴接纳,缺少互动的机会,更加不能获得交往的经验,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指导方法 1 与家长沟通,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 今天幼儿园活动安排画热带鱼,朋朋奶奶看到先来的小朋友在画画,便催促朋朋快点画。朋朋东看看西瞧瞧并没有动手,奶奶有点急了,举起手要打朋朋,朋朋吓哭了。我赶紧走上前拉住她奶奶,对朋朋说: “赶快画好了我们去玩球。”朋朋一边抽泣一边画。奶奶看孩子画好了才放心。我与她谈心,告诉她孩子的不良表现,可能就是他们平时教育方式不正确,严格要求不一定非要动手打,奶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悔不已。我对她说“如果你当着那么多孩子打朋朋,他多没面子,你要多了解孩子,多想好方法教育他。” 2 利用同伴及班集体的力量对朋朋实施影响。 通过教师引导、同伴约束、家长说服帮助等,强化朋朋认识到“不能打人”,控制不良行为。 今天第一节集体活动,老师让小朋友把竖排由竖排调为四横排。阳阳和欣怡很快搬到前排坐下来,朋朋本来应坐在她们中间,他把椅子搬过去,向我报告说不好坐了。我要求她们让开空档,给朋朋坐。她们怎么也不肯,都说朋朋打人。看来他们对朋朋还有成见,有所戒备,我借机教育朋朋说: “你还打人吗?” “不打了!”朋朋直摇头。 “他不打人,你们给他一次机会!”阳阳和欣怡还是不做声。 “今天旱上,朋朋还帮助发接送卡的,给他一次机会吧!”我及时举例让她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 “如果你再打人,他们真的不让你坐前面了!”我再次提醒他。 朋朋终于坐在了第一排。他也比较争气,整个数学活动,一直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一点都不要老师提醒,还主动举手到黑板前做作业,我特地给他机会,他果真做对了,我带领小朋友送掌声表扬他。朋朋激动得脸都红了。 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教师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当同伴排斥孩子时,教师及时帮助,引导他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让孩子处在理解、宽容和谐的同伴关系中;教师创造并抓住教学契机,给朋朋表现的机会,使大家看到他的进步,用语言表扬或掌声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激励孩子的学习,树立他的威信,让其他孩子愿意和他交往,同样受到感染和鼓舞。 3 顺势利导,在实际活动中指导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交往。 (1)强化认识,预防为先,规则约束,适时引导。 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活动材料,尽量避免争抢之类的破坏性行为。为了防止幼儿的争抢,我给班上增加了几箱积木,搭积木之前我先强调,大家一起玩,谁抢就取消他的游戏资格。 一天早上,小朋友又一起搭积木,搭出各种各样好玩的车子。朋朋走在活动室里转来转去,盯着人家的东西看,我问他想不想借辆玩一玩?他回答说“想!”我趁他动手抢之前提醒:“先问人家好不好?别人同意了,才能拿。玩好还给人家,要说谢谢!” 我先带朋朋向练练借一辆吊车,指导他说:“把你的吊车借我玩一下好吗?我玩一会儿就还给你!”练练愉快地说“好的!”我又让朋朋说“谢谢!” 朋朋很开心地玩了一会儿。为了巩固练习交往,我建议他把车子还给练练,再去向阳阳借赛车,他更开心了,借到之后还和阳阳两人一块玩。 活动之前,明确交代规则,进行约束。活动中洞察孩子的心机表现,在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前,适时引导,学习商量征求别人意见,在借玩具、搭积木等实际活动情境中练习,巩固交往行为,体验成功,积累交往经验。 (2)利用相关性促进幼儿的学习、交往。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中能力较强,表现主动、积极,受到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孩子的学习和交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成功的学习、交往相互促进。我们利用这种相关性,如朋朋当小老师指导伙伴订正作业,一方面促进学习进步,另一方面增强交往能力。 (3)利用孩子喜爱的游戏、操作活动培养自制力,促进交往合作。 朋朋非常喜欢游戏和操作活动,发放材料时我们经常要求他坚持一分钟,在活动中鼓励他耐心完成作业,培养自制力。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中扮演喜爱的人物、动物,丰富语言表达,加强交往合作。指导效果 经过我们几位老师和家长的不懈努力,两个多月之后,朋朋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他看到小朋友打闹时,他会说:“打人家,眼睛会红!(意思是会把人家眼睛打伤)把人家打伤了,要送人家去医院!”“打人要被110抓去。”小朋友跌到了,他主动去扶起来,帮助檫眼泪,安慰伙伴。在一日活动中基本没有攻击人的现象。 朋朋在活动中更加专注,学习进步明显,好几次做数学作业,完成速度都在班级前几名,手工作品多次参加展出。 他会与老师小朋友商量、征求意见“老师,我也想搭积木。”、“分给我一些积木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呼啦圈好吗?”等等。 他主动要求当值日生,发放接送卡,整理玩具图书等,小朋友们越来越喜欢和他一起玩。 反思 1 本研究主要关注幼儿的交往表现。我们的预期目标是存在交往问题的孩子能尽快趋于正常,到中班基本能和其他幼儿一样遵守常见的规则,妥善解决问题,与同伴友好交往。目前,朋朋也喜欢表现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希望受到关注、肯定和夸奖,小朋友不再排斥他。但他在集体生活中规则意识还要增强,有时还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督促,处于他助到自助的过渡期。我们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他的点滴进步都让我们对他充满期待和信心。同时,需要我们用更多的爱心、耐心以及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帮助和等待。 2 朋朋的不良行为还有反复的现象。偶尔有拉别人衣服、摸辫子等骚扰行为。假期返校刚开始的时候,表现更为明显。我们还发现孩子身上有伤痕,及时与孩子谈话,了解到家长有时还有暴力或体罚的过激行为,导致朋朋产生了逆反心理,表现出对立情绪。我们与家长做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指导他们统一所有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保证幼儿园有效的做法向家庭延伸,同时要求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一对一的优势,更有效的指导帮助孩子。 3 朋朋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他在玩玩具、玩沙、搭积木、做游戏、玩打击乐器等活动中特别专注,我们有针对性的安排,让他参加到喜爱的活动中,少有空闲去攻击别人,减少破坏的机会。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但应该有很多没有写过关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吧。此类论文写法与一般论文不同,那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 摘要 ]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本文研究了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与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1.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2.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3.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4.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友好交往。

[ 关键词 ] : 小班幼儿 交往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要把学习初步的交往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并容易适应新的环境。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

二、概念的界定:

同伴交往态度:是指幼儿与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态度倾向。

友好行为: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同伴间的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

交往能力:是孩子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研究与策略

在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1.组织丰富的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儿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的材料的使用来看,常常需要儿童学会协调,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与同伴交往中逐步学会的。尽管小班幼儿有了同伴交往的需要和初步的能力,但是受自我中心心理特点及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享,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如:多组织幼儿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玩娃娃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交往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必须共同商量、互相配合、友好交往,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

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交往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交往的机会。

2.创设教育环境,提供锻炼机会。

依据阶段目标,创设与主题相一致的幼儿园环境,提供锻炼机会,促进幼儿交往能力提高。例如:在培养幼儿交往语言中,把幼儿园环境布置成“我和小动物打电话”,刺激幼儿有想说的愿望,并会想想该说什么?怎么说?然后提供玩具让幼儿模仿和对话,使幼儿在场景中获得交往语言的提高。有计划地安排社会性教育活动,利用“家长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在社区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扩大幼儿与社会的接触。例如:与社区老人接触,到同伴家作客等,以发挥多种教育途径的功能,并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的,达到同步教育的效果。

(二)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幼儿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时却常常会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教给他们一些同伴间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教幼儿待人礼貌、热情。

在幼儿群体中,可以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貌的孩子常常能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遇人主动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应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应说“没关系”。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和情感,及时给予正面强化,使幼儿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2)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方法。

小班幼儿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而发生的。他们为玩具而发生争抢行为,或者通过玩具而向同伴表示邀请。我们鼓励幼儿将家中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在集体面前介绍给同伴。在活动中,我们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启发幼儿加强同伴间的交往,如“你想玩他的玩具该怎么说?”“你想和谁一起玩玩具?”“你们是怎么玩的?”

除了玩具,还启发幼儿把家中的图书、小食品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跟小朋友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让幼儿学会主动交往。

(三)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

活动评价:是指对照活动目标,对由于活动行为而发生的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1)活动中的评价。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进行评价应注意评价的随机性,即评价应紧跟着幼儿的活动进行。随机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

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正确的交往行为时,及时表扬鼓励,发挥榜样作用,使其他的幼儿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并在活动中去模仿;在发现不正确的行为时,要及时指出来并教给他应该怎样去做。如幼儿在借积木或插塑不成功时,老师告诉他借别人东西要有礼貌,要看着别人的眼睛用商量与恳求的语气来说,并示范给他看,让他按老师的样子再试一次。这样幼儿就把这一交往技能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知道以后该怎么做。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我能够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进一步强化交往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交往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

关注过程,强调过程与评价的整合,使评价自然而然地伴随过程的开展而进行,这就是过程性评价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终结性评价。

(2)活动后的评价。

评价应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对于那些成功交往合作完成主题的幼儿,一起讲一讲哪里完成的好?哪个小朋友活动中表现出色,为什么出色?哪些做法是对的?评价后及时发一些小礼物表示对他们合作成功的奖励,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知道只有通过大家集体一起努力才能成功。对于没能完成的主题,引导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完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做法是不对的,需要改正,下一次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既强化了幼儿的正确、积极的交往行为;又能使幼儿找到自己活动中的弱点与不足,知道怎样避免与改正。

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评价下,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回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让幼儿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体验到“学会本领”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投入的内部动力,这有利于促进孩子有益经验的形成和积累。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评价应注重儿童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及时发现孩子萌发的智慧的火花,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四、实施成效

(一)小班幼儿已形成了通过语言进行交往的基本能力。

通过加强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共同建构、合作比赛等有趣的游戏,幼儿已经习得一些交往语言,如:用以协调双方行为的商量用语:“这样可以吗”、“好吗?”、“行不行?”;表示关心别人的安慰用语:“别害怕”、“没关系”、“别着急”、“我能帮助你吗?”;表示不愉快的不满用语:“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表示不同意的拒绝用语:“不!”、“不喜欢”、“不愿意”等,这丰富了幼儿语言交往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幼儿习得的这些交往语言,我们在日让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 “请……好吗?” “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游戏中,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已经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二)幼儿在交往行为上出现了可喜变化。

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如在《丁冬小门铃》的音乐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自己找同伴,然后与同伴商量,谁做客人,谁做主人。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游戏。在游戏中我经常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分配角色,小朋友游戏的兴趣更浓,游戏得更带劲,幼儿在活动中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强了。例如: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儿童商量分配角色,有当妈妈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奶奶的,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这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孩子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游戏的协作性。

(三)促进了游戏活动的质量提高 。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参于到游戏中去,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即幼儿学习榜样的过程,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提升了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力。

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将若干个主题同时进行,如娃娃家、商店、医院、开汽车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如结构游戏中开展小组交往合作活动,既能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充分参与,在参与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又能使幼儿在享有操作自由的前提下,得到动手操作、想象、创造等能力方面的有效发展。角色游戏中幼儿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而以所扮演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 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角、医院角、表演角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家长对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给予积极的评价。

很多家长和我们交流时都说,自己的孩子有了交往的愿望。客人到自己家里来,应怎样招待;去客人家时,应该怎样说、怎样做;在公共场所应该 怎么说、怎么做。如来园时要有礼貌地招呼老师和同伴;家中有小客人时,孩子在提醒下拿出好吃的食物招待客人,拿出喜爱的玩具与小伙伴一起玩。孩子逐渐学会了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让孩子学会谦让,久而久之孩子就和同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吃东西时,孩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还能考虑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独占的念头,自私的心理已经逐渐克服。

五、不足与展望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附在一定的活动中,而游戏就是这样一种适宜幼儿交往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要让幼儿同伴间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还有过程。这个过程要延展到一日活动的各个领域,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与机会,进行悉心指导,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地学会待人处事,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以便逐步提高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 江苏教育出版社

⒉袁爱玲何秀英著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91-297页

⒊主编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⒋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第18-21页

⒌洪秀敏,《幼儿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4期 第31页

⒍ 刁培萼吴也显等著《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115页

⒎ 刘炎编著《幼儿园教育概论[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第57页

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⒐华爱华著:《学前教育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53-172页

⒑裴锑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 第305页

⒒ 张博著《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第24页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它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1.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者微笑,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2.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3.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幼儿同伴互动的观察研究论文

关于幼儿同伴冲突的建议与启示论文

幼儿同伴冲突在幼儿园中很常见,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执,有时甚至会发生言语或身体上的攻击行为。在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和家长应当适时地对幼儿给予指导和帮助,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更多的策略来应对同伴冲突。

(一)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建议

1、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教养方式。

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父母应首先做到,只有这样,幼儿的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家长影响下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备的社会认知能力。父母应该随时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和了解内心世界,并尽可能理解幼儿的所感所想,以孩子的心态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父母应努力感受幼儿的情绪,耐心地让幼儿发表看法意见,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使幼儿充满自信地与父母沟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充分信任与接受幼儿。同时,父母需要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利于孩子体验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而孩子在愉快的情绪背景下,也更乐于以积极的方式解决同伴冲突。

2、教师应形成科学的`冲突观,引导幼儿正确地解决同伴冲突。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如何正确地面对同伴冲突,如何在同伴冲突中以友好的方式解决同伴交往问题。

其次,教师在幼儿同伴冲突要尽量发掘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了解幼儿在同伴冲突时的真正需要。同时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基础上,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会解决冲突。教师还要密切注意观察幼儿同伴冲突的动向,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干预措施。

(二)幼儿同伴冲突的启示

1、幼儿同伴冲突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仔细的观察,笔者发现在幼儿同伴冲突中,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幼儿会使用协商、沟通等多种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策略。而相反沟通能力较差的幼儿则解决方式单一,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同伴冲突。因此,通过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中的互动,可以使幼儿分析和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幼儿同伴冲突可以提高幼儿人际交往的能。

虽然幼儿之间会频繁地发生大大小小的摩擦,但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幼儿会进行自我学习和改变,幼儿会逐渐了解与同伴交往的规则,逐渐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被接受、什么样的行为会遭到拒绝;明白应该怎样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怎样说服别人等。

3、幼儿同伴冲突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幼儿不但用言语来进行争吵,还用来沟通,协商。大班幼儿在不断冲突、争执及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他们逻辑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在冲突中,幼儿广泛的使用语言来解决问题,使幼儿之间的冲突尤其是肢体冲突锐减,协商、博弈的方式明显增多,在协商和博弈中,幼儿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努力说服别人,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游戏提升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游戏提升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摘要:《 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今天,发展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在幼儿园教育中已占有重要的位置。

论文关键词: 幼儿 音乐游戏 提升 同伴交往

交往能力在幼儿的人际关系处理和交往过程中,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也会产生不同的交往类型,在人际关系中也会导致不同幼儿的不同受欢迎程度和社会地位。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每个都很有个性,要么任性、要么野蛮、要么以自我为中心。或出现孤僻,难以合群,或出现个性太强,听不进不同意见,不会尊重他人,难以与人合作完成任务。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当儿童在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时会获得依恋感、亲密感和归属感。同伴交往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形成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同伴交往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那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去提高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呢?为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音乐游戏学习入手,以幼儿的活动为基础,在保证幼儿获得审美快乐的前提下,探求如何在音乐游戏中为幼儿提供更多交往的契机,进而来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音乐,对于幼儿来说,生来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让幼儿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爱音乐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所能带来愉悦心情甚于其他的艺术。他们听到音乐会专注,会随着节奏进行系列的身体动作反应。以音乐来启迪儿童的心灵、智慧和思维,不仅是对幼儿艺术素质的培养,更是达到其全面发展的捷径。而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因为它的形式易于被幼儿接受,抓住这一点,结合幼儿喜爱的游戏,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而且由于他的直接参与,兴趣点的提高更适合他们。音乐游戏的对幼儿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

一、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与兄弟姐妹的交往,因此,幼儿同伴交往发展方面存在缺陷。

而音乐游戏是一种趣味性的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多方面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幼儿同伴交往的有利途径。幼儿在和伙伴共同游戏中逐渐学会和懂得哪些行为是大家欢迎的,哪些行为是不受欢迎的,怎样和别人相处,才能得到同伴的喜爱等。如:《点点虫》这个游戏,幼儿甲用手指点乙,乙就要做相应动物的动作,最后一句是:飞到外婆家里去,两个孩子抱在一起。游戏中幼儿既有动作的配合、眼神的交流、还有肢体动作的接触,能让幼儿真诚地体验到交流的乐趣。又如音乐游戏《开汽车》,在音乐声中,扮小司机的幼儿要伸出手去邀请同伴,嘴里还要说"请上车",游戏结束后孩子还要互相说"再见"。在每次游戏前我都让幼儿与同伴商量,征得对方同意。看着孩子手拉手,脸上流露出只属于他们特有的纯真的笑脸,我不禁也被孩子们的纯真感动。幼儿们在互动中增进了友情,学会了交往,更明白了做人的浅显道理。有了良好的交往习惯,对幼儿在不同场合的与人交往是很有帮助。

二、与同伴友好相处,懂得相互合作的重要性许多幼儿在交往中常常发生争吵,究其原因在于独生子女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着要求不想着付出,团结合作的意识不强。

《指南》教学建议中提到:"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幼儿自己分配作品中的角色,让他们在实践中尝试成功与失败,明白只有与人合作,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如:《碰一碰》这个游戏,歌词简单,节奏鲜明,速度平稳,在游戏中可以巩固对身体各部位的认识,又能使自己的身体与同伴进行接触,在接触中体验乐趣,幼儿还可以自己改编歌词,如耳朵碰耳朵等。每次游戏后我都鼓励孩子找不同的朋友游戏,如此的游戏方式,使他们心情愉快,同时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与合作意识。《洗衣机》就是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前提,让幼儿在初步学习游戏中尝试以同伴合作,运用各种动作来表现洗衣机洗衣服的程序。幼儿相互协商谁当洗衣机,谁当脏衣服,让幼儿明白什么叫谦让,从而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又如:在《蝴蝶找花》中,可以让幼儿自己结伴并分配角色,让幼儿充分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尊敬的道理。教师可在一旁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鼓励幼儿积极的交往,适时引导解决冲突。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请幼儿谈谈他们是如何商量角色的,玩的是否开心,及时表扬在活动中尊重他人、乐于谦让的幼儿,并可请在交往中获得成功的幼儿进行示范表演。

三、尊重个体差异,帮助幼儿学会同伴交往由于社会及家庭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性格,有的比较大方、活泼,有的比较内向、胆小。

对那些胆小、羞怯,不太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幼儿,教师要经常鼓励他们大胆向老师、同学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并给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增强其交往信心。如:在《逛公园》音乐游戏中,让孩子们自己做邀请者,提出哪些幼儿做"爸爸",再由"爸爸"去邀请"妈妈","妈妈"邀请"小弟"等角色表演,对那些参加音乐活动积极性较高,接受能力教强的幼儿,一方面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去表演、去创造,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学会接纳别人,带动能力差的同伴共同表演。对于少数攻击性强、情绪时高时低的幼儿,及时表扬、肯定其好的动作、表情,并示范给同伴看,树立其在同伴中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对他提出新的要求。此外,在音乐游戏中,教师还可以开展评比活动,如:《熊与石头人》,扮演石头人的小朋友能够很大胆的创新动作,想办法不动,不让大熊捉住,增强了游戏的难度;但是扮演大熊的小朋友的任务则是想办法逗石头人,让它动起来,所以这就需要大熊变换不同的表情、姿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逐步的进行引导,使活动的趣味性以及难度提高。以此来调动幼儿相互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一来避免能力强的幼儿反复被他人邀请而产生厌烦感,二来给能力弱的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增强他们参加活动的信心。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请幼儿交流各种不同的交往方法,评出朋友多的幼儿。

四、创设情景模式,促使幼儿学会与人交流《指南》教育建议中提到:

"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音乐游戏是创设情景的有效手段,不同的音乐作品有着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如:在《网小鱼》这个活动中,我就根据歌词内容,编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当孩子熟悉一段音乐后,我就鼓励孩子们,根据这段音乐所发生的故事,做出相应的动作。最后,我将故事里的动作串联起来,和着音乐请幼儿一起来做一做。在编排动作的过程中,我请幼儿自己来想一想小鱼是怎么游的,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模仿小鱼自由自在的在水中游来游去。在表现捕鱼人来的时候,我结合了以前做过的游戏"木头人"来告诉幼儿,当捕鱼人来的时候,我们大家都要变成木头小鱼,站在原地不要动,等捕鱼人走了以后,再跑回我们的家。并且提示幼儿们小鱼的家就是我们的座位,只有安静地坐下才算回家了。在《小兔不怕》这个游戏中,我采用了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手偶来表演故事情节,配合着配音故事,让孩子感觉很有新鲜感,所以孩子们都目不转睛的认真看认真听,因此对故事情节掌握的非常好。在了解故事内容和参与游戏之后孩子们自己自由自在的感受着音乐表演着故事进行着游戏,非常的快乐。从材料上,我准备了很多的表演道具,当然都是生动形象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材料我花了很多的心思,进行了改良,一改以往的教具模式,制作了手偶,头饰,提偶,指偶等孩子们平时不是经常接触的'但是非常吸引他们的道具,让孩子们一看到这些道具就有参与活动操作道具的积极性,再加上无比形象的萝卜地背景画,为孩子们创设了非常好的情境,使孩子们更加的轻松的游戏。在这堂课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知道根据音乐的高低不同分辨不同动物的出场次序,在与老师共同的游戏中感受到了教师的关爱和尊重,体验了和同伴合作分享的快乐,明白了遇到坏人要团结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在和情境、和材料的互动中真正体会到了音乐游戏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又如在《三只熊》中,教师要求幼儿用肢体语言去表现音乐中的缓慢、轻快活泼、快速热烈。乐曲第一段,让幼儿跟着音乐学大熊走路,要求边走边友好地向朋友打招呼,表现出与他人相互点头、微笑、招手,做出亲热交谈的样子。幼儿跟着熊跳舞时,可安排两人一对,做出各种不同的配合方式。在跳音的部分,要求幼儿用自己的手、肩膀、腿、屁股等部位轻轻碰伙伴三下。在这种无声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与同伴交流的方法和乐趣。幼儿在这种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以及与人相协调,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音乐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是很有效的。音乐游戏,不仅是给了幼儿娱乐,快乐的瞬间,而且让幼儿在这充满快乐、愉悦的轻松气氛中学到交往的技能,了解到与同伴交往的常识、礼节。苏联教育家马卡莲柯在谈到游戏时曾说:"孩子在游戏是什么样子,长大后在工作中的许多方面也会是这样。"由此可见,有目的地开展音乐游戏,是幼儿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最好实践,是促进幼儿相互交往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与培养》

4.《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幼儿同伴冲突毕业论文

Peer refersto the equal status between people, children usually prefer communicating with inthe children’s process of interacting with peer, conflictions often produce. These conflicts not only affect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children, but also have a very special val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As a kindergarten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their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views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peerconflicts have much effects onchildren. 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conflict behavior,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 to research teachers’ improper behaviors in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preschool peer conflict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teachers to deal with peer conflicts, so that the peer conflicts become themostvaluable experience for children', peerconflict, teachers' copingstrategies累死我老人家了,希望能帮到你,祝好。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新颖的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女性心理学思潮述评2、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潮述评3、后现代心理学思潮述评4、超个人心理学思潮述评5、某一心理学大师的人格与学术贡献述评6、用质的方法(如心理传记法、叙事法、访谈法等)研究一个心理问题或一种心理现象7、中国思想史上的人性论对心理学的价值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9、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渊源与背景10、论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

翻译不了,区别的。

据学术堂了解,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主要包含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这里最新收集了20个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2、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广西监狱警察敬业心与心理资本的相关性研究4、儿童文学对低龄儿童焦虑心理的干预5、青少年心理弹性、癌症症状困扰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6、云南鲁甸震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7、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和途径研究8、远程开放教育的教材改革与开发实践--以《成人心理健康教育》为例9、心理咨询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10、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贫困人员的心理特征探析11、浅析人居环境中人的心理对植物的需求和影响12、关注职工心理 提升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水平13、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4、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心理疏导15、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三者机制16、心理咨询技术在基层派出所治安调解中的应用17、浅谈敬老院老年人心理护理策略18、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19、临床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现状探讨20、信访工作中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游戏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论文

一、游戏活动中的混龄互动,培养幼儿的交往意识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按照社会的要求和自我的选择,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责。幼儿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无法真正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生活,但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在社会性游戏中模拟现实生活,感知社会角色关系、角色规则,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强化他们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在幼儿园,孩子最喜欢玩的就是角色游戏,他们都爱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我来当妈妈”“我来当爸爸”“我是医生”“我要当生病的孩子”。在混龄班的孩子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分配各自的角色,大的孩子乐于指导小的孩子,而年龄小的孩子也愿意效仿大孩子的行为。例如:幼儿进行喜欢的娃娃家、开商店、开医院、公共汽车上等角色游戏时,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去发展游戏的情节内容。游戏中要让所有的幼儿都动起来、人人有角色,并将游戏中的主配角让幼儿轮流担当。游戏中以强带弱相互影响,这样不但能弥补幼儿自由交往活动频率低的不足也能促进幼儿口语、动作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由独立变合作,群体意识增强的同时也完成了社会性的学习。马卡连柯指出:“幼儿在游戏中如同在劳动中一样,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努力思维。”角色游戏是由混龄幼儿来完成的,因此,角色游戏能很好地发展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也能体现幼儿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同时大一点的幼儿能将那些胆小懦弱的幼儿带动起来参与活动,克服了胆小不爱活动的弱点。可以说,角色游戏对幼儿交往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幼儿交往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在混龄幼儿的相互交往、共同活动中,随着孩子们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内容日益丰富,幼儿间的情感更加深厚。无论是在幼儿园的走廊里,还是在操场上,他们只要相互遇到,就会兴奋不已,热情拉手拥抱,自然地坐在一起聊天。幼儿的认识、交往范围扩大了,交往的对象、内容丰富了,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与技能、良好的社会行为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但应该有很多没有写过关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吧。此类论文写法与一般论文不同,那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 摘要 ]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本文研究了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与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1.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2.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3.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4.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友好交往。

[ 关键词 ] : 小班幼儿 交往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要把学习初步的交往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并容易适应新的环境。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

二、概念的界定:

同伴交往态度:是指幼儿与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态度倾向。

友好行为: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同伴间的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

交往能力:是孩子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研究与策略

在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1.组织丰富的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儿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的材料的使用来看,常常需要儿童学会协调,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与同伴交往中逐步学会的。尽管小班幼儿有了同伴交往的需要和初步的能力,但是受自我中心心理特点及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享,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如:多组织幼儿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玩娃娃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交往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必须共同商量、互相配合、友好交往,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

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交往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交往的机会。

2.创设教育环境,提供锻炼机会。

依据阶段目标,创设与主题相一致的幼儿园环境,提供锻炼机会,促进幼儿交往能力提高。例如:在培养幼儿交往语言中,把幼儿园环境布置成“我和小动物打电话”,刺激幼儿有想说的愿望,并会想想该说什么?怎么说?然后提供玩具让幼儿模仿和对话,使幼儿在场景中获得交往语言的提高。有计划地安排社会性教育活动,利用“家长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在社区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扩大幼儿与社会的接触。例如:与社区老人接触,到同伴家作客等,以发挥多种教育途径的功能,并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的,达到同步教育的效果。

(二)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幼儿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时却常常会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教给他们一些同伴间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教幼儿待人礼貌、热情。

在幼儿群体中,可以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貌的孩子常常能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遇人主动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应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应说“没关系”。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和情感,及时给予正面强化,使幼儿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2)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方法。

小班幼儿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而发生的。他们为玩具而发生争抢行为,或者通过玩具而向同伴表示邀请。我们鼓励幼儿将家中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在集体面前介绍给同伴。在活动中,我们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启发幼儿加强同伴间的交往,如“你想玩他的玩具该怎么说?”“你想和谁一起玩玩具?”“你们是怎么玩的?”

除了玩具,还启发幼儿把家中的图书、小食品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跟小朋友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让幼儿学会主动交往。

(三)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

活动评价:是指对照活动目标,对由于活动行为而发生的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1)活动中的评价。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进行评价应注意评价的随机性,即评价应紧跟着幼儿的活动进行。随机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

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正确的交往行为时,及时表扬鼓励,发挥榜样作用,使其他的幼儿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并在活动中去模仿;在发现不正确的行为时,要及时指出来并教给他应该怎样去做。如幼儿在借积木或插塑不成功时,老师告诉他借别人东西要有礼貌,要看着别人的眼睛用商量与恳求的语气来说,并示范给他看,让他按老师的样子再试一次。这样幼儿就把这一交往技能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知道以后该怎么做。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我能够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进一步强化交往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交往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

关注过程,强调过程与评价的整合,使评价自然而然地伴随过程的开展而进行,这就是过程性评价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终结性评价。

(2)活动后的评价。

评价应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对于那些成功交往合作完成主题的幼儿,一起讲一讲哪里完成的好?哪个小朋友活动中表现出色,为什么出色?哪些做法是对的?评价后及时发一些小礼物表示对他们合作成功的奖励,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知道只有通过大家集体一起努力才能成功。对于没能完成的主题,引导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完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做法是不对的,需要改正,下一次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既强化了幼儿的正确、积极的交往行为;又能使幼儿找到自己活动中的弱点与不足,知道怎样避免与改正。

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评价下,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回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让幼儿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体验到“学会本领”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投入的内部动力,这有利于促进孩子有益经验的形成和积累。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评价应注重儿童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及时发现孩子萌发的智慧的火花,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四、实施成效

(一)小班幼儿已形成了通过语言进行交往的基本能力。

通过加强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共同建构、合作比赛等有趣的游戏,幼儿已经习得一些交往语言,如:用以协调双方行为的商量用语:“这样可以吗”、“好吗?”、“行不行?”;表示关心别人的安慰用语:“别害怕”、“没关系”、“别着急”、“我能帮助你吗?”;表示不愉快的不满用语:“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表示不同意的拒绝用语:“不!”、“不喜欢”、“不愿意”等,这丰富了幼儿语言交往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幼儿习得的这些交往语言,我们在日让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 “请……好吗?” “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游戏中,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已经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二)幼儿在交往行为上出现了可喜变化。

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如在《丁冬小门铃》的音乐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自己找同伴,然后与同伴商量,谁做客人,谁做主人。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游戏。在游戏中我经常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分配角色,小朋友游戏的兴趣更浓,游戏得更带劲,幼儿在活动中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强了。例如: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儿童商量分配角色,有当妈妈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奶奶的,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这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孩子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游戏的协作性。

(三)促进了游戏活动的质量提高 。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参于到游戏中去,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即幼儿学习榜样的过程,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提升了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力。

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将若干个主题同时进行,如娃娃家、商店、医院、开汽车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如结构游戏中开展小组交往合作活动,既能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充分参与,在参与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又能使幼儿在享有操作自由的前提下,得到动手操作、想象、创造等能力方面的有效发展。角色游戏中幼儿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而以所扮演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 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角、医院角、表演角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家长对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给予积极的评价。

很多家长和我们交流时都说,自己的孩子有了交往的愿望。客人到自己家里来,应怎样招待;去客人家时,应该怎样说、怎样做;在公共场所应该 怎么说、怎么做。如来园时要有礼貌地招呼老师和同伴;家中有小客人时,孩子在提醒下拿出好吃的食物招待客人,拿出喜爱的玩具与小伙伴一起玩。孩子逐渐学会了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让孩子学会谦让,久而久之孩子就和同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吃东西时,孩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还能考虑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独占的念头,自私的心理已经逐渐克服。

五、不足与展望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附在一定的活动中,而游戏就是这样一种适宜幼儿交往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要让幼儿同伴间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还有过程。这个过程要延展到一日活动的各个领域,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与机会,进行悉心指导,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地学会待人处事,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以便逐步提高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 江苏教育出版社

⒉袁爱玲何秀英著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91-297页

⒊主编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⒋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第18-21页

⒌洪秀敏,《幼儿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4期 第31页

⒍ 刁培萼吴也显等著《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115页

⒎ 刘炎编著《幼儿园教育概论[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第57页

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⒐华爱华著:《学前教育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53-172页

⒑裴锑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 第305页

⒒ 张博著《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第24页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它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1.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者微笑,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2.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3.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 索引序列
  • 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论文
  • 幼儿同伴关系研究论文
  • 幼儿同伴互动的观察研究论文
  • 幼儿同伴冲突毕业论文
  • 游戏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