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是做新闻信息的统合的,将纷繁复杂的信息加以整合,给实时信息以传播价值定位,使新闻的社会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是编辑部应该履行的职责。 扩展资料 新闻编辑的职责不仅在组织报道新闻事实,而且要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对新闻素材进行再认识与再创造,并表达对新闻事实的评价。编辑部的发言,大量采用间接的方式,通过对新闻素材重新选择和组合,新闻传播内容及重点的选择,报道词及标题、提要的表达方式与风格的.选择,音响图像摄录和编辑中的处理方式、节目的长短和播出时间的选择,节目编排中的位置和其他新闻的搭配等,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具有倾向性的态度和立场,影响受众对新闻事实的理解与判断。
作为一个新闻编辑,具有以下优点:1. 擅长信息收集和整理:新闻编辑具有较强的信息搜集、整理、筛选的能力,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提炼出重点,形成新闻稿件。2.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新闻编辑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精准的语言表述准确传达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 准确理解新闻事件:新闻编辑需要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准确理解新闻事件的能力,能够准确把握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4. 严谨的工作态度:新闻编辑需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新闻原始资料和事实要进行深入的核查和审查,严格把关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5. 高度的责任心:新闻编辑需要具备高度责任心,对所发表的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要有高度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提升新闻传播的质量和精度。
是的,这是为了提高灵隐寺的知名度和整体的文化水平,所以才会这样的要求,招人的话要求的是全日制的本科生
杭州灵隐寺建于公元初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寺庙,灵隐寺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游客,我相信很多在灵隐寺工作的人都很好奇。早在几年前,灵隐寺就招聘了文化宣传人员。当时主要招聘编辑型人才,负责向部门员工传授编辑技能。如今灵隐寺继续招聘文化宣传人员,这表明如今的寺庙不再神秘和“古板”,甚至以更为大众的方式介绍寺庙的历史和人文。此外,灵隐寺的招录要求没有阅读量的KPI要求。寺庙的主人说“没有必要坚持,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对于灵隐寺的工作要求,很多网友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最近,灵隐寺又宣布了最新的招聘计划。拟招聘的职位是文化宣传部,负责寺庙信息发布和对外宣传。全日制大学的中文系要求有学士学位或以上,并且没有出家的要求。以下是灵隐寺的工作职责1、编写新闻稿、演讲稿、工作总结等文件。2.高质量完成微信、微博、网站内容的编辑和校对。3.完成宣传部的其他日常工作。员工要求1、爱国爱教,品质良好,身心健康。2.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3.熟练操作相关办公软件。4.全日制大学中文系本科以上学历(含应届毕业生)。5.佛教信仰是首选;有工作经验者优先。
根据招聘通知,灵隐寺文化宣传部负责灵隐寺信息发布和对外宣传,并根据需要为社会公开招聘两名公务员。工作职责包括撰写新闻稿、演讲、工作总结等文档,完成微信、微博、网站内容编辑、校对等高质量工作。除了学士学位,这个职位还要求候选人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并精通各种办公软件。此外,信仰佛教和有工作经验的优先。招聘通知没有透露工资水平,具体工资应该是可以协商的。
据媒体报道,几年前,灵隐寺在公共账号上发布了该寺新媒体系列的招聘通知。当时有1000多名申请者来到这里,来自90后的年轻人赵莲贵成功申请。寺庙新媒体编辑看着似乎是一个噱头,但实际上它是轻和悠闲,甚至有点无味。直到进入寺院,赵莲贵才逐渐发现那些自以为断了世俗欲望的法师都是普通人。有一个法师是一个“极客控制者”,他非常喜欢无人机,并把抑制他“剁手的欲望”作为他练习的一部分。
2021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职位表有:
1、山东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学院:财务管理
2、山东省纪委监委红山园管理服务中心:设备管理
3、山东省纪委监委红山园管理服务中心:文字综合
4、山东省纪委监委红山园管理服务中心:信息化管理
5、山东省保密技术检查中心:保密技术监管
6、山东省专用通信局:通信保障服务
7、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信息化管理中心:信息技术
8、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政务保障中心:财务管理
9、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政务保障中心:政务保障
10、《支部生活》杂志社:新闻编辑
11、山东省宣传舆情研究中心:舆情研究
12、山东省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志愿服务管理
13、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信息技术保障
14、山东省改革创新研究中心:改革创新研究
15、山东省互联网应急指挥中心:综合管理
16、山东省军民融合发展促进中心:信息技术
17、山东省鲁台港澳交流服务中心:综合管理
18、山东省鲁台港澳交流服务中心:信息管理
19、山东省老干部活动中心:综合管理
20、山东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工程设备
21、山东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活动组织
22、山东省老干部活动中心:融媒体宣传
扩展资料
应聘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龄应在40周岁以下(1980年4月22日以后出生);
(三)遵守宪法和法律;
(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和适应岗位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
(五)具有招聘岗位要求的专业或技能条件;
(六)具备招聘岗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不得应聘。在读全日制普通高校非应届毕业生不能用已取得的学历学位作为条件应聘。
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被开除党籍的人员,被开除公职的人员,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聘用的其他情形人员不得应聘。
参考资料来源: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1年度省属事业单位初级综合类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附件
杭州灵隐寺作为著名景点,招聘学历要求本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然的话无法科学管理,会对当地的旅游产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早在1997年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实习期间,作为铁杆球迷,陈彤来到新浪网的前身“利方在线”体育沙龙负责版主工作;1998年,陈彤主持“法国 98足球风暴”网站便一鸣惊人,创造了中文网站的访问记录。“赛事开始之前,陈彤就开始搜集各队的消息,一般是到国外的体育网站聊天室打听即时比分,再贴到体育沙龙上;看着电视,用手录入再上传到网站上。陈彤和汪延曾经用手扶着电视天线搞球赛的网络转播。”正是这段经历,不仅为四通利方在后来发展成为新闻门户打下基础,也让陈彤从新浪的第一个网络编辑,成长为新浪网的总编辑。之后,新浪网在科索沃战争及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1999)、台湾921大地震(1999年)、中国加入WTO、悉尼奥运会(2000年)、“9·11事件”(2001年)、雅典奥运会(2004年)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不断获得巨大成功,确立了新浪网在全球中文网站中的优势。其中,新浪网对“9·11事件”的率先报道,成为网络新闻报道的经典成功案例。陈彤在1998年提出的“快速、全面、准确、客观”的新浪新闻“八字方针”至今仍被业界广泛认可并沿用,而在其部门培养出来的新闻、体育、财经、科技、视频等各频道的编辑,活跃于中国的主流网站(其中不乏多名网站总编、主编),新浪网运营部也因此被誉为网络编辑的“黄埔军校。通过全面整合传统媒体的内容及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奠定了新浪网作为中文第一门户的基础。那么,此后,陈彤领导的编辑团队在新浪博客、新浪微博拓 展等多项业务的运营中,体现了强大的团队执行力,在新浪网从传统门户到与社交媒体融合的新媒体的变革中,发挥了中坚力量之作用。“2001年9月11日晚8点50分,新浪网新闻中心值班编辑苏雨农一个人值小夜班,从CNN播放第一架飞机撞击纽约世贸大楼之后的画面后,按照陈彤亲自制定的突发新闻处理流程,苏雨农迅速发出快讯:“一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以及手机头条短信新闻,成为中国各类媒体中最先发出的新闻和短信;并在短时期之内迅速作出专题报道。”2002年5月起,陈彤出任新浪网总编辑、公司副总裁。作为中文网络媒体的先行者,陈彤带领的编辑团队最先建立起全球7*24小时滚动报道、专题报道、图文直播等一系列模式。 2009年7月,新浪CEO曹国伟推出新浪微博产品,自8月14日开始内测开始,新浪微博就采用了与新浪博客同样的推广策略,即主动邀请明星和名人开微博,并对他们进行实名认证。而陈彤领导的编辑团队再一次担负起该项战略的主力。“最初的工作异常辛苦,不仅按照频道所覆盖的专业领域等逐步细分,并依照名人、政务及媒体三大方向及重要城市及省市的区域纬度,做了更加详细的分工。每一位编辑的考核,大多以微博拓展业绩为主,几乎所有的编辑,都有明确的指标。” 一位参与此事的编辑回忆道,“编辑积累的人脉资源及各频道的影响力,发挥了作用, 在微博名人面前,每一位编辑都是客服,陈彤为此建立了“围脖小秘书”、“微博辟谣小组”等专门团队”。微博辟谣小组2010年11月,在陈彤的直接领导下,新浪微博成立辟谣小组。据时任辟谣小组组长谭超所述,小组运行至2012年6月,共发布公开辟谣微博 291条,没有引起一次事实层面的争议,这得益于陈彤所提“没有百分之百的证据不辟谣”的严格要求,以及对每一条辟谣信息的最终把关。小组常备7名专职编辑,日本发生级地震等重大事件时增至30人。小组24小时不间断监控信息、吸纳用户举报,发现疑似谣言后通过信息源头 查找、网络深度搜索、电话连线当事者、实地探访等方式进行查证,多方位核实保证证据绝对可靠,辟谣后多渠道进行信息澄清,并对造谣者进行严格处罚。上述成 熟的机制帮助小组最快在半小时内澄清谣言,但谣言的复杂和模糊性有时也让小组耗费两三周时间去寻找最可靠的证据。类似微博辟谣小组的全职辟谣机构,在全球社交网站上没有先例,该小组开创性的工作,极大地保障了微博的发展秩序和舆论环境,也是一次极具学术价值的成功实践。微博的成功,及其与门户的结合,无疑成为新浪网作为门户的又一次成功转型:即移动时代的门户加社交网站。2014年3月,新浪网对马来西亚航空MH370失联报道,成为“门户加社交”报道方式的经典案例。陈彤领导下的编辑团队,在此次报道的速度、深度、准确度以及包括视频、自媒体在内的全媒体整合报道方式等方面,不仅全面超越其他的传统中文媒体,也超过任何其他的中文网站,在社交媒体时代,在航空灾难性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依然引领媒体发展潮流。
第一届团长 梅绍华 机二系硕士研究生 在任 1988年9月,记者团在校领导、党委宣传部以及校报的大力支持下成立。期间,记者团编辑出版了若干期生动活泼的内参,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肯定。记者团还举办了舞会、文学沙龙等一系列活动,扩大了记者团在校内的影响。1989年3月,梅绍华离任分配到《人民日报》,后转英文《中国日报》。1991年10月调到国务院直属报纸《经济日报》负责头版工作。1999年,被评为中央直属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离职多年老梅仍心系记者团,他衷心希望团员们齐心协力,把记者团办得更好,使他成为华工园最璀璨的社团明珠。第二届团长 何君臣 机二系硕士研究生在任 在这期间,记者团开始由幼稚转向成熟,沿正常轨道大步前进。老何时时牵挂着记者团,每次出差必回团探亲,为记者团的发展献计献策。现供职于新华社。第三届团长 黄汉平 船海系硕士研究生在任 他设法组织大家在较困难的情况下,举办了“晚秋风”诗会、“华工杯”演讲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为沉寂的华工输入了活力。黄汉平“下野”后赴深圳特区作“准社会人”,1991年12月飞往大洋彼岸的衣阿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四届团长 陈劲 经管1991级硕士研究生在任记者团在90年下学期及91年上学期能稳步发展,关键在于抓住机会。日益宽松的外部环境,以及一批才能个性各异的团员的满腔热情,使记者团充满了朝气。团部是记者团的核心,团部同学应该亲密团结,舍己为公,讲奉献,能吃苦,讲民主,追求创新。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华中科技大学记者团恢复了内参,继承了“晚秋风”、舞会和元旦晚会,推出了第一期《记者苑》,创办了“校园立交桥”。第五届团长 黄顺和 社会学1988级本科生在任任期内致力于团内建设,建立了评报制度、经常性的业务交流制度,请专家学者为团员讲授新闻写作知识,注意培养新团员,排除干扰,促进团结,维护队伍的稳定与纯洁。第六届团长 黄志刚 电力系1989级本科生在任记者团在此期间为校报提供了大量稿件,并有部分作品发表于校外报刊杂志上。李银的作品曾获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吴涛作为第四届大运会记者在《中国青年报》、《长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数篇文章,向贵成在武汉晚报实习作品达20多篇。团员在各种晚会、舞会和球类比赛中结下了浓厚的友谊。第二届“校园立交桥”诗歌朗诵会于暴雨之夜如期举行。第七届团长 向贵成 机一系1990级本科生在任“花落成泥香如故”(向贵成语),记者团在这一届开始走向一个辉煌。吴涛、尚晨华、李银、林宇灵、张璐等老当益壮,王立新、毛凯、郭勇、张军、张蕴华、张树略、王军玲等初露锋芒,安庆,伍义兵、韦志宇、谢骞、袁朝辉、肖晴川等新团员茁壮成长。“女大学生形象设计”、“文化艺术新视点”专栏文章、“记者眼中的文艺明星”评选活动、校园十大文艺明星专版文章、校园十大体育明星专版,影响甚大。此间,校报80%的稿件来自记者团。元旦通宵晚会记者团与校报陈思中老师共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温泉踏青,竹园记者团重游,端午节到陈思中老师家中吃粽子……记者团的朋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八届团长 徐道彬 中文1990级本科生在任此间记者团稳步向前发展,在任期间实行了分线采访的制度,提出“精诚、合作、务实、求真”的口号。华工四十年校庆(10月15日),梅绍华、何君臣二任老团长作为贵宾回到母校,第一站便是记者团。第九届团长 王立新 机二系1990级本科生在任期间,总结了五年来的经验教训,将记者团的团章系统化、规范化,并打印成文,建立了档案制和各部工作计划制,在校报学生版与江洪洋老师一起创新,增设了“回音壁”专栏,在校报副刊版与编辑老师共创了“月月话题”和“四季风”专版。第十届团长 郭勇 工管1991级本科生在任任职期间,建立了团员业务学习制度、评报制度、老带新制度。协助校报老师开设了“投诉台”、“零星感觉”、“文化节大看台”等栏目。郭勇还长期担任“零星感觉”专栏主要撰稿人。第十一届团长张军 新闻系1991级本科生在任任职期间,狠抓了团员的业务成绩,协助老师开设了“教授话当年”“热点访谈”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栏目。同时还开展了篮球赛、排球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了团员的业余文化生活。第十二届团长王伟龙 激光研究院1994级硕士研究生在任任职期间,促成设立了团友基金,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校园立交桥”、“青春风景线”大型配乐诗歌散文朗诵会。他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修改了记者团章程,制订了记者团各部的工作细则,并首次设立了外联部。第十三届团长张伟 中英文秘1993级专科生在任任职期间,继续为团友基金的设立而努力,提出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团训,首次设了文体部。而且注意培养新团员,排除干扰,促进团结。第十四届团长刘卫宏 社会学1994级本科生在任任职期间,多次成功举办了团员业务培训。为锻炼团员,组织部分团员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外各报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调整团部机构,下设四个部:新闻部、秘书部、评论部和外联部。现在新华社重庆分社工作。第十五届团长代群 社会学1994级本科生在任任职期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校园立交桥”,改变了单纯的诗歌朗诵形式,第一次引入了学生自己作词作曲、自谈自唱的校园民谣。并请来楚天音乐台著名主持人张弛作为特邀嘉宾。现供职于新华社安徽分社。第十六届团长唐华 新闻系1995级本科生在任在任时间虽不长,但团结团员,勤勤恳恳地为记者团的发展尽力,很好地完成了新老过度。第十七届团长胡乔 人文学院中文系1994级本科生在任在职期间,记者团、广播台和电视台合并成大学生新闻社。胡乔出任副社长,积极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培养了采编播一体化的新社员。与此同时,记者团也得到了壮大。第十八届团长 周建清 交通学院1996级本科生在任记者团从新闻社中分出,重新独立,在任期间完成了本学期的招新工作。第十九届团长 崔林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1996级本科生在任任职期间重新理顺了记者团内部的关系,团结广大团员齐心协力作好了记者团十周年团庆,抓好了团员的业务水平,并注重后续梯队的培养。春季的木兰山之游,校报的编辑老师和团员们攀险峰,探幽洞,树木荫翳、香烟缭绕的木兰山上留下了大家的欢歌笑语。第二十届团长 赵飞鹏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1997级本科生在任“老赵”是个实在人,“老赵”时期的记者团,稿子写得实在,活动办得实在,团员也过得实在。“寻访深夜灯光”和“校报学生记者打工手记”的综合采访活动开创了记者团的采访的先河;传统活动秋游、迎新篝火晚会、元旦通宵火锅晚会在团员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吃喝玩乐,更多的是“记者团我们的家”的实实在在的感觉;对外记者团积极地和其他学校接触,获取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而这个时期的记者团“三巨头”——赵飞鹏(天翼)、杨俊(杨子江)、汪海兵(冰岩)的默契的配合更是给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第二十一届团长 汪海兵 电力工程系1997级本科生在任“冰岩”似乎是一个比汪海兵更有魅力更响亮的名字,在任期间,以自身的激情和创造力带动整个团体,记者团通过首届校园十大热点综合采访、大学生电脑节的综合采访、华中大新闻网网上直播合校情况等具有挑战性的大型活动,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及在校园内外的影响.团内的千岛湖之旅、团内舞会、送老晚会等活动使团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他经常说“我的大学就是我的记者团”,在记者团的三年中,和记者团建立了不可割舍的情谊,校报副总编辑江洪洋老师称他是把记者团当做家的第一人。 由他牵头和策划的华中大新闻网获得广大师生的好评,校报总编陈思中老师称赞其在任期间使记者团有了一个创造性的飞跃。第二十二届团长 段家喜 物理系1998级本科生在任此间,校报版面作了较大调整,三版、四版不断推出专版。记者团在很好地完成了专版的大容量的供稿外,在报道模式上也有了创新。“校运动会网上直播”受到了党委宣传部的好评。“早安,华中科大”的大型采访是首次跨校区的成功采访。元旦通宵火锅晚会移师教工活动中心,使传统活动有了新意。第二十三届团长 谷少传 社会学系1998级本科生任“老谷”、“谷大侠”是团员们对他的亲切称呼,素有平民团长之称的他总是一副热情=干劲十足的样子。有老谷的地方不会没有笑声,有老古的地方不会没有新闻。大家永远都记得他别具一格的卡卡舞,拿手好戏《花木兰》……他在任期间,提出了“求真”、“求快”、“求新”的团训,大力培养了团员的业务水平。记者团首次有了自己的团徽。三个校区记者团之间开展了多次交流活动,彼此成为了好朋友。记者团还走出了学校,同地质大学等外界进行了各项交流,扩大了记者团的影响。第二十四届团长戴翼飞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1999级本科生在任从前叫她“小戴”,现在叫她“老戴”,没准将来还会叫她“戴老”。称呼总会随着时间的迁延而渐次更易,然而她带给每个人的记忆却总是历久而弥新。作为记者团的第一任女团长,她带来的除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之外,还有颇见功效的业务培训、交流等活动。一起卖宣传画册的刺激、共同外出采访的新奇、网上直播校运会的自豪、通宵火锅晚会的欢畅……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共同的美好回忆;而看着记者团新人辈出的繁盛景象,更感到了一种见证历史的荣誉感。第二十五届团长 耿俊伟 化学系2000级本科生在任私下里,团员似乎更喜欢称他为“老耿”,俊伟就是以一个“老”字,本着踏实,厚道和不断创新的一颗心,赢得了编辑老师,团员的好评。在他的带领下,记者团在业务,活动方面都做得有声有色,并且成功和武汉大学举行了“团内管理制度”的交流会。在最危难的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此期间,记者团得到了巩固,为下一届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十六届团长 刘文斌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级本科生在任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文斌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地感染着其他团员。任期内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如9月的雨中招新等,可谓苦乐酸甜俱全,但文斌与01级骨干团员一道,用汗水去打拼,以乐观去面对,保持了记者团工作的延续性。新闻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先后在校报上推出近10个专版,其中迎新、考研等专版做出了特色,在校园内引起较好反响。第二十七届团长 陈祥奇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1级本科生在任他从三峡深处踏歌而来,至情至性、极具亲和力,是记者团的“拼命三郎”。任内致力于记者团的全方位完善,确立“新闻立团、以情治团”的原则。举办新闻讲座、月末派对等活动,提高业务水平,营造“家”的氛围。倾力培养新人,很多02级团员迅速成长为记者团的中坚力量。和广播台的混合篮球赛、与武大校报记者站等的交流开展地有声有色。送老晚会首次移师会议室,无论节目还是氛围,都是记者团历史上最特别的一次,让大家深刻感受到“记者团是我们的家”,将“以情治团”推向一个高潮。第二十八届团长 胡文鹏 人文学院2001级本科生在任一个激情四射的大男孩儿将他几乎全部的热情奉献给了记者团,大三时因记者团的需要毅然放弃了很多,留在那个他默默深爱的“家”,15周年团庆活动,50周年校庆报道活动、合并重组外宣工作、更名为华中科大记者团、团长竞选制的首创、多个精彩专版的策划、农村社会实践以及与湖北高校间的业务交流,使记者团在他的带领下不仅朝气蓬勃,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业务和管理人才,为下一届记者团注入了最为强劲的动力,使记者团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十九、三十届团长 张杨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2级本科生在任他或许是记者团历史上在任时校园内知名度最高的团长:长期担任学生干部的经验、出色的主持才能让他总能成为焦点。2004年9月,记者团正式全面接管华中大在线新闻网,在服务定位、栏目特色、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新闻网点击率、影响力飞速提高,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他的任期内, 记者团外宣工作也取得长足进步,为学校的外宣工作作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有热情有干劲有能力的外宣人才。同时,记者团努力加强突发事件、舆论监督报道,在校园内外取得强烈反响,还与其他学生团体联手组织了校园主持人大赛、韵律操大赛、“2004HUST校园公共人物” 评选等活动。此外,记者团的规范化管理也全面加强,先后制订了记者团管理条例、学生外宣工作管理条例、暑期实习管理办法和团长竞选办法等规章制度,使记者团逐步走向制度化。第三十一、三十二届团长 周栋梁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3级本科生在任他的英文名叫pillar,意为柱子或者用柱子来支撑。任期内,他确实像柱子一样支撑起了整个记者团。开创网络杂志《喻园瞭望》,举起高校首份网络新闻类杂志这面大旗;复刊内参《喻园参考》,站在学生角度为校领导献计献策;开办“我与院系领导零距离”系列活动,扩大记者团在各院系“高层”中的影响力。谈笑风生的他,带领团员不仅巩固了原有阵地,还创出了众多品牌,让记者团这块金字招牌的光芒照耀得更远。第三十三、三十四届团长 李劲峰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4级本科生在任外号“酒窝”的他,一笑起来,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因此他也被众多记者团小弟弟小妹妹誉为记者团最好的人。任期内,他勤勤恳恳,励精图治,甘愿为记者团奉献全部精力。在他的管理下,记者团业务继续加强,华中大在线新闻网品牌得以继续推广,新闻网一系列品牌新闻专题的打造,如“小璇带你游台湾”等专题赢得了校领导高度赞扬,同时在校内外产生很大反响,甚至吸引腾讯网前来寻求合作。同时在他任期内,记者团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改革。记者团由原有的多个部门改组为校报部、网络部、外宣部、研究生部四大常规部门,研究生重新进入记者团队伍;改组后的记者团,硬件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记者团向着专业化的队伍方向继续迈进。第三十五、三十六届团长 朱俊刚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05级本科生在任“小朱”是记者团对这位瘦瘦团长的昵称。作为一名生命学院学生,小朱却十分“专业不对称”地在记者团流下了绝对深刻的印记。“小朱”的实在,是用120余篇稿件堆积起来的实在,是为记者团鞠躬尽瘁的身影。在小朱的治理下,记者团治下华中大新闻网、《喻园瞭望》、《华中科技大学周报》、外宣、内参五大平台业务平稳发展;率领新闻网开辟“喻园锐点”栏目,策划采写多个专题,特别是组织人手在5月12日晚连夜赶出“汶川大地震”专题,使记者团赢得了校内外的广泛赞誉,成为了全国高校媒体赈灾报道的领头羊之一;在小朱和张春雷等团部成员的努力下,记者团第一次有了专职的美工小组,新闻网更增加了自己的外联部门。在年内再度获得“全国十佳高校新闻门户网站”。记者团朝着社会化、品牌化方向平稳发展,朝着近年来记者团“华新社”构想更近了一步。此外,小朱任内成功举办“2007武汉高校媒体论坛”等重大活动,并完成了记者团20周年庆典的前期筹备工作,使记者团能顺利迎接20岁生日这一盛事。第三十七届团长 张闻 社会学系2006级本科生在任张闻在竞选时提出了5年内将记者团打造为传媒集团的宏伟构想,在他任内,记者团度过了20周岁的生日,近百名老团友重返大家庭,李培根校长等校领导还参加了记者团20周年庆典典礼现场,获得了一个学生组织难以企及的待遇。记者团负责内容维护的华中大在线新闻网也晋升为我校新闻门户网站,较之以往,更加权威、正式,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需求,还进一步拓展了在教职工群体的影响力。记者节之际,他又与几名团干分赴各地,在与其它校园媒体的交流中,宣传记者团的品牌。第三十八届团长 许路阳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6级本科生在任许路阳,河北沧州人士。因先担任总编辑,后竞选上团长,故前后几届团员习惯性称之“许总”。文笔及采访功力广受赞誉,擅长特别报道,也撰写了不少评论。除出门做稿以及请团员吃饭喝茶聊天以外,个人生活比较宅,基本长期在线,微博、QQ群、人人网等的活跃分子,具备极佳新闻敏感,能从各种线上线下途径获得选题。铁杆球迷,常黑白颠倒熬夜看足球比赛。在任期间,记者团作为校级学生创新团队正式加入启明学院。第三十九届团长 张礼才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7级本科生在任在任期间,与冰岩作坊合作推出了“掌上华中大”新闻频道,将记者团的新闻拓展到手机平台。在校报老师支持下,争取到对新闻网值班编辑的经济补助。第四十届团长 奚茜 人文学院2006级本科生在任记者团第二位女团长。在任期间记者团与运营商合作,推出“无线校园”短信手机报,进一步进军新媒体平台。在“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思路的指导下,对记者团的组织结构、团干职权分工进行了较大调整,建立了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层管理机制。在任期间,由校报主编万霞老师牵头,组织团员一起完成了“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类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项目《全员育人和全员自育互动:构建以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为目标的大学生文化素质实践教育体系》子课题——记者团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对记者团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第四十一、四十二届团长 柯尊尧 电信系2010级研究生在任在Dian团队队长位置上卸任后,柯尊尧对记者团产生了兴趣,并在奚茜的引荐下加入记者团,并在9月份团长竞选中以优势票当选团长。在任期间,为记者团争取到更好硬件条件和更多外部支持,举办了传神杯新闻奖,参与承办了启明学院元旦晚会,新闻网获全国高校“最佳新闻宣传奖”、掌上华中大获“最佳创意奖”。记者团启明学院办公室正式启用。第四十三、四十四届团长 熊少翀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9级本科生在任此期间,记者团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全团业务考核机制和《记者团工作简报》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落实,并首次提出并实行团干中期述职考评制度,让团干的工作接受全体团员的监督和评价。大力推行新媒体业务,使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业绩位居全国高校前三;推行院系分线,使校园记者遍及学校各个角落;主动策划华中科技大学六十周年校庆报道,并组织相关活动,积极营造浓厚、和谐的校庆氛围,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2012年4月正式推出新版团徽。第四十五届团长 陈建超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010级本科生在任在任期间,将上届记者团的业务考核制度和院系分线制度都坚持下来了,并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本届记者团的重点业务是60周年校庆,陈建超联合同济校区记者团成立了一支由59人组成的校庆报道团队,人员覆盖主校区和同济校区,配合宣传部有关工作安排,完成了20余项学校层面的宣传任务,提升了记者团和学校的影响力。此外,陈建超还注重加强与其他高校交流,先后组织团员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记者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通讯社的业务骨干们进行业务交流,以促进共同进步。第四十六届团长 熊少翀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9级本科生在任本届记者团恢复“大部制”,打通各业务平台,引导团员综合发展,设置总编室,协助团长、总编辑引领全团业务;首次发布“记者团五条铁令”,强调“团内人人平等”、“有理就争,争亦有道”、“言论自由”、“不得无故旷会”、“不得违反团内业务流程规定”;坚持落实全团每月业务考核制度,并首设“创意分”,记者团不再是一个只强调做稿的地方;正式运营记者团官方新浪微博,坚持新媒体业务探索;提出“储备干部计划”,将团内各项锻炼机会向储备干部倾斜,由其负责某项重要事务,为日后成为团干奠定必要的能力和思维基础;团友基金正式设立,增加在团团员福利,并增进和老团友的联系。此外,2013年4月21日,记者团临时取消春游,转而发起校内首场援助雅安的爱心募捐,这提升了记者团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成为团队文化建设的全新内容。第四十七届团长 闵权 化学与化工学院2011级本科生在任在任期间,重组记者团架构,搭建新媒体部。用全新的理念运营记者团官方微博,并开辟记者团微信公共账号。此外,组织团员对学校重大事件如东九墙事件、第八届发展经济学年会进行直播。策划多个新闻专题,如光棍节专题、新年专题,推动记者团转型。任职期间正值记者团成立25周年,组织筹备记者团25周年团庆事项,并更新记者团团友通讯录,收集整理记者团历届资料,旨在加强在团团员与老团友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第四十八届团长 贾宸琰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2级本科生记者团历史上第三任女团长。在任期间,成立全校首个视觉中心,旨在让记者团跟上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的发展潮流。视觉中心的多个作品在校园内传播广泛,最高点击量超过7万;首创“Hey, News”及“Hey, Sight”沙龙,邀请业界知名人士及校园媒体佼佼者分享新闻实战经验;为了提高团员的业务水平,增进校际交流,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青年、武汉大学自强新闻中心、武汉大学新视点联合举办了首届“寻眸”新闻报道大赛。业务上,本届记者团精简例会,增设“总编室微课堂”环节;在杂志部部长邱天和杂志部、视觉中心团员的共同努力下,记者团推出了首期《喻言》杂志,无论是从杂志的内容还是从校内外的反响来看,都为记者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媒体部和视觉中心合作的“记者团调查局”栏目推送了一系列契合学生权益的文章。微信粉丝数是一年前的四倍,微博粉丝数是一年前的两倍。第四十九届团长 张笛扬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至今
你可以打他们的新闻热线或电子邮件和QQ等联系方式,把你的新闻线索提供给值班编辑。要是想让他们发你的整篇文章就比较困难的,除非你是该网站的合作媒体,个人供稿网站没有办法考证你发的内容真实性,万一你发的内容属于造谣诋毁之类的,网站的新闻也是受相关部门管理的建议你直接在这些门户上建立BLOG,把你的新闻发到BLOG中,如果人家觉得你的这个新闻有价值,自然网站编辑会和你联系的
新闻前哨 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 省级期刊。
1.电子出版物编辑平台与工具的研究(横向、1999年)2.数据通信法规管理的研究(教育部、2000年)3.加强网络出版的监管(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4.互联网管理的协调和平衡(国家社科基金、2006)5.公众使用媒体的技术条件现状及对策研究(985工程子课题、2006)6.网络学术出版研究(横向课题、2006)7.传播学本科教育与专业建设研究(校基金课题,2006)8.湖北省数字与网络出版发展规划研究(湖北省社科基金,2007)9.现代传播与社会信息环境构建与优化(985工程子课题、2007)10.三峡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开发与应用研究(重大横向课题,2009) 1.陈少华. 加强电子出版物编辑审稿工作,提高电子出版物质量. 中国电子出版,1997年第1期。2.陈少华. Internet网上出版及其技术平台.科技与出版,1997年第2期。3.陈少华. Internet网际网与电子出版.中国电子出版,1997年第2期。4.陈少华.电子出版物的选题策划.中国电子出版,1998年第4期。5.陈少华.电子出版物制作与出版的合理分工.中国出版,1998年第9期。6.田胜立,陈少华等.电子出版物概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7.陈少华.大学出版对我国电子出版的早期探索.大学出版.2000年第4期。8.陈少华.我国90年代早期电子出版的探索.中国出版.2000年第8期。9.陈少华.电子(网络)出版的发展途径及其分析.耕耘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10.陈少华(合著).数据通信法规管理研究报告.科研报告,2000年10月。11.陈少华. 网络为版权交易提供了什么.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2003年10月12.寇晓伟、陈少华、熊澄宇、刘杰华等.加强网络出版的监管.见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调研工作小组办公室编: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新闻出版总署调研报告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13.陈少华.试论网络出版的基础、地位作用和形态特点.见田胜立主编:电子与网络出版探索与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14.陈少华,朱光喜.协同工作原理在网络出版中的应用.见田胜立主编:电子与网络出版探索与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15.陈少华.Research on the Usage and Protection of Copyright in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Property Rights,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Brisbane,Australia,14-17 December .陈少华(参编).网络广告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17.陈少华,朱光喜. 网络出版传播中的协同问题及其研究.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18.陈少华,黄晓薇.现行评价机制对网络学术出版的影响与对策.出版科学. 2005年第6期。19.舒永平、陈少华、鲍立泉.互动广告传播.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0)网络媒体的有效引导与管理(新闻前哨.2007年第2期)(21)高校网络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的设计(中国有线电视,2007年第1期)22.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与媒介管理和控制(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23)网络媒介的公共领域(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合著)24.基于电子书与纸书互动的网上出版营销平台及应用(科技与出版,2007年第8期)25.试论网络编辑及其专业化教育(中国编辑.2007年第2期)26.信息科学视野下的传播及传播学研究探析(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第3期)2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发展及阶段性特征分析(出版广角,2008年第12期)28.2008年欧洲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趋势(出版广角,2008年第12期,合著)29.数字网络媒体环境下出版概念及特征探析(见《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一)获奖出版物情况1. 担任责任编辑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于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2.担任责任编辑的《计算机科学概论》于1992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3.担任责任编辑的《IBM-PC汇编语言与程序设计》于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4.参与组稿的《计算机常用外部设备》于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5.担任组稿和终审的电子出版物《办公室商业英语》获国家信息忠心1993年至1997年度多媒体光盘评测优秀奖,6.担任责任编辑的《并行分布式程序设计》于1997年荣获湖北省“三优”图书“优秀图书编辑奖”二等奖。7.担任责任编辑、主创人员的多媒体电子出版物《中国西部大开发》于2004年获国家电子出版物奖。8.担任责任编辑的多媒体电子出版物《港澳回归》获2000年上海国际电子出版博览会优秀奖。(二)获奖论文情况1.《计算机软件保护难点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于1992年获湖北省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电子出版研究会论文一等奖。2.《软件出版质量极其控制方法初探》于1992年获全国电子出版研究会论文二等奖。 1998年获湖北省优秀编辑称号。2000年被推荐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候选人。从2001年起,连续四年被单位考核为校级优秀。2003年并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积极分子。2004年担任责任编辑和开发负责人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多媒体获国家电子出版物奖
黄钢1917年生于武汉市,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革命烈士黄负生的遗孤。 1938年,他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安鲁艺文艺研究室秘书、解放日报社记者兼采访科长。新中国成立后,黄钢任中央电影局艺术处副处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特约记者,与别人合作了电影剧本《永不消逝的电波》。1980年后,他先后担任国际政治学院新闻系教授、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常务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理事长,为传播我国革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踏入电影圈 1938年,黄钢去延安前,曾因为国民党政要张道藩(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关系,在国民党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工作过3年。 初中毕业后,黄钢考进了湖北艺术师专预科(美术部)。他在艺专读了4个学期,从报上见到南京成立戏剧学校的消息,就拒绝了艺专与家里的挽留,拿了30元钱从武汉到了南京。 一起去的5个人,只有1人考上。黄钢写了封信给张道藩,说明是他考得最好,为什么不录取他,这不公平。张道藩回了信,并约黄钢去面谈。张道藩说:“不必再去戏校了,去中央电影摄影场吧,可以去摄影,或者画布景。” 过了几天,司机送来了张道藩的信,是写给摄影场张冲的,介绍黄钢去摄影场。张冲留下了黄钢当练习生,每月5元,供膳宿。黄钢就在摄影场导演黄天佐手下工作,后者曾留学苏联,导演过张道藩编写的《密电码》。其间,张道藩给黄天佐打过电话,问他介绍来的人能不能演主角,黄天佐说还是让他学编剧。黄天佐让黄钢先抄写分镜头剧本,体会编剧的要领,这样学了一年,改任助理编剧,每月工资有40元了。 抗战军兴,摄影场自南京迁往芜湖,又迁往武汉,再迁重庆。这时,罗亦农的妻子、作为中共秘密党员的李文宜找到黄钢,对他说:“我们一直很关心你,作为党的先驱黄负生的孩子,要走正路,做一个有志气的革命青年。在摄影场,要把这看成是学技术的机会。”也是在此时,他看到了《西行漫记》,看到了《八一宣言》,并收到了严文井的来信,说延安已办起了鲁迅艺术文学院。那时他的妹妹黄铁已到了延安,黄钢也离开时任中央电影摄影场新闻组副组长的职位,于1938年11月底进入延安,时年21岁。 整风运动受连累 1939年3月,鲁艺文学院成立文工团去晋东南敌后战场,由陈荒煤任团长,团员包括黄钢在内共5人,另4人梅行、葛陵、乔秋远、杨明均为鲁艺文学系第二期学员。后来在去晋西北途中,梅行找黄钢谈话,准备吸收他入党,但需经了解后才能批准。黄钢却感到委屈,心想,像我这样的人,还要了解什么?于是对梅行回答说:“党要了解我,我对党也是要有更多的了解的。”这一情绪,同他妹妹也有关系。他妹妹黄铁一到延安,人家说她是烈士的女儿,就批准她入党了。听黄钢口吻中流露出的情绪,梅行没有再找他谈入党的事。 1940年2月,黄钢回到延安,写了《我看见了八路军》这篇报告文学,作品讴歌了朱德作为总司令普通、平凡的一面。4月他写信给李富春,说对党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文艺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入党的要求。过了几天,李富春用毛笔写了回信:收到信,很高兴。你应该成为党的一员,一个细胞。无产阶级政党从来也不拒绝文艺,相反,从来都是为发展健康的文艺而努力的,要把文艺提到更高的水平。你如果有勇气,希望马上来找我。或者,持此信去找鲁艺的宋侃夫同志。 黄钢没有去找李富春,去找了鲁艺党总支的宋侃夫。1940年5月1日,黄钢被批准入党,支部会对他的意见是:骄傲、不合群。 1942年春,毛泽东主持了《解放日报》改版的讨论。5月,黄钢去《解放日报》社任记者,同时去的,有穆青等同志。不久,黄钢兼任采访科长。 1942年9、10月间,黄钢接待了一个国统区来的代表团。事后查明,团长为国民党特务。黄钢准备了他们所索要的书面材料,都是延安公开出版的刊物与文艺作品,这却引起了李克农领导的秘密机关的注意。黄钢正准备把这些材料交给代表团时,秘密机关工作人员出面扣下了这些材料。他们态度很生硬,要黄钢去找李克农。李克农对黄钢说:“要安心在这里工作。”黄钢本来留恋鲁艺,一到礼拜天就回鲁艺,以为指的是要安心在《解放日报》社工作。李克农又说:“不安心工作总有不安心工作的原因……”一番旁敲侧击,实际上指的并不是不安心《解放日报》的工作,而是指的“不安心”在延安…… 临走时,李克农要黄钢代向《解放日报》的副刊编辑舒群问好。不久,舒群受审查了。几天后,李克农对黄钢说:“你回鲁艺去吧,对周扬说一声就可以了。”黄钢心情沉重地回到鲁艺。 1943年3月,整风向审干方向发展,鲁艺有十余人到枣园接受审查。黄钢找到了周扬质问,周扬说:“我们每一根头发都是属于党的,受审查也很正常。到枣园去可以更好地接受审查,康生同志不会搞错的。”周扬又说:“我知道张道藩,他是爱才的。张道藩这样厉害的人,他还不把你拉到国民党里去?你到康生那里去就可以了。” 黄钢打起背包到了枣园,吴德在“欢迎”鲁艺去的这几个人时说:“我们共产党有坚强的胃口,可以把你们都吃下,再消化,改变过来。”还特地点了黄钢的名,要黄钢好好反省。黄钢在枣园吃了午饭,又走了3里多路到陕北公学。那是在当时专门改作审查干部的学校。校方宣布了纪律,班与班之间是不准串联的。 1943年7月,开始了抢救运动。《解放日报》有一天刊登了一条张道藩挑动内战讲话的消息。在小组学习时,组长把这张报纸放在黄钢面前,要黄钢交代:“你看看这个,你现在承认是国民党还不行,有这样的关系,得承认是特务。”组长这一说,大家都起哄了。在这种情势下,黄钢被逼作了“交代”:“张道藩说你去那里,任务不变。”小组的人追问黄钢什么时候参加的国民党,布置的是什么任务?黄钢说:“没有参加国民党,也没有布置具体任务,是长期‘潜伏’。”组长说:“明天开失足者大会,你要上台交代。”黄钢想:“现在,党不要我了。” 作品被毛泽东肯定 第二天,真的开了大会,号召失足者上台交代,上台交代的人比台下的听众还要多。黄钢也上台了,一说完,全场鼓掌。回到班里开小组会,问黄钢交代后有什么感想?黄钢说:“我有什么感想,刚才说的都是假的。”组长说:“你刚才一交代,还影响了别人也上台交代了,你怎么又翻案了?”黄钢说:“反正我不再说谎话了。” 组长把黄钢带到了李克农的窑洞。李克农说:“我听汇报介绍了你的交代,你今天就推翻了?我昨天已经向毛主席报告了。毛主席还说,烈士的儿子当特务也很好么!” 毛泽东对黄钢的父亲黄负生是熟识的。黄负生在1920年与董必武、陈潭秋、刘子通等人一起组织了湖北共产主义小组。《中华之最》中有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的名字,其中就有黄负生。在中共建党后,蔡和森曾主持《湘江评论》的编务,黄负生则是《武汉星期评论》的主编,这两份杂志在当时都较有影响。毛泽东在1922年有这样的评价:“湖南有个蔡和森,湖北有个黄负生。”这一年毛泽东北上时曾在武汉停留半个多月,与陈潭秋、黄负生多次交谈过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这是黄负生的妻子王纯素同她的子女黄钢、黄铁说过的,毛泽东“常常坐在负生床前,握着负生的手谈话”。黄负生在中共早期活动中是有贡献的。他的活动情况,在陈潭秋的日记上有记载。 李克农继续与黄钢谈话:“你认识徐恩曾吧?”黄钢说:“徐恩曾谁都认识。”作为国民党中统负责人,是名声在外的。又问:“认识袁牧之么?”黄钢说:“认识。”李克农说:“他也是特务。”黄钢说:“我到延安是走我父亲留给我的路,我到延安是来找党来的。我不会违背我父亲的遗愿。我到延安,博古和夏之栩在汉口八路军办事处给开的介绍信。他们对我都是了解的。” 回到学校,黄钢表示自己不再说谎。别人只是听之任之,而他则想:无非是由调查部转送到社会部吧。但并未送去,只是换了一个班。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参加劳动,黄钢一有空闲就读报上的国际评论,因之对写作国际评论有了很大的热情,但在当时是无法动笔的。建国后,在《人民日报》上可以经常看到黄钢写的这一类文章。他说,这是在延安受审查期间培养起来的兴趣。 1944年春,学校自己组织了秧歌队演出。黄钢参演了《兄妹开荒》,还作为导演排了话剧《前哨》。 又是一年过去了,黄钢脱离工作已经有两年了,终于迎来一个转折。那是1945年初那个农历除夕的晚上,与他同睡一屋的赵世英参加晚会回来,就急切地告诉黄钢:“毛主席问到你了。” 原来,毛主席在跳舞时问到一个女同学:“有没有黄钢这个人?”女同学说:“有。”毛主席又说:“为什么不写东西了?还可以写嘛!”黄钢知道后心想,至少现在毛主席不这样看我,不把我当特务了。 毛泽东是看过黄钢作品的。1942年4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夕,毛泽东约见了何其芳等几个鲁艺的教师,了解文艺创作情况。在谈话中有人问:“生活要经过沉淀才能写出好作品,现在反映抗战的作品感动人的比较少,是不是这个原因?”毛泽东说:“写当前的斗争也可以写得很好。《解放日报》上最近有一篇黄钢的作品,叫《雨》,写得很好,就是写当前的抗日战争的。”这一消息,是何其芳传出来的。之后,汪东兴曾组织黄钢他们这些被审查者下乡,也算是一个锻炼吧。 终于明白受审原因 1945年春,在“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情况下,黄钢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但是,未作结论。在党的支部会上,要求每个党员都敞开思想,提出疑问。黄钢说:“有一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抢救运动中,我没有想别的,只是想:明明不是特务,却说我是特务。明明我是来找党的,却说我是党的敌人。”他抱怨说:“如果说有敌人,那就是康生、李克农,为什么他们把不是敌人的人当作敌人。”支部书记当即宣布散会。 过后,支部书记又召开支部会说:“上次黄钢的话,已经向李克农汇报了。”也没再说什么别的话。 李克农知道了黄钢对受审查的怨气,对这刺耳之言倒也没有什么,相反,他在审查黄钢的过程中了解了他更多的情况。而黄钢在受审查过程中却也了解了一些反特知识,对侦察情报工作也有了初步认识,还写了一篇党的反特机关发展成长的报告,不过无从发表,而是留在中央调查部了。李克农对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在后来还让黄钢帮助中央调查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对还在审查中的人,作这样的安排,恐怕也是打破常规的。这也说明了对黄钢的审查虽然没有结束,李克农还是信任他的。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黄钢在延安为庆祝抗战胜利举行的舞会上,遇见了李一氓。那时,李一氓在当陕北公学校长。黄钢对李一氓说:“已经审查我好久了,但还是没有能作结论。看来作结论也困难,还是让我上前线吧,让战争来考验我。”李一氓肯定了他的想法。过了几天,李一氓找黄钢谈话,说:“已经作了初步结论。感情上相信你,理智上还不能完全相信。要调查只有找张道藩,但又不能找他。到战场上去经受考验吧。”李一氓接着说了对黄钢作的初步结论:“黄钢于1938年由博古、夏之栩介绍来延安。关于为张道藩派遣特务一事,无法证明。有自由主义。”黄钢看了这一初步结论,心情不好,这还是被挂起来了。他去找夏之栩的母亲夏娘娘,诉说心中的郁闷。 夏娘娘在中共建党初期就从事掩护陈潭秋以及党的秘密机关的工作。之后,随女儿夏之栩与女婿赵世炎到上海,仍然负起了掩护机关与照料负责同志如罗亦农、陈延年等日常生活的职务。30年代初期,又在周恩来的工作地点服务。她曾被捕,直到1937年秋抗战爆发才出狱。抗战胜利后。由党组织派人接到延安,再随中共中央一部分机关转移到河北平山县。 夏娘娘对黄钢说了对他父亲的评价,希望黄钢振作起来。面对革命前辈的教诲,黄钢觉得心胸开阔了一些。而终于明白他受审查的起因是在去东北前毛泽东、刘少奇会见他们时,李克农的谈话。李克农说,“这次去东北的干部,有的人没有作最终的结论。可能会受到歧视,这要正确对待。比如黄钢,不应该把一些资料给国民党派来的人,审查一下,是应该的。”这时,黄钢才明白了,为什么李一氓给他的结论中有“自由主义”这一条,也明白了这几年的审查都在寻找他同国民党的关系。而与张道藩的关系,则是在审查中牵出来的。 历时8年终有结论 黄钢在东北,担任了冀察热辽边区所办的《群众日报》社副社长、新华社分社副社长,并建立了电台。他在工作中受到总社的表扬。这时中央来了通知,在延安未作结论的要作结论。 当时正值1947年秋后准备开展冬季攻势之时,黄钢正随第8纵队行动。他找到了8纵队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邱会作,提出要回报社去等对他的结论。邱会作说:“你不要回去了,我们不审查你,我们信任你。”黄钢说:“我不是怕审查,是要有一个结论。”但是,他在回到新华社分社后,还是没有能拿到审 查结论,审干负责人告诉他:你是中央调查部控制的人员,结论是要他们来作的。 1950年黄钢到北京。1951年肃反时,中央通知,对被审查人员或是作结论,或是再继续审查。大陆已经解放,也掌握了敌档,再审查已有了有利条件。黄钢找到李克农。李克农说:“结论已打印好了,你没有来拿么?!”李克农取出了对黄钢的审查结论。他看了这结论,上面写着:“黄钢同志于1937年经李文宜、夏之栩联系,在1938年由夏之栩、秦邦宪介绍赴延安,来历清楚。黄钢同志是优秀的文艺干部,政策性强,能联系群众,战时表现很好。现依中央通知作上述结论。” 历时8年的审查,总算结束了。 1952年,黄钢去了朝鲜战场,写出了一批报告文学作品。 回国后,1953年至1954年,他奉调进入中央调查部为李克农写材料。经过审查,李克农更加信任黄钢了,也欣赏他的文笔。周恩来看过黄钢写的东西,感到奇怪,说:“黄钢不是记者吗,怎么到中调部写材料了?”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黄钢被抄家后,他在清理时发现一份中央调查部的材料找不到了。他立即报告了军代表,军代表又报告了周总理。总理生气了,指示一定要找回来,绝不能流失。后来终于找到了。周恩来为此对罗青长说:“黄钢这个人不错,在‘文革’中还记得要保守秘密。” 正是与中调部有了这一层关系,当粉碎“四人帮”后,1980年黄钢担任了与国家安全部有关联的国际政治学院新闻系教授。他负责创办的《时代的报告》这一刊物,也是由相关部门提供经费的。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罗以澄张金海姚曦石义彬罗以澄,教授,博士生导师。1944年出生,祖籍福建福州,从小在上海学习、生活。六十年代初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一九六六年毕业后,长期担任报纸和广播媒介的记者、编辑工作,一九八四年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任教。现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海德传播研究院院长,是该校新闻传播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和新闻学博士点负责人;同时,还担任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特约编委、武汉地区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河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地方媒体的顾问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罗以澄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新闻传播实务和媒介发展,先后撰写(或主编)、出版《新闻采访教程》、《新闻采访学新论》、《新闻写作现代化探析》、《新闻传播评论》、《广播消息选评》、《广播通讯赏析》、《应用新闻学600题》等学术专著、教材或教学参考书7部,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荣获过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和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新闻论著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 代表性成果:学术著作:《新闻与传播评论》(2004年卷、2005年卷、2006-2007年卷、2008年卷) ( 3月11日 ,73) * 代表性成果:““西方主流媒体的西藏‘’事件报道与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对策探讨” ( 3月11日 ,57) * 代表性成果:““传媒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22篇) ( 3月11日 ,63) * 标志性成果:《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4年卷、2005年卷、2006-2007年卷、2008年卷) ( 3月11日 ,56) * 盘整资源与激情释放——2003—2004年度中国传媒市场盘点 ( 2月26日 ,9509) * 我国新闻学10年发展的哲学思考 ( 5月12日 ,6163) * 我们离主流新闻网站还有多远? ( 9月18日 ,5822) * 新闻网站的市场前景、存在问题及策略探讨 ( 9月18日 ,5858) * 我国证券类金融报道理念与运作的反思 ( 9月1日 ,6324) * 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 ( 7月15日 ,5978)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广告传播、传媒经营管理 张金海,1951年生,湖北省石首市人。197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78年就读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现担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海德传播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会长。先后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论文集、教材15部。张金海教授早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参与《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魏晋南北朝文学卷”的编撰,出版《黄鹤楼集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唐代艺术诗选注》(中州出版社,1991年)、《中国古典四大名粹·诗粹》(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古文观止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等多部著述,近年仍有《全唐诗校编》(副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杜牧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等著述出版,成果累积达200万字。20世纪90年代初,张金海教授进入传播学领域,致力于广告学专业和传播学学科的建设。主编《珞珈广告学从书》系列教材(两辑共10种,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一2002年)、广告经纬》(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世界经典广告案例评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广告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广告学概论》(中央电大指定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广告学教程》(全国10所高校组编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个人专著《广告经营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在广告传播领域,张金海教授主要从事广告传播理论、广告传播的运作与管理以及广告文化的研究。他出版的《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广告理论的专著,是国内广告学研究从经验走向学理的标志性著述,也是珞珈广告学派的奠基之作,代表了国内广告理论研究的一流水平。他出版有《广告经营学》,承担有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广·告规范化研究》、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广告传播的运作与管理研究》,经多年潜心探求,撰成《广告传播的运作与管理规范研究》一书,则为张金海教授广告传播的运作与管理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著述。张金海教授治学严谨,在学术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他所创立的武汉大学广告学专业,经近10年的发展,目前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已处于领先地位,并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张金海教授则是这—专业的学术带头人,珞珈广告学派的开创者,并已成为全国广告学界、广告教育界颇具影响的著名学者。近年,张金海教授的学术研究又由广告学领域进而拓展至传媒领域。他所主持的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海德传播研究院,在传播尤其是传媒研究方面已颇富成果。目前,张金海教授正围绕他所主持的国家“十五”“211工程”项目“现代传媒的经营管理”,集中从事传媒的经营管理研究。 * 代表性成果:学术著作:广告经营与管理 ( 3月11日 ,88) * 代表性成果:学术著作:世界十大传媒集团产业发展报告 ( 3月11日 ,96) * 代表性成果:学术著作:整合: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 ( 3月11日 ,88) * 代表性成果:“广告学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26篇) ( 3月11日 ,91) * 代表性成果:“传媒经济与传媒产业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21篇) ( 3月11日 ,76) * 标志性成果:“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29篇) ( 3月11日 ,81) * 论广告传播理论体系的建构 ( 3月11日 ,77) * 广告负面影响新视角——浅析广告对社会诚信的伤害 ( 3月11日 ,76) * 品牌延伸战略再透析 ( 3月11日 ,76) * 网络与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告知功能的回归 ( 3月11日 ,77) * 网络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消解及其利用 ( 3月11日 ,75) * 广告社会价值的争议及其重新解读 ( 3月11日 ,78) * 不对称信息与广告传播——兼论网络与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告知功能的回归 ( 3月11日 ,78) * 消费信息与广告传播——网络与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告知功能的回归 ( 3月11日 ,78) * 谁来保护广告创意人 ( 3月11日 ,78) * 广告素养的概念框架与影响因素 ( 3月11日 ,80) * 整合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务探析 ( 3月11日 ,88) * 我国传媒新一轮扩张态势 ( 2月26日 ,7865)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发展 ( 2月26日 ,7307) * 传媒广告:2003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述评 ( 5月10日 ,6447) * 2003年《楚天都市报》读者意见调查结果摘登 ( 5月7日 ,6096) * 2003年《楚天都市报》读者意见调查的相关情况 ( 5月7日 ,6114) *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媒集团经营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进展情况 ( 5月7日 ,6078) * 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目录) ( 5月7日 ,6275)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发展 ( 5月7日 ,6084) * 《现代广告·品牌与中国企业发展》专栏:栏首语 ( 11月26日 ,6044) * 《现代广告·品牌与中国企业发展》专栏:品牌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 11月26日 ,6109) * 2002年武汉市民媒体接触状况调查(三):接触广播电视行为 ( 11月26日 ,6255) * 2002年武汉市民媒体接触状况调查(二):读报行为及读报意愿 ( 11月26日 ,6128) * 2002年武汉市民媒体接触状况调查(一):武汉市受众调查实施方案 ( 11月26日 ,6130) * 2001年《楚天都市报》读者意见调查报告 ( 11月25日 ,6124) * 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绪论(续3) ( 11月25日 ,6457) * 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绪论(续2) ( 11月25日 ,6651) * 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绪论 ( 11月25日 ,6256) * 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绪论(续1) ( 11月25日 ,6382) * 广告与文化三题 ( 11月25日 ,6366) * 武汉传媒业发展的几点构想(纲要) ( 11月18日 ,6204) * 试论商业广告的文化传播性质与功能 ( 11月12日 ,6687) * 媒介的产业化与广告经营 ( 9月1日 ,6333)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石义彬、单波教授的论文《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表述活动的历史与逻辑》荣获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石义彬,男,1955年3月30日生,汉族,湖北省随州市人,中共党员,哲学硕士、文学博士(新闻学专业)。现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与工作经历:1978年武汉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毕业留外文系任教。1985年武汉大学哲学系现代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今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1987年-1989年在美国西东大学传播学系学习;1994年9月参加大陆、台、港、澳两岸四地新闻传播学研讨会;1995年—1996年赴美国依阿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研究;1995年9月在美参加依阿华大学举办的传播学国际研讨会;1998年10月—1998年12月应邀赴法国波尔多三大、巴黎等地访问讲学;2002年获新闻学专业博士学位教学工作:1995年至2000年以来,一直主讲新闻学专业必修课“大众传播学”和“英美报刊选读”,主讲硕士研究生必修课“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学原著选读”。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1.主持“二十世纪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武汉大学重点项目子课题。经费1/10万。);2.主持湖北省专项资助项目“大众传播与湖北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经费20万);3.主持湖北省专项资助项目“网络传播与湖北社会发展研究”(经费6万)4.主持横向项目“媒介效果研究”(经费3万)5.主持“传播学批判理论研究”(武汉大学海德传播研究院,2万元);主要科研成果:一.论文1.《也谈新闻失实》,载《新闻学探索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2.《批判视野中的传播理论发展》《国际新闻界》1996年第5期;3.《新颖独到的理论视角》,《湖北日报》理论版1997年3月6日;4.《论信息时代媒介的权威性》,《广西教院学报》1999年第3期;5.《论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的建构》《江汉论坛》1999年第3期;6.《且看西方的新闻自由》,《光明日报》理论版1999年6月11 日;7.《论新闻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江汉论坛》1999年第9期;8.《论新闻语言的本质特性》,《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9.《受众意识的强化与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人民日报》理论版,2000年5月13日;10.《新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光明日报》理论版2000年5 月16日;11.《二十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概观》,《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12.《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表述活动的历史与逻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2期;13.《比较与整合:西方媒介理论新动向》,《新闻与传播》2000年第4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心)14.《比较与整合:西方媒介理论新动向》,《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3期15.《关于新世纪新闻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湖北日报》理论版,2000年3月15日;16.《教育改革的首选课题——素质教育》,《参考消息》2000年3月28日;17. 短信息:依托互联网的传播新媒介《新闻前哨》2003年第2期18. 论谣言生成的效果《湖北社会科学动态》200119. 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历史考察(2003年6月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国际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20. 对麦克卢汉媒介 思想研究现状的检讨《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年卷21. 鲍德里亚后现代传播理论的历史谱系《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年卷22. 互动媒体与营销传播《广播电视研究》2003年6期二.著作1.专著:《科学发现观的演进》,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国家重点项目研究成果)。2.专著: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3.译著:《二十世纪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合译)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4.译著:《追寻记忆的人》(合译)华夏出版社5.译著:《灾难的星球》湖北少儿出版社6.译著:《媒介效果》2004年获奖情况:1. 1997年10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 1997年9月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 200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4. 曾多次获得武汉大学优秀教师、武汉大学优秀工作者和武汉大学优秀研 究生管理工作者称号。耕耘有思想的学术 创建有学术的思想——记石义彬教授 * 代表性成果:““全球媒介传播与文化身份认同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13篇) ( 3月11日 ,60) * 转制改革下公益性传媒的治理结构创新 ( 3月11日 ,59) * 我国传媒治理结构的理论渊源与创新 ( 3月11日 ,61) * 新闻与创新——浅析创新新闻学 ( 3月11日 ,58) * 关于中国传播学教育的几个问题 ( 3月11日 ,58) * 我国当代女新闻工作者职业地位批判 ( 3月11日 ,57) * 媒介暴力研究的多重视角 ( 3月11日 ,59) * “以偏概全”:一种隐蔽的新闻失实 ( 3月11日 ,61) * 西方新闻传播的后现代表征透视 ( 3月11日 ,61) * 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媒体策略——以奥运报道为例 ( 3月11日 ,59) * 网络社会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思考 ( 3月11日 ,58) * 媒介仪式、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力的批判性观照与诠释 ( 3月11日 ,59) *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媒介背景——电视 ( 3月11日 ,59) * 文化身份认同演变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3月11日 ,57) * 再论大众传媒时代的传媒消费取向 ( 3月11日 ,58) * 二十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概观 ( 2月26日 ,7689) * 论新闻语言的本质特征 ( 5月12日 ,6581) * 比较与整合:西方媒介理论的新动向 ( 5月12日 ,6522) * 合著:科学发现观的演进 ( 5月12日 ,6205) * 二十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概观 ( 5月11日 ,6190) * L’Histoire de l’Espace public médiatique en Chine ( 5月11日 ,7088) * 石义彬教授专著《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出版 ( 5月8日 ,6178) * 短信息:依托互联网的传播新媒介 ( 5月8日 ,6498) * 论新闻语言的本质特性 ( 9月1日 ,6234) * 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表述活动的历史与逻辑 ( 9月1日 ,6165) * 耕耘有思想的学术 创建有学术的思想——记石义彬教授 ( 1月20日 ,6015)
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可以从事记者。还可以从事主持人。这个专业的人最好是做记者比较好。因为专业是对应的。
岗位职责:1.网络营销方案创意、策划、执行,对网络营销目标负责;2.利用各种有效方式提高网站访问量、注册量及传播效果,增加市场机会;3.通过收集整理营销活动的数据,评估分析推广渠道有效性、营销质量;4.开拓网络营销客户和渠道,开展各项合作,解决网络营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任职要求:1.有一定的网络营销推广经验;2.了解和熟悉互联网市场及营销发展,熟悉网站的推广及病毒式营销方式;3.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思维活跃;4.具有良好的营销策划能力与执行力;5.高度的工作热情,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6.有电子产品(IC)销售工作经验者优先;可见,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开展的营销活动。其次,网络营销可以分为大致三类人才:1.销售类人才 2.市场类人才 3.技术类人才相关岗位有:销售专员、广告产品专员、销售主管、商务运营经理、产品推广经理、销售支持主管、营销代表、联盟网站运营经理等。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运营(管理)方向——可从事网站运营经理、网站运营策划、网站运营主管、网站运营总监、数据分析员、网站分析师和网络营销顾问等工作;技术(执行)方向——可胜任营销型网站设计师、营销型网站架构师、网站维护工程师、搜索引擎优化(SEO)工程师、懂SEO的网站编辑、网站内容专员等职务;电子商务方向——营销策划经理、网店运营主管、网络营销主管/经理、电子商务网站运营总监/经理、网络销售专员/经理等工作;市场(营销)方向——可从事网站推广专员/主管/经理、搜索引擎营销(SEM+SEO)工程师、网络营销专员/经理/总监、在线市场调查专员/数据分析师、网络媒介专员/主管、网络广告专员/主管、网络商务拓展、社会化媒体(SNS)营销等工作;自有公司或自主创业——指导公司网络营销发展方向,招聘相关人员由自己指导开展SEO工作;利用SEO营销的长效和经济,助力自主创业的成功。
黄河新闻网属于事业单位。黄河新闻网是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主管、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全省重点新闻网站,由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中心实际运营。黄河新闻网网站以多媒体数据库《文化山西》为基础,立足于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整合和逐步整合我省新闻信息资源,文化特色明显、新闻信息集中、传输手段先进,是省委、省政府在互联网上重要的舆论工具,也是综合反映我省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的网络媒体。招聘对象岗位条件基本条件是什么?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3.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能吃苦,有奉献精神;4.本人、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中没有违法犯罪记录,本人没有被开除公职的记录,能够按照时限要求提供政审证明且政审合格。岗位条件1.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2.专业要求:新闻传播类,汉语言与文秘类,法律类,经济学与经济管理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3.年龄要求:35周岁以下(1984年11月1日以后出生),中共党员或具备两年以上网信及媒体编辑记者从业经历者可放宽至38周岁(1981年11月1日以后出生);4.政治面貌要求:同等条件下中共党员优先;5.工作经验要求:同等条件下具备两年以上网信及媒体编辑记者从业经历者优先;6.其他要求:需执行7×24小时轮流值班,适宜男性;具备较强的公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