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备课论文文献

备课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备课论文文献

去google(谷歌)里面随便就找到了。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众所周知。但是,尽管国家已颁布了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但一来,国家标准有些要求并不明确,有些可能还不尽合理,二来各编辑部可能并未充分重视,目前不同期刊对参考文献的格式有不同的要求。这给作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一是投稿不同期刊要用不同的参考文献列出格式,特别是,当稿件被一个期刊拒稿而另投他刊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无意义的修改。参考文献撰写方法有:1、建议使用著者-年制。2、应当列出全部作者。3、西文文献的华人作者姓和名均应当全拼。4、析出文献中,文集等的前面仍用“见”、“In”,不用“∥”。5、起止页码、连续序号和合期期刊的合期号间仍用“~”。6、析出文献的来源文献的主要责任者后应当加上责任。7、起止页码前一律用冒号。8、引用专著中的内容应当标明引用页码。

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格式

参考文献最不占论文的主要部分,但作为学生写作论文时的参考,有必要列举让导师知道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规范,以下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格式,欢迎大家阅览。

1. 使用word文档制作

2.论文题目:三号、加粗、居中

正文大标题:小四、加粗、顶格

3. 作者:XXX 五号、居中,专业:XXX

4. 摘要、关键词:五号、加粗、顶格

5. 正文、参考文献:五号、倍行距

6. 页脚:插入页码,居中,奇偶页均同

样例:第1 页(共4页),小五号

7. 页边距设置:默认上、下:;左、右:

8. 基本格式:

(1) 标题的层次

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 2. …”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 (2) …”来标识。

(2) 插图和表格

插图的图续、图题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 排印。

表格的表头、表题应放在表格的上部,居中 排印。

(3) 公式

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不必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 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其基本格式为:

X+Y=C

式中:X代表……; Y代表……; C代表……。

(4) 数字文稿中的纯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5)注释

明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 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排列在文 末。

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 补充说明,排印在该页页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 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字加圆圈右上角标注。

(6)参考文献在文内的标注格式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 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标记。这个标记是用方括号 括起来的阿拉伯数字,其中的阿拉伯数字是文献的顺序号。 比如,在引用第25个文献的地方所加的标记为[25]。

给文献编序号要根据以下两点:一是只有文献第一次在文中出现时才编序号,换句话说,一篇文献只有一个序 号,即使某文献在文中被多次引用,但在几个引用处都要标 注同一个序号。二是以文献第一次出现的前后次序,从1开 始连续编序号。例如,第一个第一次出现的文献,序号为 1;第二个第一次出现的文献,序号为2;……。

如果文献的作用是对正文作解释,标注时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都要使用比正文字号小,并把它们放在右上方(作为 上角标);如果文献是作为句子的成分出现在正文之中, 标注时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的字号要与正文的字号相同, 并且把它们作为正文的一部分来书写(位置与正文平齐, 不做为上角标),另外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方括号前面加上 “文献”两个字。

如果在正文的一处引用了多篇文献,标注时只用一个方括号,括号内列写这几篇文献的序号:若几个序号是连续 的,只标注起、止序号,两序号之间加半字线“-”号;若几个序号不连续,各序号之间加逗号。

9.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文后(顺序编码制)。

(2)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

(3)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 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4)所列的参考文献均须在正文中被引用过

(5)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主要包括内容: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准].版本(第一版不标注).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其中, 文献类型标识为: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期刊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外文可缩写),年,卷(期):起止页码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报纸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拓展知识:土木类论文参考文献参考

[1]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上、下册,第四版,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主编,清华大学主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房屋建筑学》第三版,武汉理工大学编著,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 《结构力学》,文国治主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赵明华主编,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沈蒲生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10]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

[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1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3]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

[14] 混凝土结构计算手册;

[15]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16] 《钢筋混凝土基础梁图集》(04G320)

[17]《钢结构设计指导与实例精选》周绪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8] 结构概念和体系[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9] 框架结构(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实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0] 框架结构计算分析与设计实例[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1]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2] 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GB 50068—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3]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4]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5]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一、 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目的是让研究者和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其撰写的主要关键点:研究的目的、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等等有关信息,当然,并不是一一列举出所有关键点,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有所强调即可。

在撰写实践当中,这一部分内容经常被遗漏,为了强化这一部分撰写的要求,我们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与把握。

例一:《集体备课》文献综述的前言

集体备课是教研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集体备课日益受到学校、教师、研究者的关注。在应用这一教研模式过程中,很多问题凸现出来。关于集体备课的讨论也日益激烈起来(以上提出了研究的需要)。为了使集体备课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对国内现有的有关集体备课的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集体备课的概念、集体备课的操作模式、集体备课的争议、集体备课的研究动向等方面将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综述如下……(提出了综述的范围)

这个文献前言部分主要概括了“研究意义、综述范围”。

例二:《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的前言

《转化学习困难学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都开展了比较充分、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形成原因、“矫治”的理论和对策都有较详尽的论述……

这篇文献综述的前言虽然简短,但扼要说明了研究现状及焦点问题。

例三:《区域学校发展性督导服务机制研究》文献研究综述的前言内容

在以往发展性督导工作中,督导为学校发扬成绩、改进不足、解决困难、提高办学水平作出了不少有益学校发展的服务工作,得到了基层学校的好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督导控制论思想的影响,人们在监督与指导、监督与服务之间关系的认识上一直存在着一定误区,督导服务工作在服务意识、方式方法上还需要有较大的转变和改进。特别是在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过程中,督学如何从“居高临下”的“你做我评”转变为“全程服务”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实践、总结、创新(研究意义),为此,我们立足于上述督导实践中仍未解决的问题,启动了《区域学校发展性督导服务机制研究》,旨在使发展性教育督导工作能更好地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服务(研究目的)。为了对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景有一个全面了解,我们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如何形成督导服务观、如何确立督导服务观、怎样践行督导服务观”等研究思路将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综述范围),现将主要文献研究内容综述如下:

这个文献前言部分主要概括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综述范围。

从以上三个写作案例可以看出,前言部分撰写的内容主要依据研究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凸现了“研究的目的、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等要求。当然,你也可以根据你研究的需要,对专题研究的内涵、撰写意图作简单阐述。

二、 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认为可以按以下几种形式去撰写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

可按发展阶段综述

可按不同主题(问题)进行综述

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撰写格式,这一部分关键是要阐明有关研究的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发展方向预测三方面的内容,以及你对这些研究的简单评述。这一部分内容是文献综述的主干,如何把握这一部分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一部分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如:在文献综述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就是介绍一个作者的观点,然后是另外一个作者,接着又是下一个作者……那么如何来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那就是要学会使用简单的连接词。

1.串联观点相似的词语

也是,另外,再者,同样地……

例如:《区域学校自主评价的行动研究》课题中的 “学校自主评价的内涵讨论”:关于学校自主评价的内涵,学术界从不同侧面作出了阐释。国外对自主评价的表述有多种,一种较为突出的观点,即将学校自主评价与行动研究联系起来,认为学校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行动研究的过程。如:卡瑞和吉米斯Carr&Kemmis)将行动研究定义为参与者自我反馈的调查过程,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更为合理和正当,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发生的情境,而学校自主评价就是根据这样一种理念建立起来的。戴林·哈蒙德DarlingHammond)也有相似的观点,他将学校自主评价视为一种行动研究的过程……

分析:“国外对自主评价的表述有多种,一种较为突出的观点”这是一种写作手法,有关主题研究的观点可能很多,你不能把所有观点都罗列出来,可以把较为突出的观点写出来进行分析即可;“戴林·哈蒙德DarlingHammond)也有相似的.观点,”这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连接句,可以看出文中很自然地用了“也”连接词。

2.串联不同观点的词语

然而,相反地,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如此……

例如:“校外教育”研究: “校外教育”作为一个学术课题,其内涵界定多种多样。多数学者认为:“校外教育”就是在学校以外发生和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学生在体育、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所进行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教育娱乐活动。然而沈明德在他主编的《校外教育学》中却认为,“‘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分析:多数学者认为……对多数相同观点的内容进行概括;“然而……”表示转折,突出了另一种不同的观点或声音。

3.作者本人观点的表述

可以贯穿在文献的主题部分,在叙述每个问题或观点之后,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所谓本人观点其实就是要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对文献进行总结、评述。

例如:……综合及比较以上不同的各种界定,笔者认为“校外教育”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达成共识:(1)“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2)“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3)“校外教育”对中小学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再如:……由上所述,纵观各国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不难看出,这些目的、目标的表述虽然差别不大,但是若从深层意义加以考虑和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4.一些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深度上)…(广度上)…(有争论的问题)…等等

这些句型实际上是告诉你的读者你对资料是做过分析的。另外,你还可以使用“明确地”,“通常地”或者“一般地”这样的字眼来表明某一学者研究的程度,或者使用“因此”,“也就是说”,“比如说”等字眼来举例。这样就可以保证你是在对资料进行总结,而非简单地描述在你所研究的领域中已经取得的成果。

三、 总结部分

既要肯定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研究基础;同时要说清前人研究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最后还要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例一:《对中小学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模式的研究》中的综述内容

综观上述研究,国内外教育管理学界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肯定已有的研究)。但是关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专门研究还相对较少,主要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或讨论……等等。并且,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的理论深度相对不够,没有在制度建设的基本理论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论述,比如:制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影响制度执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等等。(点出研究的不足)

点评:作者较好地做出了批判性总结。

例二:《校外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以上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校外教育”的建设及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肯定已有研究)但是他们的思考都较偏向于“校外”这个活动区域,没有联系到学校教育来考虑“校外教育”。 (点出研究的不足)笔者认为要更好地开展“校外教育”,必须还要依靠学校教育。尽管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不同的特质,但是两者在对学生教育这个前提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点评:作者不但作出评判性总结(既肯定又点出不足),对此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四、 参考文献部分

参考文献部分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它的撰写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这里主要根据实践中易犯的错误,提出了要注意的事项。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并且格式要规范。

参考文献的引用数目,期刊一般限定在20条以内,最多不能超过30条,不是越多越好;时间上资料以3-5年为宜,也不是时间越久远越好。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收集资料要瞄准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人物的观点等。

语文备课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下面是我分享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张福建,牟树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9、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2、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13、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14、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15、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7、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8、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0、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4、白芸.质的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5、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1

26、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7、王策三.教学实验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8、李晶.社会调查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9、佟庆伟.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0、江洪春.中小学教育论文写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31、欧阳周.实用学术论文写作.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庄文中著:《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佐藤正夫著《教学原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廖哲勋主编《课程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田瑞云著《语文教育行为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版。

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发展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备课笔记》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文个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语言大观》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学争鸣录》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课堂教学艺术》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彭华生著《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

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田若等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董菊初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 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王尚文著《语感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维鼎著《语文言意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余昱著《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

2. 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人教版,苏教版,语社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

4. 巢宗祺等.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6.倪文锦. 语文教育展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倪文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 吴忠豪.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1. 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雷玲. 听名师讲课.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13.吴立岗.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14.洪宗礼.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7.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8.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9.刘国正.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0.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1.于永正. 教海漫记.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2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3.崔峦,陈先云.斯霞霍懋征袁容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5.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6.薛法根.薛法根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7.王崧舟.王崧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8.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9.刘济远,莫崇芬.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30.刘济远,莫崇芬.小学作文导写获奖教学案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1.王守恒.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2.王宗海.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3.吴忠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4.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5.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2]郝毅:《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教文汇》2007年第1月下[3]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年总第455期[4]存少辉:《谈“朱子读书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0月[5]赵年秀:《<普通高中语文标准>评析——以叶圣陶阅读课程理论为视点》,《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6月[6]冯文达:《谈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8月[7]王爱娣:《美国初中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8]张金保:《遵循阅读规律,提升阅读效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9]张磊磊:《“前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现代语文》2007年第4期[10]亓成功:《关于阅读教学“起点”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11]孙建平:《有效阅读,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12]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7年5月[13]张贤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施教策略浅探》,《语文学刊》2007年5月[14]武永明:《关于个性化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15]王传霖:《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7年2月[16]屈伟忠:《强化阅读教学的原文意识》,《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17]王兆平:《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距离”美》,《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18]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19]陈晓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20]任新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8月[21]李志清:《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22]秦昌利 周永红:《运用线索 牵动全文——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种手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23]韩克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考试》2007年第2期[24]余贻贻:《技能训练:阅读课的主题》,《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25]张正君:《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26]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4期[27]廖贤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品位》,《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28]王永红:《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6期[29]孔爱玲:《读书会: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语文建设》2007年第1期[30]朱从国:《把考材当教材用——高三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做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31]沈坚:《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课堂阅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32]汪卫兵:《文言文信息化阅读教学的优势》,《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5月[33]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科技资讯》2007年第9期[34]高兴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初探》,《考试》2007年第8期[35]贝学问:《阅读教学,蕴含生命的教学——从散文《绿》的课堂教学说开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36] 余映潮等:《系列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37]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38]李英杰:《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语文建设》2007年第9期[39]苗歌:《阅读教学的误区》,《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年第5期[40]褚兴中:《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现状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41]林亚大 朱于新:《高中阅读教学深刻性摭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3月[42]刘帅:《令人担忧的阅读公式化》,《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43]何建英:《阅读课,读耶,说耶?》,《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格式如下: [1语文教育类学术期刊的“京派'和"海派’ 《中学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的比较研究 《出版发行研究》 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 21浅析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电力教育》。参考文献在最下方以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为序。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如何备课论文参考文献

[1]计算机芯片的发展史樊莉丽;董先明;,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5), 192本文阐述了芯片对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芯片的发展历史,并以芯片业巨头英特尔公司为参照对象,把芯片发展分阶段进行了总结。[2]一种对计算机发展史展开研究的策略应国良;马立新;,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07), 15-16计算机是一种人造物,是历史的产物,其进化与更新换代凝聚了若干人的智慧。随着一线教学的深入,笔者认识到若不从历史源头上对计算机发展过程予以整体上的把握,将不利于进一步参与和推动它的发展。本文在先前研究者若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研究策略和思路:以需求产生与满足为引子,以软硬交替发展为主线,以性能不断提高为成果,以突出学科交叉为亮点。[3]论计算机发展史及展望杨露斯;黎炼;,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6), 188自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CPU的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未来光子、量子和分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新一轮超级计算技术革命。[4]充满创新火花的计算机发展史刘瑞挺;, 计算机教育, 2009,(05), 129-130<正>回顾计算机发明的历史,每一台机器、每一颗芯片、每一种操作系统、每一类编程语言、每一个算法、每一套应用软件、每一款外部设备……无不像闪光的珍珠串在一起,令人赞不绝口。每个事例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每件史料都述说着创新的思想。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这样的史实就像大海岸边的贝壳,俯拾皆是;当然,要找到珍珠就得下专门功夫了。[5]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读什么书(二)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史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15), 91-93<正>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历来是信息技术教师较为头疼的地方。因为通常这一课是在教室中作为理论课来上的,而教材上相关的内容又较为浅显并显得知识容量不足。教师不得不精心备课,[6]浅析计算机病毒发展史程兴中;,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06), 248+252简述了从第一个计算机病毒出现到现在,计算机病毒随着操作系统和互联网的发展而进化的过程。并对网络病毒的各种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7]从汉字发展史看计算机汉字输入对汉字发展的影响周凤英;,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 46-47+79汉字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汉字落后论的批判之后,迎来了“汉字优越论”的曙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让 我们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计算机汉字输入对标志中华民族文化的汉 字及其发展产生的冲击呢?本文以历史的眼光,纵观汉字发展史,对计算机汉字输入将会给汉字发展产生的影响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8]浅谈CPU发展史及计算机发展前景黎菁,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4,(17), 61-63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计算机的发展情况,然后介绍了计算机硬件中最重要部分的中央处理器简单原理并着重了它的发展史。然后根据摩尔定律对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史和前景、计算机硬件软件化做了一番介绍。[9]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王亚军, 计算机时代, 2004,(07), 7-8回顾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型技术近二十年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计算机科学期待着一场新的革命。[10]难以忘却的——计算机发展史谌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07), 47-48<正> 计算机是一种机器,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但是它与人类发明创造的其它工具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发明的机器大多可以看作是人的手或脚的延伸。它们能够完成的是人原本需要耗费体力去完成的事情。而计算机则不同,它可以看作是人头脑的延伸,能帮助人做那些需要耗费人脑力完成的工作。计算机的发展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当然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11]计算机硬件史话——回顾CPU散热器的发展史小甘;, 少年电世界, 2003,(05), 76-77<正> 大家都知道电脑的核心部件是CPU,它能否正常工作至关重要,而保护它正常工作的部件之一有散热器的责任。随着电脑的飞速发展,散热器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它前后经历了从风冷散热到热导管再到最新的液冷散热。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让我们共同关注一下它们的情况吧。[12]历届图灵奖得主简介——《ACM图灵奖(1966—1999)——计算机发展史的缩影》刘建元,康兆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00,(06), 27[13]大脑的延伸──计算机发展史孙小美;, 中国科技月报, 1998,(07), 60-62[14]步履维艰 前途光明——哈尔滨方正公司计算机部发展史张亚欣, 中外企业家, 1997,(11), 6<正> 记得在93年9月份,来自总部的消息,北大方正集团成为美国Digtal PC中国唯一总代理,心里踌躇。方正排版方兴未艾,怎么又有时间做PC?何总前瞻未来,迅速做出在方正分公司成立计算机部的决定。由于本人的爱好,这方面又稍有特[15]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中国培训, 1995,(10), 45<正> 1.最早的第一种计算工具—— 算筹,是中国发明的,约在公元前一 千多年前,在公元六世纪算筹转变为 算盘。 2.第一把计算尺是1620年英国 E·冈特发明的,是一种直线式对数计算尺。 3.第一台能进行加减运算的机械计算机是法国B·帕斯卡1642年发明的,利用齿轮进行转动。 4.第一个发明二进制的逻辑代数的是英国G·布尔,布尔代数后来成为电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的基础。[16]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何力;, 人民教育, 1985,(03), 44<正>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年诞生于美国的陆军阿贝丁炮击场。它是一个庞然大物,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重量达30多吨,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它使当时的一切运算工具相形见绌。人工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弹道轨迹计算,它仅用3秒钟就完成了。[17]计算机五十年代发展史陈厚云,王行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3,(04), 39-47<正> 五十年代是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从单机试制转向工业生产,计算机应用从科技计算扩展至数据处理的时期。这段历史所揭示的计算机行业的许多重要特征和发展规律,对于计算机发展后进的国家,至今仍然不无启迪。一、从实验室到实用化四十年代后期,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IAS)云集了许多著名学者和工程师。其中有冯·诺依曼(von Neumann),研制美国第一台电子数字[18]信息时代的黎明——七十年代计算机发展史王行刚;陈厚云;,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2,(04), 51-59<正> 一、微型机迅猛拓广七十年代计算机发展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微型机的诞生和迅猛拓广。1969年8月,一个年轻的设计人员,现在Zilog公司的创始人,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设想:(1)将日本设计的台式计算机中11片逻辑电路压缩成3片,即中央处理机、读写存储器和只读存储[19]电脑的成长:六十年代计算机发展史陈厚云;王行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0,(06), 52-63目前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状况,从总的来看,大体上相当于美国六十年代初期水平。因此,研究国外、尤其是美国六十年代计算机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探讨分析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计算机事业的今后发展是会有所启发、有所借鉴的。本文所作的是一个尝试。[20]火力发电厂采用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史二川原诚逸;胡树松;, 华北电力技术, 1979,(Z2), 82-92+112日本日立公司应北京电业管理局的要求于1978年6月在陡河电站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讲课,介绍有关控制机的情况,现将其中“控制机发展史”及“汽机、锅炉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整理印出,以供参考。北京电业管理局控制机讲习班 1979年2月1日[1]生活情境法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案例中的应用研究周蕾;,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09), 185-187针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中抛锚式和支架式教学模式为依据,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一套联系紧密的实验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教师搭建的脚手架帮助下,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实验证明,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2]浅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万兰平;, 科技信息, 2010,(29), 275+23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课程,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真正做到将所学运用于将来的职业生活的目的。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基础课程教师来说,我们应考虑如何让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走进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如何让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贴近职业生活?如何使计算机知识运用于职业生活?教师应该尝试创设具有专业职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引入,举例职业生活实例,根据知识特点情况,将所教知识,点滴渗透,从而构建职业生活化实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3]改进日常生活中应用计算机检索信息的探讨权彦清;, 经营管理者, 2010,(23), 367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在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细节出发,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利用搜索引擎以及辅助相应的搜索策略,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4]影像视频格式在计算机教学中与生活中的应用谢静波;,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2), 553-554在我们的教学与日常生活中,音频、视频与我们紧密相连,教学怎样制作多媒体课件;日常生活中有手机、电视、电脑、MP4、MP5等等,怎样用好这些电器;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流式视频格式越来越多,怎样上网看电视,下载视频?这都是摆在现代人前面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影像视频格式与应用:一、本地影像视频;二、网络影像视频;三、视频格式大转换;四、在教学与生活中的应用。[5]计算机应用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何国强, 广西民族研究, 2000,(03), 29-34从 1 98 5年起 ,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将第三次技术革命推进至信息革命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开始渗透到了几乎一切生产领域 ,也正一步一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本文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分析计算机对人们的影响 ,以及对计算机在少数民族中应用的忧思 ,并提出利用计算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建议[6]计算机在生活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莫继红, 电脑与信息技术, 1997,(04), 29-30本文提出了用计算技术实现生活小区物业管理的一种方法,重点讨论了物业管理的目标以及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7]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赵国求;, 武钢技术, 1985,(01), 74<正> 一、手表计算机日本制造了一种既可做手表用,又具有计算机功能的超小型手表计算机。它由手表,键盘和控制器三部分组成,手表可以单独使用,如果与键盘连结在一起,就成了一部完整的超小型计算机。手表内装有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和五个大规模集成电路,可存储二千个单字和一百个左右的电话号码或七十个人的通讯地址。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下面是我分享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张福建,牟树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9、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2、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13、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14、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15、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7、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8、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0、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4、白芸.质的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5、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1

26、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7、王策三.教学实验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8、李晶.社会调查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9、佟庆伟.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0、江洪春.中小学教育论文写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31、欧阳周.实用学术论文写作.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庄文中著:《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佐藤正夫著《教学原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廖哲勋主编《课程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田瑞云著《语文教育行为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版。

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发展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备课笔记》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文个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语言大观》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学争鸣录》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课堂教学艺术》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彭华生著《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

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田若等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董菊初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 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王尚文著《语感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维鼎著《语文言意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余昱著《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

2. 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人教版,苏教版,语社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

4. 巢宗祺等.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6.倪文锦. 语文教育展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倪文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 吴忠豪.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1. 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雷玲. 听名师讲课.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13.吴立岗.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14.洪宗礼.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7.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8.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9.刘国正.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0.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1.于永正. 教海漫记.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2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3.崔峦,陈先云.斯霞霍懋征袁容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5.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6.薛法根.薛法根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7.王崧舟.王崧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8.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9.刘济远,莫崇芬.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30.刘济远,莫崇芬.小学作文导写获奖教学案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1.王守恒.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2.王宗海.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3.吴忠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4.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5.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格式

参考文献最不占论文的主要部分,但作为学生写作论文时的参考,有必要列举让导师知道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规范,以下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格式,欢迎大家阅览。

1. 使用word文档制作

2.论文题目:三号、加粗、居中

正文大标题:小四、加粗、顶格

3. 作者:XXX 五号、居中,专业:XXX

4. 摘要、关键词:五号、加粗、顶格

5. 正文、参考文献:五号、倍行距

6. 页脚:插入页码,居中,奇偶页均同

样例:第1 页(共4页),小五号

7. 页边距设置:默认上、下:;左、右:

8. 基本格式:

(1) 标题的层次

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 2. …”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 (2) …”来标识。

(2) 插图和表格

插图的图续、图题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 排印。

表格的表头、表题应放在表格的上部,居中 排印。

(3) 公式

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不必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 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其基本格式为:

X+Y=C

式中:X代表……; Y代表……; C代表……。

(4) 数字文稿中的纯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5)注释

明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 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排列在文 末。

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 补充说明,排印在该页页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 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字加圆圈右上角标注。

(6)参考文献在文内的标注格式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 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标记。这个标记是用方括号 括起来的阿拉伯数字,其中的阿拉伯数字是文献的顺序号。 比如,在引用第25个文献的地方所加的标记为[25]。

给文献编序号要根据以下两点:一是只有文献第一次在文中出现时才编序号,换句话说,一篇文献只有一个序 号,即使某文献在文中被多次引用,但在几个引用处都要标 注同一个序号。二是以文献第一次出现的前后次序,从1开 始连续编序号。例如,第一个第一次出现的文献,序号为 1;第二个第一次出现的文献,序号为2;……。

如果文献的作用是对正文作解释,标注时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都要使用比正文字号小,并把它们放在右上方(作为 上角标);如果文献是作为句子的成分出现在正文之中, 标注时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的字号要与正文的字号相同, 并且把它们作为正文的一部分来书写(位置与正文平齐, 不做为上角标),另外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方括号前面加上 “文献”两个字。

如果在正文的一处引用了多篇文献,标注时只用一个方括号,括号内列写这几篇文献的序号:若几个序号是连续 的,只标注起、止序号,两序号之间加半字线“-”号;若几个序号不连续,各序号之间加逗号。

9.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文后(顺序编码制)。

(2)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

(3)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 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4)所列的参考文献均须在正文中被引用过

(5)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主要包括内容: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准].版本(第一版不标注).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其中, 文献类型标识为: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期刊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外文可缩写),年,卷(期):起止页码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报纸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拓展知识:土木类论文参考文献参考

[1]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上、下册,第四版,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主编,清华大学主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房屋建筑学》第三版,武汉理工大学编著,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 《结构力学》,文国治主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赵明华主编,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沈蒲生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10]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

[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1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3]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

[14] 混凝土结构计算手册;

[15]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16] 《钢筋混凝土基础梁图集》(04G320)

[17]《钢结构设计指导与实例精选》周绪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8] 结构概念和体系[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9] 框架结构(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实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0] 框架结构计算分析与设计实例[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1]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2] 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GB 50068—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3]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4]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5]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一、 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目的是让研究者和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其撰写的主要关键点:研究的目的、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等等有关信息,当然,并不是一一列举出所有关键点,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有所强调即可。

在撰写实践当中,这一部分内容经常被遗漏,为了强化这一部分撰写的要求,我们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与把握。

例一:《集体备课》文献综述的前言

集体备课是教研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集体备课日益受到学校、教师、研究者的关注。在应用这一教研模式过程中,很多问题凸现出来。关于集体备课的讨论也日益激烈起来(以上提出了研究的需要)。为了使集体备课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对国内现有的有关集体备课的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集体备课的概念、集体备课的操作模式、集体备课的争议、集体备课的研究动向等方面将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综述如下……(提出了综述的范围)

这个文献前言部分主要概括了“研究意义、综述范围”。

例二:《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的前言

《转化学习困难学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都开展了比较充分、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形成原因、“矫治”的理论和对策都有较详尽的论述……

这篇文献综述的前言虽然简短,但扼要说明了研究现状及焦点问题。

例三:《区域学校发展性督导服务机制研究》文献研究综述的前言内容

在以往发展性督导工作中,督导为学校发扬成绩、改进不足、解决困难、提高办学水平作出了不少有益学校发展的服务工作,得到了基层学校的好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督导控制论思想的影响,人们在监督与指导、监督与服务之间关系的认识上一直存在着一定误区,督导服务工作在服务意识、方式方法上还需要有较大的转变和改进。特别是在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过程中,督学如何从“居高临下”的“你做我评”转变为“全程服务”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实践、总结、创新(研究意义),为此,我们立足于上述督导实践中仍未解决的问题,启动了《区域学校发展性督导服务机制研究》,旨在使发展性教育督导工作能更好地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服务(研究目的)。为了对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景有一个全面了解,我们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如何形成督导服务观、如何确立督导服务观、怎样践行督导服务观”等研究思路将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综述范围),现将主要文献研究内容综述如下:

这个文献前言部分主要概括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综述范围。

从以上三个写作案例可以看出,前言部分撰写的内容主要依据研究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凸现了“研究的目的、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等要求。当然,你也可以根据你研究的需要,对专题研究的内涵、撰写意图作简单阐述。

二、 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认为可以按以下几种形式去撰写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

可按发展阶段综述

可按不同主题(问题)进行综述

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撰写格式,这一部分关键是要阐明有关研究的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发展方向预测三方面的内容,以及你对这些研究的简单评述。这一部分内容是文献综述的主干,如何把握这一部分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一部分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如:在文献综述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就是介绍一个作者的观点,然后是另外一个作者,接着又是下一个作者……那么如何来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那就是要学会使用简单的连接词。

1.串联观点相似的词语

也是,另外,再者,同样地……

例如:《区域学校自主评价的行动研究》课题中的 “学校自主评价的内涵讨论”:关于学校自主评价的内涵,学术界从不同侧面作出了阐释。国外对自主评价的表述有多种,一种较为突出的观点,即将学校自主评价与行动研究联系起来,认为学校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行动研究的过程。如:卡瑞和吉米斯Carr&Kemmis)将行动研究定义为参与者自我反馈的调查过程,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更为合理和正当,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发生的情境,而学校自主评价就是根据这样一种理念建立起来的。戴林·哈蒙德DarlingHammond)也有相似的观点,他将学校自主评价视为一种行动研究的过程……

分析:“国外对自主评价的表述有多种,一种较为突出的观点”这是一种写作手法,有关主题研究的观点可能很多,你不能把所有观点都罗列出来,可以把较为突出的观点写出来进行分析即可;“戴林·哈蒙德DarlingHammond)也有相似的.观点,”这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连接句,可以看出文中很自然地用了“也”连接词。

2.串联不同观点的词语

然而,相反地,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如此……

例如:“校外教育”研究: “校外教育”作为一个学术课题,其内涵界定多种多样。多数学者认为:“校外教育”就是在学校以外发生和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学生在体育、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所进行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教育娱乐活动。然而沈明德在他主编的《校外教育学》中却认为,“‘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分析:多数学者认为……对多数相同观点的内容进行概括;“然而……”表示转折,突出了另一种不同的观点或声音。

3.作者本人观点的表述

可以贯穿在文献的主题部分,在叙述每个问题或观点之后,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所谓本人观点其实就是要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对文献进行总结、评述。

例如:……综合及比较以上不同的各种界定,笔者认为“校外教育”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达成共识:(1)“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2)“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3)“校外教育”对中小学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再如:……由上所述,纵观各国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不难看出,这些目的、目标的表述虽然差别不大,但是若从深层意义加以考虑和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4.一些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深度上)…(广度上)…(有争论的问题)…等等

这些句型实际上是告诉你的读者你对资料是做过分析的。另外,你还可以使用“明确地”,“通常地”或者“一般地”这样的字眼来表明某一学者研究的程度,或者使用“因此”,“也就是说”,“比如说”等字眼来举例。这样就可以保证你是在对资料进行总结,而非简单地描述在你所研究的领域中已经取得的成果。

三、 总结部分

既要肯定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研究基础;同时要说清前人研究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最后还要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例一:《对中小学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模式的研究》中的综述内容

综观上述研究,国内外教育管理学界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肯定已有的研究)。但是关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专门研究还相对较少,主要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或讨论……等等。并且,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的理论深度相对不够,没有在制度建设的基本理论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论述,比如:制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影响制度执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等等。(点出研究的不足)

点评:作者较好地做出了批判性总结。

例二:《校外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以上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校外教育”的建设及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肯定已有研究)但是他们的思考都较偏向于“校外”这个活动区域,没有联系到学校教育来考虑“校外教育”。 (点出研究的不足)笔者认为要更好地开展“校外教育”,必须还要依靠学校教育。尽管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不同的特质,但是两者在对学生教育这个前提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点评:作者不但作出评判性总结(既肯定又点出不足),对此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四、 参考文献部分

参考文献部分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它的撰写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这里主要根据实践中易犯的错误,提出了要注意的事项。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并且格式要规范。

参考文献的引用数目,期刊一般限定在20条以内,最多不能超过30条,不是越多越好;时间上资料以3-5年为宜,也不是时间越久远越好。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收集资料要瞄准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人物的观点等。

集体备课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格式

参考文献最不占论文的主要部分,但作为学生写作论文时的参考,有必要列举让导师知道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规范,以下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格式,欢迎大家阅览。

1. 使用word文档制作

2.论文题目:三号、加粗、居中

正文大标题:小四、加粗、顶格

3. 作者:XXX 五号、居中,专业:XXX

4. 摘要、关键词:五号、加粗、顶格

5. 正文、参考文献:五号、倍行距

6. 页脚:插入页码,居中,奇偶页均同

样例:第1 页(共4页),小五号

7. 页边距设置:默认上、下:;左、右:

8. 基本格式:

(1) 标题的层次

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 2. …”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 (2) …”来标识。

(2) 插图和表格

插图的图续、图题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 排印。

表格的表头、表题应放在表格的上部,居中 排印。

(3) 公式

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不必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 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其基本格式为:

X+Y=C

式中:X代表……; Y代表……; C代表……。

(4) 数字文稿中的纯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5)注释

明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 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排列在文 末。

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 补充说明,排印在该页页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 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字加圆圈右上角标注。

(6)参考文献在文内的标注格式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 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标记。这个标记是用方括号 括起来的阿拉伯数字,其中的阿拉伯数字是文献的顺序号。 比如,在引用第25个文献的地方所加的标记为[25]。

给文献编序号要根据以下两点:一是只有文献第一次在文中出现时才编序号,换句话说,一篇文献只有一个序 号,即使某文献在文中被多次引用,但在几个引用处都要标 注同一个序号。二是以文献第一次出现的前后次序,从1开 始连续编序号。例如,第一个第一次出现的文献,序号为 1;第二个第一次出现的文献,序号为2;……。

如果文献的作用是对正文作解释,标注时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都要使用比正文字号小,并把它们放在右上方(作为 上角标);如果文献是作为句子的成分出现在正文之中, 标注时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的字号要与正文的字号相同, 并且把它们作为正文的一部分来书写(位置与正文平齐, 不做为上角标),另外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方括号前面加上 “文献”两个字。

如果在正文的一处引用了多篇文献,标注时只用一个方括号,括号内列写这几篇文献的序号:若几个序号是连续 的,只标注起、止序号,两序号之间加半字线“-”号;若几个序号不连续,各序号之间加逗号。

9.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文后(顺序编码制)。

(2)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

(3)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 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4)所列的参考文献均须在正文中被引用过

(5)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主要包括内容: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准].版本(第一版不标注).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其中, 文献类型标识为: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期刊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外文可缩写),年,卷(期):起止页码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报纸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拓展知识:土木类论文参考文献参考

[1]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上、下册,第四版,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主编,清华大学主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房屋建筑学》第三版,武汉理工大学编著,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 《结构力学》,文国治主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赵明华主编,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沈蒲生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10]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

[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1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3]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

[14] 混凝土结构计算手册;

[15]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16] 《钢筋混凝土基础梁图集》(04G320)

[17]《钢结构设计指导与实例精选》周绪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8] 结构概念和体系[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9] 框架结构(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实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0] 框架结构计算分析与设计实例[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1]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2] 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GB 50068—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3]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4]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5]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一、 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目的是让研究者和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其撰写的主要关键点:研究的目的、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等等有关信息,当然,并不是一一列举出所有关键点,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有所强调即可。

在撰写实践当中,这一部分内容经常被遗漏,为了强化这一部分撰写的要求,我们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与把握。

例一:《集体备课》文献综述的前言

集体备课是教研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集体备课日益受到学校、教师、研究者的关注。在应用这一教研模式过程中,很多问题凸现出来。关于集体备课的讨论也日益激烈起来(以上提出了研究的需要)。为了使集体备课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对国内现有的有关集体备课的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集体备课的概念、集体备课的操作模式、集体备课的争议、集体备课的研究动向等方面将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综述如下……(提出了综述的范围)

这个文献前言部分主要概括了“研究意义、综述范围”。

例二:《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的前言

《转化学习困难学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都开展了比较充分、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形成原因、“矫治”的理论和对策都有较详尽的论述……

这篇文献综述的前言虽然简短,但扼要说明了研究现状及焦点问题。

例三:《区域学校发展性督导服务机制研究》文献研究综述的前言内容

在以往发展性督导工作中,督导为学校发扬成绩、改进不足、解决困难、提高办学水平作出了不少有益学校发展的服务工作,得到了基层学校的好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督导控制论思想的影响,人们在监督与指导、监督与服务之间关系的认识上一直存在着一定误区,督导服务工作在服务意识、方式方法上还需要有较大的转变和改进。特别是在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过程中,督学如何从“居高临下”的“你做我评”转变为“全程服务”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实践、总结、创新(研究意义),为此,我们立足于上述督导实践中仍未解决的问题,启动了《区域学校发展性督导服务机制研究》,旨在使发展性教育督导工作能更好地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服务(研究目的)。为了对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景有一个全面了解,我们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如何形成督导服务观、如何确立督导服务观、怎样践行督导服务观”等研究思路将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综述范围),现将主要文献研究内容综述如下:

这个文献前言部分主要概括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综述范围。

从以上三个写作案例可以看出,前言部分撰写的内容主要依据研究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凸现了“研究的目的、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等要求。当然,你也可以根据你研究的需要,对专题研究的内涵、撰写意图作简单阐述。

二、 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认为可以按以下几种形式去撰写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

可按发展阶段综述

可按不同主题(问题)进行综述

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撰写格式,这一部分关键是要阐明有关研究的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发展方向预测三方面的内容,以及你对这些研究的简单评述。这一部分内容是文献综述的主干,如何把握这一部分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一部分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如:在文献综述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就是介绍一个作者的观点,然后是另外一个作者,接着又是下一个作者……那么如何来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那就是要学会使用简单的连接词。

1.串联观点相似的词语

也是,另外,再者,同样地……

例如:《区域学校自主评价的行动研究》课题中的 “学校自主评价的内涵讨论”:关于学校自主评价的内涵,学术界从不同侧面作出了阐释。国外对自主评价的表述有多种,一种较为突出的观点,即将学校自主评价与行动研究联系起来,认为学校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行动研究的过程。如:卡瑞和吉米斯Carr&Kemmis)将行动研究定义为参与者自我反馈的调查过程,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更为合理和正当,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发生的情境,而学校自主评价就是根据这样一种理念建立起来的。戴林·哈蒙德DarlingHammond)也有相似的观点,他将学校自主评价视为一种行动研究的过程……

分析:“国外对自主评价的表述有多种,一种较为突出的观点”这是一种写作手法,有关主题研究的观点可能很多,你不能把所有观点都罗列出来,可以把较为突出的观点写出来进行分析即可;“戴林·哈蒙德DarlingHammond)也有相似的.观点,”这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连接句,可以看出文中很自然地用了“也”连接词。

2.串联不同观点的词语

然而,相反地,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如此……

例如:“校外教育”研究: “校外教育”作为一个学术课题,其内涵界定多种多样。多数学者认为:“校外教育”就是在学校以外发生和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学生在体育、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所进行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教育娱乐活动。然而沈明德在他主编的《校外教育学》中却认为,“‘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分析:多数学者认为……对多数相同观点的内容进行概括;“然而……”表示转折,突出了另一种不同的观点或声音。

3.作者本人观点的表述

可以贯穿在文献的主题部分,在叙述每个问题或观点之后,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所谓本人观点其实就是要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对文献进行总结、评述。

例如:……综合及比较以上不同的各种界定,笔者认为“校外教育”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达成共识:(1)“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2)“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3)“校外教育”对中小学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再如:……由上所述,纵观各国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不难看出,这些目的、目标的表述虽然差别不大,但是若从深层意义加以考虑和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4.一些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深度上)…(广度上)…(有争论的问题)…等等

这些句型实际上是告诉你的读者你对资料是做过分析的。另外,你还可以使用“明确地”,“通常地”或者“一般地”这样的字眼来表明某一学者研究的程度,或者使用“因此”,“也就是说”,“比如说”等字眼来举例。这样就可以保证你是在对资料进行总结,而非简单地描述在你所研究的领域中已经取得的成果。

三、 总结部分

既要肯定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研究基础;同时要说清前人研究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最后还要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例一:《对中小学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模式的研究》中的综述内容

综观上述研究,国内外教育管理学界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肯定已有的研究)。但是关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专门研究还相对较少,主要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或讨论……等等。并且,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的理论深度相对不够,没有在制度建设的基本理论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论述,比如:制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影响制度执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等等。(点出研究的不足)

点评:作者较好地做出了批判性总结。

例二:《校外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以上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校外教育”的建设及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肯定已有研究)但是他们的思考都较偏向于“校外”这个活动区域,没有联系到学校教育来考虑“校外教育”。 (点出研究的不足)笔者认为要更好地开展“校外教育”,必须还要依靠学校教育。尽管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不同的特质,但是两者在对学生教育这个前提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点评:作者不但作出评判性总结(既肯定又点出不足),对此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四、 参考文献部分

参考文献部分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它的撰写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这里主要根据实践中易犯的错误,提出了要注意的事项。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并且格式要规范。

参考文献的引用数目,期刊一般限定在20条以内,最多不能超过30条,不是越多越好;时间上资料以3-5年为宜,也不是时间越久远越好。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收集资料要瞄准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人物的观点等。

演讲需要有123点的备忘,教学备课就免了吧!不烂熟于心也不可能当教师爷。最好是利用备课时间多给学生上一节免费课。

高中对于每一个求学者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高中是学生进入大学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所以高中的教学管理对于高中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今世界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我国也开始进行新课程标准的改革。高中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想考进自己的理想大学,就必须在高中阶段努力学习。但是目前我国的高中教学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且新课改也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管理形式,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让学生的成绩能够得到根本提升。本文首先指出了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然后分析了目前形势之下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新形势背景下优化教学管理方法。

关键词:新形势发展要求;高中教学;管理;优化

对于学校来说,高效的、科学的、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管理能够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每个学校都必须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很多也处于叛逆期。同时他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高考这一巨大的压力。因此很多高中生在学习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并且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受益。

一、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

管理的含义就是将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并采用一定的手段,来更加有效地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教学管理就是学校的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让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合理的教学管理能够保障学习的教学秩序顺利的进行。近几年来,我国实施了新课改,更加注重对学生在创新方面的培养,因此,为了适应这样的新形势,我们高中学校也必须要进行合理的改革,优化高中教学管理。

二、目前形势之下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还是一味地将学习作为学生生活的全部,不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国家人数很多,学生的竞争压力也很大。很多高中学校,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高考这个独木桥,进行魔鬼式的教学,学生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老师日常和学生交流也完全都是问题的交流,教师从不会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这就导致教学管理不能有实质性的改善。

2.教学管理的物件只针对于学生,把学生的纪律管理看成教学管理的全部。实际上学校教学管理的物件包括学校、学生和教师。看待教学管理,我们不能只看学生的表现,老师的表现也要看到。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很积极,很主动的,也有那些比较懒散的教师。因此,我们在整合教学管理中也要看到对教师的管理,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共进退。

3.很多学校都采取压迫式的管理,使得学生的逆反情绪更深。高中时期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们能看到很多学生谈恋爱,上课睡觉,下课不复习拿着镜子在臭美。我们教师往往都采用强制打压的方式,逼迫学生回归正道,这样导致学生更加讨厌学习,讨厌学校,有些学生甚至会做出过激的行为。

三、新形势背景下优化教学管理方法

1.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关心。我们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的工作都是在为了学生服务。我们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另外,我们老师更要多鼓励和爱护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要正确地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能动不动就体罚学生。

2.加大老师教学过程的监督。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管理也就轻松多了。以前我们老师不注意教案的整理,教学内容往往很混乱。因此,我们学校要安排专门的老师对教师的教案进行评价和监督,让教师的教学有据可循。

3.更新教学管理系统,适应时代的发展。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他们更加喜欢新奇的东西,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原先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形势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运用新科技,同时要加大对高中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以此来让教学管理更加的科学。

4.摒弃传统压榨式的管理,进行人情化管理。我们以前的管理形式往往都是靠著武力甚至是暴力解决。对那些问题学生、犯错误的学生,管理教师往往都是让学生罚站,让他们写悔过书,逼着他们承认自己的错误。然而实际上很多学生心里是很不服气的,他们根本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新形势下我们要进行人情化的管理,使用软手段,对学生进行规劝,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己去改正错误。这样教学管理才有效率。

5.重视教学质量的管理,不再只把目光放在教学纪律管理上。我们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管理人员要加大对教学质量的管理,把教师的日常教学质量资料收集起来,并加以分析,和任课老师一起提升教学质量,让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升到新的高度。

四、结语

总之,我国传统的高中教学管理存在很多的弊端,它已经不能为我们很好的服务。我们教师要采取正确的行动,根据实际情况来优化教学管理,让学生的成绩上到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任国栋.新形势发展要求下高中数学管理的优化.时代教育.学术期刊.

[2]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学校教学管理变革取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3]李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分析的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4]郑虹.关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辽宁高职学报.学术期刊

摘要:目前,在我国很多高中教学管理中,存在着结构性低效、方式性低效、策略性低效的现象。众所周知,管理上的低效现象,将造成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也十分不利。为了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教学管理中的各类低效现象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且分方法与对策地进行改进,提出避免这些低效现象的应对策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累经验和理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谋福利。

关键词:高中教学;教学管理;低效现象;对策分析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质量。当教学目标确立之后,课堂教学的质量就直接受限于课堂中教与学的行为效果,即取决于教师拟定完成的课堂目标、实现知识向学生迁移的方法等。

一、高中教学管理中的低效现象

一教师安排的课堂内容繁多

教师安排的课堂内容太多,且教师只注重讲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例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自己知道的知识一一讲给自己的学生,没有考虑学生是否可以接受,认为只要讲完知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天天吃“夹生饭”,完全没有消化,长此以往就会变成死记硬。需要用知识时,害的花更多的时间和精。

二教师为节省时间,用教辅资料代替教科书、教案

教师在上课之前,没有对课堂知识进行严格的选择和组合,导致所教的内容只是简单的迁移,脱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一些教师凭借以往的“老经验”,不管有用还是没用都拿到课堂,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但却做的是无用功。

三教师没有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

教师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提高课堂教育管理的方法上,而是给学生布置很多的课后作业。试想,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锻炼,对知识的掌握没有到位。那么,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处理效率不仅低,而且会消耗宝贵的课后时间。

四教师讲课缺乏新意新课

复习课、习题课全都是统一的讲解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讲解模式,只是知识的再现与复述,学生早已不在感兴趣。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针对高中教学管理中低效现象所需要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一教育者采取积极行动,彻底转变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

学校领导应该动员广大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例如:组织教师利用暑假时间学习新课改理念下,教育教学的观念与教育思想,是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时代的发展相匹配。同时,应该培训一些老年教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相信有领导的带头作用,教师的积极学习与探索,高中教育管理中的低效现象一定会有所改良。

二教师要加强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借鉴

成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快速掌握知识,老师的教学方法对生的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在高中教育管理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行总结,更应该与其他教师多交流与沟通,相互借鉴。例如:学校可以在每周的特定时间,让各科任教师以小组会议的形式,讨论自己在本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

三理顺年级组与教研组的职能关系,强化教研组的作用

高中教学管理中的低效现象与学科教研组职能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恢复和强化学科教研组职能势在必行,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教研组的培训与管理资源开展教学改革,提高高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四强化集体备课的要求,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与监督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和重要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集体备课的质量。例如:安排专门的时间,对备课的形式、研究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环节等做出统一的规定。为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应该实施责任制。另外,学校领导可以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强化监督与管理。

五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管理中的反馈资讯

教学中的资讯反馈主体是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与集体应用知识的情况得出教学的优良。因此,教师要多留意学生的近期学习成绩,以学习成绩为参考,结合学生的实践指示应用能力,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于学生的知识盲区,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补充与引导,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长远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结语

优化高中课堂教学结构,改善教学管理中的低效现象,需要高中校领导以及全体教师的重视与努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与反思,校领导及管理人员积极支援并加以领导,同时强化制度方面的建设,建立措施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使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发展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孙常新.新形势下高中教学管理的优化[J].学周刊,201608.

[2]吴君.关于高中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J].赤子中旬,201312.

[3]李家成.直面高中教学从精英到大众转型的新需要———谈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学改革中的若干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4.

备课研究论文

备课的现实依据是学情——学生及其学习的现状。因为教师备课完全是为了学生而备,离开学生的备课是盲目的,不合学情的备课是低效的。只有针对学生及其学习的具体情况去备课,才能做到有的放失对症下药,取得预期效果。    所谓“备学生”,就是为学生而备。    (1)学情内容包括:    ①一般性学情或规律性学情。即青少年一定成长阶段的身体发育水平、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等。掌握一般性学情有助于从心理学角度来变研究学与教的问题,提高备课的科学性。    ②具体性学情或特殊性学情。即了解一定时空和条件下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结构、接受水平、理解能力、主动探索和创造精神、学习的兴趣、方法和习惯、心理健康和思想修养等等情况。了解具体学情有助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增强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③集体性学情或班级性学情。即从班集体角度整体考察一个教学班的学习风气、课堂气氛、舆论倾向和课堂纪律等情况。把握集体性学情有助于利用集体环镜和集体教学策略,提高备课的整体水平。    ④个体性或个别性学情。即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状况和学习需要、情绪及表现,特别是那些有突出特殊情况的同学。掌握个体性学情,有助于搞好因材施教,个别教学的备课。

浅谈体育教师如何备好体育课学校体育的中心任务是体育教学,怎样才能把课上地好些呢?我认为首先应当在备课上下功夫,努力钻研和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1、熟悉和精通教学大纲和教材;2、认真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方面的关系;3、安排和设计好备课环境;4、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和熟悉教学大纲和掌握有关教材的的“三基”,然后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基础、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思想品德设计好因地制宜、新颖和利于授课的环境,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首先熟悉和精通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应当在担任这门课之前,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要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订出课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理解越深越透,重点就抓地越准,难点就容易突破,学生就容易听懂、领会、练习和掌握。同时,体育教师应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和钻研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备备课时可以翻阅。 二、认真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方面的关系 由于教师存在着“教材、技术教法、教师、场地”为中心的教学旧观念,忘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根据,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科学、合理、有效、积极地安排课的内容,加强学生科学思维、锻炼方法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学,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锻自导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究,合理安排。另外,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选最优教学方法和节奏,善于从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的科学性、实用性、挖掘趣味性、竞争性,注重以生动的手段说明体育“三基”强身健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前的主观预设,是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前期准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有效性。传统的备课,多为教师的个体行为,尽管勤于钻研的教师能自觉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积极借鉴前人优秀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但个体能力、精力毕竟有限。于是,在基础教育课程能改革中,集体备课这一新型备课方式逐渐得到教师认可,并备受推崇。然而,如何才能使这一时尚团队研修方式不至于流于形式,使其价值取向趋近于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教师广为关注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集体备课中,针对巨集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关键点进行集体备课,是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策略。根据一学期备课涉及的三个层面内容,将集体备课分为巨集观、中观、微观三部分,其中巨集观指全册整体把握,中观指单元区域性明晰,微观则指各课细节落实。 一、巨集观备课,整体把握 巨集观备课是开学前,执教老师对全册教学目标整体性把握,其中关键点在于明确课标中该年段的总体目标,之后教师根据年段目标确定本册需要落实的目标。但由于学期初工作繁杂等原因,该项工作常常被忽略或流于形式。如何让教师在熟知学段目标基础上,全面了解本册应达成的目标,做到巨集观把握,小处着眼,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个体读标,总体了解 课标内容并不多,但准确把握并不容易。教师要在重温课标中对年段目标进行分析整体,了然于胸。采用简洁明了的气泡图,便于在教师脑海中呈现记忆图。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将知识分为五个板块,每一个板块中加注的内容为本年段突出或新增的内容,也是需要教师特别重视落实的教学目标。如四年级下册,各板块需要新增的如下图: 由于每一个板块下有目标的简要叙述,便于教师记忆。 2.群体分工,专项明晰 在进行巨集观集体备课时,分工细化才能研究得比较深入细致。教师可以自选一两个主题进行专项对照,以便把握知识的衔接与渐进。所谓专项对照,就是对于课标同一项内容在不同年段要求的具体化比照分析。重视之一环节备课,可避免诸如高年级还用低年级教学方法或低年级教学时拔高要求等跟着感觉走的等现象。认真分析各学段的识字教学目标,可发现各年段具有渐进性,然而侧重点各不相同。只有正确把握不同年段要求的重点,才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凸显实效性。采用分项绘制对比图的方式,明确所属学段的要求。 如在进行识字教学中可制下表: 3.交流互补,目标整合 在大家独立巨集观备课后,以网路或研讨活动的方式交流整合各自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学计划更具有指导性、实用性。 二、中观备课,区域性明晰 被称为中观备课的单元备课,是“三观”备课环节中的核心及纽带。它是以整册教材的全域性性为规划背景,以具体课文为规划线索,配合教时、学生实际等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形成便于学生学习的若干个小单元,成为整体——区域性——细节三部分的联结点,使教学任务最终得以达成。 1.初备预设,单元定标 在单元集体备课初始阶段,由中心发言人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阐述分析,提出单元的重、难点,教学思路设计等。然后,大家集思广益,发表意见,对其中心发言人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2.了解学情,确定教法 目标明确后,还需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整体把握确定教学重难点,尤其是新接班的教师更需要了解学情,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掌握、学习心理、学习个性特点等。 (1)新知悟法。单元涉及的新知应-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是教师集体备课点必须引起关注的重要内容。如涉及概括主要内容时,组内教师先讨论概括主要内容有哪些方法,然后思考初始阶段该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资讯的整理,把重要的资讯提取出来后摸索出概括方法。只有在教学前针对学生实际全面考虑,才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2)旧知用法。众所周知掌握方法能事半功倍,然而方法运用是否自如有赖于在运用中不断巩固和完善。在单元集体备课中要关注新方法的多向度迁移运用,让所学及时得到巩固,实现由初识到深谙的转化。 三、微观备课,细节研讨 微观备课侧重点在于优化教学方法及实施策略。笔者以我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为例,谈谈微观集体备课操作策略。 1.确定目标,初案起草 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各自重温《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就中年段语文教学目标该如何把握谈看法,大家达成如下共识:(1)识字学词,不能淡化,即识字学词,仍然是中年段第一课时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内容;(2)朗读课文,需要强化,即明确了通读及重点段的熟读等是学生走进文字的重要途径;(3)品味感悟,应当细化,即在切入重点段的学习中,品味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得法有效。 为了体现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设定了《天鹅的故事》两课时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本课10个生字,5个生字只识不写,能联络上下文理解新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故事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感受天鹅破冰的场面体会天鹅勇敢、团结的精神。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感情朗读课文,复述天鹅破冰的内容; 熟读课文,揣摩老人心理,理解他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抢挂在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使其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在第一课时的初次备课中,我们遇到了几个问题: (1)如何有效识字 如果多次朗读、识记,掌握本课生字问题不大,但如何体现教学指导性呢?课标对中年段识字要求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识字能力形成应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于是我们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生字破冰卡”,引导学生在自主识字时留心生字“音难读、形难记(今后还有义难解)”等方面,呈现自主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在互动交流时,不仅强化记忆,利用学生差异资源互补,还能反馈共性教学资讯,以便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此外,我们还希望“破冰卡”的运用,起到激发学生破掉生字中的“坚冰”,树立学习信心的心理暗示作用。 (2) 如何有效概述 这是一篇长文,概括主要内容有一定困难。为了降低难度,提炼方法,我们决定以词串提领为辅助手段,将文中重要的四字词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排列,让学生读一读,再现画面,再从中选择一些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并学习对故事性文章的概括方法。 (3) 如何有效导学。 在切入重点段第五自然段的教学时,我们思考,如果让学生谈谈最令你感动之处,学生会谈得比较散。为了有效引导大家阅读文字,抓住“破冰勇士”这个中心词,用从哪体会出老天鹅的“勇”?一问统领该段的教学,可以起到“提翎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2.课堂实践,反复研讨 教学的预设已经完成,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待课堂检验。老师第一次试教《天鹅的故事》有许多教学亮点: (1)识字教学有效果。“生字破冰卡”有效地激起了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 (2)“腾”字教学有层次。首先是“腾”字的字理教学;接着给“腾”字扩词,积累语言;然后从“腾”字的四字词中体会感觉,并有感情的读好“腾空而起”,体会老天鹅的勇敢。这一系列教学环节,让生字的学习更富有张力。 (3)概括文意有方法。在教学中,以重点词概括全文,教给了学生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4)“勇士破冰”有感悟。在重点段第五和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中,围绕理解“勇”而创设生动情景,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自然而又真切。如:体会“重重的”一词时,让学生通过右手重重击打左手,体会痛感;在学习天鹅们齐心协力共同破冰时,教师指挥全班同学一起喊著劳动号子,将课堂气氛推向 *** 。 (5)对联作结有创意。教师以对联“面临绝境腾空起,齐写长歌动人长”总结该课教学,既精炼、新颖,又巧妙将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楹联艺术渗透其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性研讨。如:生字教学还不够扎实。课后练习3中出现的多音字和易与方言搞混的字词没有在课堂当中进行训练,学生在课文朗读中在外国人名、地名读得不顺畅反映出的读音难的词语,在教学中也没有得到训练。“腾”字教学虽然层次分明,但是否能进行迁移运用。重点段中两个打比方的句子“像镜子似的”和“镜子般的冰面”,如何引导学生品悟,更好地凭借文字资源,既明确写什么,又学习为什么这样写,从而避免重视文性,忽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的现象。 3.深入研讨,改进定稿 针对试教存在的问题,教研组进行了再次研讨活动,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改进: (1)生字教学,重难兼顾。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增加了课后练习3中的词语和外国人名、地名的词语及难句; (2)重视积累,尝试迁移。“腾”字的教学中,删除了含有“腾”字四字词的对应画面,避免过度使用媒体的不实做法,省出时间给学生积累词语,在第六自然段学习

新、备全册。 3,让他们经常上示范课。 (5)板书设计要简明扼要,不作统一要求; (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能临教临备,有针对性。对免检教师采用推门听课等形式实行动态管理,设计教学方法等,带动弱校弱师的教学上水平、业务精湛,突出单元备课的创新性; (3)教学方法要讲究技巧、开放性;(2)根据单元的侧重点。每单元集体备课一次,将免检教师的登记表送县教研室审批备案、达到什么目的讲清楚,并要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不可照搬照抄,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另一科可备简案,结合学生实际,明确教学目的要求,要深入钻研教材,体现巧,进行备课改革,形式灵活,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通读全册教材,十分满意的教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及教改要求。(三)个人二次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消化吸收的态度。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这些骨干的作用、备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使教学成为“千课一面”的机械表演,查阅有关资料,50岁以上的兼课教师可以写简案,旧案新备。(二)集体研讨备课 1,搞形式,又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难点、疑点和关键点,科学设计作业,把握知识系统和结构。 (5)连续任某学科不足3年的教师要写精案,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每单元的重点课时非常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根据集体备课情况拟定单元教学计划、数可重点备某—学科。其它学科的集体备课由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1)备课时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掌握单元教学目标,搞成“一人备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按照“教老课,确定教学结构和教具使用。学期之初要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做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等,安排学期教学进度: (1)教学目标明确、分头使用”。继续允许在保证实效性的前提下、学习状态等实际情况、明确指导思想、教学感悟。上课时,并就每一环节设计的理念或依据,进而改进教案、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6)教学札记(反思)要结合教学实际。同时各学科还应随时随地进行教学问题的研讨与交流,同时制定补教补学措施,主讲人要理清教学的环节和步骤,把握教学最佳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密度,分析学生现状、不能以“参”代“钻”、活、走过场;二是对他人经验(或优秀教案)应采取联络实际,更不能教后再补,如何应变处理等等。 1,教研组内集体听评。包班教师语。在单元测试后。语文。计划的拟定一般提前两周进行、教师的备课实行免检制度,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重点难点,记录自己的教学得失,分析研究,要进一步熟悉教案并作教前修改。有条件的单位在单元备课时可组织教师执教先导课。每学期开学前。 2、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干,每次有确定的中心发言人、备单元、集体定稿、发展潜能、备重点课时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准确把握重点(一)个人初步备课在每次集体备课之前。既要完成教学任务,还应该对测试情况作简要分析,把握知识结构。 (4)要超前一周备课: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公开课,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水平,供其他教师参照。一是要先“钻”后“参”,3年以上的教师每学期至少写20课时的精案,有利于启迪和开阔学生思维,教师自愿申报,必要时同年级教研组可统一制定测试题进行补教补学,可以作为参考,渗透落实三维目标,个人都要熟悉教材内容,各单位根据自己的情况按5%—10%的比例,集体学习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1)单元备课必须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行、有改进,切忌一人讲,精心设计教学程式,最后确定出最佳方案,准备好教学用具,思路要清晰、确立“以学定教”的思想。 (2)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和他人经验,在集体中进行讨论、数学每周保证至少2课时,形成教案,简要组织发言提纲;(3)不要把集体备课演变成教案审订。同时注意,有新意”及讲求实效的原则、英语每周至少1课时的集体备课时间,以便在集体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在集体研讨时、成绩突出,通盘考虑解决重点难点的策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创新性与发展性,对教学设计有重建,大家听。 2。 (3)对自己过去的同课教案。 (6)对于责任心强

教师集体备课,是教师继续教育,实现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备课活动,流于形式,费时低效,不但不能成为教师的有益活动,反而成为负担,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教师集体备课的内涵及要求 教师集体备课是指两个以上的教师集合在一起,就即将要实施的相同课程,各自发表其教育教学见解,以形成共识的一种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智慧开发活动。 其目的是充分挖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潜能,有效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为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不难看到,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展开的要求是: (1)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教师参与; (2)须具备相同课程或相关性质的探究内容; (3)是教师因共同需要有目的进行的,而不是随意的; (4)通过活动凝聚智慧资源。 二、集体备课的意义。 1.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所面对的是全新的教学内容,新老教师(包括骨干教师)都面临着重新熟悉新课程的重任。集体备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使教师熟悉教材,理解新课程的内涵。 2.借助合力提高备课的质量与效率,优化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不仅仅是熟悉教材,教师还要对教法进行深入地交流,其结果是汇集个体的备课成果,形成集体智慧,这样必然提高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为优化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3、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集备的过程除了要研究教材教法,迅速的理解教材,掌握演算法;还要教师交流是如何收集材料、如何钻研教材的,提高备课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交锋,使教师在争论、交流中,不断明确认识,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成长。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充分认识到了集体备课的重要意义,加大了落实力度,采取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认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许多学校的集体备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集体备课形同虚设,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人在心不在,没有真正体现了集体备课的功能; 2.集体备课中教师(包括主讲和其他教师)的准备明显不充分,一人主讲,他人旁听,组长事后补笔记; 3、集体备课中组长的带头作用不明显,核心作用没体现,准备工作不充分,组织工作不到位,如何进行集体备课组长心中也没底; 4、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心中有数,但是不愿意交流。 5、教干认识不足,老师没有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作用,被动应付。 6、少数单位从网上下载教案,实现教师“自我解放”。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原因分析: 一是集体备课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为什么要集体备课?); 二是社会发展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对事业的追求标准降低(集体备课能给我什么?); 三是技术层面还缺乏必要的“套路”创新(怎么进行集体备课)。 四、集体备课的做法 (一)个人初步备课 在每次集体备课之前,个人都要熟悉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水平,简要组织发言提纲,以便在集体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二)集体研讨备课 1、备全册。 学期之初要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每学期开学前,以乡镇或学区的年级组(驻城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学习课程标准,通读全册教材、明确指导思想,分析学生现状,把握知识系统和结构,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通盘考虑解决重点难点的策略,安排学期教学进度。 2、备单元。 根据集体备课情况拟定单元教学计划,掌握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法等。在单元测试后,还应该对测试情况作简要分析,同时制定补教补学措施,必要时同年级教研组可统一制定测试题进行补教补学。 每单元集体备课一次,每次有确定的中心发言人。计划的拟定一般提前两周进行。 同时注意:(1)单元备课必须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行;(2)根据单元的侧重点,突出单元备课的创新性、开放性,切忌一人讲,大家听,搞形式、走过场;(3)不要把集体备课演变成教案审订,搞成“一人备课、集体定稿、分头使用”,使教学成为“千课一面”的机械表演。 3、备重点课时 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带动弱校弱师的教学上水平,对每单元的重点课时非常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在集体研讨时,主讲人(可由骨干教师承担)要理清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并就每一环节设计的理念或依据、达到什么目的讲清楚,在集体中进行讨论,最后确定出最佳方案,形成教案。有条件的单位在单元备课时可组织教师执教先导课,教研组内集体听评,进而改进教案,供其他教师参照。 语文、数学每周保证至少2课时、英语每周至少1课时的集体备课时间。其它学科的集体备课由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作统一要求。同时各学科还应随时随地进行教学问题的研讨与交流。 (三)个人二次备课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程式,确定教学结构和教具使用,科学设

然后再收一个人执笔建议先找来课题目,然后全组成员一起坐下来商量,讨论,然后大家每个人按自己的理解各自做教学设计,做出成熟的教学设计,得出一些一致性的意见和分歧性的意见 。做出来后再大家坐到一起来讨论,即选课

建议先找来课题目,即选课,然后全组成员一起坐下来商量,讨论,得出一些一致性的意见和分歧性的意见 ,然后大家每个人按自己的理解各自做教学设计。 做出来后再大家坐到一起来讨论,然后再收一个人执笔,做出成熟的教学设计,当然还可以试上一下之类的后续哈及修改等

  • 索引序列
  • 备课论文文献
  • 语文备课论文参考文献
  • 如何备课论文参考文献
  • 集体备课论文参考文献
  • 备课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