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合成具有优异光解水性能的三元催化剂)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21日讯(通讯员 赵园园)近日,由湘大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张平教授、尹久仁教授和丁燕怀教授组成的团队在光解水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以“Solid-state, Low-cost and Green Synthesis and Robust Photochemical Hydrogen Evolution Performance of Ternary TiO2/MgTiO3/C Photocatalysts”发表于国际期刊iScience。 该期刊属于Cell的综合性子刊,主要关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工作。杨忠美博士和蒋运鸿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丁燕怀教授和张平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论文链接: )。 (TiO2/MgTiO3/C的低倍TEM图及其不同光照条件下光催化产氢的视频截图) 团队利用一种绿色、低成本方法制备了一种高效三元催化剂TiO2/MgTiO3/C用于光解水产氢,整个制备过程不涉及任何有机溶剂和有毒副产物,其在一个模拟太阳光下产氢效率高达∙h-1∙g-1, 较商品化的P-25 TiO2提高了四倍以上,其在纯可见光下的产氢效率也达到∙h-1∙g-1。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紫外光区的IPCE(the incident photon to charge carrier generation efficiency)效率接近90%,而在400nm~ 470nm的IPCE效率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迄今为止,在已报道的克级制备的同类型催化剂材料中其光催化产氢效率最高,相关成果已经申请发明专利保护。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化工模拟与增强国家级工程中心的支持和资助。张平教授、尹久仁教授和丁燕怀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具有力学、材料学、计算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背景,近来年课题组成员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Nanoscale,Carbon,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和中国科学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 [责编:曹漾]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iscience被sci纳入,应该属于核心水平期刊了,可以多多留意它。iScience是CellPress于2018年新开的综合性开源期刊。该杂志主要发表包括生命科学、物理学和材料科学在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该杂志将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和开放获取的同行评阅期刊。
iScience影响因子能过10。影响因子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iScience《交叉科学》作为一个今年刚获得影响因子的新期刊, 首个影响因子就达到,只要该期刊保持高质量的审核水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影响因子可以达到10。
期刊介绍:
《iScience》 是Cell出版集团旗下的一本新的开放获取期刊,于2018年3月创刊,2019年12月份被SCI收录。发表内容为跨学科的任何内容:包含生命科学,物理和地球科学的等领域的研究。
iScience是一本跨学科期刊,旨在涵盖所有科学领域。因为去年才刚刚创刊,所以我们将在拓展新领域上不断努力——了解新的领域和杰出的科学家令人非常激动。
本刊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其跨学科性。我们相信,为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世界需要科学家们走出去,让各种想法碰撞出新的火花。
答:iScience影响因子(期刊名缩写,)中科院分区丿cR科学与分区同意转投完成isc讠ence的提交并得到编辑确认。
Heliyon是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算是一本综合性跨学科期刊。和Cell旗下另一本跨学科开放期刊iScience相比,其范围更广一些,属于全学科领域,而iScience只是生命、物理和地球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Heliyon于2015年9月正式创刊,经过多年发展,发文量逐年提高,2018年才592篇,2019年飙升至1915篇,2020年2732篇,2021年截至目前已经有2239篇。因此发文量还是相当大的。
一般来说,对于新期刊,发文量大则意味着影响因子不可能太理想。目前计算的最新即时IF显示,Heliyon的即时影响因子为。由于追溯收录了2019-2020年的文章,已经算是SCI期刊了,今年6月Heliyon会获得首个影响因子,预估在分之间。
但是Heliyon不限研究领域,也不限定投稿格式、文章篇幅和图表数量等,处理速度也很快,如果可以接受1750美元(开放出版期刊中不算贵)的版面费,有适当需要的还是可以试一试。
iscience被sci纳入,应该属于核心水平期刊了,可以多多留意它。iScience是CellPress于2018年新开的综合性开源期刊。该杂志主要发表包括生命科学、物理学和材料科学在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该杂志将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和开放获取的同行评阅期刊。
作者 | 唐凤
射线、缺氧、失重、寒冷,甚至孤独,茫茫太空给予宇航员的可能远不止这些。
但是,为了登上火星、 探索 深空,了解长期太空旅行对宇航员的 健康 影响及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可谓至关重要。
11月26日,在 Cell、Cell Reports、Cell Systems、Patterns 和 iScience 出版的论文特辑中,美国宇航局(NASA)和其他学术、政府、航空航天和工业组织的200多名研究人员,展示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宇航员数据和太空生物学数据集,探讨了太空飞行的危害,以及未来20年前往火星和执行其他任务需要准备的工作。
著名的双胞胎
提到太空旅行对宇航员身体的影响,不得不提及著名的双胞胎实验。
爱因斯坦在双生子佯谬中提到,有一对双生兄弟,一个长期太空旅行,另一个留在地球。
结果当旅行者回到地球后,他比兄弟更年轻。
人们一直未能验证这一理论,直到Scott Kelly和Mark Kelly成为NASA宇航员。
他们是一对双胞胎,Scott曾于2015年至2016年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而Mark则大部分时间留在地球。
研究期间,Scott在太空中飞行了520天。Mark曾在太空中飞行了54天,均为4次相对较短的航天飞机飞行任务。
10个研究小组对这对双胞胎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包括在太空飞行前、飞行中和飞行后采集血液、尿液和粪便样本。
Scott的身体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他的染色体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持续的基因变化,部分倒置或端对端翻转,染色体末端的许多端粒神秘地变长了。
他的眼球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包括视神经变厚、眼球周围的脉络膜折叠。但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变化在他回到地球后大部分都发生了逆转。
该研究通讯作者之一、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John B. Charles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些结果帮助人们了解了正常、 健康 的生理过程适应太空飞行独特环境的遗传因素,有助确保宇航员在未来可能持续数年的深空任务中的安全、 健康 和表现。
但德国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Markus Lobrich 告诉《中国科学报》,因为这项研究只涉及两个人,所以这项发现可能无法广泛适用于其他宇航员。
于是,此次发布的数据,除了重新分析双胞胎实验的数据外,多个研究小组还分析了几十名宇航员的样本。
各种变化
当时,Scott的端粒变长了,但端粒在返回地球后的48小时内就缩短了,甚至比飞行前更短。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放射癌症生物学家Susan Bailey表示,这与预期正好相反,因为端粒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而且缩短的端粒可能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某些癌症的风险。
于是,Bailey等人对11名宇航员在前往国际空间站(ISS)执行任务之前、期间和之后的端粒长度和DNA损伤反应进行了评估,发现宇航员在太空飞行中端粒通常较长。
在返回地球后,宇航员的端粒长度则迅速缩短,通常比他们进入太空前更短。
研究人员还发现,该研究中的所有宇航员在太空中都经历了氧化应激,这与其端粒长度的改变有关(珠峰登山者也存在类似情况),表明端粒长度的变化可能是对极端环境下慢性分子应激的适应性反应。
“我们将评估包括女性在内的更多宇航员和各种持续时间的空间任务,以便进一步阐明空间飞行导致端粒变化的机制。”Bailey表示。
双胞胎研究数据还显示,宇航员返回地球后炎症会加重。
于是,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的Christopher E. Mason等人,收集了一名在ISS站执行为期1年任务的宇航员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与双胞胎研究的着陆数据进行了对比。
研究人员发现,观察到的生化特征反映了骨骼肌的再生,而不是有害的炎症反应。
这些发现得到了在ISS执行了6个月任务的其他28名宇航员数据的支持。
另一个研究组则通过对小鼠、大鼠、人类组织样本和宇航员的研究,借助被称为微小RNA的非编码调节RNA的短序列,识别了一系列太空 健康 影响。
而且,选择性抑制这些与太空飞行相关的微小RNA,可以在人体组织模型中减少暴露于深空辐射后的心血管损伤。
该研究通讯作者、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的Afshin Beheshti表示,这表明与航空相关的微小RNA信号除了能作为由太空造成的系统性生物损伤的生物标记外,还可以用于识别减轻相关 健康 风险的潜在目标。
上述论文均刊登于 Cell Reports 。
太空旅行带来了如此多的身体变化。“我们开始追问是否有某种普遍的机制发生在处于太空的人体中,从而可以解释我们观察到的问题。”Beheshti说。
“藏身幕后”的线粒体缺陷
《中国科学报》从NASA获悉,Beheshti带领的多学科团队利用从许多不同来源收集的数据,发现了导致这种损害的共同因素:线粒体功能障碍。
相关论文刊登于 Cell 。
研究人员分析了从NASA的GeneLab平台获得的数据,该平台是一个全面数据库,包括动物研究数据、双胞胎研究,以及从几十年来在太空旅行的59名宇航员处收集的样本。
该平台还包含了一系列的“组学”数据,这些数据涉及组织和细胞在空间辐射和微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包括蛋白质组、代谢组、转录组和表观基因组数据。
“我们比较了在太空执行两项不同任务的小鼠的所有不同组织,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不断出现。”
实际上,线粒体抑制以及有时因此发生的过度补偿,会导致许多系统性器官反应。
它们还可以解释免疫系统中常见的许多变化。
研究人员对双胞胎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线粒体活动有很多变化。其中一些变化可以解释Scott在太空期间免疫细胞分布的变化。
他们还使用了从其他几十名宇航员身上采集的生理数据、血样和尿样,以证实不同细胞类型的线粒体活性发生了改变。
Beheshti说,线粒体功能障碍也有助于解释长期太空旅行常见的另一个问题:昼夜节律紊乱。
线粒体问题已被确定是造成许多太空旅行 健康 风险的一个原因,因此Beheshti指出,“已经有许多治疗线粒体疾病的药物获得批准,我们或许可以在太空中用动物和细胞模型测试其中的一些药物。”
相关论文信息:
《中国科学报》 (2020-12-02 第2版 国际 原标题为《迄今最大数据集揭秘太空飞行危害》)
2019 年,由前耶鲁大学古生物学家 Javier Luque 领导的一项研究中,首次发现古生物迷惑丽魔蟹(Callichimaera perplexa)是一种捕食者。 近日发表在《iScience》的论文中,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从 9500 万年前的迷惑丽魔蟹化石中发现了关于蟹眼的更多特征。
在哥伦比亚的博亚卡(Boyacá)和美国的怀俄明州(Wyoming)发现的迷惑丽魔蟹大约有四分之一尺寸大小,具有没有眼窝的大复眼,弯曲的爪子,腿状的口部,暴露的尾巴和长的身体。以前的研究表明,它是自 亿多年前海蝎子灭绝以来,最早的具有桨状腿的游泳节肢动物的例子。
耶鲁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新研究的第一作者凯尔西·詹金斯(Kelsey Jenkins)说:“我们拥有的不寻常的白垩纪迷惑丽魔蟹的标本中,保留了一些非常精致的眼睛组织,这些组织通常不会保存。这包括像切面和内部光学组织的东西。这种出色的保存是罕见的”。
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是 Luque,他现在是哈佛大学的研究助理。该研究的共同作者是 Derek Briggs,他是耶鲁大学文理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的 G. Evelyn Hutchinson教授。Briggs 也是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 历史 博物馆的无脊椎动物古生物学馆长。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近1000只活体螃蟹和化石,包括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螃蟹,代表15个螃蟹物种。研究人员比较了螃蟹眼睛的大小和它们的生长速度。迷惑丽魔蟹在这两个类别中都位居榜首。它的眼睛约占其身体大小的16%。
Jenkins 表示:“我身高 5 英尺 2 英寸。如果我的眼睛有这么大,它们的直径就会超过 9 英寸。如果什么东西有这么大的眼睛,它们肯定是非常有视觉效果的。这与拥有微小的、残存的眼睛的螃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的眼睛可能只占动物身体大小的1%到3%”。
同样,迷惑丽魔蟹的光学生长速度也比研究人员所研究的任何其他螃蟹都快。Briggs 表示:“眼睛生长非常快的螃蟹更倾向于视觉--很可能它们是非常好的捕食者,在捕猎时使用它们的眼睛--而生长缓慢的眼睛往往在食腐蟹中发现,它们对视觉的依赖性较低”。
iscience被sci纳入,应该属于核心水平期刊了,可以多多留意它。iScience是CellPress于2018年新开的综合性开源期刊。该杂志主要发表包括生命科学、物理学和材料科学在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该杂志将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和开放获取的同行评阅期刊。
截止到2019年四大影响因子分数分别是:
NEJM依旧一马当先( 分),但领先优势已经被缩小。紧随其后的是The Lancet( 分)和JAMA( 分),而BMJ分数只有 分。
值得注意的是,The Lancet 及 JAMA 的各种子刊表现也很亮眼。Lancet 旗下有 14 本子刊,而 JAMA 也有 12 本。这些专业子刊影响因子增长迅速,甚至占据各个专业榜单第一。
Oncotarget,去年踢出 SCI 后,2019年仍未重返;Medcine 跌破 2 分( 分);老牌巨头 Plos one 仍未上升到 3 分( 分);Scientific Reports 勉强保住 4 分( 分);
Nature communication 2019年影响因子是 分,这也是所有「神刊」中分数最高的。
扩展资料
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Lancet(柳叶刀杂志)、JAMA(美国医学期刊)、The BMJ(英国医学期刊)这四本综合性医学周刊,是我们统称的「医学四大刊」。
这四本杂志,是得到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四本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也是我们从进入医学领域,就经常被教导的顶级期刊。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重磅!2019年 SCI 影响因子发布,今年有什么亮点需要注意?
iScience影响因子能过10。影响因子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iScience《交叉科学》作为一个今年刚获得影响因子的新期刊, 首个影响因子就达到,只要该期刊保持高质量的审核水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影响因子可以达到10。
期刊介绍:
《iScience》 是Cell出版集团旗下的一本新的开放获取期刊,于2018年3月创刊,2019年12月份被SCI收录。发表内容为跨学科的任何内容:包含生命科学,物理和地球科学的等领域的研究。
iScience是一本跨学科期刊,旨在涵盖所有科学领域。因为去年才刚刚创刊,所以我们将在拓展新领域上不断努力——了解新的领域和杰出的科学家令人非常激动。
本刊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其跨学科性。我们相信,为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世界需要科学家们走出去,让各种想法碰撞出新的火花。
这些都是检索系统,一个收录很多论文的数据库。 SCI主要偏重理论性研究。 SSCI是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 EI偏工程应用。 CSCD和核心期刊都是中国的数据库。 ISTP是会议论文数据库,以上都是期刊论文。
A刊、B刊、C刊是一些单位对期刊水平的简单认定,A刊、B刊、C刊和普刊的区分有不同标准,一般以学术水平来区分。
具体而言:C刊=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一般简称核心。南大核心的范围要比北大核心要小。
CSSCI里顶级的期刊,有的学校认定为A,那就是中文期刊里最高级的。而B刊是各学校以自己的标准自己规定的。所以如果要发表论文,还是要到本校相关部门问清本校的期刊分类目录,才好决定投稿对象。
通常所说的核心期刊是指北大版的中文核心期刊,指被北大图书馆每三年出版一次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
广泛意义的核心期刊包括所有的核心数据库。首先当然包括南大核心,即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刊。
其次就是北大核心,就是指被北大图书馆每三年出版一次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
再次还有科技核心期刊,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心期刊
1、先说下C刊,经常见到的C 刊,有两个概念。一个是CSSCI(南大核心)的缩写。另外一个是各单位自己,根据省里的文件,结合自己单位的研究优势,从国内外核心数据库进行筛选,和自己单位研究方向结合最近的、办刊质量好的刊物,划归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有些单位成为一、二、三类),其中也有个别没有被任何核心数据库收录的的报刊被划为本单位的核心,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进入你们单位自己目录的,所有报、刊统一都成为你们单位自己的核心,无论其原来是什么级别的刊物。所以你先要弄清楚你们单位的这个c刊具体指的是什么2、核心期刊,往大了说,包括所有的核心数据库,比如国外的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国内的中文核心(北大核心)、cssci(南大核心)、统计源(中国科技核心)等等往小了说,就是指中文核心,这个核心在国内虽然不是最权威的,却是最大众化的,以至于核心期刊,成了其代名词,甚至还有人误认为核心期刊就只是北大核心3、如果你们单位c刊就是指cssci,那么它就是核心期刊的一种如果你们单位的c刊,指的是第二种情况,则c刊大部分(甚至全部,具体要看你们单位的目录)都来自于各核心期刊数据库,会有一小部分为非核心刊物
sci和cssci的区别主要在于:创建者不同、权威性不同、注重领域不同、发表难度不同等几点。1、创建者不同,前者为美国创建,后者为中国创建。2、权威性不同,前者是世界级的权威系统,后者为中国领域内权威性强的索引系统。3、注重领域不同,前者注重基础研究领域,后者注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4、发表难度不同,一般来说,前者比后者更难发表。且前者为英文文献,后者为中文文献。SC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由于SCI收录的论文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所以SCI指标主要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而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所以,如何评价基础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简化为如何评价论文所承载的内容对科学知识进展的影响。CSSCI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