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财会期刊读后感

财会期刊读后感

发布时间:

财会期刊读后感

2008年度核心期刊 《中国审计》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主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主办的中文核心类学术期刊;是一本反映国家有关审计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经济法规最新动向的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刊号:CN11-1241/F 国际刊号:ISSN:1002-5049) 审计肩负保护国家资金安全、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的重任,充当着经济建设的“安全卫士”。只要你选择这份职业,就意味着要承担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就得对组织负责,对人民负责,就得与各种不轨行为斗争到底。还记得刚进入审计局,领导就嘱咐我,做审计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责任心。这份责任心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深情,对职业的敬仰,对事实的追求。在审计过程中就是要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审计问题,不放过蛛丝马迹,不漏过任何一个疑点,因为每一个疑点都有可能查出一个重大问题,都有可能为国家挽回大量的损失;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是要保守审计秘密,保守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秘密,做到慎言、慎行,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不该做的坚决不做,遵守审计人应有的职业道德参考百科和百度文库

首先要从基础开始,要掌握财务,看教科书是最好的选择,在掌握基础之后,就看一些著作和畅销书,刚好理解财务领域的方方面面。1.基础学习学习三本会计资格考试的教材: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建立初步的财务理论知识基础和法律常识基础,并去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2.会计准则把中国会计准则最新版好好看一遍,如果自己看难以理解,就拜个老师好讲解,或者去网校买会计准则的课程听一下。3.进阶学习高等财经院校的教科书:《会计学》 《基础会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以及一些学者的著作。4.看会计畅销书《小艾上班记》——陈艳红。真账实操教学会计,简单的案例学习掌握基础。《玩的就是会计·马靖昊带你玩转会计江湖》——马靖昊,通俗易懂了解会计。马老师是一个能把会计说得很有意思的人。《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台湾大学会计学系教授刘顺仁。该书举了古今中外很多例子,把会计学的思想讲得深入浅出。读过两遍以后看中外的财报都会比较轻松。《轻松读懂财报》——胜间和代 (日本)。

WOSCI沃斯编辑:我们要投 SCI 期刊,首先当然先要了解 SCI 期刊接受 SCI 论文的类型了,由于我国 SCI 论文的现状使得很多作者不是很清楚 SCI 期刊接受文章的类型,那么接下来给大家说说期刊接受的五大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它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 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 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 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上 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的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 临床性文章我们用的比较少,因为我们临床医生大多数都很忙也没有时间,很少医生会致力于临床研究。至于文章的格式和字数要求,一般情况下是 3500 字到 5000 字左右,20 到 35 篇参考文献(尽量全部英文的最好就是 SCI 期刊出版的文章,提升自己的文章水平)。 具体的要求要看你投哪个期刊了,一个期刊有一个期刊的要求,你需要去访问要投的期刊的主页查找 Instruction to author, 会讲的很清楚。 不管是基础性文章还是临床性文章都要了解你自己这篇文章的属性,哪些期刊对你属性的文章很感兴趣和不感兴趣,这个很重要,要不乱投会很容易被期刊拒掉的。 case report 病例报道 病例报道是我们临床老师很喜欢用到的,都觉病例报道比临床文章容易发,800 到 1500 个字,8 到 10 篇的参考文献就可以了,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SCI 期刊接受病例报道必须满足以下三点中其中之一就可以,如果都不满足是投不上的: 1.病例报道必须是首例的一个报道; 2.必须是罕见的,具有独特性的; 3.报道出来后能够证明某个专家的假说或者理论的。 当然 SCI 的病例报道在写的方面要具备五点,缺一不可: 一是病人进到科室里他的一个症状是什么样的; 二是医生是同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检测这个病的; 三是现在病人出现了这么多这么多的一个情况医生是如是治疗的; 四是治疗的结果怎么样; 五是要个跟踪,病人出院是个什么样的情况,三个月以后又是个什么情况。 case serise 病例序列 病例序列是三个病例以上的报道,这个建议大家没有一定的把握不要尝试,它牵涉到一个生物统计里面最难的 META 分析,这个是非常难得,基本上国内很少能找到会做 META 分析的医师,在国外学成的基本上被国外留下来了,回国的很少。所以没有把握不要去尝试它。 review article 综述 这里要注意 SCI 的综述不是我们平常博士或者硕士论文里面的综述,SCI 的综述不是一般人发的,它一定是江湖上非常有地位的人发的,比如少林和武当的掌门人。 综述大部分时期刊邀稿的形式,比如期刊会给国际上骨科的权威发信说某某教授能不能对今年骨科领域的一个发展进行一个概括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预期。 Letter 给期刊的一封信 这个很少见的,简单的理解就是我们看了一篇 SCI 的文章,我们对这个文章有个读后感或是一个延续要告诉期刊,写成一封信的形式。

1、《看图学做账》内容简介:紧密结合财务实践工作的要求与标准精心编写,即查即用,快捷方便,适用于广大一线财务人员,通过图表释疑解惑,一看就明白,一学就见效。一册在手轻松解决各种财务问题。这本书我是在网上看的电子版。如图所说,看表助读,一学就会。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图可看更容易引人入胜,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有时候长篇大论不如一幅图表来的简单明了学起来也容易。所以啊,看字看不进去,看字学不会的新手可以看看这本书。图表文结合学习来带劲且轻松点。2、《玩的就是会计》我们做财务的终归于是实质重于形式,工作中必须要有真材实料,靠投机取巧其实是玩不转会计江湖的。这本书叫《玩的就是会计》注意书名中的“玩”字,如果会计新手把它当做速成秘籍那就大错特错了。作者是乐呵呵的带着幽默风趣的态度来写的用的是活泼机灵的语言。非常适合睡前阅读。也许大家对这本书褒贬不一,但会计是一件枯燥严肃的工作,会计新手工作之余能看看这样一本风趣幽默的会计书籍是非常开胃的。这本书,将财会知识通俗化,说的明白有趣,主要讲的是会计的“爱与江湖学”,也许作者是想以这样轻松的阅读氛围让更多的人走进会计、喜欢会计、爱上会计。、

财会研究期刊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

纵观我国史学大家,凡为世人称道,而其著作能流芳百世者,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130卷,东汉班固的《汉书》24卷,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294卷,以及现代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数卷,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史料翔实而丰富;立论深刻而公允。”我之所以要向读者推荐郭道扬教授新著《会计史研究》(以下简称新著),就因为他以前所著《会计发展史纲》和《中国会计史稿》已经符合过去史学家治史的要求,因而使其声名鹊起,奠立了他在我国会计史学界无可取代的权威地位。今年,这部新著是在过去著作的基础上,又搜集了大量可贵、可信的史料,站在更高更广的层次上,进一步揭示会计和会计这门科学在中国和在全世界,从史前时代、后石器时代到工业经济社会,并展望知识经济社会的前景,以全新的视角,更翔实、更全面并更深刻地研究了它们的发展及其规律。这不能不说是郭道扬同志在会计史研究领域内的一次新的突破,为我国会计史研究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新著的第一个特点是史料详尽真实。以新著第一卷第一讲“会计的起源”为例,为了证明史前时期计量、记录行为的产生与发展,该书先后引用了人类社会划期与考古发现时对比参考图;非洲的“伊尚戈骨头”上的刻符记事;我国西安半坡村人作刻的32种用于计量、记录的刻划符号(包括临潼村人的黑陶刻划);青海乐都柳湾人的彩绘图符号;青海乐都柳湾人的数码符号;古代芬兰人的刻本记事凭证;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记事刻骨;摩棱人的刻木记事符号; 1826年以前英国财政部刻木示账示意图;以及古埃及十进位的形象数字符号,产生于文明古国的形形色色的数码,共23幅图文并茂的原始刻号等,它们不仅形象地说明人类是学会先用符号图案表达应予计量和记录的内容,而后才逐步地转变为用文字和数字进行计量和记录的方法。漫长的人类生活与生产实践,形成了计量与记录的思想和行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剩余产品的产生,分工和交换成为必要,这才有了会计概念的萌芽。马克思曾经考察过类似远古的印度不同地区存在的不同公社,在公社中,尽管共同从事劳动并平等地分配产品,但由于已有剩余产品,除有一个首领外,“已有一个记账员,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6页),马克思虽然指出会计(记账)的产生很古老,但他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因为《资本论》的主题是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而在新著中,仅仅为了说明和论证会计的起源,以及会计命名的起源,就运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其中图片23幅,文字论述约11万7千字,还有附注333条。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治史的严肃认真的精神,是我国历代史官和史学家忠耿正直,坚持真实公允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这里,我不禁要讲一点与本文无关的题外话。最近在电视界,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片目不暇接。以公认为好影片的《雍正王朝》来说,该片的编剧者有没有用这种精神来形象地反映康熙末年和雍正一代的历史真实?让我们看下列事实。这部影片为雍正帝翻案是符合史实的。雍正帝确实是一个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好皇帝。他虽然实行严刑峻法,但他既严以待臣民,也严以律己。他勤于政事,并不贪图享受。他痛恨贪污,大力惩治腐败。至于他对于与他争夺帝位的政敌采取的镇压手段比较残忍,因为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没有仁慈可言!影片中的两位主角———康熙帝(焦晃饰)与雍正帝(唐国强饰)表演都比较成功,也较为真实。我要说的乃是一位重要的配角。他在剧中十分显眼,那就是张廷玉。他随侍康熙帝左右,随时草拟密旨,口“圣命”,似乎诸皇子对他都另眼相看。这符合史实吗?张廷玉是已故大学士张英(张英是包括雍正帝在内的诸皇子的师傅)之子,当时只是吏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兼人事部的第二副部长)。他怎么可能得到康熙帝如此的信任?事实是:康熙末年,由于诸皇子争夺储君日趋激烈,北京的政治气氛十分紧张。汉人大臣一般都不敢明显地卷入皇子的党争之中。因此,得到康熙帝信任的,主要是满人领侍卫内大臣马尔赛,京师步军统领(九门提督)隆科多(他是康熙帝妻舅,在康熙帝病危住畅春园期间,几乎是他一人负责御前守卫。传说雍正帝得以继位,是他宣读密诏的)。至于负责军国大事的,则是大学士马齐、松柱、白潢、王顼龄和尚书张鹏翮等(在此之前,则还有大学士王和李光地。康熙中叶,皇帝最亲近的大臣则是索额图、明珠、徐乾学、高士奇、王鸿绪等。),还有一些参予政务的皇子。此时,无论如何,接近皇帝的权臣,绝轮不到张廷玉侍郎。张廷玉之被重用,是在雍正帝即位之后。由于他是“先生之子”(这是雍正的话),就由吏部右侍郎跃升为礼部尚书,而后再升为大学士。与另一位提升很快的大学士蒋廷锡同为雍正帝的左右手。然而雍正帝最信任也还不是他们两人,而是十三皇弟怡亲王允祥,大学士朱轼(这里,不包括他宠信的地方官田文镜和李卫,因两人始终未入中枢、未参与处理全国政务)等。(以上可参阅萧一山的《清代通史》,萧著《永宪录》,孟森的《明清史丛刊》下册“清世宗入承大统纪实”和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下册529~581页等资料。特别是《永宪录》,是乾隆初年扬州人萧所著。他只写康熙61年至雍正6年七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由于当时人记当时事,记述相当可靠详细,研究清史者,无不器重这本珍贵的史料笔记)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写到了清史和电视,目的在于说明:不论是以文字记述研究历史,或是用电视形象地表现历史,都必须把严肃地反映历史真实作为首要任务。一切历史(包括会计史、明清史)都是已成为过去的事实,而过去是确定性的,是有史书可查,有史料可以佐证的。既不需要猜测,更不能想当然!现在写康熙末年和雍正13年的历史,年代并不久远,可查证的资料极多。仅故宫博物院就有大量尚未清理的清代档案,雍正帝所披阅的奏章之多,之细,也是史学家公认的。作为历史剧,无论如何,不应同什么“戏说”之类的纯娱乐剧混为一谈!对比历史剧《雍正王朝》的编剧者,郭道扬同志写的《会计史研究》的第一个特点———占有大量史料包括极难识别的考古资料,并力求真实可靠———就显得更为难能可贵!新著的另一个特点是立论公允而深刻。这里,我先引用作者的一段话(第1卷第6页):“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仅在于揭示历史的运行规律,而且在于让人们认清这些规律,把握与遵循这些规律,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或社会某一方面的发展。”会计史研究的目的,正是要揭示会计这一经济信息系统,和这一紧跟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应用科学是怎样保存和继承历史的优点,克服其局限性,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作者所要研究的7个专题(7讲),即会计史、审计史基本问题研究、特殊问题研究三大部分,无不站在公允的立场,以史实为依据,不偏不倚,深刻地揭示彼此联系的不同会计历史事件,深刻地从组织、法制(包括法规、制度和准则)、思想、理论和方法揭示其过程,并总结会计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发展规律。试以第2卷第6章为例,它从古代民间会计专职组织,近代公司财务会计组织的演进到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组织建设,探求未来公司财务会计组织发展趋势,总结了企业财务会计组织在其演进中,同市场经济,特别是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相当实用的九条规律,这里既可表现作者占有大量史料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又可看出作者敏锐深刻而又公允地分析问题的功力!我衷心祝贺郭道扬教授的新著《会计史研究》一、二卷写得成功,更希望《会计史研究》中难度更大、力度更深的三、四两卷早日问世!

近一年多来一直在研究成本管控专题,因此对能够看到的有关的资料全部都收集过来仔细的阅读,吸取精华。《财务与会计》成本专辑里介绍苹果、比亚迪、如家、亚马逊的四个案例,是反复阅读了一个多月的。不揣冒昧有一些自己的观点,与各位共同探讨。什么样类型的企业需要发力成本管控?无疑是面临激烈市场竞争,自己的防护河不是那么宽广的企业,可以说这些企业的成本管控能力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存活的寿命,对与这种以成本管控为核心的企业来说,是需要全力以赴的;而对与奢侈品、垄断品企业来说,成本管控的地位是弱化的,如茅台,不管什么样的营销体系,都不能影响其供不应求的局面,成本管控的重要性低于研发、品牌维护等。从这个角度看,谈苹果的成本管控,个人觉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并不代表主流的思想,可借鉴的意义不大;如家和亚马逊则是切合主题的,比亚迪处于两者之间。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观察成本管控?从个人的工作实践来看,内部对成本管控的视角是最有价值的,需要是面临所有的信息中间选择最优的途径,而从外部观察,不管有意无意都会选择适合自己主题的途径,会进行有意的信息筛选。比如说,内部会考虑市场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策略、自身的优劣势等,进行逐步的尝试,在有效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大范围,并及时的调整和总结经验,这是真实的途径;在外部呢,则是可以简单的概括为,选择了什么样的途径,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一笔带过。以通俗的例子来说,刘翔取得了冠军,价值点在于通过如何的努力、如何的尝试、如何的改进而取得,并非是简单说七步上栏就取得冠军了。从四篇文章的比较来看,个人认为如家案例是最务实的,所列的环境能够让读者取得共鸣,我住过很多酒店很容易对比出确实如家在用心,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和汉庭等同类型的对比,来提炼出其核心价值所在;苹果是最纸上谈兵的;亚马逊则是最具智慧的,电商都是微利行业了,要生存下来就得需要有限的资源最大化的发挥作用;比亚迪则是有点不靠谱的,阅读过很多比亚迪的传记作品,确实可以总结出很多成功要素来,这篇总感觉缺乏一根主线条贯穿过来,自主研发和供应链整合之间的关联是什么,比亚迪内部的各职能模块的优先次序是什么,汽车行业是技术主导还是成本主导,如果是前者那如何针对性的管控成本,如果是后者,行业做法是什么,比亚迪独特做法是什么,如果两者结合,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等。成本管控是在一定情景下的选择,所呈现出来的是结果,所以个人认为对前者的理解重于对后者的了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比如比亚迪的供应链整合段落,目前看是投入巨额固定资产自己做供应链,这是在什么环境下有效?市场发生什么样的变换则失效?比亚迪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来保障有效性?等等诸多需要考虑的因素,相当于动态战略管理的过程。成本管控这个主题是相当难写的,因为需要考虑不同企业的行业特性、经营周期、相对地位等,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实施,掌握全面信息的人即使在企业内部也是少之又少的,更别说外部人士,以及经过多重信息加工后只看到结果而分析的情况。以上,算是对自己现阶段学习的总结和再思考,坦言之处,皆为学问研究探讨,请各位予以批评指正。

《财会研究》这个期刊是全国财政类核心期刊、全国会计类核心期刊,是两类核心期刊称号的财经刊物。这个期刊以前一直还都是中文核心期刊,但2011版中文核心中被踢除了。最新2014版中文核心7月份就出版发行了,不知能不能被重新收录。是个正规期刊,至少算是 普通国家级期刊 。

论文期刊读后感

论文读后感的写法如下:1、相关书讯:关於所闷读书籍的一些相关讯息,至少二百字。2、内客摘录:摘录书中有意义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内,务需注明摘录文字出处之页。3、纵向之历史性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4、讨论议题:针对书籍内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议题。5、横向之生活经验:可以与书籍内容相启发的。6、个人感思: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题。此部分为分享文章的主要内客,所以这里篇幅长一些。7、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进行总结。

读后感,就是写一个人读了某本书、某篇文章、某个故事后获得的一些心得和体会,然后把这种体会用文字记录和表达出来的文体,就是读后感。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论文读后感怎么写,希望对你有帮助。想要把论文读后感写得出彩的话,并不十分难,关键是你能读懂文章,然后把你的一些个人简洁给完整表达出来即可。不过有些人对读后感的写作感觉比较难。第一步:要把所读的论文给吃透。比如说这个论文的主题是什么,产生背景是怎样的,它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观点有意义吗或者有趣吗?它论证这个问题或观点时采取的是哪些论据和论证手段,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样的结论有什么意义或者其实,这个结论是否存在问题和不足等。要把这些都搞懂了,你后期写读后感就利索多了。第二步:把你对论文的理解和想到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在内心梳理好,打好腹稿了,才开始下笔写文章。读后感虽然讲究的是随个人的性致来发散思考,但是你个人引发出的论点和论题也不应该离所读的论文主旨太远,否则两者之间就没啥联系了。第三步:要谨记写论文读后感要有明确的论点、论据。而非是让你写流水账,也不是让你写记叙文,让你写的是自己真心实意的感受,对这个论文的看法,以及你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看法,对你未来的人生和处事方法等有哪些借鉴或者改变、指导等。第四步:执笔为读后感拟题目。一般常见的题目格式大概为——“读《……》有感”或者“《……》读后感”,这种格式就是使用你所看到的论文题目直接加上“读后感”这三个字就行了,简单明了,不拐弯抹角,很直白。不过你想让题目更出彩一点的话,可以把你自己论文的观点当主标题,然后副标题再写上“读《……》有感”就行了。第五步:简述所看论文的主要内容。把你所看的论文的.主旨内容用自己的文字复述简明扼要的复述一遍,然后重点阐释自己的总体感受和观点。这是作为文章的第一段开头来写的,文字不需要太多,以免出现凤头鸡尾的现象,两三百字就可以了。第六步:叙述你这篇读后感的主要内容和自身的感受。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多段表述,首先你对所读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然后再细细地去论证就好了。其中,也可以重点针对所读论文的一些内容和语句进行感情抒发。毕竟这里写的是读后感嘛,有点真情实意表达在里边才比较妥当。不然整个文章看起来冷冰冰的,实在是不成功的一篇读后感哟。第七步:写你读完这篇论文后,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带来哪些思考。这个思考可以是对你的学习、生活、信心等各方面的,也可以是对现在社会的一种呼吁、感触和思量。不管怎么说,写论文的读后感,主要是写你内心切实的一种感受,而非让你“强附上一些浮夸的东西”,所以抓住了你的真实感受,就能够很好的组织语言写下来了。

财经杂志读后感

可以看看别人的观后感学习一下这几天一有空就在PPS里看《财经郎眼》,吸引我一直看下去的是郎教授那独特的视觉,犀利的语言,他的这套百姓经济学,让许多老百姓从中了解到更多的经济内幕,看《财经郎眼》有感。特别欣赏他提出的应“放弃保八,藏富于民”。看了《财经郎眼》有感于新加坡那个国家,只有5%是商品房,其他都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有感于郎教授提出要反垄断,呼吁政府把前一段炒作农产品、坑害农民和消费者利益的炒家通通都抓起来;有感于中石油虽然榜首世界市值五百强,但国人竟然不骄傲反而倍感心酸,正如主持人所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买到中石油”……新浪博客有位网友这样评价郎教授:经济学家郎咸平被戏称为“炮手”,因为从贪官到企业家再到不良媒体与专家学者,几乎被他炮轰个遍。似乎只有他是对的,其他人都是错的.。这种“世间皆醉我独醒”式的迂腐是会遭致嘲笑甚至谩骂的,但郎咸平却成了庶民心中“敢说真话的英雄”,他说:“我就是《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孩子。”孩子郎咸平心中有五大仇恨:地产商、原罪企业家、无良学者、贪官污吏和侵蚀中国的国际资本,这是他眼里中国经济问题的五大症结。虽然有些人对郎教授的分析提出质疑,人无完人,并不是他每句话都是正确的,但是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希望中国能多出几位这样敢说真话的经济学家,真正实现藏富于民!中国人均储蓄这么一点钱,怎么拉动经济?二三十年来我们的GDP成长很快,可是,人均储蓄的上升幅度远远地低于GDP。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代表GDP增长和我们老百姓关系是越来越疏远。你晓不晓得这种政策走下来,我们老百姓现在有多贫穷?工资总额除上GDP,美国、英国,58%、56%,日本53%,法国53%,加拿大51%,澳大利亚47%,下面韩国44%,阿根廷36%,墨西哥33%,委内瑞拉31%,那些比较穷的国家呢,东南亚国家,包括泰国、菲律宾,28%,那么这个被美国制裁的伊朗呢,还有他隔壁的土耳其,这两个也是穷国,25%,非洲资料我们找不到,但是按照判断,应该是20%以下。请大家猜一下,中国应该和哪一个地区类似?90%以上的人认为中国的薪资收入除上GDP,应该是非洲的水平。你们怎么这么乐观啊,中国是8%。还不如非洲,全世界最低的工资收入,你怎么拉动消费呀。你们可能会说,除上GDP,我们是8%,我们绝对的工资收入,说不定还可以。那我们来看一看每小时的工资收入是多少吧。第一名德国,美元,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韩国、巴西、马来西亚、泰国都在我们前面,中国是。绝对工资收入,每小时工资,中国是全世界最低,因此我们工资收入是全世界最低,我们占的GDP比重还是全世界最低,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藏富于民。还有,我们工人可怜到什么程度,不但工资收入是全世界最低的,工作的时间,我们还是排第一的,中国工作时间,每年工作时间2200小时。我们就是一个感觉良好的民族。欧洲为什么不工作呢?因为他们太懒惰了,中国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工作的时间呢?因为中国是个勤劳的民族,对不对?你晓得为什么勤劳吗?你告诉我为什么勤劳?因为你的钱太少了,因为你排到最后,钱太少了,不勤劳,怎么养家糊口?所以,中国是一个什么国家?薪水太低的国家。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藏富于民。所以未来我们要怎么做?藏富于民。第一、通过各种政策,保护民营企业赚取利润的权益,希望民营企业赚更多的钱,当然,国营企业也包括在内。然后我们还需要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分配机制,那就是如何把这些赚到的钱,有效率地分给全国老百姓,让大家一起致富。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放弃保八,藏富于民。《财经》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杂志,通过阅读杂志,我可以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了解国内外的经济信息,最新的经济动态和全球的财经热点话题。前一段时间一直在看《财经》关于国美之争的追踪报道,事件的一大热点话题就是陈晓引入贝恩资本,当时看到陈晓引入美国贝恩资本,稀释黄光裕的股份时,心里蛮气愤的,国美作为中国成功的大型连锁企业,发展至今,历程很是艰辛,做到如此之大之成功,很是不易,一旦引入贝恩资本,黄很有可能失去大股东的地位,美国的资本会慢慢侵占国美,如果最后国美成为一家美国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那就是真真的悲剧!很是悲哀!关于胜负问题,从感性的角度看,我希望黄赢得这场争斗,保住大股东的.地位,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他的胜算并不大,陈晓手中有三张王牌,一是国美高层绝大多数选择与陈晓共进退,二是陈晓出局,国美将赔24亿,三是资本稀释黄氏股份。这三张王牌,招招致命,黄凶多吉少!事件发展过程中,黄以前的一些追随者倒向陈晓,投资机构也倾向陈,或许你会说高管们墙头草两边倒,会说投资机构见利忘义,但战争就是这么残酷,生意场上讲求的就是利益,是利益驱使他们投向陈晓。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大家都不愿意做亏本的买卖,生意场上的许多选择是道德无法解释的!正如《财经》评论说“机构不是活雷锋,他们并不关心陈黄二人的死活,重要的是谁能带来更多的投资回报,而最关键的在于谁掌握渠道,采购的经营,管理层投靠哪一方”。最终的国美之争以陈晓方面获胜结束,但我认为这仅仅是表面的胜利,他的社会形象被很多道德卫士所诟病,黄也不是彻底输了,毕竟他通过战争重回舞台,保护了自己的合法利益和权益!正如杂志评论说“这次国美之争没有绝对的赢家,也没有绝对的输家”这场争斗虽已落下帷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就公众而言,它让大家对公司治理机制有了更深的解读和理解;就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应该让自己的企业进一步向精细化发展;就我们内地的法治界而言,应该学习人家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意识……正如杂志所说“国美战争最大的赢家,不是国美当事方,而是观局的社会各界”。通过阅读财经杂志对此事件的追踪报道,我的经济视野得到了拓展,这也提高了我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对我而言,这场争斗是一堂免费的MBA!在我看来,创业难,守业更难!黄光裕创立的国美电器是典型的家族企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在变,所以企业的经营方针和政策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墨守成规,应该大胆的创新和改革,我并不是说改变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而是进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进,摆脱家族企业的一些弊端,让企业的管理模式趋于更科学,更合理,更健康!陈晓个人形象受损,这是必然的,作为雇员,他应该守本分,应该对老板和企业忠诚,他公然的背叛必让他陷于不义之地!孔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作为即将踏上实习岗位的我,不久的将来必定面对择业就业跳槽等问题,特别是遇到跳槽问题时,更应该慎重!假如与前一个单位的合同还未到期,我们就一定要先履行自己签订的合同,完成自己工作岗位上任务,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绝不可以做无信之人!

在此网站中,可以让我们得知许多平常得不到宝贵知识,在社会观察里大家都在密切观察工作外移的问题……每个国家因国内员工成本高,印度和中国的成本低,理所当然都把工场设在此地…但此两地要的并不是大量的外资…最重要是大量先进的科技技术…他们做久了…培养些高知识的人…美国以往都是低薪的工作外移…但是随着时间的酝酿…高薪工作的外移率也越来越高…因为外国的员工也会做高薪员工作的事情…换成他们做…薪水也比国内员工低…成本相 对的降低…因此美国正在热烈讨论一个问题!!!越来越喋多的高薪工作外移…开发中的国家,可做的行业名单也在职持续增加中,换言之就是已开发国家会有更都行业工作外办移…取而代之的就是全球化的后果…开发极盛的国家每人屿的薪资都将缩水…开发中的国家人民所得都将提高…达到惆经济学上的因素价格均等化现象…在数字企业与财经金铭融里…也有在讨论全球通货紧缩的问题…世界各地都觉得 各种产物都在下跌…亚洲除了南韩及中国…下跌原因有很〖多…例如政府施政不当…等…都有可能影响经济的状况…蟮由于东南亚一带的金融风暴…全球各在正努力达到景气的遣复苏…其中也有谈到…台湾高科技发展的两条路线…

最近几天听了一本书叫做《人生只有一件事》,感受颇深。人生只有一件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金惟纯先生,他是中国台湾商业财经杂志《商业周刊》的创始人,有近三十年媒体工作经验;同时,他也是著名时事评论家。 而这本书,是他近十年来的心路历程,这个历程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生只有一件事”。 那么,为什么只有一件事呢?金先生认为,我们每天都在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人生的苦乐成败,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只有两个念头:1.我想不想和你在一起?2.我愿不愿意和你一样?这两件事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 就比如说教育小孩,如果孩子很喜欢和自己待在一起,也愿意成为自己这样的人,那么不用我们去教,他自己就会努力变成我们这样的人;如果孩子不愿意成为我们这样的人,我们硬要把他变成我们心里想的那样,那么孩子累,我们也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做好,把自己变的像一块磁铁一样,去吸引他们。 我自己对于这件事就有很深刻的体会:在改变家里饮食结构的时候,刚开始的方法就是不断的要求家人们要怎么怎么改变,虽然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方式不合适,结果就只能是我感到特别心累,家人也感到很有压力;后来我就换了一种方法,不再要求吃什么,怎么吃,而是想方设法的让家人注意到这么吃有什么后果,怎么吃才合适,并且以身作则;虽然这种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并讲出来,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如今家人们的饮食结构很健康,有时候比我都健康,很不错。 所以说,人生就是一件事:修炼自己,把自己变强大,如果别人想变得和你一样,那不用费力,他会主动去学习;如果别人不想变得和你一样,那也无妨。人生有一个捷径:认错 金先生在创办期刊前期,账上一直没钱,每天的工作就是借新债还旧债;有一次他就把大家叫到一起跟大家承认:我以前都在装,假装自己什么都知道,还假装自己什么都很厉害。我觉得还没有办法改变自己,那就不要耽搁大家的青春了,善后的事情我自己承担,大家另谋高就吧。 也就是这样的话,让一切发生了变化:公司没关,反而扭亏为盈;金先生的心态改变了,变得不在纠正别人了而是回到办公室去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也正是这样的忏悔,让公司里人们的心联系到了一起,学会用心做事,团队内有了联结,团队的力量就能起来。 所以说,认错是人生中的一个捷径。 真正的认错不是内疚,而是生惭愧心;不是让自己觉得自己不行,而是让自己明白我还可以这样,我居然容许自己变成那样,不行,我需要改变;然后让自己看清自己该如何扫除障碍,如实地看待自己。所以真正的认错是有力量的,是欢喜的,是要让自己迫不及待去改变。接受自己 有很多人认错只承认小的错误,但是大的错误不承认,说白了就是自己不接受自己。那么怎么才能真正的面对自己呢? 金先生说,遇到大的错误不接受,他的背后一定有所不妥,有所回避,不妥的东西堵在心里,就会成为阴暗面;所以还是需要修炼自己,修炼到最后就是王阳明的境界:我心光明。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善和恶,有正面的能量也有负面的能量;所以想要改变,第一步就是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不足,想办法认错。 当然,认错也有一个层次,认到最后就变成最不肯认的东西,就要去面对。认错一定不是被逼的,也不是对外的一个过程;而是对内的一个修炼,能激发出自己内心的力量,想要主动去改变。只有不断的认错,不断的接纳自己,最后才能活出最真实的自己。生命才能完全地展现。人生的位移 人生的位移就是向符合大自然定律的方向去移动,自然法则是没错的,要产生位移唯一的手段就是“修”。 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事情,不同的事情方法不一样;当转变不过来时,就会产生副作用。而没有副作用的事情是道,也就是自然法则。所以判断一件事正确与否是要看这么做符合不符合大道,如何判断符合不符合只有通过修来实现。 中国人讲“吾道一以贯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等等就是在讲这件事。我们要通过修,把自己内心的障碍去掉,比如说执念、妄想等等,正是有了这些才无法与大自然的定律相符合;当慢慢地把这些包袱去掉,生命就会产生移动,移动到最后就会实现“天人合一”。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也只有“修炼”这一件事。 当慢慢修炼之后,很多问题也就不是问题。有时我们常常会陷入左右为难的矛盾中,要左没有右,那是因为自己站在中间的位置,当然会左右为难,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避免选择。当透过修之后,生命产生了位移,往上走,就会发现,两个都要可以,两个不要也可以,要一个也行,变成了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就好比解决交通堵塞的一个很好的办法是修立交桥;真正的答案要高的维度才能找到。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觉得很缺钱,一心只想挣钱,其实是把自己活小了,钱比你大,把自己给压住了。钱比你大,想要获得钱很难;所以得想办法比钱大,就是让钱想跟你在一起,就比钱大了;教育孩子也一样,每天都想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比自己大了,孩子不理你,越活越大,就管不了他了;找对象也一样,一味的讨好,奉献,只会让对方越活越大,一方独大怎么能长久?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变大,想挣钱可以,注意力放到做事上,放在提高自己的能力上,事做好了钱自然就来了;想教育好孩子,自己先好好学习,成为一个让孩子钦佩的人;想有好的恋爱,不是每天送东西讨好对方,而是提升自己的魅力,吸引对方。 一个活得非常好的人,在过程中会不断修炼自己,最后他会变成一块磁石,有磁力,别人就想靠近你,钱会靠近你。所以说,人生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活好。修愿意 金先生说,很多人的传记上写的他们发了大愿所以成就了大业;我也很想成就大业,所以也发了大愿;结果发现都没用,发了愿一下就忘光了,完全没用,没力量。后来走了修炼这条路之后,我才发现愿力是修出来的。要努力把生活中的每个不愿意转成愿意,这样才能不断的有愿力。 “本立而道生”想要修成大愿,必须要从小愿开始,小的事情都不愿意,那个大愿就没有力量了。愿力也是有简单的法门的,可以修炼出来,就是从生活中小小的不愿意,把它转化成愿意,最后你就能变成越来越有愿力的人,直到心想事成。 所以说,心想事成是要不断修炼不断去做才能实现的,而不是简单的想想。 有人可能会想,凭什么是我?为什么老让我让步?为什么总是让我修愿意? 其实修愿意,让自己改变,最终获益的人是自己,自己在不断修炼之后就会变的很能干。人生空空的来,空空的走,我们能做的就是有机会受,有机会做,然后在做和受之间有机会修,最后空空地走,唯一能带走的是一个可能更好的自己。所以要感谢所有的受,我受的比别人多,我赚的就比别人多;我做的比别人多,我赚的就比别人多;我修的比别人多,我赚翻了,最后赚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孔子也说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我们不就是想当一个好人吗?今天有机会当了好人,还有什么抱怨的呢? 总的来说,修炼是个很好的东西;如果你不是一个修行的人,生活中对自己的人生状态是没有要求的;如果只拿外在的物质条件、名声来要求自己的话,你的度量指标会非常单一的,导致的结果就是只想祈求一帆风顺;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修炼的人,你甚至觉得来点挫折挺好的。这些挫折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修炼的机会,也就是给我们的人生一个位移,从一个平面上升到立体的高度。 如果一心只想着一帆风顺,就会把自己很多的潜能都浪费了。当你的生命状态没有力量,就会越来越脆弱,只要环境一变,整个人都垮掉了。反脆弱能力会很差劲。学听话 好多人都不会听话,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也只想着我接下来该怎么说,没有做到真正的沉下心来听对方讲话。其实这是很遗憾的,我们长了一个耳朵,却没有听别人讲话。 听别人讲话的时候,就会跟别人产生一种联结,当不听别人讲话的时候,即使别人想跟你在一起,也没办法和你在一起,听别人讲话是让我们有机会和别人在一起;人只要一开始有了联结之后,很多问题都会消失不见。 为什么两个人做事会有那么多障碍?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联结所产生的反弹情绪;只要你愿意倾听,有了联结,在听的过程中给对方一些空间,障碍就没有了。其实人生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别人的事。大部分人活不好就是因为活颠倒了,他一天到晚都在关注老天的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却不管;这样活着的效能是很低的。 所以要想活好,最重要的是要分辨什么是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先负起责任来。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上学而下达”就是这个道理;别人的事,老天的事,我能不管就不管,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当能意识到人生的一件事是修炼,当把我们人生的度量方式变为模糊的,难以度量却可以感知到的人生的位移时,我们就会豁然开朗了。 接受逆境和顺境;修道认错,修到开心,修到听话,修到爱自己,修到接纳;一路都是欢喜的。kk 位于桌前 20210717

内容简介 · · · · · ·《大道与匠心》首次解秘方太企业20年成功之道管理的大道至简,产品的极致匠心不做500强,要做500年《大道与匠心》中国本土企业有温度的商业案例高端厨电领导品牌方太是一家知名但低调的企业,它精致产品背后蕴含的价值内核是什么,少有人知。《大道与匠心》讲述了方太从创业 到腾飞的历程,分析了方太多年来的创新与经营管理之道,揭秘了其产品在极致追求背后灌注的价值力量。方太通过20年的匠心耕耘,由一个初创企业成长为高端厨电领导者。在《大道与匠心》中,方太开诚布公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比如如何应对价格战,以及在扩大产能时怎么处理与代工厂商的关系等。方太的企业文化、运营方法、管理秘诀已形成一个有机的方太模式,为中国本土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方太对于企业长青的探索、致力于将中国儒家文化融入公司管理的实践,也给国内管理者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大道与匠心》首次揭秘方太的创新、管理与经营之道。管理的大道至简,产品的极致匠心!1. 《大道与匠心》首次解秘方太企业20年成功之道。详述我国高端厨电领导者方太的企业文化、运营方法、管理秘诀。2. 《大道与匠心》有温度地还原中国民营企业从创业到飞腾的全过程。回答方太为何秉承不做500强,要做500年,永不上市的理念。3. 《大道与匠心》是一份有深度的商业案例。管理的大道至简,产品的极致匠心,探寻中国企业稻盛和夫式的长青智慧。------------------方太的经营之道:品牌与渠道的博弈;与经销商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关系;高端定位原则。------------------方太的管理之道:“全员身股制”,把企业利润分享给全部员工;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的融合。------------------方太的创新之道:绿色厨房;发明专利与工匠精神;高端厨电市场消费的升级。-----------------------------------------------------方太是万科重要的合作伙伴。一直以来,方太不仅用高品质的产品、领先的技术向万科业主提供高端厨电,还以高标准的工程施工和成熟的流程管理,确保了每一个精装修项目完美交付。我一直对茅忠群先生创造性地将儒家文化理论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相结合充满了敬重与好奇,《大道与匠心》为我答疑解惑,从中获益良多。——丁长峰 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方太是浙江大学的老朋友,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方太很熟悉。但从《大道与匠心》里,我读到了一些闻所未闻的新东西,我越来越感受到,方太的经营理念、管理实践和企业文化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整体,而赋予这一整体以活力的,就是在茅理翔、茅忠群两代企业家身上体现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正如方太已经成为中国厨房电器的领导者一样,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太模式同样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陈凌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企业家学院院长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我一直关注并高度评价方太集团将中国儒家文化成功运用于现代企业经营。《大道与匠心》以文化为主线,系统梳理了方太20年的发展史,让读者深入了解方太文化的缘起、成形和创新,对各类管理者更好地融汇东西方管理思想有很好的启示。——苏勇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新儒家管理”正成为一股全球风潮。《大道与匠心》以儒家管理的典范方太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希望本书成为企业、咨询机构和公益组织等期待看到的方法论、指导书。——汪涛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作者简介 · · · · · ·王卜,资深财经主笔,现工作于知名财经杂志《财经天下》。曾经撰写《肯德基,光大是不行的》、《苏宁基因裂变》、《公司之城》等报导。目录 · · · · · ·序一 持守大道,独具匠心:中国善商的一个标竿序二 八个问题了解茅忠群前言 无为而无不为:茅忠群与他所创办的方太第一章 抉择:企业发展之道回到家乡茅忠群的厨房梦

金融研究期刊读后感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 乔治索罗斯可谓是金融圈里最出名的投机客,《金融炼金术》读后感。93年成功打败英格兰央行,做空英镑赚到20亿美元。97年亚洲金融危机更被人指责为始作俑者并赚得巨额利润。创办量子基金28年(1969-1997),资产由400万美元变成了60亿美元。对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任何金融业者都不得不心怀敬畏。其地位如同篮坛的乔丹,八卦圈的宋祖德。最近难得闲下来有时间,正是满怀敬畏和憧憬的心情打开了索大爷的著作《金融炼金术》。在写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索罗斯和这本书先。索大爷1930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老爸是律师,家境富裕。1944年为躲避战争灾难,全家开始流亡并最终在1947年来到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读了个本科,专业是哲学。没错,索同学当时学的就是哲学,而且此后他再也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那些博士头衔都是名誉的。“离开大学后经历了多次不明智的尝试,最后成为一名国际股票套利商,先是在伦敦,后来在纽约。”其实从索同学的讲述来看,当时就是一个股票分析师,向美国人推销欧洲股票。在挖逐渐在几家投行崭露头角之后,他的野心也逐渐暴露出来。不甘心为别人打工的他在1969年与他人合伙创办了量子基金。此后就是他在金融市场中的几十年惊艳演出。80年代末在旗下几只对冲基金走向正规,逐步退居二线,开始从事促进国际(主要是东欧)自由化、开放化工作和慈善活动。其间还来过中国,估计也曾试图鼓动中国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复兴之路。《金融炼金术》是一本讲金融市场的书,但既不同于学术大师的“固定收益手册”,也不同于股市名嘴的“股市金手指”、“股神秘籍”之类,读后感《《金融炼金术》读后感》。它更像一本索罗斯在讲自己对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的认识的哲学基础。所以我觉得加一个副标题可以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金融炼金术--索罗斯金融哲学的理论基础及实务》。这里强调哲学基础,主要是索同学似乎对自己的哲学基础颇为得意,在书中反复强调。特别是在再版的序中,索同学更是通过对前版序中一些对经济学理论的批评进行了自我批评,来进一步展示自己对金融、对经济的认识在哲学高度的高人一等。然而读完了整本书之后,我觉得索同学的嚣张是有资本的。可以说在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经济、关于金融的书中都没人探讨过索同学的反射理论;在实际的投资者中自然也没有其他人按照他这种理论去理解市场和进行投资或投机。传统的经济金融理论假设参与者是理性的,总会根据当前的供求关系做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而供求关系由基本面决定,在分析框架中属于给定的因素。比如说股票市场,股票的内在价值决定了股票的价格,价格会有波动,但市场最终会是正确的,在供求双方的博弈下价格最终会趋于均衡状态——股票的内在价值。而索同学在工作中发现,股票的价格经常大起大落,很少会停留在均衡状态(如果有这样一个值的话)。难道所有经济学家都在人不成?在书本中找不到答案的索同学充分体现了爱读书不死读书的钻研精神,在反复思考、系统分析后发现了问题所在。1、不能像研究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研究者是独立于研究对象存在的,换句话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客观的。例如两个数学家对一个猜想进行研究,他们最终的成果——证明过程可以有一个客观的统一的标准被其他数学家所验证。而如果他们的证明过程如果是正确的(这是可验证的),那他们对猜想的结论一定是一致的,要么都认为是对的,要么都认为是错的。研究的对象,某个数学猜想不会因为某个数学家的研究而从对的变成错的。而在社会科学中,比如金融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判断会影响市场本身。如果一个研究员发布报告说某只股票具有投资价值,股价难免受到影响。2、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不全是理性的。事实上这句话估计所有经济学家都认同,但传统的经济学总是在假定人是理性的前提下研究问题。经济学家都回避了这个问题,认为如果没了这个假设,就无法研究经济学。而索同学说:错了!传统的经济学在人是理性的假设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跟现实世界完全不符,以后经济学再这么走下去是没有前途的。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判断难免有偏差,应该考虑在允许这种偏差的存在下研究金融市场,这才是现实意义的经济学。3、市场很少处在均衡状态,研究均衡状态的学说都可以认为是没用的,应该去研究价格变动的过程。这点确实很有道理,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参与者关注的就是价格的变动,就是要在动态的过程中赚钱,而不是知道在未知的某个均衡状态的价格。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那得先说什么是金融危机,什么造成了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这次美国经济危机之前,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带动的,美国的房地产交易投机过度. 其现象可以用我们方便理解的一个比方来形容: 都说股票赚钱,我们全民去炒股票,钱都投进去了还不过瘾,还想借钱生钱,就把手上的股票抵押了融资继续买入股票,而有的银行连你的抵押都不要就给你融资. 如此一来,风险就大量的积累下来了. 一旦哪一天,疯狂的炒股热潮有了退烧的迹象,股票也跌了,很多人也因还不上借款而割肉离场,又有很多人因还不上钱,抵押的财产被银行收了去,还有很多银行因为没有留取足够的抵押品,在贷款人无力还债的时候只好认赔.连锁反应下来,个人破产,信贷机构破产,经济萧条,通货膨胀. 美国政府是想抑制一下过于旺盛的投资,压缩信贷规模,以及控制被拉高了的物价,所以采取了紧缩银根的政策,其中升息是一条,其他的还有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发行票据吸纳货币市场上的资金等等。 美国的管理者是一帮政客,他们对管理国家经济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病患一点都不察觉,采取的快速连续升息政策其实正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索,此措施使得大量的贷款无法归还,引发连锁的坏帐反应,使美国不少金融公司以多米诺骨牌状的倒下。 由于世界所有金融机构都不会只把钱放在那里不动,放贷只会放出一部分,不会都放出去,想都放出去也做不到,加上需要“分散投资”,所以他们总是在各国各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投资,美国的国债、企业债和股票、不动产都是各国金融机构的投资目标,美国一旦发生危机,所有国外投资者也都跟着受损,于是就席卷全球了。 再说价格 金融危机的初期,什么价格都降,那是初期的表象,那是大家都在慌不择路的套现。 比如牛奶,人们都不舍得买了,奶商就要低价抛售,甚至剩下的倒进下水道,把牛都杀了卖肉。 现在的经济危机中,初期的表现有一个现象,都说经济危机里有高度的通货膨胀,可是现在什么都在跌价。其实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现在是大家都在套现,把商品和证券都卖出换成现金,以免将来手上缺少现金而被动。 套现完毕之后,危机进入最严重的阶段,资金抽逃以后,工厂关闭,工人失业,消费力下降...以此恶性循环,就造成了整体经济的萧条.百姓自然受到很大影响,商品匮乏,物价飞涨,到处都是没饭吃的人。 最后说一个问题很有意思,有人问我:“这次金融危机有没有受益者”? 呵呵,这个问题很切中要害啊,我也愿意顺便说说~ 这次金融危机最大的受益者恰恰是美国! 我们来看看危机带来的好处吧: 1、美国政府现在掌权的是共和党的小布什,他要下台了,而即将上台的大约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布什上台时,克林顿政府留下的是146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而小布什只两年就把财政收支搞成了4000亿的赤字,以后每年都保持赤字状态,到明年的任期内最后一个财政年度,赤字估计高达4900亿美元。这是在给政坛菜鸟奥巴马设套呢,赌的就是奥巴马一旦上台也干不了这一届,不是下届被共和党赶下台,就是甚至中途完蛋。另外,如果美国现在的救市见效了,还说不定可以使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从中受益,一举扭转选举局势。 2、美国的经济实力最主要体现在发达的金融业,华尔街是世界金融中心,美元是世界经济标杆、世界统一贸易结算货币。而美国的工业则有衰退迹象,需要重振其工业,这就需要有一个较低的汇率水平,以利于出口竞争。而美国近年来由于投资过度,政府被动的不断提息,高利率不利于美元贬值。这里要注意,美国是不怕美元贬值的,是希望它适度贬值的。而怎么才能把汇率降下去?直接降息?不符合控制过度投资的宏观环境。再逼迫日元和人民币升值?没那个把握。欧元更不会听他的。那怎么办?小布什来了个更绝的招儿:升息。在2年内17次升息,从1%升到了,把房贷贷款人、房地产信贷公司、银行都逼到悬崖边上,造一次金融危机。美国的金融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华尔街牵一发动世界的全身,如果美国爆发一次金融危机,那汇率自然的就下去了,而美国还不担心自己有性命之忧,因为全世界为了使自己手里的美元不变得象废纸,都得帮助美国过关的。就算世界帮助不大,靠美国自己使用赤字政策,大印钞票救市,也可以渡过去的。 3、美国电视剧越狱你看过了吧,“公司”控制政府,控制其他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是因为“公司合伙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巨额利润。那么,世界上最有钱的美国金融巨头们,通过一次经济危机可以攫取多少利润,恐怕是我们猜测不出来的一个天文数字。谁敢说美国金融巨头们没有和小布什一起在暗中高兴?

luluobaby 备注(百度) 金融炼金术已全网下架

《金融的价值》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一):了解和读透金融领域的调整逻辑和价值所在,这才是生存所必须 在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金融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同时,金融和经济又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和每个人的一生都息息相关的金融领域,工资、存款、理财、消费等都是人们时刻关注的方方面面。 虽然,每个人能够感受到的金融氛围仅仅是一个局限的认知,但实际上,整个金融领域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体系,从宏观看趋势,从微观看逻辑,每一个调整都是有的放矢,每一个动作都有其具体的含义,这是一个严谨、重要的领域,彰显金融的价值。 由北京大学教授黄益平著作的《金融的价值:改革、创新、监管与我们的未来》是一本在细致研究金融系统的趋势、体系、创新、监管以及风险等方面以后写就的金融经济类专业读物。了解一定的金融知识,对我们的生活能够带来巨大的益处。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化时代,再到即将而来的全方位数字化进程,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然进入新的阶段,相对应的,金融领域的政策调整亦在同步进行。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体系,关联到方方面面,金融的价值体现,重点在于是否契合当下的社会形态和发展趋势,毫不夸张的说,金融领域的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更加关注。 数字金融、创新金融、科技金融是时下非常流行的术语,代表了金融领域向前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同样重要的,是金融领域的实际发展是否能当下的人们的实际生活的利益相辅相成。一个金融政策的轻微调整,可能会对某个板块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人民币的发行、存款利率的调整、金融支付手段的变更等等。在宏观层面,金融政策的调整是实时的,必然伴随社会的实际动态发展而改变,人们需要时刻关注,才能最大限度的适应这些调整,继而改变自己的一些思路和思维,切身利益必须重要。 另外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点是金融领域的风险管控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经济下行的风险加大,金融领域的爆雷无处不在,违约、跑路、亏空,无情的吞噬着普通民众的投资和理财资金,各类金融风险的叠加放大了这些风险和影响力,这虽然是金融体系中一个普遍的现象,但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这些风险和损失,对于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未来,金融体系的发展具备多样性的特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相对应的金融的价值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必须要了解和读透金融领域的各种调整逻辑和价值所在,这才是最重要的生存所必须。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二):金融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创新之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新挑战交织叠加,会议明确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显示出2022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实现宏观经济大盘和社会大局“双重稳定”。为此,有必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更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收入增长、物价水平、存款利率、投资回报、税收政策等等……金融为什么重要,它到底是以何种逻辑运行,又是如何影响国家和社会并产生作用的? 由北大国发院金光讲席教授、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黄益平的新作《金融的价值》将为读者解答以上问题。书中深入剖析金融之于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价值,阐述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风险把控与监管,分析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让我们在金融大潮越来越风高浪急的时代,更好地了解现状,把握未来。 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二章则着重回顾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第三、四章,结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以及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向给出作者的观点;第五、六章,讨论了数字金融与数字货币未来发展的预测;最后第七、八章,则重新回归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防控与历时教训。 自1978年我国开始经济改革规划至今,四十年来我们一直试图找到最适合的金融发展模式。一方面,我们几乎白手起家,重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金融体系,从商业银行到资本市场的逐渐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金融体系也在不断的市场化,从资金配置到定价,市场的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虽然外界多有改革不够彻底的评价,但从结果上看中国的金融改革总体遵循“务实”的原则。“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和实验,虽然可能不彻底,但符合时代和国情的需要,而且实际效果也很不错。作者从金融运行的底层逻辑和时代背景,总结了几十年来中国“双轨制”金融改革的得失,同时针对未来金融发展趋势和风险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建议。金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创新之一,它使得劳动分工、规模效益成为可能,从而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正确认知金融规则,可以让我们紧跟时代与国家发展的步伐,洞悉市场的瞬息变化,取得先发优势。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三):因势利导,价值共生——夜读《金融的价值》 在例行繁忙的一周后,偶然一朋友机缘,我晚上拿到了黄老的这一新书,一气读完后,却心思澄明,酣畅淋漓——这应该就是与书对话的欢快。 如今,中国金融、经济领域的专家也许处在一个过度的“通货膨胀”之中。在知乎、B站、抖音、公众号中能够看到很多论证充分,义正词严的观点,如果我都相信,或许我认为中国要垮了,又要称霸世界了,美国要倒衰退了,又要崛起了。很多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对一个事件进行了偏颇的分析,而对于问题的结论和意见,却是陈词滥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尽管细看,也很难增加自己的洞察。但是,许多业界大佬,对公式、模型运用得极好,可对中国问题的具体问题却缺乏清晰的见解,使人对此难以亲近。 所以,当我读到黄益平教授的《金融的价值》时,分外惊喜。这本书刚刚出版,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金融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入手,探讨今天以及未来的金融改革与创新。书中以作者在年轻时在乡村参与农民粮食统销统购的感触与分析出发,分析了自历史起,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是如何通过金融、货币手段,温柔征税,实现了我们早期资本的快速积累,也塑造了中国特殊的金融发展体系。整本书以当前金融体系中不同主体比例的变化为主线,串起了改革开放以来在金融市场中种种让人无法直接理解的现象,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也能够和中国的文化和国民特点相结合。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这种既有宏观视野、又有理论基础,更能关注现实问题的金融学读物在今天能够读到总是一种幸运,读来颇有拨云见日之感,看到貌似不合逻辑现象背后都存在着管理与发展的博弈,不得不佩服作者洞察之深刻,创新之巧思。 在《金融的价值》的全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黄老对当前我国数字金融发展深深的自豪感和长远的期望。今天的日本人还在用现金、美国人还在写支票、而中国人却已经在使用移动支付。为什么我们的数字金融可以得到如此跨越地发展呢?也许你看过很多作者的专业分析,而在这本书中,黄老用“修长城和蒸汽机”的例子阐述了金融模式的改革本质是经济发展增量的现实要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作为一个长期实施金融抑制政策的大政府,一个貌似长期保守的国家,金融领域的“入门者”,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能够走在世界最前沿的位置并引发深刻的社会革命,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对新的增量具有新的增量变革需要,因此引导了新金融手段的产生,恰恰这些新的手段能够解决普惠金融落地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有效获客,并设定准确的利率,本质是风险定价的问题(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以及我们每日在网络消费的日常行为积累)。这一刹那,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部财经类的书,而是一部中国的《枪炮、细菌与钢铁》,它从一个金融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历史与当下。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绝非只有这一点,比如对我们金融监管机构的立场研究和从机构利益出发的“政策倾向”,对数字货币的“谨慎乐观”,对“平台经济与垄断”的特性分析和建议等等文章的撰写都能引经据典,中西合璧,可以说是了解中国金融发展阶段和理解政策的佳作。 最后,黄益平教授本人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存在,他的演讲和课程在B站上能够找到,他在课上引经据典,博古通今,甚是好看。还诚恳地提醒大家“学这个赚不了钱哦”。甚至只是为了“吐槽”一下大家人来的太多还专门讲了华尔街两次来人太多的讲座和之后的经济危机,让人甚至很难把这个课程看作是在清华大学中的严谨教学,而是像一位先生在同自己的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验与见解。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本人非金融专业出身,难免挂一漏万,推荐此书实在是个人畅快。本书虽行文流畅,涉及知识背景多有细致讲解,但内容上多是演讲转化,篇章间有一些重复,体系性稍弱。所幸只要深入,能知其要义。希望常读常新,强烈推荐。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四):什么是金融 《金融的价值》一书围绕以回答什么是金融为引子,介绍了金融作为一个学科、作为一门现实工具的现在与未来,由此明晰了金融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可能存在问题,最终明确了金融的价值何在这个问题。全书实际上是作者不同时期演讲、评论等文章的合集,彼此之间难免有内容的重合,但重合的问题恰恰是“金融”这个主题下最为迫切也是经济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因此,综合而言本书对于初学者理解何为金融、对于经济生活参与者把握当代我国经济生活发展的重要领域均有裨益。 经济和金融这两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扑朔迷离,二者究竟是并列或是从属关系呢?实际上理解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理解什么是金融乃至金融价值的一个必要环节。经济研究的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金融关注的则是如何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从这个意义上看,金融当属于经济的分支。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最初金融服务的对象即产业资本让位于金融资本,虽然金融仍然解决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但是此处的资源已经由最初的产业资本变换为了自身即具有生息性质的金融资本,金融逐渐开始脱离于经济成为一个具有(甚至可以说)更具生命力的领域。这种变化其实在经济中并不鲜见,类似于金融与经济,外汇与国际贸易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由此演变的自然是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二者之于国际经济。回归本书,正是金融与经济间关系的这一变化,才有了本书中频繁提及的第一个问题:金融是否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个问题并不是我国经济独有的,事实上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全球都在反思金融与经济间关系,一时间“产业空心化”、 “脱实向虚”、“脱媒”等词语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报端,引起了普通民众对金融讨论的热潮。但是正如本书所言,金融是否服务于实体经济,现阶段在我国可以总结为更具体的一个问题,即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这正是本书对理解什么是金融提出的第二重问题。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麦金农教授所提出的金融抑制问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普遍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发展中国家纷纷进行了以金融深化或金融发展为特征的金融自由化,我国也不例外。当然,正如本书所言,金融抑制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甚至到21世纪初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甚至利大于弊。但是金融资本先于产业资本、金融创新引导产业创新的当代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需要金融发展、金融创新。解决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这两个问题正是其中关键。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既依赖于改革的不断深化也需要金融创新。由此本书深入到了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深化发展的最新表现。一方面是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则是坚持以数字金融为主的金融创新与发展。虽然这些名词似乎颇为拗口,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发生于你我生活之中。这或许就是现代金融的魅力:既可以是看似遥远的而资产市场血雨腥风,也可是便捷的移动支付。当然也正是因为现代金融的如此贴近普通人,影响的规模也如此庞大,金融监管重要性日益提升。正是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间的互动,助推着金融体系的总体发展,,二者的良性互动也正是金融体系合理发展的关键。 至此,围绕着什么是金融特别是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作者给我们展示全面而生动的图景。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金融。阅读全书,我们可以发现,诞生之初的金融体系服务于经济体系,是经济活动受限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环节;现今这一作用同样重要,但是金融本身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断加强,金融也正日趋成为一个独立的环节。从属关系到并行关系的转换,让我们更多的关注金融体系,也更关注二者之间互动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影响。’

  • 索引序列
  • 财会期刊读后感
  • 财会研究期刊读后感
  • 论文期刊读后感
  • 财经杂志读后感
  • 金融研究期刊读后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