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锰矿床是广西利用、研究最早的一种风化矿床。20世纪初(民国初年)防城大直、钦州黄屋屯、武宣三里、桂平木圭等锰矿就已发现和开采。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对来宾、宜山、柳州、荔浦、平乐、下雷等锰矿进行勘查、开发,同时进行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出版了茹廷锵等著的《广西锰矿地质》一书及一批在刊物上刊登的论文,以及一批专题研究报告。
风化铝土矿床。1958~1962年广西439队发现平果堆积铝土矿并和沉积矿床一起进行了勘查。1972年冶金270队专门勘查平果的堆积矿床,相继在桂西进行大规模的勘查开发;近年在横县、来宾、贵港等市、县发现红土堆积型三水铝石铝土矿(品位低于现行三水铝土矿指标,我们将其定为红土型堆积铝铁矿床),地勘单位在多处开展勘查。铝土矿风化矿床的论文在刊物上有所登载,也有几份专题研究报告。
风化壳型(或残余型)钛铁砂矿是1959年广西区调队进行1∶20万梧州幅地质测量时发现的。1960年梧州专区地质队勘查藤县塘村钛铁矿,证明矿床存在,认为远景很大。随后在藤县、苍梧、岑溪、陆川等县、市发现和探明一批大、中型矿床,后相继进行开发。风化壳钛铁矿床的专题研究工作较少,仅在杂志见过几篇论文。
离子吸附型金矿床在广西发现较晚,1986年首次在凤山金牙金矿的氧化带发现,随后于高龙、龙塘、埂土、南乡等整个右江地区广有发现。先叫“红土型”金矿,又叫“土型”金矿。本次研究我们定它为“离子吸附型金矿床”。这类矿床发现以后,地勘部门大力进行勘查,开采矿山也如雨后春笋般滋生。在短短的数年内,桂西金矿方面的专题研究报告和刊登的论文较多。
风化铁矿床。堆积型和铁帽型褐铁矿早有发现,但作为一个铁矿床看待在广西是1958年的事,当时及以后所勘查的都是小矿床,有些矿床经过开采,规模都不大。桂南崇左、扶绥一带勘查了几个红土堆积型铁矿,均属含铝高的贫铁矿石,尚未利用。
风化残余型高岭土矿床在广西早有发现和开采利用,如宾阳、北流、贺州等瓷厂的原料。但都未探明有达中型规模的矿床。1987年广西第三地质队在合浦十字路发现优质大型高岭土矿床后,又相继发现清水江、耀康等一大批大型高岭土矿床,并且开始建矿山开采。
风化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国内发现较早。1984年广西第一地质队根据湖南地质局在姑婆山湖南一侧发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情报,在姑婆山广西一侧的岩体风化带中也找到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并探明钟山县花山大型矿床。1989年按地矿部安排,广西第一地质队完成了广西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调查,发现广西很多岩体中有离子吸附型稀土,并勘查了一些矿床,证明广西这类资源很丰富。探明的花山大型矿床还建厂生产出稀土混合氧化物。由于未取得国家稀土开采配额指标,矿山停采,地质勘查工作也停顿,至今尚未解冻。
广西地处中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西北高、东南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状。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
广西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石山、水面6类。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为主,海拔400~800米的低山次之,山地约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海拔200~400米的丘陵占。
扩展资料:
广西省的自然资源:
1、水资源
2017年,广西境内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806毫米。年末全区监测的58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亿立方米,比2016年增长。全年总用水量亿立方米,比2016年下降。
2、土地资源
广西土地总面积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9位。山多地少是广西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山地、丘陵和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平原和台地占27%,水域面积占。
3、矿产资源
广西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尤以铝、锡等有色金属为最,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全自治区发现矿种145种(含亚矿种),占全国探明资源储量矿种的
4、水力资源
广西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2014年全自治区地表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亿立方米。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常年径流量约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2133万千瓦。
5、生物资源
广西发现陆栖脊椎野生动物1149种(含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3%。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种149种,约占全国的45%;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4种,占2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西
李志才
( 广西地矿物业管理中心)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自然科学,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张宏仁教授认为: “地球是一本书,这本书早有文字记载,科学的任务就是解读地球本身的历史痕迹”, “地质科学每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和理论上的创新,都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推动作用”,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认识地球有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改善保护。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地质科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认识地球,为人类的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调查是认识地球历史的方法手段,只有反复的实践和研究才能提高认识,提高研究程度,才能为开展各项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依据和先行。自 1956 年以来,广西全面系统地开展了各种地质调查,积累了大批有科学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并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突破,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的地质难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了重要进步,但还存在若干地质问题,有待今后继续实践解决。现仅将区域地质发展历史的基本特征,初步归纳为 3个方面共同探讨。
一、海陆变迁
广西地壳表层的形成就是一部海陆变迁的历史,主要见证于各地质时代地层的形成。广西自 20 亿 a 前就有海水侵入,历经了中元古代 ( 四堡群) 、新元古代 ( 丹州群) 、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 ( 古、新近纪) 、第四纪共 14 个地质时期。从沉积作用来看,各地质时期的沉积作用是连续的、有序的,除地壳运动短时间暂时影响沉积作用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海陆变化过程中。从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来看,可以分为两个大环境,即海 ( 水) 相沉积环境和陆 ( 地) 相沉积环境。在印支运动 ( 2. 27 亿 a) 之前为海相沉积环境,印支运动之后为陆相。沉积类型可分为三大发展阶段,泥盆纪 ( 4. 10 亿 a) 之前,基本属于地槽型深水和较深水沉积阶段; 泥盆纪之后为地台型浅海、边缘海沉积阶段; 印支运动之后为陆相盆地沉积阶段。从沉积物的特征来看,地槽型沉积物以碎屑岩类为主,地台型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陆相盆地以红色碎屑岩为主,各地质时代地层沉积厚度,累计可达 8 万 m。随着沉积年代和环境的变化,各门类生物非常丰富,由元古宙的低级植物孢粉开始,到古生代动物群大量出现,中生代开始巨型恐龙出现,新生代的古人类出现,由低级向高级有序发展。
1. 地槽发展阶段
主要发育在桂北地区的元古宙地槽,桂中以东和以南地区的加里东地槽,以浅海和半深海沉积环境为主,沉积物特征是以砂岩、页岩、砂砾岩为主的碎屑岩相,岩性较单一,类复理石序列清楚,海底的冲刷特征明显,生物群繁殖从低级开始,元古宙以古孢子植物和几丁虫类为主,计有 27 个属 38 种之多,进入早古生代开始出现国内东南型的动物群,如海绵骨针、腕足类、笔石类。在桂东南地区的奥陶系和志留系中,发现大量笔石群,共建立了 12 个和 19 个笔石带,在海洋山地区的奥陶系中也发现了大量笔石群,共建立 9 个属 23 个种。但在桂西地区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发生重大变化,寒武系由地槽向地台过渡,沉积相由碎屑岩过渡为碳酸盐岩相,动物群过渡为华北型的三叶虫、球接子、腕足类等,在那坡地区发现大量三叶虫,共建立了 25 个属。生物群随地质环境变化而变化十分明显。
2. 地台型发展阶段
自志留纪末广西运动后,晚古生代的沉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地槽回返形成广泛的隆起区,由较深水环境沉积转变为浅海和海岸带的地台沉积环境,海水动荡,生物群大量繁殖,早期为海陆交互沉积的砾岩、砂岩、页岩,以后开始转变为台地上的碳酸盐岩沉积,以灰岩和白云岩为主,部分为泥质岩、硅质岩,并含有煤层。由于近岸的海水富氧,水动力活动较强,是广西古生物群最繁盛时期,种类也最多,计有底栖和浮游两大类,共计有 17 个门类之多,其中以泥盆纪时期最为丰富,如六景标准剖面发现 17 个门类500 多个属种,牙形类也发现 18 个化石带,北流剖面发现腕足类、珊瑚、层孔虫、竹节石等 30 多个属种,大乐剖面发现腕足类、珊瑚、竹节石等,共有化石组合带 97 个,罗富剖面以深水漂浮的竹节石、菊石、牙形刺为主。石炭纪和二叠纪则以 类最繁盛,共有77 个属及亚属,580 个种及亚种。地台发展阶段也是广西沉积矿产成矿最有利的时期,如泥盆纪的锰、铁、钒、石灰岩等,矿产丰富,是已探明全区储量的 60% 左右,石炭纪和二叠纪的煤、铝土矿、锰、石灰岩等,也有很重要的工业价值。
3. 陆相沉积发展阶段
从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开始,广西地壳普遍上升,海盆地的海水全部退出,海相沉积结束,自此,在活动基底断裂控制下,形成了广西大大小小 50 多个盆地,以十万大山和桂平桥圩盆地面积最大,形成了内陆盆地的湖泊相、河流相的沉积,由于陆地当时的风化、氧化作用强烈,气候炎热等因素影响,沉积物的重要特点是以红色粗碎屑岩为主,多为砾岩和砂岩、夹页岩,侏罗纪还有灰岩。在侏罗纪和第三纪 ( 古、新近纪) 时期,由于植物和有机物大量繁殖,在某些盆地中形成了含煤层 ( 如西湾和南宁盆地) 和油气层( 如百色盆地) 以及粘土 ( 合浦盆地) 、膨润土 ( 宁明盆地) 、膏盐等矿产。生物群进一步进化繁殖,三叠纪开始以菊石、双壳类为主,并在动物群中出现了爬行动物,如武鸣县在三叠系中发现广西幻龙东方种,在十万大山和南宁盆地发现了白垩纪的鸭嘴龙化石。第四纪开始,在来宾、柳州、柳城、桂林、百色等地 10 多处,发现了重要的古人类遗迹,以及大批的脊椎动物化石,如巨猿、大熊猫、剑齿象等,最主要的发现有麒麟山人、柳江人、白莲洞人、甑皮岩人,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际资料。
二、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是地壳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壳运动往往是同步发生的,也是广西区域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与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密切相关,几乎所有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成矿期都与岩浆活动息息相关,因为它是成矿物质来源的主要渠道。岩浆特制主要来自地球深部的幔源型 ( 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和地球浅部的壳源型的岩浆,其中壳源型又分为幔源分异、混合同熔、壳源重熔、壳源交代等类型。岩浆活动的方式主要有深部的侵入活动和地表的喷发活动两种。
广西侵入岩活动出露的各类岩体有 1200 多个,出露面积约 2 万 km2,这说明侵入活动是广泛、强烈的,具有规模大的特点。大岩体多发生在背斜、复背斜轴部,如桂北元宝山、越岭山、海洋山等地,部分产在大断裂带及周围。从活动的地质年代特点看,具有不间断和多期性的特点,与构造旋回有密切的关系,并相伴生,如四堡旋回、雪峰旋回、加里东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喜马拉雅旋回,其中以华力西旋回的花岗岩侵入规模最大,分布面积为 8051km2,加里东旋回 ( 3363km2) 和燕山旋回 ( 4516km2) 次之。岩性较复杂,以酸性花岗岩类为主,出露面积为 19000km2,占全区侵入岩面积的 96% ,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东北和桂南的广大地区,主要成分是 SiO2,含量通常为 60% ~ 65% ,黏性大,镁铁含量低,钾钠含量高。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侵入的面积较小,大小岩体约 940个,面积为 817km2,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区的四堡区和雪峰区。桂西地区主要为华力西期和印支期的基性岩,主要成分是 SiO2,含量为 45% ~ 50% ,超基性岩中的 SiO2含量< 45% ,它们的黏度小,镁铁含量高,钾钠含量低。
广西的火山喷发岩活动也频繁,一种是在海盆地沉积过程,在海底喷发以后,形成各种层状的沉积物,岩石常常具有气孔状、杏仁状、枕状构造等特征,如层状、枕状的细碧岩、角斑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熔岩等,特制来源于地球深部。一种是在大陆的喷发活动,形成各种熔岩流、火山堆积物。火山喷发的各种物质,累积的厚度可达 9000m,占全区沉积岩总厚度的 11% 左右,充分说明地壳的物质来源,有相当部分是来自地球的岩浆活动供给的。火山喷发活动的方式,主要以裂隙喷发 ( 沿断裂带) 和中心式喷发( 近圆形) 为主。从喷发活动的地质年代看,除寒武纪没有发现火山活动外,从四堡时期到第四纪的 13 个地质时代中均有发现,说明在广西区域地质历史是比较活跃和不间断的。据已有资料统计,明显的喷发活动有 40 余次,据过去资料看在桂西地区几乎是空白的。地质调查后,发现大量从泥盆纪到三叠纪的多层位的海相火山喷发活动,累积的总厚度可达 5400m,具有喷发次数多、厚度小 ( 一般为数十米厚) 、分布零星的特点。从岩石类型来看,中泥盆世到二叠纪火山岩多为基性岩,三叠纪主要为中酸性岩,火山喷发活动主要受基底断裂控制,多为裂隙间歇性。印支运动以后,转为以大陆型的火山喷发活动为主,多形成流纹岩、流纹斑岩、凝灰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火山碎屑岩、安山玢岩等,具有气孔状、杏仁状、流纹状等特征,并在合浦县烟墩岭和涠洲岛等地发现火山口,以及发现较多的火山堆积物、火山弹和火山碎屑岩等。
三、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除了表现在海陆变迁的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外,同时也表现出在岩石和地层的变形、变质方面。广西的构造运动前人做了不少研究,1963 年尹赞勋等曾统计过以前的地质学家在广西命名的地壳运动有 28 次之多,通过地质调查后,认为比较有证据的只有 19 次,其他证据不足,而且各期次发生运动的性质、特征、强弱也不同,随着地区地质条件的不同,也有所不同。总的来看,具有多阶段、多旋回发展的特点,在不同阶段中,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变形方面也是不同的。在 19 次中,元古宙有 3次 ( 四堡、雪峰、富禄运动) ,早古生代有3 次 ( 郁南、北流、广西运动) ,晚古生代有4次 ( 柳江、黔桂、东吴、苏皖运动) ,中生代有 5 次 ( 桂西、印支、燕山一、二、三次运动) ,新生代有 4 次 ( 喜马拉雅一、二、三、四次运动) 。在空间上的变化,地壳表现在造山和造陆两种性质的运动。造山性质的如四堡运动、广西运动、东吴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这些运动强度大,可使大陆的海水退出,停止沉积作用,并使地层、岩石发生剧烈褶皱、断裂和变质、变形,以及移位,使海盆变为大陆的山脉和盆地,经过沉积间断后,又开始新发展阶段的沉积,它明显地反映了新、老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在新地层底部常常保留有沉积间断的底砾岩、粗碎屑岩,以及花岗质碎屑岩等。造陆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壳大范围的升降活动,海盆地海水退出形成陆地,但地层没有发生垂直运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剥蚀、侵蚀作用后,海盆地再次下沉,当海水再次开始新的沉积作用后,新、老地层之间常常表现在地层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但在新、老地层之间保留有沉积间断的风化侵蚀面和风化堆积物,如氧化的铁、铝岩等。地壳运动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强弱也是不同的,如广西运动在大部分地区是造山运动,泥盆纪地层角度不整合在不同层位的早古生代地层之上,底砾岩普遍存在,但在钦州地区没有发生造山运动、海盆地缩小,海水连续沉积,笔石等生物群连续演化。又如东吴运动,在桂南地区是造山运动性质,晚二叠世地层不整合在不同时代地层之上,而其他地区是造陆运动性质,地层之间只是沉积间断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因此在早、晚二叠世之间形成了大量存在的风化残留的铁铝岩和铝土矿等。
造山运动是强烈地壳运动的表现,常常造成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活动,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背斜、向斜、复背斜、复向斜,以及大片的隆起区,使大陆形成众多的山脉、河流,以及盆地、平原。广西主要的大山脉有桂北的元宝山、苗儿山,桂东北的海洋山,桂东的大瑶山、桂南的大容山、十万大山,桂西的大明山等背斜组成的大山脉。在地层发生强烈褶皱的同时,岩层发生超强度的破裂和位移,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产生错动和位移。较大的断距可以超过千米以上,在断裂发生的历史过程中,有多次活动的和有重要意义的断裂活动,是那些区域性大断裂和深大断裂带,它们在地壳活动中,有着控制沉积作用、控制岩浆活动、控制导矿、控矿等作用。区调队曾经总结有重要影响的 24 条广西主要断裂带,如博白 - 岑溪深断裂带,灵山 - 藤县深断裂带等,有些单位根据资料还总结了较多条的断裂带,主要特征明显,它们切割了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断距大,破碎带宽,有构造变质岩,有硅化、角砾岩带,对岩浆活动作用、成矿作用均有导岩、导矿和控岩、控矿的重要作用,在区域地质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尤其对地质环境、地质灾害也有重要影响,如地震活动带、新构造运动,与这些深大断裂带有密切关系,如 1934 年发生的灵山大地震等。尤其目前修建的工程大项目,如水库、水坝等,在重力打破平衡和重新组合时,要密切注意新的构造运动,加深研究,以求安全。
以上是对广西基础地质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的基本特征,以便共同探讨,有些地质问题还有待继续实践和研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你说的这类发表的比较慢,因为不容易发表,所以才叫核心。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2厂 定额补助 四川省西昌市长安北路 机械加工、选矿设备的制造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队 定额补助 成都市温江区柳城大道西段6号 地质矿产、固体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勘探、探矿工程施工、工程测量、地质灾害治理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 定额补助 崇州市金带街199号 为国家建设提供地矿勘查服务.
2013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958篇,同比增长,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225篇、EI检索论文8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46篇;出版专著21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9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矿床地质》、《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杂志》、《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矿床地质》、《地球学报》、《岩石矿物学杂志》入选“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13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以上述9个刊物为依托,地学科技期刊集群化、数字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期刊网上办公系统陆续建成。“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成为国内地学界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迄今为止点击率超过200万次。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海外读者,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波兰、蒙古等10余个国家,月点击率为5000余次,显示度日益增加。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新闻出版总局)的表彰,自2006~2011年连续6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获2012~2014中国科协“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化学文摘》(CA)等10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746页,刊发论文132篇,海外论文27篇(占)。2012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仍居中国大陆地学期刊影响因子榜首。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现为月刊。《地质学报(中文版)》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新闻出版总局)的表彰,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10年连续5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2013年度发表论文160篇,共1952页,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成果;出版一期“同位素专辑”,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4574次,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和第3位。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新闻出版总局)、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3年度正式发表论文10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3044次。
网址: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是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被EI收录,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2099次。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3年《地球学报》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86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6篇,共770页。另出版增刊1期,载文35篇,共235页。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Peферативныйжурна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2013年度刊出95篇论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2年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3372次,位居地学类期刊前列。另外,有20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07~2012年的论文获得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和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2013年度发表论文103篇,共1066页。网站日平均访问量超过1600次,比2012年提高约40%。2012年度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1334,他引率,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
举办作者培训班,学习先进办刊理念。实现了从投稿到稿件发表整个过程的信息化管理。2013年,《岩矿测试》载文量增加,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收稿330篇,各期发表论文24~30篇,页码142~180页。在《哥白尼索引》公布的2011年度579种中国期刊的评估值中,排名靠前;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施引文献数558篇,比较突出。刊物订阅机构用户总计3924个,读者不乏国际高端(如牛津大学、法国国防部、美国国会图书馆等)人才。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636次。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版,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3年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6篇(487页)。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920次。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3年度总计发表论文44篇,共446页。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558次。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编:100037
网址:
联系电话:
传真:
推荐《华北自然资源》这本刊,可以联系论文一点通小编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网址:
国内:
国外: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
网址: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
网址: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
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
网址: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
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
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
网址: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
网址: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451次。
网址: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网址:。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广西处于被称为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两广丘陵的西部,南边朝向北部湾。整个地势为四周多山地与高原,而中部与南部多为平地,因此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与东南之间呈盆地状,素有“广西盆地”之称。位于自治区中部的贵港市拥有广西最大的平原“浔郁平原”。 广西地貌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状。其特征是: 1.盆地大小相杂。西、北部为云贵高原边缘,东北为南岭山地,东南及南部是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盆地中部被广西弧形山脉分割,形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广西弧形山脉前凹陷为右江、武鸣、南宁、玉林、荔浦等众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杂的地貌结构。 2.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为4列,山系走向明显呈现东部受太平洋板块挤压、西部受印度洋板块挤压迹象。 3.丘陵错综,占广西总面积,在桂东南、桂南及桂西南连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广西总面积。广西平原主要有河流冲积平原和溶蚀平原二类。 5.喀斯特广布,占广西总面积,集中连片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东北。其发育类型之多为世界少见。
喀斯特岩溶地貌;在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有四个较大的主要区域,内蒙,西藏,云南,广西,
在广西,貌似还不错,曾经在民族大道、大学路上看见很多穿着“中化勘察”的人在搞地铁勘察,项目还是蛮多的,实力还不错,对质量要求还蛮严的,待遇吧,具体不是很清楚了,不过广西勘察单位好像都是计件,估计都差不多!
报纸中比较好的是《中国国防报》的国防特刊杂志中《兵器》,《环球军事》,《军事史林》,《兵器知识》符合你的要求
①《生活时报》网址:,邮箱:,社址: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邮编:100050,主要栏目及版面:时报关注、现场暗访、特别报道、媒体中国、调查监督、百姓热线、警法热线、环球风云、环球热线、环球视点()、环球扫描、文化新闻、娱乐新闻、华灯俗地、华灯雅舍、婚姻情感、健康周刊().保健.心理咨询.医药、消费周刊()、旅游周刊()、前程周刊().人才.职场、IT周刊().产品与服务、时尚周刊().美容天地.服装服饰.美食天地、教育周刊().家有学子.教育人生、地产周刊().楼市经纬.投资置业.置业历程.家装画廊()、家电世界().通讯前沿、饮食周刊().营养.口福。 ②《今晚报》网址:,邮箱:,社址:天津市南京路358号,邮编: 300100,主要栏目及版面: 今晚谈、社会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缤纷体坛、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环球视点、证券新闻、文化新闻、热点追踪、星星索、读者来信、法制园地、津沽地、生活与科学()、家庭()、美食、教育()、网络()、理财()、健康养生、健康大视野、今晚副刊、通讯()、文摘、旅游()、综艺网、汽车()、津门案卷、报告文学、今晚周刊.周刊关注.人物述林.英语广角.故事丛林.平常人生.娱乐点击.旧闻钩沈.教育大观.金戈铁马。 ③《扬子晚报》网址:,社址:南京市中山南路5号金銮大厦,邮编:210005,主要栏目及版面:南京新闻.说说议议、江苏新闻、聚焦苏锡常、今日视野、WTO与生活、都市生活()、新市民茶座()、学习导刊、电脑通信()、新家庭、情感在线、健康长寿、消费新潮()、汽摩家电()、法制广场()、现代通信、教育资讯()。 ④《江南时报》网址:,邮箱:,社址:南京市北京西路8号1单元7楼,邮编:210008,主要栏目及版面:非常报道()、今日焦点()、环球时讯()、省城.特快()、姑苏.在线()、文化.探头()、娱乐.星空()、音画()、写真()、大江南.每日证券()、连载()、健康.心理()、足球.动作()、体坛.纵深()、无锡.电传()、神州.揽要()、环球时讯()、财富消息()、媒体联播()、时报直击()。 ⑤《南方周末》网址:,邮箱:、、,社址: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邮编:510601,传真:,主要栏目及版面:时政.时政七天().时政人物、社会.调查().观察.人物.消费广场()、天下.重点().纵横.视点().一周、文化().电影().文学().电视()、经济().趋势.产经().财经.科学.往事().百姓茶坊().专栏()。 ⑥《今古传奇》故事版邮箱:、、、,社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路417号,邮编:430077,主要栏目及版面:金榜擂台、开心开窍、故事高手、人间奇情、城乡奇事、民间采奇、海外奇闻、袖珍故事、拍案惊奇、奇奇直播。 ⑦《女子世界》网址:,邮箱:、,社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408号,邮编:050051,主要栏目及版面:本刊特稿、实话实说、人生之路、生活天地、婚恋家庭、法律与权益、明星广场、健康手册、真情视窗、社会长镜头、看世界、家长学校、休闲广场、漫画与幽默、爱心桥。 ⑩《打工族》网址:,邮箱:、,社址:广东省佛山市华远东路发展大厦26楼,邮编:528000,主要栏目及版面:本刊现场、本期特稿、打工呐喊、打工彷徨、心灵之约、痴人说梦、心理按摩室、蓝珠热线、百味沙龙、边走边唱、情感流水线、打工奇情、潇洒打工、为自己喝彩、开心派对、打工e人类、打工俱乐部、笔迹看人生、爱心互助营、幽默美丽轩。400多家报刊杂志详细投稿地址及栏目介绍:13 《中国青年》电子邮箱:,社址:北京西城区官园育强胡同22号,邮编:100034,编辑部电话:,,主要栏目:刊首语、半月关注、过耳不忘、本刊特稿、时尚人物、真情故事、与命运面对面、四季风铃、人生随笔、青春有悔、我们的精神家园、你说我说、三人行、青春策划(爱情、成功智慧、职场生涯、创业有方)、心理茶座、中青服务、青年广场、17 《北京文学》网址:(文化频道),电子邮箱:,社址:北京市前门西大街97号,邮编:100031,编辑部电话:,(传真)主要栏目:现实中国、作家人气榜、好看小说、新人自荐、文化观察、天下中文、纸上交流、大环境18 《百姓》电子邮箱:,,社址:北京复兴路61号,邮编:100036,编辑部电话:,68250042主要栏目:卷首语、阿楠捕风、百姓观察、蓦然回首、新名利场、浮世绘、乡村发现、思想地带、走马天下、百姓茶坊、名人画廊、时尚漂流、底线求助、精品转录、生活咨讯20 《小说选刊》电子邮箱:,社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2号,邮编:100009,编辑部电话:,,主要栏目: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说家说、小说沙龙、小说课堂、编后记23 《中国高等教育》电子邮箱:,社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邮编:100088,编辑部电话:(传真)主要栏目:特稿、本期评说、本期聚焦、党建与德育、各抒己见、教授进言、校长论坛、招生与就业、科技与产业、教改新视野、管理天地、教坛广角、学府春秋、外国高教之窗、信息集粹、英文要目、封面25 《青年文摘》电子邮箱:,社址:北京东四12条21号,邮编:100708,编辑部电话:,(传)主要栏目:每月欣赏、成长(青年一代、成长笔记、心理视窗、前程谋略、菁菁校园、涉世之道)、人物(名人故事)、情感(真情世界、青春风铃、至爱亲情)、人生(感悟人生、生活讲义、滴水藏海)、视野(环球采风、知识在线、智慧宝盒、行云走马、金手指)、文苑(文苑漫步、科幻小品、经典回顾)、万叶集(珍珠滩、开怀一笑、漫画专页、校园逸趣、世说新语)30 《法律与生活》电子邮箱:,社址:北京西三环北路甲105号科原大厦B座6层,邮编:100037,编辑部电话:,,(传真)主要栏目:特别关注、新闻记录、经济圈、法眼观潮、知识直通车、专家说法、读者发言席、社会写真广场32 《民主与法制》网址:,电子邮箱:,社址:北京市西城区兵马司胡同63号,邮编:100034,编辑部电话:主要栏目:时事评说、特别策划、本刊专稿、焦点新闻、独家报道、新案提示、风流人物、大案定格、社会写真、新闻瞬间、大家说话、商海沉浮、明查暗访、经济方圆、青春坐标、聚焦民主、执法平台、直击时弊、理论前沿、婚恋历程、海外传真、世间百态、法律顾问、大千世界38 《大江南北》网址:,电子邮箱:,社址:上海市中山东一路33号9号楼1楼,邮编:200002,编辑部电话:,(传真)主要栏目:特稿、历史研究、专稿、缅怀篇、人物、专讯、江山今昔、随感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绿洲、长青俱乐部、文艺副刊《江花》、连载、纪实报告、散文、故事会、文化战士天地、诗词40 《交际与口才》电子邮箱:,社址:上海市长乐路325号,邮编:200031,编辑部电话:主要栏目:石山典、本期新视角、社会广角镜、交际沙龙、圆融处世、心理咨询室、心灵潜望镜、求职快车道、每月一辩、袖珍图书馆、与老外打交道、校园万花筒、能说会道、演讲与辩论、幽默俱乐部41 《青年一代》电子邮箱:,社址:上海市福建中路193号,邮编:200001,编辑部电话:-2051主要栏目:本刊特稿、记者采访录、走进名人、缤纷都市、风雨人生路、婚姻长廊、海外多棱镜、情感热线、校园调色板、多情的季节、实话实说、女性风景线、写真阁、生活向导、警钟长鸣42 《中外书摘》电
《世界历史》杂志是中国世界史专业唯一的国家级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78年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现为双月刊。1.知网期刊期刊RSS3.学术网站RSS
第一步:打开知网期刊导航页面,第二步:搜索“你想看的期刊名”,如清华法学第三步:点右侧“RSS订阅”,即可在网址栏获得该期刊的RSS源
桂林旅游景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貌形成原因:(1)峰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蚀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为主。它和土山以流水冲刷坡面,并使山坡由急向和缓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无散流、暴流产生。反之,山足多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点。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冲沟流入。因而使石山山足成为流水侵蚀、溶蚀地区,小河的侧向侵蚀,落水洞的形成,都会使石山山坡由和缓变为急陡。例如在肇庆七星岩区,有个禾婆岩,它就是由西江支流蚀成,今天岩内还堆积着一层厚达2米的河床卵石层(鹅卵石),表示是河床相沉积。这个岩成立后,岩口处崩塌,而使石山形成峭壁了。这种洞可以称为“侧洞”。由于地面水流以石山为集中下透区,因而使石山四周陡立。形成拔地而起的孤峰。有时悬崖千丈,雄伟非常,如桂林的独秀峰即为一例。石山崩塌实例,可以在石山脚下发现巨大崩石来证明。如肇庆七星岩区,在1970年雨后即产生崩塌,巨石直径在二米以上,由崖壁上崩落,打穿了水泥建筑物的屋顶。崩塌可使崖壁成为悬崖,即额状突出崖顶的峭壁地形。又如肇庆含珠洞、双珠洞等,也都是巨石崩落时。刚好卡在岩隙中形成的,表示崖坡是以崩塌作用为主。(2)峰林石山地形特征是“逢山有洞”:有的不止一个,如桂林七星岩即有5个洞口。但是最奇特的要算“脚洞”了。脚洞是在石山山脚形成的洞穴,故名“脚洞”。它的地形特征是沿着地下水面发育的。所以,脚洞内部一般都有广大的洞穴系统。例如肇庆七星岩的大岩,即在洞中有一大厅堂,沿厅堂四周分支出了小洞和走廊,在大厅堂处还有一个地下湖形成,表示脚洞是由地下水面附近有强大的溶蚀力所致。因此,脚洞洞顶一般按地下水面形成,故顶部平坦是脚洞的一大地形特色。“顶平如割”是各地县志称呼这种脚洞相似的形容词。但是脚洞洞顶也并不是平坦如板,而是有不少石锅、石钟地形分布着。这种地形是其他洞穴少见的。石锅是一片分布的多个浅平半圆穹形凹入洞顶中的石穴,大小在1米以内,凹入洞顶不到半米,半圆形态完整,互不干扰,说明石锅是溶蚀出来的,并且以中心部分溶蚀、冲蚀较强所致。石锅一般大小相似,这是洞穴充水时水流呈素流状态的结果。水流一般分层流和紊流,层流即水层中各点速度相同,在石灰岩裂隙中流水即是层流,它的速度较慢,每秒在1厘米以下。洞孔大了,水流较畅,流水中各点速度不同,即成紊流,流水按速度分成多股,彼升此降,彼急此慢。如在3厘米溶孔中,流速为0.1厘米时,即可由层流转为紊流。雨期溶洞充水,水股冲击处溶蚀力更大,因为冲击地点压力大,溶蚀量增加,如按实验资料,地下水在不承压状态下,岩隙每年扩大为0.35毫米,而在充水承压后,可增加到每年扩大岩隙达5毫米,即承压后溶蚀力增加15倍。冲击洞顶的急流就可以在汛期冲蚀、溶蚀出石锅地形。石钟成因全然不同。它是由于地下水沿节理下透并在洞顶滴下处,进行溶蚀成一深穴如钟形的结果。如果地下水丰富,沿节理齐流出时,则石钟形态可变成一条凹入的顶槽。石钟只是一孔滴下水量所成,所以钟顶即见一溶孔存在,这在石锅中是没有的。整个石锅就是在一块岩面上形成的,而石钟分布是依据溶孔所在地而形成,多呈疏落分布,也和石锅成片分布不同。洞两侧还有边槽发育。这是由于地下水面季节性存在的表示。因为水面附近溶蚀力最大之故。凹入的边槽在古书中称为“石床”,因为边槽底部是平坦如床的。如果边槽有几层就表示地下水面季节性有变动了,正象河流有枯水期水面,洪水期水面那样,洞中常有小河流贯(如在凌霄岩、燕岩等)。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等石灰华沉积不多,也是脚洞沉积地形的特点。因为脚洞雨期充水,紊流冲蚀,石灰质很难沉积在岩面之上,形成灰华沉积。有亦是小型的,如形成了“团龙”、“飞凤”、“蛇”、“果子”、“花”等薄而小的形态。脚洞是地面流水流入石山体内的通路。因此,洞口一般比洞内高,呈广阔低平洞口,常为较冷空气积聚洞内,属于“冷洞”型洞穴。因为冷空气比重较大,不易上升和排出洞外,无怪夏日人们在此避暑了。广东云浮凌霄岩且有地下河贯通。脚洞沿地下水面向四周沿节理伸展,如果遇到石山外面的河流时,地表上的河流会立即把水量转向脚洞流下,使地面河流下游成为无水旱谷,这种现象叫做“地下掠水”。早在宋代我国已有脚洞进行地下掠水或劫夺的记载。当脚洞贯穿了整个石山山体时,就被称为“穿洞”了。桂林北面的灵川就是这样形成和得名的。 (3)峰林石山上的“穿洞”当脚洞上升之后,高出地下水面时,穿过石峰的脚洞,就叫做“穿洞”。这是由于地壳上升了,或者地下水面下降了。从前的脚洞就成为没有流水、积水的干涸洞穴,洞底也高出平原地面,变成为于半山上的洞穴,由于洞穴穿过石山,故名“穿洞”。穿洞可以由于不断侵蚀、崩塌,变成一个半山上的洞穴,有如窗口,这种奇异的地形,每成为当地风景区,如阳朔的月亮山,即因穿洞有如半月形状得名,故又名明月洞。此外,桂林穿山的月岩,坪山的穿岩都有象明月高悬天空美景,成为名胜。它们都是上升了的脚洞所成。即在中更新世时(6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条地下河所在。当时地面即今天的40~60米比高的阶地面。目前桂林峰林石山中最好的穿洞,却不呈月亮山形态,而是保存良好的脚洞地形,例如平坦的洞顶,边槽有多层,石锅、石钟的发育,平坦而有地下河堆积的洞底等。不过,穿洞毕竟和脚洞不同,因为地下河消失了,洞穴中水流向下流失了。于是无水的洞穴给石灰华沉积带来良好的保存环境,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灰华阶地(包括灰华田)最为发育,还有平缓洞底可发育出深深陷落的落水洞,被称为“无底洞”。洞口及洞顶每因长期受侵蚀、溶蚀而崩塌,使洞口高而广大,崩石塞道,洞内大厅又可因崩落而显得特别高大,破坏平坦的洞顶地形。例如桂林芦笛岩就是以各种石钟乳出名,游览道路要靠凿开钟乳石林来开辟。桂林七星岩更突出,它以四十五个洞连成,主洞长达814米,贯穿着八大厅堂,五个出口;全部洞穴长达3公里,分为三层,最下一层仍为脚洞;中层大洞厅堂高27米,宽48米,由二层脚洞崩陷合成;有边槽(称白石天篷),脚下听到地下洞穴的“空谷传声”。中心部分较低,即大教场处,为古地下湖所在。落水洞分别被命名为“无底深潭”、“癞子潭”、“双狮守龙潭”等。在茅茅头石山(即光明山),除芦笛岩外,还有大岩(长达875米,唐代僧人墨迹亦已被钙膜保护起来,墨迹如新)、飞丝岩、穿岩等四个穿洞贯穿,这种穿洞是战时避难地点,因为洞底平坦,厅堂广大,支洞众多,战时工厂、学校、医院仓库均可利用。在峰丛石山区亦常有穿洞发育,如广东怀集燕岩,广西靖西穿岩等,即为公路利用穿行.【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正下方好评}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不要追问。另外提问,图片多了占屏幕空间。不好答题。谢谢】
攀枝花地区位于康滇南北向构造带中段西侧,出露的地层较全,以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最发育,新生界分布少而零星。总厚度为36010— 47870米,出露地层约占全市面积的一半,其中以巨厚的中生界地层占主要地位。元古界的前震旦系变质岩主要分布在盐边新坪、渔门、桔子坪一带及米易北部的普威和市区中部的仁和;震旦系为砂页岩、白云岩沉积,分布在雅砻江与鱼敢鱼河汇合口附近及盐边西部和市区西北的老鹰岩至竹林坡一线。古生界的滨海—浅海相沉积,地层仅在盐边西北部的择木龙至大坪子成片出露,只有上二叠系的火山喷发岩——峨眉山玄武岩大片露出于米易东部的龙肘山、雅砻江的二滩一带及盐边北部,市区大黑山至格里坪也有分布。中生界的沉积岩主要是三叠系砂、砾岩夹煤和侏罗系的砂岩夹泥岩等陆相沉积地层,分布范围相当广,包括米易马颈子至盐边红坭、仁和区务本、宝鼎山和保安营等大片地区,其中上三叠系是主要产煤地层。新生界的沉积以第三系昔格达组粉砂质泥页岩为主,分布在市区东部红格一带及安宁河、金沙江河谷阶地上;第四系现代堆积仅零星分布剥蚀面、河流阶地上和河谷之中,为河流、湖泊相沉积,面积较昔格达组为小。
攀枝花位于攀西大裂谷的中南段,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高差悬殊,属于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水系发达,干支流纵横,以钒钛磁铁矿为首位的多种矿产资源高度富集,水能资源巨大,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大有潜力,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下面介绍一下攀枝花的地质—— 攀枝花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地质史上岩浆活动频繁,新构造活跃,滑坡、泥石流时有发生。一、地层攀枝花地区位于康滇南北向构造带中段西侧,出露的地层较全,以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最发育,新生界分布少而零星。总厚度为36010—47870米,出露地层约占全市面积的一半,其中以巨厚的中生界地层占主要地位。元古界的前震旦系变质岩主要分布在盐边新坪、渔门、桔子坪一带及米易北部的普威和市区中部的仁和;震旦系为砂页岩、白云岩沉积,分布在雅砻江与鱼敢鱼河汇合口附近及盐边西部和市区西北的老鹰岩至竹林坡一线。古生界的滨海—浅海相沉积,地层仅在盐边西北部的择木龙至大坪子成片出露,只有上二叠系的火山喷发岩——峨眉山玄武岩大片露出于米易东部的龙肘山、雅砻江的二滩一带及盐边北部,市区大黑山至格里坪也有分布。中生界的沉积岩主要是三叠系砂、砾岩夹煤和侏罗系的砂岩夹泥岩等陆相沉积地层,分布范围相当广,包括米易马颈子至盐边红坭、仁和区务本、宝鼎山和保安营等大片地区,其中上三叠系是主要产煤地层。新生界的沉积以第三系昔格达组粉砂质泥页岩为主,分布在市区东部红格一带及安宁河、金沙江河谷阶地上;第四系现代堆积仅零星分布剥蚀面、河流阶地上和河谷之中,为河流、湖泊相沉积,面积较昔格达组为小。二、岩浆岩(火成岩)攀枝花市辖区内岩浆岩十分发育,分布面积约占全市面积一半。岩浆活动种类复杂,形式多样,分布不均并具多期性。岩体出露严格受南北向为主的构造控制。各类岩体集中分布在金河一箐河断裂东南的南北向构造带内,形成南北向延展的“杂岩带”;金河一箐河断裂西北除玄武岩有大片分布外,其它岩类出露很少。晋宁期岩浆岩以酸碱性岩浆的喷发和侵入为主,出露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南北向断裂带附近。包括同德、大田、岔河、水陆乡、南坝和大火山等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岩体及冷水箐、麻陇、干巴塘等基性超基性岩体。华力西期岩浆岩主要分布在元谋一昔格达南北向断裂带和攀枝花断裂带之间,即从米易的白马一直延伸到攀枝花、芭蕉岩及红格、新九一带,形成北东走向的岩浆岩带。本期的岩浆活动以玄武岩的喷发为其特征,其次是超基性、基性和碱性岩浆入侵,形成断续出露橄榄岩、辉岩、辉长岩、正长岩等岩体。这个时期的岩浆岩是渡口市多金属共生矿的主要成矿岩体,著名的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即产于基性、超基性岩岩体中,在正长岩岩体中,也发现一些稀有元素的矿化。自晋宁期到燕山期,全市辖区均有花岗岩岩浆的入侵,形成各个不同时期的花岗岩岩体,主要分布在盐边的百枝,仁和区的攀枝花、巴斯箐、红格及米易的白石岩、撒莲等地。三、断裂构造青藏和川滇构造及其活动,对市区的构造成生及活动均有影响。川滇南北向断裂构造带的中段经市区东侧,是影响市区构造和地震的主要断裂带。市区断裂构造主要有:昔格达断裂 该断裂指川滇南北断裂带中的磨盘山一绿汁江断裂中段,于九道沟(新九)以北分为东西两支,向南经昔格达、红格至拉鲊以南,区内长150公里,是市区规模最大、地震活动最强的断裂。总体走向呈南北,倾向时东时西,倾角一般60—70o,局部地段达85o,为压性断裂。该断裂切割了前震旦纪至中生代地层,局部地段在昔格达组和全新世地层中有迹象。破碎带宽度一般在1—5米,局部达30—80米。李明久断裂带 北起雅砻江东岸的荒田附近,向南经溜巴湾、李明久、了垭坪丫口、黑古田、小得石、柳树湾、簸箕鲊至安宁鲊附近消失,长70公里,总体走向近南北。断层面主要倾向东,局部西倾,倾角53—85o。桐子林断裂 位于李明久断裂东侧,主要展布于桐子林之南,经老台子梁岗、大平地、棉花地、石门坟至叭喇河桥一带,长20公里,总体走向呈北北西向,与李明久断裂南段近于平行展布,断层面倾向东,倾角50—60o。树河一普威断裂 北西端始于树河,向南东过雅砻江、火烧桥、张家闸、林海桥头、普威盆地至兰坝附近消失,全长46公里,构成共和断块北东界。断层总体走向呈北30—35o西,倾向北东,倾角60o左右。局部地段可达80o。破碎带宽—1米,影响带宽7—8米,具有反扭特征。金河一箐河断裂 北起里庄,向南经金河后,逐渐向西偏转,经盐边县的箐河进入云南省,与永胜一宾川断裂相接。该断裂在市区一段的走向为北40—45o东,倾向北西,倾角60—70o,长85公里,破碎带宽50—70米,最宽达250米,属压扭性。西番田断裂 该断裂在白岩脚地带与金河一箐河断裂相交,向南过鱼敢鱼河,向东偏转至务本,为盐边断块与共和断块的分界断裂。走向南北,倾向西,倾角60—73o,长60公里,破碎带12—30米,浅层断距2公里,深部为500—600米,属压扭性(反扭)。纳拉箐断裂 南起云南阿拉地,向北东经纳拉箐,于二台坡与西番田断裂相交,全长80公里。走向北15—35o东,倾向南东,倾角40—80o。破碎带宽几米至27米,最大达200米。倮果断裂 走向北35—40o东,倾向北西,倾角60—80o,长26公里,破碎带宽数米至10米,属压扭性(反扭)。惠明一红石岩断层带 位于纳拉箐断裂西侧,北起盐边的永兴,南经惠明、格里坪至红石岩附近,由若干南北向的基本上向东倾斜的断层组成,总体为北北西向,断续延长50公里左右,属压扭性,反时针扭动。除上述断裂外,还有麻陇断裂、大石头断裂和头滩断裂。
攀枝花位于攀西大裂谷的中南段,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高差悬殊,属于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水系发达,干支流纵横,以钒钛磁铁矿为首位的多种矿产资源高度富集,水能资源巨大,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大有潜力,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下面介绍一下攀枝花的地貌——攀枝花市属于侵蚀、剥蚀的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地史上,燕山运动后,该地区相对稳定,形成了广阔的剥夷面。自喜马拉雅山运动开始,原来统一的剥夷面遭到破坏。一方面沿着古老的断裂,有的地方升为山地,有的地方下陷为断陷盆地;另一方面河流下切作用加剧,形成深山峡谷,使地貌具有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的特点。地势由西北一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高差悬殊,山地地貌为主。山脉走向近于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东部为小相岭—螺髻山—鲁南山系,中部为牦牛山一龙肘山系,西部为锦屏山—柏林山系。最高点位于盐边县柏林山穿洞子,海拔米,最低点位于仁和区平地乡师庄,海拔937米,相对高差达3200米以上,一般相对高差1500—2000米。地形被金沙江、雅砻江分为三大片区和两个峡谷。金沙江以北,雅砻江以西为西北片。其地形主要可分为四大支脉和两个河谷,即盐边县西北部的柏林山向南扩展的四大支脉:东支有青山、女儿山;中支有光头山、龙头山、大火山;中西支有五爪山、关刀山;西支有铜瓦山、尖山。山势横亘峻险,相对海拔在937—米之间。两谷:即金沙江支流巴关河河谷和雅砻江支流三源河河谷。巴关河河谷由北向南发展,在民政乡的谷底标高是1120米;三源河河谷由西向东发展,在健康镇的谷底标高是1083米。金沙江以北,雅砻江以东为东北片。其地形主要为两山两河谷。两山是米易县西部的白坡山,主峰米;米易县东部与会理接界的龙肘山,主峰光头坡海拔米。两河谷是:雅砻江支流安宁河河谷,在米易县攀莲镇的谷底,海拔为1118米;金沙江支流崖羊河河谷,在红格乡的谷底,海拔为1250米。整个金沙江以南为江南片。地形分为两山夹一谷。两山为西列山,由先锋营、乱板凳梁子、宝鼎山等组成,最高峰为乱板凳梁子,海拔米;东列山由宝兴山、马桑岩、保安营等山组成,最高峰宝兴山,海拔米。两列山之间为大河河谷,在仁和镇的谷底,海拔为1147米。介于三大片之间的两谷,即金沙江峡谷和雅砻江峡谷。金沙江峡谷的炳草岗江边,海拔为976米;雅砻江峡谷的小得石江边,海拔为1030米。攀枝花地貌成因类型,主要有侵蚀堆积地貌、剥蚀构造地貌、溶蚀构造地貌。
一、侵蚀堆积地貌分为河谷阶地、山间盆地、蚀余台地。河谷阶地,主要分布在安宁河、金沙江、大河、鱼敢鱼河等河谷地带。市内安宁河堆积地带一般宽1—3公里,主要由冰水堆积扇和洪积扇所占据,在湾丘一丙谷间河谷较开阔。发育有I一Ⅳ级阶地:一般I级阶地高出河面1—米,阶面平坦;I级阶地高出河面5—12米,零星分布;Ⅲ一Ⅳ级阶地与冰水扇、洪积扇、坡积裙相接,高出河面50—100米。金沙江河谷有I—V级阶地:I级阶地高出江水面16—20米,沿江断续分布;I级阶地高出江水面48—112米,阶面完整平坦;Ⅲ级阶地高出江水面93—140米,阶面常被河谷切割;Ⅳ级阶地高出江水面200—240米,阶面呈浅丘状起伏;V级阶地高出江水面340—350米,零星分散于两岸浅丘包上。其他河谷仅I—Ⅱ阶地较为发育。山间盆地为昔格达盆地,分布在昔格达至红格等地,盆地底部海拔高程1364米左右,呈南北向展布,长约24公里,宽约—6公里,面积约75平方公里。盆地内广泛出露第三系昔格达组成地层。经剥蚀侵蚀作用,显出浅丘地貌。蚀余台地为第三系昔格达组半成岩地层(主要为粉砂岩、粉砂质泥页岩),由于地壳上升、河谷下切、加上剥蚀作用所形成。零星分布于金沙江两岸斜坡及山间盆地,在金沙江与大河之间、桐子林—箐门口一带分布较集中。这些台地也呈浅丘状,顶平或浑圆而围陡,冲沟发育。二、剥蚀构造地貌分为:褶皱中山、褶断高山、褶断中山、断块中山。褶皱中山,主要分布在雅砻江、金沙江以西的碎屑沉积岩区,由近南北向的向斜山、背斜山、单面山等构成,一般山脊海拔大于2000米,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山脊呈尖棱状、浑圆状,山体多单面山地貌。褶断高山,分布在柏林山、青山一带,山脊海拔大于3500米,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由单面山构成,南东坡陡,呈绝壁,北西坡缓,有较明显的山原面。褶断中山,主要分布在白坡山一带,由一系列近南北向的断块单面山构成,海拔标高1000—3500米,山脊海拔大于2000米,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多为高中山,山顶尖峭,丛林密布。断块中山,主要分布在安宁河西侧盐边、仁和一带,由岩浆岩及变质岩构成,山脊海拔大于2000米,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多为高中山,只有金沙江与大河之间山脊海拔小于2000米,切割深度500—1000米,为中山。三、溶蚀构造地貌分为溶蚀构造高山和溶蚀构造中山。溶蚀构造高山分布在柏林山区,山脊海拔3500米以上,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以峰丛—洼地为主,具有一级夷平面(山原面)。溶蚀构造中山,分布在金沙江以北、雅砻江以西的大片灰岩、大理岩区及市区南端金沙江西侧大理岩区。山脊标高一般大于2000米,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多为高中山。盐边地区的溶蚀构造地貌主要有台丘—洼地、峰丛—洼地或漏斗、峰丛一峡谷3种形态。其他地区多为溶沟、溶槽、石芽、漏斗、溶洞、溶蚀洼地等形态。
攀枝花市西跨横断山脉,东临大凉山山脉,北接大雪山,南抵金沙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攀枝花市东部为小相岭-螺髻山-鲁南山系,中部为牦牛山-龙肘山系,西部为锦屏山-柏林山系,山脉走向近于南北。境内最高点为西北部盐边县境内的百灵山穿洞子,海拔米;最低点是东南部仁和区平地镇的师庄,海拔937米。城市区海拔在1000~1200米之间, 主要农业区海拔在1000~1800米之间。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大河、三源河及其支流深嵌在山地之间,形成雄伟的川西南峡谷区。攀枝花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可分为平坝、台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类,以低中山和中山为主,占全市幅员面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