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药学的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现代生物科学与传统中医药学结合应用浅述 摘要:对于我国未来的医学发展而言,单纯采取现代生物科学或传统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医学体系而排斥另一种并不是明智的,也不符合医学发展规律。只有充分结合两者的优势和长处,通过有益结合,才能实现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解决我国民众日益增长的医药护理需求。本文首先对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进行简要阐述,进而分析传统中医药学对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启示,并探析现代生物药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和帮助,总结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的结合应用策略。 关键词:现代生物科学 传统中医药学 结合 应用 就我国目前广泛流行和应用的医学体系来说,主要包括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是我国长期临证实践的积累和总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结晶。对于现代生物科学而言,其基于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以最新的科技为支撑,是由国外产生发展而来。目前我国医用治疗护理对于两种医学体系均有应用,但两者的结合性并不强,未能发挥两者的优势和长处。这就要求我国在发展不同医学体系的同时,强化两者的结合应用研究。 一、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概述 ***一***现代生物科学概述 所谓现代生物科学,指的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生物有机体于分子和细胞水平进行有效的设计和操作,实现物种质量的改良,并优化生命大分子的物质或特性。当前的现代生物科学包括多个核心技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以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为组成部分。现代生物科学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医药卫生领域能够有效利用,化学、能源和冶金等工业领域均能有效利用。其中医药卫生领域是最早且应用最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一个领域。 ***二***传统中医药学概述 传统中医药学以我国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基础,逐步发展形成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作为核心思想,并通过辨证论治作为主要的实践指导。中医药学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通过整体和功能、时间和空间的有机统一角度,在认识人体生命现象的基础上,逐步探讨并延伸出医学命题,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 二、传统中医药学对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启示 随着全球化程序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在医学的探讨和交流关系上也更加密切。传统中医药学凭借其独特的医学理念,不仅在医用治疗和护理上有着显著优势,对于现代生物科学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传统中医药学以整体观作为理论研究和医疗实践的指导思想,以阴和阳来概括人体生理和病理特征,通过阴阳的矛盾中和来探讨人体生命动态平衡问题,并逐步延伸到自然药物的生物属性上。中医药学中对于机体整体功能的关注以及机体病理变化与自然动植物效能的系统化分析,均与现代生物药学不谋而合。传统中医药学累积的中药复方复杂且繁多,化学成分复杂,为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巨大宝库。就目前而言,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等药物,均是由传统中医药学中的复方中提炼而来。通过对复方活性成分的追踪,得出能用于实践生产和医用治疗的药物。此外,从茵陈蒿汤中发现二甲基和七叶苷原等,为遗传和获得性黄疸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突破。 三、现代生物科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和帮助 现代生物科学借助于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其不仅实现了自身医学体系的发展,还对中医药学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尤其是现代生物科学感测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医药学的感测技术应用也有了巨大进步。 首先,现代生物科学中的物理感测器催生了中医脉诊仪。利用感测器探头采集患者的脉象资讯,实现了中医脉诊的定量化和标准化。其次,在化学感测器基础上产生的经络感测针,不仅实现了中医针刺理法的医治目的,还能对人体微区进行动态监测。此外,基于仿生感测器产生的中医药嗅觉味觉研究,实现了中药药性和五味的定性分析,且通过定量描述,为中药理论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援。总而言之,现代生物科学的现代技术能够极大帮助传统中医药学的延伸和发展,一方面不断提升中医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则极大推动了中药理论研究的现代化。 四、结语 现代医学的发展必将是优势共长和多元融合的发展方向,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实现两者的共同促进和结合,是我国医学研究和实践者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提升传统中医药学的技术水平,并以传统中医药学来拓宽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和范畴,才能为人类医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史大卓,刘京,康景轩.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系统生物医学的碰撞和启示[J].中医杂志,2007,***12***. [2]杜武勋,张少强.转化医学理念的兴起及中医药研究发展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1***. [3]杨硕,崔蒙,贾李蓉,高博.相关交叉学科对中医药资讯学发展的启示[J].世界中医药,2012,***06***. 篇2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药人才培养 [摘要]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及人文精神彰显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是吸引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因素,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必然离不开中医药人才的力量。从国家对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传承的重视扶持以及中医药人才储备培养现状着手,探讨如何以中医药文化吸引中医药人才,以及如何以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传承;人才培养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必将吸引更多的优秀医药人才,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中医药人才的力量。 1 中医药文化概念及其建设和传承 何谓中医药文化?首次明确中医药文化的含义是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医文化仅指与中医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广义的中医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1]。 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近年来国家中医药局陆续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等相关档案。我国在2008年10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专案,2010年针灸率先申遗成功。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医药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视的,而中医药也正逐渐获得世界的认可。 2 中医药人才储备和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党和 *** 对中医药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中医药事业投入的不断增长,各级中医院得到了长足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中医药人员配备不合理,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偏低,有些甚至持续减小,部分中医医院领导班子、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医药基础薄弱,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中医药毕业生的学历越来越高,但优秀中医药人才却是凤毛麟角[2-6]。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中医药院校教学内容西化,中医药基础教育薄弱,导致培养出一些“不中不西”的中西医结合学生,中医基础不牢、西医技能不精,有些中医药研究生到医院工作后实践动手能力极差,还不如一些本科生,却又不肯虚心向学历比他们低的上级医师请教学习。中医药院校应当利用中医药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增强中医药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发展中医药的信念;要充分运用中医药文化的“仁术”思想,培养中医药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借用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帮助中医药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7]。 3 如何以中医药文化吸引中医药人才 在当今中医药工作人员收入不高、又难以享受国家法定假日的形势下,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培养固然要靠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但更离不开中医药文化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力。如何切实提高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关键要靠中医药的疗效和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尽管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中医药的质疑声不断,但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医药,“非典”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用中医药抗击“非典”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这是对排斥中医者最有力的回击。原卫生部在抗击“非典”“禽流感”的国家诊疗方案中加入了中医药内容,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的认可。 要深入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理念宣传,中医院的所有职工及其亲属应充当中医药文化的第一宣传员,而不是身在中医院却排斥中医药、抵毁中医药。中央、湖南等电视台开辟的中医养生专栏收视率居高不下,一些养生书籍畅销不衰,在群众中掀起一股社会养生热潮,从侧面体现出群众对中医药保健的需求和追捧。“养生热”之所以能够在当今社会悄然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药长久以来在民间具有深度的群众基础,以及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追求的日益强烈和对绿色保健治疗的无限向往[8]。 作为东方文化瑰宝的中医药文化正在吸引著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近年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国家和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从最初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华人分布较多的亚洲国家,到现在的欧美等西方国家,目前中医药的影响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接收的留学生国别已扩充套件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统计,目前在华留学生最多的10个学科中,中医药专业位居第2,仅次于汉语言专业,而在来华接受自然科学专业教育的留学生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人数则稳居第1位[9]。中医药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而且承载着深厚的东方传统文化内涵,是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前提和桥梁,他们如果不理解和热爱中医药文化,就不会来到中国,更不可能学好中医药知识。换言之,无论是中医药学生还是西医学生,要想学好中医药,也应该理解和热爱中医药文化,这是学好中医药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4 如何以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 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人,中医药文化的发扬继承当然离不开中医药人才自身的努力。借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关于中医体系中“中医文献”和“中医学体系”的比喻,如果中医学体系是一棵大树,那么中医文献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而中医药文化,则是这棵大树周围的空气、水和土壤,是滋润、养育、装扮这棵大树的,中医药文化要靠中医药人才吸收和输送营养,中医药文化的环境、氛围反过来可以影响整个大树的成长和壮大[10]。 当前,加强中医医院的建设管理和人员配备,为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奠定人才队伍基础,是振兴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根本保障。各级中医院要在增加中医药人才招聘引进比例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西学中培训,不断丰富中医药学习内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要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把中医药知识和理论带向基层医疗机构,让基层医务人员成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应用者和传播者。 古往今来,名医都是中医药文化的最佳传承人,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师承带教传统,而中医传统师承带教首先是医德文化的传承,中医讲求的是“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做医先做人,行医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老一辈中医人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造福了一方群众,也薰陶了一代代中医人,使得中医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越来越多的西医生参加了西学中培训或报考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心中医药、学习中医药,中医药人才队伍日渐壮大,必将对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发挥生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亚斌,蔡子鹤.中医文化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与社会,2010,23***10***:100-101. [2]郑晓红.当前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184-186. [3]郭子华,翟双庆,季伟萍,等.现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7,13***4***:1-4,15. [4]付先军,王振国.中医思维模式在中医药院校非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途径[J].中医教育,2010,29***4***:15-18. [5]王大壮,田侃.中医药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2010,***6***:41-44. [6]龚晋文.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1***:89-90. [7]张宗明,申宁.加强中医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医学与社会,2010,23***8***:97-98. [8]谢世平,程传浩.中医文化传播与推广机制的思考――试论“养生热”背景下的中医文化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208-209. [9]薄彤,张杰.中医文化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的作用[J].西部中医药,2011,24***8***:57-59. [10]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63-69.
可以的。学报上的论文对于职称评定是否有效取决于学报的级别,一般分为普通的和核心的,如果该学报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上能查到,那么这个学报就是核心刊物,评职称的时候也是有效的。如果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上查不到,那这个学报就是普通的,只能算是最基本的公开出版物了。如果所发学报是本学校的,而又不是核心期刊,就要咨询学校的规定了。有的学校为了支持自己的学报是鼓励教师和学生在上面发表文章的,在评职称打分的时候也会给与特殊照顾,有的可能还会按照核心刊物对待,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选择本学校的学报发表文章来评职称。但是如果自己不属于那个学校的,那么在其他学校非核心刊物的学报上发表的就不能做为自己评职称的论文来用了,是无效的。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药学的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现代生物科学与传统中医药学结合应用浅述 摘要:对于我国未来的医学发展而言,单纯采取现代生物科学或传统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医学体系而排斥另一种并不是明智的,也不符合医学发展规律。只有充分结合两者的优势和长处,通过有益结合,才能实现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解决我国民众日益增长的医药护理需求。本文首先对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进行简要阐述,进而分析传统中医药学对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启示,并探析现代生物药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和帮助,总结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的结合应用策略。 关键词:现代生物科学 传统中医药学 结合 应用 就我国目前广泛流行和应用的医学体系来说,主要包括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是我国长期临证实践的积累和总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结晶。对于现代生物科学而言,其基于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以最新的科技为支撑,是由国外产生发展而来。目前我国医用治疗护理对于两种医学体系均有应用,但两者的结合性并不强,未能发挥两者的优势和长处。这就要求我国在发展不同医学体系的同时,强化两者的结合应用研究。 一、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概述 ***一***现代生物科学概述 所谓现代生物科学,指的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生物有机体于分子和细胞水平进行有效的设计和操作,实现物种质量的改良,并优化生命大分子的物质或特性。当前的现代生物科学包括多个核心技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以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为组成部分。现代生物科学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医药卫生领域能够有效利用,化学、能源和冶金等工业领域均能有效利用。其中医药卫生领域是最早且应用最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一个领域。 ***二***传统中医药学概述 传统中医药学以我国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基础,逐步发展形成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作为核心思想,并通过辨证论治作为主要的实践指导。中医药学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通过整体和功能、时间和空间的有机统一角度,在认识人体生命现象的基础上,逐步探讨并延伸出医学命题,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 二、传统中医药学对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启示 随着全球化程序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在医学的探讨和交流关系上也更加密切。传统中医药学凭借其独特的医学理念,不仅在医用治疗和护理上有着显著优势,对于现代生物科学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传统中医药学以整体观作为理论研究和医疗实践的指导思想,以阴和阳来概括人体生理和病理特征,通过阴阳的矛盾中和来探讨人体生命动态平衡问题,并逐步延伸到自然药物的生物属性上。中医药学中对于机体整体功能的关注以及机体病理变化与自然动植物效能的系统化分析,均与现代生物药学不谋而合。传统中医药学累积的中药复方复杂且繁多,化学成分复杂,为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巨大宝库。就目前而言,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等药物,均是由传统中医药学中的复方中提炼而来。通过对复方活性成分的追踪,得出能用于实践生产和医用治疗的药物。此外,从茵陈蒿汤中发现二甲基和七叶苷原等,为遗传和获得性黄疸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突破。 三、现代生物科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和帮助 现代生物科学借助于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其不仅实现了自身医学体系的发展,还对中医药学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尤其是现代生物科学感测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医药学的感测技术应用也有了巨大进步。 首先,现代生物科学中的物理感测器催生了中医脉诊仪。利用感测器探头采集患者的脉象资讯,实现了中医脉诊的定量化和标准化。其次,在化学感测器基础上产生的经络感测针,不仅实现了中医针刺理法的医治目的,还能对人体微区进行动态监测。此外,基于仿生感测器产生的中医药嗅觉味觉研究,实现了中药药性和五味的定性分析,且通过定量描述,为中药理论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援。总而言之,现代生物科学的现代技术能够极大帮助传统中医药学的延伸和发展,一方面不断提升中医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则极大推动了中药理论研究的现代化。 四、结语 现代医学的发展必将是优势共长和多元融合的发展方向,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实现两者的共同促进和结合,是我国医学研究和实践者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提升传统中医药学的技术水平,并以传统中医药学来拓宽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和范畴,才能为人类医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史大卓,刘京,康景轩.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系统生物医学的碰撞和启示[J].中医杂志,2007,***12***. [2]杜武勋,张少强.转化医学理念的兴起及中医药研究发展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1***. [3]杨硕,崔蒙,贾李蓉,高博.相关交叉学科对中医药资讯学发展的启示[J].世界中医药,2012,***06***. 篇2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药人才培养 [摘要]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及人文精神彰显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是吸引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因素,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必然离不开中医药人才的力量。从国家对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传承的重视扶持以及中医药人才储备培养现状着手,探讨如何以中医药文化吸引中医药人才,以及如何以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传承;人才培养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必将吸引更多的优秀医药人才,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中医药人才的力量。 1 中医药文化概念及其建设和传承 何谓中医药文化?首次明确中医药文化的含义是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医文化仅指与中医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广义的中医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1]。 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近年来国家中医药局陆续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等相关档案。我国在2008年10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专案,2010年针灸率先申遗成功。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医药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视的,而中医药也正逐渐获得世界的认可。 2 中医药人才储备和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党和 *** 对中医药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中医药事业投入的不断增长,各级中医院得到了长足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中医药人员配备不合理,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偏低,有些甚至持续减小,部分中医医院领导班子、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医药基础薄弱,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中医药毕业生的学历越来越高,但优秀中医药人才却是凤毛麟角[2-6]。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中医药院校教学内容西化,中医药基础教育薄弱,导致培养出一些“不中不西”的中西医结合学生,中医基础不牢、西医技能不精,有些中医药研究生到医院工作后实践动手能力极差,还不如一些本科生,却又不肯虚心向学历比他们低的上级医师请教学习。中医药院校应当利用中医药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增强中医药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发展中医药的信念;要充分运用中医药文化的“仁术”思想,培养中医药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借用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帮助中医药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7]。 3 如何以中医药文化吸引中医药人才 在当今中医药工作人员收入不高、又难以享受国家法定假日的形势下,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培养固然要靠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但更离不开中医药文化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力。如何切实提高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关键要靠中医药的疗效和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尽管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中医药的质疑声不断,但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医药,“非典”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用中医药抗击“非典”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这是对排斥中医者最有力的回击。原卫生部在抗击“非典”“禽流感”的国家诊疗方案中加入了中医药内容,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的认可。 要深入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理念宣传,中医院的所有职工及其亲属应充当中医药文化的第一宣传员,而不是身在中医院却排斥中医药、抵毁中医药。中央、湖南等电视台开辟的中医养生专栏收视率居高不下,一些养生书籍畅销不衰,在群众中掀起一股社会养生热潮,从侧面体现出群众对中医药保健的需求和追捧。“养生热”之所以能够在当今社会悄然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药长久以来在民间具有深度的群众基础,以及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追求的日益强烈和对绿色保健治疗的无限向往[8]。 作为东方文化瑰宝的中医药文化正在吸引著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近年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国家和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从最初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华人分布较多的亚洲国家,到现在的欧美等西方国家,目前中医药的影响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接收的留学生国别已扩充套件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统计,目前在华留学生最多的10个学科中,中医药专业位居第2,仅次于汉语言专业,而在来华接受自然科学专业教育的留学生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人数则稳居第1位[9]。中医药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而且承载着深厚的东方传统文化内涵,是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前提和桥梁,他们如果不理解和热爱中医药文化,就不会来到中国,更不可能学好中医药知识。换言之,无论是中医药学生还是西医学生,要想学好中医药,也应该理解和热爱中医药文化,这是学好中医药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4 如何以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 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人,中医药文化的发扬继承当然离不开中医药人才自身的努力。借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关于中医体系中“中医文献”和“中医学体系”的比喻,如果中医学体系是一棵大树,那么中医文献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而中医药文化,则是这棵大树周围的空气、水和土壤,是滋润、养育、装扮这棵大树的,中医药文化要靠中医药人才吸收和输送营养,中医药文化的环境、氛围反过来可以影响整个大树的成长和壮大[10]。 当前,加强中医医院的建设管理和人员配备,为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奠定人才队伍基础,是振兴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根本保障。各级中医院要在增加中医药人才招聘引进比例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西学中培训,不断丰富中医药学习内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要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把中医药知识和理论带向基层医疗机构,让基层医务人员成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应用者和传播者。 古往今来,名医都是中医药文化的最佳传承人,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师承带教传统,而中医传统师承带教首先是医德文化的传承,中医讲求的是“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做医先做人,行医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老一辈中医人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造福了一方群众,也薰陶了一代代中医人,使得中医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越来越多的西医生参加了西学中培训或报考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心中医药、学习中医药,中医药人才队伍日渐壮大,必将对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发挥生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亚斌,蔡子鹤.中医文化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与社会,2010,23***10***:100-101. [2]郑晓红.当前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184-186. [3]郭子华,翟双庆,季伟萍,等.现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7,13***4***:1-4,15. [4]付先军,王振国.中医思维模式在中医药院校非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途径[J].中医教育,2010,29***4***:15-18. [5]王大壮,田侃.中医药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2010,***6***:41-44. [6]龚晋文.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1***:89-90. [7]张宗明,申宁.加强中医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医学与社会,2010,23***8***:97-98. [8]谢世平,程传浩.中医文化传播与推广机制的思考――试论“养生热”背景下的中医文化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208-209. [9]薄彤,张杰.中医文化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的作用[J].西部中医药,2011,24***8***:57-59. [10]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63-69.
投稿邮箱:投稿邮箱: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省级期刊很容易投的,主要看文章的格式,文献,相对内容来说不太重要,反之,核心期刊的要求就高了,一篇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在一到三个月左右,中间可能会涉及到中途返修稿件,大约从投递到收录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刊出的时间,每本杂志有所不同,但大都在半年以上,所以想投递核心期刊,请提前一年以上时间准备,职称晋升导师希望可以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商丘不太有名,这个不知道。漯河医专和南阳的都有临床这个专业,这意味着你能考医师证。但漯河医专的口碑不是很好。职医,护理比较好。也有几个新兴的技术专业,比较不错。个人推荐
首先,你需要确认你说的核心期刊是哪一种?医学的核心期刊分科技核心和中文核心,也就是俗称的北大和统计源。另外,需要纠正核心期刊并没有所谓的好投难投的区分,这实际上是大家一种错误的理解。可能有些人觉得好中,有的人觉得难中。其实是自己文章本身的原因和选刊的原因。其次,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一本核心版面页数越多自然收录的概率就会越大。例如,旬刊,半月刊肯定要比月刊双月刊收录的多一些。如果你能说明您的研究方向或者科室,可以为你推荐一些不错的期刊。
都差奥几本关键抓紧投稿现投估计前应该都拿刊物 查看原帖>>
现用刊名:黄山学院学报 曾用刊名:徽州师专学报;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创刊时间:1981
一般是接受的。只要是符合黄山学院学报的办刊理念和主题,具有正能量,且文采相对较好,还是可以投递自己的稿件。黄山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出版方针,认真执行国家科学技术和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按照繁荣学术、服务教学和科研的办刊目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和文风。
不难。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杂志是非常受广大专业学者们青睐的期刊之一;创刊多年以来,保险职业学院学报杂志的质量水平也不断提高、审稿周期也有所提升。《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原名《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保险专业性学术刊物。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学报类期刊,为双月刊,16开,124页码,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为ISSN 1673—4270,国内统一刊号为CN37—1434/Z。
扩展资料: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主要栏目有:济南研究(济南经济与社会发展、济南文化)、高职教育研究、学科教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与管理、政治 经济 法律、文化与传播、技术与应用。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原刊名为《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创刊。1990年经济南市新闻出版局批准,学报刊号为济内字第010号,季刊。
1998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内部学报转为正式学报类期刊,国内刊号为CN37-1307/G4,季刊,16开,72页码,由济南教育学院主办,省教委主管,全国发行。
1999年5月重新登记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出版许可证,国内统一刊号为CN37-5069/G4。2000年申请ISSN手续,被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为ISSN1009-7732。
2000年下半年经批准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5年2月《济南教育学院学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济南职业学院学报》,新批国内统一刊号为CN37-1434/Z,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为ISSN1673-4270。从2006年6月份开始,由72页码改为96页码。
从2008年10月起由原来的96页码增至124页码。
参考资料来源:济南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好。1、教学水平高,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引进大批先进高质量教学设备,教学水平很高实力很强。2、环境好,该学院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环境卫生保持地很好,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