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标准格式:1、确定一个题目。一般可以用《读后感》或《读有感》;也可以用正副标题配合使用的方法;2、适当引述原文。可以同时使用两种引述方法:一是直接引述原文中让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语句,二是间接引述,也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原文;3、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引述原文之后,简洁明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4、联系阅读积累、生活经验或社会现实;5、结尾总结提升。结尾部分,可以呼吁读者阅读这本书,可以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可以表达自己要学习书中人物精神品质的决心。
结合自己的经历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我写这个很有经验首先:1.要真实、发自内心去谈你的感受然后:2.要举例说明你通过学××的好处最后:3.要往死里跨学××的好处,谈一下你的心得体会即可写作文的时候一定先按照我的说法“列提纲”一定会写出一篇惊人的论文!相信我,当然也要相信自己!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
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以“感”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 *** ,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过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读后感常见的格式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3)围绕基本内容证明观点。
这一部分要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不能空洞,要有具体的例子。这就要求在写读后感之前,你就要对内容非常地熟悉,知道那些材料能为你的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读《西游记》有感 儿时的经典读物——《西游记》是我读的第一本书。
它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的人物刻画,无不吸引着我。孙悟空勇敢、忠诚、威力无穷,也使我对他充满了仰慕之情,他也成为了我儿时的偶像。
不过如今,随着知识阅历的增长,当我重新诵读这部经典时,又有了些新的想法与疑问。 沙僧只不过打碎琉璃盏,就要下界受罚,而神仙的坐骑纷纷扰乱人间,竟还可以回到仙界,为什么?难道就因为它们都有个足够大的“后台”?这说明了什么? 我想,一方面是体现了佛家道义,佛家的法力无边、大慈大悲。
另一方面,也正是讽刺了当时 *** 的风气!讽刺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唐僧好似皇帝,孙悟空是掌政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只能就是这个样子了,没有“升职”的空间。
而那些作恶的坐骑们好似社会的恶霸,因为身后有强大的后台,所以就可以无恶不作,即使是被发现了其所作所为,照样可以活得很舒坦。我想作者正是借助这样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
再谈谈悟空的成长史吧,一开始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享天地之精华,后来又被高人收为弟子,学习法术,再到后来王母娘娘的一路扶持,护送唐僧是观音的教诲、众仙家的帮助„„这一切好像都是机缘巧合,促使悟空成为一名英勇、法理高强的神猴。我想,假如其中这任意一环出了差错,孙悟空也必然不会像今天这样神气。
这也正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吧我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如果没有“高人”扶持,即使再有才,天赋再高,到最后也只不过是归隐山林,过上山水田园般的生活,为后人留下一些经典诗作罢了,显出自己的豁达。
另外,基本每次打败敌人,很少靠孙悟空的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请求仙家们、观音前来相助。难道这只是想说明佛家的伟大么?只是想说明团结就是力量?显然不是的。
我想,作者更想表达的是当时社会的状态,要想办大事,就必须得有上层阶级的社会关系,否则门都没有! 《西游记》这部经典,看似只是对故事、人物的描写,却隐含了如此深刻的 社会意义,或许我的理解有所偏差,但我相信,这部经典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所挖掘、学习的东西。
什么是强,什么是弱,看了
《珍贵的一张纸》
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转变,环境不同,对象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会不一样.苏联用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取得胜利,但在中国就行不通,还得靠农村包围城市;塞翁失马的故事,是福是祸,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的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最好注解.
今天,我与往日一样,读了一个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无视任何东西,不管它有多小.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有一天我正在整理稿件,忽然感到手上有一丝痛.原来手指上有一道口子,血水慢慢渗了出来.手指是被一张纸的边缘划破的,这么薄的纸竟然快如刀锋,真是让我胆战心惊.
我读玩这个故事以后,认为不管多么小的东西,我们都不能忽视它.这也让我想到我们小时候,可能撕过纸 .在撕纸的同时,我们可能觉得很开心,这是,我们初次尝到了征服的乐趣.纸就在我们手中任人摆布.它被我们的手指征服了.但是,我们却没有想到,这手中的弱者有一天竟然会割破我们的手指,也许在某个时刻,某个角度.
我们不要轻看任何东西.石头是硬的,而谁是柔弱的,但是,水滴穿了石头;骨头是硬的,而蚂蚁是渺小软弱的,但是蚂蚁把骨头啃掉了.时间的东西是奇妙的.有时会以柔克刚,有时会以刚克柔.但是,我们不能小看任何东西.它们会在不经意间,成就我们的自信心,也会在不经意间是我们的自信心灰飞烟灭.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四、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五、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六、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七、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读后感”的写作要领很多,但如下三个环节尤为重要. 一、概括醒目,耐人寻味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组成部分.标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的好坏.读后感更不例外.读后感的标题一般有主副之分.副标题平实客观,固定性强,当不论.主标题就不可小视了. 读后感的主标题应扣紧感想的中心,突出感想的话题,同时讲究语言的高度概括.这样,会使读者触题心惊,引人入胜,想探究竟.我曾经具体指导过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要求学生提炼标题,力求题中见物,涉题有话.如许文凤同学的《爱,人类不可缺少的太阳——读〈守财奴〉有感》(此文发表于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圃新秀》一书),杨红同学的《假如张海迪没有病残——读〈生命的支柱〉断想》(此文发表于《中学生写作报》),这两篇读后感,就体现了上述两种标题特点.前篇主标题用语概括凝练,运用比喻,明确了中心,能引人深思;后篇主标题提出论题,出人意料,耐人寻味.这个“眼睛”给文章打开了一个豁亮的窗口,为写作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 二、新颖独特,具体鲜明的角度 一篇好文章读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就是同一个人的感受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写作时,选好角度,特别重要.角度是发感的起点,是选材用据的规矩.确定角度的原则当是:不可过大,新颖独特,具体鲜明.切忌面面俱到,含糊不清.应针对性强,启发性强.最好是舍面选点,舍大求小,可正可反.如报刊上时常出现的“反弹琵琶”,构思就很新颖,角度就很特别.角度好,会收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使读者看后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三、有理有据,切中要害的发感 读后感是“读”与“感”的有机结合,“感”因“读”而发,“读”为“感”起点.总体来说,应轻“读”重“感”.读后感不同于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不离文学作品本身,而读后感一旦角度确定,重在发感,原作品只是话题的依托.发感应从已确定的角度出发,紧密联系自身实践和现实生活,利用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强的证据,抒发感受,评证观点.同时,发感应扣紧主题,切中要害,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正反结合,力求深入浅出,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可旁敲侧击,节外生。
《昆虫记》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跟昆虫有关的名著——《昆虫记》。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昆虫的知识,这里我就向大家介绍一种昆虫,名叫萤火虫。
萤火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昆虫,它的肚子顶端会发出微弱的光亮,就好像肚子里挂了一盏小灯。在宁静的夏夜,经常会看到它们在草丛中游荡。
萤火虫长着三对短短的腿,它们利用这三对小短腿迈着碎步跑动。雄性萤火虫到了成虫时期,会长出鞘翅,就像其它的甲虫一样。而有的雌虫则永远都保持着幼虫阶段的形态,无法享受飞翔的快乐。
萤火虫有着色彩斑斓的外衣,它的身体成棕栗色,胸部是柔和的粉红色,其圆形服饰的边缘则点缀着一些鲜艳的棕红色的小斑点。这就是可爱的萤火虫。
《昆虫记》这本书教会了我们许多,它教会了我们怎样观察昆虫,教会了我们怎样识别昆虫,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要爱护昆虫。
世界上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昆虫,就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了!
读后感的格式与写法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一、格式和写法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亲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六、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七、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首先,标题可以为《读〈……〉有感》、《〈……〉读后感》、《……——读〈……〉有感》等形式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问题一:写读后感的标准稿纸是什么样的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 问题二:读后感格式 观后感格式(电影) 我用稿纸写的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弗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 问题三:写读后感用方格稿纸还是横线稿纸 正规作文纸是你的作文本里的纸,如果是用来投稿的,则是每页300字的绿色稿签纸。不仅是写读后感,写一切作文都适用。不过,现在大都用电子稿了,快速,准确,还不花邮费,稿签纸已经过时了。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 问题四:读后感一般都是写几页稿纸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问题五:作文纸读后感的格式图片大全 正规作文纸是你的作文本里的纸,如果是用来投稿的,则是每页300字的绿色稿签纸。不仅是写读后感,写一切作文都适用。不过,现在大都用电子稿了,快速,准确,还不花邮费,稿签纸已经过时了。 问题六:读后感用什么样的草稿纸写? 读后感应该怎么写 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 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问题七:读后感用信签纸怎么写 读后感一般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主标题,下一行是读《xxx》有感,为副标题。也可直接写读《xxx》有感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否则作文会显得空虚。 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注意不要写成流水账
学术写作注意事项:
一、结构
二、基调
三、措辞
四、语言
在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一些问题,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着共性,总结归纳下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很多人在写报告的时候,没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其结果是,将学术研究变成了抒发个人感慨。须知两者之间是不同的,甚至有着根本的区别。学术研究讲究对材料的充分掌握和吸收,并用严密而清晰的逻辑论证将事物的结构和矛盾等展示出来。它本质上要求我们摒弃个人主观情感,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研究对象。当然,能否完全做到客观,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本身就还是一个存在争论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尽量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从事研究,这是学术研究最起码的要求。
抒发感想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它所着重的,更多的是写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的研究对象如何呈现的问题。材料的充分掌握和吸收在这样的写作方式面前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因为想象的原则代替了客观的原则。或许他也强调逻辑,但这个逻辑只是“他”的逻辑,而不是研究对象自身具有的逻辑。想象的原则代替了客观的原则,由此而来的,就是情感的逻辑代替了论证的逻辑。
究竟一篇学术论文应该怎么写?暂且不说内容方面,针对格式规范而言,很多人问题也还不少。有的论文连注释都没有,让阅读的人怎么明白你写的是什么?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最低限度需要有摘要、关键词、注释、引用文献,以及论文主体。只有这些东西都具备,我们才可以说至少从形式上来讲,这才算是一篇学术论文,才可以发表到比较权威的学术期刊上面去,这也是为论文发表打下坚实的基础,绝对不能马虎。
摘要是作者对自己论文的核心观点的主要概括,可以帮助读者迅速了解写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关键词则体现出作者思考问题的层次以及关注的重点所在,这使得读者在阅读一篇论文时更有针对性。从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因为我们需要知道,历史不是从我们这里开始的,我们只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环节而已。也就是说,对于重大的学术问题,前人不可能没有思考过。我们可以支持他们的思考,从而印证它们;也可以反对他们的观点,从而进行驳斥。不管支持还是反对,我们都必须正视它们,不可以跳过、无视,直接进入自己发表看法的环节。这既显示出对前人工作的不尊重,也是自己轻浮和无知的表现。
最后一点是引用文献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很重要,因为读者可以借助它进行原文的回溯和查阅,以便印证作者的论证是否合理,对比现在很多中文期刊投稿须知可以知道,文献的要求也是有严格的审定的,切不可随意添加文献,否则也是不予通过的。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像“望文生义”这样的随意引用很多,这对论证的严谨性构成了很大的破坏。如果作者标出引用文献,那么读者就可以对他的思考过程进行监督。这样一来,论证的合法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保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引用文献”和“相关文献”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实际引用的书籍、报刊等,而后者只是与该论题有关的资料。两者之间不可以直接划等号,不能混淆。
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概念思维。具体来说,它需要对每个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区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进入到判断和推理的环节,从而展开论证,将问题的分析引向深入。柏拉图曾经将世界分为“表象世界”和“理念世界”。他认为,“表象世界”是流变的,暂时的,不固定的,因此也是靠不住的。“理念世界”则是恒常的,固定的,永久的,因此是真实的。为了达到对“理念世界”的把握,我们需要借助于哲学思辩,而哲学思辨所使用的方式,恰恰是概念式的思维。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主张将诗人赶出理想国,就是因为诗人写诗的过程,不是别的,恰恰是“对理念的模仿的模仿”。这种“双重模仿”非但对理性思辨无益,反而害处很大。《巴门尼德》篇中提出的“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对应于概念思维和表象思维,即:前者是“真理之路”,后者是“意见之路”。
概念思维要求我们必须非常注意思考的起点问题。所谓的起点,也就是开端,即思想作为思想,它从哪里开始。对于哲学思考而言,开端往往决定着结果,即结果怎么样,早已经蕴含在开端中。有什么样的开端,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开端非常重要,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对概念的分析,除了重视起点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概念的演绎。概念的演绎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是上级阶位的概念和下级阶位的概念之间要有连续性,二是同一阶位之间的概念之间要有相关性,或者用一种形象的说法,要能实现“无缝对接”。亚里士多德说定义是“种加属差”。我们首先需要将“种”找出来,在此范围之类进行“属差”的划分,只有这两方面都完成了以后,才可以进行定义。不管是演绎还是定义,都需要对概念的内涵有明澈的分析,这是概念思维的前提。
停留于表象式的思维中的例子太多,比如说对“无为”和“自然”的分析。大家都是举政治、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环境保护等来论证“无为”和“自然”,很少有从“无为”和“自然”本身来论述这两个概念的。哲学探讨的是普遍的真理,而我们却用这样一些具体的例子去论证。须知具体的例子是“特殊”,而普遍的真理是“一般”,“特殊”如何能保证“一般”呢?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因此论证的有效性也就打了折扣。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要学会努力挣脱表象思维的束缚,进入到概念思维中来,这才是学术研究的本质,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撰写论文,保证论文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最好找专门写作的人,自己写太烧脑啦
一、格式和写法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第一,因为论文是比较正式的东西,所以一定要注意论文的格式。就好比如说,我们作为大学生,在毕业时候的毕业论文,一定要有正确的论文格式,因为如果不用正确的论文格式的话,这种需要存档的东西,上交到学校,即使你写的内容写的再好,也会被退回来,这样就可能导致你没有办法按时毕业,所以,论文的格式真的很重要,我们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论文的格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端正的。
第二,因为论文是有固定的模式的,论文的格式用得正确的话,证明你的文化水平还是挺高的,你的论文运用得挺好的。论文的格式正确的话,能让人感觉到你的专业程度。因为现在很多的人,都不懂得论文的格式,他们往往再写论文的时候,都会犯下一些错误,一旦上交到别人的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笑话。所以,我觉得,论文的格式是比较重要的。俗话说,没了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如果一个人一份论文的格式,那么一定很会让人头疼的。
最好找专门写作的人,自己写太烧脑啦
学术写作注意事项:
一、结构
二、基调
三、措辞
四、语言
一、学术论文写作的意义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说理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论证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被解决的问题由一般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所有这些规范,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个层面: 1、道德层面,即坚守学术道德,要以德治学,主要靠自律;2、精神层面,即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技术层面,即应遵守论文当一般编写格式和体例。硕士论文写作应当严格遵循这几个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接受制度化规范的制约,才能保证写出乎共通标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专业学术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明确学术规范意识,掌握论文写作规律与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如果不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抄袭、剽窃、侵占、拼凑等不端行为,必将在学术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理应成为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在我看来,京瓷哲学是一部修身养性的书,认真读它并将其中的一些东西印射到自己身上时,会觉得头皮有点痒,总觉得能说到人心坎里。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读京瓷哲学有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读京瓷哲学有感篇1 在我看来,京瓷哲学是一部修身养性的书,认真读它并将其中的一些东西印射到自己身上时,会觉得头皮有点痒,总觉得能说到人心坎里。 (一)提高心性 读了书总会觉得自己以前的视野真的好小,有时候把眼光放大一点会觉得浑身舒服。从小我们就被 教育 要做一个好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努力,要上进。但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除了回答"这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枉来世间走一遭".的答案或类似的说法外真的不知道如何再深刻的去诠释。直到我看到"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 宇宙至今还在不断扩张,它不会停止片刻,不会安于现状,它不断的推进万事万物向前发展进化。人类作为组成宇宙的一部分,当然要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光明,所以反省自己的心性是否能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至关重要。 (二)精益求精 "在人的行为中,最值得敬佩的,最为美好的便是利他行为".我十分同意这句话,人类由于肉身的存在,使的我们在大多情况下都是为自己着想的,我相信我们中大多数人小时候做好事学雷锋也大多是为了老师或父母的夸奖,长大后做好事一是因为道德的约束,二是为了一些社会效应,说白了还是为了自己。但不可否认还是有的人是因为真的是修养高心灵美,以利他行为作为自己幸福的源泉。 在我看来,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原因(当然一些虚假或犯罪的情况以及危机社会和谐的情况除外),只要一个人的利他行为真的能帮助别人或者能引起社会上某种和谐的效应我们就应该提倡。比如我很赞成陈光标在地震后高调的捐款捐物,但是我很反对陈光标到一个地方高调的不分男女老幼的排队发钱。我赞成前者是因为他能形成相对和谐的风气,我反对后者是因为这种行为不但不能帮助一些人反而会引起社会的发展不正之风。最近李小璐在微博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利用李小璐是个妈妈的身份以别人家生病的孩子来走了李小璐的钱。事后有人骂可恨赞扬李小璐善良,也有人说这是李小璐在炒作,不管如何我们作为大众中的一员一定是要往好了看,毕竟在李小璐的帮助下这位患病的孩子得到救治,的行为也得到了大家的唾弃。这个事件及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有抑制了一些坑蒙拐的不正之风。所以我们为什么非要抓住李小璐炒作嫌疑不放呢,意义在哪里!正如我上个月有篇 文章 里说,解读古代圣贤我们这些非专家和研究性的人员要正说圣贤,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构建和谐的社会。这其实正是一种伟大的利他行为。 读京瓷哲学有感篇2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人生是一场 马拉松 ,是一场曲折的挑战,成功与否要看你的思想和行为,所谓知行合一。 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学》讲述了很多的哲理其中囊括了博爱精神、精益求精、完美主义、热爱工作等,全方位的阐述了在企业中、工作中的各种从前、现在和将来都会切实面对的问题,零零总总非常详细。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先生在书本中隐隐透露的对于正在前进的我们的鞭策和关爱。 作为一名业务员来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整套体系即所谓业务方式,这就如同我们给自己定位的角色一样。其实每个人的角色都是有自己独特的优点自然也存在相应的缺点,在业务中我们很多时候会固执的坚持"我认为"这个观点。不管是博爱、精益、完美必须要掌握尺度,不能以激进的方式去处理业务开展工作。宽容过度是懦弱,自信过度是骄傲。这两种情绪的极致发挥都会影响到业务员的正常工作,以点盖面,以篇盖全从而遮蔽了双目。 其实业务的本质就是订单,产品从签订到结束就像孕育一个新的生命,每一个环节都要小心翼翼的呵护用心培养,才能达到最终成功的结果。前期准备工作要做足即所谓提前准备计划,中期关注产品生产便是精益求精,后期车辆提取上牌妥善处理就能达到完美。这种良性循环的开始便是你在市场中不断赢得口碑的积累,那么订单便会接踵而至。 以上做阐述的观点看起来有些空虚,那么我们来说点实在的。 首先是勤奋,业务订单就是赛跑,和同行竞争和同事也存在竞争。所以真实的有效的 方法 就是"动起来",这一点上没有捷径。 其次是规划,合理的规划市场和日常处理的琐事是必须要做的。有一段时间规划的混乱让我深受其害,每天都感觉很忙忙到没有时间吃饭疲于奔命。然而月底的时候面对着电脑写 工作 总结 的时候确没有几样能拿得出手的事情供领导检查,所以在规划工作上实在是一件不得小觑的大事。 最后是变通,或许这和规划有些矛盾,事实上的确是有的。原本计划好要做的事情突然被某一件或者某几件事情打断,有得时候的确让我不知所措,再次陷入了计划紊乱的状态,直到领导对我说了四个字"轻重缓急"我才茅塞顿开。倘若突发事件紧急重要的超过了规划项目,可以适当的调节相对不是很急的事情。若是突发事件没有超过规划项目的重要性可以依然按照规划走下去。 市场是一个熔炉,我们要时刻追求做到更多,更好、更强。争取主导并影响市场,不能扑在自己的奖杯上洋洋自得,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低谷自暴自弃,正确树立好自己的态度。发挥狼性的优势避开短板,就一定能成为市场的主角,塑造一个完美的哈姆雷特。最后我突然想到一句小品中非常胡扯而又不太胡扯的话勉励一下自己。 角色不重要,关键是得会抢戏——陈佩斯。 读京瓷哲学有感篇3 起初知道稻盛和夫,是他在2011年初以80多岁的高龄临危受命,出任巨额亏损的日航董事长,并在一年的时间内使日航扭亏为盈。这是他继京瓷、第二电信的极大成功后,再次续写经营之神的辉煌篇章。在稻盛看来,日航的成功重建,只是又一次验证了其"以心为本"、"利他主义"经营哲学的正确性,他强调必胜的理由无非是:正确的思想,纯粹的动机,强烈的愿望,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这次我终于有机会拜读了全本的《京瓷哲学》,对稻盛的经营哲学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感觉受益匪浅。因为稻盛的哲学实际上是对 "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正向解答,是在最根本和最广泛意义上的、对人生和经营原点的积极探索和阐述。并且他在书中将这些深奥的道理辅以诸多亲身经历的实例,用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芸芸大众传递了积极向上、利他主义的正能量,可谓是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善莫大焉! 私以为,无论是作为原点的判断基准、作为核心的成功方程式、作为根干的经营理念,还是京瓷哲学78条每一条背后的精神实质,道稻的哲学可以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适用于中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有阶段和所有方面。如果我们都能从内心里真正接受并在实践中践行稻盛的哲学,则我们必将可以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简言之,道稻从其50多年的 社会实践 中总结和感悟出来的 经验 ,正印证了诚实、正直、勇敢和友善,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希望有更多的人们能熟读此书,并从中获益! 读京瓷哲学有感篇4 非常感谢公司给提供此次机会以及《京瓷哲学》这本好书。书中稻盛和夫阐述了科学管理方法及经营哲学,通过对该书的阅读,个人感悟颇多。 首先,个人的 思维方式 及心态极其重要。正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说:人生的结果以及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只有具备工作热情、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加之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工作以及人生才能有更好的结果。 个人认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是否可以充满热情也受思维方式的影响,只有思维方式正确了,心态积极向上了,才能从每一件简单的工作中找到工作的规律,才能从每一件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中看到成长。有了这种思维方式,才能从心底热爱工作,才能对工作充满热情。用了正确的心态、用了对工作的热情,才能在问题到来时冷静地寻找到突破的思路和方法,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竞技游戏圈有一句话:游戏可以输,但是心态不能炸。只有思维方式正确,只有心态端正,才能成功时不飘,失败时不躁,才能坚持到柳暗花明的时刻。 其次,变成一个漩涡的心。公司内部的员工可以分为三类人:自我燃烧的人,即漩涡的心;可以燃烧的人,即可围绕漩涡中心在外围旋转的人;点不着的人,即漩涡中心影响不到的地方。 对于我们个人来言,首先要坚持让自己成为自我燃烧的人,成为漩涡的核心。遇到问题时不推脱责任不退缩,敢于牵头。只有成为漩涡的核心,才能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才能体验到工作的快乐。而对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的建设,成为漩涡的核心也至关重要。在工作环境中,无法做到每个人都理解和支持公司的经营理念,就会导致内部充斥着少数的杂音和抱怨,对于此类声音,我们应该努力坚持自身的立场,通过自身的表率和感染,带动那些抱怨的人变得积极向上。 第三,能力将来时以及设置高目标。以前对于公司的年度方针中数据的设定,个人一直不理解,认为是拍脑袋、无依据。通过此次阅读,稻盛和夫先生提到了能力将来时,设置目标时我们不能依据现有的能力状态去判断是否可以完成,因为能力是可以提升的。而反过来,貌似无法企及硬性指标,又可以推动、督促我们自身能力的提升,最终的结果是自身能力提升了,而指标也完成了。 对于日常基础管理,更应该坚持高目标原则,制度流程不可以有特例,设立的原则绝不可因为充斥着的杂音就降低标准。如同破窗原理所说一样: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 其它 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同样,对于管理的要求,管理者心中会有一个潜意识的偏差接受范围,执行者心中会有一个试探范围,因此每一次因为环境中少许的杂音和抱怨而被调低的管理要求,都依然无法保证要求百分百达成。就像公司提出来的,对于管理过程中异常要以“一次为问题,二次为事件,三次为重大事件”的原则严肃对待处理,才能有效地推动异常的减少。 第四,成本的过程管控和精细化核算。对于成本的核算公式,稻盛和夫先生强调成本的逆向推算:成本=售价-利润,而非成本+利润=售价。传统的成本+目标利润=售价,会导致售价脱离市场及顾客的可接受心理范围。如乌冬面馆的老板一样,为了追求目标利润而一味地死板地去提高售价,最终只能换来更加惨淡的业绩。而对于大部分的非垄断性行业和产品,实际运营中售价的确定更多地受市场影响,过低过高都不可取,单纯地靠提高售价来获取利润只会让企业走向死亡。因此逆向降低内部成本,才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维持企业生存的正确途径。假设公司内部费用的产值比是80%,利润率20%,那么降低一个点的内部费用,利润将会提升5%。因此内部成本的管控和费用的降低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第五,老板意识和现地现物。在《京瓷哲学》中稻盛和夫先生提出了人人都是经营者、提出了全员参与、提出了核算意识等等,都要求企业员工拥有经营者的意识,拥有老板的意识。个人认为,只有从老板的角度、从企业的角度去思考,才能保证正确的出发点和方向。如近阶段程序文件的修订、流程的修订、决策的建立以及日常解决问题对策的设立,都应该从老板的角度、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一切以公司利益的最大化为基准,绝不可以个人或本部门的利益为出发点。 对于管理 措施 的制定要以老板意识和企业利益至上,而对于改善要现地现物。生产的原点是现场,销售的原点是客户的现场。现场蕴含着第一手信息,现场才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脱离了现场,一切都只能沦为空中阁楼。因此我们要坚持现地现物,坚持现场主义,多下现场。 作为产品制造的第一线,我们一定要提高自身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和标准,加强自我标准,加强自检,争取每一件不合格产品都不往下流。 猜你喜欢: 1. 京瓷哲学论文感想 2. 京瓷哲学心得 3. 京瓷哲学感想论文 4. 京瓷哲学论文感想 5. 京瓷哲学人生论文
哲学具有一种乐趣,哪怕是形而上学的海市蜃楼也有它引人入胜的魅力,这是每一个学者都领略到的。虽然物质生活会把从思辨的天堂拉回到经济上利害冲突,患得患失,熙来攘往的生活中来,但哲学事实上是柏拉图称之为的“那种可爱的娱乐”,无可比执地比肉欲的享受和世俗的追求要高尚。 哲学承担着艰难困苦的任务,要处理科学方法迄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秩序与自由、生与死等;一旦有一个研究领域产生了可以具有精确的系统知识的时候,它就立即被人称之为科学。每门科学都始于哲学而终于艺术;它起源于假说,结果却大有成就。哲学是对款知事物的假说性解释(如形而上学),或者是对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说性解释(如伦理学或政治哲学);它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 科学是分析性说明,哲学则是综合性解释。科学总是把整体分解成部分,把机体分解成器官,把朦胧的转化为明确的。它不问事物的价值。也不问它们的总体和作用,它只是一心一意侧重观察事物原来的性质和运动过程。科学家,正如屠格涅夫诗中的大自然,是无所偏爱的;他对跳蚤的腿和天才创作的阵痛都有同样的兴趣。可是哲学有却并不满足于描写事实;他还想探求它与经验的普遍联系,从而把握它的意义与价值;他将事物联系在解释性的综合之中;他千方百计将科学家所分拆开了的那座伟大的生物钟比以前更好地安装在一起。科学家告诉我们如何治疗,如何杀戮;它精打细算地减速低死亡率,却又在战争中杀死我们;惟独智慧——按照全部经验通力使用的愿望——才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要救,什么时候要杀。观察事物的运动过程并构想出解决手段来的是科学;评议协调目的是哲学。失去哲学的科学缺少前景,没有价值的事实不能合我们免于劫难和绝望。科学赋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赋予我们智慧。 具体地说,哲学与五个领域的联系最紧密: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逻辑学思维和研究的理想方法:观察和反思,演绎和归纳,假设和实验,分析和综合—这些人类思维活动的形式是逻辑学企图理解和引导的;美学是研究理想形式或美的科学;它是艺术的哲学。伦理学研究人类理想的行为,苏格拉底曾说,最高的知识是关于善与恶知识,是关于生活智慧的知识。政治学是研究理想的社会体制。最后,形而上学研究所有事物的“终极实体”研究“物质”的根本属性(本体论),研究“意识”的根本属性(哲学心理学),研究咸知和思维过程中“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认识论)。这此就是哲学 的重要内容,哲学的作用也体现在其中。
哲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意识形态。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以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哲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哲学论文 范文 一:非连续性哲学 教育 思想论文
一、存在主义哲学与非连续性教育
(一)人发展的非连续性
就人的发展一般过程而言,生命会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预定的目的,持续、不间断、呈一定规律性地发展下去。但由于个体存在的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人并非总是按照既定的路线去发展。在人的连续发展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和不可预测的外在因素,引起生命发展顺序的局部中断、停止或转向。这些非连续性的发展主要发生在与 理性思维 相对的非理性领域里,例如人情感的突然转变、兴趣上的转向等,一次偶然的事件、一场特殊的经历都可能会突然改变人原本的情感、愿望和兴趣。“世界上没有规定人的本质的天然规则,人必须自己创造自己。人是一种具有主体生命的设计者,他在自己的选择、决定和行动中创造自己,成为自己。”因此,人的发展是非连续性的自我生成或自我创造。海德格尔将此在生存状态分为本然的存在状态与非本然的存在状态。通常情况下人们会选择以非本然的状态存在,通过压制自己的个性而与他人保持一致,从属于他人,将自己隐藏于大众的决策意见中,拒绝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逃避做出自我抉择,与公众的想法亦步亦趋,此种状态被称为沉沦。在这种状态下,只有通过彻底的转变和飞跃才能达到本然的存在状态,进行非连续性的自我创造或自我生成。斯普朗格由此提出,可以通过“觉醒”的形式实现自我飞跃式的非连续性发展。他认为觉醒是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非阶段性的瞬间生成,是人在某一时刻的突然顿悟。博尔诺夫对此加以发展,意识到一时的“觉醒”对克服生存危机的重要性。
(二)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德国现代教育学家博尔诺夫批判性地吸收发展了存在主义哲学与 文化 教育学派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并基于此发展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传统的教育学理论往往把教育看作是一系列连续的活动, 儿童 是在这种连续的教育活动中循序渐进、不断趋向完善的。博尔诺夫将以往的传统教育观点归结为两种典型,一种是积极塑造的工艺学观点,一种是消极的顺其自然的器官学观点。前者把学生看作是随意加工的原始材料,教育者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对其进行塑造,后者认为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其内部的发展规律,应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控制,因此,教育不能随便干涉学生自身自由的发展。由此,博尔诺夫指出:“且不论教育的本质是积极的塑造还是自发的发展,有一点对这两种看法来说是一致的,这就是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可以看出,博尔诺夫肯定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连续性的假设,并指出以往的教育是按照确定的目的和已知的规律去塑造培养人,因此对于儿童施加的教育便是连续性的,这种观点基本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但在他看来,这并不全面,教育者还需承认和充分重视非连续性因素如危机、唤醒、告诫、号召和遭遇等在教育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否则,它将必然干扰甚至导致教育的失误或失败。“在人的生活中会有一些突然出现的、非连续性的事情,无论如何不能把这些事件纯粹的视为外来干扰。相反,这些事件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博尔诺夫认为,人的非连续性发展是由个体的复杂多样性和生活中各种偶然性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教育需在承认其连续性的基础上,突出强调教育的非连续性形式,并将其看作是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属于这类事件的有威胁生命的重大危机,突发的对新的更高级生活的向往,使人摆脱无所事事状态的号召和告诫,以及对今后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遭遇等等。”博尔诺夫将这些事件看作是教育非连续性的原因,同时也将其看作是非连续性教育的形式,进行非连续性教育的途径。因此,运用危机、唤醒、号召和告诫、遭遇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在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施加影响,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作为对连续性教育的补充,是十分必要的。
二、非连续性教育的现实启示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基于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并重视发展人的非连续性教育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非连续性教育并不是一味否定之前的连续性教育,而是将被人们长久忽视的非连续性教育引入公众视野中,使其作为连续性教育的补充。突出强调教育的非连续性形式,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为全面理解教育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教育过程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有机统一,非连续性教育是对连续性教育的补充。非连续性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给人们揭示了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内容,提供了进行非连续性教育的途径,还在于它打破了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了这些非连续性事件对人的生命过程所产生的根本性的影响,从而使人们形成了对教育过程本质的全面认识。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培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给受教育者教授精心组织和安排教育内容时,总会时不时地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教育者按照既定目的培养人的过程。由于人的复杂性、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更加不可避免地加重了教育过程中不连续性的成分,使得教育难以按照预先设定的固定轨道发展,总会因为突发性的因素偏离轨道,偏离之前的教育目的。既然这些外在的复杂的因素不为教育者所控制,且深深地影响着教育的进程和效果,那么,不妨换一种视角,改变原有传统的教育观念,认识和重视这些非连续性因素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并通过相应的教育 措施 加以引导,使得非连续性因素产生积极的作用。教育者不能固守成规,对教育中的非连续性因素视而不见或消极回避,而应是大胆地正视和面对教育中会出现突变的现实,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保障教育向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二)为现存的教育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在当今这个社会高速发展、信息交流迅猛的时代,信息获取手段的多样和便捷使学生接触到的外界事物异常丰富起来。学生学习知识的手段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这样一来,各种非连续性因素也跟着学生与外界交流的增多而变得更加活跃丰富起来,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现实生活中,学生在与外界进行交流、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困惑、不解,会出现一时情绪的波折、会遭遇一些不可避免的危机、挫折。这些看似很平常的遭遇,或许会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出现很大的转变。当下,出现的许多教育问题如青少年心理疾病、自杀事件和青少年犯罪等都反映出教育在这些问题上的缺失。这些教育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时的涌出,而是教育对学生非连续性教育常年忽视的一个结果。学校教育注重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却轻视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轻微转变,忽视了一系列非连续性因素对学生自身的干扰。因此,教师应当用非连续性的观点去剖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扎根于学生的生活,情系于学生的生活际遇,从分析非连续性因素的影响入手,解答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教育应当意识到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危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应通过一定的挫折教育、危机意识教育等生存领域的教育,让学生在挫折中更清楚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磨练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增强学生抵抗生活中各种苦难与不幸的能力。
哲学论文范文二:哲学引导建筑设计论文
1哲学思想与古代建筑
回顾中外古代建筑史,可以发现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巨大引导作用。宗教建筑因其在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崇高的社会地位成为西方古代建筑史的重点研究对象。宗教建筑中“神性”和“人性”的较量,或者说是宗教和世俗之间的斗争是研究宗教建筑乃至整个西方古代建筑史发展演进的一条重要线索。神性占主导的时期,宗教领袖作为神在人间的代表被无限崇敬,建筑利用幽暗、压抑的空间体现神的崇高和宗教领袖的权威;人性占主导的时期,建筑体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宗教神秘感和压抑感明显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张扬和对世俗生活的美好期望。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以及神在人间的化身———法老的崇拜和敬畏。金字塔以其高大沉重的体量和简洁精准的几何形体反映出神权和皇权的威严和永恒。神庙建筑利用强烈的秩序感和压抑的空间感体现出神的强大和神秘。
神权政治成为古埃及建筑的主宰。古希腊具有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是欧洲文明的重要源泉。古希腊的建筑追求人性美而不是宗教精神,体现了平等、民主的世俗精神,优雅而明亮,功能也更加实用化。而古希腊建筑中精美迷人的比例尺度以及完美细腻的人体 雕刻 都明确体现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为万物法则的理念与古埃及的神权建筑的精神内涵有着本质的不同。雅典卫城充分表现了这种世俗情怀和审美追求。古罗马统治者通过宏大壮丽的建筑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和古罗马帝国的空前强大。古罗马城市中拥有巨大尺度穹顶的建筑和纪念帝王个人功绩的广场都强烈地反映了这种精神追求和需要。万神庙、竞技场、凯旋门、凯撒广场、输水道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进入中世纪后,神学再次占领了统治地位,建筑也变回了神权统治的工具。适合世俗精神需要的希腊十字式教堂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宗教崇拜需要的拉丁十字式教堂,集中式的穹顶因为降低了宗教领袖的神圣感和向心力也被教廷打压。哥特式教堂体现了这一时期世俗精神针对宗教权威的抗争。高耸的室内空间使人们对天的向往远远超过了对宗教领袖的关注。哥特式教堂成为建筑师和工匠们宣扬自身工艺、审美,歌颂世俗之美的载体,在神高阔威严的空间里顽强地表达人性的存在。文艺复兴的光芒穿透了中世纪的黑暗,带来了智慧的复苏和人性的光辉。拥有恢宏的集中式穹顶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都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回归。文艺复兴之后建筑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波动性变化,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巴洛克、洛可可粉墨登场,建筑特征不再统一,但各自都明确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这一时期哲学思想不断变化,建筑形式也随之变化。建筑形式的变换印证了人们的思想上的变化;相反,了解当时人们思想的变化也更能理解建筑发生的变化。古代欧洲建筑如此,古代亚洲建筑亦是如此。中国古代建筑是基于古人的哲学思想而产生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都源于天人合一、宗法思想、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多用木材而不用石材与中国古典阴阳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卑宫室”传达了儒家思想中不过多追求奢侈高大建筑的观念。群组建筑内各单体的等级关系和空间序列表现了古人重宗法、重伦理、重社会秩序的世界观。儒家思想长期处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相对于欧洲哲学思想的阶段性变革而言变化较少,也因此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速度。鸦片战争后,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逐步传播,使得中国建筑界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很多适应工业化需要的新建筑。日本的桂离宫体现了传统日本哲学中的禅宗思想。桂离宫从整体布局到每一栋建筑,再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地烙下了禅宗思想的烙印。纵观世界古代建筑史可以看出建筑随着思想变革而产生的时代性变化,建筑明显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人文历史环境对人们建筑观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2哲学思想与近代、当代建筑
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作品深刻体现了建筑师个人的世界观对其个人建筑设计的影响。而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战的焦点不在设计手法上,而在建筑哲学上,也就是建筑观的论战。当代世界著名建筑师都持有一套深具哲理和个性的建筑思想。哲学因素在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中发挥了显著的引导作用。关注当代建筑师的作品,首先要了解建筑师个人的建筑思想、建筑哲学和建筑观。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愈加明显地体现了哲学的引导甚至决定作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解构主义建筑和非线性建筑的出现。解构主义建筑是基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发展起来的。解构主义哲学强调打破现有单元化的秩序,包括社会道德秩序、伦理秩序、个人思想准则甚至由人的内心抽象的文化底蕴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等等。而解构主义建筑则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了运动而不安定的外部形态。非线性建筑植根于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以“平滑”思想和“游牧空间”去“生成”建筑,像植物生长一样,用自然的状态实现建筑设计,而不是将建筑与自然对立起来。非线性建筑是非线性哲学的物质实体,而不是简单的建筑视觉设计。也正是因为如此,业内将一部分空有其表而无其实的建筑定义为“伪非线性”。直接将哲学理论作为建筑设计理论是近一时期建筑理论发展的特点之一。这种理论上的哲学思想的明晰和外向性表达,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回眸最近半个世纪的建筑理论的发展,可以发现建筑师不仅从哲学思想中汲取灵感,甚至将哲学思想直接作为建筑设计理论的源泉和根基。哲学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哲学直接引导了建筑设计的进行。同时建筑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将实用功能与哲学思想糅合在一起,使建筑设计有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和手法。
3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引导作用
理解新建筑
从传统的艺术、力学或者施工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当下建筑界各种新理论和新作品的出现,不易得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但从哲学层面去思考,认识到建筑是建筑哲学的表达的时候,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建筑理论和新颖建筑迸发出来。例如在中国国家美术馆投标中,库哈斯的设计没有采用传统的走廊加展厅的排列方式,而将展厅设计成“街”,展品的分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建筑师对建筑功能的认识,也体现了他对人、对文化、对行为方式的新理解。用哲学视角分析蕴含丰富哲学思想的新建筑,更容易理解建筑师的初衷和建筑作品的内涵。脱离哲学思想的新建筑往往徒有其表,哗众取宠。
创新建筑设计
创新建筑设计,就是要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可以理解为“用别人的建筑观来做自己的设计”。大家都这么做,就是所谓的“常规”。建筑方案最吸引人目光的首先是“想法”,其次是艺术性,最后是功能造价等技术性问题。或许“首哲学、次艺术、后技术”是人们审视一个设计作品的常规顺序和心理状态。从哲学层面上入手,建筑师综合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建筑技术,产生的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理念并将这个设计理念作为核心展开设计,可以找到创新建筑设计的突破口。“本土建筑”寻求地域历史文脉的传承性。“山水城市”具有深刻的生态学哲理,其目的是建立“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最后的环境。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反对机能主义,认为建筑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是一座脆弱理性的庇护所。光、水、风教堂系列是安藤忠雄表达其建筑思想的杰作。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建筑师,安藤忠雄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建筑界特立独行的鬼才。创新建筑哲学可以提升建筑设计的品味,使建筑更具深度,更有内涵。建筑外在表现形式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哲学思想的创新。从哲学高度审视建筑的社会功能,实现利用建筑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理想,是建筑设计进入更高的境界的途径之一。
创新建筑理论
“反映人的精神需求并解决社会问题”是新时期人们对建筑、对建筑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创新建筑设计必然要求创新建筑设计理论。与时俱进的建筑设计,要求从实用功能、精神需求两个方面满足人的需要。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较低层次的建筑目标;社交需求是很多建筑正试图达到的目标;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建筑的高级目标。让建筑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首先要分析需求要点,整理设计目标,然后才是寻找途径实现该目标。缺乏哲学分析手段,建筑师很难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哲学与建筑设计的跨界联姻,使建筑理论有了新的突破口。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必须适应人类物质、精神需求的发展。今后的建筑设计理论已经不再满足于外观、空间、功能、安全等较低层次需求方面的内容,更多地关注了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哲学思想的创新。马斯洛晚年提出“超自我实现”需求,犹如音乐家在演奏音乐时感受到的短暂的“忘我”体验。建筑应该帮助身处其中的人实现“忘我”,达到人类需求的终极目标。建筑设计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必然要求将建筑设计上升至哲学高度,用更高的视角、更宽广的思维去审视、去思考。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对哲学的依赖程度也会逐步加深。
4 总结
纵观历史,建筑自古以来便是人们头脑中的世界观在物质世界的反映,体现了人们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追求。建筑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取得的重要成就,都反映了社会哲学发展的成就。哲学引导建筑设计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今后前行的途径。社会在发展,思想在进步,利用发展的哲学引导建筑设计,可以使建筑更好地体现人文精神,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哲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哲学论文
2. 西方哲学论文
3. 中国哲学论文
4. 科技哲学论文
5. 西方哲学论文
6. 大学选修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