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写。因为包括很多:财务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分析,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应变能力,提高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对策,制定企业财务战略。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企业财务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
策略意思是计策、谋略。该词语一般是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以及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也用来表示有斗争艺术,能注意方式方法。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企业财务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企业财务能力相关的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企业财务能力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企业财务能力的特征和提升企业财务能力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企业财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企业财务能力是来源于企业能力理论的,其作为企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取决于企业能力并服务于企业能力。在竞争日益激励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财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但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在开展企业财务工作的过程中,只有明确企业财务能力的概念及内涵,了解企业财务能力的特征,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制定科学的企业财务能力提升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就以企业财务能力的特征及提升策略为切入点,对企业财务能力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企业财务能力概念及内涵
企业的财务能力,实际上指的就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够迅速的适应变化的财务环境、利用变化的财务环境,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综合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和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财务学识有机组合体。企业的财务能力是贯穿于企业整个动态经营的始终的,同时,也是构成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概括来说,企业的财务能力主要是由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财务关系能力以及财务表现能力四个部分来构成的。其中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指的是企业组织、计划以及控制和协调企业的财务活动所需要具备的独特的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其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的决策能力、企业财务的控制能力、企业财务的规划能力以及企业财务的创新能力等内容;而企业的财务活动能力指的则是,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所需要具备的独特的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其通常包括企业的筹资能力、投资能力以及资金运用能力和分配能力等内容;企业的财务关系能力,指的是企业在平衡相关利益者财务关系方面的能力以及企业的财务网络;企业的财务表现能力指的则是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所反映出来的企业的财务发展能力,其一般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成长能力和社会认可能力等内容。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具备了优势的、强有力的财务能力,其往往就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并会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企业财务能力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开展企业财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关注企业财务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二、企业财务能力的特征分析
(一)资源性的特征
企业财务能力作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财务综合能力,其直接的.体现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财务资源,并呈现出了资源性的特征。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广泛运用,企业财务能力的资源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并越来越被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财务人员所重视和关注。
(二)系统性的特征
企业财务能力之所以具有系统性的特征,是因为,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企业能力能够决定企业的财务能力。但是反过来,企业的财务能力又会反作用于企业能力。也就是说,企业财务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性的特征始终是其本质特征之一。
(三)动态性的特征
企业财务能力的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例如:企业的财务能力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也会因为地区的不同、国家的不同、行业的不同以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企业的财务能力始终是与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管理模式、财务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这些变量的变化会对企业的财务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内外环境以及不同的条件下均有着不同的财务能力,而这一点也很好的反映了企业财务能力动态性的特征。
三、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策略
要提升企业财务能力,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应有计划的实施战略财务管理,培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战略财务管理,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企业的财务决策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分析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所制定的财务整体战略,是用来指导企业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战略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挥在那的基石,是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所做出的判断,对于企业财务能力的最大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提升企业的财务能力时,一定要注意有计划的实施战略财务管理。
二是,要重视财务创新,通过财务创新来促进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财务创新,指的既是管理创新,也是制度创新,财务创新能够通过新的财务元素为企业财务工作诸如新的活力,并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因此,企业在开展财务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通过财务创新的方式来促进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
三是,要注意构建一个财务学习型组织。通过财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来让企业拥有更好的财务学习能力,并通过持续的学习活动,使企业的财务能力不断提升,保持持久的财务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旭.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重新定位:财务能力最大化[J].财会通讯,.
[2] 蔡维灿.企业财务创新、动态财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研究[J].东南学术,.
[3] 黄国兵.企业财务能力分析――基于宁波波导2009-2011年的年度报告[J].财会通讯,.
WORD版本的太少了呀,有PDF格式的,行吗?。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英文文献!。
[1] 张月玲,王静.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9,(01) . [2] 吴秋. 加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J]. 决策与信息, 2009,(01) . [3] 吴丽健. 加强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02) . [4] 王威然. 浅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及其完善[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9,(01) . [5] 万吨钢,黄亮. “四诊”评内控[J]. 当代经济, 2009,(04) . [6] 辛艳,李春举. 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2) . [7] 柳彦彬.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企业教育, 2009,(04) . [8] 陈淑兰.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和对策[J]. 陕西综合经济, 2006,(06) . [9] 郑琼. 刍探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01) . [10] 王淇.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 浙江金融, 2009,(01) . [1] 张功军.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改革之展望[J]. 中国总会计师, 2009,(04) .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有效应对金融危机[J]. 国际商务财会, 2009,(05) . [3] 周世磊,魏国建. 浅议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之核心[J]. 经营管理者, 2009,(10) . [1]范奇伟. 推进财务管理创新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13) . [2]崔积英. 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5) . [3]张辉.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 知识经济, 2009,(04) . [1]范奇伟. 推进财务管理创新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13) . [2]崔积英. 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5) . [3]张辉.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 知识经济, 2009,(04) . [1] 张辉.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 知识经济, 2009,(04) . [2] 范奇伟. 推进财务管理创新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13) . [3] 邵春燕. 企业财务管理改进建议[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12) . [4] 王春艳. 浅谈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4) . [5] 张鸿鹄. 浅谈企业内部财务管理[J]. 会计师, 2009,(02) . [6] 曲辉. 企业财务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J]. 商业经济, 2009,(05) . [7] 朱广熙.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J]. 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6,(03) . [8] 张德志.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J]. 冶金财会, 2006,(02) . [9] 李萍. 浅析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企业教育, 2009,(02) . [10] 靳国安.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J]. 现代会计, 2008,(03) .
企业财务管理参考文献 如果没时间或者没头绪,可以和这边的老师探讨一下.
《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李心合 - 会计研究, 2006 :
1 朱伟生,张洪革.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罗珉.现代管理学[M].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刘玉平.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 王德章.国际物流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宋传联。对我国目前物流存货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原进兴。论“后进先出法”对确定存货成本的必要性。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黄新。浅析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存货管理。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039党潘利。如何利用Excel审计发出存货的计价。陕西审计,200310王东林。浅论适时制存货管理的实质与应用,交通企业管理,2003 自己在多找找多的很!
智慧365-学习管理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管理概论、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流动资产风险管理、债务筹资风险管理、股票筹资风险管理、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并购风险管理等七章。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
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
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
参考文献去中国知网搜索,校园网免费下载。
不懂可追问
合适请采纳
给你一份,见附件,手机可能看不到,得电脑上网看
供参考
留个邮箱,直接给你。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财务管理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财务是企业可以运转的有力保障。下面是我分享的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Lee M,Wang transmission between[J].Joumal of Banking &Finance,2004,(28):1637-1670
[2]Federer Rise of Over-the-Counter market [R].Working paper,2006
[3]Hautsch N, Huang . Limit Order Flow,Market Impact and Optimal Order Sizes: Evidenee fromNASDAQ TotalView-ITCH Data [R].SFB 649 Discussion Paper,2011
[4]Chen Y,. Game analysis of commercial bank credit[J].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2001,(4): 23-28.
[5]Berger,Allen N,Nathan Miller,Mitchell Petersen,Raghuram Rajan,Jeremy Function FollowOrganizational Form 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R]. NBER WorkingPaper,2002
[6]William chen:Creating Government Financing Programs for Small and Medium sizedEnterprises in China[J].Chain & World Economy,2004,(3):3-4
[7]Stiglitz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81,(73):15-20
[8]Kreps M. R,Wilson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J]. Economic Theory,1982,(11): 253-279.
[9]Berger,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Economic Journal,2002,(447):32-53
[10]Bemanke . SME research on asymmetric inform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Perspectives,2011,(9):27-30
[11]Susan Teo,Serene Finance and Management[J].Journal of EnterprisingCulture[J].200l,(6):28-3l
[12]Beck, and medium — sized enterprises:Access to finance as a growthconstraint[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6,(11): 11-13
[13]Charles,Haynes of Additional Equity Capital by Small Firms Findings from theNational Survey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s[J].Smal1 Business Economics,2006,(6):52-53
[14]周茂清.场外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探析[J]. 财贸经济,2005,(11):34-36
[15]戴坚.我国三板市场法律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6] 蔡双立 , 张元萍 . 基于资本市场多层次框架下 OTC 市场构建研究 [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4):57-60
[17]韩莉侠,戴学来.OTC 市场的比较研究——兼论全国性 OTC 市场的设计模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18]邹德文,张家峰,陈要军.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选择与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厥紫康.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和经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0]周茂清,尹中立.新三板市场的形成和功能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管理,2011, (2):75-77
[2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l0-18
[2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企业融资根本出路在何方[J].证券时报,2004,(4):23-25
[23]周兆生.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5):27-32
[1]埃里克·赫尔弗特.财务分析技术一价值创造指南(第1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宋常.财务分析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5-45.
[3]张先治.财务分析(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0-50.
[4]鲁爱民.财务分析(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0-40.
[5]希金斯.财务管理分析(第八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0-50.
[6]黄小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5-40.
[7]何韧.财务报表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23-45.
[8]苏布拉马尼亚姆.财务报表分析.(第十版)(英文版)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34-56.
[9]彭曼.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价值评估(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5-55.
[10]朱传华.财务分析精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14-35.
[11]史蒂斯,史蒂斯,戴蒙德.财务会计:报告与分析(第六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0-45.
[12]刘玉梅.财务分析(第三版).大连出版社.2010: 24-40.
[13]张涛.财务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3-36.
[ 14]邓德军,谢振莲.财务分析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2-40.
[15]苗润生,陈洁.财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23-50.
[16] Hall, Matthew.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managerial work. 2010
[18]赵莎.中国IP0市场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选择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9]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一一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1998,(07):41-49.
[20]周敏慧.我国创业板IP0抑价问题[D].长沙理工大学,2012.
[21]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与原因[J].金融研究,2000b,(8):1-12.
[22]陈共荣,李琳.IPO前盈余管理与抑价现象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6,24(9):74-80.
[23]杜莘,梁洪的,宋逢明.中国A股市场首日收益率研究[J],管理科学报,2001,[4]:55-61.
[24]韩德宗,陈静.中国IPO定价偏低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1,(4):29-35.
[25]黄新建.影响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抑价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34—36.
[26]蒋顺才,胡国柳,胡琉.主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率一一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证据[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259-264.
[27]靳云汇,杨云.新股抑价现象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3,(3):29-53.
浅析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协同发展论文
【摘要】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中各项财务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指导方针。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主要是能够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管理,同时还能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是,目前很多企业在设定财务管理目标时仍有所欠缺与不足。本文则是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不足,分析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及协同发展。
【关键词】 财务管理目标;财务核心能力;关联性;协同发展
近几年,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企业也越来越多,而一个企业的发展所依靠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而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重要构成部分且起着主导作用。企业中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而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经营管理及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指导方针,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在实现企业短期经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指能够保障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的、高效的专业财务管理能力。另外,企业核心能力主要是指研发、生产、销售及员工技术等,这些能力同样关乎着企业的发展,并且也影响着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但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之处,主要包括:经营风险考虑欠缺。管理体系不完善。资金回收计划不合理。
一、企业财务的管理目标和核心能力的`关联性与协同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对财务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保障财务的规范化与整体化的一个过程。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的方向和财务管理的水平主要是由财务人员本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决定的。
(一)本质统一性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加强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才能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从而确保企业的经营发展呈现出可持续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的管理倾向与管理活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为了让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核心能力实现本质上的统一性,财务管理则必须将财务核心能力作为其管理过程中的根本目标。财务管理的本质主要是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方式,例如组织能力、管理方法等,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本质主要是指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所具备的各项专业能力,例如货币和数据信息的采集能力、定期规范统计能力等。由此可见,两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而且以财务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能够让财务管理在组织、方法等方面得以协调发展。
(二)两者目标一致
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是企业的可持续性创新能力。原因如下:第一,提升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必须依靠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财务核心能力得到提升才能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第二,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改革方式,它能够促进企业的经营理念、组织结构、产品技术以及管理体系等逐渐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保障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企业核心能力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应用而得到了大幅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则逐渐成为了企业整体管理的主导者,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选题。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核心能力的发展目标都是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两者目标一致且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协同发展。
(三)能力关联性
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核心能力具有主导作用,两者之间相互包容且相互关联。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能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地位是企业经营能力依靠财务管理方式实现的,而且这也能让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得到提升。企业在盈利、发展、运营和对社会的贡献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共同体现了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而其中的盈利能力与发展能力是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主要体现形式,这些能力均要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基础才能得以实施。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主要是在逐步完成企业发展中的短期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最终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长期目标能得到提升与实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核心能力是进行竞争培育的一种体现形式,两者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也互相具有包容性。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风险管理也是一个重点,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方案分析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及时预防,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两者主体的独特性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有关,而且管理阶层对其也有进行协调管理,因此,其具有不可复制的差异性。企业财务的管理目标与核心能力之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内容与特征方面。由此可见,两者的主体是存在差异的,具有独特性。而企业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发展能力上,所以,企业为了达到让财务和各种资源协同发展的目的,不仅需要重视企业的发展能力,还需要结合运行能力和应力能力。
二、结语
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则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而在财务管理中,管理目标对财务核心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推动两者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华峰.对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分析[J].财会学习,2016,08:56+58.
[2]杨莹莹,郭长禄.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问题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12:90-91.
[3]黄显龙.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关系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02:217.
[4]丁姝岑.浅谈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及其财务核心能力问题[J].中国外资,2011,15:90.
企业财务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
策略意思是计策、谋略。该词语一般是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以及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也用来表示有斗争艺术,能注意方式方法。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企业财务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企业财务能力相关的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企业财务能力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企业财务能力的特征和提升企业财务能力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企业财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企业财务能力是来源于企业能力理论的,其作为企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取决于企业能力并服务于企业能力。在竞争日益激励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财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但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在开展企业财务工作的过程中,只有明确企业财务能力的概念及内涵,了解企业财务能力的特征,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制定科学的企业财务能力提升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就以企业财务能力的特征及提升策略为切入点,对企业财务能力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企业财务能力概念及内涵
企业的财务能力,实际上指的就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够迅速的适应变化的财务环境、利用变化的财务环境,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综合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和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财务学识有机组合体。企业的财务能力是贯穿于企业整个动态经营的始终的,同时,也是构成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概括来说,企业的财务能力主要是由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财务关系能力以及财务表现能力四个部分来构成的。其中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指的是企业组织、计划以及控制和协调企业的财务活动所需要具备的独特的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其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的决策能力、企业财务的控制能力、企业财务的规划能力以及企业财务的创新能力等内容;而企业的财务活动能力指的则是,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所需要具备的独特的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其通常包括企业的筹资能力、投资能力以及资金运用能力和分配能力等内容;企业的财务关系能力,指的是企业在平衡相关利益者财务关系方面的能力以及企业的财务网络;企业的财务表现能力指的则是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所反映出来的企业的财务发展能力,其一般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成长能力和社会认可能力等内容。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具备了优势的、强有力的财务能力,其往往就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并会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企业财务能力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开展企业财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关注企业财务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二、企业财务能力的特征分析
(一)资源性的特征
企业财务能力作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财务综合能力,其直接的.体现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财务资源,并呈现出了资源性的特征。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广泛运用,企业财务能力的资源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并越来越被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财务人员所重视和关注。
(二)系统性的特征
企业财务能力之所以具有系统性的特征,是因为,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企业能力能够决定企业的财务能力。但是反过来,企业的财务能力又会反作用于企业能力。也就是说,企业财务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性的特征始终是其本质特征之一。
(三)动态性的特征
企业财务能力的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例如:企业的财务能力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也会因为地区的不同、国家的不同、行业的不同以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企业的财务能力始终是与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管理模式、财务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这些变量的变化会对企业的财务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内外环境以及不同的条件下均有着不同的财务能力,而这一点也很好的反映了企业财务能力动态性的特征。
三、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策略
要提升企业财务能力,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应有计划的实施战略财务管理,培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战略财务管理,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企业的财务决策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分析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所制定的财务整体战略,是用来指导企业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战略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挥在那的基石,是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所做出的判断,对于企业财务能力的最大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提升企业的财务能力时,一定要注意有计划的实施战略财务管理。
二是,要重视财务创新,通过财务创新来促进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财务创新,指的既是管理创新,也是制度创新,财务创新能够通过新的财务元素为企业财务工作诸如新的活力,并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因此,企业在开展财务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通过财务创新的方式来促进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
三是,要注意构建一个财务学习型组织。通过财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来让企业拥有更好的财务学习能力,并通过持续的学习活动,使企业的财务能力不断提升,保持持久的财务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旭.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重新定位:财务能力最大化[J].财会通讯,.
[2] 蔡维灿.企业财务创新、动态财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研究[J].东南学术,.
[3] 黄国兵.企业财务能力分析――基于宁波波导2009-2011年的年度报告[J].财会通讯,.
财务管理是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对公司财务的管理是有效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将提高公司工作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我整理了财务管理论文选题,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一)财务基础理论研究方向
1、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
2、公司财务制度设计
3、股利理论与股利政策
4、企业破产若干财务问题研究
5、企业财务竞争力研究
6、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
7、财务杠杆原理及其应用研究
8、企业价值创造的衡量:EVA还是Tobin's Q
9、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
10、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
11、财务管理学科建设问题研究
12、出资者财务论
13、财务管理质量研究
14、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15、公司财务治理研究
16、期权定价理论在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17、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18、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研究
19、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0、财务管理环境研究
(二)融资理论研究方向
21、公司筹资管理
22、企业适度负债研究
23、公司营运资金管理
24、公司经营的杠杆效应
25、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方式
26、公司筹资方式的选择与比较
27、财务杠杆及其在筹资决策中的运用
28、融资管理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29、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30、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
31、我国企业融资租赁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方向
32、企业融资结构的比较分析
33、负债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34、再融资方式与成本的比较
35、上市公司融资优序问题研究
36、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37、公司治理与融资成本实证研究
38、民营企业融资管理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39、供应链融资研究
40、公司债券融资研究
41、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实证研究
42、融资约束与会计欺诈
43、论我国的融资租赁
44、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研究
45、上市公司并购融资问题研究
46、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47、小微企业融资机制研究
48、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研究
49、电子商务与中小企业融资
50、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
(三)投资理论研究方向
51、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及其比较分析
52、上市公司投资绩效研究
53、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研究
54、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
55、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56、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以某上市公司为例
57、投资决策、筹资决策与股利政策的关系
58、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分析
59、投资者保护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60、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大股东行为研究
61、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
62、上市公司高管涉案的市场反应研究
63、企业并购效应研究
64、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65、风险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效率影响研究
66、公司投资时机与投资规模分析
66、公司投资方向与投资区域分析
67、投资组合理论在股票投资中的应用研究
68、我国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69、权证投资的风险控制研究
70、项目投资财务问题研究
(四)收益分配理论研究方向
71、股利政策的比较与选择
72、中西方公司股利政策比较研究
73、股票期权与经理人激励
74、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及其形成原因
75、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治理研究
76、股权激励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77、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问题研究
78、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研究
79、盈余管理及其识别研究
80、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文献综述
81、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分析
82、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公司为例
83、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比较分析
84、自由现金流量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分析
85、薪酬激励与管理者行为的选择
86、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股价关系研究
87、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公司治理研究
88、上市公司股利形式与收益质量研究
89、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
90、企业收益分配过程中的税务筹划
浅析财务管理理论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越来越大,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财务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加强财务管理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避免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关键词:财务管理 风险 控制
一、财务管理概述
(一)财务管理的含义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指基于一定的法律法规,在一定整体目标的指导下,关于企业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具有重要影响。
(二)财务管理的内容
从组织企业财务活动的角度看,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等。
1、投资管理
财务管理中的投资是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对外投资也包括对内投资。对外投资是指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和债券等购买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以及直接对其他企业的投资等;对内投资是指企业内部购置长期资产的投资,如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企业的投资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以便获取利润的投资。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证券等金融性资产,目的是取得股利或利息收入的投资。
(2)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又称资本性投资,是指一年后才可收回的投资。短期投资又称流动性资产投资,是指一年内可收回的投资,如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有价证券的投资。
2、筹资管理
筹资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对资金的需要量,采用适当的方式获取资金的行为。企业可以从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不同来源的资金,其使用时间的长短、附加条款的限制、资金成本的大小以及风险程度等都不相同。筹资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情况下,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和较小的筹集风险,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筹资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向谁筹集,何时筹集,筹集多少资金等。
可供企业选择的资金来源,也称为资金渠道。按照出资人对企业控制权不同,分为权益资金和借入资金。按照使用期限长短,分为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
3、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管理是对企业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的管理。一个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拥有适量的营运资金,因此,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搞好营运资金管理,必须解决好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个营运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企业应该投资多少在流动资产上,即资金运用的管理。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
第二,企业应该怎样来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即资金筹措的管理。包括银行短期借款的管理和商业信用的管理。
可见,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的管理。
4、利润分配
进行股利决策时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税法对现金股利和资本利得的不同税率规定,企业未来的投资机会,资金的来源渠道及其成本,股票价格的稳定与否,股东对当前收益和未来收益的偏好等。
(三)财务管理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1、灵敏度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面向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为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投入资本实现保值增值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所决定的。因为,企业要想生存,必须能以收抵支、到期偿债。企业要发展,必须扩大收入。收入增加意味着人、财、物相应增加,都将以资金流动的形式在企业财务上得到全面的反映,并对财务指标的完成发生重大影响。因此,财务管理是一切管理的基础、管理的中心。
2、综合性强。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经济管理活动。正因为是价值管理,所以财务管理通过资金的收付及流动的价值形态,可以及时全面地反映商品物资运行状况,并可以通过价值管理形态进行商品管理。也就是说,财务管理渗透在全部经营活动之中,涉及生产、供应、销售每个环节和人、财、物各个要素,所以抓企业内部管理以财务管理为突破口,通过价值管理来协调、促进、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其它管理,例如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等,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并大多采用实物计量的方法,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某一个部分实施组织、协调、控制,所产生的管理效果只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局部起到制约作用,不可能对整个企业的营运实施管理。
3、涉及面广。首先就企业内部而言,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资金不发生联系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每个部门也都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提高资金使用率上,接受财务的指导,受到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约束。同时,财务管理部门本身为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人力物资管理等活动提供及时、准确、完整、连续的基础资料。其次,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涉及到企业外部的各种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市场上进行融资、投资以及收益分配的过程中与各种利益主体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包括:企业与其股东之间,企业与其债权人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企业与其客户之间,企业与其内部职工之间等等。
二、财务管理风险与控制
(一)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定义 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时刻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与危机。
(二)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控制
无论企业处于生存、发展与盈利的任一阶段,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控制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因此,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
切实做到时刻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积极的制定应急方案,即时调整财务管理方法,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观念,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敏感性和准确的职业判断力,最大限度的避免因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2、理顺内部各种财务关系
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利,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3、提高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企业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种种因素,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避免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降低财务风险。
4、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体现。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1)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应增加负债,抓住机遇,迅速发展。(2)谨慎负债,使流动比率不低于1:1,最好保持在2:1的安全区域。流动比率越高,表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负债获得清偿能力的机会越大,债权越有保障。
5、制定科学的投资和资金计划
对新项目投资要准确测算项目资金需求,防止项目尚未建成就出现资金缺口。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减少库存积压,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同时,企业在年初制定年度预算时,要预测全年现金流量,预算资金缺口,提前准备融资方案,包括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三、结语
财务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为此,企业要牢固树立财务管理的理念,重视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避免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参考文献:
[1]《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三版 。
[2]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
到数据库里面找相关文献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市场范围扩大,机会增多;另一方面,风险加大,竞争更趋激烈,这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很大部分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僵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参与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不足。由此,中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和跨国公司抗衡,要抵御住国际经济风险,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课题。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后,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我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企业基于市场需求,整合有效资源而形成的,支撑其持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系统能力。它涉及管理、产品、技术、能力和文化等多方面,但由于环境和文化差异,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各有不同。归纳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把握。第一,目的要素: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是企业参与竞争的前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取向,如华为基于顾客需求的技术创新和美的的品牌差异化战略。如果缺乏对顾客价值的足够关注,就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市场需求,即使技术很先进,也难免会由“先驱”变为“先烈”。第二,动力要素:知识创新和企业文化。知识创新是企业培育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和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各种竞争力的精神源泉。一个企业能具有长久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企业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华为的“狼文化”、深南电路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第三,保障要素: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制度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管理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这些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有的直接体现为核心竞争力,有的内隐在核心竞争力中。如华为、海尔的管理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制度则是深南电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第四,外化因素:技术、营销、服务、质量、品牌和成本等。这些是直接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若干关键环节。技术尤其是独有的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质量是产品的灵魂、企业的生命;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营销是企业产品和服务实现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方式;服务是企业在技术、质量、营销等能力趋同情况下的竞争新领域。当然,不同的企业,会在不同的环节狠下功夫,其核心竞争力所体现的特点也不一样,如华为抓住了技术环节,东风日产抓住了技术、品牌和服务环节,美的则抓住了技术、营销和成本环节。
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论文
【摘要】 从企业诞生至今,关于企业如何更好、更强地发展下去的问题,无疑是企业家以及社会各界所关心的头等大事。因为企业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而企业竞争力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此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成了学术界的一个热门领域,无数学者从企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分析。当然,在当今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重要作用已经引起了企业管理阶层的一定关注。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及影响。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作用机制
一、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概述
1.企业文化概念
学者普遍认为对于企业文化的提出及初步认识来源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为何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创造腾飞奇迹的研究,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步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当然,企业管理能力也是一种企业文化。按照行业的标准分类,企业文化只是文化这个庞大概念的一个方面。它是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认可的、普遍接受的一种价值观念,是形成处理企业各种复杂事物方式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一种群体性的组织文化。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企业的精神面貌、发展方向,是以企业为本的一种管理文化。
2.企业文化特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其特点也是显著的,本文将企业文化的特点由内向外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企业文化具有导向性和凝集性。企业一旦形成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那么这种独有的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的员工,使其价值观念逐渐向企业整体的价值观念靠拢,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一体化,让企业的上上下下的理想、信念、目标凝聚起来,都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这是企业文化最核心、最深层次的特点。第二方面,企业文化具有激励性和规范性。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来说是最好的精神激励,能够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并且企业文化内所蕴含的企业上下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自律能力,与各种规章制度相比更好的规范员工的行为,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第三方面,企业文化具有创新性和传播性。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的参与者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能够激励、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员工,提高他们的对于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企业文化也是企业蕴含巨大价值的精神广告,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在消费者、行业内的知名度和信誉值。由此将企业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导向性和凝聚性为特点的企业精神文化;第二层以激励性和规范性为特点的企业制度文化;第三层以创新性和传播性为特点的企业物质文化。
(二)企业竞争力的概述
1.企业竞争力概念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整体综合能力的反映,是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能力。通俗讲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企业为了可持续的发展下去,从有限的市场中为了获得有限资源和销售自己的产品,而必须与其他类似企业抗衡的一种综合能力。
2.企业竞争力的特征
企业竞争力由深层次到浅层次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深层次的,即核心理念方面的,包括各个企业意识形态、各企业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各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等。第二层是中层次的,即组织架构方面,包括企业的组织模式、层级结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等。第三层是浅层次的,即企业产品方面,包括企业获得所需生产资源的能力、开发创新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企业原有产品的生产、质量、价格的控制能力。由此可见,各个企业之间最深层次的较量,是企业间不同文化的较量。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3.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石,是企业竞争力最基础、最核心的构成要素。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将会形成促进企业竞争力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使企业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企业要想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构建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即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物质文化,将会直接对企业竞争力三个层次,即核心理念层、组织架构层、产品层,产生作用,由此达到全面、全层次、有深度的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发展,从而给企业的持续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企业拥有更强大的获取资源和出售产品的能力,让其更好、更强的发展下去。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指的是企业文化将会从哪些方面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以及产生作用的过程。由上文的分析可知,企业文化将从三个层次来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作用,下文将从这三个层次展开讨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核心理念层的作用机制
1.影响企业家的战略取向
企业的经营方向、发展模式一开始便是企业家们时时刻刻都在考虑的大事情,企业家作为企业运作的核心,企业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家都有一套独有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理念,这种决策方法和决策理念是企业家做出企业战略取向的依据,并且影响着企业的运作模式、组织架构模式,最终形成企业的经营方向和发展模式。企业家的决策方法和理念来自他处理众多事物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整体发展的精神引导,包含着与企业目标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念,势必影响企业家的价值观念,影响企业家决策方法和理念的形成,最终影响企业家的战略取向。
2.影响员工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企业是一台“机器”的话,那么员工就是企业这台机器的“零件”,缺少任何一个“零件”,企业这台“机器”的运行都将受到影响。企业要想使员工们积极努力地为企业工作,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仅仅给员工发工资、福利的效果是不显著的。必须关注员工心理状况、价值取向等非理性因素。以导向性和凝集性为特征的企业精神文化对员工的价值取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使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与整体的企业精神文化相适应,增加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最终让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目标相符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进而创造出更多的企业财富。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组织架构层的作用机制
1.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组织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日常运行机制的稳定性。一般来说,企业总是通过修订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改善企业的操作流程、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等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但是近年来发生的“三鹿毒奶粉”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再怎么精心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最终还是由企业的人员来执行的,对人的管理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企业制度文化会在内部控制的建立方面注入人性活力,让内部控制的准则制度与道德规范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环境。这种健康向上、人人互助友善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让员工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意识,增强员工的自律,大大降低内部控制的难度,让内部控制高效、有序地执行下去。
2.影响企业的考评机制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工作中的考核评价与激励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根据以上论述,参与到企业中的个体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所以不能把企业的参与者拆开了来看。由此可知物质奖励与非物质奖励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来看企业是以物质奖励作为重点,对于非物质奖励的重要性认识程度略有不足。非物质奖励是指个体精神、情感方面的必不可少的需求,也就是企业文化所能够带来的需求。企业应当给员工提供应有的尊重以及能够不受约束地与上级良好沟通的非物质奖励,还有对所用员工的信任、认可以及晋升的机会等的非物质奖励。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企业文化可以将物质奖励与非物质奖励相结合,使企业的考评机制更加完善、更加公平与公正。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产品层的作用机制
1.影响企业对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
企业产品的生产是企业获得盈利的手段,要想使企业更好的发展下去必须在企业产品上下功夫,生产的产品必须不断的而满足市场需求。由此看来企业对产品的生产以及质量的控制将会是企业占领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企业做好了这一点定会提高其生存能力。企业文化能够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刺激企业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这对改善产品的性能、在保质的基础之上降低成本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最终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2.影响企业对外服务及营销
企业的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还必须得到社会、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完成最终的销售获得利润。企业文化能够通过企业上上下下传播给消费者,逐渐提高消费者的认可程度;并且能够在社会和消费者面前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可信程度。这些都可以称得上企业的新型营销手段。通过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服务和营销,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营销宣传的费用,还可以获得数倍于传统模式的宣传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在竞争市场获得有限资源及销售产品实现本企业更好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通过两个途径:第一增加了企业的价值创造,即更有效的而获得资源;第二促进所创造价值的实现,即更好的而获得利润。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的价值创造
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最终售出获得利润是因为产品中包含价值。如果企业能够在产品成本与行业平均成本相同的情况下,提高产品蕴含的价值;或者产品成本比行业平均成本低,但产品蕴含相同的价值,那么就是企业完成了价值创造。必定获得更强大的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管理成本的方式实现增加企业的价值创造。
1.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企业要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不断地与企业的相关利益方进行交易。那么为了交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就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签订合约过程中的谈判、监督费用,履约所产生的费用以及不确定风险造成的损失等等。企业文化可以从核心价值观念、制度建立、产品三个层次,整体的把握企业的各项活动,从而创造企业良好的对外形象,以便获得相关交易方的信任。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谈判、监督费用,而且由于互信机制的存在,还能降低不确定风险造成的相关损失。这无疑大幅度的削减了交易费用,大大创造了企业价值,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2.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企业的管理成本也是制约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管理主要就是针对企业参与者的管理,这是管理的重中之重。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企业文化的导向性和规范性能够给企业的参与者提供可行的行为规范,降低管理的风险和管理难度;企业文化的凝聚性能够让企业参与者的价值观念趋于一致,减少不必要的分歧。企业文化的这些作用最终导致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的降低,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的实现
1.创造良好的价值实现渠道
企业是社会深度分工的产物,每个行业内都存在着业务范围、规模大小各不相同的企业,每个企业都可以看作不同的个体,都是整个价值链的一部分,只负责价值链上的一部分业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必须打理好上上下下这个价值链。如何在价值链中更好地生存这个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角度,同样企业文化在这里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可以在社会各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且可以在行业内提高企业的信誉度。这使得价值链内的个体都希望与本企业合作,互利共赢,从而创造好维护好企业的价值实现渠道,保证企业价值的实现。这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2.增强消费者的认可程度
一个好的企业必须学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学会与消费者沟通,甚至是共同开发商品。在这些方面企业文化将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小米)成立于2010年4月,到2014年年底,企业估值达到450亿美元。小米企业的口号是“为发烧而生”,这也是它企业文化口号。小米首创了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以及消费者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在最新的一项统计中小米在中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三星,从这方面来说,小米无疑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国内企业。小米的成功创造了一个企业届的传奇,它的成功与小米的企业文化魅力是分不开的。小米与消费者的合作开发精准地把握了消费者的需求,即消费者不仅仅希望享受科技,更希望参与到产品的开发当中去,这极大的增强了消费者的认可程度。小米提出自己的企业文化口号,开创了手机届的粉丝经济模式,将消费者向发烧友方向转变,这无疑是牢牢掌握客户群的好方式,而把握了消费者就是把握了企业未来。消费者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企业文化是吸引消费者、提供与消费者交流并最终获得其认可的最好的舞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加上价值实现渠道的保证,这无疑促进了企业价值的实现,最终赋予了企业强大的竞争力,为企业更好、更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一)注意对企业文化的认知
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管理层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将文化排除在企业之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共同认可的、接受的,并不是由管理者所制定从上而下的制度规范。俗话说入乡随俗,在这里同样适用,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符合企业实体所处的当地的文化大环境。当然,企业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企业文化,及时更新企业文化的内容,让企业文化更好为企业服务。
(二)建议
1.充分发挥管理层的表率作用
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如何建设的问题归根结底掌握在企业的管理层手中。管理层要充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形成企业独有的文化魅力。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整体文化与细节文化方面的统一,避免某些情况下的自相矛盾。管理层应积极响应企业文化的管理规定,在企业内部充当员工学习企业文化的榜样,在企业外部成为企业文化的宣传者。
2.加强员工的培训与教育
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继承特性,企业内部应该建立起与本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培训、教育体制。不仅针对企业的新进员工,而且也要对资格相对较老的员工进行相应的企业文化培训。在培训与教育的过程中和员工一起发扬并创新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充分的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向军.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机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蒋刚.建立优秀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J].管理文化,.
[3]周万中.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科技与向导,.
[4]肖晶.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探析[J].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
[5]李侦侦.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J].现代企业教育,.
[6]姜晖.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
[7]王文成.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8]蓝伯雄、王亚明、王威.企业资源优化与企业价值链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
[9]陈倩倩.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方式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10]葛万生.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论析[J].山东社会科学,.
一、美国、日本、印度企业文化的特点 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具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其中,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独具魅力的印度企业文化独树一帜。 (一)美国 美国的跨国企业在全球最多且最具竞争力,而每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他们创造出适合企业发展、能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美国的企业文化重视个人价值实现。如,苹果电脑公司认为,应开发每个员工智慧的潜力,寻找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在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也推动了企业整体的发展。美国的企业文化提倡奉献和竞争。企业员工只有具有奉献精神才能真正将个人发展和企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企业员工只有展开竞争才能有效益、出成果、出人才。同时,美国企业又非常重视为员工搭建良性竞争的平台,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提倡创新和利益共享是美国企业文化的另一特点。美国的IT公司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秉承创新、激励创新的传统,使公司的产品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在利益共享方面,美国许多企业实行股份制,给员工配股,提高他们在企业的地位,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日本 日本企业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魂洋才”。“和魂”指日本的民族精神,“洋才”指欧美的技术。“和魂”和“洋才”结合,成为日本近代企业家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二是家族主义是企业文化的显著特色。家族主义把家庭的伦理道德转移到企业中,企业的管理活动都是为保持集团这个大家庭的协调,维护大家庭的利益,充分发挥大家庭的力量。家族主义观念在企业中表现为团队精神,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和为贵”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三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多方面协调企业的生产关系,缓和劳资矛盾,将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实现劳资和谐,提高员工的主体意识。 (三)印度 印度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为家族文化、精英文化、信用文化、人本文化和行业文化。印度人民党政府前任财政部长亚什万特·辛哈曾说:“印度有三种经济,一种是信息技术推动的新经济,一种是砖瓦泥匠代表的旧经济,还有一种就是老牛车代表的更加陈旧的经济。”无论哪种经济都是私营企业占多数,家族企业多,但他们又不迷信家族接班制度,如果家族培养不出精英,可将产业交给家族外的精英来处理。家族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优势互补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印度企业认为信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信用不仅体现在同其他企业的交往中,同时在员工待遇上也讲求信用,严格遵守员工合同,为员工谋求利益,听取并采纳员工意见,这是印度企业中的人本文化。印度企业广泛加入行业协会,团结一致,注重在行业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另外,行业规范严谨,重视企业的社会效应,提倡回报社会并以此提高企业的荣誉。 (四)美国、日本和印度企业文化的共同特点 首先,他们的文化都根植于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国一向崇尚个人主义。因此,企业文化将实现个人价值放在首位,重视发掘员工价值,人尽其才,扩大员工的发展空间。而日本和印度的企业文化家族观念较重,他们将家族主义融入企业管理中,成为一种文化,这降低了管理难度,保证企业策略的一致性。其次,这些国家的优秀企业无不将回报社会视为己任。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企业只有在社会的支持下才能长期盈利、获得发展。同时,企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得到社会更大的支持。企业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企业,又造福于社会。最后,这三国的企业文化都重视提高员工的归属感,提倡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甘心为企业奉献并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二、中国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企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随着企业的生存环境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工厂制转向公司制,我国企业竞争也从产品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深层次的文化竞争,企业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与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相比,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一)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涵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这些“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口号,并没有真正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决策中,没有真正形成企业特色。如,有的企业虽然打着“务实、责任”的口号,但员工工作不严谨、消极怠工,有的员工不爱惜公司财物,没有责任心。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员工的心里。另外,我国一些企业的所谓“文化”过于追求形式,不切实际,广大员工不能理解,奋斗目标不切实际,这样的企业文化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建设缺少创新 企业文化理论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加入WTO后,许多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被我国企业采用,而我国部分企业纷纷模仿西方国家管理模式,不顾企业自身生存环境,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事实上,这样的管理理念并不利于我国企业发展,因为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我们所吸收的文化必须与我国企业文化相融合,否则就会“水土不服”。文化差异是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失去这个差异就等于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对企业发展不利。因此,我国企业一定不能照搬西方企业文化理念,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确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政治化倾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者是党组织,企业文化建设也基本上等同于思想政治建设。虽然改革开放已三十年,国家也在大力推行政企分开, 但从思想政治着手建设企业文化的意识仍存在,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认真发掘,融入到我国企业文化中。企业应看清自身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企业文化,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造良好的“软件”设施。 (一)秉承传统,构建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 美国、日本、印度的企业文化都是在本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国家的传统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本国社会文化传统。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中的信义应成为企业活动的准则。而儒家思想中的“家国天下”也可解读为:企业承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应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回报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国家强大企业才有坚实的后盾。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带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企业文化:“管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他倡导的企业精神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并追求“敬业报国”的信念。这些与我国优秀文化结合的海尔文化创造出令世界震惊的海尔业绩。目前,海尔模式已被写入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型企业文化的典范。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准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人性化是强调企业管理者通过道德修养感化职工,领导以身作则,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员工的评判标准中。标准化指企业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可以保证员工明确职责,提高工作的目的性。但一些企业常常将二者割裂开或将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只有标准化和人性化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过于强调人性化,忽略制度建设,会导致工作懈怠、管理无方,往往会忽视员工的工作能力;反之,只强调标准化建设,不注重员工思想道德建设,不体谅员工,就会使管理过于形式化,企业也就失去持续上升的动力。以海信集团为例,该企业是从十几人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海信集团的企业文化是“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海信集团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明确的奖惩制度,并要求人人遵守。同时海信的企业文化倡导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怀,有浓厚的人情味,让很多员工对海信都不忍割舍、放弃高报酬的其他工作机会。海信将标准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员工人人争先,在把握创新和质量两个关口后,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归根到底是人的集合,企业管理也就是人的管理。美国的企业文化强调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为员工构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发掘他们的潜力。日本企业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促进团队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印度企业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人本文化无不将人推到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因此,我国企业应以人为本的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的企业文化要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我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万科公司始终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董事长王石认为,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谷地,就会向哪里汇聚。万科始终将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不惜成本建设人才培训机制,良好的人才储备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氛围,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家。雅戈尔是我国知名的服装企业,他们创造了“将所有员工视作亲人”的亲和文化,这就是增加员工归属感的最好写照。同时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以顾客为本,以服务社会为本。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良好声誉,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给你转一篇保险产业竞争力相关报道。 [摘 要] 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其界定、来源、作用、评价、培育与提升。本文在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有关保险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和系统,如文献数量不多,且研究重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不强;对其评价过多地依赖于财务指标;研究方法有待完善等。未来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向,需要建立一个符合保险行业特征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框架,并以国际视野评价我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1990年,Hamel和Prahalad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论文首次正式论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后两人于 1994年发表的合著则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理论替代Michael Porter基于产业结构分析范式的竞争理论的里程碑。此后,一些学者尝试着把核心竞争力理论应用到国家、地区及行业的层面,并产生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 一、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核心竞争力理论回答的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最根本要素的问题,即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的问题。从整个企业资源的角度,可以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经由集体学习而积累起来的,有助于帮助企业为客户带来价值的能力和技术的总和”(Hamel和Prahalad,1990,1994)。核心竞争力是属于组织共有的学识,而不属于个人或业务单元专有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技能协调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即需要管理的介入,通过有计划的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有效营销体系和方法,确保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突出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技术性。 保险企业有着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征。由于保险商品无法申请专利,同时监管机关要求保险产品的相关信息要公开和透明,因此,竞争对手的模仿非常便利,从而,在保险业以新产品为手段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不可靠的。因此,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具体而言,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强大的晶牌塑造能力;适应市场细分的、定价定位合适的产品开发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与能力;灵活的市场反映和风险防范、控制、处理能力;强大的资金运用和增值能力。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保险公司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扩展应用潜力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也有一些文献对保险业内某些部门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和描述,例如,把人寿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寿险公司长期形成的,建立在先进的经营要素基础上的相互融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整体运作的能力”;把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为创新能力、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把保险经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界定为“适应市场细分的战略定位、强大的技术运作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内部机制的适应能力、特色的客户服务体系和资金运用增值能力”。 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对于帮助企业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有着巨大的价值。西方学者的研究认为,就一般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1)学习能力与战略的灵活性;(2)技术管理能力;(3)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学习型企业能够快速地获取、创造和转移知识,并能针对新形势和新知识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战略。学习型企业不是一夜之间就创造出来的,它需要在企业内形成鼓励学习的环境,并消除一切影响思想交流的障碍。从长远来看,学习能力与战略灵活性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体现为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更迅速地通过学习调整自己。 技术是关乎企业增长和获取业绩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一个企业能够获取到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企业活动的技术,企业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成功的技术管理需要特殊的技能、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更需要能整合企业的技术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把个人动机与企业目标有效结合的管理能力、建立一个善于学习的员工团队的能力、维持一个能有效应变的管理团队的能力(Wisher,1994)。 具体到保险企业,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分为外部来源与内部来源。外部来源包括市场结构、产业竞争程度、产业政策和保险需求;内部来源则包括制度、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管理、技术、企业文化、信息化和保险产品等。由于外部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保险企业应主要从内部来源考虑增强自身竞争力。 三、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从经济学角度看,核心竞争力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为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企业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主要路径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更关注自身的根本优势,因为只有不易被他人模仿和学习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二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扩张起着战略指导作用,企业选择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与大小;三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动态成长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机制和创新机制(薛可,2001)。 对保险业来说,随着保险业人世保护期的全面结束,我国保险业将面临全面开放的新形势,核心竞争力对保险企业也将具备更为重要的功能。首先,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从市场分工的角度来看,分工将不断细化,最终将迫使保险企业修理“枝蔓”,强化“主干”,以主干的竞争力优势即核心竞争力强化或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第二,保险企业为了保持和巩固自身的市场定位,必须集中全力,调动所有的资本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强化自身最具优势的特色——核心竞争力;第三,核心竞争力将引导新的经营理念,即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过分关注市场份额,而是关注市场价值,不再强调垂直一体化,而是强调产品研发与保险服务提供的内部化、销售的外部化。因此,总体来看,后WTO时代,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呈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四、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对比差距法、内涵解析法、模糊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综合指数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分析,首先选取若干一级指标并赋予各指标一定的权重,然后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进一步选取若干二级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根据各指标的取值及权重计算所有指标的加权平均数即为企业的竞争力总指标。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 (IMD)自1990年起,使用300多项指标对2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10个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排名,并合作出版年度《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他们的研究在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我国,焦谨璞(2002)以WEF和IMD的评价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并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人民银行 (2004)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对2003年北京市的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外资银行竞争力强于内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竞争力强于国有银行的结论。重要的进步体现在中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体现在与国际文化产业“同台论剑”时地位的悄然变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有利大于弊的战略诠释,但当时在文化思想界疑虑远大于信服,似乎中国文化将进入一个漫长“低谷期”的弱势心态比比皆是,社会中的危机意识极度放大。不谈“入侵”论和“狂潮”论者,即便是持正面价值判断方,也都采取十分低调的“应对”说,“挑战”说,“适应”说,以及应用相关条款的“抵御”说,少有对中期走势的乐观表述。当初的弱势文化心态,主要来自于文化建设领域在改革开放方面滞后于一般经济行业20年的状况,来自于文化产业从长期的宣传文化工作、公益文化事业中刚刚得到理念上的正名。然而,危机感和危机意识也催化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全面奋起。国有文化机构纷纷以文化消费、文化市场为导向进行集约化改造,积极走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之路。截止到2003年12月,经中宣部等部门正式批准的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方面的试点集团就上升到82家。以后又有绝大部分图书出版社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等转制为企业,大量文化设施、文化资源面向市场,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显增强。2003年6月底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之后,一方面是国家整体或专项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陆续出台,另一方面是相应配套政策批量问世,而且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实质性。五年中,虽然由于相关统计指标体系始终在建立、调整、完善过程中,逐年数字并无太强可比性,但中国文化产业规模和质量的进步有目共睹。从北京2006年12月就9大类88小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表的统计数字,便可略见一斑:全市2005年产业总资产亿元,比上年增长;创造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占全市GDP比重;业务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如果将上述数字与2001年对北京市12类文化行业的统计相比照:总资产亿元,创造增加值116亿元,占全市,业务收入亿元,成绩也是令人相当振奋的。当然,重要的进步体现在中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体现在与国际文化产业“同台论剑”时地位的悄然变化。“入世”前夕舆论忧虑最重的中国电影,五年中其产值增长超过全国GDP的增速;国产电影数量连年攀升,从100多部,到200多部(2004年262部),再到300多部(2006年330部);票房从不足10亿元,到2006年的亿元;从国产电影的票房2002年以前不敌“进口大片”票房,到2003年后连续四年超越进口电影,而且国产片常居年度票房冠亚军;从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基本空白,到连年增长20%以上,2006年创下73部影片在44个国家地区播映,国产影片海外销售亿元人民币的佳绩。电视剧不仅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成有上千制作企业、年度生产上万部(集)的庞大行业,而且国产电视剧始终为国内电视频道的主流、主体。中国广播在细分市场、瞄准消费之后,以各地“交通台”领衔,打拼出一片红红火火的新天地。以信息技术为标志之一的现代科技革命,同样成就中国文化产业可以雄视世界的规模力量:中国网民数量自2000年1月的890万,2002年1月的3370万,2004年1月的7950万,到2007年1月的亿,首次超过国民总数10%,位列美国之后总规模的第二位。巨大的需求市场拉动巨大的产业: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十年间从数十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近4000亿元,从“软件小国”成为“软件大国”,并开始向美国印度等“软件强国”目标努力。“入世”前后,是国际演艺团体潮水般涌入,但是五年之后则是中国演艺台目频繁走向世界。2006年,作为文化输出的国家队——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收获海外演出5730场(60%为商演项目)、吸引观众996万人次的成果。始终外贸“赤字”高悬的中国出版,在2006年也出现“拐点”迹象:先是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图书版权贸易首次实现顺差:签约版权输出合同1096项,同比增长;版权引进合同891项,同比增长;输出与引进比为,一举扭转多年大幅逆差局面,展现历史性突破。总之,虽然中国文化产业不尽如人意之处仍比比皆是,但是五年成长、五年进步、五年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只要认真汲取“入世”前后在正确心态、措施、行为等方面的经验,政府、产业、社会在各自领域继续办好自己的事,中国文化产业就将很快真正崛起,成为国际文化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分支,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先进性塑造辉煌。沈望舒: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产业竞争力实质是产业组织能力的市场体现。外国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竞争力影响是什么?问得很大,行业不同,影响是不一样的.例:《2007-2008年中国计算机产业竞争力研究年度报告》目录:主要结论重要发现一、2007年全球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一)发展现状1、产业规模2、市场竞争格局3、产品技术(二)主要特点1、美欧日市场相对稳定,亚太市场成长迅速2、宽屏依然是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主流产品3、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持续发展,需求导向发生根本变革4、国际产业转移继续深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三)发展趋势1、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仍将引领计算机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方向 2、技术推动和应用导向共同驱动产业发展3、多核和Cell等新型处理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大迁移4、无线技术成为技术发展的热点二、2007年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概述(一)发展现状1、产业规模2、市场竞争格局3、产品技术(二)主要特点1、价格战带来质量隐忧2、企业实力逐步壮大,品牌效益开始显现3、出口规模持续增长,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三)发展趋势1、环保、宽屏显示器将成为主流2、无线应用走向普及3、消费类计算机向时尚化、个性化发展4、3C融合趋势加快5、软件和信息服务将成为计算机产业的主体三、中国计算机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全面性原则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5、通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的原则6、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结合原则(二)评价指标体系构成1、环境是计算机产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2、市场是计算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直观表现3、企业是计算机产业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四、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环境竞争力分析(一)政治环境1、相对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2、高度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3、国家从战略上高度重视计算机产业发展(二)经济环境1、全球产业梯次转移向周边国家扩散2、繁荣、高速增长的国内经济3、经济环境的不利因素(三)社会环境1.巨大的信息化需求促进计算机产业发展2.社会发展不平衡制约产业发展速度(四)技术环境1、研发投入长期偏低,但近年呈增长态势2、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五、2007年中国计算机产业制造竞争力分析(一)产业规模(二)产业链条(三)企业集中度(四)产业集群六、中国计算机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力分析(一)研发投入和资金来源(二)技术水平和专利拥有量(三)创新组织能力(四)产品附加值七、中国计算机产业市场竞争力分析(一)市场占有率(二)品牌价值(三)出口竞争力八、中国主要计算机企业竞争力分析(一)国内优势企业与国外优势企业的相对竞争力1、企业规模2、赢利能力3、研发投入4、人均销售收入(二)国内企业竞争力排名1、企业发展概况2、市场竞争力排名3、制造竞争力4、技术竞争力5、管理竞争力6、综合竞争力九、中国计算机产业竞争力总体评价(一)优势领域(二)优势企业(三)优势环节十、2008-2011年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前景展望(一)有利条件1、企业和政府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提高2、产业融合拓展计算机的新兴市场3、信息化建设引发并持续扩大IT投资需求(二)不利因素1、制造成本上升2、信息安全与信息垃圾对产业环境可能的影响3、世界范围内计算机应用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三)前景预测十一、建议表目录2002-2007年全球计算机、外设及零配件产值计算机行业出口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总额的比重2001-2007年中国R&D经费投入情况2007年计算机产业前15位国家和地区排名2007年国内外主要计算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对比1998-2007计算机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我国计算机行业出口竞争力波士顿矩阵表2007年国内外主要计算机企业经营情况对比……图目录2005-2007年全球计算机市场规模2007年主要计算机厂商市场份额2005-2007年全球PC出货量及增长率2003-2007年前三家销售收入占全行业比重1996-2007年6月我国计算机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体情况2002-2007年内资与外资计算机产品出口竞争力波士顿矩阵1996—2007年我国台式PC、笔记本电脑产量2008-2011年中国计算机及其周边设备产业规模预测……
摘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激增,进一步凸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优势,但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从内外环境两个层面、有利与不利两个角度,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行系统的分析,旨在指导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趋利避害,继续向良性方向发展。关键词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SWOT对策措施我国是纺织服装制品生产出口第一大国。2005年1月1日,全球性配额管制全面取消,标志着纺织服装制品贸易全面进入自由化阶段,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增长相当迅速,部分地反映出我国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在长期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亦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客观、系统地分析与思考。SWOT分析法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其涵义是在既定内外条件下通过对本单位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化的平衡系统比较分析,找出并发扬内外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为单位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指导本单位向良性方向发展。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通过引入SWOT分析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对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1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内部环境S-W分析—内部优势分析(1)制度环境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纺织产业予以扶植,特别是为推动纺织集群经济发展,各地政府不仅在税收政策和简化办事程序上予以支持,更以民间协调人的身份,积极促动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引导企业共同发展。外贸管理制度方面,目前已由原来的经营权审批制调整为上报备案制,扫清了我国外向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障碍,使得原来只能依赖外贸经营单位出口的相当部分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有了更大的外部发展空间。出口退税方面,从2004年开始,政府开始着手清理退税拖欠工作,目前各地退税清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大大减轻了外贸出口企业的资金负担,激发了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对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尤为明显。(2)企业网络方面:为推动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投入大量人财物,极力打造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增加配套协调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几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以广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集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品产业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发展尤为成功。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建立,为企业编织经营网络,加强彼此间合作协调能力,进行柔性生产和转包活动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物质保障。(3)资金技术方面:在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努力与协调下,各地纷纷推出对于中小纺织企业的优惠金融安排,对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利率优惠,鼓励其进行技术和生产投资。在技术层面上,通过企业间技术合作、引进外来技术、技术人员专业培训等,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水平已有很大的提升,面料生产方面一直以来是我国纺织服装生产的薄弱环节,以前用于出口高档服饰的工艺面料绝大部分只能依赖进口,目前这种情况已有很大改观,多数面料已能够由国内自行提供。(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供给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同时,我国又是传统的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相当大部分的经营管理人员,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内部劣势分析(1)制度环境方面:自入世以来,我国在政策调整上,虽然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管理体制仍然僵化,国家为促进中小纺织企业发展,给予各种优惠税收政策和金融扶植,但未能及时有效地落实。有些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上一时不能适应角色任务的调整,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低下。法律方面,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从实际执行来看,并没有真正做到对纺织品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产品设计非法抄袭、模仿、商标盗用现象相当普遍。(2)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都是处于一种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状态下发展,企业过分片面看中市场的占有率和企业间竞争,往往忽略合作的可能性。这直接导致资源过度用于“内耗”,产业整体竞争力下降。尽管各地政府为改变现状,极力推行产业集群经济,但远未达到预期效果,有些地区仅仅是把各个企业人为地在地域上予以集中,远未真正发挥集群经济的巨大优势。(3)资金技术方面:近几年我国各个行业的资金需求很大,对纺织服装企业在资金投入上造成挤压,特别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资金需求较以往有更大的要求,目前仍有很大缺口急需填补。技术方面,我国虽然在投入方面较以往有所增加,技术进步也很快,但与美欧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增长贡献率是评价一个产业技术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资本方面:我国在劳动力的专门教育方面相对比较匮乏,使得我国的劳动力生产率低,适应性差。另外,纺织服装制品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成本直接影响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劳动力的供给上,从2004年起,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吸引力已大幅下降,这导致原来主要依靠外来务工人员的部分企业面临很大的劳动力缺口压力。(5)国内竞争环境方面: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根植于广大分散式经营的手工作坊式企业,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客观上造成企业竞争性强、规范性差的特点,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低价竞争仍然是企业的主要竞争方式。据资料显示,2005年1~10月,我国出口美国纺织服装数量同比增长,而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仅有,大大低于数量的增长幅度。2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外部环境O-T分析——外部机会分析(1)贸易自由化方面。《多种纤维协定》的有效执行和纺织品配额的全面取消,使得我国“长期受配额影响最大的国家”地位有了实质性改变。据WTO预测,中国纺织品和成衣在美市场份额将增加到50%,欧洲29%。事实上,2005年我国出口美国总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占美国进口该类产品亿美元的22%,虽未达到WTO的乐观预测值,但总体已有很大增长。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高达亿美元,同比增幅更达到了,可以预见,贸易自由化的总体态势必将给我国出口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2)国际合作方面。①外商直接投资:在劳动力资本负担不断上升的压力下,从20世纪90年代始,国外纺织服装企业纷纷到我国投资设厂,如日本富士纺织公司在我国就设有四家合作服装企业,其中三家是从织布开始的一条龙式生产企业,其他还有日清纺、伊藤忠、佐丹奴、意大利马佐度等国际知名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合作投资,加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外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05年1~7月,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总额为615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所占份额高达35%,客观上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②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较大的劳动力成本压力,加之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再有美欧在经历我国出口高速增长后,对我部分产品重新设限。为避开以上种种不利因素,很多企业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国家,如柬埔寨、越南、土耳其等进行直接投资设厂。2004年7月,商务部和外交部联合制定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对国别、产业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其中鼓励投资纺织服装业的国家数量超过1/3。这预示着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外部威胁分析(1)《伊斯坦布尔宣言》。配额虽已取消,但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之路并不平坦,早在2003年3月,以土耳其、墨西哥、美国为首的纺织行业组织,为阻止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即提出了《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对我国继续实行配额限制,截止到配额取消,已有52个国家的90多个行业组织签署,尽管该宣言由于违背WTO自由贸易原则未被认可,但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我出口纺织服装制品的态度,必将成为我纺织服装出口的一大障碍。(2)“特保措施”的滥用。“特保措施”是WTO框架下认可的对于来自国外特定产品的剧烈冲击进行本国市场过渡性保护的一种特别保障措施。其初衷是避免进口国同类产业免于遭受国外产品的威胁性打击,但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我国2005年出口增加的情况下,未就对其国内造成实质性影响进行合理评估,即启动了“特保”措施,对我国出口纺织服装制品实行单方面限制,进而升级为贸易摩擦,严重影响了我国被“设限”产品的出口。(3)“反倾销”问题。反倾销措施是WTO规则认可的有效保护本国市场免遭非正常竞争的合法措施,但长期以来,该措施却充当了进口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保护伞”。而纺织服装制品作为我国出口的传统优势产品,由于其相对的敏感性,加之价格低廉,更成为国外“反倾销”调查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目前配额已经取消,国外在无法使用原有限制措施实施贸易保护的情况下,“反倾销”措施的滥用对我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其潜在不利影响将更大。3SWOT分析结论与对策措施通过以上SW内部、OT外部两种环境、SO利与WT不利两个方面的交叉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理论上其优势仍是明显的,这在配额取消后我对外出口迅速增长的客观情况中已有很好的体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层面采取配套措施来实现上述目的:优势增强层面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制度和法律建设,满足产业发展的政府支持和法律保障需要;加大技术资金投入,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融资便利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集群经济的强大优势,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改善国内就业环境,加大劳动力技能教育投入,提升劳动生产率;广泛参与双边、多边贸易协调,推动我国出口贸易和国际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继续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借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技术、管理的优化升级。劣势弱化层面进一步改善政府工作效率,加大扰乱市场的违法打击力度;减少企业间的无序、恶性价格竞争,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利益协调;规范企业出口经营市场安排,减少外部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和贸易摩擦;通过政府层面参与贸易争端协调,维护我国出口企业利益。通过以上两个层面多个角度措施的协调配套,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出口贸易竞争力予以培植和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相当长时期内必将具有较以往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参考文献1杨亚沙.中美纺织服装贸易争端浅析[N].中国经济时报,2006-05-252郭先登.论纺织服装品牌发展的策略问题[J].山东纺织经济,2006(2)3亚琼.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运行趋势与对策[N].中国贸易报,2006-01-054刘苏.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对策[J].纺织导报,2005(3)5张宏性.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统计研究,2005(1)6龚进礼.2005年度纺织经济形势回顾与分析[J].纺织导报,2006(3)7潘慧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6(1)这里还有一篇字数较多,你自己去看一下,是2008年的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