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幼儿园中班建构区材料的研究论文

幼儿园中班建构区材料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中班建构区材料的研究论文

幼儿园建构区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班级区角建构、工作坊建构、户外建构。其中班级区角建构区与班级其他区角并存,以投放小型建构材料为主。选择建构区地点比较随意,可以是走廊或者是教室的角落。班级区角建构:与班级其他区角并存,以投放小型建构材料为主。建构材料以类少量多为宜,中班幼儿对建构的兴趣点已经从探索积木本身慢慢过渡到利用积木实现搭建目的;在小班搭建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架空、覆盖、桥式和塔式等建构技能,形成里外空间的概念;提供作品构造图,引导幼儿学习看图纸搭建;要求中班幼儿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搭建,学习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物体的搭建。建构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能够发展幼儿的建构呢李;(2)增强幼儿的空间知觉,对常见的几何图形有更深入的认识;(3)在建构过程中,幼儿可以接触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尝试不同的建构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4)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美感和表达能力。

孩子们在园一天的活动都是在老师的陪同下完成,面对一班的熊娃娃,老师们的压力可不小。为了保证孩子在园的安全及有条理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是前提,也从而使老师在快乐中工作。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常规要求; 不同班级区域创设不同。小班以娃娃家为主,主要培养孩子交往能力,自理能力;大班幼儿以建构区为主,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及合作能力。2)将活动的常规要求落实到实处 ; 当孩子发生矛盾时,要及时阻止。让孩子明白,要大家都遵守活动规则,才能开心地玩。3)活动实践中逐步完善区域常规 ;老师要善于发现活动的细节问题,并思考区域活动与区域常规是否适合孩子的成长学习,孩子是否愿意遵守区域活动及原因。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要根据孩子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好区域活动记录,分析原因,从而制定有效果的措施来引导孩子。总之,区域活动是孩子探索学习,快乐成长的途径之一,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想要开展好区域活动,每个老师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建构区材料投放及其指导方法介绍如下: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兴趣投放

大部分人应该都明白兴趣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对幼儿多进行观察,了解其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才能更好地投放游戏材料。游戏活动区建设的依据就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发展,教师应该根据年龄和兴趣发展的变化,对游戏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比如,幼儿小班的学生体能相对比较弱,动手操作能力也比较差了,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对其的引导作用。

通过自身示范来带动学生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幼儿中班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体力,并且还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在材料投放方面多一些重量、颜色的增加,比如投放较重的实心积木、彩色积塑等材料或者投放一些半成品或成品,比如手工制作的花草树木等。

幼儿大班的同学体能以及思维创新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因此他们在游戏中的目的性增强,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创新,从而能够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并学习到更多。因此,幼儿园对大班游戏材料的投放要求更高,不但要有丰富的材料,还要不断调整游戏环节以满足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发现,从而促进孩子们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2.根据幼儿能力差异性投放

由于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对游戏的理解和动手能力也不同,因此幼儿园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应该以目标作为依据。目标的确定有利于促进学习环境的创建,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和指导评价。因此,教师在进行游戏室,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针对的投放建构材料,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3.建构材料投放应该丰富多样

幼儿参加建构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知识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为此,幼儿园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应该满足多元化。除了一些传统的普通游戏材料,还应该投放丰富多样的辅助材料,比如一些小玩偶、轻薄的小木板以及花草等。

游戏材料的丰富多样性,使教学内容也变得丰富了许多,这样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幼儿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4.针对游戏主题进行投放

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和接受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因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并指导。首先,教师应该为幼儿的游戏活动课程合理的制定主题,然后在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并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提问和想象力,从而使幼儿能够更快速的参与到游戏中。

当幼儿在活动中的创新力受到了阻碍,那么教师还应该根据活动主题对内容进行一些修改,以此来维持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论文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建构研究

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释义: 幼儿园,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旧称蒙养园、幼稚园,为一种学前教育机构,用于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

实行幼儿园托班 教育 ,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举措,由于托班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保护意识差等特点,因此需要幼师具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托班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托班教育论文篇一:《如何做好幼儿园托班保教工作》 摘 要:托幼教育一体化,对我国制度化的学前教育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举措,托班孩子年龄小(两岁半至三岁)自理能力、保护意识差等特点,需要老师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托班老师还要善于与孩子沟通、与家长交流谈心,走家园共育之路。托班的一日教育活动作息安排需要老师有的放矢,适当放宽。逐步使托班的幼儿在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升入小班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托班;保教;爱心;耐心;责任心 托幼教育一体化,对我国制度化的学前教育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举措,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以3岁为界由卫生和教育两个主管部门分而治之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即教育行政部门开始涉足“0~3岁早教”。“开办~3岁的社区幼托园,将爱播撒给更多的孩子们,将教育理念播撒给更多的家长们,为今后升入小班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社区幼儿园新的办园方向,新纲要与《3~6岁 儿童 学习与发展指南》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着确保保教结合、教养并重的方针落到实处,在深入托班的保教管理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托班教师工作的不容易,托班幼儿年龄小,又是初上幼儿园,特别需要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老师帮助,因此对托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心理要求,同时对幼儿园今后的办园思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简单谈谈我的体会。 一、托班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 爱是人类的天性,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同时也向别人付出自己的爱。爱是每一个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前提和需要,幼儿园每一个老师都必须关心和爱护儿童,托班的孩子初次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孩子没有熟悉的亲人陪伴,他会觉得恐惧、害怕和无助,其分离焦虑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托班老师一定要和蔼可亲,值得亲近,对每一个孩子的爱要更加细腻、动人,要让所有的孩子感觉到:老师最爱我!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以鼓励和表扬去激励每一个孩子,无论孩子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老师都不要吝啬表扬,要及时地鼓励或亲吻、拥抱一下孩子,他们会珍视这别致的赞赏的。在刚入园的两周内,我观察到班里有的孩子虽然没哭,但不玩任何玩具,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不愿意自己动手吃饭,不愿意参与各种活动,对老师爱理不理,不愿意亲近,态度十分冷淡;有的则死缠着陪伴在身边的父母、亲人,哭闹着不允许他们离开,大人走后就哭闹不休。对于幼小的孩子,我热心地扮演妈妈的角色。对那些不哭不闹的孩子,不时地给他们亲切的微笑、温柔的抚摸或鼓励、用表扬的语言轮流与他们聊聊天,逐渐消除他们的陌生感;对于哭闹的孩子,我会把他们搂在怀里或抱坐在膝上,尽量温柔地安慰他们,并询问一些简单的事,分散一下孩子的注意力;对于勇敢、独立性强、有进步的孩子,我会及时地奖给他们一颗小红星……我始终把“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如何热爱孩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托班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阐释这句话的丰富内涵,把爱耕种到每个孩子的心田。另外,为提高新入托班幼儿每天来托儿所的兴趣,缓解他们哭闹的情绪,我们特意为托班准备了多样的玩具。开学一个月了,我们赢得了孩子们热切的爱,孩子们都十分乐意来幼儿园了。 托班工作烦琐而杂碎,孩子们每天像小鸟一样“喳喳喳”地叫个不停,尤其是新生入园的时候,十几个孩子一起哭闹,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没有耐心是不行的。托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他们不会说出自己要做的事或自己的心愿,心里有什么想法或要求时干脆就用眼泪和哭声告知,让人手足无措,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学会细心地观察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异常,如老师在组织游戏的时候,能通过孩子的脸色、神态、动作发现异常。××小朋友要如厕了,××小朋友已经尿裤子了……托班的老师对全体孩子都要了如指掌,如,今天哪个孩子吃饭不好,哪个孩子喝水不好,哪个孩子想喝牛奶了,哪个孩子睡觉不好,都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由于托班幼儿年龄小,处处需要老师关心和照顾,所有这些琐碎的事,老师应视其为自己的责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因为老师的责任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得孩子们很小就受到强烈的责任心的影响,这非常有利于孩子们今后的发展。 二、托班老师要善于与孩子沟通、与家长交流谈心,走家园共育之路 刚开学的时候,我们与孩子们交流很困难,因为听不懂孩子们那些过于省略和发音不正确的话,为了弄清孩子的意图,往往要让他们重复好几遍,并左猜测右琢磨,费时又费劲。开学初,有好几个孩子总是大小便在身上,分析原因,原来是有的孩子胆小,不敢跟老师讲,而有的孩子和老师讲了,老师却听不懂他大小便的“代名词”。针对这些情况,一方面我们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亲切地告诉孩子不用怕,大小便时告诉老师;另一方面,为了让孩子尽快听懂普通话和学会说普通话,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去训练他们。如每件事指令我们都用普通话说一遍,然后再用天台话(方言)翻译一遍,语速放慢,让孩子听清,逐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托班老师除了会与孩子沟通,还要会与家长交流、谈心。班里不少家长总认为自己孩子年纪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家给予过多的包办代替,造成孩子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开学不久,我们便对班里的几位特殊幼儿进行家访活动,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减少过多的包办代替,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同时也跟孩子拉近距离;其次,每天下午幼儿离园的简短交流,我们做到少向家长告状,偶尔的错误都视为正常,讲得最多的是孩子的点滴进步;最后,三月底我们组织召开了托班家长会,会议的重点是:托班家长如何配合做好孩子入园的心理准备,以及有关注意事项。为了让托班家长们更好地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幼儿园的最新教育动态,由于条件允许,我们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新形式。平时用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把幼儿开学以来在园的一日生活点滴拍摄下来,在家长会上请家长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向家长逐一介绍幼儿园的具体做法,家长也非常明确自己应该怎样配合幼儿园工作。教师采用视听结合的 方法 召开家长会感觉很轻松,比很多文字性东西要有用的多。从家长们的肺腑之言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与幼儿园一起携手共育好孩子的殷切希望,家长们都说:这样的会议应该多开些,既有利于我们共同教育孩子,也有利于提高我们家长的素质。家长们不仅可以系统地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能与老师近距离地就育儿方法进行沟通,形成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合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孩子在园的看法。四月初我们利用春游活动为契机,将春游活动与托班亲子活动融合在一个空间里,托班的五十多名小朋友在家长和老师的陪伴下,一同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开展了快乐“亲子游”活动。总之,托班老师带孩子是非常辛苦的,如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而产生合力,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教育有了家庭、社会多方面教育力量的支持与协作,相信受益最多的将是可爱的孩子,我们将一如既往走家园共育之路。 三、托班的一日教育活动作息安排有的放矢、适当放宽 幼儿园原来的作息时间比较固定有序,而通过日常保教管理我们发现,托班幼儿的情绪不易控制。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需要,一日的教育内容必须与生活环节紧密结合。只有在托幼大脑兴奋点出现时进行教育,其效果最佳。因此,我们适当放宽了托班的教学活动作息时间安排,保持了时间的灵活性,由托班老师掌握随时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有关能力的培养。如,托班幼儿收玩具能力差,需要的时间长,但是,为了培养托班幼儿的自理意识,可以适当延长收玩具时间。如,春季户外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适当减少,这样我们就适当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而吃点心的时间就要做些相应调整。我们尽可能突出托班幼儿教养工作的特点。 我们在托幼一体化保教管理工作改革的初步实践中,在组织实施中,托班的保教组人员都是“两教一保”(两位老师和一位保育老师),各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教师积极做到教中有保,保育员也积极做到保中有教,互相渗透,切实做到托幼教育一体化,我们还需不断地学习、摸索、 总结 。今后要特别加强0~3岁婴儿教育的研究,对0~3岁保教人员,从理念→行为、从知识→技能、从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对0~3岁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保教策略以及 家庭教育 指导形式与方法加以重点研究。在教育目标的设立中,我们做到既不能把3~6岁和0~3岁两个阶段截然分开,又不能把0~3岁自身的目标和要求混合到3~6岁里去,真正将0~6岁儿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进行教育;真正搞出幼儿园特色,创出幼儿园品牌,使我园深得孩子和家长们的喜爱,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我们将不断地努力、实践、再实践。 参考文献: [1]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8.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2012. 幼儿园托班教育论文篇二:《幼儿园托班课程组织策略》 摘?要:幼儿园托班基本是由24个月至35个月之间的幼儿组成的,其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都与3~6岁幼儿大相径庭,课程实施上不能简单地将幼儿园课程简易化。幼儿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一时期幼儿特殊的年龄特征,在理解幼儿心理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运用有效的组织策略并加以分步实施,使家长认可班级课程。 关键词:幼儿园;托班课程;组织策略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他们不再满足传统的托儿所,而把视线投向幼儿园这一专业的幼教阵地,希望幼儿园的托班课程能够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托班作为幼儿园最小的年龄班,不仅承担了对幼儿启蒙教育的任务,而且也是幼儿园向家长传播本园课程教育内涵的窗口。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相互衔接”,而且也“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托班基本是由24个月至35个月之间的幼儿组成的,其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都与3~6岁幼儿大相径庭,课程实施上不能简单地将幼儿园课程简易化,而须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运用有效的组织策略并加以分步实施。 一、知己知彼 班级课程实施的对象是幼儿,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幼儿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一时期幼儿特殊的年龄特征,在理解幼儿心理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此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为: 1.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幼儿原本就都具有自我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才会慢慢转变。现今独生子女的政策将孩子推到家庭关注的中心,长辈们不自觉的溺爱都会造成孩子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从而强化孩子的缺点,使其任性、自私、独占、霸道,以致不能谦让同伴,反而处处争抢,时常发生抓咬等战争。 2.理解受语序的制约 低龄幼儿的语言发展正处于 经验 积累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于成人语言的理解受到言语顺序的制约,表现为先说的先做、后说的后做,对于倒装句不能很好地掌握。 3.好动活泼、言行脱节 三岁前幼儿的思维正处在直觉行动阶段,他们往往靠直接的动作来对事物加深了解,然后慢慢向直觉形象思维发展。托班幼儿正好处于这一阶段,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什么都要动一动、拿一拿、看一看,甚至爬一爬,经常做出意料之外的危险动作。即使知道了不能做,但由于年幼毫无自控能力,常常言行脱节,说得到做不到。 二、准确定位 孩子从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集体,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会使他产生对家庭、父母的强烈的依恋。广大家长怀着极大的期待将自己步履未稳、天真稚拙的孩子送到幼儿园,希望幼儿园生活能带给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同时扮演好多种角色才能使幼儿喜欢集体生活,使家长认可班级课程。 1.面对孩子——理智型教师 (1)亲切的妈妈。要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让幼儿感到老师像妈妈,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老师可经常给予孩子鼓励、赞许的目光,摸摸孩子的小手、头发,亲亲、抱抱孩子,互相交流亲情,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2)合作的玩伴。游戏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同伴不同于父母,没有无条件的忍让,只有合作、分享等交往必须遵守的规则。教师和孩子一起玩有助于全面了解幼儿,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心理,孩子也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 (3)有力的支持者。孩子年幼,还不能解决遇到的困难,更需要帮助和支持。教师要及时发现孩子遇到的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好奇心。 2.面对家长——专家型教育者 (1)关注幼儿的成长足迹。不同的幼儿来自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在幼儿园的表现各不相同。班级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做个有心人,将孩子平时活动中的点点滴滴随时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从中寻找个体的成长规律并尊重它。家长从老师的细致工作中能渐渐体会到学前教育人员特有的专业品质。 (2)创设有利的教育环境。创设艺术的、温馨的、宽松的班级环境,为幼儿提供可以探索和发现的教育元素和操作材料,从小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与幼儿积极互动,让幼儿喜爱游戏活动和集体生活。与班级课程相关的教育环境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会体现出幼儿的成长过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班级环境能赢得家长的信任。 (3)诠释班级的教育内涵。平时注重和家长交流班级活动的内容,不仅介绍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而且结合孩子的表现和活动的要求向家长讲解班级课程设置。适时传授一些和孩子交流的技巧和育儿先进经验,提高家长的早期教育能力。长期坚持能树立教师专家型教育者的形象。 三、游戏贯穿 快乐的童年是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度过的,托班的各项活动都应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在组织有趣的游戏过程中落实四个方面。 1.拟人化 由于年龄所限,孩子对现实世界与虚幻的想象混淆不清,他们对一切事物具有“泛灵”的概念。教师运用拟人化手法,可使活动充满情趣,易于幼儿理解,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 2.生活化 如果把小班课程放到托班进行,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幼儿就会形成一知半解的情形。他们对身边经常能看到、听到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只有挖掘生活中的潜在教育因素,从幼儿身边的小事出发,那样才能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理解,而且孩子兴趣浓厚,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孩子日常接触的衣、帽、鞋、碗等都是教育的好素材。 3.运动化 皮亚杰儿童智慧发展阶段的理论明白地解释出托班幼儿的思维现在正处的阶段: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他们较喜欢参加有身体运动的游戏活动,对静坐的游戏不感兴趣。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受动作的影响。我除了每天保证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外,而且分时段进行了动静交替的安排。每天早上户外活动3次,每次20分钟,中间穿插生活护理、集体活动和活动区活动,分别是晨间锻炼(有器械活动,进行身体技能学习,个别辅导为主,时间略长)、集体游戏(着重某方面的锻炼,融入多种教育因素)、自由活动(孩子自由活动或玩大型玩具,有利于身体技能与体能发展)。中午散步则以观察培养为侧重点,同时巩固礼貌用语的理解使用。下午的户外活动也以游戏和自由活动为主。这样既保证了生活护理,又做到了动静交替。 4.小组化 孩子们最喜欢玩玩具了,无论是汽车、飞机、布娃娃,还是积木、皮球,他们玩多久都乐此不疲。但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受干扰,尤其受同伴的影响大。别人玩什么,他也一定要什么。我利用可移动玩具橱靠墙建成一个个半封闭的独立的活动区。孩子们两三人一组,坐在自己的一组玩具橱前,随意取放,自己玩耍。既不容易受其他小朋友干扰,减少了争抢、争执,又可以互 相学 习游戏经验。教师在活动室中间就可以看见每个小组的活动,可以及时指导、做观察记录而不影响孩子的游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陈?静,杨已洁,朱静芸.生活取向的幼儿园班本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美)玛丽·霍曼,伯纳德·班纳特,戴维·P·韦卡特.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M].郝和平,周?欣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幼儿园教育论文:《试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策略》 幼儿园没有严格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及其本身身心发展的要求进行幼儿教育,把幼儿和小学生放在同样的环境中进行教育,提前教授小学生的 文化 内容,并且按照小学生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式,这就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表现,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需求使教育误入歧途。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1 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把幼儿和小学生放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不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前教授小学文化内容。 幼儿园教育内容显现的教育成效不足 根据幼儿的生活生长发展规律,幼儿是通过生活中很多活动的感知和猜想实现成长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我国对幼儿园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国家把学前教育不断地推向市场,公办幼儿园在重新转型,不同形式的私立幼儿园也在不断丛生。无论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大量招生,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开设了超前教育课程。很多幼儿园在招收处于学话阶段的幼儿并且让其进行唐诗宋词、圆周率、乘法口诀等的背诵,大中班的幼儿甚至已经开始 学习英语 、珠算、算数、识字等超纲教学,提前教授小学的学习内容及方法,这些原因导致很多幼儿提前上小学。 幼儿教育 教学方法 有待继续改进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学未改从前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课堂陈旧的教学为主,死板地讲授知识内容,幼儿园教师一味地重复灌输,老师读,幼儿重复读;老师做,幼儿看;老师讲,幼儿听。教学形式非常机械化。与小学没有任何差别,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遏制游戏化和活动的方式,幼儿需要通过游戏的过程接受更多的知识,不能扼杀幼儿的天性,这样不仅增加了学习负担,更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幼儿长期处在焦虑紧张的状态下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行为规范限制幼儿自由 我国大多数幼儿园都有基本的行为规范并且有类似的各种口令,上课坐姿要端正、手背后、不许动、不许笑、不许乱说话、认真听讲、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课间活动不能嬉戏打闹,要喝水,安静地休息,不能大声喧哗,这些都限制了幼儿的人身自由,抑制了幼儿的好动活泼的生理特点,脱离了实际。 过早过度地开发幼儿特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开办了很多私立的特长培训类学校,很多幼儿园不仅教授文化课程,同时也开设了很多兴趣班,比如舞蹈、书法、画画、钢琴、音乐、 跆拳道 、 游泳 班等等,这些学习内容已经占去了幼儿的一大半时间,完全超过了幼儿的接受范围及能力,不仅得不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反而会让幼儿产生厌烦排斥心理。 2 解决和改进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幼儿教育应当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以幼儿生活成长需要为前提,了解幼儿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培养,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要求社会多方共同不断地努力,结合我国的国家政策顺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能够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组织共建活动,加强教育监管 家园共建是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幼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性,要科学合理地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及理念,幼儿家长们要养成主动参与幼儿生活的互动意识,不能完全依赖于幼儿园教育。同时,开展家庭教育观念,有助于家长和孩子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幼儿园可以传授家长育儿经验和知识,不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对幼儿的近期情况加以沟通了解,家长和幼儿园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家园共建是育儿基础,那么教育行政部门同时也要采取相应的 措施 ,做好指导和调控的工作,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加强管理和控制,制定幼儿园办学的标准以及教育质量,各级教育有关部门做好幼儿园检查制度,从各项指标抓起,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与监督,增强幼儿园的教育责任。 提升幼儿教师的素质及专业水平,完善幼儿教师队伍 幼儿教育的质量是由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和自身修养素质体现的,我国很多幼儿教师缺乏专业的标准,应试教育的基础下,一部分幼儿教师通过国家考试取得职业资格,并没有接受具体的培训和学习,经验也达不到专业的标准,加之幼儿教师的流动性大,待遇比较差,幼儿教师一直处在短缺的状态。幼儿教师的自身各项素质达不到教育教学要求,所以必须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专业标准。例如聘用经验丰富的幼教老师,并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分批次不定期的细致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可以对幼儿的成长心理状态、认知能力、安全防范意识、开发课堂设计等等进行系统的培训。对幼儿教师职称的评定加强管理完善,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水平,促进幼儿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及专业化水平。幼儿教育整体队伍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完善幼儿教师队伍,打造一体化、专业化、合理化的师资力量。把专业知识作为扎实的基础,各项才艺为铺垫,比如跳舞、 唱歌 、书法、口才、绘画等,塑造完善的教育团队体系。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和赢在起跑线的观念,严重束缚了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互相攀比,强制地让孩子学习各种才艺技能和知识,导致幼儿的学习压力过大,产生心理疾病。幼儿园应该不定期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并给予有效指导,邀请家长多参加一些亲子活动,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并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交流群,让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互相交流学习,老师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进行指导,老师还可以布置一些由家长和幼儿共同来完成的作业,促进家长和孩子沟通交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幼儿轻松、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完善幼小衔接工作,顺应幼儿成长规律 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内容的衔接,还有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心理素质习惯等很多方面的衔接,以这些方面作为基础,做好小学学习知识的准备,让幼儿在小学生活中能够自由发展,积极地学习,处理好同学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要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注重教育的启蒙性、丰富性、特色性、科学性等。顺应幼儿成长的发展规律,采取有利于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方法,激发幼儿的游戏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主体意识,纠正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以愉悦健康的态度开始小学生活。 3 结语

浅谈如何探究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是全面、启蒙性的,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去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在主题探索活动中,根据我园执教小班的情况,只要把握好研究性学习的五个主要特征:研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和开放性,就会获得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一、主题的选择目前,在很多幼儿园中存在着各种课程模式:方案课程、生长课程、整合课程、综合课程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在设计思路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把‘主题’建构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我们应该注意主题的选择,主题式课程可以为幼儿和教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但不同的课程设计者因价值观的差异,会有不同的选择倾向。因此,明确教育价值观是主题选择方向的首要任务。如: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很少,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庭和幼儿园。因而我园将“我爱幼儿园”定为第一个主题。我们逐步将孩子们的活动“幼儿园里朋友多”,引入“你喜欢上幼儿园吗?”从而让幼儿对幼儿园、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只有这种适合幼儿理解的小主题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二、注重主题活动过程注重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家长的互动参与。如:发现幼儿很喜欢玩玩具。抓好孩子这方面的爱好,通过大家的讨论,决定开展“我喜欢的玩具”这一主题,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去探讨各种玩具的玩法,学习如何友好地、安全地玩等方面的内容,为了顺利进入主题,家长积极配合工作,为幼儿准备玩具实物或图片资料。孩子们兴趣浓厚的介绍自己的玩具,向小朋友提出“大家共享玩具”互相交换,可以玩更多的玩具。利用幼儿现有作画的水平,把心目中玩具的样子画出来。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剪纸、涂浆糊、粘贴等技能操作,结合主题装饰活动室。他们认识到各种玩具的玩法和性能,发挥小朋友的团结合作精神。“玩具”这个主题在幼儿身边产生,开展期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采取丰富多样的亲子活动,让家长也切实参与幼儿园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幼儿才真正能在玩中学到知识。三、创设的环境《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环境应充分体现活动性特征和需要,使环境的空间、设备设施、活动材料以及常规要求等有利于幼儿主动地进行观察、探索、发现、创造等活动。让我们的墙壁能“开口说话”,让环境随着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变化。在进行“春天来了”这个主题,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剪纸、粘贴、撕、涂等的技能操作,我们创设相应的环境,给幼儿直观、鲜明的印象,引发他们的探求兴趣和想象能力,创造力。让幼儿准备一些种子,杯子做“种子发芽”的小实验,组织幼儿观察:哪些种子发芽?哪些种子长得快?亲自合作给种子做好生长记录,使他们对种子的生长过程进一步深入了解。利用图书、录象、VCD碟片等,进一步向孩子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使他们逐渐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继续设置环境,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通过活动方式的改变,把握好主题的选择宜小不宜大,持续时间以幼儿兴趣为主,注重探索活动的过程和多边互动参与,加强环境创设的直观性等各方面原则,使幼儿在学习中表现出主动探索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学习热情得到培养。

幼儿园区角游戏材料的研究论文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思考幼儿教育论文

目前许多幼儿园普遍存在着重集体教学的现象,认为只有在集体教学中孩子们才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只有集体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幼儿园的特色,广大家长也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在集体教学中才能算是学习。实践证明,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他们更加喜爱,孩子的能力更加能够得以有效发展。然而,良好的环境除了幼儿必须的生活学习环境之外,不可缺少的应该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场所,也就是能供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场所,即幼儿活动区角。

一、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重要意义

幼儿园活动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别教育,要做到注重个别教育,分组的区角活动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因为只有在分组区域活动中教师才能观察到每个孩子不同的智能情况、才能了解每一个孩子不同的需要、才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1) 区角活动幼儿身体的发展

幼儿园应培育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那么,作为幼儿体能锻炼的重要户外区角就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游戏,在活动中幼儿的全身得到了运动,而各种大小不同的运动量活动着身体的不同部位,促进了幼儿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加快了肌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了身体各个生理器官和系统的生长,使幼儿在体力、动作和身体发育等各个方面不断地趋于完善和成熟。幼儿在户外活动的区角中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在活动中幼儿总是伴随着非常愉快的情绪。这种愉快的心情又保证了孩子身体的健康、保证了幼儿肌体的正常发育。

(2)区角活动与幼儿认知的发展

认知是认识过程及其心理品质的总称,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方面。而幼儿区角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从不同方面来认识外部环境的途径。例如:区角活动《娃娃家》《医院》《银行》《邮局》等等,孩子们通过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妈妈、爸爸、医生、职员),通过使用各种玩具和材料,通过观察、感知、比较、回忆、想象和思维,对已有知识理解的更新、对生活经验的重组、对已有能力的运用,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于是各种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同时在活动中扮演不同角色又能使幼儿与同伴的沟通和交往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3)区角活动与幼儿情感的发展

幼儿的情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积极的`情绪情感包含愉快、喜欢、爱、满意、温和、感动、轻松感等。在区角活动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进行游戏活动,并且在快乐的气氛中通过努力完成游戏任务,从而产生愉快和满足,获得成功的愉悦。消极情绪情感包括不高兴、忧郁、伤心、恨、紧张、愤怒、恐惧、懊恼、急噪等。在生活中幼儿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如果长期不能得到有效的、适当的发泄,会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区角活动往往伴有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给幼儿带来充满情趣的快乐,有助于幼儿表现积极的情绪情感、宣泄消极的情绪情感。

(4)区角活动与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儿童从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这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一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区角活动大多都需要他人的配合,个人的游戏不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到了三岁左右开始用人称代词“我”来表示自己,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化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但是这种低级的自我意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必须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中才能摆脱自我中心,使自我意识达到高级阶段。而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在幼儿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幼儿在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发现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学会发现自我,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在角色游戏中孩子通过学习社会角色、熟悉角色义务,接触现实生活的媒介,通过模仿各种社会活动,再现和巩固了显示社会的认识。各类区角活动正是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化发展的平台。

二、区角活动在今后教育活动中的思考

(一)从目前活动区开展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只是比较重视幼儿活动的兴趣、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实施过程,对于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个体情况的记录比较忽略,在活动区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表现和发展方面做得比较欠缺。而恰恰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和记录是教师反思性成长的重要手段。

(二)区角活动是孩子们非常痴迷的活动。如果你不去限定他玩耍的时间,他们会一直玩下去。在我们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和教师当中存在着一种片面的观点,认为活动区很麻烦,而集体教学活动才是正课,从而忽略了幼儿的需要。其实我们的许多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是否是有效的活动我们还要认真地去思考。《纲要》中要求的教是作用与幼儿的活动对其发生影响,而学一定要成为幼儿通过活动的主动建构,不再强调按照我的目标教,而是强调儿童个体的参与和体验、个体对活动的多维度解释、教师对儿童的回应、互动合作建构、帮助儿童发生有意义的建构,教师不再是单方面的传授而是挑战儿童的经验,合作探索。而幼儿园区角活动正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建构的平台,在建构中孩子们的经验得以丰富、各个方面得以发展。在我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尽管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是由于班级幼儿人数、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的许多活动在区角活动中完成还比较困难。但是在当今幼教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只有更好地在遵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才能使我们的行为更加符合《纲要》精神,才能不断满足幼儿不同的学习经验,才能在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和全面性、可能性与必要性的两端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美】罗杰《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 》,Grand Central Pub,2008年5月版

[3](意)蒙台梭利 著, 方舟 编译,《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7月版

[4]【美】霍华德·加德纳 著,沈致隆 译《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幼儿园益智区论文(一):

通过益智区活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摘要: 益智区对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二、在操作中让幼儿感到快乐。

三、家园共育,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 益智区 有效的材料 动手操作能力 操作兴趣 感受快乐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

"可见动手操作能力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陈鹤琴先生也提倡"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就是鼓励儿童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发展。

手部的小肌肉群也只有多活动才能变得更加灵活和精细。

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获得知识能力的源泉。

所以激发幼儿对操作活动感兴趣,为幼儿的操作提供自由的环境,鼓励幼儿去探索、动手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益智区就为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动手动脑的学习环境。

益智区是幼儿园的常规区域,可供幼儿动手操作,是一个着力于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活动区角。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益智区材料的有效投放不但影响幼儿对区域游戏的兴趣,也对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能否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起到决定性因素。

一、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条件".在活动中,教师要保证幼儿在操作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足够丰富的前提下去探索、去发现。

每个孩子兴趣不同、能力也有所差异,只有在活动中提供数量充足的各种材料,才可以给幼儿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从而激发幼儿主动去操作,锻炼其善于动手能力。

幼儿天性好奇,提供有趣丰富的材料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从而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研究,这样的状态幼儿是轻松愉悦的,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更有利于促进幼儿观察力、探索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益智区材料投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本班幼儿的能力和兴趣特点去投放材料。

材料投放不适宜,幼儿在区域中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去破坏玩具。

在提供材料时要考虑到幼儿本身的能力不同,随时调整材料的操作难度,突出材料的层次性。

提供材料的难易程度过低,幼儿摆弄几下就没了兴趣,根本谈不上探索。

材料的难易程度过高,幼儿不会玩,就容易失去信心和兴趣。

只有在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投放难易程度适宜的材料,幼儿才能很快进入探索过程,在玩中去探索知识,懂得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逐步养成探索品质。

二、在操作中让幼儿感到快乐

充满魔力的益智区是幼儿展开智慧翅膀的天空,幼儿在操作、摆弄、摸索、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发现的喜悦。

经常会听到区域游戏中的小朋友高兴的说到:"我终于知道这个怎么玩啦!""我来告诉你这个应该怎么摆!"孩子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材料中的奥秘,兴趣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新学期老师制作了《找找丢失的扑克牌》的玩具,投放的第一天老师就发现男孩子对这个玩具很感兴趣。

豆豆和石头经常两个人一起去操作,还小声的交流,在操作扑克牌的游戏中,激发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受到喜爱的还有《水果对对碰》的游戏。

老师在孩子吃过果酱的小盒子里贴上各种水果的图案,然后扣在棋盘上让孩子找到两个一样的水果,谁找到的多谁就获胜。

在这个游戏里,孩子玩的特别投入,小心翼翼的翻开盒子,找到了相同的水果后开心的笑出声,满满的自豪感。

在快乐的气氛中培养了幼儿的专注力和记忆力。

在激烈的围棋对弈中,孩子的智慧碰撞出火花。

在拼摆游戏、造型游戏中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孩子在益智区,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专心做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得到了快乐。

三、家园共育,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为此,我们也经常通过家园联系栏和家长介绍我们益智区的特色和对幼儿能力提升的帮助。

从而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老师相一致。

在合适的条件下,老师还会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合作制作简单又有趣的益智区材料带来班里和小朋友共同探索分享。

孩子操作着自己制作的材料兴趣也更浓厚了。

[参考文献]幼儿教育

幼儿园益智区论文(二):

益智区活动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摘 要】

益智区区域活动是一种规则游戏,易于幼儿接受,而且容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自由自主投入到探索学习中,从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丰富多样的益智类材料,手、眼、脑并用,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发展,也会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因此益智区活动对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深入探索益智类游戏对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益智区 区域活动 动手操作 能力 探索 规则

拼摆 自我学习 自我探索 自我发现 自我完善

在幼儿园中,我们把利用多种玩具材料来感知探索、形成知识、发展思维和智力的游戏称作益智类游戏。

在进行益智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按照区域游戏的基本规则要求进行游戏,在对物体感知、辨别、排序、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丰富多样的材料,手、眼、脑并用,进行积极地思维活动,才能以智慧和技能,赢得一种心理的`满足。

益智区活动是一种规则游戏,易于幼儿接受,而且容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自由自主投入到探索学习中,它可以调动起幼儿战胜困难,向自我挑战的勇气,发展他们的运算和推理能力,促进思维和认知水平的发展;它还可以满足幼儿好动手的需求,促进他们感官的灵敏和手指的灵活性,从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益智区活动内容有拼摆游戏、数学游戏、迷宫游戏、棋类游戏、民间益智游戏等,每一种益智区活动内容对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拼摆游戏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拼摆游戏是指提供各种形式的拼摆材料,幼儿在拼摆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来构建图形。

拼摆游戏一般分形体拼折组合和各种形式的拼图两类。

形体拼折组合一般是利用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积木进行创造性拼摆,如魔方、魔尺等。

幼儿会通过不断的尝试操作组合出各式各样的造型,他们努力探索,其作品的丰富程度甚至会超过成人。

各种形式的拼图是将切割的零片拼图打乱顺序后,重新拼出一个完整的平面图像或者立体作品,如七巧板、拼图等,幼儿特别热衷于此类游戏,他们总是能根据细致的观察迅速组合画面,而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则在若干次的拼、折、摆等技能中得以提高。

二、自制材料的数学游戏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对幼儿园来说"动手动脑"、"玩中学"这些字眼我们非常熟悉,这充分说明了给幼儿提供物质材料的重要性。

教师平时会在在益智区自制数学游戏操作材料,有感知等分、分类、排序、相邻数、数的分解组合等游戏。

感知等分游戏是指通过幼儿对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形状的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感知不同形状的等分,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幼儿会观察不同形状的等分,通过动手尝试比较来完成操作活动;分类游戏是指把物体相同的特征,如颜色、形状、材质等,进行分类,这就需要幼儿手、眼协调一致地将各类珠子或者豆子分类取放于小盘中;排序游戏是指通过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高矮等特征,或按规律进行排序。

这类游戏能够使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力和判断,从而进行准确的操作;相邻数、数的分解组合要求幼儿根据操作单内容完成操作活动,幼儿会在益智区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丰富的自制材料,完成游戏内容,在享受成功能够带来的喜悦的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以提高。

数学游戏是益智区中不可或缺的一类游戏。

往往结合教学目标来设计,还有数字排序、数量的比较、数与量的对应、测量、数的分解和组合、数的加减等。

此类游戏都需要幼儿在观察认知的同时灵活操作,它可以帮助幼儿在形成数概念的同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迷宫游戏促进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迷宫游戏具体操作方法是提供详细的迷宫、图纸,按照操作方法,一步一步地顺利闯关,最终到达胜利的终点。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幼儿不停地、反复地尝试通往宫殿的道路,他们就是通过这种多次反复的操作行为,满足对游戏过程体验的需要,而这种满足又会变成新的行为动机,提高他们挑战更高难度游戏的积极性,幼儿通过观察、分析和判断,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动手操作能力也逐渐发展。

四、棋类游戏促进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幼儿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越精细,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益智区的棋类游戏是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知识的一种操作活动。

棋类游戏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跳棋、五子棋、象棋、围棋、飞行棋、扑克牌等。

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层次性的投放。

这类游戏多属于规则性的游戏,在操作活动中,幼儿在思考的同时往往需要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因此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得以培养。

五、民间益智游戏促进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民间益智游戏是民间游戏的一种,这类游戏内容丰富多彩,易懂易学,一般是由小组合作进行的,每个游戏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则,幼儿在游戏中需要遵守这些规则,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

常见的民间益智游戏有翻花绳、挑冰棍儿棒等。

幼儿玩翻花绳游戏时需要手、眼、脑的协调一致,五指灵活钩绳、翻绳,玩挑冰棍儿棒游戏时需要仔细观察小棍的叠放方法,再选择角度去尝试,不去碰触附近的小棍,这需要幼儿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游戏才会顺利进行。

益智区活动主要以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自主学习为主,它是一种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证明,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关系,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会从手传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到手,动手是动脑的外观,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手巧心灵,心灵手巧。

可见幼儿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幼儿在益智区的操作过程中智力就得到开发,最终达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幼儿教育

幼儿园益智区论文(三):

关于幼儿园益智区废旧材料的有效利用

内容摘要: 开展课题研究已经有一学期的时间了,我们在对益智区的观察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收获与经验,使我们对于"益智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与教师指导"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与认识,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我园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注重了对废旧材料的使用,针对不同年龄组幼儿特点,投放适合幼儿内在需求和年龄特点的废旧材料,培养了幼儿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指南》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环境资源,重视建设节约型社会,创设和谐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利用废旧材料发挥益智区其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 废旧材料 益智区 开发与利用

一、废旧材料为幼儿益智区创设空间氛围奠定了基础

《指南》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艺术领域中也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1.给予新颖的刺激,为幼儿良好游戏奠定基础

《指南》中提到:幼儿游戏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

2.给予吸引,为幼儿创设良好氛围

《指南》中提到:幼儿游戏场所形成和谐、温馨和心理氛围,使幼儿游戏感到轻松与愉快。

我们将墙面充分利用起来创设百迷宫就是利用废旧吸管和海绵垫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氛围,使幼儿更好的进入生活化的游戏状态。

3.材料投放有趣味性,使幼儿能专注游戏

我们都知道废旧材料具有探究性和操作性,例如大班的幼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参与一些探索性、操作性强的游戏。

幼儿的思维方式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精细动作能力、观察力、专注力等方面能力发展欠佳,因此提供有一定难度、可变化的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

在投放的时候加入废旧材料的制作,如生活材料中牙膏盒、废纸箱、等等都是区角活动中的好材料,我们利用纸盒做了小孔成像,老鼠吃奶酪等材料,这些废旧物品取材方便、来源广泛,既丰富了操作的材料,又节约了开支。

这样更增加了幼儿和材料之间的熟悉度,为幼儿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

我们还将废旧材料放在益智区的筐中,供大班幼儿自己尝试制作益智区材料。

二、废旧材料在益智活动中的合理利用

1.废旧材料的合理收集和整理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特别是投放低成本、易收集,活动功能灵活的生活中常见材料来支持幼儿活动的需要,要将收集来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

我们可能会利用各种桶类做钓鱼、穿孔、天平之类的材料,利用各种充值卡做数与数的材料,利用各种杯具制作电话,传声机类的游戏等等。

2.利用废旧材料创设益智区背景环境

(1)纸系列的材料运用:用纸卷成纸棒做壁挂;用纸卷成纸环做小蜗牛;用纸卷成长短不同的纸棒来插纸偶等。

(2)盒、筒、箱系列材料的运用:用纸箱做成拼图玩具、用小薯片盒做益智区操作材料、用大薯片筒做娃娃、插花、益智区玩具;用香烟盒做益智区操作材料。

(3)饮料瓶、油桶系列的运用:用饮料瓶做底座;用大小不同的饮料瓶做小班动手操作区的活动材料;装饰油桶并装满沙子,摆成小路让幼儿游戏;露露瓶捆在一起摆成小路、做成高跷供幼儿游戏;

(4)石头、贝壳、包装袋系列材料的运用:用石头、贝壳进行拼摆。

三、教师引导贯穿,为幼儿提供支撑

《指南》中提倡: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体系:"直接拿儿童熟悉的事物来作为教材、教具被认为更有利于促进儿童对生活的理解,从而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发挥区域废旧材料的价值利于幼儿的参与。

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利用废旧资源,不断创新教育活动,创新好环境,创新活动教具,这样才能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幼儿成长的不竭源泉。

参考文献:

1. 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 年10 月9 日

3.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然而,在实际活动中,尽管我们都认识到了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都想方设法独具匠心的为幼儿开辟了活动场所,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呢?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注重:一、教师要提供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好玩的活动区材料教师在创设合理的活动区后,在考虑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要理解活动的目标后在活动区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材料,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每个幼儿的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区角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活动区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在“科学角”,教师就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科学知识形象的玩具或者具体事物,最重要的是要给幼儿提供有趣的能激发他们探索欲望的材料,像:多棱镜、木瓶堆放、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数学区”教师就可以多投放一些多变几何体、可操作性强的,矿泉水瓶盖、蚕豆、彩色小石子、冰糕棍、珠子等等。还可以给幼儿投放一些蒙氏数学操作学具,100以内的串珠、可以让幼儿分分合合,在操作中感知总数与分合数之间的关系,再配以数字卡片的操作,使幼儿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百以内数的真正含义,同时还对色彩加以了巩固。凡 是孩子们喜欢的,他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了学习探索的兴趣。 二、谈谈在区角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任务 当幼儿开始活动时,教师的任务应该调整为观察幼儿的游戏需求,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指导。教师应该观察什么,可以采用哪些指导策略等问题是教师在活动前要有所考虑的。观察内容有:一是看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兴趣,材料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材料数量是否充足等等。二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当前幼儿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样做,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等。指导策略有: 1、以间接指导为主。 依靠材料为媒介进行指导。如:小班用勺喂食熟练了,可以把动物的口改小,也可以提供更平的勺子,还可以换用筷子夹软的、扁的材料等,激发新的探索热情。依靠问题为媒介进行指导。如教师要常用启发式、探寻式的问题引导孩子继续活动“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为什么天平会倾斜,再放放看”等等,引导孩子更进一步的尝试探索。 2、以适时适度指导为宜。 适时是指什么时候介入指导要灵活掌握。一般是在探索问题难以深化时、缺少材料时、或发生纠纷问题时等困难的情况下,老师应给予及时的支持和帮助。适度是指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不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使区角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己的活动。 三、教师在活动中要对幼儿进行客观、宽松的评价由教师组织的评价活动可以有很多种,评价的时机也有所区别。教师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就能发挥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小班年龄段,对于活动的评价形式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评价活动可逐步增加幼儿的参与机会,增强幼儿评价中的生生活动。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的做好纪录和反思尤其重要。环境创设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作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另外,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在游戏中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有了分析、反思和调整的记录才能体现观察和指导的价值,帮助教师不断发现区角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总之,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特点,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及不同发展需要,结合教育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展,更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爱心及责任心,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和不足,才能把幼儿园区角活动区活动生动有效的开展起来。

幼儿园中班建构主题选择论文

导读:幼儿之间由于年龄相距小,认知水平相近,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交谈、讨论,相互间的放松与互动,是教师指导不能达到的,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不仅能够拓展幼儿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还能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协调,进一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新的教育观告诉我们,必须将促进孩子身心发展放到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要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是关系到教育目标能否得以落实的重要因素,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考虑孩子的内在动机和需要。教师要尽力帮助孩子从多方面认识事物、整合经验、建构认知。 新的教育目标还提出了教育应该为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新的教学观也已经摒弃了教孩子学习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培养幼儿有兴趣地学习,引导幼儿主动地学习。在区角(或区域)活动中正可以充分地体现这些教育理念。 所谓区角活动是指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以上不难看出,区域活动主要是幼儿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游戏,它不像正规的集中教学活动那样由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让人明显的感到教育教学的因素。但是,区角活动也并非是教师完全不加影响、不加控制的绝对自由天地,只不过,这种影响和控制比较间接、隐蔽,它是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活动材料的投放而实现的。相对于其它的教学活动形式,区角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 1、区角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这样就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了幼儿的个别化需要; 2、区角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他们能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区角活动多为小组活动,这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对同伴在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 4、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情景等等,它们所承载的多种教育功能使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 蒙台梭利教学法和皮亚杰认知主义幼教方案都把区角活动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目前,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都意识到区角活动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展开了对区角活动的研究。 幼儿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或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不再是直接拿出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讲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对幼儿区角活动的指导要从显性的主导地位退至适时、适当的隐性的引导地位,让幼儿有操作、探索、设疑、解疑的过程,幼儿间有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幼儿从中增强学习兴趣,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活动区虽是幼儿自曲活动、自主学习的场所,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教师对活动区活动的积极关注、悉心指导,才能使其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说到这,教师空间该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区角活动?结合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区角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一、尊重幼儿的兴趣需求,提供相应的材料 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材料之上的,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材料的不同,所引起的操作方法及活动方式便会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教育所取得的效果都会不一样。从幼儿自身的学习特点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需求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幼儿主动性、积极性的来源,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根据自己的本性,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水平来选择探索(学习)的对象。所以,教师要深入幼儿当中,和所有的幼儿交流,结合主题内容,了解大多数幼儿的兴趣、需求的指向,教师再根据幼儿的需求指向提供相应的材料,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当然,同一材料可能具有多种玩法和用途,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这种多功能的活动材料更会受到幼儿的欢迎。近年来,材料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者们的关注,不少的幼儿园在材料投放的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使得活动区有了比较丰富的、结构化的、可操作的材料,从而使得幼儿的活动及活动经验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是,与此同时,在活动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互相攀比,追求高档化、逼真化、成品化,成人看着舒服,但孩子们却并不感兴趣,不喜欢玩。结果不仅造成了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还大大降低了活动的教育价值。 事实证明,相对原始而基本的材料、半成品,反而更可能是多功能的,具有更多、更大的教育价值,更有利于幼儿的活动、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在为活动区提供材料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幼儿提供更有利于其长足发展的相应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发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教学中,还可以让幼儿从家中带一些原始或半成品材料参与布置活动区,同幼儿一起确定材料的摆放位置,制定活动规则等等,使幼儿从最初的准备工作做起,为以后的区角活动打下兴趣的基础。 二、尊重幼儿的意愿,支持幼儿主动地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习不是由教师为幼儿选择学习的内容,而是幼儿自由选择;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幼儿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进行信息建构。因此,一切活动都应该尊重幼儿的意愿,尊重幼儿对区角活动选择,这里还应注意的是要针对不同的幼儿,尊重该幼儿当前兴趣的意愿。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支持幼儿主动探索,采取设疑提建议等灵活的方式支持幼儿的活动,给幼儿留出探索、解疑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充当答案的提供者。 三、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师的教育行为 创设活动区的目的是为了给每一个幼儿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决定所设区域的种类时,应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到,也要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如果幼儿有特殊的兴趣和需要,区域的内容和规模可以随时调整。 新奇的区角活动材料对幼儿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但是幼儿对这些材料玩上一阵子,还是会感到厌烦,要长久地保持和促进幼儿与这些材料的互动,教师就要做到深入幼儿的活动中去观察、分析和指导幼儿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和指导,才能真正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幼儿的个别差异,再根据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采取相应的方法,或是改变活动的策略、或是添加、撤除一些活动材料,使幼儿对活动材料、对活动长久保持兴趣,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在指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有耐心等待幼儿自己去发现和探索,必要时参与幼儿的探索、发现,当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区角活动指导中隐性的、适当的引导地位。 四、为幼儿创造机会,增进幼儿间的相互交流 幼儿之间由于年龄相距小,认知水平相近,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交谈、讨论,相互间的放松与互动,是教师指导不能达到的,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不仅能够拓展幼儿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还能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协调,进一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促进幼儿的互动。 种种实践证明,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指导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对幼儿的发展,尤其是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在我园近几次开展的对全园教师区角活动组织情况的检查评比活动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区角活动开展得较好的班级孩子普遍交往能力较强,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较好,性格活泼开朗,反之则不然。 因此,在有效指导幼儿进行区角活动时,让我们都要做个有心人,积极为幼儿创设活动的环境和氛围,推动幼儿的相互交流,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自主建构,从而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奠基工程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育,尊崇其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游戏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幼儿的娱乐天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中班游戏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园中班自主游戏质量提升的对策》

【摘 要】中班幼儿中自主游戏的开发尊崇其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幼儿的娱乐天性。但是由于现存幼儿自主教学中教师能力的不统一,幼儿基本情况的差异性,在具体的实施上有较大的差异,甚至无法发挥自主游戏的效果。因此要从游戏环境创造、材料提供、角色和主题设计、沟通表达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构建,从而发挥最高的自主游戏效能。

【关键词】幼儿园;中班;自主游戏;质量

当下幼儿园教育工作开展中,游戏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性,充分尊重幼儿需求开展教学管理,有效的激发幼儿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的开展自主游戏,这种游戏的开展主要是在幼儿的自愿自主的情况下进行游戏活动进行,让幼儿自主的提出其想法和选择所使用的素材,其方式具有灵活多样性,让幼儿具有更高的参与兴趣。

一、当下幼儿园自主游戏的问题

当下自主游戏中与其说是自主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属于伪自主游戏范畴。首先,自主游戏中教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幼儿进行指挥,对游戏开展有过多的要求,对于幼儿的操作过于急切,因此过多的进行干预,甚至中断幼儿的自主游戏开展,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幼儿的自主自愿特点。教师更多的通过成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进行幼儿实际操作的干预,有时会手把手的进行替代性操作,有时会进行较为强势的命令方式让幼儿进行教师想法的操作。在具体的游戏环节中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的兴趣和意愿,游戏的素材、流程设计等都没有满足幼儿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行规划,更多的是停留在自主游戏的表象,没有充分发挥自主游戏的实质。特别是中班幼儿自身经历了小班的幼儿教学,在基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上具备一定能力,有了自身自主性思维的形成,教师的强行干预会导致幼儿对教师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

二、在游戏中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发挥中班幼儿的主体性

从中班幼儿游戏行为的生发;游戏内容的形成;到游戏材料的收集制作与投放,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尤其是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完全掘弃了以往由教师引出并安排好的模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并收集制作游戏所需的材料。如:娃娃家游戏,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烧菜还可以用微波炉;天冷了娃娃洗澡要用暖气等,教师及时引导和支持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按意愿去收集制作这些游戏玩具。并按自己的兴趣投放和互动。这一游戏过程,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意识得到了充分地张扬。

1.追随幼儿的关注热点,适时确立孩子自主游戏的主题

老师在整理玩具橱时,不小心掉出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布娃娃,明明见状后,立即做了个打电话的姿势说:“请马上过来,这里有一个娃娃躺在地上生病了。”元元等几位幼儿听到后,嘴里边模仿着救护车的声音,边跑了过来。明明带头将布娃娃抱起后,放到了娃娃家的小床上。只见他将绳子的一头贴在耳朵边,另一头放在布娃娃的身上。给他看病。身边正在玩娃娃家的幼儿,也纷纷模仿起明明,给手中的娃娃看起病来。

2.细心观察幼儿游戏,及时介入引导

经一周的游戏观察记录发现,幼儿对娃娃家、小医院、餐厅、等游戏主题普遍感兴趣,可是对游戏洗衣房就显得无人问津。为什么同样是幼儿生成,但参与积极性却截然不同?经过分析与反思,觉得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有的对洗衣缺乏生活经验。因此老师以游戏的口吻和孩子商量,去参观洗衣店。让孩子亲自去店里看一看,学一学,体验一下为娃娃洗衣的乐趣,经过这样的参观活动,孩子们果然在游戏中积极争着要来试一试,学着为娃娃洗洗衣服。这个活动,使我们认识到,老师敏锐的捕捉孩子的游戏信息,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就会重新点燃孩子的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并使之获得成功感。

三、自主游戏质量提升的对策

1.环境创造

充分利用教师环境和幼儿园公共环境空间资源,提供安全以及充分活动性的环境,同时为游戏的开展节约时间成本。但是要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改造的,避免单一沉闷的氛围,从分将环境设计的更加的活跃性、生动性。在墙面、地面等平面设置上进行生动趣味的图画进行装饰表现,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而不是沉闷的课堂氛围。让幼儿将幼儿园的空间视为一种游乐场,让其心理上具有愉悦感、轻松感。甚至可以建立特色的游戏空间,如相关情境的模拟空间等,如幼儿之家等游戏性的环境情境模拟,里面有儿童小家具,娱乐设施等,整个氛围温馨、趣味,有效的满足幼儿对娱乐环境的需求。或者借助一些道具对现有的空间环境进行改造,成为活动性的环境,便于幼儿园的资源管理,同时有效的变换不同的游戏环境情境模拟。

2.游戏角色

在游戏的角色选择中,要充分的征求幼儿自主选择。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游戏角色,但是选择权要充分尊重幼儿自身喜好,不可强制性要求幼儿扮演自身不愿意的角色。如果幼儿在角色选择上没有明确性,可以通过教师的邀请来建议性的让幼儿进行参与。同时也要充分的对幼儿性格和喜好有了解,避免幼儿选择自身不能胜任或者无法有效完成的角色,减少因此而产生的挫败感。如果游戏反复性操作,也可以让幼儿进行不同游戏的轮流尝试,这样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体验感受。

3.游戏材料

自主游戏中可以选择的材料尽可能的多元化,最好能够有效地覆盖所有幼儿的喜好。材料尽可能的达到生动形象化,如果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提供替代性材料。但是材料应该在性状、颜色上具有趣味性、鲜艳性,同时材料要具备安全性,不会对幼儿产生伤害。因此材料多采用海绵、泡沫等坚硬度较低的素材制作。材料如果不形象生动,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去模拟,同时也可以发挥幼儿自身的动手能力去对材料进行制作,即便制作的材料并不能满足成人对其效果的评判标准,但是也是幼儿自身对事物认识和体会的成长教育,不可以过多的去苛求,主要以鼓励与赞许为主,有效的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4.主题选择

在游戏的主题上,要充分幼儿自身的选择,让幼儿自发的进行主题的设想与策划,做好幼儿的民意调查,充分满足幼儿的需求,减少教师个人成人判断的介入。除了游戏主题,具体的操作情境设计也可以充分满足与征求幼儿的意见,选择幼儿的兴趣点和实际情况特点开展。积极让幼儿进行主题游戏相关准备工作的参与,如材料的准备、制作、摆放,游戏规则与奖励的设置等。教师可以首先争取幼儿的想法,如果幼儿没有完整的思路,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的引导,但不要强制性的干预。同时也充分的让幼儿体会如何策划有执行力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想象空间得到扩展的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将游戏更好的联系实际情况。所有环节的设计都要以幼儿启发式为主,不可以过多的去干预。当然如果在相关想象上有与道德规范想冲突的地方,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纠正,不可以让幼儿有过多负面思维的出现。但是在纠正前要做好幼儿想法的全面了解,避免误会问题的产生。如果盲目的进行批评教育很可能导致幼儿在心理上受到压抑和创伤。

5.评判表达

在游戏的最终评判上,避免教师的垄断地位,让更多的评判话语权回归到幼儿中,让幼儿自主的对游戏情况的开展发表个人的想法和意见,充分的听取幼儿内心的感受,这样有利于对游戏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改善。同时,幼儿的表达也有效的训练了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可以训练幼儿的胆量和自信,因此这种自主性的游戏作用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幼儿的讲评除了幼儿自身感受到表达,也可以由教师作为一定引导,让幼儿通过教师引导性的问题,对游戏参与情况进行有效的深入感受和提炼。但是教师不要过多的去干预和打断幼儿的表达,要多以鼓励为主。对于个别问题进行适当的纠正,但是也要采用先肯定鼓励,后纠正的方式展开。切忌在众人面前过于严厉的指责幼儿,这样会打击幼儿自信心,引发幼儿厌学等不良情绪。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中班游戏教育论文

设计理念: 在如今多元化的幼儿教育领域中,我认为最富有******的是“田野课程”。它把幼儿当作有特殊需要和兴趣的个体,看作问题的发现者与探索者,用多种方式表达认识和感受。注重幼儿的兴趣、生活、活动的延伸和联系。因此,根据“田野课程”的理念,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我”这个主题,让幼儿去面对生活,在情境中学习,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主题选择: 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不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由于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缺乏,很容易发生各种矛盾,并且不太会解决问题。鉴于幼儿上述一些情况,我选择了该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准则,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活动目标: 1、尊重幼儿,满足他们的需要,鼓励幼儿与环境互动。 2、体验“我”在游戏、生活中快乐的情感,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鼓励幼儿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家庭幼儿园等教育因素,来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流程: 活动一:认知活动—我自己 通过认识自己的姓名、性别、测身高、自主绘画等一系列手段,从而让幼儿从多方面认识我的一些特征。 活动二:家园活动—我的家 让幼儿了解自己的生长环境,然后把它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比较、讨论等形式,加深对“家”的印象,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 活动三:生活活动—我会…… 通过让幼儿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叠被、系鞋带……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以及自我表现力。 活动四:语言活动—我喜欢…… 通过语言描述和肢体语言来介绍自己喜欢的人、事、物,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进行中的、可以改变的、开放的过程,根据幼儿经常在盥洗室、走廊边讲一些小秘密这一特点,我改变了原定教学活动的形式,更改为活动区活动—悄悄话:用屏风隔出一角,让幼儿在这个小天地里说悄悄话,从而培养孩子交往的技能。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幼儿对于“我”的一些特征、生长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认识,并且在自信心和自我表现力方面都有所增强,但是合作、交往的'技能还很不够,因此,我又设计了一项社会性活动:好朋友。这是我重点要讲的,设想通过这项活动来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在此,我设置了一个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采用音乐游戏的形式进入场景,通过《小鸡和熊》的故事,让幼儿知道要相互合作,接着让孩子分别扮演角色来进行“好朋友”的游戏。幼儿两人一组,一人蒙眼一人睁眼,互相帮助,共同跨过由多只可乐罐设置的小矮墙,到达小城堡。 第一次游戏:失败。小矮墙被撞翻了,请幼儿讲一讲怎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有的说:“他没扶住我。”有的说:“他没说清楚。”再此教师引导孩子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怎样才能使小矮墙不被撞倒?然后进行第二次尝试,结果还是失败,再讨论、再尝试,通过反复的尝试来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克服困难。当发现有个别幼儿能顺利地通过时,我及时让他们来讲一讲:你是怎样跨过小矮墙的,然后再让大家一起来试一试,通过尝试,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顺利通过到达了小城堡,好朋友手拉着手欢呼雀跃,在此同时既锻练了幼儿的身体,又增强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和交往技能,孩子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活动七:采用家庭的教育因素,进行双休日“幼儿家庭结伴游戏”活动,让孩子们自由地、愉快地通过家庭结伴游戏活动,进一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活动八:美工活动—我的朋友 让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制作小镜框—我的朋友,进一步促进幼儿之间的情感。 (一)、幼儿园中班春节的主题活动方案范文(两篇) (二)、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方案范文(五篇) (三)、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反思与评价范文(四篇) (四)、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设计方案范文(三篇) (五)、社区主题活动策划方案范文(三篇) (六)、社区学雷锋志愿主题活动方案范文(三篇) (七)、社区学雷锋主题活动方案范文(三篇) (八)、幼儿园安全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三篇) (九)、小学主题教育的活动总结范文(六篇) (十)、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总结怎么写(五篇) 活动效果: 经过这次活动以后,我班幼儿在社会性方面、交往方面明显有不少进步。在活动中,开始会共同协商,解决同伴间发生的矛盾,家长们也反映,在家庭中自己的孩子与伙伴在玩时争吵的现象减少了,通过一系列活动,基本达到预期所定的目标。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

建构区低结构材料研究论文

吴景清

按照结构性特征,幼儿园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非结构材料、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其中,低结构材料是指那些无固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材料。低结构材料以其材料收集的方便性、投放的多变性、玩法的多样性和创造的多维性,避免了高结构材料适用区域单一、制作麻烦、幼儿容易在短时间失去兴趣的情况。幼儿在与低结构材料不断摆弄、充分互动的过程中,探究和发现不同领域的问题,使得幼儿想象空间与创造力表现更加自由,探索欲望与成功体验得到满足。

一、低结构材料的收集与分类

1.生活中收集,鼓励亲子积极参与。我们在每班建立了一个家园共同收集的材料资源库,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参与到材料的收集行动中,并广泛挖掘家长资源,让家长出谋划策找材料。收集可以是教师发起的,也可以是幼儿或家长发起的,教师还可以借助幼儿的作品和创意玩法激起家长参与收集材料的积极性。除了容易收集的易拉罐、纸盒外,还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材料也受到幼儿喜欢,如贝壳、竹子、筷子、稻草、瓶盖等。

2.多维分类,幼儿取拿方便。低结构材料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幼儿年龄特点、游戏需求基础上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将材料恰当分类和摆放十分必要。对小班幼儿来说,材料种类不宜复杂,在分类摆放时可按照一到两个维度来分;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材料种类及分类的维度可以广一些。比如建构区的木质积木:小班可根据形状分类,中大班可按照形状、大小、颜色等多个维度分类摆放。将低结构材料分类后放在相对整齐的箩筐中,并贴上明显的分类标记图,再投放进区域,这样能够帮助幼儿了解该区域材料的特点,避免混杂摆放带来的干扰,为区域游戏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二、低结构材料在区域中的投放

1.针对区域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性投放低结构材料。无论是高结构还是低结构材料,投放种类过多的材料,其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上,低结构材料需要与其他结构材料优化组合,才能激发幼儿更为丰富的游戏行为。比如,可将低结构材料和高结构材料组合、低结构和低结构材料组合、低结构材料和非结构材料组合摆放等,以此来推动幼儿的游戏水平。从区域特点看,创意类活动区域更适合投放低结构材料。从年龄段看,中大班幼儿适合低结构材料多一些,小班幼儿的低结构材料占比则可以少一些。

2.根据区域特性及幼儿需要,增加相关辅助材料。在区域活动中,如果材料过于单一,幼儿的玩法也就会变得蜻蜓点水。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各区域的不同特点以及幼儿活动的需要,及时增加一些小玩意当辅助材料,从而引起幼儿新的操作兴趣。让幼儿在主辅材料的互动中不断玩出想法、玩出创意,避免单一主材料单一玩法的现象,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如在小班可以用小动物、小树、小花玩具等与搭建的作品组合;在中班可以用轴轱辘当车轮、当滑梯架;大班则可以用布条、毛根等辅助材料为美工作品装饰。

三、低结构材料与跟进式的区域活动

1.随主题跟进,激发活动之趣。兴趣是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前提,实践证明,幼儿在主题背景下更容易走人情境,产生进一步的兴趣。在区域活动中,围绕主题核心经验,教师选择能够引发幼儿产生与主题相关探究活动的低结构材料,或提供符合主题的辅助材料,使幼儿的区域活动与主题内容同步,这样可增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趣味性,深化幼儿在情境中的学习。

2.操作暗示渗透,填补指导之疏。同伴间的相互学习能够引发幼儿更多的游戏玩法。如有的幼儿在区域活动时,创造性地玩出更多的游戏,其中的操作方式或游戏玩法值得向其他幼儿推广。教师可将有价值的玩法照片贴在相应区域的桌面或墙上,让幼儿交流、欣赏同伴的创意,习得玩法,积累经验。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区域活动的评价环节,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用到哪些材料,怎么玩这些材料的,以及用这些材料做出了什么“作品”等。

3.结合游戏需要,巧用现场资源。低结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游戏行为,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灵活地利用、改变或组合活动场景拓展游戏,从而增强游戏的可玩性和趣味性。如建构游戏“小兵之战”时,借用现场桌椅、自制体育器械等当双方对战工具;拼图活动时利用宽阔的地面或地面固定的图案、线条等当图案底板。

当然,区域活动中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与幼儿的年龄、经验、能力是相关的,教师应该用心去看待幼儿的区域游戏,选择和投放适宜的低结构材料,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愉快地表达和表现的愿望,让材料和幼儿充分互动,使幼儿的游戏在材料与环境的有效互动中得以丰富。

教师一方面要提高低结构材料的资源收集意识,另一方面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低结构材料的运用,并重点关注幼儿与低结构材料的互动过程,以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所谓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场所。”它是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活动。如何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师适当正确的指导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置身事外:每次区域活动时间就是教师的休息时间;要不就是漫无目的地“巡回指导”,实际上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干预。二是过度限制:幼儿必须按照教师的个人想法进行区域活动,过度注重游戏表面上的有序性;过多限制幼儿自己的发挥,区域活动流于形式,导致幼儿对区域活动失去兴趣,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那教师对区域活动中究竟该做些什么,才能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发挥幼儿主体性,自由性的活动呢?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出发。一、认真、详细地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幼儿游戏的过程,是幼儿与游戏材料、伙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他们整理、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游戏过程,正是他们的学习过程。对于幼儿区域游戏的指导,要建立在观察了解幼儿的想法与需要的基础上。我们的目的是要使每一位幼儿在原有的水平和基础上得到发展和进步。那么具体操作中如何实现呢?1.观察是一切行动的基础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观察要有连贯性。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有以下几种:(1)扫描式观察:也就是整体上的观察。目的在于得到班级活动情况的整体印象。帮助教师了解幼儿是否都已进入自己的区域,是否有无所事事的幼儿;是否有纠纷事件;有没有孩子需要帮助。如在一次活动中,孩子们都已进入各自选择的区域,只有文文还在糖果屋门口徘徊,还时不时的扭头看看我。我走过去,轻轻地问:“文文,怎么了?”“老师,我想去糖果屋,可是我来晚了。”原来是这样啊。我对文文说:“文文每次都玩糖果屋,这次我们去理发店好吗?老师知道理发店生意很好,他们正要人帮忙呢!”在我的建议下,文文高兴地去了理发店,当起了理发师,玩得也很高兴。(2)深入观察。可以有不同指向:一种是指向活动区域,目的是在于了解该区域游戏是否进行顺利,材料是否合适,空间是否适宜,光线是否恰当等。特别是对新增区域,要进行这样的深入观察。另一种可以指向个别幼儿,了解他注意力是否集中,情绪状态是否积极,有没有需要帮助等。此类观察比较全面,想要深入地了解一个活动或幼儿,这种观察方法采用的比较多。或者在活动起初,可以采用扫描式观察,待幼儿进入区域,比较稳定地进行活动时,则采取深入观察比较适宜。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我觉得观察都要做到“四到”:①眼到看什么?看幼儿是否已进入本区域活动(还是无所事事不知所措),情绪状态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没有出现以下行为(争执,不停地转换区角)等等。如有一次在美工区打扮瓶宝宝的活动中,我发现钦钦没有进行与主题相关的活动,而是与小伙伴玩起了拳击。在经过干预之后才知道,原来美工区的内容已经很久没更新了,幼儿已经失去兴趣了,所以钦钦才会出现这种行为。之后,我马上调整了美工区的材料和内容。②耳到这点其实非常重要。从幼儿的交流之中可以分析出幼儿的游戏水平,幼儿的个性特征,或者活动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在幼儿之间出现争执活动无法继续的时候,听听幼儿说什么,显得尤为重要。在建构区,突然传来乐乐和奇奇的争执声,游戏也停止了。我没有马上进行制止,而是听他们在争些什么。“这个风车是我的,我早就看到了。”“我的,我一直在搭房子。”两个小朋友都不肯妥协。原来他们是在为一个风车吵架,我走过去,试图说服他们找另外的风车,可孩子告诉我只有一个。原来我在提供区角材料时,没有考虑到材料是否充足。③手到看过听过之后,做些记录,成为后来分析和干预行为的依据。洋洋是一个非常内向,胆小的幼儿,在上学期我们对她进行了跟踪观察。在区域活动中,更是观察的主要部分。在对洋洋进行干预之前,我们会对她的一言一行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并成为后来采取何种干预行为的重要依据。④心到做个有心人。把看到的听到的结合笔记,用心分析,思考,再考虑是否采取干预措施,如何干预。如在娃娃家,看到苗苗一个人抱着娃娃坐在一边,嘴里还说道:“宝宝不哭,妈妈马上来了。”初看似乎苗苗并不理解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她就是妈妈。但我没有进行干预。因为苗苗对妈妈的依赖特别强,她的行为其实是她自己想法的真实反映。如果这时马上纠正她,可能会引起幼儿情绪上的波动。2.结果分析是一切行动的依据(1)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游戏水平进行分析幼儿的一些行为表现在成人看来可能是幼稚的,是难以理解的,但我们必须要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游戏发展水平,教师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如小班幼儿还没有“去中心化”,自我为中心较明显。而且他们游戏的水平刚处在“平行游戏”阶段,所以在区域活动中可能不会跟其他幼儿交往。特别在娃娃家中,孩子们一般都是各玩各的。如果这时教师觉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加分析冒冒然地进入游戏,干预他们,幼儿就会觉得不适应,干预的结果肯定是失败的。而结合幼儿具体情况分析之后的教师,采取的措施肯定是不对幼儿进行任何干预。(2)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经验性的特点,所以在幼儿的行为上会有他们生活经验的表现。教师在指导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结合小班冬天的主题,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进行围巾的设计和涂色。我走到飞飞旁边,看到他正在用一只黑色的蜡笔涂色。我看了一会,就马上制止他:“飞飞,你觉得黑色的围巾好看吗?老师不是说过要用漂亮颜色的吗?你看到过黑色的围巾吗”飞飞看着我,委屈地说:“老师,我的围巾就是黑色的。妈妈的也是黑色的。老师你看。”飞飞真的从柜子里拿出了他的围巾,黑色的,上面有两只黄色的小狗,很漂亮。因此我们在进行艺术活动时,不能光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思维方式出发,不由分说地否定幼儿,而是要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想法。总之,多从幼儿出发看问题。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力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二、适当干预,促进幼儿发展在观察了解幼儿的想法和需要之后,就要对需要教师帮助的幼儿进行游戏的指导,这里的指导实际上是一种干预。而干预不是教师把自己的主观想法、愿望、标准直接强加给幼儿,也不是直接告诉幼儿下面该怎么做,进行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肯定或抑制、否定幼儿的某种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是幼儿获得经验的积极主动的建构。所以干预是建立在发展幼儿的根本上的,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怎样的干预可以体现幼儿主体性、自主性呢?1.干预要适时。不要轻易去干预幼儿的游戏,把对幼儿的干预减少到最低程度。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在经过了解观察,确认一个干预的最佳时机。要在幼儿经过了种种努力之后,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时,才给与适当的帮助。老师在建构区投放了新的材料,是一种塑料玩具。经过拼搭之后,成为一个陀螺。幼儿对新材料的反应很好。巍巍也在玩,他把两部分装起来之后,发现不会像其他幼儿的一样会旋转。显然,巍巍搭的不对,陀螺的底部应该是尖的,而他的两头都是圆的。巍巍发现不对,又重新卸下,再装,可还是不对。旁边的幼儿都笑巍巍的陀螺不会转。他的小脸都憋红了。巍巍本来就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他还在不停的摆弄,可找不到原因。这时他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我走过去,拿起另外一只成功的陀螺,和巍巍的放在一起:“巍巍,这两只陀螺有什么不一样啊?”巍巍反复看了看,“下面是尖的,这个是圆的。”“那怎么样才能使它变成尖的呢?”涛巍巍拆了自己的陀螺,看了看组成的两部分,很快发现了问题,原来是装反了!重新装好的陀螺终于转起来了。巍巍高兴地玩了起来。教师适时的帮助,使巍巍重新开始游戏,幼儿获得了愉悦的游戏体验,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感。2.干预要适宜。适宜的干预可以使幼儿的游戏朝正确的、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进行否定性的干预,如批评。但批评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批评不一定要用语言,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都可以用作否定性干预的手段。一次在阅读区中,孩子们特别的吵,有的幼儿把书当做望远镜在玩,有的幼儿圈起书在打打闹闹,更过分的是把书弄得乱七八糟,满地乱放。我当时就生气了,声色俱厉地批评孩子们:“你们会不会看书?老师是怎么说来着?全都给我整理好!”我的严厉震慑了全班幼儿,大家都停下了游戏,往阅读角看。活动室的气氛很紧张。教师的干预已经打断了孩子们的游戏。教师对个别幼儿的批评,却改变了整个活动室的游戏氛围。幼儿的游戏需要一个心理上宽松、自由、无压力的环境。而这时教师的不适宜干预,给幼儿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要担心自己会不会遭到老师的批评,怎么玩也是玩不好的。更谈不上发展了。3.干预要适度。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基于对儿童游戏权的尊重,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活动区中,如果老师的指导太突出,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本来幼儿在区域中就是主体、主角教师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孩子要怎么玩就怎么玩。有的教师在幼儿游戏时,经常突然地进入,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步骤去游戏,干预的太多,直接告诉幼儿“你应该怎样做,他应该怎样做”使幼儿无法正常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如在一次小吃店中,教师看到幼儿正在分配角色,大家讨论得很积极,久久没有开始游戏,教师就直接为幼儿分好了角色,并且告诉他们每个角色应该做些什么。教师就是在导演游戏,就是指挥者,幼儿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三、对干预措施进行反思和评价1.以正确的儿童观为指导思想在对幼儿进行必要干预时,要始终以正确的儿童观为指导。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主体,在活动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教育和环境的刺激。在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幼儿在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建构起对他们发展有益的经验。教师的干预行为只是起推动幼儿建构经验的作用,而不是干涉或决定幼儿游戏的想法,方式,内容,等等。2.以保持幼儿游戏状态为前提游戏就是幼儿自由选择的,充满着“愉悦及欢乐”的活动。教师在进行干预时,务必要考虑到幼儿游戏状态的保持。如玩积木,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决定如何玩,那就是游戏。如果是教师分配的,那就是工作。3.以使幼儿获得发展为目的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干预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重要。而不适当的干预可能回事幼儿失去获得发展的机会。为了维持区域活动表面上的井然有序,部分教师会过多干预幼儿的活动,总想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玩,体现出教师头脑中预先计划好的教育目标,而实际上教师的干预已经阻碍了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成了摆设。所以在干预中,一定要以使幼儿获得真正的发展为目的采取措施,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获得发展的媒介。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教育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育者必须注意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 索引序列
  • 幼儿园中班建构区材料的研究论文
  • 论文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建构研究
  • 幼儿园区角游戏材料的研究论文
  • 幼儿园中班建构主题选择论文
  • 建构区低结构材料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