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它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导向器,它决定着财务管理主体的行为模式。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一直是国外财务学者关注的焦点内容之一,近些年我国财务学者也尽力探讨,力求找到既能符合财务活动的内在要求,又能衔接国家财务管理目标,并能满足企业各经济当事人经济利益的要求,实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此,回顾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以指出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趋势。sO100一、财务管理目标发展述评根据现有资料,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是从19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渊源是亚当•斯密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有学者明确提出“用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总目标是一种客观的选择”(何清波、邢建平,1998),“国有企业管理目标的完整表述应该是:在履行足够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祁怀锦,1999)。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利润是企业积累的源泉,利润最大化使企业经营资本有了可靠的来源;另一方面,利润最大化在满足业主增加私人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业主经营逐渐被职工经理经营代替,企业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不合适了。这不仅因为利润最大化概念含糊不清,没有反映出利润与投入资本的比例关系,还因为即使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如果未考虑到各种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会影响未来企业经营资本的来源。(二)净现值最大化。20世纪40年代末,西方财务界开始关注资本在企业内部的有效分配,以及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随着1951年乔尔•迪安(JoelDean)的《资本预算》的出版,财务界开始讨论如何在各类资产间分配财物资源,以提高现金流动的净现值。如果一个企业所有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最大,企业的净收益就会最大。资本才能真正得以最大化增值。因此现值最大化被视为当时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这一目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对资本增值效果的影响,显然优于利润最大化目标,但并为从根本上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三)每股收益最大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股份制企业的不断发展,每股收益最大化逐渐成为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这以目标在科学上更进了一步,因为这里的“收益额”有时间概念,且“每股”又有投入资本概念,它是一定时间内单位投入资本(每股,不是每元)所获收益额,充分体现了资本投入与资本增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但这一目标一是未能体现资本投入所面临的风险;二是没有考虑企业股利方针对股票市价的影响。如果企业的目标只是为了每股收益最大,企业就决不会支付股利。(四)股东财富最大化。这是近几年西方财务管理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用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来计量的,它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也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管是目前利润还是预期未来的利润对股票价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然而,这种观点也有其缺陷。首先,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企业其他关系主体的利益不够重视,不利于处理好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关系。其次,股票价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是不合理的。再次,它只适合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很难适应。(五)企业价值最大化。所谓企业价值就是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取决于企业潜在和未来的获利能力。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价值对企业资产的影响,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此,有学者认为该观点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认识,“它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荆新、王化成、刘俊彦,1998)。然而,该观点仍受到批评:一是概念上的模糊。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刘贵生等,1997)。但有学者认为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不是同一概念。“企业价值相当于资产负债表左方的资产价值”,而股东财富应“相当于资产负债表右方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王庆成,1999)。二是测算上的困难。如果用未来企业报酬贴现值计量企业价值,“从理论上看来颇有道理,但是在实践的可操作上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果用资产评估值来计量,方法上虽然科学,但是“资产评估通常在企业经营方式变更、资产流动、产权变更时采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业绩评价中费时费力,事实上也难行得通”(王庆成,1999)。(六)所有者财富最大化。该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表述为所有者财务最大化”(郭复初等,1997)。在我国国有经济改革中,所有者的概念已为众人接纳,对股份制企业来说,股东即为企业的所有者,对非股份制企业来说,企业的投资者即为企业的所有者。所有者对企业评价的标准主要是自身财富能否得以最大限度增值,因此所有者财富最大化必然成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它不仅符合非所有者之外的企业经济当事人的利益,而且也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七)资金运动合理化。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是实现企业资金运动合理化。(汪孝德、杨丹,1994)资金运动合理化就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出发点,通过对企业的筹资、投资、耗费、收入、分配等各环节的控制和企业各种资产形态的有效管理,使资金运用达到一个相对适应和合理的状态。它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企业资金流动行、安全性和赢利性的科学统一和协调。该观点的缺陷在于:一是目标本身不能直接量化,例如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目标的表达都是量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资金运动最优化目标很难具体量化;二是资金运动是企业筹资、投资、分配等一系列行为过程,资金运动最优化就是企业财务过程的最优化,仍没有回答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八)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有学者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李端生、李占国,1998)。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经济性目标与超经济性目标的高度统一,是所有者利益与其它主体利益的最佳兼顾,绝不能只是一项非常具体化、定量化、具有明显倾向性的财务指标;必须具有综合性、兼容性,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持续经营和稳定发展能力,而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财目标就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笔者认为,该观点的可取之处在于:第一,能够在理财目标中充分考虑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第二,使企业的理财思路跳出资金管理的局限。其不足之处是: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企业目标,不是企业理财目标所能涵盖的。“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本质上是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企业理财目标应当充分体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但两者之间不能等同。(九)EVA最大化。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是企业经济附加值EVA最大化(艾志群,2002)。EVA是公司营业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值,它是衡量企业在某个特定年份中盈利抵偿资本机会成本后的经济利润。EVA最大化的理财目标能将所有者的财务管理目标与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紧密衔接在一条纽带上,所有者主要基于企业EVA的增长给经营者进行奖励,妥善地处理了经营者与股东的代理冲突。EVA考虑了企业所有投入资本的成本,有利于经营者千方百计提高资金营运效果,并授予经营者更大的灵活机动权;EVA最大化的实质是企业的经济利润最大化,也是权衡了经营者利益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但是,该观点的不足之处是:过分注重EVA易使企业忽视与其他契约关系的主体利益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除上述九种主要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观点外,理论界还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如有学者提出用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目标具体衡量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王庆成,1999);有的学者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表述为: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由社会责任、增值额、效用最佳等一系列辅助目标组成(张涛,1999);有的学者提出了“财务决策只有以长期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才可能克服财务活动的短期化行为,从而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陆正飞,1996);有的学者提出“投资者、经营者和社会利益最大化”(朱海芳,1996);有的学者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分层次,其根本目标是资本增值;直接目标是利润;核心目标是经济效益(张先治,1997);还有学者提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追求有效增值最大化和相关利益协调化(张卓、程凯、邓明然,2002)等。二、研究财务管理目标应注意的问题(一)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的出发点问题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出发点可以归结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所有者的目标。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应为“所有者财富最大化”、“EVA最大化”、“资金运动合理化”、“长期资本增值”等。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应由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政府、社会公众等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持有。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应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投资者、经营者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等。这种分歧实质上是两种企业观的分歧。其一是“所有者观念”,认为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其二是“实体观念”,认为企业具有独立于所有者之外的人格。从财务环境和经济理论来看,“实体观念”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实际情况。首先,发达资本市场具有投资主体分散化、投资目的多元化的特征。其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要明晰产权关系,即区分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并促使其分离,这就要求确认企业的主体地位。再次,现代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生产要素之间的契约。有的论者指出,资本所有权不应与企业所有权混为一谈,重要的是应消除企业是由证券持有者拥有的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这可以说是“实体观念”的经济学基矗最后,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企业的资本除了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外,还有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其他形式的资本,在有的企业,这些已经成为会计核算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实体观念”更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二)财务管理目标的结构问题有些论者提出,财务管理目标是单一的。即便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其具体提法也存在种种差异。比如:①财务管理目标按范围不同可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两类,后者包括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和营运管理目标等。②财务管理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前者又分为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③财务管理目标应分为所有者财务管理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管理目标,后者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④根本目标是资本增值,直接目标是利润,核心目标是经济效益等等观点。笔者认为,第一,财务管理目标通常就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因而不必按财务主体来划分财务管理目标。第二,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分目标或具体目标是实现财务总目标或基本目标的手段。第三,财务总目标应当从“实体观念”出发,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四,在经济体制、资本市尝企业所属产业、企业组织形式等财务环境因素不同时,真正能够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主体是不同的。如: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利益优先;资本市场不发达时,企业主要靠借款筹资,债权人很有“发言权”;在高科技、知识型产业中,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更具有重要性;在独资、合伙企业中,经营者与所有者往往是同一的,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要单纯得多。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性特征。(三)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指标问题有的论者并不讨论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指标的问题。这可能是他们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并非指标计算,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就是“某一指标”的“最大化”,因而没有必要再讨论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指标问题。在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指标问题上的第二个分歧是,有的论者认为这种指标只有一个,而大多数强调财务管理目标结构的论者则设计了多个指标。第三个分歧是在指标的具体设计上,究竟用哪一个(些)指标。笔者认为,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并不直接就是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指标。比如,营销管理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其评价指标可以是质量投诉次数、“回头客”的多少等。其次,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指标是财务管理目标的量化表现形式,既然财务管理目标有内在结构,其评价指标也应该是一个体系,至于具体如何设计、计算和运用这些指标,需要进一步研究。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提法经历了一个不断反复、变化的过程。从利润最大化到财富最大化再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主线发展过程,中间还有资金流动合理化、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等观点。现在又有人提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究竟哪个更适合我国企业,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在该问题中出现的诸多观点,说明财务管理目标引起了理论和实践界的普遍关注,同时也说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立足现状,展望未来,笔者认为,我国学者对企业理财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大趋势:(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当前呈主流性的学术观点,其他的一些新见解有不少是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中心观点的修补和完善。(二)注重协调企业多边财务关系主体的相关利益,是确立企业理财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这里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企业内部的员工、企业的债权人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理财目标只有充分考虑这些相关主体的利益才是合理的。(三)关注社会责任已经引入企业理财目标的内容。尽管对企业理财目标如何具体体现社会责任还未进行明确的探讨,但是,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企业理财目标中的社会责任问题。有的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基本约束条件;有的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理财的目标之一等等。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未来的企业理财目标必须考虑社会责任与社会利益。(四)确立企业的理财目标更应看重企业的长期利益。学者们对利润最大化等理财目标的批评,反映出学者们的一种期望:容易导致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的理财目标不是好目标。因此,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试图确立一个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理财目标,在这样的理财目标中,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经营的风险价值和长期效益。(五)区分不同类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趋势之一。在我国现行的研究中,有的学者开始探讨中小企业的理财目标、亏损企业的理财目标、高科技企业的理财目标、上市公司的理财目标和非上市企业的理财目标等。揭示了课题研究的一个趋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正逐步走向深入,向具体化发展。应当说,这种研究思路是正确的,它将有力推动企业理财目标研究的实证化和针对性。与此同时,企业理财目标也可能在企业内部进一步分解,将总体财务目标具体落实到各级管理者的理财目标。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财务管理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财务是企业可以运转的有力保障。下面是我分享的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Lee M,Wang transmission between[J].Joumal of Banking &Finance,2004,(28):1637-1670
[2]Federer Rise of Over-the-Counter market [R].Working paper,2006
[3]Hautsch N, Huang . Limit Order Flow,Market Impact and Optimal Order Sizes: Evidenee fromNASDAQ TotalView-ITCH Data [R].SFB 649 Discussion Paper,2011
[4]Chen Y,. Game analysis of commercial bank credit[J].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2001,(4): 23-28.
[5]Berger,Allen N,Nathan Miller,Mitchell Petersen,Raghuram Rajan,Jeremy Function FollowOrganizational Form 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R]. NBER WorkingPaper,2002
[6]William chen:Creating Government Financing Programs for Small and Medium sizedEnterprises in China[J].Chain & World Economy,2004,(3):3-4
[7]Stiglitz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81,(73):15-20
[8]Kreps M. R,Wilson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J]. Economic Theory,1982,(11): 253-279.
[9]Berger,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Economic Journal,2002,(447):32-53
[10]Bemanke . SME research on asymmetric inform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Perspectives,2011,(9):27-30
[11]Susan Teo,Serene Finance and Management[J].Journal of EnterprisingCulture[J].200l,(6):28-3l
[12]Beck, and medium — sized enterprises:Access to finance as a growthconstraint[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6,(11): 11-13
[13]Charles,Haynes of Additional Equity Capital by Small Firms Findings from theNational Survey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s[J].Smal1 Business Economics,2006,(6):52-53
[14]周茂清.场外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探析[J]. 财贸经济,2005,(11):34-36
[15]戴坚.我国三板市场法律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6] 蔡双立 , 张元萍 . 基于资本市场多层次框架下 OTC 市场构建研究 [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4):57-60
[17]韩莉侠,戴学来.OTC 市场的比较研究——兼论全国性 OTC 市场的设计模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18]邹德文,张家峰,陈要军.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选择与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厥紫康.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和经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0]周茂清,尹中立.新三板市场的形成和功能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管理,2011, (2):75-77
[2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l0-18
[2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企业融资根本出路在何方[J].证券时报,2004,(4):23-25
[23]周兆生.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5):27-32
[1]埃里克·赫尔弗特.财务分析技术一价值创造指南(第1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宋常.财务分析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5-45.
[3]张先治.财务分析(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0-50.
[4]鲁爱民.财务分析(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0-40.
[5]希金斯.财务管理分析(第八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0-50.
[6]黄小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5-40.
[7]何韧.财务报表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23-45.
[8]苏布拉马尼亚姆.财务报表分析.(第十版)(英文版)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34-56.
[9]彭曼.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价值评估(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5-55.
[10]朱传华.财务分析精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14-35.
[11]史蒂斯,史蒂斯,戴蒙德.财务会计:报告与分析(第六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0-45.
[12]刘玉梅.财务分析(第三版).大连出版社.2010: 24-40.
[13]张涛.财务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3-36.
[ 14]邓德军,谢振莲.财务分析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2-40.
[15]苗润生,陈洁.财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23-50.
[16] Hall, Matthew.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managerial work. 2010
[18]赵莎.中国IP0市场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选择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9]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一一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1998,(07):41-49.
[20]周敏慧.我国创业板IP0抑价问题[D].长沙理工大学,2012.
[21]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与原因[J].金融研究,2000b,(8):1-12.
[22]陈共荣,李琳.IPO前盈余管理与抑价现象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6,24(9):74-80.
[23]杜莘,梁洪的,宋逢明.中国A股市场首日收益率研究[J],管理科学报,2001,[4]:55-61.
[24]韩德宗,陈静.中国IPO定价偏低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1,(4):29-35.
[25]黄新建.影响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抑价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34—36.
[26]蒋顺才,胡国柳,胡琉.主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率一一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证据[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259-264.
[27]靳云汇,杨云.新股抑价现象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3,(3):29-53.
撰写毕业论文时,要先拟好提纲,没有好的提纲,很难写出质量优秀的论文。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提纲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提纲篇1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10-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0-11
研究背景 10-11
研究意义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13
研究思路 11-12
结构安排 12-13
2 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理论 13-23
财务共享服务理论 13-18
财务管理理论 18-19
委托代理理论 18
内部控制理论 18-19
ERP理论 19-21
流程再造理论 21-23
3 Y银行财务管理概况 23-34
Y银行基本情况 23-26
Y银行业务结构 23-24
Y银行经营状况 24-25
行业发展趋势与经营管理战略分析 25-26
财务管理体制 26-30
财务组织架构及管理模式 26-28
财务管理整体情况 28-30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现状 30-31
Y银行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31-34
4 Y银行实施财务共享研究 34-62
实施财务共享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34-38
实施财务共享的背景 34
实施财务共享的目标 34-35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战略意义 35-38
实施共享服务的总体思路 38-40
财务共享服务方案设计 40-54
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 40-41
财务管理系统整体架构和业务处理流程 41-46
财务核算管理模式 46-48
业务流程再造及效果分析 48-54
Y银行实施财务共享的效果评估 54-59
变革财务组织,降低运营管理成本 54-55
提高政策执行力,强化财务管控 55-56
优化核算流程,实现业务处理标准化、流程化,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56
提升财务的决策支持能力 56-57
促进财务转型,财务管理工作重点从财务核算转向决策支持 57-59
Y银行财务共享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59-62
共享服务的范围仅局限于境内银行机构 59
运营管理体制机制还未健全,管理手段较单 59-60
变革初期系统用户和财务人员体验下降,系统支持平台还需完善 60-62
5 Y银行进一步完善财务共享服务的思路 62-67
适时扩展共享服务中心的职能和服务的机构范围 62
改革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体制,完善运营管理机制 62-65
加强培训、沟通和人员管理,持续应用先进技术优化信息系统平台 65-67
6 结论 67-69
参考文献 69-70
致谢 70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提纲篇2
摘要 4-8
Abstract 8-11
1. 导言 14-19
研究背景和意义 14-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
主要贡献和创新 16-17
研究内容和框架 17-19
2. 文献综述 19-30
概念界定 19-24
独立董事概念 19-20
财务风险的界定及衡量 20-24
独立董事监督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24-25
独立董事监督行为选择及影响 25-29
独立董事监督行为的选择 25-27
独立董事监督行为的影响 27-29
文献评述 29-30
3. 制度背景、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0-38
制度背景 30-32
理论基础 32-35
研究假设 35-38
4.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38-50
研究设计 38-44
模型设定 38-39
变量选取与定义 39-44
样本选择 44-50
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0-68
描述性统计与单变量分析 50-61
回归检验 61-64
稳健性测试 64-68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8-71
研究结论 68-69
政策建议 69-70
研究局限与展望 70-71
参考文献 71-76
后记 76-77
致谢 77-79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9
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质量指标。成本指标的综合性特点,以及它同其他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决定了成本管理的“全面”性,就是说,要降低产品(或经营业务)成本,节约各项费用支出,必须加强成本的“全面”管理。所谓“全面”,不外乎是指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全面。空间上的全面,从工业企业来说,包括各车间、班组和各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时间上的全面,则是指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控制工作是全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它以目标为标准,对日常经济活动中实际结果与目标的差异进行直接的干预和调节,保证企业短期经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对日常差异的全面深入分析,帮助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改进目标与计划的制定水平,为取得长期的经营效益提供依据。全面预算编制好以后,为了保证全面预算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能够完成,必须对日常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控制对象涉及收入、利润、投资等各个方面,其中成本是整个预算控制的基础和关键。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经济指标,成本控制既是预算控制的基础和关键,又是现代成本管理的核心环节,它通常要根据成本预测、决策与预算所确定的目标以及标准成本法提供的实际数据,对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资源耗费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干预,以保证成本目标和成本预算任务的完成。现代成本管理理论认为西北控制应始终以降低成本为目标,企业为加强成本控制,还应致力于通过相应的成本降低措施实现成本的持续改善......目录一、产品成本的概述二、造成产品成本上升的原因及影响企业产品成本上升的因素三、缓解企业产品成本上升的途径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它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导向器,它决定着财务管理主体的行为模式。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一直是国外财务学者关注的焦点内容之一,近些年我国财务学者也尽力探讨,力求找到既能符合财务活动的内在要求,又能衔接国家财务管理目标,并能满足企业各经济当事人经济利益的要求,实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此,回顾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以指出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趋势。sO100一、财务管理目标发展述评根据现有资料,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是从19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渊源是亚当•斯密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有学者明确提出“用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总目标是一种客观的选择”(何清波、邢建平,1998),“国有企业管理目标的完整表述应该是:在履行足够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祁怀锦,1999)。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利润是企业积累的源泉,利润最大化使企业经营资本有了可靠的来源;另一方面,利润最大化在满足业主增加私人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业主经营逐渐被职工经理经营代替,企业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不合适了。这不仅因为利润最大化概念含糊不清,没有反映出利润与投入资本的比例关系,还因为即使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如果未考虑到各种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会影响未来企业经营资本的来源。(二)净现值最大化。20世纪40年代末,西方财务界开始关注资本在企业内部的有效分配,以及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随着1951年乔尔•迪安(JoelDean)的《资本预算》的出版,财务界开始讨论如何在各类资产间分配财物资源,以提高现金流动的净现值。如果一个企业所有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最大,企业的净收益就会最大。资本才能真正得以最大化增值。因此现值最大化被视为当时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这一目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对资本增值效果的影响,显然优于利润最大化目标,但并为从根本上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三)每股收益最大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股份制企业的不断发展,每股收益最大化逐渐成为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这以目标在科学上更进了一步,因为这里的“收益额”有时间概念,且“每股”又有投入资本概念,它是一定时间内单位投入资本(每股,不是每元)所获收益额,充分体现了资本投入与资本增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但这一目标一是未能体现资本投入所面临的风险;二是没有考虑企业股利方针对股票市价的影响。如果企业的目标只是为了每股收益最大,企业就决不会支付股利。(四)股东财富最大化。这是近几年西方财务管理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用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来计量的,它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也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管是目前利润还是预期未来的利润对股票价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然而,这种观点也有其缺陷。首先,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企业其他关系主体的利益不够重视,不利于处理好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关系。其次,股票价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是不合理的。再次,它只适合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很难适应。(五)企业价值最大化。所谓企业价值就是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取决于企业潜在和未来的获利能力。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价值对企业资产的影响,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此,有学者认为该观点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认识,“它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荆新、王化成、刘俊彦,1998)。然而,该观点仍受到批评:一是概念上的模糊。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刘贵生等,1997)。但有学者认为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不是同一概念。“企业价值相当于资产负债表左方的资产价值”,而股东财富应“相当于资产负债表右方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王庆成,1999)。二是测算上的困难。如果用未来企业报酬贴现值计量企业价值,“从理论上看来颇有道理,但是在实践的可操作上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果用资产评估值来计量,方法上虽然科学,但是“资产评估通常在企业经营方式变更、资产流动、产权变更时采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业绩评价中费时费力,事实上也难行得通”(王庆成,1999)。(六)所有者财富最大化。该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表述为所有者财务最大化”(郭复初等,1997)。在我国国有经济改革中,所有者的概念已为众人接纳,对股份制企业来说,股东即为企业的所有者,对非股份制企业来说,企业的投资者即为企业的所有者。所有者对企业评价的标准主要是自身财富能否得以最大限度增值,因此所有者财富最大化必然成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它不仅符合非所有者之外的企业经济当事人的利益,而且也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七)资金运动合理化。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是实现企业资金运动合理化。(汪孝德、杨丹,1994)资金运动合理化就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出发点,通过对企业的筹资、投资、耗费、收入、分配等各环节的控制和企业各种资产形态的有效管理,使资金运用达到一个相对适应和合理的状态。它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企业资金流动行、安全性和赢利性的科学统一和协调。该观点的缺陷在于:一是目标本身不能直接量化,例如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目标的表达都是量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资金运动最优化目标很难具体量化;二是资金运动是企业筹资、投资、分配等一系列行为过程,资金运动最优化就是企业财务过程的最优化,仍没有回答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八)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有学者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李端生、李占国,1998)。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经济性目标与超经济性目标的高度统一,是所有者利益与其它主体利益的最佳兼顾,绝不能只是一项非常具体化、定量化、具有明显倾向性的财务指标;必须具有综合性、兼容性,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持续经营和稳定发展能力,而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财目标就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笔者认为,该观点的可取之处在于:第一,能够在理财目标中充分考虑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第二,使企业的理财思路跳出资金管理的局限。其不足之处是: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企业目标,不是企业理财目标所能涵盖的。“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本质上是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企业理财目标应当充分体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但两者之间不能等同。(九)EVA最大化。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是企业经济附加值EVA最大化(艾志群,2002)。EVA是公司营业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值,它是衡量企业在某个特定年份中盈利抵偿资本机会成本后的经济利润。EVA最大化的理财目标能将所有者的财务管理目标与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紧密衔接在一条纽带上,所有者主要基于企业EVA的增长给经营者进行奖励,妥善地处理了经营者与股东的代理冲突。EVA考虑了企业所有投入资本的成本,有利于经营者千方百计提高资金营运效果,并授予经营者更大的灵活机动权;EVA最大化的实质是企业的经济利润最大化,也是权衡了经营者利益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但是,该观点的不足之处是:过分注重EVA易使企业忽视与其他契约关系的主体利益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除上述九种主要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观点外,理论界还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如有学者提出用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目标具体衡量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王庆成,1999);有的学者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表述为: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由社会责任、增值额、效用最佳等一系列辅助目标组成(张涛,1999);有的学者提出了“财务决策只有以长期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才可能克服财务活动的短期化行为,从而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陆正飞,1996);有的学者提出“投资者、经营者和社会利益最大化”(朱海芳,1996);有的学者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分层次,其根本目标是资本增值;直接目标是利润;核心目标是经济效益(张先治,1997);还有学者提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追求有效增值最大化和相关利益协调化(张卓、程凯、邓明然,2002)等。二、研究财务管理目标应注意的问题(一)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的出发点问题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出发点可以归结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所有者的目标。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应为“所有者财富最大化”、“EVA最大化”、“资金运动合理化”、“长期资本增值”等。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应由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政府、社会公众等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持有。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应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投资者、经营者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等。这种分歧实质上是两种企业观的分歧。其一是“所有者观念”,认为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其二是“实体观念”,认为企业具有独立于所有者之外的人格。从财务环境和经济理论来看,“实体观念”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实际情况。首先,发达资本市场具有投资主体分散化、投资目的多元化的特征。其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要明晰产权关系,即区分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并促使其分离,这就要求确认企业的主体地位。再次,现代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生产要素之间的契约。有的论者指出,资本所有权不应与企业所有权混为一谈,重要的是应消除企业是由证券持有者拥有的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这可以说是“实体观念”的经济学基矗最后,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企业的资本除了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外,还有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其他形式的资本,在有的企业,这些已经成为会计核算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实体观念”更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二)财务管理目标的结构问题有些论者提出,财务管理目标是单一的。即便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其具体提法也存在种种差异。比如:①财务管理目标按范围不同可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两类,后者包括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和营运管理目标等。②财务管理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前者又分为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③财务管理目标应分为所有者财务管理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管理目标,后者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④根本目标是资本增值,直接目标是利润,核心目标是经济效益等等观点。笔者认为,第一,财务管理目标通常就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因而不必按财务主体来划分财务管理目标。第二,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分目标或具体目标是实现财务总目标或基本目标的手段。第三,财务总目标应当从“实体观念”出发,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四,在经济体制、资本市尝企业所属产业、企业组织形式等财务环境因素不同时,真正能够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主体是不同的。如: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利益优先;资本市场不发达时,企业主要靠借款筹资,债权人很有“发言权”;在高科技、知识型产业中,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更具有重要性;在独资、合伙企业中,经营者与所有者往往是同一的,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要单纯得多。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性特征。(三)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指标问题有的论者并不讨论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指标的问题。这可能是他们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并非指标计算,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就是“某一指标”的“最大化”,因而没有必要再讨论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指标问题。在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指标问题上的第二个分歧是,有的论者认为这种指标只有一个,而大多数强调财务管理目标结构的论者则设计了多个指标。第三个分歧是在指标的具体设计上,究竟用哪一个(些)指标。笔者认为,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并不直接就是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指标。比如,营销管理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其评价指标可以是质量投诉次数、“回头客”的多少等。其次,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指标是财务管理目标的量化表现形式,既然财务管理目标有内在结构,其评价指标也应该是一个体系,至于具体如何设计、计算和运用这些指标,需要进一步研究。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提法经历了一个不断反复、变化的过程。从利润最大化到财富最大化再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主线发展过程,中间还有资金流动合理化、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等观点。现在又有人提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究竟哪个更适合我国企业,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在该问题中出现的诸多观点,说明财务管理目标引起了理论和实践界的普遍关注,同时也说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立足现状,展望未来,笔者认为,我国学者对企业理财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大趋势:(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当前呈主流性的学术观点,其他的一些新见解有不少是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中心观点的修补和完善。(二)注重协调企业多边财务关系主体的相关利益,是确立企业理财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这里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企业内部的员工、企业的债权人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理财目标只有充分考虑这些相关主体的利益才是合理的。(三)关注社会责任已经引入企业理财目标的内容。尽管对企业理财目标如何具体体现社会责任还未进行明确的探讨,但是,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企业理财目标中的社会责任问题。有的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基本约束条件;有的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理财的目标之一等等。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未来的企业理财目标必须考虑社会责任与社会利益。(四)确立企业的理财目标更应看重企业的长期利益。学者们对利润最大化等理财目标的批评,反映出学者们的一种期望:容易导致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的理财目标不是好目标。因此,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试图确立一个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理财目标,在这样的理财目标中,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经营的风险价值和长期效益。(五)区分不同类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趋势之一。在我国现行的研究中,有的学者开始探讨中小企业的理财目标、亏损企业的理财目标、高科技企业的理财目标、上市公司的理财目标和非上市企业的理财目标等。揭示了课题研究的一个趋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正逐步走向深入,向具体化发展。应当说,这种研究思路是正确的,它将有力推动企业理财目标研究的实证化和针对性。与此同时,企业理财目标也可能在企业内部进一步分解,将总体财务目标具体落实到各级管理者的理财目标。
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企业领导者高度的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下面是我分享的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 张先治。 现代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体系重构[J]. 求是学刊, 2002,(04)。
[2]. 朱晶。 试论企业并购中财务分析及作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13)。
[3]. 倪霞丽。 财务分析应注意啥[J]. 中国统计, 2005,(04)。
[4]. 董玉。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问题及其改进[J]. 商业会计,2005,(24)
[5]迟红梅: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的研究[J]. 时代金融(下旬),2011(8).
[6]周?琦: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0(22).
[7]陈 敏:论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1(1).
[8]黄宝来:如何看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市场,2010(10).
[1]Antelo,M. Licensing a non-drastic innovation under double informational asymmetry. Rese arch Policy,2003,32(3), 367-390.
[2]Arora, A. Patents,licensing,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the chemical Policy, 1997,26(4-5), 391-403.
[3]Aoki,R.,& Tauman,Y. Patent licensing with spillovers. Economics Letters,2001,73(1),125-130.
[4]Agarwal, S,& Hauswald, R. Distance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in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23(7),2757-2788.
[5]Brouthers, Hennart, . Boundaries of the firm: insights from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33,395-425.
[6]Anderson, J. 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69(1),106-116.
[7]Barkema,H. G.,Bell,J. H. J.,& Pennings, J. M. Foreign entry,cultural barriers,and learn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2),151-166.
[8]Bass, B.,& Granke, R. Societal influences on student perceptions of how to succeed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2,56(4),312-318.
[9]Bresman, H.,Birkinshaw, J.,& Nobel, R.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9,30(3),439-462.
[10]Chesbrough, H. W.,& Appleyard,M, M. Open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Review, 2007,50(1),57-76.
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二:
[1]Allport, G. W.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Holt,Rinehart & Winston, 1937.
[2]DeVellis, R.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London: Sage. 1991.
[3]Anderson,J. R. Methodologies for studying human knowledge. Behavioural and Brain Sciences,1987,10(3),467-505
[4]Aragon-Comea, J. A. Strategic proactivity and firm approach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5),556-567.
[5]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gentic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52,1-26.
[6]Barr, P. S,Stimpert,J. L,& Huff,A. S. Cognitive change,strategic 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enewal.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13(S1),15-36.
[7]Bourgeois, L. J. O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lack.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1,6(1),29-39.
[8]Belkin, N. J. 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80,5(5),133-143.
[9]Bentler,P. M,& Chou C. P. Practical issue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ethods and Research,1987,16(1),78-117
[10]Atkin, C. K. Instrumental utilities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New model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xford,England: Sage,1973.
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三:
[1]Adams, M. and Hardwick, P. An Analysis of Corporate Donations: UnitedKingdom Evidenc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8,35 (5): 641-654.
[2]Aronoff,C.,and J Ward. Family-owned Businesses: A Thing of the Past or Model of the Future.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995,8(2); 121-130.
[3]Beckhard,R“Dyer Jr.,. Managing continuity in the family owned business [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83,12 (1): 5-12.
[4Casson, M. The economics of family firms [J]. Scandinav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99' 47(1):10 - 23.
[5]Alchian,A.,Demsetz, H.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 1972,62(5): 777-795.
[6]Allen, F,J, Qian and M, J. Qian. Law,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77: .
[7]Amato,L. H.,& Amato,C. H. The effects of firm size and industry on corporate giving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7,72(3): 229-241.
[8]Chrisman, ., Chua,., and Steier, L. P.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family busines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b, 18(4): 441-448
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它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导向器,它决定着财务管理主体的行为模式。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一直是国外财务学者关注的焦点内容之一,近些年我国财务学者也尽力探讨,力求找到既能符合财务活动的内在要求,又能衔接国家财务管理目标,并能满足企业各经济当事人经济利益的要求,实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此,回顾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以指出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趋势。一、财务管理目标发展述评根据现有资料,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是从19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渊源是亚当•斯密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有学者明确提出“用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总目标是一种客观的选择”(何清波、邢建平,1998),“国有企业管理目标的完整表述应该是:在履行足够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祁怀锦,1999)。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利润是企业积累的源泉,利润最大化使企业经营资本有了可靠的来源;另一方面,利润最大化在满足业主增加私人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业主经营逐渐被职工经理经营代替,企业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不合适了。这不仅因为利润最大化概念含糊不清,没有反映出利润与投入资本的比例关系,还因为即使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如果未考虑到各种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会影响未来企业经营资本的来源。(二)净现值最大化。20世纪40年代末,西方财务界开始关注资本在企业内部的有效分配,以及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随着1951年乔尔•迪安(JoelDean)的《资本预算》的出版,财务界开始讨论如何在各类资产间分配财物资源,以提高现金流动的净现值。如果一个企业所有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最大,企业的净收益就会最大。资本才能真正得以最大化增值。因此现值最大化被视为当时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这一目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对资本增值效果的影响,显然优于利润最大化目标,但并为从根本上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三)每股收益最大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股份制企业的不断发展,每股收益最大化逐渐成为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这以目标在科学上更进了一步,因为这里的“收益额”有时间概念,且“每股”又有投入资本概念,它是一定时间内单位投入资本(每股,不是每元)所获收益额,充分体现了资本投入与资本增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但这一目标一是未能体现资本投入所面临的风险;二是没有考虑企业股利方针对股票市价的影响。如果企业的目标只是为了每股收益最大,企业就决不会支付股利。(四)股东财富最大化。这是近几年西方财务管理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用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来计量的,它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也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管是目前利润还是预期未来的利润对股票价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然而,这种观点也有其缺陷。首先,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企业其他关系主体的利益不够重视,不利于处理好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关系。其次,股票价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是不合理的。再次,它只适合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很难适应。(五)企业价值最大化。所谓企业价值就是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取决于企业潜在和未来的获利能力。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价值对企业资产的影响,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此,有学者认为该观点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认识,“它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荆新、王化成、刘俊彦,1998)。然而,该观点仍受到批评:一是概念上的模糊。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刘贵生等,1997)。但有学者认为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不是同一概念。“企业价值相当于资产负债表左方的资产价值”,而股东财富应“相当于资产负债表右方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王庆成,1999)。二是测算上的困难。如果用未来企业报酬贴现值计量企业价值,“从理论上看来颇有道理,但是在实践的可操作上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果用资产评估值来计量,方法上虽然科学,但是“资产评估通常在企业经营方式变更、资产流动、产权变更时采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业绩评价中费时费力,事实上也难行得通”(王庆成,1999)。(六)所有者财富最大化。该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表述为所有者财务最大化”(郭复初等,1997)。在我国国有经济改革中,所有者的概念已为众人接纳,对股份制企业来说,股东即为企业的所有者,对非股份制企业来说,企业的投资者即为企业的所有者。所有者对企业评价的标准主要是自身财富能否得以最大限度增值,因此所有者财富最大化必然成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它不仅符合非所有者之外的企业经济当事人的利益,而且也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七)资金运动合理化。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是实现企业资金运动合理化。(汪孝德、杨丹,1994)资金运动合理化就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出发点,通过对企业的筹资、投资、耗费、收入、分配等各环节的控制和企业各种资产形态的有效管理,使资金运用达到一个相对适应和合理的状态。它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企业资金流动行、安全性和赢利性的科学统一和协调。该观点的缺陷在于:一是目标本身不能直接量化,例如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目标的表达都是量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资金运动最优化目标很难具体量化;二是资金运动是企业筹资、投资、分配等一系列行为过程,资金运动最优化就是企业财务过程的最优化,仍没有回答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八)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有学者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李端生、李占国,1998)。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经济性目标与超经济性目标的高度统一,是所有者利益与其它主体利益的最佳兼顾,绝不能只是一项非常具体化、定量化、具有明显倾向性的财务指标;必须具有综合性、兼容性,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持续经营和稳定发展能力,而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财目标就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笔者认为,该观点的可取之处在于:第一,能够在理财目标中充分考虑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第二,使企业的理财思路跳出资金管理的局限。其不足之处是: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企业目标,不是企业理财目标所能涵盖的。“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本质上是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企业理财目标应当充分体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但两者之间不能等同。(九)EVA最大化。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是企业经济附加值EVA最大化(艾志群,2002)。EVA是公司营业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值,它是衡量企业在某个特定年份中盈利抵偿资本机会成本后的经济利润。EVA最大化的理财目标能将所有者的财务管理目标与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紧密衔接在一条纽带上,所有者主要基于企业EVA的增长给经营者进行奖励,妥善地处理了经营者与股东的代理冲突。EVA考虑了企业所有投入资本的成本,有利于经营者千方百计提高资金营运效果,并授予经营者更大的灵活机动权;EVA最大化的实质是企业的经济利润最大化,也是权衡了经营者利益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但是,该观点的不足之处是:过分注重EVA易使企业忽视与其他契约关系的主体利益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除上述九种主要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观点外,理论界还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如有学者提出用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目标具体衡量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王庆成,1999);有的学者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表述为: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由社会责任、增值额、效用最佳等一系列辅助目标组成(张涛,1999);有的学者提出了“财务决策只有以长期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才可能克服财务活动的短期化行为,从而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陆正飞,1996);有的学者提出“投资者、经营者和社会利益最大化”(朱海芳,1996);有的学者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分层次,其根本目标是资本增值;直接目标是利润;核心目标是经济效益(张先治,1997);还有学者提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追求有效增值最大化和相关利益协调化(张卓、程凯、邓明然,2002)等。二、研究财务管理目标应注意的问题(一)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的出发点问题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出发点可以归结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所有者的目标。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应为“所有者财富最大化”、“EVA最大化”、“资金运动合理化”、“长期资本增值”等。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应由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政府、社会公众等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持有。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应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投资者、经营者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等。这种分歧实质上是两种企业观的分歧。其一是“所有者观念”,认为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其二是“实体观念”,认为企业具有独立于所有者之外的人格。从财务环境和经济理论来看,“实体观念”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实际情况。首先,发达资本市场具有投资主体分散化、投资目的多元化的特征。其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要明晰产权关系,即区分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并促使其分离,这就要求确认企业的主体地位。再次,现代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生产要素之间的契约。有的论者指出,资本所有权不应与企业所有权混为一谈,重要的是应消除企业是由证券持有者拥有的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这可以说是“实体观念”的经济学基矗最后,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企业的资本除了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外,还有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其他形式的资本,在有的企业,这些已经成为会计核算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实体观念”更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二)财务管理目标的结构问题有些论者提出,财务管理目标是单一的。即便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其具体提法也存在种种差异。比如:①财务管理目标按范围不同可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两类,后者包括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和营运管理目标等。②财务管理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前者又分为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③财务管理目标应分为所有者财务管理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管理目标,后者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④根本目标是资本增值,直接目标是利润,核心目标是经济效益等等观点。笔者认为,第一,财务管理目标通常就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因而不必按财务主体来划分财务管理目标。第二,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分目标或具体目标是实现财务总目标或基本目标的手段。第三,财务总目标应当从“实体观念”出发,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四,在经济体制、资本市尝企业所属产业、企业组织形式等财务环境因素不同时,真正能够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主体是不同的。如: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利益优先;资本市场不发达时,企业主要靠借款筹资,债权人很有“发言权”;在高科技、知识型产业中,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更具有重要性;在独资、合伙企业中,经营者与所有者往往是同一的,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要单纯得多。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性特征。(三)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指标问题有的论者并不讨论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指标的问题。这可能是他们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并非指标计算,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就是“某一指标”的“最大化”,因而没有必要再讨论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指标问题。在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指标问题上的第二个分歧是,有的论者认为这种指标只有一个,而大多数强调财务管理目标结构的论者则设计了多个指标。第三个分歧是在指标的具体设计上,究竟用哪一个(些)指标。笔者认为,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并不直接就是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指标。比如,营销管理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其评价指标可以是质量投诉次数、“回头客”的多少等。其次,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指标是财务管理目标的量化表现形式,既然财务管理目标有内在结构,其评价指标也应该是一个体系,至于具体如何设计、计算和运用这些指标,需要进一步研究。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提法经历了一个不断反复、变化的过程。从利润最大化到财富最大化再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主线发展过程,中间还有资金流动合理化、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等观点。现在又有人提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究竟哪个更适合我国企业,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在该问题中出现的诸多观点,说明财务管理目标引起了理论和实践界的普遍关注,同时也说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立足现状,展望未来,笔者认为,我国学者对企业理财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大趋势:(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当前呈主流性的学术观点,其他的一些新见解有不少是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中心观点的修补和完善。(二)注重协调企业多边财务关系主体的相关利益,是确立企业理财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这里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企业内部的员工、企业的债权人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理财目标只有充分考虑这些相关主体的利益才是合理的。(三)关注社会责任已经引入企业理财目标的内容。尽管对企业理财目标如何具体体现社会责任还未进行明确的探讨,但是,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企业理财目标中的社会责任问题。有的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基本约束条件;有的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理财的目标之一等等。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未来的企业理财目标必须考虑社会责任与社会利益。(四)确立企业的理财目标更应看重企业的长期利益。学者们对利润最大化等理财目标的批评,反映出学者们的一种期望:容易导致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的理财目标不是好目标。因此,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试图确立一个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理财目标,在这样的理财目标中,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经营的风险价值和长期效益。(五)区分不同类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趋势之一。在我国现行的研究中,有的学者开始探讨中小企业的理财目标、亏损企业的理财目标、高科技企业的理财目标、上市公司的理财目标和非上市企业的理财目标等。揭示了课题研究的一个趋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正逐步走向深入,向具体化发展。应当说,这种研究思路是正确的,它将有力推动企业理财目标研究的实证化和针对性。与此同时,企业理财目标也可能在企业内部进一步分解,将总体财务目标具体落实到各级管理者的理财目标。参考资料: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文献综述
财务管理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范文一
[1]Allport, G. W.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Holt,Rinehart & Winston, 1937.
[2]DeVellis, R.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London: Sage. 1991.
[3]Anderson,J. R. Methodologies for studying human knowledge. Behavioural and Brain Sciences,1987,10(3),467-505
[4]Aragon-Comea, J. A. Strategic proactivity and firm approach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5),556-567.
[5]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gentic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52,1-26.
[6]Barr, P. S,Stimpert,J. L,& Huff,A. S. Cognitive change,strategic 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enewal.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13(S1),15-36.
[7]Bourgeois, L. J. O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lack.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1,6(1),29-39.
[8]Belkin, N. J. 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80,5(5),133-143.
[9]Bentler,P. M,& Chou C. P. Practical issue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ethods and Research,1987,16(1),78-117
[10]Atkin, C. K. Instrumental utilities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New model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xford,England: Sage,1973.
范文二
[1]Antelo,M. Licensing a non-drastic innovation under double informational asymmetry. Rese arch Policy,2003,32(3), 367-390.
[2]Arora, A. Patents,licensing,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the chemical Policy, 1997,26(4-5), 391-403.
[3]Aoki,R.,& Tauman,Y. Patent licensing with spillovers. Economics Letters,2001,73(1),125-130.
[4]Agarwal, S,& Hauswald, R. Distance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in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23(7),2757-2788.
[5]Brouthers, Hennart, . Boundaries of the firm: insights from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33,395-425.
[6]Anderson, J. 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69(1),106-116.
[7]Barkema,H. G.,Bell,J. H. J.,& Pennings, J. M. Foreign entry,cultural barriers,and learn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2),151-166.
[8]Bass, B.,& Granke, R. Societal influences on student perceptions of how to succeed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2,56(4),312-318.
[9]Bresman, H.,Birkinshaw, J.,& Nobel, R.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9,30(3),439-462.
[10]Chesbrough, H. W.,& Appleyard,M, M. Open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Review, 2007,50(1),57-76.
《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广大农村不断加强和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建设,全面实行村务公开,狠抓村级财务的规范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由于国家农业部、财政部颁布的农村新会计制度在许多地方尚未实行,现时的农村会计核算与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严重脱节,在全面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村级财务管理问题也就越来越多。据报载,某县一贫困村的一个纽长在短短的三年内挥霍公款达10万元。这些问题的暴露不仅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矛质激化,而且造成一些地方公务难以执行,党的农村政策难以落实,茬接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笔者经调查发现,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出纳队伍不稳定,人员变更快,财务移交手续办理不及时。如某县在近四年内由于村民委员会换届等原因变更147名会计,90名出纳。其中有80余名离职财会人员未办理移交手续,新任会计出纳形同虚设。二是财务无专人管理,经费开支无专人审批。于是,多人收钱,多人管线,多人用钱,长时间不交账、不结账、不记账成为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据调查,某县80%以上的村的费用开支,村支书、村主任、妇女主任、会计谁都可以批,甚至出纳也可以批,有的未经任何人审批签字也可以报账,形成了谁拿钱谁用钱的混乱局面。三是村级财务账目设置不全,原始凭证不规范。从笔者调查所掌握的情况看,有75%以上的村没有按制度要求来设置会计账目,有的只设+本现金账而不设台账、财产账和往来账。有的财会人员因不懂此务,干脆不设账、不记账,把五花入门的票据用报纸封成包,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包包账"。这些原%"票据(凭证)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收钱不开正式收据,收款人不签名盖章;开支没有正式发票,多以自条入账,并无经手人签章;干部出差不填差旅费报账单,基建工程无合同、无验收、无发票,以领据代发票入账等现象极为普遍。如某县的一个村新建了一所学校,开支达4万多元,但未见一张正式发票,可见村级财务的凭证不规范到了何等程度。四是非生产性开支严重,绝大多数的村级财政支出用于招待,普遍形成一种检查吃、开会吃、出差吃、有事无事几个干部也聚会吃的不良风气,造成极大的浪费。五是少数村纽干部贪污、挪用集体资金现象严重。少数村组干部本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千方百计利用职务之便,运用多种手段贪污挪用集体资金。如收入不交账,多收少交,重报开支,多领补助,甚至合伙巧立名目私分公款以及造假发票报账等。六是账目不公开,财产往来无账,村级财务失去有效监督。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认如下几方面入手:一、坚定不移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加大民主理财力度。村级财务问题历来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而再,再而三强调要切实保吁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凡是村里的重大事务和群众普遍关的焦点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尤其村级财务要公开。村级财务公开一定要按国办[1999帕6号文件要求,一是公开内容安全面完整。要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中规定的财务公开内容进行公开。二是公开时间要及时,特别是对于多数村民或民主理财小组要求公开的专项财务活动应及时公布;重要财务活动应逐笔公布。三是公开方式要以公开栏为主,要有固定的财务公开栏。四是公开程序要严格。财务公开前,应有民主理财小组参加,对全部财产、债权债务和有关账目进行一次全面的核实。五是对财务公开中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六是要把财务公开的监督落到实处,村组财务要置于群众的经常监督之下。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建立财务制度是搞好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为使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合作经济财务制度人这两个新制度对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和共同生产费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因此,要在两个新制度的基础上,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如"报账制度。、"列支审批制度"等。同时,村级财务必须坚持收支两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以收抵支、差额入账、坐支现金等现象。三、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搞好村级财务清理工作。中央和省一再要求要认真搞好村级财务的管理,并作为任林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之所以如此重视农村村级财务的管理工作,这是因为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抓好农村财务管理列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编入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管理内容。各乡镇至少要确定一名党政领导主管农村财务,经常听取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汇报,研究、部暑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随时根据群众的反映,对村级财务进行及时清理。对清理出来的经济问题,一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通过清理农村村级财务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四、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农村财务管理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因此,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至关重要。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以稳定财会人员队伍。这里关键是要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建立岗位责任制。财会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要切实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有必要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考核。五、试推行"村财乡笛"o可根据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推行"村财乡管"制度。村里不设会计,只设出纳,村级账目由乡镇经管部门代管,财务收支实行 "报账制"。六、加强村组集体资产管理,追制、化解村组不良债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再继续做好农体集体资产的清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并逐步化解乡村两级不良债务"。据笔者调查所知,近些年来,农村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村组负债不断增加,群众反映极为强烈。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危及基层政权的巩固。在加强村组集体资产管理,遏制不良债务过程中,首先要认真搞好农村村纽集体资产的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工作,对集体资产要进行评估,要切实解决农村各业承包基数不合理、低价承包等问题,以防集体资产流失。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减债措施,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已经形成的债权债务问题。《农村合作金融:经理人员的选择权与激励问题》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建设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安排的全部理论假设在于:农村信用社由农民等额股入组成,一人一股一票,经理人员由农民按人数而不是一般股份公司意义上的股权数选举产生,并由农民对其实施监督。这样,信用社及其经理人员的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利益,符合农业部门的利益,最终符合国家利益。在逻辑演绎上,从农民利益一直到国家利益基本不存在冲突,但在整个理论假设的第一个环节,即信用社能够真正“由农民选举产生并受农民监督”是不成立的,从而导致了此后一系列貌似顺理成章的推导都失去了必然前提。本文认为,理想的合作金融制度的确要求按会员而不是按股权选举经营者,以避免在许多一般股份制企业出现的经营权被少数大股东控制,从而危害小股东、外部债权人利益的情形。然而,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实践证明,一人一股一票的所有权安排不仅没有从制度上保证经理人员的最优选择,反而导致了严重的外部人—内部人双重控制问题。二、事前信息非对称与经理人员的选择权问题规范的信用合作制度下,经理人员是由信用社入股社员民主选举产生的。入股社员一般是通过对经理人员的选择,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取向,比如,股本收益回报、按规定获得贷款等等。作为被选举产生的经理人员,只有努力给予社员以较好的业绩方能继续任职。这对于发挥经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十分有益的。而在我国现实信用合作制度下,经理人员的选举产生并不是由全体入股的社员选举产生,而是由内部人员选举。其基本的操作方法是:由上级确定信用社经理人员的候选人,基层信用社选举代表,再由代表对候选人进行投票,选举县农村信用联社经理,最后人民银行对所选举产生的经理人员进行任职资格审查,通过后,即可担任经理。经理人员的这种产生方式具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弊端。首先,上级确定信用社经理候选人导致农民作为股东与候选人之间存在信息非对称。尽管就每一户农民而言,所入股的资金并不多,有的都只有几元钱,但每一股都应该拥有收益分配权、财产控制权和对代理人的选择权。但目前我们的这种经理人员的产生方式,使经理的决定权与农民的选择在事实上脱节,于是出现这样一种“选择权移位”问题:候选人是否当选与农民的选择无关。这是因为,既然是上级劝定候选人,则不能保证农民对候改选人的实际经营能力有充分了解,这就存在事前的信息非对称、于是造成农民选也无奈、不选也无奈的尴尬局面。这样的制度安排只能造成“有经营才能的人成为经理是偶然的、不具备金融管理能力的人窃取经理职位是必然的“畸形现象”。其次,导致了外部人控制现象,股东利益得不到保障。既然经理由上级提名,则为上级服务比为农民服务显然要重要得多。这是因为,来自上级的提名约束是硬的,而来自农民的选举权约束是软的。于是,信用社在经营上往往更倾向于为地方行政服务,而不是为社员服务。只有满足上级需要,才能保证在今后的选举中继续被提名,也才能保证继续把持经理职位。因此,在信用社经营中出现了非常有趣的“外部人控制”现象。基于硬的提名激励,上级很容易通过信用社完成地方行政意图,信用社经理成为上级的工具,而不是农民实现合作融资的协调人。第三,现有代表制度存在技术性缺陷,经理人员的产生往往受制其它非正常因素。单纯就某一县(市)农村信用社来说,员工数量并不多,一般在几百人左右,相对于几千、上万的社员股民而言,已经是—个相对少数。由于目前对经理人员的选择往往是通过代表制的形式选举产生,代表通常是基层信用社的主任,县(市)联社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少数的基层员工,代表一般只有几十人,是利益高度相关者,寻租成本很低。参选人员往往只需付出较小的成本,比如,游说,许诺或者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就可以很容易获选。从代表本人来说,信用社能否取好的业绩并不一定会构成其股票的主要动机,因为业绩好坏对自身利益影响不会很大,而选举能否给投票者带来直接好处就成为股票的决定因素,目前部门负责人及基层信用社主任由经理(联社主任)任免制度无疑会进一步强化投票者的这种动机。这种“投李报桃”选举制度可使寻租成本降到最低,被选举的往往不是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而最有可能牺牲股东利益的人。选举的有效性无疑值得怀疑。三、事后信息非对称与经理人员的激励问题在规范的农村信用合作制度模式下,对经理人员的监督由社员来完成。这种互助生产形式与德姆塞茨、阿尔奇安所提出的“团队”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大多数社员并不直接参与信用社的工作和管理中来,只是享受其提供的服务和利益分配。在重大决策上参与选择。这种区别使得其监督成本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事后信息不对称,社员很难了解信用社的实际经营情况,需要社员努力从各方面搜集信息。问题是,由于每个社员只有一股,在表决时也只有一票,较高的成本往往使得其不愿意花费代价来行使监督职能,存在着“搭便车”的现象,即总是希望别人来对信用社经理人员和经营行为实施监督,到后来,就没有人来对信用社的经理人员和经营行为实施监督。同时,我们知道,监督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农民由于知识相对贫乏,即使其有权监督,也大多数难以发挥其监督职能。这是合作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实际上,从农村信用社的股权分配来说,由于一人一股,则只有一投票权,我们可以把信用社的全体员工队伍看作是一个合伙团队,谁也没有绝对的发言权和控制权。但是,在一个团队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监督团队成员的劳动,有些团队成员可能会偷懒,由于劳动的不可计量特性,相互间共同监督是很困难的,很难对成员的劳动付出做出准确的评价。按照德姆塞茨和阿尔奇安的理论,在团队中必须选举出一个人来对整个团队成员的劳动进行监督。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实际监督安排看,来自农民的内部监督是软弱无力的,事实上的监督主要通过人民银行的现场与非现场监管来完成。但是,由于人民银行与农民在根本利益上的差异,前者注重金融风险控制,后者注重自身融资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很难指望两者在激励目标和操作手段上存在完全共通性。我们认为,内部监督是关键。一方面,有效的内部监督可以降低外部监督(人民银行)成本。毕竟,农民显然不希望自身所有的信用社面临金融风险,只有在良好运作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为农民提供完备的金融服务。因此,人民银行的监管目标对农民来说是下限;反过来说,良好的内部监督必然降低外部监督的工作量;而外部监督却未必尽然保证内部监督的效率。我们知道,一方面,由于农民只有入股权,没有控制权和投票权,其实际上没有任何监督权,另一方面,从产权结构来看,由于国家所占的比重很低,从理论上讲,无权对农村信用社经营行为实施监督。1996年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分离出来交由当地人民银行管理以后,政府几次发文,要求各级不能对农村信用社的人、财、物进行干预,这样,农村信用社的监督实际上已经出现了“真空”,成为了一个自由天地。而正是这几年,农村信用社无论是资产质量,还是财务经营状况,均较以前年度有明显的下降。这当然跟农村经济形势以及全国整个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关,也与前些年度累积下来一些金融风险有关,但我们不能不说,与我们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督出现“真空”有关。目前有一种提法,即在各县农村信用联社的基础上,投资入股,成立省级农村信用联社,然后再成立中国农村信用社合作社总社之类的机构,这种机构组织体系对于增加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调度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极为有用的,同时,也有助于对县级及其以下农衬信用社的经营行为和经理人员实施监督。与目前比,是一种进步。但仅有这种组织体系还远远不够,关键问题是不能解决外部人控制和缺乏内部监督的问题。只不过是把经营者的选择权交给了更高级的“上级”,把各单一信用社的风险捆绑处理,在规模上提高抗风险能力,治标而未治本。另外,要求省级联社对纷繁复杂的县级农村信用社实施有效监督是困难的,可能还会进一步降低纵向监督的效率。在缺乏内部监督的情形下,内部人控制几乎是必然出现的,从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实际情况看,经理人员利用职位,以损害农民利益为自己谋利益是不罕见的。我们的看法是,应该设计一种模式,使代理人的个人效用函数与企业的效用函数一致,形成激励相容。正反两方面的激励安排都是必要的。正向安排是使信用社经理的收入与效益挂钩;反向安排是公开招聘信用社经理,对出现严重违反农民利益的经营者,农民应具备联合罢免权。四、结论及政策建议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一互助组织在产权结构上具有明显的不同于其它企业的特征,即一人一股一票,这种产权结构尽管在一定时期、一定的区域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已经日益显示出了其弊端。从经理人员的选择来看,选举规则和选举程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选举结果。同时,这种制度对于经理人员的监督和激励也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对经理人员的监督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要有一定的知识,平均化的股权结构易于使得股东“搭便车”,导致监督空洞化。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制度与规范的合作制度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社员股东没有收益分配权、决策权和对经理人员的选择权。因而,使得其在实践过程当中,出现一系列更为严重的问题。包括外部人—内部人控制问题、监督失控问题等等。使得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比国有商业银行还要多。因此,我们建议:1.将农村信用社改合作制为村民委员会控股的股份制。入股资金可用村集体提留,也可以由农民入股,组成控股会,再由控股会对信用社入股。在控股比例上,应打破平均化的倾向,在要求每一个村集体都应该有入股资金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大股东。这种做法有几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解决广大农民缺乏监督知识、无力承担监督职能的问题。二是解决农民由于股金投入少,监督成本高而存在的“搭便车”问题,防止产生监督“真空”,可以因此全面提高监督效率。三是可以有效防止单纯由社会资金入股,重视股本效益而忽视对农业投入的情况。因为村民委员会所本身是村民选举产生,具有广泛的民主性,能够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由其代理行使对信用社的控制权主和表决权,可以使农村信用社根殖于农村、农业和农民。四是有助于全面解决目前严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五是全面解决农村信用合作一人一股一票选举制度所产生的弊端,防止选举失效。2.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以县级农村信用联社为重点,建立乡、县、省三级管理体制。由各村民委员会对乡镇农村信用社入股,按股权比例选举产生乡镇农村信用社董事会;再由各乡镇农村信用社对县级农村信用社入股,组成县级农村信用联社,选举产生县级农村信用社董事会,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总经理提名乡镇信用社经理,再由乡镇农村信用社董事会决定任命;在县级联社成立监事会;各县级农村信用社再投资入股,组建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省级农村信用联社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各县(市)信用社调度、融通资金,防止出现支付危机;传达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制订区域内的农村信用社发展政策;协调与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农村信用社之间的关系。在中央可以成立一个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政策制订。3.建立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将经理人员的工资收入同经营业绩全面挂钩,实行经营风险抵押。对于超过预期收益部分。按一定比例对经理人员进行奖励。对经理人员实行期权制度,以促使其经营行为的持续性和长期性。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时期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紧跟农村经济改革的步伐。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之论文范文。
摘要: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村民关注的焦点所在。随着经济发展与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会计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等。再比如当前村级财务管理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这就需要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创新村级财务管理的方式,来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水平,更好的推动与加强农村建设。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村级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简要概述了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分析当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提出完善的措施,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创新;不足;建议
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推动,成为了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的一大重点。村级财务管理在建设新型城镇的建设中是一项重点工作,会计电算化等一系列的财务措施与制度的出现,使得村级的财务管理工作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有利于联系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增强基层组织的工作积极性与凝聚力,还有利于落实好廉政建设。为此,分析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多方面入手,提高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等,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在于对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的管理上,同时做好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与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如何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间的利益关系,与农村经济建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都会从村级的财务管理工作与集体资产管理反映出来。所以,加强村级的财务管理工作,完善财务管理方式是解决当前农村工作中遇到矛盾与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是维护与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时期,竞争愈发激烈,要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的优化转型,就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体制,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并结合其各自的农村特色,发展特色经济,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二、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财务基础工作开展不够规范
财务基础工作开展缺乏规范性是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对于一些村来说,在财务处理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巧列名目,收款的收据凭证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回的支款项目多,并且在报销上的凭证管理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支出凭证的手续不够完整,加大了凭证管理的难度。再加上,村级负责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不够全面,对自身的职责认识不够透彻,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常常存在着延长报账时间,无法及时对相应的款项进行处理,就容易造成财务混乱现象。此外,对于村级财务管理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导致有一部分的资金会滞留在村级内部,而对于这项资金的管理却缺乏一个有效的制度规范,就容易使得这份资金在使用上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村级资金管理的效率。所以说,对于村级来说,财务基础工作的进行不够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动摇财务管理的效率,不利于农村各项经济活动建设的开展。
(二)村级财务人员的素质较低
从当前来看,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面临着极大的问题,急需要扩充新的血液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偏大,在财务管理上容易形成思维模式定型,不利于接受新的财务管理知识、方法,也就会降低财务管理的效率。再加上由于农村的各项经济发展与人才吸引机制无法与城市相抗衡,更难以吸引素质较高的财务管理人才。而原有的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的文化水平不高,业务开展的实际能力不强,在会计的电算化作用上缺乏实践的作用能力,也会阻碍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此外,村级财务人员大都是由两委指定担任的,因此容易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而有些财务人员由于害怕得罪人,或在较大的诱惑前无法保持自身,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没有坚持职业道德原则,而是选择同流合污,则不利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也阻碍了村级建设发展。
(三)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发挥不到位
在村级财务管理中,财务监督人员落实不到位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村委会是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一项自治组织。其中,乡镇组织的管理监督权缺失,就会弱化对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通过对一些农村经济的犯罪案件查处可以发现,造成这些案件的主要因素在于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混乱、犯罪界限界定模糊等。加之,纪检部门与司法机关在面临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常存在害怕麻烦、害怕困难的心理,而不敢插手管理,且由于农村情况复杂,各执法机关对自身管辖权的认识存在认识不清、认识不足的问题,进而造成对村干部的违法查处工作容易处在一种法律的.真空状态。除此之外,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也会造成群众监督作用的无法发挥,进而使得群众监督流于形式。
三、新时期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基础工作
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是要让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能够有章可循,以提高其基础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制度建设需要从各自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可行的财务制度与细则,推动村级财务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方向,切实践行财务公开要求。与此同时,相关的领导人员也要提高自身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水平,重视财务管理在村级管理与建设中的地位,从而领导相关人员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简明实用的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而其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凭证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票据管理、财务开支审批管理与财务人员管理上,并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吸取其他地方的先进管理经验,从而提高村级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提高业务开展能力
对于财务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需要采取积极的方法来解决,进而加强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为财务管理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首先,要加大对村级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开展财务培训工作,及时更新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会计处理、法律以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结构,并加强其实践操作的能力,特别是在计算机的应用上,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课,来提高村级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其次,还应该健全村级财务人员的任免机制。财务人员的任免应该有所创新,经过群众的推荐,村委会上报,再通过实际的考核后,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来统一审批并且颁发相应的聘书;最后,还要完善财务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村级财务岗位的设置要清晰明确,财务人员的工作范围与权限也要有明确划分。并且,在相关财务会计人员的调配上要建立规范的程序,在没有经过乡主管部门允许的情况下,不能够任意聘任与调配财务人员。
(三)完善多元监督体系,发挥监督的作用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的内部监督机制,明确村民在村级财务中监督的主体地位,提高村民监督的意识,发挥出群众性的监督作用;其次,要深化会计监督的作用,强调审计的重要性,发挥出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要完善相关的审计工作,在收支的票据上审核其合法性、合理性以及规范性,以避免出现不合法、不规范票据入账现象的发生。在村级财务管理中还需要提高对审计的充分认识,积极开展财务审计工作,加大审计的执法力度;最后,还要积极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借助于网络平台来进一步强化监督工作,实现村级财务管理的动态化、民主化以及信息化管理。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时期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紧跟农村经济改革的步伐。完善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需要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还要与时俱进的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思考与创新,如针对财务监督不全面的问题,就要从健全多元化的监督体系入手,来真正将监督落到实处。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建设新型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热娜古丽•买买提.关于新时期农村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投资,2014(A07):385-385.
[2]叶书桥.关于如何加强新时期村级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5(2):42-43.
[3]屈传波.新时期如何加强农村财务管理[J].中国经贸,2016(7):263-264.
[4]梁晔.浅议新时期如何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以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133-134.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财务管理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财务是企业可以运转的有力保障。下面是我分享的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Lee M,Wang transmission between[J].Joumal of Banking &Finance,2004,(28):1637-1670
[2]Federer Rise of Over-the-Counter market [R].Working paper,2006
[3]Hautsch N, Huang . Limit Order Flow,Market Impact and Optimal Order Sizes: Evidenee fromNASDAQ TotalView-ITCH Data [R].SFB 649 Discussion Paper,2011
[4]Chen Y,. Game analysis of commercial bank credit[J].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2001,(4): 23-28.
[5]Berger,Allen N,Nathan Miller,Mitchell Petersen,Raghuram Rajan,Jeremy Function FollowOrganizational Form 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R]. NBER WorkingPaper,2002
[6]William chen:Creating Government Financing Programs for Small and Medium sizedEnterprises in China[J].Chain & World Economy,2004,(3):3-4
[7]Stiglitz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81,(73):15-20
[8]Kreps M. R,Wilson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J]. Economic Theory,1982,(11): 253-279.
[9]Berger,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Economic Journal,2002,(447):32-53
[10]Bemanke . SME research on asymmetric inform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Perspectives,2011,(9):27-30
[11]Susan Teo,Serene Finance and Management[J].Journal of EnterprisingCulture[J].200l,(6):28-3l
[12]Beck, and medium — sized enterprises:Access to finance as a growthconstraint[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6,(11): 11-13
[13]Charles,Haynes of Additional Equity Capital by Small Firms Findings from theNational Survey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s[J].Smal1 Business Economics,2006,(6):52-53
[14]周茂清.场外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探析[J]. 财贸经济,2005,(11):34-36
[15]戴坚.我国三板市场法律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6] 蔡双立 , 张元萍 . 基于资本市场多层次框架下 OTC 市场构建研究 [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4):57-60
[17]韩莉侠,戴学来.OTC 市场的比较研究——兼论全国性 OTC 市场的设计模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18]邹德文,张家峰,陈要军.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选择与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厥紫康.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和经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0]周茂清,尹中立.新三板市场的形成和功能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管理,2011, (2):75-77
[2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l0-18
[2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企业融资根本出路在何方[J].证券时报,2004,(4):23-25
[23]周兆生.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5):27-32
[1]埃里克·赫尔弗特.财务分析技术一价值创造指南(第1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宋常.财务分析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5-45.
[3]张先治.财务分析(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0-50.
[4]鲁爱民.财务分析(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0-40.
[5]希金斯.财务管理分析(第八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0-50.
[6]黄小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5-40.
[7]何韧.财务报表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23-45.
[8]苏布拉马尼亚姆.财务报表分析.(第十版)(英文版)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34-56.
[9]彭曼.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价值评估(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5-55.
[10]朱传华.财务分析精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14-35.
[11]史蒂斯,史蒂斯,戴蒙德.财务会计:报告与分析(第六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0-45.
[12]刘玉梅.财务分析(第三版).大连出版社.2010: 24-40.
[13]张涛.财务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3-36.
[ 14]邓德军,谢振莲.财务分析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2-40.
[15]苗润生,陈洁.财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23-50.
[16] Hall, Matthew.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managerial work. 2010
[18]赵莎.中国IP0市场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选择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9]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一一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1998,(07):41-49.
[20]周敏慧.我国创业板IP0抑价问题[D].长沙理工大学,2012.
[21]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与原因[J].金融研究,2000b,(8):1-12.
[22]陈共荣,李琳.IPO前盈余管理与抑价现象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6,24(9):74-80.
[23]杜莘,梁洪的,宋逢明.中国A股市场首日收益率研究[J],管理科学报,2001,[4]:55-61.
[24]韩德宗,陈静.中国IPO定价偏低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1,(4):29-35.
[25]黄新建.影响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抑价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34—36.
[26]蒋顺才,胡国柳,胡琉.主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率一一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证据[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259-264.
[27]靳云汇,杨云.新股抑价现象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3,(3):29-53.
财务管理 工作在企业经营中,起着驾驭、组织和配置资源的功能.我为大家整理的超市财务管理论文,希望你们喜欢。超市财务管理论文篇一 连锁超市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 编号:1009-4202(2013)06-000-01 摘 要 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中,起着驾驭、组织和配置资源的功能。本文拟就连锁超市的的财务管理对策加以探讨。 关键词 连锁超市 财务管理 对策研究 一、适度扩张,控制负债,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 优化财务结构是每一家企业稳健发展的关键,连锁超市也不例外,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连锁超市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科学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 1.优化资本结构 超市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得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负债比率是可以控制的。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适度负债,使财务杠杆利益抵消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率尤为重要。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外来和自有资金的相互配合,既要借债,又不能借得太多。 2.优化负债结构 连锁超市经营现金流量非常充沛,所以它的债务除了来自银行贷款外,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延后付款所占用的供应商头寸,这就决定了其负债结构中短期负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鉴于此,连锁超市的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数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超市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合理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对长、短期负债的比例进行平衡,以确定既使超市风险最小,又能使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此外,还应关注各地经济、金融形势和汇率的变化情况,调整贷款的银行结构,尽可能避免过份集中向某一个金融机构融资或以单一货币进行借贷或业务结算,以预防和降低借贷和汇率风险。 3.量力而行,控制投资风险 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调查论证,项目评审做到科学化、专业化,尽量把预计风险发生的概率控制在最低程度。坚决杜绝投资决策“一言堂”、“一拍脑袋、二拍大腿、最后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对每一个新开连锁店从立项、选址到开业都有一套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估,必要时可聘请有专业机构参与决策。连锁超市要发展,必须要有规模,但规模的壮大要建立在业绩良好的基础之上,但切不可为扩大规模而不顾实际,举债扩张,一旦投资项目经营不好,将严重危及整个连锁体系的生存。对于恶意占用供应商头寸进行扩张的,更要坚决杜绝,因为这种将短期资金长期化运用的风险不言而喻,而且,恶意拖欠供应商货款的作法虽然能够在一时给超市带来可观的现金流,但却是以牺牲供应商利益,损害双方互利合作关系做为代价的,必然导致供应商的抵触,在宏观经济向好,超市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这种作法也许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一旦超市销售不畅,供应商将群起而攻之,轻则停止供货,重者挤兑超市、哄抢货物,上面说的华榕超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加强资金管理 1.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连锁超市在年初时,财务部门应编制全年资金预算的计划,它由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的多余或不足、资金的筹集和运用四部分构成,通过编制企业年度资金预算计划,能够明确年度资金运作的重点,明确超市资金的主要用途,便于超市日常的资金控制,把握资金周转“脉搏”,节约融资成本,避免盲目贷款和不合理支出等情况的发生。 2.加强资金风险管理 企业的资金风险主要有使用的风险,在途的风险和或有的风险。资金的使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投资风险,它是一种事先可控制的风险,因此对此类风险应加强事先控制。通过设置分级审批权限,可设董事会、总裁、财务总监等审批级别,每一级规定明确的审批额度,审批金额在该级权限之内即可批准使用,如在其权限以上则需要经本级审查后报上一级审批,直至有权批准者为止。资金的在途风险一般发生在企业资金结算过程中,所以在结算票据选择上尤为重要。一般企业在同城结算业务中主要使用“贷记凭证”、“转账支票”做为较安全的结算手段。或有风险主要是公司为其他的企业提供担保而形成的或有负债,包括贷款担保和业务担保等。这一点的控制主要是企业的每个董事应勤勉尽职,在对外担保,或是对外贷款审批时谨慎尽责,严格控制,降低担保和贷款所产生的债务风险。 3.资金使用日常管理 在资金的日常管理上,连锁超市应确立超市总部在资金运用的主体地位,将资金进行集中管控,借以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运用效率。超市总部应定期、不定期地对门店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既可以通过日常的会计报表了解全面情况,又可以通过专项检查发现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往来账目应逐笔实行跟踪管理,防止资金损失。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是由一系列预算构成的体系,各项预算之间相互联系,它将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连锁超市的预算管理可以采用“从上到下,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模式,具体的做法是在每年末由超市总部财务中心组织,在对当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由财务中心根据企业长期战略和下一年企业目标确定预算编制原则,下发各门店。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实行“权限管理和例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权限管理就是在全面预算基础上对项目投资、资产购置、费用开支等设置管理权限,明确各部门、各层级审批权限。 结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断出现新的特点:即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 方法 的科学化,管理手段的自动化。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多信息、全过程、动态化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学宝.“浅议连锁经营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系统的构建”.黑龙江对外经贸.:117-118. [2]韩元志.“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机制”.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58-64. 超市财务管理论文篇二 加强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 超市作为一种商业形式,在国外已有70年 历史,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以百货、食品为主的超市萌芽,90年代初期进入初创期,目前超市已进入细分差异化竞争阶段。随着全球 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外超市连锁 企业会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进入我国市场。如果国内超市在近几年不加快 发展和提高管理水平,则会面临很大的威胁。本文拟就笔者所在的建财超市,谈谈如何加强超市财务管理的问题。 一、建立健全适合连锁超市发展的财务控制系统 (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就是对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具体的做法是在每年的年末对当年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作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超市总部会同有关部门和门店对下一年的企业目标进行研究,然后根据上报的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进行修正补充,编制财务预算初稿,最后由经理室通过后下达。我们对财务预算实行“权限管理和重要项目 报告 制度”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权限管理”就是在全面预算基础上对投资项目、费用开支、物品购置等设置审批管理权限。如投资项目由发展部负责管理, 广告 费、业务费分别落实到营运部和办公室管理,通过权限管理可以落实经济责任,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重要项目报告制度”主要适用于各连锁门店,报告的内容是费用开支,报告的目的在于控制。因为各门店都是独立核算单位,为加强对其管理,规定凡在预算外的开支一律报总部审批;预算内凡属于总部监控的费用如广告费、 修理 费等,根据公司费用管理办法上报,并经总部同意方可支出。重要项目报告制度不但能使总部及时掌握下属门店监控项目的开支情况,而且有利于门店加强管理意识。 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要突出预算的刚性,管理的重点要落实过程控制。财务部门要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动态,发现情况,及时查找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由于预算原因造成的偏差,要修正预算指标,使预算真正起到指导经济的作用。 (二)积极参与投资决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完善投资项目管理。投资项目决策的前提是可行性分析。由于业务和财务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财务从投资项目初期参与,共同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使投资方案更趋完善。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对投资项目调研结果基础上,由发展部和财务部各自测编一套可行性分析报告,然后经有关部门论证,决定项目可行性,再按集团规定程序上报、审批。从实践看,这样做确实提高了项目投资的成功率,降低了投资风险。 2、实行基建项目的招标制度。招投标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作为建设单位的超市总部在这方面往往缺乏 经验 ,为保证招投标内容的客观、公正、合理,维护各方经济利益,可请富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同时加强合同管理,防止合同与标书不一致的现象出现。 3、实行工程监理制和竣工项目的审价制。工程监理是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它维护的是建设单位利益,所以通过监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对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进行监管,保证工程按时保质完成,而且可以控制成本。对竣工项目实行审价制也是完善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有效工作,过去施工单位工程决算高冒问题十分突出,大型工程项目竣工后又不审价,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现虽然大部分企业实行了工程竣工审价制,有效遏制了施工单位工程决算高冒现象,但仍未根本制止。所以企业对竣工项目仍有必要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工程审价。财务在付工程款时须根据工程进度控制付款,严禁超预算付款。 (三)加强结算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大型连锁超市具有货币资金流量大、闲置时间短、流量沉淀多的特点。因此,财务应根据这些特点, 科学合理调度和运用资金,为企业创造效益。 1、集中管理。集中管理可以使分散的沉淀资金加快周转,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具 体操 作上,超市总部投资金管理中心,承担资金使用、调度和管理职能。独立核算超市原则上开设两个帐户:一个是基本帐户,用于预算内的日常开支,资金由资金管理中心划拨;另一个结算户用于日常开支以外的各项资金收付,如销货款收取和进货款的支付,总部通过远程查询和网上银行实时监控。非独立核算超市,实行定额备用金制度,经营资金直接入总部指定帐户。 2、进货款采用信用结算。财务要根据商品的不同保本点、周转率情况,确定商品不同的帐期和付款形式,积极采用商业信用等结算方式,节约利息支出。现在我们通过与银行合作,承诺凡有“好美家”开具的商业承兑汇票,客户需要贴现时,银行保证予以满足。从而对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3、进行资金运作,广开企业财源。资金的集中管理,使企业的资金运作有了可能。超市销售最大特点是货币资金流量大,而进货款一般实行约期付款方式。所以,企业从上次付款结束到下次付款期间,资金始终会有短时间的沉淀过程。当连锁超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可短期运作的资金量会相应增加,可以协定存款率、委托贷款、短期证券投资和资金托管等方法进行资金运作,增加企业效益。 (四)加强存货控制。加强库存管理有利于企业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连锁超市商品具有周转快、流量大、品种多和规格齐的特点;在销售形式上,以敞开货架陈列和顾客自选为主。鉴于这些特点,企业要在以下几个环节加强对商品的管理。 1、进货环节。首先,总部要建立统一的商品目录,不论是门店自行采购还是总部集中进货,所进商品必须是目录内的,这样做的优点有利于加强对商品的质量和价格进行统一管理。总部对商品目录不定期进行完善,坚持优胜劣汰,凡进入目录的必须是有市场竞争力、有价格优势和质量有保证的商品。其次,要建立和完善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对每种商品的单品进行系统的进销存分析,形成计算机决策为主、人工修正为辅的进货决策系统;财务在进货环节主要是控制商品的进价,每次付款前,都必须打开客户信息数据库进行核对,以防供应商价格高开、折扣少算等情况。 2、储存环节。财务可以对商品的保本点、周转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进货部门,修正计算机进货决策系统的参数,不断完善库存结构。同时,由于超市销售形式是开架自选,应加强商品的盘点工作,通过盘点促进库存管理和有效防止商场商品失窃,降低商品损失率。 3、退货环节。企业退货涉及进货退出和销货退回两个方面。因商品质量、款式、价格等因素是进货退出的主要原因;进货退出的管理是退货款的结算,特别是买断经营商品,业务与财务信息传递必须及时正确,防止发生坏帐。某些超市如经营装满建材的建材超市,推出多余商品可以退回的售后服务内容,对于销货退回的重点管理是把好商品质量关,防止已损、变质商品回流入库。 (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材超市各门店业态相同,操作流程统一,管理要求一致,这就便于企业标准化管理。实行标准化管理,首先是建立和健全企业 规章制度 ,重点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岗位责任,即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要求,以及部门与部门、人员与人员间的衔接关系。二是规范操作流程,无论是大的项目,还是小的费用开支,都要规定操作流程程序,明确审批权限。在制定 岗位职责 和操作流程时,必须充分考虑内控是否完善。其次是加强和完善企业监督机制,对企业各部门、人员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奖惩要与个人工作业绩、服务质量和遵章守纪挂钩,保证经济业务正常安全运行。 二、建立 计算机分析和管理系统 (一)实行 会计电算化联网管理。目前的超市不再是孤立的、单一的卖场,而是一种以集约、连续、跨地域经营为特色的卖场。总部对各门店联网后,可以通过远程查询功能,进行即时监控。监控的内容根据需要可以是财务会计核算的全部信息,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信息;在监控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了会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为公司所有门店提供了统一的帐务系统和核算模式,为 企业实现全国连锁在财务管理上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建立财务信息互换中心(财务MIS系统)。对财务部内部而言,由于连锁超市店多、面散,总部经常有很多信息需要及时通知门店;反之,门店也有许多信息需要反馈总部。因此建立一个高速、便捷的双向信息交流平台即财务MIS系统,很有必要。在这个MIS系统中总部和门店之间、门店和门店之间可以进行直观的点对点信息交流,或者串联Net Meeting,召开财务例会,这对于解决连锁企业内部往来业务的核销,解决相互之间的帐务问题很有帮助。 对外而言,这样的一个MIS系统,拥有对外的接口,通过权限的控制,让企业的领导者或其他部门从中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报表和数字,以便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和做出决策,同时将他们的要求和态度反馈到财务部,让财务部能迅速提供资料或做出财务处理。 (三)建立财务资金 电子审核系统。由于连锁超市门店地域的分散性和总部资金集中管理的特性,往往给门店用款的审核和支付造成不便。也就是,门店需要用款时,由于门店离总部太远或总部有权签字者外出,影响审批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不利于总部财务的资金预算安排。利用电子审核系统则可以避免以上矛盾。审批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均可以登上系统进行审批,电子签名、审批通过后的“单证”流向财务部,财务部再根据“单证”上的期望付款日安排资金统一支付,这就增强了用款的时效性,便于财务的资金安排和资金的预算管理。 (四)及时进行数据的分析。要做好数据分析,应建立计算机数据分析模块,分析模块必须讲究 科学实用,能满足 企业管理 的需要,能解决管理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对商品进行分析时,不但要有大类分析数据,更要注重单品的分析,分析指标可以根据管理需要设定。分析指标主要有:商品周转率、毛利率、保本点、相关指标对总体指标的影响程度等。通过指标分析,可以完善库存结构,加快商品周转,进一步提高企业获利能力。 三、建立统一的结算管理中心 建立统一的结算管理中心是连锁超市 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实行的是门店确认、总部付款的方式。而确认要到供应商送货后若干天才能办理,确认后供应商再把销货发票送到相关门店。所以,供应商收取一笔贷款至少走两次。随着门店数的增加,供应商工作量很大,而且这种结算方式不利于连锁企业向外拓展。因此应建立一个统一的结算中心,这个结算中心拥有一个基于INTERNET平台,可以向供应商提供各个门店的结算清单,收到供应商发票后再统一支付,即方便供应商查询核对,减少了供应商的结算手续,提高了效率,也有效控制了资金,利于资金的预算安排。看了“超市财务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怎么做 2. 有关财务管理论文范文 3. 超市财务管理制度3篇 4. 有关企业财务管理论文范文 5. 超市财务管理制度规定3篇
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质量指标。成本指标的综合性特点,以及它同其他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决定了成本管理的“全面”性,就是说,要降低产品(或经营业务)成本,节约各项费用支出,必须加强成本的“全面”管理。所谓“全面”,不外乎是指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全面。空间上的全面,从工业企业来说,包括各车间、班组和各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时间上的全面,则是指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控制工作是全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它以目标为标准,对日常经济活动中实际结果与目标的差异进行直接的干预和调节,保证企业短期经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对日常差异的全面深入分析,帮助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改进目标与计划的制定水平,为取得长期的经营效益提供依据。全面预算编制好以后,为了保证全面预算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能够完成,必须对日常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控制对象涉及收入、利润、投资等各个方面,其中成本是整个预算控制的基础和关键。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经济指标,成本控制既是预算控制的基础和关键,又是现代成本管理的核心环节,它通常要根据成本预测、决策与预算所确定的目标以及标准成本法提供的实际数据,对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资源耗费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干预,以保证成本目标和成本预算任务的完成。现代成本管理理论认为西北控制应始终以降低成本为目标,企业为加强成本控制,还应致力于通过相应的成本降低措施实现成本的持续改善......目录一、产品成本的概述二、造成产品成本上升的原因及影响企业产品成本上升的因素三、缓解企业产品成本上升的途径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