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督研究论文性别

督研究论文性别

发布时间:

督研究论文性别

文章写好了文献综述应该不难啊,其实就相当于你论文的第二章。常用的套路可以分四段写,第一段引言,介绍这个命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之类的,第二段写国外对这个现象有哪些研究,评述其中重要的几个人或几个角度,第三段写国内的研究,这两段一般都按时间由远及近,第四段是一个小结,评述一下前人的研究贡献和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其实也不用一定按照上面的来写,不过要注意一点就是要突出你自己的评述和见解,不要只是简单罗列或引用。

毕业论文数据,性别男一定要在女的上面一行。这是一种书习惯,一般都是男上女下,这是世界惯例。

论文作者性别好像在论文中无法查找的,但是可以根据作者的名字大概有个判断。

毕业论文数据性别男不一定要在女的上面一行 ,这个没有强制性要求,而且现在讲究男女平等。

性与性别研究论文

中国大学生性行为现况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大学生性行为现状,为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抽取18个省(区、市)33 653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曾阅读色情书刊音像制品报告率男生为45. 8%,女生为8. 5%;性行为报告率男生为14. 8%,女生为5. 6%。曾有性行为者中,有2名以上性伴侣者男生为41. 7%,女生为28. 5%;性行为系被迫发生者男生为12. 7%,女生为18. 8%;安全套使用率男生为48. 5%,女生为51. 5%; 18. 6%和20. 5%的男、女生报告曾使对方或自己怀孕。西部大学生性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东、中部。结论中国大学生性行为现况不容乐观,西部地区较中、东部地区更突出,针对大学生提供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势在必行。【关键词】性行为;避孕;色情作品;妊娠;学生“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是继“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后WHO提出的又一个全球公共卫生奋斗目标;拥有生殖健康是每个人的权利[1]。随着青少年越来越早地开始性行为,意外妊娠、人工流产、性传播性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不安全性行为已成为全球青少年面临的重要危险行为之一,由此显著增加了青少年性和生殖健康的不良后果[2-5]。为了解我国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现状,从而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的性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笔者对全国18个省(区、市)大学生性行为现况进行调查。1对象与方法1. 1对象来自北京等18个省(区、市)的大学/大专生[5]。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先在省内按社会经济水平分好、中、差3类选取调查城市,再随机选取其辖内大专、本科高等院校各1~2所为监测点,整群抽取全体学生为受试者。大专、本科生统一按年级分组,共分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年龄17~24岁。合计应答率为93. 1%,男生为93. 5%,女生为95. 7% (χ2=83. 73,P<0. 01)。1. 2方法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测试队,由经过培训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统一按《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细则》规定的步骤、方法实施。在教育部门和各院校密切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匿名填写问卷。问卷统一发放,限时统一收回,学生独立完成。合计回收有效问卷33 653份(男生15 765份,女生17 888份)。有鉴于性问题的特殊敏感性,对相关问题无应答者亦视为有效问卷。指标分别来自下列6个问题:“过去12个月里是否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曾与几人发生过性行为”;“最近一次性行为时你或对方是否使用安全套”;“是否被迫(非自愿)发生过性行为”;“曾否怀孕或使她人怀孕”。采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分析不同年级、性别及地区间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多个百分率之间的两两差异。2结果2. 1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性及性相关行为发生情况表1显示, 25. 9%的大学生报告曾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电影、录像、VCD、图片等),男生显著高于女生(χ2=6 013. 0,P<0. 01),报告率随年级增加而上升(χ2趋势=435. 5,P<0. 01)。9. 9%的大学生报告有过性行为,男、女生分别为14. 8%和5. 6%,男生高于女生(χ2=762. 3,P<0. 01),随年级增加而上升趋势明显(χ2趋势=357. 4,P<0. 01)。报告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 37. 7%曾与2人以上发生性关系,男生(41. 7% )显著高于女生(28. 5% )(χ2=48. 3,P<0. 01)。14. 5%报告曾被迫发生过性行为,男生显著低于女生(χ2=18. 8,P<0. 01)。49. 4%报告在最近一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8,P>0. 05);但大四年级女生最近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报告率显著高于男生(χ2=6. 27,P<0. 05)。19. 2%报告曾意外怀孕或致她人怀孕,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5,P>0. 05)。2. 2不同地区大学生性与性相关行为现况分析表2显示,西部地区学生发生性行为报告率显著高于东、中部学生(χ2值分别为114. 1, 57. 5,P值均<0. 01),意外怀孕报告率也明显高于东部学生(χ2=9. 76,P<0. 01)。不同地区男生观看色情书籍/音像制品、性伴侣2人及以上、被迫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反,西部地区女生观看色情书籍/音像制品(χ2值分别为24. 2, 31. 3,P值均<0. 01)报告率均明显高于东、中部学生。3讨论我国10~24岁青少年约占总人口1/4[6]。近20 a来,伴随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西方文化的渗透,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人们在性观念、性态度方面的变化,加之青少年“性等待期”延长(性发育明显提前,而结婚年龄却伴随其社会期望值的提升而不断延后)[7]等主、客观因素,使我国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发生率显著增加,其严重性也愈来愈受到关注。本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男生曾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的报告率远高于女生,提示男生对性知识的需求更强烈,更主动地利用各种渠道去了解性并更积极地去尝试,所以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也更高。调查发现,大一学生看色情书籍/音像制品报告率较低,提示对该阶段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有助于他们及早获得科学、正确的性知识,从而对色情读物产生一定免疫力。2005年WHO报告的有关全球人类生殖健康的六大现状指出,每年有8 700万女性意外怀孕, 50%意外怀孕妇女(约4 600万)选择堕胎,其中有1 800万是非安全性堕胎。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妇女在生殖健康服务的可获得性、安全性上存在巨大的“不公平”现象。其中, 85%的非意愿性分娩、95%的婴儿死亡、99%的孕产妇死亡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不但严重危害妇女儿童健康,而且阻碍整个社会的发展[2]。这也是本次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将大学生性与性相关行为列为重点内容,而且将所谓的“危险性行为”明确指向那些“易导致性传播性疾病和意外妊娠的行为”的理由所在。换言之,根据我国青少年的性行为现状,加紧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策略和措施,本身就是对改善人类生殖健康状况做出的贡献[3]。本研究是我国首次针对普通大学生人群进行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性与性相关行为的调查。该群体总的性行为报告率为9. 9%。但是,在那些报告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 1/3以上曾与2人以上发生过性关系;在报告曾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仅有不足50%在最近一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可见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生中性行为的发生率并不高,但其较高的不安全性却引人关注。女生多性伴关系报告率低于男生,提示她们对性伴侣的态度比男生更专一。女生被迫性行为报告率显著高于男生,提示她们在性关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更易屈从他人的性要求。被迫性行为大多在无保护状态下发生,极易引发性传播性疾病蔓延和出现意外妊娠。女生比男生更有使用安全套的意识;年级越高,性行为中安全套的使用率越高,提示伴随年龄增长,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不过,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安全套使用率仍低于美国青少年(2001年为57. 9%,2005年为62. 8%, 2007年为61. 5% )[8-11]。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在大学中开展了性教育,但其强度和针对性是远远不够的。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性教育内容:低年级学生应侧重性知识、性态度教育,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正当的异性交往;高年级学生则需提供技能为主的教育、培训,如怎样以正确方式拒绝他人的性要求,如何控制自己的性冲动等。对大学生性及性相关行为的地区间比较发现,西部地区学生的性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东、中部,但安全套的使用率却没有跟上,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意外妊娠的报告率较高。本研究受方法(问卷)限制,无法深入比较导致不同地区群体性行为差异的原因,但无疑对健康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西部群体(尤其女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和保护性干预应倾注更多的关注。4参考文献[1]符玉良.国际卫生新概念:生殖健康.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 15(1): 18-19.[2]WHO.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5: Make every mother and childcount. Geneva: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05.[3]WH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Draftglobal strategy. Geneva: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07.[4]WELLINGS K, COLLUMBIEN M, SLAYMAKER E, et Sexualbehavior in context: A global perspective. Lancet, 2006, 368(11):1 706-1 728.[5]季成叶,主编. 2005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6]UNICEF, UNAIDS andWHO. Young people andHIV/AIDS: Oppor-tunity in crisis. New York: UNICEF, 2002.[7]SANTELLI J, OTTMA, LYONM, Abstinence and abstinence-only education: A review ofUS policies and programs. JAdolHealth,2006, 38: 72-81.[8]GRUNBAUM JA, KANN L, KINCHEN S, Youth risk behavior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1. J SchHealth, 2002, 72(8): 313-329.[9]GRUNBAUMr JA, KANN L, KINCHEN S, Youth risk behavior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J SchHealth, 2004, 74(8): 307-324.[10] EATON DK, KANN L, KINCHE S, et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5. J SchHealth, 2006, 76(7): 353-372.[11] EATON DK, KANN L, KINCHE S, et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7. MMWR, 2008, 57(4): 1-131.

对性和性别的研究是不断进展的。 【性和性别的生物属性】 最开始的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性器官。 达尔文在《人类的起源》(1871)提到两性之间的差异,提出基于观察生殖器的性选择理论。 20世纪初,Frank Rattray Lillie 描述与性激素有关的性分化机制。 有人关注:外部有女性生殖器,内部有男性性腺的不育动物。 生殖细胞:精子,精子和卵子的相遇。 后来,科学进展,能进行染色体观察或DNA分析。 现在则通过生殖系统和第二性征的差异确定性别。但通过染色体来确定生物性别。 染色体与特定基因和/或激素的存在和表达有关。 这些因素调控男性和女性差异,从细胞水平到生物体水平。 男女在发育、青春期、激素水平的昼夜和周期性波动、怀孕、更年期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以上,关注在生物层面的差异:解剖、生理、染色体、激素效应。 而,性(Sex)和性别(Gender)是不同的。 【性与性别】 性(Sex),由一个人的染色体相关的生物学特征来定义的。 性别(Gender),是指特定社会认为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社会建构的角色、行为、活动和/或属性,这些角色、行为、活动和/或属性将影响个人生活和工作的环境类型。 性别也指个体对表现形式的选择,这并不一定需要与他们的性别或染色体组成相匹配,也不是永久性的。 【性,性别与健康】 多种疾病的发病率、流行率、进展、治疗等,男女之间存在重要差异。 有的疾病研究和治疗,没有纳入女性。 有的与职业、环境有关的疾病,男女因为接触机会不同,患病几率也不同。 如:接触某类化学物品、护肤品等。 精神疾病的性别差异。 期待精细化的研究,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好的防护建议及治疗措施。

【导读】“男女有别”是句老话,在生活中,男人女人似乎永远存在于地球的两极,有不同的兴趣、脾气,喜爱不同风格的电影、不同口味的食物。其实,男女差别远不止于此。这些差异本身和引发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的兴趣。这里就为大家盘点一些有趣的基于男女性别差异的科学研究。

染色体是DNA和基因的载体,人类的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包括X和Y染色体,决定人类的性别。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为XY,而女性为XX。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有着70多亿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性格的人口,但终归到底,无外乎两类:男人和女人。

性别起源: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

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今年夏天,一项刊登在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为先有男性还是先有女性的谜题的解答拉开了序幕。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来自不同人种的男性Y染色体全DNA序列,发现距他们最近的男性共同祖先“亚当”活在距今约12万年前到15万年前之间。

新的研究论文详细描述了如何精准测量Y染色体的序列变化,Y染色体只从父传子,而线粒体只从母传女。通过这两种遗传物质向前追溯,可以发现所有男人都有共同的男性祖先“Y染色体”,所有女人都有共同的女性祖先“线粒体”。新研究为Y染色体的序列多样性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同时也证明了人类最近的父系共同祖先“亚当”生活在万到5万年前,而母系共同祖先“夏娃”则生活在更早的24万到15万年前。即父系共同祖先“亚当”然而新的研究证实二者几乎生活在同一时期并无太大的时间差异,但实事上虽然生活时期有交叠,“亚当”可能还要比“夏娃”早些时间出现。

X染色体也能影响男性

俗话说,每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每一个精子的背后,也有一个X染色体在起作用。在人体中,Y染色体决定人的性别为男性,因此许多研究人员认为:男性发育过程中负责决定性别的相关基因都位于Y染色体上。但是现在有一个科研团队发现,X染色体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X染色体包含了决定成为精子形成的大量的基因。

传统研究认为,X染色体的进化相对保守,但是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事实上,X染色体上基因可能随时都在变化。基因改变时,就会影响进化,研究人员认为X染色体基因效用可能是特别强劲的。在许多情况下,X染色体上的保守基因在女性体内甚至没有表达,相反,它们在决定精子形成的睾丸却表现得非常活跃。因此研究者认为X染色体过着双重的生活: 其一,它是稳定的,像前人研究描述的一样;其二,它在不停变化并影响男性特征。这一发现改变了我们对性别形成的固有想法,至少在某种程度上X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扮演一个令人意外的角色。

男人= Y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

在一个用小鼠所做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证明,只需要两个 Y 染色体基因就能够产生一个不成熟的精子细胞,它可成功地使卵子受精并产生可存活后代。这 2 个基因——Sry 和 Eif2s3y 可分别在哺乳动物中指示性器官变成雄性及驱动精子细胞的增殖。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

曾经一度,有许多科学家声称:男性特有的Y染色体正在退化,1000万年后将完全消失。英国牛津大学的遗传学家布莱恩·塞克斯提出:Y染色体无法重组而只能不断积累有害的变异,所以它有被遗传垃圾取代的趋势。无独有偶,澳洲国立大学的名誉教授杰妮·格雷夫斯也认为,由于“设计不良”,Y染色体正在迅速退化,人类男性将会消失,即使人类依然会存在。

然而对于这种论断是否正确,研究人员有不同的看法。在早一些时候的PNAS上,也刊登过一篇文章证明未来Y染色体不会消失,男人还将继续存在。伦敦大学学院的遗传学家朱迪斯·曼科教授发现Y染色体在过去数百万年里确实收缩了不少,失去了许多原始基因,但剩余的基因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曼科表示,Y染色体不会消失,会存在很长时间。美国怀海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比较了人类和大猩猩的Y染色体上所独有的基因后发现,黑猩猩的染色体中有5个基因已经退化,而人类染色体中却没有这种现象。他们认为即使人类Y染色体有基因流失也是极少一部分。

大脑差异:男女大脑的八个不同之处

英国首席神经精神病学家罗安·布里烦人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男性大脑和女性大脑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

一、男人大脑比女人的大。平均来看,男性大脑比女性大脑大8%—10%。大脑某些区域的大小,男女也有差别:女性大脑额叶中控制决策制定和解决问题的部位要大于男性,男性大脑中的顶叶皮层和杏仁核则大于女性,这意味着男性方向感稍强,能更快地引发战斗或逃跑的反应。

二、女人记性比男人好。女性记忆信息的时间要长于男性,这是因为她们大脑中海马体的活性较强,这个部位有助于人们从长期存储空间中寻找到相关信息。但女性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也快于男性,她们更容易患老年痴呆症。专家认为,这与雌激素和睾丸激素对大脑产生的效应不同有关,更年期来得较早(48岁以前)的女性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会增加70%。

三、男人更易患精神病。女性患上严重抑郁症的可能是男性的两倍,但男性容易出现更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状。这是由于男女在大脑的边缘区域或大脑中负责处理情绪的部位存在一些差异,使女性更容易对不利情境产生消极想法,更有可能对不确定的情况而担忧。

四、女人更易感受疼痛。由于性激素的差异,导致男女大脑中疼痛的机理存在差别。男性从一出生就浸泡在睾丸激素中,它会让大脑对于疼痛不是那么敏感。女性偏头痛的发病率要比男性高出三倍,这要归因为激素水平的波动。与偏头痛相关的脑电波在女性大脑中更容易被激活,对男性而言,要想激活偏头痛脑电波,则需要比女性强3倍的刺激。此外一些慢性疼痛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和纤维肌痛等,也更常见于女性。

五、男人重画面,女人重细节。女性在对颜色的识别上要强于男性,而男性的视觉优势则体现在对远处物体的细节敏感度以及对快速移动物体的追踪能力上。同样的红色对男人来说会显得更红一点,相反,同样的绿色,对于女性来说会显得更绿一些,男性看到青翠的颜色会觉得带一点黄。研究结果还表明男性的视觉在分辨光谱中部颜色形状时比较弱,比如蓝色、绿色和黄色。而男人的视觉强项表现在察觉远处物体的细节变化、特别是在追踪较细小的物体或者发光体的时候。

六、男人爱吃肉,女人爱吃甜。吃甜食时,女性控制饥饿感的下丘脑部位活动性会减弱,所以她们需要吃更多的甜食才能获得饱腹感。而男性更渴望吃肉食,这与他们在进化中需要更多的蛋白质来构建肌肉有关。

七、男人爱独处,女人爱倾诉。当压力增大时,人体大脑中的杏仁核就会被激活。男性杏仁核右侧部位活性更强,而女性左侧部位活性更强。这导致男性会采取出去跑步、用各种方式发泄怒气或一个人独处等方式解压;女性则会通过与朋友聊天来得到安慰。

八、性爱让女人安全、男人快乐。性生活会让女性大脑中生成更多的后叶催产素,它能让大脑产生爱意和安全感;男性大脑中则会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这是种快乐激素,很容易让人上瘾。

(如果你还想了解“什么样的男性更愿意照顾孩子”、“男性看见女性的眼泪会怎样”、“女性道德更高尚吗”等等有意思的话题请继续关注明天的知道日报。)

性别研究的论文

【导读】“男女有别”是句老话,在生活中,男人女人似乎永远存在于地球的两极,有不同的兴趣、脾气,喜爱不同风格的电影、不同口味的食物。其实,男女差别远不止于此。这些差异本身和引发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的兴趣。这里就为大家盘点一些有趣的基于男女性别差异的科学研究。

染色体是DNA和基因的载体,人类的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包括X和Y染色体,决定人类的性别。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为XY,而女性为XX。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有着70多亿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性格的人口,但终归到底,无外乎两类:男人和女人。

性别起源: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

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今年夏天,一项刊登在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为先有男性还是先有女性的谜题的解答拉开了序幕。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来自不同人种的男性Y染色体全DNA序列,发现距他们最近的男性共同祖先“亚当”活在距今约12万年前到15万年前之间。

新的研究论文详细描述了如何精准测量Y染色体的序列变化,Y染色体只从父传子,而线粒体只从母传女。通过这两种遗传物质向前追溯,可以发现所有男人都有共同的男性祖先“Y染色体”,所有女人都有共同的女性祖先“线粒体”。新研究为Y染色体的序列多样性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同时也证明了人类最近的父系共同祖先“亚当”生活在万到5万年前,而母系共同祖先“夏娃”则生活在更早的24万到15万年前。即父系共同祖先“亚当”然而新的研究证实二者几乎生活在同一时期并无太大的时间差异,但实事上虽然生活时期有交叠,“亚当”可能还要比“夏娃”早些时间出现。

X染色体也能影响男性

俗话说,每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每一个精子的背后,也有一个X染色体在起作用。在人体中,Y染色体决定人的性别为男性,因此许多研究人员认为:男性发育过程中负责决定性别的相关基因都位于Y染色体上。但是现在有一个科研团队发现,X染色体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X染色体包含了决定成为精子形成的大量的基因。

传统研究认为,X染色体的进化相对保守,但是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事实上,X染色体上基因可能随时都在变化。基因改变时,就会影响进化,研究人员认为X染色体基因效用可能是特别强劲的。在许多情况下,X染色体上的保守基因在女性体内甚至没有表达,相反,它们在决定精子形成的睾丸却表现得非常活跃。因此研究者认为X染色体过着双重的生活: 其一,它是稳定的,像前人研究描述的一样;其二,它在不停变化并影响男性特征。这一发现改变了我们对性别形成的固有想法,至少在某种程度上X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扮演一个令人意外的角色。

男人= Y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

在一个用小鼠所做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证明,只需要两个 Y 染色体基因就能够产生一个不成熟的精子细胞,它可成功地使卵子受精并产生可存活后代。这 2 个基因——Sry 和 Eif2s3y 可分别在哺乳动物中指示性器官变成雄性及驱动精子细胞的增殖。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

曾经一度,有许多科学家声称:男性特有的Y染色体正在退化,1000万年后将完全消失。英国牛津大学的遗传学家布莱恩·塞克斯提出:Y染色体无法重组而只能不断积累有害的变异,所以它有被遗传垃圾取代的趋势。无独有偶,澳洲国立大学的名誉教授杰妮·格雷夫斯也认为,由于“设计不良”,Y染色体正在迅速退化,人类男性将会消失,即使人类依然会存在。

然而对于这种论断是否正确,研究人员有不同的看法。在早一些时候的PNAS上,也刊登过一篇文章证明未来Y染色体不会消失,男人还将继续存在。伦敦大学学院的遗传学家朱迪斯·曼科教授发现Y染色体在过去数百万年里确实收缩了不少,失去了许多原始基因,但剩余的基因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曼科表示,Y染色体不会消失,会存在很长时间。美国怀海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比较了人类和大猩猩的Y染色体上所独有的基因后发现,黑猩猩的染色体中有5个基因已经退化,而人类染色体中却没有这种现象。他们认为即使人类Y染色体有基因流失也是极少一部分。

大脑差异:男女大脑的八个不同之处

英国首席神经精神病学家罗安·布里烦人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男性大脑和女性大脑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

一、男人大脑比女人的大。平均来看,男性大脑比女性大脑大8%—10%。大脑某些区域的大小,男女也有差别:女性大脑额叶中控制决策制定和解决问题的部位要大于男性,男性大脑中的顶叶皮层和杏仁核则大于女性,这意味着男性方向感稍强,能更快地引发战斗或逃跑的反应。

二、女人记性比男人好。女性记忆信息的时间要长于男性,这是因为她们大脑中海马体的活性较强,这个部位有助于人们从长期存储空间中寻找到相关信息。但女性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也快于男性,她们更容易患老年痴呆症。专家认为,这与雌激素和睾丸激素对大脑产生的效应不同有关,更年期来得较早(48岁以前)的女性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会增加70%。

三、男人更易患精神病。女性患上严重抑郁症的可能是男性的两倍,但男性容易出现更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状。这是由于男女在大脑的边缘区域或大脑中负责处理情绪的部位存在一些差异,使女性更容易对不利情境产生消极想法,更有可能对不确定的情况而担忧。

四、女人更易感受疼痛。由于性激素的差异,导致男女大脑中疼痛的机理存在差别。男性从一出生就浸泡在睾丸激素中,它会让大脑对于疼痛不是那么敏感。女性偏头痛的发病率要比男性高出三倍,这要归因为激素水平的波动。与偏头痛相关的脑电波在女性大脑中更容易被激活,对男性而言,要想激活偏头痛脑电波,则需要比女性强3倍的刺激。此外一些慢性疼痛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和纤维肌痛等,也更常见于女性。

五、男人重画面,女人重细节。女性在对颜色的识别上要强于男性,而男性的视觉优势则体现在对远处物体的细节敏感度以及对快速移动物体的追踪能力上。同样的红色对男人来说会显得更红一点,相反,同样的绿色,对于女性来说会显得更绿一些,男性看到青翠的颜色会觉得带一点黄。研究结果还表明男性的视觉在分辨光谱中部颜色形状时比较弱,比如蓝色、绿色和黄色。而男人的视觉强项表现在察觉远处物体的细节变化、特别是在追踪较细小的物体或者发光体的时候。

六、男人爱吃肉,女人爱吃甜。吃甜食时,女性控制饥饿感的下丘脑部位活动性会减弱,所以她们需要吃更多的甜食才能获得饱腹感。而男性更渴望吃肉食,这与他们在进化中需要更多的蛋白质来构建肌肉有关。

七、男人爱独处,女人爱倾诉。当压力增大时,人体大脑中的杏仁核就会被激活。男性杏仁核右侧部位活性更强,而女性左侧部位活性更强。这导致男性会采取出去跑步、用各种方式发泄怒气或一个人独处等方式解压;女性则会通过与朋友聊天来得到安慰。

八、性爱让女人安全、男人快乐。性生活会让女性大脑中生成更多的后叶催产素,它能让大脑产生爱意和安全感;男性大脑中则会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这是种快乐激素,很容易让人上瘾。

(如果你还想了解“什么样的男性更愿意照顾孩子”、“男性看见女性的眼泪会怎样”、“女性道德更高尚吗”等等有意思的话题请继续关注明天的知道日报。)

探析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性别差异

【论文摘要】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及相关的社会现象。

1 引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取得了显著了成绩。一方面,对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合理地解释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提高语言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它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性别模式,成功地揭示了性别差异与阶层差异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语言变异理论的内涵。具体来讲,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主要探讨的是说话人因性别差异而做出的在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上的选择。而它作为新兴的语言学研究变量,已日渐成为一种社会语言学本体和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参数标识[1]。 社会语言学领域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涉及了语音、词汇、句法、语言行为与模式、认知能力及言语选择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分析男女语言特征入手,了解不同性别在英语语言习得方面的异同,以及其语言行为与社会分工、价值观念、文化差异和认知模式之间的联系。

2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阐释

2。1 语言性别差异在英语语音层面的体现

(1)音质差异明显: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男女的发声器官是有差别的。男性的声带比女性的长,厚,且松弛,这样的差异必然导致了男女性别在音质上有所差异。而英语音质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是一种带有社会标记的语言现象。以鼻音前的原因为例,美式英语中鼻化元音多为男性使用,而口音化元音多为女性使用。从文化的视角来解释,鼻化现象有俚俗粗犷的意蕴,而女性的言谈举止应以优雅得体为宜,故不宜使用鼻化元音。

(2)音域男高女低:音高是指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因此,声音的高低与声带的大小、粗细、长短、松紧有关。由于男性的声带长且厚,所以发音的平均音高要低于女性。一般而言,男子的声音频率在100—150赫兹之间,而女性的声音频率在200—325赫兹之间。但是,男女平均音高的差值到底有多大,却因研究对象和检测手段的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2]。而且由于社会因素、语言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影响,在实际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女性在讲话时往往会人为地降低调门。但男女性别平均音域的高低确实与其在生理特质上的差异有着自然而然的联系;而语调的变化又与音域的高低有着必然的联系。研究表明,女性在语调上的变化范围比男性更为宽阔,更为经常地使用超高和超低调型,因而使得其音域的变化更富有起伏感。

(3)女性发音相对标准:性别在发音上所造成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在女性的发音形式比男性更为准确。这一现象在不同的语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正所谓“女性比男性更有语言天赋”。在英语里,男性喜欢把动词的—ing形式以—in’的次标准形式表现出来,在发音时更喜欢念成[—in]而不是[—i荾,而女性则更多地讲究语言形式上的纯正标准[3]。

2。2 性别差异在英语词汇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善于使用色彩词语:语言中关于色彩的基本词汇有:黑、白、红、黄、蓝、绿、灰、棕、橙等。由于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如冷暖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兴奋感等等,因此各种色彩在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一般认为,女性对于色彩词汇的习得能力强于男性。1981年,Nowaczyk以约克大学的学生为试验对象,以色彩配对和色彩描述为主要内容,分别作了两次性别与色彩语码选择的关联性试验。在进行20种色彩的配对测试时,女学生能够准确写出71%的色彩名称,而男学生只能写出46%;在对五组相近的色彩进行描述时,63%的女学生能够描述出具体的色彩差异,而男学生只有40%完成这一任务。除此之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女学生使用复杂色彩语码的机率也远远高于男学生。

从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女性的色彩识别能力强于男性,是因为他们对美的外在形式的感受比男性深刻。因此,女性对色彩有一种天生的认知优势。而基于这种优势,使得她们不仅拥有比男性更为丰富的色彩词库,还在色彩感知系统、色彩分类以及色彩语义的心理表征方面都强于男性。久而久之,女性就比男性更为频繁地使用色彩语汇,以及更为准确地描述色彩。

(2)女性偏好使用情感词语: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女性在言语活动中喜欢使用诸如语气词、感叹词和夸张词作为情感的表现手段,以使自己的言语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布龙菲尔德认为,诸如oh dear, dear me, gracious, goodness之类的感叹词大都见于女性的言语中。

男性和女性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产生情绪波动,也更易于受情绪的感染而影响自己的言语行为。因此,在交谈中,女性对情绪的控制力不如男性,更易于动情,也更易于通过言语表露情感。据统计,女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是男性的两倍。

另一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加强语势,强势词语的高频出现,是女性英语的一个显著特征。科伊认为,女性不仅比男性更为经常地使用诸如so, much, quite这样的词语,更喜欢使用very very, so so这样的重叠词来加强语势,而男子却只会在不含感情色彩的情况下使用强势词。

2。3 性别差异在英语话语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言语风格更为婉约: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妇女是妩媚动人的,她们可能从来不想说什么,但是她们一旦说起来却是足以使人销魂荡魄。”女性言语风格的委婉文雅与其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不无关系。长久以来的礼仪习俗将女性的社会印象定位为温柔娴静,言乖意巧,这就使得女性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使用文雅规范的语言,否则将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因此,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女性的言语往往都是柔声轻语,彬彬有礼。而一旦有女性的言语像男性一样直言不讳,声大气粗,则必然会受到旁人的轻视与不齿。

另一方面,男女心理发展特征特点对其语言的使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青春期以前,女性的心理年龄比男性要大一至两岁,这就使得女性在理解人际关系以及其社会心理的形成方面要比男性成熟得早。到了青春期以后,男性敢于冒险、坚决果断的性格日渐体现,而女性则日趋温柔纤弱、心思细腻。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决定了男女在言语风格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这些差异并不是绝对的。   (2)男性言语更为简洁直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鲁宾莱考夫曾说过:女性的话语要比男性的听上去客气得多。一方面,这是由男女的言语风格所决定,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女性在表达方式上不及男性自信。比如,女性在表达观点时总喜欢以“You know”, “I think”, “I guess”或者 “I’m not sure”等开头,而 “Do you think so?”和 “Would you please…?”等形式更是为女性所常用。研究发现,即使某些女性对自己所说的内容相当有自信,她们仍然会表现出不自信或者犹豫的样子。而与之相反地,男性则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他们不喜欢迟疑和犹豫的表达方式。此外,研究表明,男女在祈使句的使用方式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同。女性在表达祈使时,喜欢采用复杂句或者问句的方式,而男性则喜欢简洁、不加修饰的句型。比如,同样是要求对方关小收音机的音量,男性一般喜欢用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来表达,而女性则会说“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或“Will you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 [4]

3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成因

社会语言学认为,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刻不在反映着社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源于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社会与文化的因素。长久以来,男女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使男性被看作是家庭的主人和社会的中心,掌握着支配权,在社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与之相反,女性则处于柔弱、 依赖和从属的地位。而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则如实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大多数传统文化中,人们期望女性养成温柔、感性和善良的性格,期望男孩成为坚强、冷静和果断的人。而基于这一出发点,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说话方式及言语行为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语言学家认为,男女两性成长在不同的社会语言亚文化背景下,他们从小就要学习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举止和交际方式,这种文化背景则是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结语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讨论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并不是要严格地划分男女语言的界线。事实上,没有哪一种语言特征是完全属于女性所有, 哪一种语言特征是男性所专用的。我们所探讨的是在概率上哪种语言特征男性使用的多, 哪种女性使用的多。我们所讨论的男女的言语差异, 除了反应出男女个性的差异外, 更多地反映了男女的社会角色差异及整个社会对男女的态度与言行标准的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男女在职业、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会不断地缩小,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也将逐渐地减少。

参考文献

[1] Fasold,Ralph。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Cambridge: Blackwell,1999

[2] Loveday, l。Pitch, politeness and sexual rol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itch correlates of English and Japanese politeness formulae。 Language and Speech, 1981(24):71—87

[3] Fisher, John。 Social influences on the choice of a linguistic variant。 Word, 1958(14):47—57

[4] Lakoff, Robin To lmach。 Language and women’ s place [J] 。 Language in Society, 1973(4)。

哲学论文索引16篇哲学论文中,不泛有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之作,更有多篇被《国内哲学动态》摘登,或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登,或《光明日报——文摘报》摘登观点,或《人大复印资料》复印。这些哲学论文,在纸质媒体上产生了叠加效应,曾有过一些社会影响。下面是:罗萍:《试论矛盾双方的共同点》,《湘潭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中国哲学年鉴》介绍(1982年);《国内哲学动态》条目;《人大复印资料》复印。该文系我的硕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黄钊、罗萍:《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教学与研究》,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4期;《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0期摘登与介绍观点。罗萍:《马克思的“决定性反作用”原理永放光辉》,《湘潭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复印1983年第2期;《国内哲学动态》条目。罗萍、黄钊:《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其他规律、范畴关系的一点质疑》,《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复印。罗萍:《应该正确理解列宁关于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湘潭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复印1984年第2期;《国内哲学动态》条目1984年第4期。罗萍:《真理的两重属性和真理的两种类型辨析》,《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光明日报》1985年6月10日综述点名概述其观点;《人大复印资料》复印;《国内哲学动态》条目1984年第12期。罗萍:《列宁的“客观真理”初探》,《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国内哲学动态》条目1985年第5期。罗萍:《对“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再质疑》,《上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5册全文转载。罗萍:《生产责任制的哲学思考》,《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校庆特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6年第2期摘登一个版面。罗萍:《浅谈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国内哲学动态条目》1986年第7期。罗萍:《再论矛盾双方的共同点》,《湘潭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光明日报——文摘报》“论点短辑”摘登,1987年4月26日第41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7年第4期摘登观点,即学术卡片:《求同存异是一种思维方式》。罗萍:《辩证否定观与生产责任制》,《湘潭大学学报》1987年哲学增刊。罗萍:《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湘潭大学函授》1986年增刊。罗萍:《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问题——纪念矛盾论发表50周年》,《当代精神的精华论文集》湖南社会科学哲学所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罗萍:《试论经济基础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1987年。罗萍:《质、本质和属性》,《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社会学论文索引(1)不含妇女/婚姻家庭论文,11篇(顺时排序)罗萍:《“走社会福利社会办”之路——来自佛山社会福利事业的调查报告》,《中国社会报》1998年5月19日第二版整版。罗萍:《“一院两制”评析》,《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3期。罗萍:《略论社会转型时期社区服务发展趋势》,《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第四次研讨会》文集,香港社会服务联合会出版1998。罗萍:《略论社会转型呼唤社区服务发展》,《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复印1999年第5期。罗萍:《“社会福利社会办”新路——佛山民政工作调查报告》,《佛山科技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罗萍:《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有益尝试——武昌社会福利院的改革发展纪事》,《民政研究》1999年第6期。罗萍:《适应市场经济深化内部改革——武昌福利院的改革与创新》,《中国社会报》1999年12月2日第二版整版。罗萍、殷燕敏、张学军、梁玉兰:《国内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现状评析》,《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1年第1期全文复印。罗萍:《国内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积极成果评述》,《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6期。罗萍:《试论生活质量评估的客观指标、主观指标及主客观指标辐合趋势》,《北京大学: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2期。罗萍:《“以服务老人为荣”的孺子牛》,《武汉宣传》2006年第21期。(2)妇女、婚姻家庭、性别研究论文索引(1986-2013,117篇,逆时排序)2013年(4)俞湛明、罗萍:《中国高等院校知识女性发展现状分析及其若干建议——基于湖北省10所高校的调查统计》(9800字版),载魏国英、马忆兰主编《亚洲女性论报告——性别平等与女性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罗萍:《浅议世界宗教文化建构的妇女形象》,《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 4 期。罗萍、卫中玲:《河南10所高校知识女性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 3 期。罗萍:《性别关系立法与性别公正探索》,载魏国英、马忆兰主编《亚洲女性论报告——性别平等与女性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012年(7)俞湛明、罗萍:《中国高等院校知识女性发展现状分析及若干建议——基于湖北省10所高校的调查统计》(5500字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俞湛明、罗萍:《中国高等院校知识女性发展现状分析及其若干建议——基于湖北省10所高校的调查统计》(4000字版),《中国妇女报》罗萍:《母亲节,更应关爱母亲》,《中国妇女报》武汉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在高校改革与创新的推动下阔步向前,《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封二。罗萍:《湖北省10所大学学生干部性别构成调查统计分析》,《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罗萍:《高校学生干部“性别构成”分析及其对策建议——基于湖北省10所高校的调查统计》(4000字版),《中国妇女报》2012年12月11日罗萍:《略论观念、制度与文化培植高出生性别比》,《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2011年(2)罗萍、孙晋:《我国高校女性高层人才发展对策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罗萍、崔应令:《人类社会两种生产价值新论》,《湘潭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此文提出了“人类社会两种生产”的新价值观,这是一种新思想,新观点。)2010年(7)罗萍、崔应令、黄锦琳:《我国高校女性高层人才发展现状研究》,《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罗萍:《谈谈女性发展的优势与障碍》,《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通识课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罗萍:《“剩女”社会现象分析》,《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通识课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罗萍:《评述与小结——西方女性主义理论集锦》,《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通识课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罗萍:《当代大学生婚恋指导》,《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通识课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罗萍:《浅谈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通识课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罗萍:《大学生心中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课程》,《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通识课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2009年(3)罗萍:《高校女性学教学经验交流与总结研讨会》,《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5期。罗萍:《生育保险制度与性别平等》,《女性论坛》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罗萍:《李达先生的妇女解放思想》,《女性论坛》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2007年(3)罗萍:《略论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罗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女性论坛》第1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罗萍:《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女性论坛》第1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2006年(2)罗萍:《中国城乡夫与妻家庭地位现状调查分析》,《亚洲研究》53.第一部分“专论”第188-195页。亚洲妇女问题的检视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罗萍:《万人姻缘会-婚姻自由形式的新发展》,《武汉宣传》2006年第22期。2005年(1)罗萍:《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实现的制约因素与司法建议》,《焦作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004年(1)罗萍、魏国英、王春梅、王秀英:《不要“文明的”性别歧视——大学女教师价值观调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5期。2003年(2)罗萍、徐炜:《我国高等教育中性别构成现状与建议》,《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罗萍、李虹:《武汉大学女性教职工婚姻生活调查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2002年(4)罗萍:《城市已婚居民“婚姻家庭观念”问卷调查分析》,《湘潭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罗萍:《处于婚姻变动中的湖北农村妇女权利保护实证研究——访谈·问卷·调查会》,刘伯红主编《女性权利——聚焦〈婚姻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10月。罗萍:《“精神赡养”是当前养老的主题》,《长江日报》2002年11月14日罗萍:《男人们的旧观念该改了》,《湖北日报》“家庭”版2002年4月17日。2001年(7)罗萍:《湖北城乡丈夫对妻子家庭暴力的调查与分析》,《民商法论丛》2001年第2号总第19卷罗萍、封颖:《从性别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罗萍:《试析再就业工程“中年妇女”价值新发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罗萍:《新〈婚姻法〉对维护妇女权利有重大进步》,《中国女性文化》2001年第2期。罗萍:《弱者,你拥有权利》,《北京纪事》2001年5月第10期。罗萍:《婚姻法中的配偶权》,《律师世界》2001年第2期。罗萍:《略论夫对妻的家庭暴力》,《律师世界》2001年第3期。2000年(3)罗萍:《略论女性主义诸流派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学刊》2000年第6期罗萍:《国内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积极成果评述》,《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1第1期全文复印。罗萍:《略论社区服务与下岗女工再就业》,《世纪女性的思考》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1999年(6)罗萍:《武汉人婚姻家庭观念现状分析》,《浙江学刊》1999年第5期。罗萍:《当代中国婚姻状况的结构变迁》,《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新华文摘》条目:报刊文摘篇目辑览1999年第8期。该文发表后引起:河南大河报、新华社武汉电、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羊城晚报、法制报、中国妇女报的热烈转载与讨论。罗萍:《在校大学生婚姻观念在变》,《社会》1999年第12期。罗萍:《妇女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当前任务》,《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年增刊。罗萍:《女大学生,恋爱睁大你的双眼》,《城市博览》1999年第12期。罗萍:《婚配模式:男大女小在淡化》,《长江日报》1999年8月16日。1998年(7)罗萍:《试论婚姻家庭权利的法律保障》,《妇女研究论丛》1998年第2期。罗萍:《简论〈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权益的保障及其完善》,《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1998第4期全文复印。罗萍:《婚姻道德与婚姻法的控制功能及其关系》,《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罗萍:《婚姻领域“德”与“法”功能比较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罗萍:《您认为我国存在家庭暴力吗?》《长江日报》1998年11月16日。罗萍:《试论离婚行为中的道德准则》,《中国哲学与伦理学》文集,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8年。罗萍:《试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妇女变革观念艰难历程》,《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中国妇女报》“半月索引”介绍。1997年(12)罗萍:《中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及法律措施浅议》,《新疆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8年第2期全文复印。罗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妇女角色全面转换》,载刘绪贻主编的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改革开放的社会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罗萍:《请宽容地对待父母再婚》,《湖北日报》1997年7月9日。罗萍:《武汉人婚姻家庭观念调查二篇》,《长江日报》1997年7月28日。罗萍:《“代沟”,时代的产物》,《长江日报》1997年10月6日。罗萍:《婚姻不能作试验》,《长江日报》1997年10月27日。罗萍:《武汉人务实办婚事》,《楚天都市报》1997年7月11日。罗萍:《夫妻心心相印:武汉人心中的美满婚姻》,《楚天都市报》1997年7月18日。罗萍:《婚外情,武汉人亮起了红灯》,《楚天都市报》1997年7月25日。罗萍:《未婚先孕,应予杜绝》,《楚天都市报》1997年8月1日。罗萍:《敬老重心在转变》,《楚天都市报》1997年8月8日。罗萍:《如何看离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楚天都市报》1997年8月22日。1996年(11)罗萍:《21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大趋势》,《浙江学刊》1996年第6期,《人大复资料》1997年第1期全文复印。罗萍:《社会转型时期闲暇方式变革趋势刍议》,《新疆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罗萍:《中国女性观念文化变革趋势》,《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罗萍:《论妇女的觉醒与完善呼唤妇女理论发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罗萍:《试析婚姻家庭文明走向》,《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罗萍:《妇女在高等教育中的参与》,《理论月刊》1996年第1期。罗萍:《妇女的“主动就业”》,《光明日报》1996年3月8日。罗萍:《市场经济呼唤妇女观念变革》,《中国妇运》1996年第11期。罗萍:《离婚,切莫忘记》,《婚姻与家庭》1996年第10期。罗萍:《高校女大学生的优势与困惑》,《珞珈哲学论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罗萍、黄锦琳:《人口的代际结构与少儿早期教育》,《家庭与下一代》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2月。1995年(12)罗萍:《社会转型呼唤妇女角色全面转换》,《光明日报》1995年5月17日。罗萍:《略论21世纪中国婚姻变迁大趋势》,《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2期“论点摘编”,题目为:《21世纪中国婚姻变迁的趋势》。罗萍:《时代呼唤妇女现代化》,《湖北社会科学》1995年第9期。罗萍:《略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妇女角色全面转换》,《理论月刊》1995年第6期。罗萍、何慧莉:《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个案访谈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罗萍:《略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妇女角色转换》,《开放时代》1995年第4期。罗萍:《中国妇女参政权利刍议》,《民主与科学》1995年第2期。罗萍:《我们觉醒了》,《中国妇女报》1995年12月18日。罗萍:《略论21世纪中国家庭变迁大趋势》,《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罗萍、刘古英:《从武汉大学看中国妇女受高等教育状况》,收入韦钰主编的《中国妇女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罗萍:《从一所学校看妇女受教育的状况》,《当代武汉妇女》论文集,《武汉出版社》1995年6月。罗萍:《离婚应受道德规范约束》,《楚天都市报》1995年11月11日。1994年(5)罗萍:《创造职业女性双重角色文化》《光明日报》1994年4月5日。罗萍:《时代呼唤妇女现代化》,《光明日报》1994年12月13日。罗萍:《婚外情感小议》,《民主与科学》1994年第4期。罗萍:《他与“她”都胜利了》,《湖北日报》1994年6月28日。罗萍:《“婚外恋”六害》,《楚天都市报》1994年6月11日。1993年(1)罗萍、王秀英:《高校教职员队伍性别倾斜及其启示》,《妇女研究论丛》1993年第4期。1992年(5)罗萍:《从非参与意识看妇女观念变革的必要性》,《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罗萍:《学习向警予妇女理论》,《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罗萍:《直面“婚外恋”》,《中国妇女报》1992年6月14日。罗萍:《坦言家外事》,《中国妇女报》1992年6月21日。罗萍:《秋谨——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先躯战士》,《民主与科学》1992年第6期。1990年(8)罗萍:《我国大龄女性未婚现象浅议》,《民主与科学》1990年第5期。罗萍:《男女智力的差异与平衡》,《知识与生活》1990年第2期。罗萍:《妻子真的能分享丈夫的“一半”吗?》《知识与生活》1990年第6期。罗萍:《好女人的误区》,《现代妇女》1990年第7期。罗萍:《报角拾零——妇女社会参与与舆论导向问题之三》,《现代妇女》1990年第8期。罗萍:《女子再婚透视》,《武汉晚报》1990年7月21日。罗萍:《异性交往之偏见》,《武汉晚报》1990年7月28日。罗萍:《简述女子的婚姻生活》,《武汉晚报》1990年12月1日。1989年(1)罗萍:《妇女该不该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婚姻与家庭》1989年第6期。1986年(3)罗萍:《必须抛弃贤妻良母标准》,《中国妇女》杂志1986年第7期。罗萍:《贤妻良母的口号应当抛弃》,《湖南大学出版社》论文集,1986年10月。罗萍:《“贤妻良母”是禁锢妇女的无形锁链》,《湖南女报》1986年9月1日。妇女/性别研究著作索引俞湛明 罗萍主编:《女性论坛》第1辑,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俞湛明 罗萍主编:《女性论坛》第2辑,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俞湛明 罗萍主编:《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系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26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罗萍主编:《妇女在婚姻变动中权利保护研究》,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罗萍主编:《妇女婚姻与家庭权利保护》,28万字,《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年1月。罗萍:《生活方式学概论》,23万字,《甘肃科技出版社》1999罗萍主编、向德萍副主编:《社区导论》,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罗萍:《女性沉思录》,15万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12月。罗萍:《妇女生活方式》,15万字,《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12月。罗萍主编:《新女性学》,25万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1月。一点说明:凡以上所有署两人(含我排名第二)或多名作者的论文均为本人撰写,其他作者参与了某些工作。

文章写好了文献综述应该不难啊,其实就相当于你论文的第二章。常用的套路可以分四段写,第一段引言,介绍这个命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之类的,第二段写国外对这个现象有哪些研究,评述其中重要的几个人或几个角度,第三段写国内的研究,这两段一般都按时间由远及近,第四段是一个小结,评述一下前人的研究贡献和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其实也不用一定按照上面的来写,不过要注意一点就是要突出你自己的评述和见解,不要只是简单罗列或引用。

人类性别变性研究论文

据英国媒体报道,科学家日前发现了藏在人类体内的“变性基因”,这个基因可以让人类保持性别特征,但是如果它出现异常,女性身体则有可能长出男性的睾丸及胡子。 有专家认为,这项发现不仅打破了传统思维中的“性别与生俱来”的观念,还有望最终为变性手术带来革命,并改善雌雄同体婴儿的治疗。 男女都有男女有别全靠它 据报道,这项研究论文11日在《细胞》杂志上正式公开发表,挑战了人们关于性别单纯取决于X、Y染色体的观念。因为研究指出左右性别发展的单一基因FOXL2存在于男女都有的非性别染色体上。该发现也显示,性别可能比先前认为的还容易操纵。 该论文的共同撰稿人、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遗传学家洛弗尔·巴格说,该研究挑战了人们将维持与生俱来的性别视为理所当然的教条。“我们总是认为,我们的性别与生俱来,男性长出睾丸,女性长出卵巢是理所当然的。但这次研究显示,成人卵巢之所以不会变成睾丸,全赖基因FOXL2。” 动物试验性器官发生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当雌鼠体内的这种名为FOXL2的基因被关闭后,它们的卵巢就开始变成睾丸,并开始产生健康雄鼠的睾丸素。主持该研究的德国海德堡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科学家特莱尔说:“我们预期老鼠将停止排卵,然而实情远为震撼。”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关闭了雌鼠的FOXL2,结果卵巢中的卵子皆死亡,最后将成长为卵子的滤泡慢慢地转变成史托利细胞,史托利细胞在睾丸中制造精子。雌鼠由此发展出制造睾丸素的细胞,同时睾丸素浓度升高为原先的一百倍。该实验中的雌鼠与雄鼠的大小、皮毛等外观几无差异,并且除生殖器官产生变化外,没有显示副作用,实验鼠的寿命也正常。 应用前景变性不用做手术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发现FOXL2基因显然与另一基因SOX9保持着排斥关系。当一种基因启动,另一种则自动关闭。据悉,SOX9基因通常只在男性体内活动,当男性的SOX9一旦被开启,FOXL2的活动就遭抑制,并进而终身停顿。这种情况在女性体内刚好相反,FOXL2会最先被启动。学界普遍了解FOXL2对女性维持女儿身与卵巢的成长十分重要,然而科学家并不预期卵巢中的排卵细胞会被SOX9基因吸收,进而发挥男性生育功能。 研究人员认为,该发现离人体应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然而这必然带来变性治疗的变革,甚至可能开启非手术变性治疗的先河。到时,变性人将毋须终生用药,只需接受短期的基因疗法就行了。最新一期的Cell杂志发表了一篇有趣的研究性文章,一个基因的改变可轻松地改变生殖器官从女到男的转变,文章刊登在12月11日的Cell上,文章标题为:Somatic Sex Reprogramming of Adult Ovaries to Testes by FOXL2 Ablation。文章的这一新发现认为,一个基因可决定成年小鼠的生殖器是雌或是雄,这个基因就是FOXL2,若将成年雌性小鼠的FOLX2敲除将导致卵巢突变为睾丸,并产生睾丸酮。可以说,FOLX2是维持雌性生殖器特征的基因,这可能为女性不孕不育的研究带来新的线索。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Blanche Capel(未参与本文研究)表示,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发现,这个基因是参与性别发育的重要因子。该文的通讯作者,欧盟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Mathias Treier教授介绍道,几年前,他与同事就已经克隆了Foxl2基因,它是一个位于常染色体上的转录因子,当他们把发育期间的小鼠Foxl2敲除后,刚刚开始发育的卵巢渐渐退化。深入研究发现Foxl2终身表达,研究者们于是认为这一基因可能与维持雌性特征有关。在最近的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决定在雌性小鼠卵巢发育成熟后再敲除该基因,他们估计,成熟的卵巢可能逐渐退化。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雌性小鼠的卵巢不但没有退化,反而进一步分化,继而变成了睾丸。这令研究者们十分的惊讶。并且,不仅卵巢这一器官转变为睾丸,卵母细胞这些也转变为睾丸细胞。 Treier于是猜测,Foxl2可能在小鼠发育期间和成年期间发挥的调控作用有所不同。在发育期间,小鼠的Wnt4信号会严格控制雌性小鼠的生殖器官发育,避免发育成雄性生殖器。但是,待雌性小鼠成年后,Wnt4信号被关闭,Foxl2终身表达,用于维持雌性卵巢的性特征。据Treier介绍,缺失Foxl2的雌性小鼠仅改变卵巢特征,其他的性别特征不因此而发生改变。雌性小鼠在卵巢发生改变后的进一步变化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Treier表示,以往的经典理论认为,器官一定发育完成,就无法再发生改变,但是,我们的这一研究改变了这一信条。(生物通 小茜)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科学家们宣布,已经发现了一种基因能使改变动物的性别和性别特征。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这种单一基因具有神奇力量,它可以阻止雌性向雄性身体特征方面转变,这些特征包括睾丸和面部多毛。科学家发现,若人为地“关掉”成年雌性老鼠身上的这种基因,它们的卵巢就开始变成睾丸。被关掉的基因叫做FOXL2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雄性和雌性都具有常染色体。这一发现最终会在人类性别重整治疗中引起根本改变,在治疗天生具有两性的婴儿方面也会有所突破。人们普遍认为,性别完全是由X染色体和Y染色体决定的。该研究向这一传统观点发出了挑战。12月11日该研究成果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的罗宾·洛弗尔·贝基说,“在我们看来,人生下来不是男就是女,要么有睾丸、要么有卵巢,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这项研究却向我们展示了单一基因FOXL2的活动,FOXL2基因的作用就是阻止成熟的卵巢细胞变成睾丸中的细胞。”据报道,FOXL2基因和SOX9基因似乎就像是一组“跷跷板”,当一个基因打开,令一个基因便会自动关掉,SOX9基因通常只在男性身体中起作用。在男性发育的最初几天,SOX9基因被打开,这样就阻止了FOXL2基因在该男性未来的日子里起作用。相反在女性发育的最初日子里,FOXL2基因首先被打开。这一发现表明决定一个人的性别要比先前所想到的容易的多。我们已经知道,在女性发育期间FOXL2基因对于卵巢的生长非常重要,在女性一生中FOXL2基因能使女性保持其身体的特征。然而,科学家没有预料到,卵巢内产生卵子的细胞能够被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男性基因占有,去完成男性生殖功能。这项研究的带头人、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的马蒂亚斯·特里尔说,“我们盼望老鼠停止产卵,但所发生的事情更具有戏剧性。”科学家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成年雌性老鼠的FOXL2基因关掉。结果卵巢内成熟的卵子都死掉了。最后能成长为卵的卵泡慢慢变成了细胞,看上去就像睾丸细管中的塞尔托利细胞,塞尔托利细胞能在睾丸中制造精子。经过基因治疗,雌性老鼠也能长出生产睾丸激素的细胞,她们的睾丸激素水平猛增。基因对身体的影响很难估计,因为雄性和雌性老鼠很少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性,例如,在多毛方面和个头大小方面几乎没有差异。然而,科学家预料,人服用了睾丸激素药片会产生相似的结果。在性别重整治疗中,这会引起女性失去丰满的乳房,并长出胡须来。她们的嗓音也会变粗。除了生殖器发生变化以外,老鼠没有显示出副作用的迹象,它们均达到了正常的寿命。研究人员预料到,暂时抑制雄性体内的SOX9基因将会带来相反的结果。将其关掉会自动引发卵巢发育基因的到来,导致睾丸中的细胞变成卵泡,并中止睾丸激素的生产。虽然将基因治疗应用于人类还很遥远,但研究人员表示,这会显着提高临床医生改变人的性别的能力。

变性人是指原本为男性或女性,由于长时间地按异性生活导致心理人格的变态,经手术改变性别。此类人在国内外均为少数,是否能够生育尚未见报道。这些要求改变性别的人,大部分是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别,认为自己的性别应与外生殖器的性别相反。从医学角度来说,他们都是性别身份识别的障碍,属于性心理障碍的一种,我们称之为易性癖。特征1、深信自己内在是异性;2、声称自己是异性,但身躯发育并非异性;3、要求医学改变躯体成为自己所认定的性别;4、希望周围人按其体验的性别接受自己。接受变性手术的异性癖患者就是变性人因此,易性癖患者只是心理上有“变性”的愿望,而只有在接受了变性手术之后,才可以真正被称为“变性人”。但现实中人们往往对“变性人”和“易性癖”不作严格区分,只是在涉及到对“变性人”进行医学上的分析时才采用“易性癖”一词。编辑本段欲变性的产生原因基本上有两个,一种就是内在的原因,由生物因素所致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讲DNA决定;第二种就是后天的教育,人生影响,主要受父母或是监护人影响。一、是由生物因素所致的中国著名整形外科专家何清濂教授认为易性癖应称为易性病更为准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该疾病的特征,易性病不是主观所为,而应该是生物学因素所致;癖则是指后天养成的一种习惯。众多的病例资料表明,易性病是与生俱来的,并非积久成习,像这样把常人畏之如虎、避之不及而又遍体鳞伤的手术当成幸福、当成幸运,这也不可能是癖。变性人的脑结构与普通人有别上世纪末,安徽医科大学周江林博士的一篇在国际医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的论文,为变性现象的生物学解释增添了有力的砝码。他通过对6例变性人大脑的深入研究,发现下丘脑中有一个叫做“终纹床核中央区”的核团和人的性别自认有关系。普通男性的这个核团比普通女性大44%,而男变女变性人的这个核团只是普通男性的52%,和普通女性相仿。这项结果第一次从生物学的角度证明了变性人的脑结构不同于普通人。二、因性教育不当整形外科医院性别重塑中心主任陈焕然博士说,他每周都要做两例这种变性手术,目前预约登记已经排到了5年之后。不过他说,其中30%的变性人都是因为在幼儿时期接受了错误性教育。据陈博士说,在性别重塑中心接受变性手术的有五类人:先天易性癖、阴阳畸形、后天易性癖(指定性别错误)、外伤导致性特征模糊和先天性别特征不明显人,其中有30%的变性人都是因为从小被性别错误指定所造成的。如果家长从小正确引导,那么可以避免孩子的终生痛苦。对此陈博士解释,一些家长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抚养孩子,比如男孩子长得漂亮就装扮成女孩来养,或者喜欢儿子就把女儿打扮成男孩来养。虽然大人们觉得好玩儿,但有研究表明,人类对性别的自我启蒙是从2至3岁开始的,因此家长们的特殊爱好往往会对孩子造成不良性别诱导,长大就容易成为性身份心理障碍患者——后天易性癖。另外,经验不足的产科大夫,也是造成后天易性癖的“始作俑者”。陈博士说,有的婴儿在刚刚出生的时候,性别特征先天发育不良。而急于填写出生证的产科大夫就根据自己的常识来判断“是男是女”,“如果蒙对了还可以。”他说,“但要是蒙错了,那么今后这个孩子就会不男不女。”其实这种错误也可以避免,陈博士说,即使婴儿在出生时暂时看不出性别,那么医生可以定期跟踪检查,“也许过一段时间,孩子的性别特征就明朗了。”陈博士还认为,目前教师队伍性别比例的失调,也对男孩子的性别认知产生误导。“幼儿园里只有阿姨,小学校里全是女老师。”他说,“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男孩子容易阴柔有余阳刚不足。”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变性人进入人们视野,人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这个一直游离在边缘社会的人群。但总的来说,他们的社会待遇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变性人存在于世界各地,可见于各种民族和工作,而这些变性人的生活因为受到社会的各种排斥,他们大多生活的都非常痛苦。每年因变性自杀的人很多,通过变性则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使他们以新的面孔积极面对生活。变性也会引来社会一些社会法律,伦理,医学等问题。我们应该呼吁,给变性人一个理想生活平台,使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最新一期的《Cell》杂志发表了一篇有趣的研究性文章,一个基因的改变可轻松地改变生殖器官从女到男的转变。这个藏在人类体内的“变性基因”,可以让人类保持住性别特征,但是如果它出现异常,女性身体则有可能长出男性的睾丸及胡子。文章刊登在12月11日的《Cell》上,文章标题为:Somatic Sex Reprogramming of Adult Ovaries to Testes by FOXL2 Ablation。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Blanche Capel(未参与本研究)表示,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发现,这个基因是参与性别发育的重要因子。有专家认为,这项发现不仅打破了传统思维中的“性别与生俱来”的观念,还有望最终为变性手术带来革命,并改善雌雄同体婴儿的治疗。动物试验——性器官发生变化 这一新发现认为,一个基因可决定成年小鼠的生殖器是雌或是雄,这个基因就是Foxl2。若将成年雌性小鼠的Foxl2敲除,将导致卵巢突变为睾丸,并产生雄激素——睾酮。可以说,Foxl2是维持雌性生殖器特征的基因,这可能为女性不孕不育的研究带来新的线索。这项研究挑战了人们关于性别单纯取决于X、Y染色体的观念,因为研究发现,左右性别发展的单一基因Foxl2存在于男女都有的常染色体(并非性染色体)上。该发现也显示,性别可能比先前认为的还容易操纵。 该文的通讯作者,欧盟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Mathias Treier教授介绍道,几年前,他与同事就已经克隆了Foxl2基因,它是一个位于常染色体上的转录因子,当他们把正处在发育期间的小鼠的Foxl2敲除后,发现刚刚开始发育的卵巢渐渐退化。深入研究发现Foxl2终身表达,研究者们于是认为这一基因可能与维持雌性特征有关。 在最近的实验中,科学家们决定在雌性小鼠卵巢发育成熟后再敲除该基因,他们估计,一旦敲除Foxl2基因,成熟的卵巢可能会逐渐退化。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雌性小鼠的卵巢非但没有退化,反而进一步分化,继而变成了睾丸。这令研究者们万分惊讶。并且,不仅卵巢这一器官转变为睾丸,卵母细胞也转变为睾丸细胞。雌鼠由此发展出制造睾酮的细胞,同时睾酮浓度升高为原先的一百倍。该实验中的雌鼠与雄鼠的大小、皮毛等外观几无差异,并且除生殖器官产生变化外,没有显示副作用,实验鼠的寿命也正常。 Treier于是猜测,Foxl2可能在小鼠发育期间和成年期间发挥的调控作用有所不同。在发育期间,小鼠的Wnt4信号会严格控制雌性小鼠的生殖器官发育,避免发育成雄性生殖器。但是,待雌性小鼠成年后,Wnt4信号被关闭,Foxl2终身表达,用于维持雌性卵巢的性特征。缺失Foxl2的雌性小鼠仅改变卵巢特征,其他的性别特征不因此而发生改变。雌性小鼠在卵巢发生改变后的进一步变化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Foxl2基因显然与另一基因SOX9保持着排斥关系。当一种基因启动,另一种则自动关闭。SOX9基因通常只在男性体内活动,当男性的SOX9一旦被开启,Foxl2的活动就遭抑制,并进而终身停顿。这种情况在女性体内刚好相反,Foxl2会最先被启动。学界普遍了解Foxl2对女性维持女儿身与卵巢的成长十分重要。该论文的共同撰稿人、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遗传学家Lovell-Badge说,该研究挑战了人们将维持与生俱来的性别视为理所当然的教条。“我们总是认为,我们的性别与生俱来,男性长出睾丸,女性长出卵巢是理所当然的。但这次研究显示,成人卵巢之所以不会变成睾丸,全赖基因Foxl2。”Treier也表示,以往的经典理论认为,器官一旦发育完成,就无法再发生改变,但是,我们的这一研究改变了这一信条。应用前景——变性不用做手术 数十年来,生物学家遵循的一大信条是,出生性别固定不变,由X和Y性染色体继承的确定基因决定。这种过分简单化的想法最终遭到一项新研究的挑战。研究显示,已经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雌性在一个单独基因经过修改之后,能够出现部分性特征变化。 这些研究结果能够解释有关人类性别一些最令人困惑的谜题,例如为什么一些女性在绝经期之后出现面部多毛、声音更加低沉等男性特征,为什么一些人对自己的出生性别并不满意进而接受激素治疗甚至变性手术。 科学家表示,这项研究发现,雌性乃“默认”性别,所有胚胎最初都是雌性,除非获得一个雄性性别决定基因。虽然性别在子宫内决定仍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最新的研究发现显示,将成年雌性卵巢变成睾丸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此项研究虽然在老鼠身上进行,但研究发现,它可能也适合于我们人类。通过关闭FoxL2基因,成年女性的卵巢细胞有可能自然发育成可产生雄性激素的细胞,但这些细胞并不能产生精子。Lovell-Badge说:“如果让这种变化在成年人身上成为一种可能,变性手术可能便要退出历史舞台。”不过,研究人员认为,该发现离人体应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然而这必将会带来变性治疗的变革,甚至可能开启非手术变性治疗的先河。到时,变性人将无须终生用药,只需接受短期的基因疗法就行了。

一、性别意识的内涵性别意识,是近年国际社会流行的一个新概念即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现象,对性别进行分析和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这是观察社会的一种新的视角,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男女两性及其规范,对其加以重新思考和评价。目的在于消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壁垒和障碍,避免两性差异的扩大和加深,促进两大性别平衡、协调发展它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特征,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人权意识同属于现代意识的范畴。性别意识是一种觉醒,是对传统父权社会规范下性别关系的挑战。性别意识对性别的分析和规划,主要从性别特质、性别角色方面进行。性别特质是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性别特征,包括不同性别的表象、行为和人格等;性别角色指社会基于性别的不同,赋予两性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由于性别特质最能反映社会性别的本质,所以在性别的分析和规划中,人们更多地是分析传统性别特质,规划新的性别特质。二、建立性别意识是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重要内容1.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与性别有密切的关系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支配行为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关系最为密切,积极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同时,不良的人格特征也往往成为心理疾病的基础。大学生与其他人一样,其人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受教育和与他人相互交往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理基础即为性别。性别本身仅仅是作为区分不同性质个体的自然要素,却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给个体的心理、行为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个体的人格。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进程中,性别因素一直在起重要作用。根据社会性别理论,我们知道人的性别可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即每个人除了自身的因生理差异而形成的自然性别之外,还有社会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包括群体特征、行为方式、职业分工和社会地位等。这种社会性别不仅仅是男女的不平等,而且在男女之间划分出泾渭分明的性别人格沟壑。男性要具有工具性!、主动性!的人格特质,而女性则要具备表达性!、被动性!的人格特质。有性别之分的大学生,出生之初就生活在社会对他们性别的不同期望和塑造之中,来自于家庭、社会,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性别上的教育,男女应该各自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已经内化为其思想。近年来对于大学生人格所作的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男性应具备勇敢、刚强、独立、豪放等特质,而女性应具备细心、整洁、温柔、顺从等特质。这些人格特质带有典型的性别因素,和社会性别规定的人格属性模式不谋而合。同时,大学生性别人格思想也积淀成与性别角色期待相一致的人格,即所谓的性别类型化人格。他们依据社会性别来认知应有的人格内涵,依据社会性别来评价自身行为的合理与否,努力使自己的人格符合社会文化的规定。社会性别图式成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导标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尽管存在着个体的性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差异,但作为男女两大性别类型的人格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表现出社会所期望的与性别相符的人格。大学生的性别与人格之间呈现出互为的关系,人格通过性别来表现,而性别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2.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性显而易见,大学生的性别因素对人格塑造有重大影响。这是否是好事?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答案是令人遗憾的。健全人格的显著特点是个体有着体贴、关心、善解人意、利他的共性特质,包容、豁达、民主、尊重的开放特质,积极、活跃、敢为、精力充沛的自信特质,其外在的思想、行为、情感表现与内心是协调一致的。否则,就会出现认识扭曲、情绪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大学作为走向社会的前沿阵地,学生们从进入大学之日起,就开始为走向社会作准备。逐渐成熟的性心理作用,使他们潜意识里的性别人格特质概念更加明晰。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他们也学做真正!的男人或者女人,追求男人味!或者女人味!。殊不知,这种学习、追求,是强化了传统的性别特质文化,人格上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定位发展,实质是片面发展、扭曲发展。根据健全人格标准来考察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发现他们不仅头脑里的性别人格特质观念强烈,而且行为上有的表现也很明显。他们认为男人是太阳、是山、是天,女人是月亮、是水、是地!;男人为金钱、地位、家庭而奋斗,女人为爱而活着!。他们在学习兴趣、学习方式、闲暇活动、性别特征、职业和发展期待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相当多的人甚至认为这些差异是自然的、正常的。![1]1-2大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哲学叫女人走开!,意思是充满理性的哲学领域是男性的天地,女性是不能涉足的。显然,大学生把健全人格特质分解属于不同的性别,过分张扬作为自然性别的人格特点,人格的发展方向上认同于传统的性别类型化人格。人格片面性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的是心理上的冲突。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身上都兼有男性与女性的人格特质。人格片面发展,无形中会极力压抑异性人格特质的发展。这样一来,个体容易自我设限、自我压抑,在生活及精神上产生困扰,负面情绪体验较多。传统性别人格认为男性应该孤傲、沉默,于是为了树立大众期望的男子汉形象,男大学生们极力掩饰自己的脆弱,极有可能出现焦虑、低自尊和心理压力,甚至人际交往也出现问题。一些男大学生乐群性低,不易与人沟通和合作,适应集体的人际关系环境较慢,在成长过程中易受环境不适应的干扰;传统性别人格认为女性应该依赖,可是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又不允许女性柔弱,于是有的女大学生忧虑、抑郁、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焦虑,时常感到困扰,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这正如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在研究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时发现的,由于特定社会中两种社会人格及性别支配、性别限定人格的存在,使出生在这个社会的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2]268由此可见,性别心理的社会化,使大学生人格成长,并不是按照人!,完整意义上的人塑造,而是带着性别的标签操作,从而形成了片面的人格。社会性别的培养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个扭曲人格的过程,把一个完整的人培养成为一个不完整人的过程。3.性别意识教育是纠正大学生人格片面发展的手段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看,此时的大学生处于身心?89?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阶段,因而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与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对学生人格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当然,大学生是成年人,多年的受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已经使之形成了一定的人格倾向性,他们的心理面貌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中都可以显示出相同的品质,构成稳定的人格。但是,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是不可改变的。如前所述,社会环境是性别人格特质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可见人格也具有可塑性,它随着现实环境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而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由此可以推断出,通过一定有效的教育策略改变大学生的片面人格是可行的。性别意识教育就是促进教育有效的重要策略之一。一方面,大学生已有对性别问题探讨的向往与自觉。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对性别人格的认识尽管有传统文化的沉淀,但现实的环境变化还是使他们对性别人格的定位充满了困惑和焦虑。为了把握自己、发展自己,他们十分向往明确的答案,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缘由的现状,证明他们特别需要正确的人格知识和观念。如果没有有意识的专门教育,他们仍然只能象以前那样,从传统文化、个人经验、社会职业及其分工的现实中,吸取仍是错误的性别人格规范,再次轮回到历史的经典之中,形成扭曲的人格。因为科学的人格知识是不可能自然生成的。更何况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正确的性别人格定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未来家庭的质量和未成年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男女平等的进程,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带来新的文化气息。由性别意识概念的本身,人们自然地认为性别意识教育的目标是最终实现男女性别平等、男女和谐相处。目前高校的性别意识教育也紧紧围绕此种理想状态操作。毫无疑问这没有错,作者只觉得仅此是不够的。性别意识教育还可以拓展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上来。这种塑造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里的心理素质教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咨询,而是从性别人格的健康发展角度进行塑造。换句话说,大学里的性别意识教育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的人格现实状况,对大学生现有的人格特质进行性别分析,剔除大学生前期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利于其心理成长的扭曲人格,着眼于大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规划,使之逐渐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极有必要尝试从性别意识教育的角度入手推动人格塑造。性别意识教育要注意从人!,而不是单纯的男人!或女人!的角度出发,不要有预定的发展模式,要将大学生从传统性别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发现个体人格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引导和帮助,尤其是将他们隐藏或者退化了的异性人格特质开发出来,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时拥有优秀的人格特质。简言之,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逻辑起点是完整的人!,大学性别意识教育应该而且可以成为纠正大学生人格片面发展的手段。从性别意识角度塑造大学生的人格,主要是抛弃性别类型化人格,培养双性化的人格特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贝姆的双性化概念,每个人皆具备男女两种性别特质,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境有弹性地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表现适合该情境的合宜行为。男性可以不安,可以哭泣,可以表达情感;女性也可以果断,可以主动,可以发挥理性。男女性都兼有传统意义上的男女两性的人格优点,既坚强独立,又温柔细心。许多研究显示,能够展现出双性化特质的人,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上都有着较佳的能力,心理发展也和谐。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性别理论,拓展其视野。修正大学生在性别角色和性别特质上的认知系统,并加以重新建构,社会性别理论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其次,赋权于大学生,不断增强掌控人格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大学生重新检视自己的成长过程,剖析、质疑既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其性别意识的觉醒。最后,鼓励大学生重新建构新的人格特质,完善健全人格。要指导大学生破除性别樊篱,不受性别的限制和压抑,尽力发挥自身的潜能,培养双性化的人格特质,使人格全面发展。三、性别意识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现在,高校要对大学生实施性别意识教育,已经是呼声朗朗。但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政府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提出的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已有所反映,但高校的回应单薄。

性别差异研究论文

议论文 是以理服人的 文章 , 记叙文 和 说明文 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性别歧视500字议论文5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性别歧视500字(一)

经我调查发现,在这个“道貌岸然”的社会里,性别歧视越来越严重。

如“老弱妇孺”一词。很明显是在把妇女和老人、小孩及弱势群体相提并论。这不正是对女性的歧视吗?也许有人说这是语言 文化 ,是古代的东西。可是,电视中天天宣传保护妇女 儿童 等弱势群体,还成立了一个妇女儿童保护基金会,怎么没有“男人保护基金会”,这分明是对妇女的歧视吗。

还有些人,刚从歧视妇女这个极端走出来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歧视男性。比如在西方舞会上的规矩:男人邀请女人跳舞,女人可以拒绝;而女士请男人跳舞,男人必须接受。为什么?难道我们男人就只有被女人像选羔羊一样挑选吗?还有,男人不能和男人跳舞,否则会被认为同性恋,而女人可以。这一切都很不公平吗,分明是对我们男人的歧视。

而且还有一些双向歧视。就拿大家熟悉的“女士优先”来说吧。我认为这“女士优先”有两层含义。

一:歧视女士,因为世界历来就有礼让弱者之风,特别是绅士的英国人,因为女人比男人弱而让着她们。

二:歧视男性,世界普遍有具有弱肉强食的思想。因为男人弱小吗?现在本来就是阴盛阳衰的年代,所以要臣服于女人,让着女人。‘哈哈,不知道是谁创的这句话,同时打击双方人马;厉害。不过,他的性别呢?不会是中性人吧?我只听说过中性笔哪!

以上就是我的举例,其余还有许多例子,相信大家在生活有也深有体会,就不说了,再见!

性别歧视500字(二)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关于两性 教育 的影片,虽然它只是一部短片,但是却带给我无比的收获。

两性平等教育其实是在小学阶段必须学习的重点,记得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已经开始教导我们一些简单的两性教育,而且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大约每隔一个月就会播放一些两性平等的影片,我发觉二年级看的时候的感想和现在五年级看的感想有很大的差异。而这部影片是在叙述庄子民和王姓同学在面对异性同学时所接触到的种.种,而王姓同学因为喜欢一位异性朋友,造成心理的不 平,他们后来还因为一些事情而造成许多严重的事,不过经过长辈的教导,后来他们的感情又变好了!

我觉得在我们班上、社会上甚至国际往来上都有一些人忽略了两性平等的重要,不但造成别人名誉、地位上的损失,还让别人遭受到身心上的煎熬。在我们的班上就有一些人有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观念,像是在 上体育课的时候就有一些男生认为:“这个只有男生可以做,那个只有女生才会去做。”,这虽然只有几个字,但是它对他人,自我都有极为重大的影响,例如美国最严重的种族歧视就是黑人和白人的一连串事件,从前黑人都必须当奴隶,忍受白人充满忽视的眼光及鞭子的抽打,他们大部分是一生下来就是奴隶,没有别的选 择,直到林肯总统上任时,才提议要解放黑奴,经过一连串的战役,美国才解放了黑奴,但是在林肯成功的那一刻就结束了他的生命,真是遗憾。“人之初,性本 善”每一个人生出来的时候都是纯真善良的,绝对不会有人一生出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就算我们是男生、女生,黑人、白人都应该和平共处,不应该以歧视、忽视的 眼光去看待,更不应该用言语及肢体动作来伤害别人。

有人说:“两性生而“不平等”,是上天的恩赐,世界也因此而缤纷多彩、绚丽动人。”我觉得只要记住“尊重、宽容、体谅”才是男女相处的根本之道,只有我们思想上能够转变,在行为上能确实做到,那么我想未来的世界,两性将以更美的姿态,激荡出更璀璨的一页。

性别歧视500字(三)

每年的三月八号是妇女节,这个节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妇女的重要性,因为她们通过十月怀胎生下了孩子们,并且为她们的家庭付出了所有的一切。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得到了更多的尊重甚至是一些权利,但是不论男女,现在性别的歧视仍然还存在着。

对于女性的歧视,人们很容易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因为在上个世纪,女权主义这个词就诞生了,许多的妇女为了得到尊重而努力奋斗着。现在大多数的女性已经成长为了新一代,她们非常的自信并且独立着。但是在某些方面,女性仍然在努力的争取着和男性的平等地位,比如说对于工作的报酬和一些工作的机会。

还有就是一些对于男性的歧视,有的一些男性喜欢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或者是喷上非常浓郁的香水,这时候一些男性就会对他们产生,因为这样只有女孩子是这样,男人不应该这样做。但是事实上,男人也有权利做他们想要做的事情,但是一些舆论却限制了他们的行为。我觉得对于男人还是女性的歧视都应该被解除,每一个人都有着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权利。

性别歧视500字(四)

今天,我读了《一次考试》这篇文章,真是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女大学生去一家跨国公司应聘。到最后一轮考试,她觉得自己的实力比不上其他应聘者了。但是,这群应聘者在遇见一位乞丐时态度迥异,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厌恶态度,但只有她友好地与他说话,并与他握手。第一天,她就受到聘用通知,原因就是她有尊重别人的美德。

“尊重别人是多么重要呀!”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感慨万分。这位女大学生不顾乞丐的手多脏,与他友好地我握手,给了他做人的自尊。而其他人有的说“去去去,别在这时煞风景了。”他们没有顾及乞丐的自尊心,只想到自己的心情如何。有的人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钱。其实漠然,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的自尊。对待任何人,首先要尊重别人,讥笑、嘲讽别人,是一种很愚昧的行为。应聘考试上,考验的其实是一个人思想品格与能力才华,但更重要的是前者。而一个人的思想品格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别人。任何一个人都必须有这种品质,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无论他的身份地位如何卑微,都要能平等相待网,这远远

不是一种美德,而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之一。

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曾经说过:“有了高尚的心志,才能成为高尚的人物,所以我说人们要有高尚的思想,没有高尚的思想,就没有高尚的行为。”是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尊重别人,以取笑别人为乐;对那些地位、身份卑微的人,就百般刁难,以异样的眼光和蔑视的态度去看他们,或许,即使他是研究生,即使他是博士后,在任何一家公司里工作,看不起其他同事,一心以为自己有才干,有能力,取消同事,同事将会越来越讨厌他,最终,无法在公司内立足。

性别歧视500字(五)

所谓歧视就是不平等看待,也就是偏见,偏见进一步就会发展为歧视。每个人都有歧视他人的行为,不过表现在不同的领域里,表现程度也各不相同。

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歧视的 方法 也分很多种: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分数歧视,特长歧视,血型歧视等等。因为歧视,许多民族都四分五裂,白种人看不起黑种人,黄种人看不起白种人等等。但是,回想一下,如果被歧视的人是我们,会怎么样?

我们班就有一个人,同学们天天看不起他,遇到他就要绕道走,但他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他们也被人歧视,会是怎么样?

我们本不应该歧视,因为他也是人,也是班级的一份子,也是我们的同学,他不应该遭到这样的待遇。

我的观点是:大家都是同学,珍爱友谊,远离歧视,让我们的班级继续快乐下去!

许燕、王芳. 心理枯竭:当代中国教师的职业病. 中国教师,2003,3:5-6许燕. 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特点和成因分析. 2002年学术前沿论丛: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204-213许燕、王芳、张西超. 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警察、职业经理人三个职业的比较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3:39-45许燕. “职业枯竭”不容忽视. 现代商业银行(青年版),2005,03:42-44许燕. 职业枯竭点击职业人. 解读心灵——心理健康手册. 东方出版社,2005,9:1-17许燕. 现代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 青年记者,2005,10:35-37许燕. 让工作带来健康与幸福. 中国记者,2005,12:63-64蒋奖、张西超、许燕. 银行职员的工作倦怠与身心健康、工作满意度的探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⑶:197-199蒋奖、许燕、林丹瑚.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性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2004,27⑵:364-366蒋奖、许燕. 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4,4⑴,2:119-121蒋奖、许燕、张西超. 银行职员职业倦怠状况及与压力水平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⑵:178-180蒋奖、许燕. 心理健康工作者枯竭的研究进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31):87-90王芳、许燕.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心理学报,2004,36⑸:568-574蒋奖、许燕、张姝玥、陈浪. 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⑿:854-856许燕. 职业枯竭:当工作变成心理负担. 北大商业评论,2004,10⑸:156-162许燕、王芳、高山. 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特征的研究.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 北京大学出版社:195-203许燕、王芳. 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看教师的职业压力. 教师教育论坛论文集.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 论文出版社,2005,1:100-108高山、许燕.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枯竭及其抑郁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2004,9:46-49许燕、王芳、张西超、蒋奖、张姝玥. 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警察、职业经理人三个职业的比较研究. 中国女性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2:53-58蒋奖、张姝玥、许燕等. 警察工作倦怠的调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⑴:4-8张姝玥、许燕、蒋奖. Maslash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在警察中修订及应用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⑵:85-88许燕. 让工作带来健康与幸福. 中国记者,2005,12:63-64许燕. 工作是美丽的,健康是幸福的——关于职业枯竭的讲演. 书摘,2006,6:94~97许燕. 现代职业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 世纪大讲堂(第11辑).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1蒋奖、许燕. 应激的资源守恒理论.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2⑶,1:24-26许燕. 大学生教育价值系统及其与专业兴趣关系的研究. 北师大学报,1995,2:87—95.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5,5,全文转载:许燕. 研究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青年研究,1996,8:7—14许燕.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其教育建议. 教育研究,1999,5:33—38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9,7,全文转载许燕. 北京和香港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1,4:40-45许燕、刘嘉、蒋奖.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演变及相关因素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专刊:5-18许燕、刘嘉、蒋奖、王芳、郑跃忠、付涛. 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历程. 心理学探新,2004,3(24):35-39许燕、蒋奖、刘嘉、王芳. SARS期间北京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特征的研究. 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03-212许燕.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社会取向. 科学时报,许燕. 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探新,2003,3:15-19许燕. 当代大学生核心人格的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2,4:24—28许燕. 大学生人格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学探新,1999,4:21—25、41韦克平、许燕. 教师和大学生对教师人格结构评定的因素分析(上)—— 一项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8⑻,3:42-46韦克平、许燕. 教师和大学生对教师人格结构评定的因素分析(下)—— 一项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⑼,2:42-46许燕. 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转变上看京港大学生的人格差异. 心理学探新,2000,4:44-49杨莉莉、许燕. 北京香港两地大学生人性观差异的调查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2004,1:64、57于霞、许燕. 京港两地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比较性研究. 社会心理研究,1998,1:许燕、梁向芬. 师范生人际处理方式的研究. 青年研究,1998,4:21—27许燕.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性特征探析. 北师大学报,1994年增刊:李传银、许燕. 孤独心理研究回顾. 社会心理研究,1999,3:蒋奖、杨六琴、许燕等. 工作控制点量表(WLCS)的信效度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⑼:628-630许燕. 面向12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 教育研究,1999,10:36—41许燕. 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7-367许燕. 高师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实施策略.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4-356许燕. 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与素质教育的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72-199许燕. 心理素质是21世纪未来人的教育通行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1999,10:52—55Xu Yan. The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of Chinese Teac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2000,35许燕. 认知能力性别差异的探因性研究的现状及未来. 心理学探新,1997,4:许燕. 认知能力性别差异的探测性实证研究及评析. 心理学探新,1997,2:许燕. 小学生言语能力及其发展倾向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9:2—5、10许燕. 小学生空间能力及其发展倾向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科学,2000,2:32—36、125Yan XU.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of Chinese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6(SSCI):Yan XU.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for Chinese Pupils. Pakist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1997:王中会、许燕. 应用学习风格理论进行因材施教. 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增刊:刘在花、许燕. 智力落后研究综述. 当代教育科学. :36-38刘在花、许燕. 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孤独感的研究. 心理科学. 2003,26⑵:236-239许燕. SARS的社会心理应激与心理重建. 直面SARS的思考. 同心出版社,:216-223许燕. 京港两地大学校园文化及学校满意度的比较性研究. 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奖学金基金学术研究论文集,1996-1997:许燕. 京港两地大学校园文化的比较. 青年研究,1997,5:38—44许燕. 北京大学生对校园文化评价的研究. 青年学研究,1998,2:刘在花、许燕. 社会智力评估述评. 上海教育科研,2003⑾:33—36刘在花、许燕. 社会智力研究的理论评述. 上海教育科研,2005⑷总208期:30-32刘在花、许燕. 小学生社会智力发展特点的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05⑴总第55期:8-83许燕. 师范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探析. 青年研究,1997,11:9—14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2全文转载陶红梅、许燕等.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2004,9:86-91许燕. 心理学差异的检验方法.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28—30、45陈勇嘉、许燕. 锻炼心理中感情测量研究发展的评述. 体育科学. 2005,(25)4:71-73许燕. 旅客心理——航班延误的冲突致因与对策. 中国民用航空. 2004,8,总第44期:33-36张厚粲、许燕. 面向21世纪的公共课教学的改革方案. 心理学探新,1996,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1997,11全文转载Houcan Zhang,Yan Xu. Teaching of psycholog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5,40(000) :1-7.国内与国际会议论文:Xu Yan.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of Chinese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6,XXⅥ. Canada: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1996,8:16-21Xu Yan.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acial,verbal and mathematical abilities of Chinese pupils. Asian-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 of Psychology,IUPsyS,1995,8:27-30Y an Xu,Jia Liu,Yuezhong Zheng,Tao Fu. SARS outbreak and the evolvement of values in the undergraduates.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August,BeijingFang Wang,Yan Xu. Job burnout in Chinese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support.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August,Beijing许燕. 京港两地大学校园文化的比较性研究. 第二届全球华人心理学大会论文集. 1997年12月,香港许燕. 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 1997年全国心理学大会论文集. 1997年10月在苏州全国心理学会议报告论文,苏州许燕. 21世纪理想教师心理结构的研究. 第五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技学术研讨会. 2000年12月,台湾许燕:中国教师职业枯竭的特征与成因分析,第七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10月24-26日,台湾许燕: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中国女性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研讨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办,2005年2月21-22日,北京许燕:中国教师职业枯竭特征的研究,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以及首届学术报告会,2003年11月5日,北京大学许燕: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比较性研究,2003年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学术前沿论坛:中国社会变迁与公民价值观变化趋势,2003年12月13日,北京许燕:2002?学术前沿论坛 “小康社会:发展与创新” 社会心理学分论坛:“应激与心理健康”,中国教师职业枯竭的特点与干预方法,2002年12月21日,北京许燕: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第四届中国名医论坛,2004年4月25日,北京许燕: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初探,2005年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会,2005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许燕:SARS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短期与长期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3年第四期管理科学论坛,2003年12月17日,北京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许燕. 职业枯竭——已知与未知. 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年10月,上海许燕、梁志祥. 北京大学生多元自尊初步探析. 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年10月,上海出版专著与教材:许燕主编. 实用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张厚粲、许燕. 大学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张厚粲、许燕、寇彧. 心理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张厚粲、许燕、寇彧. 心理学同步练习册.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许燕. 人格——绚丽人生的画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许燕. 让孩子人格出众.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7年许燕. 小学生智力因素的训练. 1997年许燕. 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1997年许燕主编.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3-6,中学1-3,高中1-2).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许燕主编. 思想品德(7年级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许燕主编. 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7年级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许燕主编. 滋润心田的春雨——青少年情感教育. 青岛出版社,2005年5月获奖情况:北师大励耘奖学金优秀青年教师一等奖(1998)“研究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获北京市道德建设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1997)北京市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百人工程”第一批人选(1995)北京市社会科学界优秀学会工作者(1993—1998年度)北师大华为奖教金(2001)“CIC教学模式——普通心理学课程建设”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1)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大学心理学》获北京市第七届社科成果二等奖(2002)《普通心理学》获北京市第八届社科成果一等奖(2004)《普通心理学》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以核心课程为龙头,全面推进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以核心课程为龙头,全面推进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

写论文的时候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 索引序列
  • 督研究论文性别
  • 性与性别研究论文
  • 性别研究的论文
  • 人类性别变性研究论文
  • 性别差异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