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论文

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

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论文

浅析素质教育的实行路径的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接轨,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南针。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教师的教学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能力。为此,本文试就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把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放在首位

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转变教育观念抓起,特别是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因为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解读,否则是搞不成功的。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是不以个人或局部利益为转移的。因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是最终为社会发展进行教育培养目标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按部就班的工作者,而是有创新精神,有独立工作意识的人,在综合素质方面良好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教育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与社会的发展接轨,与时代同步,这样才能彰显我国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对立的。

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认为考出好成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很有可能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一窍不通。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从应试教育转变成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成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素质教育模式下,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能从问题探索中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更好的发展。应试教育下,教师围绕成绩的思想注定了教学方式更看重对知识的讲授,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机械化和单一性,把教材内容“一锅端”地灌输给学生,认为让学生学得越多,学生记得越多,练习做得越多,就越能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学生在平时只能被动地按照这种学习要求机械地学习,死板地去模仿和套用,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整天埋头于书本中,学习压力巨大,学习效果并不是普遍好。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灵活运用能力,离开了教师和书本的范畴就无法应付。而素质教育把考试成绩放在了次要位置,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无形中带动了考试成绩,这种一举两得的教育模式是先进的,如果在教学中能科学地实施,何乐而不为呢?

应试教育旨在选拔,素质教育旨在发展。应试教育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有功利性的思想,把考出好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会重点培养尖子生、关注优秀生,而对学困生、中等生就没有过多的注意。教育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整体上提高全班的学习成绩,不落下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看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进行差异化对待,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除了学习上的,还有兴趣爱好、特长等。

应试教育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德育,不能完整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特征。思想道德是一个人发展的根本,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有正确的行为,被他人认可,在前进的道路上拥有积极的回应,顺利地前行。我们要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懂得好坏之分,明辨是非,健康地成长。素质教育把德育放在了首位,凸现了德育功能,提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接近,他们思维简单,对抽象的说理教育很难理解,必须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因此,教师要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做到言之有物。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已逐渐进入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要使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公民,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素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全面的素质,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所以,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另外,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成功开展教学的根本,对本专业知识要扎实地掌握,能灵活运用。在教学的细节上要做到认真负责,包括深入钻研教材,活用教材,研究教法,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科学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等等。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学生的发展。根据新课程的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事先明确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做什么,学习哪些内容,学习这些内容达到什么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在教学活动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用饱满乐观的激情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对回答不全面,甚至完全错误的学生,要充分肯定其积极性和正确的部分,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同时,在教学中,增加感情投资,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相互学习,必然会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小学教师不能轻视基础教育,要把教育工作高度重视起来,“万丈高原平地起”,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铺垫。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要“马不停步,人不下鞍“,我们要以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改革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把我校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水平。

当今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推行难度大的原因在于课程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过于强调课堂纪律等传统内容,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体育素质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初探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摘 要】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分析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功能,立足实际提出可行的途径,对高校体育素质有效推行,为体育素质教育提供有效有益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1、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指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水平的教育模式,相比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这是一种更加先进的,更适合青少年人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大环境下,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天赋充分发挥,大幅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结合社会实践和磨砺,提高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新一代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是提高整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在本质上讲,是对人理想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特长继续发挥,最大程度的激发人的潜能,为社会输送优秀合格的人才。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在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综合发展,包括:思想道德、文化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作用

高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进行素质训练,使之能逐渐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高校体育素质的目标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让大学生将锻炼身体记在心中,实践到生活中。高校教育的立足点必须是使学生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努力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一切深层素质的起点,是一切行为体现的支撑。因此高校体育是我国教育工作必须注重的重要环节。

2、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使教育促进生活化

体育教育包含健康教育、娱乐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安全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等,因此切不可将体育素质教育独立看,不能将其仅仅作为一项使大学生简单掌握某项技术能力的学习,而应彰显运动本身背后蕴含深刻的道理,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合理竞争精神等通过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适应能力,这些对今后的社会生活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促进身心成长

纵观我国从古至今以及世界各个国家,无论其贫穷富有、和平混乱,每一个国家都不曾将身体素质的培养遗失,体育永远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培养大学生克服困难、不惧艰险的精神,使他们身心健康向前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自信、自尊、团结、创新意识的树立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加速人格完善

一个人的人格包括性格、道德以及社会品质。学校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主要体现于对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而对其自身品质,如勇敢、坚定、忠诚、合作和创新的培养普遍较少。在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体育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这些优良的品质,使之全面发展。尤其在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都要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在体育竞争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竞争是公平的、纯洁的,体育是挑战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展现个人魅力良好的舞台,是他们看到体育深层的胜利和失败、对抗和合作、竞争与分享。

3、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方法

加深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

早在上个世纪人们就提出终身体育的思想,她告诉我们应当以人为出发点,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体育、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塑造全面的人,充实人生经历,提高身心素质,使人展现出体育本身对社会发展积极地推进作用。对大学生强调体育素质绝对不能仅仅从单纯的体育活动出发,而应将终身体育的思想传播出去,使大学生能真正理解体育所蕴含的的无穷能量,帮助他们增强身体素质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他们能找到合理的释放压力的方法,提升生活乐趣。

强化学生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指人对各种体育活动的反映和对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不懈坚持。培养学生这种意识可以使他们清晰的了解自己需要依照自身的意志认真完成体育活动,把体育活动视为如同个人一日三餐一样伴随一生,自觉的去贯彻终身体育的精神。在高校体育素质教学中,学校管理人员应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强化大学生体育意识,对于少部分厌恶运动的学生,可以刻意的组织集体活动,使他们多融入其中,逐步培养体育意识,使之能与终身体育相联系。

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心理是身体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包括丰富的感知能力、一定的个性条件和优秀的个人品质。教师在平时体育课上应注意自己的言语行动,应理解学生的失败,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影响学生,将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成朋友关系,多采用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内心出现抵触情绪,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因材施教,巧妙安排教学内容,让大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影响其心理素质的建立。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在学校可以实行的范围之内,学校可以通过在校园内建设多个俱乐部,鼓励学生创办自身热爱运动的社团,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多接触体育,多参与体育。学校多给学生课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充分挖掘其自身潜力,逐步养成体育兴趣,从而积极地将自己投入其中,增强体魄。

课程内容推陈出新

当今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推行难度大的原因在于课程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形式过于单一,评价方式不当,过于强调课堂纪律等传统内容,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想从根本上改变体育素质教育的现状就必须要将课程主要内容推诚出新,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这样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结束语

高校体育课程是学校教学计划中基本课程,是关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巨大影响因素,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注重培养体育兴趣,强化体育意识,努力为终身体育作为铺垫,使之能更好的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全力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杨勇.全面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策略分析[J].科学大众,2013(1).

[2]闫冬.对于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体育时空,2013(20).

[3]马襄城.普通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构建研究[J].体育时空,2013(10).

[4]张朝霖.浅谈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体育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精选6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师素质存在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是完成这场变革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及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于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加大。针对部分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研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逐步提高教师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最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实现这场变革,根本性的问题是必须抓好教师的素质教育,努力改造和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教师素质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有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又可称为“两全教育”,即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二是实行“德、智、体、美、劳”综合施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它要求施教者必须树立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观念。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把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对立了起来,使施教者的活动局限于围绕学生升学,着眼点只放在少数学生身上,尤其是只放在少数学生的智力发展上。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偏离了“两全”宗旨,形成了一种短视的、狭隘的、只注重表面的反科学发展的育人观念。

其次,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施教者必须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现在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是走着一条从应试教育的受教育者到应试教育的教育者的道路。因此,从整体上说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呈现为一种“理论知识窄,实践知识乏,理论与实践不相搭”的状态。

第三,现有教师队伍的施教方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施教者必须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必须洞察学生心理,把握住受教育者整体的共性和个性。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有教师队伍中的多数教师,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这种能力。他们颠倒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完全不相容的。很多教师对学校教育目的认识模糊,在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的授受,忽视学生的人格、个性、价值及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漠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脱离学生实际,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只重教条,不重实践。显然,这些状态与以培养具有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拼搏精神的开拓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是不相适应的。

二、前教师素质进行改革和提高的对策措施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彻底解决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力度:

1.重构教育理念

(1)教育目的理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具有深层智慧的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现代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个性和独创性,使学生“人人成功,个个成才”,最终达到人类昌明的理想。

(2)教育价值理念:是教育实践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现象带有倾向性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判断,是人们从事教育活动的定向标准。这种新的教育价值理念要求教师立足未来,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力,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3)学生主体理念: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发展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4)教学活动理念:教师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经验共享、情感共鸣、心灵融洽,生命与人格共同升华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5)教师角色理念:现代教育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知心朋友和合作伙伴,成为品行端正、具有人格魅力的楷模,成为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经验丰富的导师,成为身心健康、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生活指导者,成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成为情感丰富、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天使”。教师的这些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培训,以学习者的姿态进入教学过程中,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自我挑战、自我更新。

(6)终身学习理念:在新的形势下,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性选择。因此,教师应不断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行为,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7)课程创新理念:教师要通过课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与学生共建共享,平等合作。通过课程的民主性与学生对话协商,相互启发。通过课程的科学性与学生探索创新,教学互动。新的教学理念赋予教师一定的课程权利,因此,教师有责任让课程以个性发展的价值观为根本,把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让学生充分领路。

2.重构职业能力

(1)教育交往能力: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必须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同时,教师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经常交流,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实现有效教育。

(2)教育管理能力:教师要使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成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以便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展现特长,发挥优势。

(3)教育创造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技巧上。一是善于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二是积极营造合作、平等、真诚、共融的师生关系。三是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也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主要体现。对教师而言,这些能力包括对课程标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条例的理解和贯彻的能力;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措施和办法的能力;制定各种教学文件、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能力。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能力。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论文

浅析素质教育的实行路径的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接轨,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南针。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教师的教学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能力。为此,本文试就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把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放在首位

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转变教育观念抓起,特别是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因为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解读,否则是搞不成功的。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是不以个人或局部利益为转移的。因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是最终为社会发展进行教育培养目标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按部就班的工作者,而是有创新精神,有独立工作意识的人,在综合素质方面良好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教育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与社会的发展接轨,与时代同步,这样才能彰显我国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对立的。

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认为考出好成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很有可能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一窍不通。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从应试教育转变成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成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素质教育模式下,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能从问题探索中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更好的发展。应试教育下,教师围绕成绩的思想注定了教学方式更看重对知识的讲授,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机械化和单一性,把教材内容“一锅端”地灌输给学生,认为让学生学得越多,学生记得越多,练习做得越多,就越能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学生在平时只能被动地按照这种学习要求机械地学习,死板地去模仿和套用,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整天埋头于书本中,学习压力巨大,学习效果并不是普遍好。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灵活运用能力,离开了教师和书本的范畴就无法应付。而素质教育把考试成绩放在了次要位置,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无形中带动了考试成绩,这种一举两得的教育模式是先进的,如果在教学中能科学地实施,何乐而不为呢?

应试教育旨在选拔,素质教育旨在发展。应试教育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有功利性的思想,把考出好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会重点培养尖子生、关注优秀生,而对学困生、中等生就没有过多的注意。教育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整体上提高全班的学习成绩,不落下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看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进行差异化对待,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除了学习上的,还有兴趣爱好、特长等。

应试教育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德育,不能完整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特征。思想道德是一个人发展的根本,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有正确的行为,被他人认可,在前进的道路上拥有积极的回应,顺利地前行。我们要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懂得好坏之分,明辨是非,健康地成长。素质教育把德育放在了首位,凸现了德育功能,提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接近,他们思维简单,对抽象的说理教育很难理解,必须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因此,教师要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做到言之有物。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已逐渐进入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要使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公民,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素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全面的素质,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所以,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另外,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成功开展教学的根本,对本专业知识要扎实地掌握,能灵活运用。在教学的细节上要做到认真负责,包括深入钻研教材,活用教材,研究教法,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科学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等等。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学生的发展。根据新课程的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事先明确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做什么,学习哪些内容,学习这些内容达到什么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在教学活动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用饱满乐观的激情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对回答不全面,甚至完全错误的学生,要充分肯定其积极性和正确的部分,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同时,在教学中,增加感情投资,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相互学习,必然会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小学教师不能轻视基础教育,要把教育工作高度重视起来,“万丈高原平地起”,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铺垫。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要“马不停步,人不下鞍“,我们要以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改革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把我校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水平。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提出,那么素质教育到底有哪些优势呢?本文将从全体性和个别性,基础性和片面性、主体性和机械性、开放性和封闭性、个性化和模式化、启发式和注入式六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比较 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面临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挑战,同时面临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挑战。面向昨天的“应试教育”,显然是与世界改革背道而驰。当今国际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优势和民族素质优势的竞争,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才不会被开除球籍,永远立于先进民族之林。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它的优点、合理之处是相对应试教育中的弊端而言,同样,应试教育的缺点也是同素质教育的比较才得以显现,本文从教育的若干基本方面来比较: 一、全体性与个别性 素质教育强调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教育,人人成才,它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它是一种没有性别、年龄、条件、基础之别的教育,它是在全面发展人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一定素质的英才。而应试教育只是面向少数人,搞选拔性、淘汰性的教育,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即这种教育只着眼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这种教育导致一种现象:“随着学生沿着教育的阶梯上升时,具备必要天赋或习得的技能与态度,从而成功地越过更高的阶梯的人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鉴定少数可以进行完成中学课程、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好、智力“高”的人,然后通过考试将学生按考试分数进行分等,以此来判断哪些学生没有“达到”、“符合”、“了却”,哪些学生是优等生,哪些学生是差生,哪些学生可以继续学习,哪些学生应被学校淘汰,哪些学生能够进“重点校”,哪些学生只能进“一般校”,好像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超凡的“英才”,而素质教育只能培养整齐、划一的“一般人”,当然素质教育也要培养英才,但绝不能以牺牲多数人为代价。它在培养合格的其整体素质和个性优势得到发展的公民,为各行各业的英才奠定基础的同时,并不排除及时发现有特长的苗子,使他们不失时机地脱颖而出。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育才观上的分歧。 二、基础性和片面性 素质教育强调普遍教育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自学、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和受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打好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能,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受教育,都应在求进步,而素质教育为学生的以后发展打好基础,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学生在学校中不可能得到非常全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自学、不断地自我教育,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充实完善,才能以更强的实力立足于社会。学生即使侥幸进入高一级学校,如果基础不扎实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也是步履艰难,也难成为一个完整的“英才”。 而应试教育具有片面性,偏重于应考科目的知识传授,忽视普通的全面培养。因此,在应试教育中,考试,各种各样的升学考试、评比考试以至于学校内部的学期考、期中考、单元考,都被提高到极点的境地,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整个基础教育围绕升学考试的轴心运转,学习演变追求分数。总之,应试教育在追求片面的教育中,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对象,被遗忘干净,人的潜能、个性、价值本来是高于一切的,在这里也都化为乌有了。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教育性质观上的分歧。 三、主体性与机械性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性和创造性,实现教育培养人和发展人的目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主体来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信、自强、自尊意识和具有拼搏和仁爱精神的人,他们是非分明、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奋发有为,象毛泽东所说的有棱有角,象邓小平所说的敢闯敢干,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必然能够积极主动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应试教育是机械性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成了考试机器一个模子出来的零件。他们唯师唯书,没有一点主体性。它是以社会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这样塑造出来的人往往是些“精神侏儒”。他们机械地接受知识,机械地学习,机械地为考试服务,根本谈不上创造性。他们盲目依附,俯首帖耳,亦步亦趋,唯唯喏喏,这些人只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因此只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 四、开放性和封闭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尽其育的功夫,不断扩大教的范围,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把人放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培养,真正做到象陶行知所说的“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素质教育树立了新的教材观。教材仅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范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样本,是一个例子而已。教学的目的并非只要学生记住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渗透在其中的科学方法和认知态度,各学科不仅要相互配合,而且要相互促进,以促进学生的整体优化发展,素质教育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即使在课堂上也能感受到沸腾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生活,从而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懂、学活,促进学生身心和喈发展。应试教育是一种封闭性的教育,应试教育尽其教的苦心,不断缩小育的范围,把教育缩小为要考的书。于是唱歌、图画、工艺等各种课外活动都不教了,应试教育把孩子的空间只限于学校,把孩子的生活只限于读书赶考,甚至连节假日都不放过,这种教育严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学生“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应试教育的封闭性反映在各门学科上,教材陈旧,唯书至上,奉教材为金科玉律,教师因此死抱住教材不放,把毫无遗漏地传授教材内容给学生视为教学的目的,各科相互孤立,自己顾自己,自己封闭自己,学科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生机和活力。强调死记硬背,违反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个性受压抑。 五、个性化和模式化 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从教师的角度说,个性化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是教师个性、风格、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表现。教师的成功,教师的欢乐,教师的价值,莫过于“创造”二字。创造使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神奇的魅力,它是学生乐学的原因。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个性化教育坚持以学生的个性为其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走向全面发展的顶峰的基点,即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其有兴趣的地方获基础较好的学科首先突出成绩,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自尊心和上进心,从而带动个性的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从教师教的角度说,模式化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简单劳作,其特点是模仿、照搬、重复,教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行单调乏味的单向消耗,它是学生厌学的根源。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模式化教育搞一刀切,施行天下大一统,即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活动、统一的标准,全然不顾儿童个性表现出来的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发展,这种模式化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无个性、无特长”的人。 六、启发式和注入式 素质教育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素质教育观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把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建立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这种教育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启发式教育教学的特点是:1.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2.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3.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会学;4.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培养学生愿学、乐学。 应试教育是一种注入式的教育,应试教育把学生视为被动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容器和听话机,,一切从教帅的主观愿望出发,全然不顾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和机械训练。注入式教育教学的特点是:1.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客体,要求“学生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状态”;2.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3.注重教法,忽视学法;4.注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这是教育手段方面的问题。 总之,正如柳斌同志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载《求是》1996年第12期)一文中所说的:“相对于应试教育说,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好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否定,是基础教育的自我否定;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模式更换或取代,归根结底必须由基础自身来完成。素质教育并不是凭空诞生的,离开了应试教育所创造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实践便无从开始。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有统一的一面,素质教育不是对应试教育彻底否定,而是一种积极扬弃。因此,只有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立统一,才能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积极继承和利用应试教育所积累起来的“硬件”和“软件”,为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求是》1996年第12期

应试教育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我国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应试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应试教育》

【摘要】自从隋朝诞生科举制度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渐渐扼杀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也制约了我国的国民创新能力。本文从应试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应试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48-02

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也相应的改善了我国的教育环境,比如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每年政府逐渐加大对教育的经费预算,这些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应试教育没有显著提高国民素质,也没有显著开拓我国的国民创新能力,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

应试教育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我国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应试教育培养的许多学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应试教育导致我国产出的学生心里素质较差、部分无法适应社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有利于人类共同进步的人才,而在我国,大多数学生为了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化课当中,而忽视了文化知识以外的东西。当这些学生步入社会的那一天,他们本该拥有的创造力在学校里已经日益退化甚至消失了,这也使得他们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的学生甚至心里素质过差,有了轻生的念头,甚至走上了自杀、犯罪等极端道路。

2、应试教育导致我国的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日益下滑。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这也使得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近年来道德文化缺失的案例时有发生,比如路边的老婆婆被车撞到,好心人救治却被讹钱、控告,再比如近年来报纸杂志频繁报道的教师性侵小学生等禽兽行为。虽然这仅仅是个案,但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中央领导人也高度重视文化教育,提出了"大力夯实文化软实力"的观点。

3、应试教育导致我国的高端人才日益缺乏。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源泉,这也使得我国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应试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大多数都没有创新能力,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淡化甚至消失了,这也使得我们国家在科技研发、军事工业等需要技术的领域更多的是模仿国外的技术,而很少具有创新能力,中国目前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

二、我国应试教育现状产生的原因

阻碍我国成为科技大国、科技强国的主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这也是我国一直推行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内在原因。从根源上来看,这也是由于应试教育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而应试教育产生、大行其道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

1、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来自家长、社会的压力。

目前我国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那种普通民众大部分在追求精神生活的状况,因此,年轻一代如果想要过上一份体面的生活,就必须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学校,才能在将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才能过上温饱的生活。而我国由于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本身存在稀缺性,这就使得学生们只能通过不断学习、考试,再学习、再考试,最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另一方面,在中国,有许多家长持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他们给孩子施加了过大的压力,孩子养成了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往往忽略了个性的发展,经常出现眼高手低,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文化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

我国的应试教育目前更多的是通过考察学生的智力水平来实现挑选人才的目的,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道德教育,这也使得我国目前有部分人道德存在缺失,特别是那些文化水平较高而道德严重缺失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这部分人也存在于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人,这也是目前校园黑幕频发的主要原因,他们不仅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还把这种腐朽的思想传授给了下一代,周而复始,使得我国的道德水平严重下滑。

3、应试教育更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育。

目前我国应试教育大多采用填鸭式教育,这也使得我国许多学生没有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为何很少出诺贝尔奖的原因。在填鸭式教育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东西,自己很少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目前许多学生适应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这种填鸭式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解决应试教育的办法

教育改革是我国近年来的重要话题,解决应试教育的根本方法就是进行改革。针对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转变社会挑选人才的方式。

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应该逐步转变分数万能论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应该逐步走出死读书的错误道路,重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重要的不是吃"鱼",而是"渔"的技能;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挑选人才的方式不应该只注重学校的出身,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品德、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来进行考量,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人才。

2、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考核学生的方式。

目前学校主要是通过文化课分数来识别学生的好坏,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比如道德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学校应该转变这种方式,将文化课以及品德、身体素质等方面结合起来,分别赋予一定的分数,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

3、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联系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只有将知识不断的应用于实践,才能不断检验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校学生应该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入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社会中去体会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必须要改进的时候了,我们应不断贯彻中央的思想,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吴明熹.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J].中国教育报,2005

[2]黄建军.伦理视角下的教育政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应试教育浅析论文

先不扯别的现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就是应试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口号啥P用不顶那帮人敲锣打鼓坐着蜗牛喊素质教育不管啥教育有利益关系想解决问题就难受益者不让你啊?至于家长哪个家长不想让教育好点?没法子所以都得应试中国这个病已经恶性循环好多年了再循环下去后果人人皆知的

素质教育期刊代码

素质教育是说给傻子听的,你从小到大啥时候体会过素质教育。

教育类期刊

G所代表的是指文化、科学、教育、体育方面的刊物大类, G4类期刊是指这类期刊的作者群体主要是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而且服务对象也都是教育工作者,带有G4标志的刊物代表是教育刊物。其中国家级G4类期刊有:《中国职工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参考》、《素质教育》、《教育技术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中国校外教育》、《课程教育研究》、《中国电力教育》、《国际英语教育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高等理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林业教育》、《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滁州学院学报》等。

国家级期刊比省级期刊好吗

国家级期刊,就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且书籍上带有“全国性期刊”或“核心期刊”的也可视为国家级期刊。

而省级期刊则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且在新闻出版部门有登记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是我国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期刊类型。含义意思可看出,国家级期刊是由国家机构主办的,省级期刊则是省级机构主办的,但两者都属于普刊,从发表难度上看,国家级期刊是较难的,各方面要求也较严格些,选择期刊时必须含有国内刊号和国际刊号双刊号。

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 咨询部 [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标准,文献类型代码是指代表文献类型的标记符号。常用文献类型代码专著 M 技术标准 S期刊 J 汇编 G科技报告 R 专利文献 P学位论文 D 报纸 N会议录 C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标识一个文献标识码。本规范共设置5 种: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 咨询部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上查询不到。不合法的可能性比较大。

现代教育化期刊

电子刊物,用来评奖,毕业的话还是选择正常的学术期刊比较好

教育现代化是电子期刊,中小学评职称教育局不承认电子期刊,小心为妙

属于电子期刊,虽然也有纸质印刷物,挣钱不容易,花钱需谨慎!

教育现代化是正规期刊。

《教育现代化》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面向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国家级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2-1151/TP ;CN12—9203/TP,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6970,)

旨在推广现代教育新理论、新经验、新方法、新思维,为广大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者提供有效交流平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

办刊宗旨:本刊坚持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方针,探索我国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新思路,研究教育教学各种规律特点,报道教育创新发展的现状以及改革热点、焦点;全方位、深层次介绍教育创新的前沿性内容。

教育现代化期刊特征:

1、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强调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3、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4、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杂志

教育现代化 不是正规期刊,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上查不到,

网页链接

也不能用来评奖吧

是。教育现代化》杂志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指定刊物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 一份国家级最具前瞻性、时代性的大型教育科学期刊

电子刊物,用来评奖,毕业的话还是选择正常的学术期刊比较好

属于电子期刊,虽然也有纸质印刷物,挣钱不容易,花钱需谨慎!

  • 索引序列
  • 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期刊代码
  • 现代教育化期刊
  • 教育现代化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