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心理创伤的理论与研究论文

心理创伤的理论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心理创伤的理论与研究论文

摘要:创伤性骨科患者大多是因车祸、外伤、工伤事故所致。不仅是一种躯体创伤,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创伤后早期肉体的伤痛与受伤时的惨痛场面,常使患者产生刻骨铭心的印象,轻者产生后怕心理,重者则诱使患者的心理活动偏离正轨,造成情感意识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的精神情绪及语言行为的异常。

关键词:骨科损伤;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从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心理、社会因素在骨科创伤患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本研究选择本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75例骨科创伤患者进行心理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不仅有效减轻骨科创伤患者的心理压力,而且使护患关系和谐融洽,治疗顺利进行,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75例骨科创伤患者,年龄28~65岁,平均岁,其中胫腓骨骨折24例,股骨颈骨折12例,肱骨骨折17例,肩胛骨骨折5例,锁骨骨折17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5例,高中和初中23例,小学19例,文盲8例。治疗时间为2~6个月。与患者进行沟通,分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护理对策。由于患者在年龄、性格、文化层次、职业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故其表现出的特点各不相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取得有效的护患沟通,改善护患关系,使患者满意度达。

2心理护理

骨折创伤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心理应激中,焦虑与抑郁是最常见的应激性情绪反应[1]。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痛苦不安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患者焦虑的行为表现也因病情轻重而不同。因此,在护理患者时,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患者进行正确的诱导,加强心理护理。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热情主动地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关怀的温暖。平等的交流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不同受伤部位患者的心理护理安排有一定专科知识的护理人员担任责任护士,根据患者不同的受伤部位,选择不同的安慰性语言做好疾病相关知识指导。宣教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力求让患者尽快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疗方案,以便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对不同治疗手段患者的心理护理

手术治疗患者(1)术前心理护理:术前患者担心术中出现意外、术后疼痛以及担心术后留下后遗症。护士要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沟通技巧向患者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安全性。同时讲解手术的名称、麻醉方式、术前用药的目的及配合手术的注意事项,解除患者顾虑及恐惧心理。(2)术后心理护理:术后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将其送回病室并调至舒适的体位。护士应面带微笑,用温暖的话语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很顺利及术后体位、引流管、饮食、切口疼痛护理的注意事项。比如术后给予镇痛泵止痛或6h内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全过程的疼痛。避免等患者体验到剧烈疼痛再给镇痛药,就会加剧以后的疼痛[2]。此外,暗示也可以减轻疼痛,让患者听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对即将出现或已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除患者的焦虑及恐惧感,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

非手术治疗患者医护人员要以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使患者在医院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并帮助患者制订康复计划,提高其功能锻炼的自觉性,使患者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多数老年人不适应病房环境,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应从入院开始,医护人员主动自我介绍,并介绍环境、管床医生、同病室病友,以消除其陌生感和孤独感。对丧偶或无儿女的老人,护士应倍加关心,格外尊重。老年的生活方式刻板[3],看问题有时也固执,除治疗饮食的需要以外,要尽量照顾他们的习惯。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强老年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儿童患者对于患儿要多加鼓励,不要训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成为患儿的贴心人。给患儿打针治疗时要利用其注意力易被分散及喜欢被表扬、鼓励等特点,尽量减轻他们的疼痛感。同时要与患儿家长进行正确的沟通,取得患儿家长的配合和正确的教育、鼓励患儿,增强患儿克服病痛的勇气和信心。

青年患者最好把他们安排在同一病室。他们在一起可激发生活的乐趣,并消除孤独感。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对克服困难与疾病作斗争都能起良好的作用。所以,护理人员对青年患者要注意多给予心理支持,要多关怀、同情,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中年患者一要劝导他们真正接纳疾病并认真对待疾病。使其认识到治疗疾病是当务之急,身体恢复健康是家庭和事业的根本。在日常交谈中,也可给他们介绍一些不耐心治病而使疾病长期迁延的实例。同时还要动员其家庭和工作单位妥善安排患者所牵挂的人和事,尽量减少他在养病治病时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配合医护人员尽快地把病治好,早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

文化背景不同的患者心理护理文化水平高的患者对宣教解释容易理解,对于自身的疾病容易有正确的认识,易于接受并配合护理治疗;对于文化知识偏低的患者,其医疗信息不足,思想相对比较保守,创伤后对住院环境陌生,生活方式改变,伤痛成为患者心理应激源,使部分患者容易产生抑郁、冷漠、悲观、甚至绝望的负面心理,表现出暴躁、发怒、不配合治疗,甚至抵制正常医疗行为[4]。护士要同情和尊重患者,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细微的观察,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关住。顺利完成对疾病的治疗,使其早日康复。

3讨论

创伤性骨科患者大多是因车祸、外伤、工伤事故所致。不仅是一种躯体创伤,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创伤后早期肉体的伤痛与受伤时的惨痛场面,常使患者产生刻骨铭心的印象,轻者产生后怕心理,重者则诱使患者的心理活动偏离正轨,造成情感意识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的精神情绪及语言行为的异常。医学心理学认为,不仅药物起到治疗的作用,而且良好的心理因素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也会对创伤起到治疗作用。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必须重视对患者平素心理状态的询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稳定的情绪、良好的素质,有效的沟通,从而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肝硬化患者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的系统评价王瑞; 张宗霞; 骆欧; 张铭光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11-08

2、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潘伟琴; 叶新青; 蒋奕中国现代医生2014-01-28

摘要:护士应重视协调患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建立有利于患者康复的心理环境,使病房内充满友好的气氛,防止患者之间的不良刺激和干扰。

关键词:患者;环境;心理护理

大量的临床实践已充分证明,心理护理作为一种具体的工作方法,在护理工作中是极其重要的,它贯穿于临床护理的全过程。既可以独立进行,又可以与其他护理工作同步进行,为患者的身心健康营造适宜的人际氛围。通常工作中,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包括个别心理护理、集体心理护理和环境心理护理。环境对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住院患者所处的客观环境、患者的精神生活环境和患者的人际关系环境。而这些都有赖于护士及医生、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去创造、发展和具体实施。现将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住院患者所处的客观环境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常难以适应新的医院环境,表现为对陌生环境的不熟悉而引起的恐惧、焦虑等,同时,病房的色调、光线、空气、声响及病房周围的布局环境无不影响患者的情绪。如:红色易产生兴奋、紧张的情绪,浅绿、浅蓝色则使人心情舒畅,嘈杂的声音、特殊的气味、单调的刺激、视觉上的脏乱及不可口的饭菜均能使人产生焦虑和烦躁,尤其是长期住院的患者,更易烦躁不安。因此,营造一个整洁美观、色调和谐、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无各种气味及噪声的病房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首先要及时介绍规章制度,使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及主治医生和主管护士。其次是病房的设施应尽量齐全方便,物品摆放整洁、固定位置。床铺保持平整、清洁舒适。室内根据条件可摆放鲜花、插花和绿色植物等,每日定时开窗通风,良好的通风能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协助营养师为患者准备可口的饭菜,并保证营养充足。护士在操作时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夜间护士应尽量做到避免出现噪音及强烈的光线刺激,以免影响患者休息。住院期间,根据病情需要合理安排探视时间及探视人员,避免不良刺激。协助能下床的患者到户外晒太阳、散步或欣赏病房周围的花草树木等。总之,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愉快,也可以使紧张、焦虑抑郁情绪得到缓解,能使患者身心尽快康复。

2住院患者的精神生活环境护理

患者入院后,生活单调刻板,从早到晚进餐、查房、服药、治疗、睡眠,日复一日,易产生烦躁焦虑、心慌等,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由于长期住院易情绪低落,感到孤独、凄凉,急性患者由于住院突然,病情复杂,来势凶猛,易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紧张、不安、不思饮食等,晚期癌症患者由于悲观绝望,易产生自杀心理等。因此护士应帮助患者消除这些不良情绪,采取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帮助患者走出阴影。首先要帮助患者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保持合理的生活秩序和动静结合的休养生活,同时,适宜的文化生活也不容忽视,由于患者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业余爱好等,因此,护士应充分掌握患者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因人而异如:手术后的患者根据情况可适当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慢性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安排听音乐、看电视、听收音机、读书看报等,对普通生活能自理的患者可以组织起来集中进行晨练、气功、打太极拳、下棋、打扑克,甚至可以开小型座谈会,文艺活动等。这样,既可以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又可以调动其生活情趣,既可以消除长期卧床引起的肌肉紧张带来的不良情绪,又可以借此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住院患者的人际关系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都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基础上,主要是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行神态去影响患者。护士真诚的交谈、安慰、疏导、鼓励,都可以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减轻和消除不良情绪,使患者精神上得到支持与鼓励,护士的行动对患者有着直接的影响,散漫、懈怠、轻佻使人厌恶,慌乱和冒失可使人疑虑,因此,护士在操作时应轻柔镇定、认真严谨,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安全感,与患者接触时应和蔼可亲,热情有礼,端庄大方。良好的护患关系一旦建立,护士就可以深入细致地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给予正确地心理支持。

家属和亲友的良好情绪都给人以安慰支持,因此,护士要做好家属、亲友的工作,与家属保持密切的联系,给家属讲解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稳定家属的情绪,让家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和颜悦色地给患者以支持和安慰。另外,病房是个小集体,营造一个和谐的群体气氛有助于患者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照料、相互鼓励、消除孤独、减轻疾病带来的苦恼。因此,护士应重视协调患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建立有利于患者康复的心理环境,使病房内充满友好的气氛,防止患者之间的不良刺激和干扰。

参考文献

1、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张振香; 郑蔚护士进修杂志2009-01-22

大学生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阻力,需要、动机无法得到满足时的心理不平衡状态。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遇到挫折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挫折心理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认知调适》

摘 要: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预防其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发生,是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挫折心理自我调适的 方法 很多,如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合理归因、调整目标、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以及积极自我暗示等认知调适是较为重要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心理 认知调适

在现实生活中,困难无处不在,挫折也难避免。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环境中的大学生,挫折更是不期而遇。能否正确对待挫折,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许多研究表明,人们的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与对挫折的认识密切联系着。因此,增强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调适能力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大学生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阻力,需要、动机无法得到满足时的心理不平衡状态。许多调查显示,学生在面临挫折时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的。长沙交通学院付宏渊的调查结果是:一、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遇到挫折自己独立解决的分别占、、、;杭州商学院王晓刚的调查结果是:大学生遇到挫折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的占。由此可见,大学生遇到困难,选择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排在首位。付宏渊的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遇到挫折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多。这表明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学会自我调适,对自身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挫折心理的自我调适是大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 经验 ,对自己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使不良情绪得以解脱。它主要是通过发挥自己本身的内在力量进行的。大学生自我调适的方法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认知的改变,情绪的宣泄,行为的矫正和性格的塑造。其中,认知的改变是最重要的调节方法。因为人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造成的,认识问题解决了,情绪、情感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挫折认知方面的自我调节。

一、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首先,挫折具有普遍性。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所谓“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和祝福。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人们总有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时候。所以,大学生对挫折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有了心理准备,在挫折来临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其次,挫折具有双重性。挫折并非是一无是处,它既可以使人消沉沮丧、一蹶不振,也可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的斗志。它在给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使人奋进。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经受一些挫折,特别是在人生的早期经受一些挫折,可以促进人更快地成熟。钟向阳说:“挫折是上帝的礼物。如果不明白某个道理,上帝就会安排挫折来磨砺我们,一次还不够,会继续创造新的挫折,直至感悟。”大学生如果能认识到挫折的双重性,遇到挫折时提醒自己说“这是上帝的礼物,是成功的垫脚石”,就能大大减轻挫折感。《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步一步的走啊,一天一天的活,逼迫、患难你也别难过,这是耶稣考察我。”如果大学生遇到挫折时不难过,不气馁,也能想到这是生活对自己的考验,这种“精神胜利法”,虽不能改变挫折情境,但却改变了挫折认知,从而改变挫折体验。人生在世,都会受到各种创伤,哭过笑过之后,生活还是要继续,以后的路上还是会有坎坷,再看待人生、看待问题时,想法肯定与以往不一样,这就是挫折对人生的积极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越是成就大事业者,经历过的挫折和失败往往越多。所谓强者,是战胜了比常人更多的痛苦才成为强者,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因此,正确看待挫折,本身就能减轻挫折感。

二、不要盯住挫折不放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认为,情绪、情感有其自身的活动规律:情绪、情感的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一升一降最终消失;当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此集中时,就会逐渐强化。第一条规律是:挫折刚刚产生时,人的情绪体验很强烈,达到顶峰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第二条规律是:如果挫折情境继续存在,以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挫折刺激上时,挫折体验不但不会随着时间而减弱和消失,反而会加强。所以,遇到挫折时不要盯住它不放,可调整目标做些别的事,也可变换环境转移一下注意力。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但是,如果盯住挫折不放,挫折体验就会被强化,久久不能消失。这时,人就会一蹶不振,无法从悲观、沮丧的消极情绪体验中解脱出来,无法采取合理的行动应对挫折。所以,在遇到挫折时,要学会调整目标或转移注意,让消极情绪自然消失;不要盯住挫折不放,不要强化挫折体验。

三、合理归因

挫折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挫折对人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它的评价与归因。挫折感的大小与个体的归因方式有重要关系。

归因是指人对一些现象的原因作出解释。归因方式又叫“归因风格”、“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不同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相似的方式作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它是个体对挫折的认识,也直接影响着人的挫折感。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认为,挫折情境(A)能否引起个体的挫折感(C),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和评价(B),即个体的归因方式。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不良的情绪或行为并非由某一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该事件的认知评价所引起。这就是艾利斯的ABC理论。例如,面对失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怨恨对方无情;有的人怨恨自己无能;有的人虽然痛苦但能理解对方、接受现实;有的人则化悲痛为力量,格外振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尔后作出一番成就。所以说,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根据这一观点,如果个体能对挫折情境进行积极合理的归因,即使面对较严重的挫折情境,也不会产生太强烈的挫折感。相反,如果个体的归因方式比较消极,即使挫折情境不严重,或根本没有挫折情景,也可能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所以,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积极、合理地归因,保持良好的心境。

四、适当调整目标

没有生活目标,行为将失去动力。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由此决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一般情况下,目标得以实现,就会感到满足,产生成就感;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感到焦虑,产生挫折感。大学生如果 自我评价 和抱负水平过高,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即使再努力也难以达到,就会灰心丧气,失望痛苦。所以,大学生受挫后,要学会调整生活目标,看目标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就应适当降低,避免再产生挫折,否则,一意孤行,纵然百折不挠,也只能是反复受挫,还有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和自我挫败的性格。所以,大学生不要给自己确定无法实现的目标,要保持合理的期望值,这样就能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以保持健康心理。

另外,大学生还要认识到人的理想不是都能实现的。人人都追求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是无止境的。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是“得陇望蜀”,永无止境。健康的人所渴望的小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而总的目标是不能达到的。只有这样人才能有健康的心理。他说:“福音只会降临到这种人身上,他不断的激励自己去追求那种最终不能完全达到的目的。”为此他解释说,如果完全达到了目标,我们将不会再有指引我们生活并整合统一我们人格的促进力量。所以,世界是发展的,每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只能实现有限的目标。这与人人都追求长寿,而寿命是有极限的是一个道理。认识到这一点,在最终目标不能实现时也能保持乐观的心境。

五、使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当个体遭受挫折后,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体验到紧张、焦虑和不愉快的情绪,这时,受挫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一些策略和方法,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以保持内心的安宁,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任何人的心理活动中都可见到防御机制的存在。我们每个人在遇到挫折时,焦虑不安,便会在无意识中调动起自我防御机制。适当使用防御机制能缓解紧张情绪,但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分,影响了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就会成为病态的表现。防御机制有很多种,其中成熟的防御机制与现实生活各方面的成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防御机制成熟的人在工作、爱情和友谊方面都进行得比较顺利,没有人需要心理治疗,也没有人患过精神病。而防御机制不成熟的人有一半以上有精神病。所以,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有意识地使用积极成熟的防御机制。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补偿作用。是指当某一目标受挫时,通过别的途经满足需要或改变原有的目标,用别的目标取代。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如长相平凡难以出众的人,可以发奋学习,在学业上出类拔萃。补偿作用对于缓解受挫后的损失感,防止心理压力过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升华作用。这是一种积极的保护策略。它是指个体遭到挫折以后不是沉浸在受挫的痛苦之中,而是将痛苦化为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动力,把情感和精力投入到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活动之中。如,恋爱受挫,便转向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以补偿。“升华”引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个体受挫后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从而将不良情绪和不为社会所允许的动机导向比较崇高的方面,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平衡。有人说,不幸是最好的大学。当个体受挫时,既是对人格的挑战,又能激发人的潜能。逆境更能造就人才。这就是升华作用。

3.积极认同。认同指个体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时,把自己比拟成现实中或幻想中的某一位成功者,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羡慕的品质加在自己的头上,以提高自己的信心,减轻挫折感。

认同的对象多数是受挫者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其具备的优良品质、成功经验等正是他所羡慕的,因而往往表现为模仿偶像的 言行举止 和风度,从中玩味“与圣人同行”的感觉,以减轻挫折感。

调查发现,大学生常常把一些历史名人、学术权威、英雄楷模作为自己认同的对象,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寻找自己战胜挫折的动力,这种认同是值得提倡的。

另外,当遇到挫折,感到强烈痛苦、焦虑不安时,还可以采用一些妥协的防御机制,如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即从内心放弃得不到的东西,说它不值得追求,而对既得的利益大加肯定。这种防御机制虽有点儿自欺欺人,但对于缓解焦虑,暂时走出挫折情境具有一定的作用,只要不过度使用,就会有助于心理健康,因而也可以作为一种自我维护策略。

六、积极的自我暗示

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有着奇妙的作用。“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都是消极暗示作用的写照。“罗森塔尔效应”则说明了积极暗示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有消极的自我暗示。例如,有的同学为参加考试做了很多准备,但考前总觉得复习不充分,担心自己考不好,结果每次考试都很紧张焦虑,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还有的同学在公开场合发言时,觉得自己口才不好,十分紧张,结果越紧张越说不好。这些自己实现的预言叫做“自我挫败”。这种人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常因自我设阻而失败。自我挫败的形成是因为生活中失败的经历,使个体产生了不良的感觉,一连串的失败使个体产生了消极的想法,这种想法成为习惯,最后形成了自我挫败的性格。所以,消除自我挫败最好的办法是改变个体的认知,首先建立起观念性的自信,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

积极自我暗示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训练中。这种方法的自助效果非常明显。自我暗示可以默念进行,也可以大声地说出来,还可以在纸上写下来,每天只要有十分钟有效的肯定练习,就能改善个人不合理的思维习惯,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如果经常性地进行积极暗示,就能创造出一个积极的现实。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力,都要坚持自信的精神状态,要坚信“我能行,别人能办到的,我也能办到。”

积极的暗示若能配合一些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乐曲,如“不要相信自己没有用”、“放飞梦想”、“飞得更高”等,效果更加好。音乐能调节人类神经系统的活动,可以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情绪,还可以增强记忆,培养自信。所以,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可以有意识地将肯定观点暗示给自己,以改变挫折情绪状态。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2010BJY0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付宏渊.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调查分析[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9(2)

2.王晓刚.切实把大学生的抗挫能力提高到新层次[J].当代青年研究,1998(2)

3.钟向阳.大学生挫折管理与辅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张旭东,车文博著.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2)

《浅议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自我实现理论角度探析了大学生心理挫折的类型、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关键词:挫折 需要 人本主义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有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伴有挫折和失败的痛苦。人们惯于用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往往也以对挫折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来评价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的世纪里,大学生如何增强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要求,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和众多学生关注的焦点。

一、挫折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人都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而必须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青年大学生今天是天之骄子,明天是国家的栋梁。每一个大学生都胸怀大志,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谋发展。在个人的成长中成功与失败同在,生活、事业中遇到挫折不甘失败继续拼搏还是消沉、颓废,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备接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因此,赋予大学生迎接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生挫折心理类型及原因

挫折,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其需要和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消极反应。

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有对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由此产生各种满足需要的动机,从这一角度看,大学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的挫折。

1.缺乏挫折。

主要是指当代大学生无法拥有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挫折感受。这类学生大多是由于在物质生活条件、能力和经验及情感方面缺乏而导致挫折。

(1)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自惭心理

自1995年起高校全面“并轨”,高校的困难生比例不断加大,普通高校的特困生比例在10%―25%之间。有的为衣食无着而日夜焦虑不安,有的因穿戴不如别人而产生自惭心理。

(2)生理缺陷或身体残疾而产生自卑情绪

一些女生为自己长得又胖又黑、男同学为自己长得瘦弱矮小而烦恼,还有些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这样长时间的个性压抑,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形成了卑微人格和畸形心态。

(3)情感的缺失造成的失落心理

自小被溺爱,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的孩子进入大学后经受不住一点点阻抑个人要求和愿望的刺激。单亲或双亲不和的家庭,由于家庭的原因,学生从小就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压抑,以致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能力和感情上的缺憾。

2.损失挫折。

主要是指失去了原有的东西而引起的挫折,这类主要包括失恋、亲人死亡等给大学生带来的严重挫折。

(1)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大学生都处在18-22周岁这个年龄段,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有的学生享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却承受不了失恋的痛苦,一旦同恋人分手,或追不到意中人,成为失恋者,思想上便想不通,行为上就容易极端化,如果不能正视现实,就会自弃、消沉,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

(2)家庭亲人的失去,对大学生的挫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原本温馨、甜蜜的家庭,由于亲人的离去,对大学生的情感和对整个家庭的打击都是非常沉重的。原本活泼外向的学生,因为在瞬间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情感交流对象,就可能一下子变得内向许多。

3.阻碍挫折。

这主要是指那些在大学生需求和目标之间出现的阻碍或障碍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挫折。这类中最常见的要数学习上的不成功、工作中不顺利和在就业上受挫折的感受。

(1)大学生约占同龄人的15%左右的比例,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大都有着辉煌的过去。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等种种原因,原来在高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的甚至是高考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学生却出现了许多课程不及格的情况。一些学生由于一贯争强好胜,或过于苛刻自己的成绩,对自己的一点点失误承受不了,沉浸在后悔、自责之中,生怕失误再次重演,以致在今后的学习中过于紧张,从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2)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大学生活强调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承担了一些管理工作,由于工作经验的不足和个人能力的差异,初次承担社会工作的大学生们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影响了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这无疑给正在摸索工作方法且有着强烈表现欲的大学生造成沉重的打击,一部分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就会因此一意孤行,自暴自弃。

(3)每位大学生都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由于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和机制的不完善,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和现实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就业的信心,产生焦虑情绪、悲观的心理。

大学生的这些挫折都是因为他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产生的。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是客观要求作用于主体时人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客观的依赖性。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大学生在追求这些层次的需要遇到阻碍时,其动机不能实现,形成了挫折感受。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的动机越强,行动的动力越大,在目标受挫时,反应越强烈。以上所列举的大学生身材矮小、失恋、工作不顺利、就业难等都是因为在现实生理、爱和自我实现需要时出现了困难,从而产生情绪低落的现象,严重的还会由此产生心理疾病。

三、大学生心理挫折的教育对策

1.提高认知水平,加强自身修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们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认知差异。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主体的主观世界折射而形成的,面对同样的事物,由于主体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主观印象。因此,对挫折这一客观刺激的知觉与判断也因人而异,对挫折能够正确认识,对挫折损失能够作出客观评价的人,往往比那些判断有误、认识偏颇的人更能把握挫折。可见,挫折赖受力不是先天赋予的,它是后天学习锻炼的结果。大学生不仅要加强对科学 文化 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文化修养、品德修养、审美修养,进一步加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应对挫折。

2.调整抱负水平,确立个人目标。

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的规定标准,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关,规定的标准高,即抱负水平高,反之亦然。大学生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其目标水平的高低与其标准是否合适相当重要。如果目标水平很低,当然就很容易达到其目标水平,这样大学生不但不会激发进一步奋斗的进取心,而且会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相反,如果目标水平很高,即使竭尽全力也达不到追求的目标,就会导致挫败感的产生。因此,大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综合确认适合自己的目标水平,使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最终切实可行。

3.锻炼个人意志品格,增强个人容忍力。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缺乏坚强意志品质往往是学生获得最大成功的障碍,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克服困难和障碍中磨练意志。人的意志总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面对复杂而充满竞争的社会,大学生必须经过生活的锻炼,例如多参加义工、到基层进行参观等,接触到来自实际生活中那些经历挫折、磨难,抱着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坚强地与挫折抗争的活生生的例子,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从而认识到成为强者的关键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保持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从而义无返顾地同困难进行较量,在哪里跌到就在哪里爬起来,不达到目标誓不罢休,锻炼抗挫折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能遇难而上,勇于克服。

论文中可以用创伤理论来分析某一物体的象征。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创伤理论对于抚平创伤和再现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在论文中用该理论可以增加对物体分析的更深层理解。创伤理论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理论研究的核心,为后来精神分析理论框架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关于心理创伤研究报告的论文

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研究论文

大四毕业生面临着社会、学校以及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学习与就业压力的冲突,观念更新与价值多元的碰撞,社会交往与交往障碍的并存等,这些都导致了大四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大四毕业生分析其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学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和创新群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希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希望与失望、机遇与挑战、压力与动力同在,使得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呈上升趋势,因其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有效的处理最终恶化至极端事件,不仅危及学生的健康及生命,而且影响到家庭、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工作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安全,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对于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对大四毕业生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一、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特征分析

据资料统计,我国大四毕业生自杀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一代骄子的大四毕业生,经过大学前三年的学习和锻炼,知识才华也得到了一定的积累,即将成为为社会释放能量的蓓蕾,却一个个未放先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家庭的不幸和创伤,也是社会的重大损失。造成这些悲哀和不幸的罪魁祸首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危机。大四毕业生面临的社会竞争及初步接触社会的不适应等显著高于其他低年级大学生,一旦形成心理危机,表现出的各种行为以及随之带来的后果则无法挽回。

大四毕业生往往在遭遇严重的心理危机时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和应对,这些危机往往是突发地、出乎人们的预期出现的,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沉重的损失[2]。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通常是在青春期的末期和青年期的初期,理性及自我调节能力逐年上升[3]。此阶段的个体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人一样处理问题,同时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和滞后的社会成熟感使他们内心时刻体验着理想期望与现实结果的强烈落差带来的挫折感[4]。这种挫折感尤其在大四毕业生中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因为他们面临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重期望,这种期望需要他们用一个完美的毕业去向作为答案,而这与现实的残酷与自身能力的不足形成强烈的冲突。其次,大四毕业生对于社会的自我意识还在逐渐形成过程中,对周围人的评价异乎寻常的关注和在意[5]。

在整个大学期间,大四学生又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境中,既要忙于完成学业,又要忙于提升求职能力,加之来自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使得大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几乎跌至大学生涯的低谷,严重者出现心理危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和缓解,危机就会导致大四毕业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引起校园和社会的混乱。综上所述,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体现出突发性、紧急性、集中性和痛苦性等特征[5]。

二、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竞争异常激烈。大四毕业生承受着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的冲击,导致大四毕业生心理负荷急剧增加,形成原因如下。

(一)社会竞争加剧对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激化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一切以高考为最终目标,在强大的应试指挥棒驱动下,学生一切精力都为高考而调动,其他事宜根本无暇顾及。而在大学阶段尤其是在大四阶段竞争升级,大四毕业生为了在求职中胜出,不得不在大学学习的方方面面提升自已的“筹码”——考证热,英语、计算机过级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心态。而这些“筹码”往往在自己的大学学习阶段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使得大四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中将这种竞争演绎到白热化水平,加剧了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除此之外,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严苛,要求掌握的各种技能也越来越多,面临的择业就业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6]。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四毕业生要面对的是实习、毕业、就业等诸多关系人生规划的重大事件,在这些关键过程中他们要负载自我期待、成长焦虑、情感的困惑等各种思想负担,而心理发展不成熟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力解决压力。这种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累积的结果最终以心理疾患、行为问题、躯体疾病等形式爆发出来[7,8]。

(二)家庭给大四毕业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大四毕业生经历了考上大学的喜悦、进入大学初始阶段的迷茫、逐渐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专业知识学习和自身能力提高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他们及他们的家庭都付出了很多。而在此之前,诸多因素已经影响了大学生的性格和感知等方面的能力,也对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首先,家庭经济能力的影响。如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需承担较多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交往退缩;在择业就业时更是自信心不足。其次,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简单粗暴式和溺爱式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存在严重缺陷,这也会导致其产生心理危机。再次,家庭对于子女的期望过高,而在大四毕业找工作时并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这加剧了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集中爆发。

(三)自身个性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存在心理积郁的大四毕业生往往都有些内向,也存在着不同的极端心理,如自卑、自负、不平衡等。多数自卑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消极情感。他们求职时,对社会充满了向往,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自信心不足,否定自己而产生自卑心理[9]。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好、能力强或是名校学生,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优于他人,产生了极端自负心理。这些都导致了部分大四毕业生的不平衡心理,使一些毕业生在遇到挫折时很自然地产生了不满和不平衡感,进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

三、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分析

针对当前大四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大四毕业生”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以期能有效防治大四毕业生面临的心理危机。

(一)加强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上,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数时候对学生都是只强调其学习成绩的优秀,而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面对的挫折缺乏一个理性的指导和教育。因此,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必须要迅速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培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将压力变为动力,在逆境中把握时机,理性分析失败的原因、竞争中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在对大四毕业生进行指导时要加强对其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其通过有意志的努力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坚定其在做自己认为是很重要且正确的决定或事情的决心[10,11]。另外,在指导过程中,要让大四毕业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在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中的定位,要让大四毕业生一定要学会容忍,培养坚忍的毅力,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取代消极思想意识,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二)加强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

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要正确的引导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往往有一定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具有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增加其与社会和他人的疏离与隔膜,而这种疏离与隔膜又会增加其孤独感,导致个人心态失常。而当今社会随着交通工具智能化以及交往的网络化,大多数毕业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体验到了孤独的痛苦[12]。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因此,在与大四毕业生的沟通和培训过程中,要指导其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克服自卑,多与外界交流,“忘我”地与人交往,使其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

多数有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会感到自卑,不敢与他人相处,从而造成自身孤独。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建议孤独感明显的大学生,当他感到孤独时,可利用现有的通讯工具,如用手机给自已好久没联系的朋友打打电话,利用网络,QQ或微信与朋友聊聊天,交流或释放一下自已的感情,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去。其次,培养大四毕业生“忘我”地与人交往的习惯。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因此,在教导他们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让他们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学会温暖自己。此外,真正的教会他们懂得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充满了乐趣。要让他们能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遇到挫折但又不愿与别人倾诉时,可跑到空旷的田野、海边或江边大声叫喊,将内心的痛苦释放出来,在自然的清风吹拂下使心情更加开朗[13]。

(三)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在高校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对引导大学生认识心理危机,处理心理危机和防止心理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多元主体的分工和职责,能够有效协同各教育主体,解决心理危机中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达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高目标[1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职能,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合理利用自己前几年学习或锻炼获得的优势,帮助大四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致力于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14]。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四毕业生减轻心理压力,教育和引导他们应对心理危机,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真正进入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议事日程。

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会心理学危险因素【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高危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遭受强烈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性的精神障碍,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为特征性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点。本文主要从PTSD的社会人口学、社会心理学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如下。 1 PTSD的研究现状 PTSD的早期研究主要以退伍军人、被俘军人及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为主,1987年美国的研究发现,参加越南战争的退伍老兵中,终生患病率男性为31%,女性为27%。男性和女性的时点患病率分别为和。Madakasia O’Brien率先开始对自然灾害后的PTSD进行研究,他们报道龙卷风受灾者中PTSD的患病率为59%。此后有几位作者报道几类不同灾害后PTSD的患病率均超过30%,如地震和飓风。中国张北地震受灾人群3 mo和9 mo后PTSD的发病率分别为和。火灾、爆炸、海难、空难等各类人为事故后PTSD也是最常见和突出的精神病理问题。有报道受伤的火灾幸存者PTSD的患病率高达100%。一次空难事故后,50%的生还者发生PTSD[1]。伍志刚等采用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995年~1999年遭受过严重洪涝灾害的洞庭湖灾区成人PTSD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显示发病率为。汪向东等对张北地震受灾人群的调查表明,急性应激障碍(ASD)的发病率为,3 mo内PTSD的发生率为,震后3 mo的患病率为。张本等对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的PTSD的调查显示发病率为23%,提示大地震所致孤儿是发生PTSD的高危人群。而基于社区人群的流行学研究表明,PTSD的终生患病率为1%~14%,高危人群研究发现PTSD的患病率为3%~58%[2]。 2 社会人口学 年龄 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同一创伤事件中,年龄较大者更易患PTSD。对洪灾区PTSD的研究发现,无论成 人和儿童都符合这一结论。刘爱忠等对洪灾区7 a~15 a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PTSD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7 a组发病率为,15 a组为。伍志刚等对洪区成人的研究也有类似规律,16 a~20 a组PTSD的发病率为,而>70 a组高达。但也有学者的研究不支持上述观点[3],认为不同年龄间PTSD的发病率没有差异。这可能与应激源、研究对象、研究标准和诊断工具等的不同有关。 性别 男性与女性的PTSD患病率是否有差异,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有研究发现女性的PTSD患病率为男性的2倍[4]。女性不仅对PTSD易感性高,病程也趋于慢性化,中位数约为男性的4倍(分别为 mo和 mo)[5]。对60名非性攻击受害者(其中男性38名,女性22名)进行了调查,从发生创伤性事件后1 w~3 mo,71%的女性和50%的男性符合PTSD诊断标准,3 mo后仍有21%的女性符合PTSD诊断标准,男性受害者则已全部恢复。暴露于同一创伤性事件后,女性的PTSD患病率也明显高于男性。如有学者研究发现[6],地震受灾者3 mo内PTSD发生率男性为,女性为。OlffM等研究发现,PTSD女性高发的原因在于其暴露于应激事件的类型,她们经历此类事件的年龄越小,则体验越深刻,自控能力越差,发生PTSD的可能性越大。 种族 不同种族在文化、社会习俗、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否对PTSD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影响,也是一个争议的话题。Norris等人研究了十种潜在创伤性事件的频率对1000名成人的影响,发现在不同人群中,暴露于创伤性事件的白人多于黑人,但对创伤性事件的易感性黑人男性最高。Garrison等在Hugo飓风发生1 a后调查了1264名11 a~17 a青少年,PTSD患病率在白人女生最高(),白人男生次之(),黑人男生和女生分别为和[1]。PTSD在不同种族间的发病率有一定差异,即使考虑了经历创伤性应激事件的数量和强度差异,白色人种的发病率仍相对较低[7]。 职业 有不少的研究发现职业和PTSD有一定的关系。如我国学者王焕林等采用系统-整群抽样对我军21198名军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PTSD患病率为。其中,陆、海、空军和学员的PTSD患病率分别为、、和,但对特殊兵种或在执行抗灾任务后的军人来说,PTSD发病率显著高于和平时期我军PTSD横断面调查结果。吴兴曲等对312名高原汽车兵调查显示其发病率为。烟台“11.24”海难救援军人1 mo后的发病率为。 与PTSD发生相关的因素很多,除人口社会学因素外,心理、社会因素如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等也与其相关。这些因素可能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于PTSD的发生,他们相互之间关系比较复杂,本文拟单独进行探讨。 3 社会心理学 个性特征 许多研究发现个性特征与PTSD有一定的相关性。人格方面的缺陷如敏感、多疑、胆怯、偏执等,往往妨碍了个体良好的社会适应,甚至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因而他们往往遭受到更多的社会心理有害刺激并难以有效地抵御这些刺激,更容易罹患PTSD。 美国对密西根州东南部21 a~30 a年龄的随机样本研究了PTSD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DSM-Ⅲ-R),PTSD的患病率与种族及婚姻状况无关,其危险因素为受教育程度低、儿童时期有行为问题、具有神经质倾向、内向性格等[8]。刘光雄等的研究表明,个性特征表现为情绪倾向不稳定、高掩饰性的个体更易罹患PTSD[9]。吴兴曲等对高原汽车兵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果[10]。另外,在对洪灾区儿童PTSD易感因素的研究发现[11],儿童行为问题与PTSD的发生有关(OR=),严重不良的情感行为模式是PTSD病前重要易感因素之一。PTSD患者常同时患有其他一些精神疾病,如情感障碍、焦虑症、酒精依赖和药物依赖、行为障碍和人格障碍(特别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在不同人群中均发现,PTSD患者上述疾病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在62%~99%[12]。 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作为应激过程的中介因素之一,是人们用来应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它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或增加应激反应水平,从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研究表明[13],在受到精神创伤后,如受害者能应用合适的应对方式,则可避免PTSD的发生。与此相反,一定的人格特征制约着人对环境变化的认知,影响着人对环境变化所做的应对方式,有人格缺陷者遭受应激后常不能及时求助于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而是采取消极的应付方式[13]。例如可能贸然采取物质滥用的方式,导致PTSD患者出现SUD或者导致SUD患者复吸。Ouimette的调查也印证了上述观点,他随访了患PTSD的退伍军人,部分患者存在应付方式和认知方式缺陷,他们对戒酒戒毒带来的益处持怀疑态度并逐渐丧失信心,将更多期望寄托在成瘾物质上,到随访的第二年这部分患者的酒精和其它精神活性物质滥用问题更加突出,脱毒的可能性更小。在外伤性应激的文章中,积极或有帮助的应对策略,如正面的思考或积极地处理问题已经和适合应激联系在一起;而消极的应对策略,如逃避经常被认为是不适合的应对策略。 社会支持 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社会支持能减少PTSD的发生。Wang XD等人的研究指出,当受害者受到一定强度的创伤后,如受歧视、虐待、性创伤等,如能得到及时的支持,尤其是家庭的社会支持,则受害者罹患PTSD的发生率会降低。 汪向东等对相隔10 km、人口学资料可比性良好、震前各方面情况相当而受灾程度和得到救灾援助存在差异的两个村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受灾程度重,但灾后得到救援和支持较好的村PTSD发病率低。以DSM-IV为标准进行诊断,震后9 mo时两村PTSD发病率分别为和[3]。究其原因,可能是受灾轻的村民尽管初始暴露程度低,但震后仍住在破损房屋中,经受余震的威胁,后继应激水平高,同时灾民们满怀希望的社会支持却不足以满足其需要,加重了无助感,由此引起的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缓解,加大了PTSD发生的可能性。这一研究直接而有力地证明了灾后变量的重要性,并提示足够的社会支持对阻止灾后PTSD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本次调查还发现对支持的满意度越高,PTSD发生的危险性越小,是PTSD发生的保护因素,提示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可降低PTSD发生的危险[2]。目前普遍对这一现象认识不够,如我国有几项研究报道,车祸后的PTSD患者尽管有着极大的精神痛苦,却无一人主动向精神科医生求治,致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因此,缺乏社会支持是PTSD的促发因素之一。答案补充 其他因素 不同地区的受灾类型、创伤经历、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痛苦水平等也是影响PTSD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对大爆炸事故的研究分析发现,PTSD的发生与暴露程度成正相关。还有研究报道,PTSD患者与非PTSD受害者的损伤程度存在差异。其他较为公认的危险因素还有:既往有创伤暴露史、创伤性事件前后有其他负性生活事件、家境不好、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等。 总之,上述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在PTSD的发生中,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它们在PTSD的发生中起多大作用,以及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起作用的问题是研究的难点,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果我们能找到PTSD的高危因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深入了解PTSD的高危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干预措施进行的越早,PTSD的预防就会越有效。答案补充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姜经纬.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10(5):334[2] 丁薇,郑涌.创伤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8(10):145[3] 王玉龙,谢伟,杨智辉,等.PTSD在中国的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2005,11(2):176[4] Foa EB,Street and traumatic events[J].J Clin Psychiatry,2001,62(supple 17)∶29[5] Breslau N. Outcome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J Clin Psychiatry,2001,62(supple 17)∶55[6] 汪向东,张华彪,新福尚隆,等.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28答案补充 [8] Breslau N,Davis GC,Andreski P,et events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an urban population of young adults[J].Arch Gen Psychiatry,1991,48∶216[9] 刘光雄,杨来启,许向东,等.车祸应激患者血清NO、SOD测定及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18[10] 吴兴曲,王倩云,杨来启,等.1312名高原汽车兵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20(6):431[11] 刘爱忠,谭红专,周价,等.洪灾区儿童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47

自己单独搞一个佛堂,或者一间房子做佛堂

主动适应: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牵就,也作“迁就”和“适应”,是我们说话和行文时常用的两个词语,含义颇有些类似之处;但是,仔细琢磨,二者间实有差别,而且是原则性的差别。

忧伤的微表情心理学研究论文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19.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20.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 在想好说什么谎后 会眼神肯定 如果你冷静的反驳 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22、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第一集:1、倒叙法:先说正叙,后说倒叙。测试说谎2、眼睛法:看着你有可能是在说谎,想看看你是否相信这个谎言。看左边,回忆,真话。3、要三个人保持秘密的方法就是,其中两个人死了。4、心生恐惧,典型的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他的手部首先冰凉。5、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 这样生硬的重复是典型的谎言。6、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7、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身体和语言的不一致,表明在说谎。8、如果吃惊的表情维持超过1秒,那就是在装,说明他在说谎。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补充:9、眨眼睛就是真情10、瞳孔放大代表有性欲 哈哈11、男人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12、手放在眉骨附近代表羞愧13、如果眉毛向下紧,那是真惊讶,如果眉毛上抬,表示其实知道而且在说谎第二集:1、说话时倒退一步,代表对自己所说的观点没有信心。2、人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3、纵火和强奸有非常大的相关性,它们都是为了自我证明而出现的犯罪行为。4、对人说话时向前伸下巴,代表生气或者愤怒。5、语速快,将物体放在胸前,使自己与人竖起一道屏障,这是焦虑的表现。6、如果可以,选择观察,让别人来问问题,这样能更好地观察而避免分心。7、没有预谋、只有一次、并且无其他暴力行为的强奸行为,一般都是罪犯为了证明自己力量的男性主义崇尚者。8、叙述者做出撇嘴的动作(嘴角两边向下,成一个凸行的弧度),这是一个经典的泄露内心的表情,就是对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信心,或者有撒谎的嫌疑。mouth shrug\hands shrug9、不要让事实妨碍真相。(这句话同第一集的那句“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一样,太精辟了)补充:10、说话时手掌向外一翻一翻的,代表没有信心或者编造故事。11、吃安定可以减少情绪起伏额12、女性如果看到同胞说自己被强奸而无动于衷的话,那说明她们知道这是在说谎,这个根本没有发生。第三集:1、话语重复,并且声音上扬——撒谎2、在学校里,越受欢迎的孩子,越会撒谎,他们能说会道,隐藏自己的感情。研究by福斯特3、当人的脸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表现出来的感情是装出来的。4、对自己描述的情况,会出现某些细节遗忘,但能进行及时纠正,很有可能不是在撒谎。如:回忆高度时把100000英尺改为100500英尺。5、说话缓慢轻柔表明内心极度的悲伤和焦虑。6、如果没有合适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同上一集的不要让事实妨碍真相,呵呵。)其实还有一句,既是在说假话,又不是在撒谎,那就是当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假话。7、摩挲自己的双手——自我安慰的状态,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个动作来使自己安心。8、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时间差。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9、在刑事案件中,只有清白的人才敢承认自己和死者有过争执。罪犯是不会承认任何事情的,并且表面上会装得很无辜。10、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但绝对不会是吃惊。第四集:1、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2、(微)表情是无意识的,不是通过选择而做出的,因此是控制不了的。并且和国籍没有关系。3、几乎所有的婚礼上,都交织着香槟和怨恨。4、眉毛上扬并挤在一起,那是害怕担忧和恐惧。5、说话时眨眼睛——隐瞒了什么。6、说话犹豫且重复,没有办法组织好自己该说的话,所以明显是在说谎。7、手指指向一边,眼睛却朝另一边看,说谎的时候就会这样,绞尽脑汁编造事实,肢体则完全跟不上。8、亮出中指(fuck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满敌意。第五集:1、被询问时,咬嘴唇、抓耳朵,这是在提高自己的控制感——焦虑的表现。2、如果事先已经准备好了谎言,会强烈希望快点把谎话说完。也就是反应时差(提问和回答之间的停顿时间)很短很短,甚至不足一秒。3、在痛苦的尽头,总是有欢笑。——拉蒙 德 卡波莫4、鼻孔扩大、嘴唇绷紧——发火了,但还在控制当中。5、叙述时低着头并且抚摸自己的额头,这是羞愧的表现。 6。脸颊升高 嘴角下撇,这是悔恨的表现。 7、适不适合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适应改变的能力。达尔文8、轻微的摇头表示“不”,当我们在说“yes”的时候却言不由衷,就会不小心做这个动作。9、眉毛挑起、皱到一起——害怕。第六集:1、问最关键的问题,而且是在当事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往往可以得出毫无粉饰的表情,我叫它原生态表情,hoho~2、试探一个人是不是说谎,最简单并且最邪恶的办法就是也扯个谎让他往里跳。3、咧嘴并且嘴角向下:这下玩儿完了。4、说话之后手紧握椅子扶手,对自己的表述不认可。5、抿嘴,试图掩盖。6、自我阉割的恋童癖者说实话......(这条实用性不大)7、吞咽表示强烈的情感。8、摸自己的脸颊靠近耳根部位,紧张。第七集:1、在进行类似指纹调查时,只有罪犯,才会知道指纹不是他们自己的。2、在中东,出场顺序是很讲究的。最重要的人往往最后一个入场。3、“......,我只会说一次!”——经典的强势表述,如果说的是真话,就不需要这样。4、显然,科学和商业无法融合。5、“To my knowledge…”,“就我所知......”——这样的开头,也许意味着事实上知道些什么,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许坦白一切了已经。6、回答问题时咬紧嘴唇,这是焦虑的体现。7、侦破谎言的关键在于,问对问题

1.单肩抖动——不自信2.注视对方眼睛——撒谎中(为了看看自己的把戏是否得逞)3.中断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谎(回忆中)4.回答时生硬的重复问题——典型谎言5.抬起下巴——十分尴尬6.揉鼻子——掩饰真相(男人的鼻子里的海绵体在撒谎时容易痒)7.眼睛向右看是在回忆,向左看是在思考谎话,8.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惊讶9.男人右肩微耸一下就是在说假话10.当不能倒着将事情回忆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编造的11.用手抚额头-----表示羞愧12.瞳孔放大-----恐惧13.话语重复声音上扬——撒谎14.肢体阻抗向后退一步,表示刚说的话不可信15.抿嘴 经典的模棱两可的动作16.摸脖子 人撒谎的时候会摸脖子,典型的强迫行为17.纵火与强Jian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宣张自己的力量18.撒谎的时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情,往往没有任何表情19. 在学校越受欢迎的学生越会撒谎20.手一直摩挲,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当你不相信自己的在说什么的时候,使自己安心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21.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但绝对不会是吃惊。22.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23.亮出中指(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满敌意。24.鼻孔外翻,嘴唇紧闭---生气25.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自责26.眉毛向上,拉紧,恐惧经典招式 average person tells three lies per minutes' conversation. 人在每10分钟的谈话中要说3次谎2."Microexpression_r_r": expression_r_r lasted for less than a fifth of a second.微表情 持续不到五分之一秒的表情 shrug shows I've absolutely no confidence of what I just said. 单肩耸动 表示他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 lasts for less than a second when it comes across face. 惊讶的表情不会超过1秒。 someone lie, they often make more eye contact, because they need to watch, see if you believe lies. 撒谎时人们更倾向于盯着你,想看你相不相信他们的谎言. repetition is a typical of a lie.生硬的重复是典型的谎言 eyebrows show sadness. 眉毛倾斜代表悲伤 have erectile tissue on nose. It will itch when men are hiding something. 男人鼻子里有bo起组织, 当他们想要掩饰时鼻子就会痒 got the slightest head nod "yes" before they shook their head "no".摇头之前先轻轻地点一下头,是谎言。: He had his left hand in his pants pocket, pressed against his leg the whole time.左手一直插在裤袋里顶着大腿,说明紧张 language: sb stop using contractions and start referring to her as "that woman" 离开距离的语言:不提名字而说“那个女人”代替,是在说谎。。(典型代表“I did not have sexual relations with that women, Ms. Lewinsky.) you are lying, it's hard to tell a story backwards, because there's no real memory of what happened. Liars rehearse their stories in order. They don't think to rehearse them backwards. 撒谎时 很难把事情倒叙说出来 因为都是编的 撒谎者按顺序编故事 从没想过倒过来顺一遍, anger, and sexual arousal can make pupils dilate.害怕愤怒xing欲能使人的瞳孔放大 a fake smile, there is no eye wrinkling.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flows from the extremities to legs so you are ready to run, your hands get cold first. 典型的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至腿部 做好逃跑准备人的手部首先冰凉 go up, the person knows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they're asking.眼眉向上抬 表示发问的人知道问题的答案17.见到某人时,把某物举起放到胸口,产生阻隔形式,表示焦虑,害怕见这个人。18。说话时抿嘴,或产生后撤姿势,表示模棱两可,对自己说的话没信心。(说谎)19。回答问题时手摸脖子—如果脖子没病,就是在说谎(经典的强迫行为)。20。揉眼睛(哪怕是盲人),表达不情愿的做某事。21。说话时手突然向外摆一下—说谎22。说话时,下巴上扬—愤怒。23。当人表达某种情绪时,脸部的表情左右不对称—那个情绪是假装出来的。24。用手指磨擦自己的手—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当他说的话自己都不信时,试图使自己安心第一集1.向对方询问某事时,对方单肩抖动表示对方对你的所言不自信——撒谎。2.身体和语言不一致——撒谎。3.惊奇、害怕的表情在脸上超过一秒,表示是假装的。4.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轻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5.手放在眉骨附近——羞愧。6.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7.对方对你撒谎时,会有更多的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的谎言。8.对你的问题生硬的重复是典型的撒谎方式 ( eg:“你去过他家吗?”“我没去过他家。” )9.一男一女之间:看对方一眼然后转移视线,对方轻微抬起下巴—尴尬——有一腿。10.(男人)挠鼻子——试图掩饰某事(男人鼻子上有海绵体,想掩饰的时候就会痒,女人未知)。11.摇头否认之前有一瞬间的点头动作——撒谎。12.说话时一直把手放在裤兜里或抵着大腿——紧张。13.情绪不激动却气喘吁吁——隐瞒事实。14.说类似“我怎么会知道?!”的话时眉毛上扬——就是知道答案。15.在叙述中不直呼其名,而使用代词,如“那个人”,在语言上拉开距离,通常是厌恶、试图隐瞒的表现。1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如果事情是编造的,他可以按虚构好的顺序说,但是却无法倒叙重复。17.人在害怕时,会做些事情来使情况维持现状,而不论这些事情会不会造成更坏的影响。18.性兴奋会使人的瞳孔放大。19.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20.微笑的时候眨眼睛说明真的想到令人幸福的事。21.在和某人的对话中五指向上紧贴在身体的一侧——正在争吵(让某人住嘴)。22.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回腿部,做好逃跑准备,手部会先变冰凉。23.谈到某人时抓拳——厌恶此人。第二集1.人说谎时,有时会下意识的退缩——不自信。2.说话很急,将物品放在胸前形成一种障碍——刻意与对话者保持距离——焦虑。3.眉毛上扬,下颚下垂——惊讶。4.嘴角向下瘪,是经典的犯错表情,表明对自己的话没信心——说谎。5.说话的时候会摸脖子——说谎,除非他脖子疼。6.纵火和强Jian高度相关,这两种犯罪通常都是想证明自己的权力。7.没有表情也是一种表情!!8.说话时手腕甩动——说谎。(这个动作可以发生在手臂放在桌面,站立时双手指尖交叉或者自然下垂,同时带着小臂的自然摆动)9.下巴用力或抬起——生气。10.受害者谈到案情时,通常会表现出恐惧。11.眉毛上挑,挤在一起——恐惧。12.五官向面部中心聚拢——暗暗反感。13.重读音过高——说谎,但是人耳难以分辨。第三集1.皱眉并且嘴唇紧闭伴随上翘,劲部以上有后移——厌恶。2.话语重复,音调升高——说谎。3.哀伤的人额头上没有表情只有两种原因——撒谎或者做了拉皮手术。4.越受欢迎的孩子,越会撒谎。5.当人的脸部表情两边出现不对称时有可能表现的感情不真实。6.说话缓慢而柔和,表明内心极度悲伤和焦虑。7.双手紧握并有摩擦——一种典型的自我安慰的姿态,表明在自己并不完全相信自己说的话时,尽量打消自己的疑虑。8.真正发怒时会突然大声说话同时伴随强烈的肢体语言,如果二者有时间差,则是假装的。9.只有清白的人才会承认和被害人发生过争执,罪犯是不会承认任何让自己有嫌疑的事情。10.真正的凶手面对受害人时表现出厌恶、轻视,甚至害怕,但不会惊讶。第四集1.眉毛朝下紧皱,眼睑扬起,眼袋紧绷——进行有计划的行动,带有攻击倾向。2.眉毛上扬,挤在一起——害怕、担忧和恐惧。3.“欺的kuai感”——说谎者发现他的谎言被人相信时,所产生的满足感。4.在过去40年里,亚洲有超过1000起自杀KangYI的例子,而在越南,印度,韩国尤甚。的持枪凶手是男性,大多在17~49之间。6.连带的心理活动,频繁地眨眼——在隐藏什么。7.说话时犹豫和重复,没法组织自己该说的话——说谎。8.眼睛朝一个方向,而手指(或其他肢体)指向另一个方向——说谎。因为人在绞尽脑汁捏造事实时,肢体则完全跟不上。9.说话音调比平常更高,语速更快——敢情加重,在试图控制自己的感情。10.无意的竖中指是一个象征性的,无意识的,有特殊含义的手势——有敌意。11.在必要的情况下,说谎者会说更多的谎来圆前面的谎。12.人们在听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时,尤其是听到赞扬他的话时,常会出现轻蔑的表情。13.在韩国,鞠躬的程度可以表明两人的关系。14.耸肩表明在隐藏什么。15.动物受惊后的反应是惊呆,眼睛、嘴巴紧闭,当回过神来会保护重要的东西。第五集1.每100个美国人 就会有一个人入狱。2.咬嘴唇,摸耳朵——控制欲在增长 也是焦虑的表现。3.反应潜伏期是指问答之间的时间差。通常而言反应潜伏期越长,越能说明回答者对真相有所隐瞒,但这是谎言突然说出时的情况,如果谎言已提前准备好,就会迫不及待说出来,反应潜伏期也就很短。4.鼻孔外翻,嘴唇紧闭——生气。5.下巴上扬,嘴角下垂——自责。6.两手交叉紧握,食指对齐竖直紧贴着嘴唇说明很矛盾该不该说某事。7.眉毛往下,眼皮上扬,说明这个人很好斗。8.当我们说“是”时,头无意识的微微摇动——说谎。9.眉毛上扬、拉紧——恐惧。10.生气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11.说到某事的时候突然转身环抱——说谎,因为想呆在最小的空间里。第六集1.说到某事时吞口水——强烈的情感体现,说明心理承认,认同某件事,但嘴上却否认。2.当人们在被质问到事实时,会出现些小动作。(如摸耳朵、握拳、吞口水等)第七集1.只有犯人才知道罪证(如指纹)不可能对他们不利,所以他们欣然接受检查想证明自己的清白。2.语气的轻重表明说话人的重视程度。3.“我只说一次”是典型的掩饰性陈述。4.咬嘴唇表明焦虑。5.当我们想表现的更有权势是都会尽力抬头挺胸(还有猩猩、豚鱼——能使自己身体鼓起来的鱼……)6.对话时把目光转向地板可能表明羞愧。第八集1.自杀维特效应(即自杀消防现象)——自杀会造成自杀效仿(如玛丽莲梦露、科特柯本)2.说话时不停地转换时态——说谎。3.说话使用大量的消极词汇,说明心里有愧。4.有25%的低收入妇女会患产后忧郁症。5.咬下嘴唇——说谎。6.说话时眉毛上挑说明说话人知道事实的真相。第九集1.当人们内心感到愧疚,通常会往下看或看向旁边,直视为说谎。2.瘾君子通常只能识别厌恶这一种情绪,因为可能经常从家人和朋友脸上看到这种表情。3.抿嘴、眼皮拉紧——恐惧,是隐藏的恐惧。4.工作场所暴力和家庭暴力息息相关。5.对男女间的暴力行为感到厌恶,但不害怕,说明对夫妻间的家庭暴力不敏感,不被NueDai过。6.谈话时两人间的距离很能说明其亲密关系。7.说话时眼皮在跳,表明在隐藏什么。8.男人说不爱一个女人的时候,表现出愤怒的表情,说明还爱着她。9.人们在说谎时一般不会使用比喻。10.当一个人说话时,示例动作 减少而 小动作(如搔痒,舔嘴唇,摸首饰……)增多时,这就是说谎的迹象。11.当罪犯看到别人因自己所犯罪行而被指控时会松一口气。第十集1.屏住呼吸——不安。2.真正的愤怒眼睑会上扬,嘴唇抿的比较厉害。3.大多数人都能只从面部表情就能分辨出Gay,这和面部肌肉活动的规律有关。4.纵火一般是为了权力,女纵火犯一般是为了报复。第十一集1.当人们对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信心时,音量就会下降。2.对别人撒谎时,问题别回答得太快,反应时间过短是致命的的泄漏点之一,另外,有说错的地方要纠正过来,避免过多的眼神交流,要加入些不大相关的细节。3.听到某句话时,咬紧牙关——听到的是谎言。4.有的时候卧底jingcha会有人格分裂症状,装扮成另外一个人会造成焦虑和多疑的问题,这使他们即使在说实话看起来也像在说谎话。5.当人们被质问某事时,出现撅嘴的表情,说明被这个说法伤害了,若说谎则不会出现这个表情。第十二集1.挺胸、下巴抬起、微笑——自豪的表现。2.太专心于撒谎的对象可能会放慢手上正在做的事情的动作(Lightman 在 Jenkins走过来的时候放慢了叠衣服的速度)。3.真正的愤怒会慢慢开始,逐渐形成,而假装的愤怒会是突然爆发。4.感激并没有普遍性的标志。第十三集1.在恐怖分子眼里的世界,非黑即白(当Torres把头巾摘下来时,很多人反映的是震惊,好奇,少数人反映出愤怒)。2.袭击者或和他共事的人脸上会显出憎恶。3.恐怖分子通常害怕被监控拍到会一直低着头,避免与人目光接触。4.典型的歪头动作,臀部绷紧,面对对方微微倾斜——调情。5.眉毛扬起,堆在一起——紧张。6.声音的震颤可能是反感或厌恶。· 高兴。人们高兴时的面部动作包括:嘴角翘起,面颊上抬起皱,眼睑收缩,眼睛尾部会形成“鱼尾纹”。· 伤心。面部特征包括眯眼,眉毛收紧,嘴角下拉,下巴抬起或收紧。· 害怕。害怕时,嘴巴和眼睛张开,眉毛上扬,鼻孔张大。· 愤怒。这时眉毛下垂,前额紧皱,眼睑和嘴唇紧张。· 厌恶。厌恶的表情包括嗤鼻,上嘴唇上抬,眉毛下垂,眯眼。· 惊讶。惊讶时,下颚下垂,嘴唇和嘴巴放松,眼睛张大,眼睑和眉毛微抬。· 轻蔑。轻蔑的著名特征就是嘴角一侧抬起,作讥笑或得意笑状。. 向对方询问某事时,对方一侧肩抖动表示对方对自己的话不自信. 身体和语言不一致,表示他在撒谎. 惊奇、害怕的表情在脸上超过一秒,表示是假装的. 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回忆时的眼球是朝左下方的,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对方对你撒谎时,会有更多的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的谎言. 对你的问题生硬的重复是典型的撒谎方式 eg:“你去过他家吗?”“我没去过他家。”. 说话或思考时把手放在鼻子上是想要掩饰什么的举动. 说话时一直把手放在裤兜里或抵着大腿,是紧张的表现. 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如果事情是编造的,他可以按虚构好的顺序说,但是却无法倒叙重复. 克林顿I did not haverelationship with that woman,Ms Lewinsky 而不是用的 didn‘t,还有that woman,这是为了刻意拉开距离。. 紧张,愤怒,性兴奋三种情绪会使人的瞳孔放大. 手臂紧贴腿部,手指竖起,是心里不安的表现。. 微笑的时候眨眼睛说明真的想到令人幸福的事。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回腿部,做好逃跑准备,手部会先变冰凉. 微表情是内心流露与掩饰,通常发生在五分之一秒的时间之内。 eg:你说错了,对方会有嘴角轻微上扬而又恢复。 撒谎时,摇头否认之前可能会有一瞬间的点头动作。. 忧伤的表情:眉毛挂下来。 羞愧的表情:低着头,手抚摸额头,擦汗状。 不屑的表情:上嘴唇上扬. 说话很急,使用手臂或者物体将自己与对方之间形成障碍,是焦虑的表现。 当然,每个人遇到被人疑为罪犯时都会有这样的反应。. 瘪嘴角是经典的犯错表情。对自己的话没信心。. 人撒谎时会摸脖子,这是经典的机械反应。. 下巴用力表示人在生气。. 没有表情与出现表情同样重要. 当一个人面部两侧表情不对称时,他很有可能在伪装感情。. 抚摸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手势,在自己不完全相信自己所说的话时,用来尽量打消自己的疑虑。. 如果是真的生气,大吼大叫和手用力拍桌子应该是同时发生的,如果一先一后,就有可能是在伪装。. 研究表明,越受欢迎的人,越会撒谎,他们善于隐藏自己的情感因此容易受欢迎。. 真正的凶手会对被害人表现出轻视、厌恶,甚至害怕,而不是惊讶

最近在读微表情心理学 作者:Harry 定期整理一些微表情心理学小知识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 视线落在对方脸部的时间占据谈话时间的30%~60%是较为适宜的。 如果控制得好,能使此次交流十分有效且容易促成好的结果。因此,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中,正确地凝视是十分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  有三种凝视方式使用最为广泛: 1.社交性凝视       当你的视线落在对方 眼睛水平线下方 时,就会制造出一种典型的社交氛围。 凝视的重点是对方的双眼和嘴巴之间 ,这样就不会使人觉得有压力,从而能使会谈在亲切、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因此,掌握社交性凝视对于洽谈业务、商业合作的作用不可小觑。 2.亲密性凝视       这种凝视方式广泛用于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异性朋友、亲人、好友之间。一般说来,这种凝视 从双方的眼睛开始,然后是下巴,直至身体各个部位。     举例说来,当一个人从远处向你靠近时,你往往会迅速扫视对方的脸至腰,以此来确定其性别。接着,可能会再次打量对方,以确定对方的态度,并将凝视的重点放在对方的眼睛、下巴以及腹部以上的部位。如果两个人靠得较近,那么彼此就会将凝视的焦点集中在眼睛和胸部之间的区域。男女青年之间就常常通过这种亲密性凝视来传情达意。所以情侣之间要注意眼神的传达! 3.控制性凝视       在较为严肃和正式的场合,控制性凝视并不少见,例如,上司和下属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较量的对手之间。这种凝视的 焦点在对方额头正中的三角形区域 ,并伴随着紧张、严肃的气氛。这种凝视最大的作用是给对方 造成心理上的威慑感 。相关研究表明,在相扑、拳击等竞技中获胜的人,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的技术有多出色,他们也善于运用凝视为自己争取心理上的优势。同样的道理,在谈判中,如果你能够做到把自己的目光控制在对方的这一区域,那么你就能成功掌握主动权。 ✔需要注意的是,眼神交流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如果运用不好,也会弄巧成拙。所以有几点提醒: (1)和对方对准视线。如果你的眼神在对方身上游荡,或者在看别的东西,对方会觉得你是在有意躲避,或者很不礼貌,因此交谈很有可能不欢而散。 (2)焦点应放在对方面部。正如我在前文中所说,把视线集中在对方双眼和下巴之间,有利于制造轻松的气氛。     (3)不要长时间凝视对方的某一部位。有研究证实,凝视时间超过10秒,则双方之间出现不安的概率会提高。尤其是异性见面时,更需要注意。     (4)不要突然离开视线。在较为高级的场合,当有人看你时,如果你迅速把目光转移到别处,会让人觉得你在逃避或者有所隐瞒。所以即使你对对方不感兴趣,也应该从容地避开他的视线,而不是迅速逃离。

《说谎-揭穿商业政治与婚姻中的》《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 姜振宇《微反应》《微表情—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下载地址:

运动损伤后的心理研究现状论文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报告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言:我们组经过调整之后组员共四人,在确定自己的所承担的任务之后,在11月份中旬和12月份上旬这个阶段里,别对建设职业学院,旅游职业学院,还有我们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三所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性问卷试的关于大学生运动损伤调查。那么,在这次调查中,我们随机抽取了其中的147位同学(主要以男生为主)。

主体:这次掉调查为了全面了解学生运动损伤的现状和特征。我们尽可能的把各方面的细节问题包括运动损伤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

〈1〉 首先对截止今年的一年损伤次数进行了分类总结:1)损伤一次的占总的,2)损伤两次的占。3)损伤3次的占。4)损伤4次的占。无扭伤的占。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几乎所有运动扭伤的学生在运动之前很少做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这就导致突发意外性事件发生,也是造成运动扭伤的关键原因。

〈2〉 他们在运动损伤后,对其运动能力或状况,我们也进行了调查,总的来说呢,分别处于一下三种情况:1)重度:一周内不能运动需要治疗的占

。2)中度:停止或减少患部运动。3)轻度:能够运动且不使伤病加重。正处于身强力壮的我们,对于一些中轻度的损伤,恢复的可能比较快,但是这也取决于损伤的部位有和一些药物治疗有关,还有自身调节能力,方方面面都有因素存在。

〈3〉 这几次损伤性质我们也进行了总结:1)急性:运动中突然受伤,并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症状,占。2)慢性:有多次细微伤所致,并有局部酸痛麻胀痛等症状,占。3)陈旧伤急性复发,先前伤痛未愈,仍旧

训练比赛使原伤加重。那么运动扭伤跟所发生的季节也有联系,对此我们对损伤发生的月份进行了归纳总结:在XX、XX年年的6、7、8月份发生的概率比较高平均占。其他月份平均下来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比较稳定。因为在6、7、8这几个月份,学生的运动量比较大,同时运动比较多。所以这个损伤率也相对比较高。有些扭伤,碰伤,撞伤等一系列外伤是避免 不了的,因为客观条件是存在的,这个谁也避免不了的 。

〈4〉 作为学生当然是在学校呆的时间比较长,在学校学生一般进行什么活动,什么项目对损伤所造成的几率比较高呢?1)在课外活动期间占。

2)运动会上占。3)体育课和其他娱乐活动占的比例很少。他们所从事的项目主要是以篮球为主占。足球占。跑类占。其他占。就篮球而言是大学生热爱的一项运动,但是很多同学在运动中缺少技巧性这放面东西,所以在运动中难免回造成自身或是他人的伤害。

〈6〉 在对自身的损伤后的处理,治疗及康复方法,大部分都是选择药物治疗。因为就长常理而言,有病当然去看医生,对一些稍微轻一点的皮外伤的话某些人就可能不会去看医生拉,也就是说靠我调节,但选择率比较低。

〈7〉 最重要的,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学生们在损伤后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这个问题上面身体上的损伤最容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容易冲动。但这也可能取决于损伤的程度。对此我们也进行了调查:1)非常大。2)比较大。3)一般。4)有一点。

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揭示损伤的规律、特点及其原因,并指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康复方法。并指出通过调查将情况反映到学院,希望学院开设一些对运动保健和体育康复有关知识,充实大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同时也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评估计,从而更好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前言:我们组经过调整之后组员共四人,在确定自己的所承担的任务之后,在11月份中旬和12月份上旬这个阶段里,别对建设职业学院,旅游职业学院,还有我们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三所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性问卷试的关于大学生运动损伤调查。那么,在这次调查中,我们随机抽取了其中的147位同学(主要以男生为主)。

主体:这次掉调查为了全面了解学生运动损伤的现状和特征。我们尽可能的把各方面的细节问题包括运动损伤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1〉首先对截止今年的一年损伤次数进行了分类总结:

1)损伤一次的占总的;

2)损伤两次的占。;

3)损伤3次的占。;

4)损伤4次的占。无扭伤的占。

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几乎所有运动扭伤的学生在运动之前很少做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这就导致突发意外性事件发生,也是造成运动扭伤的关键原因。

〈2〉他们在运动损伤后,对其运动能力或状况,我们也进行了调查,总的来说呢,分别处于一下三种情况:

1)重度:一周内不能运动需要治疗的占。

2)中度:停止或减少患部运动。

3)轻度:能够运动且不使伤病加重。正处于身强力壮的我们,对于一些中轻度的损伤,恢复的可能比较快,但是这也取决于损伤的部位有和一些药物治疗有关,还有自身调节能力,方方面面都有因素存在。

〈3〉这几次损伤性质我们也进行了总结:

1)急性:运动中突然受伤,并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症状,占。

2)慢性:有多次细微伤所致,并有局部酸痛麻胀痛等症状,占。

3)陈旧伤急性复发,先前伤痛未愈,仍旧训练比赛使原伤加重。那么运动扭伤跟所发生的季节也有联系,对此我们对损伤发生的月份进行了归纳总结:在XX、XX年年的6、7、8月份发生的概率比较高平均占。其他月份平均下来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比较稳定。因为在6、7、8这几个月份,学生的运动量比较大,同时运动比较多。所以这个损伤率也相对比较高。有些扭伤,碰伤,撞伤等一系列外伤是避免不了的,因为客观条件是存在的,这个谁也避免不了的。

〈4〉作为学生当然是在学校呆的时间比较长,在学校学生一般进行什么活动,什么项目对损伤所造成的几率比较高呢?

1)在课外活动期间占。

2)运动会上占。

3)体育课和其他娱乐活动占的比例很少。他们所从事的项目主要是以篮球为主占。足球占。跑类占。其他占。就篮球而言是大学生热爱的一项运动,但是很多同学在运动中缺少技巧性这放面东西,所以在运动中难免回造成自身或是他人的伤害。

〈6〉在对自身的损伤后的处理,治疗及康复方法,大部分都是选择药物治疗。因为就长常理而言,有病当然去看医生,对一些稍微轻一点的皮外伤的话某些人就可能不会去看医生拉,也就是说靠我调节,但选择率比较低。

〈7〉最重要的,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学生们在损伤后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这个问题上面身体上的损伤最容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容易冲动。但这也可能取决于损伤的程度。对此我们也进行了调查:

1)非常大。

2)比较大。

3)一般。

4)有一点。

总结:通过这次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揭示损伤的规律、特点及其原因,并指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康复方法。并指出通过调查将情况反映到学院,希望学院开设一些对运动保健和体育康复有关知识,充实大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同时也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评估计,从而更好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前言:我们组经过调整之后组员共四人,在确定自己的所承担的任务之后,在11月份中旬和12月份上旬这个阶段里,别对建设职业学院,旅游职业学院,还有我们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三所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性问卷试的关于大学生运动损伤调查。那么,在这次调查中,我们随机抽取了其中的147位同学(主要以男生为主)。

主体:这次掉调查为了全面了解学生运动损伤的现状和特征。我们尽可能的把各方面的细节问题包括运动损伤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1〉 首先对截止今年的一年损伤次数进行了分类总结:1)损伤一次的占总的,2)损伤两次的占。3)损伤3次的占。4)损伤4次的占。无扭伤的占。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几乎所有运动扭伤的学生在运动之前很少做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这就导致突发意外性事件发生,也是造成运动扭伤的关键原因。

〈2〉 他们在运动损伤后,对其运动能力或状况,我们也进行了调查,总的来说呢,分别处于一下三种情况:1)重度:一周内不能运动需要治疗的占。2)中度:停止或减少患部运动。3)轻度:能够运动且不使伤病加重。正处于身强力壮的我们,对于一些中轻度的损伤,恢复的可能比较快,但是这也取决于损伤的部位有和一些药物治疗有关,还有自身调节能力,方方面面都有因素存在。

〈3〉 这几次损伤性质我们也进行了总结:1)急性:运动中突然受伤,并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症状,占。2)慢性:有多次细微伤所致,并有局部酸痛麻胀痛等症状,占。3)陈旧伤急性复发,先前伤痛未愈,仍旧训练比赛使原伤加重。那么运动扭伤跟所发生的季节也有联系,对此我们对损伤发生的月份进行了归纳总结:在XX、XX年年的6、7、8月份发生的概率比较高平均占。其他月份平均下来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比较稳定。因为在6、 7、8这几个月份,学生的运动量比较大,同时运动比较多。所以这个损伤率也相对比较高。有些扭伤,碰伤,撞伤等一系列外伤是避免不了的,因为客观条件是存在的,这个谁也避免不了的 。

〈4〉 作为学生当然是在学校呆的时间比较长,在学校学生一般进行什么活动,什么项目对损伤所造成的几率比较高呢?1)在课外活动期间占。2)运动会上占。3)体育课和其他娱乐活动占的比例很少。他们所从事的项目主要是以篮球为主占。足球占。跑类占。其他占 。就篮球而言是大学生热爱的一项运动,但是很多同学在运动中缺少技巧性这放面东西,所以在运动中难免回造成自身或是他人的伤害。

〈6〉 在对自身的损伤后的处理,治疗及康复方法,大部分都是选择药物治疗。因为就长常理而言,有病当然去看医生,对一些稍微轻一点的皮外伤的话某些人就可能不会去看医生拉,也就是说靠我调节,但选择率比较低。

〈7〉 最重要的,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学生们在损伤后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这个问题上面身体上的损伤最容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容易冲动。但这也可能取决于损伤的程度。对此我们也进行了调查:1)非常大。2)比较大。3)一般。4)有一点。

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揭示损伤的规律、特点及其原因,并指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康复方法。并指出通过调查将情况反映到学院,希望学院开设一些对运动保健和体育康复有关知识,充实大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同时也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评估计,从而更好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只能给你一个方向,如果真的喜欢网球,下功夫吧。 一开始,我打算以实验性的论文为主要研究方向,所以着手于发球时抛球高度,拍面角度、力量大小等来测试,后来发现1是找不到专业点的实验对象,2是难以精确测算各种数值。做为本科毕业生,没有研究经费,没有相关专业技能,没有专门设备,所以我放弃了这个方向。后来打算在心理学上的人格气质方面,对网球比赛中的影响加以研究,但指导老师说,如果不是大型比赛和专业选手,不能体现出这点。最后,确定一调查为主,研究现在昆明高校发展现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最后指导老师敲定了这个方向。 朋友哪里人?有机会一起切磋技术不? 多球训练法是指在球类运动项目中一种利用多球进行技术、战术、体能教学训练的方法。最初是由20世纪60年代世界著名的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在排球训练中发明的,现在已经推广成为球类项目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广泛运用于乒乓球、排球、篮球、羽毛球、网球等球类运动项目中,是一种简单而非常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网球运动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高雅、充满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时尚运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网球运动,网球教学训练方法也成了众多爱好者和教练员热切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笔者将从网球技术与体能教学训练的角度,对多球训练法在网球运动中的具体运用和操作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笔者将通过采用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以及实践操作等方法找出在网球技术与体能教学训练中合理运用多球训练法的要求。文章的前半部分从网球技术形成的各个阶段的对多球训练法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后半部分则从体能训练的特点和要求入手,对多球训练法在网球体能教学训练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能够得出一些结论,为我们的网球教学训练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希望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属于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直接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近年来高校扩招速度加快,大学生的人数成倍增加,他们所面临的社会有希望也有压力,有机遇也有挑战,对未来的生活既有很多选择又有更多迷茫,因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总体心态是健康的,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焦虑、抑郁、早恋、自卑、自杀等现象在很多学校呈上升趋势,这些现象表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有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生,女生存在问题的比例为,高于男生的,低年级心理健康问题高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占;从这些数字和事实中不难发现,对处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激烈竞争中的大学生而言, 很多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背负着就业、生存等社会问题,促使大多数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当压力增大并由此加重其心理负担时,一些悲剧会不可避免地发生。鉴于此,作为家庭和学校,应当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在生活和教学中实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五)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三、通过体育锻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认为以下途径与方法可有效的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启发诱导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并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坚持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二)教育学生正确投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教师要宣传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教育学生要忘却自我地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健身运动中尽量轻松,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和自己的朋友一齐参加健身运动,创造欢乐的气氛,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身运动常识,每次锻炼后要及时总结锻炼效果,根据生理、心理状态,及时调整锻炼计划,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结合体育课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和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达到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的效果。

(四)面向全体同学全方位关爱体育锻炼弱势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心理脆弱、失调,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没有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及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这类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降低他们练习的难度和要求,即使成绩没有进步,只要他们尽力了,就应给予表扬。其次,在下课后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轻松自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增强主动精神,积极投入体育锻炼,逐步扭转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五)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计划

学校要对体育教师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等有关知识、并掌握具体的操作原则。让教师认识到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体育锻炼对于人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作为改善心理健康的一种途径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体育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从事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进而使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 (3)。

[2] 姒刚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 ,(3) :58 -62。

[3]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 , (4) :42 - 4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关于我国现代网球运动损伤研究的状况分析摘要:对国内有关网球运动损伤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由此得知网球运动损伤发生率很高,网球运动损伤的好发部位有腕、膝、踝、肘等部位,损伤的类型以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为主,针对损伤治疗的研究较多,但是在运动损伤的预防、运动损伤的原因、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以及伤后处理的影响因素这些方面的研究较少或较为简单,很少从训练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旨在找出当前有关网球运动损伤研究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探讨网球运动损伤发生规律,推动相关的研究向更为全面、精细的方向发展。关键词:网球运动;运动损伤;治疗要全文留下信箱,可以给你发过去

创伤理论视角的论文题目

解读如下:创伤原属于医学术语的范畴,当创伤走出医学意义的桎梏时,它就成为了思考暴力,体验伤害和反思文化伦理的工具,从而具有了文化学的意义。《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1、首先在迷惘的一代与信仰崩塌的文化语境中。2、其次对“创伤理论”与“创伤写作”的研究能够挖掘出文学的社会功能。3、最后创伤理论的核心被认为是一种无意识(潜意识)的动机。

我们现在开始讲创伤治疗。很多人都会觉得创伤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可是呢, 在叙事疗法视角下的创伤,有时候不见得一定要视为那么沉重的一个东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我们的解读方式合适,不是所有的创都是伤,有一些创可以不用成为伤的。讲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能就会有个体会比如说。看看,如果见过战斗英雄,他身上会有很多伤疤,可是呢,他会很乐于跟别人分享,因为他身上的那些疤痕呐,是他曾经的荣耀,就是那些创对他来说不是伤,而是嘉奖。奖牌是它英勇的一个证据。大家可能会觉得那不一样,这是因为在战场上,他就这个伤呢是背有特殊意义的。 我就想是问各位,谁的伤没有特殊意义呢,我们在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里边,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的时候,难道那些不是战场吗?不是我们去为了维护我们内心所珍视的那些价值观所作的一些努力留下的痕迹吗?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如果父亲或打我们,然后在身体上留下的伤,不是我们从小追求自由的一种证据嘛,如果我们很听话,我们可能就不会挨打,我们可能过来都很顺,可是你有怀疑,那你还是你吗。所以有些时候从小到大经历的很多困难,用叙事的态度去看,也许你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所以这是我要首先跟大家讲的就是叙事的创伤理论和我们传统的那个创伤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它不预设所有的创都一定是伤,而且对于伤的态度和传统的也不太一样。 今天大家可能不要指望你会哭的稀里哗啦的,你们可能参加过一些跟创伤有关的工作坊,都要多备一些纸巾呀,因为都要哭的稀里哗啦的,可是有很多人也会有一种体验:我接触过一些学生,他们会给我一个反馈,很多时候去参加那些哭的稀里哗啦的,是很爽的。但是哭完了之后,好像那个伤还在这好像也没退去。潮水退去了,水落石出那个伤还在。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当我们把创伤视为一个实体的时候,那它是不可更改的,为什么不可更改呢?那就是它和我们的自我,或者和我们的人格紧密相关,它没有去被解构,没有去被看到是如何成为伤的。我可以跟大家讲一个我的经历。就是大概在2010年我们国家那个民政部做了一个APEC秘书处分配的一个任务,组织了一个国际的那个创伤心理的培训,然后也邀请我去,要求要用英文去讲,因为有很多东南亚国家的民政系统的一些领导在。我当时那个题目我记得现在还挺清楚,What makes trauma traumatic,就是一个伤何以变成了创伤,traumatic就是让人有受伤的感受的,trauma就是伤,我大概用那个培训,跟他要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我们如果从意义的层面去看,恐怕有很多创伤故事要被重写、改写。 我想在我们这次的课程里边呢,稍微延伸一下,就是这个创伤治疗的这个领域可以包含哀悼的部分,大家可能听说过哀悼这个说法啊,就是如果有丧失,就需要做一个哀悼的过程。这个理念呢,和我们通常的创伤理论有一种高度的连续性,所以我想把它也涵盖在这里边。 在讲这些具体内容之前呢,我想还是先讲一下这个背景。就是 创伤理论的背景 。我想讲三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凡能够成为心理困扰或者精神困扰的一些事件,他有一个中介变量是绕不过去,就是当他给人带来心理创伤的时候,它才能够成为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去处理这些精神困扰或者心理困扰的时候,你在处理的内核部分就是最最深的部分,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指向创伤的。这个创伤就会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普适性的就是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的背后其实都会有一些创伤的成分在。 其实如果你从心理病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的话,你会发现像抑郁啊,焦虑啊等等这些情绪背后,也有创伤的成分在。比如一个人很情绪低落,是,表面现象是情绪问题,但他深层现象呢?弗雷德曾经讲过,实际上是一种愤怒。什么样的愤怒呢?就是一种爱而不能的愤怒。弗洛伊德早在1827年吧,就写过一篇文章,那个题目的大概就是,《抑郁与哀悼的区别》,这是抑郁症研究的核心论文。 他在这个文章里边要讲的那个很重要的一个观点的就是抑郁不是情绪低落,抑郁更多的是指向没有快感,就是你没有办法去体会快乐。如果我们用非心理学的术语去看,这不是一个意思吗?但是如果用心理学的术语去看或者精神病学的术语去看,它就不是一个意思,一个是你不具备体验正向情绪的能力,再个就是你感觉到不快乐。你感觉到不快乐,你也可以感觉到快乐,你在能力上是没有损伤的,所以这样的就情绪低落是正常反应,但是如果你感受不到,没有能力去感受快乐的,那就不是正常反应,就是有点病理化的反应。 弗洛伊德虽然没有说的非常直白,但是它在文章里边尝试性地去提出一个假设,就是抑郁背后其实是有创伤的。所以你就会看到我们情绪问题的背后也是有创伤,那么我们继而可以推出我们在心理治疗当中的元理论,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的创伤理论,所谓元理论呢,就是我们觉得怎样是正常的、怎样是好的、怎样是治疗的方向的,这样的一个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或者叫metatheory。通常来说,创伤理论是在叙事培训的高级班才会讲。先在这个地方先给大家讲一个背景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呢,就是创伤理论是从对传统的创伤理论的反思开始的。那我们这个地方就必须去了解一下传统的创伤理论,它的文化语境。 这个对于创伤,特别是心理和精神创伤的关注,是从战争年代开始的。从一战和二战,这个两个世界大战这个背景当中延伸出来的。早期的时候啊,这一战的时候大家的关注还比较粗糙,主要是注意的有很多战后的老兵,他的意识和别的人不一样,他这智力水平会下降,情绪稳定性会下降,会社会退缩,等等,还有些做噩梦啊,闪回呀之类的。 当时专家提出了一个叫做炮弹震骇症,就是因为炮弹爆炸,然后把人的精神震坏了,它有这么一个预设。他们叫shell shock。那现在呢,大家可以看到,可能不只是那么简单,因为有一些没有经历那种就是炮战的,因为在二战的时候,这个就好很多,有一些时候,不是经历炮战的,一直到现在战争,比如说海湾战争,在美国有很多退伍的老兵,他没有经历过那种炮战的那种经历,他只是见过战争的那些场面,他也会产生一些类似过去的那种炮弹震骇的那种表现。所以,这些战争的经验就是让我们看的就是这个伤不一定只会停留在身体的层面,在心理层面也会发生。那么当然,关于PTSD(应激创伤)的很多研究呢,也就会受这个文化语境的影响,他会借用战争的一些隐喻去处理,这地方跟大家稍微深入的讲一下。 在战时,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果一个人战争单位被击毙了,就是全军覆没了,怎么办呢?我们要迅速撤回来,就是能撤回来的力量要尽快的撤回来,然后干嘛呢?绕开,然后继续前行。就这个基本的战争隐喻呢,就成了创伤理论的一个最原始的雏形,大家可能会很熟悉,我们现在学习方的一些这个创伤理论,他有一个基本预设就是要切断创伤环境和创伤源,比如说如果有哀悼的过程的话,就是如果有一个爱的对象,就是那个亲人去世了,专家会指导你尽快的切断与那个爱人对象,就是心理上的自体客体的联系,然后呢,把你的心理能量撤回来,然后继续生活。就是move on,继续前进这样一个意思。 几乎所有的创伤理论都是基于这个基本的假设,所以你会看到,尽管有各种技术上的差异,但是它基本的定位就是要切断和创伤的那种关联,可是叙事疗法呢,有很多得研究就是发现不是这么简单,因为你可以切断物理上的关联,你没有办法切断心理上的关联,所以那些经历过PTSD的人,在用叙事疗法去干预的时候,它的指导思想就不是去尽快的切断,而是去保持心理的关联,但是要去重新赋义,或者说改写它的叙事结构,这个是他的基本的一个茶饼,当然这个对于很多传统的创伤理论来说很难接受。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之前就说过一句话,就是幼学如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我们大家一直都继承的这么一种创伤理论,它会成为一种好像不容置疑的成见,就是觉得啊,这怎么可以呢啊,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和那个造成创伤的人的关联,那创伤不会持续吗? 其实不对。我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啊,别说离婚。离婚这个事情通常不会是happy end,就高高兴兴离婚的很少啊,一般来说都会带来一些心理的困扰,一些扰动。你们觉得离婚之后不见面,那个人就真的在你的心里边儿完全没有痕迹吗?这恐怕很难,因为你要成立一个家庭,他就曾经有过非常深的那种情绪卷入、感情的卷入,那就是不管离婚是以什么方式完成的,那个人会在你的心里世界里边儿留一个痕迹,你所谓的斩断,你就把他拉黑了,你把所有的联系方式都断了,你在大脑没有办法让他完全没有痕迹,做不到的。 因为叙事疗法关注的是生命故事。所以,你没有办法让你的生命故事在某一段时间段上去空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疗法会提出保持关联、面对关联,或者说承认这种关联的不可切断性才是我们处理好创伤的前提。那如果你可以做到这个的话,你就可以重新去改写他的这种生命故事,他的关联,从而呢意义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做到让创不一定成为伤,就是前面我讲的就有哪些因素会让我们经历过的创变成伤。当时我讲完之后,好多专家都觉得确实是这个样子,尤其符合东方文化的特征,我们东方文化不是很强调那种边界,有一种人神共居的这样的特征,比如每当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请家堂啊,或者是去扫墓啊,到这个清明节的时候。就好像我们和亲人和祖先的那种关联比较紧密,和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别。在这点上,好像是叙事的创伤理论还 比较贴近东方文化的这个特征,这是我讲的这个第二点。 我讲的第三点就是叙事疗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完成这个改写的工作的呢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我们在造成创伤的亲密关系里边做一个很有意思的选编,edit,就是编辑的意思。这个选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关系当中曾经发生过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一件事情的影响滤掉一些与这个具有高度影响的这件事不相关的那些细节,比如说,你可能在一段婚姻关系里边儿曾经有好几年,你们都很幸福,但是因为出轨了,不管是哪一方出轨了,这件事情好像一下子就抹杀掉了之前所有的幸福,就好像之前的都是假的,也因为这件事情的出现,以往的那些事情的 意义 被改写。 比如说有的人可能都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都是幸福的婚姻,但是有一个非常偶然的事情,有一方出轨了,然后另一方不能够容忍,然后他就会认为前20年的好也是装出来的。我们理性的去判断,其实不是这样的,但是因为处于那种情绪当中的时候,人是不允许理性判断出现,那这个时候就是这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们去改写过去的历史,这个其实是不对的,但是呢,这是个常态。甚至有的时候一辈子的婚姻可能会因为最后的几年当中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比如说突然发现原来很早以前他有一个相好的没有告诉你。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访者一对夫妇,他们都已经60几岁了,你觉得里做家庭治疗的这种可能性应该是很小的,但是两个人都受过很好的教育,然后又比较时髦,关系也很好,然后来做咨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女的发现了这个男的一本日记,在这个日记里边男的写了一句话,都是好多年前好多年以前的日记,就是不管我将来娶了谁,或者是怎么样,我都会在内心给你留一个位置。看到这句话,这个女的就不依不饶,说你现在肯定也给对方留了一个位置。其实那个女的早就死掉了,在她的生活里没有什么交集,但是这个男的就很尴尬,确确实实给他留了一个位置,因为他是忘不掉的。很早以前暗恋的一个对象。但这个女的呢,就不依不饶。 在这个案例里边呢其实你会看到本来这件事情的发生,也可以是一个很浪漫的一件事啊,如果相互包容的话,但是如果不去包容的话,那他就会变成一个借口。我为什么说这是个借口呢?是因为这个女士他也有一个相好的,但是她一直很内疚,所以她对她老公很好啊。但是她发现自己所做的好是浪费,就觉得好像自己亏了。在咨询当中,她也承认自己有相好,然后两个人从此相安无事。当然这个相好也不是说出轨意义上的相好,是她内心也会记得一个人,但是她一直有点,大家可能听说过的那种心理上的洁癖,觉得不应该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她的自责变成了攻击,当她的这个攻击转而变成一种自我接纳的时候,这个事情就解决了。 你要知道这个案例是非常困难的,做了好长时间,他们一直不谈这个话题,一直在攻击对方,可是攻击的时候,又找不到很多攻击的理由,因为他们关系一直很好,这个就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一个案例。我在咨询当中会经常看的,本来以攻击为目的去讲他们的一些记忆,讲着讲着就讲成了一个幸福的故事。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用了一些技巧。就是看你怎么去提问,叙事疗法要教会人怎么去提问呀,有的时候本来他要讲一个悲剧,你的提问和陪伴的方式,如果是合适的,他也可能会变成一个喜剧。讲讲会发现还不错,也没有那么惨。后来慢慢积累这样的事件多了,他们还是重新评估他们的关系。就是彼此的包容度会增加一点。 从这个意义我可以跟大家讲 创伤不是发生在过去,而是发生在现在对过去的解释 ,就是我们有很多人学习心理治疗,尤其是学习某些特别关注过去对于现在的决定的这种因素的一些流派,就是 所谓决定论的一些流派会用过去来解释现在,其实这是一个假象,我们很多时候不是用过去在解释现在,而是用现在重新架构过去,进而重新架构未来,所以我们理解过去和未来的支点,其实不是历史的事实,而且当下的心理事实。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现在不高兴,你会因为现在不高兴,去重新解释你过去的高兴,你会认为过去是假的,就像我刚才讲的这个案例。我有时候会开玩笑,比如一个企业家,他因为做了一个决定,本来是在政府工作,决定下海去做企业,让企业做的很成功,这个成功是此刻的故事,他可能就会因为这个去解释当时做下海这个决定的时候的英明,真的,我真的很了不起啊。但是如果以换一个角度去看,如果他现在企业做的很差劲,他就会觉得当时是最傻的一个决定。 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轻信一个此刻很成功的人跟你讲的成功的故事,因为他会去把过去的有些很不靠谱的决定解释成他成功的理由。所以别人的生活经验究竟有多大程度上可以供自己去参考,这个真的是一个问题。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个点的时候呢,你就知道创伤有些时候是现在对于过去的一种重构,或者说是一种强加,我会更愿意用强加这个词,就是当你现在遇到一个困扰的时候,你要去面对现在的困扰,而不是去试图用过去的种种经历去解释自己现在困扰的合理性,那如果你用各种分析的方式,看到过去的种种事件让我们现在出现的这个困扰是自然的,你就会发现它很难改变,因为历史是不可以被改变的。 这是我讲的第三点 啊,也是我们 学习叙事创造理论的一个背景。

  • 索引序列
  • 心理创伤的理论与研究论文
  • 关于心理创伤研究报告的论文
  • 忧伤的微表情心理学研究论文
  • 运动损伤后的心理研究现状论文
  • 创伤理论视角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