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了望杂志刊号

了望杂志刊号

发布时间:

了望杂志刊号

创办《瞭望》,穆青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缜密思考后的决策,深感要促进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应该办一本类似美国《时代》周刊那样的杂志。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关注中国改革的同时,穆青也一直在思考新华社自身的改革。在他亲自策划和领导下,新华社陆续创办了一批报刊,使业务领域有了很大拓展。1981年创办《瞭望》杂志,他亲自点名,由部门和分社抽调七名记者、编辑,负责筹办工作,接触穆青的机会多了,对他有了更直接了解。他多思慎言,许多问题想得很深。《瞭望》杂志创刊后,他兼任社长,从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到栏目设置、内容策划,他都和创办的同志一道研究。还为创刊号确定了目录,审改了主要文章。最初几期,许多选题都是他确定的。穆青多次对办刊的同志说,一定要更新观念,突破旧框框的束缚,想方设法把《瞭望》杂志办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周刊,中国还缺少这样的杂志。由于是新华社主办的,所以更要有权威性,要纵论世界风云,阐述大政方针,预测形势走向,为人民鼓与呼。他特别强调要有来自中南海的信息,要有高层权威人士的访谈。在他的指导下,《瞭望》设立了《中南海纪事》、《本刊专访》、《本刊特稿》等名牌栏目,专门发表采访高层人物和权威机构的独家新闻,产生了很大影响。印象最深的,是1981年4月底,讨论第二期选题时,穆青提出要专访广东、福建两省省委书记,反映改革开放前沿的真实情况。采访当时的福建省委常务副书记项南的任务落在了我身上,为了保证采访任务的完成,穆青还亲自签发了盖新华社大印的采访介绍信。正是穆青的思路,使《瞭望》杂志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 创办于1981年的新华社《瞭望》杂志,从一开始就得到邓小平的支持与关心。邓小平同意开辟“中南海纪事”,时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的冯健回忆说:1981年初,新华社决定创办《瞭望》月刊(现在《瞭望新闻周刊》的前身),并计划在创刊号上撰写一篇特稿,报道中央领导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全国人民幸福生活运筹帷幄、日夜操劳的工作情景。经过10天紧张的采访,记者们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重要材料。在向新华社领导汇报后,决定修改原来的计划,在《瞭望》杂志上开辟一个专栏。这就是《瞭望》杂志创刊号上开辟的“中南海纪事”专栏。开辟专栏报道中央领导工作情况,这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还不曾有过先例。于是,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专门为此写了一个报告,送呈中央领导同志。穆青的报告在3月25日送出,结果,日理万机的邓小平在第二天即3月26日,就圈阅了这个报告,批复:“可以。” 编辑部深感鼓舞,大家欢呼雀跃,互相转告:“小平同志批准了!”“小平同志支持我们!” 高层信息开放是新闻界的一个改革,《中南海的春天》随着“中南海纪事”专栏,在《瞭望》创刊号上同读者见面了。创刊号正式出版前四天即4月16日,新华社提前向国内外全文播发并详细摘发了这篇6000多字的通讯。4月17日,全国30多家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报纸全文刊登了这篇通讯,4月16日和17日,香港、澳门的华文报纸,世界各大通讯社,都转发了这篇通讯的内容。按照计划,《瞭望》杂志在“中南海纪事”专栏连续发表了第一批的三篇文稿:《中南海的春天》,《心里装着八亿农民》,《经济工作的战略转折》。《瞭望》前任总编辑陈大斌说,在“中南海纪事”之前,外界对中央的事情不了解,感觉很神秘。《瞭望》把这个窗户打开了,大家看到了中南海里面的一些事情,用一鸣惊人形容不过分。邓小平批准开办这个栏目并公开发表,这是新闻界的一个改革。报道引起中央警卫局紧张,发表于1983年9月“中南海纪事”专栏的《晨曦初照的时刻》,是媒体首次集中披露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体育锻炼的新闻报道。邓小平每年盛夏到北戴河游泳半个月,每次整整游90分钟。爱打桥牌和桌球,关心足球,骨折后在病床上吊着腿观看足球比赛;胡耀邦同志腰间系着计步表,坚持每天步行一万步;李先念同志早晨六点半开始锻炼,每天走三公里半;彭真同志坚持每天步行两次,每次40分钟;邓颖超同志数十年坚持做操如一日……这些生动的细节一经报道出来,立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读者看了这篇报道,反映它非常有生活气息,能够看出中央领导的精神风貌,是一篇从小见大的报道。《晨曦初照的时刻》的作者朱敏之说,这是编委会决定的选题。选这个题目就是为了打开一扇窗口让群众更近距离地感受中央领导的工作和生活。要完成这个题目,在当时是非常有难度的,即使是要写一篇贴身集中采访中央领导生活片断的稿件,也是非常困难的。新华社当时有几位能够进入中南海采访的记者,朱敏之是其中之一。朱敏之回忆说,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中央警卫局的紧张,她自己也担心有点什么偏差。可想而知,在当时要写这样一篇文章需要担一定的风险。但是稿子发表之后的社会反响很好,每天办公室里电话不断,有的是读者来电询问,有的是新闻界其他报刊杂志的编辑部门来电要求约稿。

《了望》邮发代号:2-512《瞭望东方周刊》邮发代号:4-757

不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可查,《环渤海经济瞭望》是正规省级期刊。《环渤海经济瞭望》杂志创刊于1987年,至2007年已20年,作为环渤海地区唯一公开发行的区域性经济期刊,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了望杂志2002

创办于1981年的《瞭望新闻周刊》,是新中国的第一本新闻周刊。20多年来,努力做到导向正确、旗帜鲜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应有职责,在海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从简单意义上讲,“守住”《瞭望》,似乎不是太艰难的事。但如果《瞭望》的阵地不能扩大,市场不能扩张,作为党的主流新闻周刊的社会影响力、舆论引导力就会大打折扣。于是,加大创新力度,增加有效信息,使内容结构、报道质量和传播形式等,与读者不断变化和提高的需求对位,实现新闻性、思想性、权威性和可读性的高度统一,并将延续20多年的黑白新闻纸印刷改为全彩色印刷。根据新华社党组的要求,于2003年11月18日创办了《瞭望东方周刊》,使《瞭望》形成了以《瞭望新闻周刊》主打公务员为主体的公费订阅市场;《瞭望东方周刊》主打新兴阶层个人消费为主体的零售市场的组合。2005年7月《环球》整合到瞭望周刊社之后,发行量以两位以上的百分比上升,使瞭望旗下形成了主流新闻周刊群的发展态势。

创办《瞭望》,穆青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缜密思考后的决策,深感要促进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应该办一本类似美国《时代》周刊那样的杂志。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关注中国改革的同时,穆青也一直在思考新华社自身的改革。在他亲自策划和领导下,新华社陆续创办了一批报刊,使业务领域有了很大拓展。1981年创办《瞭望》杂志,他亲自点名,由部门和分社抽调七名记者、编辑,负责筹办工作,接触穆青的机会多了,对他有了更直接了解。他多思慎言,许多问题想得很深。《瞭望》杂志创刊后,他兼任社长,从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到栏目设置、内容策划,他都和创办的同志一道研究。还为创刊号确定了目录,审改了主要文章。最初几期,许多选题都是他确定的。穆青多次对办刊的同志说,一定要更新观念,突破旧框框的束缚,想方设法把《瞭望》杂志办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周刊,中国还缺少这样的杂志。由于是新华社主办的,所以更要有权威性,要纵论世界风云,阐述大政方针,预测形势走向,为人民鼓与呼。他特别强调要有来自中南海的信息,要有高层权威人士的访谈。在他的指导下,《瞭望》设立了《中南海纪事》、《本刊专访》、《本刊特稿》等名牌栏目,专门发表采访高层人物和权威机构的独家新闻,产生了很大影响。印象最深的,是1981年4月底,讨论第二期选题时,穆青提出要专访广东、福建两省省委书记,反映改革开放前沿的真实情况。采访当时的福建省委常务副书记项南的任务落在了我身上,为了保证采访任务的完成,穆青还亲自签发了盖新华社大印的采访介绍信。正是穆青的思路,使《瞭望》杂志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 创办于1981年的新华社《瞭望》杂志,从一开始就得到邓小平的支持与关心。邓小平同意开辟“中南海纪事”,时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的冯健回忆说:1981年初,新华社决定创办《瞭望》月刊(现在《瞭望新闻周刊》的前身),并计划在创刊号上撰写一篇特稿,报道中央领导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全国人民幸福生活运筹帷幄、日夜操劳的工作情景。经过10天紧张的采访,记者们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重要材料。在向新华社领导汇报后,决定修改原来的计划,在《瞭望》杂志上开辟一个专栏。这就是《瞭望》杂志创刊号上开辟的“中南海纪事”专栏。开辟专栏报道中央领导工作情况,这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还不曾有过先例。于是,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专门为此写了一个报告,送呈中央领导同志。穆青的报告在3月25日送出,结果,日理万机的邓小平在第二天即3月26日,就圈阅了这个报告,批复:“可以。” 编辑部深感鼓舞,大家欢呼雀跃,互相转告:“小平同志批准了!”“小平同志支持我们!” 高层信息开放是新闻界的一个改革,《中南海的春天》随着“中南海纪事”专栏,在《瞭望》创刊号上同读者见面了。创刊号正式出版前四天即4月16日,新华社提前向国内外全文播发并详细摘发了这篇6000多字的通讯。4月17日,全国30多家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报纸全文刊登了这篇通讯,4月16日和17日,香港、澳门的华文报纸,世界各大通讯社,都转发了这篇通讯的内容。按照计划,《瞭望》杂志在“中南海纪事”专栏连续发表了第一批的三篇文稿:《中南海的春天》,《心里装着八亿农民》,《经济工作的战略转折》。《瞭望》前任总编辑陈大斌说,在“中南海纪事”之前,外界对中央的事情不了解,感觉很神秘。《瞭望》把这个窗户打开了,大家看到了中南海里面的一些事情,用一鸣惊人形容不过分。邓小平批准开办这个栏目并公开发表,这是新闻界的一个改革。报道引起中央警卫局紧张,发表于1983年9月“中南海纪事”专栏的《晨曦初照的时刻》,是媒体首次集中披露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体育锻炼的新闻报道。邓小平每年盛夏到北戴河游泳半个月,每次整整游90分钟。爱打桥牌和桌球,关心足球,骨折后在病床上吊着腿观看足球比赛;胡耀邦同志腰间系着计步表,坚持每天步行一万步;李先念同志早晨六点半开始锻炼,每天走三公里半;彭真同志坚持每天步行两次,每次40分钟;邓颖超同志数十年坚持做操如一日……这些生动的细节一经报道出来,立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读者看了这篇报道,反映它非常有生活气息,能够看出中央领导的精神风貌,是一篇从小见大的报道。《晨曦初照的时刻》的作者朱敏之说,这是编委会决定的选题。选这个题目就是为了打开一扇窗口让群众更近距离地感受中央领导的工作和生活。要完成这个题目,在当时是非常有难度的,即使是要写一篇贴身集中采访中央领导生活片断的稿件,也是非常困难的。新华社当时有几位能够进入中南海采访的记者,朱敏之是其中之一。朱敏之回忆说,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中央警卫局的紧张,她自己也担心有点什么偏差。可想而知,在当时要写这样一篇文章需要担一定的风险。但是稿子发表之后的社会反响很好,每天办公室里电话不断,有的是读者来电询问,有的是新闻界其他报刊杂志的编辑部门来电要求约稿。

《了望东方周刊》和《了望新闻周刊》在定位和深度上不同之处第一,前者的定位和深度主要是在亚洲事实政治(主要以东亚局势为主),而后者则是以全球的局势要闻为主第二,前者的内容比较集中具体,后者的内容比较笼统抽象第三,前者主要是针对某个新闻事件的详细纪录,而后者是对全球新闻事件的概括论述因此,楼主选择两个刊物时,如果是更多的关心亚洲局势动态以及细节新闻事件描述可以选择《了望东方周刊》,而如果说是为了略览全球一周时事要闻,可以选择《了望新闻周刊》。

了望杂志下载

了望周刊和求是杂志关系 : 求是杂志社副部级规格的事业单位,直属于党中央,旗下的《求是》杂志是中央机关刊,是重要思想理论阵地。 《瞭望》(周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新华通讯社主管瞭望周刊社主办的中国大型时事政经新闻周刊。在海内外形成了高素质、有影响力且稳定的读者群,发行量一直位居中国内地时事新闻周刊首位。以“新闻性、权威性、思想性、可读性高度统一”为特色,在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之间博采众长,“集一周于一日”,将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详尽地将有关事件和新闻背景与来龙去脉告诉读者,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论,进而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对这种趋势所体现的更深更广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估计、判断。

xiamag虾麦果电子杂志网,上千本,下载地址全部115,速度超赞

OA图书馆(中文) 美国专利网(美国专利) 免费国内标准(标准) 谷歌、百度里免费的中英文文献!以上都是免费的,尤其是第一个,非常强大的!希望采纳!满意请采纳。

低于市场价半价出售最新电子杂志。。

了望杂志英语

杂志的英语是magazine。

一、读音: [ˌmæɡə'ziːn]

二、意思是杂志。

三、例句

This magazine has a large circulation.

这本杂志发行量很大。

四、词汇用法

1、magazine的意思是“期刊”“杂志”,指含有插图、图解的综合性连续出版物,内中可有各种文章、评论等,包括周刊、月刊或季刊等。在句中有时可修饰其他名词作定语。

2、magazine的另一个意思是“弹药库”,专指用来装有子弹或爆炸物的仓库,有时也可指枪上的“弹夹”。

扩展资料

近义词:periodical

一、读音: [ˌpɪəri'ɒdɪkl]

二、意思是期刊、杂志。

三、例句:

The periodical is obtainable on the very first day of every month。

这本杂志每月一号出版。

四、词汇用法

periodical指“期刊”或“杂志”。强调定期性发行的“连续物”,但不指日刊。

我也看 初一时就看 你可以搜索摆渡 也可以订购刊物

杂志的英文读音是magazine。元音字母i在单字里发/i/的音,发音时,舌端靠近下齿,舌前部抬得很高,但不接触上腭,不发生任何摩擦。这个音出现在字首、字中、字尾位置。police 警察machine 机器unique 独特的,唯一的prestige 威望ski 滑雪。

杂志的英文是magazine.

1、读音

英 [mægə'ziːn]   美 ['mæɡəzin]

2、解释

n.杂志;弹盘;弹药库

3、例句

Her face is on the cover of a dozen or more magazines.

她的面孔出现在十多份杂志的封面上。

扩展资料:

periodical

1、读音

英 [pɪərɪ'ɒdɪk(ə)l]   美 [,pɪrɪ'ɑdɪkl]

2、解释

n. 期刊;杂志;adj. 周期的,定期的;时常发生的;定期发行的,期刊的

3、例句

She made periodical visits to her dentist.

她定期去看牙医。

journal

1、读音

英 ['dʒɜːn(ə)l]   美 ['dʒɝnl]

2、解释

n.日志;日记;期刊

3、例句

He was a newspaperm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and some other journals.

他是《纽约时报》和其他几家报纸的记者。

了望周刊杂志百度百科

《了望东方周刊》是《了望》新闻周刊的子刊。《了望》旗下有四本刊物,主刊《了望》(81年创的那个),子刊《环球》《了望东方周刊》《国家财经周刊》。

了望周刊和求是杂志关系 : 求是杂志社副部级规格的事业单位,直属于党中央,旗下的《求是》杂志是中央机关刊,是重要思想理论阵地。 《瞭望》(周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新华通讯社主管瞭望周刊社主办的中国大型时事政经新闻周刊。在海内外形成了高素质、有影响力且稳定的读者群,发行量一直位居中国内地时事新闻周刊首位。以“新闻性、权威性、思想性、可读性高度统一”为特色,在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之间博采众长,“集一周于一日”,将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详尽地将有关事件和新闻背景与来龙去脉告诉读者,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论,进而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对这种趋势所体现的更深更广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估计、判断。

了望周刊和求是杂志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刊物,它们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以及关于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建设和发展的文章,为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了望周刊和求是杂志的关系是,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刊物,它们都是由中共中央编辑出版,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具,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支持者,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媒介,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平台,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具,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渠道,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媒介,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具,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渠道,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媒介,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具,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渠道,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媒介,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具,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渠道,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媒介,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具,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渠道,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媒介,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具,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渠道,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媒介,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具,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渠道,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媒介,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具,它们都是

创办《瞭望》,穆青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缜密思考后的决策,深感要促进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应该办一本类似美国《时代》周刊那样的杂志。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关注中国改革的同时,穆青也一直在思考新华社自身的改革。在他亲自策划和领导下,新华社陆续创办了一批报刊,使业务领域有了很大拓展。1981年创办《瞭望》杂志,他亲自点名,由部门和分社抽调七名记者、编辑,负责筹办工作,接触穆青的机会多了,对他有了更直接了解。他多思慎言,许多问题想得很深。《瞭望》杂志创刊后,他兼任社长,从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到栏目设置、内容策划,他都和创办的同志一道研究。还为创刊号确定了目录,审改了主要文章。最初几期,许多选题都是他确定的。穆青多次对办刊的同志说,一定要更新观念,突破旧框框的束缚,想方设法把《瞭望》杂志办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周刊,中国还缺少这样的杂志。由于是新华社主办的,所以更要有权威性,要纵论世界风云,阐述大政方针,预测形势走向,为人民鼓与呼。他特别强调要有来自中南海的信息,要有高层权威人士的访谈。在他的指导下,《瞭望》设立了《中南海纪事》、《本刊专访》、《本刊特稿》等名牌栏目,专门发表采访高层人物和权威机构的独家新闻,产生了很大影响。印象最深的,是1981年4月底,讨论第二期选题时,穆青提出要专访广东、福建两省省委书记,反映改革开放前沿的真实情况。采访当时的福建省委常务副书记项南的任务落在了我身上,为了保证采访任务的完成,穆青还亲自签发了盖新华社大印的采访介绍信。正是穆青的思路,使《瞭望》杂志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 创办于1981年的新华社《瞭望》杂志,从一开始就得到邓小平的支持与关心。邓小平同意开辟“中南海纪事”,时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的冯健回忆说:1981年初,新华社决定创办《瞭望》月刊(现在《瞭望新闻周刊》的前身),并计划在创刊号上撰写一篇特稿,报道中央领导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全国人民幸福生活运筹帷幄、日夜操劳的工作情景。经过10天紧张的采访,记者们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重要材料。在向新华社领导汇报后,决定修改原来的计划,在《瞭望》杂志上开辟一个专栏。这就是《瞭望》杂志创刊号上开辟的“中南海纪事”专栏。开辟专栏报道中央领导工作情况,这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还不曾有过先例。于是,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专门为此写了一个报告,送呈中央领导同志。穆青的报告在3月25日送出,结果,日理万机的邓小平在第二天即3月26日,就圈阅了这个报告,批复:“可以。” 编辑部深感鼓舞,大家欢呼雀跃,互相转告:“小平同志批准了!”“小平同志支持我们!” 高层信息开放是新闻界的一个改革,《中南海的春天》随着“中南海纪事”专栏,在《瞭望》创刊号上同读者见面了。创刊号正式出版前四天即4月16日,新华社提前向国内外全文播发并详细摘发了这篇6000多字的通讯。4月17日,全国30多家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报纸全文刊登了这篇通讯,4月16日和17日,香港、澳门的华文报纸,世界各大通讯社,都转发了这篇通讯的内容。按照计划,《瞭望》杂志在“中南海纪事”专栏连续发表了第一批的三篇文稿:《中南海的春天》,《心里装着八亿农民》,《经济工作的战略转折》。《瞭望》前任总编辑陈大斌说,在“中南海纪事”之前,外界对中央的事情不了解,感觉很神秘。《瞭望》把这个窗户打开了,大家看到了中南海里面的一些事情,用一鸣惊人形容不过分。邓小平批准开办这个栏目并公开发表,这是新闻界的一个改革。报道引起中央警卫局紧张,发表于1983年9月“中南海纪事”专栏的《晨曦初照的时刻》,是媒体首次集中披露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体育锻炼的新闻报道。邓小平每年盛夏到北戴河游泳半个月,每次整整游90分钟。爱打桥牌和桌球,关心足球,骨折后在病床上吊着腿观看足球比赛;胡耀邦同志腰间系着计步表,坚持每天步行一万步;李先念同志早晨六点半开始锻炼,每天走三公里半;彭真同志坚持每天步行两次,每次40分钟;邓颖超同志数十年坚持做操如一日……这些生动的细节一经报道出来,立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读者看了这篇报道,反映它非常有生活气息,能够看出中央领导的精神风貌,是一篇从小见大的报道。《晨曦初照的时刻》的作者朱敏之说,这是编委会决定的选题。选这个题目就是为了打开一扇窗口让群众更近距离地感受中央领导的工作和生活。要完成这个题目,在当时是非常有难度的,即使是要写一篇贴身集中采访中央领导生活片断的稿件,也是非常困难的。新华社当时有几位能够进入中南海采访的记者,朱敏之是其中之一。朱敏之回忆说,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中央警卫局的紧张,她自己也担心有点什么偏差。可想而知,在当时要写这样一篇文章需要担一定的风险。但是稿子发表之后的社会反响很好,每天办公室里电话不断,有的是读者来电询问,有的是新闻界其他报刊杂志的编辑部门来电要求约稿。

  • 索引序列
  • 了望杂志刊号
  • 了望杂志2002
  • 了望杂志下载
  • 了望杂志英语
  • 了望周刊杂志百度百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