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美教育时指出:“美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启发式,中国的教育比较重视灌输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美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 摘 要 杨振宁教授在比较美中教育时指出:“美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启发式,中国的教育比较重视灌输式。”那么,在教学方面中美之间到底有哪些具体差别?这些差异又有那些利弊?本文会从中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美差异 一、基础教育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美国中小学生的课时非常少,课外作业是有时间限制的, 周末一般也不布置作业,如果某一门功课作业布置过多,该教师可能被学生或学生家长依法控告。美国中小学生所学课业知识在这个阶段要少于中国中小学生,中国初中二年级数理化课本的知识程度与美国一般同类学校的初中三年级持平,美国的高校和中学都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课程实行综合化, 理论联络实际,抓好第二课堂,使学生们有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比如在语言教育方面,美国学校着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认识及语言能力,老师经常会出一些讨论性的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写作业,比如:你长大后想做什么?要求根据该行业的特点,询问从事过该行业的成人,写出一篇真实可行的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讲述。所以大多数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在演讲及与人交往上更胜一筹。我认为最理想的教育是将中美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相融合,使我们的孩子既有很好的基础又有很高的创造力。在中美教育差异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譬如,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中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的训练。美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的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只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资讯以及扩充套件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则更胜一筹。因此,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比不过中国学生,但是,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资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中国学生就远远比不上美国学生了。 二、高等教育 美国的高等教育重视综合素质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校课程的设定上。美国的许多大学都曾开设“九十年代大学生活”课程,其作用类似于国内高校的“生活导论”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内容则有异有同,包括大学教育的作用、校园生活方式及生存技能等。 美国各大学开设了各种课程,每门课程规定相应的学分和任课教师的具体要求。每学期选修哪些课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决定。美国对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只规定必须达到的学分总量,没有入学考试、修业年限、年龄等方面严格规定,只规定在校学习的最长年限,至于学分在哪个学年完成则由学生自己决定。 中国的高校招生主要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我国的高等教育,本科大多数是四年制,有少部分是五年或六年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还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尚有许多管理原则和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相似,美国的本科也是四年制。不同的是,其课程设定在前两年是基础课程的教育,后两年才偏向于专业方面的教育。美国高校在学期的设定上与国内不尽相同,有的是一年两个学期,与国内类似;而有的则为一年四个学期,一个学期只有十周左右。在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周期和老师的授课周期都大大缩短,使得课程的安排显得更为紧凑,专业性更强,并且每个学期内学生负担的课程数相应减少。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减少课程与课程之间在时间上的冲突,便于学生尽可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一段时间内把精力集中到少数课程上也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美国大学的辅助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成龙配套。学校组织的各种型别的讨论课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们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又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各种学生俱乐部活动内容生动活泼, *** 了个人志趣爱好的发展。各种学术讲座繁多,大都是美国学术界知名人物的报告,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美国大学是入学容易毕业难,一是课外作业特别多,老师讲课很精,大量的是让学生课外自己去阅读、思考、写文章,完成各类作业。而且平时学习与作业情况,老师要作为评价学生每学期总成绩的重要内容,学生们是一点也不敢怠慢的。二是考试特别多。各学科几乎每周都有考试,稍不留意,考试就会出麻烦,将影响到综合成绩的高低。 美国的大学是分等级的。名牌大学不仅学费较高,而且学生质量也比较好。名牌大学学生的特点就是特别有志而勤奋。美国的一般普及类大学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人们靠竞争生存,靠自己的能力生存。所以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培养起了什么事都靠自己的习惯,读大学也是靠自己打工、贷款,很自立,他们从不依赖父母活一辈子。美国大学对教师水平或业绩的评估,非常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如果大多数学生对教师不满意,就会直接导致教师下岗。所以,在美国大学任教很有危机感,如何既要讲好课,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并使学生满意,这的确是门学问。 美国教育较注重自学。教师讲的内容与教材上的差异很大。到博士这个层次,上课时大部分时间用来讨论,教授的作用是引导,讨论主要是让你对读过的内容提出看法,作出批评。在研究生硕士这个层次上,他们很重视写,一般说来,每周看完阅读材料后要写5-10页的小论文。如果是比较大的讨论课程,每学期至少要写两篇25页左右的论文,主要是对所读文献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对于中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是与美国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因而我国教育的完善必须以抓创新来补不足。 美国的大学教育很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适宜美国今日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于中国现在的社会。因此,不同国家的教育比较必须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美国的教育传统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同样,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难点。通过交流我们可以了解了彼此的长处和不足。把中国人的含蓄和美国人的开放,中国人的刻苦钻研和美国人的创造精神,中国人的脚踏实地和美国人的浪漫、富有想象力结合起来。将不失为现代化教育的良好方法。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加重大的成功和突破。 参考文献: [1]杨振宁.杨振宁教授对中美教育的比较反思[J].复旦教育,20002 [2]刘黎,赵德龙.中美高等教育之比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3 [3]郝云龙.中美高等教育之比较及其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6 [4]孙莱祥,周洪林.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对我国传统教育教学太重基础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22 作者简介:何 娟1989-,女,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西方 教育 的差异是一种事实性存在。造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定义的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 家庭教育 差异之对比》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 儿童 在成人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东西方社会的制度结构中,家庭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的不同。这是造成东西方社会和 文化 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众多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王晓红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一文中提到:在中国社会中,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 经验 ,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这也有内在的原因,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于最终将以分数决定学生所上的高等学校,学生必然重视分数。
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做这件事的是宗教和家庭,《圣经·新约》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的思想品德教科书。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根本没有专门针对素质的教育内容,而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要求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点人文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 传统文化 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作是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孙琼如在《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向我们解释,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家庭几欧阳的肢体是教育者——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中国家教的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国孩子从小得到的是 历史 故事 、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教导。儿童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冰冷的道德律令与清规戒律。自幼习读的是《三字经》、《弟子规》。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 想象力 。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 童话故事 ,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并融会贯通,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楠.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2008,
[4]萧愚.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2000,
[5]王晓红.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6]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
[7]冯建军.生命和教育.2005,
[8]孙琼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
[9]张云裳.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2006.
《中西方传统家庭教育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异同
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维系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齐则民安。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豪门官僚还是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平稳定,需要特别重视家教,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传统家庭教育在形成中国人的个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之真谛,在于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其子弟,诸如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国家、尽职尽责、重义轻利、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同情弱小、诚实忠厚、克己节俭、待人以礼、注重节操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人积累的这些优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和 方法 ,有几点尤其可为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家教注重德才兼备。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品德教育,教子女如何做人,是传统家教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
2、引导教育子女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诸葛亮告诫他的外甥、儿子要立志,要“淡泊明志”,“志当存高远”。嵇康在《家戒》中说“人无志,非人也”。司马光指出了为子孙积攒钱财的害处,他认为如果为子孙积财,使子孙只知有利、不知有义,那么积财只会招来子孙游手好闲、不知上进。这种鼓励子孙自立、自强,劝说父母不要为子女积攒钱财的家庭教育传统,在有识之士中间,颇为流行。
3、传统家庭教育强调慈爱与威严并重。韩非对此有一个 总结 ,他说:“慈母有败子”,这个“慈”当然不是一般的慈爱,而是一种溺爱,溺爱会毁掉子女。颜之推总结了家庭教育的经验,认为亲子之间应该有严肃的一面,也应该有慈爱的一面,两者皆不可少。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4、身教重于言教,教在不言之中。特别强调父、兄在遵守道德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同时尽到教育子女、训导子女的责任。曾子杀猪的故事,所讲的就是曾子以履行自己的诺言为榜样,教育儿子要诚实守信,不得妄语。在中华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此类重视身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西方家庭教育
1、让孩子学会独立。大部分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孩子自己动手并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甚至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例如在美国,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在不断认识劳动的价值。孩子要自己动手 修理 、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送报扫落叶铲雪等活计。
2、给孩子自由。西方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因此对孩子是否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而孩子一旦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反观很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使孩子学习好,在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孩子得不到锻炼,从学校走出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其实孩子是树,阳光、水和空气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生长,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3、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是遇到同样的情况,中国家长很可能对孩子的探索活动用“胡闹”“乱来”“不可能”等类似的话否定掉,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此外,亲近自然,重视慈善事业,相信每个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等等西方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都重视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能够与孩子经常沟通等等。总之,家庭教育要注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要尊重、信任、宽容、鼓励孩子,要重视感情交流并且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Mason, 2004. The Home Education Handbook of Charlotte Mason [M]. Beijing: Development Press of China.
[2]Haim, Ginott, 2002.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M].Beijing:Jinghua Press.
[3]Karl,Welter, Welter's Educational Law[M].Beijing:Jinghua Press.
[4]Tin, Jennifer, 2005. Lock John's Family Education [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5]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__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齐欣,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9]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
有关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推荐:
1.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1000字
2.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3.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论文
4. 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别论文
5. 中西方教育体制的特点及差异论文
中西方由于各方面的不同,因此在 教育 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1:《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摘 要:当代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进一步适应当今世界的要求,我国教育也应吸取西方教育的精华,从而完善自身。 关键词:教育 理念差异 中西方 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能力需求之间的关联性存在质疑。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都有所长有所短,通过对比,找到对方的精华部分进行学习与改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明智之举。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探析。 一、中西方课堂 教学 方法 的差异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 西方教育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得成功,所以西方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除了课堂气氛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外,中美两国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差别。中国老师更多的是教授学生知识。我们对于老师的评定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和“学高为师”等等这样的字眼。可见在中国教育中,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但是美国老师希望教给学生的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知识本身。基于不同的目的,教学的方法也截然不同。中国的课堂,老师以教授知识为主,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然而,在美国课堂上,老师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是以学生或学习者为主导的课堂。老师并不是课堂上讲话最多的人,老师只是提供话题和引导讨论的人。学生是课堂上发言和参与讨论的主体。[1]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教学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老师或者学校对于学生评价的不同。中国老师看重的是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美国老师看重的是一个学生是否具有不同于他人的观点。[2] 二、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目前的境况是:人们狂热地追求学历,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孩子从一进学校就被鼓励要刻苦学习,导致竞争激烈,负担加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他们的基础教育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的确,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更好的学会创造。在中国,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方式是教师们追寻的目标。而在美国,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一个问题往往被反复讨论,并寻找出不同意见来进行比较。所有这些不同,究其根本在于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在中国教育理念中,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去问任何一个美国教育者,他们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评性思维。麻省国际学院的院长,布兰达芬博士,一个从事教育工作36年有余,曾担任过高中老师,校长,大学校长的教育家,在多次与笔者的交流中讲到:美国教育从学生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到大学 毕业 ,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模式的差异 东方教育的目的以增加知识为主,视知识比创造力重要。在中国,老师们认为创造力是―种缓慢的过程,它依赖于坚固的基础知识。而西方教育的目的是寻求高层认知能力的学习,老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问,批判性的思考,建构、挑战知识。西方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社会作准备。而我国的教育重视 文化 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 自然科学知识 比大多数国外学生多,而且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集中,这种教育理念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合上述,我认为中西方教育各有特色,各有短长,我们应该站在自我超越的立场上,反观中国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以更好地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魏少敏;现代学习理论及中西方教育差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周慧;中西教育观之比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李朝春;教育观念创新与创造性课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 ; 2000年 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2:《中西方传统 家庭教育 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异同 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维系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齐则民安。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豪门官僚还是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平稳定,需要特别重视家教,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传统家庭教育在形成中国人的个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之真谛,在于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其子弟,诸如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国家、尽职尽责、重义轻利、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同情弱小、诚实忠厚、克己节俭、待人以礼、注重节操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人积累的这些优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和方法,有几点尤其可为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家教注重德才兼备。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品德教育,教子女如何做人,是传统家教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 2、引导教育子女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诸葛亮告诫他的外甥、儿子要立志,要“淡泊明志”,“志当存高远”。嵇康在《家戒》中说“人无志,非人也”。司马光指出了为子孙积攒钱财的害处,他认为如果为子孙积财,使子孙只知有利、不知有义,那么积财只会招来子孙游手好闲、不知上进。这种鼓励子孙自立、自强,劝说父母不要为子女积攒钱财的家庭教育传统,在有识之士中间,颇为流行。 3、传统家庭教育强调慈爱与威严并重。韩非对此有一个 总结 ,他说:“慈母有败子”,这个“慈”当然不是一般的慈爱,而是一种溺爱,溺爱会毁掉子女。颜之推总结了家庭教育的 经验 ,认为亲子之间应该有严肃的一面,也应该有慈爱的一面,两者皆不可少。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4、身教重于言教,教在不言之中。特别强调父、兄在遵守道德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同时尽到教育子女、训导子女的责任。曾子杀猪的 故事 ,所讲的就是曾子以履行自己的诺言为榜样,教育儿子要诚实守信,不得妄语。在中华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此类重视身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西方家庭教育 1、让孩子学会独立。大部分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孩子自己动手并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甚至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例如在美国,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在不断认识劳动的价值。孩子要自己动手 修理 、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送报扫落叶铲雪等活计。 2、给孩子自由。西方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因此对孩子是否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而孩子一旦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反观很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使孩子学习好,在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孩子得不到锻炼,从学校走出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其实孩子是树,阳光、水和空气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生长,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3、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是遇到同样的情况,中国家长很可能对孩子的探索活动用“胡闹”“乱来”“不可能”等类似的话否定掉,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此外,亲近自然,重视慈善事业,相信每个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等等西方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都重视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能够与孩子经常沟通等等。总之,家庭教育要注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要尊重、信任、宽容、鼓励孩子,要重视感情交流并且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 儿童 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Mason, 2004. The Home Education Handbook of Charlotte Mason [M]. Beijing: Development Press of China. [2]Haim, Ginott, 2002.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M].Beijing:Jinghua Press. [3]Karl,Welter, Welter's Educational Law[M].Beijing:Jinghua Press. [4]Tin, Jennifer, 2005. Lock John's Family Education [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5]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____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齐欣,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9]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1. 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3:《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摘要】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扬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挖掘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上的具体表现,追究其存在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教育观念;哲学根源 社会的竞争,知识和智能的较量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中西方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教育目的的差异。而教育目的的差异又是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因此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着有很大的差异: (一)教育宗旨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所谓“文以载道”、“ 文章 者,经国之大业也”是其最好的解释。中国古代的教育即是通过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官吏既而来为政治服务的。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西方教育则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的教育自成体系,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松散,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于掌握、使用科技技能。 (二)教育体制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 想象力 ,缺乏主见和创造,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西方的教育体制则是倾向于能力教育。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首先是知识观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重视伦理、讲究道德、遵循共同准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而西方文化教育则强调个人价值、尊重学生个性,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死记硬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究的能力。而西方在教学方法上则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和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独立意识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三是师生关系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师生关系方面,历来是注重“尊师敬长”,教师的权威地位在每位学生的心中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学生只是听命、服从于老师。而西方教育则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如果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地位,那么学生则占“主体”地位,在这里教师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尊重。 (四)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傅斯年认为,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性质)不同,所以形成了中、西方教育内容上的不同。中国是一个政治型的国家,其教育内容首先是为政权、为政治服务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的教育重视人文学科而轻视科学技术的传统。而欧美等西方国家以工商立国,加之它们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抽象思辨的民族 思维方式 ,它们的教育内容也就以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为主。 二、通过以上中西方差异的分析引发出的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观念存在的差异,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首先是对西方教育思想加以“扬长弃短” 中西方教育思想渊源上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19世纪末我国自开始学习西方教育制度以来,已经反反复复对西方的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借鉴,以用来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经验时,常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发生。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国家移植过来后或许会变得面目全非、以致效果甚微或无效,究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两种文明的教育思想在根源上即存在差异。因此,这在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时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在移植时必须要考虑它在中国这块土壤基础上的生长环境,我们既不能被中国国情束缚思维,也不能比葫芦画瓢、盲目引进西方教育思想,而是要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对西方的教育理论加以“扬长弃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正是我们以史为鉴的目的。 其次是中西方两种教育观念的优化结合 纵观中西方教育观念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更清醒的认识一下我国的传统教育,与西方国家的教育相比,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反之而言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的教育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而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两者的反差是何等的巨大,现在我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经相当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将在儿童中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长处是情感及教育占优势、智能与体格发育较好、知识面广等;同样也有任性、自私、孤僻、高傲、不合群、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短处。而做家长的也往往对他们存在着过分注意、过分顾虑、过高期望、过于关怀等心理的和行为的特点。鉴于独生子女及其家长的这些特点,我觉得更有必要借鉴以上西方教育的积极方面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加以取舍,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具有时代特征、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最优教育方案,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112-115 [2]傅斯年:傅斯年全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P6 [3]吴林富:中国教育管理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P6、225 猜你喜欢: 1. 论中西方的教育论文 2.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3. 中美教育差异浅析论文 4.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5.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中西方由于各方面的不同,因此在 教育 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1:《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摘 要:当代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进一步适应当今世界的要求,我国教育也应吸取西方教育的精华,从而完善自身。 关键词:教育 理念差异 中西方 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能力需求之间的关联性存在质疑。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都有所长有所短,通过对比,找到对方的精华部分进行学习与改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明智之举。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探析。 一、中西方课堂 教学 方法 的差异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 西方教育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得成功,所以西方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除了课堂气氛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外,中美两国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差别。中国老师更多的是教授学生知识。我们对于老师的评定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和“学高为师”等等这样的字眼。可见在中国教育中,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但是美国老师希望教给学生的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知识本身。基于不同的目的,教学的方法也截然不同。中国的课堂,老师以教授知识为主,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然而,在美国课堂上,老师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是以学生或学习者为主导的课堂。老师并不是课堂上讲话最多的人,老师只是提供话题和引导讨论的人。学生是课堂上发言和参与讨论的主体。[1]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教学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老师或者学校对于学生评价的不同。中国老师看重的是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美国老师看重的是一个学生是否具有不同于他人的观点。[2] 二、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目前的境况是:人们狂热地追求学历,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孩子从一进学校就被鼓励要刻苦学习,导致竞争激烈,负担加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他们的基础教育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的确,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更好的学会创造。在中国,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方式是教师们追寻的目标。而在美国,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一个问题往往被反复讨论,并寻找出不同意见来进行比较。所有这些不同,究其根本在于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在中国教育理念中,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去问任何一个美国教育者,他们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评性思维。麻省国际学院的院长,布兰达芬博士,一个从事教育工作36年有余,曾担任过高中老师,校长,大学校长的教育家,在多次与笔者的交流中讲到:美国教育从学生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到大学 毕业 ,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模式的差异 东方教育的目的以增加知识为主,视知识比创造力重要。在中国,老师们认为创造力是―种缓慢的过程,它依赖于坚固的基础知识。而西方教育的目的是寻求高层认知能力的学习,老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问,批判性的思考,建构、挑战知识。西方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社会作准备。而我国的教育重视 文化 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 自然科学知识 比大多数国外学生多,而且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集中,这种教育理念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合上述,我认为中西方教育各有特色,各有短长,我们应该站在自我超越的立场上,反观中国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以更好地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魏少敏;现代学习理论及中西方教育差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周慧;中西教育观之比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李朝春;教育观念创新与创造性课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 ; 2000年 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2:《中西方传统 家庭教育 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异同 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维系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齐则民安。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豪门官僚还是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平稳定,需要特别重视家教,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传统家庭教育在形成中国人的个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之真谛,在于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其子弟,诸如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国家、尽职尽责、重义轻利、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同情弱小、诚实忠厚、克己节俭、待人以礼、注重节操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人积累的这些优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和方法,有几点尤其可为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家教注重德才兼备。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品德教育,教子女如何做人,是传统家教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 2、引导教育子女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诸葛亮告诫他的外甥、儿子要立志,要“淡泊明志”,“志当存高远”。嵇康在《家戒》中说“人无志,非人也”。司马光指出了为子孙积攒钱财的害处,他认为如果为子孙积财,使子孙只知有利、不知有义,那么积财只会招来子孙游手好闲、不知上进。这种鼓励子孙自立、自强,劝说父母不要为子女积攒钱财的家庭教育传统,在有识之士中间,颇为流行。 3、传统家庭教育强调慈爱与威严并重。韩非对此有一个 总结 ,他说:“慈母有败子”,这个“慈”当然不是一般的慈爱,而是一种溺爱,溺爱会毁掉子女。颜之推总结了家庭教育的 经验 ,认为亲子之间应该有严肃的一面,也应该有慈爱的一面,两者皆不可少。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4、身教重于言教,教在不言之中。特别强调父、兄在遵守道德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同时尽到教育子女、训导子女的责任。曾子杀猪的 故事 ,所讲的就是曾子以履行自己的诺言为榜样,教育儿子要诚实守信,不得妄语。在中华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此类重视身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西方家庭教育 1、让孩子学会独立。大部分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孩子自己动手并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甚至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例如在美国,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在不断认识劳动的价值。孩子要自己动手 修理 、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送报扫落叶铲雪等活计。 2、给孩子自由。西方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因此对孩子是否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而孩子一旦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反观很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使孩子学习好,在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孩子得不到锻炼,从学校走出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其实孩子是树,阳光、水和空气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生长,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3、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是遇到同样的情况,中国家长很可能对孩子的探索活动用“胡闹”“乱来”“不可能”等类似的话否定掉,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此外,亲近自然,重视慈善事业,相信每个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等等西方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都重视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能够与孩子经常沟通等等。总之,家庭教育要注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要尊重、信任、宽容、鼓励孩子,要重视感情交流并且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 儿童 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Mason, 2004. The Home Education Handbook of Charlotte Mason [M]. Beijing: Development Press of China. [2]Haim, Ginott, 2002.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M].Beijing:Jinghua Press. [3]Karl,Welter, Welter's Educational Law[M].Beijing:Jinghua Press. [4]Tin, Jennifer, 2005. Lock John's Family Education [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5]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____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齐欣,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9]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1. 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3:《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摘要】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扬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挖掘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上的具体表现,追究其存在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教育观念;哲学根源 社会的竞争,知识和智能的较量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中西方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教育目的的差异。而教育目的的差异又是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因此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着有很大的差异: (一)教育宗旨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所谓“文以载道”、“ 文章 者,经国之大业也”是其最好的解释。中国古代的教育即是通过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官吏既而来为政治服务的。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西方教育则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的教育自成体系,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松散,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于掌握、使用科技技能。 (二)教育体制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 想象力 ,缺乏主见和创造,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西方的教育体制则是倾向于能力教育。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首先是知识观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重视伦理、讲究道德、遵循共同准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而西方文化教育则强调个人价值、尊重学生个性,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死记硬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究的能力。而西方在教学方法上则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和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独立意识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三是师生关系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师生关系方面,历来是注重“尊师敬长”,教师的权威地位在每位学生的心中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学生只是听命、服从于老师。而西方教育则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如果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地位,那么学生则占“主体”地位,在这里教师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尊重。 (四)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傅斯年认为,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性质)不同,所以形成了中、西方教育内容上的不同。中国是一个政治型的国家,其教育内容首先是为政权、为政治服务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的教育重视人文学科而轻视科学技术的传统。而欧美等西方国家以工商立国,加之它们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抽象思辨的民族 思维方式 ,它们的教育内容也就以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为主。 二、通过以上中西方差异的分析引发出的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观念存在的差异,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首先是对西方教育思想加以“扬长弃短” 中西方教育思想渊源上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19世纪末我国自开始学习西方教育制度以来,已经反反复复对西方的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借鉴,以用来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经验时,常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发生。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国家移植过来后或许会变得面目全非、以致效果甚微或无效,究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两种文明的教育思想在根源上即存在差异。因此,这在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时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在移植时必须要考虑它在中国这块土壤基础上的生长环境,我们既不能被中国国情束缚思维,也不能比葫芦画瓢、盲目引进西方教育思想,而是要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对西方的教育理论加以“扬长弃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正是我们以史为鉴的目的。 其次是中西方两种教育观念的优化结合 纵观中西方教育观念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更清醒的认识一下我国的传统教育,与西方国家的教育相比,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反之而言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的教育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而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两者的反差是何等的巨大,现在我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经相当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将在儿童中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长处是情感及教育占优势、智能与体格发育较好、知识面广等;同样也有任性、自私、孤僻、高傲、不合群、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短处。而做家长的也往往对他们存在着过分注意、过分顾虑、过高期望、过于关怀等心理的和行为的特点。鉴于独生子女及其家长的这些特点,我觉得更有必要借鉴以上西方教育的积极方面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加以取舍,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具有时代特征、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最优教育方案,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112-115 [2]傅斯年:傅斯年全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P6 [3]吴林富:中国教育管理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P6、225 猜你喜欢: 1. 论中西方的教育论文 2.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3. 中美教育差异浅析论文 4.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5.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由于多种原因,中西方的 教育 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全文如下:
摘要: 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民族、地域差异和历史发展上的差异.两者在教育上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作为一种事实性存在,现在已经被许许多多的人所认识,并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中西方教育;差异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 文化 、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而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 教学 方法 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 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
由于过去的 学习方法 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对比东西方教育的不同后 总结 :西方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东方的教育模式,则重视培养学生精深的知识、 逻辑思维 、理解能力、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理解知识是基础,崇尚读书(理论)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追求统一规范为目的。
中国的教育方法,强调上行下效,要求教师以身示范,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则亦步亦趋,机械摹仿。不能有丝毫的违背。西方的教育概念中的教育方法没有什么限制,这也是西方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相处比较随意的原因所在。教育教学方法差异产生的根源之一,就是东西方教育宗旨的不同取向。由于中国看重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便要求中国的教师努力成为道德和行为的“表率”。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在学生跟前显得一脸严肃.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教师一本正经,学生自然也不敢造次。这样,中国的课堂内外有了许多的规矩,连学生的坐姿、举手的姿势都要“标准”。难怪国外一教育考察团参观了国内一所幼儿园,看到孩子们两手背后、一动不动地端坐着,误以为自己走到了“军营”而不是学校。另一方面,中西方为教育设定的宗旨要在学生身上体现,中国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培养(外铄)过程,西方的教育观念则是把学生内在的潜质发挥出来即可。
为达此目的,中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满堂灌.大搞“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考,学生背;这已成为为中国学校教育的一道主要风景线。与中国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相比,西方的课堂则显得融洽和宽松.外在的规范少了.教师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省去了形式上的繁文缛节,让学生的思维更专注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凸现其创造性。
教育活动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两个基本的人的因素。由于中国的教育观念中对学生是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不相信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所谓“师高弟子强”、“教不严,师之惰”等,都反映了中国教育把整个教育活动的重心放在了教师方面。西方把教育定义为“引出”.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师只是一个“助产士”,教育的主体却在学生一边。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常披理解为他动性社会行为,西方的教育则被理解为自动行为。受此影响,中国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和怀疑。相反。西方国家的学生喜欢提问,教师也鼓励学生要敢于向权威质疑。热衷于 辩论 ,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
“守成”与“创新”是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都要面临的任务。相对而言,中国更注重“守成”,西方则更为注重“创新”。教’并非点到为止,而是强迫学生去全盘接受所‘教’的内容。以这样的教育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个性受到压抑,创造性被窒息。西方相对宽松的教育氛围,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以发挥。总之,现在我们谈论的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几乎都能够在这里找到最初的源头。难怪有学者说:“中西教育观的差异在其原初性文化那里便已初现端倪了。”
尽管中西方教育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教育自身不断被丰富和完善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中西方教育在上述几方面的差异也不断得到强化。但从本质上看,几千年来中西教育差异的实质在总体上并无根本性的改变。由此可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人造现象”。是按照人类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建构教育的。中西方教育在其发展之初是还处于相互隔离状态的两个独立存在,二者对教育的原初性理解作为教育发展的认识论基础,对教育的操作范式具有很强的规约性,充分反映出人类认识对自身实践的巨大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西方教育的原初性定义,已在思想上勾勒出了各自教育发展的“蓝图”。并在随后的教育实践中逐步生成了中西方教育各自的特点及差异。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相关 文章 :
1.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教育文化差异
2. 刍议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异论文
3. 论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4. 中国与西方选举制度的差异及其启示探讨论文
5. 中西方礼仪文化有哪些差异
6. 高二历史 上学期期末综合考试题
7. 对外汉语教学中价值观交流的研究论文
1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during our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ducation. American high education is the best in the world, but when we talk about the basic education, most people will have different bifurcation. However, it is allowed in . Americans think calculators go fast and are correct. So, when both students have an exam, then Chinese are better than American students. But when both students use some information tools, then Americans are really better then Chinese student. All appearance, Chinese students are better than American students when they manage and exploit cerebra, but when we compare how to use different information or how to spread cerebra, the American students are better than Chinese students. When we compare the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with America’s, then most people’s opinion are that Chinese education is for foundation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ducation 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ity. In China, “seventy three percent people agree, and twenty four percent disagree with this. Also another three percent think Chinese education is foundation education, but student may be not learning much, while American education i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ity, but it can let students learn more.” China and America have totally different tradition and exams. Chinese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knowledge to accumulate and indoctrinate, on how students use and manage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 in school, and on how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structure. Reversely, American care more about how students use knowledge in society. It lets student challenge the knowledge, animadvert ideas, and focus on, exploit or create knowledge. These two types of attitude about education show us the different ways to understand knowledge, and also to show two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 opinions. “In China, when comparing the education, sixty percent people think the best education model is uniting both advantages. It lets students have very good foundation education and good creativity. Sixty five percent disagree. Another thirty three people think, because the two types of education com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tradition and society background, it is really hard to comb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s mostly an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difference. Such as, what is basic foundation education? We can have an example in math. In Chinese education, Chinese think it is basic to have calculation skills so everybody has to remember the entire concept. So, from elementary school to high school you are not allowed to use a calculator. American education focuses on improve student assuredness, self-determination, independence, and Chinese education focuses on strictness and preciseness. Good foundation education can improve creation; also it can improve student’s thinking. Good preciseness can improve comprehensive thinking. Also, could be an enemy to thinking. Education is culture, and different educations show different societies’ culture; the good American education system may not be good for Chinese society. So, different education has to follow the society background. Because different society backgrounds and different culture helps humans create a different country in the world, American education should be following the American’s culture. Also, Chinese education has to follow Chinese culture. A good education model for China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also is very hard. Anyway, we only need modern education which is internationalization education system and localization education systems unite each other. That is going to improve our education , the preference of specialty arous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ajor education systems, especially in the college education. In China, students in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s can’t find their courses like art, writing, esthetics, literature in the curriculum, though these course may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self-development and the inspiration-springing of high educated graduates. Secondly, the objects for which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designed are different. The criteria, whether colleges aim to cultivate by a common guideline or a specific strategy according to each students or some identical group owning the similar interest, can reveal this huge , as to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two system have done a totally different thing that Chinese teachers tend to explain the known knowledge such as formulas, academic theories, and that, on the contrary, overseas teachers are more likely to enlighten students and guide them to probe into the unknown theories. How can these differences come out? In my specific idea, China’s process of development demand th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xpert influences the preference of subject. These engineers, skilled worker with out extraordinary creativeness and imagination acting as the tool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Leaders and directors acts as the brain of these tools is the minority part which would be stand out automatically with out refined , the numbers of students (30minion of China to 15minion of US), comparing to the population ( of China to billion) uncovered the difference of difficulty of education. Presupposed that the two countries have the same population, and then US should cultivate twice as many graduates as it does in China. The method should be more adaptable to many kinds of student, to assure for their accomplishment of their school life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 systems is that they have an extremely very high excellent education rate with all 100% of them both males and females getting straight A+ and getting straight A's all through their lives and all through school and college and their parents only expect them to get straight A+'s and straight A's on their report cards without nothing never ever getting nothing less than an A+ and an A on their report cards whereas the american education system does not do that as american education syatem is more relaxed than the asian culture when it comes to education and their parents don't push them hard as much to get straight A+'s and straight A's in school so that makes a big difference out the two education chinese race of people in China,America,and all over the world push and force their children to get straight A+'s and straight A's all through school and college all through their lives and they are very strict about education and about them getting straight A+'s and straight A's all through school and college all through their lives.
写作思路:写出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教育儿女的问题上的根本性差异,表达出两种家庭的不同理念。
正文:
The purpose of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is to train children to be "social people" who can adapt to various environments and survive independently. This expectation is not high“ "Social man" is not a vague ideal, but a plain, easy to operate and broad requirement.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这个期望值不高。“社会人”不是一种缥缈的理想,而是一个平实、易操作而又宽泛的要求。
Therefore, American parents can treat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more easily, dig out the positive elements of their children's personality to the maximum extent, and let their children realize their self-worth.
所以美国父母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
Even if we achieve our goal, we don't pursue some utilitarian goals, such as high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good career. But in fact, such education produces many "unintentional effects", and genius is produced inadvertently.
就算达到目的,也并不追求一些功利性的目标如高学历、好职业,但事实上,这样的教育却产生许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应,天才产生在不经意中。
The purpos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is to train children to be "talented" and have a promising future, a good career and a happy life.
中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This expectation is high and utilitarian, because "promising", "good career" and "prosperity" are not a general purpose and are difficult to achieve.
这个期望值高,而且功利性强,因为“有出息”、“好职业”、“顺境”不是一个一般的目的,较难实现。
For this purpose, Chinese parents are particularly concerned about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s. The only requirement for their children is to sit down to study and learn arts attentively and quietly, but ignore their children's talents and limit their creativity.
出于这个目的,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专心、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学艺,却忽视孩子的天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
As a result, in order to cultivate so-called "talents", they kill their talents and produce many effects of "cultivating flowers with heart".
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产生许多“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效应。
Moreover, due to little consideration of children's character, social adaptability, civic awareness and other issues.
而且由于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公民意识等问题。
even if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good, they may not be able to successfully establish themselves in society in the future. Sometimes, their parents' expectations will be completely defeated.
即使学业成绩好,将来也未必能顺利地立足社会,有时候,还会使父母的期望完全落空。
我可以帮助啊,但你没法加你啊,爱莫能助啊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摘 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 文化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差异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P78-81 [2]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P101-105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69-72 [4]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57-59 [5]钱 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112-115
我可以帮助啊,但你没法加你啊,爱莫能助啊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摘 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 文化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差异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P78-81 [2]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P101-105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69-72 [4]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57-59 [5]钱 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112-115
论中西方教育差异:转自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更多中西方教育差异文章请看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二.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三.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四.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一、学校的教育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二、家庭的教育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中西方 教育 的差异是一种事实性存在。造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定义的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 家庭教育 差异之对比》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 儿童 在成人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东西方社会的制度结构中,家庭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的不同。这是造成东西方社会和 文化 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众多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王晓红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一文中提到:在中国社会中,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 经验 ,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这也有内在的原因,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于最终将以分数决定学生所上的高等学校,学生必然重视分数。
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做这件事的是宗教和家庭,《圣经·新约》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的思想品德教科书。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根本没有专门针对素质的教育内容,而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要求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点人文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 传统文化 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作是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孙琼如在《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向我们解释,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家庭几欧阳的肢体是教育者——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中国家教的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国孩子从小得到的是 历史 故事 、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教导。儿童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冰冷的道德律令与清规戒律。自幼习读的是《三字经》、《弟子规》。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 想象力 。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 童话故事 ,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并融会贯通,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楠.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2008,
[4]萧愚.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2000,
[5]王晓红.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6]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
[7]冯建军.生命和教育.2005,
[8]孙琼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
[9]张云裳.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2006.
《中西方传统家庭教育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异同
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维系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齐则民安。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豪门官僚还是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平稳定,需要特别重视家教,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传统家庭教育在形成中国人的个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之真谛,在于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其子弟,诸如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国家、尽职尽责、重义轻利、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同情弱小、诚实忠厚、克己节俭、待人以礼、注重节操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人积累的这些优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和 方法 ,有几点尤其可为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家教注重德才兼备。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品德教育,教子女如何做人,是传统家教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
2、引导教育子女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诸葛亮告诫他的外甥、儿子要立志,要“淡泊明志”,“志当存高远”。嵇康在《家戒》中说“人无志,非人也”。司马光指出了为子孙积攒钱财的害处,他认为如果为子孙积财,使子孙只知有利、不知有义,那么积财只会招来子孙游手好闲、不知上进。这种鼓励子孙自立、自强,劝说父母不要为子女积攒钱财的家庭教育传统,在有识之士中间,颇为流行。
3、传统家庭教育强调慈爱与威严并重。韩非对此有一个 总结 ,他说:“慈母有败子”,这个“慈”当然不是一般的慈爱,而是一种溺爱,溺爱会毁掉子女。颜之推总结了家庭教育的经验,认为亲子之间应该有严肃的一面,也应该有慈爱的一面,两者皆不可少。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4、身教重于言教,教在不言之中。特别强调父、兄在遵守道德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同时尽到教育子女、训导子女的责任。曾子杀猪的故事,所讲的就是曾子以履行自己的诺言为榜样,教育儿子要诚实守信,不得妄语。在中华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此类重视身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西方家庭教育
1、让孩子学会独立。大部分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孩子自己动手并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甚至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例如在美国,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在不断认识劳动的价值。孩子要自己动手 修理 、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送报扫落叶铲雪等活计。
2、给孩子自由。西方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因此对孩子是否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而孩子一旦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反观很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使孩子学习好,在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孩子得不到锻炼,从学校走出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其实孩子是树,阳光、水和空气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生长,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3、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是遇到同样的情况,中国家长很可能对孩子的探索活动用“胡闹”“乱来”“不可能”等类似的话否定掉,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此外,亲近自然,重视慈善事业,相信每个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等等西方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都重视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能够与孩子经常沟通等等。总之,家庭教育要注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要尊重、信任、宽容、鼓励孩子,要重视感情交流并且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Mason, 2004. The Home Education Handbook of Charlotte Mason [M]. Beijing: Development Press of China.
[2]Haim, Ginott, 2002.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M].Beijing:Jinghua Press.
[3]Karl,Welter, Welter's Educational Law[M].Beijing:Jinghua Press.
[4]Tin, Jennifer, 2005. Lock John's Family Education [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5]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__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齐欣,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9]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
有关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推荐:
1.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1000字
2.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3.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论文
4. 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别论文
5. 中西方教育体制的特点及差异论文
提供一些英语专业的论文题目,供参考。语言学研究英语在香港的传播英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生英语帝国:是现实还是神话二战后英语发展的非正式化趋势英语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英语中的女性歧视现象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和西方妇女的社会地位女性语言特点及其社会根源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浅析商务信函的文体特征源自英语的汉语表达为汉语和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一个社会语言学调查语音与语义---音义关系中的非任意性笑话致笑的原因论幽默的因素英语幽默中的语用学幽默的跨文化障碍分析拉丁文对英语词汇的深远影响英语发展史中法语对英语的影响初探网络英语词汇和构词方式网络语言对日常语言的渗透英美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词汇中的映射翻译研究浅谈中文标牌语的英译商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耶希斯图尔特的短篇小说《劈樱桃树》的翻译与评析意志的力量--短篇小说《无视失败》的翻译与评析英语谚语在口语中的运用及其翻译怎样翻译英语习语隐藏的主角们——《我们的生存之道》的翻译与评析短篇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翻译与评析跨文化在中菜西译的体现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论译者主观情感在作品中的体现科技英语中词汇翻译的技巧与策略英汉基本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浅谈机器翻译文化感知与文化翻译翻译中双关语的处理在新的语言中新生---翻译中的转类跨文化研究从“赵燕在美被打”事件看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中英科普文章对比研究教育使美国移民融入主流社会:比较犹太家庭与亚裔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从《成长的烦恼》看中美家庭教育模式之差异奥普拉和陈鲁豫的成功范例给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启示现代中西方家庭淡化的透视中英姓名文化内涵比较中西文化礼仪的异同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冲突与融合 —— 好莱坞与亚洲电影的互动跨文化在中菜西译的体现中西方商务礼仪的比较中美跨文化商业行为比较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冲突商务礼仪差异对中国涉外商务洽谈的影响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决策因素浅析礼貌原则的不同视觉中西方广告的差异中西方时间观差异对比中美婚姻观新视角中美性状比较从文化象征意义、宗教信仰及例行仪式看中西婚礼论中西方恐怖电影的差异论英国骑士精神与中国武侠主义中希腊神话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英汉基本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中英色彩文化与语义对比的研究美国生活方式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及其原因论跨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从养生观看民族特性从电影角度看决策中的文化差异幽默的跨文化障碍分析美国文化霸权下的民族文化保护策略---法国叫板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从<围城>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王家卫电影看中西方文化交融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作品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文化意识与跨国交流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兼论现代大学的起源从中美英语教学的差异谈如何改进中学英语教学英语教学研究浅谈语境引入在中国高校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意识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从多元智力原理分析中学生课堂英语学习策略的个体差异性交互式语言教学在乡村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关于多媒体课件对大学英语教学影响的思考构建课堂英语教学新模式——从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入手英语习语的理解和教学论外语习者与二语习者英语词汇扩大的途径教师在英语网络教学中的角色网络教育资源和高校英语写作教学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中介作用外教在当代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作用背景知识和听力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对农村中学生听力问题的分析和展望英语词汇教学的问题和应用论记忆的联想策略少儿英语教育的问题及策略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优势第二语言从儿童学起的意义寓英语教学于游戏论中国大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提高词汇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一项基于实证的研究新加坡与中国在推广双语教学中具体措施的比较与分析英语演讲中的艺术与技巧大学英语写作的措辞缺陷及解决方案大学生英文作文中的中式英语现象从中美英语教学的差异谈如何改进中学英语教学“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意义英国儿童文学的特色与贡献文学研究从《飘》到《冷山》:看美国南北战争文学作品的变迁俄狄浦斯情节初探论《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的哥特情结评呼啸山庄中Katherine自我意识与传统道德间的冲突浅析艾略特诗歌的转变解析《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逃离“社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题分析荒诞与理性 ---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宿命与现实——从
1/18【题 名】我国商业银行学生贷款中的“惜贷”问题探讨——以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为参照【作 者】梁爱华【刊 名】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27(12).-50-542/18【题 名】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中担保机构的运作及其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作 者】陈浩[1] 沈红[2]【刊 名】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0).-11-163/18【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点滴【作 者】楼必生【刊 名】小学青年教师.2006(04S).-48-484/18【题 名】跨文化/国婚姻父母与子女的经验和家庭教育——以台湾与美国为例【作 者】陈美莹【刊 名】中国家庭教育.2006(1).-24-305/18【题 名】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作 者】张云裳【刊 名】北京教育.2006(2).-16-186/18【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点滴【作 者】楼必生【刊 名】早期教育:家教版.2006(1).-22-227/18【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贷款项目的运行机制【作 者】无【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5(12).-43-458/18【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风俗【作 者】无【刊 名】妇幼健康.2005(12).-82-829/18【题 名】素质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读《世界一流的美国家庭教育——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作 者】陈慧敏(推荐者)【刊 名】上海教育.2005(12B).-61-6110/18【题 名】美国社会的家庭教育风格【作 者】詹华如【刊 名】家教指南.2005(12).-30-3011/18【题 名】家庭学校:家庭教育主体意识的回归——美国家庭学校的兴起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作 者】颜雪梅【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5(03X).-55-5712/18【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作 者】李盈【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4S).-11-1313/18【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见闻【作 者】佚名【刊 名】时代教育.2005(1).-19-1914/18【题 名】美国的爱国、诚信与家庭教育【作 者】方宏【刊 名】教育与职业.2004(22).-27-2715/18【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作 者】李盈【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4(10).-47-4816/18【题 名】“教学玩具”成为美国家庭教育新宠【作 者】杨秋艳【刊 名】家教指南.2003(5).-22-2317/18【题 名】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推荐《家庭教育在美国》【作 者】章一【刊 名】少年儿童研究.2003(5).-52-5518/18【题 名】纵观美国的家庭教育【作 者】吴志远 邵荣【刊 名】新疆教育.2002(5).-37-371/17【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作 者】李子银【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7(6).-138-1392/17【题 名】不同文化传统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评价比较【作 者】唐梅【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7(4).-49-513/17【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作 者】李亚 周侠【刊 名】科教文汇.2007(02X).-10-104/17【题 名】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作 者】高维亮 王丽艳【刊 名】科学时代.2006(11).-184-1865/17【题 名】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作 者】栗新【刊 名】民族论坛.2006(12).-38-406/17【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大不同【作 者】刘艳【刊 名】家庭教育.2006(11X).-52-537/17【题 名】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比较【作 者】李道顺【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6(8).-20-218/17【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作 者】王毓【刊 名】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77-809/17【题 名】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作 者】曾芝兰【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62-16310/17【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作 者】王晓虹【刊 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59-6011/17【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作 者】陈向党【刊 名】教育情报参考.2005(5).-18-1912/17【题 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作 者】赵燕【刊 名】北京教育.2005(5).-62-6313/17【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作 者】陈向党【刊 名】中小学校长.2005(3).-48-4914/17【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作 者】黄河清【刊 名】中国家庭教育.2004(1).-78-7815/17【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作 者】无【刊 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8-2816/17【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作 者】黄河清【刊 名】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1).-10-1517/17【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作 者】孙琼如【刊 名】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