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宝珠,王颖. 基于ANP的企业物流外包服务评价研究[J]. 中国农机化,2010,(2). [2]彭本红,罗明,周叶. 物流外包中的最优契约分析[J]. 软科学,2007,(1). [3]刘福华,陶杰,黄秀娟. 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与防范[J]. 物流科技,2005,(7). [4]黄玉华.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物流外包决策研究[D].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2009. [5]黄赪. 金恒利公司物流外包服务水平提升策略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2010. [6]徐娟,刘志学. 基于实物期权的物流外包成本风险[J]. 系统工程,2007,(12). [7]熊吉陵,雷霆. 中小企业物流外包的动因及策略简析[J]. 中国市场,2008,(2). [8]李桂艳. 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策略[J]. 经济与管理,2008,(5). [9]杨淼,邵鲁宁. 浅析物流外包[J]. 上海管理科学,2004,(3). [10]涂筱兰. 生态坊化妆品有限公司物流外包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2004. [11]陈文粤. 成都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物流外包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2007. [12]戴一兵. 广州地铁运营物资采购物流外包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2009. [13]宗涛. 外包关系对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绩效的影响[D].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2009. [14]田宠. 家具企业物流外包的策略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2010. [15]张洁. 基于WNN的企业物流外包风险预测研究[D].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2009. [16]刘健.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物流外包激励机制研究[D].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2009. [17]姚卓顺,鲁雅萍. 基于企业物流外包的第三方物流选择[J]. 科技和产业,2010,(8). [18]田宇. 从物流外包到物流联盟:契约机制体系与模型[J]. 国际贸易问题,2007,(2). [19]罗勇,卿海锋. 物流外包和自营物流的比较分析——以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为例[J]. 物流技术,2007,(5). [20]赵卫华. 物流外包——烟草商业物流的方向[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1]袁志锋. 企业物流外包与物流企业博弈探析[J]. 中国市场,2008,(10). [22]洪怡恬,李晓青.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外包风险分析与评价[J]. 物流技术,2008,(9). [23]顾睿. 生产企业物流外包中甄选最佳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模型研究[D].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2008. [24]曾叶. 物流外包及物流绩效评价研究[D].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2006. [25]陈志. 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及物流外包决策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2007. [26]马鹏,刘斌,徐国强,李秋香. 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双向选择模型[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1). [27]招莉莉.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港口企业物流服务外包[D].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2009. [28]记者 阮栩. 物流外包好看不好吃?[N]. 信息时报,2003-01-23(C04). [29]程凯媛. 企业物流业务外包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 物流科技,2009,(2). [30]田宇,阎琦. 物流外包关系中物流服务需求方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7,(5). [31]胡从旭.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物流业务外包问题探讨[J]. 物流科技,2008,(11). [32]刘联辉,王坚强.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及其防范[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3]王淑云. 物流外包的效益及外包区域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2004,(8). [34]记者 鲁松实习生 时琪. 淮矿物流大市场“第三方物流外包”成功运作[N]. 淮南日报,2008-08-10(001). [35]杨树果. 物流外包决策的模糊综合评价[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0,(4). [36]俞仲秋. 当代物流外包中企业战略关系矩阵的探索与研究[J]. 物流科技,2011,(4). [37]俞仲秋. 当代物流外包中有效沟通系统模型研究[J]. 物流技术,2011,(3). [38]杨涛,孙军伟. 物流外包风险管理研究现状述评[J]. 价值工程,2011,(13). [39]虞上尚,刘丹. 基于承包商视角的物流外包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 物流技术,2011,(7). [40]王宇楠.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物流外包策略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41]周立军.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 物流技术,2010,(21). [42]郑平,何雪君. 物流外包业务的风险矩阵模型[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1,(1). [43]李朝敏. 浙江省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程度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嘉兴学院学报,2011,(2). [44]陈兰芳,吴刚.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逆向物流外包模式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7). [45]公彦德,李帮义. 三级CLSC物流外包与废品回收的临界条件整合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10,(2). [46]周湘峰. 生产企业物流外包决策行为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10,(5). [47]刘艳锐,孙福田,索瑞霞,孙玉凤. 基于效益最优的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的量化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10). [48]怀劲梅,颜慧. 基于供应链环境的物流外包风险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6). [49]余泳泽,马欣. 物流外包中专用性资产投资不足的治理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10,(12). [50]包祖琦,杨斌. 非对称信息下企业的物流外包服务商数量选择模型[J]. 物流技术,2010,(12).
你要哪个?我给你。[1]刘东红,.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S1).[2]廖燕慧. 创新与英语教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试探[J]. 龙岩师专学报,2001,(S1).[3]赵玉君. 浅谈突破传统模式的英语教学[J]. 石油教育,2003,(3).[4]陈丽霞. 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1).[5]党兰玲. 英语教学应重视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李春梅.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4).[7]红英.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1,(4).[8]李冲. 英语教学中的智力因素[J]. 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6).[9]赵大中.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J].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S1).[10]王灵霞. 浅议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11]徐彩连. 试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 大众科技,2005,(2).[12]魏纯雅. 英语教学中实施语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 南平师专学报,2004,(3).[13]谢丽娟. 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4]陆影. 英语思维与英语教学[J]. 台州学院学报,2001,(4).[15]王爱玲. 英语教学应重视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16]金波.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J].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4,(4).[17]石玉华. 浅谈英语听力教学[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Z1).[18]张雯. 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6).[19]周涛汛. 浅议英语教学中的启发式思维[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7).[20]雷耘. 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1).[21]刘永红. 英语教学与学生的智力开发[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2).[22]颜超. 英语教学中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3,(1).[23]庞绍波,.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 现代教育科学,2007,(10).[24]吴雪松. 谈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5]金丽青. 浅谈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3).[26]郭欣宇. 英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4).[27]邓炳杰. 立体思维与介词[J].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28]王吉琼,邓晓华. 创新思维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S2).[29]李梅.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性教育[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30]陈乃赞,赵春燕,.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初探[J]. 科学大众,2008,(6).[31]马建春. 英语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1).[32]郑梅. 对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1,(1).[33]邓秀华,陈贤淑. 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5).[34]龚隽文.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J].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4).[35]黎振海,乔军钗,郭斌. 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6).[36]杨仙菊,.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 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7).[37]杨为明,曹喜梅. 试论中西方思维文化差异及其语言体现形式[J].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2,(S1).[38]郑广俊.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39]张莉,. 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克山师专学报,2002,(2).[40]李小军,. 中学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9).[41]王蕾,. 精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科技资讯,2007,(1).[42]李红.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2).[43]王荣芝,. 浅议创新思维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J]. 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4).[44]郭立琴. 浅谈文化、思维差异与英语教学[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1).[45]郭萍利,.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S2).[46]张慧琴,李晋,.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7]郭小红. 试论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平原大学学报,2004,(2).[48]梁红,李津花. 论学生用英语思维时母语向英语的迁移现象[J].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3).[49]崔崧,.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5).[50]葛传红,. 英语教学中启发思维运用与探索[J]. 科学大众,2007,(10).
简单抽取重要内容
你好啊.请问下.你的论文写完了吗?还有没有底呀.发一份给我好吗?我现在也在写这个题目,到处找不到资料,可否借参考下呢?我的邮箱是
圣维南原理(Saint Venant’s Principle)是弹性力学的基础性原理,是法国力学家圣维南于1855年提出的。其内容是:分布于弹性体上一小块面积(或体积)内的荷载所引起的物体中的应力,在离荷载作用区稍远的地方,基本上只同荷载的合力和合力矩有关;荷载的具体分布只影响荷载作用区附近的应力分布。还有一种等价的提法:如果作用在弹性体某一小块面积(或体积)上的荷载的合力和合力矩都等于零,则在远离荷载作用区的地方,应力就小得几乎等于零。不少学者研究过圣维南原理的正确性,结果发现,它在大部分实际问题中成立。因此,圣维南原理中“原理”二字,只是一种习惯提法。在弹性力学的边值问题中,严格地说在面力给定的边界条件及位移给定的边界条件应该是逐点满足的,但在数学上要给出完全满足边界条件的解答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工程中人们往往只知道作用于物体表面某一部分区域上的合力和合力矩,并不知道面力的具体分布形式。因此,在弹性力学问题的求解过程中,一些边界条件可以通过某种等效形式提出。这种等效将出带来数学上的某种近似,但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这种近似带来的误差是局部的,这是法国科学家圣维南首先提出的。要点一、进行替换的两个力系必须是刚体力学的“等效”力系;二、力系替换的表面必须小,在替换表面附近的解失去精度。1 李传习,夏桂云,张建仁;复式钢管砼空心柱的抗压刚度[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王艳;陈淮;;大跨度悬臂拼装施工连续梁桥0号梁段局部应力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3 杨臻;史天骄;费庆国;;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空间建模技术及其动力特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4 杨群;刘小兵;;空间钢管混凝土管节点有限元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5 谢肖礼,赵国藩,胡安妮,邹存俊;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过程中考虑温度效应的预抬高量二阶分析[J];工程力学;2005年04期 6 陈政清;杨群;李寿英;李瑜;;钢管混凝土拱桥管节点有限元分析[J];钢结构;2007年09期 7 周晓华,蒋翔;钢管混凝土轴压刚度取值比较[J];公路;2003年S1期 8 王艳;朱倩;陈淮;;刚性索自锚式悬索桥主缆锚固区局部应力分析[J];公路;2012年07期 9 葛素娟;李静斌;;水南特大桥主桥0#块局部有限元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6期 10 姜增国;熊诚;谢睿杰;;京沪高速铁路斜交连续梁桥0号块空间应力分析[J];建材世界11 谢肖礼;钢管混凝土拱桥徐变收缩对任意形状拱肋截面应力重分布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2年 12 彭文立;钢管拱肋缆索吊装施工控制及模糊推理系统的应用[D];广西大学;2005年 13 钟轶峰;中(下)承式系杆拱桥有限元分析与施工监控[D];重庆大学;2006年 14张玉芬;复式钢管混凝土轴压性能及节点抗震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 题名: 新型双连杆双曲轴内燃机滑块偏转仿真研究作者: 谭理刚;杨靖;龚志辉来源: 《内燃机工程》 ISSN :1000-0925,2005,26(3):57-602、 题名: 直喷式发动机燃油喷射过程的多维模型仿真作者: 刘金武;杨靖;高为国;倪小丹来源: 《系统仿真学报 》ISSN :1004-731X,2004,16(3):525-5293、 题名: 虚拟样机技术在SL1126内燃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作者: 易际明;杨靖;张亮峰来源: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ISSN :1003-9775,2004,16(7):1016-10194、 题名: 基于案例的SL1126内燃机方案设计作者: 易际明;杨靖;张亮峰来源: 《机械设计》 ISSN :1001-2354,2004,21(12):35-375、题名: 支持Top-Down Design的内燃机参数化建模作者: 易际明;杨靖;张亮峰来源: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ISSN :1672-1616,2004,33(3):100-1026、 题名: 直喷式发动机喷雾模型研究进展作者: 刘金武;杨靖;高为国;倪小丹来源: 《内燃机工程》 ISSN :1000-0925,2005,26(1):81-847、 题名: 柴油机的性能改进及缸内工作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作者: 杨靖;肖明伟;崔东晓;邓帮林;周剑来源: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ISSN :1000-2472,2006,33(4):50-548、 题名: 内燃机燃烧过程仿真后处理输入文件Ipost的研究作者: 刘金武;杨靖;高为国;倪小丹来源: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ISSN :1671-119X,2003,13(3):34-369、 题名: 关联设计技术及其在内燃机CAD系统中的应用作者: 易际明;朱理;杨靖来源: 《机械设计与研究》 ISSN :1006-2343,2004,20(3):89-90,9510、题名: 基于μC/OS-Ⅱ嵌入式内核的排气分析仪开发研究作者: 谭理刚;杨靖;潘朝辉;龚金科来源:《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000-2472,2005,32(4):43-4611、题名: CAD系统软件数据交换技术的实现作者: 张亮峰;杨靖;彭浩舸来源:《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ISSN :1671-119X,2004,14(4):38-4012、题名: 双连杆内燃机动态仿真作者: 易际明;杨靖来源: 《系统仿真学报》 ISSN :1004-731X,2004,16(12):2780-278213、题名: 提高智能排气分析仪精度的研究作者: 杨靖;潘朝晖;周剑来源: 《内燃机工程》 ISSN :1000-0925,2004,25(2):75-7814、题名: 105系列直喷式柴油机新燃烧系统开发作者: 杨靖;李克;潘朝浑来源: 《内燃机工程》 ISSN :1000-0925,2003,24(6):13-1615、题名: 面向装配的智能变型设计技术及应用研究作者: 易际明;杨靖来源: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ISSN :1671-119X,2005,15(1):25-2916、题名: SL1115单缸双连杆柴油机配气凸轮型线的设计作者: 李蓉;杨靖来源: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ISSN :1002-8277,2000,29(2):1917、题名:轻型汽油车改装柴油机后发动机悬置系统和冷却系统的优化作者: 杨靖;肖明伟;崔东晓;邓帮林来源: 《客车技术与研究》 ISSN :1000-2472,2006,28(2):4918、题名: 内燃机燃烧过程仿真计算的双精度系统设计作者: 刘金武;杨靖;倪小丹;黄麓升来源: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ISSN :1671-119X,2004,14(2):40-43
就是一个学校的校报,不是核心期刊
英语写作网上可能会有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比较年轻的二本学校。在省属二本院校中排名中上。但是由于他是中国包装总公司的直属学校(省部共管),所以在包装工程、艺术设计和印刷工程等专业方面都是很不错的。至于其他专业,也有很多是湖南省特色专业。但是毕竟是年轻
题目好大,你想写他的什么,全文自己去那里求助好了,这里发不了,期刊文献一般都有5000字呢网上随便搜的我就不给你了,你自己能找,我给的是文后参考文献(仅文献信息,文献全文免费获取请看后边说明),共有记录695条 :序号 题名 作者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来源库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1 欧阳修咏物诗的艺术特征 李晓黎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25 期刊 0 0 2 庆历“太学新体”新论——兼论欧阳修对庆历“太学新体”的促进 许瑶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10 期刊 0 6 3 夷陵县令欧阳修与档案 马治安; 李云贵 档案学研究 2008-10-28 期刊 0 2 4 欧阳修排抑“太学体”发覆 谢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25 期刊 0 4 5 欧阳修文艺思想述评 罗小奎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10-15 期刊 0 6 6 欧阳修采莲词与采莲曲的相通 许松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15 期刊 0 6 7 从洛阳到颍州,绚烂归于平淡——略论欧阳修的生命审美实践 彭曙蓉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8-09-30 期刊 0 18 8 欧阳修的《诗本义》的注释特点研究 郝桂敏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09-20 期刊 0 16 9 欧阳修的洛阳生涯及其诗歌意象 董高峰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9-20 期刊 0 25 10 欧阳修在洛散文的艺术表现及成因 董高峰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8-09-20 期刊 0 22 11 复制·重整·回忆:欧阳修《集古录》的文化考察 衣若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9-15 期刊 0 12 12 欧阳修对袁宏道及公安派影响考论 何宗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8-25 期刊 0 15 13 从虚词的使用看欧阳修《五代史记》的文体特色 东英寿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8-25 期刊 0 12 14 论欧阳修对散文特质的阐发 陈晓芬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8-25 期刊 0 23 15 欧阳修对韩愈古文艺术传统的接受和超越 熊礼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8-25 期刊 0 60 16 欧阳修论梅尧臣诗歌风格 吴大顺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8-15 期刊 0 15 17 一唱三叹 纡徐含蓄——读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蔡朔冰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08-15 期刊 0 42 18 欧阳修《诗本义》“淫奔诗”说解读——
供应链的构建
企业要组建适合本企业的供应链,必须对企业自身的内部情况及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在认清不同供应链结构的情况下,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步骤,才能快速、低成本的组建供应链。
一、企业所处环境的分析
一个设计精良的供应链在实际运行中却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原因不一定是结构的问题,而更可能是环境因素的作用。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企业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资源与企业能力。企业资源是指企业所能控制或拥有的有效要素总和,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资源分析时,不仅要分析企业目前已拥有的资源,还要对经过努力可能获得的资源进行分析,主要是进行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资源应变能力的分析、资源的平衡分析。分析企业资源是为了确定企业的优势资源和弱势资源,以便能根据不同的资源情况选择不同的供应链结构。
资源本身不能产生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企业能力是对各种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企业能力的分析关键是要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专长是什么,这些核心技术和专长的价值性、独特性和难于模仿性表现在哪里。企业可以利用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企业的优势,加强供应链的向心力和聚合力,从而保证供应链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顺利运行。
现代企业的活动愈来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时,组建供应链就是企业带有战略性质的活动,一旦建立,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有必要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变化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企业外部环境是指那些影响企业成败,但企业又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一般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可以提高所组建供应链的适应性,并为供应链的重组提供依据。
二、一般供应链模型
分析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还不足以组建一条合适的供应链,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供应链结构。从供应链的定义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供应链模型(如图1所示),称为模型Ⅰ。模型Ⅰ显示的产品的最初来源是自然界,最终去向是用户,被用户消费以后又回到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产品从自然界到最终用户依次经历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这是一个静态的模型,表明了供应链的基本环节,进一步可将其抽象为链状模型Ⅱ(如图2所示)图中所标字母代表供应链的一个节点,箭头表示物流的方向。产品的最初来源和最终用户都被抽象掉了,而只留下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使模型更加简明,便于实际中研究分析。
前两种模型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现实中的供应链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企业有多个供应商和分销商,而链状模型不能非常明确的显示这种复杂的关系,这就需要另一种更加贴切的供应链模型―网状供应链模型,即供应链结构模型Ⅲ(如图3所示)。其中B代表供应商,C代表制造商,D代表分销商,箭头代表物流方向。网状模型更能反映复杂的供应链关系,在理论上可以涵盖世界上所有的厂家,把所有厂家看成其上的一个节点,并认为节点之间存在联系,网状模型对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描述性更强,有利于人们在宏观上把握供应链,从而增强供应链设计的针对性。
三、供应链设计的原则
为了能够充分体现供应链设计的思想理念,保证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实施,在供应链设计时,也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 战略性原则
市场的变幻莫测,竞争的愈演愈烈,要求企业必须进行战略管理,以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冲击,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在供应链设计时,必须保持高度的战略眼光,从整体上来考量供应链的设计与规划。供应链设计要有长远性和预见性,并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相一致,使供应链设计与企业规划相互配合,以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2.系统性原则
供应链是由各个节点企业组成的复杂系统,合作企业的能力是否平衡、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整个供应链能否取得整体优势、实现最佳效能。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采取系统观点,实现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供应链的整体最优。
3.简洁性原则
供应链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要使这么一个系统反应快、成本低,就要使每个环节都是最简洁、最有活力的组合。生产方面应采取敏捷制造的思想,提高企业生产力对订单的响应能力。供应方面维持较少的供应商,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减少采购成本、提高供应的质量和速度,以增加供应链的柔性。
4.创新性原则
组建一个供应链,创新思维不能缺少,如果不能打破企业原有的系统,不敢超越旧理论的束缚,就难以为供应链管理的新格局打下基础。因此,在供应链设计中应具有创新的思想,用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大胆地进行创新设计。
5.动态性原则
不确定性存在于供应链的时时刻刻,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直接影响供应链的运行,甚至使供应链瘫痪。组建的供应链应有较大的适应性和兼容性,对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有良好的应对机制,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保证企业活动的连续性。
6.客户中心原则
供应链由不同行业的企业构成,各个成员都有各自的运行方式和利益,但都应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设计理念。供应商的供应、制造商的生产、分销商的销售都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只有这样整个供应链才能具有对客户的整体吸引力,才能使整个供应链产生单个企业无法具备的竞争优势。
四、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是指必须设计出与产品一致的供应链,在保证产品顺利流通、供应链对客户需求快速反应的前提下,降低供应链的运行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利润。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革新性产品边际利润高、生命周期短、市场需求无法预测;功能性产品受时间影响小、生命周期长、边际利润低。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己的产品类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
供应链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物理功能和市场中介功能,按功能可以将供应链分为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有效性供应链侧重物理功能,即如何使供应链有效的将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从供应商开始,沿着供应链各个节点送达最终用户。反应性供应链侧重于市场中介功能,主要解决无法预测需求的快速反应问题。
在分析了不同的产品要求和供应链功能的基础上,可以看出不同特征的产品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功能的供应链的匹配。MLFisher认为:功能性产品的供应链管理应尽量减少物理功能的成本;革新性产品应少关注成本而更多关注能否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产品,强调弄清客户的需求并对此作出反应,选择具有速度和柔性的供应商。因此,革新性产品应选择反应性供应链,虽然供应链需要较高的运行成本,但却能有效的保证革新性产品的随机性销售,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通过分析产品特征与供应链功能的匹配性,可以得出供应链与产品类型匹配的策略矩阵。
虽然理论上很容易得出有效性供应链与功能性产品匹配,反应性供应链与革新性产品匹配,但在实际中,由于用户需求、企业状况、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使匹配和不匹配都是相对而言的,以前匹配的产品和供应链可能变的不匹配,反之亦然。所以,企业应该持续并定期的进行外部环境分析,以使供应链管理的侧重点与之相适应。
五、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
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可归纳为如图5所示:
第一步是分析市场竞争环境。主要是分析目前市场急需什么产品、需求量多大、决定是开发功能性产品还是革新性产品。如果开发功能性产品,就要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包括了解谁是对手、对手实力如何、对手能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和将做什么,以及产品未来可能的市场占有额等;如果开发革新性产品,则要着重分析客户的需求与偏好。这一步的目的是得出每一个产品按重要性排列的市场特征,及对市场不确定性和需求变化趋势的客观分析和评价。
第二步是总结、分析企业现状。主要是分析企业当前的管理状况,如果企业已存在于某个供应链上,则重点分析供应链的状况,以及供应链的前景等。这一步骤着重于研究供应链的开发方向,找到企业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影响供应链设计的各种因素。
第三步是针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供应链的设计项目,分析其必要性。
第四步是基于供应链的设计策略提出相应的供应链设计目标。主要目标在于获得高用户服务水平和低库存投资、低单位成本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除此之外还应包括: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渠道、改善售后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度、降低成本等目标。
第五步是分析供应链的组成,提出供应链组成的基本框架。供应链成分分析主要包括: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用户的评价及选择。
第六步是分析、评价供应链设计的技术可能性。在制定了新供应链设计目标和策略后,要结合企业实力,对新的方案进行可能性分析,如果认为方案可行,就可进行下面的步骤;如果不可行,就要回到初始阶段重新设计。
第七步是设计和产生新供应链。在此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①供应链的成员组成,包括供应商、工厂、分销中心的选择与定位;②原材料的来源问题,包括供应商、流量、价格、运输等问题;③生产设计,包括需求预测、生产什么产品、生产能力、供应给哪些分销中心、价格、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和跟踪控制、库存管理等问题;④分销任务与能力设计,主要是产品投放于哪些市场、及其价格等问题;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⑥物流管理系统设计等。
第八步是检验供应链。供应链设计完成后,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检验或试运行,如果不可行,返回第四步进行重新设计;如果没问题,就可以实施供应链管理了。
以上各步骤的实施都应采取信息工具和信息技术为供应链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供应链设计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不断地与现有的供应链进行比较,通过这种反馈保证供应链设计的经济性和适用性。
摘要 :金融供应链强调供应链的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整合与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提高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性为目标,拟构建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以期为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金融供应链风险管理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理,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
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促进信任
为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成员间的信任,供应链上企业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ERP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料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以此保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性,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隙整合。这要求供应链企业加大对信息管理硬件的投入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加速交易处理过程、降低信息风险和成本,实现信息传递及沟通方式质的飞跃。
题目: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
摘 要: 近年来,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推动企业商品走向国际市场, 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但是传统的商业管理模式和物流供应链已经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 因此, 构建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企业和学者共同研究的主题。本文简述了物流供应链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以处于供应链关系中的客户关系管理为基础, 提出了在国际化电子商务视角下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以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物流供应链; 电子商务视角; 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努力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定的地位。现在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 企业能使用计算机收集和整理客户的信息, 并分析客户的信息, 并以此来调整企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 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以增加合作关系, 推动企业发展。企业相关部门管理企业运行过程中涉及的信息、资金和物流等, 加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联合发展, 提高其经济效益。在企业管理中, 供应链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 将供应链管理推向国际化标准, 保证企业长效发展, 需要对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1 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在电子商务遍布各个产业的环境下, 国际物流快速发展, 打破了地域限制, 缩短了物流时间, 也成为了国与国之间互通贸易的重要途径, 从而使国际物流一体化成为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国际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在此背景下, 国际物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各国政策不同, 导致物流发展速度和建设制度不同, 形成复杂的物流供应链环境;二是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 增加了物流成本, 阻碍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三是制度保障缺乏统一标准。这些特点对企业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 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2 国际物流对现代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供应链指的是围绕企业形成的物流网络, 主要是由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仓储、流通渠道服务商以及商品配送等不同部门组成的。管理供应链就是在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布置和控制, 使客户能够深入了解产品, 减少资金投入, 增加经济效益。目前, 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 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成物流竞争, 因此, 企业应更加重视供应链的管理。分析发现, 国际物流对现代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非价值增值成本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中的地位, 这有助于节省生产成本;二是重视及时生产理念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贯彻, 这能促进产品供应链科学化发展;三是重视价值链思想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对提高企业竞争力, 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帮助。
3 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条件。
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库。
根据我国长期发展的经验看, 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建立之前, 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建立基础数据库, 辅助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基础数据库中可以导入已有的、需要的数据, 也可记录企业物流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新数据, 还能运用数据规划供应链管理方式, 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还能降低产品生产中的费用, 提高物流供应链的工作效率, 保证企业能够稳定、安全的发展。
编制供应链管理计划。
制订物流供应链管理计划是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前提, 制订物流供应链管理计划需要从基础数据库中获取相关信息, 合理运用访问到的信息, 健全管理计划。制订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计划应分为销售商计划和供货商计划, 销售商计划就是首先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结合消费者的需求进货, 其次了解自身库存的情况, 决定进货量, 降低投入成本, 节约资源。供货商计划与产品的转运计划、供货能力等相关, 能制订科学的生产计划。制造商生产计划与供货计划和销售计划相关, 能避免资源浪费和短缺等。
4 电子商务视角下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策略。
经过研究, 我国学者提出以下三个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策略。一是加快国内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建设, 在此过程中, 首先, 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流程, 解决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深入了解供应链, 建立国内合作伙伴, 其次, 引进管理人才, 并定期组织内部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 最后, 在管理中科学运用计算机技术, 提高物流供应链工作效率。二是参与构建跨境企业物流供应链, 逐步进入国际市场。这还能使国内企业改变管理理念, 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 拓宽视野, 还能与国内企业共享信息, 建立利益分配制度, 保证企业长效发展, 还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提高产业集群化, 扩大企业经营范围, 实现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三是明确我国企业在国际物流行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 完善企业管理模式, 横向扩大我国企业的经营范围, 努力成为跨国物流供应链中的主体, 吸收国外企业的发展经验, 提高企业发展速度。
5 结语。
20世纪物流供应链管理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 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低于现在, 电子商务的出现, 突出了物流供应链的作用, 并提出了新的管理模式, 实现了跨境贸易, 将我国企业推向国际市场, 且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从本文可以看出, 建立新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降低产品流通成本, 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传播我国文化, 对企业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斌.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 2016 (18) .
[2]马汴京.新常态下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困境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6 (12) .
[3]罗娟娟, 许仲生.我国出口跨境B2C电子商务代运营发展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 .
[4]崔今丹.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 2015 (11) .
标题中没有“不公平”,但是摘要或者关键词中有。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1 2404例农民工急诊医疗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蒋树源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10 2 我国城镇卫生筹资公平性研究——基于医疗保健支出累进度的测算 吕文洁 财经研究 2009/02 3 医疗保险制度公平:国内近年研究的若干进展 张立 财经政法资讯 2006/04 4 我国当前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探析 彭明春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6 5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问题分析——基于公平与效率视域的分析 罗娟 劳动保障世界 2008/11 6 中国农村医疗筹资公平性研究——基于全国八个农业县医疗筹资系统的实证研究 王晶 社会学研究 2008/05 7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建议 李二曼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08 8 我国卫生保健服务不公平性的主要表现及对策 孙喜琢 中国医院管理 2008/08 9 从分散到统一:荷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尹莉娟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02 10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公平性与效率分析 李跃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08/05 11 台湾医疗健保制度之公平性:一个初步分析 李瑞全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12 12 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待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 刘穗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09 13 试析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 张茂松 中州学刊 2007/05 14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公平性刍议 冉岚 中国经贸导刊 2007/17 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问题及建议 花俊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19 16 用正义分配理论分析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公平性 刘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07/13 17 浅析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公平性 何珩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7/06 18 我国城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研究 房莉杰 人口学刊 2007/02 19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如何不公平? 汪大海 中国社会导刊 2006/24 20 我国医疗保障公平性研究 刘玉恩 中国卫生法制 2006/05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21 突破自愿性的困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参合的激励机制与可持续性发展 方黎明 中国农村观察 2006/04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公平对收入分配公平性的负效应分析 袁琳琳 商场现代化 2006/24 23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公平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刘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06/09 24 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探析 刘玉恩 医院管理论坛 2006/04 25 对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郭宝才 中国卫生资源 2006/02 26 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 王绍光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6 27 我国医院实行三级价格歧视的理论研究 王文祥 卫生经济研究 2005/10 28 社会医疗保险公平性与政府保险政策建议研究 吴传俭 中国卫生经济 2005/04 29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缺失及对策 李凯峰 中国卫生经济 2005/06 30 重视贫困问题和不公平性的研究 胡善联 卫生经济研究 2004/08 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1 我国现行三种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并轨的框架研究 唐尧根 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 2008/09 2 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现状的分析 钱秋华 现代商业 2008/33 3 农村医疗保险现状与对策 马侠 现代经济信息 2008/08 4 浅谈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现状与对策 张炜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14 5 长春市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李柏昌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14 6 浅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孙晓谦 内蒙古统计 2008/04 7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建议 李二曼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08 8 从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现状看社会医疗保险 张桂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08/25 9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和对策 周静锋 卫生经济研究 2008/07 10 上海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和发展建议 鲍勇 中华全科医学 2008/08 11 国外医疗保险模式现状 庞浩 天津社会保险 2008/02 12 从水利事业单位医疗保险体系分析医疗保险现状 滕玉珊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03 13 湘西州农村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谢江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06 14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现状的实证研究 周以林 中国卫生经济 2008/01 15 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若干思考——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完善思路 李琴 清江论坛 2008/01 16 昆山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现状及其参保意愿分析 李存艳 中国全科医学 2008/09 17 浅议贫困农村医疗保险改革现状 阿木吉尔图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10 18 青岛市医疗保险现状及发展策略 马涛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2 19 农村医疗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滁州市为例 黎娜 滁州学院学报 2008/01 20 福州市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研究 王方刃 医学与社会 2008/01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21 医疗保险:中国现状、国际潮流及改革之路 杨宇霆 保险研究 2007/06 22 我国医疗保险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王安红 华商 2007/24 23 浅析国内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现状 黄锐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7/06 24 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 易建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25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改革的探讨 蔡声霞 中国校医 2007/05 26 从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现状看社会医疗保险 王灿 科技广场 2007/08 27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现状 张云林 中国医院 2007/09 28 我国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北京大学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报告 江南 理论界 2007/10 29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现状及发展展望 冯华楠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30 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疗保险自费项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曾俊群 中国医院管理 2007/06 31 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引发的思考 张群 中国卫生经济 2007/06 32 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李丁页 海南金融 2007/05 33 医疗责任保险研究现状述评 王琬 湖北社会科学 2007/06 34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现状及对策研究 周钟进 中国卫生经济 2006/12 35 牡丹江市森工系统医疗保险现状分析 谷振春 中国卫生经济 2006/10 36 浅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使用现状与改进建议 高巍然 卫生软科学 2006/06 37 高校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和方向探析 李均 经济师 2006/12 38 太原市城市低保人群医疗保险现状研究及对策建议 芦国庆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6/S1 39 我国医疗职业责任保险的现状及展望 郜玉珍 中国护理管理 2006/10 40 北京市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及政策分析 赵永生 中国青年研究 2006/09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41 医疗责任保险保费测算现状及建议 严敏婵 卫生经济研究 2006/08 42 高校医疗保险现状及改革 李洁 医药世界 2006/06 43 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改革及给我们的启示 冯国忠 上海医药 2006/07 44 关于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周丽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8 45 某市三所医院《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使用现状分析 高巍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6/13 46 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医疗保险需求的调查分析 陈丽娟 中国西部科技 2006/05 47 厦门市医疗保险现状及分析 肖玉梅 卫生经济研究 2006/04 48 农村医疗保险 理想和现实还有多远——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现状及其解决方法 刘冰 小城镇建设 2006/03 49 县级医疗保险工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李青山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2005/04 50 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现状调查分析 毛瑛 卫生经济研究 2005/12 51 日本高龄者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困境、对策 林宪鹏 日本研究 2005/03 52 护理人员对医疗责任保险的认知现状分析及对策 王若乔 南方护理学报 2005/11 53 医疗保险参保现状的社会效应分析 唐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21 54 青岛市医疗保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宋丽丽 现代医药卫生 2005/20 55 浅析黑龙江农垦医疗保险现状 周海英 农场经济管理 2005/05 56 上海市企业医疗保险定点内设医疗机构现状与发展 王拥庆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5/09 57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赵艳红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4 58 北京市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高梦滔 卫生经济研究 2005/07 59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现状与完善探讨 刘蓉 人口与经济 2005/04 60 日本医疗保险体制的现状与改革 宋金文 日本学刊 2005/03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失调与否,影响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问题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社会管理问题
摘 要:社会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文章 探讨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现实意义、工作重点和组织保障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管理 重要意义 工作重点 工作路径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大现实意义
社会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错综复杂,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风险和挑战,尤其是进入经济转型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类社会问题叠加出现。过去我们认为只要经济搞上去了,其他一切都好办,因而造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比例失调,出现了今天比较突出的社会管理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社会 教育 、社会就业、收入分配、贫富差距、医疗、住房、社保等民生问题反应强烈,反映政府和国民关系的社会管理指数低,国民税负压力较大,公共退休金占GDP比重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公民权利保障不完善,公共途径获取信息十分有限。
随着改革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民在其中受益匪浅,人在全面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对需求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满足于物质的需求,而更多的是追求安全感,安居乐业、归属感、自尊感、幸福感、自我价值实现等。因此,针对这一时期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加强社会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最近,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指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这一科学论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指导方针。
二、加强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
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加强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实施民生工程,保护人民大众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
民生工程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实施民生工程,是指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建设性举措。
实施民生工程的基本要求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广泛惠及人民群众。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达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生活目标,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是“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通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则是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实际的利益问题,真实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
三、建立社会管理组织保障的体制机制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管理工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和职能的发挥。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
要切实加强对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和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传统的“政治命令”转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政府“包打天下”转变为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从习惯突击“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从青睐行政手段,到重视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的综合治理,层层实行分解,落实责任,真正做到同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所在。管理无小事,细节定成败,一旦某个环节失误,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大局稳定。这些年来,先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奶粉(三聚氰胺)、面粉(增白剂)、双汇(瘦肉精)等丑恶事件,就是惨痛的教训。
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服务是核心,人民利益是根本。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创新管理理念。温家宝同志指出:“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社会组织以其非营利性、民间性、公益性、自愿性与组织性为特征,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与政府相比有其独特优势。社会组织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需要,让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所需。积极培育和发挥社会组织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有很多成功的 经验 可以借鉴。在国际,截至2010年底,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法国有110个,日本有97个,美国有52个,而我国只有个。
显然,我国社会组织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应该适应形势的发展,加快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自治水平。因此,要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包括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和社团等,把不该由政府办的事情放手交给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去办,充分发挥他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大力推进乡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和村居综治办公室、调解室建设,完善保安、巡防、监控、调解、流动人口管理专业队伍。建立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民政服务中心、经济工作服务中心,在村级设立服务代理室,除边远山区外,实现半小时服务圈,把过去农村办事“人难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转为“人好找、门好进、事好办”的局面。
浅析社会体育问题
摘 要:在社会体育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体育行政部门要创新社会体育体制建设,增加体育投入,为社会体育提供大舞台;还要举办社会体育活动,促进全民 健身运动 ;同时,要处理好全民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并引导社会体育中的参与者要正确认识体育。
关键词:社会体育问题 创新 体制建设
社会体育问题是对体育社会问题的研究视角、分类 方法 、特点以及其他学术特点进行探讨。社会体育问题受社会问题的制约,其产生和存在,受着社会问题的影响。因此,每一个社会体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如何解决社会体育问题,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1 社会体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社会问题引发的社会体育问题
社会体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社会问题的影响,如社会腐败问题催生了社会体育法规不完善,导致了社会体育竞赛的不公平。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由于受社会问题的影响,导致贫困群体、残疾人群体以及老年群体的体育权益受到侵犯。
社会体育问题具有自身特点和影响范围
社会体育由于社会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的不足,使得很多群众得不到体育锻炼的空间,而又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组织,使社会体育中的运动项目状况和组织形式都不能尽如人意。对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促成社会体育协调发展方面,一些高中职院校也并不能设置相应的体育项目进行有效训练。
体育的竞争性和残酷性导致社会体育问题长期存在
社会体育参与者的众多性以及竞争中获胜的单一性导致社会体育问题的长期存在。在体育竞争的过程中,对于竞争方式的求胜目的已经成了不合理的体育竞争模式的根源,有些人运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了荣报和利益。从另一个层面讲,体育的工具性已经成为使得某些社会体育项目被政治、经济、 文化 等领域作为工具被挖掘和利用。
体育本身存在的原因以及体育社会动态发展的失衡
在 体育运动 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因为常年从事体育训练,导致文化素质偏低。而到了运动员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体育控制体系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完善,在就业问题上就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同时,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体育社会化的发展,使体育运动在短期内受到重视,而在另外一个长期的阶段中被忽视,浪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
体育场地设施问题导致全民健身计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在全民体育实施的过程中,位于居民区周边的公共开放体育场地资源不多,使得体育场地远远不能满足人口的急剧增长形成的对体育空间的需求。另外,一些原有的体育场地受到新兴的城市建筑的侵蚀,使得体育场地的逐渐减少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很多学校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学校里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以及上课的场地严重不足。而在社区,有些街道系统到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场地设施。即使是有,有些小区的文体活动设施治安不好、管理不善。而随着高端的文化体育场馆的增多,大众化的体育场地逐渐减少。
2 创新社会体育体制建设,为社会体育提供大舞台
抓好社会体育的组织工作
群众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体育组织对场地、活动、组织以及服务是促成社会体育有效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局和社会体育组织要准确定位,集中管理,进行社会体育组织的改革。社会体育组织要创新组织管理模式,用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体育,实现群众体育跨越式发展。
首先,社会体育组织要转变职能,在理论上要更加明确和强化服务理念,确保专项经费来扶持体育场地以及体育运动的培训工作,培育公益性体育社团,加强协会自身能力的建设。其次,要健全各级体育公会、协会等的日常规范和日常工作,并将这种组织覆盖到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形成规范有序、遍布基层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使社会体育能够真正开展下去。只有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真正覆盖下去,才能引领群众体育发展潮流。
形成体育合力,形成体育大家办的机制
体育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要求,要通过和基层组织的合作,做好“体育搭台、社会唱戏”的大文章,要形成社会体育社会办,群众体育大家办的机制,让每一个群众都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充分开放体育场馆,打造群众体育活动常规化
在每座城市,都会有一些体育场馆,在没有竞技比赛的时候,很多体育场馆都在闲置。因此,政府要和体育场馆有效协调,在合理的时间段内开放场馆,为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长期稳定的活动场地。同时,场馆可以以低价或者免费向社会提供专业化的管理服务,使体育场馆真正成为群众体育的集训基地或者成为运动员后备力量的集训基地,实现场馆的市场化,社会体育的体制化,群众体育活动常规化。
3 举办社会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
举办社会体育活动
在全民运动的当下,各级各类体育组织要能有效引导、带领和组织当地群众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如广东省2011年全省由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举办的各类群众体育活动与竞赛5661项次,参加人数达3503万人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体育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和维护
对社会公共体育设施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本地区的体育设施不能减少,只能增加,对于破坏体育设置的要进行适当的处罚,对于因为城市建设要拆建的体育设施,要先建后拆,不能因为城市建设而毁掉群众体育设施。
4 处理好全民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
促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并举
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运动精神的同时,要能够促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并举,竞赛是竞技体育的目的,大众体育对竞赛的参与可以促使大众体育的全方位发展。
竞技体育是在全民体育的基础上的提高,而竞技体育反过来又能够指导群众体育,因此,要想发展社会体育,就要促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并举。
社会体育要把社区体育作为大众体育的主阵地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主阵地,因此,社区体育开展的好坏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大众体育指导员的素质和数量,让群众体育能够更多有序地开展起来。在健身指导逐步科学化的现代社会里,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帮助群众体育在锻炼形式松散的当下能够科学健身。
5 引导社会体育中的参与者要正确认识体育,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
有效利用各种体育设施,引导体育消费
体育行政部门要跳出体育看体育,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抓好社会体育,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体育健身中要创新改革,缩小区域间群众体育发展的差距。社会体育要增加大众体育的投入,要促进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提高群众参与社会体育的参与度,要让乡村体育和城镇体育都能深化体育社会化进程,让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同时,要组织多种体育组织团队,使大众体育资源能够充分被利用。体育行政部门还要通过各种有效 措施 营造氛围,引导体育消费,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形成全民健身、积极向上的氛围。
加强青少年 儿童 体育锻炼
社会体育要为青少年创造机会和场地进行锻炼,要审视群众体育管理体制,要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迅猛发展。目前学校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青少年的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体质训练的需要。因此,社会体育要组织各种活动让青少年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总之,针对群众对社会体育需求日趋科学化的今天,要不断创新社会体育健身活动模式,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化水平,引导全民健身运动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俊.21世纪休闲体育现状与问题[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 刘德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 余道清.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家庭体育发展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7(4).
(一)著作1、《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参加编辑。2、《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参加编辑。3、《教育大词典?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4、《现代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著,主编(3),撰写3万字。5、《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独立,万字。1996年获第四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6、《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近6万字。1999年4月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7、《女童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作,主编(3)。2000年6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8、《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9、《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3万字。1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3万字。11、《女童教育实践与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任执行副主编(3),参加撰写5万余字。12、《中国现代文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约5万字。13、《中国女子教育文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1)。2001年5月获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4、《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2万字。15、《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近8万字。16、《女中学生现代素质的探索与培育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副主编(2),参加撰写2万余字。2003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7、《中外女童教育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独著,万字。2002年7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8、《当代中国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回眸与前瞻》,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参加撰写2万字。19、《外国女子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独著,万字。2005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同年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称号。2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5万字。21、《杨贤江年谱长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版。合作撰写(1),撰著12万字。该书收入潘懋元、华长慧、宋恩荣主编,喻立森执行主编的《纪念杨贤江诞辰110周年丛书》。22、《戴续威教育论著选》,2005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合作编撰(1),全书21万字。(二)论文◆1986年1、《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体系问题》,熊明安、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1986年第1、2合期◆1989年2、《试论教育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第59—65页。◆1991年3、《浅谈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第25—30页。◆1996年4、《浅谈<福翁百话>的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118—124页。5、《浅谈雷培鸿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载广西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1997年6、《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82—88页。7、《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第89—91页。8、《加强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女童教育发展——川北地区农村女童入学及辍学问题的研究》,川北女童教育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1—55页。9、《发展女童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大巴山、米仓山地带女童教育研究》,冉元辉、汤泽生、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6—59页。◆1998年10、《对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报告》,《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56—59页。11、《对川北某重点师范学校女生素质的调查》,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84—90页◆1999年12、《试论中日近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点及其成因》,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23—29页。13、《近代广西壮族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署名“杜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第56—61页14、《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5、《试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6、主持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研究”1999年3月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2000年17、《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26页。◆2001年18、《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女童失学原因调查与对策》,洪显利、刘电芝、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2003年19、《贫困山区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刘伟斌、杜学元、黄魁耀,《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20、《老年女性教育问题研究——四川省南充市老年大学的调查分析》,范琐哲、杜学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1、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enlightenment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u Xueyuan,Contemporary Education (HK),2003(16).22、《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杜学元、贾贵州,载叶上雄主编《教育强省——科教兴川的必由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4年23、《民国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审视: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比较》,杜学元,《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第36—39页。24、《浅谈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成因》,杜学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99—102页。25、《论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构》,吴立保、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4年第 12期第66—69页。26、《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第4期,90—93页。27、《高校教师聘任制管窥》,孙刚成、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0月(中),第75—77页。28、《简论网络教育与教育机会平等》,何岸、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1月(下),第7—8页。29、《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浅析》,何岸、杜学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7页。30、《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伟斌、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46—148页。31、《张澜教育思想评析》,杜学元、龚波,《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39页。32、《新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曾庆红、杜学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54—156页。3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卢长娥、杜学元,《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第4期。34、《略谈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刘伟斌、杜学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年第3期,第5—6页。35、《略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王勇、杜学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0—15页。36、《卢作孚的职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王小红、杜学元,载刘重来主编《卢作孚社会改革实践与中国现代化研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2005年37、《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学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杜学元、沈堰奇,《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74—78、89页。38、《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39、《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张晓琳、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9—101页。40、《论我国助学贷款的改革与发展展望》,曾庆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3—105页。41、《建立在生活平台上的德育模式》,郑利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6—118页。42、《从人的主体性谈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方式》,吴薇、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25—127页。43、《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启示》,王勇、杜学元,《教育与现代化》2005年第1期。第24—26页。44、《教育劳动及其生产性投资》,郑海波、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4期。第29—32页。45、《浅谈在外国教育史学科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范琐哲、杜学元、肖韵,《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60页。46、《中学生学习压力源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合作(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6期。第53—56页。47、《外国教育史教学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杜学元、范琐哲,载杨孔炽主编、黄仁贤副主编《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第1版。48、《异曲同工——庄子与卢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孙刚成、杜学元,《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8—79页。49、《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延安大学学报》(社科)2005年第5期。第118—121页。50、《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某县为例》,张军、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 2005年第12期。第137—138页。51、《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同伴同伴交往观探析》,刘青秀、贾云鹏、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12期。第50—53页。52、《美日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杜学元、杜永红,《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5—77页5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低教育探究》,严敏、杜学元、金珺,《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5—96页。54、《羌族民俗与羌族教育》,蔡文君、杜学元,《贵州民族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5年第6期。第197—202页。55、《欧阳修教育思想探微》,陈元、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2005年第4期,第89—92页。◆2006年56、《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王新兵、杜学元,《教师教育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6年第1期,第66—70页。57、《试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观》,王新兵、杜学元,《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第48—50页。58、《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格完善》,张忻、杜学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4—137页。59、《试论我国观念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吴薇、杜学元,《教育现代化》2006年第1期。第30—31页。60、《浅谈民俗对女童教育的影响》,杜学元、吴立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2期。第29—32页61、《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上)。第120—121页。62、《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入学机会不均等》,杜永红、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27—132页。63、《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初探》,严敏、杜学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4期,第155—156页。64、《荀子和亚里斯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张忻、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8—120页。65、《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1—123页。66、《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郑海波、杜学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14—118页。67、《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刘继强、杜学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2—114页。68、《试论农村中学债务问题》,周兰英、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下),第14—15页。69、《中国男女分校与同校之争的历程、主要分歧及启示》,杜学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85—90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52页。70、《曾国藩教育思想探析》,杜学元、王新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42页。7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张丽、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46—49页。72、《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周兰英、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60页。73、《试论我国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曹兆文、杜学元、苏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7—30页。74、《凸现教师魅力型权威,构建和谐教育》,杜学元、张忻,《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页。75、《论胡宏的教育哲学思想》,陈小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6期,第51—53页。76、《行政导向下的我国大学学术权力》,陈小明、杜学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54—156页。77、《论大学校训》,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34 —136页;《高等教育研究》(西华大学),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2006年第2期,第16—19页。78、《论高收费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市场化运作》,赵秋、杜学元,《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第55—57页。79、《高等教育收费制实施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李敏敏、杜学元、赵秋、李江淘,《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年第6期,第6—7页。80、《对现行高校生师比要求一致性的质疑》,易莉、杜学元,《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70—72页。81、《徐特立教师论及其当代价值》,周兰英、杜学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64—167页。82、《唐君毅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杜学元、张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3—15页。83、《试论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周兰英、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68—71页。84、《浅谈我国高校应建立学术休假制度》,高建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3页。85、《经济转型时期确定教师合理报酬初探》,刘飞燕、杜学元、徐安兴,《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上),第93—94页。
一般不作为核心期刊,不过有的单位,相比中文核心来说,更认同 CSSCI扩展。南大核心(CSSCI来源)、双核心(南大+北大)期刊推荐(我处专发CSSCI来源,CSSCI扩展,中文核心): 1.社科综合图书馆档案类:《求索》《城市发展研究》《新疆社会科学》《云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山东社会科学》《江汉论坛》《学习与实践》《齐鲁学刊》《小说评论》《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人口学刊》《深圳大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民族艺术》《图书馆建设》《图书与情报》《图书馆》《艺术百家》等2.经济金融管理类:《世界经济》《统计与决策》《经济纵横》《管理现代化》《价格理论与实践》《财经科学》《经济问题探索》《财经问题研究》《金融论坛》《宏观经济管理》南大扩展(CSSCI扩展):《兰州学刊》《学术探索》《文艺评论》《高校图书馆工作》 《中华文化论坛》(北核+南扩)《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北核+南扩)《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北核+南扩)《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北核+c扩)《高校图书馆工作》《民族艺术研究》
《求索》主管单位: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单位: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刊号: ISSN 1001-490X 国内刊号: CN 43-1008/C期刊级别: 北大核心/CSSCI期刊 期刊类型: 月刊期刊地址: 长沙市德雅村7号(410003)投稿邮箱:《江西社会科学》征稿主管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刊号:ISSN 1004-518X国内刊号:CN 36-1001/C期刊级别:北大核心/CSSCI期刊期刊类型:月刊投稿邮箱:期刊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330077)《社科纵横》(新理论版)主办单位:甘肃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9106国家统一刊号:CN 62——1110/C投稿邮箱:《统计与决策 》主管单位:湖北省统计局 报刊刊期:月刊 主办单位:统计与决策杂志社 报刊版面: 编辑出版:统计与决策杂志社 邮政编码:430071 创刊日期:. 国内统一刊号:CN42-1009/C 互联网址:国内邮发代号:38-150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487 期发行量:5000 国外发行代号:DK42008 投稿邮箱:《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月刊主办: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月刊是福建省电化教育馆组织编写的教育刊物。刊物始终坚定地站在基础教育改革前沿,倡导生命化教育写作,关注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关注儿童文化,以平民立场办刊,以成全教师的发展为宗旨。国际刊号:ISSN 1672-6847国内刊号:CN 35-1268/C投稿邮箱:《甘肃社会科学》主办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甘肃社会科学》是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1979年创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国际刊号:ISSN 1003-3637国内刊号:CN 62-1093/C邮发代号 54-2,投稿邮箱:《湖北社会科学》国内统一刊号:CN42-1112/C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8477 投稿邮箱:《教学与管理》《教学与管理》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双效期刊”、全国综合教育类“核心期刊”全国教育学院学报研究会“优秀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5872,国内统一刊号CN14-1024/G4,四封彩色印刷,内文80页。《教学与管理》创刊于1984年,创刊伊始为季刊,1997年扩容为月刊,2000年扩容为半月刊,2001年扩容为旬刊。投稿邮箱:《教育理论与实践》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 主管单位:山西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西省教育学会编辑单位:《教育理论与实践》编辑部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国内统一刊号:CN 14-1027/G4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633X邮发代号:22-31国外发行代号:BM6049投稿邮箱:《教育研究与实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160X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041/G4 邮发代号:38-144投稿邮箱:《开发研究》【期刊名称】:开发研究【主办单位】: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出刊周期】:双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4161【国内统一刊号】:CN 62-1005/C【收录情况】:《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中国科技期刊网收录期刊.【邮发代号】:54-48【发行情况】:国内外公开发行【投稿邮箱】: 《兰州学刊》《兰州学刊》是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兰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以科学性、思想性、前沿性为指导,主要刊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论文,并设有一定的研究专栏。 主办: 兰州市社科院;兰州市社科联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语种: 中文 开本: 大6开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492国内统一刊号:CN 62-1015/C邮发代号 54-71国内统一刊号:投稿邮箱:《中国成人教育》国际刊号:ISSN 1004-6577国内刊号:CN 37-1214/G4邮发代号: 24-96投稿邮箱: 《中国医院管理 》刊名: 中国医院管理 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nt主办: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周期: 月刊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文开本: 大16开国际刊号:ISSN 1001-5329国内刊号:CN 23-1041/C邮发代号 14-76投稿邮箱:
湖南大学学报本身是不接受外校投稿的。如果你要投稿的话,直接去湖南大学期刊社质询。
1981试论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 扬州师院学报论艺术“化丑为美”的契机 学术月刊.“艺术起源于劳动”是科学的命题 复旦学报论自然美 学术月刊.试论阿Q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的融合 扬州师院学报.“美感的先天倾向”浅议 美育耗散结构与美的逻辑行程 当代文艺思潮.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和辩证思维 文艺研究.(合作)1987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与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8卷(,合作)“阳刚之美”和“崇高”的系统论辨析 江汉论坛.儒家美学的“和谐”与基督教神学美学的“和谐” 山东大学学报.论王夫之的诗歌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在文学与文化的交汇点上 文学研究参考.系统论原则与美学、文艺学的方法论《文学理论方法论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合作)1988古典书法美学的总结——简论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 学术月刊.文学在生命意识的二律背反中演进 南京社联学刊.呼唤真情的理想之歌——论汤显祖的美学思想 文史哲.论袁枚的诗文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明清美学主潮概观 晋阳学刊.李贽美学思想的近代倾向 学术月刊严肃文学的困境和通俗文学的出路 南京社联学刊.自然美的系统分析 云南社会科学.李渔戏剧美学的古典倾向与近代因素 艺术百家.意境探源 扬州师院学报.艺术家社会属性的情感存在方式 批评家.儒家美学与基督教美学之比较 江汉论坛.晚明浪漫思潮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 学术月刊.从符号学看文艺作品的社会属性 天津社会科学.叶燮与写实性诗歌美学的总结 天府新论.文艺创作社会学新论 学习与探索致思与娱乐之间——关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思考 真善美.艺术家的美学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10卷(.)文艺社会学论纲 扬州师院学报.辩证思维与黑格尔的自然美论 人文杂志.独抒性灵,趣味盎然——袁宏道游记散文的“趣” 古典文学知识.中国十七世纪的“忏悔录”——袁宏道美学观念的蜕变解析江汉论坛.艺术家社会学新论 文科教学.寻找文艺行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中介——文艺行为社会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人本心理学美学与道家美学 学术月刊.文艺价值的生态环境及其优化 学习与探索.论公安派的美学思想 晋阳学刊.中国戏剧美学史的逻辑发展 戏剧.近代戏剧美学的开拓——王国维的戏剧美学思想扬州师院学报对于文艺中非理性的辩证分析 文论月刊.文艺的价值标准及其转换 江海学刊.期待视野与文艺接受社会学 天津社会科学.价值论美学的新视界 福建论坛.中国古典美学作为参照 文论月刊.从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的逆转——王骥德的戏剧美学思想求是学刊.探寻当代美学研究深化的契机 福建论坛.平民主义戏剧美学的初澜——元代戏剧美学概论 江汉论坛.文艺的价值取向及其选择 学习与探索.体系建设与分析研究 学术月刊.中西方戏剧美学比较论 江汉论坛.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 学术月刊.郑板桥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东岳论丛.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崛起——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扬州师院学报.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余波——金圣叹的戏剧美学思想艺术百家文艺价值的功能及其实现 北京社会科学.《讲话》精神与中国古典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在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中介地带上——文艺价值社会学导论学术论坛.对于文艺创造的心理阐释 天津社会科学.文艺价值取向的辩证法 学术界.探询人类生命活动的诗化哲理 江海学刊.“当代艺术与当代人”五人谈 艺术广角.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美学 西北师大学报.文艺心理社会学导论 晋阳学刊.寻找中国当代美学在经济大潮中的位置 东方丛刊.新时期文艺美学的建设概观 山东社会科学.文化变革与美学转型 文汇报.定势与文艺心理效应 学习与探索个性化:大众审美文化的内核 福建论坛.当代美学研究放谈 学术月刊.李贽与莱辛的戏剧本质论之比较 艺术百家.王骥德与狄德罗的戏剧艺术真实论之比较 扬州师院学报.走向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 思想战线.观念转换和理论重建的时代——当代国外文艺社会学鸟瞰宝鸡师院学报.文艺创造心理之辨析 南京社会科学.现代艺术与价值论美学 北京社会科学.古典主义戏剧美学的总结——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 学术论丛.多角度、多层面的中国美育史研究 扬州师院学报.(署名“鲁扬”)文艺心理社会学方法论 学术月刊.现代艺术商品化的内在机制 学术界.徐复祚与卡斯特尔维屈罗的戏剧功用论比较 学术论坛.重建美学和现代艺术的话语系统 学术月刊.把握文艺本质的“反映—中介”论视界 中国图书评论中国的后现代艺术倾向及其意义 文史哲.李渔与黑格尔的戏剧结构论之比较 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吕天成与莱辛的戏剧批评之比较 扬州师院学报.李渔与歌德关于戏剧舞台性的论述之比较 社会科学辑刊.王国维与雨果的戏剧史研究之比较 艺术百家.金圣叹的美学思想与儒、佛、禅、道 文艺理论研究.理性与文艺变态心理 东岳论丛.潘之恒与狄德罗的戏剧表演论之比较 求是学刊.美学的功能与学者的使命 文论报.中国戏剧美学与佛教、禅宗思想 北京社会科学.中国戏剧美学与理学 天津社会科学.创造美学的现代建构 社会科学.中国戏剧美学的整体思维 东方丛刊.当代美学的批判理性 学术季刊.中国戏剧美学与《周易》 艺术百家.在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表象背后 学术月刊中国戏剧美学的圆形思维 齐鲁学刊.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新一页 中国文化报.文艺学改革的新思路 文艺报.(署名“鲁扬”)大众审美文化的复制性 天津社会科学.把握文艺本质的“反映—中介”论视界 中国图书评论.装饰之道,文化之道 文艺报.中国戏剧美学的规范思维 江淮论坛.中国戏剧美学的具象思维 江海学刊.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创获 社会科学家.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美学话语 求是学刊.作为消费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北京社会科学.文化视境中的中国戏剧美学——《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引言扬州师院学报.消费者,对审美文化发话 光明日报.文化批判与建设 文论报.(合作)1996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体系的品格 文学研究第4辑(.)塑造新型文化品格:当代学校美育的定位 社科信息.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建构 江苏社会科学.作为快餐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学习与探索.当代审美文化的宗教意识 学术月刊.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现代建构扬州师院学报.(合作,署名“鲁扬”)当代审美文化的哲学基础 北京社会科学.进展与问题:1989-1995文艺学建设概观(上、中、下)文艺研究,5,6.中国戏剧美学与儒家思想 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第4辑(.)中国戏剧美学与道家思想 齐鲁学刊.当代审美文化的四重背景 求是学刊.关于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扬州师院学报.审美文化:当前美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中国文化报.大众文化:一道可口的快餐 岭南文化时报.文学鉴赏与接受美学 文学界文学语言与审美价值 云南文艺评论.快餐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评 当代文坛报.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形式 学术月刊.何为美学史?——从审美文化研究反观美学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关于文化批判 南京社会科学.审美文化与美学史 光明日报.什么是审美文化 人民日报.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心理背景 社会科学辑刊.当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 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3集(.)评当前美学研究的两大热点 哲学动态.审美文化的历史进程——兼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通与变江苏社会科学.当代审美文化的地域分野和跨地域传通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7年总第4辑(.)1998当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新概念 益阳师专学报.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观与文学史观念 云南社会科学.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矛盾 北京社会科学.审美文化研究的历史观照——审美文化研究的一个方法论浙江学刊.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与美学史视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辑(.)中西方审美文化之异同 社会科学辑刊.文化的多极化与世界的未来 中国文化报.马尔库塞的形式主义美学解析 外国美学第15辑(.)作为广告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江苏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当代转型 社会科学报从象牙塔到市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学习与探索.都市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求是学刊.审美文化的当代构成 学术月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传统 甘肃社会科学.当代审美文化批判论纲 北京社会科学.美学与乌托邦 社会科学辑刊.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 社会科学.妇女命运:当代审美文化中的悖论 东方.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社会科学辑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理论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扬州教育学院学报.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 江海学刊.百年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 求是学刊.重塑新的话语外壳 青年思想家对中国美学的思考 光明日报.中国戏剧美学与中国哲学 艺术百家.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学术月刊.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 文学评论.新的求索之路,新的学术之梦 江海学刊.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 学习与探索.作为视觉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中国文化报.跨学科研究: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历史要求——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比较 文艺报.文学革新的偏离与回归——五四时期文学传统论的功利性倾向北京社会科学.错综通变,参伍因革——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心理学倾向江苏社会科学.青年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东方丛刊.当代话语的宿命和出路 民族艺术.西方审美文化的历史走向 外国美学第18辑(.)2001金陵王气与江南士风 读书.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上) 求是学刊.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下) 求是学刊.现代性:文学理论重建的基石——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读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话语强权与话语抵抗 中国文化报.诗必须适应它所属的世纪——西方古代到近代文学传统论的社会学倾向社会科学辑刊.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光明日报.关于文学理论的话语权问题 文学评论.文学传统与现代性 学术月刊.中国审美文化的历史走向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 江苏社会科学.西方20世纪文学传统论的形式论倾向 文艺研究.交互性与文学传统 学习与探索.文学传统流变的机制与形态 北京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学术规范——蒋孔阳美学研究方法的启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6辑,复旦大学出版社.伦理与宗教:中西文化的两大主题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文学传统论的四大倾向及其现代转换 扬州大学学报.文艺美学的合法性问题——再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中外文化与文论第9辑,四川教育出版社.文学传统的功能与知识增长 江海学刊.否定主义美学 文艺研究.全球性与现代性 求是学刊.全球性:“现代性”的当今形式 社会科学报.与时俱进的文艺美学探索──论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深圳大学学报.全球性问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现代性与意识形态性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 社会科学辑刊.“全球性”不等于“世界性” 学海.我看故我在 河北日报.郑板桥民本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美学升华 艺术百家.媒介变化与视觉文化的崛起 文艺争鸣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 社会科学辑刊.文学传统与文类学辩证法 学术月刊.日新之谓盛德——姚文放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读图时代文类“内爆”的典型文本 文艺理论与批评.语言媒介与文学存在的理由 求是学刊.文本·话语·主体:文学传统与交互世界 社会科学.中国古典美学的至上追求 中国文化研究文艺复兴美学对于西方传统戏剧原则的突破和修正西北师大学报.面向新世纪的美学理论体系——试论曾繁仁的存在论美学深圳大学学报.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 社会科学辑刊.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社会科学战线中国20世纪文艺社会学史的宏伟画卷——评周平远《文艺社会学史纲》江西社会科学.“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论王艮的“尊身论” 江苏社会科学.“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社会学的搁置与重建——读周平远《文艺社会学史纲》的一点感想中国图书评论.鱼化为龙:王艮的平民主义美学思想 学术月刊.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回忆《学术月刊》给我的教益 学术月刊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 社会科学辑刊.中国文学传统转型的内在机制 河北学刊.文学传统重建的现实价值本位 中国社会科学.李贽的自然人性论美学思想 学习与探索.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学术月刊“审美”概念的分析 求是学刊.消费社会:审美教育何为? 文艺报.第三版文学教育与乌托邦理想 文艺报.第二版“审美”概念的嬗变及其美学意义 江苏社会科学.中国语境与汉语系统中的“文化”概念分析 社会科学战线.改革开放30年的学术诠释 社会科学战线文学的乡愁与心灵的还乡——读《钱中文文集》 文艺争鸣.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文学评论.“审美文化”概念的分析 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作为历史性概念的审美文化 求是学刊.审美文化的内在构成——对于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关系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战线.文学理论与乌托邦之梦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6版敬业志学,辛勤耕耘——我与名栏“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的学术交往学习与探索.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 学习与探索共和国60年文学理论的理想诉求 文学评论.论审美文化的历史演进 江海学刊.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历史深度与中国经验: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天津社会科学.我们如何进行学术争鸣?——兼答《理论之后的悖论解决——与姚文放先生商榷》 中国文学研究.戏剧结构论:李渔与黑格尔的异同 艺术百家.王国维的美育四解及其学术意义 文艺理论研究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 社会科学报.第5版唯实、求是、图新——《求是学刊》发刊200期感言 求是学刊.日新其德: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我与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文化政治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江苏社会科学.文化政治三维度 求是学刊.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 文学评论.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南京大学学报.重写:文学理论建构被遗忘的机制 西北大学学报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 江海学刊.文艺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版“肉体话语”与“文化政治”——伊格尔顿对于经典美学解构与重构的后现代启示录 学习与探索.还原葛兰西:也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构——与陶东风教授商榷文艺研究.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叙述方法 探索与争鸣.文化政治的多维分析 文艺论坛.文化研究与理论话语的更新 文学评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对于康德的接受与改造 社会科学辑刊.文学经典之争与文化权力的博弈 社会科学战线.释“表征性解释”——乔纳森·卡勒“文学经典论”的关键性概念求是学刊.文学经典之争向文学研究回归的迹象 文艺理论研究.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以乔纳森·卡勒的“后理论”转向为例文学评论.“多层累的突创”说探源——蒋孔阳创造美学与杜威“突创”论的相关性学术月刊确立自媒体的文化信码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A08版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 社会科学辑刊.沃尔夫冈·凯塞尔是瑞士人,还是德国人中国社会科学报.第B01版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 人民日报.第20版话语转向:文学理论的历史主义归趋 文学评论.自媒体:网络话语与文化信码 湖南社会科学.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与话语更新 文艺理论研究从形式到政治:文类理论的后现代新变 清华大学学报.“强制阐释论”的方法论元素 文艺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