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几年最火热的词是什么,那应该就是人工智能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早在1956年就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真正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相信大家都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到人工智能为我们带来的便利,而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并没有多么完善,今后人工智能的发展还会持续高速的继续,那么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都有哪些呢?一、人工智能技术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产品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关于人工智能产品,大家最熟悉和了解的应该就是我国通讯行业的巨头——华为公司自主研发的AI芯片了,而由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X系列手机搭载的也是AI智慧芯片,我们的生活正在慢慢的出现更多的人工智能产品。经常刷抖音的朋友应该都被那些银行服务厅里的智能机器人给吸引了吧,而人工智能应用在这些方面,只是我们生活的冰山一角,为了,人工智能将会更多的应用到商业,由商家开发的人工智能产品也将会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二、人工智能成为一种可购买的智慧服务人类研究人工智能,归根究底还是要为人类服务,人工智能和不同行业的结合发展,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方便,或者说“懒”,这就跟人类使用工具一样,其本质都是“偷懒”和高效。相信去年春节期间百度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大家都见识过了,对于人工智能的可应用来说,这只是其中之一,在未来,当让观众大规模的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来享受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服务。想象一下,开车的时候睡着了却仍然能到达目的地,是不是很刺激呢?三、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对全球的经济产生影响说到人工智能,大多数人都是比较期待的,当然也有少数人会怀着担忧的心态看到它,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的高效和服从,那么在未来,当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阶段,它是不是就能够取代现在一些行业所需要的人工劳动呢?如果是的话,那么将会有大面积的失业问题出现,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量产,这样就会有很多人下岗,对全球的经济和社会来说,影响都是巨大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势不可挡,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但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人工智能究竟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不好预计的,可以预料的是,我们会因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而享受更多更好的服务,但会不会产生坏的影响,小编只能说,这个问题就要交给未来决定了。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人工智能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百度百度(BAIDU)、腾讯(TCTZF)、阿里巴巴(BABA)、科大讯飞(002230)等。
本文核心数据: 智能语音在教育领域的主要应用,中国智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智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级同比增长,学习机出货量市场份额,中国学习机市场空间预测
1、 智慧教育成为黄金赛道
智能语音在线教育领域主要有四个应用,分别为语音转录、语音算法助力课堂质量检测、虚拟教师互动教学、口语测评。
自2012年以来,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不断实现突破,人工智能在线教育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下逐渐兴起,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语音测评、基于图像识别的智能情绪分析等人工智能在线教育产品涌现在市场中,人工智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中国人工智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549亿元增长至2020年3683亿元,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人工智能在线教育产品性能将进一步提升,用户规模将不断扩张,人工智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有望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
2、 学习机需求趋于刚需
智能教育中主要的产品之一是学习机。学生平板主要面向K12学生用户,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功能吸引家长和学生群体,更适用于家庭学习场景。2019年中国学生平板市场的出货量约400万台,初步估计2020年将接近440万台,2021年将会达到470万台,学生平板市场呈现连续增长态势。
从企业来看,市场集中度相对分散,整体呈现出步步高领跑、讯飞大举追赶的局面。目前,我国学习机的主流品牌包括步步高、读书郎、优学派、小霸王、好记星、科大讯飞等。其中步步高凭借核心的教育资源优势和长期的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份额上占据首位。
3、 未来市场空间将近300亿
在未来我国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更高的应用下,2026年我国学习机的市场空间将增长到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之路!
教培行业野蛮发展的时代结束
从政策方面来看,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
会议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同时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在办学资格等8个方面做出整顿。
市场方面来看,和今年初相比,教育中概股的总体市值已蒸发近千亿美元。截至6月3日,高途股价从1月27日最高点美元/股跌至美元/股;新东方的股价从2月16日最高点美元/股跌至美元/股;好未来的股价从2月16日最高点美元/股跌至美元/股。
除了股价下跌之外,资本也开始陆续撤离教育行业。如高瓴资本披露的2021第一季度持仓情况显示,其在一季度清仓了好未来和一起教育科技;景林资产卖出持有好未来股数的;瑞银卖出8740万股持有的高途股数;老虎环球基金同样也再第一季度清仓了高途。
我国教育行业在现有的政策监管下,已经不能再随意的资本化了,投资者的撤出也是教培行业野蛮发展的时代结束的信号之一。
3、教育培训行业绝不能过度逐利
国家今年对于校外培训行业的整改主要是因为目前的教培行业有一下四点问题,首先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问题严重,家长的经济压力增大,然后是课外培训使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丧失,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教育这样立德树人的行业在资本化的影响下商业氛围浓厚,逐渐成为追名逐利的产业。
——近年来学生校外培训增负严重
根据国家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学生在校外的培训时间较长,参加培训的学科也较多。有的学生每周在校外参加培训的时间在4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在周末参加校外培训;的学生会参加4-6门学科的培训。
——补习收费价格高,家长经济负担重
校外的补习机构按照小时的方式计费,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授课规模收取的价格在50-500元/小时不等。以学而思小学五年级英语暑假培训班为例来看,网课的小班课教学为80元-90元/小时的价格,20人左右的面授小班教学已经达到120元/小时,如果是一对一的教学不论是网课还是面授,价格都将翻倍计算。
而且一次课时的时间平均在2个小时,这意味着,小班课补习一次约花费240元左右,一对一的辅导价格约为500元一次。同时下表列举的为小学五年级英语暑期班,随着年级的增长,家长对于中考和高考的重视,不补习价格将会进一步的提升。
根据央视财经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花销排行第一的是教育培训,占比达到,超过了住房花销的。一线城市花在孩子身上的钱,平均一年在万元左右,二线城市在36000元左右,三线城市则在29400元左右。
——校外补习让教育丧失了公平性
根据国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参加校外培训和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具有高度相关性。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子女参与培训的机会更多,而特殊家庭结构,如离异、再婚、丧偶等家庭结构的子女参加校外培训的机会较少,留守儿童参加校外培训的机会显著低于普通学生。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20年3月刊发的研究论文《“扩大中的鸿沟 ”:中国家庭子女教育投资状况与群体差异比较》的数据图表也显示,子女教育支出和家庭收入呈现高度正相关。
家庭经济条件越好越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获得更具有针对性的补习和提升,势必会造成家里条件越好的子女看起来成绩更加的优秀,在升学等重要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如此下去,校外补习让教育失去了原本的公平性。
——注重资本化营销,商业氛围浓厚
不难发现,从去年的疫情开始之后,在线培训机构发展迅猛,在资本的帮助下,地铁站、公交站、视频广告、影视剧植入等多个方面都充斥着教培行业的广告。校外培训机构运用互联网商业营销模式,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广告宣传、同行竞价、抢占市场等行为加速机构的扩张,是典型的资本化运作发展轨迹。
根据网易有道、好未来(学而思)和高途2020年年报的年报显示,市场营销费用占营收的比例远远大于研发费用,网易有道和高途的市场营销占比达到了80%以上,而研发占比仅为10%左右。
注:好未来数据为2021财年年报,财年阶段为2020年2月28日至2021年2月29日;且研发费用未有单独统计数据,该数据为在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开销占比。
根据2021年第一季度的年报显示,网易有道的市场营销投入为亿元,占营收比例的,高途2021年第一季度市场营销为亿元,比第一季度的营收亿元还要高。
在目前通过营销的方式教培行业的市场已经被抢占的差不多了,而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各个机构就需要提高机构在研发方向的投资占比,获得更多更好的师资。
如果政府不加以规范,如此发展下去优秀的师资将可能在资本的操作下流向补习机构,学校教师的质量将无法得到保障,教育的不公平性进一步增加,“内卷”更加严重,主流教育体系将受到严重的冲击。
据了解,目前我国超过40万的校外培训机构有将近800万教师,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万所,专任教师万人。
4、未来教培行业将多以文体类为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中提出,要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多以考试成绩结果为导向的教培机构受到政策的规范和限制之后,不以成绩、应试为目的的文体类培训将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并且随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继续深化,学校也将更加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如篮球、足球、钢琴、绘画、书法等活动,体育、美术、音乐等多元的教育行业将得到发展。
教育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未来教育网络化、教育社会化、高等教育产业化将是未来中国教育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教育必须适应发展形势,才能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培养符合信息化发展的新型人才。未来社会里,各方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教育唯有以更为迅猛的速度前进,不断推陈出新,按需培养人才,才能迅速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才能把握住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大有可为
对我国父母来说,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发展。教育培训行业发展趋势指出,目前我国有70%的中小学生,选择用课外辅导的方式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而大考冲刺阶段的学生选择课外辅导的比例更高。有1/3的被调查家长表示,愿意拿出钱为孩子的课外辅导买单。
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趋势论文
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高校教育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心理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近年来高校学生犯罪事件的不断发生,让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真实事件的发生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成为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学生的情绪问题以及性格的缺陷问题值得教育部门对心理教育进行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发现,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会因为人际关系、家庭压力或者是学习压力陷入心理问题的漩涡中,由于学生的心理建设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再加上高校没有健全的心理咨询体系,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梳理和解决,这也是造成类似事件发生的关键性因素。良好的心理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解惑,更能避免类似悲剧事件的发生,还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心态,因此,高校心理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探析大学心理学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1.大学心理教育应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展开心理学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学进一步发展。对当前大学心理教育来讲,更应重视心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有机融合,应以大学生兴趣为着手点,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心理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同时使学生心理层面获得进一步升华,能够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对于不同学生,教师应采用不同的心理教育方法,实现因材施教,保证大学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应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变化情况,从而给予学生更加针对有效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逐渐学会自我调整心理状态,提升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养成。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学教育,必须以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为基础同时加以创新,帮助高校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保证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
2.构建健全的大学心理学教育制度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素质较差而做出的各种极端事件屡见不鲜。为此,社会对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基本情况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关专家也对大学生心理学展开深入研究,并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相继开展了心理教育课程。然而,当前我们国家很多大学校园中所开设的心理课程缺乏科学合理性,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和价值。具体表现在心理教育课程课时设置严重不足,以及师资力量薄弱和相关投入匮乏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大学应对心理课程设置展开优化和革新,首先高校自身应重视心理教育对大学生身心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应将学生心理课程分数列入学生分数管理当中,继而提高学生对心理教育课程重视程度,给予心理教育课程足够的课程教育时间,科学合理地设置心理教育课程,从而充分发挥心理课程教育价值,有效促进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养成。并且,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及案例教学等,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进行思考和认知,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价值观,排解心理压力。
3.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学教育评价指标
一套科学合理的心理学教育评价机制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学教育具有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大学心理学教育依然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应尽量对学生展开积极评价,鼓励和引导学生展开自我评价,通过自我反思更好地认识自身不足,以学生心理状态以及心理综合素质评价为前提,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有效地促进高校心理学教育不断优化和发展。在对高校心理教育展开评价时应以心理学评价实践为切入点,同时持续革新评价手段和教学观念,充分依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具体问题持续创新和摸索心理教育手段,从而有效推进大学校园心理教育不断发展。
我觉得非常好,这个行业应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也会有越来越多人从事这个职业
近年来,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不断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推动数字化转型,整体商业银行经营稳健。在2020年,商业银行重点关注风险能力,净利润5年来首次负增长,而综合风险管理能力方面成效显著。
整体经营良好,净利润首次下降
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推动数字化转型,整体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14-2019年,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从万亿元增长至万亿元,持续平稳发展。
截至2020年末,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至万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发展态势良好。
2015-2019年,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整体呈上升趋势。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总体稳健。2014-2019年,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为万亿元,同比增长。
2020年以来,银行业信贷投放总量维持高位,资金来源充裕支撑资产扩张提速,再加上“量增价跌”以及资产质量阶段性承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总体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滑。
202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为。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9392亿元,较2020年下降,这是2015年以来净利润首次下降。
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效果显著
不良贷款率下降
2018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不良贷款率波动上升,主要受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萎缩、企业经营困难等多重因素影响。截止至2020年第四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较2020年第三季度有所下降。
存贷比波动上升
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迅速变现的能力,主要用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来衡量流动性。一般来说,存贷比越低,流动性比例越高,银行的流动性越高。国有银行由于规模大,存款来源充足,因此存贷比低。
城商行由于地域对业务经营的限制,因此存贷比也较低。但跨区域经营战略实施后,其存贷比会有上升的空间。2018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整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第四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为。
资本充足率不断优化
银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不断上升,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充足率为,其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
——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行业授信策略分析报告》
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趋势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三大主线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新起点上,世界都在瞩目中国的复兴之路。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 百货公司 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出口将占我国汽车产量比例的20%。未来十年,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新中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新能源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格局、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中国纺织业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网络生活的新阶段、粮食供求的平衡、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作出了全方位预测。从中不难看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全过程#p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1左右,年均升值约。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 资产池 。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p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中国新车消费市场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可能比想象的要快,这一天将在2015年来临。202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比今年翻一番。届时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至少亿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将给能源和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同时继续提高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技术进步将促使中国汽车工业缩小同世界汽车强国的差距。如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思路,我国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突破,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2020年,我国汽车出口占整个国内生产的比例将会由去年的提高到20%左右。伴随着汽车的大量出口,中国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众品牌。10年前,中国有110家整车生产企业,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占整个国内产量的44%。2008年,国内整车生产企业数虽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团的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个百分点,为。未来10年,三大集团在国内的地位有可能面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的挑战。#p趋势之三: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差距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未来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欧国家的一半,不到美国的1/3,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我国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加强。两者将共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近年,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自2004年的逐渐回落,2008年降至,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极其罕见。如果这一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超低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够维持,今后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8%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将年均增长约4%,至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32亿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总和。国内能源的增产将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过进口满足。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净进口将超过八亿吨标煤,相当于亿桶油当量,约占全球能源出口总量的1/5。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将快速推高能源价格。以石油为例,10年后原油价格将冲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变价),至少牢牢站稳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气、液化气以及铀的实际价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没有悬念。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后10年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将超过恐怖主义成为头号国际议题。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费增加约20亿桶油当量,其中我国消费增量占一半以上。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乃至太阳能等非碳基能源,并大力发展和推广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洁能源技术,是我国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预计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p趋势之四:银行走向 金融百货公司 银行杠杆化产品将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未来10年,我国商业银行将从传统以 融资中介 为核心向以 财富管理 为核心转变,零售业务将成为未来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目前对银行利润贡献最大的对公业务占比将明显下降。未来银行将减少对靠存款筹集资金的依赖,金融创新带来的高杠杆化金融衍生品将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传统银行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将逐渐让位于中间业务的盈利模式。未来银行对客户的意义不再是 存钱罐 和 贷款批发商 ,而是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辐射保险、证券、基金、产权经营等多个领域的 金融百货公司 。对客户的财富资产管理将是银行最核心的业务。未来银行在代客理财时,投资领域将从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领域扩展到结构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艺术品。银行将不再以柜台服务为主,目前在银行网点供客户缴费、存取款、查询的金融终端有望 飞入寻常百姓家 ,网上银行将完成过去只能在银行网点办理的各种业务。作为银行为客户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银行卡在功能和外型上将有大的飞跃。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向银行渗透,出于追求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大银行不得不采取兼并、收购等手段,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由此将催生一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金融加速器,银行杠杆化产品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银行消费信贷推动消费者杠杆化率提高,对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转型战略发挥积极作用。#p趋势之五: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创新将促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未来10年,中国将由纺织工业大国跃变为强国。在纺织服装市场整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家用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的扩展将尤为引人注目。就纤维消费总量而言,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将 三分天下 。作为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服装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未来10年服装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趋势,休闲生活理念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渗入服装消费,人们更加追求通过服装显示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品位。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国服装企业数从仅约两万家增加到近30万家,从业人员从不到百万增加到超过400万,服装产量从不到20亿件增加到超过200亿件,服装出口从约10亿美元发展到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成衣出口总量占全球出口总量份额超过三成。目前我国城镇人均衣着支出超过1000元,是农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来城乡服装消费市场都将呈现巨大的发展空间。相对于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目前我国服装、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纤维的比重为53:33:14,与本世纪初的68:22:10相比,服装占比明显下降,预计10年后,这一比例将演化为40:35:25,类似于当今欧美国家 三分天下 的格局。未来10年,我国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未来10年,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本世纪头20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纺织工业产业规模将保持增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提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将突破4000万吨,保持在全球总加工量中40%的比重。#p趋势之六: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潜力最大的是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层次结合未来10年,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将快速融合,形成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范式文化创意经济。文化和创意元素的融入将提升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将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互联网等数字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将极大地激发全民创意,并将加速创意的商业化实现。今后10年大量文化创意企业将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个综合性旗舰企业。2020年,这些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将从目前的3%提高到约7%。今后10年将是我国文化消费高度繁荣的10年。传统文化产业在自身升级发展的同时,将加速向其他产业的渗透。文化和创意将大规模地作用于旅游业、制造业甚至农业等其他产业,全面催生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文化创意经济,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未来10年,扩大内需和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将为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添加新的催化剂。潜力最大的还是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层次结合。高新技术将是文化创意经济的加速器。数字传播技术传入千家万户,使个人随时随地参与和发表创作成为可能,数以亿计的网民是一笔非常巨大的创意资源。个人化属性强烈的数字传播技术还将催生无数中小文化创意个人和企业。目前,我国已有约32万家注册登记的文化企业,从中将会崛起一批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地区的文化多媒体集团,其中将会产生三到五家跨国界的超大型旗舰集团。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将在专业化、精细化的细分市场各领风骚,但大量零散的创意人才和企业趋向于按领域、流派、功能在一定的区域集聚。这些文化创意集聚区也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p趋势之七:网络生活进入物联网阶段 物联网 将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未来10年,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将加速相互融合,我国消费电子产业融合创新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消费类数码产品设计将呈现出更加便携化、个性化的趋势。小型化、超薄化并具有时尚、轻巧、简单易用特性的数码产品将成为消费的主流。绿色技术成为消费类电子产业首要关注的焦点,节能、环保、健康的产品设计理念,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未来10年,高科技结合人性化、个性化将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技术追求和研发哲学。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催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应用不断涌现,消费电子产业的边界将日益模糊,产品门类五花八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大屏幕、可上网液晶电视、大容量快速存储技术、高清晰数码影像产品、高度集成的信息终端等产品将实现结构的不断创新和彼此无缝连接,在工艺设计领域趋于实现人与信息的充分完美结合。数字家庭将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未来的强劲增长点。信息技术的家庭应用实现了家电产品高度的数字化和联网化。数字娱乐产品设计更注重个性和时尚,更强调用户的情感体验和用户界面的设计,追求让用户在使用中得到乐趣甚至是惊喜。工业设计由产品设计转向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由硬件设计为主转向软硬件设计融合。超薄产品进入普及时代,无数新产品将以更轻、更小的面貌呈现。健康消费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创新的主流之一。消费者对消费类电子产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关注点已从价格向产品、技术、品质和使用成本转移,尤其对节能降耗的关注度普遍提升。未来10年, 物联网 这个高科技名词将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规模应用,掀起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通过感应器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形成普遍连接的互联网络,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神奇整合。借助 物联网 ,人类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全新的网络新体验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趋势之八: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未来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将对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粮食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人口总量增加。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亿左右,粮食工业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调控下有望保持相对稳定,粮食需求的增长将在10%左右,需求刚性较强。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保障粮食供应至关重要,而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10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但长远来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大幅增产的难度加大,我国粮食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未来10年应着眼于粮食安全的国际视角,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粮食安全观;着眼于我国丰富的食物资源,树立以谷物为中心、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最终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当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水平。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我国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但随着科技进步、农业投入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却不断上升。2008年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1%。预计到2020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长。根据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规划,到2020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至16亿亩,粮食产量将达到至亿吨。若此期间,粮食单产能保持年均增长以上的较高水平,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将突破六亿吨关口,达到至亿吨,步入一个新台阶。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良种将是提高粮食单产的首要因素,预计未来10年,小麦、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将接近100%,大豆将提高到95%以上,良种因素可使粮食单产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将会不断提高,预计未来10年,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10%左右;农业机械化可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和提高粮食单产,预计到202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实现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生态农业和转基因技术对未来10年我国粮食生产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和环保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趋势,短期内还不会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对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议也难以很快得出明确结论,因此主粮大规模转基因商业化种植仍将受到严格限制。要保障未来10年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做到 四个确保 :确保粮食总产量持续稳步上升,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实现400公斤;确保我国大宗谷物基本自给,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自给率保持在90%95%,大豆自给率力争恢复到55%60%,豆类、荞麦、谷子等小杂粮扩大出口;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规模保持在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25%30%的水平上,小麦和稻谷的储备量分别保持在50%和25%左右;确保形成建全和完善的现代粮食物流系统。#p趋势之九: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将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份额和地位未来1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基本完成从 新兴加转轨 向成熟市场的过渡,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格局。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大为拓展,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层次更为丰富,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展、提升,成为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际化的资本市场。未来10年,上海将跻身于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OTC衍生品、产权交易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创业板主战场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将给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注入生机。2020年,沪深市场市值将达到80100万亿元人民币,比目前翻两番,上市公司数量有望从目前的1638家增加到5000家。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其中共同基金、信托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基金和社保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份额将占到90%左右。届时债券市场规模将超过股票市场,可能会是股票市场规模的2至4倍,债券融资占国内金融机构部门融资的比重将从目前的提高到35%以上。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将陆续推出,能源、金属、农粮畜牧产品等期货品种日趋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债券期货和外汇期货也相继推出。在我国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扩展的同时,其市场化改革到2020年也将基本完成。市场各主体分工更加明确。一是市场在产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监管要求上,将具有可供投资者选择的多个层次。二是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将从目前代替市场对发行人和投资者作实质性判断和审批,转变为完善各市场的监管规则并监督市场参与者执行。三是投资者可视其需要自主选择参与哪个金融市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监管部门决定其参与哪个市场以及如何参与。未来10年,外国企业和投资者将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两年之内,外国企业很可能有望获准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同时更多优秀的外国企业可以在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随着资本流动限制的逐渐放松和外汇管制的不断改革,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预计到2020年,境外的机构投资者会成为上海、深圳等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掌管投资资金将超过2000亿美元。外国投资者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我国的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其次,人民币 外国债券 ,即国外政府、企业在中国大陆发行以人民币为面值的债券,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还将出现相当规模的人民币 欧洲债券 市场,我们认为中国香港最有可能成为人民币 欧洲债券 的主要市场,上海也将为人民币 欧洲债券 交易提供离岸市场服务。#p趋势之十:城镇化率将接近六成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未来1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八亿,城镇化率将接近60%。与发达国家普遍的80%的城镇化率仍有很大差距。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尤其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计划生育政策将长期实行,因此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城镇人口增加与过去20多年一样,将主要来自农村人口的转移。按户籍计算,我国目前城镇人口不到五亿,比常住人口少一亿多。这一亿多城镇常住人口属于 不完全迁移 ,其特点是单身、短期流动,人在城市工作,其家庭、消费、权利行使和保障都在农村地区进行。这部分 不完全迁移 人员今后若得不到制度设计的保障,将成为中国社会重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现有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相关的配套公共服务的完善是大势所趋。预计未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将加快,进一步清除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在城市落户的体制和制度障碍。由此,今后10年我国实际城镇化率将从目前的约37%提高到42%以上。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实现电子商务是企业能够在愈演愈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子商务不仅对于传统企业的管理,如计划、组织和控制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于企业的研究开发、采购、生产、加工、制造、存储、销售以及客户服务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带来的影响这一角度,对传统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实施方法、过程简要说明,结合电子商务自身的特点和中国企业的现状,对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转型进行分析,对生产型企业、营销型企业如何实施电子商务策略作一研究,从而引起传统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重视。关键字:电子商务;传统企业;企业网站建设;企业转型;生产型企业;营销型企业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enterprise electronic commerce that network economic ages descend turnsABSTRACTPresent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have already fully realized, in the fast-developing era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represented by computer , communication , network, it is an only way that enterprises can be survived , developed in the globalization market competition of growing in intensity to realize e-commerce。E-commerce not merely to traditional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such as planning, organizing and controlling and exerting an influence, an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purchase , production , processing , making , storing to enterprises, sale and customer service have exerted an enormous influence 。This text, from e-commerce to this angle of the influence that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bring, impl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e-commerce , course brief illustration to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combine characteristic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 , e-commerce of oneself , make the transition and analyse to traditional e-commerce of enterprise, to productive enterprise, how implement electronic business strategy is it study to act as marketing enterprise, thus cause the attention to e-commerce of traditional : E-commerce;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Enterprise's websit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make the transition; Productive enterprises; Marketing type enterprises目录1.绪论………………………………………………………………………………..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国内外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概况…………………………………………………传统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障碍…………………………………………………2.我国传统企业为什么实施电子商务……………………………………………..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的影响……………………………………………………3.传统企业如何实施电子商务……………………………………………………..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转型………………………………………………………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实施策略……………………………………………………传统企业实施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生产型企业如何策划电子商务网站……………………………………………营销型企业如何策划电子商务网站……………………………………………4.我国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将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前景………………………..面临问题…………………………………………………………………………未来前景…………………………………………………………………………5.谢辞………………………………………………………………………………..6.参考文献1.绪论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电子商务(Electronic Business)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经济活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专指以商品买卖为中心的活动,也称为电子交易;广义则是大商务概念,不仅包括在互连网上的交易,还包括客户服务和商业伙伴合作,直至企业内联网上从事的所有经济活动,也称为电子业务。电子商务是以电子交易为手段完成金融、物品、服务、信息等价值的交换,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的最新方法。电子商务用于满足企业、商人和消费者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快服务速度、降低费用等方面的需求,也帮助企业和个人通过网络查询和检索信息以支持决策。简单说,电子商务是指实现在从售前服务到售后支持的整个商务或贸易活动环节的电子化、自动化。对于企业来说,电子商务是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和企业资源管理,它的核心是高效地管理企业的所有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并通过高效率的管理、增值和应用,把客户、企业、供应商连接在一起,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响应市场,及时把握商机,不断提高和巩固竞争优势。传统企业是相对于信息化时代产生的一些网络企业而言的,指的是出现信息产业以来,以生产有形产品为主的企业,如石油、冶金、机械、煤炭、电器、电器设备、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皮革羽绒、木材、造纸及印刷等。国内外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概况中国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革命浪潮中,刚刚处在起步阶段。电子商务概念首次引入中国是在1993年,第一笔网上交易发生在996年。1998年以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为目标,企业间电子商务示范项目开始启动。1999年,消费类电子商务市场全面启动,电子商务开始进入市场导入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自1999年以来,电子商务在中国开始了由概念阶段向实践的转变,1999年消费类电子商务活动中网上购物总交易额达5500万元。到2000年一季度,消费类(B2B、C2C)电子商务网站已达1100余家。自1999年底企业间电子商务(B2B)成为新的热点,大量新的企业间电子商务网站涌现,很多企业准备在网上采购等方面寻求发展。但相比1998年欧美国家企业间大30亿美元,2000年美国5000亿美元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只能认为我们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的潜力是非常大的。随着纳斯达克的消散,传统企业开始成为网络经济的主流出现在电子商务舞台。通用电气公司这个工业时代的产业巨人,以领先于英特尔、思科和微软的姿态,重新夺回了它在美国资本市场中的头把交椅。目前国内外传统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化的成功案例已不胜枚举。如通用汽车公司、沃尔玛公司、海尔集团、中远集团、珠州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沃尔玛公司电子商务化沃尔玛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从1962年开办第一家连锁店以来,沃尔玛公司下属的分公司遍布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共有4249家连锁店(其中国内3144家,国外1105家)。该公司1998年取得美国最大的20家商业企业的第一名,1999年全球销售总额达到1650亿美元,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二,2000年销售总额达到1913亿美元,创造了零售业的奇迹。沃尔玛公司是世界上最造对信息技术大量投资的零售商之一。沃尔玛公司的网络零售系统于1996年2月开始运行,网上出售的商品数量有限,主要是大件产品。2000年年初,沃尔玛公司重新改版了它的网上商店,网上商品分24大类,包括器具、宠物、玩具、旅游等,网上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0年第二季度的网上收入为亿美元。目前沃尔玛公司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开拓更大的网络销售市场。它正在建立一个销售网站。海尔集团电子商务化海尔集团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其业绩是有目共睹的,同样,在网络建设及电子商务的应用方面,海尔集团也走在了国内企业前列。海尔集团于1996年10月在国内企业中率先申请域名,建立了海尔网站。(附网站首页)该网站开通的主要目的是向国内外介绍和宣传海尔集团及其产品。当时网站有中、英文两个版本,开辟了“关于海尔”、“海尔新闻”、“产品信息”、“用户反馈”等十多个栏目,大大方便了公司与国内外客户的交流,在了解产品信息、洽谈贸易、产品订购、咨询及售后服务等很多方面为客户提供了便利。又经过几次改版之后,2002年海尔集团正式开通了网上商城。中远集团电子商务化中远集团主要从事海洋运输,在货物运输的过程中,打交道的部门涉及银行、海关、港口、码头、商检、卫生检疫等各种各样的单位,货物的流转和信息传递息息相关。如果采用纸面文件形式进行信息传输,工作量之大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远集团就开始了EDI方面的研究。1997年1月,中远集团总公司正式开通公司网站。北美、欧洲、中远集运、中远散运、广远等集团各所属单位的网站也相继建成。1998年9月,中远集团在网站上率先推出网上船期公告和订舱业务。中远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目标定位在从全球客户的需求变化出发,以全球一体化的营销体系为业务平台,以物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程重组为管理平台,以客户满意为文化理念平台构建基于Internet的、智能的、服务方式柔性的、运输方式综合多样并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网上运输和综合物流系统。传统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障碍文化背景差异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着一定的障碍。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现有的企业组织、生产流程和人员心态,传统企业组织较为僵化,受既得利益和惰性的影响,员工害怕重新组合,有抗拒变革的倾向。企业信息保密情结和消费者规避风险型文化是我国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最大障碍之一。资讯透明化是网络文化的一种特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将上下游企业从供应商到代理商的内部运作纳入到电子商务系统中,通过互联网对接,实时了解交易伙伴的供应、库存、销售和资金情况,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使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互联网互动交流的本质是增加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使企业的优势展现在消费者和客户面前,但企业的劣势也同时公布于众了。我国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盛行的是一种高度保密的和风险规避型文化,他们更倾向于和个人熟悉的网络内成员企业开展业务,而不太愿意对不熟悉的品牌和不了解的供应商下单,所以中国企业和消费者从信息独占、保密向信息共享、资讯透明的转换,是我国电子商务成功的文化基础。影响网络营销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在美国,最初的网上购物者主要是原来使用产品目录购买的消费者,其次是电话购买者。消费者从商店购物到电话订购再至网上采购的转换,需要有一个逐渐适应与转变的过程。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较低企业能否成功地融入电子商务,与企业内部资源管理是否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关系密切。首先, 企业要提高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改变各部门的信息相互闭塞、不同部门的市场数据不能共享、隶属不同部门的科技人员无法沟通与协调、上下级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的企业信息化运作现状,使企业真正进入电子商务的环境。其次,开展电子商务涉及互联网平台体系中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经销商的一体化整体运作,需要上下游相关企业信息化的协调发展与之匹配。电子商务转换过程中的矛盾由于传统企业已拥有一定的商务运作基础,向电子商务转换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和摩擦,如与现有渠道兼容、协调的顾虑。一旦采用电子商务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供应商和客户,可能与现有的渠道产生冲突,导致失去渠道协调和控制,出现渠道成员忠诚危机。尤其是在转换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渠道摩擦,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营销之间的矛盾是网络环境下传统企业面临的又一大困难。传统企业产品同质化、品牌无差异化显著,如果向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方向转化,企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即使是传统的零售企业,虽然具有较好的配送优势,但也不能完全适应网络营销下复杂的小包装、单个零星的订单需要。另外,网络设计与维护人力资本昂贵、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也非常突出。2.我国传统企业为什么实施电子商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给传统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传统企业认为,以网络化、知识管理、全球化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电子商务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第一,传统企业相对于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而言拥有更坚实的商务资源。电子商务的核心是用信息技术优化企业的生产和商务流程,商务是主体与核心,是电子商务的灵魂和生命,电子网络是载体,是一种沟通手段。网络技术只有应用到传统企业的商务中,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企业要获得成功,必须综合利用网络内外的手段,融合新技术和传统商务,融合新经营模式与传统模式。大型传统知名企业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产品经销商、广泛的客户基础、完善的配送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商务经营管理经验,拥有发展电子商务的坚实基础。第二,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潜在效益巨大。在B to B电子商务方面,传统企业通过在线买卖,降低交易成本,加快供应链运作周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通过互联网进行跨区域、跨市场与跨技术的产品开发,进行组织结构、生产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再造,提供更快和更周到的优质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产业内及产业间企业的联合,建立虚拟市场,从单独在线到联合在线,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库存;与竞争对手建立友好关系,共享价格和供求信息,从而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在B to C电子商务方面,传统企业通过收集、追踪和分析客户的信息,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作用,了解客户的需要,分析客户消费行为,传播广告信息,开辟新的分销渠道,实现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最佳组合,扩大销售,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商务的潜在效益。实践证明,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原先具有品牌优势和较好形象的企业更具有优势。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BCG)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网上零售最多的国家,占当年亚太地区网上零售总额的94%,而名牌公司网络营销最占优势,它们赢得了74%的网络零售市场份额。第三,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能力。电子商务的实时交互性可以促进企业与客户的良好沟通,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了解需求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更为周到的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信息的分析和挖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改进现有产品和服务的作业流程,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务。更为突出的是,电子商务带来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定制生产。由于IT技术的进步,通过电子网络可以专门对每一位顾客设计、生产特定的产品,从而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这种按订购生产的模式不仅仅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若使用正确的话,将会大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赢利能力。第四,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制造成本趋于均化,企业必然需要寻找新的利润空间。扩大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乃至最终消费者的直接接触,减少中间环节,从错综复杂的中介中挤出利润空间是必由之路。要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电子商务是最佳选择。此外,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看,从订单、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和优化中得出利润,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来综合处理这些业务。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融合,逐步改变传统企业的作业模式,高运行效率和应变速度,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第五,企业间的互相合作,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企业是一个生产经营实体,在其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具有广泛的合作伙伴,包括众多的供应商、代理商、运输商、服务部门等等,利用信息化手段,传统企业与这些合作伙伴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这种网络中,伙伴间彼此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开拓市场,扩大了单个企业内涵和外沿,形成网络型虚拟企业,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完成单个企业自身无法单独完成的业务,使各个企业都能专注于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社会信誉。最后,提高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减少企业库存、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适当的库存量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所必需的。用传统方法采购时,订单的处理周期长、不确定性高,因此企业需要较多的库存来应付可能会出现的交货延迟和交货失误,而库存量的增多,又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企业利润,电子商务环境所提供的大量、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失常响应能力。总之,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涉足经济领域的必然产物,它不是独立于传统企业之外的事物,它依托于传统企业,又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企业的作业模式,在深入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为企业减少了交易环节、扩大交易范围,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拓宽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的影响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电子商务减少了经济活动的中间层,缩短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时间滞差,加快了经济主体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使信息传递效率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随之显著提高。在传统的塔式企业组织结构中,中层管理者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呈的重要作用,而现在承担这一角色的却是企业网络,这就为企业组织结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子网络手段将取代传统的采购、信息收集、传递、寻盘、购盘、还盘、磋商、谈判等,从而使从事这部分职能的组织结构将不复存在。反之,电子货币及网上结算的逐步实现和物流运输的迅速、准确,将使商务过程更简便、更快速的完成,并可跨越时空的限制。对企业采购带来的影响国内大部分传统企业仍以订货会、供需见面会等为采购原材料的主要方法,由此而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力,而电子商务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成为减少企业采购成本支出的一种有效途径。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取决于企业所实际占有的资源多少,而取决于企业可控制运用的资源多寡。因此,企业必须利用外部资源尤其要发挥好网络的作用,通过互联网使自己与合作伙伴、供应商互通互连,做到信息资源实时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电子商务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发展和成败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拥有、使用和培养。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人们的工作时间更具弹性,工作场合不受限制,员工更加依赖于自身的知识智慧和创造性思维,并逐步脱离开机械设备、原材料和工作条件的约束,逐渐摆脱对岗位的依赖,从而找到内在的自由和平衡。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一系列新观念、新制度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开拓、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增值,从而适应信息“真正个人化管理”的要求。对企业销售带来的影响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广告宣传及市场调查,构筑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改变了市场准入及品牌定位等规则,建立起无中介的销售渠道。互联网络渠道可以避开传统销售渠道中批发、零售等中间环节,使生产商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生产商可不通过零售商而最终完成商品流通过程,既降低了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又加快了信息流动速度。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传统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是有限的,而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则使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在网上展开的营销活动,面对的就是全球市场,能够针对全世界每一个客户,电子商务就成为企业最好的国际交易平台。当当书店17%的定单来自海外,这在过去都是不可想象的,在北京开书店,不可能有17%的书买给外国人。网上的业务也可开展到传统销售和广告促销方式所达不到的市场范围,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潜在客户。全方位展示产品,促使顾客理性购买。从理论上说,顾客理性地购买,既能够提高自己的消费效用,又能够节约社会资源。网上销售可以利用网上多媒体的性能,全方位展示商品功能的内部结构,企业通过网络展示商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及付款条件等,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完全地认识了商品及服务后,客户各取所需,发出订单,再去购买它。对企业结算方式的影响企业将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实现电子付款,进行资金结算、转账、信贸等活动。随着信用传输安全保障和认证问题得到全面的解决,纸货币流被无纸电子流所代替而引发的结算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对企业客户服务的影响第一,电子商务使企业与客户之间产生一种互动的关系,极大的改善客户服务质量。企业可以及时了解顾客各种信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这样降低了企业的决策风险,企业与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分销商更好的沟通,并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使企业准确地把握客户的需求,有利于对市场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正确分析客户的需求,提供服务,从而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抓住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第二,密切用户关系,加深用户了解,改善售后服务。由于Internet的实时互动式沟通,以及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使得产品及服务的消费者更易表达出自己对产品及服务的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使企业可以更深入了解用户的内在需求,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另一方面企业的即时互动式沟通,可提高企业的售后服务水平,改进客户的满意程度,促进了双方的密切关系。第三,促使企业引入更先进的客户服务系统,从而提升客户服务。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建立客户智能管理系统,企业通过它收集和分析市场、销售、服务和整个企业的各类信息,对客户进行360度的全方位了解,从而理顺企业资源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减少客户变节的可能性。同时,通过获取并分析与客户所有的交往历史,从整个企业的角度认识客户,达到全局性销售预测目的,从而增加获利能力。传统企业客户服务人员对待同一客户时可能是不同的面孔。通过客户服务系统,服务人员在接听电话之前自动迅速调用客户服务记录作为参考,充分掌握客户信息,用统一的面孔面对客户,从而实现对客户的关怀和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3.传统企业如何实施电子商务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转型电子商务不是简单的商务电子化,而是包括企业后台的整个运营系统的信息化及流程的重组和优化以及经营观念的转变。对于不同的行业,企业实施电子商务转型的过程和模式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别。在评价传统企业转型的时候,对于不同的行业应采用不同的标准。 传统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方式传统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方式可划分为两大类:自我改造型与资产重组型。自我改造型:自我改造型是指传统企业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网络文化建设将业务与管理体系转移到网上,实现传统经济向网络经济的平稳过渡。资产重组型:资产重组型是指传统企业投资创建或并购纯网络企业,通过与传统业务的转移与整合来实现企业转型。考虑到纯网络公司带来增值业务的产生及业务量的增长等因素,这一转型过程中将包含资本运作、兼并及产权结构的调整,而且将受到产业经济状况的影响,所以这一实现过程会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传统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的不同层次电子商务所涵盖的范畴很广,最终将使企业面向因特网来整合其业务和运做模式。这个过程的实现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层次。第一层次:建立企业专属网站并积极维护与管理。实施电子商务的大中型企业都将拥有自己的网站,进行客户、委托人、代理人、供应商、批发商及其他人的相互联系。第二层次:直接从事网上销售。除了以各种形式进行上下游的信息交流及广告宣传之外,企业还可以在网上与客户进行完整的电子商务交易。第三层次:完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改造。要发展企业的电子商务,就必须构建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当企业有了相连的内部网络,办公自动化的含义就变得更加广泛而丰富。当离开本地时,还可以实现移动办公。第四层次:建设企业核心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在这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是企业内部的资源规划系统ERP和对外发布企业信息、实现双向交互的外部网站。第五层次:重组企业商务流程。完整的电子商务要针对企业经营的三个直接增值环节来设计,这就是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Product Lifetime Management)。实现了这些环节,企业就开始进入电子商务的直接增值阶段。第六层次:企业文化的改造。伴随电子商务的全面实施和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的改造,最终将营造与网络经济融为一体的全新的企业文化。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的大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正文字数太多,一般要求在3000-4000字。尽量不要大篇幅拷贝他人成果。砍掉一些不需要的段落。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提供论文要求及范本供参考,进步修改。论文正文字数太多,一般要求在3000-4000字。尽量不要大篇幅拷贝他人成果。砍掉一些不需要的段落。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提供论文要求及范本供参考,进步修改。摘要:世界的经济发展虽有停滞甚至倒退,但是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永不止步的。回顾我们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发展离不开饮食文化。从商周开始,钟鸣鼎食;满清的满汉全席,每一样经典菜式,都是从生活中不断的研究而来。西方文化的冲击,更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形成了今天的饮食文化。未来食品餐饮将朝着“速、朴、养、清、奇、乐”六个方面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堪入目的悲惨食品事故。今后的发展更是充满挑战。关键词:饮食文化;速朴养清奇乐;食品事故;今后发展食品是人一生都要接触到的,是不能轻视的重要问题。国家和相关单位,营业机构,都要首先以安全为本的基础上,追求更好,得到实惠,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饮食文化发展现状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停滞虽然时有交叉,但发展是主流。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特别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逐渐解决,人们不仅平均收入水准提升,而且思想得以开放,尤其是对饮食的认识发生了大的转变,到餐馆就餐的人越来越多。“下馆子”已不再是昔日被视为“奢侈”的同义词,而成为一种正常的饮食方式。“讲究吃”、“美食家”等词语由原来略带贬义变为中性,继而成为褒义。甚至饮食的社会交往功能也被大大强化,人们之间业务性交往越来越多,请客吃饭成为找人帮忙办事、洽谈业务、交谈信息的重要方式。饭馆变成集餐饮、信息、交谈、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厅”。这种饮食观念的变化,是80年代以来中国人观念的空前巨变之一。尽管这种巨变往往被某些观察者和评论者不
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呢是逐渐的向平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或者是他们的餐桌去发展的,所以呢这个餐桌文化呢是非常丰富的。同时很多人在这个文化享受过程当中呢也会得到自己的口福之余的。
可以从以下方面写:一、绿色食品生产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二、绿色食品的技术标准及认证体系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三、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将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主要动力四、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产业化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凸现.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说明食品是刚需,以中国的人口基数来看,这个行业面临着几乎全球第一大的市场。要讨论整个行业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显然是个太大的话题,本文只就产品、运输、营销、监管四个方面做简单的预测和讨论: 一、产品将突破传统定义,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 1、营养代餐食品以其便捷、营养的特性会成为特定人群的新宠,尤其是早餐、下午茶或者户外游玩的时候。 2、药食同源的理念极大可能被践行,打破保健品与食品之间的界限。兼具美味、便捷、调理功效的食品是新的方向。目前有专门的适合糖尿病人的食品,未来还会有专门适合高血压的、心脏病的食品等等。 3、休闲食品、饮料会更多元、更有创意、更好玩;除了满足口腹之欲,还可能有部分社交功能,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喜茶”。未来,因食物质感风味而产生的声音、感觉和满足度都将变得更加重要。美国的2017年限量版的Firework Oreo,就是在其标志性饼干的奶油中加入了跳跳糖。 4、对食品和饮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证的需求导致全球食品和饮料更多地使用天然的,合乎伦理的和环保的产品。 二、仓储和运输企业会贴身肉搏,垄断是趋势 1、未来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新鲜有更高的要求,冷链运输在提升技术、缩减成本的基础上会成为新的趋势。 2、拥有覆盖面广、网络布局占据市场高地的仓储和物流企业会成垄断之势。 三、营销和渠道推广将是竞争最激烈的战场 1、整个食品行业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在新品研发上投入不足。 先来讲个故事:某天我去逛超市,发现中国几家大型食品企业的产品线惊人的一致:酸奶方面,伊利有“安慕希”,蒙牛有“纯甄”,光明有“莫斯利安”,君乐宝有“开啡尔”。这四种产品无论从产品外观、口感、市场定位、价格及规格都极为相似。从食品专业的角度讲,所有的酸奶都是湿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制成的,能构成差异性的,也无非就是在上面两种菌的基础之上加点某某益生菌,或者改良杀菌方法,但这都是相对成熟的技术,并没有所谓的“创新”。所以,真正构成差异性的是“营销”。 营销战的经典案例,是几年前“王老吉”与“加多宝”旷日持久的恶战。 2、互联网和物流网络打破了区域垄断和信息不对称,品牌商在传统分级分销的传统渠道处获得的利益被削弱,未来的销售渠道会趋于“扁平化”。 3、线下快消品批发市场、高密集的大卖场、个体小店会受到电商及品牌连锁店的冲击,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线上与线下会打成一片,多数大电商都会掺和线下,线下零售商,都会以某种形式介入线上。这时大家还是要回归到零售商,京东,沃尔玛,天猫,没啥本质区别。 4、世界将联系得更紧密,越来越多的“洋品牌”会涌入,如何守住自己的阵地并走向世界,涉及到对各个市场精准的把握。 四、监管从点及面,越来越严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营养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产品溯源会更加普及、更加细致,从生鲜到加工食品的整个流程会被记录下来。 2、不排除对食品企业采用“信用评级制度”,届时,食品安全将成为关于企业命运的头号大事。 3、从机构到个人消费者的网状评价体系会形成,光靠吹嘘概念的产品难以生存。 也许某一天,食品已不再仅仅是食品、它还是玩具、礼物、娱乐品等等!研究是食品行业发展趋势,本质上是在研究下一代的消费者,他们,是怎样的。
不过我认为中国保健品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比如说安利纽崔莱这种纯天然保健品在中国还是大有市场份额的,需说安利纽崔莱走的是高端保健品路线,但是中国的富翁却大有人在,因为凡是有钱都怕死
这样吧~你去百度文档里搜,应该能行,再不行就搜网页的,在在不行就在贴吧里发帖问~如果你要发帖问,可以@我,极力帮你暖场~百度文档里很多,我可以举个例子~保健食品的重要性及未来自古以来,健康长寿就是人类的梦寐以求。人们的寿命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重视保健和养生,在中国的历史悠久。然而,过去由于生活条件的制约,生存为第一要件的时候,所谓的修身养性,也只是达官贵人,先贤圣人的专利。而现在的中国,由于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们衣食无忧的同时,追求更高层次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造就了保健品市场的广阔天地。 中国的保健品行业起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伴随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保健业已经迅速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健康消费逐步攀升,对保健品的需求十分旺盛。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提提高,消费方式改变,使保健品产业发展有了契机。同时,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我国的疾病谱发生明显改变,生活方式疾病已逐渐成为主要疾病,上世纪70年代末,医学界依据疾病谱的改变,将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对健康与疾病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当今社会有一庞大的人群,身体有种种不适,而上医院检查又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医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治疗,这种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通过自我的身心调节是完全可以恢复的。而保健食品在防治亚健康状态及生活方式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正是基于这种多层次的社会需要为我国保健食品的发展提供的可以长期发展空间。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保健品行业未来发展将呈现消费者群体多元化、宣传模式推陈出新化、保健品成为日常消费和保健品销售模式专营化四大趋势。特别是2009年新医改方案的颁布,基本医药目录逐步列入医保药品之中,许多厂家会因为政府的这一政策而改变方略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保健品因为其稳定的利润率获得各大制药企业的青睐。可以预见,在今后我国保健品行业竞争趋势将更加激烈。
保健食品是保证食物无法正常补充的情况下而进行补充的产品具有食品不可代替的功效,保健食品有是多元化的食品补充剂,也是一种身体体能增强剂,可以说是提升身体各部位技能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所以很有必要的生活补充品。
目前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层次提高,但若没有较为成功的营销模式,营养保健品行业发展仍然混乱,因此好的营销对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营养保健品行业消费需求与品牌竞争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将营养保健品行业行销模式进行了梳理,保健品市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此后20年时间内,保健品主流销售模式是店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