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春节习俗研究论文

春节习俗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春节习俗研究论文

春节”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来自:作文大全“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来源:作文网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是整个春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我要三百字,你这三万字都有了

春节就是春天的节日,分三个论点

情人节刚过,也祝你春节可以左拥右抱,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搂着温馨,牵着财运,开心度过每一天,新年快乐!

研究春节习俗小论文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不懂继续追问,望采纳,谢谢。(*^__^

我要三百字,你这三万字都有了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春节,是我国最为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来自民间,是最为特殊和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国传统春节对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影响

【文章摘要】

传统节日红红火火的春节,龙飞凤舞,礼花绽放,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各地张灯结彩,欢声笑语荡漾其中。如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热闹了中国,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入世界人民的视线,以其正能量影响着世界。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文化;影响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经超过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经过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一节庆可以一直延续下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春节所具备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一直是被世人赞叹、敬仰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使得节日中的一些风俗习惯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

春季是一年四季之首,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一季大致为农历正月至三月,此时春暖花开,春意盎然,也是农忙时节,人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满怀的热情来迎接美好的春天。这一时节也创造了许多节日,如春节、人胜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和清明节。这一季节的节日是一年之中最多的一季,人们身着最喜庆的服饰,将最丰盛的食物搬到节日活动中来,人们祈求平安多福,人类繁衍,人丁兴旺,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强烈愿望。

春节是中国最大最传统的节日,但春节不仅是一天,而是若干时日,一般到初五,有的地方要过到十五,甚至到月底,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顾名思义,春节代表的是春天的节日。春节流行多样民俗活动,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庆祝春节方式也是各色各样的,但主要以拜年和祭祀为主。节日前,每家每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福”字必须要倒贴,路人一路念着“福倒了”,也就代表着“福到了”。如今,春节不仅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而且逐渐深入了外国人心。外国人同中国人一样重家庭、重亲情。在一些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样过春节。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必然会促进各国文化的渗透、普及。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中国人最看重的是家庭和睦,因此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过春节。每到春节,不管是在外务工人员还是已迁到海外发展的人员,四处飘离的人们在除夕这天一定要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乡,同家人一同享受丰富、温馨的年夜饭、团圆饭。饺子是美味佳肴中最不能缺少的,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也是每年春节比吃的年节食品。饺子的做法较为简单,需要先将面做成饺子皮,用皮包上陷。饺子馅也并非是单一的,各种肉、蛋、时令蔬菜和海鲜都可以用作饺子馅,再用清水煮饺,将醋、蒜末、香油调成佐料蘸饺子吃。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饺子,不单单是一种美食,同时它蕴涵着中华民族诸多文化,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芹菜陷饺子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韭菜馅饺子有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快乐可、幸福、和睦。白菜陷饺子有百财之意,是对百样之财的祈福,或是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鱼肉馅饺子有余财之意,“余”是多出来的意思,也就是祝福您年年有余。一年中华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就是财富,而余留下来的就是健康。

春节也可称为过年。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形貌恐怖,生性凶残,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所以每到年末,各家各户都会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热热闹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此来驱走年兽,于是春节便有了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节日作为各个民族在特定季节中举行的盛大纪念和欢庆活动,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和节奏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和阶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节日的意义深远,它能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无论外出务工、还是读书、做生意,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除夕这一天人们都要回到家里与家人相聚,丰盛的饭菜里蕴含着父母的爱心、子女的孝心,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生最为幸福的事情。同时,在饭前还要祭祖以缅怀祖先,并且给双亲中逝去的老人摆一双碗筷。除夕夜的团圆饭深藏着中华民族对家庭的尊重。因此,快乐与严肃相伴的春节里,亲情、友情得到尽情释放,文化得到传承。

中国的春节最不能省去的便是“拜年”,拜年也代表着人们彼此之间的祝福,祝福人们新年行大运,新的一年更加红红火火,一家人团团圆圆。而压岁钱便是拜年习俗的产物。传说送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而“岁”与“祟”谐音,习惯上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赠给晚辈,以此来保佑晚辈们新的一年家庭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年对于孩子来说可谓是丰收的,家长会用红纸为孩子包好压岁钱,当孩子给家长拜年时便会得到这一丰硕的“果实”。有时候家长在除夕夜提前将红包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当春节当天到来时孩子会得到意外的惊喜。这种方式至今依然存在并流行着。

中国传统的习俗是在除夕夜守岁,守岁由来已久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夜主要是全家团聚的夜晚,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各位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唠家常,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四千年沉淀而来的春节是中国人民全年度过的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逢春节来临,每家每户都要将居所的各个角落打扫干净,食用餐具、窗帘被褥、衣服等也要清洗干净,这也就意味着过去一年不好的事情都被清除掉,所有的坏运气都被扫走了,干干净净、轻轻松松的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按民间的说法: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尘”与“陈”谐音,将过去一年的一切晦气、穷运等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和破旧立新的愿望。

过春节还有另一个习俗流行于民间,即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各家各户开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也就是“开门爆竹”,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的特产,它的起源较早,至今已经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可称为“爆仗”、“炮仗”、“鞭炮‘等。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在城市化进程加剧及物质生活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传统节日不能丢,我们要尽量为保存传统节日习俗提供条件,尤其是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开展传统节日习俗的条件,以便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应注重教育引导,进行亲情伦理教育,进行和谐人际关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严敬群,章斯予,中国 传统节日诗词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5-1第一 版。

>>>下页带来更多的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

春节民俗文化研究论文

春节,是我国最为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来自民间,是最为特殊和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国传统春节对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影响

【文章摘要】

传统节日红红火火的春节,龙飞凤舞,礼花绽放,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各地张灯结彩,欢声笑语荡漾其中。如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热闹了中国,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入世界人民的视线,以其正能量影响着世界。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文化;影响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经超过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经过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一节庆可以一直延续下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春节所具备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一直是被世人赞叹、敬仰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使得节日中的一些风俗习惯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

春季是一年四季之首,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一季大致为农历正月至三月,此时春暖花开,春意盎然,也是农忙时节,人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满怀的热情来迎接美好的春天。这一时节也创造了许多节日,如春节、人胜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和清明节。这一季节的节日是一年之中最多的一季,人们身着最喜庆的服饰,将最丰盛的食物搬到节日活动中来,人们祈求平安多福,人类繁衍,人丁兴旺,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强烈愿望。

春节是中国最大最传统的节日,但春节不仅是一天,而是若干时日,一般到初五,有的地方要过到十五,甚至到月底,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顾名思义,春节代表的是春天的节日。春节流行多样民俗活动,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庆祝春节方式也是各色各样的,但主要以拜年和祭祀为主。节日前,每家每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福”字必须要倒贴,路人一路念着“福倒了”,也就代表着“福到了”。如今,春节不仅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而且逐渐深入了外国人心。外国人同中国人一样重家庭、重亲情。在一些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样过春节。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必然会促进各国文化的渗透、普及。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中国人最看重的是家庭和睦,因此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过春节。每到春节,不管是在外务工人员还是已迁到海外发展的人员,四处飘离的人们在除夕这天一定要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乡,同家人一同享受丰富、温馨的年夜饭、团圆饭。饺子是美味佳肴中最不能缺少的,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也是每年春节比吃的年节食品。饺子的做法较为简单,需要先将面做成饺子皮,用皮包上陷。饺子馅也并非是单一的,各种肉、蛋、时令蔬菜和海鲜都可以用作饺子馅,再用清水煮饺,将醋、蒜末、香油调成佐料蘸饺子吃。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饺子,不单单是一种美食,同时它蕴涵着中华民族诸多文化,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芹菜陷饺子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韭菜馅饺子有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快乐可、幸福、和睦。白菜陷饺子有百财之意,是对百样之财的祈福,或是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鱼肉馅饺子有余财之意,“余”是多出来的意思,也就是祝福您年年有余。一年中华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就是财富,而余留下来的就是健康。

春节也可称为过年。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形貌恐怖,生性凶残,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所以每到年末,各家各户都会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热热闹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此来驱走年兽,于是春节便有了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节日作为各个民族在特定季节中举行的盛大纪念和欢庆活动,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和节奏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和阶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节日的意义深远,它能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无论外出务工、还是读书、做生意,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除夕这一天人们都要回到家里与家人相聚,丰盛的饭菜里蕴含着父母的爱心、子女的孝心,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生最为幸福的事情。同时,在饭前还要祭祖以缅怀祖先,并且给双亲中逝去的老人摆一双碗筷。除夕夜的团圆饭深藏着中华民族对家庭的尊重。因此,快乐与严肃相伴的春节里,亲情、友情得到尽情释放,文化得到传承。

中国的春节最不能省去的便是“拜年”,拜年也代表着人们彼此之间的祝福,祝福人们新年行大运,新的一年更加红红火火,一家人团团圆圆。而压岁钱便是拜年习俗的产物。传说送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而“岁”与“祟”谐音,习惯上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赠给晚辈,以此来保佑晚辈们新的一年家庭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年对于孩子来说可谓是丰收的,家长会用红纸为孩子包好压岁钱,当孩子给家长拜年时便会得到这一丰硕的“果实”。有时候家长在除夕夜提前将红包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当春节当天到来时孩子会得到意外的惊喜。这种方式至今依然存在并流行着。

中国传统的习俗是在除夕夜守岁,守岁由来已久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夜主要是全家团聚的夜晚,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各位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唠家常,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四千年沉淀而来的春节是中国人民全年度过的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逢春节来临,每家每户都要将居所的各个角落打扫干净,食用餐具、窗帘被褥、衣服等也要清洗干净,这也就意味着过去一年不好的事情都被清除掉,所有的坏运气都被扫走了,干干净净、轻轻松松的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按民间的说法: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尘”与“陈”谐音,将过去一年的一切晦气、穷运等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和破旧立新的愿望。

过春节还有另一个习俗流行于民间,即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各家各户开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也就是“开门爆竹”,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的特产,它的起源较早,至今已经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可称为“爆仗”、“炮仗”、“鞭炮‘等。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在城市化进程加剧及物质生活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传统节日不能丢,我们要尽量为保存传统节日习俗提供条件,尤其是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开展传统节日习俗的条件,以便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应注重教育引导,进行亲情伦理教育,进行和谐人际关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严敬群,章斯予,中国 传统节日诗词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5-1第一 版。

>>>下页带来更多的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节日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一种说法: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上长角,在海里生长,春节爬上岸来。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满头白发。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赞同53| 评论

我要三百字,你这三万字都有了

过年“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饭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过大年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守岁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开大门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拜年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吃岁饭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橘、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泰国的春耕节风俗研究论文

我只知道印度的新年

泰国的传统节日列举如下: 1、九皇斋节:每年九月和十月举行,一连庆祝九天; 2、宋干节:於全国各地悬挂国旗,浴佛,浴僧,向长长辈行洒水礼,祈求赐福; 3、水灯节:是泰国民间最富有意义,且多含神话的节日,在每年之泰历十二月十五日夜晚间举行; 4、春耕节:每年五月是泰国一年一度的春耕节; 5、佛日:是“佛教节日”的简称,佛教称“四斋日”,泰国称“佛日”; 6、万佛节:泰国的传统佛教节日,在每年泰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7、三宝佛节:泰国三大佛教节日之一,每年泰历八月十五日,即泰国守夏节前一日; 8、守夏节:亦称坐守居节、入夏节、入雨节等,是泰国最重要的佛教传统节日,每年泰历八月十六日举行; 9、解夏节:每年泰历十一月十五日为泰国的解夏节,亦称出夏节、逾雨节、安居竞节等,是泰国重要的佛教传统节日之一; 10、郑皇节:每年12月28日,是为纪念抗缅复国的民族英雄达信大帝登基设定的节日。

九皇斋节:每年九、十月举行,一连庆祝九天。在九皇斋的九天九夜里,九皇斋的信徒,都改吃素食,停止娱乐活动,并在市内的五座主要佛寺举行各种庆祝仪式。街上摆满各种斋物贡品和食品,上面插著一根黄旗,或贴满写有“清斋” 字样的黄纸幅,供善信脱下艳丽的服装,穿上洁净的白衣白裤,诚心斋沐,到佛庙进香,礼拜九皇礼佛,以祈求合家吉祥平安,诸事顺利。庆祝仪式到最后一夜达到高潮,仪式从午夜开始,一直通宵达旦。宋干节:於全国各地悬挂国旗,浴佛,浴僧,向长长辈行洒水礼,祈求赐福。因此人们也称此节庆为“泼水节”。作为泰国新年,宋干节有很多的美好寄托,首先是感恩,感谢和彰显那些做善事和对社会有益的人;第二是忠於祖宗先民;第三是铭记自己对家人的责任;还有颂扬佛教和僧侣;最后还有主张做人仁慈和慷慨。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在每年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传统的宋干节清晨第一项仪式是祈福,年轻一辈列队向长者表示敬意,希望得到长者的赐福,图来年吉祥。在这三天里,全国都热闹非凡,各地都举行大型庆典及“宋干节小姐”选美活动。曼谷大街小巷里当地人和游客挤在一起,乐著泼水,互道恭喜及祝福,尤其在炎热的天气下,淋一身湿反倒更能消暑。宋干节期间曼谷泼水最热闹的地点是大皇宫附近的皇家田广场,水枪、面具和水管都上阵,有的人不仅浑身透湿,还“挂彩”,那是涂满身满脸的白色爽身粉。全国最值得一游的地方是清迈。宋干节乐趣无穷,吉祥幸福。水灯节:是泰国民间最富有意义,且多含神话的节日,在每年之泰历十二月十五日夜晚间举行。在这雨季过后的这一时期,泰国正是河水高涨,月儿清辉的美好季节。泰国庆祝水灯节最热闹隆重的地方,就是水灯发源地素可泰王朝的古都--素可泰城,古城中有座古寺,座落於湖中间的小岛上,市民和游客在节日中,聚集於此,漂放水灯。庆祝活动首先是进行水灯设计和水灯小姐选美比赛,同时还有身著盛装的象队,马队以及花车队伍游行,让人感到彷佛又回到了古老的素可泰年代。一年一度泰国水灯节,遍及全国各地,旖旎多姿,充满罗曼蒂克气氛,民众欢欢乐乐的渡过这一佳节。入晚为水灯节的良辰美景,民众纷纷至各河港施放水灯,大小江河灯光点点。青年男女情意绵绵,女的祈祷著能得如意郎君,男的则期望获得秀慧伴侣。而一般民众,则向皇天后土及水神答谢一年来赐予食用水源,并对丢进江河污秽物而表示悔过,祈能赦免罪衍,过著康宁幸福生活。春耕节:每年五月是泰国一年一度的春耕节。泰民族自古以来为农之国,至今农业人口仍占到泰国人口的大约八成。所以全国视这一天为盛大的节日,国王和王室人员,政府领导人都会出席在曼谷王家田举行的春耕节大典仪式上。并宣布这一天是国家假日,以示隆重。 泰国春耕节始於素可泰王朝,各朝代均隆重举行,一直延续至今。这是一个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节日。在春耕节的前一天,先由国王偕王室成员赴玉佛寺主持礼佛仪式,由十信高僧诵吉祥经,然后国王赠圣水、御戒指及御剑给农业部部长,作春耕仪式之用。同时,准备次日参加春耕仪式的“主犁官”和“四仙女”也到玉佛寺膜拜玉佛,接受国王赐福。“主犁官”由农业部部长担任,“四仙女”由农业部的农业和林业女科学家分别担任。国王赐的圣水供“四仙女”仪式前沐浴。春耕节当天上午七时三十分,由婆罗门教士率领“主梨官”、“四仙女”和古乐队等从玉佛寺出发,“四仙女”中各有两名挑金担和银担,艳丽的金、银色担中,装满国王在王宫中最佳种籽。乐队一路吹奏,来到王家田仪式场地,等候国王驾临。八时左右,春耕节仪式开始,首先由国王和王后点香明烛,祭拜神明,然后主犁官膜拜诸神明,祈祷占卜当年雨量,占卜雨量预言用的是三块白布,第一块长一米,表示雨量多,高原地收成好,低地田歉收;第二块布长一米五十五,预言雨量充足,稻榖普遍丰收,第三块布长半米,预言雨量少,低地田丰收,高原地歉收。由主犁官抽得其中一块布,预计当年的雨量和收成。占卜雨量完毕后,将两头圣牛牵到国王面前点粉,此后由婆罗门教士率领圣牛、“主犁官”、“四仙女及古乐队开始耕种,“主犁官”驱圣牛松土、犁地及播种和覆土各三圈,“四仙女”随后撒播稻种四十公斤。耕种完毕后,将圣牛牵到皇室婆罗门占星象的占卜台,选吃稻谷、玉米、绿豆、芝麻、青草、水和酒七种食物,则以预言当年这种粮食丰收。如选吃水和青草,则象徵雨水充足,风调雨顺;如选吃酒,则象徵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春耕节仪式完后,国王向去年各府稻谷产量最高的农民及最佳农业合作社颁发奖品,春耕节大典仪式也就此结束。这时在王家田围观的千千万万群众,一齐拥入广场,捡取播种的稻种,有的儿童将捡来的稻谷以高价出售给从边远地区前来捡稻谷种的农民,他们将这些稻谷播种在自己田里,以期吉祥和丰收。 ” 一年一度的春耕仪式,既隆重又具有浓厚的泰民族风俗特色,因此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人士和游客前往观看。佛日:是“佛教节日”的简称。佛教称“四斋日”,泰国称“佛日”。每月有四个佛日,各在泰国阴历上半月的第八日和第十五日,即初八、月望、廿三、月末。全年共48个佛日,其中以阴历三月十五日的玛迦普差节、六月十五日的维莎迦普差节和八月十五日的阿莎加哈普差节为最重要的佛日。届时佛教徒要去佛寺举行仪式。当日禁止杀生、嫖赌。万佛节:泰国的传统佛教节日,在每年泰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如逢闺年,改为泰历四月十五日。万佛节在泰文中称为“乍笃隆迦讪尼巴”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泰历三月十五日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竹林园大殿,向自动前来集会的1250名罗汉首次宣传教义,故称其为四方具备的集会。笃信小乘佛教的泰国佛教徒视该次集会为佛教创建之日,进行隆重纪念。泰国的佛教徒早在阿育陀耶王朝时期就开始纪念万佛节,至曼谷王朝五世王时,官方开始举行庆祝仪式,并于1913年将这一天定为节假日并成为泰国人民传统的佛教节。政府也举行庆祝万佛节仪式,国王亲自参加。万佛节的早晨,泰国男女老少带著鲜花、香烛和施舍物品前往附近寺院,进行施斋、焚香、拜佛活动。在万佛节,有些善男信女还持受五戒或八戒以表示对佛教的虔诚。三宝佛节:泰国三大佛教节日之一。每年泰历八月十五日,即泰国守夏节前一日,为“阿莎叻哈普差节”。“阿莎叻哈普差”来自巴利文,意为“八月供养”之意。泰国华人称该节日为“三宝节”,因这一天是佛祖成道后首次讲道的日子;有了第一个佛门弟子的日子;世上出现了第一个和尚的日子;也是佛教“三宝”(佛、法僧)都齐备的日子。原先该节日不做仪式,1961年泰国僧伽(僧团)作出决定,要求佛教徒做仪式,并经政府得国王的同意定为佛教的重要节日。全国佛教徒、各佛寺届时都做仪式,如守戒、听经、诵经、讲道、巡烛等。守夏节:亦称坐守居节、入夏节、入雨节等,是泰国最重要的佛教传统节日,每年泰历八月十六日举行。守夏节在泰文中叫做“考攀萨”。该词来自梵巴文,“考”意为“进入”,“攀萨”意为“雨季”、“雨期”。守夏节源于古印度僧尼雨期禁足安居的习俗。认为在泰历八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三个月内外出易伤稻谷和草木小虫,应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间称为雨安居期,禁止僧尼外出。泰国政府规定守夏节全国放假一天,以便人民参加守夏节活动。守夏节前,僧侣要清扫寺院和僧舍。守夏节之日,全寺僧人举行入夏安居仪式,礼佛诵经并诵念“贫道将在此寺守夏安居三个月”三遍。然后一般僧人向高僧忏悔过失。之后,各寺院和僧人互送鲜花、香烛互致敬意和忏悔。仪式后,僧人开始安居修学。守夏节早晨,平民百姓普遍到寺院施斋,所施斋饭除新鲜饭食菜肴外,还有传统糕点蕉叶兹粑。同时奉献蜡烛丛及甘蔗水、糖、牙刷、牙膏、肥皂、浴巾等日用品。并且制作可燃三个月之久而不熄的巨大蜡烛,敲锣打鼓送到寺庙,供僧人在守夏节诵经时使用。傍晚,人们手持鲜花和点燃的蜡烛,在寺院举行隆重的巡烛仪式,守夏节活动达到高潮。在守夏节期间,许多善男信女将出家三个月,或天天聆听僧侣诵经,或在家中持守佛律八戒,示对佛教的虔诚。解夏节:每年泰历十一月十五日为泰国的解夏节,亦称出夏节、逾雨节、安居竞节等,是泰国重要的佛教传统节日之一。此时为期三个月的守夏安居期满,僧人可以恢复正常外出。这一天,平民百姓在寺院内进行隆重的施斋并听僧人诵讲佛经。人们将佛像从佛殿里搬出,安放在可以移动的小亭子内。佛像放著僧钵,众僧手捧僧钵相随佛像之后,列队而坐的信男善女将施舍的饭食放入僧钵内。施舍的斋饭主要有米饭、菜肴、粉蕉糯米粽和亚塔椰叶粽等。在曼谷金山寺举行施斋时,将佛像从金山寺搬到山脚进行施斋。此外,在解夏节时,人们还要进行奉施僧衣、守夏僧衣及施放黄布等布施活动。

春耕节:每年五月是泰国一年一度的春耕节。泰民族自古以来为农之国,至今农业人口仍占到泰国人口的大约八成。所以全国视这一天为盛大的节日,国王和王室人员,政府领导人都会出席在曼谷王家田举行的春耕节大典仪式上。并宣布这一天是国家假日,以示隆重。 泰国春耕节始於素可泰王朝,各朝代均隆重举行,一直延续至今。这是一个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节日。在春耕节的前一天,先由国王偕王室成员赴玉佛寺主持礼佛仪式,由十信高僧诵吉祥经,然后国王赠圣水、御戒指及御剑给农业部部长,作春耕仪式之用。同时,准备次日参加春耕仪式的“主犁官”和“四仙女”也到玉佛寺膜拜玉佛,接受国王赐福。“主犁官”由农业部部长担任,“四仙女”由农业部的农业和林业女科学家分别担任。国王赐的圣水供“四仙女”仪式前沐浴。春耕节当天上午七时三十分,由婆罗门教士率领“主梨官”、“四仙女”和古乐队等从玉佛寺出发,“四仙女”中各有两名挑金担和银担,艳丽的金、银色担中,装满国王在王宫中最佳种籽。乐队一路吹奏,来到王家田仪式场地,等候国王驾临。八时左右,春耕节仪式开始,首先由国王和王后点香明烛,祭拜神明,然后主犁官膜拜诸神明,祈祷占卜当年雨量,占卜雨量预言用的是三块白布,第一块长一米,表示雨量多,高原地收成好,低地田歉收;第二块布长一米五十五,预言雨量充足,稻榖普遍丰收,第三块布长半米,预言雨量少,低地田丰收,高原地歉收。由主犁官抽得其中一块布,预计当年的雨量和收成。占卜雨量完毕后,将两头圣牛牵到国王面前点粉,此后由婆罗门教士率领圣牛、“主犁官”、“四仙女及古乐队开始耕种,“主犁官”驱圣牛松土、犁地及播种和覆土各三圈,“四仙女”随后撒播稻种四十公斤。耕种完毕后,将圣牛牵到皇室婆罗门占星象的占卜台,选吃稻谷、玉米、绿豆、芝麻、青草、水和酒七种食物,则以预言当年这种粮食丰收。如选吃水和青草,则象徵雨水充足,风调雨顺;如选吃酒,则象徵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春耕节仪式完后,国王向去年各府稻谷产量最高的农民及最佳农业合作社颁发奖品,春耕节大典仪式也就此结束。这时在王家田围观的千千万万群众,一齐拥入广场,捡取播种的稻种,有的儿童将捡来的稻谷以高价出售给从边远地区前来捡稻谷种的农民,他们将这些稻谷播种在自己田里,以期吉祥和丰收。 ” 一年一度的春耕仪式,既隆重又具有浓厚的泰民族风俗特色,因此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人士和游客前往观看。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研究论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好多好多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农历正月初一,我最喜欢的就是过春节,也是过新年。新年到了,到处喜气洋洋,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过年是最快乐的时光,可以放鞭炮、逛花市、穿新衣、还可以拿到好多好多的红包,象征大吉大利。喜庆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互相道一声“新年快乐”,大家心里都甜滋滋的,像喝了蜜一样。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又长大了一岁,要更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也要更加懂事为妈妈分担家务活。在新的一年里,祝愿大家健康快乐,心想事成。-农历正月十五,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我最喜欢的就是放烟花了,一个个烟花冲向夜空,照亮了整片天空,紧接着五颜六色的星光慢慢飘落下来,就像争奇斗艳的花朵,让人赏心悦目,使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欢乐。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到了,粽子飘香,令人垂涎三尺。除了吃粽子,有的地方还举行龙赛,现场人山人海,擂鼓震天,一艘艘龙舟好似箭一般飞了出去,场面非常壮观。农历八月十五, 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中秋节,中秋是我们团圆的节日,月饼也做成圆圆的,象征着万家团圆。最让人开心的就是“赏月”了,到了晚上,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挂在天上,好像用金子做的大盘子,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云彩围绕在月亮的旁边,仿佛看见了嫦娥和月兔,让我想起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嫦娥奔月。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传承下去。

春节,是我国最为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来自民间,是最为特殊和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国传统春节对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影响

【文章摘要】

传统节日红红火火的春节,龙飞凤舞,礼花绽放,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各地张灯结彩,欢声笑语荡漾其中。如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热闹了中国,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入世界人民的视线,以其正能量影响着世界。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文化;影响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经超过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经过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一节庆可以一直延续下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春节所具备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一直是被世人赞叹、敬仰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使得节日中的一些风俗习惯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

春季是一年四季之首,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一季大致为农历正月至三月,此时春暖花开,春意盎然,也是农忙时节,人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满怀的热情来迎接美好的春天。这一时节也创造了许多节日,如春节、人胜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和清明节。这一季节的节日是一年之中最多的一季,人们身着最喜庆的服饰,将最丰盛的食物搬到节日活动中来,人们祈求平安多福,人类繁衍,人丁兴旺,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强烈愿望。

春节是中国最大最传统的节日,但春节不仅是一天,而是若干时日,一般到初五,有的地方要过到十五,甚至到月底,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顾名思义,春节代表的是春天的节日。春节流行多样民俗活动,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庆祝春节方式也是各色各样的,但主要以拜年和祭祀为主。节日前,每家每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福”字必须要倒贴,路人一路念着“福倒了”,也就代表着“福到了”。如今,春节不仅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而且逐渐深入了外国人心。外国人同中国人一样重家庭、重亲情。在一些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样过春节。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必然会促进各国文化的渗透、普及。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中国人最看重的是家庭和睦,因此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过春节。每到春节,不管是在外务工人员还是已迁到海外发展的人员,四处飘离的人们在除夕这天一定要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乡,同家人一同享受丰富、温馨的年夜饭、团圆饭。饺子是美味佳肴中最不能缺少的,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也是每年春节比吃的年节食品。饺子的做法较为简单,需要先将面做成饺子皮,用皮包上陷。饺子馅也并非是单一的,各种肉、蛋、时令蔬菜和海鲜都可以用作饺子馅,再用清水煮饺,将醋、蒜末、香油调成佐料蘸饺子吃。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饺子,不单单是一种美食,同时它蕴涵着中华民族诸多文化,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芹菜陷饺子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韭菜馅饺子有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快乐可、幸福、和睦。白菜陷饺子有百财之意,是对百样之财的祈福,或是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鱼肉馅饺子有余财之意,“余”是多出来的意思,也就是祝福您年年有余。一年中华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就是财富,而余留下来的就是健康。

春节也可称为过年。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形貌恐怖,生性凶残,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所以每到年末,各家各户都会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热热闹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此来驱走年兽,于是春节便有了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节日作为各个民族在特定季节中举行的盛大纪念和欢庆活动,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和节奏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和阶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节日的意义深远,它能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无论外出务工、还是读书、做生意,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除夕这一天人们都要回到家里与家人相聚,丰盛的饭菜里蕴含着父母的爱心、子女的孝心,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生最为幸福的事情。同时,在饭前还要祭祖以缅怀祖先,并且给双亲中逝去的老人摆一双碗筷。除夕夜的团圆饭深藏着中华民族对家庭的尊重。因此,快乐与严肃相伴的春节里,亲情、友情得到尽情释放,文化得到传承。

中国的春节最不能省去的便是“拜年”,拜年也代表着人们彼此之间的祝福,祝福人们新年行大运,新的一年更加红红火火,一家人团团圆圆。而压岁钱便是拜年习俗的产物。传说送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而“岁”与“祟”谐音,习惯上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赠给晚辈,以此来保佑晚辈们新的一年家庭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年对于孩子来说可谓是丰收的,家长会用红纸为孩子包好压岁钱,当孩子给家长拜年时便会得到这一丰硕的“果实”。有时候家长在除夕夜提前将红包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当春节当天到来时孩子会得到意外的惊喜。这种方式至今依然存在并流行着。

中国传统的习俗是在除夕夜守岁,守岁由来已久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夜主要是全家团聚的夜晚,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各位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唠家常,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四千年沉淀而来的春节是中国人民全年度过的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逢春节来临,每家每户都要将居所的各个角落打扫干净,食用餐具、窗帘被褥、衣服等也要清洗干净,这也就意味着过去一年不好的事情都被清除掉,所有的坏运气都被扫走了,干干净净、轻轻松松的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按民间的说法: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尘”与“陈”谐音,将过去一年的一切晦气、穷运等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和破旧立新的愿望。

过春节还有另一个习俗流行于民间,即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各家各户开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也就是“开门爆竹”,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的特产,它的起源较早,至今已经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可称为“爆仗”、“炮仗”、“鞭炮‘等。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在城市化进程加剧及物质生活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传统节日不能丢,我们要尽量为保存传统节日习俗提供条件,尤其是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开展传统节日习俗的条件,以便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应注重教育引导,进行亲情伦理教育,进行和谐人际关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严敬群,章斯予,中国 传统节日诗词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5-1第一 版。

>>>下页带来更多的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华传统节日》作文范文,可以参照写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他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所以,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别死离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 索引序列
  • 春节习俗研究论文
  • 研究春节习俗小论文
  • 春节民俗文化研究论文
  • 泰国的春耕节风俗研究论文
  •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